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家石油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3:33: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志明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翁家石油传奇

翁家石油传奇试读:

引言

毛泽东主席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提到了一位国民党政府的前行政院长,说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这位爱国者,就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及地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这个家族与石油是如此的血脉相连,又那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所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院长;创立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等职。翁文灏的堂弟翁文波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应用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是中国石油储运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第一位学习和从事石油储运专业并专攻石油管道的工程专家……翁家的三位传奇式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国家的感召和民族的呼唤中一步一步走出家乡石塘,与梦想同行,踏上了为祖国奉献石油的艰难曲折道路……第一章拓荒者◎翁文灏

我虽年少知自勉,须扶衰弱佐中兴。——翁文灏1.家族春秋

劳工积力到经商,曾祖梅臣最发扬。

先祖梯青才出众,椿庭勉甫苦无疆。

枕山居竟根基动,六桂堂看风雨狂。

自力更生须崛起,母亲教导久难忘。——翁文灏

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的故乡宁波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位于浙江东部,介于慈溪、镇海、定海、奉化、余姚之间,其地形东西宽南北窄,左右崇山环抱、蜿蜒磅礴、绵亘不绝;地势西部稍高,中部平坦,鄞江贯穿其间。这里江河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阡陌纵横,稻田弥望,是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宁波简称甬,故鄞江又名甬江。此处三江交汇,东临大海,港阔水深,海上又有舟山群岛为屏障,是理想的天然良港,唐宋以来便为历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军港和造船业中心。城西南有四明山,古名句余山,西连余姚,南接天台,周围达800里,有280峰,中顶5峰,状如莲花,上有方石,四周如窗,故称四明。城内有天童寺,规模浩大,为江南罕见,号称“天下禅宗五山第二”,为佛教禅宗胜地。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高18丈,明7层,暗7层,传说地下尚有4层。城东南约15千米处有湖,名东钱,湖面广大,白波浩淼,山明水秀,风景如画。明代著名学者范钦有诗曰:“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菰薄临水映,洞壑与天通。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宁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宁波人自古具有强烈的进取冒险精神,地狭人稠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游食四方的经商习惯。明清之际,宁波商人即已相当活跃,被称为“宁波帮”。1842年,宁波成为《南京条约》第一批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悠久的商业传统,使宁波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上海市场上的进口洋货生意,数十年间几乎为宁波人独占。

宁波城往西不远便是翁家的家乡石塘镇,翁家是个传统的绅商家族,相传其远祖在宋代时曾任明州观察,《宋史》有传。另有一种传说,其先祖元末之时从军,随军由福建迁此,后弃军从农,留居此处,繁衍生息。除上之外,翁家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渊源,也没有传播久远的家传族谱。一直到了近代,翁家经营商业的特长才逐渐显露,也因而富裕发达起来。

翁文灏、翁文波的高祖父翁开明(乾隆五十一年至咸丰三年,公元1786-1853年)凭借一生的勤俭和精明,为子孙们留下了裕丰造酒坊(设在家乡)和裕大酱园、酒米铺(设在上海)等颇为可观的家业。到了翁文灏、翁文波的曾祖父翁景和时,翁家的商业经营达到了最高峰。◎翁文灏宁波海曙区大书院巷11号故居◎翁氏家谱

翁景和(清道光三年至光绪三年,公元1823-1877年)字世昌,学名作霖,号梅臣,是翁开明的独子,他尤善经商,不但继承了家业,并且不断使之“发扬光大”,相继在上海开设长丰绸庄和大丰洋布店,经营进口洋布生意。在杭州开设打锡箔厂,在瞿州设上和南货店,在天津设乌木作场,在宁波设宝大北船号和宝凤银楼,在本乡有养鱼塘、农场、果园及祖传的裕丰造酒坊,积资达200余万,其中,大丰洋布店曾在上海近代洋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宁波不仅以商业闻名宇内,同样以学术誉满天下,被称为浙东文化的代表,素有“人文渊薮”之称。宋元之际,浙东书院就极为兴盛,科举也颇兴旺,父子同科、兄弟同榜中试者不绝于书,号称“文物之邦”。明代时有人作过统计,结论是宁波是全国科举最繁盛的地区之一。宁波那林立的藏书楼,多少反映出当年此地的读书盛况。其中最著名的“天一阁”,几乎是天下读书人憧憬向往的一片圣地。自古江南多才子,而宁波更是人才荟萃。翁景和在精心致力于积聚财富的同时,并没忘记督促他的儿子们倾心向学,投身科举仕途。

翁景和生有四子:长子运高,次子运文,三子运炽,四子运新。翁运高(1839-1889年)字南山,榜名步云,号梯青,才华卓著、雅擅诗文,为当时宁波名士。运高初为宁波府鄞县县学附生,后于同治三年以副贡生获补,咸丰五年正科中试第六十一名举人,授内阁中书。

按清代制度,“会试落第举人,可因获中副榜授职。其中明通榜者以教职即用,亦有以主事、知县试用者;其中中正榜者以中书、国子监学正录用。”翁运高大约即因会试中正榜而得授内阁中书之职。内阁中书在清廷机构中属内阁的办事人员,虽只是个从七品的小官,但可谓“身居要津”。◎翁文灏、林韵秋夫妇与父亲翁传洙及子女合影

翁运高有两子,长子翁传洙,字宝森,号勉甫;次子翁传泗,字宝 ,号厚甫。传洙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传泗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兄弟二人只相差一岁,形影相随,戏嬉互乐,在父母的娇爱之下自由成长,对西方格致新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八股文章、科举仕途。翁运高去世之时,兄弟二人只有十六七岁,失去了父亲的依凭和教导,更加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翁传洙兴趣广泛,绘画、音乐无一不好,时常翻阅格致新书,兴之所至,尝购一洋式小火轮,自己开往上海游玩,玩厌倦了便不取分文地送给朋友。翁传泗“好骑射,春秋佳日,携鹰犬驰逐东湖上,意气自豪”,且有好散财贫济的美名,故“呼门就乞者,日常十数辈”,他“每闻叩门声必躬启视,所予辄溢其人之望”。据说他还曾秘密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担任过宁波炮台司令。

翁文灏乃翁传洙之子,出生于公元1889年7月26日,即清光绪十五年已丑六月二十九日;翁文波乃翁传泗之子,出生于公元1912年2月18日。翁文灏与翁文波虽然是堂兄弟,却相差23岁。翁文波与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同岁。2.从秀才到博士

乘风万里赴欧西,大校罗文学级跻。

禹域堂皇藏地宝,层岩勘测觅端倪。

忝成博士前茅列,已值新规民国基。

破浪东归勤自勖,燕都专业植虹霓。——翁文灏

翁文灏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有发达的经济条件,又在学术方面颇有影响力的地方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着殷实的家庭背景,翁文灏的成长依旧充满波折。在他刚刚度过6周岁生日的时候,生母余宝玉(1872-1895年)便因为夫妻不睦撒手人寰,抛下了翁文灏和他年仅两岁的妹妹翁杏仙。一年多后,他的继母叶氏夫人便来到翁家。庆幸的是,叶氏夫人虽然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悲剧色彩的社会角色,但她仍旧以一个女性特有的善良贤淑,视翁文灏兄妹如亲生,并且教导督促翁氏兄妹勤学苦读,力求上进。叶氏夫人不仅为人贤惠,而且思想先进,据说她是宁波第一个提倡放足的妇女。◎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1908年入比利时鲁汶大学,1912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在继母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翁文灏很小的时候就进入私塾开始了求学生涯。启蒙老师叫胡豁堂。当时私塾所读一般是《千字文》、《幼学琼林》、《圣谕广训》之类,以及《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1899年,因石塘家中遭匪抢劫,翁文灏全家被迫迁至宁波江北岸引仙桥,租屋而居。他的私塾老师也改为史隽德。1901年,翁家再次迁居宁波城里天峰寺前三角地。

从1902年起,翁文灏师从何毓恭。有一天,何毓恭带领学生去宁波崇实书院参观藏书,翁文灏边走边看,市街景象,尽收眼底。当时的宁波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港口城市。自从这里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以后,许多外国商人接踵而来,市场上洋货充斥。什么洋布、洋纱、洋伞、洋袜、洋鞋、洋帽、洋铁、洋钉、洋烟、洋火、洋香水、洋罐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更有那众多的洋油代销店,店门口都贴着五颜六色“请用美孚煤油”、“请用巴库煤油”的各种广告。尤其是倾销人员的叫卖声,什么“买一送一”,即买一听美孚煤油,送一盏美孚油灯;什么“俄国煤油点灯清亮,买起来真方便,一斤两斤都零卖”……这些嘈杂的声音充斥在少年翁文灏耳际。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掠夺财物、屠杀人民,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从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以后,濒临东海的宁波就成了它们倾销洋货的口岸之一。翁文灏就是在“洋油”灯光下呱呱落地的,他无可选择地出生在这个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爱思考、爱发问是翁文灏读书时的一个特点。此时此景,他不由得问何毓恭道:“先生,中国为何不产石油?”“因为油埋藏在地下,中国人还不知道哪里有石油!”何毓恭回答。何毓恭的话像一把锐利的刻刀镌刻在翁文灏的心上,此时翁文灏的内心感受,正如后来他在诗中表露的那样:“甬流巨舶春申路,租界英人帝国潮”;“事已如烟陈迹在,心方始悟国基摇”。◎广告牌◎用丝绸作成的美孚石油在中国的年历广告画◎1863年(清同治二年),“洋油”开始输入中国◎从火车上卸下来自旧金山的煤油◎1926年下水的“美峡”号船沿长江运送石油◎天津的运油口岸◎洋油灯◎20世纪初香港、上海销售洋油的加油站◎20世纪初的北京朝阳门油栈◎1920年,开封府油栈内洋油交易场面

也就是在这一年,年仅13岁的翁文灏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此时的科举逐渐废除了八股文,改实策论。所谓策论,即议论当前的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而翁文灏过去学的是八股文,只能随之改变,努力学习时事经济,并以练习作文为重点。这一转变,也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翁文灏参加“年初应岁试”,初次参加县考,“得列鄞县附生,列名秀才”。时值满清末季,国势益蹙,翁文灏当时在诵读《左传》及唐宋古文之余,多读沪上报纸及《盛世危言》、《天演论》等书,对时事艰危颇多感触。少年的心,在祈盼国家富强。

1905年1月,16岁的翁文灏在父母的安排下,与林韵秋结婚。新娘比翁文灏大两岁,出身商家,略通文字;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在以后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与翁文灏始终相敬如宾,养育了4男4女,所有子女都很有出息,是个典型的旧式贤妻良母。◎翁文灏与夫人林韵秋及四子翁心钧

1906年,随着清政府效法西学,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结束了自隋唐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消息对于大多数埋头苦读多年的学子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就此丧失了进身仕途的门路。但对于翁文灏来说,似乎一切都毫不在意。之后,他考上了上海新式学校——上海震旦学院。

震旦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是由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之所以取名“震旦”,是因为“震”即“秦”之谐音,为中国古称;“旦”为早晨,“震旦”即为“中国的曙光”。在震旦学院,翁文灏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和同学孙文耀、胡文耀一起被誉为“震旦三文”。也是在这一时期,翁文灏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报纸,拓宽了视野,对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立下“扶衰弱、佐中兴”的决心。

在震旦学院完成了两年预科之际,一个决定翁文灏人生命运的机会正悄悄走来。1908年秋天,浙江省在杭州举行第一次官费留学考试,共招收20名留学生。考试实行一次淘汰制,即上一场未通过者,取消其继续考试的资格。考试内容共分5天考完,语文考的是一篇命题为《礼失而求诸野论》的论文。“礼失而求诸野”出自《汉书·艺文志》,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上古的制度礼仪湮没失传了,但可以从民间现存的活动、礼仪中寻到它的遗迹。”这篇命题作文对于熟读经史的翁文灏来说毫不费力,一挥而就。由于他的这篇论文论点正确,论证充足,立意新颖,层次清楚,文字流畅,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场考试。此时翁文灏心境特佳,但不松劲,再接再厉,一连4天上考场,场场过关,大获全胜,在200多名考生中取得名列第七的好成绩,获得了官费留学资格,同样获得留学资格的还有他的两位同学——孙文耀和胡文耀。这位年方19岁的佼佼者,将要远涉重洋,去领略欧洲世界的风采,学习报效祖国的本领。这对于翁家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件特大的喜事,亲族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不久,翁文灏同其他19名学生踏上了远洋的轮船,开始了留学生涯。1909年,翁文灏和孙文耀、胡文耀一起考入了比利时的鲁凡大学(即罗文大学Universitede Louvain)。进入罗文大学后,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心愿,翁文灏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他立志要将现代科学技术的火种引入中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地质事业。

当时的罗文大学的学制分A、B两种,毕业的时间都为四年,其区别是如果要获得博士学位,A制需延长一年,B制则不需延长,可是课程和内容的难度都是一样的。翁文灏不畏艰难,满怀信心,选学B制。他要在四年内学完全部课程,争取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在4年的留学生涯中,翁文灏不仅刻苦攻读各门课程,还到欧洲各地旅游,领略异国风情。

1911年暑假,由于国内情况突变,留学比利时学生的官费无着,翁文灏需要回国筹措继续学习的费用。但此时的翁家财力已是今非昔比,不能满足要求,他的妻子林韵秋便卖掉陪嫁首饰,才凑足了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的费用。由此,翁文灏更加刻苦,倍加努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翁文灏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以后,在盖生教授的指导下,一方面加强野外地质考察,1911年暑假的全部时间,他都去比利时南部考察,那里“储煤特多,开采甚盛”,他追随专家,多次考察煤田地质构造,搜集到许多有价值的岩石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他积极进行毕业(博士)论文的写作准备,根据野外地质考察获得的各种资料,经过综合研究,翁文灏确定了《勒辛地区的含石英玢岩研究》的题目,并进行撰写。此题目在比利时素来无人问津,翁文灏慧眼识题,显现了他的无畏和胆略。翁文灏如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经过评审答辩,一致认为“不仅材料丰富,方法先进,立论清晰,论理透辟,且为比利时地质科学填补了岩浆岩(火成岩)研究之空白,具有首创意义,影响极大,论文列最优秀等,发表于学校地质专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地质学博士论文。为此,翁文灏赋诗为证:

博士头衔著论文,火成岩石细研分。

班岩侵入无多处,葛纳之余有勒辛。

实地探寻侦察细,镜光鉴别考研勤。

非因绵力能新得,少有前工故出群。

1912年,翁文灏毕业了,罗文大学授予他地质学博士学位。

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这一年翁文灏年仅23岁。3.地质先行者

谢绝私交厚薪给,愿为地学启朝暾。

吴兴泰兴俱同志,筚路蓝缕何足论。——翁文灏(吴兴、泰兴即指中国地质学的另两位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作者注)

就在翁文波和翁心源出生的这一年,翁文灏乘船离开欧洲,踏上了归国的道路,从此登上了属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历史舞台。

此时,清朝政府已被推翻,中华民国已经成立。1913年1月中旬,翁文灏返抵上海,即回宁波省亲。洋博士返家了,全家喜洋洋,一时竟成了新闻,几乎传遍了宁波城的大街小巷。

翁家几代人与洋人做过生意,同英商素有来往。翁文灏回家的消息,也传到了英商的耳朵里。当时有一位广东商人名叫劳敬修的,正与英商合资开采湖北蒲圻的煤矿,并计划设厂利用所采的煤冶炼钢铁。他们闻知洋博士回家,便派专人来到翁家。来者许以总工程师之职,高薪厚禄以聘。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这是一个送上门来的好事,既实惠又荣耀,何乐而不为。可是翁文灏既不愿意帮助外国人做事,又不愿学非所用。他知道北京有个地质研究所,从心底里向往那里,向往地质事业。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来者的好意。◎引自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

翁文灏回家探亲正值1913年的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在家过大年了,这年因为翁博士学成归来,翁家过大年比往年更为隆重,摆设筵席,请亲朋好友来吃年夜饭,热闹非凡。过完年,翁文灏迫不及待,即乘火车赴北京任地质研究所任教,自此走上了他所热爱的地质科学事业,与丁文江、章鸿钊一起创建中国现代地质科学。这些志同道合的科学家,在致力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道路,创建科研机构,组织科研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推进制度建设,为中国现代地质科技事业打造了起步的基础。

在翁文灏看来,培养中国第一代地质人才,对于“扶衰弱”、“佐中兴”,显得多么的重要,这在他后来写的《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的序言中道出了心路历程:“我国地大物博,而生息休养于斯土者,不自研究之,而坐待他国学者之来游迨,既知考察研究之不可已矣。而必要之知识,相当之经验,又不可不求学于他国之师。孜孜研究者数年,劳劳奔走者数百千里,而于本国之地质仍不免于耳食之谈,隔膜之见,此诚未可讳言者也。地质研究所诸生未得更贤于余辈者以为之师,是诚憾事……登泰山而考片麻岩,涉长江而考冲积层,其胜于余辈为学时,不亦远哉!”◎1916年地质研究所结业留念(前排从左至右为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在地质调查所办公室◎除自己培养人才外,地质调查所还积极从国外引进国际知名地质学家来华工作,其中安特生、葛利普、德日进等人为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图为1933年地质调查所同仁在北平葛利普寓所合影,前排左起:章鸿钊、丁文江、葛利普、翁文灏、德日进◎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翁文灏(左2)、步达生(左1)、裴文中(右1)在周口店◎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中国代表合影。前排右起:翁文灏、胡先驌、秦汾、任鸿隽;后排左起:沈宗翰、陈焕镛、魏昙寿、王一林、竺可桢、薛德煊◎北京高师博物学会全体会员欢迎万国地质调查会会长、本校教授翁文灏(前排左5)及本届新聘谷教授留影◎1936年翁文灏(前排中)在南京地质调查所与土壤研究室全体人员合影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翁文灏科学生涯多半都在考察的路上。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担斧入山,披荆斩棘”,“爬过没有路的路”,1920年12月16日,甘肃东部发生8.5级特大地震,次年初,翁文灏率队前往灾区考察。他带着病,用骡马代步,长途跋涉,极为艰难。这是中国人对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察。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章鸿钊在地质研究所结业典礼上所作的《办学三年总结报告》说:“翁先生实本所最有功之教员也!”在这个地质学的奠基发展期,翁文灏培养了一大批在其后的岁月里开创了我国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地质大师。

1916年第一期学员结业后,地质研究所撤销,正式成立地质调查所,从此揭开了我国自己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史业。地质调查所所长为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分任地质与矿产股股长,新毕业的学生10余人进入该所任职员,从而使该所成为了一个工作实体。

1922年,丁文江因筹办北票煤矿离开地质调查所,翁文灏代理所长职务,1926年翁文灏被正式任命为所长。1928年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出走奉天,地质调查所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农商部,月给经费仅一千元。在那以前政局连年动荡,地质调查所经费支绌,困难万状。翁文濒前往南京述职时身无分文,只能夜宿鼓楼城楼上,他在《五十自述》诗中回忆这段情节时曾写道:“四十生辰在鼓楼,穷愁焦虑复踯躅。人生际遇本难常,壮志不为艰困服。同人相勉竭辛勤,世风不愿相角逐。燕京旧址足留恋,社会同情赠蔬菽……”在菲薄的待遇下,所中同人埋头工作,决不见异思迁,终于取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几年中,不仅地质调查工作得到全面展开。所里还相继成立了地震、燃料、土壤和新生代等在我国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室,在多方面取得了臣大的成就。同时,地调所在未支用国库分文的情况下在北平添修了陈列馆,还在南京建立了地调所新址。4.苍茫大地,何处找油

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即有延安、酒泉、库车等地利用石油的记载。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在考察了延(今延安、县)一带出露的石油矿藏后,敏锐地觉察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大胆预料“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首次使用“石油”一词。在沈括考察延石油之前的1041-1048年,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篾索圜刃人力冲击”的顿钻钻井法,并在四川钻成了“卓筒井”,用于采气制盐。中国人在认识和利用油气资源方面,远远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然而,近代中国石油事业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远远地落后了。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北美、俄罗斯等大型含油气区被陆续发现的时候,我们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

苍茫大地,何处找油?翁文灏在苦苦求索后得出的答案是:“更从实地广探察,施用锥指与斧痕”。翁文灏出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后,将石油地质调查作为重要的地质工作,多次组织调查员到各地考察石油。“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在他的主持下,地质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1921年初,翁文灏利用赴甘肃地震灾区考察之机,派学生谢家荣西行至玉门,对那里的石油地质进行调查,写有《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延长石油官厂始建于20世纪初,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延一井旧址◎延长油矿钻井工人在现场合影

1923年,翁文灏派王竹泉赴陕北调查石油地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28年,翁文灏看到的报告,派乐森前往考察贵州泡木冲油苗。1929年,翁文灏派黄汲清、赵亚曾到西南地区考察,关于四川的石油与天然气分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其后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地质资料。后来翁文灏派人调查四川地质的生油构造,这证实了四川自古便有天然气生成的科学性。所凿盐井中常有石油出现,更说明地下蕴藏油气田的可能。

1932年,南京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翁文灏推辞不过蒋介石的邀请,在蒋介石承诺他继续担任地调所所长职务后出任了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一职。他曾对友人说,他不愿从政,但这个职务可以搞到钱用来建设。他上任后得到政府拨给的第一笔钱便用来投资陕北石油,这也是国防设计委员会投资的唯一的企业。

陕北石油早在汉代班固的《汉书》中就有记载。1904年,晚清政府曾在日本技师的指导下在延长投资开发。北洋政府时期,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投资开发,打井7口,仅2口出油,便认为无开采价值而撤资。

恰逢孙越崎从美国留学归来,翁文灏邀请孙越崎担负起陕北石油开发的重任。翁文灏对孙越崎说:“你知道我国的主要资源有煤也有铁,而唯独缺油,全赖外国进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石油是难以立国的。”“一旦中日开战,海口被封锁,石油进不来,内地用油就很成问题了。”孙越崎留学美国后又考察苏联,对石油是国家工业命脉的重要性极为清楚,决心与翁文灏携手共进,为油而战。

1932年4月,翁文灏再次派王竹泉、潘钟年到陕北延长、永坪勘查石油地质,拟定井位。1934年7月初,孙越崎率领陕北勘探处员工携100吨机械物资抵达黄河渡口军渡,9月4日抵达陕北延长,十天后,工程师严爽任队长的101井出油,日产1.5吨。这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出的第一口井。第二天,孙越崎用自制卧式炼炉提炼出煤油,然后用自己炼出的煤油做燃料启动发电机,向翁文灏发出了报捷电报,为备战找油遇险的翁文灏转危为安,喜不自禁。

原来,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翁文灏更加紧了对石油地质的考察,凡有石油情况的报告必派员调查,他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开发陕北、甘肃、四川、新疆石油的蓝图在他的心中也随之逐渐形成。

1934年1月28日,翁文灏到西安与山西省主席邵力子商谈开发陕北石油事宜,同时也为孙越崎出任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赴陕履职做准备,然后顺路到华山作地质考察。一路奔波回南京后又即刻参加了中国科学年会。

在年会上,翁文灏听到一位刚从美国归来的青年说浙江长兴具备油气构造,非常兴奋,认为长兴地处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若产石油则意义重大。长兴地质构造属二叠纪,若有石油便会对储油构造产生新的认识,意义更非同一般。但这一切只属推测,必须亲赴长兴勘查才可作出结论。于是,他不顾多日奔波的疲劳,散会后便做实地考察的准备。

2月16日,翁文灏携王竹泉雇了一辆车直奔长兴。车入武康,翁文灏留王竹泉在当地考察,他继续前行。翁文灏有在车上看书的习惯,下午3时车子开动不久行至东埭溪附近的洋桥发生车祸,车撞桥栏,气缸爆裂,毫无提防的翁文灏当即头颅塌陷昏厥过去。当地医院将他送到杭州广济医院抢救。

翁文灏是国家著名的科学家,车祸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蒋介石下令调集一切医学力量抢救。社会贤达纷纷撰文祈祷翁文灏平安。胡适在《独立评论》撰文:“当坏消息的一天,他的(指翁文灏)北平朋友写信给人说:‘如此天才、如此修养,岂但是一国之瑰宝,真是人世所稀有!’”

经71天的抢救,翁文灏终于起死回生,再转入北平协和医院。6月16日,回家调养。此时,孙越崎正率领员工搬运设备跋涉在陕北的路上。

延长101井出油后,孙越崎给翁文灏发去报捷电报,这是对老朋友最好的慰问。5.唯有“源头”油气来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着“第一”。◎翁文灏编著的部分图书

翁文灏是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12年获比利时鲁文大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1914年);他是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略》的中国学者(1919年);他是第一位编制着色《中国地质约测图》的中国学者(1919年着8色);他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作者(1922年,《甘肃地震考》等)他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1916年与丁文江共同创办);他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学者(1922年);他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学者(1925年);他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1926年);他是燕山运动及与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他是开发中国第一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翁文灏在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实验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第一个土壤研究室及中美合作新生代研究室开展了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工作。1933——1934年翁文灏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出版了中国地图集“申板地图”,是中国第一部采用等高线的彩色地图集。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倡议发起人之一,与1922年任首届副会长,1924年、1926年、1931年及1941年四次任会长,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理事。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翁文灏关于在陕甘新陆相侏罗纪地层中含有石油的论述,由此开创中国陆相生油研究的先河。这一观点被后来发现的玉门油田和大庆油田所证实。

20世纪20至50年代,欧美学者基于中国中新生代大多处于陆相沉积区内而发表了大量“中国贫油”的文章,他们认为陆相地层中生油岩难以堆积和保存。因此,外国地质学家根据“海相生油论”曾断言,中国缺少石油资源,这是由于当时科学的局限性而作出的结论。陆相生油理论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的杰出贡献,也是我国成长为石油大国的地质理论基础。

早在1919年,翁文灏在《中国矿产志略》一文中,提出在西部一些地区的陆相侏罗纪地层中含有石油,存在油矿,陆相中生界地层中的石油天然气颇有矿业价值等观点。1922年,他与丁文江一起著文,对国外有的地质家对中国石油前景散布的悲观论调最早作出反应,指出“石油固自不失为中国有希望之矿产”。1924年,他在《西北矿业计划》一文中特将石油开发作为一章,他写道:“中国石油独富西北,陕、甘、新疆均甚广大,内蒙古、绥远亦有发现之可能。”1934年1月13日,在地质调查所讲学会上发表了《中国石油地质问题》的演讲。这是中国地质家第一篇以石油地质为题的论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演讲提出了七个石油地质问题,在讲到陆相生油问题时他高亢地说道:“或言大量石油必在海成地层,四川三叠纪确为海成,陕西三叠纪则迄今未有海成证明,大致似为陆相。如此则得油之望,似又川多于陕。然陆成地层果绝对无储油之望乎?若以油泉之多观之,陕北实远过于四川。”

翁文灏的演讲以陕北石油为例来说明陆相地层也可生油,首次引出了陆相生油的命题。一年以后,他的学生谢家荣著《中国之石油》一书,剖析四川、陕北的石油地质,对翁文灏的演说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述。此后,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家进一步论述陆相生油的观点,经过不断实践,从而确立了这一重大找油理论的诞生。

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是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6.“学以济世”

翁文波10岁那年,他的爸爸妈妈相继去世了,7个兄弟也都离散。1925年,翁文波读完小学,承担不起上学的费用,后来在哥哥的资助下,进入宁波效实中学读书。那时,一位身穿长衫、脚穿草鞋、戴一副近视眼睛的青年经常来到学校。他就是当时《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他以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们讲革命道理。他说:“一个有志的青年,必须破除‘自私’和‘惰性’的恶习,否则怎能抱负有志,终究与人类无大益处。”在恽代英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一批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他们中的一些学生。翁文波仅仅因为年纪小而逃脱了这场灾难。但是恽代英的话犹如一颗革命的火种,深深地埋入他的心底。

1930年,翁文波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了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有趣的是,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他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第三名。至今回想起来,他仍深有感触:我学习喜欢顺理成章,不啃书本,而注重实验。这种学习态度为他走上创新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他决定以地震为主攻方向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那是盛夏的一天,他赶着小毛驴连跑带颠地走着。“咯哒”、“咯哒”清脆的蹄声叩响在京城通往西山的土路上,扬起的灰尘似飘舞的绸带缠绕在穿着学生制服的翁文波身上,汗珠顺着宽宽的额头往下淌。他不忍心骑在瘦弱的小毛驴背上,因为它负载着行李和书籍。翁文波不愧是清华园里长跑的选手,赶着毛驴行走了十几千米,很快便来到鹫峰地震台。鹫峰有古松挺立山巅,岭头如一只兀立的雄鹫,山势险峻雄伟。山下则是草木葱茏,一片静谧的山乡风光。地震台建在山下古寺旁,这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地震监测站,装配着先进的地震仪器,时刻监视着来自地球深处的动静。

追溯建站的历史,还需提及翁文灏先生。1920年12月16日,我国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死亡20余万人。翁文灏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后,深为地震灾害之烈而震惊,除撰写详细的地震调查报告外,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的论文。他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根据历史记载的3500余项关于地震的地点和实况,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总结出我国16条地震带及其大致的频发次数,于1921年发表了《中国震中地域及其地质》、《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等重要论文。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把中国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运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之中,在当时世界科坛上引起极大震动。正是这样辉煌的成就使得地质调查所得到捐款,在北平郊区建起了鹫峰地震观测台。

翁文波一到地震台,顾不上休息,就迫不及待地拜见主持工作的李善邦教授。他自我介绍道:“我叫翁文波,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前来实习,是想在您的指导下完成关于地震方面的毕业论文。”李教授望着风尘仆仆只身闯来的翁文波,不由得问:“你是学物理的,为啥想搞地震研究?”翁文波认真地说:“地震危及民众,搞地震预测研究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就是抱着这样的初衷,他第一次接触了地震。◎鹫峰地震台

翁文波开始收集整理资料,收录世界各地的地震信号,再按照国际规定格式,印发地震观测报告,与其他地震台交换。

他看到自己使用的是一台立卫蒲照相记录地震仪,心中暗想: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发明了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而欧洲直到公元1880年才造成类似的地动仪,比我国要晚1700多年,可是现在我国远远地落后了。然而,令翁文波感到欣慰的是,我国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是无与伦比的,有文字记载的大小地震就不下三千余次。世界一流的鹫峰地震观测台每天都能收到几次地震信息,翁文波根据这些数字资料,研究地震规律,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1934年,他以《天然地震预报》的论文获学士学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

毕业后,翁文波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与严济慈教授共事,合作默契。他于1936年入榜中英庚子赔款集金会留学生,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地球物理专业。他立志毕业后从事地震预测的研究工作,可是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他的理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着祖国大地,连鹫峰地震台这块科学的圣地也未能幸免。地震台仪器正在记录山东菏泽大地震时,炮火硝烟已使它摇摇欲坠。这时翁文波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心系祖国,他耳闻这一切,满腔怒火,祖国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着比天然地震更严重的灾难,今后搞地震预测研究又有何用?

他决心从事“一滴油,一滴血”的石油事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