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2019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3:06:39

点击下载

作者:朱立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学(2019年版)

美学(2019年版)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美学:2019年版/朱立元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6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ISBN 978-7-301-30258-3Ⅰ.①美… Ⅱ.①朱… Ⅲ.①美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 Ⅳ.①B8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4676号本书采用出版物版权追溯防伪凭证,读者可通过手机下载APP扫描封底二维码,或者登录互联网查询产品信息。书 名 美学(2019年版)MEI XUE(2019 NIAN BAN)著作责任者 朱立元 主编责任编辑 张文礼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30258-3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网 址 http://www.pup.cn 新浪微博 @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信箱 pkuwsz@126.com电 话 邮购部010-62752015 发行部010-62750672 编辑部010-62767315印 刷 者经 销 者 新华书店787毫米×1020毫米 16开本 16.75印张 370千字2019年6月第1版 2019年6月第1次印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组编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和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编写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自学考试大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大纲目录大纲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鼓励自学成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通过规定的专业考试课程并经思想品德鉴定达到毕业要求的,可获得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并按照规定享有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的有关待遇。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国家规范自学者学习范围、要求和考试标准的文件。它是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编写教材、编写自学辅导书的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原大纲中有些内容过时、知识陈旧。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使自学考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专业委员会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对原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组织了修订或重编。

修订后的大纲,在层次上,专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院校的水平,本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本科水平;在内容上,力图反映学科的发展变化,增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对明显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全国考委文史类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经教育部批准,现颁发施行。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18年11月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我们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对美学基本问题展开论述。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思辨性较强,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考试者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1. 使考生获得关于美学的系统理论知识;

2. 使考生掌握运用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能力;

3. 提升考生的理论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考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文学史、美学史等课程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核心课程体系。文学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关于中外文学史的系统知识。美学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美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其主张,从而为系统学习美学理论打下基础。美学课程则是把美学史上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提炼出来,站在当代美学的立场上对这些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各主要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和动态过程;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创造和接受过程、艺术品的内在结构、艺术的基本形态;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功能和目的。

课程的难点:美学基本范畴与人生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审美现象及艺术作品。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的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包括对艺术作品与审美现象的分析与把握。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的实践论(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 识记:(1)审美意识的含义;(2)美学思想的含义;(3)美学的学科属性。

2. 领会:(1)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2)美学学科的综合性。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 识记:(1)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2)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现象的主要形态。

2. 领会: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1. 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2)马克思的实践论。

2. 领会:(1)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2)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际谈谈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2)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马克思的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的基本要义。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应在系统理解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构成与发生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与价值内涵,重点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以及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等难点问题,从而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概念及其特征;(2)审美活动的性质。

2. 领会:(1)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2)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分析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2)通过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比较,深入理解审美活动是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1. 识记:(1)审美惊异、审美体验、澄明之境的概念及其特点;(2)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2. 领会:(1)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状态。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说明审美对象的生成和显现;(2)以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审美对象的特点。(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1. 识记:(1)关于审美发生的代表性理论;(2)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和社会中介因素;(3)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2. 领会:(1)巫术活动是原始审美发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2)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3. 应用:(1)简评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2)怎样才能真正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审美发生理论?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活动是人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本章难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要求学生了解审美形态理论的性质和特点、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以及中和、气韵和意境三个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的历史、特点与内涵,九种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一)划定审美形态的标准(二)审美形态的特征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二)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三)审美形态与语言(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一)优美(二)崇高(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一)悲剧(二)喜剧(三)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与联系第五节 丑和荒诞(一)丑(二)荒诞(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2)审美形态的特征。

2. 领会:(1)审美形态的生成性;(2)审美形态的兼容性;(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贯通性;(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二)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2. 领会:(1)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3)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三)优美与崇高

1. 识记:(1)优美的内涵;(2)崇高的内涵。

2. 领会:(1)优美与崇高的关系;(2)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观念的演进。

3. 应用: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四)悲剧与喜剧

1. 识记:(1)悲剧的内涵;(2)喜剧的内涵。

2. 领会:(1)悲剧理论的历史回顾;(2)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3. 应用: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喜剧的关系。(五)丑和荒诞

1. 识记:(1)丑的内涵;(2)荒诞的内涵。

2. 领会:(1)丑和荒诞的产生;(2)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3. 应用:论述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各主要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有关各种审美形态的理论演进。

本章难点:各对审美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生应该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与调节方式,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一)呈现阶段(二)构成阶段(三)评价阶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2)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2. 领会:(1)审美经验的直观性;(2)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2)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1. 识记:(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2)审美经验的构成法则。

2. 领会:(1)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关系;(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 识记:(1)审美对象的呈现;(2)审美对象的构成;(3)审美对象的评价。

2. 领会:(1)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分析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法则;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

本章难点:想象力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第五章 艺术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对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有所了解;弄清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重点掌握艺术品的意象和意境,艺术的功能等。还要系统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把握艺术创造中天才的创造发挥的状态及其特征,重点掌握意象的创造及其接受的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二)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艺术的创造(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孕育与生成(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创造技巧第三节 艺术的构成(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二)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 艺术的接受(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三)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第六节 艺术的形态(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点(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2)艺术的存在方式。

2. 领会:(1)为什么说给艺术下定义是困难的;(2)艺术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

3.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二)艺术的创造

1. 识记:(1)艺术创造的核心;(2)艺术创造力的构成。

2. 领会:(1)意象的物态化过程;(2)艺术天才。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2)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三)艺术的构成

1. 识记:(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2)意象的类型;(3)意象的特征。

2. 领会:(1)意象的虚拟性;(2)意象的直观性;(3)意象的情感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的虚拟性;(2)举例说明意象的直观性;(3)举例说明意象的情感性。(四)艺术的接受

1. 识记:(1)意象的重建;(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3)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2. 领会:(1)艺术接受的主体性;(2)艺术接受中的观、品、悟。

3. 应用:(1)结合具体的审美经验谈艺术接受的过程;(2)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五)艺术的功能

1. 识记:(1)艺术的审美功能;(2)艺术的娱乐功能;(3)艺术的认识功能;(4)艺术的道德功能。

2. 领会:(1)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举例说明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地位。(六)艺术的形态

1. 识记:(1)划分艺术形态的几种主要标准;(2)空间艺术;(3)时间艺术。

2. 领会:(1)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3. 应用:(1)举例说明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2)举例说明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本章难点: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西美育思想的源流,明确美育的内涵,区分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异同点,领会美育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的特点,理解美育怡情养性、化性起伪的功能,并结合实例阐述美育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谈谈美育如何造就审美的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美育思想源流(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一)诉诸感性(二)潜移默化(三)能动性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一)怡情养性(二)化性起伪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美育思想源流

1. 识记:(1)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2)西方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2. 领会:(1)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3)中西美育思想发展的异同点。

3. 应用:论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二)美育的内涵

1. 识记:美育的内涵。

2. 领会:(1)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差别;(2)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差别;(3)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

3. 应用:如何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三)美育的特点

1. 识记:美育的特点。

2. 领会:(1)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3)美育的能动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举例说明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四)美育的功能

1. 识记:(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2. 领会:(1)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3)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美育是一种“化育”。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美育的特点;美育的功能。

本章难点:美育与人格教育、艺术教育等的差异。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指导性内容和要求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现对有关的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自学者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则是学习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等具体内容的呈现,因而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考核目标等的全面诠释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是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则以适度为基本准则。本大纲与教材《美学》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都有与之相应的内容。不过,教材内容中对理论的阐述是深入详尽的,而且展开论述时还有具体的论据材料和必要的案例分析解读,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所以,自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参阅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复习应考时也不能够脱离教材,应依据大纲提示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全面复习掌握相关内容,以提高学习和复习应考的效率。

三、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朱立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一)认真阅读与钻研大纲与教材。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教材的相关章节,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时,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掌握本学科体系。(二)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对本课程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原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本课程由六章构成:绪论,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内容较多,知识覆盖面广,各章有自己的特点与较大差别,注意按各章特点进行学习。(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内容学习与已学过的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问题的体会理解。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一)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按照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二)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鉴赏力,特别是理论思维水平。(三)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广泛;自学考试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习题与作业,使学生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六、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一)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各章节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核,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二)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约为:识记30%,领会40%,应用30%,各层次浮动比例不宜过大。(三)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成易、较易、较难、难四等。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为宜。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四)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说明题等。(五)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计分用百分制,60分及格。参考样卷【答案链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 )

A. 自然科学

B. 人文学科

C. 实证科学

D. 逻辑学科

2. 美学之父是( )

A. 康德

B. 鲍姆嘉通

C. 席勒

D. 海德格尔

3. 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

A. 游戏说

B. 劳动说

C. 生物本能说

D. 巫术说

4. 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

A. 人开始直立行走

B. 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 人开始使用语言

D. 人开始分工合作

5. 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

A. 固定装饰

B. 自我装饰

C. 自我修饰

D. 非固定性装饰

6. 马克思指出:“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 )

A. 他律性

B. 有限无功利性

C. 自律性

D. 最高功利性

7. 克尔凯郭尔探讨悲剧的哲学基础是( )

A. 理性主义

B. 经验主义

C. 存在主义

D. 实证主义

8. “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句话所指的审美形态是( )

A. 悲剧

B. 荒诞

C. 丑

D. 喜剧

9. 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形态,还是一种( )

A. 社会历史形态

B. 自然客观形态

C. 逻辑归类形式

D. 理性抽象形式

1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 )

A. 自然

B. 含蓄

C. 隐秀

D. 优美

11. 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

A. 民族性与世界性

B. 生成性与历史性

C. 稳定性与当代性

D. 连续性与阶段性

12. 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 荒诞是人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 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D. 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喜剧

13. 英伽登所说的艺术作品的“形而上质”体现了审美经验的( )

A. 超越性

B. 直观性

C. 非理性

D. 非功利性

14. 审美经验中,心理距离的产生需要借助于( )

A. 感知

B. 情感

C. 想象

D. 理解

15. 《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所体现的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 )

A. 感知

B. 情感

C. 想象

D. 理解

16. 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

A. 直观性

B. 随意性

C. 非理性

D. 多义性

17. 西方美学史上提出“本质直观”学说的思想家是( )

A. 谢林

B. 马克思

C. 胡塞尔

D. 德里达

18. 从艺术意象的角度来说,与中国的“隐秀论”相近的西方理论是( )

A. 有意味的形式论

B. 集体无意识说

C. 表现论

D. 符号论

19. 追问艺术怎样存在,属于( )

A. 艺术认识论

B. 艺术价值论

C. 艺术本体论

D. 艺术接受论

20. 在艺术意象的创造、凝定和重建这一中心线索中,“凝定”涉及的是( )

A. 艺术创作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鉴赏

21.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 )

A. 意象的生成

B. 情感的表现

C. 对象的再现

D. 形式的创造

22. 在意象的各种类型中,与对象相似的是( )

A. 抽象

B. 喻象

C. 兴象

D. 仿象

23. 艺术多元功能的间接实现须通过( )

A. 审美功能

B. 认识功能

C. 干预功能

D. 交流功能

24. “期待视界”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

A. 先在结构

B. 心理结构

C. 无意识结构

D. 潜意识结构

25. 最早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划分艺术形态的美学家是( )

A. 雅克·德里达

B. 苏珊·朗格

C. 阿尔贝·加托

D. 克莱夫·贝尔

26. 朱熹将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表述为( )

A. 乐而不淫

B. 化育万物

C. 化性起伪

D. 消融渣滓

27.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使人具有崇高的人格

B. 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感

C. 使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D. 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28. 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里第一次提出了( )

A. 审美教育

B. 寓教于乐

C. 娱情悦性

D. 趣味教育

29. 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 )

A. 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B. 把情感从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唯一目的

C. 把美育变成了传授知识的一种单纯手段

D. 把美育变成了培养个性的一种途径

30. 柏拉图强调“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理由是

A.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B. 音乐是古希腊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C. 只有音乐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

D. 音乐比其他艺术更易于普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31. 审美是一种( )

A. 高级的人生境界

B. 功利的人生境界

C. 道德的人生境界

D. 诗意的人生境界

E. 自然的人生境界

32. 古人云:“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句话说明审美经验具有( )

A. 直观性

B. 非功利性

C. 超越性

D. 多义性

E. 模糊性

33. 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有( )

A. 现象无比丰富

B. 标准和规则多变

C. 价值尺度不确定

D. 功能判断多元

E. 无法定义

34. 关于艺术敏感表述正确的有( )

A. 它是由对象引发的感触

B. 它能激发艺术家的意象思维

C. 它能调动起艺术家的诸心理功能

D. 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能力

E. 它是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分析能力

35. 对近代中国美育观的确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学家有( )

A. 蔡元培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王国维

E. 梁启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6. 简述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37. 简述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过程。

38. 简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39. 简述形式符号层在艺术品层次结构中的作用。

40. 简述艺术的审美功能。

41. 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

四、论述题:本题10分。

42. 论述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

五、分析说明题:本题14分。

43. 结合下面两段话,谈谈对“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这一命题的理解。(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2)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参考样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B 2. B 3. C 4. B 5. A 6. C 7. C 8. D 9. C 10. D

11. A 12. D 13. A 14. C 15. B 16. D 17. C 18. A 19. C 20. B

21. A 22. D 23. A 24. A 25. C 26. D 27. D 28. A 29. A 30. 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 AD 32. BC 33. ABCD 34. ABCD 35. A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6. (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属于哲学。(2)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能仅仅依靠科学和实验方法。(3)美学涉及人的生存实践等本源问题,只有哲学方法才能掌握。(4)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必须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离不开哲学思考。

37. (1)古希腊悲剧理论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能够通过唤起观者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2)近代,黑格尔认为悲剧通过展示矛盾冲突,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3)现代,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克尔凯郭尔则认为悲剧产生于个体生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38.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39. (1)指艺术品中的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2)是艺术品直接性的物质存在;(3)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40. (1)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2)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品的核心功能只能是审美。(3)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41. (1)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2)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3)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美育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四、论述题:本题10分。

42. (1)从审美对象角度看,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与对象实际存在不发生利害关系。(2)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产生审美愉悦,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3)审美经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

五、分析说明题:本题14分。

43. (1)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2)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3)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大纲后记《美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的要求,由全国考委文史类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

本大纲在朱立元教授的主持下,由朱立元、苏宏斌、刘旭光、张天曦、孙士聪、张弓执笔。本大纲吸取了多年来该课程自学考试的经验,力求内容具体,规定明确,体现考试的标准化要求。

本大纲最后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张宝贵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共同审定。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专业委员会2018年1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组编编写说明

去年5月,我接到全国自考办的通知,希望我主编的《美学》教材进行一次修订。对此,我并不感到突然,因为我和我的编写团队也觉得,距离上次修订,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随着学术的发展,有些内容确实应该更新或者调整;另外,从教材长期使用和考试情况的反馈来看,也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比较大的修订。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教材修订的任务。

于是,我会同编写组成员,围绕《美学》教材的修订,进行了认真、细致、深入的讨论。首先,明确了修订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将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思想作为哲学基础,贯彻到全书各个章节中去,具体说来,要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我们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其次,要坚持美学教材的哲学品格,不能把美学教材降低为通俗的审美鉴赏读物,仍然要保持其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最后,要考虑到使用本教材的自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写作尽量注意理论与艺术、审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的论述都尽量与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分析相结合,使教材不但有理论,而且有趣味、有可读性;不但提供给自考学生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有助于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审美情操。

编写组在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各个章节的细目,进行了分工,开始了写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编写组成员克服了种种困难,顶着各自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有两位还肩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任务),挤出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写作,终于按时完成了这次工作量较大的修订任务。具体的分工如下:第一章绪论,华东政法大学张弓副教授修订;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山西师范大学张天曦教授修订;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五章艺术论,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修订;第四章审美经验论,浙江大学苏宏斌教授修订;第六章审美教育论,首都师范大学孙士聪教授修订;全书由副主编苏宏斌教授统稿,由主编朱立元教授最后定稿。

我们希望,本次修订,能够使《美学》教材在学术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适合于自考学生学习、阅读方面也有显著的进步。

最后,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对这部《美学》教材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今后进一步修订、完善。朱立元2018/6/30第一章 绪论

在众多的学科门类中,美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弄清楚这门学科的诞生过程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确定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美学的学科属性

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在人文学科中,美学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美学一词的西文(Asthtik,Aesthetics)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A.G. Baumgarten,1714—1762)发明的,他于1750年创立了这门学问,到现在也只有260多年;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多世纪。这门学问传到中国后,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将此词译为“美学”,后来才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

美学作为学科虽然比较年轻,但以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其源流还是很悠久的。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儒家孔子、孟子,有道家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的发展历史不只是美学诞生以来这260多年的历史,而是整个历史的积累,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比如,由性选择所萌发和产生的单纯肯定人体某些生理特征的自然尺度,日益向着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观念性内容的审美尺度转变;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如形状的对称、均衡,线条的生动、流畅,颜色的和谐、变化等)的方面转变,以及对许多人工制品超实用的装饰,都体现了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审美意识开始确立。在考古发掘出的原始部落遗址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大量体现着原始初民审美意识的制品,它们不仅呈现为各种规整的几何体形状,而且常常饰有许多超越实用性的装饰纹样,有的至今还赏心悦目。譬如1958年在陕西华县泉护村一座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鹰鼎,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陶器作品。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更广泛的涵盖面。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悲剧意识中西都有,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而言,中西多有相通之处。西方的悲剧意识萌发很早,也很突出,以古代希腊神话和悲剧为例,古希腊人认为,人的悲剧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是由神来控制的,是不可逃避的,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注定了人要受命运的支配,这一点在许多古希腊悲剧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说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导致最后的悲惨结局早在他出生前就被决定了,完全是神、是命运注定的,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古希腊曾有过这样的问答,有人问:人间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回答是:不要生出来,已经生出来了,就赶快死掉。这就是说,一生下来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个问答典型地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意识,即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恐惧感和无可奈何。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也觉醒得很早,对人生的悲剧状态也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领悟和理解。在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悲剧观,包含着人生价值观和宇宙观等不同的层面,如《诗经》和《楚辞》以及《庄子》中,都有对于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表现出无奈和感伤的悲剧意识,都对人生的终极结果表示了疑问,对于生死离合从审美角度上进行了把握和描绘。但是中西悲剧意识又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令人发怵的命运冲突,《安提戈涅》中的冲突双方两败俱伤、尸体垒尸体的恐怖结局,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中人被毒蛇咬死的惨象等,其中所体现的主客冲突及惨厉效果,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十分罕见。相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即使在悲剧色彩浓烈的作品中也少有例外;这些作品往往借助天地神灵的力量来改变人在现实中无法改变的命运,从而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元杂剧《窦娥冤》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的主体部分虽是悲剧,但结局却仍然是“大团圆”。“大团圆”结局的现象,牵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牵涉中国人对世界人生的整体理解,牵涉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信念。它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美学思想不仅起源很早,而且非常丰富深刻。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他针对当时把美等同于漂亮的母马、竖琴、陶罐一类具体事物的流俗观点,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即所谓理念。从哲学上看,理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因为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人的感性欲能,事物的感性物质成分,都远离理念而变动不居。感性具体的美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美,而仅仅是对美的分有。真正的美是理念。柏拉图这一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又如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与柏拉图时代相近,也有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独特美学思想。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他认为,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语语·阳货》),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美学资源,甚至可能比后来的美学学科更为深刻,更富于启发性。但是,它却不能与美学学科相提并论。原因是,美学思想既不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对象而作出的整体思考和独立思考,也不是关于审美现象专题思考的整体表述和独立表述。事实上,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的形式出现的。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因此,就历史次序来看,美学的出现是最为晚近的。蒋孔阳指出:“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的分工愈来愈细,对于人类审美心理功能和客观现实美学特征的研究愈来愈深入,而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也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因此,美学终于从哲学与文艺理论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1]思想,最后才有美学这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建立。”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据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是在继承、发展莱布尼茨—沃尔夫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美学的。理性主义从先天理性出发,极力贬低感性认识,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的“完善”形式。莱布尼茨认为,感性经验不可能对获得知识起根本作用,它只能给理性认识提供一种低级的“混乱的认识”,一种知识的不明确的模糊形式。沃尔夫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思路,把理论哲学中的心理学作为探究人的认识能力学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明确的理性能力和混乱的心理能力两种,前者是主要的,它构成逻辑学,为一切知识提供前提;后者只是感觉(感性认识)能力,在人的知识建构中不起重要作用。鲍姆嘉通继承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基本立场,但是也看到理性主义只注重理性认识能力而忽视感性认识能力的缺陷。他一向喜爱和看重诗,为诗的魅力所吸引,对诗有着高度评价,认为“哲学和如何构思一首[2]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的”。但是理性主义哲学由于忽视感性认识而根本无法解释诗歌艺术中的知识问题,诗歌艺术也无法从哲学中找到根据。他还看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意、情三个部分。知即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研究,意志已有伦理学研究,唯独情即感性认识却一直无家可归,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一个漏洞。为了证明诗与艺术的合理性,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的思想偏向,同时为了填补由于忽视感性而造成的知识的空白,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但是,为了克服感性认识的不可靠性,鲍姆嘉通将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与沃尔夫的“完善”概念融合起来,说明审美活动尽管属于混乱的感性认识,却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和谐秩序,具有意象的完善性。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Aesthetica为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意为“感性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鲍姆嘉通明确指出,Aesthetica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3]理论考察”。简言之,“感性学”是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的。从此,美学从包罗万象的大哲学中分离出来,获得了自己的学科形态和独立地位,使人类的审美现象有了专门研究和系统探索的路径,因而鲍姆嘉通是功不可没的。不过,由于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立场使他把美学的对象局限为人类的感性能力,或者说人类认识中的感性认识,所以,在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深度上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局限就是使整个美学从属于哲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仅仅从属于认识论。这也正是鲍姆嘉通自己把逻辑学称为美学的“大姐”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反思,并不是也不应该苛求于鲍姆嘉通的。

不过,鲍姆嘉通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容易诱导人们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于美和美的本质,从而把美学的研究范围狭隘化了。当然,何以用“美学”一词来翻译Asthetik,这与近代以来我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美学的复杂过程分不开,其中也有偶然性。据我们看到的材料,这个过程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传播,较早的有德国传教士花子安(亦译为花之安)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1875年又著《教化议》,其中谈到“丹青、音乐”“皆美学,故相属”,都是用“美学”一词来翻译Asthetik的;二是转借日本的翻译,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文翻译的《维氏美学》出版,也是用“美学”一词来翻译Asthetik的,虽然时间晚了一些,但可能对中国学[4]界影响更直接。这一翻译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逐渐约定俗成,被沿用至今,于是“感性学”一词也就成了“美学”。

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最初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了各种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影响,从而使其学科属性变得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