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2:57:26

点击下载

作者:沈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

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沈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230-1

Ⅰ.①中… Ⅱ.①沈… Ⅲ.①肿瘤-中医治疗法②肿瘤-验方-汇编 Ⅳ.①R273②R28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4294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

主  编:沈 涛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230-1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邓序

夫“瘤”病之载,始于殷商。癌瘤之证,近年来病发骤增,害人不浅。饮食不节,酒色不制,风寒所灾,百毒所伤,六淫戕其外,七情贼其中,积微成损,积损成害。今医之所病,乃癌病多而方论少。秘方验方,而信者甚众;药多易求,而论效则远。

今人治癌,或以正虚施补益之法,或以巨毒行攻伐之术,如此乃世医之大误也,当摒其弊以正医风。莫要认病不清,辨证不精,贻误众人。然其咎为何?乃不识其因机明其病理也。癌瘤之证病机繁杂,相兼为患,非大实大虚简以论之。机体之阴阳盛衰,气血之升降出入,津液之盈虚通滞,经脉弛张,无不予以启迪,发人深省。而时代之变迁亦不可不虑也!

有言古方不能疗今病者,谬哉!古之经方,其法其方垂千百年而不衰,足见其临床基础坚实稳固。经方之经,重方法,立津梁,示人以规矩,使医者有法可依,有方可循,临证有所遵从也。今治癌之书栉比皆出,吾见中医特色书籍少矣。惜乎书可补读,理可渐明,其如疑难怪疾,不容以不究心详悉,通变换化裁之妙用也。若以一法应变病,按图索骥,欲得其效则鲜矣,后者当铭之。

今有沈、祝、由等贤学之辈,洞癌瘤之所成,察经方之所用,采辑历代名医方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附以己意,合成此书。联癌瘤临证之实际,以生理之源探脏腑之变,刻意精研,探微索隐,其中曲折真要,娓娓道出。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立方,随方选药,理、法、方、药,莫不详悉。吾以为治法方药之用,在于变通。药证相合,证变药亦变,以变法应变证,曲尽机妙,乃此书之精髓也。世人当知,治癌之实质,非以大攻大补之药灭其瘤体,而能以灵活之法排机体痰湿污浊、瘀血杂质,复体内气机之灵动,畅体内津血之运行,通闭解结,返之于平。如此脏腑环境清灵,则病不进矣。

夫人之大事,莫若生死,人命所系,日用尤急。粤稽往古,癌症之述卷帙繁多,如《内经》《景岳》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当知难而进,推陈出新。省病诊疾,胆大心细,务必旁通一贯,详察形候,能由亲友而兼及于仁民耶。

中医方剂之发展,希来者不忘初衷;中医肿瘤之新兴,冀后学承前贤继树新规。巍巍成中,薪火相传。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胸中也。邓中甲丙申年冬月于蓉城

李序

岐黄之道,自成一体。泽被八荒,今人幸宠。吾言:“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方之于法,若合一契,玄幽之机乃加减之变,妙乎神哉!君臣有序,明相与宣摄之理;佐使参用,显补偏救弊之长;和合为度,彰依法组方之旨;力大为君,穷遣药配伍之规。嗟乎!仰视宇宙之疾,变化多,其本则一;俯察品类之方,疗法众,辨证为纲。

阅经求典,中医之学恍无“肿瘤”之谓;历岁经月,中医之学似有“肿瘤”之治。何哉?乃吾之中医药本源临证治其“证”,而非治其西医之“病”。然其“病”“证”者,乃现于一体。余曾求二者所系之理,未尝不缘于中西俯仰之别故尔。遂轻言中医药之与肿瘤乃风马牛者,非也。肿瘤一语蜚声于世,则与“天命”结为宿敌。令罹者无路,医者无径,安有不为其恐忧之由乎!西医之学虽多有归宿之高论,然尚无折服之法。惜哉!幸哉!今之诸君垂青于以“悟”为要之医,以“变”为路之方。溯大医之于肿瘤之墨,不乏其痕。《仁斋直指方论·发癌方论》云:“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妇则多发于乳。”《证治汇补·胸膈门·噎膈》云:“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膈枯在下,胸臆苦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中藏经·论痈疽疮肿》谓:“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前贤之论,或明其证,或言其机,可圈可点。大医之道,治病求其本,辨证贯其中。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内外同治,调和阴阳。感昔者,无窠臼之约而放浪中天之穷;叹今人,拘西洋之论而不识国医之粹;冀后学,辟蹊径之幽而彰显桑榆之美。

蓉城方阵,横绝峨眉。潮祖志远,中甲难逢。世殊事异,贾沈波涛。沈涛教授乃吾之同道,不惑天命之友,曾屡促膝晤言于一室。虽命途小舛,为擎巴蜀之旗,仍老当益壮,令人折首叹哉!

欣悉佳作付梓在即,嘱余作文以为序,无洒江倾海之才,唯爰抒管窥,略言所感。时农历丙申仲冬李冀漫笔于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编写说明

《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是沈涛教授组织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和中医肿瘤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专著。中医学关于防治肿瘤的理论与实践源远流长,在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中医在积极发挥放化疗增效减毒和姑息治疗方面的明显优势基础上,既要勇于介入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干预治疗,也要探索和实践消瘤抑瘤的治法与方药。本书以脏腑病机为纲,总结和提炼常见肿瘤病证的治法与方剂,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的思维原理,虽然未能囊括肿瘤病证的一切病机和展示一切治法与方剂的结构,但已大体反映了中医治疗肿瘤的病机、治法、方剂梗概。

本书主要分导论,上、中、下三篇及索引五部分。导论诠释了中医治疗肿瘤的内涵及其常见治法;上篇以临床常见肿瘤的脏腑生理特性为切入点,探讨并总结病理、病性和脏腑病机要素,提出相应治法和常用方剂;中篇主要论述肿瘤临床常见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中医治法与方剂;下篇则是编写团队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感悟;后附方剂笔画索引。

一、框架说明

1.生理特性

非简单照搬中医基础理论之生理表述,而是直接阐述与该脏腑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理特点,其与总结出的病机要素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且所涉脏腑仅与该肿瘤原发病灶相关。

2.病机要素

至少包括病理要素、病性(寒热燥湿)要素和脏腑病机三方面。既与生理特性相呼应,又利于立法组方抓纲立领。

3.立法组方

据理立法,并说明相应治法的确立依据,阐明组方原则。

4.选方示例

包括方名、出处、组成、用法、证象、证析、病机、治法、方解、化裁。优选经方而不限于经方,验方亦有充足的文献依据。(1)组成:

摘录原方所用的药名、制法、用量等,以便理解制方人的学术思想和配伍意义。(2)用法:

录用原方用法,或标注现代用法。(3)证象:

首列病证,其次为症状、舌象、脉象。此处是对肿瘤病证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包括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4)证析:

简要的病因病机分析。(5)病机:

概括方证病机。(6)治法:

概括全方治法。(7)方解:

简析组成药物的配伍意义,复杂方剂或合方不必强求运用君、臣、佐、使理论;重要方剂归纳配伍特点。可引原书或医家论著作依据。(8)化裁:

即方剂的常用加减、用量用法特色、使用注意等。

5.中成药应用释义

为避免与正文选方部分格式冲突,此部分未采用与正文选方相似格式。中成药选方均与病机紧密联系,释义简明扼要,点出与该病种内容呼应之处。

6.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成段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原作者,所有参考文献出处在文后列出。

二、相关说明

1.导论《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系邓中甲先生主编《方剂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原文转用,体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的学理传承。

2.所选方剂部分采用合方形式,以符合肿瘤临证病机复杂、相兼为患的实际。

3.本书选方剂量与用法均参照邓中甲先生《方剂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该书未摘录的则以方剂学界公认为准。

4.常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篇增“其他治法”版块,盖因发热、恶性积液、呕吐等常见病证,中药内服受到一定限制,临床实际中外治等治法亦有优势。

学贵精专,医贵明理。望读是书者,既能从中了解癌瘤之病因、形成、传变、论治,更能明其制方之旨、用方之义,纲举目张,应变无穷。编委会2017年1月8日导  论第一章 中医治疗肿瘤的几点认识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广泛,病因复杂,证见不一,传变多端。虽然西医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因此肿瘤的治疗,不仅仅是西医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中医和心理学、社会管理等诸多科技工作者的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特别是经过放化疗之后和中晚期患者,选择和依赖中医药治疗。为了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使中医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我们有必要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立足点以及特色和优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不能甘当配角

中医学关于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中医典籍中关于其记载及论述更是不胜枚举,如《内经》之肠覃、伏梁、积聚,《伤寒杂病论》之胃反、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诸病源候论》之癥瘕、乳石痈,《景岳全书》之攻、消、补、散药物分类,《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犀黄丸、千金托里散内服和蟾蜍外贴,《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关于食道癌与胃底贲门癌因机证治的阐述等等,都是中医认识和治疗肿瘤的历史见证,亦是当前中医肿瘤临证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教学的队伍和平台迅速发展壮大,在临床服务于广大肿瘤患者的同时,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规范化、放化疗的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特色和优势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示了中医治疗肿瘤的独特疗效,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回顾中医治疗肿瘤的历史与现状,丰富的经验积累、与西医诊疗技术的广泛对接,既是需要客观面对的事实,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疗效的基石。面对肿瘤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医不能只当配角,必须勇于担当防治肿瘤的重任,在积极发挥放化疗增效减毒和姑息治疗方面的明显优势基础上,既要勇于介入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干预治疗,也要探索和实践消瘤抑瘤的治法与方药,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从配角到全方位面对,真正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践于肿瘤病程的始终。二、构建理论框架

理论结构决定着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以及实践的规律与法则,理论体系的框架,即是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中医肿瘤学并不是中医理论的简单组合和临证经验之量的积累,而是有其内在理论结构。中医治疗肿瘤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以及治疗肿瘤的优势和方法,只有通过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才能规范表述、全面揭示和系统认识,从而使中医治疗肿瘤真正升华为科学的诊疗体系。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框架包括其概念及内涵和外延、病因病机、诊断与治法方药、非药物疗法、治未病等等,需要我们去反复研讨和构建,形成行业共识。目前需要明确的是:(一)明确诊疗对象的问题

肠覃、伏梁、积聚、噎膈、胃反、癥瘕等等中医病名,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肿瘤病证,“司外揣内”的中医认知手段,存在着不能及时发现早期无症状肿瘤病证的可能。明确诊疗对象,意味着中医治疗肿瘤在病名和诊断方面需要与西医接轨,形成统一的治疗对象和研究目标,同时要融合西医对肿瘤的微观认识方法和成果,为中医治疗肿瘤植入微观病因病机和微观诊治、微观药理等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明确诊疗对象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首要。(二)“见瘤不治瘤”的问题《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人相应与人体自身两个整体观贯穿了中医理论,因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才有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因有人体自身的整体观,才有内伤七情的病因学说,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各个环节,成为论述生理、病理和治法、组方的指导思想。中医认为任何发生于身体局部的癌瘤都与机体阴阳失衡有关,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通过调节整体可改善局部病变。西医先后提出肿瘤发病的土壤学说和肿瘤微环境的概念,即是认识到了特定病因学说之局限。“见瘤不治瘤”与“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的原则一样,强调的是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及其治病的重要原则——治病必求于本。与西医更多针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治疗,重在消瘤抑瘤的理念不同,“见瘤不治瘤”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既针对肿瘤病邪本身,也从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角度对患癌宿主的整体进行治疗。因此,中医治疗肿瘤,强调整体思维的建立,“见瘤不治瘤”治的是肿瘤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机体。就肿瘤的治疗而言,西医的实质是治疗瘤体本身,而中医却是治疗患了肿瘤的人。坚守整体观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支撑。(三)辨证与辨病的问题

辨证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辨病是认识和解决其基本矛盾,辨证与辨病相辅相成。肿瘤临证强调辨证的同时,针对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还应注重把握不同肿瘤发展过程中各自的规律。强调辨病并非脱离中医理论的西医辨病,而是在接轨西医的病名、诊断为治疗对象和研究目标的前提下,融合西医对肿瘤的微观认识方法和成果,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握疾病本质、辨析核心病机的辨病。辨病不是简单选用所谓的抗癌中药,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病种总结归纳出各自的中医病机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法、组方。以乳腺癌为例,在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气郁、痰浊、血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阳虚寒凝是贯穿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过程中常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阳和汤为基础方剂,酌情配合体现行气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治法的方剂,如越鞠丸、犀黄丸等与之合方,常获良效。辨证与辨病及其体现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根本方法。(四)证候评价的问题

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感觉,而证候是由同一病机联系着的诸多症状所构成,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结论。长期以来,中医是通过观察构成证候的症状、体征的改善与否来进行临床疗效的判断,因此证候不仅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更是疗效评价的核心。西医的实体瘤疗效标准不能客观反映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生存质量、生存期、肿瘤标志物以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和实体瘤疗效标准的整合,才是科学的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而注重证候评价方能客观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的地位与作用。二一五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明确提出直接的临床获益是肿瘤药物有效性评价的依据,并倡导以生存期、生活质量为主要疗效指标,肿瘤客观缓解率为次要疗效指标,并鼓励制订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指标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指标,可谓是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权威认可。疗效评价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中医治疗肿瘤的证候评价体系,才能进一步确立疗效评判标准,进而客观、全面地展现中医的疗效与作用,避免因认知局限而错失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内涵。

总之,构建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框架,厘清并诠释其内在结构,有利于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理念和诊疗技术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创思维、学术内涵、发展规律,促进其临床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为肿瘤的防治做出贡献。三、厘清治则治法

治则与治法的混淆,或只论治法不谈治则,是当前肿瘤中医治疗中应重视的问题之一。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构建理论框架是中医治疗肿瘤思路的探讨,以思路确立治则,以治则决定治法,中医治疗肿瘤的治则与治法是上一级和下一级的关系,必须厘清。

什么是肿瘤的中医治则?就是在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等中医治则的系统框架下,根据肿瘤病证之特点所确立的原则。对症施治的同时,更注重整体的调护,是肿瘤的“治病求本”;常需顾虑扶正或是祛邪,是肿瘤的“扶正祛邪”;针对体质、地域性高发等特点的化裁,是肿瘤的“三因制宜”。《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所述治之大体,即是肿瘤的中医治则,因此中医治疗肿瘤必先辨其寒热燥湿,方能明其治则,正其治法。

理、法、方、药四环节中,治法是中医方剂学中相对薄弱和缺陷的一环,体现在中医治疗肿瘤,治法的争议与混乱也值得深思,或以一方体现一法,或以一方凝固一法,将本身恒动的辨证思想倒置于一方之下来解释治则,实质是对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禁锢。我们编纂本书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厘清肿瘤中医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区分中医治疗肿瘤不同治法之层次。四、重视经方运用

经方具立法严谨、方证明确、配伍精当等特点,最重要的是其深刻揭示了病机内涵,疗效经历了历史的验证。中医学的发展是由无数人的试验积累缓慢发展到今天,历史是检验和加工医学经验最好的标尺,前人的经验是后人实践的基础。经方因其经过的历史最长,服用过的人最多,故有关其应用规律说理明晰,毒副反应了解清楚,疗效确切。

肿瘤的疾病谱与认识虽日有所异,但其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不同阶段病机的表达却无根本差别,故而只要病证相应,我们就可选用与之相契合的经方。强调在中医治疗肿瘤中注重经方的运用,并不是否定时方,或是指经方中一定有治疗某个肿瘤病证的专方,而是针对当前中医肿瘤临床中存在的全然不顾中医立法组方原则随意处方的现象,以致处方结构混乱,用药繁杂无序,甚则以化学成分为依据,叠加抗癌药物,乱象丛生的现象提出来的。重视经方在中医治疗肿瘤中的运用,即是回归中医的系统框架,体现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次,肿瘤病证虽传变多端也有其规律性,如前所述,经方立法严谨、方证明确、结构合理、配伍精当,可成为临证组方配伍组合的基础结构,垂范后世。经方是中医肿瘤学的重要宝库,相信它隐藏着治疗肿瘤的科学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沈涛)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运用方药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患者,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服用,以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诊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邓中甲)第三章 中医肿瘤常用治法一、解毒法(一)治法循据

恶性肿瘤的形成与毒邪有关,“癌毒”之说,散见于历代医家论述。《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曰:“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矣,非独营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与“蓄毒”有关。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也提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指出毒根深藏是癌瘤隐匿、胶着的主要原因。瘤之所成,无论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湿凝聚、气滞血瘀还是热毒内蕴,久之均能瘀积成毒,毒结体内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故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解毒法的应用十分必要。常见的攻毒实质是解毒的一种形式。(二)临证应用

临证运用解毒法,应结合患者机体正虚邪实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肿瘤初期,正盛邪轻,正气尚盛,此时当以迅速驱邪解毒为目的,法当攻毒解毒,或以攻为主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祛邪以扶正;中期机体正气尚能与邪抗争,但此时脏腑功能也多已受损,治当攻补兼施以解癌毒;肿瘤晚期,邪胜正虚,机体正气虚衰,治当扶正解毒,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扶正以祛邪。

癌毒留滞,易与体内痰浊、瘀血、湿热等邪胶着难解,故解毒法多与清热、扶正、化痰、祛瘀等多种治法合用,方能事半功倍。若癌毒与痰胶结,出现痰核、痰块,则需应用具有软坚散结、化痰祛湿功效的药物化痰以解毒;若与瘀相合,出现瘀痛、癥积,则需结合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破积功效的药物化瘀以解毒;若痰、瘀、湿、毒相互搏结,郁而化热,出现邪热瘀毒之证候,则需加用清热泻火、清热燥湿之品清热以解毒。(三)注意事项

此法属攻法范畴,临证还当辨清正邪之盛衰慎而投之,中病即止,不可滥用。二、清热法(一)治法循据

热毒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因,肿瘤的发生与热(火)毒内蕴有着密切关系。宋代《卫济宝书》指出:“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医宗金鉴》称舌疳(类似舌癌)是“由心脾毒火所致”,并指出失荣证(类似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清《医碥》论述噎膈(类似食管癌)时亦指出:“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可见无论是外感热邪、火毒伤正或阴津不足、内生火热,若不能及时清除,久留体内与痰、瘀相结,内蕴成毒,热毒阻塞于经络脏腑,则形成肿瘤。(二)临证应用

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邪热瘀毒之候,当以清热泻火解毒为要。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常损伤机体,并产生火热之毒,易耗伤人体阴津,伤及人体阴液,临床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最为多见,此时当益气养阴以清热,或养肺胃之阴以清热,或滋肝肾之阴以清热。(三)注意事项

清热解毒药大多为苦寒之品,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必然败胃伤阳,须中病即止,或配伍相关药物以减轻其不良反应。并非所有肿瘤疾病都因热毒所致,也有寒、痰、瘀夹杂而成者,若过用清热药则会加重上述病理因素的产生,故临证时需注意。三、祛湿法(一)治法循据

湿作为病邪与病因病理,在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湿重浊且黏腻,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又是水液输布代谢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妨碍脏腑功能运化,阻滞气机流行及津液正常布散。叶天士云“酒客里湿素盛”,湿邪长期不化,阻于食道湿阻津凝,化瘀成毒而致噎膈;又如胰腺癌患者可因肥甘厚味而致黄疸、腹泻等湿阻中焦症状。此与脏腑功能虚衰,水液代谢输布失常有关,皆由湿邪作祟,水邪泛滥所致。因此,祛湿法应用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临证应用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是感受外界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等的侵袭,且常与风邪、寒邪相并,相兼为患;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津失调致湿浊内生,蕴结体内,而成有形之水饮、湿毒。湿邪为患,可表现为全身各部位沉重胀痛、恶寒发热、胸脘痞闷、浮肿、食欲不振、口淡而粘、口渴而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女子白带量多等多种症状。无论外湿内湿,邪留愈久,其害愈大,其治愈难。此时治疗以迅速祛湿为要,外湿可用解表化湿、祛风除湿法等。内湿治疗应根据病性、病位之不同,选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健脾除湿、温阳利水法等。(三)注意事项

湿邪为病,变化多端。如不及时治疗,易化痰,易成饮,易夹杂他邪。一旦出现湿邪,需要迅速治疗。但化湿药物总体上属于攻邪药物,久用必伤正气,故后期应配少量益气扶正药物。四、祛痰法(一)治法循据

痰浊不仅是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也是肿瘤形成之后产生的病理产物。或因肺气宣降失常,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壅而为痰,或因邪热灼津,凝结为痰。历代文献也多提及痰浊与癥瘕积聚形成的关系,如《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痰浊内阻,气血凝滞,停聚于不同部位,或胸胁,或膈上,或积聚肠间,又因与瘀、火、气胶结不解,日久成瘤。(二)临证应用

痰浊、瘀血都是肿瘤疾病的病理产物,二者易结合,形成痰毒、瘀毒,日久不散。若痰瘀互结,流注于皮里膜外,发为痰核、瘰疬、瘿瘤,治以化痰祛瘀的同时应加用软坚散结之药。对于放、化疗后体质虚弱的病人,应在化痰散结的同时加用扶正之品。

若痰气交阻,痰随气动,出现咳嗽、气喘、喉部痰鸣,当治痰先治气,调气以化痰。若痰浊上逆蒙蔽清窍,见头痛、呃逆、神志不清,则需涤痰化浊开窍。对于病久入络者,痰浊深留成毒,难以祛除,需化痰通络解毒。(三)注意事项

由于痰的留着、黏滞性,肿瘤患者机体内的痰浊之邪通常短时间内难以祛除,治痰宜求取病本,辨清病性,照顾兼证,不可一味速求。五、泻下法(一)治法循据

下法的运用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瘤之成病,多由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导致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成实滞;若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中生,又易使脾胃虚弱而虚中夹滞。癌肿内生,有碍腑气的通畅,阻滞气血水湿的运行,产生水湿、瘀毒、积滞等病理因素。泻下通腑可以排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瘀毒、寒积等,祛邪外出从而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二)临证应用

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之分,临证应用时,又有峻下与缓下之别。里实热证需早下,若患者正气尚盛,可酌情使用苦寒攻下法。如腹部肿瘤所致之肠梗阻属邪毒亢盛,腑实不通,正气未伤的患者,症见腹胀腹痛明显,纳呆呕吐,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治以泻下通腑、清热解毒为主。

若肿瘤病人由于邪热炽盛,阳明腑热者,治以荡涤肠腑、泻下通便;热盛动风以泻下清热、凉血熄风为主;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者,宜用“增水行舟”法润而下之;若临证见里实寒证,宜以温下为法;胸腹有积水宜泻下逐水;气虚无力用益气助下法;瘀滞便结用逐瘀泻下法。(三)注意事项

应以邪去为度,不可伤及正气。凡遇年高、体弱、怀孕、产后或行经期间的患者,均须慎用下法。若服药之后大便已通,实邪已去,则中病即止。六、补益法(一)治法循据《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很多医书都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正气虚弱有关。从中医辨证来看,肿瘤晚期多呈现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脾虚不运的状态。补法的重要作用在于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控制肿瘤复发有一定意义。这便为补法治疗肿瘤提供了客观依据。(二)临证应用

补法当中有直接补与间接补、峻补与缓补、滋补与温补之分,要根据病情而定。在配方中要注意配伍关系,药物比例,药量轻重,补气时稍加行气和补血药,补血时稍加补气行血药或健脾燥湿药,使得气血并调,补而不滞。

此法用于气血亏虚之肿瘤患者。肿瘤患者到中晚期或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后,正气虚弱、气血不足,需益气养血。血虚者,当明“阴阳同体,气血同源”,临床常用益气养血之法,或根据其兼证加减配伍应用。如气血两虚兼有血瘀者,益气养血的同时可适当配以活血化瘀,不仅可增强补气生血之力,且能祛瘀生新。(三)注意事项

补法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温补助热,滋补碍胃,急补化火,缓补留邪,如无虚证不可滥用补药延误病情。若临床辨证不当,妄投补剂,则变证横生,弊病百出。肿瘤病证多虚实夹杂,忌呆补、蛮补。虚证之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王道无近功,不可急于求成。七、温阳法(一)治法循据“阳化气,阴成形”,肿瘤多是阳虚阴盛的病理产物。阳虚既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又是疾病发展中的一种病理表现。寒邪在肿瘤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的形成与阳气不足、寒凝气滞有关,阳虚寒积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温阳法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二)临证应用

温阳法在治疗肿瘤时有诸多不同。若肿瘤患者在中晚期或放化疗后损伤中阳,故在肿瘤治疗中应用温阳健脾法,恢复脾胃功能,祛除阴寒浊邪,减轻放化疗的消化道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的疗效。若放化疗后或中晚期肿瘤阶段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者,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等,当温阳补肾。若肿瘤病人在中晚期及放化疗后正气受损严重,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之象明显,故温阳化瘀亦是重要的治疗法则。若对于恶性肿瘤病人,久病及肾,肾阳虚衰,出现水肿或臌胀之证,当用温阳利水法。(三)注意事项

温阳法在临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医家认为肿瘤就是“热毒”“毒瘤”,温阳会加速肿瘤的生长,故重寒凉药而轻温阳药,常于处方中投以大队清热解毒之品,损伤中阳,阻碍气机,凝滞津液,浊阴内停,横生他证。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法,证见阳虚则笃定温阳,定能法明方效。至于病机寒热错杂,当配伍与其寒热属性相吻合的辨病治疗药物,将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八、养阴法(一)治法循据

肿瘤患者病程较长,久病之后,耗气伤阴,或素体阴虚,加之手术、放化疗都会耗损患者的气血津液,久则伤阴是许多恶性肿瘤病人的重要病理特点,此时养阴法的应用可获良效。(二)临证应用

肿瘤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常出现火毒内盛、阴虚火旺之证,见口鼻灼热,咽干喜饮,小便短黄,心烦纳少,舌质红,舌苔薄或黄、干、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或养阴润燥;放疗后期,口渴而不喜饮,脉数无力,白细胞少,一般少用寒凉阴腻之品,宜予补脾益气或补脾养肾二者兼顾。

不同脏腑器官的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肠癌等,凡属于气阴两虚者,谨守病机,把握基本病理,益气养阴,兼以活血祛瘀,解毒抗癌,灵活施药方能收效卓著。(三)注意事项

养阴药物易滋腻碍胃,又常配以健脾理气之品,如佛手、陈皮,使养阴而不腻,补而不滞。九、透邪法(一)治法循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首次提出了伏邪的概念。伏邪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称为伏毒。邪气暂时潜伏体内,随着时日长久,正气渐衰,邪气日盛,逐渐由量变发为质变,继而发生癌变。(二)临证应用《重订广温热论》阐述“伏邪既久,血气必伤,故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伏邪第一要义”,即是将药到病所与托邪外出具体到清热与宣透。各种伏邪侵藏机体,导致脏腑营卫气血的痹阻不通,当先调理气血,在上要以宣透为法,选用辛味开散、轻清宣透的药物,达到开泄腠理,宣泄透邪以外解的目的;在中选用芳香辛开苦降之品,调理脾胃,升清降浊;在下选用苦寒、咸寒、淡渗之品,理气通下,疏利小便,使邪气下泄,同时配合化痰祛瘀之法,消散伏邪所致病理产物。(三)注意事项

重视发病前治疗,对伏邪做到早认识、早干预,使邪气在未盛之时得以清除。发作前正是机体内伏邪潜藏、积聚、逐渐强大之时,但正气还不至于虚馁,此时积极祛除伏邪,防止疾病于未发之时,阻断疾病于变化之途,有利于控制病情。一〇、理气法(一)治法循据

气弥散全身,无处不到,周流不息,推动脏腑活动和精、血、津液等基础物质化生、营运、固藏、排泄。一旦气机郁滞,百病由此而生。气滞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气机不畅则津液血运行代谢障碍,脉络瘀阻,积而成块以生肿瘤,如《明医指掌》曰:“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故治疗肿瘤要重视调理气机。(二)临证应用

人体气机有升有降,如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肝主升发,肺主肃降等,如环无端。升降有序,则气血津液生化运布如常,脏腑阴阳即可动态平衡。如气滞气逆,升降无序,则脏气横逆壅阻,或久而化火,损耗阴血,或影响津血运布,生湿酿痰,瘀血内停,变生癌病。

临床治疗上,气滞宜散宜消,气逆宜降宜平,又各有侧重。治疗气滞气逆,应区别是因病而起或为本身自病。因病而起,首先治病,病去则气调,如张景岳所说:“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如因气滞而生痰者,当先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润。

对于兼夹证则应在调气基础上酌情兼顾。叶天士主张:“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理气通塞,行逸助化,则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复常,扬清排浊,精血津液和调,脏腑安和,诸症可平。(三)注意事项

对于气机郁滞之证,临床辨证应注意区分寒热,如寒凝气滞、热郁气滞的证候,治疗上应分而治之。此外,即使虚证当补,病情不急,古人也常在补益剂中少加理气之品,避免呆滞而虚不受补。一一、活血法(一)治法循据

肿瘤与瘀血的相关性,历代文献多有阐述。《内经》中最早论及积、伏梁、石瘕与血瘀证的关系。《古今医统》认为:“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指出了噎膈的病理因素为瘀血。《医林改错》中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多由瘀血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脏腑、经络、肌肤等部位的瘀、毒、虚。瘀血滞络,引起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或津凝等病理变化,日久则气血痰互结,积久蕴毒,毒损脉络,瘀毒横逆旁窜,五脏损伤,导致癌变。(二)临证应用

因血瘀证的形成原因不同,证候表现不同,故临床上往往有理气活血、补气行血、养血活血、温经活血、泻热破血等不同治法,一般完全单独运用活血化瘀的情况不太多,大多是结合其他疗法同时使用,运用时应细加分辨。部位不同选药也不同,此不可不知。

仲景治癥积之证多以痰瘀同治立方,临床凡瘀血日久,癥积肿块,或疼痛持续兼有痰瘀证者,均可用化痰化瘀之法。而对于血瘀化热者,宜配清热凉血之品,以期瘀热并除。若因气滞导致血瘀,血瘀亦能加重气滞,故行气与活血的有机配伍,可调和气血,使气达血行,血瘀易化。若瘀因寒结,仅祛瘀则寒凝不散,血脉不得畅通,瘀仍难以化去,故以温为通,祛寒与化瘀相配伍,使寒去瘀化。

此外,瘀血阻滞,损伤三焦可致水肿,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伍一定的利湿药,既能去其水湿,又能使瘀血有出路,瘀化下行,从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若瘀血停蓄,影响大肠腑气的通顺,而腑气不通可使瘀血进一步加重,故活血祛瘀方中配泻下药,既能攻下通腑,又能导瘀通经,有利于瘀血的下行消除。(三)注意事项

要重视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用药禁忌。具有出血倾向的肿瘤,如白血病、肝癌、胰腺癌等,应用活血化瘀药时更应慎重,防止应用不当导致出血。对于预防或治疗肿瘤肝转移,更应慎用活血化瘀。术后和化疗后的患者应以补气补血、扶正祛邪为主,慎用或禁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祝捷 由凤鸣 金钊)上篇 常见肿瘤的中医治法第一章 鼻咽癌治法与方剂

鼻咽癌为原发于鼻咽部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较多见,居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病死率首位。临床表现为鼻塞、血涕、耳鸣耳聋、复视、头痛、面麻。EB病毒感染为鼻咽癌较确定的致病因素之一。

鼻咽癌的病证可按“颃颡岩”“上石疽”“控脑砂”“失荣”“恶核”“鼻渊”“鼻痔”等辨证论治。如《医宗金鉴》云:“鼻窍中时流色黄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医宗金鉴》又云:“上石疽生于颈项旁,形如桃素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初小渐大,难消难溃,即溃难敛,疲顽之症也。”EB病毒属外感毒邪侵袭之病因认识的范畴。一、生理特性(一)吸清排浊,交通内外

鼻咽部属中医“颃颡”范畴,为咽的上部与鼻腔相通的部分,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生理功能为通行气体,主司呼吸。《类经·卷二十一》释:“颃颡,即颈中之喉嗓,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

首先,颃颡为气体通行的必经通道,属肺之外窍,司属气分口鼻之功能,可升清阳,降浊阴。《灵枢·忧恚无言》云:“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如其主气体升降功能失常,则见鼻塞、涕流。

其次,颃颡乃肝经循行所过,故喜疏泄条达而恶郁滞不畅。且其为通咽喉与鼻腔之要道,凡窍者以通为常,升清降浊、疏泄有度则气体津液运行通畅,若通道壅塞不通,痰湿聚集则易形成肿块。

结合西医认识,鼻咽部毗邻咽鼓管开口,颃颡有护卫咽鼓管、防御邪毒之责。其受肺所宣发的卫气敷布,脾所化生精微之濡养,亦是肝经循属之地受其所养。若颃颡受邪或御邪功能失常,形成肿瘤,则会影响咽鼓管功能。如肿瘤生长在咽隐窝或咽鼓管圆枕区的鼻咽癌,由于肿瘤浸润,压迫咽鼓管咽口,会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譬如耳鸣、听力下降等。(二)位居阳卫,易感阳邪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脉经气汇聚之处,故颃颡居于阳位,且其位于口鼻相通的孔窍处,易受风、暑、燥、火等六淫邪气侵袭。“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暑性升散、性炎热”“燥易伤肺”“火性炎上”且“火为热之极”等特点,故风热邪毒等阳邪易侵犯颃颡。二、病机要素

鼻咽癌病位在鼻,感阳邪、化伏毒、伤正气以致鼻窍津枯失润不荣、瘀毒胶结不通形成癌毒肿块,故病理要素以“津、瘀、毒”为要。

EB病毒为确定的鼻咽癌致病因素之一,感染人体后引发急性感染,见高热、咽痛、肝脾肿大等,当属中医阳邪。中医有“伏邪”之谓,“感六淫而不发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伏邪;有初感治不得发,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且言明:邪伏前提条件为正气不足或邪伏于正虚之所,待时而发。EB病毒为潜伏性感染,在自稳机制低下时启动致癌基因,诱发鼻咽上皮癌变,这一机制与中医“伏邪”致病认识极为相似。

本病寒热病性与病程发展密切相关。鼻咽癌生长迅速,易于流窜,符合阳主动,“阴静阳燥”的特点,故其属性当为热胜。初期以湿热为主,痰浊、瘀血、阳热伏毒结聚,表现为鼻塞、涕血、头痛、耳鸣耳聋等;放疗期见火热之邪杀伤癌毒邪气,耗伤人体阴液,上焦肺热阴亏,虚火内灼;中焦脾胃阴虚,燥热内结;下焦肾阴亏虚,相火上浮,表现为口鼻咽干燥、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小便短赤等;疾病后期正气内虚,伏邪未尽,则以虚热为主,见耳聋、口干、腰膝酸软等症。

颃颡为肺之外窍,位处肝经循行之处,又受脾津滋润,是人体与外界气体通行的必经通道。肺体清虚,不能容纳丝毫异物;肝喜疏泄条达而恶郁滞,故颃颡以通为常,润燥有度,阴平阳秘。鼻咽癌因肺之宣肃失司、肝升发疏泄无度,脾升清降浊失司起病。一方面气机升降失常、津液积聚、痰湿潴留,血行瘀滞日久颃颡形成肿块,另一方面肺、脾、肾缺乏津液濡润而燥涩,则阴虚内热日甚。故鼻咽癌病性为燥湿相混。

初期起病多以正气内虚为基础,如《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肺经有热,劳倦内伤;肝阳郁久,恼怒不发,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互结,盘踞颃颡;肝气横逆乘脾,脾气受损,中气内虚,营气生化无源,无以濡养,营络渐枯,加之热、痰、瘀胶结,发于颃颡则为鼻咽癌。临床症见鼻塞、耳鸣、耳胀闷感、听力下降。如火热邪毒循经燔灼清窍,则见头痛;火毒灼伤肌膜脉络,肉腐脉损则见涕血,肿瘤表面呈溃疡型或菜花型。《外科正宗》云:“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美,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由忧思喜怒,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

放疗期之放射线为热毒之邪,其用既能杀伤癌毒邪气,又能耗伤人体阴液,阴液耗损,病及肺、脾、肾:上焦肺热阴亏,虚火内灼;中焦脾阴不足,燥热内结;下焦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临床表现为口鼻咽干燥,小便短赤,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火热症状,也可见口干欲饮,气短,乏力,听力减退,发音困难,舌苔少或无苔,脉细等气血阴津亏损的症状。

后期鼻咽癌放、化疗治疗结束后多见肿瘤复发。这与中医“余毒未清”认识肿瘤复发的看法一致:因放疗热毒火热不及,潜伏于体内剩余的癌毒邪气,一旦遇到正气内虚之时,便鸱张生长,损脾伤肝,耗气伤津,导致鼻咽癌复发。

鼻咽癌病程发展、证型与西医手术、放化疗等干预措施密切相关。如手术治疗后,气血耗伤急剧;放射治疗期间,火热毒邪灼伤气阴;放疗后期肺肾气虚,阴津亏竭等证型;故结合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精准把握本病寒、热、燥、湿病性与脏腑病机,更加有助于临床辨病辨证。三、立法组方

鼻咽癌发病,以肺虚无以布津、肝郁化火灼津、脾滞升清无力以致津凝成痰、热灼络瘀,毒、痰、瘀胶结致鼻窍失津液润泽,局部形成癌毒肿块,导致鼻窍吸清排浊、交通内外功能失司。以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为主要症状。

本病病机为鼻窍津枯失润不荣、瘀毒胶结不通,病理要素为“津、瘀、毒”,以“开郁宣肺升津,散瘀解毒通窍”为基本治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但放疗期以泻火解毒、化瘀散结为主;后期多以益气养阴、调补脾肾为主。(一)分期论治,以顾护津液为要

本病主病在肺,以肺津失布、鼻窍失濡为基本病机。疾病早期,证多属肝热上扰,挟痰夹湿化热,当泻肺肝郁火,解热毒,通鼻窍,兼行气活血,气行则津、血并行,以期津液得护,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鼻咽癌接受放疗后,射线热邪性炎热,且较一般热毒更为峻烈,极易进一步加重气津的耗伤,则此时宜以清宣肺热,透热邪外出,润养肺阴,养阴益气以生津,津液得复则鼻窍得养,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如患者反复接受放疗,射线热邪反复侵袭,灼津为痰,热损肺络,再加火热内盛化毒,痰、瘀、毒闭肺,则宜清泄肺脏实热以解火热邪毒,化痰散结以通肺窍、宣肺气,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患者在放疗结束后,津枯气虚,阴液大伤,无力行津以化痰,无力行气以消既成之癌瘤,则宜滋阴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或在此基础上合用消瘰丸以滋阴降火,化痰软坚,如《外科正宗》言其:“治失荣症坚硬如石,不热不红,渐肿渐大者。”(二)润燥相济,勿过用苦寒

在鼻咽癌整体论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用药需润燥相济,以润为主,因鼻咽癌患者虽有患部肿块、痰涕黏着,但其本质以肺脾肾阴亏为所致虚热证候为主,故多用健脾渗湿类药物,健运脾气,避免苦燥伤阴,再合滋阴润养及化痰之品,则鼻窍之痰瘀得化,肺窍之热燥得润。如补土生金之参苓白术散加减。

鼻咽癌虽受火热放疗之毒邪,仍忌攻伐太过,或苦寒太甚,若用大剂寒凉,则冰伏其邪,湿热留恋。《张氏医通》认为:“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津复外渗,至此日进参芪,徒资淋沥。”鼻咽癌病处阳位,鼻窍吸清排浊,交通内外,故以通畅气机为要,《疡科心得集》则言“宜戒七情,适心志,更以养血气,解郁结之药,常常服之,庶可绵延岁月。”选方用药中应适当加入开达、直透或通下之品,宣畅气机,使得邪有去路。且本病易夹痰夹湿,治湿必先化气,化气必先宣肺,治上焦如羽,则用药以宣展肺气,开郁散结,调畅气血,散瘀通窍。治以健脾化湿,祛痰散结之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可酌加升清上浮之桔梗、葛根、升麻、黄芪载攻邪之品直达病所。四、选方示例(一)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苍耳子散(《济生方》)[组成]

龙胆草10g 黄芩12g 栀子10g 木通10g 泽泻15g 车前子12g 生地黄15g 当归10g 柴胡10g 甘草5g 苍耳子20g 辛夷20g 白芷20g 薄荷15g[用法]

水煎服。[证象]

头痛鼻塞,脓性血涕,耳聋耳肿,耳内流脓,口苦口干,心烦易怒,便干溲黄。舌苔黄或腻,舌质红,脉弦滑数。[证析]

鼻咽癌属肝胆火旺,痰瘀互结者,证因鼻咽癌早期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热循肝胆经脉循行部位上犯,兼夹痰浊、瘀血为湿热,故可见口苦、易怒、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此证偏于少阳三焦气分,头胀、耳肿、目肿皆为少阳三焦水湿阻滞之象,故属肝胆湿热;复加痰浊、瘀血上壅于头,则头胀头痛,昏眩,目赤肿痛,耳聋耳肿。[病机]

肝经湿热。[治法]

清肝泻火,除湿散结,行气活血。[方解]

湿热见于肝经,自宜清泻肝火,利水渗湿,湿热一去则诸证自除。龙胆草能清肝胆实火而除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黄芩、栀子协助清泻肝火;木通、泽泻、车前子协助龙胆草利水渗湿,使湿热从前阴出,五药为辅,与主药呈清热除湿之效。“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故用柴胡发之达之。肝为藏血之脏,火郁须防损伤肝血,故佐生地黄、当归养血顾护其虚。诸药苦难下咽,故用甘草调中和药。药味多酒炒,又于清泻之中寓有疏散之意。苍耳子能使清阳上行巅顶,上行头面,宣散风邪,止痛散结。辛夷轻浮上达,亦散风邪。白芷、辛夷均辛香走窜,通利鼻窍,助苍耳子之力。薄荷疏散风热,宣畅肺气,清利头目。方中清中寓疏,降中寓升,泻中寓补,清气凉血,除湿散结。[临证化裁]

头痛昏胀,加钩藤、牡蛎平肝潜阳。目赤肿痛,加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千里光、连翘清热解毒。耳聋为湿热痹阻清窍,可加石菖蒲芳化湿浊,细辛辛通气机,开其壅闭。鼻阻加山甲、皂角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增强解毒之功。脓涕带血加小蓟、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涕味腥臭加鱼腥草清热消痈。(二)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

冬桑叶10g 杏仁10g 枇杷叶(刷去毛)3片 阿胶(烊化)6g 麦门冬6g 胡麻仁(炒研)3g 人参10g 甘草3g 石膏15g[用法]

水煎服,频频热服。[证象]

鼻腔壅塞,涕带血迹,口鼻咽干燥、痰少黏白,小便短赤,气短乏力,纳差,听力减退,发音困难,苔少或无苔,脉细。[证析]

鼻咽癌放疗期属阴虚燥热者,证因放疗初期,热邪入侵,内外热毒,交困结合,化火灼津,损伤正气,热毒伤阴耗气,放射热邪耗伤肺阴,肺津受灼,肺失清润,故见干咳少痰。射线为阳邪性燥,化热灼络,可见鼻腔壅塞,涕带血迹,鼻燥咽干,舌尖红少津,苔少或薄黄,脉细略数等。患者因正虚发病,再受阳热之邪侵扰,气血津耗伤,故见气短乏力,纳差,听力减退,发音困难,苔少或无苔,脉细等阴亏气虚之象。[病机]

肺阴亏耗。[治法]

清热养阴润肺。[方解]

桑叶清宣燥热,养阴益气,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石膏清解肺热,阿胶、麦冬、胡麻滋润肺阴,人参、甘草补益肺气。使得燥热得清,痹郁肺气宣降,损失津气得补。全方合用既能治肺中因热邪侵袭头面清窍之鼻燥咽干涕血,又能滋阴润燥而恢复肺中被燥邪耗伤之阴液。应用此方时常加生姜,以佐其凉的同时,取甘辛合用之义。甘以滋液,并补脾助肺,培土生金也。益气生津,脾气能化津,水合于正化。[临证化裁]

鼻腔壅塞重者可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散结;津亏血枯者可加地黄滋阴补血;心肝火旺,木火刑金,可加水牛角、羚羊角或牛黄清心肝之火。津伤严重者加麦冬、玉竹、百合以滋阴润肺;热象明显者加知母、石膏、虎杖、鱼腥草以清肺泄热。(三)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组成]

黄芩12g 山栀12g 知母15g 瓜蒌仁15g 贝母9g 麦冬9g 橘皮9g 茯苓9g 桔梗9g 桑白皮15g 甘草6g[用法]

水煎服,一日三次,一日一剂。[证象]

鼻咽部肿块粗糙,色淡红,表面有分泌物附着,颈部或可扪及恶核,鼻塞,涕多黏稠,涕中或带血丝,或感一侧耳胀闷堵塞感,或偏头痛头胀,口干鼻焮,或咳嗽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析]

鼻咽癌放疗痰瘀气滞,肺热郁闭者,证因鼻咽癌放疗过程中,热邪入里化热,灼络成瘀,灼津为痰,痰热瘀血结聚鼻咽。热灼肌膜,故见鼻咽部肿块粗糙,色淡红,表面有分泌物附着;肺中痰热内蕴,则咳嗽痰黄;痰热蒙蔽清窍,则鼻塞、耳胀闷堵塞感、头痛;痰热灼伤鼻咽血脉致鼻涕中带血丝,颈部或可扪及恶核;舌脉均为肺经痰热之象。[病机]

邪毒外袭,肺热痰凝。[治法]

清肺解毒,化痰散结。[方解]

方中以黄芩、栀子、瓜蒌仁、桑白皮为主清肺化痰;辅以麦冬、知母清热润肺;贝母、陈皮、桔梗理气化痰;茯苓益胃和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金利肺,除痰散结消癌之功效。[临证化裁]

鼻塞涕多,可加辛夷、白芷通窍化痰;涕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以凉血止血。对于瘀血内停者,适当配以蜈蚣、全蝎、地鳖虫、地龙等以加强搜风通络之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用虫蚁者有四:以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其为活血化瘀之峻剂,用之,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对防止局部照射野纤维化有着积极作用。(四)和荣散坚丸(《外科正宗》)[组成]

当归60g 熟地60g 茯神60g 香附60g 人参60g 白术60g 橘红60g 贝母30g 南星30g 酸枣仁30g 远志30g 柏子仁30g 丹皮30g 芦荟24g 角沉24g 龙齿30g(煅,无则用鹿角尖60g)[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18g,研细为衣。每服80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证象]

鼻咽部肿块隆起,色红或淡红,或血丝缠绕,或附着脓血涕,颈部或可扪及恶核,兼有鼻塞涕血,耳鸣耳聋,头痛眩晕,形体消瘦,或有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溺黄便干等症。舌红或暗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或细弱。[证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