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6:08:13

点击下载

作者:顾华,翁景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手册

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手册试读:

前言

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管理永恒的主题,按实验室专业分类,实验室安全包括实验室物理安全、实验室化学安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公私财产能否免受损失,关系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对实验室所在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实验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使用,实验工作量的加大以及参与实验人员的增多,使得实验室的安全面临众多新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不少意外事故。

多年来,我国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加强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我们总结经验,结合实际,编写了《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手册》一书。本书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安全的基本概念、实验室意外事件分类、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及实验室意外事件管理的要求。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管理、应急储备、培训与演练和应急处置预案编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实验人员意外伤害和个体防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安全防护设备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实验检测设备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实验室设施设备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物质泄漏、感染性物质沾染皮肤与伤口、意外吸入感染性物质、感染性材料包装破裂、锐器(具)的伤害、未经有效灭活材料导致的污染等实验操作事件应急事件处置。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独立通风笼具(IVC)、负压隔离器故障、实验动物咬(抓)伤、动物感染实验的意外气溶胶暴露、感染动物逃逸、感染动物废弃物的意外暴露和感染动物的净化处理等动物实验相关事件应急处置。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强酸性化学品、强碱性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和有毒及剧毒化学品等实验室化学品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第八章主要介绍了烫伤、烧伤、冻伤、电磁辐射损伤、电离辐射损伤、噪声损伤和触电等实验室物理性事件应急处置。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感染性材料被盗、被抢、丢失,感染性材料运输过程发生泄漏,感染性材料被恶意使用和火灾等实验室安保事件应急处置。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地震、洪水、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事件应急处置。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实验室消毒方法与技术,消毒的原则与程序、常用的消毒方法、感染性物质溢洒场所的消毒、污染设备的消毒、污染交通工具的消毒、实验人员的洗消和消毒效果的检测与评价等内容。第十二章实验室意外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主要介绍了调查准备及原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实验室意外事件调查处置及报告撰写范例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各级医院、疾病控制机构、血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生产企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操作人员。本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系统性,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实用性,在阐明概念和理论的同时,对大量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提出了处置方法、处置要点和处置流程图,使读者能一目了然,轻松掌握。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各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各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还需结合所在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酌情修改完善。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在使用中不吝赐教,以便今后改进提高。顾华 翁景清2016年12月第一章 概述

随着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亦日益突出。据统计,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工作人员发生传染病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近年来,实验室意外感染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04~2005年俄罗斯国家病毒学和生物工艺学研究中心实验室的1名女科学家意外被一根带有埃博拉病毒的针刺破手,感染患病后身亡。2004年新加坡、中国台湾及北京发生了多起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这些实验室感染事故不仅给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很大危害,而且易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对社会安定、环境安全、国际形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是预防和减少实验室意外事件危害的有效途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在2011年发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力指南》(Guideline for Biosafety Laboratory Competency),以及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同年发布的《生物安全专业人员能力》(Biosafety Professional Competence,CWA16335)两个文件中均将实验室意外事件应对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因此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意外事件应对能力培训,对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生物安全从广义理解,包括安全(biosafety)和安保(biosecurity)两层含义。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要求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恰当的操作程序,使用一定的安全装备,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我国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病毒、尼巴病毒、猴痘病毒及马尔堡病毒等)。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艾滋病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等)。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肝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风疹病毒等)。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如金黄地鼠白血病病毒和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将其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

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将实验室防护级别分为四类,每个级别的实验室允许开展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是不同的,具体要求如下:

1.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2.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3.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4.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人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Animal biosafety level(ABSL)表示从事动物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ABSL-1、ABSL-2、ABSL-3、ABSL-4表示。二、实验室意外事件的主要危害

生物安全实验室存在各种危险,对危险的定义是可能导致人员死亡、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根据危害的大小一般将意外事件分为事件(incident)和事故(accident)两类。事件指的是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事故是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以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实验室意外事件除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事件外,还包括爆炸、中毒、火灾、辐射及伤害等多种类型。

历史上,国内外实验室发生过的意外事件数不胜数,轻的导致实验室人员感染,严重的导致人员死亡,甚至疾病在社会上传播流行,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有记载的首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在1826年,听诊器发明者法国医生Laennec被感染了皮肤结核。从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到1995年,至少有223个病例在工作中被感染,其中34例发生在临床实验室,5例发生在非临床实验室。痘苗病毒常被用作实验室研究工具,英国、巴西和美国等国曾先后发生因为操作意外而引起的痘苗病毒感染事件。1976年Harrington和Shannon的调查显示,在英国医学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获结核感染的危险比普通人群高5倍”。Skinhol报道丹麦一个临床化学实验室人员的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7倍。

2002年美国发生2例西尼罗河病毒实验室感染病例。2003年9月,即在全球控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的3个月后,新加坡1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冠状病毒(SARSCoV),并被确诊为SARS。同年12月17日,中国台湾1名研究人员被确诊为SARS。2004年4月中国大陆某研究室采用未经证实的灭活方法处置SARSCoV后,将病毒从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带至普通实验室内操作,从而引起2例SARS发病,其中1例又引起2人感染成为2代病例,继而又传染给5例3代病例,共9人发病,1人死亡。

实验室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繁多,Pike等在1976年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中细菌占大多数(43%),其次为病毒(27%)和立克次体(15%)。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病毒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比例高于由细菌引起的实验室感染。最常见的10种病原菌依次是结核、Q热、汉坦病毒、虫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布鲁氏杆菌、沙门菌、志贺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隐孢子虫。近年来,新发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如甲型流感H1N1,H7N9禽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Ebola),以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成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生物安全关注的新重点。

实验室感染是一个过程,或者称之为感染链,该过程包括病原体从储器中逃逸,通过播散,借助于一定的途径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病原体能否形成感染,决定于病原体的毒力、侵蚀力和病原体的数量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及易感性。实验室感染链中感染途径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可能的感染途径,就能够找到阻断感染的有效方法。引起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感染、经口感染、创伤及黏膜接触感染、接触动物媒介感染等。造成这些病原微生物逃逸并导致相关的危害事故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设施和设备因素、环境条件因素、时间因素。

经呼吸道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能够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包括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经口摄入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重要的感染途径,能造成经口摄入病原体的操作或事故包括以口吸吸管,液体溅洒入口,在实验室吃东西、饮水和吸烟,将手指放入口腔中,如咬指甲等。

实验室创伤导致的意外事故也是主要感染途径(表1-1),常见的有被污染的针尖刺伤、被刀片或碎玻璃片割伤、动物或昆虫咬伤或抓伤等。由皮下或黏膜透入引起的感染,见于含病原的液体溢出或溅洒在皮肤或黏膜上,皮肤或黏膜接触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以及通过由手到脸的动作造成传播,如戴眼镜等。表1-1 实验室意外事故分类来源:周乙华,庄辉.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215-217

实验室意外事件除了导致感染事件,还会导致化学、物理、机械等事件的发生。其中化学伤害是最常见的,在实验室内,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化学危险品泄漏、污染、爆炸造成损害的事故叫化学事故,实验室发生的化学事故占据整个化学事故的重要部分。

在具有化学药品、剧毒物品和毒气排放的实验室,因管理不善、操作不慎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剧毒化学品的流失和扩散,表现为对实验室人员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造成伤害,人体呼吸道的鼻、喉、气管等很容易吸收实验室中挥发性液体的蒸汽和固体化学品粉尘,如果接触时间长,很容易引起呼吸中毒,如氢氰酸(HCN),溴甲烷(CH 3Br),苯胺(C H NH)、三氧化二砷(As O)等蒸气和粉尘,都能经过65223人的呼吸道进入肺部,被肺泡表面所吸收,随着血液循环引起中毒。在进行实验室有毒化学品操作后未经漱口、洗手就饮食或在实验操作中误将有毒化学品服入消化道,进入肠胃也可引中毒,由于肝脏对一些毒物具有解毒功能,所以消化中毒较呼吸中毒缓慢,实验室中一些溶于水的剧毒化学品接触皮肤后,易侵入皮肤引起中毒,如芳香族硝基苯(C H NO)、苯胺(C HNH)、有机磷、有机汞等化学品能通652652过皮肤破裂的地方侵入人体,并随着血液循环而迅速扩散(特别是氰化物的血液中毒,能极其迅速地导致死亡)。

化学实验室还可能发生环境污染等其他化学事故。例如,2001年,北京某大学两名同学在做实验时,违反有关规定将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TiCl化学试剂倒入厕所中,烟雾弥散到周围房间,造成严重4环境污染。此外,放射、辐射及机械伤害也会造成伤害。火焰高温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对人体的烧灼伤害。爆炸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物理机械性伤害。实验室针刺伤、切割伤等也是常见的机械伤害。总之,实验室意外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共同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生要及时正确处置,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危害。第二节 实验室意外事件分类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缺乏比较统一的实验室意外事件分类方法,按照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目前国内一般先分为事件和事故两类,然后再将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级。感染性事件主要参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定义进行分级,其他意外事件目前主要由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级别。为了便于实验室管理和提高预防处置能力,本书按照意外事件危害的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下面七个大类。一、设施设备类事件

导致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原因很多,早期主要是由于实验室缺乏安全防护、消毒灭菌、消防等安全设施设备引起的(如缺乏生物安全柜)。1949年,Sulkin和Pike对5000名实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1342个病例中,只有1/3的感染事件曾被报道,这些事件大部分与用口吸移液管以及针头和注射器使用不当有关,而80%以上的报道病例可能是由于感染性气溶胶暴露引起。如果实验室内没有装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生物安全设备,极易引起气溶胶暴露,即便装备了这些实验室安全设施和设备,也存在设备失效或发生故障的风险。因此,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缺乏、失效、故障引起的意外事件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二、实验操作类事件

1941年,美国Meyer和Eddie的调查报告描述了在美国所发生的74例实验室相关的布鲁氏杆菌感染事件,并得出结论:处置微生物培养物或标本,以及吸入含有布鲁氏杆菌的灰尘等对实验室人员有明显的危险性。很多实验室感染病例都是由于处置传染性物质时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引起的。现在大部分实验室制定了实验操作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但很多实验人员由于主观不重视、麻痹大意,或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往往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引起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发生。三、动物实验类事件

虽然大部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从事动物实验,但仍然有很多实验会涉及到动物,一方面由于防护不当,实验人员容易被动物抓咬,另外由于实验动物检验检疫不严格或防护不到位,一旦动物本身感染某些疾病或试验中被人为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都会存在发生实验室感染的风险。1949年,Sulkin和Pike发表了第一篇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调查报告,总结了222例病毒性感染病例,其中21例(9.4%)是致死的,至少1/3病例的感染与操作传染性动物组织有关。2010年,中国东北某大学师生在实验中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导致27名学生和1名教师陆续诊断感染布鲁氏菌病。四、化学品类事件

生物安全实验室内保存有大量的化学品。特别是教学实验室,经常发生化学品引起的意外事件。化学药品使用、储存不当或化学实验操作失误等易引起火灾,例如易燃易爆品氢气(H)、乙醚(C H OC 2252H)、金属钾(K)、金属钠(Na)、镁粉(Mg)、铝粉(Al)、硫磺(S)等储存5或使用不当很容易引起火灾。又如,在实验操作中很多氧化反应需要加热,特别是一些催化反应温度一般在200~600℃的高温下进行,反应过程又是放热反应,这些反应热如不及时移去,将会使温度迅速升高,引起火灾。根据教育部2008~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129所高校共有实验室26 479个,发生不少意外事件,如2009年,浙江某大学化学系教师误将本应该通入307实验室的CO气体通入到211室的输气管,导致女博士于某中毒死亡。2013年,上海某大学剧毒化学危险品投毒事件,造成一名研究生中毒死亡。我国2001~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实验室共发生100起事件,其中高等院校发生71起,科研院所11起,企业18起。这些事件共造成8人死亡,593人受伤或中毒。100起事件中有80起是危险化学品引起的燃烧、爆炸事故,6起是中毒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最多。这与实验室使用种类繁多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以及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低温、微波等特殊条件下进行密切相关,一旦操作不慎或疏忽就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五、物理性事件

物理性事件既包括烫伤、烧伤、冻伤、噪声损伤及触电等事件,还包括放射、辐射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放射源丢失、人员的意外放射性照射、放射性核素污染、放射性实验室火灾等事件,往往后果严重,危害巨大,影响恶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他实验常见的紫外线等也会对实验室人员造成伤害。六、生物安保事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biosecurity)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将实验室生物安保工作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需要格外加强关注,及时对现有的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和标准进行调整修订以杜绝上述生物危险事件的发生。实验室生物安保需要包括实验室人员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提高警惕,加强安保意识,共同杜绝生物病原体或生物毒素从进行微生物研究或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室中泄漏、被窃取或滥用等。生物安保事件可以发生在菌(毒)种和生物样本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等各个阶段,一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旦发生被盗、被抢或丢失,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我国某省曾发生过邮寄结核分枝杆菌标本失窃的生物安全安保事件,虽然在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查明了标本去向,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是我们也要从中汲取教训。七、灾害类等其他事件

火灾、爆炸等会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火灾是比较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随着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科研院所等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装备、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有机化学实验室通常会涉及蒸馏、加热等设备,且室内通常会存放着易燃物(如红磷、乙醇、氧化剂等),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生在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实验室,常见的有可燃气体爆炸、化学药品爆炸、活泼金属爆炸等,主要原因是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引起爆炸等,这类化学品在外界能量(如受热、撞击、摩擦等)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散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无机类易爆-危险化学品通常含有不稳定的强氧化性基团,如硝酸根(NO)、氯酸3--根(ClO)、高锰酸根(MnO)等;有机类易爆危险化学品通常包括用34以有机物芳烃类、酚类、酯类为原料,通过硝化、酯化或重氮化反应制取得到的产物,如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C 3H(ONO)]等。523

有些实验室可能会用到装有易燃易爆气体的高压气瓶,如果因人为或设备原因造成易燃易爆气体的外泄,在遇到明火或热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爆炸的危险。2008年,云南大学一名博士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生化学爆炸,面部被严重炸伤,左手手掌只剩拇指。2009年,北京一药品公司实验室存放有大量的甲醇、乙醇等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品的柜子着火,引发火灾,造成巨大财产损失。2009年,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实验室因实验室人员白天做完实验后未及时关闭实验仪器,实验材料持续反应发生火灾,这些事故告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着力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节 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一、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中的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引发事故的4个基本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缺陷。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复杂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以往实验室事故的分析发现,明确导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因素,有助于我们预防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意外事件发生后的处置效果,从而尽可能减少意外事件导致的危害及财产损失。(一)管理组织和体系不健全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从2004年以后才逐步开始重视与关注,很多单位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预防和处置意外事件的能力不足。目前,虽然大部分实验室成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多数管理机构运行效率不高,制度的针对性不强,执行力度也不够。(二)人员培训不到位

有些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意外事件防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不强,甚至麻痹大意,应对能力不足;有些实验人员未经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无证上岗;有的虽然举办了培训,但主要是理论培训,缺乏实战训练,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演练比较缺乏。一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能快速有效应对。(三)设施设备和用品装备不全

虽然目前大部分实验室配备有防护服、眼罩、口罩等防护用品,但还有很多实验室没有装备淋浴水龙头、洗眼器、急救箱、强酸强碱应急处置包等紧急情况下的急救设备。廖萍泰等在甘肃省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对化学危害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调查显示,29.5%的实验室未配备通风橱/排气罩,71.1%的实验室没有配备洗眼器,89.5%的实验室缺少应急冲淋装置,90%的实验室没有配备应急药箱,应急救援知识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四)报告体系不完善

实验室工作人员因职业的原因经常暴露于有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下,而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致死的感染。所有通过实验室活动而获得的感染,都定义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不管其表现为临床症状还是亚临床症状。由于没有建立地区性或国家性的实验室感染报告系统,或因为害怕受到处分和影响单位声誉,大部分实验室意外事件都没有报告,我国的实验室意外事件监测系统也没有建立起来,对实验室意外事件现况不掌握、原因不清楚,影响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五)监督检查缺乏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主要靠实验室工作人员自觉的安全防范,而安全监管人员因多数是兼职,且是自己同事,监管往往不能及时到位,使管理上的缺陷成为安全事故的隐患。

纵观实验室意外事件历史,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善,制度执行不严,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及防范措施不力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污染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重要原因。意外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置可以将事件危害尽可能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二、实验室意外事件的特点(一)危害大

实验室意外事件极有可能伤害实验室人员的身体,甚至使实验室人员对实验产生心理恐惧,影响实验室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实验室意外事件可导致单位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声誉影响,如果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引起疾病传播,还会造成社会恐慌。一些实验室中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引起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导致毒物或毒气在短时间内快速播散到较大范围,导致严重后果。(二)突发性

实验室意外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些事故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或地点突然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且往往时间短暂,这决定了实验室意外事件管理要求非常高,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事故发生后要能够第一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处置。(三)偶然性

实验室意外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种随机性就是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事件的偶然性决定了不可能杜绝一切事件的发生,虽然不可能掌握所有事件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一定范畴内能从外部或表面的联系找到内部决定性的主要关系,即能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也是防患未然、预防为主的科学意义。(四)隐蔽性

有些引起实验室意外事件的隐患早就存在,只是没有发现或受到重视,这就是事故的隐蔽性。这些隐患,一旦条件成熟,即引发意外事件。事件发生之前一般都是有征兆的,所以实验或教学安全管理中的检测、监控,就是找出隐蔽的事故征兆,防患于未然。事实上,我们很难估计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实际发生情况,实验室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是处于亚临床症状,可能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害怕不体面而故意隐瞒实情等,所以有关实验室感染的统计数据可能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五)专业性

实验室意外事件防护与处置与实验项目和实验室级别密切相关,高端实验项目和高级别防护实验室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实验室设施设备和实验内容都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管理难度比较大。对这些实验室意外事件的认识与处置往往与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相联系,需要专业人士。由于实验室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实验室涉及专业多,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一般也未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导致处置、救援难度大,一旦事件发生后,很难及时有效地展开处置、救援,如处置、救援不及时,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第四节 实验室意外事件管理的要求

实验室意外事件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管理,做好预防措施,提高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应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一般由单位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面要落实具体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指挥和协调实验室安全事件/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决定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组织分析、研究实验室安全事件/事故有关信息,对处置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做出决策,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器材,审批重大事件应急救援费用,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应急机构等社会力量寻求援助,请示并落实上级指令,审定并签发向上级机关的报告,审定对外发布的信息等工作。每个实验室还需要落实专门的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二、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

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现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准入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及健康监测制度,菌(毒)种及生物样本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意外事故的报告、处置与评估制度等,实现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建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定岗定责,指导和监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建立完善的预防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并对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和危险性评估,切实做到防微杜渐。三、规范实验室操作

实验室应制定良好的实验操作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规范操作程序,并严格要求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在实验前,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仔细了解和研究实验的程序和步骤,对所需用到实验试剂的特性清楚,严格按照操作守则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在没有把握和仔细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换实验流程。对易挥发、有毒化学品进行实验操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禁止一人做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若需进行,至少两人在场。对于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如需昼夜进行的实验),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要提前安排好防火、防爆和防水灾措施。

规范仪器操作程序,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及说明进行操作,降低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要严格按规定储存、使用化学药品和处置废弃物,化学药品的储存量应根据使用量的多少来决定,尤其是易燃、易爆品,储存原则是分类存放,液体和固体化学药品、酸碱化合物等均需分开存放,挥发性化学药品最好放置于具有排气装置的专用箱柜中,易氧化化学药品必须存放于冰箱或冰柜之中,遇潮能引起化学反应的药品不应存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尤其不得与水直接接触,如电石、金属氢化物等,凡日光照射能引起燃烧、爆炸、分解等化学反应的药品的包装和储存均应采取避光措施。易燃液体和固体不得与氧化剂混合储存,禁止把氧化剂与可燃化学药品一起研磨,禁止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合存放。爆炸物品必须单独限量储存,有毒化学品应储存在阴凉、通风的药品柜中,并禁止接触酸类物质。腐蚀性化学药品包装必须严密。

注意废弃物的处置,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反应产生少量毒性气体,可以通过通风橱直接排到室外,如果毒气量比较大则实验装置中需接吸收处置装置,禁止直接排入室外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酸、碱性废液经中和后可以排入下水道;有机溶剂回收利用;剧毒废液消除毒性后再进行处置。对实验室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如果不具备处置条件时,可将废弃物储存于专门容器内,并标明主要成分和危害性,交环保部门或相关专业部门进行处置。四、改善实验设施,加强设备管理

配备安全的防护设施设备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并保证其负压、过滤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邻近的办公区和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空气环境。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明确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区与区之间设缓冲间。

实验室的每一个出/入口都应贴上国际通用的危险标志,如生物危险标志、火险标志和放射性标志及其他有关的规定标记。此外,实验室还要加强设备管理,尽量避免因仪器故障造成的生物安全事故,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设备档案,即将设备的采购合同、仪器使用说明书、标准操作规程、合格证、注册证、仪器检测报告、使用记录、维护记录、维修记录等装订成册,以方便学习和查阅;定期对高压灭菌器、培养箱、冰箱等设备进行检查,采用有效的方式定期对实验室及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置,如根据设备特征选择紫外线照射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乙醇等方式。五、加强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近年来生物实验室发生的感染事故中人为事故占较大的比例。实验人员未能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操作规程,因麻痹大意导致的操作失误和不安全的操作行为是造成实验室生物感染事故的主要原因。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它不仅说明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并且有征兆的,而且警示人们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因此,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事故隐患,是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关键环节。

每年应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实验室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安全设备设施使用方法、清洁及消毒技术、意外事故处置程序等。培训工作应持续有效,工作人员应通过培训知晓本实验室内所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阅读并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手册,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针对实验室内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应组织工作人员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演练,从而提高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目前实验室安全培训往往停留在理论培训阶段,而实践训练和演练组织开展比较少,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往往不能快速有效应对。六、建立完善监测和监督制度

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应对以往的安全隐患或事故原因进行持续有效地监测和分析,为以后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提供依据。可以建立实验室意外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实验室人员健康登记制度、实验室人员缺勤登记制度等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事件情况。此外,实验室所在单位还要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室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使用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持续改进。七、制定完善的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做好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需要形成完整的预案管理文件体系,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和所有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设施、装置、场所或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要做到生物安全意外事件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能够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强实验室安全的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有毒物质控制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品名录制度,而美国的高校则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引入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概念,对化学品的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2002年12月3日,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该准则于2003年8月1日开始实施。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这一条例是目前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12月26日,新的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颁布,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由8个部分组成,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实验室设施设备要求、管理要求、附录。该标准重点明确了管理内容。此外,国内涉及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还包括《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上述法律法规和文件共同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依据。

总体看,我国关于实验室意外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法律体系建设、应急设施设备研发、应急处置培训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在不断总结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实验室安全工作不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恰当的防护和处置设备及高质量的培训和演练等,发生事故后又不能查找和分析原因,而抱着侥幸的心理。

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只有真正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才能很好地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做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真正安全,要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法制、行政、经济、文化等各种措施,提倡安全管理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预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性进行预防和控制,变“事后处置”为“事先控制”,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运行和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平安。(顾华 蒋健敏)参考文献

[1]许钟麟,王清勤.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物安全柜[M].北京,中国建造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1):1023-1024.

[3]周乙华,庄辉.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215-217.

[4]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0-152.

[5]廖萍泰,何玉红,陈永青,等.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化学危害应急处置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0):126-128.

[6]罗民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29(7):193-197.

[7]徐建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65-67.

[8]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Manual of ClinicalMicrobiology,7th,ed.ASM press,US第二章 应急处置的管理

我国于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编制了若干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若干法律法规。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在本书第一章,已经阐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及意外事件的分类,分析了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是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应对和处置的一种通用手段。各单位应具有针对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在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时,减少甚至避免人员伤害及环境污染等情况的发生。

实验室所在单位应明确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的流程,包括事件发生后的报告程序、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开展的活动、发生的事件等);接到报告的部门或人员应进行判断,告知报告人自行处置还是外接处置,是否继续向上级报告;自行处置需要技术支持时,获得技术咨询的途径应明确;人员需要救治时应联系医院;处置完毕后,应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跟踪,并形成结论;对事后人员是否需要持续治疗进行判断。

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把应急处置的管理做在事前,而不是等意外事件发生了再手忙脚乱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组织架构,包括决策机构(单位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执行机构(执行的办公室和部门)和咨询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3大部分,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置政策和程序,并告知相关人员,在发生意外状况时使得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知道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何时做,如何做。其次应做好日常应急储备工作,意外事件种类主要包括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意外事件等级主要分为4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考虑到意外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应做好各种技术能力的储备和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再次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以保证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顺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后具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各个单位都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应急处置预案。只有做好了以上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才能更有效地保护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第一节 组织管理一、应急处置政策和程序的建立

实验室意外事件是指危险材料(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或危险化学品)在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暴露或伤害,或造成危险材料向实验室外扩散的事件;实验室人员恶意利用实验室危险材料进行反社会或恐怖活动,或实验室被恶意攻击、实验材料被盗抢等事件。《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7.21.1款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应在不同领域(包括病原微生物、化学、物理、自然灾害及环境设施等方面)制定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确定预案的指导原则(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专业处置、专群结合;依法办事、科学规范原则等)。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计划或方案的制定应建立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和发生可能性等基础上。

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是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层面上制定的具体措施(包括应采取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完成应急处置。应急处置预案中应包含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必须通过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审核。

在人员、组织结构、环境布局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定期审核应急处置预案和技术方案的适用性,并及时修改发布。二、组织结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7.21.2条款具体要求“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沟通等内容”,这就要求具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的单位应针对应急处置的管理确立明确的组织结构,理顺各层级间的关系,界定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一)基本结构

应急处置的最终目的是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处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和损失,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因此,应急处置的组织结构通常由以下3类机构组成,相互关系见图2-1。

1.决策机构——单位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单位法人对所在单位的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建立生物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决策机构),在应急状态下对事件做出决策性指令,从人、财、物各个方面保障应急处置的及时实施。同时应委派最高管理层中的一名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生物安全事务。图2-1 应急处置组织结构图

示例:组长:×××(单位法人或最高管理者)

组员:××××××(管理层成员及各部门主管)

生物安全负责人:×××(法人委派管理层中的人员)

2.执行机构——单位生物安全应急处置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日常工作机构(挂靠在常设机构)

按照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设立单位生物安全应急处置小组(执行机构),负责实验室应急处置相关方案的启动和实施,并具体实施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对所辖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承担相应领的导责任。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示例:组长:×××(生物安全负责人)

副组长:×××(具体执行主管)

组员:××××××(相关部门主管或责任人)

3.咨询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或专家组

单位法人组建生物安全委员会(咨询机构),为全单位的生物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判定及制度的制定,意外事件的专家咨询、技术指导、事故认定后的指导和评估等工作。

示例:主任:×××总技术管理者

委员:××××××(各领域技术专家)(二)职责

1.决策机构——生物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职责

决策机构全面负责规范本单位的生物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方案,尽量减少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负责在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决策,组织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方案的制定;负责事故发生时,保障必要的人、财、物并合理调配;必要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执行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置小组的职责

(1)日常状态: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监督及检查;组织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方案;组织进行人员培训和演练;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定期进行评价和更新;负责接收各种生物安全事件报告。

(2)应急状态:

应急处置小组应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图2-2),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应急处置小组组长负责启动应急响应、紧急处置、总协调指挥,同时为事件责任报告人,负责报告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负责小组内部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指定小组内人员做好现场秩序维护工作;指定小组内相关专业领域人员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及时向组长通报情况;指定小组内人员做好紧急救治安排工作;指定小组内人员做好后期保障工作;指定小组内后期处置人员负责事件结束后的总结报告工作,包括及时向组长通告情况。图2-2 应急小组职责分工

3.咨询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职责

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向领导小组提供生物安全的情报信息、技术、装备、资料库建设等决策的咨询意见;在事故发生时承担应急调查的责任,组织开展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和后果;负责提供现场快速控制的技术支持,包括污染源控制,被感染人员控制以及环境控制技术;负责针对现场紧急处置、救援、检疫鉴定、区域划分、洗消防护、危害评估和事后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指导和评估意见;负责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负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评估。

4.相关部门的职责(执行机构分支)

(1)后勤保障部门:

负责实验室感染预防,设施、设备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包括:感染现场(实验室)消毒药品、设备(喷雾器等);现场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个人防护设施,根据发生事件的级别适用相应的个人防护设施,如普通防护衣,正压服,眼镜、手套、帽子、靴子、洗眼器等。

(2)宣传教育部门:

负责感染预防宣传,做好感染预防及生物安全培训,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学习。

(3)人事部门:

负责实验室感染(伤害)人员的健康监测与应急救治。负责实验室内所有人员(含辅助人员)的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4)安保部门:

负责相关实验室基础数据库维护;负责实验室日常安保巡查,排除隐患;负责完成实验室的监督检查。三、人员管理

各类人员应有明确的职责:(一)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对单位生物安全管理负总责;负责建立单位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形成决策;负责建立生物安全委员会以提供技术咨询;负责应急处置中人、财、物的整体调配;必要时负责向上级部门报告意外事件。(二)应急处置决策机构成员

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方案,尽量减少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发生;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负责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负责在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决策,组织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方案的制定。(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方案;负责组织进行人员培训和演练;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定期进行评价和更新;负责接收各种生物安全事件报告。负责启动应急响应、紧急处置、总协调指挥,同时为事件责任报告人,负责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四)应急处置小组成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