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亲子睡前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5:32:00

点击下载

作者:(美)戴尔·卡耐基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戴尔·卡耐基亲子睡前故事

戴尔·卡耐基亲子睡前故事试读:

前言 Preface

“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或许算得上是美国的象征。”

——《纽约时报》

能得《纽约时报》如此的赞誉,绝非一般人可比。戴尔·卡耐基,在美国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对美好生活失去了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卡耐基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著作,是20世纪最畅销的成功励志经典。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等。这些书出版后,立即风靡全世界,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无数读者由此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些书至今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而本书则是卡耐基的另一特色作品。本书原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金牌节目,由卡耐基用5分钟时间道尽一个名人的一生。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有趣的讲述、幽默的文字、简短的语言,讲述了50余位世界名人的一生。

本书选取的名人,或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行的政治家,如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等;或是在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演员,如居里夫人、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哈罗德·劳德埃等:或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大富翁,如安德鲁·卡耐基、约翰·洛克菲勒等;或是极具女性魅力的励志人物,如海伦·凯勒、葛丽泰·嘉宝……这些名人有着超人的才干、杰出的成就、辉煌的荣誉和显赫的地位。

每天只需要花费五分钟,在睡前和孩子讲讲这些故事,让孩子感受这些名人的独特魅力,是不是最惬意的亲子时光呢?

1.历史上走过的一副血肉之躯——印度“圣雄”甘地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他,身材瘦弱干瘪;然而,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威力无比。

在印度,曾有一位棕色皮肤、身材矮小的男子躺在床上拒绝进食,并声称自己将无限期绝食,直到离开人世。这件事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媒体也争相报道。因为这个人,就是圣雄甘地——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如果从金钱的角度来衡量,甘地是个彻头彻尾的穷人。他的全部财产加起来也不到75美分。但是他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百万富翁。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他,身材瘦弱干瘪;然而,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威力无比。

印度人口众多,然而数百年间,印度的人民却沉睡不醒。甘地想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让印度的人民找回自己的力量。

甘地这个人十分特别。他常年只穿着一件腰布,但他早年在伦敦的时候,也曾头戴便帽、脚蹬靴子、手持手杖,就像一位正统的英国绅士一样。从伦敦的大学留学毕业回来后,他成了一名律师。当他第一次在法庭陈述辩论时,紧张得双腿颤抖,以至到最后不能自控地坐了下来。早年留学英国的甘地

甘地成为律师没多久,就被派到南非处理案件。他努力实践基督[1]在山上的训言 ,结果效果好的超乎预料。有纠纷的人们纷纷求助于他,因为他总能在法庭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些纷争,给大家省下许多时间和诉讼费用。后来,甘地每年的收入很快便达到了15000英磅。但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富裕,因为他深知,在自己的国家里,还有无数人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亲眼见过,成百上千的人们死于饥饿。于是,他放弃了金钱和地位,从那时开始,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穷苦的百姓,并把这项工作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为了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过一种最朴素节俭的生活,甘地尝试了各种食物。后来他几乎只靠水果、牛奶和橄榄油维持生命。深受[2]梭罗 及其著作《论公民的不服从》影响的甘地认为,为了惩罚英国政府没有实现还自治权于印度的承诺,应该号召印度人民宁可坐牢,也坚决不向殖民统治者纳税。他还尽可能地鼓动大家抵制英货。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印度竟然有6000万人属于贱民阶级,几乎相当于当时美国一半的人口。在这个时代,这些贱民阶级的处境是世界上最悲惨的。甘地全心全意地为了这些人的权益而奋斗。他甚至收养了一个贱民阶层的小女孩,像教养亲生女儿一样抚养她长大。

在很多人眼中,甘地是一位圣人。有些人甚至相信,他就是印度神明以肉体凡胎降临人世。在这个充满着贪婪和私欲的世界里,面对这样一位别无所求、为了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宁可牺牲自己的人,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卑微啊!

[1]见《马太福音》第5章1节到第7章29节——“山上宝训”。

[2]梭罗(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2.多听听他的意见,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温斯顿·丘吉尔

如果英国政府当时能够多听听他的建议,未雨绸缪,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像他那样深谋远虑。[1]

1857年,美国南北战争 爆发的前四年,美国经济一片惨淡。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位名为雷诺·杰鲁姆的人却赚了6亿美元,成为纽约证券市场的大赢家。这对他本人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只是没人会想到,他的这笔财富竟会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不是杰鲁姆在证券市场赢得如此大笔财富,历史中可能根本不会出现温斯顿·丘吉尔这一人物——他正是杰鲁姆的外孙。

当时,杰鲁姆从这6亿美元中抽出一部分买下了《纽约时报》的股份,又用剩下的钱在美国开了两家赛马场。这些投资使他的财富急剧增加,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向他的口袋。而与此同时,他开始周游世界,并在英国的上层社会日益活跃起来。就这样,他的女儿珍妮·杰鲁姆结识了英国贵族伦道夫·丘吉尔,两人相交甚好。珍妮独特的女性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位英国贵族,二人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874年11月30日,他们的儿子温斯顿·丘吉尔,在英格兰历史最悠久[2]的庄园之一——布莱尼姆堡 降生。这么追溯起来,丘吉尔还有着一半的美国血统。

这位英国最杰出的政治家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地位,在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里左右着人类历史的进程。1911年,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手握英国海军最高权力。可以说,他的政治决策不仅仅决定着英国的命运,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动向。

小时候,丘吉尔一直梦想着能成为一名军人。他时常模拟演练军队的生活模式,将他的玩具排列得整整齐齐。他还常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后来,从英格兰赫斯特陆军学院毕业后,他就开[3]始在英国第四骠骑兵团服役。他曾跟随着基契纳将军 在苏丹的沙漠中和当地的土著军队厮杀。

1900年,丘吉尔在非洲前线表现出的果敢使他在英国倍受欢迎,而这次非洲之行也使26岁的他一跃成为英国国会议员。1899年[4]布尔战争 在南非爆发时,还是伦敦《晨报》一名普通新闻记者的丘吉尔被选派到前线进行报道。到前线后,丘吉尔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在那里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成为英国史上最出色的记者之一。颇为有趣的是,每当他报道前线的最新消息时,他总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一次,为了拿到第一手新闻,他深入敌后进行采访,不幸被布尔人抓到。但他成功地从关押他的营地逃了出来。丘吉尔这样的传奇经历被其他记者报道了出来,在英国广为流传,吸引了整个英国人民的目光。

当时,布尔人四处悬赏,追捕丘吉尔。为了躲避追捕,丘吉尔加快了逃跑的步伐。他穿过铁路、跨过大桥、翻过山丘、跃过草地,东躲西藏。一路上,追兵不断,危险四伏。为了躲避追兵,他一会儿徒步前行,一会儿又藏进卡车里,穿过警戒线。逃跑过程中,丘吉尔“四处为家”,累了就席地而睡,森林、荒原、矿井,在哪种环境下他都休息过。

这些危险的经历被英国当地的报纸争相报道。再加上丘吉尔生动的叙述,他成为了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记者,在英国轰动一时。1900年,他已然成为了英国新闻媒体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因此,当他回国时,英国人都将他视为心中的英雄,甚至有人还专门为他写下了赞歌。而他关于这次经历的演讲更是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在英国民众的拥戴下,他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国会议员。

1931年,丘吉尔的一句“绝不在危险面前退缩”成了当时整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座右铭。那年,他应邀到美国做演讲。在出发前,英国情报部门截获确切消息,称一个仇视英国政府的激进组织认为丘吉尔是大英帝国的象征,将对其进行刺杀。但丘吉尔不顾警方的警告,坚持要前往美国做演讲。当他抵达美国某个城市后,警方接到报告,一些恐怖分子已经买了票,潜伏在演讲现场,伺机行动,丘吉尔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警方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强烈要求取消演讲,但丘吉尔的经纪人路易斯·阿尔伯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丘吉尔听说这件事后,说:“当危险袭来,你不应该退缩;相反,只要你能够勇敢直面挑战,危险便会消失。”

当危险逼近时,丘吉尔非但没有畏缩,反而主动迎向它——这种例子在他的一生中屡见不鲜。当他出任海军大臣时,英国海军总共只有五六架飞机,飞行员的人数也屈指可数。那时自莱特兄弟成功发明飞机也不过八年之久,飞行技术还并不成熟。一架飞机起飞升空后,没人能够确定它会在哪里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即便如此,丘吉尔仍敢为人先,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亲自驾驶飞机试飞。在他尝试飞行的冒险旅程中,曾几次身处险境,几近坠机。好在上帝庇佑,最终他每次都能安全脱险。随后,连英国政府都出面阻止他再次冒险,但他依然执着到底,不愿放弃。无论如何,他都要过过在天空翱翔的瘾,亲自感受飞翔的感觉。作为一名冒险家和战略家,丘吉尔准确预测到,飞机的出现将完全改变未来的战争方式。因此,他特别重视海军航空兵建设。可以说,就是丘吉尔一手缔造了英国的海军航空兵。

丘吉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个性,那就是他有着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意志。这在他的学习道路中可见一斑。年轻时,他从没有认真学习过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数学。当时的他一点儿也不喜欢阅读,成绩也十分不理想。在他看来,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还不如努力把英文学好。这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这么认为。由于他不重视外语和数学,他在预备军校里总是倒数第一。这样糟糕的分数使丘吉尔进入赫斯特陆军学院费了不少功夫,他一共考了四次才通过入学考试。但毕业后,他发现自己还是一无所获。毕业那年他22岁,只是驻印度英军中一名卑微的小军官。“从现在起,我要刻苦自学,争当命运的主人。”——这样一位曾经不努力学习的人竟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他下定决心后,立即写信给远在英国的母亲,请她寄一些历史、哲学、地理和经济书籍给他。自那以后,整个夏天的午后,他一有空闲就拿出柏拉图的哲学著作进行研读,或者读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他就这样自学了好几年。也就是在这些年的学习中,丘吉尔逐渐形成了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在他后来的著作和演讲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他这样的风格。丘吉尔早期做演讲时,声音并不动听,也不擅长控制现场。但到了后来,通过努力,他却成了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演说家之一。

每天工作14到17小时对丘吉尔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他甚至连续一星期都不休息,把他的秘书都累得筋疲力尽。不过,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也会及时地休息一下再继续,这就是他一直保持精力充沛的秘诀。关键是必须要在彻底累垮前就稍事休息,一定不能拖到最后。每天早上,丘吉尔10点后才下床,不过,这之前他已经在床上工作了3个小时了。

丘吉尔把自己的演讲结集成书,名为《军备与盟约》,并于1938年出版。书中,他预言到,希特勒是位极其危险的人物,他正在准备发动战争。从1933年到1939年,丘吉尔一有机会,就及时警告英国人,称德国人有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他们正在重新武装,企图进攻英国舰队,侵占英国。当时已经预测到未来的丘吉尔急切希望唤醒英国人民,使他们意识到危险即将来袭。如果英国政府当时能够多听听他的建议,未雨绸缪,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像他那样深谋远虑。

[1]又称“美国内战”(1861年-1865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宣布脱离联邦的南方11个州之间的战争。

[2]位于英国牛津郡,是世界文化遗产,又称“布莱尼姆宫”、“丘吉尔庄园”。

[3]布尔战争中的英军总司令,被视为英国的民族英雄。

[4]布尔战争是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战争。荷兰殖民者于17世纪来到南非。他们和葡萄牙、法国殖民者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19世纪晚期,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士自由国相继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和金矿。英国殖民者觊觎这些宝藏,于1899年8月与布尔人爆发战争。

3.胸口中弹仍坚持演讲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他邀请一名部队士官到白宫和他一起练习拳击。练习过程中,那位士官一拳砸过来,正好击在他的左眼上,致使他的眼部血管破裂,最终左眼彻底失明。

1919年1月发生的一件意外让我终身难忘。那年我还在部队服役,奉命驻扎在美国纽约东南部长岛的厄普顿营地。一天下午,一列士兵分队登上一座小山,向空中鸣枪致哀——罗斯福总统去世了!西奥多·罗斯福,这位在美国挥舞着大棒、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总统,去世了!那年他还不算很老,要是能活下来,他还要比律师克拉伦斯·[1]达罗小一岁,比出版家赫斯特 也只大四岁。

关于罗斯福的每件事都显得那么有传奇色彩。他高度近视,如果自己最好的朋友站在仅十英尺远的地方,他不戴眼镜就根本认不出来。然而,他却是一名神枪手,曾经在非洲击毙了无数雄狮。一直以来,他都是公认的巨兽猎人,不过他从来都没有钓过鱼,也从没有打过鸟。

小的时候,罗斯福面色苍白、体弱多病,一直饱受哮喘的折磨。为了锻炼体魄,他到美国西部过起了牛仔的生活。那时,他每天晚上睡在户外,仰头看着星空。就这样,渐渐地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以至后来他都能和当时最著名的拳击手迈克·多诺万较量拳击。他曾经在[2][3]南美洲的荒野中探险,攀登过高耸入云的少女峰 和马特洪峰 ,也曾在古巴圣胡安山的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在自传中,罗斯福曾写到他小时候十分胆小,经常小心翼翼,担心会受伤。但后来,他却酷爱冒险,折断过手腕和胳膊,伤过鼻子、肋骨和肩膀。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坚持,不让任何可以冒险的机会溜走。他在北达科他州当牛仔时,常常从马背上飞出去,重重摔在地上,有时骨头都摔折了,但他会再爬上马鞍,继续驱赶着牛群放牧。

罗斯福说,他就是这样逼自己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才锻炼出了惊人的胆量。其实,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往往吓得半死,但必须要坚持到底,表现出好像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就这样,最终成就了勇敢无畏的罗斯福,他甚至面对咆哮的雄狮或连环开火的机关炮都毫无畏惧。

1912年,罗斯福代表进步党党员四处进行竞选演讲。一次在他赴某地演讲的途中,一个疯疯癫癫的男子试图暗杀他,并开枪击中了他的胸部。但罗斯福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已经中弹。他忍着痛,直奔演讲大厅,像往常一样走上台发表演说,直到最后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台上,才被人急忙送进了医院。

罗斯福住在白宫时,晚上回屋睡觉,总会在枕头下压一把装满子弹的左轮手枪。而且,他不论去哪里散步,也都会随身携带一把手枪。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他邀请一名部队士官到白宫和他一起练习拳击。练习过程中,那位士官一拳砸过来,正好击在他的左眼上,致使他的眼部血管破裂,最终左眼彻底失明。然而,罗斯福并不想让这位年轻的士官察觉而心存愧疚。所以当那位士官要求再次和他比试时,总统拒绝了他。士官当时还以为是罗斯福已经体力不支了呢。多年后,尽管罗斯福受伤的那只眼睛彻底失明,他还是始终没让那位炮兵士官知道这件事。

罗斯福平时酷爱劳作,他在美国纽约州奥伊斯特贝的总统别墅里烧的木柴全都是他自己劈的。他还到农田里和农场的工人们一起拾干草回去生火。干了这些活后,他总是风趣地要求他的园丁也向他支付相应的报酬。

罗斯福从不抽烟,也从不随意发誓。他唯一能称得上陋习的就是偶尔会在晚上喝一杯加了一茶勺白兰地的牛奶,但就这一点点白兰地还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男仆给加的,他事后才知道。然而,还是有人经常造谣,说他是个酒鬼,最后,他不得不以诽谤罪将造谣者告上法庭,以此来斩断谣言,还自己清白。

尽管罗斯福在白宫日理万机,但他总会抽出时间阅读大量书籍。通常,他上午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每五分钟就要接见一位来访者。即便如此,他也会在身边放一本书,见缝插针,在来访者交替的短短几十秒空闲时间内,就赶紧拿出来读一读。

外出旅行时,他也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袖珍的《莎士比亚全集》。早年他在美国北达科他州放牧时,常常会坐在篝火边,借着闪烁的火光高声朗读《哈姆雷特》给别的牛仔听。当年在穿过巴西丛林的途中,他每晚都要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斯福还酷爱音乐,不过他自己唱歌却老是跑调。工作时,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我主就在你身边》这首圣歌。有一次,他骑马经过美国西部某个城市的街道时,手里挥舞着帽子向周围欢迎他的群众致意,嘴里还不停地哼着那首圣歌。

罗斯福有许多有趣的嗜好。有一天,他坐在白宫的办公室,给华盛顿一家知名报纸的记者打了个电话,让他立刻赶到白宫。这位记者接到邀请后,欣喜若狂,一心想着自己能对总统进行独家采访,进而获得一些关于时局的头条新闻。于是,出发前,他打给报社,让他们立即做好印发增刊的准备。

然而,当这位记者火速抵达白宫后,罗斯福却对政治只字未提,反而将他带到了白宫庭院里的一颗空心树下,请他仔细看看树上刚出生的一窝小猫头鹰——总统也是刚刚发现的。

还有一次,罗斯福坐火车经过美国西部,正当他在自己的专用车厢里和一些高官们谈话时,他突然发现铁道旁边的玉米地里站着一位老农,正脱帽向他致敬。罗斯福知道,这位老农是想向他这位美国总统传达敬意。于是,他立即起身,冲向火车后面的平台上,也热情地挥舞着自己的帽子,向老农还礼。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制造政治噱头,而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爱着他的人民。

晚年,罗斯福的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当时他才刚到花甲之年,但他好几次都说自己已经老了。他在写给一位老朋友的信中说道:“你我已至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

1919年1月4日,罗斯福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在告别这个世界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把灯灭了。”

[1]达罗以及赫斯特在本书中有单独讲述。

[2]少女峰(4158米),是同名的山脉断层中的最高峰。位于瑞士的境内,属阿尔卑斯山脉部份。断层中其余两峰为艾格峰(Eiger,3970米)及莫希峰(Monch,4107米)。

[3]马特洪峰(4478米)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为人知的山峰。位于瑞士与意大利之间的边境。

4.为世界和平献身的不朽传奇、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他曾经看到了世界和平的远景——国际联盟。为了这一理想,他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可最终,他也因自己的这一理想心力憔悴,不幸离世。

真正的伍德罗·威尔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超级天才”;也有人称他为“最大的失败者”。[1]

他曾经看到了世界和平的远景——国际联盟 。为了这一理想,他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可最终,他也因自己的这一理想心力憔悴,不幸离世。

1919年,威尔逊乘船远赴欧洲进行斡旋,当时的人们都将他奉为时代的救星。久经战火的欧洲对他的到来表示了至高无上的欢迎。饱受战乱、饥肠辘辘的农民们也将他的画像挂起,点燃蜡烛,像朝拜圣人一样虔诚地祈祷,祈求他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福祉。

一时间,全世界似乎都匍匐在他的脚下。然而,在欧洲待了仅仅3个月,他就拖着疲惫不堪、病怏怏的身子返回了美国。这时,他曾经的许多朋友都已疏远他,而他的仇敌却骤然增多,不计其数。

史书中描述的威尔逊是一位理想远大的教师——冷静沉稳,总缺少些人情味。不过,事实绝非如此。真正的威尔逊极富同情心,渴望与他人交往。只是他害羞的性格经常让人觉得他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他曾感慨道:“我愿意牺牲一切,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但我做不到,我不可能重新造就自己。”[2]

有时,威尔逊也颇为放纵自己。他在卫斯理大学 任教期间,有一天在观看足球比赛时,他兴奋地跳下看台,跑到场内带领啦啦队[3]为比赛呐喊助威。他在百慕大 时,还常常出海,只为了和那些黑人船夫快乐地聊聊天。

威尔逊应该算是美国最有学问的一位总统了,不过,他可是直到十一岁才开始识字。而他最大的消遣是读侦探小说。

威尔逊对艺术没有太大兴趣。他常说,他宁愿到小商品杂货店买[4]一幅彩色的石印画,也不会浪费钱买詹姆斯·惠斯勒 创作的价值连城的画。

这位生活在学术象牙塔里的教授自命不凡。他还曾坦率地说过,自己宁愿去看一场音乐喜剧,也不会去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他说,他去剧院纯粹是为了消遣,根本不是想去接受什么熏陶和启发。的确如此,即便后来当了总统,他还是几乎每星期都要去看一次歌舞杂耍表演。

威尔逊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比较贫穷。他当教师时的薪水十分微薄,以至于他的妻子还要在家作画,然后以卖画的收入来补贴家用。

年轻时当教授期间,威尔逊根本买不起好衣服;后来当上总统后,他像林肯一样,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外貌和着装。有一次,他的仆人坚持要把他的旧西服送到裁缝那里,换换衣襟。但他却说:“没事,你不用管了,这至少还能再穿一年呢!”

在饮食方面,威尔逊也和林肯十分相似,毫不讲究。只要是摆在他面前的食物,不论是什么,他都吃,毫不挑剔。通常,他甚至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一生只抽过一支雪茄——其实他就连这一支也没有抽完,因为抽到一半的时候他就病了一场。

威尔逊唯一奢侈的事情就是买大量精美有趣的书籍。

在威尔逊冷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狂热的心。他情感丰富,极易被感动。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比西奥多·罗斯福还要热情。他对他的第一任妻子疼爱有加,感情深厚,令人感动。他成为总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买了一件黑色的貂皮大衣。但一年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了人世。当时的威尔逊悲痛欲绝,3天都不允许任何人将她的尸体移出白宫。他把妻子的尸体平放在沙发上,在旁边守了整整三天三夜,一步都没有离开。

威尔逊被认为是“最睿智的伟人”,但他在语言方面并不擅长,而且对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也不够熟悉。他对科学漠不关心,对哲学也丝毫没有兴趣。

他最初从事的职业是律师,但干得一团糟,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几乎没有独自办过任何案子,唯一自己负责过的就是一起财产纠纷案子,而这个案子的顾客还是他的母亲。

威尔逊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做事缺乏手段和技巧。他从童年时代,就定下了毕生的远大志向——成为一名政治家。因此,他经常在自己的房间里苦练公共演讲,一练就是好几个钟头。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他想出了各种办法。他甚至在墙上贴了一张图表,时刻提醒自己在演讲时要摆出适当的手势。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他没有学好如何同他人相处。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威尔逊一再遭遇友谊的破裂,十分不幸。他同参议院的主席们争吵,还和自己亲近的朋友们分道扬镳。豪斯上校就是其中一位。另外,他劝说他的国民只选举民主党人担任政府官职,因此得罪了许多美国民众。

当美国参议院拒绝接受国际联盟的提议后,威尔逊竟直接呼吁美国民众支持。他的身体向来不太好,医生也警告他不要过度操劳,但他根本就不听从医生的劝告。

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这位曾经撼动过整个世界的睿智的天才,身体竟然虚弱到不能握笔签下自己的名字,必须要有人握着他的手才能够完成。

威尔逊退休后,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他位于华盛顿的住所拜访他。在这些来访者眼中,威尔逊的住所就像是圣神的殿堂一般。威尔逊去世后,前来哀悼的人们像“朝圣者”一般,跪在他的住所前面的街道上,为他逝去的亡灵祈祷。

[1]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2]卫斯理大学建立于1831年,由美国康涅狄格州中部城市米德尔敦(Mid-dletown)的卫理公会派教徒所建立,其名称是来自于卫理公会派的建立者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3]百慕大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地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东约600公里的海上,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

[4]美国著名印象派画家。

5.因婚外情丧命的奥匈帝国皇太子——鲁道夫

在鲁道夫心中,玛丽要比耀眼的皇冠重要得多。

1889年1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从奥匈帝国皇太子鲁道夫的打猎别墅里传出了三声枪响。随皇太子同来打猎的朋友们听到枪响后,立即冲到了皇太子的屋门外,使劲儿拍门,但里面根本无人应声,一片死寂。于是,他们破门而入。紧接着,他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得目瞪口呆。房间内一片狼藉,皇太子鲁道夫衣冠整齐,静静地躺在床上。但他的头已被枪打爆,血溅得到处都是。在他的身边躺着他最深爱的女人,一颗子弹从她的头颅穿了进去。不过,她的伤口被她那一头浓密的长发遮了起来。曾几何时,鲁道夫常常温柔地抚摸着她这头秀发,而今两人却共赴黄泉。女子长得如同希腊女神一般美丽,身上没有丝毫的伤痕,即使已经死去,仍然像活着时一样可爱动人。

虽说这场悲剧发生在半个世纪前,但这次也许是自杀的案件,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当年这位有民主倾向的皇太子没有死,那么1914年时,他极有可能拒绝德国皇帝,不会让奥匈帝国的军队和他向来瞧不起的德国有丝毫联系。果真如此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根本就不会爆发了,而使人们陷入苦苦挣扎的经济大萧条也将得以避免。

这场悲剧颇具浪漫色彩,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皇太子和玛丽两人的死因至今扑朔迷离。当时住在别墅里的皇太子的两位朋友菲利普王子和赫约斯伯爵都认为皇太子是自杀的。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皇太子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事发8年前,他娶了比利时国王的女儿。两人并不相爱,他们的婚姻只是政治联姻。多年以来,他们互相疏远,几乎没有交集。她很少去他的房间,但却对他钟情的其他女人嫉妒得要命。

鲁道夫能讲10种语言,还写过一些书,非常受国民的爱戴。1888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他遇到了玛丽·费采拉男爵夫人。这位娇媚的女子有着希腊血统。他们相识时,玛丽只有19岁,鲁道夫则29岁,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情震惊了整个维也纳。流言蜚语四起,最终也传到了鲁道夫的父亲——严厉的弗兰茨·约瑟夫国王耳中。起初,弗兰茨假装不知道这回事,因为儿子本身也是政治联姻的受害者,他也不想多管闲事。但后来事态发展的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将鲁道夫叫到皇宫,要求他立即斩断和玛丽的交往。

可鲁道夫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他发誓绝不离开玛丽。弗兰茨听后气得面红耳赤,拍案大骂,却丝毫没对儿子起到任何威慑作用。因为在鲁道夫心中,玛丽要比耀眼的皇冠重要得多。事实上,他已经想要放弃王位和其他一切特权,和妻子离婚,然后正式迎娶玛丽为妻。只是在他威严的父亲面前,他根本不敢说出这样的想法。因此,这之后,他不得不和玛丽偷偷地在他的别墅里幽会。

在一月份那个星期里,他们再次相约在别墅里,想过几天神仙眷侣般的幸福日子。可谁想,意外就这样发生了,三声枪响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轨道。在发生意外的那个早上,鲁道夫原本计划要去打猎的。但他的仆人告诉他,外面大雾缭绕,天寒地冻,不适合外出打猎,因此他取消了打猎计划,并吩咐仆人收拾行装,准备随后启程返回维也纳。

这个仆人就是最后一个见到鲁道夫的人。据他回忆,当时皇太子看起来心情不错,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很快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鲁道夫逼到了自杀的绝路上了呢?他名声显赫,有着惊人的财富;他年纪轻轻,好友成群;他还赢得了美人的芳心,享受着甜蜜的爱情——怎么看也没有自杀的理由。

弗兰茨·约瑟夫不想儿子的死因流传出去,因此,他吩咐医生发表声明,称皇太子死于中风。可医生拒绝了他的命令。人们给鲁道夫换上了帝王的服饰,将他和他的祖先们葬在了一起。而玛丽的尸体却被人塞进了一个行李箱内,留在了别墅里仆人的厨房里。直到后来,有一天晚上,有人将她的尸体搬了出来,运到了森林深处的一间修道院内进行安葬。

那里的修道士们把她的尸体放进一个粗糙的棺材里。放的时候,木板上没有削好的树皮还挂住了她的衣服。她和鲁道夫在别墅约会时戴的那顶帽子,就被放在枕头下面。就这样,她孤零零地伴着森林呼啸凄凉的风声,入土为安。

6.早年所受屈辱鼓励其成为美国最伟大的律师——克拉伦斯·达罗

达罗曾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懒人,从未热衷于金钱或权势。

差不多75年前,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儿上课坐不住,在自己的位子上动来动去。于是,上课的女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拧了他的耳朵。小男孩儿感到十分丢脸,一路哭着跑回了家。那时他只有五岁,但已经能感觉到自己遭受了残忍的不公平对待。因此,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憎恨暴力和不公平的行为,并暗下决心,要一生与之斗争到底。

这个小男孩儿就是克拉伦斯·达罗。他算是当时美国著名的律师,但毫无疑问,他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刑事律师。他的名字曾经屡屡醒目地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上。他还是一位改革者、一位反抗者、一位斗士,是被压迫者的救星。

达罗第一次代理的官司直至今日还被美国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城的老人们津津乐道。事实上,这场辩论激烈的案件只是为了争夺一套仅值5美元的旧马具。不过,达罗有自己的原则。对他来说,只要是需要伸张正义的案子,不论大小,都是值得的。但凡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他就会燃起斗志,像要和一只孟加拉虎搏斗一般,使尽浑身解数。当时这件案子的委托人只付得起5美元的代理费,但达罗还是接了下来,甚至自己往里贴钱也无怨无悔。他为这个案子前后在七个法庭进行辩论,历经几年,终于胜诉。

达罗曾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懒人,从未热衷于金钱或权势。他最开始是一间乡村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有一天,一件机缘巧合的小事彻底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在小镇上,有一位铁匠总在忙着打造马蹄的空档,自己研读法律。那天,达罗听到这位铁匠在自己的铁铺里和别人争辩一件案子,大为吃惊。他立刻被这位“雄辩家”的机智和口才深深吸引了。于是,他也跃跃欲试,随即向铁匠借来了一些法律书,开始自学起来。

每星期一的早上,他都会将这些法律书带到学校。当让学生看地理课本或做数学题时,他就见缝插针地翻几页。他曾承认,要不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激励他奋发向上,行动起来,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律师。

当年,达罗和他的妻子决定从阿什塔比拉城一名牙医那里买一套小房子,价格为3500美元。达罗从银行取出了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500美元作为首付,后续的房款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每年支付。然而,眼看交易就要成功,牙医的太太却突然反悔,断然拒绝在合同上签字。

她轻蔑地对达罗说:“小伙子,我可不相信你这辈子能挣到3500美元来付清房钱。”

达罗听后极为火大,坚决不愿再在这个城市继续住下去。于是,他踏上了去芝加哥的行程,准备去那里闯出一番事业。

在芝加哥的第一年,他只赚到了300美元,连交房租都不够。但到了第二年,他的收入已是第一年的10倍,竟赚到了3000美元——这是他在芝加哥当律师代理人赚到的辛苦钱。

达罗曾说道:“我的运气一来,身边的机会一个接一个,每件事都很顺心。”不久后,他就当上了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的大律师,从此走上了财源滚滚的路。后来,他遭遇了一件深深震撼他的事情——工人大罢工。仇恨、暴乱、杀戮,当时的那场罢工极其残酷!

达罗从内心深处同情罢工工人的遭遇。当法院对铁路公司工会的负责人尤金·德布斯提起诉讼时,达罗不愿再为铁路公司辩护,于是就辞去了工作,转而为罢工工人辩护。这次辩护遭人热议,影响轰动。这以后凡经他手的案件几乎都是如此,而且可以说,每一件都能称得上是法庭史上新的里程碑。例如,利奥波德和罗卜谋杀小弗兰克斯的著名案件。二人残暴的行径耸人听闻,使民众颇为震惊。因此,当达罗决定要为二人辩护时,受到了民众的谩骂和攻击。许多人指责他是非不分,竟为罪犯辩护,并称他这样做比犯罪还要严重。可他又为什么这么做呢?达罗当时说:“我这样做是要尽我所能消除仇恨与罪恶。凡是由我代理辩护的人,无一被判死刑的。如果真有人被判死刑的话,那几乎跟要杀死我自己没有差别。我从来都没有把任何关于死刑处决的报道读完过。凡遇到要处决犯人的日子,只要有可能,我就会离开镇上,找个地方避一避。我本人强烈反对死刑。”

他认为,是社会造就了罪犯,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罪行。

达罗自己明白面对审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一次,他被指控向法官行贿,不得不用自己雄辩的口才为自己辩护。也就是在这次亲身受审时,他听到了有生以来最令他感动的话。当时,他曾经帮助辩护过的一个人身怀感激,对他说:“伙计,听着,当年我遇到麻烦,是你把我从绞刑架上救了下来。现如今,你遇到了麻烦,我一定要帮你。我很乐意帮你把对你不利的那个主要证人杀了,绝对不收你一分钱。”

几年前,达罗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还记得当时我读到他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的那一章时,被深深地吸引了,彻夜难眠。

他在书中写道:“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有多少成就,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尽可能地从不幸的事情中寻找快乐,并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起来。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去。我开启了人生的行程,有整个世界的陪伴,有无穷无尽的时间供我享用。而现如今,我只走完了一小段路程。看似我这一生已到了尽头,但其实等待我去探索的道路无穷无尽,我现在走过的路与之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7.被电车售票员说不会算数的数学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有一次,他在柏林的电车上说售票员找错钱了。那位售票员又数了数,结果发现并没有找错。于是,她把钱还给爱因斯坦,并对这位数学教授说:“你会不会算数呀!”

几年前,我和朋友们一起在德国的一个小镇闲逛时,走着走着,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停下了脚步,指着一间杂货店的窗户对我说:“你看到那座小房子了吗?爱因斯坦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那天下午,我就去拜访了爱因斯坦的叔叔,和他聊了一会儿。他看上去十分普通,这其实并不足为奇。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他日后会变得如此有名。现如今,他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最伟大的思想家”。但在50年前,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非常愚蠢。小的时候,爱因斯坦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差,和别人说起话来十分吃力。由于太笨,他一点儿也不讨老师们的喜欢,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怀疑他是不是一个低能儿。

多年之后的一天,爱因斯坦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是声名显赫,全世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他惊讶不已,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一位数学教授竟然登上了世界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科学家能享受这样的盛誉,可算是史无前例。

爱因斯坦这个人正如他的《相对论》一样,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大多数人追名逐利,穷其一生要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可爱因斯坦对这些根本看不上眼,毫不在意。有一次,他乘船横渡大西洋,船长请他住进船上最奢华的房间,却被他一口回绝了。

尽管他淡泊名利,但社会各界还是会尽力表达对他的敬意。德国政府曾在爱因斯坦50大寿时,为他打造了一尊铜像,并送给他了一栋房子和一艘游艇,以表达全国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不过,就在几年后,他的财产又被悉数没收。他甚至连自己的祖国都回不去。当时,他在比利时滞留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就把自己关在房[1]间里,足不出户 。

此后不久,他应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教授。当他抵达纽约时,他极力回避任何记者的采访。

市面上出版的解释《相对论》的书有900多种,但爱因斯坦却说,[2]这个世界上真正明白《相对论》的只有12个人 。多数人觉得相对论十分抽象,可爱因斯坦却给出了非常通俗简单的解释:如果你坐在漂亮女孩身边,一个钟头就像一分钟一样短暂;但如果你坐在热腾腾的火炉旁边,一分钟就会像一个钟头一样漫长。

听到这样的解释,你也许会觉得难以置信: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相对论》?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样的解释十分形象。既然刚刚提到了女人,我想顺便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婚姻。他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给他生了两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爱因斯坦夫人曾说过,尽管她对《相对论》一无所知,但她了解对于人妻来说更为重要的事情——她了解他的丈夫。她时不时地会邀请爱因斯坦的朋友到家喝茶、聊天。通常在这种场合,她都会要求她的丈夫下楼参加聚会。“不去!”爱因斯坦通常也都会一口回绝她,“我不去!我现在得马上离开这儿。受不了了,太吵了,在这儿我根本就没办法工作!”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夫人还说过,虽然她的丈夫逻辑条理十分清晰,但他的生活简直是一团糟。生活中,他“任意妄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只遵循两条规则:第一,摒弃一切规则的约束;第二,屏蔽他人的一切意见。爱因斯坦的生活极为简单,他经常穿着皱巴巴的旧衣服,还喜欢在浴室里哼歌,而且刮胡子的时候从来不用剃须膏,随便拿块儿肥皂抹抹脸就行了。

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我觉得他的快乐哲学要比他的《相对论》更有价值。他有着一套非常优美的人生哲学。他曾说道:“我的快乐秘诀就是从不企图从别人身上攫取好处。”爱因斯坦从不追名逐利。他总能从一些小的事情中找到快乐,比如工作、拉小提琴和出海航行。而相比其他,拉小提琴给他带了更多的快乐。他曾说,自己常常在音乐中思考,在音乐中做着“白日梦”。

有一次,他在柏林的电车上说售票员找错钱了。那位售票员又数了数,结果发现并没有找错。于是,她把钱还给爱因斯坦,并对这位数学教授说:“你会不会算数呀!”

[1]爱因斯坦当时因反对纳粹法西斯离开德国,在比利时逗留了一段时间后,途径英国抵达美国,从此再也没有返回欧洲。1955年4月18日,他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

[2]由于《相对论》刚发表时对原来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人们难以接受,也鲜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这里只是爱因斯坦对当时情况的看法,并无特别指代。

8.夫妻携手共获诺贝尔奖的伟大传奇——居里夫人

她说:“不是。当我们家非常穷,我甚至连睡觉的床都没有的时候,我还要顶着贫穷的压力苦心钻研。那些日子才是我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人类历史上,能够被后人铭记的人物少之又少,而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生在波兰,曾经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后来却因为发现镭元素而一举成名。时至今日,人类仍旧在努力和癌症做抗争,而镭元素的发现则为人类战胜这一顽症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它可以摧毁病变的癌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年轻时,她在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和数学专业。那时的她一贫如洗,也不知道该怎么照顾自己,以至曾经饿昏过好多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腼腆的姑娘,一路披荆斩棘,在物理领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身为一名女性,她竟在一生中两次摘取诺贝尔奖:190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岁时,她在波兰的一个贵族家庭里当家庭教师。圣诞节前夕,雇主家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儿子回到家中过节。就在这次圣诞假期中,他和她一起跳舞,一起滑冰……很快,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姑娘。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那诗人般的气质,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愫。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正式向这位“门不当户不对”的姑娘求婚。当他告诉他的父母求婚的事情后,他的母亲差点儿被气晕,而他的父亲也勃然大怒:“什么?我的儿子竟然向一个普通家庭的姑娘求了婚?”

最后,这两个浪漫的年轻人还是被残酷的世俗偏见生生拆散了。这对女孩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把她伤得支离破碎。于是,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波兰,只身前往巴黎。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要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科学事业。

1891年,这位名叫玛丽的姑娘考入了巴黎大学。由于她生性羞怯,专心求学,也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社交上,因此,她在大学四年里几乎都没有什么朋友。四年中,她靠自己微薄的积蓄和父亲的贴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那时,她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只能蜷缩成一团,以便让自己暖和一点儿。她没有钱买足够多的食物,可她也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做饭吃,所以她吃得特别简单。就是这样一位过着贫苦日子的穷学生,最终却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在巴黎住了三年后,玛丽结婚了。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和她志同道合。当时的他只有35岁,却已经是法国一流的科学家了。当他们结婚时,称得上是“财产”的可能就数两辆自行车了。工作中的居里夫妇

三年后,开始准备博士论文的居里夫人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设定在发现新问题上,于是便定了《铀是如何发出辐射线的》这个题目。

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带领她来到了神秘的化学王国。从那之后,她几乎对所有的化学物质都进行了测试,试图找到能够发出辐射线的特定物质。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她发现了一种能够发出辐射线的新元素。有了这一发现后,皮埃尔·居里也停下自己手上的实验,和妻子一起开始研究这一新元素。随即,他们确定了这一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镭”。不过,镭的本质和其他金属元素非常不同。按照常理推断,这一元素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学术界对此发现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居里夫妇答疑。为了证明这一元素真的存在,他们必须提取出纯的镭,并测试其原子量。

在1898年到1902年间,居里夫妇两人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最终,他们提取出了0.1克高纯度的镭,它的体积只有半颗糖那么大。

这个成果使居里夫人一举成名。有人曾问她:“你现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荣誉,这是不是你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刻呢?”在实验室中的居里夫妇

她说:“不是。当我们家非常穷,我甚至连睡觉的床都没有的时候,我还要顶着贫穷的压力苦心钻研。那些日子才是我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后来,当人们发现镭是治疗癌症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后,对镭的需求量急速上升。但如何得到镭,只有居里夫妇知道。因此,如果他们当时申请了专利,那么他们可能早已成了百万富翁。这样一来,不仅她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她也能有更多资金进行更好地研究。可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呢?她免费献出了自己的发现,分文未取。“我怎么能那么做呢?”她说道,“如果我真那么做了,就违背了科学的精神。镭是用来治疗癌症的,而不是用来让我自己享受幸福安逸的生活的。”

1902年,居里夫妇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他们放弃了提炼镭的专利。对他们来说,过百万富翁的生活还不如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也不如选择贡献。其实,这正是居里夫人一贯的选择。

9.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

由于他的大脑形状十分独特,医生甚至断定他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

有一次,我到纽约一家酒店吃午饭。进去后,女服务员接过我的帽子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我一个取物牌。我觉得有点奇怪,就问她是怎么回事儿。她说不用给我牌子,因为她已经记住我了。据说,她能够记住所有顾客的衣服,从来都没有出过错。

这使我想起了爱迪生。我敢肯定,就算你给爱迪生100万美元让他保管,他也记不住你是谁。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尤其是他年轻的时候。在学校的时候,他经常把老师讲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正因如此,老师们对他可谓是失望透顶。由于他的大脑形状十分独特,医生甚至断定他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事实上,他一生只去学校上过三个月的学。离开学校后,他的母亲在家里亲自教他。

幼年时,爱迪生是出了名的记性差。但后来,他对科学知识却产生了非凡的记忆力。他曾在他那藏书颇丰的私人图书馆内埋头钻研,获取了大量知识,也渐渐地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他自己培养出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在考虑一件事的时候可以把其他一切事情都抛诸脑后。

有一次,他到法院去交税。由于交税的人很多,他不得不排队等候。等的时候,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科学问题。过了一会儿,轮到他时,办事员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一下子愣住了,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到底叫什么。最后,还是他旁边的一个人提醒他:“爱迪生!”事后爱迪生提起这件事时还说过,尽管名字对他来说是最熟悉,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有时他一旦忘了,就算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

爱迪生很想研究出一套提高记忆力的特殊方法。为了这个目标,他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天早晨,他坐在餐桌旁等着吃早饭的时候,竟然睡着了。他的助手刚刚吃完熏肉,闲来无事,就想着捉弄一下他。于是,他将自己吃完的空盘子和喝完的空咖啡杯放在爱迪生跟前。过了一会儿,爱迪生醒来后,看到空盘子和杯子,愣了愣神儿,竟然真觉得自己已经吃过早饭了。

美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阿沙格瑞能记住25,000种植物的名称。而根据为罗马恺撒大帝作传的传记家所说,恺撒当年能记住成千上万名士兵的姓名。相比之下,贝比鲁斯却几乎什么都记不得。

查理·卓别林的秘书在他身边待了七年,他们还经常一起外出。但这位秘书曾经告诉我,即便是七年的时间,卓别林还是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著名的诗人拜伦声称,他能够背下来自己写的所有诗歌;但另外一些人,像斯考特爵士,则记性很差。有一次,他对拜伦的一首诗赞不绝口,可其实,他赞扬的是他自己写的一首诗。

培根爵士能够凭记忆把自己写过的东西再重新写一遍;而约瑟夫·杰斐逊在12年中,几乎每天都扮演着同一个角色,但还是时常忘记自己的台词。

当林肯想要记住某件事时,他就会高声朗读出来。

历史上有许多人记忆力惊人,西奥多·罗斯福就是其中之一。他喜欢接见形形色色的人,而每当他第二次再见到某个人时,总能说出他的名字。这使得许多见过他的人都感到十分贴心。他非凡的记忆力曾经使一位日本银行家大吃一惊。二人已有15年未见,但罗斯福一见到银行家,就开始和他侃侃而谈起来,谈的竟然还是15年前他们曾经谈过的一个话题。不论读到什么,只要是罗斯福觉得有必要记住的东西,他都能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此外,他还有在恶劣的条件下集中精力的能力。1912年,当国民大会在芝加哥国会酒店举行时,外界的形势十分危急,但罗斯福并不为所动,他仍然泰然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静静地读着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

50年前,英国有一位富翁,名叫乔治·比德。他10岁那年,就能够靠心算算出“4440英镑以4.21%的利率存4444天,利息是多少。”

最近,有一名被称为“铁路杰克”的人的记忆力也十分惊人。他能够记下历史名人的各种事迹,连微小的细节都记得住。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对他超凡的记忆力大加赞赏,并送给了他一辆汽车,让他周游全国,尽展自己的才能。但杰克并不愿意开车,还是驾着自己的马车开始了他的旅程。他的马车上写着“历史天才杰克”。

杰克临死前,他答应死后将自己的大脑捐赠出来,供专家进行科学研究,以便找出他拥有非凡记忆力的秘密。

我曾给对杰克的大脑进行研究的密歇根大学心理系的教授写过信,请他将“铁路杰克”记忆力的秘密告诉我。他给我回信说道,杰克曾耗费了多年的精力研读历史,直到他积累了足够的史学知识为止。

他还说,事实上,人们不用太在意记忆力的问题,记忆力的好坏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达·芬奇可算是人类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了,但他若不用笔记下来,根本连什么都记不住。有时,即便他记下了,也常常不记得自己把它放在哪里了。他的记忆力不是比我们的要糟糕得多吗?

10.他对世界的影响只有极少数重要政治人物能相提并论——伽利尔摩·马可尼

他当时想,如果能够从事无线电波的研究工作,那么他就有机会四处旅游了。

不久前,我同一个人交谈了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因为正是这个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使我们能够在七分之一秒内收到从世界各地传来的纷繁复杂的消息。同时,也因为他,我们只需坐在家中,轻轻扭动按钮,就能够收听动人的广播节目。

人们一般都认为马可尼是意大利人,可事实上,只有他的父亲是纯意大利血统,他的母亲则是爱尔兰人,曾经还在伦敦住过一段时间。因此,马可尼的英语说得也十分流利。

当时,我和这位平易近人的先生交谈时,一点儿也没觉得他是一位声名显赫、享誉世界的大人物。一开始,我问他是怎么对无线电波感兴趣的。他回答说,主要是因为他年轻时太喜欢旅游了,所以就想找一个能够让他走遍世界的工作。他当时想,如果能够从事无线电波的研究工作,那么他就有机会四处旅游了。而今,他做的所有的实验都是在他的游艇上完成的。他的游艇就像是一个漂浮的实验室一样。即便他已经穿越大西洋多达87次,但他依然憧憬着旅游的生活。

马可尼年轻的时候就会接收和发送无线电波。随后,他成功将无线电波发送到两英里远的地方。对此,他十分兴奋,但他的父亲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他这是在浪费时间。多年后,当年轻的马可尼将自己的这一发明以250,000英镑的高价卖给英国政府后,他的父亲才转变了他的观点,开始支持儿子的工作。

1901年,马可尼怀揣着梦想,开始了穿越大西洋的旅程。他希望能够在美国接收到来自英国的无线电波,并深信自己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抵达加拿大纽芬兰省后,他放飞了一个风筝,作为空中无线电波的接收器,但狂风将这只风筝刮得支离破碎。他不得不又放飞了一只热气球,结果这个热气球也难逃此劫,遭遇了和风筝一样的命运。最终,他亲手做了一个牢固的风筝,把它放到天空,而后自己仔细聆听无线电波的声音。可他什么也没有听到。当时,他十分沮丧,觉得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但突然,他听到了十分微弱的声音。是的,就是这个声音,这就是他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声音!马可尼激动万分,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一时刻意味着什么——这是多么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啊!但他沉默了48个小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消息。后来,他鼓起勇气,宣布了这一发现,全世界都兴奋不已,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临了!无线电报的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马可尼取得这一伟大成就时还不到27岁。从那时起,他就经常收到一些狂热分子的来信。这些人说道,无线电波就像穿过了他们的身体一般,彻底地损坏了他们的神经。他们甚至威胁要杀了马可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