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朝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2:26:03

点击下载

作者:(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朝圣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朝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朝圣作者:[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排版:红枫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3327824本书由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此文字是文殊师利菩萨智慧心咒种子字,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题写。上篇旅程  第一章 佛教圣地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前行。近年来,朝圣越来越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们传统所鼓吹的严峻修行,来得有意思多了。虽然追求玩乐不应该是前往朝圣的唯一理由,但它毕竟是个很有效的“胡萝卜”,可以诱使像我这种物质主义的佛教徒,至少做了某种形式的修行。而且朝圣也是相对容易达成的事,这就更吸引我们了。

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然而,“神圣”是什么?它在何处?这会随着不同的灵性传统和修行方式而有所改变。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该地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根钉子或某块木头,它们因此成为“神圣”之物。从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刻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的贪婪与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因此,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然而,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是,不论听过多少遍这种说法,我们“聪明”、悲观而且多疑的心根本就不相信,以致我们一点都不像来自贡布的阿班(Ben of Kongpo)。阿班是属于那种稀有的人——一个具足丰裕福德以及绝对信心的圣者,他的纯真与清净的虔敬心,使他毫不费力地消除了制约感知的局限。他从小就心仪在拉萨闻名的觉沃佛(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等身像),一直听说他的各种故事;经过多年的渴望,阿班终于得以成行,从藏东康地远行到拉萨,前来亲见觉沃佛。

传说阿班抵达供奉这尊佛像的寺庙那一天,正好四下无人,因此他得以直接走到觉沃佛的正前方;他凝视着佛像金色、微笑的脸庞,心中即刻生起极大的好感。然后阿班注意到,这位好喇嘛四周有许多供品和酥油灯,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思忖,也许这些食子和灯上融化的酥油是喇嘛的食物,而且,礼貌上他应该跟喇嘛一起分享才对。于是,阿班就拿了一大块食子,蘸了灯上的酥油,很高兴地吃下去。

接着,阿班想,他应该去绕佛。可是问题来了,他必须把鞋子脱掉,却不知道要放在哪里才安全。他心想:“这位好喇嘛应该可以帮我看着鞋子吧!”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觉沃仁波切的脚下,就前去绕佛了。一会儿工夫,看管寺庙的人回来了,他看到这双最旧、最脏、最不成体统的鞋子,竟然放在觉沃仁波切面前,惊吓不已。他二话不说,立刻上前想要把这双鞋子拿开,然而,出乎意料的,当他弯下腰拿起鞋子时,觉沃仁波切开口了,他说:“不要丢掉这双鞋子!这是贡布阿班要我帮他看着的!”

最后,阿班要离开时,回到这位好喇嘛面前,谢谢他帮忙看着鞋子,而且还邀请觉沃仁波切到他贡布的家乡造访。这尊佛像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会去。”根据巴楚仁波切所说,觉沃佛翌年造访了阿班与他太太,而后消融到附近的一块巨石中。从此之后,这块石头一直被人们认定与拉萨的觉沃仁波切一样神圣。

像阿班这样心地单纯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由于这些人有着如此专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创造了圣地,甚至迎请了圣者亲身示现在他们自己的感知之中。就像另外一个例子:有个人名叫洛卓,他对文殊师利菩萨有极大的虔敬心。有一天夜晚,他在书上读到一段令他惊喜的文字,文中提到文殊师利菩萨曾经三度誓愿,对于任何造访五台山的人,他都会亲现其身。但对洛卓而言,这是最美妙、最动人的发现了。他兴奋异常,好不容易熬过了无法合眼的一夜,连早饭都没吃,就跑去上师家里,请求上师的允许与加持,让他前往五台山。起初洛卓的上师极力劝说他,这样一趟充满了危险及困难的旅途,完全没有必要;但洛卓坚持要去。他一再地恳请上师让他成行,上师终于放弃努力,同意了。

在那个年代,旅行是相当艰难的。但是洛卓不畏惧任何可能遭遇的危险,打包了几个月分量的食物和药品,放到驴子背上,跟上师、家人与朋友道别后,便踏上了横越藏地高原的旅途。

一路上崎岖难行。洛卓渡过了好几条湍急险峻的河流,走过了好几片炙热干燥、只有毒蛇和野兽相伴的荒漠。经过几个月的旅程,洛卓终于安全抵达了五台山。他随即开始寻找文殊师利。他一再地到处寻觅,却连一个稍微貌似文殊师利菩萨的人都找不到。一天夜里,他倚着寺庙前冰冷的铁制台阶休息,很快就睡着了。

后来他回想起来,依稀记得走进了一家很热闹的酒馆,有许多当地人在里面喝酒喧闹、谈天说笑。由于天色已晚,洛卓也累了,于是他想要个房间住,但是坐在走廊尽头、小桌子后面肥胖的老板娘告诉他,客栈已经住满了,除非他愿意睡在廊边的角落。他满怀感激地接受了,安顿下来,从行囊里拿出一本书来念,准备入睡。

过了一会儿,一群喧闹的少年从酒吧冲进走廊,开始捉弄这位胖老板娘。洛卓想办法不去注意他们,但为首的少年却看见了他。他大摇大摆地走过来,端详着洛卓。“你来这儿干什么?”他问道。

洛卓不知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天真地把文殊师利菩萨的誓愿说了出来。这位少年听完,大笑不已。“你们这些人怎么都这么迷信!为什么呢?”他大叫,“你还真的相信从书本里读到的东西!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来也没听过任何一个叫作文殊师利的人!”少年难以置信地摇摇头,转身走回那群伙伴,一边回头说,“冬天快到了,你最好赶快回家,免得冻死在这里!”

于是这群人又摇摇晃晃地回到酒吧喝酒去了,老板娘跟洛卓互相使了个眼色,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洛卓再度上山寻觅,还是无功而返,在路上又撞见这位少年。“你还没走啊!”他叫道。“好吧!我放弃了!”洛卓答道,露出一丝苍白的微笑,“你是对的,我太迷信了!”“你终于受够了吧!是不是?”少年得意地叫道,“终于肯回家了吧?”“我想我干脆去蒙古朝圣,”洛卓说,“反正顺道回家,这样这次旅途就不是完全在浪费时间了。”

洛卓看起来很伤心,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双肩无力地向下垂着。这位少年的心被洛卓的模样软化了。“我跟你说,”他变得不像先前那么气势凌人了,“你的盘缠不多了,食物也所剩无几,你需要有人帮忙才行。这样好了,我有个朋友在蒙古,我写封信给他,你把信送去,我相信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的。”

第二天,洛卓再度把他所有的东西打包到那头老驴子的背上,他心灰意懒地看了这文殊之山最后一眼,绝望中期望着文殊师利终能现身与他告别,可是什么也没有。在他面前匆忙来去的人群里,除了那位带来信件的少年之外,什么也没出现。洛卓向他道谢,把信塞在牦牛皮大衣里,就往蒙古去了。

走了几个月后,洛卓来到了少年所说的地方。他把信函拿在手上,逢人就打听收信人住在哪里。不知怎么回事,问到的人看了都会大笑,这让洛卓非常困惑。最后洛卓遇到一位老太婆,她忍住不笑,问洛卓她是否可以打开信函,读读内容。洛卓把信交给她,自己却不去看信。她仔细地读过之后,问道:“这封信是谁写的?”

洛卓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老太婆摇摇头叹口气说:“这些年轻小伙子!总是欺负像你这样无助的朝圣者!不过我倒是知道有只畜生,它就叫作这信上收件者的名字。如果你真的要把信送到,去村边的垃圾堆上,就可以找到这头猪。它很胖,你绝对不会找不到的。”

虽然洛卓听得一头雾水,但是他想,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去瞧瞧那头猪吧!不久,他找到了一个如山一般高的垃圾堆,顶上坐着一头身上长满长毛的大肥猪。洛卓打开信函,很尴尬地把它拿到那头猪细小而明亮的眼睛前面;让他惊讶的是,那头猪竟然真的读起信来!猪念完了信,开始无法控制地哭泣起来,然后倒下来,死了。洛卓突然生起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内容会对这畜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于是他终于读了这封信。信上写着:法圣菩萨:

您在蒙古利益众生的功德已经圆满。请速回五台山。文殊师利亲笔

洛卓既惊又喜,他重拾信心,以最快的速度奔回五台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次我再见到文殊师利,我一定要紧紧抓住他,不让他离开!”

他回到先前下榻的酒馆,找到老板娘。洛卓问她是否看到那位少年。“那群少年总是来来去去的,谁晓得现在又到哪儿去了!”

洛卓听了,心一沉。“你看起来很累了,”老板娘的语气变得温柔一些,“倒不如去睡个觉,明天再去找那些年轻人吧!”她把上次的那个角落又给了洛卓,他很快就睡着了。当洛卓从台阶上摔下而醒来时,他才发现自己还在寺庙前,整个人几乎都冻僵了。四下无人,没有老板娘、没有酒馆,也没有小镇,他仍旧身在五台山,这个据称是文殊师利菩萨驻锡的地方。然而,洛卓的福德使他与文殊师利菩萨有关的一切体验,都发生在一场梦里。我一直希望洛卓终能理解,文殊师利菩萨的悲心是如此的广大而遍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迎请他现身,即便就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从这个观点来看,虽然洛卓的五台山之旅是没有必要的,但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因为假若他不去朝圣,也许就经验不到这个内在的旅程,也许就不会有任何的了悟。

听闻德松(Deshung)仁波切说过这个故事之后,我造访五台山数次,结果都比洛卓还不成功。我不仅完全无法迎请文殊师利菩萨现前,甚至连个梦都没有。唯一发生的,是我对大部分寺庙的售票机制与售票僧人感到厌烦,尤其是看到许多神圣的殿堂被简化为历史纪念建筑,令我极为失望。然而,过了一阵子,我的智识心开始怀疑,那些只在乎门票销售量、傲慢又贪得无厌的僧人当中,是否有一位正是文殊师利菩萨本人?谁知道呢?

在世尊佛陀入灭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法修行者得以造访许多圣地,比如我们的导师证得正觉的菩提伽耶(Bodhgaya),或他曾经说法的瓦拉纳西(Varanasi),以及所有其他的在两百年前都还不太为人所知的佛教圣地。我们在这些圣地重温历史,大多的故事都温馨感人而且栩栩如生,我们借此鼓舞自己,也相互激励。然而,并非所有的圣地都有如此振奋人心的历史。

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历经许多血腥与征战之后,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的疆土。但是羯陵迦(Kalinga,现今的奥里萨邦,Orissa)的领导者拒绝降服于他的意志,于是阿育王派遣印度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入侵,要把对方完全歼灭。战争的结果,总共有超过十万以上的士兵被杀,无数的家庭被迫离散,阿育王赢得了空前的胜利。战后的羯陵迦满目疮痍,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广岛一般。

当这位大王视察这一大片尸首成堆、血流成河的战场时,他突然被一股强烈的领悟所冲击,他了解到自己必须为这么巨大的痛苦与恐怖负起最大的责任;最后,他终于能够在由自己的暴力所带来的伤痛中有所收获。他的深刻悔恨,使他成为世尊教法的追随者,而且将自己的下半辈子完全致力于广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佛弟子转化最著名的例子。如今,对于发愿修持非暴力(ahimsa)的人而言,这个可怕的战场成为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圣地。

鹿野苑是远近驰名而且备受尊崇的圣地,因为就在此处,佛陀与他的五名弟子第一次讨论了四圣谛。从此以后,这个教法传遍了亚洲,对远至中国、日本、缅甸等国家的国王、政治家与学者们,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四圣谛深远广大,而且放诸四海颠扑不破,如今也开始进入西方灵性追寻者与学者的心灵。也因如此,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得以睁开双眼,见到佛陀话语的真理,转变了他们的心灵,也完全转化了他们的生命。

虽然“圣地”一词是个相对的说法,佛陀在“祈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谈到究竟真理时说: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根据这段祈愿文,现象界的每一个原子(尘)里,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数量的佛;这表示,我们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的三里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的确定。然而,大多数人的心都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访这些地方的人,都极不可能感知他们当中有佛存在。

大致上说,一般对“圣地”的观点,都认为它们应该是高贵、华丽而且几乎是完全静态的。我们从小就一直受到所有社会规范与期待的桎梏,对于真正广大见地的心所具有的弹性与开放,我们无法习惯。对多数人来说,圣地应该安详、洁净并且井然有序;而非燥热、嘈杂、尘土飞扬、蝇虫乱飞而且臭气冲天。然而,像菩提伽耶或瓦拉纳西等地,完全是一片混乱,却仍然被尊崇为真正神圣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该忘记,两千五百年前(当时印度与尼泊尔的边界不像今天这么准确),释迦牟尼佛选择诞生在古印度,而且未来还有九百九十八尊佛将于该处出世,这就是多数人认为这些地方远比洁净的瑞士更为神圣的主要原因。

佛教圣地并不一定是与释迦牟尼佛生平有关的地方——比如他诞生、证悟、说法、涅槃之处;有许多圣地与其他诸佛,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阿罗汉、菩萨、佛陀弟子等有关。在佛教的黄金时期,许多大师在亚洲各地弘法,包括草原部族突厥的领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国汉地、中国藏地、尼泊尔,当然还有印度。然而,数世纪以来,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与佛法的缘,虽然现在还有可能造访它们的圣地,但这些地方大都已经难以辨认,或经常处于政治不稳定甚至是危险的情况之中。

密乘佛教对分布在全世界五十六个地点的圣地与圣殿,有不可思议的描述。此外,还有一些隐匿的圣地,例如不局限于单一地理位置的香巴拉王国等。这些秘境都是由过往的密乘大师所发现,后来成为人们终生投入修行之处。历史上经常可见,精进的佛法修行者牺牲了家园、亲人、事业与所有的世俗财富,为的就是前往这些隐秘之处修行。有些地方颇有名气,例如锡金邦的扎西顶(Tashi Ding),以及中印边界的墨脱等。

位于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圣地,经过历代诸佛与菩萨不断的加持,以及数百万朝圣者络绎不绝的参访,因此这些地方至今仍生动鲜活,而且深刻感人。这些圣地未经任何人规划或控制,也没有人主导类似“圣地体验营”的东西,更没有过多的宣传与经营;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迪斯尼”心态的痕迹。至今我们还可于午后坐在恒河边上,看着火葬仪式的进行,闻着火烧尸体的气味,沉醉于缭绕的吠陀唱诵声中,仿佛三千年来,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一般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的看法。值得我们牢记的是,在亿万个星球当中,释迦牟尼佛选了我们这个地球来出生;在上百个国家当中,他选了古印度;而在所有可以选择的地点当中,他选了印度的比哈尔邦(Bihar)来证悟。在第一眼的印象中,比哈尔邦既不清静又不具灵性;事实上,它正好完全相反。但是当你一到菩提伽耶,特别是你进入内围(inner circle)时,马上就会感受到这是个非常殊胜的地方。灵鹫山也是如此,它非常狭小,十步之内就可以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若是看在地产商的眼里,这简直是个社交沙漠,然而在这里,世尊佛陀曾对数百位比丘、阿罗汉与菩萨,开示了非常重要的教法。  第二章 佛陀的四句宣说佛陀即将灭入究竟涅槃(般涅槃,parinirvana)之前,亲近的在弟子问他:“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向全世界描述您呢?”于是,为了利益他的弟子与所有的众生,佛陀给了很多忠告,其中包括了这四项特别的内容:

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换句话说,佛陀教导我们:

● 虽然有情众生因染污而凡庸,我们却都本具佛性;

● 我们的染污是暂时的,并非究竟的本性,因此是可以去除的。染污去除的结果是,我们得以成佛;

● 有一条道路指引我们,如何去除染污、证得正觉;

● 依循此道,我们便可证得离于各种极端(边见)的解脱。

佛陀的教法提供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单纯地念诵咒语,到最繁复的禅定修持,来帮助我们记住这四句宣说。事实上,牢记这些教法,并将之付诸实行,就是佛教修持的骨干;而在传统上,有一个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之法,就是朝圣。

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前去朝圣,由于释迦牟尼佛是所有佛弟子所皈依的无上导师,他的教法是我们努力遵循的,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圣地就是佛陀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开示教法的地方。虽然我们应该发愿造访所有的这些圣地,但是传统上,有四个地点是大家公认最重要的。它们是:

·蓝毗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

·菩提伽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

·瓦拉纳西(鹿野苑):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

·拘尸那迦: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入灭前所开示的四句宣说之中。身为佛教徒,忆念佛陀并不是对自己的导师做白日梦,而是忆起他的每一个教法,因为佛陀不仅是导师,他本身就是教法。也因此,在泰国、中国、缅甸等传统的佛教地区,都会以印度圣地之名为寺庙命名,甚至复制菩提伽耶的大觉塔,以及许多其他闻名的圣殿与圣像。1.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

这句宣说涵盖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佛性(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借由告诉我们悉达多一开始是个凡人,佛陀清楚地表明他不曾是、也不会变成本初完美的上帝或全能的造物者。《本生鬘经》(Jatakamala Sutra)里有很多故事,关于佛陀曾经如何在多生当中投生为各种不同的有情众生,像是鸟、龟、鱼等,而在这些转世的过程中,他承受了与我们相同的所有烦恼和问题。而后,这位凡人历经种种形式的淬炼,其中包括几乎无法想象的精神与肉体的煎熬,直到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真谛。

佛陀以第一句宣说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绝对都与他具有相同的潜力,能够觉醒证悟,而且我们只要实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样。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有佛性,因而都可以证悟。所以,即使我们完全相信自己愚蠢而无知,而且经常对自己做的可笑或可怕的事情——所谓“负面的行为”——感到绝望,但是不论我们的染污多么厚重,它们全都可以被去除。

佛陀在此指陈出另外一点,也许更为重要,那就是:证悟者能体现一切尊圣的证悟功德,包括遍知与全能。所以很显然的,我们之中没有谁是证悟的——因为如果我们记不起昨天吃了什么,我们就不是遍知;我们对自己众多的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因此我们也绝非全能,更不用说我们对自己不断产生的嗔恨、嫉妒与傲慢完全无能为力。麻烦的是,认知这个事实会让证悟的可能性看起来非常渺茫,而且许多人会开始怀疑:“我怎么可能成佛?这根本是太异想天开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作恶,我们一直是肮脏、世俗、“有罪”的,而且我们太过平庸,以致不可能成佛。但是,根据世尊佛陀,这位具足真正遍知全能与无量功德者所说,所有令我们平凡的因,都可以去除。这是他第一句宣说的精要:悉达多曾是个与我们有同样难题与执着的人,但他设法尽除了它们,因而变得不平凡。2.悉达多证得正觉

在此,佛陀告诉我们,对任何人而言,证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染污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去除的。如果证悟的目标不可能达成、染污无法去除,那么我们所依循的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欺骗而毫无意义的途径。

想象一下,要从一堆芝麻籽里榨取芝麻油。你知道芝麻籽里有油,这是你会试图淬取它的原因。换一种说法,芝麻籽里有油的事实,就是费力去运用淬取之道的理由。如果芝麻籽里没有油,试图淬取的努力就完全是浪费精力。在这个例子中,芝麻籽用来比喻灵性追寻者,而芝麻油则比喻为佛的功德。是芝麻籽,就含有芝麻油;同样的,如果你是有情众生,你就具有佛陀的证悟功德。也就是这个原因,佛陀说他自己设法尽除了染污而达到证悟的这句宣说,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当我们看着芝麻籽,我们只见芝麻籽而不见里面的油,但我们确定:在适当的条件下,油就会出现。这就是正见,而正见不会让你失望。但是,削凿一块石头而相信终究会榨出油,只会导致失望。

我们的任务就是建立信心,相信我们的真实本性具有与佛陀的本性完全一样的潜能,而且相信我们只需要依循悉达多的例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让那潜能成熟。3.佛陀开示教导

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有多坏,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佛。我们也知道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印度王子,他曾经就像你我一般,然而他完全开发了那份潜能,因而证明发现一己的佛性是可能的。如果没有解脱之道,如果释迦牟尼佛是有史以来唯一能达到证悟的人,那么我们剩下的这些人就毫无希望,而且佛陀的前面两句宣说也就只是空谈而已。但是世尊佛陀以他伟大的悲心,教导了解脱之道,让所有对证得正觉有兴趣的人,能够选择各种方式来达成。然而佛陀从不将他的教法教条化,他从不强迫任何人遵从他的建议;相反的,他总是建议我们分析他所教导的每件事,自己确定这些教法是否能帮助我们;如果听起来没有道理,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去尝试。4.佛陀灭入无余涅槃

佛陀的最后一句宣说告诉我们,达到证悟后,他并未因而成为不死的救世主,以真实存在的神祇身份永远活着,或者有一天他会回来审判我们。他也并未因此而变为那种喜欢大家为他供灯、上香的神灵。佛陀无法被贿赂,再多的谄媚也不能影响他的判断;他不以奖赏或惩罚的形式来展现他的悲心;他也永远不会灰飞烟灭。虽然严格地说,在世俗意义上,他并非“不死的”,但他也并非从此就不存在了。成就佛果和灭入无余涅槃是指超越时间、空间以及所有的一切,包括超越“佛陀”这个概念。我们所凝视的象征性金身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赤足托钵、教导弟子等——是一个相对的化现。一旦世尊佛陀灭入无余涅槃,他就超越了性别、时间、空间等一切的概念,而成为“究竟的佛陀”。

当你造访这四个圣地的每一处时,要试着忆念起佛陀这四句宣说。  第三章 蓝毗尼多圣地都位于发展中地区,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些地方很的生活条件不能与法国阿尔卑斯山奢华假期所提供的相比拟。当你抵达位于现今尼泊尔的蓝毗尼,要记得这里既是悉达多诞生之地,也是他发现自己被生、老、病、死这些极为痛苦的现实所围困之处。从某方面说,对佛教朝圣者最重要的,并非他肉体的诞生,而是在蓝毗尼此处,真诚的出离心在悉达多的心中生起。他因此将旧有的生活完全抛弃,丢下皇宫、全部的财富与整个家庭,包括他的妻子与幼儿,令有些人认为他过于激烈或懦弱。然而,那些追寻真理的人,却能钦佩他真正超凡的勇气,而那种勇气、那种无畏、那种胆识,正是在蓝毗尼此处诞生的。

如果你是由于灵性渴望的激发而千里迢迢来到尼泊尔的话,那么光是对着圣地的遗迹和佛像拍几张照片,或展示一点考古学的嗜好,大概得不到满足。反而,你应当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减少你的染污,增加你福德与智慧的累积。

在蓝毗尼此地,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只能在这里做的修持,然而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地仿效他。你可以祈愿学习如佛陀一般去欣赏老、病、死,并唤起勇气,为了超越生死而义无反顾。对轮回生命产生深切的出离心,是迈向精神道路的关键;因此,你应该培养一个衷心的祈愿,愿出离心在你的心中滋长,因而你不会永远黏附于这个轮回的世界。佛陀最后一次转世为凡人,就是身为悉达多太子;你也可以发愿,让此生成为你的最后一世,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忍受永无止尽的轮回流转。同时,随时都要记住,无论我们外表如何平凡,如我们一般的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第四章 菩提伽耶提伽耶比贫民区好不到哪里,大多数的访客对当地的灰尘、菩泥巴、乞丐和贫穷都会感到震惊——虽然(很不幸的),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之中。然而许多人都经验到,离开了这片混乱与疯狂,一旦进入大觉寺(Mahabodhi Temple)的内围时,这座寺庙所散发出来的强烈气氛,会让人仿佛掉入一种恍惚的状态之中。在这里,你会来到金刚座(vajra asana)之前;也就在此处,追寻真理多年,并在尼连禅河(Niranjana River)河畔苦行六年的悉达多,终于在这株菩提树下发现中道证得正觉。

悉达多真正坐在其下的那株树,早在数世纪前就毁坏了;但是它的一颗种子被带到了斯里兰卡,繁衍成另一株树之后,其果实得以重返印度,在原本那棵树所在的位置再生(关于这颗种子的缘由,有许多奇妙的故事)。对佛教徒来说,这株菩提树很重要,因为它是证悟的象征。尽管这附近地区有许多树林、洞穴和庙宇,悉达多选择了坐在这株菩提树的树荫下,而且就在此处,他粉碎了他最后的染污,证得正觉,成了三界的解脱者。据信,贤劫千佛也都将在此同一地点证得正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菩提树表达敬意,完全不同于巫师(萨满,shaman)对树神的崇拜,而是对其枝干下所发生过的殊胜事件表达认同。

菩提伽耶的殊胜,还不仅止于一切诸佛都将在此处证得正觉。根据佛教密续的说法,这个世间的每个地方,以及我们身体外的一切现象,都在我们身体内有相互对应的存在。上等的修行者和瑜伽士能够在他们的修行中,在自己的身体内参访位于各个脉、轮的圣地,并借由这种方式在证悟之道上进展。我们这些修行没有这么高深的人,至少可以造访这些内在圣地的外在投射,而一般认为其中心点就对应于菩提伽耶。

可惜的是,居住在现今称为“印度”这个地方的古老人类,他们非常推崇记忆式的学习,而似乎不鼓励任何形式的书写记录。因此,今天我们并不确定大觉寺大殿中央主尊佛像的历史。关于是谁做了雕像、是谁将其供养给寺庙,流传着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位老妇人,她在年幼时曾见过释迦牟尼佛。她的儿子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有一次儿子问她,下次出差时帮她带什么东西回来可以令她开心。“与世尊佛陀一模一样的一座雕像,”她立即回答,“我想念他。”于是儿子聘请了印度最有名的艺术家毗湿瓦·卡玛(Vishwa Karma)打造一尊佛陀的像。这项委托让毗湿瓦·卡玛得到极大的启发,结果他竟然一连创作了三尊佛像。儿子从中选择了目前在大觉寺的这一尊。据说,当老妇人第一次看到这尊佛像的时候,惊叹道:“除了没有光环,以及不会说话之外,这尊雕像和世尊佛陀毫无差别!”

另外两尊佛像之一,是以佛陀十二岁时的形象所做的雕像,这尊佛像献给了中国皇帝唐太宗作为礼物。唐太宗后来把这尊佛像作为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的嫁妆。这就是贡布阿班与之对话的觉沃仁波切佛像,现今供在拉萨大昭寺。

除此之外,大觉寺还收藏了数尊非常殊胜而美丽的雕像,像是文殊像与观音像。据说历代伟大的修行者,都曾与他们有过深奥的对话。

好好地利用你在此圣地的时间。在菩提树下禅坐,无论你的修持时间多短,它都会帮助你在心中建立起净化染污及累积智慧与福德的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忆念佛、法、僧,并且借由念诵祈请文、礼赞文与佛经,以及供养任何你能负担的供品,来强化他们在你心中的现前。对初学者来说,发愿是最重要的。因此,与其许愿世俗的健康与成功,不如一心祈愿你终将与悉达多一样,坐在菩提树下完全相同的位置,达到和他完全相同的成果。同时,要记住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念头与烦恼多么泛滥、多么狂野,所有这些染污都是可以去除的。

灵鸾山和那烂陀大学(Nalanda University)的位置离菩提伽耶不远,如果行程许可,你应该试着去参访。对大乘修行者而言,灵鹫山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究竟的智慧)这个革命性的科学,就是佛陀在此地教授的。这个教法不仅抚平了无数众生的焦虑,实际上也让许多众生证得解脱。

可惜的是,那烂陀大学只剩下残留的遗址而已。它曾是公历纪元(Common Era)最早、最卓越的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大乘弟子极为重要的朝圣之地。今天,韩国、日本、中国仍然在学习与修持的佛陀教法,大多源自于这所大学的师生们在粗糙纸片上书写的笔记。如同英国剑桥大学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以夸耀拥有从科学家到作家、从总统到巨贾等众多的知名校友,那烂陀也培育出数量惊人、非比寻常的灵性天才,例如那洛巴、龙树和寂天等人,他们对世上数以百万人的安乐所带来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第五章 瓦拉纳西拉纳西现今又称为贝拿勒斯(Benares),曾是著名的大都瓦会;即使在今日,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重镇。鹿野苑(Sarnath)又名鹿园(Deer Park),距离瓦拉纳西不远,是很重要的朝圣地点,因为佛陀在此处首次开示了他在菩提树下所发现的一切。

佛陀在瓦拉纳西开示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痛苦真正到底是什么。任何我们认为会让自己快乐的事物,若不是在痛苦边缘摇晃,就是瞬即痛苦的因。要认知世间明显的痛苦,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要感知在轮回中某些人所拥有的所谓“美好时光”其实就是痛苦,或将会导致痛苦,却相当困难。佛陀的看法与一般人的信念相反,他指出痛苦并非从外在的来源降临到我们身上,而是我们自己情绪反应的产物。他清楚地说明,不论我们受了多少痛苦,不论我们感觉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它其实是一种幻相,并非真实存在。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真谛是我们自己可以完全领悟的,不仅如此,他还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

根据大乘佛教,除了四圣谛之外,佛陀还在鹿野苑教导了无数其他的教法。所以当你到了鹿野苑,要记住是在此地,佛陀第一次对如你我这般的人开示了我们可以依循之道。因此你在鹿野苑时,借由忆念佛陀的话语——例如苦谛(苦的真谛)——你就能与这个教法以及教法的地点结缘。

在圣地,做礼敬三宝的修持是很适合的,而在鹿野苑,礼敬法的修持更具力量。要礼敬法,你只需要忆念起它们即可。当然,由于佛法广大无边,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起佛陀所有的教法,所以你只要忆起其中一个教法,如“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诸行无常)”,然后花点时间省思它的意义即可。就像在小港湾或沿着海岸游泳,也可以算是在海里游泳一样;沉思佛陀给予的一个教法,也算是忆念佛陀的教法。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念诵佛经,论述诸佛与菩萨的生平传记,这些必然都包含了佛法。基本上,我们要记住并感恩: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我们所有染污的道路,确实存在。  第六章 拘尸那迦尸那迦是佛陀灭入究竟涅槃之处,据说也是他圆寂与荼毗拘(火化)之处。灭入究竟涅槃,在佛陀所有教法中对我们内心冲击最大,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对生、老、病、死、时间、增减、轮回、涅槃的所有概念。我们这些尚未觉醒于真实本性的人,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数量、速度等,不像那些已灭入究竟涅槃者,不会受限于任何二元现象。

我们追随灵性道路的最终目的,是要体验完全离于无明的觉醒状态,永远不再落回轮回的心态框架。遗憾的是,这个状态却很难以言语表达,也不可能经由智识来领会其全貌。然而,我们可以将佛陀指导步向觉醒的教法付诸实修,进而体验自心完全超越二元对立的觉醒状态;即使无法向别人表达这种体验,我们也能对此培养出信心。这就像试图对从未吃过盐的人解释盐的滋味一般,你只能举出他可能熟悉的其他食物,说“有一点像那样”。当你终于证得这个状态的单纯性,你会对那些还沉睡在世俗梦魇中而受苦的人,生起巨大的悲心。

虽然目前我们无法完全达到觉醒状态,但对于认真的修行者来说,若能一瞥觉醒状态,不仅令人振奋,而且有助于增长我们在法道上的信心。有些超出凡俗生活的觉受经验,会格外地激励我们,尤其是在修行之道既漫长、未知又充满疑惑与挫折之时。瞥见实相的真实本性,会在我们的轮回心续中,强力地造成永久的凹陷,或者至少可以作为主戏前的开胃菜。一旦造成了第一个凹陷,我们就能对轮回生命的网络施加更严重的破坏,而不论凹陷与裂缝多么微小,这正是精进修行者所企求的结果。

想象一下,你在冰川下的一个美丽湖滨野餐。你开心地潜入湖里,使出全力游向湖心。突然间,你惊觉到水有多冰凉,你的四肢多么寒冷。于是你停止游泳,想要辨别方位,却根本看不到岸边。你的两腿开始抽筋,双臂变得又冻又僵。每秒钟长得像一小时。你想到:要不是冻死,就是会淹死。

正当你准备接受死亡是无可避免了,忽然有个当地渔夫划船经过,把你拉出水面,送回陆地。一条温暖的毛巾和一碗滚热的汤在那儿等着你。在你慢慢复原的时刻,你所几乎失去的一切——你的家人、你的房子、你的男友——在此刻比任何其他时刻对你都更具意义。然后你清醒地意识到,不管你拥有多少,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刻打击你,而且它不受贿赂。然而可悲的是,这个震撼很快就会减弱,不久你就发现自己再度被物质世界所承诺的快乐诱惑了。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前往朝圣,沉浸在圣地神圣的氛围中,并且和其他朝圣者相处,都只是试图达到这一瞥的不同方式。在拘尸那迦,你做的各种修持可以和在其他圣地所做的相同;也许在此地最重要的是沉思佛陀关于无常的宣说。如果你知道方法,也可以观修离于二边(extremelessness)或观修空性。  第七章 到印度朝圣自去印度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朝圣的体验。藏人称印度为独“圣者之地”,而我敢说,印度曾是也一直会是全世界特别具有灵性倾向的国家。表面上,印度似乎混乱无序,而且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它显得不合逻辑。印度一直深受罢工、无效率之苦,还有其他各种令发达世界嘲笑的“第三世界国家”症状。对发达国家而言,无效率是懒惰、愚笨、缺乏常识,更是缺乏竞争精神的结果。然而,从心灵层面的观点来说,黄尘滚滚、相信牛只应该自由漫步的文化、在印度最时髦的餐厅里被喂得很肥的老鼠,所有这些并不一定是现代企业人士所认为的“无效率”产物。

所有的灵性道路,特别是那些源自东方的,都重视来世甚于今生;认为今生比较重要的这种信念,从来就不曾是灵性修行者的要项。任何一种哲学、灵性道路或宗教,假使不能增长灵性追寻者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非二元与幻相,至少也应该将我们视一切所见、所触、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