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6:16:29

点击下载

作者:(美)曼诺诗·左莫若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

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试读:

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美]曼诺诗·左莫若迪徐洁 译中信出版集团前言 无聊的例子2007年6月,我儿子出生,相隔三周,iPhone(苹果手机)问世。我并不是一个潮流电子产品发烧友,所以并没急着去买,而且我有太多急迫的事情要做。我的新生宝宝娇弱多病,只有在婴儿推车轻轻摇动时,他才会安然入睡。我只能花好几个小时轻轻推动婴儿车,哄他睡觉。我每天光是推婴儿车可能都要[1]走上10~15英里的路程。我得小心翼翼,因为新生宝宝需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一次性睡觉超过15分钟,所以我不能接打电话,不能去喝咖啡,甚至不能坐在长椅上休息一会儿。婴儿成长得很快,但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无聊的时光。起初,我很生气、沮丧、伤感。这是我这一代人的典型经历:一个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都市白领突然转变为孤独的母亲。过去,作为国际新闻制作人,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发生了大事,我总会迅速进入紧急状态。报道协和式飞机坠毁或贝尔格莱德议会失火这类事情,就是我的工作。12年来,我一直在快节奏的新闻广播电台工作。周末,我则整天窝在沙发上翻阅《纽约时报》以及最新的畅销小说。当我怀上第一个孩子时,我就想象与我的丈夫[乔希(Josh),他是一名记者和冒险家],带着孩子,背着行囊去环游世界,并且不耽误我们热爱的工作。这真是个笑话呀!在我的儿子凯(kai)把我的屁股踢得非常痛以后,我再也不这样想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和疲惫。《纽约时报》?最新小说?我们每周做得最多的就是喂宝宝和洗碗。然而,几个星期后,我的推车“马拉松”长跑出现了一个转折。我不仅适应了这个节奏,而且开始注意到我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周围事物。雕饰的飞檐和怪兽滴水嘴成为生活中熟悉的日常。我已经成长为社区景观美化专家。我甚至明确知晓人行道上哪些地方有裂缝和障碍物。我适应了停止忙碌的不舒适,开始感谢漫无目的的踱步。当我整夜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时,我哪会有时间闲逛?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与孩子共生的意义。要与我创造的这个美丽小人儿充分协调,需要我放慢脚步,最初这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随后却彻底改变了我。我的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健硕,很快,这种散漫的日子结束了,我返回工作岗位。如果说我过去认为生活就是忙碌的,那其实是我不理解生活。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被我个人的努力和专业的创造力填满。我为路透社、纽约公共广播电台(WNYC)报道科技和商业方面的新闻;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制作视频的指南);还迎来了我的女儿,苏拉娅(Soraya)。2013年,我建议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每周制作科技版面,报道纽约蓬勃发展的科技领域的更多新闻,六个月后,我也因此从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主持我自己的电台栏目和关于技术人性化的播客。这个栏目,最终被命名为《写给自己》(Note to Self),我对它充满了信心。我有机会为一群反响强烈的听众创作出关于现代生活重要主题的一些有意义、有趣的东西。这是在我有生之年的一个重要机会,它给予我从未体验过的对创造性的控制和责任。如果我搞砸了,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遇了。一开始,我全力以赴。通过周围聪明而有见识的人,我报道了许多迷人的故事,得到了公众的好评。然后我碰壁了,说是崩溃更为合适。这与作家卡壳有所不同。卡壳只是暂时的空白,没有头绪,而我的问题是一片虚无,头脑中什么都没有,这简直糟糕透顶。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极好的机遇带来的压力。过于追求完美会导致残缺。但是,我知道,还有其他原因。我感到十分疲倦,几乎筋疲力尽。为什么?嗯,是的,我生活在世界上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在母亲、妻子的角色以及职业角色之间快速转换,但绝不止于此。为了分析原因,我开始观察自己的行为。坦率地说,我发现,我已经筋疲力尽。一旦我花时间来思考,才意识到,在我的生活中,只要我醒着,我总不会闲着,主要帮凶就是我的手机。我很早以前就把旧翻盖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上面。无论是等地铁,排队买咖啡,还是在幼儿园接孩子,我都会不停地接发手机信息。我查天气,更新推特(Twitter),回复电子邮件。当筋疲力尽的一天将要结束时,我倒在床上,没有休息的打算,打开《两点之间》(Two Dots)这款小游戏,它简直让人停不下来。我并没有用我的智能手机连接世界,而用它来逃避现实。在推特上消磨时光使我冗长的上下班通勤时间变得轻松,更新我痴迷的日程表带给我完成了很多事情的满足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对科技产品数量和速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的大脑被占据,但它对接收的信息并没有做任何主动处理。为弄清楚过去的好创意是什么时候想到的,我回忆起我和凯在那些漫长、孤独的,不带任何电子产品散步时的情景,在散步的路上,我记录了看到的周围事物的每一个细节。我也对我在过去15年里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做了一次内部评估。就像我悠然的散步,这次评估不是一次处心积虑的计算,而是一次贯穿我职业生涯的曲折的精神之旅,因此,我想我也可以把这个技能运用到下一个工作中去。我开始放飞身心,它有时会飞去一些黑暗和令人不舒服的地方,但有时也走在康庄大道上。回顾过去那段经历,我看到了平淡、无聊与充满蓬勃创造力之间的联系。我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技术创新周期的加速期恰逢我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期。在我儿子出生和学步时期,移动技术正改变人们打车、点餐、交友的方式。突然之间,几十年来固定不变、非常基本的社交行为被颠覆了。然后,当新一代操作系统在6个月后问世时,它会再一次颠覆人们的生活。在这一时期,我的人生不能仅仅以生孩子前、生孩子后来划分,还可用智能手机前、智能手机后来划分。孩子和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鉴于这些,我问自己:缺少创意是否与从未感到无聊有关?/初始的“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2]率”项目/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热门需求上。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用户现在每天平均在移动设备上花费两小时五十七分钟,每天在屏幕前花费的时间约11个小时。虽然我们不确定长期盯着电子屏幕是否会产生有害影响,但确定的是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家长们对如何在数字时代培养健康和自信的孩子感到烦恼。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断地接触这些琐碎且凌乱的信息,那么,他们的想象力、注意力、反思过去经验以便于指导未来目标的能力,以及弄清楚自己想要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的能力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在科技时代,如何适应大脑的这种转变,不仅令家长们担心,而且会对商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有证据表明,如果人们不总是一直在线上,他们的工作可能就会做得更好。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了他对技能建设、创新和整个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担忧,因为“快速的思考可能导致增长滞缓”。不停地滑动手机屏幕,处理各类App(手机应用程序)时,蓝光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你在临睡前躺床上多玩几个小时,比如玩《两点之间》这样的小游戏(就像我那样),就会知道答案。事实上有时也许你在放松,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那样。从我的困惑中引发出很多重要的问题,我试图研究如果一直让大脑保持忙碌,不给予自己精神的“悠然流淌”,结果会怎么样。我与神经科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讨论了“走神”——当我们什么都不做,或者不能专注于某个任务时,我们的大脑在做什么。在叠衣服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没做什么事,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此时正在努力工作。当大脑漫游时,我们会激活一个叫作“默认模式”的东西,这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之所在,它制造出最好的想法,并参与所谓的“自传性规划”(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进而让人感知世界,理解生活,并设定未来目标。“默认模式”同样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同情他人,并做出道德判断。当我们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心神自在漫游时,我们会做出最原始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心无旁骛时,你的思想会带你去一些有趣的、令人惊喜的地方。创造力——无论你如何定义或运用它,都需要一种灵感激发力,无聊使得大脑中形成新的不同的联系,是一种最有效的灵感激发。未来学家瑞塔·金(Rita King)将无聊称为“创造力的乏味”。金的工作是设想和规划城市从现在到未来200年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企业领导者可利用这个未来趋势,开展商业行动。创造力就是她的事业。她说:“许多人犯的错误是,他们以为一个创意带来的欣喜感会持续下去,但即便在想法变成现实之前,还需要无数的小步骤。许多人丧失了信心或动力,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必须要完成的小事太枯燥了。”金解释说:“创造力的乏味可能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与当我把事情从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时的满足感相比时,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我的待办事项清单列得这么长。”但是,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花点时间去专注于无事可做,尤其是临睡前、洗澡时或在林中散步时,灵感就会出现。默认模式也被称为“想象网络”。无聊给了我们空间去问“要是……会怎样”这样一个必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们创造性的努力,也关乎我们的精神健康和个人成长。约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走神问题研究专家乔纳森·斯莫尔伍德博士说,“当我们思想空闲时,在很深的程度上,创意与我们无意识的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你必须让自己感到无聊,才能更聪明。所以,我想知道:如果我们改变了与电子产品的关系,我们能产生更伟大更美好的想法吗?我们的工作方式、为人父母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会不会发生连锁变化?它能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吗?2015年2月,我和我的团队组建了一个关于“放空”的实验项目来验证我的理论。我们发起了一系列挑战活动,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电子设备,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尽管很多听众及周围的人都抱怨,“现在每个人总是在看手机”,但我并不确定重新考虑我们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关系这个话题是否会激发公众极大的热情。然而,我在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的老板告诉我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于是我放下疑虑,邀请其他人加入我的队伍,找时间“放空自己”。所有年龄段的听众都表示了强烈的赞同!他们通过推文、电子邮件和脸书(Facebook)的帖子来表达支持,并且纷纷登记参与该项目。最后,几乎每个州都有两万多人加入“放空”项目。参与人数最多的是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哥伦比亚特区、芝加哥和阿肯色州。也有来自斯洛伐克、以色列、丹麦、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参与者。在开始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调查了参与者的动机、欲望和梦想。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出现了一些明确的趋势和主题。40%的参与者说,他们想减少翻看手机的频率,摒弃这种新养成、想要获知一切的本能。有些人想为他们的孩子树立更好的行为模范,每当父母的眼睛盯着屏幕或发短信时,孩子们都会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其他人则渴望找到在使用诸如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网站上“浪费时间”和“有价值地使用网络”之间的界限。还有一部分人很感激科技给他们提供了保持联系的条件,但是也希望通过设置限制以使他们不要总是在线上。调查结果中,对电子屏幕最主要的三个担忧是:•它扰乱了我的创造力,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我上瘾了;•它可能真的会影响我的健康。我的担忧亦是如此。但有没有什么数据能支持我们的疑[3]虑?走神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央兰开夏大学的沙特曼博士表示: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肯定影响了我们的大脑,但我们才刚刚开始研究,而且现有的任何证据都是间接的。还没有任何一项随机研究将使用手机的人们与不使用手机的人们进行对比。我们在做自己的伟大实践,但我们不知道结果,直到我们经历后,才能得出好与坏的结果。我们确实不知晓长期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而且究竟是我们利用技术来实现目标,还是我们的大脑正在适应更高效地利用技术,这点仍存在分歧。同样,对走神现象的科学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有研究表明,要迸发原创思维,就必须停止接收外界不断的刺激。所以人类正处于十字路口的说法并不夸张,思想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信息时代或智能时代。社会生产力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由商品的数量决定,而是由数据和其他无形的元素来衡量。瑞塔·金把我们的时代定义为“想象时代”,因为想象力帮助我们把推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联系起来。如果这一论断是真实的,那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让我们的大脑迸发“独创性”。我的手机,我该怎样“爱你”?让我思索一下……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我。它们知道我喜欢什么,知道如何吸引我的注意力。更可怕的是,它们几乎知道我所有的秘密。以下是一些“放空”项目的参与者描述的他们与其手机的关系。我和我的手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婴儿和他的泰迪熊,或者婴儿和小丑宾吉,我就像一个渴望妈妈的怀抱却被陌生人抱住的婴儿。——罗恩我把手机当成我最好的朋友,一个同时拥有最好和最坏品质的好朋友,但是如果我消极被动,被这个朋友主导,那么它就会带我逃离现实,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的生活变得疯狂。——威廉我觉得我整天都盯着屏幕看,不仅不健康,而且越来越不善交际。有时候感觉手机让我无法看清周围真实的世界。坐火车时,环顾四周,大部分人都盯着手机屏幕,这很奇怪,非常糟糕。我要远离这一切!——桑德拉它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很危险。——安妮在“放空”项目一周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调查,看看实验之后人们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但结果令我很失望,我们一周的手机使用时间总共才削减了六分钟。不[4]过,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和社会学教授、《重拾交谈》(Reclaiming Conversation)的作者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在谈论这个项目时说:“更重要的结果不是行为的改变,而是人们感觉自己有办法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想通过设置一个对话来找到前进的方向。”事实上,参与实验的人们觉得经过这次实验他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70%的人说,在实验周结束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个人说:“这就像我从一个漫长的精神冬眠中苏醒。”作家终于完成了手稿,企业家们解决了工作上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了更多的眼神交流。通过控制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上花费的时间,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性都提高了。这个项目就像星星之火,终于可以燎原。高级中学要求把这个项目放入课程计划中;企业也希望整个部门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新奥尔良大学要求新生每个学期开始时都要进行“放空”项目一周。/我们如何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在《写给自己》栏目中播出的“放空”系列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仍然充满好奇。我知道我只是触碰到无聊的表面。人们为什么对无聊会有这么差的印象?我们畏惧无聊是出于本能还是受文化的影响?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同样,对于孩子大脑的影响呢?而且,当企业重视原创思维,而我们又不给予自己思考的机会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与这些科技小玩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书是我痴迷于无聊的研究结果:以已有的研究、故事及与研究人员、医生、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对话为指导,探索有关无聊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我还提炼了原来的行动计划,这帮助听众重新成功地掌控了科技生活。研究的成果是一个七步行动计划,利用无聊的潜在优势,帮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在优势。我想澄清一点,本书并不是反科技的。电脑、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将我们连接在一起,使我们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信息和知识。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我即使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仍然可以全职工作。我对此深表感激。每当开发出新的技术时,社会就会有一个令人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被这种技术迷惑,不加区别地使用它,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作用。虽然彻底抛弃我们的设备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与小玩意的蜜月期应该结束了。南加州大学大脑和创造力研究所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玛丽·海伦·伊里诺迪诺–杨博士(Mary Helen Immordino-Yang)说:“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人们思考如何最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并以最有利的方式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这些‘线上世界’,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它们,且不会让它们干扰我们自身的潜力。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适应和使用它们。”我们退一步来说:“嘿,手机和平板电脑给予我们的是我们渴望的吗?”社交是很重要,但不能以脱离自我为代价。如何整合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使其真正在社会认知和创造力上产生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战略课题。一旦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就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并能控制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电子设备和大脑计算方式的不同,我们普通大众也可以向科技企业的领导者施加压力,倡导这些科技企业制造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科技产品,而不是让我们做更多事情的科技产品。在我所有的研究中,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我们渴望有自省的时间;我们寻求平衡;我们期待一个充满快乐和新奇的生活。这也是“放空”项目探索的主题。它是一个能教导人们如何在电子信息时代进行自我管理、保持自我想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指导工具。/如何使用本书/当我们开始做第一个“放空”实验时,我并不认为人们希望我会精准指导他们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而是认为他们更喜欢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想法和任务。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事实上,大多数人想要详细的具体任务,以便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否正确地完成了任务。我承认,当时的我并不明确他们是正确完成了那些挑战还是没完成,还是只完成了一半。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测试了所有的步骤,并根据第一批大量的“放空”项目参与者的反馈进行了微调,编制了一套高效且清晰的步骤。当然,我也鼓励你在任何你认为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个人调整。“放空”项目有七个挑战活动,本书中,这几个挑战活动出现在每章的结尾(从第二章开始)。挑战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你与科技的关系及大脑和科技可能发生的冲突,逐步引导你去构筑拥抱无聊的能力。我们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你创造更多的心理空间,进行更深入、更富有成效的思考,最后,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促使你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建议你先不要做挑战,而要先阅读完整本书,这样你可以按自己的节奏阅读、理解此书。一旦你读完之后,就安排一个星期(不要间隔太久)的时间,开始进行连续挑战,每天一个。若你能保持一天挑战两个或更多的任务,那就更棒了。有些挑战日会让你放松,而有些会让你感到不安。无论完成什么任务,我都可以保证你会被改变(即便只完成一个六分钟的短时间的电话使用任务)。一位人力资源媒体高管在参加了最初的一周挑战之后写信给我说:“起初我有点怀疑,但最终你改变了我。我一直在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这一点非常不同,非常值得花时间去做。”“放空”在个人和团体层面都是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项目。考虑一下召集家人、朋友或同事与你一起挑战。最后,无论你为什么或如何挑战“放空”项目,请记住,它的本质目的是在你的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快乐。所以,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或死板,简单地通过几个步骤,让此项目在你面前有条不紊地展开。创造力和定义出色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你的想法不一定要改变生活才能有创造性。对你来说,也许创造性思维就是帮助你的孩子应对数学考试,或者在形状不规则的卧室中更好地布置家具。早前,创造性思维对我来说,是想出新的节目点子,或者想办法帮助我的儿子在露营时交朋友。无论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点子,总比[5]打《糖果传奇》游戏又升一级更有用吧?至于出色,我们也并不打算达到史蒂芬·霍金级别的智慧,只是想达到我们最好的自我认知罢了。“放空”七步计划挑战一:记录自己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追踪你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而且很可能会因你的发现而震惊。挑战二:不要把手机放在视线内行走时,手机不要放在你的视线内—拒绝边走边发短信。挑战三:安排无照片日不要给美食、小猫、孩子拍照。挑战四:删除频繁使用的应用程序删掉一个你认为没有它你就不能活了的App(别担心,删掉了,你能活)。挑战五:忙里偷闲在办公室时也不要用手机。挑战六:观察其他事物重拾注意力的艺术。挑战七:享受真正的无聊以上所有练习结束后,利用无聊给你带来的新力量来理解你的生活并重新设立目标。[1]1英里≈1.6千米。——编者注[2]原文为“Bored and Brilliant”,直译为“无聊且出色”,这里为与书名对应,译为“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后文简称为“放空”。——编者注[3]中央兰开夏大学,英文简写为UCLan,建立于1828年,坐落于英国西北部的兰开夏郡的首府普雷斯顿市,是一所综合性的公立大学,其专业优势主要是社会科学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编者注[4]《重拾交谈》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编者注[5]《糖果传奇》,即《Candy Crush Saga》,是全球广受欢迎的微策略消除手游游戏作品。——编者注第一章 当我们谈论无聊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我喜欢无聊的事儿。——安迪·沃霍尔青少年经常抱怨无聊;办公室的同事一天多次跑到星巴克打发无聊时光;年轻的父母因为每天晚上哄宝宝入睡感到无聊透顶。现在我们经常使用“无聊”这个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第一次出现竟是在1853年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中。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无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西方世界的人们变得不那么笃信宗教,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包括感受无聊的时间),按常理推断,它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也许,只有生活在恐惧中的穴居人不会感到无聊。我的听众,来自圣公会路易斯安那州教区的执事迈克尔·G.哈克[1]特告诉我,无聊“自从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他们居住在洞穴里像隐士一样生活,他们经常感到无聊”。“无聊”这个词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文稿中没有出现过,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感到“无聊”,他们只是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这种感觉,例如,沮丧、生存危机、厌恶(这个词也是让–保罗·萨特在1938年出版的关于无聊哲学的小说的书名,是我高中时代最喜爱的书,虽然对我来说,并不明白它讲述了什么)。随着神经科学时代的到来,人们才真正开始了解大脑,以一种令人兴奋和积极的新方式重新定义无聊。这也是我们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深入了解这个晦涩难懂并充满魔力的当代概念之前,我们先回到过去探究一下。/无聊简史/正如莎士比亚的诗句“玫瑰易名,芬芳如故”,无论用何种语言的词汇形容无聊,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古往今来的语言学家、作家和思想家们,不管他们使用何种词汇,都志在努力提炼无聊的概念。我对无聊历史的认知来源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希腊和罗马研究院教授彼得·图希(Peter Toohey),他对这个话题很好奇,因为古代完全不存在这个话题。图希说:“它总是让我感到困惑,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同时代的文化从来不谈论无聊。他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几乎不值一提。”图希将最初的好奇探索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Boredom:A Lively History)。这本书试图通过抽象的例子和具体的例子找到古代文化中的无聊,前者[2]如塞涅卡定义无聊为厌恶和疾病,后者如在庞贝古城发现的拉丁文涂鸦,“墙!我想知道,当你承受篆刻者的无聊时,你为什么没有坍塌”。拉丁语“taedia”演变成基督教文化中的“acedia”——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的“正午魔鬼”,文艺复兴时期,它变成了一种罪过——抑郁症,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法国人的倦怠感“ennui”这一概念。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将这种情感描述为“没有特定目标的平[3]淡渴望”,而索伦·克尔凯郭尔更喜欢“空闲”这个词而不是“无聊”这个词。他认为这是存在的一种中心状态,因为“凡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人,都表明他没有把自己提高到人类的水平”。图希总结说:“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表明你很无聊。”在当代思想家中,德国心理学家马丁·多勒曼(Martin Doehlemann)将“被当下绑住的无聊”与“存在的无聊”区分开来,这一观点被挪威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在他的巨著《无聊的哲学》中采用。对于这两位学者而言,被当下绑住的无聊描述的是短暂、不可避免和可预见的无聊,如长途旅行或乏味的晚宴谈话。这是可控的,因为你知道它终将结束。另一种无聊是存在主义和精神领域的一种强烈的、无法减轻的空虚感、孤立感和疏离感。像是抑郁,但又不同。然而,图希解释了这种让灵魂破碎的无聊是如何被像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家接受的,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深入了解世界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必经的过程。我不知道这一点,但后一种无聊的剧烈不适感可以解释无聊目前的坏名声。当我第一次告诉朋友、家人和同事我打算重新研究无聊的计划时,他们觉得我疯了。正如我的朋友玛利亚·波波娃,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网站Brainpickings(该网站从各种各样的主题和素材中集思广益)的创始人所言,“我们把无聊视为埃博拉病毒,必须根除它”。即使是《写给自己》栏目的听众朋友们也会被这种想法影响。很多人写信给我说,为什么不把它叫作“白日梦”或者其他一些听起来更积极的东西呢?由于我坚持把无聊定义成这样,有些人似乎很生气。我试图解释,虽然这种迷失的感觉并不有趣,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甚至有点厌恶,就像图希说的那样。把这种厌恶的感觉和它可能产生的魔力割裂开,对我来说似乎是不诚实的。不,我想把“无聊”追溯到每一个令人困惑的方面……以及对它的容忍力。我认为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也会赞成。/无聊的大脑/“每种情绪都有一个目的,这是进化的结果,”《无聊的意义》的作者、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博士(Dr.Sandi Mann)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无聊这种看起来消极、无意义的情绪。”曼恩博士就这样开始了她的人生使命:深入研究无聊并寻找应对无聊的方式。她在研究20世纪90年代职场情绪时发现,仅次于愤怒之后的第二个最常见的压抑情绪——你猜对了——就是无聊。“无聊受到了如此负面的报道,”她说,“几乎每件事都归咎于无聊。”曼恩博士一头扎进无聊的研究后发现,它其实“非常有趣”,当然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南安普敦大学维襄德·范·蒂尔伯格博士(Dr.Wijnand van Tilburg)解释了这种不安的感觉具有的重要进化功能:“无聊使人们热衷于从事他们认为比手头上的工作更有意义的活动。”曼恩博士说:“想象一个我们不觉得无聊的世界。我们将对所有的事情兴奋不已——雨滴、早餐时的玉米片。”曼恩开始好奇无聊的进化目的,除了它对生存的贡献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好处。“本能地,”她说,“我觉得我们都需要一点无聊的生活。”曼恩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给予一组参与者她能想到的最无聊的任务,手工抄录电话黄页上(你们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可以用谷歌搜搜看)的电话号码。这个实验基于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创造力的第一批研究人员之一吉尔福特(J.P.Guilford)开发的经典创造力测试。吉尔福特独创的“替代使用测试”让受试者用两分钟的时间,为他们的日用品如杯子、回形针或椅子提供尽可能多的用途。而在曼恩的实验中,她在创造力测试之前给予受试者20分钟的无意义任务:手工抄录电话黄页。之后,她要求实验对象想出两个纸杯(就是你在饮水机上看到的那种)尽可能多的用途。受试者为他们的杯子设计了温和的创意,比如花盆和沙盒玩具。在下一个实验中,曼恩提高了无聊系数。这次不是在20分钟内抄写电话黄页里的电话号码,而是让这组受试者大声读出电话号码。虽然有少数人确实喜欢这个任务,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感到无聊透顶。从事诸如写作这样主动的工作,会比被动地做一些像阅读这样的事情,更难有时间来发呆、走神。结果,正如曼恩所猜测的那样,这一组受试者想到的纸杯的用途更加有创意:耳环、电话、各种乐器,甚至是麦当娜风格的文胸——曼恩最喜爱这个创意。这一组显然更有创意,没有将杯子作为容器。曼恩通过这些实验证明了她的观点:那些无聊的人比不无聊的人更有创造力。但是,当你感到无聊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激发了你的想象力?“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在周围的环境中找不到东西来刺激我们,”曼恩解释说,“所以我们可能通过思绪漫游、在脑海中神游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刺激。这样就能激发创造力,因为你一旦开始做白日梦,让自己的思想走神,就会进入潜意识阶段,这个过程允许不同的连接发生,简直太神奇了。”无聊是通向走神的大门,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创建从规划晚餐到全球变暖研究突破点的新联系。研究人员直到最近才开始理解走神现象——当我们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或无所事事时,大脑所进行的活动。大部分有关白日梦神经科学的研究都是在近10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凭借现代脑成像技术,人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大脑在做什么,不仅是在我们深入参与一项活动时,而且是在我们走神时。/走神或默认模式/当我们有意识地做事——包括在电话簿中记下电话号码——时,我们就会使用大脑中名为“执行注意力网络”的部分,该部分控制和抑制我们的注意力。神经科学家马库斯·赖克勒(Marcus Raichle)说,“注意力网络使我们能够直接与我们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相反,当我们的大脑走神时,我们激活了大脑中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部分,这是由赖克勒发现的。“默认模式”,也是由赖克勒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大脑在“休息”时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受外部目标导向影响,走神发呆时,不同于主流观点,我们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停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白日梦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它说明了人们主动以纯粹的方式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当对外界事件反应时,思想才会产生。”乔纳森·斯莫尔伍德(Jonathan Smallwood)说。20年前,在他开始脑神经科学的职业生涯时,他便着手研究大脑走神。(也许不是巧合,他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