下一站,社企?:公益与商业的30次相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4:05:19

点击下载

作者:卢永彬,刘亚娟,张丽莎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下一站,社企?:公益与商业的30次相遇

下一站,社企?:公益与商业的30次相遇试读:

前言

记得那年,与“点赞网”创始人之一韩立在一场青年社会创新创业大赛中相识。同为大赛特邀评委嘉宾的我们,对于青年创新与社会投入的解决性创业持相似观点,经多次深度交流,发现双方对于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有着一样的看法,由此,希望进一步交流,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好的共创点,在值得一起思考的议题、分享的故事及行业内对话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反转弱势群体提供些发展助力,合作共建意向在此埋下种子……

当下的慈善公益发展,一走十多年。当整体社会环境正式迈向多元发展的时刻,如何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一直是慈善公益发展道路上的核心价值。慈善公益行业的发展进程逐渐从传统慈善公益1.0所说的授之以鱼,提升到2.0的授之以渔,一些组织甚至已经开始可持续发展模式,进入慈善公益3.0,甚至挑战慈善公益4.0的友善生态系统构建的工作。虽然大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解多有不同、方式各异,但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把“社会问题”转变为“社会助力”的概念,应该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及赞同,在此状况下,社会问题是否“反转”?“反转”的程度?能否持续“反转”?成为大众能简单清晰界定的一种说法。

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反转”的内容后,读者会发现,“反转”弱势群体能引起大家热议的部分。“反转”弱势群体的概念最早发展于中国宝岛台湾。若要彻底改善弱势群体的“弱势”,改变社会对他们既有的刻板认知及状态,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运作才是根本之道。“反转弱势”是积极的,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辅导弱势群体参与,尽可能地降低或完全解决弱势群体对于政府、社会及家庭的依赖,“反转”后的“弱势群体”不再“弱势”,此时“弱势”已转变,甚至有能力反过来帮助与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若可以选择,没有人天生就想当弱势群体,人们都希望能更好、有尊严地生活、工作着,而这种选择,面对“弱势”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有时是一种奢侈。因此“反转弱势”并非易事,而“社会创新”是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同时还需要对目标群体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市场竞争脉动,探寻更有效“反转弱势”的“创新”路径,构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这是条不同于一般创业的社会创新道路,但是值得不断地努力尝试的一个方向。当你看到“反转”后人们所散发的自信与幸福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因“反转”而进行“社会创新与创业”所带来的价值。

近几年来“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和“社会影响力投资”等词成为行业内火红一时的“标语”,许多行业资深倡议者、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士纷纷对此提出不同的观点,主要多在定义法人问题、利润分配比例、以可复制性及资格认证上做探讨,鲜有人愿意关注并投入大量精力来帮助实际的社会企业落地与发展,和他们一起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解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与商业属的冲突问题,探索围绕“反转”社会问题根本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路径。当环境仍处在多数创投偏好即将“高速路”发展的投资目标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组织找不到好投资对象、社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差距还没被商业界认清、企业社会责任仍偏爱慈善公益1.0或2.0的当下,还有许多汲汲营营想做认证的团队,在众多纷扰的声音中,或许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社会企业”自身和他们的原本价值。

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这些“社会企业”的价值与故事?“社会企业”这个概念除了慈善公益行业从业者外,又有多少公众认识这个词汇?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价值在哪?又如何参与和支持他们?综观整个华人圈在社会企业行业的发展,我们发现台湾、香港走得比大陆早,相关案例出版物较为丰富,读者群体涵盖多元;反观内地,相关出版物少,多数以翻译书、研究专著、个案性调查报告为主,缺乏以社会大众为目标群体的普及性读物。因此,共创一本面对大众、普及“社会企业”概念、分享我们所认同的“社会企业”案例书籍的想法油然而生,而本书就是在这样背景和使命的氛围中诞生的。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社会企业”行业发展出力,让更多人能够通过阅读开始了解及关注“社会企业”,认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反转”社会问题模式,当面对生活消费选择时,也可以考虑购买“优质”社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用支持的行动取代同情怜悯,用认同消费替换短期捐赠,用社会创新反转弱势困境,帮助社会企业家在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中发声。书名《下一站,社企?》点出本书的定位,我们并不想在“社会企业”“准社会企业”或“类社会企业”等名词上做定义争论,也不为营销或消费这些“社会企业”和其创始团队,而是回到这些人及组织发展的故事路径中,希望通过简单的语言诉说和分享我们所获得的感动。虽然学术界最近对于“社会企业”定义的研究在社会属性上有较多的偏向,但我们仍然把最后的认同决定权留给读者。社会企业能否成为一种有别于政府、商业企业、慈善公益组织的另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组织类型,我们拭目以待。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有传承过去、活在当下、开拓未来之意。每一篇都有几个章节和与之相对应的故事,每个故事的采访、资料收集、汇合、整理、分析及反复探索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在这过程中团队也经历过争执与冲撞。希望本书带给读者的故事至少能触动读者们,并分享给周围的亲朋好友。

最后,我们必须感谢参与这个项目的众多伙伴、支持者。首先,要感谢“点赞网”的大力支持,谢谢所有的董事和创始人的认同与理解,否则这本介绍社会企业的书是不可能出版的;还要感谢参与这个项目的其他小伙伴(俊男美女)们。其次,要感谢“爱德基金会”的资助,让这个项目最终能落地出版;感谢冯楠、刘晓谦两位插画老师的支持,使书的内容更加生动、可视;感谢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社会企业家及其团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照片和分享,你们是本书的主角,是社会进步潮流中的梦想实践家;感谢在社会企业行业发展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道路上认识的每一位友人及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友。

最后,我们要感谢所有愿意阅读本书的朋友们,问题的答案留给你们,希望未来的社企路上能有你们的支持与相伴,也欢迎所有读者分享我们任何关于书籍内容的感想和建议。卢永彬>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2017年5月1日上篇过去与传承第一章 遗|非遗文化第二章 戏|戏剧人生第三章 绿|环境保护第四章 衣|可持续时尚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第一章遗|非遗文化非遗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灿烂瑰宝如满天繁星,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对于“非遗”的认识,许多人仍停留在表面,鲜有人做进一步的探索、体会、了解其中的精髓与智慧。

例如,国内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有“非遗”元素的纪念品出售,甚至连路边摆摊的小贩,都会说自己是“非遗传承人”。文化旅游产品俨然成了一个产业链,从研发、选材、制作、包装、推广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与现代化大生产不同的是,对于“有味道”的非遗产品,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互动是最具区分度的核心资源。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技能、经验和见识,而这些东西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是很难传递到下一代的。由此,老艺人找不到徒弟,年轻人没有耐心学手艺,再加上工艺的市场价值并未被真正地重视与开发,种种因素限制了传统工艺发展,这就形成“非遗”保护及推广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供给端面临挑战,需求端也同样面临问题。过惯现代生活的城市人,对优秀的传承工艺制品缺乏认知,轻易地认为传统的产品落后于时代,继而导致传统工艺制品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虽然,当下一些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但总体而言,这样的潮流与风气还处在萌芽阶段。

目前,典型的“非遗”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将当地久远的文化底蕴和环境对话积累而成。随着时代变迁,面对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浪潮冲击,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继续凋谢,还是寻找突破?在这背后,留下的是上一代的故事和底蕴,连接的是我们与下一代的生活态度。“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保存”还是“传承”?传统手工艺人将何去何从?这些都值得我们一起思考,比较严峻的现实是,这些非遗保护领域的从业者们已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除了放弃与改行,是否还有另外的选择?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靠赚取社会同情心,不依赖政府补贴,而是打造厚积薄发的产品与创新。社会企业的模式,刚好给予我们另一种选择,让我们从“根”开始,探寻过去美好文化的现在进行式,看看“非遗”传承中的社会企业是怎么做的。“稀捍”行动: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复兴

时代的洪流,一直冲击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竹编、手工刺绣、蜡染、泥塑、剪纸、砖雕、年画……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老工艺,如今掌握的人屈指可数。手艺活苦、累,且收入少难以养家糊口,使得年轻人不愿传承技艺,而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让一些技艺从此失传。

稀捍行动(XIHAN ACTION)——致力于保护“日渐珍稀的自然资源”及“日益珍贵的人类文明”,并以革新公益模式致力于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的保护与发展。

一群人对于生活美学的渴望,或许正是另一群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而一群人通过坚守和沿袭某种传统技艺而生存,也恰恰可以创造出弥补另一群人精神世界需求的文化物品。——创始人 米城“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我二十出头入行,三十岁写了三百首歌,当然算是量少的。

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分,跟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关联。

天分我还是有的,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创作作品,是为了沟通。

透过作品去告诉大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致匠心》这段广告视频中,李宗盛的这段话想必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有人从中看到了自己,也有人为这种珍贵的品质——因为专注于技艺,而从容安定的内心状态感动。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但还是有很多匠人们坚持着,专注地做点事情。除了放弃与遗忘,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转变,也是无数古法手工艺人的最终选择。云南之行

2009年,一次泸沽湖的探访,米城邂逅一位做手工艺的老婆婆,她织出的手工艺布匹,质朴的美感吸引了米城。但令他感到惋惜的是,“整个村子仅剩老婆婆一人还在坚持从事手工编织,一天只能织出一条漂亮的长披肩,售价在40元左右,而成批机器生产的披肩却只要25元。”

老婆婆的布匹销售并不如意,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他买下老婆婆家积压的存货,那一天老婆婆脸上的笑容异常灿烂……“然而我们离开之后,这样的笑容还能保持多久呢?”米城这样想到。

返回上海,他将布匹馈赠亲友,大多数人都非常喜爱,但是拿回家之后多半是保存起来,偶尔向别人展示,那些具有质朴美感的布匹并没有特别实际的用途。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米城意识到一次性的购买方式并不能长期改善手工艺人尴尬的处境,在走访了很多富有“稀捍行动”创始人米城独特手工技艺的城市后,他发现存在许多类似情况。一种改变中国传统手工艺存活现状的念头,开始一点点地凝集。

2012年,米城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递交了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筹备申请书。同年年底,“稀捍行动”(以下简称“稀捍”)成立的发布会在上海盛大举行。那时候,机构中没有任何一位成员有过从事慈善公益行业的相关背景,对于怎么运作都是一边尝试、学习,一边摸索着向前走。但他们心中的方向却无比明确:“‘稀捍’不是筹款,而是提供工作机会和争取社会认同,为传统手工艺搭建一个可以持续壮大的运营平台,帮助手工艺文化传承能有机会吸引到更多新鲜血液的参与和关注。”四种保护模式

第一次听到“稀捍行动”的时候,难免会让人误解,以为是环保类的机构(其实“稀捍”在西北话里的意思是“稀罕”,表示珍贵稀有的东西)。“稀,珍惜稀有的手工艺文化;捍,通过自我力量去捍卫这些珍贵稀有的传统手工艺发展,蕴含我们要做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从一开始稀捍就确立了自己的使命——捍卫珍贵稀有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的公益类机构不同的是,稀捍的团队成员都是有商业服务管理相关背景经验的,有来自咨询、广告和媒体行业的伙伴,有曾经担任500强企业的市场、公关部门的优秀人才,他们共同为反转逐渐流失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做传承工作,稀捍行动就此确立自己的目标:秉持文化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纽带的理念,通过“文化梳理、公众教育、融合创新、市场联结”四大保护战略,对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珍贵文化进行系统性恢复与提供传承助力,以保存传统、结合现代的方式,尝试把逐渐消失的手工文化之美进一步的升华。

选择这四种保护战略模式就意味着稀捍行动需要深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产业链与内涵中,对整个产业进行分析并重新整合多方资源,并对传统手工艺运营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文化梳理

如米城所言,“文化梳理,是每一类手工艺项目启动的第一环节。“稀捍”行动的主要图片拍摄都由联合创始人之一孙晓东主导完成。他是一名专业的生态人文摄影师,曾经参与国家地理频道等知名平台摄影工作,他与专业的摄影师和纪录片拍摄志愿者团队合作,以照片和视频短片的形式去搜集相关素材,探索更多手工艺的历史溯源,展现其人文特色,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四种保护模式● 公众教育

通过图片和短片让观众见识传统手工艺的惊艳,进而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这种面向社会的全民教育是“稀捍”的第二环节。米城说:“我们所做的到底能影响多少人?公众展览的参与人数,互动沙龙的参与人数,这些都是我们量化项目开展情况的途径。”因此,在“稀捍”重点保护项目“傣纸”的展览中,光影艺术家JUJU WANG结合手工“傣纸”与现代激光雕刻技术,让传统而粗糙的手工纸,幻化成光影变化的室内“云屋”,让每一个都市人眼前一亮,仿佛回到大自然的纯净和美好中。

目前“稀捍”已持续举办超过40场公众展览。展览场地涵盖公众广场,专业美术馆和专业画廊;展览形式包括多媒体互动、表演艺术以及相关的艺术创作;组织超过60场次公众教育沙龙,研发超过50节不同的沙龙课程,并与国内外多个美术馆、商学院和企业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18家媒体签订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与超过100家媒体建立良好合作互动关系。公众展览项目● 融合创新

米城认为“融合创新和市场连接”是稀捍“造血”机制中最特别的两大环节。稀捍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长期开展设计师、艺术家培训计划,希望通过这种跨界合作,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创造融于生活的传统之美;并和时尚品牌尝试多种方式合作,为传统手工艺打造可持续的创收平台。● 市场联结

传统手工艺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极大因素是与现代审美情趣脱节,设计与功能不实用,由此导致与市场脱离明显,传统手工艺制品售卖困难的结果。当温饱问题不能解决,不得不抛弃传统手艺转而寻求其他谋生出路,成了大多数手艺人无奈的选择。目前,只有少数手艺人还在苦苦坚持,手工艺传承这个现实问题也是悬而未决。大部分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周期长且辛苦,加之还存在学成之后依旧难以养活自己的风险,造成人们对于投身传统手工艺行业却步,就算难得遇上有志青年,也常常只是将传统手工艺作为兴趣爱好,以休闲活动的方式参与。若真把它当全职来做,将面临巨大挑战,一边要能坚持传统手工艺的美,一边又要面对亲友的不谅解、大环境的阻拦,许多人都在这样的压力下选择放弃。

在此现实背景下,“稀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多方位地融合创新理念,一方面按照售卖数量配合一定比例的企业捐赠;另一方面,尝试拓宽传统手工艺人的品项,使其产品更易被市场接受和认可,从而开拓更丰富的收入源。此种合作方式强调的是多方共赢,并不是单方面的索取、买卖。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和“稀捍”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其品牌公益形象,同时使其利益相关方有机会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的含义与现状。在与“星巴克”的数次合作中,双方先后以羌绣、京绣和云锦技艺典雅的纹样为灵感,合作开发了精美的星享卡,在为消费者带来体验精致生活之时,也将传统手工艺文化融入其中,让咖啡与手工艺文化做了东西方完美结合的尝试,或许这就是一种跨界吧!就像这几年过春节时,大家热议的“微信红包”,将传统与科技结合,线上新技术与线下传统文化链接,让“红包”的文化重新被赋予新的乐趣,回归生命祝福的本质,让大家重拾传统文化与亲友互动的回忆,让人不禁感叹,有时生活确实需要些仪式感……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的精神之一吧!重点保护项目● 傣纸——最古老的造纸术,雨林的守望之纸

傣纸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也是“稀捍”介入的第一个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傣纸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最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造纸,因为当时佛教盛行,傣纸最早是用来抄写佛经的;加之对环境的友好,傣纸以极易生长的构树树皮为原料,辅以生石灰、防霉防虫植物等纯天然材料,再由纯手工一张张制作而成。精通傣纸制作的傣家人懂得对自然有节制的索取,并不给环境增加过度的负担,他们一方面维系着周围雨林环境的自然生态循环,另一方面,也守护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除了抄写佛经,傣纸也可作为包装材料,或是用于屏风制作。但随着工业造纸业的发达,大规模机械化造纸生产,把纸张生产的成本与量融合在一起,傣纸的生活使用需求快速缩减,很多原来制作傣纸的村庄逐渐放弃了这门传统生产技艺,转而砍伐原始热带雨林或种植更高收益的经济作物。村民晾晒傣纸“稀捍”在保护傣纸计划之初,当地只剩一个村庄还在制作傣纸。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愿意种植经济作物,而是因为他们曾经的尝试没有成功,因此才又继续做原有的傣纸。经过一番尝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未果,许多村民开始相信,这或许就是老天的旨意,希望村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回复以往种构树、造傣纸的生活方式。“稀捍”邀请艺术家和制片人到至今仍在制作傣纸的村庄去收集素材。傣纸白皮书目前已经收录包括工艺、工具、传承人介绍等图片4 000余张;摄影师拍摄了傣纸制作纪录片;傣纸保护项目已记录2 000余小时视频素材。截至项目结束,得到包括CCTV在内的5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34 000个;开立“傣纸阳光教室”,特邀生态人文摄影师、儿童画画家等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参与开发以傣纸为画布的儿童美术课程,并面向弱势儿童群体开展公共教育;“傣纸阳光教室”首轮活动与欧莱雅集团旗下阿玛尼品牌合作举办长江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构树树皮是傣纸的原材料

同时,“稀捍”借鉴日本和纸的保护方法,邀请黑川雅之、靳棣强等10位艺术家创作傣纸相关艺术装置以及衍生产品;开展跨界艺术家合作计划,邀请新锐艺术家糖果猫猫设计恋恋山丘的傣纸灯,手工笔记本,并将灯具和笔记本衍生为可DIY的workshop沙龙。

在市场连接方面,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需求进行结合。例如,将傣纸作为高端服饰的包装用纸,让消费者可以接触到对环境无污染的傣纸;“稀捍”携手宝洁公司开展夜深人静造林计划,联合设计傣纸空气净化器,并通过认养构树林开展捐助计划,每卖出一台空气净化器,宝洁公司就捐出一元给当地保护构树林,自傣纸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当地已恢复了1 000多亩构树林的种植。● 羌绣——来自汶川云朵上的民族

羌绣保护项目是“稀捍”为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在2014年重点启动的项目之一。在四川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如今的羌族人,大多还保持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习俗。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也都精美绝伦。

但是,面对现代工业的冲击,现代审美上的差异,羌绣只在四川的羌族地区使用,而且随着羌族年轻人逐渐走向城市远离家乡,羌绣也面临走向没落的窘况。很多之前从事羌绣生产的农村妇女开始去附近城市打工,为了多一分收入而背井离乡,由此也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问题。午后的羌寨,羌族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刺绣、唱歌“稀捍”通过摄影师/制片人资助计划,在四川成都、阿坝州两地、四个原始羌族村寨针对五位羌绣传承人收集了4 446张照片,详细记载梳理羌绣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存的羌族人文生态现状。

通过与羌绣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明星等合作,汇聚企业投入、政府扶持、媒体宣传等社会各界力量,结合羌绣自身特点,融入现代艺术理念与创意设计的新鲜血液,从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支持四川当地灾后重建,使羌绣文化在得到长期保护的同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稀捍”与植村秀合作,将羌绣的图案作为植村秀限量版化妆品瓶身的包装,在全球所有的门店进行发售,最终,该款产品的销量达到其他产品的两倍。每卖出一瓶化妆品便捐出一定比例的善款用于羌绣项目的保护工作(“稀捍”通过公平贸易向绣娘团购,供应链的控制通过羌绣协会连接四川的羌绣绣工,以平均每月2 000元的薪酬标准设定每件羌绣产品的价格。)。羌绣包装版植村秀洁颜油

另外,“稀捍”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市场活动。例如,与五月天主唱阿信旗下的服装品牌StayReal合作羌绣版T恤;和星巴克合作羌绣星享卡,原定6周的销售量,结果3天便销售一空;制作羌绣口袋,将其融入时装展中……这一系列的市场活动让羌族传统手工艺人在家乡就能得到不错的收入,使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间接地缓解了当地留守儿童问题。

除了傣纸和羌绣的保护计划外,“稀捍”还参与“燕京八绝”之一花丝以及京绣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在南京市政府的邀请下,“稀捍”到当地开展非遗大师的驻地计划,进行云锦、金箔、榫卯、绒花等传统技艺的保护;另外和知名艺术家、明星联合开展保护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京绣又名“宫绣”,明清时期大为盛行,是用于供奉皇家宫廷服装、饰品为主的绣品,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并称“燕京八绝”。花丝工艺始于西汉,盛于明清,乃宫廷造办处流传至今的古典工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古代丝织物中“锦”代表的是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又是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属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被列为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金箔,是利用金、银、铜三种原材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比,再通过物理砸压方式,制作成薄如蝉翼的金属薄片。金箔的厚度通常在0.12毫米左右这种仅通过木构件本身凹凸处理进行连接的方式被称为榫卯。榫卯是中国传统家具以及建筑装修风格最重要、最独特的特点之一,于精细幽微处显露巧夺天工之妙绒花又称“官花”“喜花”,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经铜丝钩调成型,工艺精湛。于唐代进入宫廷,谐音“荣华”,又代表中华富贵文化

与一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同,“稀捍”并不是只做产品宣传、呼吁及营销,而是所有的项目都坚持同样的理念,以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文化的传承及改善老手艺家们的生活为出发点,从嫁接和梳理传承工艺的文化脉络开始,利用研究团队对项目进行跟踪、拍照、记录,到工艺流程梳理,与工艺大师交谈,参与高校进行课题研究,文化资料整理等。过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多以学徒式教育为主,手把手的方式进行,真正系统化汇总的材料偏少,外行人很难快速地了解这些传统技艺的精髓及要点。

通过梳理文化工艺的过程将传统手工艺的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好的学习,进而结合当代元素进行创作;设计师生成设计方案,然后与合作品牌进行对接,探索创新合作方式,打造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平台,产生符合当代审美,满足现代需求的好产品,让更多消费者能从生活刚需中参与支持这项行动,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如何参与“稀捍”目前已与多个商业机构合作,定期推出合作款,包括护肤品、服饰、饮品等限量版产品,“稀捍”也与设计师、艺术家等跨界合作,推出针对消费者的特色产品。有意者可关注“稀捍行动”微信公众号:XIHAN_Action。归了:用古法蓝染还留守儿童完整的童年

城乡经济的巨大鸿沟,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以贵州山区里的年轻手艺人为例,他们无法“守艺”,离开家乡,让年长的一辈独守空心村寨,带来的是一群长年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

归了,从一块布开始,承袭祖辈古法手染织工艺,通过新的运营模式,帮助手艺人还乡工作,善用他们的传统文化美,还孩子们完整的童年。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净慧长老)。——创始人 明泓布依族姑娘的“回家”路

明泓出生在贵州省西南部南盘江边的一个古老布依族村寨。6岁时就被父母送到城市求学,故乡对她而言是“河里抓鱼,山里挖笋,吊脚楼里荡秋千”的美好时光。然而,在8岁那年,下游水电站截流,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随着村寨一起沉没江底。

与其他布依族女孩相比,明泓无疑是幸运的,家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让她有机会游走于多地求学、实习、就业。“家乡”却成了美好而遥远的记忆。

2013年夏天,明泓处于事业转折期,也恰逢“青年返乡”热潮,种种机缘巧合仿佛是特意为她准备好的“回家”之路。一路走来,她发现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村寨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而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手艺人。手艺人外出,不再“守艺”,被迫与父母、子女分离,这既造成传统民族手艺后继无人,同时也带来了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曾有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天就有1.6个文化古村落正在消失。图右为明泓“有没有可能通过手艺带来收入,让手艺人留在家乡就能解决生活问题?”明泓反复思考寻找答案:如果这条道路可行,就需要社会真正认识传统手艺的美和价值。而搭建一个桥梁,让社会能够零距离接触传统手艺,便显得尤为必要。因缘而生

2014年底,因为这个小小的梦想,“归了”诞生于上海的一个小阁楼,离贵州家乡有近两千公里车程。当被问到为何要远离家乡来这创业?明泓说:“都市里有更广阔的市场,重新认识传统手艺的质与美,更好地从都市开始吧!”

而“归了”是一家以“可持续传承”为使命的社会企业,坚持互助而非一次性的帮助,致力于让渴望回家的手艺人专注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希望为现代忙碌浮躁的社会提供蕴含传统手艺美的产品,坚持天然、实用、纯真且优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实现父母返乡陪伴孩子成长的愿望——“助力手工艺人还乡,给孩子一个有父母陪伴的童年”。

这里有手艺人渴望停止漂泊的梦想,

有孩子们期盼与父母团聚的心愿,

有青年人愿意扎根故土的追求,

有老一辈传承民族文化的努力。依愿而行——岁月沉淀的蓝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归了”所有产品面料都来自贵州,是用纯天然植物蓝草进行手工染色而成,即蓝染,蓝染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在古代,蓝草就地取材方便、色彩典雅大方,因而走进寻常百姓家,传承数千年,“古来传得”的精神便深刻地体现出蓝染得以在布依族里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在布依族文化中,蓝染除适用于基础生活需求外,还用于制作盛装。这既是族群对传统盛大节日的重视,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她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蓝草主要有菘、蓼、马、木、苋五种蓝,植物蓝染所染的布料,亲肤性特别好,健康有保障。而靛蓝的粗制浮沫即中药青黛,蓝草的根即中药板蓝根,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以前村寨孩子得了腮帮炎,老人们就拿蓝靛来涂,没几天病就好了,这便成了当地留存下来的古法之一。村寨居住环境简陋,但村民却很少生病,据说也与生活中多接触蓝靛有关。贵州因环境气候适宜蓝草集中生长,这又是蓝染工艺保留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国人不知道的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所推出“类”蓝染系列的作品,从原料、设计理念及制作都与中国蓝染相关,而消费者们容易误以为,这些“好”东西、“自然·纯净”的理念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与技术。依愿而行

手艺过程是将蓝草采回、剪碎,经过水浸,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让蓝草慢慢发酵,等到蓝草叶从黄绿色变成蓝黑色,再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它就会变成深蓝色的沉淀物,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靛蓝。

制靛人的手带着洗不干净的蓝黑色,只因常年接触,蓝靛已深入肌肤,但与化学染剂不同,纯天然的靛无害于健康,对制靛人而言,反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传统手工艺的美留下了许多劳动力与时间的痕迹,这般的辛勤劳作,一般年轻人能有几个愿意做一辈子的呢?蓝染过程

蓝染的技法主要有几种:浸染、扎染、蜡染、吊染等。其中浸染是比较传统的染法。扎染是人们最常见的,染色时把织物部分扎起来,让它不能着色。待布料染上颜色后,结扎的部分留白就会形成天然的图案。吊染是扎染中比较艺术的一种,即将染物吊起,让靛蓝一点点地渗上去,多染几次,就出现了起伏峰峦的变化。蜡染则要用蜡刀蘸取融化了的蜡,将喜欢的图案描绘在布料上,然后将画好腊的布放入靛蓝染液,着色后加温融化蜡块,然后迅速地抛入冷水中,让余腊凝结,最后洗掉蜡就完成了基本工序。

无论蜡染、扎染、吊染还是夹染、灰染,都是以蓝花为原料的表现形式。学习技法流程不算难,但是想学好、学精就唯有通过时间加以勤练,这便无法速成。透过不同形式的蓝染,不仅能看到不同的美丽形态,更是一个人心性自由的展现。

西部地区虽然因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整体发展步伐较沿海城市相对落后,却也因此保留了完整的织、染、绣等精湛的传统手工艺。要把传统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成系统工程并非易事,需通过持续的沟通交流与测试,最终,“归了”与手艺人发展出“一家带一寨”的生产模式,开展至今,“归了”已能同时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个地区建立稳定的生产网络。用旧时光酿新酒

通过“归了”的努力,好的产品获得了好的销路,陆陆续续有手艺人重拾古老的染织技艺,合力创新,就像蓝染的工序,带着时间积累的美。

同时,这项技艺还被运用在家纺上,以靛蓝染成的织物盖在身上,紧贴肌肤,既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保护作用。这种“放心”,就像“家”给人的最初印象。卧室、餐厅、客厅、茶室……“家”是对植物蓝染这种与生俱来的圆融智慧最好的诠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除了服装和家居,“归了”还利用手工织布与设计师联合开发的衍生品,诸如手包、领带、名片夹之类的小物件,都各具特色。为了传统技艺更好的发展,归了一直寻找志同道合的设计师,一同协助手艺人突破创作瓶颈,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希望蓝染这项植物染色技艺制作的成衣,能为人们的身体带来享受,传统简朴的美,能为繁忙急躁的生活带来一丝的沉淀与宁静去远乡学手艺

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蓝染,同时为手艺爱好者打开一扇学习之门、与手工艺人面对面的交流,“归了”筹划了“习艺之旅”,组织爱好者们到贵州,长驻一个村寨,一边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一边学习蓝染这项技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魅力。

在“归了”上海体验门店,会不定期举办蓝染体验课程(包括成人课程和亲子课程),为更多朋友普及蓝染相关知识,并带领大家亲手制作蓝染衣服、围巾、包包等,共享手作乐趣。习艺之旅可持续造血

曾有人问明泓:“如何在商业气息浓重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手作产品生产周期长,在这样苛刻(商业竞争)的条件下真的能够存活下来吗?”

明泓回应道:“选择手作就是选择慢生活。慢慢地挣钱,既不要急,也不求多,只求吃饱穿暖,就不会有想象中的艰难。”也许正如甘地所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面对市场,“归了”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归了”的社会企业模式,不是靠博取消费者的眼泪,而是主动接受市场竞争,努力追求应得的利润与尊重。眼泪指数换来的支持说到底只是一时的补给,无法带来良性循环,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只有像企业一样完善产品质量和运营模式,才能打造出造血能力与解决社会问题并行的路径,治标的同时也治本。“返乡有收入”只是开始,“归了”还希望做得更多。“归了”坚信,只有引导大家去发现自身的潜能,了解自身文化的珍贵,对民族和传统保持敬畏和热爱,懂得感恩和奉献,背井离乡的漂泊一族才能活出真正的自信。

至今,“归了”已经引领超过26位妇女还乡守艺,一边在参与合作社工作,一边陪伴孩子成长。

手艺人伍德芬:布依族,39岁,3个孩子的母亲。伍德芬出生在贵州省安顺扁担山地区,初中文凭,自小跟随族人学习蜡染,15岁正式从事蓝染工作。擅长传统手工艺:蜡画、植物染色和织锦。伍德芬常年离家打工,2013年6月,因家里老人告知小儿子贪玩、学习成绩下降,故决定返乡。同年9月,伍德芬联系到明泓,经过交流后决定加入归了团队。“归了”的手工艺产品销售为伍德芬提供经济上的稳定收入,让她能安心留在家乡,陪伴孩子好好读书成长。静候未来

现在还有很多村寨的手艺人仍在漂泊,他们的孩子还在留守,民族手艺依然濒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面对大众对传统手工艺产品制作辛苦、没钱赚、旧东西的刻板印象,“归了”的发展存在着许多挑战与风险,要反转弱势群体,解决当地社会问题,发挥传统手艺美,开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努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许多国内外成功社会企业经验一再提醒我们,唯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社会创新和问题反转,才能得以实现。

文化的觉醒是全民族的,关键在于人的自我觉醒,在于你,在于我……

期待更多人认识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让这些依靠诚实劳动生产的天然健康产品为手工艺者带来有尊严的收益,进而使手艺得以传承,儿童不再留守,“归了”也欢迎任何有关产品设计与开拓市场的建议与分享。如何参与可以到上海体验门店购买蓝染产品、参与蓝染体验,或者参加报名“习艺之旅”,跟随“归了”去村寨体验蓝染技艺。官方网址:www.guiliao.org微信公众号:gui_liao“剪爱”工艺:血友病患者的生命剪纸

血友病这个词,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但概念模糊,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患者依然有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目前国内能接受规范治疗的血友病患者还不到1/10。面对相关医疗政策与制度机制的不够健全及大众对血友病缺乏了解甚至带有偏见等原因,让这个群体几乎被遗忘。

重庆“剪爱”工艺专注用剪纸工艺的方式支持和帮助血友病患者,使他们走上就业岗位,融入社会,焕发创造热情,用剪纸裁剪出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不应该去爬行的。(海伦·凯勒)——创始人 彭茂琳

飞得最高的鹰,靠的是信念而不是翅膀。——设计总监 任健康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千丝万缕、刀刀入微,郭沫若先生曾用“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赞美剪纸艺术。在重庆,有一群特殊的剪纸艺术家,正创造着创新与坚强结合的剪纸艺术。

剪·爱

我们的生命极度缺乏凝血因子

但却同样热血满腔

脆弱的身体

只能锤炼坚强的灵魂

从出生那刻起

就注定一生背负苦难、与死神相伴

但我们不用,这苦难的身躯

博取同情的泪

在活着的、灿烂日子里

我们更愿

用剪刀裁剪不一样的人生

用艺术倾诉不一样的心灵

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爱

她的名字叫——剪·爱用刀与纸的灵感碰撞书写自己的人生

2010年,剪纸作品《新嫁娘》受邀亮相于上海世博会,让观者流连忘返。同年,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被拍出15万元高价,创造同行业作品最高价格。剪爱技术发明专利剪纸精品《新嫁娘》

如此精美的作品,出自“病人”彭茂琳和任健康之手。彭茂琳来自重庆,她腿上有残疾,儿子1岁时又患了血友病,最艰难时母子俩仅靠1 000多元收入生活、治病。彭茂琳从小兴趣广泛,喜欢写写画画。在照顾儿子的日子里,她开始研究中国的剪纸艺术,同任健康一道,共同探索出“平面多层次三维表现效果”剪纸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任健康是彭茂琳的学生,他创作了很多剪纸作品。对于每一个作品的诞生时间、创作思考、获奖经历以及跟作品相关的小故事都如数家珍。曾有人问过任健康,有没有哪一幅作品是他自己最喜欢、最有意义的?思索片刻之后他给出的回答是“没有答案”。彭茂琳任健康

剪纸是诞生于纸幅与刀锋之间的艺术,承载着创作者的情绪和灵感,对创作者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与自己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任健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中。他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生病的时候至少有个娱乐”到和彭茂琳老师一起教孩子们学习剪纸,他们在共同努力中接触、帮助了许多血友病病友,慢慢地将之变成职业,变成自我价值、自我生命分享与创造的体现。被遗忘的“痛症”患者

血友病(hemophilia)是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缺乏,而导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凝血时间较长,终身会有轻微创伤后出血难止的倾向。

重症患者即使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这让他们变得非常脆弱,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活动空间。容易受伤的地方不宜去,容易受伤的运动更不能参加。

目前,血友病无法根治,但是长期系统的预防治疗,能够使患者达到零出血,从而让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接近于常人,使患者有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我国能接受规范治疗的血友病患者还不到1/10。据统计,目前有档案纪录的全国血友病患者统计约1万人,但实际患者估计约有10万。

血友病患者一生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挑战,还要面对周围人由于缺乏对血友病的了解而产生偏见的社会压力。受目前国家相关医疗政策在条件上的限制,能维持生命的最有效且唯一的方法是采用一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方案,但这种药物价格高得惊人。种种因素让血友病患者的生活状况发生改变,从社会人到逐渐被社会淡忘甚至边缘化。用剪纸裁剪血友病患者不一样的人生

2006年,为了帮助更多病友家庭走出病痛的阴影,适应社会,彭茂琳倡导成立了“血友病之家”。她打算帮助他们得到一个既不繁重又有文化修养的工作。因为自幼环境中的传承,再加上对剪纸艺术的真情热爱,最终彭茂琳选择了剪纸。“剪爱”社会企业创办于2007年,最初几个患者在只有80平米的房间学习剪纸技艺,在资金匮乏、人员不稳定、收入低的情况下,团队发展几经生死,但仍成立了“剪爱”剪纸工作室,“剪爱”迎难而上,开辟了自己的一席空间。公司发展业务的同时,“剪爱”“剪爱”LOGO(重庆市著名商工艺开始无偿支持和帮助血友病患标)者,他们希望能借此推动儿童患者医保问题和成人患者就业问题的解决。目前,儿童医保虽然实现全覆盖,但报销比例较低,而成年的血友病患者就业又非常困难,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疾病和缺乏就业技能,更多的是缺乏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目前,“剪爱”已经累计帮助了血友病患者300多人,在职的工作人员中就有6名是血友病患者。“剪爱”希望用更多的爱心来助推整个群体的治疗改善和就业环境营建。不一样的剪纸打动英国王子“剪爱”的工艺更注重实用性和时尚感,创新特色让剪纸更加别具一格。比如把剪纸和灯饰结合起来,研制成功的一款剪纸灯,可以作为房屋中明亮格雅的装饰;将剪纸与贺卡结合,做成立体纸雕,既新奇好玩,又是人们赠送亲朋,传情达意的佳品。剪纸不再色彩单一,甚至立体的产品都在设计和创剪爱专利技法剪纸《巴山秋雨》作中逐渐被开发出来。“剪爱”工艺通过镂空技术,用线条粗细和光影,让剪纸画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彭茂琳和任健康共同创造的“平面多层次三维表现效果”剪纸技术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青睐,2011年,作品《兰风清韵》还被来渝访问的英国安德鲁王子收藏。不贩卖同情,用产品打动顾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