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品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5:26:49

点击下载

作者:(日)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键是品味!

关键是品味!试读:

前言

提到“品味”时,感觉力不从心的,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吧。

寒暄的方式、写信的方式、喝茶的方式与吃饭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与附和的方式、下厨与打扫的方式、走路的方式,乃至就座的姿势,当然,还有挑选穿戴在身上的衣物饰品及其搭配方式等,在这些人们每天都会做的事中,人人展现出各自的审美,即所谓的“品味”,我们看在眼里,也因此受到某种刺激。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小动作,但即使是开门、关门,给人的感觉无论是有修养还是粗鲁,都是“品味”的体现。在公司会议中发表意见的时机、说话时的音量、语速,也可以说是“品味”的体现。连进行重要决策的时机,也体现了“品味”。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任何人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可是接下来能不能迈向更高的层次,就关乎他们的“品味”高下了。

拥有好“品味”是如此重要。然而,这样的“品味”,却不是我们能够在学校或社会中学到的。那么,要想变成“品味”好的人,该怎么做呢?“品味”好的人和“品味”差的人,差异又在哪里呢?

我再叙述一次:要想从某个程度迈向更高的层次,唯有琢磨出具备自我风格的“品味”。好的“品味”还能为你带来好运。而在任何时代,社会所追求的也只是崭新的“品味”而已。

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从禅学中,学习到“无”的“品味”,并创造出具备他个人风格的新“品味”,大获成功。且看世界上的领袖人物,你就能知道,他们的好“品味”,都是他们身处各个场合时的王牌。他们是如何修习“品味”的呢?

有一刻,我突然这么想:希望自己的“品味”能够变好,希望能够学会过去不知道的“品味”。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汇集了一路以来种种所学写就了这本书,也可以说,这是我为了改善自己的“品味”而写的入门书。

首先,与自己当下的“品味”面对面。再从此处一步一步,像是慢慢爬上阶梯似的,来琢磨自己的“品味”。我现在也处于这个阶段。如果你觉得事情总是不如己意,或是感觉工作或生活陷入僵局,那么要不要试着一起学习何为“品味”呢?让我们都学会“品味”这种自成一格的美学吧。松浦弥太郎第一章品味好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品味好”是什么意思?“我想成为品味好的人,该怎么做呢?说起来,‘品味’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这样问我,这让我对“品味”重新思考了一番。

对我而言,我认为所谓“品味”,首先是指“选择”或者说“判断”。如果“品味”指的是“选择什么”“如何判断”的能力,那也就是指从众多选项之中选出什么,有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没有适合自己的选项,所以必须选择从零做起这条路。如果我们总是能够做出好的选择或是不会后悔的选择,那就好了;但事情不是总这么如意的。“判断”,也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每天都需要依据正确的信息、知识、敏锐的观察,鼓起做决定的勇气。

不过,在大多数的事情中,世界上都有许多人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说这些人是榜样,却也不是说他们存在于特别之地,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在普通的地方工作、生活。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出这样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导师,试着去观察、询问他们是如何做出好的选择与好的判断的,这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这样的导师可能不是人,而是某种东西。如果是东西,那么仔细地去接触它、学习它的历史,深入了解它,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品味的琢磨,是在独自一人的世界中进行的。我们也要珍惜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中徘徊的体验。

不过,如果因此就封闭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那就错了。去思考如何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在更好的社会里,这也是好品味的体现。

品味好的人,看起来和其他人稍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呢?要怎么做,才能变成他们那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你是不是用单纯的眼光看事物?

如果你想的是“我的品味再好一点儿就好了”,那么你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重视品味的人,往往会否定自己以外的人。有关品味的事,往往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

当你难以接受环境的时候,多半会认为,世界上自己以外的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你会感觉“没有人了解我”,这就导致你否定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事、物。这样的想法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对于世界、社会、身边的环境,无论什么样的事都要采取接纳的态度,用单纯而透明的眼光看待它们。然后,让自己具备发现事物优点的能力,从事物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我想,这才是磨炼品味的第一步。

你在生命中实际遇到、看见的一切,无论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人,一定都有一两项优点。或许其中有些人真的很糟糕,让你厌恶到一辈子都不想接近他,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绝对会有优点。养成习惯去思考这项优点是什么,去观察并找到它,对你自己来说,这么做是非常好的训练,能锻炼你追根究底、看清事物本质的眼光。

所有的东西都有一项优点——这道理也适用于人。哪怕是一个纸杯、一个纸盘,但凡是看得见形体的东西,至少都有一项优点。

在我平常往来的人中,也有许多品味很好的。这些人完美吗?倒也不是,应该说各有各的优缺点吧。但拥有许多优点的人,多半都在人生中取得了平衡,他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坦然无饰。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对于何谓“信息”,都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充分了解,只有自己实际观察到、体验过的,才是真正的“信息”。他们也非常清楚,从某人那里听闻的事、从某处读到的东西,或是街谈巷议、排行榜等,实际上并非信息。他们认为,可以清楚地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历过的事情,这才是信息。偶然看见或是听得一点儿皮毛的事情,对自己而言都不算信息。

因此,当周围的人针对某人说三道四时,品味好的人绝对不会点头称是。就算众人热烈地讨论八卦,但因为不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所以他们也不会加以否定或肯定,只是静静地听。他们只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因此可以过得很愉快,与人互相信赖的关系也会加深。这种关系一旦加深,就会让人想要再见他一面。那些能让我会想要再见一面的人,都是能让我觉得想要和他一起思考什么,想要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的人。我觉得这些人“品味真好”。自己的话最能充分传达

品味好的人,不一定都是把话用脑袋思考后才说出口的,因为他们并不是要判断什么。他们并不是从自己内在的知识库里挑出东西、化为言语,而是打开心灵的抽屉,将他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坦然无饰地取出、呈现,他们是用这样的感觉在说话。他们利用头脑与心灵的方式非常平衡。这样的谈话乍听起来可能非常幼稚而笨拙,因为内容的细节并未完整到让人能够接受,多半也不是让人能够听懂的那一套说法。可是事实上,我在从事编辑工作时,非常强烈地体会到:只有这样的人所说的话,才能将事情的内涵充分传达给他人。

就以撰写报道标题或内容摘要的序文来作例子。在杂志上,这些内容多半是版面开头的部分,因为要写的是作为导语、邀请读者继续阅读的文章,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话虽如此,但还是有一些只要照着写就四平八稳的惯用句,能够使文章看起来煞有其事。可是这样的文章无法感动读者。经脑袋算计后书写的文字一旦付梓,虽然看起来像个样子,但也仅此而已。

我会确认《生活手帖》杂志中所有的文章。如果有这样的标题或引言,我会请执笔者重新写过。对于显露出“咦?”的疑惑表情的编辑同仁,我只告诉他们“不要用脑袋,要用你的心重写”,“你负责这项报道,一定有感动之处吧!用你的方法将它深入挖掘出来”。

有时候,以这样的方法写出来的文章会变得较难理解,或是让人感觉有些奇怪。即使如此,我也认为这样比较好。“不要想着要写得漂亮”,仔细观察会发现,能够这样顺利扭转自己思维的人,在做编辑时都会有大幅的进阶。这也是品味。

不过,很遗憾的是,有些人再怎么挑战,都无法扭转过来。我想,他们是在脑袋里备齐了种种词汇,心里却什么都没有的人。说起来,就是自身没有感动,所以即使从内心寻找,也什么都找不到。

在你的内心,有哪些是你亲身体验、发现后所获得的东西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身体验到每一天的感动或惊喜,那么他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只会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层次。如此一来,就不会让人觉得“下次想要再见到他”。

不过,不会有人一边听人说话,一边逐句判断“他是否在用心跟我说话”,或是“他是否用头脑在说话”吧。因为这是要用身心去感知的,而不是理论的东西。敞开心扉是迈向好品味的第一步

他是会让人想要再见一面听他说话的人,还是在分别的瞬间就被抛诸脑后的人?我想,这是无法言喻的。因为这取决于你与对方接触的程度,双方是否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是否因为共度时光而觉得感动……

因此,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印象深刻,你得先对对方敞开心扉。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必须坦然无饰。我相信,人只要稍微努力敞开心扉,就一定能够发生改变。

常见的情况是,觉得“因为这点儿小事就落泪,太丢脸了”,或者“因为这点儿小事就笑出来,真不好意思”,而勉强压抑自己。这应该是因为在乎别人的想法吧。可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别人。就算有,也没有什么想法。所以,心态放轻松,真诚地敞开心扉,天真地去观察、感受种种事物就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孩子气的部分,为了不失去它,不时地试着去回想,也是不错的。在童年时期把你吓得哇哇大叫的事,还有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经历,这些累积在心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回忆。如果遗忘了这些,用“因为我已经是大人了”的理由来压抑自己,你的心里将不会留下任何东西。

因此,试着走出去和人见面,真诚地听人说话,记得打开心灵之窗,光是这么做,事情就会变得与之前大大不同。不逾越自己被允许的范围

我想,在与人面对面的时候,或是在看东西的时候,一定都有所谓“被允许进入的范围”。这个范围,应该也可以说是你和对方之间,你被允许活动的尺度或是空间,是只要不超过这条界限就无所谓的距离。这不只是针对事物而言,它也存在于人的内心。为什么要说这些,是因为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所谓的好品味是敞开心扉,与人之间保持‘让人还想再见你一面’的关系”。但我所认识的好品味的人,还会高明且不着痕迹地察觉这样的范围,绝对不做越界的事情。能够在瞬间理解自己被允许的活动范围有多大,这并不是可以经由训练学会的能力,而是与生俱来的沟通能力之一。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场合,都能够在一瞬间准确判断自己该做或不该做的事,这是非常本质的东西。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确,只能亲身去体会、觉察,总归是非常凭感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让感觉的天线保持敏锐。好品味的人非常擅长把握对所有人而言都舒适的感觉。要经常在瞬间判断,现在的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事。然而,我希望你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如何才能具备呢?我想,这只能在反复失败、丢脸的过程中,才能有所体悟吧!朋友不需多

我认为朋友不需要太多,两三个就够了。准确地说,大多数人也只能交到两三个真正的朋友。

相识者可能无数,但我们无法独占那么多位朋友。对于朋友以外的人,我不会想要缩短自己与他之间的距离。如果是自然地与人接近,我会顺势而为,但不会特别主动靠近。这充其量只是站在我个人立场上的说法,因为我认为,如果和大家的关系都好,是做不好工作的。

我不会与人保持非必要的友好关系。我和单位的同事关系不会太好,也不会想要和种种相关人士太过亲密。我非常重视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并不觉得寂寞,事实上也是因为我忙于自己及家人的事情。不过,我非常重视那两三位朋友,这样就足够了。引人注目不见得就是时尚

有人说:“昨天,我遇见一位衣着品味非常好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别人记不得他实际上穿了什么衣服的人,才是好品味的人。

虽然想不起来他穿了什么,却觉得他是个非常有品味的人。他能够如此自然地融入那个场合,并且使正好在场的人和发生的事情,没有压力也没有不自然之处。我认为不去做逾越自己被允许的范围的事,是好品味的表现。

因此,思考自己该如何自处,才能在公共场合不显得突兀,是非常重要的事。这不只局限于穿着,举止、说话时的声调、气氛也要留意,而且,气味也是必须留意之处。

洒香水这件事,要依据时间、地点、场合而做调整。有的时候可能显得非常优雅高贵,但在餐厅里,如果洒得过多,就有待商榷了。自己洒习惯了或许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可能对邻座人造成困扰。

随着年纪增长,有很多老伯伯、老太太似乎越来越察觉不到自己是社会里的一分子,处处显露出“我高兴就好”的意思。他们认为,气味如何、声音大小都无所谓,甚至丝毫没有察觉到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他们很容易就成了这样的人。

文章有些离题了。不过,我们必须随时考虑到的是,自己时时刻刻都是社会中的一员。

做一个经常与社会联结的人,“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无论在什么时候,抱着这样的心态都非常重要。“社会中的一员”虽然是陈腔滥调,我却铭记在心,期许自己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关心社会中发生的事。例如,去餐厅的时候,我总是思考,如果我是这家店的员工会怎么做,并且避免做出从店员的角度来看令人生厌的事。美国人常说“social work”,我理解为“社会贡献”,也就是“秉持着自己是社会一分子的精神来工作、生活”。虽然不是要人特意积极地与他人做朋友的意思,可是如果不秉持这样的精神,就无法敞开心扉。

要如何与社会联结?我认为这正是工作与生活的最终目的。要以强的纽带还是弱的纽带与社会联结?情况依人、依职业而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什么形式,想要与他人产生联结,是非常自然的想法。因此要尽可能地努力与体贴,竭尽自己所拥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达到这个目的。

进一步说,为了与人产生联结,自己不但应该保持健康,而且应该在任何时候保持仪容整洁,使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会让人感觉不快,这非常重要,这是“social work”的基本。衣着整齐、舒服、干净

如果想要做一个有清洁感的人,比起在意别人看得见的地方,更要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尽可能保持干净。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只要小心留意就能照顾周到,能够保持干净清洁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这也再普通不过了。对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尤其希望能够整理干净。

我想要做个脚底、耳背、指甲里面都干干净净的人,在谁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不会受到任何人指责的地方保持清洁,是我最大的诚意。换个方式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谢意的表达。

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并不仅指身体上的小地方,举例来说,内心或桌子的抽屉里面也是一样。将这些地方整理得干净清洁,是我们站在人前、与人相遇时,也就是想让人看见自我风格时的礼仪之一。

恕我直言,过去不体面的人想要马上变成好品味的人,是相当困难的事。所谓品味,是以你目前为止所养成的自我价值观和审美为基础,自然流露出来的表现。因此,从某处获取些什么,然后拼凑在现在的自己身上,是非常奇怪的事。不过,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啊,他的品味真好呀”,仅是因为这个人保持干净清洁,井然有序。

如果你对变得时尚没有自信,就在添购衣物之前,先把自己打理干净。就算穿戴在身上的衣物饰品的品味不怎么样,但只要你以改善品味为目标,把自己打理得比平常更为整洁,光是这样,周围的人对你的观感就一定会改变。

品味变好,指的并不是变得时髦。能够让某人对你有好印象,那就是好品味,即使他只是偶然坐在邻座的人或是公司的同事。能让许多人都留有好印象,才称得上是好品味。

善于搭配服饰,虽然也会让人感觉品味良好,但并不是好品味的根本条件。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品味的人,就不该想要当个时尚的人,而是应该当个干净清洁的人,使人对你有好印象。把它当作一项挑战,试着增加自己的清洁感,光是这样,应该就会有人称赞你“最近品味好像变好了呀”。

无论是肥皂还是梳子,在文明起源的时候,就存在让人保持干净整洁的工具。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拥有保持干净的想法和欲望,这是非常有趣的事。因此,想要改善品味,首要之务并非添购衣物。

街上流行的时尚是什么?在不久之前,指的是身穿美丽的洋装、头戴帽子,但我认为,在夏天,清洁的肌肤才是时尚。如果你问我,冬天的时尚是什么呢?我想,正确答案不是高级大衣或高级羊毛围巾,而是即使再冷,也能挺直腰杆、精神抖擞地走在路上。擅长与人寒暄

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联之后,我想你会自然而然地强烈希望他人能够对自己保持好印象。

如此一来,与人寒暄或许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方法上却会自然地有所改变。与人寒暄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而品味好的人,在这一点上格外出色。

首先,这样的人知道各式各样的寒暄方式。寒暄不是随时随地神采奕奕地说声“你好”就好。在地铁上、人群中、走在街上的时候、在餐厅或商店里相遇的时候——状况不同,寒暄的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寒暄是分时间和场合的。品味好的人在寒暄时,总是会思考什么样的寒暄方式最能让对方感觉愉快。虽然并不是给对方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仅仅一句“早安”,就能让对方感觉仿佛收到礼物一般愉悦,他们的寒暄就像这样。他们只靠发挥想象力就能够做到,而且,不摆出一副施恩于人的态度,能够如此利落地寒暄,也缘于他们的好品味。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擅长与人寒暄的人呢?如果你发现有人向你寒暄的方式非常高明,可以把他当作导师,记住当时“啊,真棒!”的真实感受,自己也试着模仿看看。

有一点我十分重视,那就是在“早安”或是“午安”的寒暄里,一定要加上对方的名字,比如“早安,松浦先生”或是“松浦先生,早安”。即使是和相当熟悉的人寒暄,能够听见对方说出自己的名字,也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尤其是非常熟悉的人,你会感觉他非常重视你的存在。即使不是特别亲密的交情,若对方能够记得你,你一定也会觉得高兴。

因此,在公司里,即使是对刚进公司不久的人,我也会以“早安,××先生/小姐”的方式寒暄,这么做一定能让对方感觉自己的存在受到认同。如果我只用“嘿”或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早安”来寒暄,我想,对方应该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众人之一、微不足道,感觉失望吧!因此,在寒暄中加上对方名字,是一个既简单又高明的寒暄方法。在公司使用敬语

在公司里,我使用敬语说话,而且一定要在对方的姓名之后,加上“先生”或“小姐”。

一旦投入地去做某件事情,有时候越是认真,越会变得情绪化,在这个时候,和人说话时措辞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强硬。即使如此,我还是会注意使用敬语,因为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粗暴的言语加上高压的说话方式,会使对方会变得畏畏缩缩,我想说的事情便无法充分传达。使用敬语说话,不但有利于讲妥重要的事,而且连自己不允许的事情,也能明确告知对方我的态度。我会说“我觉得非常格格不入”,或是“如果是我,应该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

我并不是为了要提防被人指控职场暴力才这么做,而是因为言语就像刀,可能真的会伤人。因此,如果不是在特殊的状况下,我不会使用粗暴的说话方式,因为对方也是肉身之人,受了伤也会流血的。

在告诫他人的时候,虽然也依状况不同要调整说话方式,不过要尽量以“不要再用这样的做法了”“下次要注意哦”的方式说话,不要毫不留情地警告。任谁都有失败、犯错、大意、偷懒的时候,如果单方面一个劲儿地警告,不仅是受指责的一方,连开口的自己都会感到不愉快。分清楚事情的是非黑白固然重要,但是找到让双方都舒服的说话方式,肯定是更好的。

在工作上遇到必须告诫他人的情况时,首先要高度评价对方的某些部分,之后再说“可是,今天的这件事情我认为不行”,或是“这事情不能发生第二次”。因为我认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所说的话将无法传达到对方心中。

我是一名编辑,因此会经常思考如何说话才能完整传达我的意思,这就如同我的习性。不只是针对在工作上有交集的对象,对于公司的下属也是一样,我会思考如何才能充分传达想说的话。

当我觉得现在说这件事也无法传达意思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事情有时可能也不了了之。我可能会过一段时间找个时机再说。因为告诫他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感觉痛快。

能像这样在说话时考虑到对方,或许正是因为使用了敬语,所以才能做到的吧。购物时翻看商品价格之前应该做的事

行动和谈话时的根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商店购物时,我要求自己不能做的,是非常简单的事。

在某个店铺里闲逛、浏览商品时,假设我看上了其中一件衬衫,这时候我绝对不会去看价格,这是因为我也不喜欢别人这么做。

我非常讨厌别人急着看价格,然后“嗯……”地判断事情。首先,现在不太可能有商家以欺诈的方式标示商品价格。商品价格高低,必有其理由。因此,如果你觉得“这个很棒”“这个很好啊”,在以价格高低判断该商品之前,首先应该把自己这样的感觉,当作审视商品时的第一道关卡。虽然到最后也可能发生“这个价格对我而言太贵,东西或许很好,我却买不起”的情况,不过,在一开始和该商品打交道时就先看价格,我认为是不对的。

以价签上的数字判断商品的人,应该也会对初次见面的人做出类似的事情吧。只凭数字就对某件事物予以否定,等于是眼睁睁地错失未来可能发生的好事。

在购物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件衬衫不错”,就应该先以单纯的眼光,好好地看看这件衬衫。不考虑价格,而是先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件衬衫哪里好。然后,拿在手上,在自己觉得感动之后,再向店员询问“这件多少钱”。如果你已经做到这个程度,就算店员回答你“十五万日元”,你也会觉得“啊,果然不便宜,因为它这么有质感哪!”也会兴起“我要努力,让自己有一天也买得起”,或是“存钱买下它吧”的心情。我认为这么做,品味更佳。

浏览商品时一开始就看价格的行为,就像是放弃了自己之后应该可以体会到的感动。把手插在口袋里问“这个多少钱”的人,或许没有恶意。但是如果我的店里来了这样的客人,我会觉得他很可悲。因此我不会这么做,这也是一种“social work”。整理好自己的标准

无论是在家人当中,还是与人相处的时候,当然,在工作场合也是一样,决定大事的,事实上都是累积的小事。极其普通的习惯或是任何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做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早上友好地与人打招呼、东西用完之后要收好、受人恩惠时要说“谢谢”等,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如果忽略了这些小事,就无法取得他人的信任或是赢得青睐。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习惯或是约定,也就是拥有自己的标准。然而,认真整理这些标准,好随时拿出来用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把它杂乱无章地塞进内心的抽屉里吧。

让我们细心整理这些标准,先弄清楚对自己而言的标准是什么。然后,无论是好好地与人寒暄、认真善后,或是规律生活,将这些小事一一列出、整理,清楚明了地收在心中。如果不事先做好的话,一旦你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没办法如意的。“早上要做的事”“睡前要做的事”“外出要做的事”或是“这件事我绝对不做”,像这样加以分类,也是整理的方法之一。我想为他人做的事

就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做了之后会让人感到开心的事、说了之后会让人受到鼓励的话,都要积极地为别人做、对别人说。我经常希望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让人欢喜,即使微不足道。虽然相当难以实现,但我却提醒自己,有一天我也要能做到这些。

我会去想,今天在我的心里,哪些是人家做了会让我开心的事,这和昨天我希望别人为我做的又不一样。可是,昨天的自己不同于今天的自己,这才是每一天都要过得像自己的动力。如果因为今天我怀着某种心情,而希望别人为我做到某件事的话,那么我会先主动积极地为他人做到。

我们经常思考会让人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他人并不感觉开心,我们便会思考“他好像不怎么高兴啊,一定有其他什么事情会让他开心的”,然后朝着与自己的好奇心不同的方向,去寻找可能会让他开心的事情。要讨人欢心,就要每天这样反复摸索。今天可能是这个,明天或许又不一样了。这虽然麻烦,但是我想,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人生是没有说明书的啊。“不好也不坏”的陷阱

有件事我希望在这里停下来思考一下。如果要让别人对我们保持好印象,理所当然地,我们就不能给对方留下坏印象。不过,重新审视不好不坏的印象也很重要。

我经常非常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是站在做出选择的这一端,而是站在被选择的那一端。不是“我想和这个人做朋友”,而是在人群中让别人“想和我做朋友”。也就是说,你以为你在选择别人,事实上却总是站在被人挑选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至少要努力让别人对我们保持好印象。如果别人对我们持有的不是好印象,而只是停留在不好不坏的程度,最终,我们是不会受到青睐的。

我认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上,你都应该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经常都是被人挑选的那一方。

那是我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的记忆——互不相识的孩子们集合在一个房间里。即使是两三岁的幼童,当独自一人被放进集体之中,也会去想:“我跟谁在一起比较好呢?”我也会本能地思考“我要跟谁说话呢?”“我要到谁的身边呢?”根据这样的思考,来选择性地接触周围的人。

说到底,人是一边感受、一边挑选他人的。但无论选择谁,自己都是站在被挑选的立场上的。这项事实,在之后的人生中,也会反复以相同的情景呈现。例如,在出席陌生的宴会时,你会环视周围,心想:“我该找谁说话呢?”你会找出一个单独前来、看似在交谈之后会相当有趣的人,然后去接近他。如果自己没被对方挑选上的话,就不会获得回应,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请试着想象,你的公司来了五名打工者,他们都向你打招呼:“您好,初次见面。”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从外表看起来几乎所有人的感觉都一样。可是,常常在见过一眼之后,你便会争取让其中一人“来当我的助理”,叫另一个人“你来帮忙做这项工作”。你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如果自己被这样挑选上会有多高兴。

因此,在类似的情况下,如果我没被挑选上,我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我认为,没有被别人挑选上,责任在我自己。因此,只要调整自己,别人也会挑选上我。被挑选上的理由并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身形与容貌,谁都可以在努力之后被挑选上。

工作也是一样,在职场中,基本上人人平等。然而,站在选择的这一端来说,虽然人人平等,但人不是机器,就算准备了许多数据,最后还是凭着类似直觉的感觉来判断。

如此一来,被选上和没被选上的人,差异就更大了。我也是怀着诚意来挑选人,但要选A先生还是B先生,最后的决定关键还是仰仗直觉。世间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这种时候,我会希望自己是被挑选上的那一个,假使没被挑选上,我也认为自己将来可以成为被挑选上的人。意识到自己是被人挑选的一方

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会被选中,其余九个人都会落选,这样极端的情况非常少见。我认为,如果真有十个人,事实上会有九个人被选中,因为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着某种角色,符合不同的选择条件;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一个人落选,这是现实。但我不能成为那个落选的人。

十人中只选一人,是非常高的门槛。不过如果是十人中选出九人,就不是那么高难度的事情了。被选中的并非总是九个人,偶尔也有七八个人的时候,但那绝对不是跨越不了的门槛。

人在意识到自己是被挑选的一方时,心态会有所改变。人不会无意识地接受没被选中的自己,然后自暴自弃。这或许是因为“目标成为被人选中的自己”和“敞开心扉”息息相关吧。

不过,我想,被人选中是有理由的,应该说,是有诀窍的——那就是认同他人。

没被选中的人,大都不认同自己以外的人。追根究底,越是希望受到他人认同的人,越不会被别人选中。很少被人指定说“我要他!”的人,一旦被问到“那么,你认同谁呢?”大多数人是答不上来的。

例如,明明还是新人,地位也在他人之下,却瞧不起周围的人,不听人说话,也不好好跟人打招呼,你的职场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偷懒,而是因为他不认同周围的人。因为不认同,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如此一来,谁也不会选中他。

如果你希望自己被挑中、被认同,首先要认同周围的人。仔细去看,你应该可以发现周围的人也有很棒、很好的一面。如此一来,你也能够受到其他人的认同。

这句话我会再说上好几次:如果你希望别人能为你做什么,你自己却不先这么做的话,谁也不会为你去做。被选中等于是得到认同,因此,如果你希望被挑选上的话,首先就得认同周围的人。从领日薪的零工中学到的人生经验

我高中辍学后,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领日薪的零工。当时,在电车山手线高田马场站附近有个公园,若是清晨五点左右前往,会发现有许多工人聚集在那里等活儿,那些几乎都是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们。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形了。

建设公司的人会开着卡车过来,挑选人手。在那里找到的工作,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既脏又很危险,没人肯做。然而,因为领的是日薪,所以聚集了想要马上拿到钱的人,其中有外国人,也有老伯伯。

我那时年仅十七岁,却也混在这些人当中,站在公园里。可能是因为年轻,我总是会被挑走。

在这里,没有人会雇用生病或是状态不好的人,被选中的都是精神焕发、活力充沛的人。这样的人不只会被选中,还能被分配到比较吃香的任务。因此,看起来状态不好、喝酒喝得满脸通红的老伯伯,只能被分配到最辛苦的工作,而且赚的还是最低的薪水。

因此,要让自己被选中去做最好的工作,首先必须要性格开朗,要朝气蓬勃、活泼伶俐,要主动表现出干劲儿,告诉雇主“多重的东西我都可以拿哟!”“什么样的事情我都愿意跑腿哟!”那时候的经验成了我现在心里的准则之一。

在公园被挑选时,心里已经是七上八下。那是一个不会有人记住你名字的世界。我确实报上了我的名字,但因为到那种地方去的人多半使用假名,因此就算报上姓名,也不会有人认真记住。

可是,我每天都会站在那里,一个看起来像工头的人出现后会来拉我,“那边那个,你过来”,每一次我都会松一口气,心想“太好了”。

我想,我在那个时候为了被选中而做的努力,对我而言,成了难以在其他地方获得的有益经验。尝试看看他人推荐的事物

世界上,有些人的时尚品味很好,有些人则不好。然而,我不认为时尚品味不好的人,就是糟糕的人。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时尚品味是无所谓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无法以一己标准来衡量所有人。因此我认为,不能那么简单地判断一个人。我们的天线接收范围很小,要涉足自己所关心或喜好的领域之外,是比想象中还要困难的事。

因此,对于他人热心推荐的事物,即使对方是个兴趣和我全然不同的人,我还是会尽可能地尝试。偶尔也会遭遇失败,但是这样的结果也不错。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很好”的东西,比如“这个超有趣”“这个很好吃”的东西,我一定会去体验看看。

在这一点上总是让我佩服的,是一位有名的料理研究家,姑且称他为H老师吧。

那是我因公拜访H老师住处时的事,他问我“哪家店的咖喱好吃啊?”“哪一家的拉面好吃呢?”我把这些话当作社交寒暄,回答他“咖喱的话,我很喜欢那一家呀”,“这一家拉面店很好吃哦”。我所列举的店,都是自己常去的店,是H老师绝对不会去的地方。但我确实喜欢这些店,觉得那里的东西好吃,所以才会跟H老师这么说。

可是在下一次见面的时候,H老师真的到我推荐的店去吃过了。我非常感动,觉得H老师真了不起。我想,H老师正是因为会像这样实际走一趟,所以才会有好品味,才能与年纪较轻的我们愉快地聊天。

我问他:“您觉得如何呢?”他说:“嗯,不怎么样啊。”然后笑了。他是如此享受自己的经验。我很高兴,跟他说:“可是我很喜欢,去过好几次呢!”他说:“但是不合我的胃口啊。”他真是很棒的一个人。

H老师非常喜欢书,听说他看过很多的书。有一次我问他:“老师,您都读些什么样的书?”他说,自己会阅读所有的畅销书。

然后,他说:“我也读过了《断舍离》。”

我说:“您应该没有必要做什么‘断舍离’吧。您的生活如此完美,周围净是美好的事物。”“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书里写了什么内容,所以就读了。”

对于别人说好的东西,不抱偏见,必定一试。H老师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了不起。我也认为,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别人推荐给我们的东西,应该要在时间允许的状况下去体验看看。做与不做,差别真的很大。

体验之后的失败与成功,跟东西本身好或不好没什么关系。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这些经验都是自己的。所谓经验,是指不断累积的信息。因此,借由反复体验,可以渐渐建立起好的品味。

另外,像这样实际尝试过别人推荐的东西之后,下一次,H老师也可以和其他的人聊起:“这家拉面店,我有吃过哟!”

想要与人进行真正的沟通,不应该说“好像是哦”,而应该要能够说出“我去过了,还排队呢!”就算是“我在大热天里排队,结果也没吃完”,那也无妨。这样的谈话就是沟通,因为有过实际体验,所以才做得到。“好像是这样啊”或是“人家说……”这样的话是无法称之为沟通的。品味好的人,是能够做到实际体验后与人沟通的人。

因此,对于年轻人或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书,以及告诉我“这里很不错”的地方,我都会尽可能去读,或是前去瞧瞧。虽然适合自己的概率并不高,但也无所谓。

我以前不太喜欢活力门控股公司的前总经理堀江贵文先生。电视及杂志上有关他的报道使我对他的印象几乎坏到极点,而他满不在乎地发表“金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的言论,更让我感到厌恶。总而言之,就觉得自己跟他合不来。

有一个人在读过堀江先生的书后,问我:“你觉得Horiemon怎么样?”我回答:“我不太喜欢他。”可是他向我建议:“你还是读读看吧。”我心想:“啊,不要吧。”但在试着读了那本书之后,我对堀江贵文先生的看法有所改观。

这样的事情确实是会发生的。事实上,你可能会经历许多感动,但是如果只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做选择,就会吃亏。抱持偏见而不愿尝试新事物,真的不是一件好事。不是自己喜欢的,也可能会是好东西

世界上有许多你不感兴趣的、不喜欢的东西,这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你对这些东西的态度。你当然能微笑面对自己有兴趣或喜欢的东西,这种事不必努力也做得到。可是,如果你在生活中全盘拒绝你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东西,我会认为没有比这更不幸的生活方式。说起来,我们是不是真的能那么清楚地了解所有的东西,这令人存疑。

因此,我即使不会要你积极地去面对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东西,也还是希望你至少能够用心去想想“这是什么”,或是怀着从中找出一两个优点的心情来面对它们。

就我的经验来说,在那些事物中潜藏着许多发现崭新自我的契机。身处在自己熟悉的东西中,就像是身处在经验重复、已经形成单一模式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所能得到的,都是已经自然而然就决定好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是,当你到了不熟悉的地方,看见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时,会怎么样呢?你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甚至会感动:“啊,原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