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1:26: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毅,汪军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试读:

探究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之路——写在《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出版之际

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发展品质,是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有效之举。近年来,不同地域区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实践模式众多,成功样式可鉴,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其内涵、路径、方向的认知和把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也已成为一座城市吸引力、竞争力、传播力的核心资源和优势所在。

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撰写的《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一书,正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主动探索。本书立足市情实际、战略定位和个性优势,立足应对经济新常态和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前瞻谋划全市发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是一部真实记载新时期雄关儿女建设家园的史记,也是一部全面反映干部群众不懈努力的铭传,更是一部面向嘉峪关未来发展的启示录。从本书的睿智之言、笃实之行中,我对全市干部群众在建设新雄关、推动新发展、开创新境界上的拼搏、智慧、作为和奉献,愈加心存感激、长怀敬意,这也激励着我们深入思考嘉峪关的经验启迪、现实选择和未来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干部群众共同经历的奋斗往事与流金岁月,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这五年,是我们的发展路子更加明确、坚实和开阔的五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引领全局。2011年,我们召开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带动、城乡统筹、生态立市、文化繁荣、民生优先、区域协作”七大战略,以及“率先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是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省委希望要求和群众共同期待。五年来,我们紧紧扭住目标不松手,抢抓发展机遇不松劲,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3.5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29300元和15300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8%和14.2%,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群众福祉愈加深厚。

这五年,是我们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五年。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光伏发电和铝产业从无到有,工业经济盘子进一步充实;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了一批体量大、档次高、前景好的优质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方特欢乐世界的运营激活了雄关旅游的巨大潜力,全社会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7倍和5.2倍;以正大现代农业合作项目引进为标志,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三分之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这五年,是我们全力推进

城市品质

提升和民生改善的五年。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延续了雄关儿女几十年如一日,向戈壁进军、在荒原播绿、于城中营湖的接力赛,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6.3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22.9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天蓝、地绿、水秀、人和的美丽城市新姿初绽。我们把拓展空间、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昔日乱石密布的南市区成为了开发建设的热土,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高效的城乡社区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便捷了市民出入和游客旅行。尤其是每年把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社会事业等全面均衡发展,孩子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老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关怀,困难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帮助,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高。

这五年,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奋进的五年。“十二五”以来,嘉峪关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克服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各种困难面前,广大党员干部顾大局、识大体,紧盯市委中心工作,围绕推进“3341”项目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先锋引领和效能风暴行动等,在项目一线抓落实,在田间地头听民意,用真情铺就群众的富裕路,用实干凝聚发展的正能量,展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和责任担当。五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中磨砺了拼搏进取的意志,在应对复杂局面中锤炼了抓实见效的能力,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集聚了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三五”的大幕已经拉开,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依然存在,转型的道路仍然漫长。面对群众期盼和省委重托,我们必须善谋发展之策、激发拼搏之志、高扬进取之帆;面对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奋发有为的状态和抓实见效的作风,立足大创新、推动大发展、夯实大平台、建设大生态、抓好大民生、推动大开放,党政军企和谐共进,全市上下矢志奋斗,将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是为序。2015年11月城市品质市委书记郑亚军调研项目建设市委书记郑亚军调研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祁永安走访慰问双联户市长柳鹏调研农超对接超市市政协主席焦玉兰调研社区党建工作市委副书记王锋在紫轩社区调研嘉峪关市区新貌嘉峪关南湖风景方特欢乐世界之方特城堡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新校区嘉酒风电高载能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改生产线嘉峪关光伏产业园第一篇城市品质研究篇第一章经济品质提升研究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宏观条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生产要素从过去更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从过去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资源环境从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空间相对宽松转向环境承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迅速上升。这些新变化,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品质。中央也反复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嘉峪关作为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能源竞争日趋加剧的现状,经济品质问题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经济品质的基本概念

经济品质问题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质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也就是追求经济品质,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也就是衡量经济品质的标准。经济品质包含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说指的就是经济总量即GDP或人均GDP增加,从质上来说是指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品质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速、民营经济占比、三产比重、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率、万元GDP能耗等,都是衡量经济发展品质常用的指标。在实践中,不同城市对提升经济品质,都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其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做法,对嘉峪关提升经济品质具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为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还是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会缺少保障,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还有可能使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激化。

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压缩落后产能;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高度重视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在更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赢得更好质量和效益。

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多元竞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部门都应该允许和鼓励各种市场主体进入;减少政府干预,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为企业松绑;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研制和运用新技术,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和经济品质。二、嘉峪关经济品质提升的历程

经济始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主题词。嘉峪关自建市以来,城市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无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驻嘉大型企业,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及时地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企业经营发展策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实际、适应发展形势、效益不断增强的经济品质提升之路。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1965年设市。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嘉峪关市依托酒钢,形成了以钢铁生产为主,挖掘、开采、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为辅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雄厚。

嘉峪关城市经济品质的构建,与酒钢集团公司息息相关。1995年冶金部组织审查酒钢发展规划,确定“九五”末酒钢将形成年产150万吨钢、135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当年,酒钢生产铁111万吨,钢100万吨,材57万吨,钢产量首破100万吨大关,销售收入排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90位、全国钢铁企业第26位,全国钢铁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71位,甘肃省最大工业企业第3位,甘肃省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7位。这些排位,一方面说明的是企业的经济总量,更重要的也是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证明,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

伴随着酒钢公司的崛起和壮大,嘉峪关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主要有各类钢铁加工,如钢筋、钢丝、罗纹钢、标准紧固件、钢门窗等企业。此外,还有棉纺、服装、针织手套、皮鞋、食品、粮油加工、饮料等生产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整体经济进入稳健持续发展阶段。伴随着这种国内发展的大趋势,2000年嘉峪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0.75亿元,增长3.89%;第二产业完成13.5亿元,增长9.03%;第三产业完成3.68亿元,增长8.09%,三产增幅逼近主导产业二产的增幅,说明全市经济品质的提升正在跨越产业内部,延伸到了产业之间,城市经济品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0.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2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126.24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完成31.53亿元,增长11.3%。这一年,嘉峪关全市GDP相对于2000年,增长了近10倍,这本身就是经济品质提升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三产增幅超过了主导产业二产的增幅,全市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转机,又向三产主导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2014年整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0.3亿元,同比增长11.6%,开发区生产总值84.1亿元,同比增长11.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市属工业经济强劲壮大,“一钢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深刻地改变,嘉峪关经济进一步降低了对酒钢的依赖。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嘉峪关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借助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方特欢乐世界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嘉峪关经济品质提升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优化完善的新时期。三、提升经济品质的基本原则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发展不是盲目的,就嘉峪关来说,经济不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嘉峪关提升经济品质,必须注意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阶段相一致,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发展,向转变观念要经济品质。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对经济质量的满意度;同时,对一定经济体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也看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政府、企事业单位要切实转变观念,决不能以GDP为圭臬,而要以经济发展品质为中心,把竞争的重点放在比结构、比转型、比质量、比效益上来。(二)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向市场要经济品质。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经济发展品质的催化剂和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动力,才在提升经济品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提高经济品质。要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以平等身份展开竞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三)调整经济结构,向新型城镇化要经济品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2014年,嘉峪关市城镇化率达到94%,但城镇化质量却居全国第84位,城镇化建设仍然大有可为。必须要认识到,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转变的过程,要把城镇化当做提升经济品质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四)加强对外开放,向开放开发要经济品质。“一带一路”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相关的政策倾斜、资本扶持、人力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正在大规模启动,必将为嘉峪关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将新疆、甘肃省等西部省区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放在更加广阔的竞争平台上,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科学合理配置,为嘉峪关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外部依托。此外,嘉峪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根据2010年预测,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需求量实际年平均增速为8%—12%,这对资源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嘉峪关提升经济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长远打算,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外省矿产资源对接利用,深化与新疆能源企业的合作,提升资源能源引进数量,提高长远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科技要经济品质。提升经济品质,根本在于创新。只有技术进步和创新,才能节约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收益,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注重企业培育,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成为提升经济品质的有力支撑。四、嘉峪关经济品质提升的路径

嘉峪关地处内陆,经济发展在甘肃省领先,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则属于追赶型发展的城市,必然要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和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发展。但发展决不能只看GDP,不能为了GDP数字的增长不讲成本、不讲质量、不讲效益,而是要遵循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规律,把经济品质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层面,就是要结合嘉峪关实际,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和总量提升的同时,着力在调结构、重创新、强管理、建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提升经济品质的发展模式。(一)必须围绕重点产业主攻大项目。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最终都体现为项目计划。从一般的经验上看,那些争取到重大项目的地区,由于项目综合效应的带动作用,往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也借助重大项目,较快地提升了科技水平和经济品质。一个投资上亿、几亿的大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税收,带动一个地区的人员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这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大型企业实力更雄厚,很少出现融资困难等问题,项目运作也更加规范,更注重技改投入和长远发展,可以把本地经济运行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嘉峪关作为后发地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要想缩短转型跨越发展的周期,就必须要重视重大项目的综合效应,把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作为更快提升经济品质的重点来抓。

1.要把大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波动最为主要的因素,投资高涨则经济趋于繁荣,投资低迷则影响经济持续增长。当前,嘉峪关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虽有长期投资高增长之后理性回落的原因,但却不可否认,投资的相对不足正在对嘉峪关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嘉峪关经济尚未全面到达创新驱动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短期内尚难根本转变。虽然消费拉动和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将显著增强,但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仍然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重点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维持投资的较高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要手段。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和结构,将重点放在生产性投资和实体产业,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而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和上好项目成为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嘉峪关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大项目。

2.要把大项目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大项目建设不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举措。“十二五”以来,嘉峪关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显著推动了经济发展,也有效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环境、城市面貌和产业水平,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但也要认识到,近年来的投资存在技术改造投资偏低、新兴产业投资偏低、人才资源投入偏低的情况,其结果是不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有力引导,也导致转型发展缺乏有力的投资保证,最终不仅削弱了嘉峪关经济转型的动力,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因而亟待通过加快大项目建设予以转变。当前,在嘉峪关经济结构面临转换优化的关口,加快大项目建设仍然是调整投资结构与速度方向,进而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要根据国家和省上的产业政策方向,一方面遏制部分过热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确保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推进与快速发展。

3.要把大项目作为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投资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但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幅也出现下滑,特别需要化解投资回落过快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经济下滑过快、就业形势恶化等风险。所以,在当前可预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驾驭好投资这驾“马车”,当务之急是通过大项目的建设,切实发展实体经济,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并切实提高投资效率,使有效的资金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增长动能。应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多地运用结构性政策,通过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为嘉峪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必须确立园区工业聚集及前沿开放地位。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根据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群竞争优势显著、功能布局优化的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发展园区经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嘉峪关工业园区作为嘉峪关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要在优化结构和升级产业的基础上,使工业园区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对企业更具吸引力,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成为经济品质提升的重要一级。

1.完善规划,突出前瞻性。园区规划是合理开发建设园区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从实践来看,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在规划时,既注重了多个规划的有机衔接,又明确了产业布局的定位,科学处理了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为提升园区容量和承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就嘉峪关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修编工作,在规划修编中,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等方面,在时间上尽量考虑长远一些、在空间上尽量考虑宽泛一些,确保制定的园区建设规划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且符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实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尤其要做好园区风貌的统一塑造,打造城市化园区、花园式工厂。要切实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严格按照规划布局产业和完善基础,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2.打造平台,突出超前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决定园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不仅能增强投资业主的信心,而且能够展示对外招商形象,必须适度超前建设。由于嘉峪关工业园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园区基础配套还不够完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要主动加强对上的汇报衔接,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对嘉峪关园区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高效益产出”的要求,借鉴发达地区“先拉框架后充实”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模式,适度超前建设区内道路交通设施、电力供应设施、供排水和供气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争取早日创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

3.精准招商,突出针对性。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得快、效果好,最关键的是以大气魄抓大招商,以大项目推进大发展。就嘉峪关而言,发展不足是基本市情,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借力发展”,是提升全市经济品质的必要条件。为此,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以传统产业整体转移、东部沿海企业西进等为契机,依托园区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招大引强,使园区成为招商的主战场。此外,嘉峪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综合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在招商过程中要算好长远账,优先引进工艺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绝不能因小失大,为了短期内的经济增量而忽视环境保护,否则后期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成本可能更高,就会成为经济品质提升的新负担。(三)必须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质增效。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追求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在5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嘉峪关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全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1.消除认识偏差,强化发展意识。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嘉峪关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此外,“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要注重长远,结合自身发展方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超前编制完成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现代物流、高端商贸等行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发展重点,鼓励金融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成为主导发展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要紧盯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加强有关土地、财税、融资、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相关措施的制定,重点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集约发展。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现在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就嘉峪关来说,应把“关键领域和新兴业态”作为第三产业投资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商贸和科技信息等产业。围绕科学型、物流型、特色专业型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科技创意园、文化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统筹做好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现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加速发展、集聚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的结构层次。

3.加快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是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嘉峪关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必须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产、学、研相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现代服务企业开展合作,着力培养信息、科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制定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各项改善生活、提高待遇的优惠措施,以吸引和稳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四)必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品质,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习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已经从“高速增长”变为“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通过创新提升经济品质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年3月份,国家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创新驱动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手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嘉峪关而言,酒钢、四〇四等大型企业都有实力较强的科研基地,具备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条件,“十三五”时期提高经济品质,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一环来推进。天下雄关

1.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创新。创新目的是刺激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创新才是可持续的,这样的创新才能永远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坚持需求市场导向,其意义在于使创新贴近现实、走向市场,让创新结果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和城乡居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创新和市场需求良性互动。因此,嘉峪关实体经济企业必须认识自身创新主体的地位,准确研判市场需求,让市场引导资源配置,按照市场方式来搞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能单纯从高科技发展、金融创新等创新驱动本身寻找动力,更多的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满足民生和嘉峪关经济转型需求,才能产生比较好的新生经济效益,才能让创新脚踏实地,而不是昙花一现或者追求新奇怪异。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把科研和创新投资都落实到企业发展中去,确实通过企业的产品、服务的创新让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让整个城市经济具备创新竞争力。

2.持续推动产业化创新。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是推进创新驱动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大方向。嘉峪关要发挥好现有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活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要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资力度,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特别是嘉峪关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要把深化结构调整作为创新驱动的重点,不能简单地接长“短板”、固化传统产业结构,防止形成“锁定效应”,陷入结构性陷阱。要积极支持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支持民营孵化器和服务机构发展,同时促进科技服务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协同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精准投资。

3.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渐成潮流,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就嘉峪关来说,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愿意创业、愿意转化。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要采用技术招标、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引导创客群体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托开展协同创新,要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形成全社会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新局面。(五)必须大力发展开放经济。开放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铁律,也是推动经济品质提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嘉峪关深入推进开放开发战略,利用外资、引进省外资金、外贸出口等指标大幅增长,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突破式发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嘉峪关亟需深化对外开放,以全新的开放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品质。

1.在开放理念上,必须进一步突出解放思想,打破思想桎梏。要克服保守思想,不能认为嘉峪关不沿边、不靠海,就认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难有很大作为,也不能因为外贸出口对嘉峪关税收贡献不大,就缺乏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动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好项目的引进、大企业的落地,往往带来的是产业的兴起、优势的建立,看准了就要拿硬招、下硬功,在提升软硬配套环境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在发展战略中要把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放在全局地位来谋划和部署,用开放的思维来推动经济发展。

2.在开放动力上,必须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创新开放模式,支持重点企业用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竞争优势。在开放范围上,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条腿走路,强调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建设一个对内对外都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既要扩大经济领域的开放,也要扩大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形成多层次、梯度化的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在开放对象上,要深化多方合作,紧紧依靠外力拉动自身经济发展。以能源合作为例,哈萨克斯坦宣布2017年在该国举行的世博会所有设施,都使用太阳能,而嘉峪关正在着力打造新能源基地,在发展风电、光电产业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加之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是友好城市,可以与哈萨克斯坦建立新能源合作关系。在农业发展方面,嘉峪关可利用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优势,与中亚国家建立现代农业、制种业、食品加工输转等合作关系。在文化旅游方面,可与中亚国家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既有助于加深中亚国家对甘肃省多姿多彩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提升嘉峪关的城市软实力。

4.在开放策略上,要善于借势借力。海南省的博鳌亚洲论坛不仅是一个高层对话平台,也使博鳌这个原本默默无名、仅2万人口的乡村小镇瞬间闻名于世,形成了巨大的对外影响力和经济刺激作用。嘉峪关市要借鉴博鳌经验,积极争取文化部、省上的大力支持,在嘉峪关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种峰会,大力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带国家和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产业对接,不断提升嘉峪关市的国际知名度。当前,嘉峪关旅游正处于井喷式发展阶段,嘉峪关应联合经济带沿带各国和周边各省市,共同包装旅游项目,开发精品线路,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合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嘉峪关光伏产业园第二章文化品质提升研究

城市是现代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质上的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质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全球化、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演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在城市品质的构建和塑造中,优秀的品质必然具备良好文化底蕴,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品质形象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一、城市文化品质的特性

文化是城市品质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质软实力及内涵的主要方面。随着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城市文化品质也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积淀、更新,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域性。城市文化属于地区文化,受地域影响较为明显,当地居民同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城市认知以及居民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行为,共同组成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即使在信息传递迅速、文化共享性增强的今天,城市虽然外在景观也出现趋同的情况,但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即是居民同地域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的居民对各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面临着区域外部文化的强大冲击,也还会留有传统的城市认知。城市文化这种鲜明的地域性使各地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发展必须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才能够打造城市品牌,有效地推动城市发展。(二)辐射性。城市做为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的集散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现空间。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城市生活影响力日渐明显,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正是这股凝聚力向周边辐射,使城市周边区域受中心城市文化影响也日益增强,会逐渐被中心城市文化所同化,进而形成区域文化,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整合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文化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其辐射的范围。城市文化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凝聚力越强,对其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越大,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对周边地区影响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相对缓慢,就减缓城市化的步伐,使城市化水平出现停滞。(三)层次性。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综合反映,城市文化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居民生活习俗以及物化形式和精神产品。这些层次综合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文化体系,同时,这种文化体系也是一种动态的体系,它的发展变化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内驱动力。(四)多元性。城市文化本身的层次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城市作为多种文化的聚集地,多种文化在城市中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选择,最后融合成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内容,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人们纷纷涌向城市,使得多种文化在城市中集聚,对城市原有的文化进行冲击和洗礼,使城市成为了大熔炉,多种文化求同存异,多元共生。(五)时代性。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产物,被清晰地烙上了时代的痕迹,受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影响显著。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其内涵和内容都是不同的,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发展日趋成熟,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二、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的基础

嘉峪关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西域、远通中亚西亚的交通要冲,风光壮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文化斑斓。尽管总面积只有2935平方公里,但自然和人文资源众多,有清颜圣洁的雪山冰川、壁立千仞的激流峡谷、碧波荡漾的塞上草湖、辽阔雄浑的戈壁大漠,有巍峨壮丽的天下第一雄关、原始粗犷的黑山摩崖石刻、精美绝伦的魏晋地下画廊,这里驻留过张骞开通西域的坚毅身影、玄奘西行的传奇足音、林则徐出关的深情感赋、左宗棠经略西北的植柳回望,是一片神奇瑰丽的大美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中,嘉峪关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长城文化、以开放交流为核心的丝路文化、以戍边卫国为核心的边塞文化、以自由勇敢为核心的游牧文化、以多元共存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化、以和谐共融为核心的移民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是一座文化多样、个性鲜明的魅力城市。同时,嘉峪关并不因为自己古老悠久的历史而固步自封,相反地始终拥有开放创新的意志和胸怀。这既得益于很好地继承了曾经作为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各国交流合作重镇的历史基因,同时又直接反映出这座工业城市、移民城市特有的文化品格。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支撑城市文化建设的“五大系统”,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升,为城市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初步建立特色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系统。多年来,嘉峪关市矢志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对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石关峡、新城魏晋墓、龙王滩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成立了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对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史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建成了一批大型精品文化工程,城市品位和人文气息日益浓厚。(二)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系统。近年来,嘉峪关市按照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华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大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有效手段,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冬日关城雪锁悬壁(三)完善设施网络,形成种类齐全、层级分明、功能全面的公共文化空间系统。文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和依托空间。经过多年的建设,嘉峪关公共文化设施已呈现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状态,为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以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城乡社区文化中心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布南北核心区域、社区文化中心遍布居民小区的服务格局,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能力。嘉峪关戈壁大峡谷万里长城第一墩(四)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多层次的、面对各类群众的免费文化服务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免费服务。从2012年起,嘉峪关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建成了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满足了读者就近、便利、快捷的借阅需求。同时,嘉峪关市在免费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公益服务面进一步扩大,这些免费服务已形成嘉峪关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先示范系列产品,包括免费培训、免费电影、免费讲座等,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免费开放系统。岩画舞惠民小区(五)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培育并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系统。基于品牌的巨大力量,创设并培育系列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无疑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嘉峪关积极培育和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书香雄关、嘉峪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雄关大舞台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成功举办了10届国际铁人三项赛、4届国际航空滑翔节和两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国际短片电影展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尤其是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嘉峪关丝路·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团体的参加,成为全省知名的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市民的主动热情参与,提高了城市文化形象,形成了嘉峪关“活的文化、新的传统”。嘉峪关市图书馆三、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策略

提升嘉峪关的城市文化品质,关键在于立足特色文化强市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将文化建设整体融入城市品质建设的全过程,促进城市发展特色化、城市品牌名牌化、城市文化价值最大化,让城市的每一个角度都渗透出强烈的文化精神,让城市的每一处风景都洋溢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影响广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一)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在城市文化品质建设中,其行为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文化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积极主动地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为打造精品城市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并通过加快文化建设来带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之一便是强调社会服务,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产值与效率,有利于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特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文化管理体制缺乏创新与活力。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文化体制的创新。因此,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2.健全正确舆论导向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强各类媒体管理,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正能量作用。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是加强和改进舆论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研究新闻媒体内部对采编和产业经营活动的不同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健全党管媒体、把握导向的制度保障。推动嘉峪关日报社、嘉峪关广播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类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据库及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建立市、部门单位、重点网站网络舆情引导三级协同体系。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抓好新闻网站、论坛、移动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管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网络视听媒体。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强化新闻应急机制建设,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通过正面引导推动问题的解决,增强主流舆论引领力。

3.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国有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作为直接关系百姓、惠及民生的部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嘉峪关应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不同文化单位的功能定位,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动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做大做强市属文化企业。按照经营性文化事业“脱钩、分类、转制、搞活”的原则,将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和法定代表人资格管理,在市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等逐步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鼓励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稳步推进制播分离,加强资源整合和跨媒体合作,逐步建成较大型综合性传媒集团。(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品质与品位的体现,不仅带来可知可感的文化民生福祉,也将助推城市升值。提高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应该更加注重统筹公共文化政策制定、设施网络完善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1.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在确保不存在偏见、歧视、特殊门槛前提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机会“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做到真正把城市文化品质建设的结果提供给城乡广大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嘉峪关市应该充分统筹市、区、社区、镇村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发挥最大服务效益。创新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社区信息化、免费Wi-Fi等一批信息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单位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提升免费开放和服务水平。

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作的主攻方向,也是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嘉峪关市应该发挥基础设施较好、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较为完善的优势,继续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农家书屋”“西新工程”五期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开展好“书香雄关”全民阅读等特色活动。实施文化低保工程,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3.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嘉峪关市在这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着手建立政府采购资助目录,明确采购对象、数量、金额等指标,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实施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鼓励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以合作联办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组建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三)健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文化市场日益成为城市有机体与城市品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各类文化企业不断涌现和文化业态的不断丰富,对嘉峪关文化市场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结合文化市场发展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文化资源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

1.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壮大。从嘉峪关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已经形成,一些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缺少带动辐射功能强的优势文化企业。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过程中,应发挥好现有优势企业的作用,注重国有与民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加快文化资源流动,真正让企业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为此,在政策层面上,既要加快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又要积极培育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加快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作用,积极培育、孵化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

2.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文化产业特有的经济属性和人文价值,决定了只有政府才能把发展产业和培育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政策的制定、资金投入取向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由政府提供支持服务和进行把关定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要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模式,完善文化企业金融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企业的能力,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建立小微文化产业信贷风险专项资金,为小微文化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支持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中小企业集群,推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企业在嘉峪关进行文化科技研发,探索重大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的途径,研究制定重大节庆活动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的具体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