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临证验案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5:39: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永炎,刘景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染病临证验案录

传染病临证验案录试读:

前言

当下为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盛行的年代,然而于2003年SARS的全球流行伊始,其后的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特别是2009年甲型H1N1流感,警示了世人传染病特别是原因不明性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威胁!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曲折的经历,从 《黄帝内经》的五疫,至明代吴又可 《温疫论》为代表的温疫学派的盛行,又衰落到现代退居于替代地位之现状,令人折腕而叹息。喜见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SARS等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实践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构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一体化体系的重大作用,立项资助,深加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刘保延首席研究员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组织了国内20余家单位启动了该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项目中将“人才培养”确定为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专设子课题加以深化研究。由刘景源教授、盖国忠教授负责,论证顶层设计,制定培训大纲,确定实施方案,特别是组织相应专家完成“专题讲授”这一实施的重点工作。原因很简单:一是目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现状参差不齐,属弱势群体,基础薄弱,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各单位人员绝对数少,临床工作又十分繁忙(值班等),参加培训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缺少针对传染病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工作经验,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修正、进步!由于组织形式是项目制,既要完成项目要求,更要为该体系建设提供临床人才的有效支撑。只要有中医药人员战斗在临床一线,就能够有效地实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优势作用的发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本讲义是“基于传染病中医临床应急模式的人才支撑研究(20097001-1)”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培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科教兴国,人才是本。培养人才的教材是其重要的承载工具。对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肯定不能等同于高校中医药规划教材,我们的做法是依附于项目要求,结合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目前中医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要实现科学、可行、高效、实用之目的。有鉴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又缺乏相应的时间和经验,我们的探索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或缺点,望广大读者批评、斧正,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期更好地适应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事业发展,满足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传染病中医临床应急模式的人才支撑研究项目丛书》编委会2012年11月30日流行性感冒

案1

马某,男,31岁。2009年12月7日初诊。

主诉:咽痛7天,发热3天。

初诊:患者7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3天前开始发热,热峰波动在39.0℃~40.0℃间;伴咳嗽,咳黄脓痰,量多,痰中偶带少量血丝,轻度恶寒,无鼻塞流涕,无胸闷胸痛,无气喘、呼吸困难。在当地诊所予静滴阿奇霉素及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持续高热不退,咳嗽加重,遂来我院急诊。查血常规:9WBC9.22×10/L,N75%;胸部摄片:右下肺炎。收住本院呼吸科后,先后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但患者发热不退,咳嗽频作,痰中带少量血丝,查胸部CT提示“两下肺炎症”。12月6日查血气分析:pH7.491;PCO30.9mmHg;PO57mmHg。提示22患者肺部感染加重,已出现I型呼吸衰竭,考虑存在重症肺炎,病情凶险,停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改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当日上午送咽拭子至市疾控中心查甲流病毒核酸阳性,因此确诊为甲流(重症),转入我科治疗。刻下: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纳差,乏力,口干欲饮,二便调,寐欠安。

体格检查:体温:40℃;血压:120/88mmHg;心率:100次/分;呼吸:22次/分。其他: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舌红苔黄,脉滑数,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下肺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正常,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及剑突下及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性体征。9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9.22×10/L;N75%。胸部摄片:右下肺炎。咽拭子示:甲流病毒核酸阳性。血气分析:pH7.491;PCO30.9mmHg;PO57mmHg。22

中医诊断:病名:甲型H1N1流感;证候:疫毒侵袭,热毒壅肺,肺失宣肃。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甲流为时邪疫毒致病,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应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杂感”、“温疫”、“风温”等范畴,非普通的风寒、风热之邪。与邪相争故发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则热变最速”,时邪疫毒感染每易入肺,热毒壅肺致肺失宣肃,升降失常,出现高热、咽痛、咳嗽;时邪疫毒顺传中焦阳明,湿浊内蕴,出现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邪毒伤正,可传变为重症,表现为肺热腑实。症见发热或高热,热势较甚,喘促气逆,痰涎壅盛,呛咳,面红烦躁,汗出,口渴欲饮。时邪疫毒沿三焦传变。热毒壅肺、肺失宣肃是甲流的主要病理机制。宜清肺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g,生石膏(先煎)20g,甘草5g,杏仁10g,浙贝母15g,连翘8g,鱼腥草20g,肿节风20g,黄芩15g,桑白皮25g,蚤休15g,桔梗6g,野荞麦根20g,南沙参15g,麦冬15g,瓜蒌皮10g。

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共7剂。

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吸氧等支持治疗。

二诊(2009年12月10日):服药后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纳差,乏力,口干欲饮,二便调。寐欠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炙麻黄5g,生石膏(先煎)20g,甘草5g,杏仁10g,浙贝母15g,连翘8g,鱼腥草20g,肿节风20g,黄芩15g,桑白皮25g,蚤休15g,桔梗6g,野荞麦根20g,南沙参15g,麦冬15g,瓜蒌皮10g。

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共3剂。

余法同上。

治愈。【按】甲流为时邪疫毒致病,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应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杂感”、“温疫”、 “风温”等病范畴,非普通的风寒、风热之邪。与邪相争故发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则热变最速”,时邪疫毒感染每易入肺,热毒壅肺致肺失宣肃,升降失常,出现高热、咽痛、咳嗽;时邪疫毒顺传中焦阳明,湿浊内蕴,出现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邪毒伤正,可传变为重症,每表现为肺热腑实,症见发热或高热,热势较甚,喘促气逆,痰涎壅盛,呛咳,面红烦躁,汗出,口渴欲饮。

案2

范某,男,21岁。2009年10月16日初诊。

发热13天,咳嗽10天,胸闷气短4天。

初诊:患者于1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38.9℃,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不适;经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0天前出现咽痛、鼻塞、全身肌肉酸痛、胸闷、乏力,伴恶心、腹泻,当地医院予头孢米诺钠、痰热清等,症状无好转。4天前出现胸闷气短加重。咳痰有血丝,加拜复乐联合抗感染治疗。昨日因症状加重,胸闷、呼9吸困难明显来我院治疗,门诊查血常规:WBC5.52×10/L;N78%。门诊以“发热”收住入院。刻下:发热,咳嗽,咳痰,伴有血丝,胸闷,呼吸困难,伴四肢肌肉酸痛,纳差,乏力,口干欲饮,二便调。寐欠安。

体格检查:体温38.9℃;血压115/80mmHg;心率80次/分;呼吸22次/分。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舌红苔黄,脉滑数,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下肺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律齐,心音正常,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及剑突下及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性体征。9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5.52×10/L;N78%。CT示双肺呈广泛浸润及渗出;血气示血液酸碱度(pH)7.56、动脉血氧分压(PaO)243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30mmHg。咽拭子检测示2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中医诊断:病名:甲型H1N1流感;证候:热毒闭郁、肺失宣降。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本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早期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胸腹灼热等症,脉象沉实;发病3~5天后加重是其较为明显的时间特点。危重者多咯吐血痰或咯血后1~2天出现喘促。脉多呈虚象,舌质淡胖多津。其核心病机为毒热壅肺,甚则闭肺,损伤肺络,耗伤正气,邪毒内陷,导致气不摄血或气不摄津,津血外渗出现血性痰液。本病属热毒闭郁,肺失宣降,治以清热解毒、化痰宣肺、益气活血,方拟银翘散及清营汤加减。

金银花30g,连翘15g,大青叶10g,野菊花10g,瓜蒌皮15g,桔梗10g,浙贝母10g,紫菀15g,葶苈子30g,丹参15g,赤芍15g,酒大黄10g,炙麻黄6g,红参10g,西洋参10g,南沙参10g,甘草3g。

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共3剂。

另,吸氧;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泰能、万古霉素、氟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丙种球蛋白及甲强龙冲击治疗;营养支持治疗。

二诊(2009年10月19日):服药后发热(体温38.4℃),胸腹灼热,躁动不安,周身无汗。舌质淡体胖,苔黄。体格检查:体温:38.9℃;血压:115/80mmHg;心率:80次/分;呼吸:22次/分。理9化检查:血常规:WBC5.52×10/L;N78%。CT示双肺呈广泛浸润及渗出;pH7.56、PaO43mmHg,PaCO30mmHg。咽拭子检测示甲型22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金银花30g,连翘15g,大青叶10g,野菊花10g,瓜蒌皮15g,桔梗10g,浙贝母10g,紫菀15g,葶苈子30g,丹参15g,赤芍15g,酒大黄10g,炙麻黄6g,红参10g,西洋参10g,南沙参10g。

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共5剂。

余法同上。

治愈。【按】本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早期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胸腹灼热等症,脉象沉实;发病3~5天后加重是其较为明显的时间特点。危重者多咯吐血痰或咯血后1~2天出现喘促。脉多呈虚象,舌质淡胖多津。其核心病机为毒热壅肺,甚则闭肺,损伤肺络,耗伤正气,邪毒内陷,导致气不摄血或气不摄津,津血外渗出现血性痰液。本病属热毒闭郁,肺失宣降,治以清热解毒、化痰宣肺、益气活血,方拟银翘散及清营汤加减。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但不完全符合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其轻症病在气卫,伤气伤阳;危重症则留连气分,传变三阴经,出现厥、脱或有内陷心包之变。对此传变规律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案3

王某,男,43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

发热,咳嗽,气短5天。

初诊:患者5天前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伴恶寒及寒战,咽痛,咳嗽,咳少许黄痰,自觉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服“阿莫西林,对乙酰氨基酚片”,体温可下降,但随后反复升高,就诊于当地卫生所,静滴“头孢霉素”4天,热退至正常,其余症状略有好转。3天前就诊于医大一院,肺CT示“双肺散在多发斑片影”,给予“头孢替安,左韦君叮”静点,今日因怀疑“甲型H1N1流感”转来我院,发病以来无意识障碍,无胸痛,无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食欲及睡眠尚可,尿便正常,否认甲型H1N1患者密切接触史。

体格检查:体温:38℃;血压:130/80mmHg;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其他:神志清,一般状态尚可。口唇无发绀。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可闻及水泡音。心率76次/分,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99

理化检查:WBC23.03×10/L;Gran12.05×10/L;ALT73U/L。肺CT:双肺散在多发斑片影。

中医诊断:病名:咳嗽;证候:毒袭肺卫型。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重症。

毒袭肺卫,肺失宣肃,故咳嗽,咳痰,气短;毒袭肺卫,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脉均为热毒壅肺之象。宜宣肺解表、化痰止咳,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30g,炙甘草10g,桑白皮15g,黄芩10g,金银花15g,鱼腥草15g,浙贝母15g,半夏10g。

每剂水煎300mL,每次100mL,日3次,口服,共5剂。

另,盐酸莫西沙星0.4g,每24小时1次,静点;喜炎平10mL,每日1次,静点;沐舒坦60mL,每12小时1次,静注;复合辅酶0.2g,每日1次,静点;奥司他韦胶囊75mg,每日2次,口服。

二诊(2009年11月23日):服药后咳嗽,咳少量黄痰,无胸闷、气短,无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体格检查:体温:36℃;血压:120/80mmHg;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理化99检查:WBC9.0×10/L;Gran6.3×10/L;ALT29U/L。CT示:双肺内炎症。

患者表热已解,但仍痰热壅肺,肺失宣肃,故咳嗽,咳黄痰;舌脉均为痰热壅肺之象。宜清化热痰。

茯苓20g,白术20g,半夏10g,鱼腥草20g,瓜蒌20g,苏子20g,厚朴20g,黄芩20g,浙贝母20g,桔梗20g,杏仁20g。

每剂水煎300mL,每次100mL,日3次,口服,共7剂。

另,莫西沙星片0.4g,每日1次,口服;沐舒坦60mL,每12小时1次,静注。99

服药后肺CT示中叶炎症,WBC6.3×10/L;Gran12.7×10/L;ALT23U/L。【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 《人感染甲流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第1版)中将中医辨证治疗甲流分为“毒袭肺卫型、毒犯肺胃型、毒壅气营型”三型,对临床有较大指导意义,其中的毒袭肺卫型、毒壅气营型均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加减而成,佐证了热毒壅肺、肺失宣肃确是甲流的主要病理环节,贯穿于甲流整个病程之中,是病情向顺逆两方面转变的关键期。因此,我们认为如能紧扣热毒壅肺、肺失宣肃之病理特点。及时尽早地应用清热解毒、宣肃肺气药物,不但可令邪去正安,而且可以防止病邪进一步演变为重症的危险,可减少重症患者的发生,降低甲流的死亡率,对当前防治甲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4

刘某,女,32岁。2010年1月28日初诊。

发热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22小时。

初诊:患者2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发热轻恶寒明显,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伴见咽痒,咳嗽有痰,轻度鼻塞,无汗。自服双黄连颗粒1包无效,2010年1月28日下午4点到我发热门诊求治。刻下见:发热轻恶寒重,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伴见咽痒,咳嗽有痰,无汗,轻度鼻塞,无腹痛腹泻。

体格检查:体温:37.5℃;血压110/70mmHg;心率:108次/分;呼吸:24次/分。其他:咽部充血,其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紧数。

理化检查:血常规:正常。胸透:未见异常。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厦门疾控中心)

中医诊断:病名:甲型流感;证候:风寒束表夹湿。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患者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疫毒之邪,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脉络痉挛,阻碍营卫升降出入之机,故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湿郁于表故见肌肉酸痛明显。肺合皮毛主表,表为寒闭,致肺失宣肃,升降失常,出现咳嗽咳痰。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紧数为风寒束表夹湿之征。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除湿止痛,荆防败毒散加味。

荆芥15g,防风15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10g,茯苓15g,甘草15g,炙麻黄10g,杏仁10g。

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mL。共3剂。

二诊(2010年1月15日):服药后第2天(1月29日)上午汗出热退,肌肉酸痛消失,头痛轻微,咳嗽咳痰仍明显。刻下:无发热,见咳嗽咳痰,其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体格检查:体温:36.3℃;血压:118/78mmHg;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理化检查:血常规正常;胸片提示:心肺未见异常。

患者服药后,汗出热退,仍见咳嗽咳痰,病情缓解,患者表证已去十之八九,唯余咳嗽,此为余邪未尽而肺失宣降,调整方药,给予止嗽散加减、止咳化痰,疏表宣肺。处方:

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荆芥10g,杏仁15g,陈皮15g,炙甘草10g,桔梗15g,款冬花15g,射干10g,牛蒡子10g,蝉蜕5g,法半夏20g,苏子10g,瓜蒌15g。

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日2次。共3剂。

痊愈。【按】本案患者感受风寒疫毒夹湿之邪,初起邪在卫表,法宜辛温解表。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发散风寒,柴胡疏散表邪,羌活、独活可解表散风寒,还可除湿止痛,川芎活血调营。炙麻黄与杏仁一宣一降,配合枳壳、桔梗、前胡开宣肺气,能使肺气通调,止咳化痰。

前方治疗后热退仍见,咳嗽咳痰明显,调整治疗为着重宣肺止咳,调理功能,微加疏散之品,祛邪外出。方用止嗽散加减。

厦门地区为闽南沿海地区,平素气候潮湿,饮食上多食海鲜等物,每每见夹湿,治疗中尤应注意。

案5

阿依尼萨,女,70岁。2009年11月7日初诊。

咳嗽6天,伴发热、胸闷、气短1天。

初诊:患者家属代述患者6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间断性干咳,自服止咳药物(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患者未重视。1天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发热,未测体温,为明确诊断,就诊于八钢医院,查血常规示:N 92%,胸片提示:左肺下部感染,住院给予抗炎(具体不详)治疗,效果差,仍有发热,体温高达39℃,高度怀疑“甲型H1N1流感”,当地疾控中心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监测阳性,故转到我院,门诊以“甲型H1N1流感”收住我科。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睡眠、饮食欠佳,小便失禁,当地医院留置导尿,大便干燥,体重无明显变化。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否认肝炎、否认结核、否认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规律接种,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外伤、否认中毒及否认手术史。

体格检查:体温:36.7℃;血压:178/83mmHg;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其他: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左中下肺明显,中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912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7.5×10/L;RBC4.5×10/L;Hb110g/L;9HCT0.365;PLT307×10/L;N80.94%,L11.04%。生化:TIBL5.5μmol/L;ALB45.2g/L;ALT 14U/L,AST37U/L,BUN3.6mmol/L;CR72μmol/L。胸片:左下肺感染。

中医诊断:病名:感冒。证候:毒热壅肺。

西医诊断:H1N1甲型流感。

患者外感疫疠毒邪,热邪犯肺,肺中热盛,故见发热;肺失宣降,故见咳嗽;热邪灼津炼液为痰,故见咳痰,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宣降失常,热阻气机,故见胸闷气短;热邪伤津,故见口渴;咽喉为肺卫之门户,热灼咽喉,故见咽痛。舌质红,苔黄脉数亦为毒热蕴肺之征。宜清热解表、宣肺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g,生石膏30g,杏仁10g,知母10g,鱼腥草15g,葶苈子10g,金荞麦10g,黄芩10g,浙贝母10g,生大黄10g,丹皮10g,青蒿10g,白茅根20g,知母10g。

水煎服,每日2次,日1剂,共7剂。

另,静滴药物抗炎抗病毒治疗。喜炎平针500mg+5%葡萄糖液100mL静滴,每日1次;利巴韦林针100mg+5%葡萄糖液100mL,静滴每日1次。

患者病情好转。【按】甲型H1N1流感全年都可发生,在秋季和冬季发病率上升。病毒毒株以空气飞沫为介导,经呼吸道传播,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症状相似,但严重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在中医属外感热病,致病因素是温邪,按照卫气营血辨证,H1N1初期病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出现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发冷等症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发展到气分,出现发热、肺炎等,本案即是卫气同病。按照三焦辨证,本案患者病在上焦,邪犯肺卫,正邪交争,卫表失和,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胸闷、气短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给予清热解表、宣肺解毒治疗,积极控制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

祛除病邪是关键,但又不能只考虑到祛邪,还应该重视顾护正气,既清热又要滋阴,既祛邪又兼以扶正,时刻把握整体观念,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案6

陈某,男,5岁。2010年11月10日初诊。

发热、咳嗽2天。

初诊: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最高38℃,伴干咳,无痰,咽干,无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紧。

体格检查:体温38.3℃;血压100/70mmHg;心率72次/分;呼吸20次/分。其他:咽红,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口腔无异常分泌物。

中医诊断:病名:感冒;证候:风热犯卫。

西医诊断:季节性流感。

风热犯卫,故见脉浮;舌质红,苔薄黄为有热象;患者口干不明显,二便自调,无明显津伤之象,风热之邪仍在卫分。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用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9g,连翘9g,桑叶5g,桔梗6g,牛蒡子9g,淡竹叶9g,鲜芦根20g,薄荷(后入)4.5g,甘草3g,荆芥9g,淡豆豉(后入)9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共3剂。

另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淡盐水漱喉。服药后热势渐退,现已无发热。病情好转,邪去正安。【按】此案为较为典型的风热犯卫证,予银翘散,遵 《内经》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

案7

赵某,男,18岁。2009年8月25日初诊。

咳嗽、咽痛、流涕1天。

初诊:患者1天前因运动后出现咳嗽咽痛,伴流清涕,未予相关处理,第二日晨测体温36.8℃,咳嗽咽痛流涕等症未减,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干咳少痰,无头痛,口干咽痛,鼻流清涕,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尚可。既往体健,现本班有多人确诊甲型H1N1流感。

体格检查:体温:36.9℃;血压:120/75mmHg;心率:85次/分;呼吸:18次/分。其他:鼻黏膜充血,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薄,脉浮数。

理化检查:血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

中医诊断:病名:时行感冒;证候:风热犯卫。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鼻流清涕,咽痛,卫外失司,肺失宣降,可有咳嗽,舌红苔薄、脉浮数亦为风热犯卫之象。治以疏风解表,予维C银翘片。

每次2片,每日2次。

患者2天后症状基本消失,5天后出院。【按】患者症状较轻,属风热犯卫轻症,予口服疏风解表中成药即可,无需输液及口服奥司他韦。

案8

魏某,男,18岁。2009年9月15日初诊。

咳嗽、咳痰伴发热3天。

初诊:患者3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嗽,当日晚出现低热,口服感冒药(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又出现咽部不适,至今日未减轻,晨测体温38.6℃,伴胸闷,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少量黏痰,发热,微头痛,咽部不适,胸闷,口渴,无流涕、肌肉酸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饮食睡眠欠佳,大便尚可,小便黄。既往体健,现患者班上有多人确诊甲型H1N1流感。

体格检查:体温:39.0℃;血压:120/80mmHg;心率:90次/分;呼吸:21次/分。其他:咽红,扁桃体轻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下肺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脉数。

理化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稍高,白细胞总数偏低;胸片:双下肺炎症影;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阳性。

中医诊断:病名:时行感冒;证候:热毒壅肺。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邪正相争而有发热、微汗、头痛等,卫外失司,邪热壅肺,可有咳嗽、咳黏痰、胸闷、口渴等,舌红苔黄腻、脉数为热毒壅肺之象。宜清肺解毒,予金莲清热颗粒合双黄连注射液。

颗粒口服,每次5g(1袋),每日4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双黄连注射液20mL静滴。

另,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口服。

患者1日后体温降至37℃~38℃,2日后体温正常,5日后症状基本消失,8日后出院。【按】患者症状稍重,治宜清肺解毒,同时使用有效抗病毒药。

案9

李某,女,17岁。2011年1月10日初诊。

发热伴咳嗽2天。

初诊: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最高38.0℃,伴干咳无痰,偶感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滑。

体格检查:体温:37.8℃;血压:122/78mmHg;心率:82次/分;呼吸:21次/分。其他:睑结膜稍充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心肺听诊无异常。

中医诊断:病名:感冒;证候:寒湿犯表。

西医诊断:季节性流感。

因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发热、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以九味羌活汤加减。

羌活9g,防风9g,苍术9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6g,黄芩6g,甘草6g。

水煎300mL,分次温服,每日1剂,共3剂。

另,注意卧床休息,适当饮水,淡盐水漱喉。服药后热势渐退,现已无发热。【按】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共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本例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 《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案10

孙某,女,44岁。2009年11月7日初诊。

发热、咳嗽、气短8天。

初诊:患者于8天前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伴寒战、咽痛、咳嗽,咳少量黄黏痰,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服阿莫西林、扑热息痛,并于诊所应用头孢替唑等药物,热退,其他症状略有好转,但仍有咳嗽,咳黄痰,于外院就诊,行肺CT检查示双肺内炎症,real-timePCR检测Infa、SWH1阳性,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转来我院。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3年,曾有咯血。

体格检查:体温:36.0℃;血压:130/80mmHg;心率:76次/分;呼吸:20次/分。其他:神清语明,一般状态可,皮肤口唇无发绀,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双肺可闻及水泡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正常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舌质暗淡,苔黄腻,脉弦。999

理化检查:WBC9.0×10/L;L6.3×10/L;PLT252×10/L。肺CT:双肺炎症。

中医诊断:病名:咳嗽;证候:痰热内蕴。

西医诊断:①甲型H1N1流感重症;②重症肺炎。

素体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湿热疫邪外侵,首先犯肺。疫邪犯肺,致肺失宣降,而见咳嗽;疫邪袭肺,湿热蕴毒,炼液成痰,痰热互结,郁遏肺气,肺失宣降,故气短;痰热壅盛,则可见咳嗽、咳黄痰;舌脉均为痰热内蕴之象。宜清化热痰,予清气化痰汤。

茯苓20g,白术20g,半夏10g,鱼腥草20g,瓜蒌20g,苏子20g,厚朴20g,黄芩20g,浙贝母20g,桔梗20g,杏仁20g。

水煎至150mL,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共5剂。

另,莫西沙星0.4g,每日1次,静脉点滴;喜炎平1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沐舒坦60mg,每日2次,静脉注射。

二诊(2009年11月12日):服药后仍有咳嗽,咳少量白痰,双肺可闻及少许水泡音,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体格检查:体温:36.4℃;血压:110/70mmHg;心率:78次/分;呼吸:20次/分。理999化检查:WBC6.3×10/L,L2.7×10/L,PLT248×10/L。胸片:右肺中叶炎症。

患者痰热已解,热象已去,目前为痰湿阻肺之证。宜燥湿化痰。

茯苓20g,白术20g,半夏10g,陈皮20g,苏子20g,厚朴20g,浙贝母20g,桔梗20g,杏仁20g。

水煎至150mL,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共5剂。

余法同上。

药后病情好转。【按】甲流病人多因机体卫气不固,湿热疫邪外侵,首先犯肺,疫邪犯肺,致肺失宣降,并炼液成痰,痰热互结,更加郁遏肺气而致病。故在治疗中不但要逐邪外出,更要扶益正气,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肺气难降,故应用厚朴以通腑。

案11

王某,女,45岁。2009年11月11日初诊。

发热、咳嗽、咳痰10天。

初诊:患者于10天前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7℃,伴寒战、咽痛、咳嗽,咳黄黏痰,自服罗红霉素、扑热息痛等药物3天,热可退,4小时后再次发热,于外院就诊,行肺CT检查示:双肺内炎症。real-timePCR检测Infa,SWH1阳性,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转来我院。

体格检查:体温39.6℃;血压140/80mmHg;心率94次/分;呼吸24次/分。其他:神清语明,一般状态可,皮肤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双肺可闻及水泡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正常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浮弦。999

理化检查:WBC6.4×10/L;L5.2×10/L;PLT265×10/L。肺CT:右肺上叶炎症,左肺中叶炎症。

中医诊断:病名:咳嗽;证候:痰热内蕴。

西医诊断:①甲型H1N1流感重症;②重症肺炎。

外感湿热疫邪首先犯肺,疫邪犯肺,热毒炽盛,炼液成痰,痰热互结,郁遏肺气,肺失宣降,则可见咳嗽、咳黄痰,舌脉均为热毒壅肺之象。宜清肺解毒,方用麻杏甘石汤。

炙麻黄5g,生石膏30g,滑石30g,杏仁20g,知母20g,鱼腥草15g,黄芩15g,葶苈子10g,厚朴20g,浙贝母10g,生大黄15g,丹皮20g。

水煎至150mL,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共5剂。

二诊(2009年11月16日):服药后无发热,但仍时有咳嗽,咳少量白稀痰,舌质暗,苔薄白微黄,脉弦细。体格检查:体温36.4℃;血压110/70mmHg;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理化检查:999WBC4.2×10/L,L1.4×10/L;PLT225×10/L。肺CT:双肺炎症,较前有所吸收。

患者热象已退,仍有痰湿阻肺之象。故宜燥湿化痰,处方:

茯苓20g,白术20g,瓜蒌20g,陈皮20g,苏子20g,厚朴20g,黄芩15g,竹茹15g,半夏10g,款冬花20g。

水煎至150mL,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共5剂。

另,喜炎平10mL,日1次静点。

经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按】本病案为甲流期间收治的“甲流”疑似病例,治疗在清热化痰同时,注意顾护正气,防止清热之品伤及阴津及正气。本病病后多有脾气不足之象,故治疗中应注意健脾扶益中气。

案12

李某,女,11岁。2010年1月14日初诊。

发热1天。

初诊:患者1天前自觉发热,体温最高39℃,自行用药后体温曾下降,但反复,感恶寒,伴咽喉痛,咳嗽,咳白黏痰,口渴,头痛,乏力,呕吐,肌肉酸痛。有流感患者接触史。

体格检查:体温:38.7℃;血压:98/60mmHg;心率:105次/分;呼吸:20次/分。其他:结膜及咽部充血,未见扁桃体肿大。

理化检查: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正常胸片。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病名:时行感冒;证候:风热犯卫。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风热袭肺,伤津耗气,故乏力;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则咽喉痛,口渴;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脉象。宜疏风清热,予银翘散。

银花15g,连翘9g,薄荷3g,淡竹叶6g,甘草3g,防风10g,桑叶6g,菊花8g,牛蒡子5g,杏仁6g,藿香10g,射干8g。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共3剂。

另,布洛芬片,体温高于38.5℃时服。多饮水,多休息,避风寒,慎油腻。

服药后热解,未见恶寒,咳嗽咳痰轻,无肌肉酸痛及头痛。症状明显好转,未复诊。【按】风热之邪侵犯人体引起发病在于正邪相争,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则易感受外邪发病。风性轻扬,多犯上焦,故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案13

谭某,男,15岁。2010年1月20日初诊。

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1天。

初诊:今晨起床时自觉头晕头痛乏力,咽喉轻度疼痛,轻度咳嗽,咳黄稠痰,无恶寒及鼻塞流涕,自测体温39.6℃,无恶风恶寒,伴肌肉酸痛,乏力,头痛,汗出,口渴,发热持续约4小时,汗出后热退,但很快再次发热,未用药来诊。近期患者班上同学先后有感冒发热者。

体格检查:体温:39.1℃;血压:125/80mmHg;心率:106次/分;呼吸:18次/分。其他:咽充血,扁桃腺Ⅱ度肿大,无脓点。无其他阳性体征。

中医诊断:病名:时行感冒;证候:热毒袭肺。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热毒袭肺,伤津耗气,故乏力;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热伤津液,津液不足,故无汗、口渴欲冷饮;毒热内盛,损伤经络肌腠,故头身疼痛。治宜清肺解毒,方用清肺解毒汤。

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50g,知母10g,芦根30g,牛蒡子15g,浙贝母15g,金银花12g,青蒿15g,薄荷8g,瓜蒌皮15g,生甘草6g。

水煎,每日1~2剂,每剂煎取2次,分2次服。共3剂。

另,布洛芬片,每片0.2g,体温高于38.5℃以上时服用。不适时随诊,注意休息,多饮水。

服药2剂,热退身凉,未再服药,病基本愈。【按】此例患者,按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或按六经辨证,应分属气分证和阳明经证,但又没有典型的脉洪大。方中使用清气分热证的白虎汤,同时加用了透解卫分证的药物银花、薄荷、青蒿,使气分邪热里清外透。

清肺解毒法的药物成功用于热毒袭肺型流感,体现了清肺解毒中药的临床疗效。

案14

农某,女,20岁。2010年2月3日初诊。

发热伴肌肉酸痛1天。

初诊:昨天下午4时许开始出现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汗出,口渴,轻度头痛,鼻塞,咳嗽,无痰。发热,体温高达39.1℃,在我院门诊输注青霉素2次,无效,未服药物,来诊。怀孕3月。

体格检查:体温:39.1℃;血压:123/87mmHg;心率:106次/分;呼吸:20次/分。其他:咽无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点。无其他阳性体征。

理化检查:甲流抗原快速检测为阳性。

中医诊断:病名:时行感冒;证候:风热犯卫。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热毒袭肺,伤津耗气,毒邪弥漫,故乏力;热迫津液故汗出;毒热内盛,损伤经络肌腠,故头身疼痛;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热伤津液,故口渴欲饮。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2g,桑叶10g,菊花10g,苦杏仁10g,浙贝母12g,荆芥10g,牛蒡子15g,薄荷(后下)6g,生甘草6g。

水煎,每日1~2剂,每剂煎取2次,分2次服,共3剂。

服药3剂,已无明显发热,症状明显好转,未复诊。【按】此例患者,乃系孕妇,症情较重,若不能迅速解除病症,有流产或转为重症的风险。甲流特征之一是肌肉酸痛比较明显,系毒邪弥漫所致,重在清热解毒,清透表热。辛凉平剂少佐辛温,旨在借辛温透邪,防止一派寒凉冰伏温毒。

案15

王某,男,30岁。2010年1月27日初诊。

发热、头痛、咽痛、咳嗽4天。

初诊:患者于4天前在湖北出差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轻微咽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认为是“伤风感冒”未予重视,自行服用快克胶囊,无明显效果。昨日回到家中感觉发热、恶寒加重,夜间高热,自测体温40.0℃,头痛甚,肌肉关节酸痛,咳嗽,痰黄黏,咽痛,并伴恶心、呕吐,腹泻日二次,又服用了银黄类清热解毒中成药,均未见效。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发病以来精神差,头闷痛,烦躁不安,胸膈满闷,呕逆、不欲食,口渴不欲饮,大便溏,小便短黄,舌红,苔白腻中夹黄,脉浮滑。15年前曾患甲型病毒性肝炎,已愈。否认结核、痢疾等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血史。

体格检查:体温:38.5℃;血压:117/70mmHg;心率:85次/分;呼吸:23次/分。其他: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急性面容,自主体位,无皮疹,面红唇干,咽充血(++),呼吸频率快,节律整,两肺呼吸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移动性浊音(-),肠鸣音6次/分,活跃亢进。129

理化检查:血常规:RBC4.5×10/L;Hb160g/L;WBC3.6×10/L;9L48%;M12%,N40%;PLT175×10/L。尿常规:无异常。便常规:黄色稀便,无白细胞、红细胞。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升高。胸部X线:双侧中肺野肺片状阴影,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中医诊断:病名:温病;证候:毒犯肺胃。

西医诊断: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A/H5N1型。

患者病情发展快,病势重,乃外感风热夹湿之疫邪。初犯卫表时仅头痛身热,鼻塞流涕、咽痛等,失治入里传变,邪毒侵犯肺胃,则全身症状迅速加重,正邪交争则见高热;肌表被束,则恶寒;湿热客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黄;湿热阻遏经脉流行则肌肉关节酸痛;湿浊中阻,则胸闷纳呆;邪热扰胃,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气机不利则腹痛、肠鸣腹泻。舌红、苔白腻中夹黄、脉浮滑为外感风热夹湿之象。宜清热解毒、化湿和胃,方选藿香正气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30g,黄芩10g,黄连6g,鱼腥草10g,藿香15g,姜半夏10g,厚朴10g,连翘15g,苏叶10g,杏仁10g,桔梗10g,白茅根10g,淡豆豉15g。

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共3剂。

另,口服双黄连口服液,20mL/次,每日3次。隔离患者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观察2周;患者用具、食具、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保证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是否平稳。

二诊(2010年1月30日):服药后偶咳嗽,体温正常,不畏寒,无烦躁,头目清利,身不疼,已无恶心、呕吐,仍咳痰色白,食少纳呆,大便日2次,质稀,小便如常,睡眠可,精神好。舌质淡,苔白9腻,脉濡数。理化检查:血常规:WBC5.2×10/L;L26%;N63%。便常规:无异常。胸部X线:双侧中肺野肺片状阴影减小,左肺少量胸腔积液。病原学检查:从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

患者服药4剂后,觉热退身轻,已无头痛、身疼、恶心、呕吐、腹痛下利等症,实为经清热解毒、清利湿热后,病去十之八九,但仍不欲饮食,大便量多质稀,舌淡苔白腻,脉濡数,左肺少量胸腔积液,说明热毒已清,而湿邪仍困阻肺胃。宜芳香化湿。处方:

藿香15g,法半夏15g,陈皮10g,厚朴10g,杏仁15g,猪苓10g,苏叶10g,白豆蔻10g,薏苡仁15g,炒莱菔子10g。

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共3剂。

余法同上。

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留院隔离观察1周后,复查病原学,未检出病毒,治愈出院。【按】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起病快,发展迅速,具有传染性,从症状看同时行感冒,中医当按“温病”、“温疫”辨证论治。本例患者发病早期,外邪初犯肺卫,病位浅,未及时予清解热毒,宣肺透邪,病邪入里,毒犯肺胃,湿热困阻,至全身症状加重,以藿香正气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解毒、化湿和胃,服3剂而病大减,后期邪热渐退而余邪未尽净,予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案16

戴某,女,4岁。2009年11月1日初诊。

发热7天,咳嗽4天,加重1天。

初诊:患者母亲代述患儿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时达38.3℃(自测),无流涕、咽痛、鼻涕、气喘,在当地医院给予喜炎平退热处理,体温降至正常,之后给予阿奇霉素、沙丁胺醇口服3天。于4天前再次发热,体温38.0℃,同时伴有咳嗽、咳痰,不易咳出,在当地门诊就诊,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具体不详),仍然间断发热,之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就诊于人民医院,高度怀疑“甲型流感”,建议来我院治疗,门诊以“甲型流感”收住我科。患儿神志清,精神差,睡眠、饮食可,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否认肝炎、否认结核、否认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规律接种,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外伤、否认中毒及否认手术史。

体格检查:体温:38.7℃;血压:110/63mmHg;心率:110次/分;呼吸:32次/分。其他:神志清,精神差,结膜充血明显,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0.8cm,质中,无压痛。912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6.29×10/L;RBC4.85×10/L;9Hb128g/L;PLT132×10/L;N69.1%。生化:TIBL3.4μmol/L;ALB39.5g/L;ALT71U/L;AST144U/L;BUN3.2mmol/L,CR79μmol/L。胸片:双肺肺炎。

中医诊断:病名:感冒;证候:热毒闭肺证。

西医诊断:①甲型H1N1流感;②肺炎。

患者外感疫疠毒邪,热犯肺卫,正邪相搏,故见发热;热邪犯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肺不布津,炼液为痰,故见咳痰;热阻肺络,气机不畅,故见胸闷、喘促;舌红、苔薄黄亦为毒热闭肺之征。宜泻肺解毒、养阴活血散瘀,予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炙麻黄3g,生石膏10g,桑白皮9g,葶苈子10g,银花6g,连翘6g,白茅根10g,大青叶10g,鱼腥草9g,甘草3g,知母5g,西洋参6g。

水煎,每日2次,每日1剂,共7剂。

另,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0.9%氯化钠100mL+头孢吡肟1.0g,静点,12小时1次;易善复114mg,口服,每日3次;阿奇霉素颗粒0.15g,口服,每日1次;奥司他韦45mg,口服,每日2次。

患者病情好转。【按】小儿体质较弱,肺叶娇嫩,易受外邪侵袭,因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力强,常夹火热、湿毒秽浊之气侵犯人体,比一般邪气致病性更强,甚至触之即病,致病后,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甚则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救治易致病情险恶。本案患儿病程较长,病情相对较重,治疗当祛邪与扶正同治,治疗宜宣肺泄热,清解热毒,养阴活血,用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祛邪同时扶正,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治疗目的。疾病渐愈。

案17

丁某,男,31岁。2009年11月10日初诊。

发热、咳嗽3天,加重伴气短1天。

初诊: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时达38.6℃ (自测),伴有乏力、肌肉酸痛、咳嗽、咳痰,痰量少,质黏,不易咳出。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有所减轻,目前博乐市为甲型流感高发期,给予做咽拭子,结果回报阳性,故转至我院治疗,门诊以“甲型流感”收住我科。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睡眠、饮食可,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否认肝炎、否认结核、否认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规律接种,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外伤、否认中毒及否认手术史。

体格检查:体温:37.4℃;血压:120/60mmHg;心率:100次/分;呼吸:30次/分。其他:神志清,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腹平坦,肝脾未触及。912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11.09×10/L;RBC3.85×10/L;9Hb80g/L;PLT310×10/L;N62.1%。生化:TIBL5.7μmol/L;ALB38.5g/L;ALT17U/L;AST25U/L;BUN2.2mmol/L;CR77μmol/L。胸片:双肺纹理增粗。

中医诊断:病名:感冒;证候:毒热壅肺。

西医诊断:①甲型H1N1流感;②双肺肺炎。

患者外感疫疠毒邪,毒热犯肺,正邪相争,故见发热;热伤气津,故见乏力;肺失宣降,热灼津液,炼液为痰,故见咳嗽、咳痰;热伤津液故见痰量少质黏;热阻气机,故见胸闷气短;舌红、苔薄黄亦为毒热蕴肺之征。宜清热宣肺、解毒散瘀,予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6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杏仁10g,知母10g,鱼腥草15g,葶苈子10g,金荞麦10g,黄芩10g,浙贝母10g,生大黄10g,丹皮10g,青蒿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共7剂。

另,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0.9%氯化钠100mL+头孢吡肟2.0g,静点,12小时1次;阿奇霉素颗粒0.15g,口服,每日1次;奥司他韦45mg,口服,每日2次。

治愈。【按】甲型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人群多集中在青壮年,年龄在25~45岁之间,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眼睛黏膜接触感染者或其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等传播。本案患者是青年男性,户外工作,易受外邪侵袭,邪伏膜原,湿热秽浊相搏,瘀血阻络,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咳嗽、咳痰、时有气短,证属毒热蕴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宣肺、解毒散瘀,患者年轻气盛,正气盛,抗邪能力强,单纯祛邪即可病愈。

案18

王某,女,15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

发热、咽痒、咳嗽4天。

初诊:患者于入院前4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8.7℃)、咽痛、咳嗽,无痰,伴肌肉酸痛,无头晕、恶心、呕吐、腹胀,无气紧、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以“甲型H1N1流感待排”入院。昨日市CDC咽拭子采样结果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体格检查:体温:36.3℃;血压:130/80mmHg;心率:90次/分;呼吸:18次/分。其他:咽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理化检查:小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凝血功能正常;血常规:9WBC3.8×10/L。

中医诊断:病名:温疫(湿温);证候:邪犯肺卫。

西医诊断:甲型H1N1流感。

患者外感湿温疫毒,肺卫受遏,正邪相争故发热、汗出、头痛;肺气不宣则咳嗽、咳痰;湿邪困脾则肢困不欲动;脾不升清故口干唇燥。苔黄腻、脉濡等均为湿热之象。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予藿朴夏苓汤合楂曲平胃散加黄连。

藿香15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扁豆30g,白蔻仁15g,苍术30g,陈皮15g,黄连15g,焦山楂30g,甘草10g。苦杏仁15g,建曲15g。

自动煎药机煎煮,每日1剂,煎取150mL,日2次,共3剂。多饮水,饮食清淡,注意休息。

二诊(2009年9月13日):服药后偶有咳嗽,无痰,无咽痛、咽痒、头痛及发热,精神可,咽略红,不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体格检查:体温:36.3℃;血压:105/70mmHg;心率:88次/分;呼吸:18次/分。理化检查:9月13日市CDC咽拭子查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阴性。

患者前症明显好转,说明湿温之邪化解,无需用药。【按】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疫”范畴,根据具体情况,又有风温、湿温之别,此例据症状、舌脉等辨证为“湿温-邪犯肺卫”,采用相应方药治疗,症状很快好转,治愈出院,说明药证相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