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2:33:2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见表1-8)表1-8 社会运行研究方法概述

拓展: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来划分,可分为一般社会学(或称社会学的一般理论)、部门社会学(或称分支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方法。第二种划分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考点三: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见表1-9) ★★★表1-9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这些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考点四:社会学的社会功能(见表1-10) ★★★表1-10 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拓展:社会学的任务之一是教人们怎样学习做人,至少可以从帮助人们认识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帮助人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人们选择自己的行动四个方面教人们怎样做人。社会学的任务之二是教人怎样管理社会,可以从帮助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帮助提高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水平、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和行为模式三个方面给社会管理提供帮助。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两次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两次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都市化(城市规模的扩大、作用的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暴露出社会的许多问题,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等都对资本主义社会是否能良性运行提出了质疑,因此,社会运行和发展问题随之提出。(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的作用。例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分别引出自己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关于社会类型的三阶段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到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到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自杀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多方争论的问题。国内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如下:(1)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实证主义路线。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②反实证主义路线。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在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实证主义路线的观点的,也有赞成反实证主义路线的观点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2)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的学问。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给出了定义:“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b.中国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c.1978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③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包括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与未定说等。(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①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

②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进行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③在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一个或哪一些定义更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有利于把握社会学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上前后一贯。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正由于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及其与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同样,在其他具体的社会科学都涉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限度内,其他社会科学也都是社会学科学。(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①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a.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

b.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

②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管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学侧重于从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领导人——方面来研究问题。社会学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政治科学。

①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a.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b.二者的学科性质和层次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但是二者之间绝不存在从属关系与包容关系。

②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联系

a.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

b.理论基础一样。都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立学科,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作为认识与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为社会实践服务:(1)认识社会

①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是这样(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②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③社会学在认识社会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可以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2)改造社会

①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②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二者的具体关系如下:(1)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学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从中国的情况看,近百年前社会学被引入中国,在中国获得较大发展,被取消27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2)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互相促进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其特点除了速度大大加快外,广度、深度和难度等都空前未有。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能够为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是何关系?

答: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启发而提出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命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对增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主体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起了并且还会继续起巨大的作用。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其主要表现为:(1)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提供了社会学基础。

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现实、我国社会建设的巨大社会需要,为社会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社会转型快速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社会过程,无疑是我们社会学科和社会学界共同的水之源、木之本。(2)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的认知。

如果没有“理论自觉”,如果还是用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巨变,还是在西方的笼子中跳舞,那么,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不过是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的某种案例、某种例证。这是典型地为别人做嫁衣裳。我们应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创造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我们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正在从地区性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大国和强国的趋势。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事实

答: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对个人具有约束力,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并因它的集体性而具有普遍性。社会事实分为两种:①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②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或解剖学)事实,如社会基本要素的数量和性质。

2社会行动

答:韦伯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由社会行动者构成的系统。行动是指行动个体将主观意义赋予了他的行为。社会行动是指这样一种行动:它的主观意义将其他人的行动考虑在内,并在进行过程中以此作为定向目标。“社会行动”有两个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以目的和意义;②行动必须与他人相关联。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传统行动与情感行动。

二、简答题

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①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②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

③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的学问。(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①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给出了定义:“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中国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③1978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3)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包括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与未定说等。

三、论述题“所谓社会事实,就是所有可能对个体施加一种外在约束的行动方式,而不论这种方式是否限定不变;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可能普遍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同时又独立于在个体身上的显现而自主存在的行动方式。”如何理解涂尔干的这段话对社会事实的定义,这段话所表达的社会学分析立场是什么?(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对个人具有约束力,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并因它的集体性而具有普遍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定义:(1)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

①社会事实的外在性

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如法律、风俗、道德、语言、宗教和货币制度等现象,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的值得注意的特征,这些事实作为某种外部现实,其存在不受个体意识的影响。

②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会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某种类型的行为或思想,不仅存在于个人身外施于个人,而且它们用一种强迫及压制的方式使个人服从。如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成功地将相关的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意愿,那么他很可能感受不到这种强制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强制作用的消失。一旦人们试图对某些社会事实加以抵制,表现出不服从,这种强制力量就立即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显示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③社会事实的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一类现象是不是社会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考察这一现象在社会中的扩散程度加以确定。社会全体成员共有的某些特征或行为方式,如果不是由于各个人彼此结合而产生的,则不具有超越个体形式的独立性。只有那些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可以被称为社会事实。(2)涂尔干对组成社会事实的现象进行的分类

①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如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的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这些社会事实属于物质性社会事实,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解剖结构”。对这类社会事实的研究构成了社会学的一个特有门类:社会形态学。

②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如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文化,涂尔干把它们统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对它们进行的专门研究构成了社会学的又一个门类:社会生理学。

所有上述社会事实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可能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3)社会学分析立场

将社会事实的性质做了上述详细说明和规定的同时,社会学的特定解释层次、研究领域以及它的学科性质也就随之确定了。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既不同于孔德所建立的那种包罗万象的带有思辨哲学色彩的宏大理论体系,也不同于那种在个体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对社会现象所作的推演和解释。涂尔干找到了社会学的独特对象,从而使社会学成为具有坚实基础的独立学科。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人口与社会运行 ★★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见表2-1)

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表2-1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见表2-2)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见表2-3)表2-3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4人口健康(见表2-4)表2-4 人口健康

拓展: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①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②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③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我国是以此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的行政区划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考点二:环境与社会运行 ★★★

1环境及其社会功能(见表2-5)表2-5 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2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见表2-6)表2-6 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拓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全球环境威胁。以往它们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衰竭。威胁人类社会的一向是外部风险,像旱灾、地震、饥荒和暴风雨等来自自然界、与人类行为无关的风险,而如今人类却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人为风险,即由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环境和健康风险就是人为风险的例证,它们是人类行为干预自然的结果。

考点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见表2-7)表2-7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见表2-8)表2-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拓展: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生产。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环境功能分析模型的内容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

①“供应站”。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居住地”。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废物库”。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有毒废弃物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紊乱。(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1)“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如下: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类具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相对于生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

③人群的差异是由有文化的社会引起的,并非从来就有,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消除。

④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2)“新生态范式”的观点如下:

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

③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新生态范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4试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答:(1)联系

两者都是针对环境保护而提出的指导思想,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条合理化路径。

①生态文明应被视为对“环境友好型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强调在人类认知环境威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社会系统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互动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调整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生产、生活实践行为,创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全新文明形态。

②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应当将环境问题看作推动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因素,而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后果;应当看到作为现代社会之核心标志的科学技术、市场体制、工业生产、政治体制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而不简单加以否定;应当反对各种反生产力的、去工业化的以及激进的建构主义主张。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而非“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2)区别

环境保护思想的层次不同。生态现代化要么坚持简单的技术观点,要么坚持片面的发展、现代化的合理性。基于这些思想,环境问题还是难以有效解决。而生态文明则代表着环境保护思想的最新趋势,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三重超越。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以概括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性

无论在何种社会,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实际上都并不是人们主观规定和选择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客观决定的。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两方面。(2)社会性

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客观地规定的,而且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必然产生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3)历史性

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生产方式之所以具有历史性,是因为它所由产生与存在的生产力基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必然会使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发生变革,从而必然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及新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必然会出现生产者之间新的社会经济联系形式,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调节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必然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带来社会的根本变革。

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

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与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所形成的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性质,并且成为所有社会关系,进而是社会的起点和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直接的、现实的基础,还进一步体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变革。(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也影响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规模、速度和后果。

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总和生育率(人大2010年研)

答:总和生育率,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

2人口老龄化(中央财大2011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积极老龄化(人大2017年研)

答: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方向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意味着老年人除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

①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

②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2)在自愿迁移的条件下,迁移行为的发生与迁移者的个体情况有关,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并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发生迁移行为。(3)是否发生迁移行为一般还取决于人们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大于将会损失的利益时,理性的迁移行为才会发生,这也被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2简述社会运行保障手段。(南航2018年研)

答:(1)社会运行保障手段的含义

社会运行保障手段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保障对象实施保障的具体方式,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就组成保障手段体系。保障手段作用的范围和作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消解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阻止、预防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状态。(2)社会运行保障手段的类型

①社会援助。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在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援。社会援助可分为现实性的社会援助和预期性的社会援助。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实就是一种以社会援助为保障手段的社会保障。社会援助的作用对象是社会成员,其功能则是避免这部分社会成员转化为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

②社会疏导。社会疏导是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制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疏导的具体形式有人民调解制度和政治协商对话制度。

③社会调节。社会调节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社会调节的具体内容多且复杂,其特征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是以国家政权和法律权威为保证的。

3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包括:(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问题一般发生于环境承载超负荷的状况下。(2)技术的有限性。技术的有限性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难以迅速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替代资源。因此,现有环境遭到破坏就成了一个“问题”。(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从极端意义上考虑,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阳也如此,它们最终与人一样,都将面临生命终结的命运,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尊重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命价值,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4)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在提出环境问题,并谈论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意味着通过人类的主观努力,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有可能的。研究表明,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的结果;同时,现实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切实地付出努力,环境状况确实可以得到改善。

4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北大2017年研;苏州大学2017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而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稳定供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且日趋老化,使得劳动力的质量下降,而经济规模却持续扩大,这最终不仅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且会导致老年抚养系数扩大,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我国消费需求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进一步萎缩。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影响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从长远来看,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老年人倾向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例如药品、保健品、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的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增大,而一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相对减小,这最终会导致生产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影响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众所周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而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老年人口收入较少,在养老和保健上的花费增加使得老年人无力储蓄,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加重,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储蓄,从而影响投资。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威胁,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过大势必会削弱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4)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收入少、支出大是老年人口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四二一”的家庭代际结构使得年轻人负担过重,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使老年人同子女的合居率降低,这些现象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孤苦无依,同时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冷落和歧视等也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最终导致一些诸如老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浙工大2014年研)

相关试题:(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简答题,北大2017年研)(2)简述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和后果。(简答题,苏州大学2017年研;川大2014年研)(3)试析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了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南开2016年研)(4)什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宁夏大学2016年研)

答:(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①老龄化程度加剧

按照常用的指标衡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老龄化趋势具有两大显著特征:a.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b.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②家庭养老陷于困境

a.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不仅仅是核心家庭替代大家庭的过程,更是从一种模式演变为另一种模式的过程。核心家庭已成为主流家庭模式,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b.老年人空巢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目前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①养老观念和养老功能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由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正在受到冲击,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度弱化、养老资源减少越来越普遍。最后,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

②现有城镇老年保障制度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不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价值观的急速变化,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多数的老年人恪守传统观念,为儿女操劳一生,老年衣食有着落已感满足。然而,现代社会老年人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长寿、知识、幸福,需要得到精神慰藉,接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尊重和关心。

③养老保险制度因地区差异而显得步履艰难。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区域上体现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由于指数调节机制的作用,各省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尽相同。人口结构的差异,势必造成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负担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人口结构的差异可能会被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系数的变化情况将和人口的老年赡养率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建设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政府、单位、企业、个人多元参与的社会(国家)养老模式,取代传统的家庭、单位养老模式,让所有劳动者都享有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②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老年人照料体系

多元保障体系,是指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的。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社区服务是重要保证,养老保险是物质基础”的社区化老年保障体系。

③着手研究和打造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体系

为保证需要照料的老人得到及时帮助,需要建立老年人照料信息管理系统,将老年人的需求、评估与服务机构信息统一纳入数据库。

④健全财力投入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

2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期。(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3)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长期看,一国的“人口红利”并非是可持续的。“人口红利”期只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人口出生率尚未显著下降,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阶段。

就中国而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必将导致总劳动人口的下降。另外,近年来,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从长期看,中国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

3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大2011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如下:(1)出生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只要出生率在持续下降,就会引起少儿人口数量的缩减,此时的老龄化是由生育率下降所导致的,或者说这一时期出生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大于死亡率下降的影响作用,因而这时的老龄化被认为是“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老龄化。这种由“生育率主导”的老龄化不是靠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而是通过少儿人口绝对数的减少来促成老年人口相对数的上升。这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体现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老龄化”,反映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就是底部的收缩,故又有“底部老龄化”之称。(2)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对死亡率下降的影响需要做具体分析,在不同时期,死亡率下降水平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会形成相对集中的趋势,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如果死亡率的增减变化在各年龄组间是均衡分布的,则无论死亡率怎么下降也不会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也就不存在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

②如果死亡率的下降主要集中于少儿人口群组,也即低龄人口的存活率增大,相当于提高了人口的出生率。由此增加的主要是少儿人口,而不是老年人口,结果不是使人口“老龄化”,而是使人口“年轻化”,这所反映的其实正是老龄化初显时期的情况。

③当死亡率下降重心向中老年人口倾斜时,则将直接增加老年人口,结果必将导致人口老龄化,这正是老龄化中后期的情形。

综上,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往往导致的是人口年轻化,只有到中后期,死亡率的下降才导致人口老龄化。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3.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与社会系统 ★★

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见表3-1)表3-1 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见表3-2)表3-2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3)我国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见表3-3)表3-3 我国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特点与功能(见表3-4)表3-4 社会的特点与功能

拓展: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包括:①角色人格体系;②价值规范体系;③权力制度体系;④行为交换体系。

考点二:社会运行 ★★★

1社会运行的定义与分类(见表3-5)表3-5 社会运行的定义与分类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见表3-6)表3-6 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考点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见表3-7)★★★表3-7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a种角度

拓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这也形成了诸多分支社会学。如:①按人类活动领域而形成的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科学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②按人们活动的组织形式形成的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③按社会成员的特征有青少年问题、老年社会学、女性问题及社会性别研究、残疾人问题等;④按人们综合活动的地域特征形成的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3.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2)社会与社会系统的区别

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社会的本质既不能在整体之中,也不能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特点?

答: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是社会活动的发起者,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这里所说的人指“人群”。(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这些联系概括起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①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的发展程度就越高。②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人类社会与动物结群不同,社会创造出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类具有高级神经活动,这是任何其他动物、电脑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及多种非本能的通信方法。这些符号及通信方法,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人们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不仅如此,社会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因此,社会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除社会以外,其他系统都只能适应自然,而社会却具有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3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答: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整合的功能

整合又称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