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末日到了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1:09:05

点击下载

作者:菲利普·埃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银行的末日到了么

银行的末日到了么试读:

引言

一场银行领域的较量已在悄然酝酿,而各大银行还尚未察觉,那些已然出手布局的参战方可不会完全暴露自己的野心。当前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但它会成功吗?利润又从何而来?注意,苹果公司已经在它的新一代iPhone(苹果手机)中添加了支付功能,这就意味着它很重要吗?为什么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们都对支付系统产生了兴趣?只是多样化投资的拓展还是战略性的赌注呢?而补充货币为什么能够发[1]展?比特币现象又意味着什么?

比起简单直接地质疑支付问题,如果把所有的疑问联系起来,是否更能够揭示其深层核心和本质?比如,现有银行模式的限制,大银行的不足与风险以及可预见的替代方式。

作为人们每天都会进行多次的寻常行为,我们把付款归类为次要或边缘化行为或许是错误的。付款领域已经成为新市场参与者的一个演习场地,参与者的规模参差不齐。而且,其他服务领域的金融企业也因此有了新的市场切入点。当然,这些完全都是对于那些新参与者而言的。或许,现在看来移动支付引起了市场的动荡,但它终将为市场带来机遇。

[1] 比特币,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可用以购买现实生活物品,但只能在数字化世界中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可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兑换。——译者注第一章苹果公司进入支付领域究竟目的何在?

1997年,随着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回归,苹果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又重回飞速发展的轨道。iPod(多媒体播放器)、iPhone、iPad(平板电脑)又重新成为其首席创新计划,也是其首要的利润来源。在资产规模上,它还和埃克森公司(Exxon)争夺全球市值第一的头衔。但究竟为什么苹果公司会想要进入支付领域呢?只是单纯增加一项服务还是在设定极其重要的战略方向呢?继往开来:NFC芯片

2014年9月9日,苹果发布会在旧金山召开,尽管这次发布会的主打产品是iPhone 6,但继任史蒂夫·乔布斯首席执行官位置的蒂姆·库克,同样也发表了一项重要声明:苹果公司正式进入支付领域。有了“苹果支付”,新型iPhone手机的用户除了能够在美国一些特定商家(如麦当劳、迪士尼商店、赛百味、丝芙兰等)购买商品,还能在22万个装备了非接触式支付终端的商户那里进行交易。正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芯片实现了这项功能,而今后苹果公司位于库比蒂诺的新总部所生产的所有智能手机上都会装备此种芯片。

有了NFC芯片,苹果公司就能继往开来了:一部分特定的高等级智能手机早已在2010年就装备了这种芯片。然而,这项技术在当时没有得到大众和商家的认可,在找到好的解决方案之前,苹果公司更倾向于按兵不动。NFC是一项非接触式技术,它能实现在两台至少相距10厘米远的独立设备之间进行特定的数据传输。人们可以交换虚拟访问卡,远程操作自己的公交旅程或演出门票,给自己的会员卡增加点数……或在配备同样设备的商家那里付款。鉴于其巨额的财务投入,正是这最后一种用途激发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最大兴趣。

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公司都坚决抵制NFC芯片,无论多少公司愿意采用统一标准,只要一家公司不愿将自己捆绑在寻找“自主”、特有和非兼容性(Mac/PC, iOS/Android)的解决方案上,统一标准就对它毫无意义。但向iPhone用户强制推行预留的特殊标准,其可行性就更小了:如何说服商家特地为这些人群再装配一套设备呢?最后,苹果公司还是同意了使用NFC标准。但按它的方法,还要做一点补充——为了避免账户被盗空,每一笔支付都要有iPhone(Touch ID)用户授权生效的电子标记。这是很有见地的一项考量,而且其竞争对手三星公司,同样也在他们生产的智能手机上开始安装阅读标记了。

自始至终,苹果公司通过与主要的支付卡发行商(维萨、万事达、运通卡)和各大银行(美国银行、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签字授权的过程掌握着整个支付进程,它们占有了美国信用卡购物交易83%的份额。此外,苹果公司保证了它的保密性:在商户中“收银员不再能看到您的名字、银行卡号或您的信用卡安全码,这就降低了潜在骗局发生的可能性”,而其他方面“苹果公司不保留您的购物记录:我们不知道您买了什么,也不知道您买这个商品支付了多少款项”,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向苹果公司咨询。

根据与银行之间的协议,苹果自己授权生效的电子标记有了私密性保证:苹果公司把用于最终实现远程支付的所有机会都放在了手机上。当然,这会产生银行手续费的问题。怎么分配呢?这个信息暂时保密……要不要让银行参与呢?

然而,苹果公司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实现支付功能。为了激活“苹果支付”,iPhone 6的用户必须要上传自己的银行卡照片或手动输入卡号、有效日期及信用卡安全码。然而,苹果公司其实已经掌握了[1]这些信息:就在iTunes里!事实上,苹果产品的每一个新买主,都要在这一平台上输入他们的银行信息以便购买应用软件、音乐产品或书籍。世界上已经有8亿多用户进行过这项操作了,而且此数据很快就将超过10亿,尤其是有了中国用户的加入。这原本就已经足以使苹果公司允许iTunes账户的使用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汇寄款[2]项,实现和贝宝(PayPal)一模一样的功能了。

创建于1998年的贝宝已经成为“经典”。它的两个用户能够在彼此之间实现付款,可以是网民在网上结算一笔买卖,也可以是个人之间因为某种原因而互相汇款或者是进行其他交易。使用贝宝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充值或者收款的银行账户,但银行的份额被适当缩减了。商家通过贝宝账户收到钱款后,不一定要把钱转入银行,可以直接用这笔钱进行购物,并同时向银行保密,也完全没有额外的手续费。贝宝并非传统的银行机构(这里不能存入支票,也不可以获取存折,更不能认购金融产品),但它在在线支付领域和银行展开了正面竞争。与其用银行卡结算交易,不如通过贝宝在线结算,对银行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损失。

美国贝宝公司已经吸引了法国15%和英国25%的电子商务业务。它在世界上拥有2.2亿客户,其数量高于任何一家银行,法国客户人数更是高达1000万,贝宝已经彻底激怒了银行。那么,想象一下,如果苹果公司和它快要超过10亿的用户都转向这种支付模式会怎样呢?对于商业网站而言,这个理由已经足够使它们再加一个iTunes按钮以获取这些客户的青睐了!而这对银行来说将是一次正式宣战,但苹果公司选择不这么做。

实际上,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苹果公司看得更高、更远。说看得更高,是因为它不想和贝宝一样,局限于网络电商领域,它还想涉足传统商业:要使传统商户配备与iTunes兼容的支付终端很困难也很昂贵,而NFC芯片的使用是一项通用标准,这使得配备NFC芯片的设备被迅速推广使用(即使它尚未风靡);而说看得更远,是因为它的目标不是在当前与银行竞争,而是让普罗大众养成用苹果智能手机进行支付的习惯——倘若大众感到这种方式比用银行卡更安心,就会成为这种新型支付方式的用户群。在人们养成这种习惯之后,那就是时候提出更加“自主”、更不受银行制约的方案了(正如苹果公司正在做的那样)……用智能手机支付,真的吗?

韩国三星和日本索尼已经成功使数百万消费者转向了远程支付。不是因为受潮流的影响,而是因为远程支付方式的使用已然十分普遍:NFC卡这种简易的小卡片或者说是装备了这种卡片的智能手机不仅可以用于在商家进行支付活动,也可用于公共交通费、出租车费的支付,甚至是用于办公楼或大学的门禁系统。只要大众发现了这种支付方式期限灵活、速度迅捷、服务多样的优点,那么他们就一定会采用,其他一些国家也是这样。2011年6月,为了使用和推动NFC标准,韩国NFC联盟建立,它联合了主要的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三星、LG)、支付卡发行商(维萨、万事达)、分销商以及国家服务供应商。在这之后,如特许移动商务(手机商务)这样的新型服务大量出现,比如:首尔的地铁乘客在墙体广告上进行操作,即可购买相应产品,进行付款并确定送货到家的时间。

在巴黎地区,通游交通卡Navigo就是用NFC芯片进行运作的。因此在技术方面,智能手机上也很容易实现同样的功能:使用者不用再操心卡的问题,只要在过卡口的时候带着手机就足够了。他们也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充值。

苹果公司是潮流设定者,也是趋势的引领者,但这也需要他人的追随,例如,应用程序的开发人、配备了NFC的商场、新型的服务商,等等。这样移动商务才能发展,美国也才能再次赶上已经领先了一步的韩国。人们或许会为了展示自己的iPhone 6而不愿意使用NFC技术,但如果他们看到了NFC的优势,就必定不会错过这项技术。

智能手机制造商三星公司又会如何应对苹果公司进驻移动支付市场的事实呢?尽管三星在韩国本土已经获得了成功,但它不能让主要竞争对手超越自己。巧合的是,苹果公司的会议召开几天之后,媒体就报道了贝宝和三星决定合作的消息。这是一项可以让后者获得美国2.2亿全球客户的协定,同时这一合作也使得贝宝能够进入移动商务领域,并且以三星品牌的智能手机为媒介,进入壁垒森严的商场。贝宝已经被200个国家的用户所使用,而“苹果支付”仅存在于美国,它的国际化还需要时间。苹果公司的应对是可以预见的——将贝宝驱逐出支付系统。

广大的用户群使贝宝能够占有一席之地。2002年,拍卖网站易贝收购贝宝,随后又在2014年9月分道扬镳。自此以后,贝宝成为一个独立公司,有选择合伙人的自由,以前它与易贝的利益挂钩的日子已经远去(比如,易贝的竞争对手亚马逊一直不接受贝宝支付的情况也会有所改观)。在和三星的协议中,贝宝可以自主为商家开发手机支付系统(One Touch),这个系统即将在法国南锡进行测试。这个系统的支付功能不是通过NFC卡实现的(因为贝宝还想进军不装备NFC卡的智能手机领域),而是借由合作商户的索引来实现的。尽管如此,贝宝还应重视下文这个唯一一个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有用户的市场参与者。领军企业纷纷入场

巨头谷歌当然不会缺席这场战斗,它已经为贝宝创建了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谷歌钱包,不过目前只在美国开放使用。移动支付研究的创始者安卓公司,同时也是苹果公司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在提出倡议后,也已经开发出了基于NFC标准实现的移动支付系统。然而,它的策略有些摇摆不定:2012年安卓收购了电话制造商摩托罗拉(收购价125亿美元),2014年转卖给联想公司(出售价30亿美元)。安卓是全球众所周知的移动支付研究创始者,但它的支付系统眼下还未能走出本土国界,不过这一限制不会持续太久。

2013年,微软又并购了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同样开发了通过NFC标准来实现的支付功能。脸谱网(Facebook)对于移动支付也颇感兴趣:其爱尔兰分公司已经为特定的金融服务获得了必要的官方授权,目标是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为客户提供转账、付款和存款服务。眼下,脸谱网仅仅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转,所以这可能会成为它实现收入多样性的一个契机,很显然,脸谱网会从每一笔交易中获得部分手续费。

推特也已进驻该领域,尽管它的计划在目前似乎显得野心较小。[3]2014年10月,推特在法国正式与BPCE结盟。“咻”的一声就能转移钱款。不过,用户需要预先在S-money——BPCE为了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款项流转而设立的分支机构开户。是,推特目前只扮演一个简单的传递角色,但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没有哪个互联网巨头可以仅仅停留在互联网技术上,因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优先入口:2014年5月,美国人通过手机花在网[4]上的时间超过了通过个人电脑所花的时间。那么,自然地,这些关联产品(NFC、全球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矩阵码等)的使用也得到了巨幅增长。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为现金和支票转换带来便捷的银行卡,但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更快地适应智能手机支付,而把银行卡抛诸脑后。银行卡,银行霸权的象征

银行卡无疑是银行的巨大成就。在法国,有将近半数的支付活动都是由银行卡完成的(除现金以外),这个数量取代了转账和支票,并远远超越了自动扣款。不过这种计算没有包含现金付款方式:论交易数量,现金付款位于首位(根据麦肯锡事务所的数据,2009年法国的现金交易占总数量的55%),但是论金额,它所占的份额甚至小于5%,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金支付主要用于那些金额较小的交易。

银行卡因其使用方便(能够随身携带大量的流动资金,比支票更简单易行)的优势而得到普及,尤其在法国,它获益于一种芯片(和美国的情况不同),这种芯片的使用使得银行卡更加安全。但是我们几乎忘了,它的普及还归功于一次权力的调用:1970年,乔治·蓬皮杜总统恢复了薪酬月付的强制规定。在那之前,工薪阶层的工资可以是周结甚至是日结,而支付方式就是以信封为容器装入应付的现金数额。那时,数百万名法国人都不使用银行服务,他们也不需要,只有那些需要管理家产的大富豪才需要在银行开户。而薪酬月付,就使得拥有银行账户成为必需,因为从那以后,使用现金支付这种方法要管理的钱款数额巨大,所以将工资转入银行账户更为方便实际。对银行[5]而言,这是一个绝妙的礼物——大量客户涌入银行。1972年,BNP的一个广告宣传用绚丽夺目的色彩标注道:“您的钱财让我青睐有加。”

于是,在同一个时代,银行卡横空出世,它于1967年面世(首版DAB),然后是磁条卡(1971年),以及法国人罗兰·马赫诺发明的芯片卡,这种卡片于1986年正式商业化。四位数密码的使用要追溯到1990年。在2001年,使用银行卡支付的交易数量就超过了支票支付。长此以往,银行卡成为支付的优先方式。

管理支票和现金既麻烦又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相反,银行卡转账和自动扣款就有较大的优势(关于金钱方面后文还会提及)。全电子化是银行的梦想。它们最大限度地限制使用支票的愿望,以及废除所有现有钱币的谣言都从何而来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眩晕[6]感:更多现金,真的吗?广泛的监管,是奥威尔主义吗?虽然银行表面上否认这种说法,但是实际上确实是这么想的;它们尝试推行Moneo充值卡(最少充值30欧),但随后该倡议被搁浅了。

控制所有的交易并收取每一次交易的手续费,这就是银行的目标,该目标在银行卡的帮助下几乎已经实现。不幸的是,互联网出现了,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新兴的市场参与者,如贝宝。但这还仅仅是开始:现在还有了苹果、三星和许多其他公司的参与,我们等着瞧,这场较量不一定是正面冲突,但银行不得不开始分享市场……

[1] iTunes,一款媒体播放器的应用程序。——译者注

[2] PayPal,一种网上支付工具。——译者注

[3] BPCE,法国第二大银行集团,于2009年6月底,由法国人民银行和储蓄银行合并成立。——译者注

[4] 《在美国,手机上网的时间超过了电脑上网的时间》,www. journaldunet.com,2014年5月13日。

[5] BNP,法国巴黎银行,于2000年5月,由巴黎国民银行和巴黎银行合并成立。——译者注

[6] 奥威尔主义,由英国著名政治讽刺评论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字衍生而来,乔治·奥威尔在其作品《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中,批判了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代表、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译者注第二章现有银行系统的不足

现有银行系统的不足和风险源自它的多重本质。我们不该以狭隘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也不该将目光局限在支付方式上,而是应该把其他风险考虑在内,包括因银行本身和货币的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支付方式的费用昂贵

不同种类的支付方式比我们最初预计的要昂贵得多。麦肯锡在[1]2009年的时候做了相关调查研究。虽然从自动取款机中取钱的行为简单而快速,但是对法国的银行而言,这意味着每年都要管理和维护国内的56000台自动取款机,这项费用不低于26亿欧元。这就是法国“现金”的价格。在取款这个程序上,银行除了付款给客户,没有任何多余的要求:仅仅是冒着向其他银行支付手续费的风险,让它的客户得以在任意一台隶属于银行网络的取款机上取款。至于支票,尽管由于数字化的发展,它的实际流通量已经大大缩减,但其支付过程的处理费用仍高达24亿欧元。

然而,公开数字显示,由于使用者所支付的手续费,银行卡的收费总额达到了27亿欧元:客户为了获得银行卡而支付固定费用,而商户更要负担这笔费用。这其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银行促销或是在网上快速办卡的时候,我们总是能获得“0欧元”银行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张卡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在商场里,当我们购买一件价值100欧元的商品时,我们要知道,有2欧元、3欧元甚至4欧元会进入对方开户行的口袋,这就是商户所支付的手续费。所有的费用都囊括在这个数字里:它的计算以当时的交易额为基础,包含租用读卡器、使用专用电话线路、支付跨行手续费(当客户和商户的开户行不同的时候)、整合发票和专用会计软件的费用,等等。根据GIE集[2]团(世界两大信用卡商之一)前任总裁的一份调查,小商户需要为它们的银行事务缴纳3%~5%的手续费,这是一笔大数目。大商场或具备规模经济的商业网络就可以与银行协商从而获得优惠的费率。但商户不会在价标上标明,这件商品价值97欧元+3欧元银行费用,而是将手续费包含在商品的总价里,消费者没有考虑的机会就已经支付了。如果可以这样就两全其美了:我们用现金付款,商户就可以定价为97欧元,而用银行卡付款,价格就可以定为100欧元。可惜的是,法律禁止商家按照付款方式来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这可能会加剧支付方式之间的竞争。

其实,银行从转账和自动扣款交易中的所得也达到了7亿欧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些已有的支付方式上,银行其实亏损了16亿欧元(现金交易损失26亿欧元,支票交易损失24亿欧元;银行卡交易收入27亿欧元,转账交易收入7亿欧元,折合总计损失16亿欧元)。但在整合管理相关的账户时,银行又从低谷走向了高峰:现有这些账户,更确切地说,是那些非薪资账户(它们为银行提供了免费的资源)带来了47亿欧元的收入;我们再加入散户,粗略估计,有13亿欧元;最后,银行净收入了44(-16+47+13)亿欧元。这是一笔巨款。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能理解银行的所作所为了:限制支票的使用,把银行卡普及化,不对往来账户进行酬报,对散户收取高额费用……我们也就明白了,其实管理往来账户是一项高利润的经营活动,而这种活动自然也涵盖了对现有支付方式的管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那些行业闯入者的战略了:为什么它们不再纠结于对现金和支票的管理,因为这些业务成本的高昂程度令人咋舌,它们选择瓜分银行卡和往来账户这块“大蛋糕”。银行有着管理现金和支票的法定义务,却不能对其听之任之。

当然,商家们不可能对高额的银行卡费用毫无怨言。银行抱团共同抬高费用,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已经受到了法国市场竞争管理局的谴责,该机构业已敦促银行降价(该决定发布于2011年7月7日)。在美国,类似事件是要遭到法庭审判的。2014年3月,美国首家超大型连锁超市沃尔玛,向信用卡发行商维萨公司提起诉讼,控告其在2004年至2012年的8年时间里,无理强制收取了50亿美元的费用。沃尔玛断言,维萨公司和各大银行都在滥用它们的市场主导地位,并默许了这种不正当的垄断性竞争。放眼全球,美国的零售商们要对两大信用卡发行商维萨和万事达缴纳每笔订单2%~3%的手续费,从国家层面看,这笔费用意味着400亿美元的收入。沃尔玛卷入这样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它就联合其他大型零售商向维萨和万事达提起了诉讼,这起诉讼特别针对交易处理费用的制定。双方在2012年7月达成了共识,维萨和万事达应零售商们的要求,降低了费用。

消费者也同样对银行高额的基本费用(甚至比付款交易的收费还高)有着诸多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费用难以辨析明细而且数额巨大,其实他们还忽略了每次刷卡交易时产生的2%~5%的手续费,这样说来,实际费用就更高了!

我们现在知道,银行其实不愿意管理代价昂贵的现金和支票,它们只想抓住银行卡这个利润点,但这似乎不太合商家和消费者的胃口。所有人都对高收费充满抱怨,但银行才是这个游戏的主宰,我们所有人都只能任其摆布。同时,这些高额的成本还很大程度上逼退了那些渴望降低费用进入这个市场的新参与者。

另外,这些问题只是“富人”的烦恼:我们享受了高效的支付系统,而这是构成现代经济的一个基本元素。但并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居民都能受惠。世界上一半人口没有受惠于银行服务

我们或许该稍退一步,不那么咄咄逼人,带上些许感激之情,感激我们所拥有的好运:世界上有半数人口是没有银行账户的,更不用说不同的支付方式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了。根据美国大学联盟财务援助行动的一项研究显示,有25亿成年人,也就是全球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口,并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相对地,享受了银行服务的成年人[3]口数量是22亿。这些没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的撒哈拉南部地区、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

这些基础金融服务的缺失会导致基础服务(能源、电信等)的数量受限,也意味着经济流量要超出一定的程度是很困难的,而最困难的是积累资本并从中获益,总之,这就叫作“穷人的陷阱”:贫穷的人永远贫穷。虽然人们已经在尝试突破这些限制(养老金会允许用信用卡支付养老保险,如印度允许为了保护和转移资产而买卖黄金首饰),但收效甚微。

那我们还在等待什么呢?是等待国家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等待银行网络的进步,最终让所有人都能享有现代金融服务?但我们这里讲的是这数十年,并不是要讨论将来,让所有人能够享有银行服务在未来是必定可以实现的!一定还有别的方法等待我们发掘。其实可以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管怎样都要让全部穷人接触支付交易和电子转账交易服务,接触到当前账户的管理、储蓄、各个信用卡或保险服务,因为这才是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最好方式。

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同样根据这项研[4]究,经合组织国家中,有8%的人口也同样并未享有银行服务。贫困人口由于《法国银行档案》而被银行系统排除在外——他们被拒绝接触这些当今世界的必要工具。银行风险:破产和账户截留

回想一下,对于银行账户、支付卡、储蓄金和规律性收入的处理过程,都是万无一失的吗?其实不然,如果2008年金融危机再现,那么破产和账户截留的风险就会卷土重来。

2007年9月,次贷危机开始延伸,英国北岩银行无法实现再融资,没有银行愿意信任它。在银行股价下跌的过程中,谣言沸沸扬扬,很快,银行柜台前就排起了长队,客户们希望尽快提走所有的资产(这正是挤提)。但这场银行大恐慌被扼杀在了摇篮里。几天后,英格兰银行向北岩银行提供了250亿英镑,这也开始了英国的银行国有化进程。但好景不长,银行职员们才提交过一次年终总结,1929年金融危机时的恐怖气氛就换了新颜席卷而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又响起了一阵惊雷。这次没有被市场预测到的激变差点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招致更多大银行触底,不仅仅是美国银行,金融市场中所有的互联银行都受到波及。我们需要像保尔森(布什政府财政部长)计划所建议的那样,用7000亿美元的资金来平息这场混乱。而在当时,世界上只有很少数的储户意识到他们的资产可能会化为泡影。

其他人是在几年后才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躲过暴风雨。2013年3月16日这一天,历史永远留下了欧元区国家的银行账户被截留的瞬间。塞浦路斯的银行系统极其庞大,其薄弱的税制和对资金来源的监管不力,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大量储户(尤其是俄罗斯的寡头政治家)。但希腊的债务重组摧毁了这座小岛的银行系统,因为它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这个友好邻邦的国债之中。随着银行的破产,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账户被截留,超出的部分被转成了银行的股份,成了一文不值的小纸片。我们粗略回顾这段历史就会毫不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发展进程:国家破产前,总是储户最先破产;然后开始出现违约、极度通胀、银行破产、掠夺、排他等其他征兆。从2013年3月16日开始,这一切都明确地呈现在了眼前,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从今以后,这种风险成了现实:如果国家的财政出现危机,那么储蓄者的银行账户就都处在被掠夺的威胁之中。

这是单一事件吗?完全不是,欧元集团主席杰洛·戴松布伦此后立刻表示,塞浦路斯树立了一个“榜样”。之后的10月,国际货币基[5]金组织正式认可了这个截留银行账户的办法,同时还提出向家庭征收10%的存款税以减少国家债务。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处理银行危机的方式从此成为欧洲的一项条令,该条令后来在2016年1月1日生效:在2012年12月11日、12日的夜晚,28个成员方以及委员会和欧盟议会一致通过了这一条令,即银行面临破产风险时,可以对存款额10万欧元以上的账户进行截留。为了保证人们不会与此同时提出抗议,这一进程必须加速进行。欧洲央行董事会的一位成员(萨宾·劳滕施莱格)于2014年1月发出声明,欧元区应该要有能力,在周末时间为一家陷入困境的银行制订好再融资和重组的方案。周末,一家经过政府背书,鼓励人们信任的银行突然在周四的晚上被宣布破产,然后周一早上大家的账户就被虹吸了50%,干净、利落、高效,我们根本无法阻止事情的发展。

这是个糟糕的表率:这种行为本身除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抢劫和对个人权利的剥夺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再没什么比股东出资更平常的事了。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很好,还可以重修《银行法》,将市场银行和储蓄银行分开,这个办法可以避免银行的存款遭遇危险。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事了:他们不去防止银行风险的扩大和累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只想着从储户的银行账户里掏钱!

很多人可能会对自己说,有10万欧元的门槛呢,没什么好担心的。大错特错!事实上,在塞浦路斯,存款数量在这之下的账户确实没有被触动,但原因非常简单: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提供了一份10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相当于该岛2/3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像西班牙、意大利或法国这样的国家而言,需要上百个10亿才能保证个人账户不受侵害。但谁有能力提供这么多的钱呢?所以在金融危机中,银行账户一般而言是肯定会被截留的。随着该项条令正式实施的日期临近(2016年1月1日),很明显,所有存款数量超过10万欧元的账户持有人都会增开多个账户,以确保自己每个账户的存款数量停留在安全范围内。那些千万富翁,他们享受着奢侈的服务待遇并懂得用必要的蒙太奇手法来保护自己的家产。所以,只有企业的账户是可以动的了。但是截留企业账户,也就是截留他们金库的所有或是部分资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只是防止它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进行付款,防止它们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还是防止诱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绝对不是的,按照习惯,它们一定会首先向中产阶级的存款伸出魔爪。货币危机:货币扩张、通胀、外汇管制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货币制造和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概念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都变得非常关键。当一家银行贷款给一家企业的时候,它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会计游戏创造了这些钱。然后贷款协议上所填写的金额就会进入这家公司的账户。公司再用这笔钱去投资和生产。这笔钱就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成了一笔等额的资产:这是经济“健康”时的情况。再接着,这笔贷款就被慢慢地还了回去,这些货币也就销毁了,而相应的资产被出售了。最后,给双方都带来了利益:贷款的公司因为新的投资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而银行则得到了利息,这就是所谓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流通到市场上的贷款金额与相应的可用资产和服务是等价的,所以就没有通货膨胀的风险。而银行吸收的储蓄金就是用来保证企业有能力对此进行偿付:有了这笔储蓄金,也就有了一定的安全系数,也就是一张资产负债表,这样公司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用额度。

现在来分析分析国家。如果它的预算发生赤字,它就必须借款,也就是签发债券并出售。如果储户购买了债券,就没有问题了(给政府存款、调整生产性投资,这些都用来帮助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融资,但这对经济增长没有好处)。但是如果储蓄金不足,或者人们不再愿意相信政府、负担国债了,那么一般而言,这个国家就必须大规模缩减财政赤字。但用到这种方法的情况极其少见,因为还有另一个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法: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全部或部分国债。

这就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出现的情况。美联储买下了大部分的美国国债;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都像欧洲央行那样,在它们各自的国家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只是程度略小。为了援助各家银行,中央银行同样也买下了私人债务(美联储买下了房地产借款)。这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会计游戏,也就是纯粹的造币,被人们称为“货币扩张”或造币。中央银行降低利率的行为再次强化了这一现象,使得国家的再融资成本越来越低,也不再敦促政府执行预算……而且,与企业不同的是,政府永远还不清它们的借款,政府的债务只会增加(法国债务已达2万亿欧元)。从政治交易的角度来看,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它们的债务大约相当于它们各自国家1/3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之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这个比例仅仅不到1/10!

所有的这些造币行为都是没有实际对象的(政府不生产商业资产,这笔钱大多用于支付公务员工资)。所以就真正有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就是说,货币数量超过了市场经济中可用资产和服务的总值。这种通货膨胀随后会变成极度通胀,也就是纯粹而直接的货币损失[6](就像1923年德国发生的那样)。然后,为了维持政府支出,政府印发更多货币,阿根廷政府在遭遇强烈通胀时(官方数据为25%,而实际更可能是40%)就是这么做的。极度通胀可能迅速转变为现实。通常,人们每个月都会涉及付款事项,每个星期都会购买民生用品。在通货膨胀下,如果他们算一下一个月中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多少,就会自然产生要在一个月中买足所有这些商品的念头,而那时起他们就会大量通过账户付款了。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这样做的话,货币流通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而这就是国家陷入极度通胀的时候了,人们疯狂花钱(清仓),价标频繁改动,那些持有股票的人等待着价格再次上涨,穷人和市场陷入黑暗之中。经济市场萧条,失业率迅速上升,储户破产。一个简单的事件或一场非理性的恐慌就可以导致一场极度的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而就这么一次偏离轨道,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阿根廷已经经历了这样的时期:物价涨到了1989年的3000%)。

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人们目前还没有感觉到通胀的压力。我们说到通胀,它其实表现在“消费者指数”上,是由国家统计机构,也就是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进行测算的。消费品很难涨价,因为它们受到国际竞争压力的抑制,一家公司如果涨价太过会立刻失去它的市场份额。但是,还有一种通胀叫作“资产通胀”,比如说房地产泡沫(特别是在法国),或者叫市场行为,是在对经济增长乏力有过多忧虑的情况下频繁发生的。简而言之,没有通货膨胀,就会演变成通货紧缩:印发出来的钱在银行和市场间流通,但没有真正进入经济运作中(信用是无法恢复的)。然而,所有这些流动资金象征着明显的通胀风险,可能会在一天之内启动,进而严重损害家庭储户的利益。

在欧洲还存在着独有的欧元风险。“欧元危机”可能在市场过热和缓解期的时候出现。2010年,希腊这个国民生产总值只占欧洲2.5%的国家,其主权债务危机却引起了整座欧洲大厦的震荡。随后的2011年,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利率上涨,反映了这两个国家不可能进行再融资,诱发了新一轮的恐慌。我们找到应对这些危机的办法了吗?还没有完全找到。救济金和大量现金只是用来解决当时的困境:希腊始终处于无力偿债的境地,而欧洲的(尤其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银行已经获得了欧洲央行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提供的1万亿欧元贷款(2011年12月版和2012年2月版《长期再融资操作》),这些条件中还包括允许它们再次陷入困境的条款。欧元能够放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个国家遇到了困难,就会使所有其他国家陷入困境,使意大利崩溃或法国崩溃,一个民众的次贷危机会转化为银行危机,反之亦然。而每一次只有储户才会对自己的钱款忧心忡忡。

其实,当一个国家开始对它的货币失去控制,当它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袭,当它不再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当资金外流时,以国家的立场而言,其建立外汇管制的念头就会增强。人们就不能购买外国货币了,也不能和另一个国家进行付款交易,无法保证汇往国外的储蓄款,就完完全全和当年遭遇极度通胀的阿根廷一样。每个人都成了货币的俘虏,任由它贬值,损害自己的储蓄资产。

所以,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货币风险又被摆到了台面上,确切地说,它又增加了一项银行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储户可能感到彻底的彷徨无助,但我们会看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 《麦肯锡全球支付地域图示》:用全球化视野看待本地机遇,这是乔治·波热和埃马纽埃尔·康斯坦的财政部部长报告(2012年,第67页)《法国支付方式的未来》中所引述的。

[2] 笔者曾参与的巴黎东部马恩-拉瓦雷大学一次圆桌会议上的报告,2013年12月17日。

[3] 财务援助行动(Financial Access Initiative),世界上半数人口没有受到银行服务的惠及,2009年。

[4] 经合组织,全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济经济组织,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于巴黎。——译者注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译者注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年后,德国纸币马克的价值已经贬值至最初的10%,所有现金储蓄都贬值了。1918年早些时候,1纸币马克基本上能买1黄金马克,到1923年,1万亿纸币马克才能买1黄金马克。这被称为“最经典的通货膨胀”。——译者注第三章Orange Money与M-Pesa:非洲领先于欧洲

面对现有银行系统的不足,尤其是在某些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是被排除在现代银行服务范围之外的,其他的市场参与者会给出应对方法。经济和科技的进程并不一定是沿着笔直的路线、按照路标的指引来发展的,有时候也会绕远路或走捷径,但也存在着很多机遇,这些机遇,发达国家却不容易抓住,但也有很多国家抓住了,例如非洲的支付服务业。没有银行的银行账户

事实上,世界上还有我们在欧洲市场没有涉及的全新服务,而没有涉及的原因是,目前这些服务只存在于非洲。2008年,电信运营商Orange在科特迪瓦创建了“Orange Money”。这项服务可以在手机上实现所有的传统银行操作(支付、管理往来账户、转账、选择储蓄和保险计划)。在商场或市场上,卖家和买家只要互发短信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人们也可以支付水费和电费,还可以投保。如果某个人拥有一个贷记账户,他可以将等值于储备货物价值的一部分金额存进去。注册是免费的,而想要维护这个账户,用户可以在交易代理人那里存入一笔现金,通过接受另一用户的转账或直接从对方账户提取其工资的方式来回收这笔钱。一切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仅仅一部手机就足够了。

这项服务满足了一种真正的需求:在非洲,只有极少数人口有银行账户,然而,所有人都有手机,所以就有了这个方案!成功来得闪电般迅速:2014年4月,Orange Money吸收的客户人数达120万,他们分布在非洲西部大陆的10个国家之中,其中30万人来自科特迪[1][2]瓦。Vodafone则和M-Pesa一起在非洲东部大陆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倡议,尤其是在肯尼亚(90%的成人都在使用它们的方案)。而南非的电信运营商MTN也开始在自己驻扎的15个国家中开展竞争性服务——Mobile Money。这项技术在印度也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的银行服务普及率也同样糟糕。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就完全消失了。支付系统基础建设的发展、交易结算、往来账户的管理还有储蓄都可以在不经银行这道程序的情况下完成。这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利用它们的电话网络和信息能力,从无到有创造了这项功能性和竞争性服务,这项服务也迅速推广到了它们的用户中。它们的网络已经随着电话套餐的发展而渐渐缩小,所以运作的成本很低。对于固定成本明显高出许多的银行而言,要在这些国家中立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只服务于高端客户,提供私人定制化服务)。有了支付手段之后,银行还有可用之处吗?

有了120万客户和飞速的发展,2013年,Orange Money创造了20亿欧元的外汇,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功。它在非洲已经拥有900万手机用户,进一步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已经拥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订购了这项服务。就像Orange Money的首席执行官说的:“我们有一定数量的客户是拥有银行账户的,但他们还是使用了Orange Money。因为他们需要这项服务,他们能够在自身不外出的前提下,很容易地将账户中的钱和投资转移到Orange Money中。这就是今天我们与非洲银行建立伙伴关系的关键因素,也是将来与其他银行合作的关键。想要扩大这个行业的生态系统,并向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多使用Orange Money服务的可能性,但这还存在问题,就是[3]他们还需不需要银行服务。”

但是,在这场战役中,非洲银行会不会再次引狼入室呢?如果Orange Money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而收取更少的费用,银行的客户一定会慢慢地流向电信运营商。尤其Orange还在考虑拓展金融服务:“在西非经济货币联盟(UEMOA)中,有一张许可证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它的计划,该许可证允许电信运营商签发电子货币。也就是说,电信运营商可以在无须与银行合作的情况下,管理发票的付款事[4]项或是管理客户从Orange Money账户中进行转账的事项。”这至少需要摆脱中转银行,完全出现在银行业的价值链中。欧洲的布局开始了

在大量民众享有银行服务的欧洲部署这样的业务,会遇到另一个困难:这会真正成为一次对银行领域的宣战,银行必须忍痛调整固定成本费率(它们代理机构的网络)。电信运营商现在并没有发动“战争”的兴趣,它们做得更加巧妙。

跨国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Vodafone(沃达丰)首先(和M-Pesa一起)开始在罗马尼亚展开行动,由于国家贫穷,罗马尼亚全体人民(大约有70万人)都没有银行服务。他们面临着和非洲一样的困难。眼光再看远一些,经合组织中有8%的人口没有银行服务,这些人组成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不容忽视的是,Vodafone也考虑在东欧和中欧发展这项业务,比如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立陶宛、波兰和奥地利。

Orange另辟蹊径,与银行联盟,因为它的目的首先是让人们习惯用手机付款,然后等待时机解除对银行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Vodafone不会这样做,也不是说在罗马尼亚的英国运营商不会与法国运营商展开竞争,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一切,对于欧洲市场来说,还只是个开端。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Orange与银行卡运营商维萨在法国联合推出“Orange Cash”,一开始仅在少数城市试运行。只需要先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该应用是用来在商店或网上进行付款的,而要真正实现付款,只要在这个应用上一次性输入银行卡号就可以了。这项服务是基于NFC的非接触式付款技术实现的。2013年11月7日,Orange的首席执行官史蒂芬·理查德在对这项服务进行介绍的时候,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估计欧洲1/2的交易都会涉及手机支付。至于非接触式NFC,在法国、波兰、英国和西班牙,已经有10万电子付款终端能够与之兼容,当前Orange在法国销售的手机中,有40%从今以后会开始兼容NFC。”[5]

所以,Orange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没有银行服务的穷人,也不是要在发展Orange Money的时候和银行对抗,因为这些银行业巨头支配着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拥有着和敏感性政体议价的能力,从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规章制度。不能和它们对抗,Orange要的结果是进行手机支付服务的布局。当这种支付方式已经让民众习惯成自然之后,总会有机会绕过银行的……

2014年3月,我们了解到Orange和Ingenico(支付终端的主要制造商,“银行卡制造机”)共同开发了一种迷你支付终端,这个终端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建立联系,让小商户和手工业者也都可以接受银行卡付款。如果经典方案(所有人都知道的支付终端)对小金额支付交易来说太贵了的话,从现在起,有了这个低成本方案(是Orange的原方案的1/4),对总金额较小的交易来说,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就成为可能。Orange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其实是银行早该做的,不过银行不该因为这无法为其带来巨大利益而轻视这项业务。有一天它们会为这轻视付出高昂的代价。

视野回到非洲,确切地说是在博茨瓦纳,在这里,Orange还是和维萨一起,发行了支付卡(预付的但不是信用卡)和取款卡,它允许人们在取款机中进行取款。现金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但是Orange不想纠缠在自动取款机的管理上,这一项我们前面已经看到,成本非常高。于是,它经过和银行系统的协商,与它们开展了合作,但仅仅是在取款这方面;其余的(大部分的支付操作)都是由Orange Money来实现的。这预示着在未来的几年中,法国也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形:手机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这项服务完全由Orange和它的竞争对手控制,包括与银行间的取款权协议,而同时我们发现,在把手伸向手机支付的“蛋糕”上之后,它们已经打算放弃取款这个成本中心了。

此外,Orange已经无法停止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前进的脚步了,它还发布了一项手机对手机的跨境转账服务(目前只在马里共和国、[6][7]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实行),也和西联汇款或速汇金一样走在了别人的路上。渐渐地,Orange以及其他像Vodafone这样的大型电信运营商将学会管理所有与支付服务相关的事务,它们很快就能和大型银行一样胜任这份工作了。到那时,冲突终将于某一时间节点爆发。

[1] Vodafone,跨国性移动电话运营商,现为世界上最大的流动通信网络公司之一。——译者注

[2] M-Pesa,移动钱包服务。其中Pesa于非洲斯华西里语中意为“钱”。——译者注

[3] 财经事务委员会讯,2014年10月14日。

[4] 《Orange即将成为东非的银行家?》,jeuneafrique.com,2014年10月13日。

[5] 《Orange,法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将要成为银行了?》,www.challenges.fr,2013年11月7日。

[6] 西联汇款,国际汇款公司简称,世界领先特快汇款分司。——译者注

[7] 速汇金,与西联汇款类似的汇款机构。——译者注第四章补充货币的优势

这是应对现有银行和金融系统限制的另一种方法。曾经使用过的补充货币如昙花一现,几乎绝迹,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它们又强势回归了,我们来看看原因是什么。我们的货币是国家性货币

那些看起来很自然、明显的现象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所使用的欧元和之前的法郎都是国家强制性货币,是官方发行的,我们也不会想到要用其他货币。我们购物、存款、纳税都是用欧元结算的,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天经地义。

但在很多国家,美元和当地货币是同时流通的,所以居民可以使用两种货币。在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柬埔寨和老挝,除了官方场合,情况几乎都是如此,而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容忍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在美洲中部和南部。但这种情况通常都发生在“小国家”,在大型工业化国家,货币是唯一的,人们也不想颠覆它的地位,不想使用其他货币。在这种国家,自己的货币是“法币”,人们付款的时候是不可以拒绝使用的。补充货币的定义

补充货币是一种弥补官方货币功能缺失的币种。付款时,接受或使用这种货币并不是强制的,它只在买卖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所以国家货币得以维持它的优势地位,但它不再是唯一货币了。那么补充货币有什么用途呢?答案是,只能用于不使用官方货币的交易之中。这种现象可以用WIR(在德语中称为“我们”)来解释,它是现今流通的最古老的补充货币。

WIR是1934年在瑞士创造的。1929年的金融危机无情地席卷了美国,也扩散到了整个欧洲,瑞士联邦也没有逃过这次危机。情况恶化的银行告诉企业信贷机构,它们可能要被强制破产了。16家企业的业主于是决定联合起来,看看是否能够拯救他们的公司。显然,A公司需要钱来购买B公司的货物,而B公司自己也需要钱来支付供应商C公司的货款,它们于是决定创建一套互相借贷的系统:当A公司在B公司购买商品时,A公司就借记这笔交易,而B公司则相应地贷记,而B公司需要向C公司进货时也同样如此操作,继而良性循环。这些借贷交易就被命名为WIR,为了简化货币转换过程,它们确定1WIR=1瑞士法郎。但在这个新系统中,银行系统的资金就不再流通了。这些企业业主创造出了自己的货币,也创造了自己的银行(WIR银行)用来管理这个系统!在这个时期,瑞士的银行为了阻止这个计划无所不用其极,但都徒劳无功。这其实就是一个避开了银行的市场,银行不能再从这片市场里的交易中抽取手续费了。而WIR则继续着自己的进程,进而拓展到了整个瑞士经济市场中。

如今,有1/5的瑞士中小型企业(大约60000家公司)都依附于这个系统,使用WIR作为瑞士法郎的补充货币。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托德,对此系统诞生以来的所有历史交易进行了一项经济学[1]研究。他论证了当瑞士经济衰退的时候,WIR的交易量就会上涨;相反,当瑞士经济增长的时候,它的交易量就受到抑制。换句话说,它们的周期正好相反。补充货币是优质的货币,但如果用通用货币来计量它,它却一文不值。没有WIR,瑞士的中小型企业早就关门停业了,就会相应造成其他企业活动量的缩减。官方货币在银行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成为经济困难时的强制手段;而这另一种货币,有着不一样的基础,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补充货币实例

再看看其他案例。在法国,有一种补充货币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声望:SEL,也称为本地互换系统。这个集团的成员(会员制的协会)之间可以交换彼此的服务或社会资源及专业技能等。接下来就该统一账户了。以管道工为例,如果我们给每个人定下一个价格数字,每个人就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这使得我们可以向管道工提出支付补偿,并提供一小时工作的要求。在这里只考虑工作时间,而并不考虑他实际或假设的专业程度:一小时三角函数的课程就值一小时修建草坪的费用。我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国家,也发现了这样的系统。最初的SEL系统是1994年在法国创立的,而今天已经有300个之多了。它们主要在内陆地区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这里缺乏资金,所以支付水管工工钱就显得很昂贵,那我们就提供用专业技能服务的时间来支付补偿。到这里,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种补充货币是如何实现那些本来无法完成的交易的。这种交换使得人们在以后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经济组织,以便让自己和整个社区获得更大的利益。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凯尔多(1908—1986年),在其一部作品中提到了一点细微的发现:当一家航空公司为客户提供里程数的时候,难道不也是在创造货币吗?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但受惠方无法将其转让或在四季商场里使用。但它是一种“虚拟货币”。在经过一些特定程序的操作之后,人们可以购买商品或服务(车位、电影等)。这里,是忠诚思维和货币思维的交界处。同样地,当人们在餐厅或超市的熟食店使用餐券的时候,他们用的也是一种虚拟货币。这些交易都避开了银行网络,如果用欧元付款的话,这些交易就会完全不复存在了。

日本在补充货币的领域是非常活跃的。下面举两个例子:LEAF,神户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发明的,可以转换成农产品(一篮子水果或同样重量的蔬菜,价值一单位货币);WAT,这个货币在整个群岛流通,相当于新能源所生产的1kW·h(千瓦时)电(太阳能、风能)。这种货币和日元并不等价,它有一个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就像小麦和石油一样,这些是“原材料货币”。

我们也知道有一种货币是基于gran(葡萄牙语中谷物的意思)的,它本身毫无价值。gran出现于2004年巴西的一所大学,并发展到了其他学校和机构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物品,它还能继续使用但自己不再需要,由于已经没有了出售的价值,就只能扔掉,这时,他就可以把这个物品拿到学校,放在专用的房间里。这样,他可以拿到1gran,这就是该物品的价值了(一辆旧自行车、一个咖啡机或者一本书)。这种gran是可以在当时或晚些时候用来提取另一个物品的。这是经过改进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允许时间错位,如果人们在当时没有找到想要的物品的话)。后来,大学里的商店(三明治店、书店)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接受gran作为支付方式,在某些方面,这种货币也和里程数一样,成为保证顾客忠诚度的工具。

在这些特殊的例子里,使用最广泛的补充货币是那些与官方货币挂钩的,就像WIR一样(1WIR=1瑞士法郎),人们可以用它在一个城市或一定的区域里消费,那里的全部或至少部分商店是可以接受它作为货币的。在德国,也有数十种类似的货币正在使用中或正在推出的过程中,最广为人知的是chiemgauer,这也是巴伐利亚州这个地区使用的名字:它于2003年面世,已经有600多家商户接受这种货币了,业已流通了几十万之多。在比利时,RES从1996年起在法兰德勒通[2]行,吸收了5000多家商户和大小企业以及10万名个人用户。RES和WIR一样,是一种企业货币,但同时也向个人开放,和chiemgauer一样。在法国,有很多当地的项目正在齐头并进:巴斯克地区的eusko、孚日圣迪耶的déodat、洛特河畔新城的abeille、佩泽纳的occitan、昂热的muse、布雷斯特的héol、孔卡尔诺的sardine、伊泽尔河畔罗芒[3]的mesure,等等。为了简化换算,每一种补充货币都设定1单位货[4]币等于1欧元。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统计出有5000多种补充货币;相反,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几种。我们生活在补充货币起飞的时代。补充货币的特点

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补充货币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1)补充货币是由一个临时机构创造和管理的,这个机构也叫作协会(比如WIR银行),所以没有走传统的银行路线。(2)与国家货币相反,用补充货币解除债务从来都不是强制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拒绝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不支付这种货币(考虑到将来的需求,他可能想留下一些,也可能是其他的任何理由),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收取欧元。用很简单的方法,用户就可以与管理这种货币的银行兑换官方货币(转卖)。这种自由允许人们完全根据自己需求的货币数量进行调整,不多也不少。只有契约双方都希望用补充货币进行交易时,这样的交易才会实现。(3)补充货币只是一种参照物,可能是常用货币(1WIR=1瑞士法郎,1chiemgauer或1occitan=1欧元),可能比较少见(SEL),也可能是一种原材料(WAT交换的电力,LEAF交换的农产品)。(4)补充货币是不能带来利益的,没有储蓄的理由,它就像是一种“助溶剂”,它每个月都会贬值1%~2%。这些货币是用来流通,用来方便货币兑换的(这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用来储蓄财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