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北大国学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4:22:47

点击下载

作者:程门立雪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一堂北大国学课

每天一堂北大国学课试读:

前言

建校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一直是国学大师云集之地。事实上,“国学”一说的提出者就与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中,最早提出“国学”一说,又称为“国故”,其所指的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基础,包含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他的一班弟子,后来大多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翘楚,如陈大齐、黄侃、钱玄同、马裕藻、朱宗莱、沈兼士、刘文典……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大都被罗致入北京大学,进而转变了北京大学文科乃至民初学术之风。当然,北大的国学大师远远不止这些,胡适、顾颉刚、钱穆、傅斯年、季羡林……他们在国学研究中的只言片语都饱含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他们就像是灯塔,让我们对于经典的重温有了方向和依托。

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华夏子孙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每一位国人的精神纽带。正如儒家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个国家的持久繁荣需要博大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具体到每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亦绝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土壤,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树立自己修身、正心的原则,形成强大的内心力量,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学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如何理解其中的妙义?又该如何在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呢?

为此,作者精选历代国学典籍中有关个人修为的内容与论点,结合众多北大学者和学子对这些著作的精辟阐释,围绕人生境界、心态修养、交友之道、孝爱之心、得失观念等主题,旁征博引,生动解读,使读者可以在国学大师的指引下,看到更加鲜活易懂的国学思想,从中领会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的智慧,更加成熟、理智地面对当下的各种现实问题。

作者在策划与创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杨亚楠、张盛林、雷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书是很难面世的。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第一章国学中的人生境界1.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被环境所扰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只要不是影响基本的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周国平《庄子》有云:“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在所有的人都赞誉自己时,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改变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却越发努力地去做事;同样,就算所有的人都反对你、都为难你,也不要因为这样而郁郁寡欢、沮丧难过。要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其他外物的区别,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内心与外在烦扰是分开的。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面临太多得失、太多变故、太多突如其来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总会患得患失,被一些外在的东西困扰,从而迷失自己。在别人空前浮躁、急功近利之时,身处闹市之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尤其难得。当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时,当欲望不能满足时,当所处环境杂乱时,许多人内心的喧嚣开始升腾,宛如平静的海面上掀起波涛。而事实上,安宁并不只取决于外界,真正的宁静源于内心。

在一个美丽的王国,有一位喜欢画画的国王。有一天,他要宫廷画师每人画一幅表现安静的画,众画师作画后纷纷上交。经国王评判后,有两幅画入选,一幅画的是安静的田园乡村,静谧祥和;而另一幅却反其道而行之,画的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但独特之处是悬崖上的鸟巢里有几只雏鸟睡得正酣。国王三思之后留下了后者,认为能够在纷乱嘈杂的环境中安眠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这与诗人王籍的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恰恰是一个道理。

陶渊明在自己的诗中点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不愿落于俗世之中,拂袖而归山林纵然是一种清高,但还需借助于环境的变化。唯有处于车马喧闹之中仍旧可以宁静致远,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人生中的伤害和挫折非常多,如何来化解痛苦和烦恼呢?很多人追求外在的宣泄和辅助,事实上,最终的力量来自于内心。当人生不如意时,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沉入心底吧,不要为那些不顺心的事纠缠。只有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才会显出生活的快乐和明媚。

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遭遇挫折就妄自菲薄。当然,保持内心的独立并不是说没有追求,没有关心和在乎的东西,而是说人一定要内外兼修,不为外界利益所迷惑、时而高兴时而沮丧,要坚守内心的信仰和追求。每一个人的内心一直在和外在的事物相抗衡,如果外强内弱,人就可能被压垮;如果外弱内强,人就稳住了。所谓智者不惑,其实是在考量我们内心有多少坚守。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面临怎样的烦恼和困苦,都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从而受世人景仰?孟子所说的“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一种大仁大义的心境,是一种不因个人宠辱得失而影响自己心绪的修为。

如果你总是对自己的处境心怀不满,自怨自艾,受困于外界的干扰,不能坚持内心的独立,那么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另外,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我们还要考虑外在的种种因素,有时候,外界的压力和侵扰足以使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产生怀疑,这就要求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要被外界干扰。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是由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一个人走的道路,也不是由客观环境所决定。内心强大而独立的人能够无视外界的纷扰,将自身的牵绊摆脱,不浮躁、不盲从、不消沉,一切都由自己决定。2.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黄炎培

我们来到世间,本就赤条条了无牵挂,那些世俗的诱惑皆是身外之物。《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古人看来,人生的最终意义在于“明明德于天下”,若要达到这个目标,便要先修其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欲求真理,“定”“静”“安”缺一不可,而欲望则正是这些要求的最大敌人。

现代社会中,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多。食欲、物欲、名欲、利欲、色欲、权欲……一个又一个私欲总是会让人方寸大乱,不能坚守道德和正义,无法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何为刚?刚者,不随波而荡,不随风而飘也。欲则有隙,有隙则有机可乘,可乘则被制,所以“有欲则无刚”。试想,一个人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受人恩惠,或是做了见不得光的事情被人抓住了小辫子,那么他做事的时候必然受制于人,束手束脚,“刚”也就无从谈起了。《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很好地阐释了“有欲则无刚”的真意。

公仪休曾做过鲁国相国,他有一个偏好,那就是喜欢吃鱼。平日里每隔几天吃不到鱼心里就会痒得慌,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可是公仪休竟然坚决不受,这让所有人大惑不解。

他的弟子们都劝他:“您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为何却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看似矛盾的解释,实则包含着老人家的处世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不能受之于人。这“受之于人”与“受制于人”仅仅一字之差,稍不留神就会写错。公仪休能够通晓其中奥妙,自然是不愿为图“食鱼之快”而吃人嘴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期间手书的一副自勉堂联。林则徐不是没有目标,他苦苦求索的是抵御外侮、救国救民之道。

清朝官场腐败,经济落后,列强虎视眈眈。在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时,弛烟派就非常不满,暗中百般阻挠。弛烟派首领琦善对林则徐威逼利诱,众鸦片烟商更是试图贿赂这位新来的钦差大臣。面对钱财的诱惑和武力的威胁,林则徐若是贪图一己私欲,或是贪生怕死,就不会说出如此刚强的话:“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杜绝私欲,将生死置之度外,方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做到了。后来,左宗棠戍守新疆,林则徐又以此联相送,两个民族英雄就这样共同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抗争的篇章。“无欲则刚”,“刚”是修身,修身的目的自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壁立千仞”又有何用?

我们身处现实生活中,若是为追逐一时之利而失去做人的气节,必然会迷失在物欲中。最后或是道德沦丧吞下恶果,或是忘了最初的坚守,不知何去何从,这皆非生命的本真。

所以,不要让贪欲压弯了你的脊梁,“心为形所累”,我们只有保持一颗静如止水的心,方能看透外界的浮华诱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那些细微处,才能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剪去那些不安的枝枝叶叶,定然可以脚踏一方净土,头顶一片蓝天。3.富贵虽好,切勿迷失

我给现代年轻人一个忠告,就是多念书,学问往上看,享受往下看。——张中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财富与名利虽好,却容易让人在追逐的时候忘了生于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和最本质的意义。许多人执著于对富贵的追求之中,进而伤害了身心,迷失了方向。

2006年年底,季羡林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时,人们看到季老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当然,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自然无法和季老相比,我们也没有那样的资本和条件。可是做不了大师,却能有大师一样的闲情逸致。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并不困难;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也不错。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贪图功名利禄,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无谓的烦恼,就能保持愉快、满足与积极的情绪,这样一来,自然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并使身心保持健康。

三位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老先生一同来到一户农夫家门前,这家的主妇发现了,就好心邀请他们进屋歇脚,三位老先生笑呵呵地谢了她,却并不急着进屋。这个妇人正疑惑间,其中一位老先生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我们不能同时进屋呀。不过,你可以去和你的家人商量,看你们最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妇人听了之后,连忙进屋与丈夫商量。

她的丈夫听说后,惊喜道:“我们一贫如洗,自然是财富最重要,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请他进来,让我们的屋里装满财富,以后就衣食无忧了。”妇人却不这样认为:“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老人呢?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那感觉多好!”正争论的时候,在一旁倾听的女儿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成功虽然也好,但是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不是更好吗?”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请健康老人进屋。妇人出门,邀请健康老人进屋做客。谁知话音刚落,三位老人同时站起身来,一起向屋内走去。妇人更加疑惑了:“不是说只能邀请一位吗?你们三位怎么一起来了?”三位老先生笑道:“只因为你们选择的是健康,哪里有健康,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从一定程度上讲,名利即是忧愁,即是压力。名利皆身外之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且说有得必有失,得失何必计较。得还是从失来的,必然先失了才能得。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的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得了,金钱却先失了。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而贵的便可想而知了。

孔子周游列国,一生郁郁而不得志。许多当时得以飞黄腾达的人嘲笑孔子似丧家之犬,说他迂阔,说他“何德之衰”,说他“何为是栖栖”,将名誉失了。放在当时看,倒也没有错,孔子确实是从鲁国辞了司寇走的,到各国皆没有再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但是,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了“万世师表”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孔子固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因此,人只要求修大德就是了,何必求名利?何必算计得失呢?

世间之事,没有无缘无故就可以得到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得不是求了就能来的,失也不是患所能免的。唯有超脱得失以外,不为得到而自得,不苛求而心境平和,这样,才会达到真正的富足,真实地活着,一得而永不失。4.生命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真正的潇洒是心灵的潇洒。如果奢华是一种潇洒的话,这样的人生只是低俗的人生。——汤一介

诗人屈原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他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其他贵族排挤不得重用,后又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屈原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他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在昏暗的世道中,屈原不可能与那些权贵和小人同流合污,在排挤和陷害之下,只能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进而以死的代价坚守自己的品行。

坚守高尚的品德,不是一句凭空乱喊出来的口号,很多时候,这样的坚持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不少人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真正具备高尚品行的人,不会为世俗的规则所同化,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王翱一生历任七朝,辅佐六帝,他在70岁高龄时,还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直到去世。他身在官场几十年,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始终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王翱所在的吏部,负责大明王朝的官员任用和提升工作,他深知官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是否稳固。他说:“如果能选对做事的人,那么事情就能够做得非常漂亮,如果能为一个地方选一个好官,那么这个地方就能平安一代人。”王翱对选拔官吏极为慎重,在封建官场上走后门之风很是盛行,吏部更是钻营的重点对象。但王翱却“以用贤报国为己任”,决不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嘱托,他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为了防止别人登门拜访,他在公务之外的时间里、休息睡觉都在官署,很少回家。而且在他任职期间,家中一律不见私客,想走后门的人连向他开口的机会都没有,历史上因此而评价他是“铁面无私,权势请托不敢行”。

王翱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他身居朝堂要职,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由于清廉而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其他官员看到他如此节俭,也就不敢在他面前表现出奢侈。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见其衣服有破损的地方,问其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诏命,急于进宫,没有来得及换衣。

王翱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有一个孙子想考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就读,这年秋试的时候,他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想试一试,于是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来请自己的爷爷帮忙。王翱听后坚决反对,厉声斥责道:“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但是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说完就把考卷撕了扔进了火炉。

在大的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疼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探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以岳父的权力,把我调回京城是举手之劳,回到京里,你回家也方便了,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便将这番话说给母亲听,母亲也觉得有几分道理。

于是王翱夫人乘王翱吃饭的时候,婉转地请王翱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拿起案上的酒杯向夫人掷去,打伤了夫人的脸。一直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虽然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很多,但是像王翱这样时刻秉公办事、忧国忧民的官员也不在少数,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骄傲。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所认同的某种信念,你就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会影响别人,乃至带领别人一起向梦想前进。5.世间烦恼本无,全是庸人自扰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鲁迅《新唐书·陆象先传》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上本来没有什么麻烦事,那些麻烦都是人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

然而,我们总是感到,在这个拥挤、繁杂的世界里,有很多事情让人烦恼,使人忧愁。与朋友闹别扭了,心里不好受;或是有急事路上堵车,焦急万分;遇到了小人,吃了亏,戚戚然。烦恼的事情怎么就那么多呢?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宁静,什么时候才能立于纷争之外、笑看秋月春风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天天都感到非常烦恼,为了解脱烦恼,他四处寻找秘诀。

一天,风和日丽,鸟鸣山幽。他来到一座山脚下,见绿草掩映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年轻人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年轻人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继续寻找。

年轻人来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年轻人走上前去鞠了一躬:“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办法吗?”老翁看了他一眼,慢声慢语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证你没有烦恼。”年轻人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洞内有一个老人独坐,面带满足的微笑。年轻人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微笑着摸摸长髯,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年轻人说:“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

仔细想想的确有点好笑,自寻烦恼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忧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心情不好,想法更消极而已。可是为什么许多人仍然会不经意地自寻烦恼呢?这主要是性格使然,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被烦恼束缚的后生来到一座禅院,想请教禅师解脱烦恼的方法。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师,看他的证悟能力到底有多高。

来到禅院,他与老禅师一边品茗,一边闲谈,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师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师见状,问道:“为什么使你如此惊讶?”“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有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后生大悟。

如果你经常杞人忧天、自寻烦恼,那么说明你的内敛功夫做得不够,不懂得如何化解内在的烦恼。建议你不妨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做起,也就是说,让内心一直都保持明朗、愉快、积极的状态。不要再患得患失,掂量来掂量去,过于瞻前顾后,要无畏无惧地去面对生活。

如果你认为可能,那么前方就会有无限的可能在等着你;如果你一直想着不可能,那么真的什么事都不可能办成了。所以无论做任何事,你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向前看,不可能的事也许就会成为可能。

你没有特权去永远做你高兴的事,但是你有权力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摆脱自寻烦恼的困境而得到更多的乐趣。6.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在当下

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定什么时候,生命就会戛然而止,不如珍惜眼前的,活在当下,把握当下,能在生命尽头的时候对自己说:“我不遗憾!”——朱自清

丰子恺说过:“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意思是,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必胜的信念;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牵绊和束缚自己的思想。人生的诸多烦恼,往往源自伤逝过去、期盼未来。在执著于过去和未来的时候,我们往往连唯一可以把握的现在都失去了。所以,抛却过去和未来,活在当下,才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眼中只有当下,就不会被过去拖住后腿,也不会被未来拉着往前,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虽简单但有力,何愁有苦恼和担忧?

在一座寺院里面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负责清扫院子。

春夏倒还好,可是秋冬时节一到,小和尚的苦恼就来了。每天早上不管打扫得多干净,很快就会又落下一地的树叶,第二天还是得花费很多时间清扫。

小和尚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师兄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早上打扫院子之前,用力把树上的叶子全都摇下来,这样以后就省事了。言者无心,这个师兄可能是看小师弟可爱,存心取笑的,但是听者有意。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来到院子里,并没有急着打扫,而是抱着树干用力摇了起来。这百年老寺中,树木都是上了年纪的,再者深秋未到,一个小和尚如何能将树上牢靠的叶子全部摇落?小和尚摇了许久,发现树上的叶子依旧密密匝匝,于是不禁坐在树下唉声叹气。

这时候,老方丈走了过来,慈祥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时节未到,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今日只能做今日之事。”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树上的叶子不会在一夕之间全部凋落,事情也不能在一日之内全部做完。世上有些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当下”给了我们一个深深地潜入生命之海或是高高地飞上生命天空的机会。不要纠结于过去,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空想未来,因为未来还是未知数。只有“当下”,也就是现在才是最真实的。当你尝到了“当下”这个片刻的甜蜜,就会发现正是无数个“当下”构成了生命的一切。

可是,人世间总是有太多人不仅放不下过去,又忧虑未来,劳碌一生,烦恼一生。时时刻刻为往事伤心,为未来做准备,一心一意计划着以后发生的事,却忘了把眼光放在“现在”,等到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过,才恍然大悟“时不我予”。未雨绸缪原本没有错,而一切未来的事情都无法完全预测,一心盯着未来而忘掉了现在就是错误。

如果不懂得“活在当下”,那么就算得到的再多,一个人还是不会快乐,不会觉得满足。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感受,而是在“此时此刻”。停下你不断追求的脚步,那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在以后,就在当下。

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自在了。7.能拿得起,更能放得下

成功者就是胆识加魄力,曾经在火车上听人谈起过温州人的成功,说了这么三个字——“胆子大”。这其实就是胆识,而拿得起、放得下,就是魄力。——俞敏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人认为,儒家的精神概括成三个字就是“拿得起”;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有为”;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为的就是积极地找事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拿得起”。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也比较符合人们的追求,所以成为主流。

拿得起固然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风光无限。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举一个谈恋爱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要是以儒家的思想来看,那就是认为小伙子追求喜欢的姑娘需要积极点,拿下了自然是皆大欢喜。然而,恋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万一姑娘不乐意,转而拒绝,或是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那该如何面对?

此时,若是不能正确认识,自然是免不了“为伊消得人憔悴”,日渐消瘦,情绪低落。这不是长久之计。这时候,佛教精神“放得下”就派上用场了。佛家道义,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放得下”可以用禅宗讲的一个故事来解读。

有一个富家子弟为了成佛,带了一大笔钱遍访名师,终于遇到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告诉这个青年:“我告诉你一个地方,你到了那里就能成佛!”

青年人迫不及待地问:“在哪儿?”

高僧说:“你看到那里有一根粗木杆吗?你爬到那杆子顶上,就成佛了。”

青年人信以为真,把钱袋子放在地上,赶紧就往上爬。等他爬上杆子的顶端,回头一看,那个高僧已把他的钱袋子背起来走远了。后来高僧问那青年:“你成佛了吗?”

青年一下子领悟道:“把什么都放得下(包括成佛的念头),那就是成佛了!”

所以,“放得下”三个字,是佛教的精神趣旨之一。

现在,让所有人都跳出红尘、一心向佛当然不太现实,但我们在儒家理想不得施展、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要具备佛家“放得下”的精神。不为失去的东西或是得不到的东西而闷闷不乐,放下了,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要知道,人之所以不快乐,往往就是背负的东西太多。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结果损害了自身的健康和寿命。这如同赛场上运动员举重,能够举起的重量越大,固然可以得到褒奖,但是举起的时间也就那么几秒。几秒之后,就要学会放下,否则,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会被累垮的。

事实上,失去并不可怕,在失去、放下的同时,我们其实是在得到本真,得到更珍贵的东西。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此时,安心地放下吧,你会发现,放下了一些东西之后,天高云淡,人生如此美好。8.以惠我之心惠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一种人不自觉地要显得真诚,以他的真诚去打动人并且打动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动了。一种人故意地要显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迷惑人并且迷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怀疑起自己来了。——周国平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惠我之心惠人,以责人之心责己,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这样可以营造一种重大局、重信义的良好氛围,让彼此张开宽广仁爱的胸怀。由此推及到日常生活的与人相处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其地里瓜秧的长势与对面的瓜田简直是天壤之别。楚亭的人为此觉得脸上过意不去,于是有一天趁着夜色,偷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异常气愤,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要过去把他们的瓜秧给扯了。”宋就却说:“我们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为什么还要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不少兵卒就按照指示,每天过去浇水。

很快,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边县的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既惭愧又敬佩,于是就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楚王。楚王听说之后,有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备下厚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和酬谢之意,结果这一对曾经的敌国因为“西瓜事件”而一笑泯恩仇。

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宽仁待人就是宽仁待己。《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最终善待的是自己。

当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手中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够好,那如何判定他人的好坏呢?假如我们以责人之心来责己,在给别人提意见之前,先审视一遍自己,做一个换位思考,相信最终取得的效果定能令人满意。9.有德无才难成事,有才无德办坏事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季羡林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说,对于千里马,不要称赞它的力气,而要赞赏它的品质。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人才思想,同时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那么,究竟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这样的辩论古已有之,直至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关系进行了一番梳理,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他对才和德进行了界定:“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并进一步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通过考量一个人德和才的发挥,可以将人分为三类: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司马光曾指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能成事的人要有才能,否则不可能做成让人瞩目的大事。但是,有才的人需要有德,否则做成的事情越大,反而越有害。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好,能力差者尚不足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道德败坏,野心很大,那么他所造成的危害将会非常大,可能断送一个家庭、一家公司,甚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殷纣王和隋炀帝是历史上两位残暴的君王,备受世人唾弃和厌恶。但是据史书记载,纣王力大无比,非同寻常,能托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野兽搏斗。不仅如此,纣王天赋聪颖,智慧超绝,才思敏捷,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由此可见,纣王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同样,隋炀帝也非等闲之辈,他亲自指挥完成国家统一,修建连接南北的大运河。此外,还亲自开疆拓土,打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修订法律等。谁也无法否认殷纣王及隋炀帝的才能,但是他们的结果都是亡国亡身,他们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无才,而是因为无德。

所以,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孔子曾说过:“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要就是抓德育。”孔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必须先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即抓基础。这里的“本”,是指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人品上无可挑剔的人。

的确,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企业,其领袖都不可有才无德。作为一个企业领袖,如果在经营中能始终为客户着想,积极地为客户付出,那么客户在获得实惠和方便的同时,就容易对企业产生购买忠诚度,企业后续的利润自然可以预期。这实际上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了《礼记》中所说的“德者,得也”的理念。以“德”面对市场和消费者,不论是否抱有功利目的,就长期发展而言,必然会带来良好的利回报。有“德”者,自然有“得”。

德是什么?德就是道德、德行。细说起来,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准则。德是一种境界,德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提升思维、积累财源的动力,德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魅力非凡,从而“战”无不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社会的前进需要的都是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学,才能办大事;有德行,办的大事才是大好事。办成一件又一件的大好事才能推动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每一个人才能得以施展抱负,得以幸福安乐。10.贵在执著,错在太执著

一个人,应该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王选“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在决心做某一件事情时,就应该执著、坚定地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进发,对于目标和理想的执著是赢取成功的可贵品质。

李时珍倾其一生的精力,编写了被世人赞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医学财富。他以坚毅执著、矢志不渝的精神,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终于到达了成功的彼岸,做成了自己最想做的大事。他的名字也像《本草纲目》一样在人们心中代代流传。

孔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了解自己的优势、正确地评估眼前的形势非常重要,这就是做人处事的机智。相对于执著来讲,机智也非常重要。坚持固然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地坚持,而可能导致更大的错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因为不懂得放弃所谓的固执、不肯放手,而不得不面对许多无奈的痛苦,其实这些让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困境,貌似无法解脱,实际上在我们懂得了放弃的艺术之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愚蠢的人,多的只是缺少自知之明和不会判断形势的人。而如果你没有了自知之明,或是固执地坚持原本错误的事情,那么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愚蠢。

俗话说得好:“才华虽然可以冲锋陷阵,但总不及机智能够统领三军。”才华是一种能力,但如果没有机智和常识的引领,那么就找不到才华发挥的舞台。才华走错了方向,就只能付诸东流。

牛顿早年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转而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将才华发挥到极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只有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否值得坚持、是否是正确而有意义,才能发掘自我潜力,进而超越自己,真正悟出成功的真谛。

有一位登山队员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经过奋力拼搏,攀爬到海拔7800米的高度时,他感到体力不支,于是断然决定停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为什么不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

他从容地说:“不,我最清楚自己了。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能力的极限,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

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客观地看待自己做不到的事,坦然处之,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会影响自信心,这就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信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放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一种智慧。

我们对自己的目标要坚持不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坚持,千万别成了固执。也就是说,一旦当你发现自己的选择有偏差时,就要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走向更有希望成功的道路。11.世人纷扰为利,我自宽心自持

不为利动,不为威劫。——黄兴

在《太公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攘攘熙熙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现实中,所谓的“利来利往”无非都是为“名利”二字。如今,诱惑太多,欲望不止,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名利的深渊,不能自拔,导致活得太累、太纠结。

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我们的自处之法就是要学会“自持”,学会满足。古人说:“无欲则刚。”没有过多私欲的人,品格自然高峻清洁,行为自然无从挑剔。

抛弃名利、宽心自待的重要一点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心态平和的人能把事情看开、看淡。因为大多数时候,不是外界的名利束缚了我们,而是我们想得太多、太复杂,所以我们要学会解放心灵,让自己跳出名利的圈子,使心境恬静一点、洒脱一点。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也是名人之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但他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

为了生存,陶渊明也曾做过官,可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担任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上级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便辞官回家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辞官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不好。尽管如此,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在纷扰争利的社会中,面对名利,我们要看开、看淡,把持住自己,不受任何事物的诱惑,只有做到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同流合污,才能保持内心清净,活出本色。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的。此外,人还有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如“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以及“余财蓄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

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近尽”地得到满足。荀子同时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强调:“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意思是说,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欲望就像蘑菇,我们往往偏爱那些颜色绚丽的,而恰恰这类蘑菇大多都有毒,千万不要因为美丽而去采摘有毒的蘑菇。面对诱惑,我们要有勇气说“不”!在诱惑面前,我们要学会自制。自制是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力量,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东汉的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在去东莱上任的途中,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来了,晚上他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份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曾经的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有的人因为抵不住诱惑,选错了道路,走向了没落;有的人因为抵不住诱惑,失去了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有的人因为抵不住诱惑,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人们东奔西走,片刻不闲,甚至宁可放下自尊、打破原则、失去性命。这就是欲望的可怕之处,它会玷污人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忧伤、痛苦,其根源也来自人的欲望。我们要放弃不现实的愿望和期许,把持住自己的欲望,用清醒的生活态度去体验生活的意义,发现生活的美好。我们要做到不模仿别人,不嫉羡别人,好好接纳自己,根据自身条件设定生活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的轻松自在。第二章国学中的心态修炼1.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均一笑了之

在人类的生存理念中,笑对人生,对于种种境遇学会坦然处之,学会一笑了之、转怒为喜,尤为重要。——褚斌杰

宠辱不惊,当如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可赖。”当你在经历了千辛万苦而获得了某种荣耀的时候,你的兴奋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当人们手捧着鲜花,对你说着溢美之词的时候,你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忘乎所以。要知道所有的赞誉都是一时的,都是浮云,一笑了之即可。

同样的,假如你已经名声在外,一定会有许多庸人诋毁你。或是出于误解,或是出于嫉妒,总之你的清白和名誉会遭到损害,这时,也不要气急败坏或是惊慌失措、与人争辩,因为清者自清。

日本有一位白隐禅师,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女儿做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让她的父母异常震怒。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对此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虽已名誉扫地,却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冷嘲热讽,但他总是能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育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之后,这位未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个卖鱼的青年。”她的父母立即让她到白隐那里道歉,请求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有什么事发生过;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瞬间即逝。

白隐为了给邻居的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虽然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宠辱不惊”最好的解释。

获得荣耀的确是人生的大喜事,但我们不能在这份荣耀里忘乎所以,以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和人生的方向;受到毁谤也的确让人无奈,但是心态的淡然是我们自己的,谁也影响不到。

真正的成功者恰恰都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宠辱不惊,镇定、沉着。他们的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不会轻易地受到与事业无关的事情的干扰,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寸钢索,没有人能够让他们轻易失足。

数年前,一位举世闻名的走钢索高手正准备面对自己人生当中一次最重要的挑战——在钢索上横渡尼亚加拉大瀑布。

这位走钢索专家,不知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一次的表演,整天忐忑不安,情绪烦躁异常,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经过热心朋友的建议,他找到了一位极负盛名的预言家,请预言家为他预测这一次是否能顺利走完全程。

预言家一开口,就带来最可怕的预测。预言家建议取消这一次表演,他告诉走钢索专家,他命中注定将会在这一次的表演当中从钢索上跌落,死于非命。

走钢索专家听了预言家所说的话,全身如坠冰窖。但这次表演的消息早已发遍全世界,已无法取消。

表演的日期终于来到,走钢索专家在众人的期待中,出现在钢索上。他手持平衡杆,一步一步地走上钢索。预言家所说的那些话,早已随着媒体的报道传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等候走钢索专家失足跌落的那一刻。

果然,在走钢索专家进行到三分之一的距离时,他脚下一个不稳,从钢索上滑了下来;但只见他很快一个回身,双手抓住钢索。尽管平衡杆掉落在湍急的瀑布中,走钢索专家还是凭着他熟练的技巧走完了全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记录的明朝的洪应明的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胸怀和智慧,只有看淡荣辱得失,内心平静,方才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享受自己的美好人生。2.陋巷箪食也自在

普通人对于快乐的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林语堂

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他只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现代社会,人们一直疲于奔命,寻求其所谓的幸福。而幸福,原本就在我们的生活不远处。只是由于人们太在意物质上的富裕,太追求一种形式化的生活,而将人生的真谛忽略了。

比如一位千万富翁,很可能因为记错了两百万元的账而郁郁不安,一位部门经理很可能因为遭受总经理的白眼而心事重重。他们只计较眼前的小小不如意,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也正是因此,许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来得快乐。甚至千万富翁自杀了,部门经理辞职了,到头来这些原本应该生活得自由自在的人都因为自己放不下,终于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事实上,得与失、自在与苦闷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丝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乐在其中;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采取一种顺应环境、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这样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过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会庸人自扰,不会羡慕那些有钱人,不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

在山区有一位还未脱贫的农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窑洞,顿顿吃的是玉米、土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盛面的柜子。可他整天无忧无虑,早上唱着山歌去干活,太阳落山又唱着山歌走回家。

别人都不明白,他整天乐什么呢?

他说:“我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过得美极了!”

这位农民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不为自己欠缺的东西而苦恼,这就是他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远远超过了这位农民,可惜人们自己总是忽略这一点。你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粗茶淡饭管饱管够,绝无那些富贵病的侵扰;你的配偶或许并不出众,但他(她)能与你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她)却懂得孝敬父母,知道自力更生……人生中,该珍惜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活着,我们不要乞求太多。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满足过,依然乞求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露”。

所谓“知足者常乐”。满足于现状,对于个人来说,并不一定就是不思进取。对于事业我们应该孜孜以求,而对于名利之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还是随遇而安的好。“红眼病”是万万犯不得的。你开着私家车是神气,可十几年后,也不过废铁一堆;我骑自行车上下班,累是累了,可一来安全,二来符合环保要求,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身体,千金难买好身体,何乐而不为?

此外,我们还要培养恬淡的心境。什么是恬淡?恬淡的反义词是贪婪。一个贪婪的人是好高骛远的、物欲心重的,而恬淡的人,他的平常心中有一种自在感,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工作,而不是每天在那里挑剔。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守住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可贵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使没有万贯家产,即使没有香车豪宅,在陋巷中,只得箪食瓢饮以解决温饱,我们依旧可以欣赏美好的景色,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依旧可以与有德才的知己好友聊天谈学问,依旧可以沉醉于雅趣之中。心境恬淡,品德高尚,虽没有许多身外之物,然“何陋之有”?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把坏事当好事办,人生就只有快乐、没有抱怨。——俞平伯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一个人如果真能正确对待这些“不如意事”,就会拥有豁达的人生。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时,家人为财去楼空而叹惜,他却说:“我胡雪岩本无财可破,当初我不过是一个月俸四两银子的伙计,眼下光景没什么不好。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吧。”胡雪岩的这种得失心态当数“糊涂之极”,然而,失去的已经不再拥有,再去计较又有何用?所以,还是糊涂一点为好。

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源于对现实的诸多不满。如果单纯地就事论事,好事就是好事,得就是得到,失就是失去,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一时的好坏与荣辱代表不了什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认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着眼全局,放眼远望,显然没有。所以,智者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山姆是一位画家,而且水平很高。他画快乐的世界,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不过没人买他的画,因此他想起来会有些伤感,但也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玩玩足球彩票吧!”他的朋友劝他,“只花2美元就可以赢很多钱。”

于是山姆花2美元买了一张彩票,而且真的中了!他得到了500万美元。“你瞧!”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多走运啊!现在你还经常画画吗?”“我现在就只画支票上的数字!”山姆笑道。

山姆买了一幢别墅并进行了一番装饰。他很有品位,买了很多东西:波斯地毯,维也纳柜橱,佛罗伦萨小桌,迈森瓷器,还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灯。

山姆很满足地坐下来,他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享受着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很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他把烟蒂往地上一扔——在原来那个石头画室里他经常这样做——然后他出去了。

燃着的香烟静静地躺在地上,躺在华丽的波斯地毯上……一个小时后,别墅变成火的海洋,被完全烧毁了。

朋友们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都来安慰山姆。“山姆,真是不幸啊!”他们说。“怎么不幸啊?”他问道。“损失了那么多财产啊!山姆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朋友们说。“哦?不过是损失了2美元。”山姆答道。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荫、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踏实无为,不变心性,方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终南山翠华池边的苍松,黄帝陵旁汉武帝手植的柏树,这些木中的祖宗,风雨雷电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寒天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凿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然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又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人生中,失意与苦闷不可避免,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否认的是,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好的东西,欣然接受;不好的事情,坦然面对;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地放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