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0:14:38

点击下载

作者:墨墨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试读:

前言

你一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去逛商场的时候,差点被弹回来的玻璃门撞到脸。因为前面的那个人猛然推门走进商场,你正好在他的身后,门猛地弹回来时,差点拍到你的脸上。每当这时,你会不会生气地叫嚷,骂前面那个人没有公德心。

然而,骂和叫嚷,能否让前面的那个人转过脸来对你道歉?如果他不道歉,反而和你对骂起来,该怎么办?这样的场面,一定会让你感到很尴尬。因为,你本来并不想骂人,也并不想生气。但是事情发生的一瞬间,你怒火中烧,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那么,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平心静气,在下一个人准备进门的时候,抬手帮他稳一下那扇门。你或者会听到一声“谢谢”,或者听不到,但是,你已经不会被那扇弹回来的门吓到。而且,你还学会了为下面经过的人扶一下门。

是叫骂以后,惹一肚子气好;还是懂得扶住门,听到一声“谢谢”好?相信聪明的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弥勒佛的笑,来自苦修;圣雄甘地的笑,来自苦行。我们可以不去修行,但生活不能没有禅意。不生气,即一种禅意。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在日常生活中,你每天都可能会面对情绪的起伏。有人说,因为生活的苦恼多,所以让人生气的事情也多。有人说,我受了委屈,怎么可能不生气?我被别人欺负了,怎么可能不生气?我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可能不生气?的确,有太多让人生气的事情,也有太多让人生气的理由。”

然而,这么多的气,最终气坏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有位禅师说:“我们做师徒、做父子、做夫妻、做朋友,乃至在世间为人处世,都不是为了生气,所以不但要给人欢喜,也要为自己创造快乐。”这句话说出的不仅仅是禅理,更是为人的道理。

生活中,牵挂很多,失意很多,悲伤也多。如果堆积起来,往往会让很多人暴跳如雷。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不妨对自己说: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结婚!

我不是为了生气生儿育女!

你不是为了生气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又有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呢?

周国平说:“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肯定是一种痴愚,也是对人生的无知。”

有人说,如果我有了700亿,我就不会生气了。也有人说,如果我能统治世界,我也会不生气。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即使让他拥有了很多金钱,登上了很高的位置,他也不会快乐。因为,他并没有悟出不生气活着的真谛。

真正的不生气需要放下。也许你会说,我的生命太过于贫乏,我没有什么要放下的东西,只知道自己要争取什么。其实,我们这里要说的不生气,并不是让你消极地活着,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去想,而是希望你能将不生气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

如果你明白了不生气的真谛,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并且可以用这种态度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你就会明白,不生气是一种无比美好的生活态度。

第一章 气要柔,心要宽:不恕众生则苦自己

为人处世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对外界苛求太多而产生的。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世界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然而你一旦生出宽恕之心,就会立刻得到别人的宽恕。宽恕者宽恕返,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世界是互动的,你给世界几份爱,世界就会回馈你几份爱。

心中宽和,则世界和乐

《菜根谭》曾写到:“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小沙弥了悟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妇人吵了起来,结果竟然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妇人的衣服,妇人则抓破了他的脸。幸好师兄了然经过,才把他们劝开,将了悟送回寺院。老方丈了解情况后,对了悟一句教训的话也没说,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了悟去给妇人赔礼道歉。面对专程来道歉的师徒二人,妇人也变得通情达理,对老方丈说事情起因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了悟。在回寺院的路上,天渐渐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方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摔得出了血,了悟扶起方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末了,还把石头抱起来准备把它摔在地上。方丈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了悟说:“石头本来就在那里,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我本应该向石头道了悟愣了一阵,终于明白了方丈的意思。他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老方丈笑着说:“了悟,了悟,你终究还是有所悟了。”

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成。多原谅一次人,就能多一分福;多争一次强,就会多一分祸。如果只看他人的短处,不见他人的长处,或者看谁都有问题,看谁都不行,那么,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包容不是看破红尘,在包容里也没有逃避与逃离,包容是时时面对、是不离不弃。包容可以化敌为友,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陈器发现这事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许多,知道陈器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上陈家,把多侵占的地方统统还给了陈家。

包容别人的缺点,不是忍让别人,而是宽恕别人。懂得宽恕,才能心情舒畅,相处融洽。三个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甲失足滑落。幸而乙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甲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乙救了我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乙和甲为一件小事吵起来,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一耳光。甲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乙打了我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同伴丙好奇地问甲为什么要把乙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乙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甲回答:“我永远都感激乙救了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永远记得人救过自己,而忘记彼此之间的龃龉,那么,生活中就会少了一些怨恨,多了一些快乐。一天,丞相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而他自己则边理发边想其他事情。理发师在给丞相理完发后,开始给他修脸。可是刚修了一半的时候,理发师忽然停下来不动了,而是拿着剃刀直直地看着丞相的肚子。丞相被看得有些不自然了,心想:肚子有什么好看的?难道他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便问:“你不修脸,却盯着我的肚子看,我肚子上有什么吗?”理发师听完丞相的话,回答:“我常常听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我才看着大人的肚皮,可是您的肚子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丞相听完大笑道:“人们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度量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小事从来不计较,能忍则忍。”理发师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说:“小人有罪!”丞相见此情景问:“怎么了?”理发师说:“小人有罪。在刚刚给大人修脸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大人右侧的眉毛剃掉一块儿,希望大人能原谅小人。”丞相听后,十分生气,他想少了一道眉毛,怎么去上朝呢,在家中又怎么能会客呢?他刚想发怒,又一想,自己才说过宰相的度量大,对小事从不会计较,现在又怎能为了一道眉毛而治理发师的罪呢?于是丞相对理发师说:“你去拿一支笔来,把剃去的眉毛画上就好。”理发师立刻给丞相画了一道眉毛。

冷静一下,放弃进攻的语言和愤怒的冲动,就很容易谅解他人。因为放弃报复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而这种宽容比攻击他人要轻松得多,也要比报复他人快乐得多。

宽容一些,世界便多一分和乐。就像有位诗人说的一样:“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顾其短,扬其长,宽容可育人

园头禅师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一把剪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或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让人眼花缭乱而又有条不紊。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而给那些看上去已经死去的枯枝干浇水、施肥,还把一些花从这一盆移到另一个盆中,甚至在根本没有植物的土地上锄来锄去?照顾花草,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同教育你的弟子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是。”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首先,我剪去的枝叶看似繁茂,却全是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我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个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我特意为枯枝浇水,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起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就如一切不良弟子,并非不可救药,万万不可对他灰心放弃,须知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我在空旷的土地上锄来锄去,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需要松土助其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机会茁壮成长!”信徒听后欣喜地说:“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堂育才课!”《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对症下药。只要细心爱护,照顾得法,便可使枯木逢春,激发其无限的生机。释空禅师德高望众。有一次,他的一个弟子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认为他有辱师父的教诲,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禅师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弟子。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弟子竟然又旧病复发,再一次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给他重罚,但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弟子不服,联名上书请求禅师重罚此人,否则将集体离开。禅师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然后把弟子都叫来说:“你们都觉得他的行为是错的,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虽然是我的弟子,但是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好,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弟子,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了我,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那位偷窃的弟子听了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最有力的教诲不是惩戒,而是宽容。它看似柔弱,其实却最能深入人心。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和美德,宽容来源于勇敢,来源于善良的心,宽容可以融解人际间的冰块。宽容别人的蛮横无理,宽容别人的粗暴浅薄,宽容别人的傲慢自私,宽容别人的吝啬无信,宽容别人的狭隘丑陋,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你感化他人、教育他人,赢得人心。

原宥之心,可救沦落之心

深夜,一个小偷到禅师的茅屋里行窃,却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很懊恼。外出归来的禅师怕惊动小偷,就一直站在门外等待。两手空空的小偷出来发现禅师就站在门外,又惊又怕,不知禅师会怎样惩罚自己。禅师却说:“你走了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天气凉了,你把这件衣服带走吧!”说着,便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来,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大感意外,赶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目送小偷的背影消失在黑暗的山林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那个晚上,小偷一夜没有睡好,他一直在反省自己做的坏事。他想:“禅师不但没有抓我,反而送长袍给我,我的良心哪里去了?”第二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禅师推门而出,他一眼就看到门旁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正是昨晚自己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自语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使人感到无奈的事,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对不起我们的人,如果不学会宽容,你就会让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永无解脱之日。相反,面对一次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能带来包涵和谅解,这就是宽容;在生活中能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去苛求任何人,也是一种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宽容是一种伟大,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正说明一个人只有度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天下。每天黄昏,寺庙里总是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弥漫,此时僧人们都在吃晚饭。有一天黄昏时分,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没有人,他便将功德箱的盖子揭开,从里面拿了一些钱。小和尚明镜在一边看得清清楚楚,他对了元和尚嚷:“师父,有人偷钱!”了元和尚说:“我知道。”明镜说:“我们去把他抓住……”了元说:“不用。”明镜急了:“师父,为什么啊?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了元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明镜盯着了元问道。了元微笑道:“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明镜听了默默无语。就这样来来回回,过了一年。小和尚明镜整天盯着男人从功德箱里将钱取走,心里又气又急,但又无可奈何。让明镜更加不理解的是,师父了元每天都微笑着看这个男人取钱,双掌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一天黄昏,这人又来到寺庙。只见他虔诚地跪在寺庙的佛像面前,口中喃喃自语,磕了几个头以后,他站起来,走到功德箱前面,从包里取出厚厚的一沓子钱,塞进箱子里。随后,男子又来到了元师父面前,双掌合十,深深作揖。他说:“大师,我最该感谢的人其实是你。一年前我破产,走投无路,所以才来功德箱里偷窃。大师一直看我拿钱,却没有阻止。三次以后,我实在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决定以后把从功德箱里取来的钱都拿去做事情。后来,我时来运转,事业重新开始。我这是来还债了。”了元师父道:“善哉,施主终于走出困境,功德箱里的钱也失而复得,阿弥陀佛。”了元对小和尚明镜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而一个个宽容慈悲的人,一颗颗宽容慈悲的心,便可以唤醒整个世界的慈悲,拯救一颗又一颗沦落的心。

心胸放宽,人生路也会宽

小和尚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说生活让他感到十分厌烦,师父决定开导他一下。于是,一天早晨,师父就派小和尚去拿一些盐来。当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把盐拿来后,师父让小和尚把盐倒进茶杯里,小和尚不解地抱怨了几句,但依然照师父的话做了。师父没理会他的抱怨,而是让他喝下那杯水,然后问他水的味道是怎样的。小和尚吐了吐舌头说:“太苦、太咸了。”师父笑着让小和尚带上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到湖边去。他们一路上并未说话。来到湖边后,师父让小和尚把盐撒向湖水中,小和尚照做之后,师父对他说:“你现在喝一些湖水。”小和尚依言喝了一口湖水。师父问他:“湖水是什么味道的?”小和尚回答:“很好喝。”师父问:“你不觉得它苦和咸了吗?”小和尚说:“当然不会。”师父问:“一样是放了盐的水,怎么这回就尝不到咸和苦了呢?”小和尚回答说:“这还不简单,因为湖里的水比茶杯里的水多出那么多,当然不会感觉有盐的味道。”师父听完,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小和尚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人生的苦痛也像这些盐一样,有固定的数量,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而人们承受痛苦容积的大小就决定了痛苦的深度。所以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应该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一些,要做一个湖,而不是一杯水。”

只有懂得拓宽自己的心胸,你的人生之路才会随之加宽,烦恼才会随之减少。不要总习惯埋怨上天给我们的太少,它给别人一双手,也给了我们一双手,我们并不缺少什么,把心放宽了,你就会有宽广的人生。有个叫闵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了一位后母。闵子骞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继母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孩子非常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偷偷拿给自己的儿子吃,而看到闵子骞来了就把东西藏起来。闵子骞不仅吃不到好吃的东西,还经常挨饿。但闵子骞是个宽容的人,他从来不会对父亲说起自己受虐待的事情,所以父亲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天天受罪。一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了两件新棉衣。当然她也给闵子骞做了一件,不同的是,闵子骞穿的那件棉衣里装满了代替棉花的芦苇花。有一天,父亲和兄弟三人一起外出干活,他坐在车上,三个儿子在拉车。那天十分寒冷,西北风不停地刮。继母的两个儿子穿着棉花做的衣服,感觉不到冷,而闵子骞的芦花衣服是挡不住寒冷的西北风的,他被冻得脸色苍白,一点都使不上劲儿。当时父亲看到两个小儿子脸上直冒汗,觉得他们干活卖了力气,而大儿子闵子骞却因为寒冷,瑟瑟发抖。父亲有点生气,又想起平日妻子说闵子骞的那些坏话,居然用鞭子抽了闵子骞一顿。不想,鞭子抽得太狠,抽破了闵子骞的衣服,里面的芦花便随风飞了出来。父亲觉得很奇怪,他抓住芦花一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父亲深深地责备自己:“原来,我的儿子是因为寒冷才不流汗的。”父亲怒不可遏,将车掉转方向,要回家找妻子的麻烦。闵子骞见状,急忙劝慰父亲。然而父亲觉得妻子不可原谅,还是命令三个儿子快些掉头回家。刚进家门,父亲就把妻子叫出来,指着闵子骞身上的芦花衣服说:“你真是个不仁不贤的妇人,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吗?让我的儿子天天受冻,你怎么配做孩子们的母亲,我要你这样黑心肠的人做妻子有什么用呢?”当时继母被骂得满脸通红,她连忙恳求孩子和丈夫的原谅。可是父亲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继母的话,一定要把她赶出家门。闵子骞见状,心中十分不忍,忙跪地哀求父亲:“继母在您身边,只有我自己受冻,假如您赶她走的话,那我们家里的人就都将受苦受冻了,那岂不是父亲一听,惭愧地说:没想到我儿子子骞的心是如此的善良!”另外两个儿子也在苦苦哀求父亲,闵子骞继续哭着哀求:“假如父亲赶走母亲的话,我们的家庭也就不存在了。而这都是我的不好造成的。父亲,要怪还是怪我吧!”继母听了闵子骞的话,羞惭至极,她对丈夫说:“从今天起,我一定会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待子骞,如果食言,您再把我赶走也不迟。”听到这话,父亲才原谅了继母。自此以后,继母果然对闵子骞很好。闵子骞家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和乐。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味地抱怨,或者是冤冤相报,最终你又会得到什么呢?不如索性放开胸怀,别去计较那些坎坷与不平。那样,你的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小沙弥悟真刚入寺的时候,住持叫他每日做些出力的活儿。他很勤快,把分派的活干得很认真。一天,住持让他去磨柴刀,他拿了那些刀,在院子里的大磨石旁磨了起来。刀一把把地锋利了,当磨到最后一把柴刀时,一不小心,悟真的手被割了一个口子,血流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磨完最后一把刀,便回去向住持汇报。过了几天,住持又让他去磨刀。悟真这次非常小心,可是越怕越出事,他的手又被柴刀划了一个口子。从那以后,他每次磨刀都要受伤,不管怎样小心,都不能避免。一次悟真正在磨刀,住持走过来。这时他的手已被割破了一处。住持看着他磨完一把刀,对他说:“你的手受伤了,今天先回去处理伤口吧!”几天后,悟真找到住持,说:“我的手好了!”住持一听,说:“再去磨刀吧!”于是住持和悟真来到大磨石前,悟真拿起一把刀便磨了起来,刚磨了几下,住持说:“我看你的伤还没有好,等好了再来磨吧!”悟真一愣,心想伤已经好了呀。可是又不敢违背住持的话,便回去了。又过了几天,悟真再次找到住持,说:“这回我的伤真的完全好了!”于是他们又来到磨石前,刚磨了几下,住持说:“你的伤还是没有好,休息两天再磨!”说完转身走了,悟真一头雾水地站在那里。从这以后,每次总是悟真刚磨了几下刀,住持便要他回去养伤。终于有一天,悟真忍不住了,找到住持,把双手伸到他面前,问:“住持,您看我的两手一点伤也没有啊!为什么您每次总是要我去养伤呢?”住持微笑着问:“你的伤真的好了吗?”悟真点头说:“真的好了!”住持说:“那好,再去看看你磨刀!”悟真刚磨了几下,住持就说:“你的伤根本没有好!”悟真愣在那里,不知道住持的意思。住持问:“你第一次来寺院的时候,磨刀是这样吗?”悟真想了想,说:“不,我刚开始磨刀时比现在快多了,而且很熟练。”住持问:“那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呢?”悟真说:“自从手被割破后,就总是小心翼翼的,放不开手脚,越害怕越受伤!”住持笑道:“你的伤果然还没有好。”悟真忽然明白了。从那以后,悟真高高兴兴地磨刀,又快又熟练,因为他明白:不能让伤痕永久地留在心里!

将伤痕留在心里,其实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而宽容和放下,则可以治愈伤痕。表面上看起来是伤痕愈合,实际上是放过自己。古时候有个人叫杨翥,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便指骂说是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诉杨翥有人骂他。杨翥说:“没关系,又不只是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还有一位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杨家深受泥污、潮湿之苦。家人告诉杨翥,要他前去找这位邻居理论。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下雨的日子少。”日子久了,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欲抢杨家的财宝。邻居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忍让和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忍让、宽容的人,得到的往往要比失去的多。忍让和宽容不是表面上的功夫,而是要从心里忘记伤害过你的人并宽恕他。在一座山中住着一位老人,他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三个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儿把老人照顾得很周到。然而,不幸突然降临,一天,一帮山贼路过这里的时候把他的三个女儿杀死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使老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整天以泪洗面,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人能体会他的悲痛与愤怒。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在亲戚朋友的劝慰下,逐渐体会到,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步入常轨,唯一的办法是抛开愤怒,原谅那些凶手。于是,老人终于走出家门,把他所有的时间用来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及宽恕他人。他一天天快乐起来,重新拥有了那种久违的平和心境。有人问他,为何不再怨恨那些凶手。老人说,女儿在天上不希望看到他被痛苦折磨,所以他抛开愤怒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

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第二种人却拥有超乎常人的同情心与深度。其实,即使是遭逢剧变,也不该用仇恨的心态面对生活,因为原谅别人,实际上就是放过自己。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一个人过得快乐与否,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计较,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原谅,那么他的生活也定会变得美好。

心无芥蒂,坦然面对他人的评价

明月禅师美名在外。一天,庙里来了个青年向他请假。青年问:“禅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明月禅师笑着说:“施主,外界传闻,有人说我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可以知天命的神人。但有人却说我是骗子,什么都不懂。施主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听到明月禅师这样说,青年一脸茫然地摇摇头。明月笑道:“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譬如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迥然不同。在煮饭的妇人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可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勾兑后,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青年有所了悟,点头道:“谢谢大师指点。我这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最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还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明月禅师双掌合十,对青年微笑。

别人的评价永远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行动,他们说你是珍珠,但如果你不努力,你只能是草芥;如果他们说你是草芥,只要你肯努力,你就可以变成珍珠。所以,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坦然面对真我,改变或是进取才是真。

齐白石曾在《印说》中说:“子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解义,不为摹、作、削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无论是誉还是骂,都能任之听之,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如此一来,就可以逃出自我束缚,避忌自我封闭,大展拳脚,不落俗套,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为名而著,不为利而取。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境界,反而能使人成大器,唤醒独立意志和精神的觉醒。

生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人赞誉,就一定有人诋毁,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就像多姿多彩的天空一样,有晴空万里时,就有阴雨密布时,所以与终日的阳光普照相比,阴雨绵绵的天气也就不足为奇,有时反而会增加生活的情趣,成为五彩世界的点缀。曾经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会遭遇一个人的谩骂和嫉妒。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向普通人一样对其恶语相加,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而是心平气和地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嫉妒的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对他说:“我的朋友,当你赠送东西给别人时,若是对方不接受,那么,你认为这个东西应该属于谁呢?”嫉妒的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还用问,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了。”释迦牟尼又说:“那你谩骂我,这又属于谁呢?”此人一时语塞,闻言不语,从此之后,再也不去谩骂释迦牟尼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和诽谤,释迦牟尼却能做到不为所动,表现出来的只有冷静与清醒,既不理睬对方,也不给予对方还击,而是以慈悲的心肠和宽大的胸怀,让对方的指责无处落脚,在无形之中将谩骂化解。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败下阵来,并且感到自惭形秽,这才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和深广的智慧!

现实社会中的人,谁都免不了会遇上小肚鸡肠、心怀嫉妒的人,对于这种人无端的谩骂与指责,你大可放在一旁,不必理睬。因为明事理的人们都知道这种嫉贤妒能之人,本身就缺少做人的最起码的水准,会的就只是搬弄是非。所以面对这样的人,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没必要与这种人论长短。假如你与这样的人计较,岂不是自降品位?要知道,当你面对无聊的谩骂与诽谤时,最有效的还击武器就是一笑置之。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之路上,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试着慢慢地放下心里的一些东西,让它随性、随时、随缘。在这个过程之中,时刻反省自己,不软弱,不失做人的原则,率性而为。学会放松自己,因为走什么样的路,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由上观之,人活在世上,还是得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这样岂不是会永远痛苦?

理解别人的苦处,包容无心之失

体谅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自我心理的解脱和排遣。体谅了别人,就等于释放了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尊重,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宽容与尊重。“管鲍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和谅解成就了一位名相,他们的友谊也被世人所敬仰、传颂。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却临阵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宽容和理解是我们都渴望得到的,而要想得到必先做到,所以,对许多事情不要太敏感、太在意,要在学会宽容和理解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要以最大的宽容和谅解去对待生活,以最好的心态处理好每一件事。在事情不尽如人意时,不要产生怨恨,给自己以平静,给别人以宽容,相信生活会更好。北宋时有个叫韩琦的人,他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对于个人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玉杯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接着,韩琦又转过身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就会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韩琦的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次次地化险为夷,处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

人人都会犯错,只要是无心的过失,不妨抱之以宽容,放别人一马,对方也会感念你的恩德。有时候木已成舟的局面无法改变,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放宽心,宽容一点不失为一种良策。宽容不仅能求得心安,而且能让自己的道路更加顺畅。

有容乃大,天地之阔在豁达

《道德经》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说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接受批评是需要勇气的,能够听得进不中听的批评意见的人,一定都是胸襟豁达的聪明人。因为,勇于接受批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大度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拥护。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个体和组织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这种知错必改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都应该接受善意的批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往往是错的时候比对的时候多。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根本不会去说不值得批评的人,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弟子耕柱之间的一则故事,就很值得一读。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是,他总是被墨子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但他却偏偏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被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很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听了墨子的这番话,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

有时别人的批评不是对我们个人的不满,而是对我们做事等的不满,他们的批评是对我们做事的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评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和缺点,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不断去完善自己。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反驳,我们应当抱之以宽容,万不可怒颜相向。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人只会使自己更加狭隘,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应当感谢那些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

宽和多一些,快乐便多一些

一个拥有绘画天赋的美丽女孩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容。在医院里苏醒之后,得知放火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朋友,她的恨意瞬间在心中燃烧起来。朋友因为纵火罪被判入狱,入狱之前被警察押解来医院看望女孩。朋友跟女孩说对不起,说以后出来他会负责她的生活。但女孩不能原谅,她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今生我也不想再见到你。”出院以后,女孩因为相貌被毁坏,所以一直待在家中,整日伤心流泪,父母和亲友十分担心,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劝慰。一天,父母决定带女孩去见一位禅师,希望禅师可以开解女孩。女孩起初不愿意,但见父母落泪,于心不忍,于是和父母一起去了庙里。禅师不说话,他等着女孩说。女孩问禅师:“大师,我是不是你见过的最丑的人?”禅师微笑道:“在我看来,仇恨的丑陋远远胜过外貌的丑陋。外貌丑的人,只要肯用善意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会变美。而他容身在那个美好的世界,自然也会变美。但仇恨不同,仇恨可以将一个原本美丽的人变得丑陋无比。”女孩说:“我不能不恨我的朋友,因为他我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因为他,每个人看我的眼神都是鄙视的,他们都在嘲笑我的丑陋。每当面对这一切,我就心生恨意,无限伤感,曾不知多少回无助地流下眼泪。”禅师说:“人生本来无常,天地何其大,人生何其短。这么短的时间里,与其让自己痛苦哀叹,不如学会微笑宽恕。施主,你已经失去了美丽的外貌,千万不要再失去美丽的心灵。失去外貌只是失去一样,而失去心灵,一切都会失去。”女孩听完禅师的开导,若有所悟。回到家里,她重拾心情,练习绘画创作,终于得到画坛名师的指点,取得了成就。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遇到挫折,或者遇到变故,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人生前进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有的人遭遇这些事情时,或心烦意乱,或痛苦不堪,或委靡消沉,或悲观失望,甚至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

不可否认,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会影响人的思维判断,会刺激人的言行举止,会打击人面对生活的勇气。比如,当你在工作中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后,你会心情低落;当你在生活中被别人误会时,你会感到气愤和委屈;当你失去亲人或朋友时,你会悲痛至极;当你在仕途中遇到不顺时,你会怨天尤人,工作消极。

当遭遇这些事情时,人的这些表现都很正常。但这些表现不能过而极之,否则你会活得很累,活得很不开心,活得很不幸福。

人要学会用宽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宽和的心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

当你遇到困难时,它会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当你遇到不顺时,它会让你的头脑更加理性,让你在面对不顺时,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做人原则,让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上一层楼。

当你遇到委屈时,它会给你安慰,给你容人之度,它让你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志向像天空一样高远。

当你遇到变故时,它会让你化悲痛为力量,让你感受到“自然规律不可违,顺其自然则是福”的真谛。

它会让你的眼光更加深邃,洞察社会的能力更加敏锐,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自然,面对人生的道路更加自信。

宽和的心态来之不易,但愿你能努力呵护,细心浇灌。它会让你看见希望,让你的人生道路更加宽广。

越宽容,生活便越少障碍

一个女人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她整日茶饭不思,夜夜失眠,身体消瘦得厉害,但是各种检查显示她的身体一切正常,没有什么疾病的迹象。心理医生看她情绪不好,就问她是不是心中觉得十分痛苦。她点点头,开始向心理医生诉说自己的种种苦恼:一个本来关系不错的同事居然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老板总是说要给自己加薪,可总是没动静;对门的邻居见面没主动和她打招呼,楼上的那家每天晚上总是会制造出一些响动……她说生活真是没有意义,到处都不顺心。心理医生边听她说边记,等她说完,问她:“丈夫对你感情如何?”女人脸上有了笑容,说:“他非常疼爱我,我们结婚7年了,从来没有吵过架。”心理医生微笑着点点头又问:“那你有孩子吗?”这个女人的眼里闪出动人的光彩说:“我有一个儿子,5岁了,聪明活泼。”然后,心理医生又问了她许多问题。最后,心理医生把写满字的两张纸放到她的面前。一张纸上写着她的苦恼事,另一张纸上写着她的快乐事。心理医生对她说:“这两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因为不够宽容,以至于你把微不足道的小事都看成了巨大的苦恼,因此你对身边快乐、幸福的事情视而不见。但是,我注意到,你在说到丈夫和孩子时会立刻微笑,快乐溢于言表。所以,你为何不对那些苦恼的小事宽容一些,再多想想生活中令人高兴的事情。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快乐无比。”

人生不可能没有苦恼,也不可能全是苦恼。在遇到苦恼时,不妨多包容、多放下,这样,你就会多一些快乐。

有人说,一切希望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某先生和家人一起吃早餐,结果他的女儿一不小心碰翻了他前面的咖啡杯,咖啡弄脏了他的白衬衫。他怒不可遏,对女儿大吼大叫,女儿泪流满面。他又埋怨妻子,说她不该将咖啡杯放在那么危险的地方,如果放得安全一些,女儿也不至于弄翻咖啡。他抱怨的同时,看见妻子对自己怒目而视。他心生不满,和妻子吵了几句,然后怒不可遏地跑去卧室换衬衫。换完衬衫回到客厅,发现女儿还在哭泣,并没有吃早饭,而妻子已经出门去上班了。平时都是一家三口一起开车出门,现在他只能拖着哭泣的女儿,慌慌张张地跑到车库里开车。送完女儿,怕上班迟到,他加大油门,却因超速被警察开了100元罚单。好不容易来到了办公室,却发现公文包落在了家里。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别别扭扭、不顺利。晚上下班后,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却发现妻子和女儿都不愿意理睬自己。为什么事情会变得这样糟糕,都是从早上那杯咖啡开始的。但真的是因为咖啡吗?女儿碰翻了咖啡时,明明说了句“对不起,爸爸”。但是他却不管不顾,大声吼叫起来。如果他当时能宽容一点,接受女儿的道歉,大概就不会这么烦恼了吧?烦恼的始作俑者原来是他自己,因为他不懂得包容,所以事情才变成这样。

心灵若是堆满灰尘,心胸就会变得狭隘;心灵若是一尘不染,心胸则无限宽广。一颗懂得包容的心,是不会堆满尘埃的。而在一颗宽容的心面前,生活也不会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相反,它会撤去一道道的藩篱,让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而幸福。

狭隘偏执是谬误,凡事多想七分好

某人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把紫砂壶,他非常喜欢。就连睡觉时,也会把紫砂壶放到床头的小柜子上,以便睡醒了就能看到这把壶。结果在睡梦中,他一个翻身,碰到了小柜子,紫砂壶的盖子不慎跌落。他被响声惊醒后,很心疼。情急之下,他想:没有了盖子的紫砂壶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小柜子上取下紫砂壶,一甩手将茶壶丢到了窗外。结果,第二天早晨起床一看,却发现茶壶盖掉落在拖鞋上,完好无损。想起紫砂壶已经被自己丢掉的事情,他异常懊悔。看着这个完好无损的茶壶盖,越想越生气,于是飞起一脚把盖子踩碎了。吃完早饭后,他走出家门,却看见院子里的树枝上挂着一个东西。走近一看,正是自己丢掉的紫砂壶。紫砂壶完好无损地挂在树枝上,只是没有茶壶盖。这个人看着茶壶,又气又恼,简直是欲哭无泪。

到底是怎样的开始才导致了这种尴尬的结果呢?

试想,如果这个人在茶壶盖跌落的时候,开灯查看一下壶盖是否破碎,那么肯定不会出现上述结果。

紫砂壶的主人觉得紫砂壶的盖子既然掉落,必定是摔碎了。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只朝坏的地方想,只认定心里已经认定的最坏的可能。然而,生活的丰富与歧义在于,许多表象上貌似的必然,其结果却往往是非然的。导致狭隘偏执的人,往往因为自己想得太坏,而造成了悲剧的结果。三个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干活,迎面走过来一位先生问道:“你们在干什么?”甲没好气地回答:“难道你没看见我们正在做苦力砌墙吗?”乙抬起头乐呵呵地回答:“我们正在建构一座摩天大楼。”丙边哼着小曲边干着活说:“我们正在为社会添砖加瓦。”10年以后,他们的境遇大相径庭,甲依然在另一个工地上做着苦力;乙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成为著名的工程师;丙则成为前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是建筑工人出身,为什么数年之后却命运各异?分析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心态上的差异。工人甲的眼光无疑是偏执的,他只看到了眼前暂时的苦难,诸如是苦力活、薪水微薄,这种短暂的目光,自然会断送掉长久的希望,同时还会使他失去前进的动力。而乙和丙则不同,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于是眼前的苦难就演变成快乐的学习过程。

有些人在面对成功时,可能会欣喜若狂;但面对失败时,则会焦躁不安。有些人只要生活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就会心声怨言,而不会苦中作乐。其实,能够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幸运,而是因为他拥有良好的心态。

如果你心胸豁达,你一定会看到更广阔的前景。但如果你是偏执狭隘的人,那么,你能看见的只是脚下正在行走的一小段路。

胸怀大度,则大事可成

胸怀大度,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心胸狭隘,则容易使人际关系紧张。在待人接物时,不斤斤计较;在处理事情时,不耿耿于怀,这样的人最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得到别人的支持。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告状”的信,原因是邻居多占了三尺地基,他的家人想让张英来评评理,让邻居让出三尺的地方。张英接到家人的信后,并没有照家人的意思做,而是回信让他们多包涵,并在信的末尾写了一首小诗:“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告诫家人的意思十分明显。于是,家人遵照张英的吩咐,让给了邻居三尺地基。邻居见张英身居显官也不仗势欺人,反而如此大度,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也主动前往张英家道歉,并让出了三尺地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而两家自此和睦相处。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宽容大度者,懂进取,更知退让,对人对事不苛求,更加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一个真正大度的人,不会为了小事争执不下,即使讨论问题也往往对事而不对人,既不会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也不会为了争胜一时而口若悬河。

在人际交往中,谁也免不了因说话的闪失惹来不必要的烦恼,然而,与大度之人相处,人们就不用为此忧心了。因为大度的人善解人意,容易沟通。而且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往往能够以大局为重,照顾到他人的面子,因此,能给人信赖感和安全感,让人感到舒服。有一位中年的新闻从业人员,他有一位朋友是著名的小说家,这个小说家的作品只要出版就会卖得很好。就因为如此,小说家遭到这位新闻界朋友的嫉妒。后来,这个新闻从业人员也因为自己的努力,写了一篇出色的报道,这篇报道让他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界最高的奖项)的提名。这个小说家听到朋友获得了这样高的荣誉也很嫉妒。两个好朋友,因为互相嫉妒,整日互相攻击,甚至彼此都在报纸上含沙射影地谩骂对方,弄得身边的人都觉得很别扭。渐渐地,没有人再和他们两人接触了。即使是文化界举办的聚会,也很少邀请这两人参加。因为心胸狭隘,因为不能包容,两人不但毁掉了自己的名誉,也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嫉妒是恶魔,它不但会毁掉别人,也会毁掉你自己。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狭隘的心胸只会带来狭隘的人生,而宽容的心态会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人,还是大度一点好。

当你踏上人生旅途时,将经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的是你能理解并接受的,有的是你一时不能理解并难以接受的。无论是理解与不理解,接受与不接受,面对现实,都应该宽容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对小事纠缠不放、不肯罢休,把事情闹大、闹僵只会徒劳心力,没有任何好处。不要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就要闹出一场难以收拾的争斗。把简单事情变复杂是愚蠢的表现,息事宁人,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智者的行为。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不必过分地计较,这并不是无能,而是一种修养。

在小事上多一些包容,并不会给你带来损失,反而会让你更受人们的敬佩。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烦琐小事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请不要过分苛求,过于苛求别人,往往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社会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讲道理,也有的蛮横无理,有的修养深,有的修养浅,不能要求每个人在讲话和办事上都符合自己的要求。那些豁达并能包容别人的人,是最通达人情的人。

只有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才会具备宽广的胸怀;唯有宽容大度,才能化解心中的烦恼。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待人处事,这样可以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

放下仇恨,宽恕伤害过你的人

有一个不幸的人在23岁时被人陷害,被关在监狱里9年。后来冤案被查清,他终于被释放出来。但是,从此他开始了常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和咒骂:“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遭受冤屈,在监狱里度过一生中本应该最美好的时光。那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空间狭窄得连转身都很困难,窄小的窗口里几乎看不到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又有蚊虫叮咬。我真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人,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他一直这样恨恨地咒骂着。刚开始人们还很同情他,也愿意听他的倾诉,但是渐渐地,人们就不耐烦了,劝他别再纠缠已经过去的事情,要想开点,过好现在的生活。但是,他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劝告,对他来说,这件不幸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永远不会过去。73岁那年,在贫困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在弥留之际,佛祖来到他的床边,说:“在你离开人世之前,说说你都做过哪些错事吧。”病床上的他依然对往事怀恨在心:“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的,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于我不幸命运的人。”佛祖问:“你因受冤屈在牢房里待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佛祖。佛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你真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你的不幸我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9年,而当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取永久自由时,你没有懂得宽恕和原谅,反而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这个人怅然一叹,仿佛终于明白了什么,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任何机会了。

有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无论是朋友、家人,甚至是敌人做了伤害你的事情,你都不要整天把伤害记在心里,因为仇恨会让你变得狭隘、冲动。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计较得多是负担,也是另一种失去。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去世,大臣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拥立新君。齐国正卿与公子小白要好,于是,暗中派人去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此时,另外有一些大臣要接年长一些的公子纠回国为君,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有大臣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双方相遇,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的衣带钩,险些丧命。为了迷惑对方,小白佯装中箭而死,乘一辆小车,由小路日夜兼程向齐国国都进发。公子纠及鲁军看到小白已死,以为稳操胜券,便放慢了回齐国的速度,六天后他们才赶到齐国。而这时,小白已经被拥立为齐国国君,并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小白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做了国君的小白心记一箭之仇,常想杀死管仲。小白发兵攻鲁之时,鲍叔牙对他说:“如果您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候和我就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就非得用管仲不可。”贵为齐国国君的小白马上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尽弃前嫌,并派鲍叔牙备厚礼亲自前往迎接管仲。管仲到了齐国,齐桓公立刻对他委以重任。而管仲也感激齐桓公不杀他,尽力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得到管仲的齐桓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管仲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齐国的国力达到了强盛时期。

放下仇恨,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原谅是一种能力,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不只是慈悲,也是一种修养。

有人曾伤害过你,也不要记恨,多一分宽恕就多一分理解,隔阂由此得到化解。只要心胸豁达,就会获得好人缘,有容乃大,自然也就多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第二章 常放下,莫苛求:一念断,众生可成佛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是人类的本能。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排斥欲望,因为适当的欲望能促使我们过得更好。但是,如果凡事苛求太多,欲望过盛,没有止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深受其扰,失去纯真和安宁。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知足,这样我们就能平衡心态、放松心情,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看淡得失,学会放手

小沙弥初到寺院,觉得什么都新鲜。在深秋季节里,寺院里枫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住持:“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住持笑着说:“因为冬天要来了,大树的枝干支撑不了那么多叶子,只能让叶子落下来。但这不是放弃,而是放下。”小沙弥似懂非懂。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小沙弥看见师兄把寺院里的水缸扣过来,于是他问住持:“师父,好好的一缸水,为什么要倒掉呢?怪可惜的。”住持笑着说:“因为冬天冷,水结冰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清空,是放空。”天气越来越冷,开始下起雪来。雪下得很大,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松柏上。住持便吩咐几个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让松柏躺下来。小沙弥又不解了,急着问住持:“这些松柏好好的,为什么要放倒呢,不怕它们被弄断树枝吗?”住持说:“你没有看到雪下得很大吗?这么大的雪,把柏枝都压塌了,再压就断了。你的几个师兄也没有把松柏放倒,而是放平。那是在保护它,让它躺平休息,等雪霁再扶起来。”外面天寒地冻,还有人到寺庙里来上香许愿。小沙弥听到有人在谈论因为金融危机自己赔了多少钱,变得很贫穷。他有些慌张,急忙跑去问住持该怎么办?住持道:“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柴房里还有很多柴火,厨房里还有很多土豆。这个冬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就像苦日子总会过去一样。你应该学会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而是尽量把心安顿好。”果然,冬天很快过去了,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春花很快开满了山岗。这时,庙里的香客也渐渐多起来。住持整理行囊,准备出门远游。小沙弥有些伤心地说:“师父,您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您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呢?”住持说:“你们已经学会了放下、放空、放平,我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说完,便背了行囊走出寺庙。

佛家言:“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所以,真正懂得放下的人,不会被名利和财富打动,因为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属于自己的乐土中日益精进地修行,净化自己的心灵。在佛陀时代,有位叫多味写的婆罗门国王,素来行善。有一次,多味写国王又发善心,想布施大众,于是,他按照婆罗门教的规定,把许多金银珠宝放在门外,准备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谁来向他求助,多味写便让他们自己去拿一些珠宝而去。然而,拿的人虽然多,但是过了很多天,他的珠宝还是那么多。原来是佛祖知道多味写宿世积福,才让如此怪异的景象出现,佛祖认为多味写已经可以度化了。于是佛祖变成修行者前往婆罗门。多味写知道有行者来了,就亲自出来接见,多味写问:“行者来此地,有什么请求的话可以直说,用不着客气。”行者说:“我这么远过来就是想跟你要一些珍宝,建造一座房子。”多味写听后回答行者:“你自己去拿一些珠宝就可以了。”行者拿了一些珠宝,刚走了几步,就把珠宝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多味写对此十分疑惑:“你为什么要把珠宝放回去呢?”行者说:“这些珠宝只够我建房子的,以后我想娶妻恐怕不够用,所以还不如不拿呢。”多味写听后,说:“这很简单,你多拿一些珠宝就可以了。”于是行者多拿了一些珠宝,走了几步后,他又回头把它们放到原处。多味写又问:“你怎么又放回来了呢,难道这些不够吗?”行者说:“这些珠宝只够我娶妻子的,我却依旧没钱买田地、马车之类的东西,既然我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还不如不拿了。”于是多味写又答应他再多拿些珠宝。行者又走了几步,依然把珠宝放了回去。多味写再次问其原因,行者说:“如果我娶了妻子后,必定要生儿育女,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钱,而这是没法估算出来的,所以我想还是不要这些珠宝了。”多味写听了,真诚地说:“别为此担心,我会把所有的珠宝都送给你,这样你就不用为未来的生活担忧了。”行者装出想要接受布施的样子,然后还是拒绝了多味写的美意。在他告辞时,多味写疑惑地问:“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我的布施呢?”行者回答:“我本来是想要多拿些珠宝,好让今后的生活衣食无忧。可是我仔细想了一下,却觉得人生那么短暂,而且世事多变,如果只追逐财物,恐怕会想得越来越多,这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我还不如放下这些欲望,勤求佛道,精进修行。”多味写听完行者的话,立即表示愿意皈依佛门。佛祖恢复本貌,度化了多味写。

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拥有得越多,追求得越多,放不下的也就越多,以至于这些东西都压在了我们肩上,让自己喘不过气来,人生也因此变得沉重。

其实,适时地学会放下才是最明智、最快乐的人生,因为只有放下,我们才能一身轻松,才能更快乐地面对生活。

与世无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

庄子正在濮水边上垂钓,楚王派来两位大夫请庄子到楚国去做官。但是庄子被清波粼粼的濮水吸引,竟然拿着钓鱼竿没有回头地问这两位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水田里有一只神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笼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回答:“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他们也认为这只神龟不愿意被束缚在精致的竹笼里。庄子用这个神龟的事例告诉了楚国的两位大夫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他宁愿在清波粼粼的濮水边上从容不迫地钓鱼,也不愿意得到楚国的官位。在很多人看来,庄子的这个选择是不可思议的,很多古代的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但是庄子在面对这样的机会时却连手中的钓竿都没有放下,就回绝了楚王的好意。

庄子拥有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以及不为权势诱惑的惊人定力。只有拥有像庄子一样的起脱境界,才可以真正做到与世无争,而精神境界也可以达到超然的高度。唐朝时,有个叫阳城的人自幼聪明好学,后因家贫,以致无钱买书。后来,他请求做了一名集贤院属吏,希望借此机会广读诗书,从此以后他昼夜闭门苦读,一直坚持了6年。进士及第后,因不贪图功名利禄,遂隐居中条山,过着清贫的生活。阳城乐善好施,远近闻名,人们都很敬重他。有一次,山东节度使听说他很忠义,就特意派人给他送去缣500匹,阳城自然不会接受,强烈拒绝。无奈之下,使者只好扔下东西转身迅速离开。使者走后,阳城马上把这500匹缣封存起来,从不打开,恰逢乡里有一个叫郑俶的人无钱葬父,于是阳城就把这些缣全部给他送去。为此郑俶感激不尽,请求做阳城的家奴来报答他。阳城严词拒绝了郑俶的这种要求,而且批评他这种行为的不恰当,但阳城见此人是可塑之才,就收他做了学生,传授其知识。阳城谦恭简素,舍施行义,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有时候村民之间发生一些争吵、纠葛,都不去官府,而是找阳城来帮他们调解。阳城因其德行闻名遐迩,致使很多权贵都想与他结交,陕虢观察使李泌就曾多次聘其为府僚,但阳城始终都没答应。后来,李泌又把他推荐给唐德宗,委任他为著作佐郎,并派参军韩杰奉诏书谒见,但阳城依然谢绝诏命,称自己体弱多病,不堪奔走。李泌做了宰相之后,又再次派长安尉杨宁带诏书、绢帛聘请阳城为谏议大夫。皇恩如此浩荡,无奈之下阳城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谢恩辞绝。到了京城之后,唐德宗亲自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见,并赐帛50匹,躲避不开的阳城自此进入了仕途。阳城做官之后,始终采取谨慎的态度,遇事不肯多言,居谏官8年,未曾与人争是非,人也难测其吉凶。阳城做官虽然不过多关心政事,但对人忠义,敢扶正压邪,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他出任州官后,更是励精图治,实行节俭,关心民情,赏罚分明。史载他“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他自己生活很俭朴,每个月的俸禄只留足吃用外,其余全归官府所有,而且常常把官府规定给自己食用的鱼肉等放在道旁,与民公享。进入仕途为官一直不是阳城的心愿,他乐意做的是一位朝外高士,所以弃官后就以教授为业。他没被唐德宗招进宫中之前,一直就在中条山授业,而且前来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后来他隐居道州后,一直深居简出,与世相隔,世人很难知道他在哪里。唐顺宗即位后,曾下诏征阳城回京任职,但此时他已驾鹤西去,享年70岁。

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正是那种与世无争的超脱心境。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心灵不会为尘世的名利所动。他们不贪图享乐,不迷恋物质,不和别人争长短,更不去评述那些是非。试想,如果怀着这样的一颗心去生活,又怎么会过得不开心、不自在呢?

且看云卷云舒,别为富贵所累

阳光灿烂,天空蓝得醉人,微风拂面,浪花轻轻拍打着海岸。时间是上午,一个老渔夫悠闲地坐在海边,一边抽烟,一边凝视着大海。不远处,金黄的沙滩上停靠着他的渔船。老渔夫正在抽烟,一脸自在满足的表情。这时,一个商人从码头上走了过来。看到老渔夫,商人问道:“你今天的收获怎么样?”老渔夫看了他一眼说:“还不错。”说完,指了指不远处船上盛鱼的器具。商人问他:“你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抓到这么多鱼?”老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而已。”商人问:“你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多抓一些鱼?”老渔夫说:“这些鱼已经足够我家人的生活所需了。”商人又问:“那么除了捕鱼,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老渔夫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陪着孩子们玩耍,再睡个午觉,黄昏时去村子里的小酒馆喝点酒,跟朋友们聊聊天,我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又忙碌。”商人对他说:“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船。这样你就可以抓到更多鱼,买更多的渔船,拥有一个自己的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甚至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整个过程。你的财富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老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商人回答:“大约要十几年。”老渔夫问:“然后呢?”商人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富翁啦。只要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钱!”老渔夫又问:“然后呢?”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里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到村子里喝点酒,跟朋友聊天。或者像现在这样,坐在海边的阳光和微风下,悠闲地抽烟。”老渔夫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说的这些,不就是我现在这样的生活吗?”

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并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他自身的感觉。如果强求自己必需拥有一些东西,刻意追求奢华的生活,即使成功了,结果也不一定感到快乐。所以不如拥有一颗平常心,坦然地享受平淡生活。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耿九畴一生清廉,做官时,在朝中颇有声望。正统初年,他出任两淮盐运司同治,为革除旧弊,拟奏五条措施上呈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并批准其奏章后以律令下达施行。后来因他的母亲去世,需要奔丧守孝,于是辞去了盐运司的职位。由于他为官清廉、不贪不奢,深受百姓爱戴,离职之时,竟有数千盐民呈请皇帝留任。正统十年,耿九畴任都转运使。有一次,他微服视察民情,走到一条河边时,不禁对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感叹道:“这水真是清啊!”这时,在一旁玩耍的幼童说:“水清不如耿使君清。”可见,耿九畴清正廉洁的作风已深入人心。身在那样的环境中,却不为富贵名利所动,这样的人品又怎么会不让人敬佩呢。

明朝的颜茂猷评价当时的官场说道:“能够考取功名做官,都是熟读诗书礼乐的人啊!怎么会不知道,应该要崇尚廉洁呢?只是因为看惯了官场上的文化,为了营求官位,请人推荐提拔,不惜借债送礼,若是没有钱,怎么行得通呢?在最初开始贪污的时候,还有点分寸,心中还有羞愧不安;日子久了以后,则积习难返,愈贪就愈厉害;这时候的性情,已经被染污得和腥膻一样的肮脏、臭秽不堪了;而且人心贪得无厌,贪得了一百两的金子,就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一千两金子,岂不是更好吗?等到贪得了一千两的金子,必定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了一万两的金子,岂不是更佳吗?更厉害的则是权位势力煊赫一时,金银财宝堆了满屋,有的财宝甚至因为积存的时间过久而变旧了,这时候还感到不能满足;旁观的人都在笑他,而当局者迷,却是浑然不自知啊!实在是因为他已经爱钱成癖了。”

这样做人,累是肯定的。因为有了一万,还想着百万的人,已经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看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真谛了。

然而,这世界上毕竟有一些怀着“富贵于我如浮云”情怀生活的人,这样生活才会逍遥自在,这样处世才不至于被富贵、金钱所累,就算身处权利的高端和无数的奇珍异宝之中,心中依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怀澄清之志,做淡定之人

东汉蔡邕的外孙羊祜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的同母弟,但是他没有把这些光环始终戴在自己的头上,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子弟奢侈骄横的恶习。他年轻时曾被举荐为上计吏,州官四次让他担任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一一谢绝了。在曹爽专权时,曾打算任用他和王沈。王沈高兴地劝他与自己一起应命就职,但是羊祜却淡然地回绝了。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遭到免职。王沈很佩服羊祜的先见之明,但是羊祜并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辅助有功,要为他加官晋爵,但他坚持推辞,所以皇帝只能把他由爵晋升为侯。他对当时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王佑、贾充、裴秀等,总是十分谦让,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做官的时间很短,不过才十几年,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会让我的心日夜都战战兢兢不得安宁,把荣华当做忧患。况且我是一个外戚,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我真是承受不起。其实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这样的人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比他们的德才都差得远,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让天下的人觉得公平呢?所以,臣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后来,朝廷又想封他为南城侯,但羊祜坚辞不受。每次被晋升,羊祜都态度恳切地辞让,朝中官员都对他很敬佩,大家一致认为他应居宰相的高位。然而羊祜虽掌握机要大权,但他对于权势却不贪婪,也从不钻营。他推荐别人晋升的时候也从不张扬,所以被推荐的人大都不知道是羊祜举荐自己。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做很不值得,他说:“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样的事情我怕自己还没有做到呢!而且我也没有举贤任能,没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心里常常感到很愧疚。而且官员是朝廷签署任命的,但是私下里却到推荐自己的人那里去拜谢,这是我所不赞成的。”羊祜平时的生活作风也清廉俭朴,他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而自己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贫。羊祜虽然官做得很大,但为人处世都以低调为主。这样淡然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君王和百姓的尊重。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美名。

心中有志向,可以成事。但要做淡定之人,却必须有一定的境界和修养。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必定是那些不为浮名所累的人。晋朝时的王湛是个不怎么喜欢说话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大家都觉得他是个痴痴呆呆的傻瓜。兄弟宗族都看不起他,起初只有他的父亲王昶欣赏他。王湛的侄子王济也很瞧不起自己这个看似有些傻的叔叔,所以言行之中并不尊重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很多美味的大鱼大肉,但是王济并不让叔叔吃,王湛见自己吃不到好菜,就让王济给他夹些蔬菜,谁知王济竟然当着他的面把蔬菜吃掉,但是王湛并没有生气。还有一次,王济去王湛屋里,看到他的床头上放着一本《周易》,于是就问王湛:“叔父,你拿它有什么用途?”王湛就说:“身体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拿出它看一看。”王济听了之后很惊奇,还以为平常看起来有些痴傻的叔父是在开玩笑,于是请王湛给他解说一二。王湛给他剖析了《周易》的一些玄理知识,深入浅出的奇妙讲解,让王济听得很入迷,而且这些精妙的见识都是他以前没有听说过的,至此之后王济就经常黏着王湛探讨学问。而且经过深入的了解和接触,王济发现自己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远远比不上叔父,于是惭愧地说:“三十年来我竟然不知道家中还有一位这么博学多识的人,这真是我的大过错啊!”之后,王济回到家对自己的父亲说:“我这位叔叔比我强太多了,但之前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还经常看不起他,真是太羞愧了!”后来,当有人对王济说他的叔叔是傻子时,王济都会大声反驳,并将王湛的才能与学识讲给众人听。从此之后,王湛的学识和名字越来越被人熟知,还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的人,无疑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从不在人前卖弄自己的学问,也不会恼怒别人对他的误解和歧视,而是淡定地看待一切,不去追求那些外在的表现和虚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诗告诉人们用淡然的心态看待名利,用淡定的态度对待尘世间的浮华,身心轻松地生活,岂不是一件美哉乐哉的事情?

浮华如泡影,看破最难得

名利财富,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此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结果往往是在一夜之间,浮华的泡影就幻灭了。

金钱和名利会使人掉入万丈深渊之中,所以,人生在世,智者往往会将名利看得很轻,以平常心对待名和利,方能超然于物外,活得轻松快乐。有一天,善慧大师正在讲授经文时,梁武帝驾到。于是,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唯有善慧大师依旧端坐着不动。此时,梁武帝的一位待臣赶紧上前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何不起立呢?”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依照古代礼节,帝王所到之处,众人就应立即起立迎驾,以此来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梁武帝的行动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位不懂得或者不信奉佛法的人,他之所以标榜信佛,只是假借信佛礼佛并以此为手段,从中获取好处,以达到巩固帝王地位的目的,可以简单地视为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佛法真理能够屈从于帝王或者其他势力的威胁,想必是法地也能够动摇了。法地如果动摇,那么周围的一切都将不安,世界也将陷入黑暗之中。

正是因为善慧大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所以故意藐视他的到来,并且以佛法大于帝法给予他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善慧的心完全没有被名利诱惑,在他的心中,帝王的威胁和宠辱对他是构不成威胁的,因为他视名利为粪土,毫不介意自己能否获得帝王的喜欢。寒山与园清寺的僧人拾得是私交甚密的好友,二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偈。两人常用桦树皮做成帽子,然后穿得破破烂烂地站在长廊的一端大声地吟诗,时而还在村中引吭高歌,世人都视他们为疯子。闾丘胤要前往丹丘做官,临行前,恰逢刚从天台回来的丰干禅师。于是,闾丘胤便问丰干禅师:“天台那个地方,有什么贤人可以招做人师表?”丰干禅师回答:“园清寺里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于是,阎丘胤在到官三天之后,便亲自前往园清寺。一看见寒山和拾得两位诗僧,就立即施礼下拜。寒山大笑着说道:“丰干真是多嘴!您连弥勒佛(丰干)都不认识,何必对我们施以礼拜呢?”说完之后,就拉着拾得走出寺院,回到岩窟之中,此时,只见洞穴的门自己就合上了。寒山经常会在竹子、树木以及石壁上记下诗句。其中一首诗为:“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怀着一颗清静之心的人,恰如“圆月上寒山”。因此,当闾丘胤这个官府中人来参拜寒山和拾得两人时,他们便看出闾丘胤的来意,所以不愿与之交往,目的很明显,就是怕污染了他们清净的生活,所以便毫不客气地让闾丘胤吃了闭门羹。

爱财曰贪,爱食曰婪,从古至今,获得不愉快之人,都是因为欲望太多,无论是对钱财的欲望,还是对权力的欲望,欲望越大,则痛苦越多。反之,如果一直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自然会过得平安喜乐。

去除心中妄念,心境自会澄明

在寺院中,有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动,两人为此争论不休。这时,慧能大师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众僧人一听这句深含禅意的话,如醍醐灌顶,个个惊奇不已。

慧能大师告诉我们,万物各有各性,各有各象,关键是我们自己的心怎样去看待。风起幡扬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结论。其实,不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只要我心不动,又何动之有?

比如金钱,有人说它是一种害人的诱惑,是罪恶的根源。但是,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金钱都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付出劳动,获得钱财,这是自古以来的社会准则,所以追求财富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对待金钱。不要让心在金钱的引诱下生出诸多妄念,这样才会心底澄明,不会产生痛苦。智通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弟子回答:“师父,我在参禅。”智通道:“参禅与打坐是两回事啊。”“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智通禅师道:“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智通禅师又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象,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象,内心即散乱,即使终日打坐也是徒劳;如果心中离开一切物象的诱惑及困扰,去除心中的妄念,心灵就不会散乱了,即便不打坐也是禅定。”弟子躬身问:“那么,怎么去除妄念,不被世间物象迷惑呢?”智通禅师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理愚痴,处处都是苦海。”弟子终于醒悟。

尘世间的一切妄念、一切物象——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心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心在禅中。决定人生的不是别的,只是心境。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的物象所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有一位老人有两个女儿。在女儿成年后,大女儿嫁给洗衣店的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谁承想当两个女儿出嫁后,老人就开始愁眉不展。在遇到晴天的时候,他担心雨伞店的生意不好,会让小女儿的生活不稳定;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又担心洗衣店的衣服晒不干,会让客人不满意。这使他每天都处于忧郁之中。有一个聪明人看出老人的担心,于是对他说:“你的命可真好啊!在晴天的时候,你大女儿洗衣房的生意多好呀,每天她店里都人来人往的;而且,就算是雨天你也不用发愁,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人都想要一把雨伞,你小女儿店里的生意会红红火火。不管是什么天气,你家女儿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你可真是好福气呀!”老人听了这个聪明人的话后,不管天气怎么变,他都高高兴兴的。其实,天气还是照常变化,只是老人的想法一变,心态也就跟着变好了。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诱惑,面对诱惑时,有些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便生出许多欲望。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令人眼花缭乱时,心中的妄念也会越变越复杂。很多人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因为心生贪念而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直至万劫不复,身败名裂。

又比如美酒,它本是五谷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适度饮之,有益健康,三五知己相聚小酌,更是其乐无穷。然而有的人心为酒迷,整日里以醉为乐,酗酒成瘾,喝成肝硬化,甚至喝到一命呜呼。其实这是自己在伤害自己,与酒何干?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有着太多诸如风动、幡动的诱惑。我们只要把持住自己的心,不为所动,不贪得、不患失,就能获得充实、快乐和自在的人生。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的时候,就和寒冷融为一体;酷热的时候,就和酷热融为一体。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玄妙,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

天气的寒冷和炎热,本来就是自然现象。你无论如何抱怨、如何烦躁,都不可能改变,所以,不如顺其自然地度过炎热和寒冷。

每个人的人生就要经历无数个寒暑。其实无论是寒冷的天气,还是炎热的天气,都容易过去。人生真正难过的是那些在生活、事业中以及学习中遭遇的“寒暑”。天地之间,造化弄人,每个人都不会一马平川地过日子,也不可能一生都遇见顺利的事情。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生都顺利,都走坦途,不需要奋斗,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我们要看到,人生的那些坎坷就像天气一样:炎热有炎热的乐趣。因为每到夏天,草木葱茏,蝉鸣蛙叫,生机盎然。尽管炎热,但总有大树的阴凉为你遮去一些暑热;寒冷有寒冷的乐趣。因为,每到冬天,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将大地覆盖,银白色的世界既静谧又美丽。所以,没必要被炎热弄得烦躁不安,也没必要厌弃寒冷,顺其自然,心境自然会愉快。人生也是如此。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坎,不要觉得自己不幸,也不要抱怨,昂首挺胸一直朝前走,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人遭受了一些挫折,就开始闷闷不乐,整日垂头丧气。母亲看他这样便对他说:“儿子,你看过那些骑马上山的人吗?他们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他不明白母亲的意思,请求母亲说明。母亲说:“骑马上山,很多人害怕从马背上掉下来,所以紧紧地匍匐在马背上,弄得自己很紧张、很痛苦。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只需将身体直立起来,就可以轻松地骑马上山,还可以看看两边的风景。骑马下山的时候也是一样。”这个人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母亲是要告诉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顺其自然地度过。尤其是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哭着也是过,笑着也是过,为何不去笑着过呢?

人生之旅,苦难重重。成功时有成功的快乐,失败时有失败的收获,摒弃痛苦与绝望,时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保持一种恬淡快乐的心情,成也好、败也罢,都把它当做人生必经之路去走。一旦拥有了这种胸襟,就会过得自在洒脱。有一个人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已经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但是,在他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他深爱的母亲去世了,这对正处在困境中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好心的邻居们以为他肯定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所以都做好了要好好安慰他的准备。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就在他母亲出殡的那天,这个人竟然是笑眯眯地送走了母亲的遗体,然后又高兴地回到自己破败的小屋里。邻居们都以为他是因为承受不了打击而精神失常了,可后来却发现,他根本就没有疯,而且精神状况很好。邻居们疑惑不解,便问这个人:“你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为什么还这么高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对你母亲的一种不孝之举吗?”这个人微微一笑,说:“这几天静思我想明白了,生死本是自然的事情,人人都不能强求。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不论我再怎么痛苦,她老人家也不会活过来了。既然这样的话,我还不如不痛苦。而且,我的母亲很爱我,要是她知道我因为她而这样痛苦,她一定不会同意的,我只有快乐地生活着,才能表达我对母亲的孝顺。因此,我不会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我要放下痛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我的母亲放心。”

人生应该懂得顺其自然这个道理。失败的时候,顺其自然,别为苦难垂泪,事情该怎样解决就怎样解决。路该怎样走,还怎样走,总会有走过去的一天。

对于生活,不要有那么多苛求,不要有那么多欲望,应该顺其自然、心平气和。作为普通的大众,虽然不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是也不要有过多的苛求。只有如此,你才会过得自然、顺心、惬意。

退步原为进,无争方能得

寺院请来的画师刚在大殿的墙壁上完成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画中的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看后虽觉画面很精细,却总感到气势不足,但他们又说不出是什么地方画得不对。画师也感觉出来了,但做了数次修改总是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适逢无德禅师云游回来,众僧就把他请到画前评点一下。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龙与虎的特性并没有表现出来!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前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向后回缩的幅度越大,虎头越贴近地面,在出击时方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画师豁然开朗道:“这位禅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画得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缺乏一种气势。”旁边的众僧也欢喜异常。无德禅师回顾众僧,借机说教道:“须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亦同此理,做好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跑得更远,经过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冲得更高。”学僧浑然不解,问道:“师父,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无德禅师笑道:“这里有禅诗一首,且听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完便拂袖而去。众僧低头品味,似有所悟。

一些有智慧的人,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犹如龙抬头、虎欲扑;有时自谦自检,犹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异乎低头与退步,并非消极,真正的龙争虎斗,并不是张牙舞爪,而是懂得以退为进、蓄势而发。老庄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达和二儿子贤,大儿子达人很聪明,待人礼貌,做事手段精明。二儿子贤算不上精明,但待人热情,心地善良,宽容大度。老庄主知道,在自己去世以后,如果把山庄交给大儿子,他一定可以将山庄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又觉得对不起二儿子。因为山庄里的大多数庄客都非常喜欢老二贤,每每谈到兄弟俩,大家称赞贤总是比称赞达要多。老庄主觉得应该在自己离世之前,将这件事情做好决定。于是,他来到一位庄客家里。这位老人是个智者,看问题往往比别人都透彻。老庄主对老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老者笑着问:“老庄主是否想把山庄传给达呢?”老庄主没有说话,叹了口气。老者点点头说道:“如果传给达,自然最好不过。因为达很聪明,懂得怎样经营山庄。他做事积极,凡事都懂得争取机会。把山庄传给他,他一定会把山庄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且也会扩大山庄的面积。”听到老者这样说,老庄主心里自然很喜悦。但是,随即他又说道:“如果把山庄给达,我又害怕贤会受欺负。如果把山庄分成两份,我又很心疼。我知道达可以将山庄经营好,但是心里又……”老庄主没有说完,老者微笑起来。他说:“我知道庄主的苦心。这件事情不妨让庄客们来决定怎么样?如果庄客们选了谁,就把山庄直接交给谁吧。”老庄主听完,觉得除了这个办法似乎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在老庄主要离开的时候,老者说:“庄主,您可以在晚上先将事情告诉两位少主人。”老庄主回到家里,晚饭过后,便将两个儿子叫到了房间里,将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达听完了父亲的话,说:“父亲,山庄是我们的,决定权应该在您而不在庄客的手里。如果让庄客来决定这件事情,您不觉得有些草率了吗?”二儿子贤说道:“父亲,我觉得还是将山庄交给大哥管理吧。他比我聪明,也比我能干。交给他的话,大家也不会有任何意见的。”老庄主没有说话,看着二儿子说:“如果将山庄交给你大哥,让你搬出山庄,你愿意吗?”二儿子答道:“如果父亲让我搬出去,那么我就搬出去。”不久后,二儿子贤就搬出了山庄,庄主的位置由大儿子达继承。结果没过多久,庄客们就开始对达的管理感到不满,因为他增加税收,盘剥庄客。为了扩大山庄的地盘,他不断跟邻庄发生交战,四处结怨。而二儿子贤搬出了山庄,来到了另外一个山庄安家。他勤劳勇敢,待人热忱,很快得到了新山庄庄客们的喜爱,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个山庄的老庄主听说了贤这个人,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可靠的人。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决定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贤。做了庄主的贤,想了一些办法,免除一些比较穷苦的庄客的租子,并建了一些房子,专门收留那些孤寡老人,并派专人伺候这些老人。几年以后,远近的人都知道贤是一个有德的庄主,都纷纷来投靠他。他山庄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变得很繁荣。而达因为不断盘剥庄客,不断跟邻庄的人交战,弄得众叛亲离,致使山庄不断衰落。

在生活中,往往是那些懂得放下,不去苛求的人会得到更多。而那些贪得无厌,总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多,总想着不断去掠夺的人,反而会失去更多。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看清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正在因为欲望过多而不断跟人争夺,不如试着放下。等你做到了以后,你就知道适度地放下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心念宽,该放下时就放下

一个人到寺庙里烧香,顺便拜访庙里的禅师。他对禅师说:“大师,虽然我快要离开我的领导位置,但我总是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禅师没有说什么,而是拿了一个茶杯,让这个人握住茶杯的外壁。随后,禅师拿来了一壶开水,他将开水慢慢地注入茶杯里,直到开水溢出茶杯,这个人被烫得丢掉了茶杯。这时禅师问道:“烫疼了你吧?”这个人很生气地回答:“大师,我是来找您给我剖析苦恼的,您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禅师不答反问:“施主,你现在生活得愉快吗?”这个人回答:“还算愉快。”禅师答:“还算愉快,为什么还要握住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不愿意放手呢?难道非要让这些人和事弄得你很痛苦、很疼的时候,你才决定放手吗?”

生活中,很多人都背负着太多的欲望,该放下的时候,又不去放下。因此,他们活得很痛苦,整天说自己多么的不快乐。其实,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快乐太难得到,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一个僧人刚到寺院,有人问他:“你从什么地方过来的?”僧人回答:“我自江西过来。”这人问道:“你见到过马祖吗?”僧人回答:“看到过。”于是这人指着墙边的一根木柴问道:“你说马祖禅师像不像根木柴?”僧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思考了半天也不明白这人的意思。后来他回到了江西,在看到马祖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马祖,马祖听完问:“你看到的这根木柴大小如何?”僧人回答:“很大。”马祖笑着对他说:“看来你很有力气呀。”僧人不明白马祖的意思,马祖对他说:“你从那么远的地方背着一根很重的木柴,一直背到江西,所以我才说你力气很大。”僧人听后若有所悟。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其中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不幸,不过是因为自己不肯放下,所以终日被一些情绪所缠绕,以至于让自己陷入苦恼之中。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好“放下”这门功课,抱着一切烦恼随它去的心态,就等于斩断了缚心的绳索,生命必将是另外一番情景。

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栋新房子,刚搬进去时,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但是到最后,人们发现这个家摆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没有了自己舒服待着的地方,于是就开始想着舍弃或丢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是的,太烦琐的家具反而占据了我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家具其实只要简单实用就可以了。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固然要积累经验、追求财富和名誉,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去平衡生活,因为人的心灵如果被各种欲望堆得太满,最后就会疲惫不堪。

佛教有一个观点:“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由于所求太多、太繁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做不到“无求自安”,但是起码可以采取“减法”——当烦恼和痛苦时,要勇于删除一些欲望。

当减去那些对我们的人生没什么意义的欲望,保留住那个对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时,迈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拥有的快乐也会更多。过简单生活,主动摒弃一些东西是一种成熟的心态,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需要什么了。减少并不意味着退步,只是做了合理的减法,化繁为简了。

当然,放下也不是懒惰或者不思进取,而是要剔除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负累,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物欲所驱逐,不让生活终日忙忙碌碌,不让健康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不必为了功名利禄而去刻意结交自己不喜欢的朋友,不必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而去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我们要有节奏地适当放慢脚步,减少一些痛苦,真实体验生活中的自由、轻松和生命的真意。

人生从来苦恼多,该放下时需放下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一定会亲自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收集的茶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只龙头壶。有一天,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前来拜访,高僧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只茶壶赞不绝口,观赏把玩时一不小心将它掉落到地上,茶壶应声破裂。高僧蹲下身子,默默收拾起碎片,然后拿出另一只茶壶继续泡茶。他和朋友说笑着,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有人问高僧:“这可是您最钟爱的一只壶,难道您就不觉得难过、惋惜吗?”高僧说:“事实已经造成,我对碎壶留恋又有何益?昨天的事就让它留在昨天好了,不必为此烦恼,不如趁着今天天气好重新去寻找,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呢!”

俗话说“覆水难收”,漫漫人生是不可逆转的,当然也不可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不管有过怎样的失败和伤痛,也都只是过去的事情,若沉湎于其中,只会自伤。人不可能停留在昨天或过去,在有生之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学会适当地忘记。有一位老妇人要重新装修房子,她找了一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油漆匠一走进老妇人的家,就看到沙发上坐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先生。老妇人介绍说,老先生是她的丈夫。看着眼前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油漆匠心生怜悯。可是马上他就发现,这位双目失明的男主人非常开朗、乐观,一直和他的妻子有说有笑,还会不时地和油漆匠开开小玩笑。油漆匠在这里感觉不到丝毫的悲伤或痛苦,他工作得十分轻松、惬意。这一天,他忍不住问男主人为什么能够如此快乐。男主人听出了油漆匠的困惑,他笑了笑,说:“我为什么要不快乐呢?几年前,我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明了,虽然我再也看不见阳光和鲜花,但是我还能感受到阳光的普照,闻得到鲜花的芬芳,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的妻子对我的爱一如既往,始终不离不弃。比起那些瘫痪在床不能自如行动的人,还有那些没有温馨家庭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快乐。”油漆匠听了男主人的这番话,感动地点点头。一周过去了,粉刷墙壁的工作已经完毕,油漆匠取出账单。老妇人看了看账单,发现比原来谈妥的价钱低了很多。她不解地问油漆匠:“为什么算得这么少呢?”油漆匠回答:“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让我学到了很多。过去,我一直为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无法接受现实,而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生活还是挺美好的。我减去的那一部分,就算是我对他表示的一点感谢,因为他使我不再把工作看得太苦!”这些真诚的话语使老妇人流下了眼泪,因为她知道,这位慷慨的油漆匠只有一只手。当油漆匠离开老妇人家的时候,男主人站在门口对他说:“只有看得开,才能活得快乐。”他以微笑送别油漆匠。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如果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更改,不如想开一点,坦然去接受,这才是真正的勇者和智者。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但你一定要知道的是,这一切的不幸于你其实都不重要,它们都不会构成致命的创伤。生命中最致命的创伤,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那就是死抱着残缺和不幸不放,结果越来越痛苦。

无论是苦恼还是快乐,其实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很多苦恼。而寻找快乐的方法就是,懂得并愿意放下这些苦恼。

莫苛求完美,人生不能十全十美

很多时候人生的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在于奢望得到更多。当奢望得到更多,而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时,就会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有些人就开始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

其实,只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尽心尽力做好能够做到的事情,顺其自然就行了。这样,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就不会再责备自己、怨恨自己。有一个和尚自幼习画,他总是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他想,要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就应该听听更多人的意见。于是,在画好之后,他把画拿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的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觉得这幅画中有欠缺或者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在画中做上记号。为了让人们在提出意见时能够更加自在,和尚还特意回避了。他在附近的一个茶馆里静静等候。这天晚上,和尚取回了画。他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他感到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第二天,和尚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将那幅画临摹了一张,再拿到市场上去展出。可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个观赏者把认为最好的那一笔做上标记。晚上,当和尚取回画时,他发现整幅画面上又涂满了标记——那些曾被指责的画笔,如今都画满了认可的标记!和尚长叹一声,感慨地说:“我现在总算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论干什么,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认可。”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即使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判。所以,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苛刻地要求所有人都满意。无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即便你做得近乎完美,也仍然会有人不喜欢。所以,无需苛求,否则只能让自己变得痛苦。有个男人娶了一位很美丽的妻子。这位妻子不但美丽,而且又是富家千金。男人也非常俊美,人们看到两人站在一起都称他们是郎才女貌。因此,男人很喜欢带着妻子去参加朋友聚会。这个男人有位好朋友,是个很挑剔的人。有一次,这个朋友对他说:“你妻子漂亮倒是很漂亮,但是只可惜鼻子有点歪。”男人听到朋友的提醒,仔细地审视妻子的五官,果然,越看越觉得妻子的鼻子很别扭。他在心里嘀咕道:为什么会歪那么一点点呢?真是可惜啊!我妻子那么漂亮,如果再有一个漂亮的鼻子,那就真的是完美了。于是,从那天开始,他就努力给妻子寻找美丽的鼻子。偶然间,他发现一位女士的鼻子很漂亮,于是心里想:如果把她的鼻子换给我妻子,那样就真的完美了。这么想完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就跑到这位女士家里,拿了刀割了人家的鼻子,又匆匆跑回自己家,割掉妻子的鼻子,想把那位女士的鼻子安到妻子的鼻子上。结果,怎么安也安不上。事情发展到最后,妻子变成了没有鼻子的丑妇人。男人也因为这件事获罪被抓。

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千万不要用十全十美的心态去苛求生活中的一切。要知道,有缺陷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才是能使人愉快的。

一舍便得,一贪便失

有个男人向禅师诉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对施善之事毫不热心,甚至连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肯接济。请禅师去我家开导开导她。”禅师欣然允诺,于是跟随着男人来到他家中。男人的妻子果然十分吝啬,只给禅师倒了一杯白开水,连一丁点茶叶末都舍不得放。禅师并不计较,但是,他并没有用手端起杯子,而是用两个拳头夹着杯子喝水。男人的妻子“扑哧”一声笑了。禅师问她笑什么。她说:“师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怎么就连喝茶也攥着拳头?”禅师问:“攥着拳头不好吗?我若是天天这样呢?”“那就真是毛病了,天长日久,就成了畸形。”“哦——”禅师像是恍然大悟,于是伸开手,却又总是张着五根指头,不肯合拢。男人的妻子很奇怪,笑着说:“师父,你这样张着手,还是畸形啊!”禅师点点头,认真地说:“不错,总是攥着拳头与总是伸开巴掌,都是畸形。就如钱财,若是只知死死地攥在手里,总也不肯松开,天长日久,心就变得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花用不知储蓄,也是畸形。钱是流通的,只有流转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男人妻子的脸微微红了,明白了禅师在变相规劝自己不要吝啬。但她不服气,想着给禅师出个难题。恰好这时,她养的一只小猴子跑了进来。她灵机一动,将小猴抱起来,对禅师说:“大师,您看这小猴子多可爱呀,跟人的模样差不多。”禅师笑道:“它比人多了一身长毛,若肯舍弃,就可以做人了。”男人的妻子说:“您法力无边,不知能不能让它也变成人呢?”男人一边训斥妻子荒唐,一边向禅师道歉。谁知,禅师认真地说:“好吧,我可以试试看。不过,能不能变成人,主要看它自己了。”于是禅师伸手拔了一根猴毛。小猴子痛得吱吱乱叫,从女主人怀里挣扎出来,逃之夭夭。禅师长长叹了一口气,摇着头说:“它一毛不拔,怎么能做人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丝毫不舍,如何能得?”

吝啬的人,看似什么也不会失去,殊不知,正是因为吝啬,所以也得不到。原本可以得到的东西却因为吝啬得不到了,岂不也是一种失去?许多时候,如果我们舍得付出,最后反而会得到更多。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将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一名富有的商人在骑马经过此处时看到了这个告示牌,他想:“此人既然要放弃这块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我是个富有的人,拥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条件。”于是,他叩门向老人说明来意。“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老人问道。“那当然,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商人说。“若果真如此,那么你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商人哑口无言。

我们常常以为,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自己就会满足,但是当我们达到这些目标时,我们还是不满足,也不快乐,因为永远有下一个更远的目标在前面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就是欲望的本质。

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欲望的本质是不满足。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排斥欲望,因为适当的欲望能促进我们生活得更好。但是,虚荣和财富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如果我们被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困扰,生命就会失去纯真和安宁。而从永不满足的欲望中谋求欢乐,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只有痛苦和悲哀。

少一分欲念,便多一分快乐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只要让我们的生活过得简单一点,快乐其实随时可得。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动身前往山中居住。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要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得到了一只猫以后,他又发愁了:猫要吃什么呢?他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猫跟他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没有办法,他又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这样的确很耽误修行。于是他又下山来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并将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助他照顾乳牛。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对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妻子,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想也有道理,他总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一年之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这位修道者再也无法静心修养。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当我们疲于满足一个又一个欲望时,往往就会忽略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而且背负太多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疲惫不堪,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有个财主,虽然他拥有亿万财富,却总是闷闷不乐。于是他背上许多金银珠宝去远方寻找快乐,可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这天,财主正愁眉不展地坐在路边叹息,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财主很羡慕农夫的自得其乐,于是向农夫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快乐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财主忽然顿悟——自己一路上一直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住店怕被偷、行路怕被抢,整天忧心忡忡、惊魂不定,这样怎么能快乐起来呢?于是,财主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这样,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他还看到了一张张快乐的笑脸,而且心中无担忧,他终于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放下沉重的欲望,还心灵一片宁静,不苛求太多,不奢望太多,你自然能收获快乐。有一位青年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发不了大财,为此他整天都愁眉不展。一天,他遇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问道:“年轻人,你为什么不高兴?”“我不明白,我为何总是这样穷,尽管我一直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穷?我觉得你非常富有。”老人由衷地说。这个年轻人很疑惑。老人问道:“如果现在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道。“如果我让你马上死,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不干!”“这不就行了,你身上的钱已超过一千万了!”老人说完笑着走开了。

我们时常和这个年轻人一样,愁眉苦脸,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却整天挂虑没有得到的东西,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人生有两个目标:第一是享受拥有的每一种东西;第二是尽力去争取,得到想要的东西。世间更多的人都属于第二种人,他们知道如何争取,却忘记了珍惜和享受已经拥有的。

而那些过得幸福和快乐的人总是擅长数数——他们不去计算已经失去的东西,也不去计算别人比自己多拥有什么,他们会仔细数数自己正在拥有的东西。虽然这个算术很简单,却蕴涵了人生的无穷智慧。学会知足,珍惜自己拥有的,才能让烦恼释然,让脚步放松,真正去体验生活的快乐。

第三章 惜福祉,要知足:时间最贵莫过于正拥有

人生在世,总有些欲望需要满足。有些欲望是好的,比如进取之心,可以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然而,有些欲望却是不好的,比如贪欲,会阻碍心性修行。对于欲望,要有所控制,既不能失去了进取之心,也不能有贪婪之心。当你觉得自己有贪心时就要懂得知足知止。能够知足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是一个惜福的人,他会珍惜正拥有的幸福,而绝对不会让贪心破坏快乐的生活。

贪念一点即魔障,不足之心是苦海

俗谚云: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经常看到别人有更好的衣、食,更好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条件,于是就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好的,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幸福了。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贪心:在拥有了一些之后,还总是想着别的。人有贪心很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贪心就是好的,贪心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心,任由贪心发展,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灭亡。

常言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贪心的故事:话说古时候,有个山村里住着一对母子。母亲谭氏年迈多病,不能干活,儿子谭鑫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妻。他们家很穷,只能靠卖些草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有一天,谭鑫和往常一样,到村外去收集草料。无意之中,他看到草丛里躺着一条小蛇。开始他吓了一跳,仔细看时,才发现那条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谭鑫动了恻隐之心,想了想,便把小蛇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为它冲洗、涂药。小蛇苏醒之后,冲着谭鑫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谭鑫母子俩见状,都非常高兴,便为它编了一个小竹篓。在谭鑫母子的精心护理之下,小蛇的伤势恢复了,也逐渐地长大了,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日子一天天过去,谭鑫依然每天收集草料,母亲还是守家,那条小蛇则整天在篓里睡觉。一天,小蛇觉得竹篓里闷得慌,便爬出去晒太阳。没想到,小蛇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谭母突然见此情景,吓得惊叫一声,昏死过去。小蛇见闯了祸,也没有就此逃走,而是回到篓里,变回了原形。等谭鑫回来后,那条小蛇突然口吐人言:“我今天失礼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你可以从我的身上取三块鳞片煎汤,喂你的母亲喝下,不久便能醒过来。”谭鑫感到十分惊疑,小蛇催促着说:“请相信我,照我的方法去做吧。”谭鑫照办了。果然,很快谭母就苏醒了。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只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于是,对这条蛇更加照顾了。当时的皇帝很昏庸,整天只知道玩乐,听人说世上有鹅蛋大的夜明珠,他也想拥有一颗,于是便发布了一张榜文:谁能献上一颗夜明珠,便可封官受赏。谭鑫听说了这件事,便感叹道:“要是我有这样一颗夜明珠,也能谋得一世富贵,不至于终日以卖草为生啊。”小蛇听到他感叹,就对他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我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可以这么做了,实话对你说,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谭鑫听后,十分高兴。然而,毕竟和蛇相处多年,他说:“那样做太残忍了,我实在不忍心下手。”蛇说:“不要紧的,我自有办法恢复。”谭鑫这才放下心来,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眼睛随之变成了夜明珠。于是,谭鑫便把夜明珠献给了皇帝。皇帝从没见过如此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当即便封谭鑫为官,并赏赐了他不少的金银财宝。皇帝拿着夜明珠,四处炫耀。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但皇帝对这颗夜明珠十分喜爱,只好下令另寻夜明珠,送给西宫娘娘。皇帝发布榜文说:这次只要有人献上夜明珠,就封他做丞相。谭鑫听说这件事情后,很后悔:要是晚一点送夜明珠,就可以做丞相了。现在却只做了一个小官而已。谭鑫想:如果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给皇帝,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想到这里,谭鑫立即向皇帝禀报:“其实小臣还能找到一颗夜明珠。”皇帝听了,十分高兴,便把丞相的位子给了他,让他赶快将第二颗夜明珠献上。谭鑫很开心地回家,向家里的蛇求取夜明珠。但让谭鑫万万没想到的是,蛇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献出另外一只眼睛:“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我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做人不可太贪心啊。”然而,这时的谭鑫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取蛇的第二只眼睛。蛇见他这么贪心,知道他已经无法改变,于是,身子一晃,变得像水桶一样粗,张开了血盆大口,一口就将谭鑫吞进了肚子里。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但人却不能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陷入贪心不足的旋涡当中。须知欲望是无止境的,贪欲更是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它。

有首古代的民谣说得好: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家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纳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良田千万顷,叹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仍觉低。一品宰相当朝做,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贪心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仅仅是一点念头,但慢慢地便会滋生、膨胀,最后变成没有止境的贪欲。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就永远能够体会到满足的快乐。

人生在世,要过得安乐、幸福,不仅要追求一些东西,还要懂得知足才行。在欲望的促使下,我们可以去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人生需要,但是不要放纵欲望,从而让自己的心灵滋生贪婪,那样的话,将不利于你的追求,也不利于你的人生,当然,也不利于你的幸福、安乐。

不能小看贪心,即使是一文钱的过错

很多人认为,贪心是人的天性,似乎人天生就有这样一种负面的心态。其实并非如此,人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贪心,只是后来受到了诱惑,而且不能抵御诱惑,才产生了贪心。并且,最开始,人的贪心并不大,只是后来才慢慢变大的。有个年轻人很不幸,他的家在一场大水灾里被毁了。房子没有了,亲人也不见了。于是,孑然一身的他,便开始了漫漫的流浪之路。有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子,终于体力不支,晕过去了。村子里的好心人发现了他,便把他救起。好心人还收留了他,送给他一根鱼竿作为谋生的礼物,对他说:“孩子啊,我实在不能长久地帮助你,你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间废置的破屋,你可以到那里去。或许你可以钓鱼,维持自己的生活。祝你好运。”年轻人听了,很感激。从此,他就在湖边住了下来,他每天勤奋工作,到湖里捕鱼,在湖边耕作,勉强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经过长期的流浪,终于有了安身之所,好似绝处逢生,因此,他心里很欣慰,从来没有觉得劳作辛苦。也许是他的勤劳感动了上天,上天才给了他一次发财的机会。这天,他正在湖边安静地垂钓,忽然,手中的鱼竿猛地一沉,鱼钩好像钩住了什么重物似的。鱼上钩了!年轻人暗喜。但是怎么这么沉呢?从来就没有遇到过这么沉的大鱼,但是,他没有犹豫,而是使尽全力将它拉上来。东西拉上来之后,他被惊呆了。原来拉上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鱼,而是一只金光闪闪的箱子!很显然,这是一只宝箱。年轻人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要改变了。于是,他变卖了宝箱里面的藏品,换了许多银子。此后,他盖起了大房子,又娶了漂亮的妻子,接着买了很多田产。同时,他雇了几位勇将保护着他家和那一面湖,不准其他人到湖里垂钓。钱往往都是越滚越多的,靠着宝箱他有了银子,靠着银子他有了田产,靠着田产他有了更多的银子,他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财产、妻子越来越乏味。他觉得还要有更多的妻妾和更多的佣人来侍候自己。有一天,他想到:这湖里肯定还藏着更多的宝物,哪会只有那么一个金箱子呢?于是,他雇佣了很多工人,潜下湖里去寻找,希望打捞出更多的宝物。后来,果然有一位工人寻获了一个金铲子。这让他更加兴致勃勃:这回我要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了。于是,他雇佣了更多的工人来进行工作。然而,就在他开展新一轮的寻宝行动之时,雨季来临了。雨势越来越大,但他不愿意就此停止寻宝计划。渐渐地湖水涨了上来,工人们都不愿意继续工作,一一离去。但他始终都不愿意停手,他甚至自己下湖里去寻宝。后来,湖水泛滥了,开始冲进他的家里。妻子劝他离开,但他依然做着黄金梦,就是不肯走,他想,绝不能放弃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妻子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走了。当水淹到了屋顶,他还坐在小小的一方屋顶上大喊:“我的金铲子,金箱子……天啊!帮帮我啊!”这时,天边传来声音,那是天帝在回应他:“穷人啊!他只要点点的东西。富有人啊!他就要多多的东西。贪心人啊!他要所有东西!”

当财富或是机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时,一定要珍惜,并且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绝不能像故事里的人一样,失去常性,让贪心吞噬心灵,继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贪心都是一点点变大的,最开始人是没有贪心的,有了一点贪心之后,贪心就会长大。

所以,千万别小看一点贪心,再小的贪心都不值得原谅。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书铺,拾到一个买书少年失落的一文钱,他立即揣入怀里,面上有欣喜之色。当时书铺里有位老者看到了这一幕,便走过去和书生聊了起来。末了,这位老者还问了问书生的姓名,之后便相揖而别。后来书生考取了举人,补了一个县尉之职。在赴任之前,他便去拜谒自己的上司巡抚大人,然而,接连去了好几次都被拒见了。书生十分纳闷,想要讨个说法。巡抚传了个口谕出来:“还记得当年在书铺中拾到一文钱吗?做秀才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倘若做了地方官吏,岂不是要刮地三尺吗?所以,你不必去赴任了。”书生恍然大悟,不由顿足。原来那个老者就是巡抚大人,当年看到那个书生没有读书人的节操,拾到一文钱脸有喜色,分明是品行操守不好,因此一直记在心里,他又怎么会让贪心之人到任,去危害百姓呢?

由此可以看出,不能小看了贪心,即使是一文钱的过错。做人一定要时刻把握好自己,有了一点贪心的时候,千万不能听之任之,记住,人的贪心都会慢慢长大。再小的贪心都不能原谅,一旦任由这点贪心滋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粉身碎骨。

贪念就好似火苗,只要在心中点燃,就会越烧越大,直到有一天将人生燃烧殆尽。

腰缠万贯未必快乐,一贫如洗未必烦恼

我们经常会听人议论财富与快乐的关系。有人认为,有钱才会有快乐,金钱是实现快乐的基本条件。也有人认为,快乐与否和钱没有关系,有钱人不一定快乐,快乐的人未必有钱。总而言之,快乐与否,还得看心态。

那么,哪种观点正确呢?道理讲得再多,恐怕也有听不进去的人,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吧,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心里就会有感悟。有个大城里住着一个大财主。这位财主家大业大,在城里拥有十多家店铺,在乡下还拥有大片的庄园,庄园里大概有几百亩的田地和一百多头牛羊。不仅如此,他还有一片巨大的渔场,渔场里还有十多艘捕鱼船。提到这位大财主的财产,恐怕用腰缠万贯来形容都未见得切实。虽然大财主各方面的生意很多,但他很少操劳,多是请其他人帮助打理,根本不用他操心。平时大财主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深宅大院,睡的是宽床高枕,盖的是罗帐锦被,但他从来没感到过快乐。因为他担心家族的产业不理想、赚钱太少;他烦恼生意不红火、亏了本钱。他经常坐立不安,茶饭不思,甚至睡不着觉,就怕有一天家族垮掉。大财主的邻居阿欢,情况和他恰好相反,他不但一点不烦恼,而且每天都很快乐。阿欢很有钱吗?其实,他根本就没有什么钱,简直可以算是个穷鬼。阿欢是个理发师,住在一间小木屋里,三十出头还没有妻子,每天也只能赚几文钱,勉强够日常的生活花销。但让人诧异的是,阿欢每天都无忧无虑,十分潇洒。他甚至每天晚饭后都在小木屋里放声高歌,直到午夜唱累了,他才会睡觉。即使不会数钱数到手抽筋,他也依然睡觉睡到自然醒。阿欢的情况和大财主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财主很纳闷,是什么让阿欢这么开心?这天,大财主去拜访城里的智者,问道:“隔壁的那个穷鬼,每天就挣那么几文钱,吃不饱、住不好,连老婆都娶不起,为什么能够这样开心,每天晚上还唱歌呢?为什么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智者微笑着说:“因为他知足,所以他常乐!”大财主听了,感觉很不舒服,说:“怎样才能够让他不再唱歌呢?”智者微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只需要借给他十两银子就可以了。”“这样行吗?”大财主看着智者,疑惑地说。智者点头答道:“行!”大财主沉默半晌说:“那好吧,我姑且一试。”第二天中午,大财主到阿欢的理发店刮胡子,说:“阿欢,你剃了十多年的头,仍然赚不了钱,现在三十出头,连老婆都没有,怎么不改行去做一些小生意呢?”阿欢笑了:“我每天就赚这么点钱,能糊口就不错了,哪有本钱去做生意呢?”大财主说:“那你想不想做生意?”阿欢想了想,回答道:“我想,可是没有本钱!”大财主笑了:“如果你真想做生意,我可以借十两银子给你,利息比别人借钱的稍低一点。”阿欢听了,喜出望外道:“当真吗?”大财主正色道:“骗你做什么,是真的。明天你到我家来。”这天晚上,阿欢特别激动,他想:有了本钱,做起生意,以后就会赚很多钱,有了钱之后盖房子、娶媳妇、买田地……想着这些,阿欢的心里火热一片,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还没亮,阿欢就去找大财主。大财主很爽快地借给他十两银子,并办了借款手续。阿欢从此真的不理发了,他的小木屋里再也没有了嘹亮的歌声。晚上,大财主还特意到阿欢的小木屋附近听阿欢是否在唱歌。结果,过了很久,都没听到阿欢的歌声。十天后,大财主到小木屋找阿欢聊天。阿欢已经判若两人,十天前的阿欢快乐无忧,而今的阿欢却是满面愁容。大财主假惺惺地问:“阿欢,这段时间怎么没听到你唱歌呢?”“唉!”阿欢叹了口气说,“自从你借那十两银子给我之后,我真的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生意才好?钱又不多,又不懂生意行情,到期后又要归还本息,真不知该怎么办?万一破产了怎么办?现在真烦死我了!哪还有心情唱歌呢?”“哈!哈!哈!”大财主听了捧腹大笑,得意地走出阿欢的屋子。阿欢愣愣的,还不知道大财主为何而笑,还笑得这么开心。

故事告诉我们,腰缠万贯未见得快乐,一贫如洗也未见得烦恼。快乐与否,要看是否有知足的心态。

有钱人会想着要更多的钱,殚精竭虑,心潮起伏不平,自然难觅快乐;而没有什么钱的人,一旦拥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难免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失去平常心。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心态稳定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永远保持知足的心态,像故事里以前的阿欢一样,每天唱歌,无忧无虑。

饭非一人可吃尽,事非一人能做完

人生在世,总有无穷无尽的追求,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没有追求的人,最终的结果将是被生活抛弃、被社会淘汰。但是追求不能盲目,应该看清目标,了解自己的能力,做到量力而为。

有些事情不能强求,而有些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果还要勉强去做,不仅没有什么收获,还会让自己的心里不快乐,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有位年轻人想学尽天下手艺,因此,他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什么都学。从穿针引线开始学,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裁缝;在饮食方面,他也经过学习,成为一名不错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我学的东西还是太悠闲了,看来,我还要扩大范围,我立志要游学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打定主意之后,他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到更远的地方去参学。走了很远的路程之后,他在无意中看到有人在做弓箭,制作的人手艺很好,三两下就能弯成一把弓,而且每一张成品的尺寸大小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停留。他看到之后不禁心里盘算了一下:“这门技艺,我要是学会了,以后有朝一日若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好有个防备。不错,这个我应该学一下。”于是,他便拜师学艺,很用心地学习起来。没过多久,他就做得很精巧了,而且手艺比师傅还要精美。于是他告别师傅,离开了该处。又走了一些日子,这天,他在大路上看到有艺人在表演做雕刻,原本一块很普通的木材,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被雕刻上了栩栩如生的龙凤。围观的人都啧啧称奇,赞叹不已。“这可真是一门很好的技艺啊,我应该学习一下。”他心里想。于是,他便又驻足停留下来,继续拜师学艺。潜心学习了一段日子,他已经学会了一手雕刻的手艺,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他看到有人在造船,不禁心里想:“不错,我在陆上的谋生技能大都已经学会了,可是若需要渡过溪河怎么办呢?还是学习一下这门技术吧。”于是他又拜师学艺,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也学会了。这样前前后后,他一共游历了十六个国家,饱学了各项技艺。十多年后,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中年人,然后,他便回老家了。回到舍卫国后,他生出骄傲自大之心,自认为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借此展现自己的专长。于是,各种各样的工匠都来跟他比赛,在经过各种比赛后,大家发现,他果然懂得各类技艺。“哈哈,世上没有什么技艺我不会,世上也没有人能有我这么聪明了。”他心里狂喜,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佛听说此事之后,感叹道:“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啊,可惜心气太高了,那将会影响他的前程啊。”佛有心点化这个聪明的人。于是,便下山去找他。看着远远走过来的佛,他很奇怪,心想:“什么人会戴着这样的帽子啊,还穿这样的服装,我见过各式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了,可是从来不曾见过如此装束的人。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当佛走到近前,他看清楚了佛的庄严法相,内心被震慑住了,不由自主地升起虔诚之心,合掌问道:“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您是什么身份?从事何种行业?”“我知道你有很多本领,但是你可知道,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自然会有弓箭业;靠林区的地方自然会兴起雕刻业;近海之地,则造船业兴旺。而我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他听了,更觉得稀奇:“我不太理解您的意思,就我个人来说,对于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我样样精通,但我却知识寡陋,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我想请问一下,调心、调身有几种方法,是怎么学习的呢?”佛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我问你,你快乐吗?”“我不是很快乐,虽然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医学知识也很精深,但是我愈觉得不足,我想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他说出了心里的困惑。佛听到他的回答,很慈祥地说:“我想告诉你,世间的饭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自然,天下的技艺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掌握的。重要的不是你掌握的技艺多少,而是你是否感到快乐。如果你感到快乐,那么就算只掌握一门技艺,也会很幸福,而如果你不快乐,即使你掌握了天下所有技艺,你也不会快乐。世间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即使穷尽你的一生,你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了解,所以,你永远都不会快乐。”佛停了一下,继续说:“而且,看看现在你已经人到中年,还不知道人世间还有这门调身、调心的技艺。你好好想想吧。”听了佛的话,年轻人豁然明朗,一瞬间似乎明白了人生之三味,进入清净境界,不由地躬身向佛答道:“多谢大师的指点,我明白了。”

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但不能狂妄自大,自以为可以征服天下。妄想面面俱到,做好所有的事,最终只怕会成为他人的笑料。

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技艺也不是一个人能掌握的。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完全做到所有的事情。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故事里那个人的毛病:有的人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有的人想十全十美、面面俱到,有的人妄想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

当然,这些妄想都不可能实现,事情做不到,妄念、贪心就不能消除,因此,大家就会不快乐。

唯有消除妄念、贪心,明白“快乐不在外界,幸福自在心中”的道理,平心静虑,少欲知足,这样才能熄灭一切苦恼,知快乐之道。

凡事适可而止,别让欲望失去控制

在佛家看来,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你越屈从于欲望,欲望就会越来越大,欲念也会越来越多。除非你能控制住它,不放纵它。有位作家回忆起童年往事,提到小时候捕捉鸟的故事。当然,捕捉鸟不是胡乱捉的,还得讲求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用一种自制的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隐蔽的灌木丛中。然后就是等待,等到有鸟受撒下的谷物的诱惑,一路啄食,进入箱子。这个时候,只要一拉绳子,箱子关闭,就把鸟关进了箱子里。这个方法是祖父告诉他的。有一次,他决定自己捕鸟。他按照祖父说过的方法,支好箱子,然后就藏了起来。不久,就飞来一群鸟,大约有九只。这些鸟大概是太饿了,它们发现食物,便迫不及待地啄食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就有六只鸟走进了箱子。他见此,便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还有三只在外面,没有进去呢,不如再等等吧。”想到这里,原本捏紧绳索的手松了下来。可是,等了好一会儿,那三只也没有进去。不但那三只没有进去,反而还有三只跑了出来。看到这个情况,他心里就后悔了。“要是再有一只进去,我就拉绳子。”他心里默默地念叨。然而,又有两只走了出来。这时拉绳,只能套住一只了。可是,他还是没有拉绳索,因为他很不甘心,心想:“总该有些要回去吧。”终于,连最后一只鸟也走了出来。叙述完这个故事,作家写下了自己对此事的感想:做人要知足,不要太贪心,否则可能会一无所获!

的确,人们常常因为太贪心了,就如同期待更多的鸟进入陷阱一般,想着得到更多,不知道对自己的欲望适时地喊停,什么都想得到,好了还想再好,没有一刻满足的时候。但是你是否知道,许多东西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只是凭借你的欲望来办事,非但得不到更好的结果,很有可能连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也会失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可悲?

因此,凡事都应适可而止,特别是欲望更应如此。有位神灵到人间送信,可能因为太累了,结果在人间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失去了法力,无法回到天庭。没有法力的神灵,力量比普通人还小,他无法干一些普通的活,因此没办法养活自己。又冷又饿的倒霉神灵来到一户人家门口。“请开开门吧,我是神灵。”门打开了,屋内的人看到神灵在雨中被淋成了落汤鸡,一副凄凉的情景,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却问道:“你说你是神灵,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神灵无奈地回答:“很抱歉,亲爱的朋友,我没有礼物,事实上我遇到了麻烦,现在失去了法力,回不了天庭……”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门已经关上了。于是,神灵只好离开。但是,他敲了第二家、第三家……整个村子的门,都没有得到帮助。落魄的神灵没有办法,只能在雨中瑟瑟发抖。这时,一个牧羊人进了村子,看到了这位可怜的神灵,便把他带回了家。牧羊人给了神灵一些食物,并让神灵穿上暖和的衣服。神灵向牧羊人叙述了自己的来历和遭遇。听完了事情的经过,牧羊人将信将疑,但他没反驳神灵所说的话:“你即使不是神灵,我也会给你一顿饭吃的,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别的事做,就留下来和我一起牧羊吧。”神灵没有办法,只好留在人间牧羊。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突然,有一天神灵发现自己的法力恢复了。于是,便呼唤出电闪雷鸣,驾起云雾飞走了。牧羊人看到了风起云涌的情景,这才知道自己真的遇到了神灵。过了几天,神灵回到了凡间,要答谢牧羊人:“你需要什么?我可以帮助你达成愿望。”牧羊人想了一会儿,才说:“我想拥有一百只羊。”于是,牧羊人的羊圈里就多了一百只养。但是,牧羊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反而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所以,牧羊人决定让神灵把羊收回去,为自己盖一间大房子。神灵满足了牧羊人的愿望,牧羊人很顺利地就得到了一座大房子。可是,事情也不尽如人意。牧羊人发现,房子里总是有灰尘,他不得不每天打扫。牧羊人只好又把房子换了一匹马——他是这样想的:有了马之后,他就可以到各个地方去游玩一番。但事实上,牧羊人有了马之后,却不知道要到何处去。最后,牧羊人就把马还给神灵,没有再要其他东西了。神灵问他:“你还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牧羊人摇头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什么也不要了。”神灵说:“人不是有很多愿望吗?你难道不想变得富有、变得强大吗?”牧羊人笑了:“不是这样的,神灵,事实上我也有很多愿望,但是,我发现一个愿望实现之后,就会有新的愿望,这让我感到身心俱疲。更重要的是,当我的财富愿望实现之后,财富就会成为我的累赘。当我拥有了某种东西,那种东西就变成了累赘。这是多么令人难受的事情啊!相比较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快乐才是我需要的。”神灵沉吟道:“既然你不接受实在的东西,那么我送你无形的无价之宝,那就是性格。你觉得怎么样呢?”牧羊人摇摇头:“不,我对现在的性格很知足。”

牧羊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乐,就在于他能够及时地对自己的欲望喊停,他没有贪得无厌,而是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道理。在尘世中生存的你,又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不妨想一想: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

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在;

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

到月球上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条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

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拥有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

记住,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想要获得快乐的真意,就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适时地对自己的欲望喊停。

上去还得能下来,就怕上去了下不来

有人说,人生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战斗,不死不休。也有人说,人生好像上天梯,步步升高。只是不管怎么说,都没有退路: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有位居士邀禅师谈禅,提议到山上去。禅师说:“我不去,上去还得下来。”居士说:“上去也有不下来的。”禅师说:“成仙了吗?”“成鬼了。”居士说。禅师说:“他是什么人?为何自杀啊?”“一个做官的,贪污受贿,犯事了呗。”居士哀叹说。禅师拟一偈说:“登高望远野心在,不慎失足身家失。原知离地三分险,不如踏实履平地。”

本来说上山,结果说到人的欲望,这便是生活中的禅。人的欲望就好像上山。然而,有什么样的欲望没有代价?又有什么样的欲望远离悬崖?既然如此,要么摒弃欲望,不上山;要么上山之后,知足知止,以保全自己。

因此,官员升官之后,聪明的都会琢磨着退位;赌徒入局,谨慎的都会想着出局;富人聚了钱财,也都有心做一些慈善事,散散财。这都是下山的事业。

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始,可以长久。”上山之人,若能知足,就能下来;上山之人,若不知足,就下不来了。

人不怕上不了山,就怕上去了下不来。因此,别太贪心了,要晓得知足。尧在禅位于舜之前,还曾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时间来治理天下。”后来,尧才把天下传给了舜。舜在禅位于禹之前,曾将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软的皮毛,夏天穿细细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种,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秋天收割贮藏,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休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推辞之后,善卷就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再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住处。舜又把天下让给一位农夫,农夫说:“君后的为人实在是尽心尽力了,真是个勤苦劳累的人!”说完,就和妻子背的背、扛的扛,带着子女逃到海上的荒岛,再也没有回来。

拥有天下,可以说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尧、舜是圣人,他们可以下来。其他的智者呢?不知道能不能下来。山上面的诱惑很大,危险也很大。对此,他们都知道。他们不是不想上山,而是担心自己上了这座山,就下不来了。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梁武帝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梁武帝做了皇帝,赐给他十五顷田,一座山林,但他仍然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妻子深感不安,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的封赏太少而不高兴?”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至于此。”妻子劝道:“官人,太多财富、过于显达,并不是什么好事啊。”鱼弘听不进去这些道理。他担任郡守,仍嫌官小;他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公开勒索钱财。他让下属到民间敲诈勒索,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珍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锦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鱼弘甚至对人说:“我做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做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享乐?”这个贪心不足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后来,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鱼弘便一命呜呼。

若不知足知止,不控制贪欲,就不可能有宁静快乐的生活。欲望并非不要,只是不要贪欲。欲望可以让人上山,贪欲却会让人上山之后下不来。

只有摒弃贪心和贪欲,知足知止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

有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元钱,夫妻俩都会开心地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的了。

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做生意亏了一点本钱,而饮毒自杀。其实,仅他们留下的房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吃上几辈子。两对夫妻有不同的境遇,关键就在于知足与否。知足的人安守本分,珍惜拥有,以快乐为本;不知足的人,一山还望一山高,有上不完的山,从来就没想过要下山,所以他们只有死在山上。

感恩是知足的常心,清福是知足的享受

生活中常听人说“享清福”,却没有几个人能明明白白地说出,享清福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佛认为,清福是一种福报,而且,在所有的福报中,清福是最难得的。

关于清福,有一个小故事: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都跪在庭院里烧香拜天。拜了三十年了,非常虔诚。有一天夜里,他的虔诚终于感动了天神。天神下凡来到他的面前,一身闪闪发光。幸好,他没有被吓到。天神也没有啰唆,直截了当地说:“你每天夜里都在这庭院里虔诚地拜天,想必有什么要求吧?不妨说来听听,或许我能帮帮你。”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其实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游山玩水,没有疼痛,无疾而终。”天神听了,哈哈大笑:“哎哟,你求的这个,做清福,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得大,财发得多,这都好说,但是这上界神仙之清福,我却没法给你。”

这就是清福,虽然看起来很朴素、很简单、很平常,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受的。

那么,为什么天神说给不了清福呢?

因为要享清福,必须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心是不能给的,每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