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实景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0:11:5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喜臣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筑实景赏析

建筑实景赏析试读:

前言

世界地理是我们全面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绝妙景色,可谓美不胜收,那么我们从哪里着眼看起呢?怎样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认识得更加深刻呢?

河流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成天然水道,是地球的血脉。河流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而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冰川,各条河的河源情况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河流的生命之源;河口是河流的终点,或流入海洋,或流入干河、湖泊或沼泽等地方。

河流无论起源于哪里,还是流到哪里,都是展开的浓墨重彩的画卷,或是滚滚波涛激起汹涌奔腾的壮丽大河,或是碧波青青汇成千里如镜的秀美湖泊,或是湍湍激流荡起倾泻而下的飞流瀑布,都给我们如诗如画的美感。

无论是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是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峰,或是深不可测、万壑干岩的山谷,都充满了阳刚之美,都给予我们气势磅礴的震撼。

在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表现出自然的大美之景:澄澈干净、千年结成的冰川;烈焰喷射、熔岩滚流的火山;茫茫戈壁、广袤无垠的沙漠;碧野千里、芳草连天的草原;古木参天、层林尽染的森林,等等。

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孕育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整个地球可谓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使我们对地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须漫游地球,重新认识地球。

地球可谓是个大花园,除了自然地理之美外,还有人文地理之美,这就更是具有深沉意义之美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之上,除了享受地球带给我们的美,我们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包括建筑、名胜和古迹等具有人文内涵的美,使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地理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绝美,简直是不胜枚举。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美丽无限。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无穷魅力,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世界自然河流、湖泊、瀑布、冰川、火山、沙漠、草原、森林、物种等,还包括具有人文意蕴的桥梁、建筑、名胜、古迹、古堡、古城、古墓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建筑,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筑城墙以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争霸,根据各自的防御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灭六国,完成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保证统一国家的军事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侵扰,便大修长城。

秦朝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建了很多部分。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5%。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是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

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墙体稳定不易倒塌。

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燃火。烽炲通常设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到的山顶。

长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长城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拓展阅读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役夫,历经14年时间建成的。

北京故宫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杆,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

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北京故宫全部由城墙环绕起来,城墙的周长为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

北京故宫的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有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在公元1420年至1911年的491年时间,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后居住在这座宫殿内,对全国实行封建统治。

故宫的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殿(皇帝结婚新房)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辅以养心殿、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以及御花园等,是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及皇帝、皇后、皇太后、妃嫔、皇子、公主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

故宫的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拓展阅读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文物总数达到18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68余万件、一般文物11余万件、标本7577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坐落于北京西郊,与颐和园相毗邻。是北京有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全园从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先后历经雍正、乾隆和嘉庆三朝共100多年才基本建成。

圆明园曾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又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时期,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先后经过151年将其建造经营而成。

圆明园曾以其杰出的造园艺术,宏大的地域规模,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精美的建筑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世界园林的典范”、“万园之园”。它的特点是在平地上造园,这是极少见的,它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

圆明园的陆上面积和故宫差不多大,水域的面积又相当于一个颐和园,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

圆明园主要是为了供皇帝避暑、休息、游乐和居住的,同时还在园子里处理朝政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所以园里分别有外朝与内寝性质的宫廷区。

圆明园的南部为外朝区,其余部分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50多处经典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像西湖十景等。

圆明园占地约200万平方米,包括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三个园子,统称“圆明园”。

圆明园景区,是全园最大的景区,共有景点60多处,包括舍卫城,里面还有很多佛像。舍卫城是仿乔萨罗国(印度古国名,佛教圣地)都城而建的。这里有占全园一半以上的景点,景点大多分布在后湖和福海周围。长春园是建筑群,它有30多处景点,每个景点都很有特色。绮春园也为建筑群,它有20多个景点,面积也是三个园中最小的。

圆明园中对山的运用很有特色,其中堆山占全园的1/3。人工堆山不能堆得太高,否则工程过大,其中最高的山才15米。山大部分都是圆润的,没有一个险峰,基本上都是挖湖堆土而成的。这也是平地造园工程量大的一个具体表现。

圆明园的水主要是引自玉泉山之水,水占了全园的1/2以上,故有水景园之称。水由大水面、中水面和小水面三种相结合。大水面约计600平方米,以“福海”为代表,中、小水面约计200平方米,有“后湖”之称,河道将水系连接起来。

圆明园的建筑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方式,以建筑群为中心,再结合地貌环境,构成风景。其中的各个小园为“园中之园”,用墙隔开,各园自成一体,其风景点为一种单座房屋景致;建筑群则是由许多亭、楼、台、阁所组合成一体的建筑。无论是从平面来看,还是从外观来看,圆明园的建筑都有着丰富的变化。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于当年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侵略者用了15天的时间抢劫园内的文物与珍宝,然后放火焚烧,本想把三园全部烧光,但是由于面积太大,没有烧尽,但神话和奇迹般的圆明园还是成为废墟了,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拓展阅读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心脏地带,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

人民大会堂

,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可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

天安门广场的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每天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看着朝霞辉映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

同时,天安门广场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

天安门广场于1986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天安丽日”。

天安门广场承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被拓宽,广场中央修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拓展阅读天安门广场曾是明清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的禁地。在近现代,它则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争取民主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每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部在此召开。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人民大会堂为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人民大会堂巍峨壮观,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为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配合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堂北翼是有5.000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

东门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处。在5樘金黄色铜门上方悬挂着一枚巨大的国徽。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从东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经风门厅、过厅到中央大厅。中央大厅的面积为3600平方米,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扇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万人大礼堂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位于大会堂的中心区域,为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结构。三层座椅,层层梯升。礼堂平面呈扇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主席台可设座300~500个,总计可容纳1万人。主席台台面宽32米,高18米;共分三层,设有近万个软席座位。

礼堂一层的每个席位前都装有会议代表电子服务单位,可进行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议案表决即时统计。二、三层的每个座位中则装有喇叭,均能清晰地听到主席台的声音。主席台两侧设有会议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

礼堂顶棚呈穹窿形与墙壁圆曲相接,体现出“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顶部中央是红宝石般的巨大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鎏金的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三环水波式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与顶棚500盏满天星灯交相辉映。拓展阅读人民大会堂根据省、区、市、特别行政区的建制设立了33个地方会议厅,其中台湾厅总面积548平方米。将闽南地方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艺术相融合,表现了闽台一家的历史渊源关系。色彩以蓝色为基调,象征着宝岛镶嵌在碧海之中。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位于北京西北郊,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又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意,作为消夏游乐地,是我国现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现在的颐和园是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总面积约为290万平方米。

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汲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和意境而修建的一座天然园林。全园共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仁寿宫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处理政务、会见群臣和使节的地方;二是以万寿山为中心的游览区,其分为前山、昆明湖和后山三部分;三是以乐寿堂、宜芸馆和玉澜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居住区,全园共计有各式各样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长廊728米,彩画8000多幅。

颐和园的布局和谐,浑然一体。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在60米高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依山而立,步步上升,气派宏伟。全园的中心线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有728米长,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搭在万寿山前,连接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图画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誉。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则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

昆明湖占全园总面积的3/4,湖水碧绿清澈,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点缀着三个小岛,其主要景物由西堤、东堤、西堤六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等构成。湖岸建有知春亭、廓如亭和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清晏舫”位于湖西北岸,中西合璧,精巧华丽。后山后湖,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景色幽雅,林茂竹青,风格与前山不同。山脚下曲折蜿蜒的苏州河,时狭时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多宝琉璃塔建在岸边的树丛中。

在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其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高超的水平。拓展阅读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因此,颐和园也被后人称为最豪华的监狱。

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6.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26.88亿元人民币。

国家大剧院的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地面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廊相连,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就像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于2001年12月13日动工,建成于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色调及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在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国家大剧院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拓展阅读按照国际标准,国家大剧院设置了容量可观的衣帽间,大剧院衣帽间分东西两侧,一侧是蓝色衣柜,一侧是红色衣柜,分别列在检票通道的两侧。每侧衣柜分别有9组衣柜,可以同时寄存848件包和664件衣服。

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由于造型独特,俗称“鸟巢”。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设有10万个座位,承办该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以及田径、足球等比赛项目。

其形态如同孕育着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很自然的形成了建筑的外观。2009年,国家体育场入选世界10年十大建筑。

国家体育场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30日因设计调整而暂时停工,同年12月27日恢复施工,2008年3月完工。工程总造价为22.67亿元。

体育场的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其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的高度为68.5米,最低点的高度为42.8米。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间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会期间的20000个临时坐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并且能保证每个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和设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坐席环抱着赛场,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受到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坐席。这些轮椅坐席比普通坐席稍高,保证了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赛时,场内还将提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历史见证。拓展阅读为防止雷击时对人体的伤害,体育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比如钢柱等,都相应作了等电位连接;“鸟巢”内的几乎所有设备与“笼式避雷网”都有可靠连接,保证雷电来临瞬间产生的巨大电流能导入地下。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2003年12月24日开工,2008年1月28日竣工。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5万~8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万平方米。

水立方是一个由钢结构支撑、膜结构覆盖的建筑。这样的材料让水立方看起来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建筑。到水立方旅游,你可以看到水立方坐拥的地理位置是得天独厚的,水立方和鸟巢分列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两侧,遥相呼应的两个伟大建筑,诠释着北京文化名城的形象。水立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在比赛时期可以作为比赛用地,平时可供旅客参观。奥运会过后,水立方和鸟巢已成为北京市的新地标。

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0000多个钢质构件,这30000多个钢质构件在位置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它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空白。

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能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

为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基于“泡沫”理论的设计灵感,他们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水的神韵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水立方还体现了科技与环保的完美结合。规范合理的自然通风、水循环系统的合理开发,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共同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时代气息。泳池也应用了许多创新设计,如把室外空气引入池水表面、带孔的终点池岸、视觉和声音发出信号等,这将使比赛池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还有一些高科技设备,如确定运动员相对位置的光学装置、多角度三维图像放映系统等,这些装置将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观看比赛。采用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

按照设计方案,水立方的内外立面膜结构共由3065个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无论对设计、施工还是使用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ETFE膜的材料、通风空调、防火、声、光、电的控制等技术部提出了难度很大的课题。

水立方的设计注重细节,充分考虑到了运动员和观众的需求,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拓展阅读水立方是典型的“外柔内刚”。外部只看到充气薄膜,好像弱不禁风,而支撑这些薄膜的是坚实的钢结构。水立方的墙壁和天花板由1.2万个承重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状钢管组成,这种结构能抗8级强震。

北京体育馆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所辖的北京体育馆,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龙潭湖北侧、天坛公园东侧,占地面积为15.6万平方米,训练场馆面积近7.2万平方米。

自1955年建成比赛馆、游泳馆、篮球馆三大主馆后,半个世纪来陆续新建了田径场、田径馆、足球场、乒乓球馆、网球馆、网球场、体操馆、跳水馆、举重馆、羽毛球馆、排球馆、水球馆和综合训练馆等16个专业训练场馆。

各场馆场地完全符合国际训练、比赛的标准,各场馆设备完善,有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和跳水等14支国家队在此训练,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综合训练基地。

比赛馆采用56米跨度的拱钢屋架,场内高度为25米,比赛场地长36.4米、宽22.4米。球场四周设有20排固定看台,共6000名观众席位。游泳馆设有2.000名观众席位,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深1.4~4.5米,设有8条泳道和7.5米高的跳台一座。

练习馆为双层硬木地板场地,设有三个篮球场。除主馆外,还有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自行车赛车场、可容纳500名观众的网球馆、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田径场、田径馆、跳水馆以及体操、羽毛球、乒乓球、举重练习馆等。

北京体育馆利用国家运动队训练的空余时间面向社会开放,并承办田径、游泳等项目的大中小型比赛。目前开放的项目有: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排球和网球等,以“工薪阶层的价位,世界冠军的场地”,欢迎广大体育爱好者光临。

北京体育馆还设有业余体校,常年举办田径、游泳、跳水、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武术、散打和跆拳道等项目的青少年培训班、体能训练达标班。由国家级、高级教练员组成的教练员队伍,为不同级别的专业俱乐部和运动队培养、选拔、推荐优秀学员。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2007年12月19日通知,北京体育馆建筑已经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北京体育馆作为北京奥运会三大主场馆之一,北京体育馆建设工程于2006年5月28日正式开工,并在2007年11月底竣工验收。北京体育馆在奥运期间主要承担竞技体操、蹦床和手球比赛项目。

奥运会后,北京体育馆作为北京市一流体育设施场馆,成为了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活动中心。该工程项目主要由体育馆主体建筑和一个与之紧密相邻的热身馆以及相应的室外环境组成。总占地面积6.8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09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8万人。拓展阅读北京体育馆在清除噪音方面,采用国内比较罕见的9层多功能金属复合材料的夹层设计,厚25厘米,由水泥板、玻璃棉、防水层、吸隔声材料组成,并在最外层喷涂吸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屋外噪音的影响。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北京市区东北方向,距离天安门广场25.35千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北京联外主要的国际机场,也是目前中国最繁忙的民用机场,同时也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2004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取代东京成田国际机场,成为亚洲按飞机起降架次计算最为繁忙的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首个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机场建成时仅有一座小型候机楼,现在称为“机场南楼”,主要用于VIP乘客和包租的飞机。1980年1月1日,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一号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大,一号楼客流量日趋饱和。重新规划的建筑面积达33.6万平方米,装备先进技术设备的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投入使用的同时,一号航站楼开始停用装修。2004年9月20日,整修一新的一号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专门承载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航班。2008年春,配合首都机场扩建工程(T3)完工,一号航站楼(T1)封闭改造,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转往二号航站楼运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两条4E级跑道、一条4F级跑道,以及旅客、货物处理设施。是中国国内仅有的两座拥有三条跑道的国际机场之一另一座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机场原有东、西两条4E级双向跑道,并且装备有II类仪表着陆系统;其间为一号航站楼、二号航站楼。2008年建成的三号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位于机场东边。拓展阅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主楼由荷兰机场顾问公司、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2004年3月主楼工程及监理合同签定开始扩建。2007年主楼完工。其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耗资270亿元人民币。

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俗称“北京西客站”,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东路。1996年初竣工的北京铁路客运站,是原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为原“亚洲第一大站”。2008年8月1日,北京南站正式投入使用,取代了北京西站在亚洲第一的位置。截至2009年,北京西站仍是全国日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

北京西站占地面积为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站房摩天楼高90米,呈“品”字形,车站内设10个站台。

北京西客站是国家及北京市“八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为缓解北京火车站运行的紧张状态,铁道部及北京市决定在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新建一座大型火车客运交通枢纽站,定名为“北京西站”,包括客运站房、铁路引入线、市政道路及立交桥、地铁、铁路自动化通讯系统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建筑群,如邮政枢纽、公安等工程,投资总额达23.5亿元。北京西站于1996年竣工,是一座现代化客运站。它大大缓解了北京火车站的客运压力。该站也是京九铁路的龙头工程,这里开出的旅客列车可直达香港九龙。北京西站最高客运能力可达每日90对列车、60万人次。现今从北京到中国中南、华南、西南与西北等地区的客运列车都从北京西站发出。北京西客站分为南北两个站前广场,南广场临近莲花池公园。

北广场正前方1千米处便是中华世纪坛。进站口和主要的售票处位于北广场,自2010年1月16日起,旅客也可直接从南广场进站口进站。北京西站在地下二层有两个出站口,东侧为北一出站口,西侧为北二出站口。拓展阅读北京西站是北京市内交通枢纽之一,北广场和南广场均有公交枢纽,大量公交车从此始发;地下也建设有出租车站;而建设时预留的地铁站已于2011年年底投入使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