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文化遗产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0:09:30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文化遗产故事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文化遗产故事试读:

前言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

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内容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一、体味科学历程的艰辛

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中,在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但我们又对古今科学的发展了解多少?要知道今天的科技之果来得多么坎坷和艰辛,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历史不会死去,它最善于记住两种人:智者与愚者。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智者之榜。相反,那些在科学面前变得弱智的人,甚至那些企图以假科学冒名顶替客观真理的愚者,都成为历史嘲笑的对象。“以史为镜,知兴衰”,读史可以明智,读科学史是现代人的明智。

二、激发发明创造的冲动

在科学的历程中,充满了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例如,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明了浮力定律。牛顿在一棵大树下乘凉,一颗落下来的苹果使他顿悟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呆呆地注视着被水蒸汽掀起的壶盖,结果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传奇故事诱发了我们对奇妙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未来时速招引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如果不懂科学技术发展史,简直就无法从事科技创造劳动!从事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思想。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之所以富于发明创造,是因为人类创造性思想的积累,在先天的智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后天智慧却是呈巨大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追寻开创者的足迹,重温成功者的道路,在感受前人发明创造过程中,激发自己发明创造的冲动!

三、培养现代生存能力

了解科学思想观念和逻辑方式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科中的一些“难懂”的概念是大有益处的,使它们不再“难懂”,反而引人入胜。对一门功课的学习的“了解”和“理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大量的练习题训练,使我们可以很熟练地把各种符号、公式按照定律组合起来,这样只能称为“了解”知识,具有浅薄和机械性,谈不上深刻地“理解”,在科学问题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现代科学呼唤“理解”科学的人才,现代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待科学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突破平面思维的束缚,到多维空间去邀游。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激励青少年的千万个探索故事》共分十册:

1、引领青少年的100个世界文明故事;

2、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时尚生活故事;

3、引领青少年的100个风景名胜故事;

4、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5、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文化遗产故事;

6、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奇妙环境故事;

7、引领青少年的100个神奇奥秘故事;

8、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医学发现故事;

9、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历史掌故故事;

10、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民风民俗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杨亚庚、陈昕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周婷、董军、李平萍等同志。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别称姑苏,自古就是财富云集、人才辈出之地。人杰地灵的氛围,成为上流社会或成功人士寄托思想境界的宝地。再加上当时士族文人崇尚山水、隐逸林泉,于是苏州建园成风。《吴风录》里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苏州园林:“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可见苏州园林的古朴精妙、精雕细琢。到明清时期其建筑设计达到顶峰。苏州园林就像一幅画,艺术美与自然美结合得天衣无缝,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工艺也是独具匠心。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表现苏州园林的景色,那就只能是“春可观花品茗,夏有赏荷食鲈,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了吧。

沧浪亭

沧浪亭最早是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园子,北宋诗人苏舜钦重新修建,才改名为沧浪亭,借鉴了屈原“沧浪之水清兮……”一诗的寓意。沧浪亭内水池环绕假山,山边搭建小屋,周边古木繁阴,尤其是“面水轩”,真如杜甫“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中所描述的意境一样。沧浪亭的面积约10000平方米。“未入园门先见景”是沧浪亭的独特之处:一湾清流将园林紧紧环绕,一条复廊,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连为一体。沿着复廊向四周逛逛,有藕花小榭、锄月轩、康熙帝题刻的御碑等。清香馆、五百名贤祠是园内著名建筑,祠的四周又有翠玲珑、明道堂。明道堂后的假山上有参天老树环绕的沧浪古亭,假山上怪石嶙峋。据考证,古亭石枋上的“沧浪亭”三字是晚清著名文学家俞樾所写,亭柱上还刻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等诗句。西南楼阁下用石头垒成的洞名曰“印心石屋”,别有意境。另外,沧浪亭的花窗样式也很多,据说共有108种,分布在各条走廊上。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典范。

狮子林

狮子林是一座建在庙宇中的园林,园林中矗立着千姿百态的石峰,象征着一种气质和格调。狮子林原名“菩提正宗寺”,后因寺中湖石多似狮子形状,且生活在此的中峰禅师原就住在天目山狮子岩,因而改名为“狮子林”。

狮子林的取名特点和苏州园林的其他景点是一脉相承的,以狮子林问梅阁为例,就是极富文学意味的。“问梅阁”取自李俊明的“借问梅花堂上月,不知别后几回圆”的诗,清新淡雅中不失梅之坚韧。问梅阁的四周种了很多梅,更为其增加了韵味。

狮子林内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假山为主,洞壑婉转,曲折盘旋,使游园的人有进入迷阵之感。园内山峰耸峭,又有奇形怪状的洞壑,故有“假山王国”之誉。众多假山,山路弯曲,依山傍水处建筑的亭、堂、轩、阁中,尤以燕誉堂最为著名。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宏丽大气。另外,园内还有揖峰指柏轩、古五松园、荷花厅、真趣亭、暗香疏影楼、卧云室等景,均造型各异,意趣无穷。

林园廊壁上嵌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名家书法碑帖珍品60多方,其中文天祥的《梅花诗》碑刻尤为珍贵。狮子林是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曾到狮子林游览,并下诏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仿造。

拙政园

400多年以来,拙政园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改成“王府”治所,几易其主,见证了一幕幕考验今人想象力的事实。如今,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不在,却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让游览者回味久久。

拙政园内山水明秀,亭榭典雅,花木繁茂,楼台倒影。岸边的乱石,潺潺的流水,营造了清凉的空气,绿树生长其间,浓荫掩映,这似乎又流露出主人恬淡的心境。

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的拙政园,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全园建筑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东部以平冈远山、竹林溪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中部也称“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景区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连接的,使两部分隔而不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景点,共同构筑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西部装饰华丽精美,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景点令人如痴如醉。

俞樾在拙政园里留下了诸多诗句,有些匾的提字本身就是用古诗之意。如拙政园“小飞虹”一匾取自南朝诗人鲍照的“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一诗;“玲珑馆”则出自宋代诗人苏舜钦“月光穿行翠玲珑”的诗句。

留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能担当得起如此盛誉的,恐怕只有留园了。

位于苏州阊门外的留园,始建于明代,以叠石堆积重重山峰为特色。据说庄园的主人姓刘,原本取名“刘园”,后园林换主,“刘”与“留”同音,又改名为“留园”。

留园共分东、西、中、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曲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其中不乏明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顺着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如丹青画卷,别有趣味。

留园景点的名称也同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借诗取名。有取自陆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诗句的“自在处”,也有取自方干“前生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句的“远翠阁”,这都是因为景、诗相符的缘故。

环秀山庄

找个幽静的午后,轻坐廊前,美人靠上,观赏伸手可触的假山,感受脚下潺潺流动的溪水。假山上,绿茵及苔藓层层叠叠,垒石奇形怪状,洞壑若隐若现。反过头,看树枝横斜,恍然不觉是身在“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景德路西段,是清初著名叠山名家戈裕良设计的。全园面积虽仅有700平方米,但极显峰峦洞壑之美,至今仍为苏州湖石假山艺术之冠。

环秀山庄同沧浪亭一样,也是五代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园子,清代道光年间成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同时更名为“环秀山庄”,也叫“颐园”。

园内以黄石叠堆假山为主基调,主峰突兀,气势雄伟,次峰在周围环绕,相依相偎,排列井然有序,毫无凌乱拥挤之感。主峰山势由缓变高,忽而转为绝壁,如削割般直下。一池清水回绕在主峰与次峰之间,层次分明,刚柔并济,设计奇特。补秋山房、平房山阁、半湾秋水等建筑与主峰相对而望,又各自成景。整个环秀山庄轮廓柔美清晰,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之誉,可谓苏州园林的代表作。

退思圆“坐春望月楼”前赏月,“菰雨生凉”下乘凉,“桂花厅”中品茗,“岁寒居”里围炉交谈,“琴房”内飘香抚琴,“览胜阁”上扶栏学画……在退思园,每一个场景都是拨动心弦的颤动。九曲回廊的花窗上有用砖瓦砌成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9个字,与景相配,令人神清气爽,看之烦恼思绪荡然无存。退思园中的每一处景致都会给人以遐想和启迪。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叫任兰生,因人弹劾而被革职,故园名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该园主要建筑为两宅一厅。外宅主要用于会客、举办婚嫁盛事及祭祖典礼。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称作“畹多楼”,楼与楼之间由双重廊贯通。中庭是建在最靠后的住宅建筑,也是住宅向花园的过渡。

退思园的花园以水为中心,水面处理的独到之处就是与建筑紧密贴近,整个园子像浮在水上,既突出了水面的雄伟气势,又彰显了退思园的柔媚,故又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园与其他园林相比,平添了一分动感。精华必看

凉亭檐下,环绕思绪情愁;依廊临水,三两游客凭栏;水面睡莲浮沉,池中倒影飘摇。这就是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的网师园。这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名园,园中景致精巧别致,均亦诗亦画。

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虽然只有5400平方米,设计上却做到了令人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极。

网师园作为姑苏园林中的小园经典,其美妙高超之处还在于精巧清俊,能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园内的引静桥便是一例。小桥位于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所造,是全国最小的桥。游人至此,跨三步就可通过,故也被称为“三步小拱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引静桥石栏、石级、拱洞应有尽有,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桥顶还刻有一对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让人欣赏,品味。网师园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深度体验

苏州这座历史名城,就像一位饱读诗书的富家小姐,藤葛垂垂的城门是她因沉思而皱起的额头,精巧细致的手绘织品是她华丽的着装,甜而微腻的苏帮菜肴是她巧手而成。古城、古关、古塔、古桥、古建筑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她如歌如诗的作品。小桥、流水、人家,是她充满江南情致的灵秀面貌。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苏州园林一定就是小姐身上闪闪发光的那些宝石。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穿一袭洁白的纱衣轻盈曼舞,在苏州园林访弄过桥、赏花戏水,让自己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聆听几百年前的欢声笑语、朗朗琴声。摸一摸那扇掉漆的朱门,走一走那架孤独的小桥:也许,这里曾经住过显赫的人物;也许,这里曾是接待王公贵族的驿站。所触、所嗅、所感,都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延伸阅读

自从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选入了小学课本后,就有不计其数的人对苏州园林充满了向往。与此同时,影视剧导演也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苏州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景点以其绝世的美色吸引了无数剧组,使苏州一跃成为最被看好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

不但内地导演如此青睐苏州,来自港、澳、台的一些导演也认为苏州的自然山水、人造山水都是非常优美的。曾风靡一时的《风云》《长恨歌》《金色年华》等影片,均是在苏州拍摄的,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直接打入园林内部,在退思园取景。

颐和园

颐和园建在北京市海淀区,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版本,大量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幽美意境而建成的,拥有山水之胜,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公园。

颐和园的景致气势宏伟,建筑手法精妙,园林布局集中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它背依青山、怀抱净湖,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其间,整体布局设计得体,浑然天成,风格独特。这哪里是人造出来的,分明是大自然造化之功。

站在园中,远看,西山和玉泉山是颐和园的天然屏障;近看,园内或天然生成,或人为而造的景观层次分明。内外景色水乳交融,形成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大型古典园林。园内建置主要分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部分。

政治活动区

政治活动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是一所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庄重威严的仁寿殿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以及平时接见大臣、处理朝政都在这里进行,是政治活动区的代表。

1898年,光绪帝曾在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的进展情况;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仁寿殿后的生活区四合院——玉澜堂内。

生活区

生活区之前是皇家贵族生活之所,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游览景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慈禧、光绪及后妃们都曾在此尽情享受。宣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慈禧下令兴建的,慈禧观戏时坐的地方叫颐乐殿。

风景游览区

这里是供皇帝和后宫佳丽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地方,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清澈见底。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侧连接到北边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连成一体。著名的铜牛(也称为“金牛”)位于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是为镇压水患而设,其形态逼真,背上铸有铭文。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等景点。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的山腰,高41米,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是古典建筑中的精品。佛香阁建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此阁是在原阁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清朝光绪皇帝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的,于1894年竣工,为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成员在此烧香、祈愿。

长廊位于万寿山脚下、昆明湖岸上,长728米,共273间,枋、梁上有8000多幅彩画,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自东向西有四座八角亭,分别名为“留佳”、“寄澜”、“秋水”、“清遥”,象征着一年中的四季。

十七孔桥横亘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连接着堤岛,是园中最大的石桥。石桥宽3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因此而得名。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子500多只。

颐和园三大景区广泛采用全国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气势,又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婉约,含蓄着帝王宫室的雍容华贵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将亭台、长廊、殿堂和小桥等巧妙地搭配。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既有庭园美景,又有湖光山色,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独有特色又相互联系。整体来看,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颐和园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已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是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同时,颐和园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记录和保存了皇宫贵族们生活的许多史实,为我们了解和考察帝王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颐和园的几次兴废和遗存的大量宝贵物件,记录了清王朝从康乾盛世到列强入侵、国力由强盛到衰弱的痕迹,也是我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佐证。精华必看

石舫: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长廊西端湖边,长36米,是一条大石船,其名有“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一处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就外观而言,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在同类园林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石舫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现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用花砖铺成,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4个空心柱子流下,由船身的4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巧妙。

昆明湖: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6座桥梁,其中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桥如玉带轻飘,故得名。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还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

昆明湖总面积有220公顷之余,比5个北海还要大。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至沓来,在昆明湖上泛舟消暑。微风拂面,水波涟漪,很是惬意。站在湖畔,西可望玉峰宝塔;立在青山之上,北可见佛香阁掩映在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神清气爽、暑意顿消。湖面上设有汽艇、画舫,游客可乘坐环湖游览。条条小船,载着游客划桨而行,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机勃勃,好一幅壮丽的画面。

大戏楼:德和园大戏楼是为庆祝慈禧60大寿而建,专供慈禧看戏用。楼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在二层。戏楼的独特之处是顶板上有7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还有水井和5个方池。当演神鬼戏时,演员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下爬上来,甚至可以引水上台。

德和园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一起,合称为“清代三大戏台”。深度体验

漫步静明园,观赏那巍峨的玉泉山、久负盛名的“玉泉趵突”景致;身居德和园,聆听一出字正腔圆的吉祥戏目。总之,在颐和园里,可以闲逛苏州街,可以漫游谐趣园,可以徜徉长廊,可以体味画中游,可以跨越十七孔桥,到处都有平和、休闲、清幽的气氛溢出。

独行玉带桥畔,体验娇美长堤,目之所及,虽无苏东坡“西子西湖,浓淡相宜”之幻化,却有昆明湖鸭鹅成群、小鱼畅游之趣。若正赶上凉爽之秋而至,抡一钓竿,面对一池春水,坐在竹制小板凳上,任天上云飘云散,尽且看那水面波纹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玉带桥沐浴雨中,柳丝轻柔,此时在柳阴下下棋,在湖边抚古琴唱清歌,羡什么鸳鸯与神仙,这里就是快乐和清雅的发源地!

冬天,登上佛香阁,手捧一杯浓茶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夏天,站在湖边,远处的重峦叠翠,近处的亭台楼阁,仿佛都收入园中。乾隆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说明昆明湖的景色举世无双,值得你动身一游。延伸阅读

慈禧太后即西太后,她的生活可谓极尽奢华,通过她一天的工作安排即可看出来。

慈禧每天按时“请驾”(起床),然后开始梳洗。这时,坚守各“岗位”的供差太监、宫女们全部出动侍候着。梳洗完毕,太后从里屋走到外屋也得制造一下隆重气氛:由在室内的太监大喊一声“打帘子”,专供开帘的室外太监立即响应,将帘子打开。这时,对太后虔诚之极的臣子们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跪满庭堂内外。帘子一掀开,他们立即同时高呼“老祖宗吉祥”,场面很是壮观,有声震屋瓦的气势。

走出外屋,太后开始批阅全国各地报来的奏折,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时就到仁寿殿“见起”,即传见几位军机大臣,与之商量一下该怎么解决。商量完毕,就到了太后前往住处乐寿堂“传膳”的时间,吃过御膳后还要吃些干鲜水果、点心之类的小吃。饭后要运动助消化,所以照例走出乐寿堂散步1次,散步地点一般都选择在长廊,由宫眷、太监、宫女等前簇后拥着,准备太后随时乘坐的小轿也在人群后随行。散步完毕,太后会小憩一会儿睡个午觉,自然醒来后,如果有雅兴,还会画几幅画消遣,由如意馆、宫中画苑的人跪在地上手托颜料碟侍候着,还有一位云南女画家缪嘉惠在旁为其指点。有时,太后还会命人把太医院的大夫叫来,但不看病,而是让他们跪在地上朗读四书五经,太后在一旁躺着听。

慈禧太后还有听下午戏的嗜好。当想听戏而又不愿到戏楼时,便命人“把咱们本家儿的叫来”,是指把当时专供太后传唤的戏剧演员叫来,开始为太后表演不上装的清唱。如果太后想活动活动,松松筋骨,就会到德和园大戏楼听戏,此时仍然有大量内廷供奉着。听完戏就到了进晚膳的时间,果桌、果盒等仍然是饭后必不可少的。这时太后如果没胃口,就赏给身旁的宫眷们。晚饭后要到仁寿殿写大字,深夜还有一顿夜宵,宫中叫“灯果”,吃些酱肉、小肚、烧饼、粥之类好消化的食物。夜宵后,太后有时还会让太医院的人陪她打灯谜,如果感觉有了困意或身体乏了也会直接入睡。当慈禧太后熟睡之后,颐和园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黄山

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遍祖国名山之后,两度登临黄山,发出了“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老天将众多美景集于黄山一身,似乎任何赞美的语言在此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当你置身黄山时,那诗词的熏陶、书画的墨香,那苍翠欲滴的树、奇形怪状的松,加上日出、日落、云雾、松涛,佛光、秋色、雾凇、冰挂等自然景观,还有那宗教文化和新奇有趣的神话传说,都将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黄山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

黄山在古代秦时叫黟山。相传轩辕黄帝曾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依此传说,唐玄宗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特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景区大,景点多,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著名胜景包括: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三十六小峰、三十六大峰。

奇峰怪石

长年累月的地形变化,使黄山形成了众多巍峨奇异的山峰和幽深如削的山谷,其中的奇峰怪石数不胜数。莲花峰,像一朵初开的莲花娇艳欲滴,其他如“松鼠跳天都”、“仙女弹琴”、“关公挡曹”等山峰,都栩栩如生,让人看后浮想联翩。最奇的要属如同从天外飞来落于悬崖顶上的“飞来石”,它凌空而立,不和下面的岩体相连,却数年不倒。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的大石头即在此取景;还有的巨石干脆横在两座悬岩之顶,在空中架起险峻奇异的桥梁。

黄山还有壮观的摩崖石刻200多处,最大的摩崖石刻是青鸾峰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与青鸾峰浑然天成,实乃奇观。

云海

黄山之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成片,忽左忽右,缥缈不定,时浓时淡,变化多端;有时可隔云海看见远处的高山,有时可在头顶摸到久违的云彩,置身黄山,就如置身在九霄仙境。郭沫若游黄山后曾题诗:“人在黄山,仿佛身在云海。”

黄山云海最奇特的时候是当云海经过双剑峰时,重重云雾被两侧的山峰约束,云海又会从两峰之间穿梭而过,再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万马咆哮,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

奇松

黄山松是我国植物学上一种独特的树种,树形外貌奇美绝伦。尤其是位于黄山玉屏楼文殊洞顶的那棵“迎客松”,早就“名声在外”。它长在石隙中,枝干苍劲有力,只有一枝低垂,像伸手招呼四方来客,因此而得名。散花坞还有一座光秃秃的、四面垂直的山峰,上面耸立着一根石柱,石柱顶上居然长着一棵松树,好像一枝笔锋朝天的大毛笔,人称“梦笔生花”。在悬崖峭壁上仪态万千的古松,使黄山赢得“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美誉。

温泉

黄山的温泉是其他名山所没有的,蕴藏于朱砂峰下,一年四季水源不断。

黄山温泉古称“汤泉”或“朱砂泉”,已有千年历史。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浴后满头白发变成黑发,而后返老还童,黄山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黄山温泉异常清澈,无色无味,其味甘美,可以饮用也可用来沐浴,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消化、神经、心血管、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冬雪

黄山的冬雪飘飘扬扬,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杰作,是精品中的“极品”,当之无愧的黄山“第五绝”。

黄山冬雪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它绝就绝在边下边融化,与山上的松、石、云、泉结合成新的奇观,奇妙的雾凇、树挂,把黄山装扮得如同一个珊瑚盛开的世界,天衣无缝,如天生就是一体。

雪后,遥望莲花峰,如同一朵怒放的雪莲;劈地摩天的天都峰,宛如银装素裹的仙女;九龙峰也变成了一条蜿蜒的玉龙,腾飞在黄山的云海之上。奇妙的黄山之雪,赋予黄山一个拥有无穷魅力的冬景。

当气温降到零下时,浓重的雾气凝结在树木、石块、草丛等物体上,立即冻结成白色固体冰晶,此即黄山“雾凇”之景。当“雾凇”出现时,整个黄山便变成了一座精雕细刻的冰山,棵棵树木变成丛丛珊瑚,毛茸茸,亮晶晶,晶莹剔透,像佩戴了玉环一样。微风吹来,树动枝摇,丁当作响。

黄山的冰也千姿百态。与泉同宽、与瀑同高的天然大冰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著名的人字瀑、九龙瀑在冬日也一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潇洒,将半透明的汉白玉挂在悬崖上,阳光照来,银光闪烁,洁白无瑕。

黄山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种类繁多。山上有植物种类2000多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有香果树、金钱松、黄山松、黄山杜鹃、望春花、小果青钱柳等,还有特产毛峰茶;山上有动物约300多种,其中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苏门羚、长尾雉等14种国家级保护的珍贵动物在此生活。

大量的民间传说是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金鸡叫天门”、“童子拜观音”、“仙人翻桌”、“仙人指路”、“仙人晒鞋”、“石猴望海”等。

黄山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富有诗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诱发历代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和创作激情。从盛唐到晚清的1200年间,仅赞美黄山的诗词就有20000多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绝妙诗句。其他如范成大、贾岛、龚自珍、郭沫若、老舍等都有不少佳作流传。徐霞客、袁枚、叶圣陶、丰子恺的散文也流光溢彩。佛教的盛行也导致这里寺庙林立。故黄山丰富的文化积淀珍品,不可计数。精华必看

如果说黄山是云雾之乡,那么云海就是黄山第一奇观。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装扮这个“人间仙境”的顶级美容师。其奇妙之处,就在于黄山云海似海非海,似云而又不完全像云朵。团团簇簇的轻云,山峰间变幻着各种形状,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这绝妙之景,令人神思飞跃,仿佛进入梦幻中的童话世界。

峰石的实景和云海的虚景绝妙的配合,形成一片烟水迷离之景,是画意,是诗情,是含而不露的娇娘子。烟云飘动,山峰似乎也随之飘动,变幻无常的云海也给游人造成“物换星移”的错觉。彩云随山形跳跃着多姿的舞蹈,山形则与彩云发生“移花接木”,它们时动时静,如魔法一般莫测。“自古黄山云成海。”以峰为体,以云为衣,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奇、胜、幻享誉古今,尤其是雨雪过后,天空初晴,日出或日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石、松、山峰漂浮在云海中,忽隐忽现,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令人飘飘欲仙。“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给人留有驰骋想象的余地,能引起游人无限的冥想和遐思。

黄山的云,云量之大,云彩之多,云层之厚,云雾变换之快,都是绝无仅有的。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是观赏黄山云海的最佳季节,尤其是雨雪天晴之后,逢日出、日落之前,云海必定会出现并且最为壮观;光明顶顶部高旷平坦,是观云海的最好去处,伫立在此,一片烟云尽收眼底。深度体验

踏入云海,你很难分清这到底是山还是海,或者本身就是山和海的结合吧。这虚无缥缈的存在,这感受得到却摸不着的水雾,愈加挑逗着你那颗蠢蠢欲动的好奇心。确实,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虚幻美,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无论是艳阳高照下显现出的阳刚之美,还是云遮雾绕下若隐若现的妩媚之美,亦或是阳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装素裹下的圣洁之美,无不给人以独特的享受和如入仙境的感受。让人徘徊在这灵动之地,久久不愿离开。

总之,体验黄山,只要用感官即可,再优美的语言也无法确切描述其意境。延伸阅读

相传在宋代,有一个叫单福的石匠技艺精湛,他一生勤劳,给别人造了许多精美而结实的桥。在别人眼里他很优秀,可谁也不知道他的苦衷:他想在家乡江水之上建造一座桥,却苦于没有帮手。老石匠的膝下只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叫小娇,可造桥要到深山采石,承受百里运石的苦和累,一个弱女子怎么受得了?小娇知道父亲的想法后,觉得自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为父亲排忧解难,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让自己也去采石。单福没办法,只得含泪点头。

单福又叫来他的三个徒弟,五个人承担着一个“大工程”。由于开山运石实在很苦,大徒弟和二徒弟不能忍受,先后不辞而别。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但好几年过去了却收效甚微。思前想后,小娇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字贴在胸前,身后插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几天的时间里,无数人来了,又走了,都源于害怕那滚滚江水。这天,忽然来了个身背扇子的瘸子,摘了草标,问小娇是否愿意跟他走。小娇说:“把大山里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后,我就跟你走。”这时只见瘸子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后取出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扇啊扇。奇迹出现了:石头都飞了起来,又不偏不歪地正好落在江边,就连单福和三徒弟也被瘸子从山上扇到造桥工地。就剩下最后一块巨石了,瘸子坐在石上与石头一起飞往江边。飞到江之上空时,他正好听见单福说“石头够了”,此时江边站满了人,瘸子没敢让巨石落下,便驾起云头,飘游到黄山上空,见这里风景秀丽,将石头落在此地。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令人浮想联翩。后来人们才知道,这瘸子便是八仙中乐善好施的铁拐李。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因沟内有盘信寨、尖盘寨、彭布寨、则查洼、黑角寨、盘那亚寨、故洼寨、荷叶寨、树正寨这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以绝天下的优美景色而闻名世界。这里集雪峰、彩林、翠海、叠瀑、藏情之美于一身,突出显示了九寨风光五大特色,人称“九寨五绝”。

九寨沟由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主沟组成,由北向南呈梯形分布。三条沟中有5处钙华滩流、17处瀑布群、47眼泉水、11段激流形成的自然奇观,实属世界罕见。九寨沟的神奇还在于它拥有108个高山湖泊。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勇猛的山神达戈长久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诺色姆,便把自己的风云宝镜送给她,沃诺色姆太激动了没接住,失手将宝镜跌落,碎为108块碎片。这些碎镜片幻化成为沟内的108个高山湖泊,也就是当地藏民们所说的“海子”,形成震惊世人的神妙景致。

九寨沟历来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圣水”,沟内万物均为藏民所崇拜和保护的对象。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后,它更摇身一变,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童话世界”、东方人心目中的“人间仙境”。

九寨沟的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可达30米,令人拍案称奇。透过清凉的湖水,湖底的藻类、沉积物和山峰树影一起映入眼帘,显得五光十色,再加上阳光不断变换照射角度,水中物类对阳光发生反射,更使得一片片湖水艳丽多彩,如同一串串五彩斑斓的宝石。九寨沟的一些小河里,还生长着大量的灌木丛,岸上的树根扎进河底,粉红色的须根则漂浮于水中,从高处看去,这景象分明是水中盆景。

不光如此,因这里地质结构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地形构造运动强烈,还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经过专家对九寨沟的水景规模、形态、数量、环境和表局等指标综合鉴定,其指数位居国内风景名胜区水景之冠,是我国保存良好、类型最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九寨沟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早春树绿花艳,盛夏苍翠欲滴,金秋斑斓尽显,隆冬银装冰塑。浓荫蔽日的森林中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牛羚等珍稀动物,更增加了人们对九寨沟的向往。

勤劳的藏族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创造。飘动的经幡,古老的水磨坊,迟缓的牦牛,都像一种标志,融会在奇山异水、蓝天白云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视这一切,逐渐使人有羽化成仙之感。精华必看

九寨沟风景区中,虽然雪山的雄奇之美与秀水的绚丽之美并存,但综观整体,水却是九寨沟的灵魂。

九寨沟的水因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而闻名遐迩。这里的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飘动与静谧结合,刚直与温柔并存。高低错落的群瀑“你方唱罢我登场”,高高低低、缓缓急急,美不胜收。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清澈,蓝天、白云、雪山、树影、泉华给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即使最伟大的画家也难以让此景入画。随着光照、季节、环境的变化,景区的水还会呈现出不同的韵致。

当风平浪静之时,水平似镜,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均倒映湖中。远远看去,是倒影还是真景,居然虚实难辨,呈现出“鱼游云端,鸟翔海底”的奇观。每当金秋来临,层林尽染,洁白的雪山、五彩缤纷的山林倒映在翠蓝的湖中,又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的画卷。有的湖泊,一湖之中居然能同时呈现黛绿、鹅黄、绛红、赤褐、翠蓝等多种色块,且色彩随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湖泊,似微风吹皱面颊,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无数金光耀眼的“火花”,犹如熊熊燃烧的火海。

五彩池是九寨沟湖泊中的精粹,不但水温、水量恒定,而且还生长着水绵、轮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群落和许多草本植物。这些水生群落所含叶绿素深浅不同,在富含碳酸钙质的湖水里,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同一湖泊里,一块儿水域蔚蓝,一块儿湾沟浅绿,一块儿水色泛黄,一块儿流泉粉蓝……变化无穷,煞是好看!深度体验

九寨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大气磅礴的潇洒,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苍茫高远的悲壮,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清新雅致的悠然,而“九寨归来不看水”则应该是千万虔诚的旅游者们对九寨沟最高的崇拜和赞美吧。

九寨沟拥有众多姿色各异的海子,加上飞瀑、急流、浅滩、涌泉的映衬,可谓集水形、水色、水姿、水声于一体,揽尽了天下水景之美态。九寨沟的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灵异力量。当你驻足凝望着那浓郁却透明的水时,就会渴望走进去,化成一缕水魂,变为一尾快乐的小鱼。

但是,游客们亲身戏水的愿望一定不会得到九寨沟管理处的支持,因为海底里的树华、钙华现象、光溶地气都是经千万年的岁月才形成。除此之外,沟内的每一朵野花、每一从芦苇都是受保护的,所以,想要深度体验、亲近九寨沟,还是用你的眼、你的心、你手中的相机吧。延伸阅读

冬季来临,大部分湖面已经结了很厚的冰,唯有箭竹海还是一潭绿水,无风的时候,甚至可看到自己的倒影。箭竹海中,有许多被钙化的枯木,形成了奇特的珊瑚树,而在这些腐木上又可见部分新生的树,这种现象被称为“腐木更新”,或叫“枯木逢春”和“再生树”。让箭竹海闻名于世的是“再生树”和熊猫,被称为“动物的活化石”的大熊猫原本就生长在箭竹海附近,并且就以食用这些“再生树”为生。

箭竹海的“枯木逢春”和难得的清澈以及熊猫宝宝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参观旅游者,再加上其“风平浪静,水面没有一丝波涛”,很符合电影《英雄》的拍摄要求,所以很自然就把《英雄》剧组吸引到此拍摄外景:黄叶漫天,红衣女子凌空飞舞;碧波如镜,绿装男子掠过湖面;飞流倾泻,两位大侠瀑前过招。水滴、断剑、飞舞的身姿和飘逸的发丝,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一个个狂傲洒脱的动作,就是箭竹海所赐。

九寨沟美轮美奂,一步一色,移步换景。没有一个到过九寨沟的人,能否认它的超凡魅力。有人说,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九寨沟。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避暑山庄是古老的,3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它深沉的脾性;避暑山庄是荣耀的,折射着光辉印记的柔美建筑是最好的见证。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基本建成,康熙帝亲手书写了园名,并选出“芝径云堤”、“烟波致爽”等36景。乾隆年间继续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乾隆皇帝又新题36景,使全园景致达到72处,即现在所说的“36洞天,72福地”。

规模宏大是山庄的特点之一,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2倍、北海公园的8倍。120多处楼、台、亭、阁、殿、轩、斋、榭、庙、塔、廊、桥等建筑彰显着它的卓越与非凡。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园,其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小部分。

坐落在奇峰丽水之间的避暑山庄,以人文之美入自然,以幽静之趣束浓艳。宫殿区地形平缓,是皇帝批阅奏章、理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松鹤斋、正宫、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占地约10万平方米;宫殿区的南面是湖泊区,湖泊面积约占43公顷(包括洲岛),洲岛错落有致,湖水碧波荡漾,具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点,著名的热河泉即位于湖泊区的东北角;平原区位于湖泊区北面的山脚下,有万树园和试马埭之景。这里地势开阔,绿草茵茵,林木长势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尽展眼前;山峦区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约占全园面积的4/5。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为山庄增添了不少情趣。

避暑山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夏天的绿是奔放的、热烈的,与南方的柔美形成显明的对比;冬天,霎时变成山舞银蛇,彰显北国风光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绵延起伏的宫墙随山而立,在白雪皑皑的纯净世界里气魄雄伟,形似祖国的万里长城。置身山庄,让人身心得到净化,浮想联翩,无限感慨。

万树园是清朝皇帝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园内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虬枝擎天。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宴会,接见和招待少数民族首领和部分外国使节,并举行舞蹈、音乐会、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试马埭在万树园西面,这一带林疏草茂,眼界开阔,是调训全国贡马的宝地。

外八庙

在避暑山庄北面和东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分别有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故现存七庙)、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寺之庙和殊像寺。因外八庙位于京师之外,故名,建筑风格融汉式宫殿建筑和藏、蒙、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为一体,创造了我国多样化统一的寺庙建筑新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让朝廷派去的喇嘛驻扎。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该庙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造西藏布达拉宫修建而成,历经4年完工。庙里主要建有大红台、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五塔门、万法归一殿等。大红台占地22万平方米,为普陀宗乘的主体建筑,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共有大小藏式建筑60余处。

普陀宗乘庙内有两块巨型石碑,是为纪念土尔扈特部专门刻制的。早在明朝末年,远牧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俄国残酷的民族压迫,由首领渥巴锡率领16.9万人,踏上回归祖国之路。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以仅剩7万余人的部落进入我国境内,抒写了一部壮丽的少数民族心向祖国的回归诗篇。这两块石碑详细记录了一部民族史。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的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之北,因寺里有巨大木雕佛像,俗称大佛寺,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按佛教教义关于世界构造的模型布局,中央的大乘阁象征须弥山,四周的殿宇象征四大部洲。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碑亭、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阁内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高22.28米,有42只手,45只眼,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国内现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

避暑山庄、清朝、乾隆等所有字眼,本身就是一种吸引,一种震撼,一种象征。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这里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也都在这里处理。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这样的一座皇家园林,集荣耀和磨难于一身,书写了半个清朝的历史。精华必看

烟雨楼位于避暑山庄如意洲北侧的青莲岛上,有小桥连接在如意洲和青莲岛之间,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设计的,为避暑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

烟雨楼是一座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的小楼,楼阁四周皆有走廊,廊上配有汉白玉望柱,其中北廊和西廊在水中修建,实乃罕见。楼顶檐下悬挂着乾隆御题“烟雨楼”的金匾,金匾下方两侧贴有“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方临渺弥澄印鸳湖”的对联。

盛夏阴雨时节,细雨蒙蒙,水天一色,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琼楼仙境,充满了神奇的迷幻。站在烟雨楼上依栏远望,湖山尽洗,雨雾如烟。脚下水波荡漾,清风拂过面庞,裙带随风飘起,有无与伦比的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似入仙境。“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犹如仙境。此地是清帝与后妃消夏赏景之处,置身烟雨楼上,“三更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的凉爽心情便会油然而至。

青阳书屋、八角亭、假山洞府、古松、荷花,在烟雨楼的四周环绕着,若即若离,亦真亦幻。

烟雨楼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美轮美奂的景色吸引着众多影视人员慕名而来,顿时名声大振的烟雨楼,似乎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回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即在避暑山庄拍摄,而烟雨楼就是小燕子“淑芳斋”的雏形。另外,《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也均在此取景。深度体验

承德周围,温泉很多,但被清朝皇帝青睐且开辟为皇家行宫的却只有“汤泉行宫”这一处。相传,“汤泉行宫”的修建与康熙皇帝在此“坐汤”沐浴有关。那时山林湖区有常流的清泉,还有温泉不断涌出,并且滚滚热水最终注入发源于蒙冀交界且流经承德的武列河(故武列河也叫热河)。

康熙皇帝第一次发现汤山温泉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他入浴之后,觉得温泉水“更得暄暖,乃宜于体”,于是便筹划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已经初具规模,汤泉行宫正式兴建。山庄建成之后,他还把温泉流经的地方命名为“暖流暄波”之景点。

汤山温泉水温在41℃~44℃之间,每小时流量20吨,水中含有钾、钠、钙、镁、硼酸、氟等20多种矿物元素,尤其是含有放射性氡气,对高血压、皮肤病、关节炎、妇科病等20多种病症有显著疗效。汤山温泉流经千百年长盛不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疗养。延伸阅读

在避暑山庄正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这块匾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精美绝伦,分外醒目,在此一挂就是若干年。可仔细一看,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呢?原来“避暑山庄”的“避”字中,“辛”下多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后人经分析和猜测,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山庄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多的这一横寓意着康熙希望能够平定各少数民族的叛乱,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心愿。第二,康熙皇帝是故意加的这一笔,以区别“此地是避暑之休闲之地,不是避难之落迫之所”。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可以剔除“逃避”之意。第三,整座山庄是由广大劳动人民付出血汗建造起来的,在“辛”上加一笔,体现出康熙皇帝对百姓辛苦和功劳的肯定,也充分表达了康熙皇帝对劳动人民的爱戴,肯定了建造者的辛苦和功劳。

不过,康熙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他毕竟是凡人,那这一笔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他的笔误呢?当年文武百官尾随其后,如果当面指出错误会使皇帝下不来台,在个别阿谀奉承的臣子的牵强附会下,此匾便有千万种理由在山庄上“安家落户”了,不明真相的后人也宁愿给出一个个善意的解释。

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分析和理解九泉之下的康熙帝是否满意。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峨眉山是仙的世界,佛的海洋。“大江东去,佛祖西来”,大自然以它那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雕刻出峨眉山水的清秀和乐山大佛的凝重。

峨眉山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创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

登临山巅,西眺皑皑雪峰,东观莽莽平川,气势雄伟。中部群山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盛、风光秀美。最奇特的是,游者由山麓走到山顶一路可体验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变化以及观赏多种植物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共同酿造了峨眉山上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在我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峨眉云海是由低云组成的,云海中不远不近浮露出许多岛屿,周围白浪滔滔,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这些岛屿时而化若浮舟,时而化做轮船,像是“慈航普度”。赵朴初做诗曰“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就是对这一景致的绝妙写照。

站在峨眉山顶,鸟瞰“天府平原”,当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时,峨眉山宛如从头至脚逐渐披上了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全部的秀美身姿。北宋诗人苏东坡咏道:“秋风与作云烟意,晓日律令草木姿。”此即峨眉“日出”胜景。

夏天或初冬的午后,峨眉山摄身岩下云层中会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光环中央如透亮的镜子。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更奇特的是,即使成千上百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看,观者也只能见到自己的身影,不见别人。这就是奇妙的“佛光”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

在无月的黑夜,站在金顶上,可以见到重雾中有从不同方向飘来的无数盏所谓的佛灯光,有的像点燃的蜡烛,有的如初开的莲花,有的如流动的萤火,但伸手去抓却顿时散为无有。佛家称之为“圣灯”,飘浮的圣灯有“万盏明灯朝普贤”之寓意。

乐山大佛

相传,依凌云山下三江汇合处曾经多次发生水灾,危及航船安全。凌云寺著名僧人海通为了除去水患,便想出了借助神力镇压水势的办法,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募集人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此佛历时90年才完工,为防流水浸蚀,古代能工巧匠在佛像上构筑了排水系统,还在大佛外面建起13层木结构楼阁“大像阁”,使它免遭风吹雨打。

历经几个世纪的时光流逝,大佛仍然依岩端坐,俯视三江,庄严肃穆。这尊通高71米的佛像,头高14.7米、直径10米,仅一只佛足就宽5.5米、长11米,上面可围坐百余人以上,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

从乐山码头东望对岩,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山三山相连而成的巨型睡佛即可跃然眼前,乐山大佛却不偏不倚正端坐于睡佛胸口,应验了“心即是佛”和“佛自腋下出”的古老传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绝妙奇观。

乐山大佛景区内有秦离堆,汉崖墓,唐代佛、塔、寺,宋代抗元九顶城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精华必看

如果说万年寺的如来殿、洪椿坪的“洪椿晓雨”、洗象池的“雾绕华严顶”以及报国寺的藏经楼是峨眉山景点中的精华,那么峨眉猴群就是赋予精华生命力的超然存在。

峨眉山植被丰茂,花果不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峨眉山猴群的生存奠定了基础。灵异超凡、通理达意的精灵们,被每一个到访者所钟爱。这里的猴子不凶恶,温顺讲理,文明、有礼貌。猴子爱吃的东西很多,香蕉尤甚。一只香蕉在手,它们会很满足地向你示好。如果想给它们喂食,对着空旷的森林高喊一声,就会听到吱吱的呼啸,树枝摇动、绿波荡漾,然后老老少少、大大小小跑来十多只,乖顺地待在路旁,伸着手望着人。它们不争不抢,依次接取送过来的食物,边吃边眨眼睛,好像听话的孩子。此时你可以随意抚摸它们的头,人与猴融洽无间。峨眉的猴群出没不定。出洞前,一般都是一只老猴呼叫,其余的纷纷攀枝:先是树枝微微颤动,然后树梢泛泛涌起绿波,刹那间便会踪迹全无,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留给游人的只有一种若得若失之感!

峨眉的猴子,据说有数百只之多,常在九老洞、洗象池和万年寺等地出没。众多猴子,无不毛色光润,体态优美,性格驯良,活泼可爱。深度体验

登临峨眉,从山脚下开始,随着山泉瀑布的滚滚奔腾,一路前行。看着象鼻坡、连望坡、九十九道拐逐个成为脚下的俘虏时,自己也汗流浃背了。难怪古人发出由衷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行走在峨眉幽幽的山道上,穿过松涛云海,品尝清清泉水,聆听鸟唱蝉鸣,任风韵竹影在梦中闪烁。在峨眉金顶看日出,在遇仙寺饮一壶泉水沏制的清茶,在峨眉山腰的寺庙里借宿,在清晨的薄雾和细雨中涤荡心灵。心会被一种静谧、安详充斥着。

如果遇到山上下小雨,可以披着衣服、穿着拖鞋,从山上客栈的卧室走到楼顶凭栏远眺:周围的山峰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雨幕里,一道瀑布从山上轻轻地舒展开来,缓缓垂下,飘逸之中透出无限柔美,宛如少女的面纱。侧耳倾听,深谷中若有若无的松涛透过朦胧的山色传递过来,伴着凉爽的空气。小雨落在檐上,“沙沙”作响,四周愈发地幽静。远处的亭台楼阁隐约有人影晃动,是“梳洗罢,独倚阑干”的仙女?还是才填罢新词小令,浅斟低唱的歌者?

刹那间,似灵魂脱壳,置身画中的感觉油然而至,红尘中的所有喧嚣都成了和自己不相干的故事。生活中诸般困惑和烦恼,也如这空山新雨后的灵雾一般,轻轻地荡了开去。这也许就是佛法无边的佛门圣地赐予凡人的脱俗感吧!延伸阅读

峨眉山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千百年来,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徒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也有着密切关系。著名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至今脍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脚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故郭沫若也写下了不少赞美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是稀世珍品。

庐山国家公园

江西庐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升天,他们居住过的庐幻化为山,因此而得名。庐山有雄奇挺秀的峰峦,变幻多端的云海,神奇多姿的瀑布和怪样嶙峋的冰川遗迹,形成了庐山瑰丽独特的壮美图景,于1982年正式成立了“庐山国家公园”。神奇的云雾奇观、瀑布奇观、别墅群、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等古迹,是使庐山“名声在外”的直接作用者。

五老峰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面,奇峰耸立、雄伟陡峻。在海会寺内仰视群峰,似五位老人并排就坐,因此而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庐山山姿不一:有的像乘风飘逸的文人在读书,有的像雄心未已的勇士在操练,有的像鹤发童颜的渔夫在垂钓,有的像历尽沧桑的老僧盘席而坐。真乃“横看成岭侧成峰”。清晨,站在峰底往峰顶看,五老峰在绚丽朝霞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像穿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又如朵朵芙蓉在云霞中怒放;登临峰顶俯视,只见那波涛千顷的鄱阳湖,恰似奔到眼底纵横驰骋的峰壑,生出五色烟云。如此奇观幻景,令每位到访者倾倒。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五老峰之后情不自禁发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赞叹。

五老峰的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弯曲怪异的松树如入云霄。峰下还有五小峰,即狮子峰、凌云峰、石舰峰、金印峰和旗杆峰。

三叠泉

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是庐山上最美的瀑布,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有“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之说。有趣的是,在历史上,三叠泉曾长期未被发现,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和在它下游白鹿洞讲学的朱熹都不知咫尺之地有此胜境。直到南宋时期,三叠泉才现出真面目,逐渐赢得庐山第一景观的美誉。自此往后,络绎不绝的诗家名流皆竞相前来观赏,并留下许多名篇佳作。

三叠泉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飞驰直下,煞是春壮观。古人描绘三叠泉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确实是,在晚春初夏梅雨纷飞的季节,飞瀑如一条恼怒的玉龙,冲破青天的阻挠,凌空飞下,雷声轰鸣,叹为观止。

俯视三叠泉,瀑布的轰鸣如鼓声阵阵,下落的瀑布像散落满崖的珍珠,落入深谷;仰视之,则如巨大的水龙扑面而来,声势浩大。无论仰看还是俯视,都自成美趣,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含鄱口

观者都说含鄱口形状奇特,如一张大口要吸尽山麓的鄱阳湖水,因此而得名。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的含鄱口,是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形成的一个巨大壑口,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游客可以踏着微露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呈现鱼肚白的天际,目睹浩浩荡荡的远方,心境会顿感开朗。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浑然一色,继而,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看一次定使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仙人洞

传说吕洞宾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故名“仙人洞”,洞中央“纯阳殿”内还摆有吕洞宾的雕像。每当云雾缭绕之时,洞内便仙气飘飘,令人迷幻。毛泽东在此题诗曰:“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锦绣谷

锦绣谷四季鲜花开放,犹如常新的锦绣,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和草药的地方。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在锦绣谷顺着修筑在绝壁悬崖的石级便道游览,有“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的快感。

白鹿洞书院

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轻时隐居求学的地方。李渤养了一头白鹿做伴,此白鹿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所需物品,因此以“鹿”名“人”,后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同时称他的居住之地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学校毁坏,好多读书人到庐山隐居、避难,并常到白鹿洞同李渤一起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昇元年间,白鹿洞“建学置田”,正式改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的开端,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北宋初年,各地陆续开设书院,“庐山国学”也改称为“白鹿洞书院”。

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代表我国近700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颐也是此处的常客和曾经的主人。另外,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大都在此讲过学。

东林寺

佛教领袖慧远建立的东林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圣地。

391年,慧远在庐山活动了36年,创建净土法门,使庐山成为我国南方的佛教中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到宋代,庐山有寺庙达361座之多。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庐山建堂传教。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庐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佛教主张不杀生,故山上发展佛教的同时也保护了庐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

庐山的著名景点还有中共中央1959年、1961年、1976年三次会议旧址以及黄龙潭、三保树、芦林湖等。清雅幽静的环境,不但吸引了诗人,也吸引了画家。他们通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开创了以山水诗、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庐山作为我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留下4000余首经久不衰的诗词歌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数不胜数。

庐山之景“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真乃天下一大壮观之景。精华必看

牯岭镇是庐山上一座奇特的山城,常有云雾弥漫,故有“云中山城”的称谓。这座既繁华又具现代气息的小城是庐山国家公园的游览中心。

牯岭镇在庐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的环境、气候特点。镇里有蒋介石和宋美龄做礼拜的教堂、古色古香的酒吧、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故居等600多栋别墅,现在部分建筑已改成庐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的中心。

世界上少有如此繁荣的高山岭镇:环境清新优雅、生活配备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一头牯牛雕塑为牯岭镇的标志。这里终日游客不断,或散步消遣,或较量棋艺,或促膝而谈,各得其乐,各得其所。待到明月高悬,沿着花径小道漫步,还会看到树影斑驳,听到松涛泉韵。这座钟灵毓秀的小山城,不失为避暑消夏、陶冶性情的世外桃源,恰似人间天堂。

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有巴西的模拟之作,也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样式,更有南欧、北欧的缓坡、陡坡屋顶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