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8:20: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

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作者:王凯排版:豆豆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5ISBN:9787308098458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美术”这一词汇是在明治时期从西方的Art及Kunst的一词翻译而来,日本是最初使用这一词汇的国家。“艺术”这一词汇早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它是在明治初期作为西方的艺术概念被使用的,从此,日本将“美术”和“艺术”这一类似的词汇互相进行混用。“美术”是指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而“艺术”则是包括“美术”以及建筑、音乐、戏剧、歌舞、文学等广泛的含意以此被流传和使用。也就是说,“绘画”、“雕刻”、“建筑”这些词汇,作为专业语言均是日本于明治时期创造出来的翻译词汇,于是这些词汇在亚洲的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中流行并通用。

王凯在2005年用日语撰写的《中国艺术的光和影——波澜万丈的百年史》一书中对激变的近现代中国是如何展开艺术活动的,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由于这部著作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近现代中国艺术活动的样象。王凯这次使用母语——中文又撰写了《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使用日语撰写中国的美术史,使用汉语撰写日本的美术史,这一前所未有的业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日本自古到今从中国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日本把中国确立为唯一的“他者”,在与“他者”的关系上建立了“自己”。这一点,在艺术领域中比较显著。日本在吸收和学习中国绘画作品和理论的同时,还保留了日本的固有性的东西,至少从古代到江户时期的日本美术史可以说是这样的。此外,大和绘、狩野派、土佐派、琳派,以及浮世绘等独特的画种和流派的诞生与发展,都是把中国作为“他者”来吸收和学习。

但是,从江户后期到明治时期,西方作为强有力的“他者”走进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边与西方进行对抗,同时又走上了积极吸收西方的技术与艺术的道路。在这个新的“他者”的影响下,中国的“他者”加上了双引号。西方对日本的关系成为“他者”对“自己”的关系,在这一对立发展过程中,日本美术界摸索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众多的艺术团体和流派的诞生也基本上在“西洋”与“日本”之间形成了对立的轴心。冈仓天心的《日本美术史》一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完成的,它也是日本最初的美术通史。

王凯的《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涉及众多的文献资料,通过具体的作品检证阐述了明治以来日本追求多样化的艺术现象,它可谓惊人之作、辛劳之作。此外,王凯以对18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的杰出的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与此对照,这部《近现代日本美术的变迁》也是他的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之一。作为一个中国研究者,他拥有如此辉煌的业绩我深表敬意。

本书对今后研究日本美术史的中国人来说,一定会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文献。希望众多的中国人通过阅读此书对日本的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我也期待本书能成为中日两国的真正相互理解的桥梁作用。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美学家 谷川渥2012年1月于东京川上冬崖《蛙图》黒田清辉《湖畔》高桥由一《鲑》横山大观《无我》桥本雅邦《龙虎图》狩野芳崖《悲母观音》竹内栖凤《夕立》菱田春草《落叶》土田麦仟《岛上女性》安田靫彦《黄濑川之阵》小林古径《发》上村松园《花筐》小仓游龟《浴女图》川端龙子《草炎》岸田刘生《丽子微笑》万铁五郎《裸体美人》安井曾太郎《金蓉》冈本太郎《负伤的胳膊》东乡青儿《戴帽子的男人》第一章明治维新的冲击与变革

明治维新的实施,引进了西洋绘画的观念和技法,日本绘画由此受到了极大冲击。日本画家通过不懈努力,对传统的画种进行了彻底的改良和创新,日本绘画在工具材料、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跻身于世界的美术行列。日本绘画所使用的工具与材料有和纸、绢、毛笔、墨、胶、金箔、银箔、颜料等;绘画的种类有水墨和着色两种;画幅形式有绘卷、挂轴、册页、袄画、屏风、壁画、扇面等。本章就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兴起的文人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的门派和活动列举说明,并进行考察和分析,来论述其时代绘画演变过程的价值。[1]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图1-1),为此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也兴起了文人绘画和西洋绘画的风潮。由于新政府指导者得到了具有汉学素养的教育家、研究家、学者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文化运动一时风靡整个日本。家家都在和式的房间里装饰着优雅的文人画作品,对于当时来说,这一现象颇为时尚和流行。此外,西洋画的流行还引起了文明开放的呼声,迎接和筑起了更加寻异求新的[2]高阶层。德川幕府末期以来,写实的绘画技巧飞速发展,带来了科学的发展意向。明治九年(1876年)末,日本成立了工部美术高校,招聘了意大利教师,执教油画和西洋雕塑等艺术课程,因而日本的画坛很快吸收了科学的西洋绘画技法,艺术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由此,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进入了反对陈旧思想、抵制复古倾向的辉煌时代。图1-1 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陆军学自德国,海军学自法国,而美术这一思想是由意大利传播而来的。可见,当时日本非常贪婪地吸收着世界各地最新鲜的营养。明治五年(1872年)三月,日本政府雇用了214名外国专家学者,每年经费为534490美元,平均一个人大约所花费的金额是2500美元,当时可兑换成5000日元,这一金额对报酬获取者来说是世界最高的。到了明治七年(1874年),在日本的外国研究学者数量猛增到503人,主要是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的专家学者。英国人负责铁道、电话、灯塔、矿山等技术指导和海军教育,法国人负责造船技术指导(图1-2)和陆军教育,美国人指导学校教育,德国人指导医学教育。在日本的外国人各自都占据了重要部门的指导地位。图1-2 法国造船技术

日本人对西欧的科学文化思想的推崇首先表现在对欧式服装潮流的追逐上,服装改良走在了各种行业的最前列,“奇妙的世间西服,头戴普鲁士礼帽,脚穿法兰西筒靴,连袖是英国的海军装,筒裤是美[3]国的礼服,妇女的衬衣是紧身的,大陆的旗袍惹人喜爱。”这段描述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情景。然而直至今日,日本人仍为当年他们对欧美思想的追从感到自卑,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当今的现象与明治初期的面貌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当时流行的领带是美国的,钟表是瑞士的,皮鞋是意大利的,西装是英国的。但当年的日本人只能私下里交头接耳地谈论那些进口商品,现在由于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日本人也就没有任何顾虑去言论起那些事宜了。由此可以看出,明治维新运动给日本带来了文明开放,文化艺术的性质也随着这一开放的潮流而改变,从而在这一基础上诞生了新的文人画。图1-3 铁翁祖门《蓬莱山图》图1-4 江稼圃《墨梅图》

自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活跃的文人画家非常多。庆应三年[4](1867年)改刻版《平安人物志》里记载有京都文人画家日根对[5][6]山(1813—1869年),中林竹溪(1816—1867年),中西耕[7][8]石(1807—1884年),帆足杏雨(1810—1884年)等21人。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文人画家还必须言及日高铁翁[9]

(铁翁祖门,1791—1871年)(图1-3)。日高铁翁作为长崎名刹临济宗春德寺的主持,在他28岁时,拜了清代文人画家江稼圃[10](图1-4)为师。江稼圃自文化元年(1804年)之后屡次游历长崎,他喜欢画山水花卉,特别是四君子(梅、竹、兰、菊),尤其是擅长画兰。“俗虑风情,一丝亦无,古代雅士,故紧闭门户,不许他人来访。吾德名不自高也。不求高名,适宜修养更改拙劣品德,欲得天然之顺,吾人不可做人师,师吾即狂人也。人学吾之表,不求学吾[11]之心德,于事无补也。”这是杉原夷山的《名家书画谈》所记[12]述的,他称江稼圃是一位超越世间的人物。此外,田能村竹田在《竹田庄师友画录》中,也称赞江稼圃描绘的山水画层峦叠嶂,沉郁苍莽,盛气凌人。至于花卉画,梅竹杂绘也同样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传记文献中还记述了江稼圃一谈起绘画理论就经常忘记其他一切事情的忘我境界。图1-5 村田香谷《花图》图1-6 川村雨谷《山水图》[13]

江稼圃的门派内还有日根对山、村田香谷(1831—1913年)[14][15](图1-5)、泷和亭(1832—1901年)、长井云坪(1833—[16]1899年)、川村雨谷(1838—1906年)(图1-6)、大仓雨村[17](1845—1899年)等人。其中,日根对山和村田香谷又跟随贯名海屋学习,常常将诗、书、画相结合,以此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以及文人画的自然观。贯名海屋是阿波的蜂须贺藩士的次子,曾说“熟也不甜,生也不涩,甘愿不生不熟之间”,这一哲理性的语言说明了他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自然观的画家。图1-7 奥原晴湖《鹫津毅轩》

泷和亭主要以花鸟画而著名,是日高铁翁门下的高徒,他时常代[18]替日高铁翁指导弟子描绘兰花作品,泷和亭与奥原晴湖(1837—1913年)(图1-7)一样,叹息后继无人,预感到了文人画的即将衰退。奥原晴湖是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日本著名女画家,和野口小[19]苹(1847—1917年)为明治女流南画家的双璧,在关东南画坛[20]上与安田老山(1830—1883年)齐名天下。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长井云坪,他出生于越后沼垂,16岁时去长崎游玩,向木下逸云(1800—1866年)求学。木下逸云是江户时代后期长崎的南画家,他和铁翁祖门、三浦梧门共称为长崎三大家。庆[21]应三年(1867年)经美国神学博士福鲁贝克的介绍,长井云坪与近江的安田老山和越中的润川,一起乘船抵达上海,与徐雨亭、王道人、陆应祥三位清代的山水画家进行交流,掌握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技法,并于明治二年(1869年)回到日本,居住在东京的麹町。他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明治十六年(1883年)他50岁时,隐居于信州户隐的玉兰堂过着清贫的生活,以绘画度日维生。大仓雨村曾去拜访他,并积极劝说他出走江湖,不料却因此惹恼了他,始终没有得到他的答复。在中年之前,长井云坪一直以四君子和山水为主要题材进行绘画,到了晚年开始转向画飘逸的动物,并显示出他巧夺天工的功夫,以及他那孤高不屈的精神。

然而,安田老山回国也住到东京的下谷,他和奥原晴湖一起名声大振,成为东京文人画坛的明星。依古川北华说:“老山回国在东京,其气势如同冲天的旭日,高高在上仰视着天下,驰名海内。奥原晴湖则以妇人之身也具有雄心勃勃的抱负、士气冲天,她成为武则天式的传奇人物,并与福岛柳圃、服部波山、藤堂凌云、松冈环翠、井上竹逸、野口幽谷、渡边小华、川村雨谷、泷和亭一起活跃在当时那个年[22]代。”

大仓雨村出生于日本的新泻,作为医生的父亲希望大仓雨村放弃成为画家的愿望,但大仓雨村执意跟随当地的一位画家松尾紫山学习,其后又到了江户(现在的东京)和长崎去游学。明治五年(1872年),大仓雨村渡海到清代的中国,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他在任职期间仍然热衷于绘画,经常琢磨绘画技巧,学习中国画。由于他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善于交际,回国以后他也和上流社会的人进行交往,并且拥有许多门下弟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大仓雨村与长井云坪截然不同,因此长井云坪没有接受他劝说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大仓雨村也曾深得铁翁祖门的赏识,铁翁祖门曾说:“大仓雨村是我画法的传门弟子。”

上述所见,日本维新初期文人画的门派是以江稼圃等为首的中国画家传播和指导的。其派别主要是长崎派,所谓长崎派是指在江户时代的锁国体制下,唯一与外国交涉的日本长崎地区所诞生的诸画派的[23][24]总称。诸画派有:汉画派(北宗画派)、黄檗派、唐绘目[25][26]利派(写生派)、南苹派、南宗画派(文人画派)[27][28][29]、洋风画派、长崎版画等七大画派。各画派没有相同的主张和特定的样式,但都是通过长崎从外国流入的新样式扩大到江户的中央画坛,以此为契机诞生了新兴的绘画艺术。在此,南苹派影响力最大,并以追求近世绘画写实性为特点。此外,以源伯民为首的篆刻艺术也在长崎派中诞生,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僧侣黄檗也展示出他那高超的工艺美术技艺,在日本自辟蹊径开拓了美术新天地。

日本文人画家的出现和日本文人画的诞生是在明治维新转变时期,有识志士的抱负理想上所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文明开放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发展中。明治十年后期,日本文人画家充分借鉴西方文明进步的产物,例如头戴滑稽的假发,而逐渐摒弃了古老传统的事物。明治维新后,西洋画的绘画技巧传入日本,日本一些画家借鉴西洋画所长,西洋画的绘画技巧与日本画的表现手法相融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画风——日本画。日本画的历史根源,主要是受到中国画家们的美术真传和西洋画的影响,使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名称和美学内涵,如奈良时代的唐绘、平安时代的大和画、镰仓至室町时代的汉画、安士桃山时代的障屏画、江户时代的日本文人画与浮世绘等都是日本画变迁过程的由来产物。正是由于明治维新的运动结果,导致了日本文人画内涵的异变,其主要缘由是一大批清代中国画家来到日本定居在长崎进行美术活动。此外,还有引进和吸收了荷兰等外国美术作品,使日本得到了中国和西洋绘画的观念和技法,这才促使了日本画家们对美术采取革新的认识,在绘画作品创作上取得了新鲜的养分,这一切都和日本文人画家的积极努力和变革精神息息相关,从而使日本的文人画走向了新的历程。

注 释

[1]1868年明治时代开始,1871年成立了文部省,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中小学区”,主要内容是: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1所;每个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设小学1所。每所大学本部设督学局,其中设督学1人,官员数人,贯彻文部省意图,协同地方官,对大区各学校进行督促、检查,并讨论改进方案。每个中学区设学区督学10—13人,分管20或30个小学区。第二部分是“学校”,主要内容是:学校分大、中、小学3级;小学作为初级教育,一般人均须接受;普通小学分初小和高小,不论男女都应念完初小和高小,初小从6岁至9岁,高小从10岁到13岁。初小课程:(1)缀字:读和在板上练字;(2)习字:以字形为主;(3)单词:读;(4)会话:读;(5)读书:理解意义;(6)修身:理解意义;(7)尺牍:理解并习字;(8)语法:理解意义;(9)算术:乘法口诀、加减乘除,但用西洋方法;(10)保健法:授课;(11)地理:基础;(12)物理:基础;(13)体育;(14)唱歌。高小课程除初小课程以外并加下列课程:(1)历史:基础;(2)几何:图像大意;(3)博物学:基础(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地质学的总称);(4)化学:基础;(5)生理学:基础。有些地方可酌情增设下列课程:(1)外语:初级;(2)簿记;(3)图画;(4)天体学;(5)政体概况。中学是对小学课程结业者授予普通学科的学校,分为初中和高中,高中以外还有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翻译学校、农业学校、大众学校(此外还有残疾人学校)。初中从14岁至16岁,高中自17岁至19岁。初中课程:(1)国语学;(2)数学;(3)习字;(4)地理;(5)历史;(6)外语;(7)物理;(8)图画;(9)古文;(10)几何、代数;(11)簿记;(12)博物学;(13)化学;(14)修身学;(15)测量学、生理学、政体概况、国家现状概况;(16)吹奏乐。高中课程:(1)国语;(2)数学;(3)习字;(4)外语;(5)物理;(6)图画;(7)古文;(8)几何(代数);(9)簿记;(10)化学;(11)修身学;(12)测量学;(13)经济学;(14)引力学;(15)动植物学、地质矿山学(生理学基础、天文学基础)。大学是教授高等专门课程的学校。第三部分是“教员”,主要内容是规定担任教员的条件。第四部分是“学生及考试”,主要内容是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小学毕业后升中学,中学毕业后升大学必须举行一次大考试,学生接受公费,以及偿还办法。第五部分是“学费”,主要内容是教育经费的来源及其使用办法。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学制》所涉及的不仅是教育制度,而且还涉及教育体制、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内容和考试,是一个与封建的江户时代在各方面都截然不同、面目一新的走向近代化的全面改革的文件。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并制定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为基本国策,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1871年设立文部省,1872年颁布《学制》,成为其现代教育的开端。《学制》主要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划一性和强制性。根据规定,教育统归文部省管辖,在颁布《学制》的同时,日本政府公布了皇室公告,提出了反对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的构想:(1)批判封建制度及其等级深严的教育制度,每个公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2)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以便造福人民。(3)教育费用应由人民负担。《学制》颁布以后,各地普遍开设西式洋学堂。按《学制》规定,32个中学区各设小学210所,全国要设小学53760所,平均每600人要设1所。当时上学、纳税、服兵役是国民的三大义务。政府把大部分教育经费附加到村费等人民的直接负担上,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上学减少了农家的劳动力。当时有些地区出现了暴动,对强迫上学的不满,也是暴动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文部省改弦更张,放弃以法国教育为蓝本的《学制》,采取仿效美国的教育制度,1879年(明治十二年)颁布了《教育令》。这一号令废除了学区,不硬性规定一个中学区设置多少小学,而是各地以町、村或以几个町、村联合建立学校,如原来已有学校就没有必要特意设立学校(第九条)。在小学年限方面,不要求每个学生按《学制》规定的从6岁到13岁学满8年,而是每人每年学4个月,学4年共16个月就可以算完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校的审批权只报知事、县令即可。1880年,明治政府认为1879年的《教育令》过于自由化,小学校数骤减,学生入学率降低,于是又修订《教育令》。修订后的《教育令》于1880年颁布,其中规定,小学学习期限由16个月增加到3年,除特殊情况外,还要继续上学。学校的设置要得到地方官的批准,教员的任免也要由地方官决定。此后,小学停办的现象得到遏止,入学率不断提高。

[2]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建立幕府以统治天下,故称江户幕府。自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开始,至1867年第15代将军庆喜,将政治大权奉还朝廷(即大政奉还)为止。约265年,为继镰仓,室町幕府之后,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德川幕府可分为五个时期:一、创业期(1603—1650年):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将军。二、发展期(1651—1715年):历家纲、纲吉、家宣、家继四代将军。三、兴隆期(1716—1786年):历吉宗、家重、家治三代将军。四、极盛期(1787—1852年):历家齐、家庆二代将军。五、衰亡期(1853—1866年):历家定、家茂、庆喜三代将军,即美国使节来日至大政奉还期间。由于幕藩至武士财政每况愈下,幕府的威信受到打击,幕府以农村为基础,但因不满封建的压迫和榨取,常发生暴乱,即所指百姓一揆(农民造反)。此外,又加上外国要求通商,幕府虽力事迁就,但大势所趋,使整个幕府体制发生动摇,雄藩群起讨幕,终于迫使幕府走向衰亡。德川幕府时代的特点有五:一、将安土桃山时代之特质更加扩展,可以看出集权的封建制度的完成及其衰退。二、都市及商工业的发达。三、町人文化(商业文明)的发展。四、对外采取锁国禁教政策。五、儒学(朱子学、阳明学)、兰学(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由荷兰传入日本之西洋学术)的兴起。由以上五点,看到德川幕府时代的突出和发展,也因这种因果循环,导致德川幕府的没落和衰亡,德川家康以巧妙的政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使武家政治组织,达到最高峰。但是集权的封建制度完成之后,武士向都市集中,消费的刺激,也带来了都市和商工业的繁荣,逐渐使农民成为被压迫阶级,商品也向农村渗透,最后由于农民的阶层分化,招致幕藩体制的解体,加之幕府末期外交问题的复杂和紧迫,儒学者提倡尊王攘夷、尊王斥霸,最后朝廷与强藩借口结合倒幕,终迫使德川幕府只有大政奉还。

[3]“奇なり妙なり世间の洋服、頭にフロシアの帽子を冠り、足にフランスの沓をはき、筒袖はイギリス海军の装、股引はアメリカ陸軍の礼服、婦人の襦絆は肌に纏いて穿く、大陆の合羽は脛を過ぎて長し。”细野正信著《日本的画家》保育社,昭和四十八年版,第99页。

[4]所谓《平安人物志》就是近世京都的Who's Who(人物目录集),收集各方面的文化人士。明和五年(1768年)第一版印刷,安永四年(1775年)、天明二年(1783年)、文化十年(1813年)、文政五年(1822年)、文政十三年(1830年)、天保九年(1838年)、嘉永五年(1852年)、庆应三年(1867年)第九版印刷,十年不断地増补改订和发行。收录原本为日文研所藏。

[5]日根对山(文化十年(1813年)至明治二年(1869年)三月十三日),幕府末期的文人画家。出生于和泉国日根郡(现大阪府泉佐野市),姓中原,也曾姓日根野,名盛长,字成言、小年,号对山、茅海、锦林子、同乐园、云烟楼、醉墨庵等,作品中时用“日长”图案署款。初师冈田半江,后转师贯名海屋,并得到日高铁翁的传授。帝室技艺员。性格豪放,落笔萧疏大气,颇有个性,是关西南画坛的名家。主要作品有《风林停车图》、《寒山拾得》、《岚山图》、《高雄图》。

[6]中林竹溪(文化十三年(1816年)至庆应三年(1867年)),幕府末期的南画家。中林竹洞的长子,名成业,字绍父,通称金吾,别号卧河居士。他跟随山本梅逸学画,25岁时在京都安家落户。具有优秀的绘画才能,进行绘画创作直到终年。他的作品表现技巧纯熟老练,气品高洁,一生留下了许多作品。

[7]中西耕石(文化四年(1807年)至明治十七年(1884年)),江户后期至明治时期的画家。本名寿,幼名寿平,字龟年,别名筌冈、竹叟。出生于筑前藩芦屋(福冈县芦屋町)中小路的一家染织坊。早年到京都跟随松村景文师事学习四条派绘画,后来又跟随南画家小田海仟学画。此外,他还向篠崎小竹学习了汉字。其山水画名声极高,与日根对山被称为南画界的双璧。

[8]帆足杏雨(文化七年(1810年)四月十五日至明治十七年(1884年)六月九日),江户后期至明治时期的画家。名远,字致大,幼名熊太郎以及庸平,号杏雨,别号鹤城、听秋、半农。出生在臼杵领户次市组(现大分县大分市户次)的村长家的四子,担当地方文化组织工作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们都与俳句、书画有关联,收藏了许多书画作品。在这一环境的熏陶下,加之日本代表南画家的田能村竹田屡次访问帆足家,于是帆足杏雨自幼就对南画抱有强烈的兴趣。文政七年(1824年),14岁时跟随着田能村竹田学画并成为其弟子,走上了南画家的道路。此外,他还同竹田到各地去游学,由于有机会与许多文人接触,在绘画方面深受影响。后来赴京都与同师的门徒草坪同住在一起,并且拜会了当时超一流的文人大家赖山阳、浦上春琴等名人。竹田死后,杏雨又开始研究当时进口到长崎的中国文人画作品,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并且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名声在幕末至明治期家喻户晓,50岁的后期至65岁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嘉永元年(1848年)他的两幅山水画作品被选入了朝廷,明治六年(1873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博会上也展出了他的作品,他被后人称为日本最后期的文人画家之一。

[9]日高铁翁(宽政三年(1791年)二月十日至明治四年(1872年)十二月十五日),幕府末期活跃在长崎的南画家,他与木下逸云、三浦梧门共称为长崎南画三笔。原名日高,谥号祖门,道号铁翁,别号明言、铁道人、莲舟人等,室号太素轩,是长崎银屋町工匠日高勘右卫门之子。11岁丧父,被华岳山春德寺13世玄翁和尚抚养长大。自幼酷爱绘画,最初跟随唐绘目利派(写生派)的石崎融思学习汉画,自文化元年(1804年)又师从清代画家江稼圃学习南画。在师傅过世的文政三年(1820年)他成了春德寺14世的住持。文政十年(1827年),51岁的田能村竹田去拜访了春德寺的铁翁。二人高兴地将这次的邂逅认为是:“生前的知己”。天保年代时,与他的挚友木下逸云一起成为清代中国画家陈逸舟的门徒,真传到山水画与兰竹画的技巧。他56岁时游历了京都、大阪与江户,特别是在京都与贯名海屋、日根对山、中西耕石、安田老山等人进行了交往。嘉永三年(1850年),60岁隐退后搬往东渊山云龙寺,将起居室命名为“太素轩”,过着书画禅的日子。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太素轩时期,以墨兰竹、山水画为主,遗留下的优秀作品甚多。他善于画兰竹,特别是画四君子之一的兰花被众人所知。明治维新后,再次回到春德寺度过了他的晚年。82岁圆寂。入门弟子有泷和亭、村田香谷、大仓雨村、仓野煌园等人。明治十六年(1883年)由仓野煌园出版了《铁翁画谈》。

[10]江稼圃是在日本初期文人画雏形之前的半个世纪前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僧侣,他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背景,留下了大量的文人水墨画。日本的僧侣兰谷元定和白拙元养也对文人绘画颇感兴趣并制作了一批作品。享保五年(1720年),伊孚九赴日,在长崎传授了南宗画,并且传教了池大雅和桑山玉洲等画家,他与之后又赴日的费汉源(享保十九年(1734年))、张秋谷(天明六年(1786年))、江稼圃(文化元年(1804年))共称为四大家。除此之外宋紫岩、徐雨亭、陈逸舟等众多中国清代画家也云集在长崎教授南宗画。与其他途径进入日本的南画混为一体发展到了全国。因此从长崎的南宗画派到幕末的铁翁祖门、木下逸云这样的文人画家才能涌现辈出。

[11]“俗虑风情一点もなき、之を古代の風流という。故に門を閉じて人来訪を許さず。われ德名の高きなし。高名を願わず。適意に養うに拙を以てし、天然を了せんと欲するのみ。われ人の師とならず。人われを学ぶは即ち狂人なり。人わが狂を学びてわが心を学ばざるが故なり。”杉原夷山著《书画人名辞书》东京松山堂,1910—1912年序。

[12]田能村竹田(安永六年(1777年)六月十日至天保六年(1835年)八月二十九日),江户后期的南画家。名孝宪,字君彝,通称竹蔵,别号老画师、九畳、仙史等。跟随古文晁学习绘画,并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天保六年去世,享年59岁。作品有《亦复一乐帖》,画论有《山中人饶舌》。

[13]村田香谷(天保二年(1831年)至大正元年(1912年)十月八日),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画家。文人画家村田东圃之子。从师于贯名海屋,之后拜铁翁祖门等人学习,曾先后3次来过中国,晚年定居大阪。他将高桥草坪的《集古名公画式》进行校正并发行。大正元年(1912年)去世,享年82岁。

[14]泷和亭(天保三年(1832年)一月三日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九月二十八日),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的南画家。出生于江户。名谦,字子直,别号兰田。师从于大冈云峰之后,到长崎游学。向铁翁祖门学习,还与陈逸舟等清代中国画家交往。安政元年(1854年)回到江户。奉事于幕府,其后游历各国。参展了维也纳世博会和芝加哥世博会,并且在内国劝业博览会中多次获奖。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成为皇室技艺员。

[15]长井云坪(天保四年(1833年)二月二日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六月二十九日),江户末期至明治时期的南画家。出生于越后(新泻县)。名元,字仲斎,通称元次郎,别号桂山、瑞岩等。师从于铁翁祖门、木下逸云。庆应三年来到中国,翌年回国,游历各地后在长野山中隐居。晚年住在善光寺附近,清贫度日,喜欢绘画兰草。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去世,享年67岁。代表作品有《山猿采果》等。

[16]川村雨谷(天保九年(1838年)八月八日至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幕末至明治时代的司法官、画家。出生于江户。名应心,字广卿,通称新介,别号休翁。庆应元年(1865年)成为长崎奉行管理人员,任职中向木下逸云、铁翁祖门学习文人画。明治二年(1869年)任职于刑部省,升职为审判院法官。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退职后,作为文人画界的权威人物活跃在画坛上。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去世,享年69岁。作品有《箕山秋色图》等。他的优秀作品是退职后晚年制作出来的。

[17]大仓雨村(弘化二年(1845年)二月十五日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六月十日)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画家。出生于越后(新泻县)。名行,字顾言,通称谨吾,别号雨邨、铁农半仙。在长崎跟随铁翁祖门学习文人画。明治五年(1872年)来到中国,在上海领事馆工作期间,同时又研究了中国画的画法。弟子中有宗重望等人。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去世,享年55岁。

[18]奥原晴湖(天保八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至大正二年(1913年)七月二十八日),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日本著名女画家,与野口小苹共称为明治的女流南画家的双璧,在关东南画坛上与安田老山齐名天下。出生于下总古河町(现茨城县古河市)。本名为池田节,通称节子,初号石芳,之后又称秋琴、珠琴、兰瑛、云锦、静古、星古等。堂号(住宅、画室)墨吐烟云楼、绣水草堂等。跟随茅根一鸥学习经文,跟小山霞外、小山悟冈学习书法。嘉永六年(1853年),16岁时跟随谷文晁门下的牧田水石学习绘画,掌握了南北合体的绘画技法,不久又在渡边华山的私塾转向学习南画。庆应元年(1865年)成为母亲的亲戚奥原源左卫门的养女,开始研究明清古画,同时又在来自清朝的费晴湖的私塾学习绘画。在木户孝允和山内容堂的庇护下与许多文人进行了交流,作为画家的正式宣布会上邀请了大沼枕山、鲈松塘、关雪江、上村芦洲、高斋单山、山内香溪、松冈环翠、服部波山等25名画家和书法家,当时画家们赠送给她“不忍池集”的合笔作品。明治三年(1870年),她开设了私塾,最盛时期门人超过300人。翌年发布的“断发脱刀令”,进行了断发仪式。明治七年(1874年),与小长井小舟、鹫津毅堂、川上冬崖等结成“半间社”,为文人画的隆盛竭尽了全力。明治九年(1876年),冈仓天心也成为奥原晴湖的门生。费诺罗萨的演讲以后,文人画开始逐渐低迷。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55岁时离开东京到成田村上川上(埼玉县熊谷市)隐居,豪放磊落的画风转向谨慎精致的表现,并使用了“绣佛草堂”、“绣水草堂”等堂号。大正二年(1913年)去世,享年77岁。

[19]野口小苹(弘化四年(1847年)正月十一日至大正六年(1917年)二月十七日),明治时期至大正时期活跃的日本画家,和奥原晴湖共称为明治女流南画家的双璧。出生于大阪难波,是德岛的古医松邨春岱的长女,名亲子,字清婉。幕府末期,幼少的野口小苹显示出诗书画才能,父母为让她就任画业,安政元年(1854年),8岁时把她送到四条派的石垣东山门下学习绘画。文久二年(1862年),16岁时为修行画业同父亲到北陆进行数个月的出游,期间受到福井藩的画师岛田雪谷手把手的指导。途中父亲病故,为了养活母亲,庆应元年(1865年)出游近江八幡同时以卖画为生。庆应三年(1867年)移居京都,师从于关西南画坛的权威画家日根对山,4年间学习了山水画、花鸟画,又通过日根对山的介绍与日下部鸣鹤、严谷一六、长三洲、实业家的煎茶爱好者奥兰田等许多文人成为知己,当时自称“小苹”,受到关西浮世绘的启发,那期间又跟随小林卓齐学习了经文。明治四年(1871年)来到东京的麹町正式开始了画业,描绘了许多美人画和文人的肖像画等。明治六年(1873年)为皇后的御寝宫绘制了8幅花卉图,还跟冈本黄石学习了诗文。明治十年(1877年)31岁时与野口正章结婚,野口正章也是日根对山的门下弟子,其父野口正忠自身也是读汉诗的文化人,经常与著名的文人墨客进行交流,那些文人墨客有伊藤听秋、依田学海、小野湖山、谷如意、富冈铁齐、泷和亭、田能村直入、川村雨谷、村田香谷等。野口小苹从明治八年起居住在与野口家有着亲密交往的甲府商社大木家。明治十一年(1879年)一家移居到甲府,绘制了有名的《御岳升仙峡》作品,同时还绘制了许多商标图案和礼品的绘画,并协助野口家进行经营。后来由于她丈夫新创的啤酒酿造事业的失败,不得已只好放弃了野口家业的继承权。明治十五年(1882年)一家重返东京。她的绘画才能在日本绘画的复兴运动中受到瞩目,在许多博览会以及展览会上获奖,被誉为关东南画的代表画家。明治十七年(1884年)到日本的东北地方出游,明治十八年(1885年)游遍了上州。向英照皇太后进献了作品,为皇室和宫家绘制了大量御用绘画作品。明治三十二年(1889年)任华族女学校绘画学教授。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被任命首次的女性皇室技艺员,并且在翌年被封为正8品官衔。明治四十年(1907年)又被选为文展审查委员。大正时期画了许多山水画,大正四年(1915年)大正天皇即位时的大典上进献了屏风画。大正六年(1917年)去世,享年71岁。

[20]安田老山(天保元年(1830年)至明治十六年(1883年)),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画家。名养,字老山,号老山、万里翁。把居所称之为“水石草堂”。作为高须藩医安田春庵之子生于养老竹下。初赴长崎,入南画家日高铁翁门下。自元治元年(1864年)至明治六年(1873年)住在中国,师从清代画家胡远。到各地写生研究宋元时期的古代名画。回国后住在东京,以南画家身份活跃在东京画坛上。

[21]福鲁贝克(Guido Herman Fridolin Verbeck,1830—1898年),荷兰法学家、神学家以及传教师。出生于荷兰宰斯特,在乌得勒支的工科学校学习了工学。文献记载,为了在日本容易将自己的名字进行发音,所以就自称福鲁贝克。双亲被认为是虔诚的路德派信徒,确切地说是荷兰血统犹太人,即所谓改变信仰的犹太人。他在毛拉威阿教堂接受了洗礼,并在同派的学校学习了荷兰语、英语、德语、法语。22岁时被义兄邀请来到美国,并在威斯康星州的铸铁工厂工作。一年后移居到纽约,选择在阿肯瑟州作为技术员就职工作,设计了桥梁以及机械类等工程。后来他患了严重的霍乱病,在完全康复的那天拂晓发誓要成为传教士,1855年入学于神学校。美国的荷兰改革派教会为了宣教,将他派遣到日本的长崎。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不允许传教士进行活动,他只得长久在私塾教英语来维持生计,后来被幕府设立的长崎英语教习所采用为英语讲师。与大隈重信、副岛重臣有亲密的交往,由于他是工学部出身的人,还为本木昌造的活字印刷术作出了贡献。

[22]“老山は帰朝して东京にあり、その勢は旭日の天に冲する如く、天下を睥睨し、名声海内に轟いた。イヤ老山のみではない。奥原晴湖は巾幗(婦人の意)の身をもって覇気縦横、天下を圧したるを初めとして、福島柳圃、服部波山、藤堂凌雲、松岡環翠、井上竹逸、野口幽谷、渡邉小華、川村雨谷、滝和亭が盛んに活動していた。”细野正信著《日本的画家》保育社,昭和四十八年版,第101页。

[23]汉画派(北宗画派):这一画派被称之为长崎汉画又称为唐画,受明清绘画的影响颇深。模仿宋元年代的绘画样式,与室町时代的水墨画不同,是另一体系的汉画。正保二年(1642年),赴日的黄檗僧——逸然被称之为汉画的元祖,他画了众多罗汉、达摩、布袋像等道释人物画。逸然在那之前也画了赴日的范道生、陈璜、陈玄兴的肖像画。继后陈贤的道释人物图被多次携带至日本。这些画家的作品在长崎遗留了下来。逸然的弟子有河村若芝、渡边秀石等人,擅长于北宗画风,这个画派以长崎派作为主流。河村若芝自立门派,门下有上野若元、山本若麟、牛岛若融等,该门派延续到了幕末。随后那时唐绘目利派的小原庆山也一时去过他的门下。唐绘目利的画家渡边秀石也成为了唐绘目利元祖的其中一人。

[24]黄檗派:黄檗宗门下赴日的僧侣带去的绘画作品中以顶相(僧侣的肖像画)为中心的黄檗画像,其浓厚的色彩与明暗画法表现了容貌端正的正面像,其继承了明代活跃在江南地区的肖像画家曾鲸的样式。隐元和尚带去日本的《费隐通容像》是曾鲸门下的一徒张琦的作品,给当时日本的画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为曾鲸门下的弟子杨道真随同隐元和尚,画了许多隐元的画像。成为其弟子的喜多长兵卫(喜多道矩)以隐元、木庵、即非为主创作肖像画。喜多道矩之子喜多元规作为黄檗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但为黄檗僧侣而且为留日唐人与诸侯等人创作肖像画,还在日本各地留下了200幅以上的肖像画。《隐元禅师像》、《独立和尚像》、《锅岛直条像》等非常有名。黄檗画像的表现手法由后来继承该派的鹤亭、片山杨谷等人将技法与南苹派诸派相融合而生成了其特有的画法,其写实的表现手法也同时受到了长崎版画(长崎画)的影响。

[25]唐绘目利派(写生派):唐绘目利派是由唐绘目利职业画家所形成。这个职业不仅仅是鉴定进口的书画、价格评估,而且是摹写器皿与鸟兽类的重要职务,此外还在长崎奉行所兼任御用画师。由于写实的职业需求,他们吸收西洋画和黄檗派的顶相等写实的肖像画画法并以此发展。逸然门下的渡边秀石在17世纪末就职于唐绘目利,同时向河村若芝学习技法的小原庆山也同样就职于唐绘目利。秀石和庆山留有长崎风俗画和异国风情的花鸟图、人物图。其后广渡一湖、石崎元德被任命就职,也让荒木元庆来帮忙,后来转为正职。从那之后的唐绘目利由渡边家、广渡家、石崎家、荒木家的四家之世袭,包括其门下的高徒辈出。荒木家和石崎家倾向于西洋绘画,在文化文政期诞生了石崎融思和荒木如元那样具有西洋派画风的画家。

[26]南苹派:在享保十六年(1731年)赴日的清朝画家沈南苹与其一派的画派。拥有纤细色彩的花鸟画作为主要特征。打破了自古以来继承的狩野派和土佐派生硬的绘画方式,培育了円山应举和伊藤若冲等新兴的画家。

[27]南宗画派(文人画派):在日本初期文人画雏形之前的半个世纪前,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僧侣具有独自的文化意识和背景,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人水墨画。日本的僧侣兰谷元定和白拙元养也对文人绘画颇感兴趣并制作了一批作品。

[28]洋风画派:对于早期就接受基督教美术又导入了荷兰的西洋绘画法的长崎来说,它成为日本全国西洋风格的绘画先驱,其中诞生了生岛三郎左和野泽久右卫门等称之为蛮流的初期西洋派画风的画家。18世纪后期又出现了若杉五十八、还有唐绘目利的荒木如元、石崎融思等画家,但与司马江汉等钻研兰学的画家相比,他们并没有将长崎的西洋画风进行完美的表现,也没有更多的个性主张。

[29]长崎版画:长崎版画也称为长崎画,是在长崎制作的版画总称。天保(1830—1844年)左右开始印刷色彩延续到明治时期为止。用江户传来的木版画技法来表现中国人、荷兰人与进口货的题材。第二章日本美术团体的形成

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是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变革时期,在美术领域,“兰学”作为欧洲学术、文化和技术的总称自荷兰传入日本,对日本影响颇深;与此同时,欧洲绘画的思想和技法也传入日本。由于兰学是实用学科,所以在这时期兰学家们也把西洋绘画作为实用技术来研究。西洋绘画的表现特征是写实性,它能表现出实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对日本的文人画家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因此仰慕和模仿这种绘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日本画家采用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与文人绘画的写意手法相结合,用新的表现方法来进行美术创作,其绘画风格给江户画坛带来显著的影响,因而“兰学”的价值得到认可,同时也导致了当时日本文人画和西洋画的对峙,从而引起日本美术界的一场轩波和纷争。

日本文人画和西洋油画的流行,是在画坛中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二者针锋相对的争夺中进行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川上冬崖[1]

(1827—1881年)(图2-1)。明治二年(1869年),川上冬崖最[2]早在下谷仲御徒町开设了“听香读画楼”,指导学生进行文人画和油画的创作,在那期间他经历了艰难而又坎坷的画家追求之路。图2-1 川上冬崖《蛙图》[3]

文政十年(1827年),出生在信州松代农家的川上冬崖,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尽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非武士家庭出身的他在[4]自己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进入了幕府藩书调所。他能迈进幕府藩书调所的门槛,还是由于他的母亲出生于信州须坂的墨坂神社,所以川上冬崖从12岁起就得以在须坂藩的私塾开始汉字学习。在那之后,为了成为“士族”(所谓士族就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武士和贵族的[5]高贵身份),他首先在墨坂神社成为了大宫司山岸美浓守的养弟,到了16岁的时候,他又拜松代神职小河原纪伊守为养父。后来他离[6]家出走,寄身于东京上野的东叡山东叡院,在此期间大西椿年[7](1792年—1851年)(图2-2)、谷文晁(1763—1841年)(图[8]2-3)、渡边南岳(1767—1813年)(图2-4)三人多次来东叡山东叡院访问,川上冬崖则拜三人为师。在那期间,他得到了渡边南岳和大西椿年的很多作品真迹,作为他学画临摹的范本。从此,川上冬崖正式踏上了画家之路。当时川上冬崖使用“岸太年”作为艺名在画界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此外,川上冬崖由于还立志于“兰学”的研究[9]

,为此踏进了藩书调所之门。从那之后,他又一心向往获得最上层的士族地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利用幕府旗本士官的权力,购买了旗本的股票,可是为此他却冒犯了势力浩大的川上氏家族,因[10]而他不得不自称是“川上万之丞”。就这样他变成了幕府的家人川上仙之助的养子,于是他便有机会在藩书调所中担当兰学的讲师,当时他年仅25岁。由于他又善于绘画,安政四年(1857年),被洋学所(藩书调所的改称)提升为图画创作的画师,文久元年(1861年),又被任命为这个学所的绘画教官,一年后洋学所扩大了规模,两年之后洋学所又改名为“开成所”。由于教课时只按照书本上所写的理论来指导学习,在实际应用上很困难,于是他去拜访了横滨的创作画家,见面后他感叹地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图2-2 大西椿年《草画图本》图2-3 谷文晁《石山寺缘起绘卷》(局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