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21:20:47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

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反抗日本强盗的勇敢少年

台南,与赤嵌楼遥遥相望的一座大院中,突然间进来七八个拿刀带枪的日本人。

午后的静谧被打碎了。日本兵趾高气扬地站在院中那株高大的指甲花树下,“哇啦哇啦”地说着什么。围观的人们满脸气愤。

正在这时,一位身穿白色长衫的年轻人匆匆走进院子,几步跨到树下,双眼喷火,怒视着张牙舞爪的入侵者。两个日本兵上前抓住他的手臂。“放开我,这树是我们卢家在台传世的象征,我看你们谁敢动!”白衣青年毫不畏惧,大声喝道。

日本兵恶狠狠地推开他,然后,一阵粗暴的刀砍斧锯,高大的指甲花树在簌簌发抖,白衣青年愤怒得紧咬双唇。他几次扑上去,都被日本兵拳打脚踢挡了回来。屈辱像一把利剑,无情地切割着他的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每一分每一秒在这个满腔怒火的年轻人心中,都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枝繁叶茂的指甲花树终于“轰”的一声,倒进了尘土之中,顿时灰尘满天,遮蔽了灿烂的阳光。

白衣青年撕心裂肺地大吼一声,口吐鲜血,晕倒在地。日本兵狞笑着扬长而去,周围的人把青年抬进屋里。

第二天,明媚的阳光穿窗而入,面色苍白的青年从床上坐起,缓缓睁开双眼,院子里空荡荡、白茫茫。他恍恍惚惚地记起昨天发生的一切,一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再次击倒了他,世界在他眼中愈来愈模糊,唯有仇恨在他心中愈来愈强烈。

……

卢东启独自坐在日光岩上,迎着清冽的海风,听着海浪呼啸着击打在岸边的岩石上,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滑过,国仇、家恨交织一起。再次不可遏止地涌上他的心头,痛苦地煎熬着他。

因为不堪受辱,20世纪初,卢东启、郭莞卿夫妇随祖父立轩老人离开台湾,返回大陆。他们没有投奔祖籍地永定,而是选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海港城市厦门定居下来。

在闽南厦门一带,但凡不同的宗族都有自己的灯号。立轩老人为入闽后的卢氏家族取了个灯号叫“留种园”。因为全部产业都在台湾,为维持生计,立轩老人在家设私塾教书,塾名就叫“留种园”。不久,老人辞世,卢东启继承祖业,成为“留种园”年轻的私塾先生。

卢东启和郭莞卿夫妇,于1903年生下长子雨亭。继雨亭之后的两胎女孩却不幸相继夭折,这在饱经忧患的卢东启夫妇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1915年10月26日,卢家大院又迎来了一个活泼、健壮的小生命。新生儿响亮的哭声终于驱散了愁云,给忧患多年的卢家平添了许多生气与欢乐。

因为小儿子生就一副虎头虎脑的模样,嗓门又特别大,所以父亲亲切地叫他“狮儿、阿狮”。阿狮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渐渐长大了。他不仅懂事听话,而且乖巧可爱。唯一让父母感到忧虑的是,孩子已经3周岁了,却只能“咿呀”、“咿呀”地发音,一句话也不会说。

哥哥雨亭和小他两岁的弟弟做游戏时,阿狮多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边翻看图画,仿佛他有一个不受人干扰的独立的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需要什么。

阿狮最喜欢做的事是每天吃过早饭后,搬个小凳,坐在一边旁听父亲讲课。卢东启不知道儿子能听懂什么,不过,每次看到狮儿平静而执著的表情,他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浓浓的慈爱和深深的期待。

母亲常常忧心忡忡地看着阿狮安静地翻看图画,“难道狮儿是个哑巴?”这个问题,她不知道在心里问了多少次。“莞卿,放心吧,狮儿不会有事的。你别看他老不说话,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卢东启自信地安慰着自己的妻子。

又是一年除夕,厦门城中喜气洋洋,爆竹声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摆供桌、上祭品,打扫庭院,欢庆佳节。郭莞卿忙里忙外,很快打点好了一切。卢东启因为“留种园”的学生已经放假,忙里偷闲,在书房中吟咏古人庆佳节的诗作,倒也自得其乐。

阿狮坐在父亲身旁,听得津津有味。父亲亲切地拍了拍儿子的肩头。“狮儿,你说读书好不好?”“当然好,爹,我要念书!”阿狮忽闪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毫不犹豫地答道。

卢东启问话之初,并没有想得到儿子的回答,因为他知道狮儿还不会说话。所以,当他听到儿子的答复后,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狮儿,你想做什么?”“爹,我想跟你念书。”阿狮声音清脆悦耳,特别动听。

卢东启顿时热泪盈眶,心爱的儿子终于会说话了,而且刚刚4岁的孩子说出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要念书”,这更让他感到万分惊喜。

1918年的除夕,因为狮儿第一次开口讲话,对企盼说话的卢东启夫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年,父亲决定收阿狮为入门弟子,并且给他取了一个正式名字——“嘉锡”。这个名字是从《书经》中“嘉天之锡”一句脱化而来的,意思是“感谢上天的赏赐。”嘉锡聪颖迟露,曾使父母心悬已久,一旦发现孩子其实智力过人,父母心中难免会有一种“谢天谢地”的庆幸感。这个名字不仅蕴含着卢东启夫妇对儿子的挚爱,而且浓缩着他们的期望,期望儿子平安快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就这样,5岁的嘉锡成为“留种园”最小的一名学生。

每天上午,“留种园”总是书声琅琅。面容清瘦的卢东启先生一袭青布长衫,朴素中透着文雅,言行中见出品格。他为弟子们上课从不敷衍了事,唯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卢东启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对每个学生,他都尽心竭力地教。他有教无类,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一视同仁,悉心教导。

在厦门一带,卢东启很快名闻遐迩。很多人慕名登门拜师,他总是以礼相待,有问必答。人们钦佩他渊博的学识,也敬重他高尚的品格。

卢东启不仅执教有方,而且家教甚严。在家中,他要求孩子们的言行必须合乎礼仪,举止不可没有规矩;并且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留种园”,卢东启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他执教严谨,为人正直,一向把读书和做人的关系看得很重。所选教材,大抵属豪放篇章,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这对嘉锡性格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嘉锡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进步很快。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过人。两三年的时间,他就初步打下了旧学功底,又练就了一手较清秀工整的好字,常常帮父亲抄写诗文。有一次,卢东启为正忙着给过去筹备婚礼的学生傅庚辛医生作了一首诗,把打好的腹稿念给嘉锡听让他逐句写下来。谁知,傅医生收到贺诗后,竟发现上面有个错字。事后,他曾向老师提及此事。卢东启很生气,接连几天训斥儿子做事马虎。这件事在嘉锡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此后,他做事细心、谨慎了。

在嘉锡心中,父亲一向十分严厉,极少言笑。他很希望父亲能多陪陪他,能多和他说说话。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有一天,轻易不出门的父亲突然来了兴致,要带他们兄弟去鼓浪屿游玩。

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一路上,嘉锡兴奋得又说又笑,蹦蹦跳跳。他们搭渡船过海峡来到鼓浪屿后,父亲让雨亭搀扶着,一步步登上高高的“日光岩”。

父子4人坐在日光岩上,举目远眺,海港内渔船纵横交织,海上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清新的海风迎面吹来,灿烂的阳光轻抚着每个人的脸。父亲遥望台湾岛,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嘉锡东瞧瞧、西看看,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仿佛成了他少年的梦,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快。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一颗纯真的童心展示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页。

父亲从沉思中抬起头来,拍了拍嘉锡的肩膀,说:“来,坐下,孩子,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兄弟三人围着父亲坐好,日光岩上响起了卢东启低缓有节奏的声音:“明朝末年,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就是郑成功。郑成功率领爱国将士历尽艰难险阻,从厦门横渡海峡,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神圣领土台湾。‘日光岩’就是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指挥台。收复台湾后,台南市的赤嵌楼就成了他的军事指挥部。迁居厦门前,我们卢家在台湾的老家刚好与赤嵌楼遥遥相对……”

卢东启的眼底蓄满了历史的征尘,人世沧桑。他半生奔波转徙,根本原因就是国家不强,百姓才遭洋人凌辱。接着,他又为三个儿子讲述了卢家的家世。就在那棵指甲花树被日本人砍倒的当天,他因急火攻心,落下眼疾,久治不愈,年纪轻轻时就接近双目失明了。

嘉锡含着泪抬起头,这是他第一次了解父亲及自己家族经历的种种磨难,第一次了解父亲心中深藏的仇恨、悲苦。一时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尽管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所说的一切,但他至少懂得了父亲责子以严的一片苦心。孩子,如今是这个饱经忧患的父亲唯一的希望和全部的梦想啊!

把学习当做快乐的十三岁大学生

1926年春天,11岁的嘉锡进入商密小学读书。商密小学是厦门南洋商业同业公会刚创办的一所学校。校址就在卢家的隔壁。嘉锡的四叔卢文启是同业公会的顾问,学校校名是卢东启拟定的,因此,嘉锡在学费方面颇受优惠。

入学时,嘉锡已超出正常入学年龄。好在他已有相当的旧学基础,在家时还跟哥哥雨亭学过一点算术和英文,入学前又在哥哥的辅导下临时突击了一番,所以一下子就插入六年级。老师们担心他跟不上,谁知,这年全市举行国文会考,嘉锡初出茅庐,就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令所有老师和同学对这个刚刚入学、年龄最小的插班生刮目相看。

嘉锡并不因此骄傲,他补学了未学过的功课,尤其是算术和英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向求学生涯的下一个目标前进了。

1927年,卢嘉锡进入育才学社学习。在这所学校任教的六叔卢心启因家境稍好,主动承担了他的全部学习费用。这对一个热爱学习、求知欲极强的穷孩子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嘉锡当然懂得这一点,他一分钟也舍不得浪费。

育才学社的师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身材瘦小、聪敏过人的卢嘉锡像游侠一样行踪不定。他时而上一年级的课,时而进二年级的门,有时一个上午去“光顾”好几个班级。很多同学都不知该称他“学兄”还是“学弟”。原来嘉锡上中学后仍然采取跳跃式的办法,同时念着二年级的国文,一、二年的数学和一年的英文。

嘉锡学得踏踏实实,轻松愉快,读书能使他忘掉身外的一切,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最好的停泊之所。虽然他才12岁,正处在幼稚好玩的少年时期,可是,他的全身都燃烧着生命的热情,一种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撑着他,使他显得成熟而自信。

不料,半年后,育才学社因思想进步、为人耿直的校长黄幼垣先生得罪了当局而被迫关闭。为了使嘉锡的学业不致中断,父亲设法让他转学。因为经济拮据,学费还得依靠亲友的资助。卢家有位世交,叫杨景文,是一位正直、受人敬重的知识分子。他在1924年,创办了厦门大同中学,卢东启请他提携爱子,杨景文慨然答应。

嘉锡到大同中学后,直接插入三年级。这次他面临的考验比以前要严峻多了,中学一、二年的课程总共只学了半年,缺课很多,尤其是英文。转学后的几次英文考试,他都不及格。嘉锡是个不肯向困难低头、向挫折认输的孩子,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缺的课补上来,把成绩追上来。

从此,向来安静的嘉锡更加沉默寡言了。每天放学回家,他从不和家人闲谈,即使吃饭时也是一边吃饭,一边读书,常常是只顾吞咽米饭,忘了吃菜。母亲心疼地为儿子夹菜,还不时地劝儿子吃了再读。“不行啊,妈妈,我不努力就会被落得更远,我一定要赶上去,您放心吧!”嘉锡感激地看着满脸慈爱的母亲,匆匆答道。

由于不断地刻苦努力,嘉锡的英文很快跟上了。到了后来,他的功课门门优秀,很多同学都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嘉锡谦逊、热诚,对同学有求必应,耐心细致,深得师生好评。

1928年秋,卢嘉锡在大同中学读完三年级,准备报考厦门大学预科。不过,他首先要面对的是报考资格问题。厦门大学对录取新生一向要求严格,入学章程中规定:预科新生的报考资格为“四年制中学毕业或三年制高级中学肄业一年以上,而品行端正者”,嘉锡只有中学三年级的学历,不具备报考资格。怎么办呢?聪明的大哥雨亭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不妨找大同中学校长杨景文先生商量一下,请他帮帮忙。

弄清卢家兄弟的来意后,杨景文先生沉吟片刻,问道:“嘉锡,你想提前报考预科,有把握吗?”“把握我不敢说,不过,四年级的各门课程我全部自学过了,离报考还有一段时间,我可以竭尽全力准备一番。”嘉锡答得谦虚自信。“好吧,嘉锡,你既已下定决心,就好好准备吧,我会帮助你。”杨景文先生考虑再三,终于答应了兄弟二人的请求。他一向喜欢勤学好问的嘉锡,对他的学识、才智十分赏识,所以虽然大同中学没有随便替人出具文凭的先例,他还是乐于荐才,为嘉锡破了一次例。

拿到文凭后,卢嘉锡一头扎进书堆,为即将到来的重大考试做最后的冲刺。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非常重视、关心这件事,经常鼓舞嘉锡,大哥雨亭更是把自己的事放置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弟弟的学习中去。大家都对嘉锡充满信心,唯有母亲看着儿子愈来愈瘦弱的身体和苍白的小脸,心中暗自担忧。

超负荷的脑力劳动,终于使嘉锡承受不住了。考试前两天,他病倒在床,茶饭不思,四肢无力。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嘉锡的汗水和泪水浸湿了枕头。

然而,倔强的嘉锡不愿意就此屈服,错失这个求学的大好机会。两天后,他挣扎着起来,在一位名叫洪玉昆的医生的陪伴下,踉踉跄跄地走进了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卢嘉锡虽然重病上考场,仍然考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被录取到厦门大学预科理组。不满13岁的卢嘉锡从此踏上了他求学的新里程。

胸怀爱国激情的十八岁大学教师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首批校舍建于1921年。校址面临苍茫大海,背靠莽莽青山,气魄雄伟,风景佳绝。

厦大的卓尔不凡更在于它崇高的办学宗旨和追求一流的雄心气魄。建校不久,学校当局就采取重金礼聘的方法,以大大高于当时国内一般大学教授的待遇,吸引全国各地知名学者到厦大授课讲学。当时就有鲁迅、林语堂、胡刚复等20余位著名教授应聘来校。此后,不断有学者走进这片青山绿水,共同构建这座“南强学府”。这样,厦门大学人才济济,精英云集,更显出其立足长远发展的不凡气度。

进入厦大预科的卢嘉锡非常热爱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各种知识。读书,像蔚蓝的天空,像明净的大海,开阔了的心胸,涤荡了他的情怀。

1930年,卢嘉锡从预科毕业,升入厦门大学本科学习。他自小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酷爱数学,所以入学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另外,他还选修了语音学和德语等课程。

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一直是个强系。卢嘉锡很快发现,有一位教授课讲得特别好,对学生平易热诚,深受学生欢迎。这位教授就是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担任厦大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的张资珙。张资珙先生渊博的学识、惊人的才华、循循善诱的耐心,无不令嘉锡钦佩不已。

有一次上课时,张教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奇怪的“化学式”——CH,然后转身问学生:33“你们谁知道这代表什么?”“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分子式!”有学生脱口而出。“不,这不是什么化合物的分子式,而是‘化学家分子式’!”张教授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纠正道。然后,他转过身去,迅速写下三组英文单词:

Cleat Head(清醒的头脑)

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

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

同学们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英文短语中前后两个单词的词头分别是“C”和“H”。张教授称CH是“化学家分子式”,意思33是一名化学家必须具备以上三种品格。这件事在卢嘉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叹服张教授能够用这种极易理解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张资珙教授很快注意到聪敏好学的卢嘉锡,这个数学系的学生辅修课成绩如此之好,不能不令他感到惊奇。他开始有意引导卢嘉锡在化学方面的潜力,给他介绍欧美科学发展状况,向他灌输科学救国的思想。

在张教授的影响和支持下,第二学期,卢嘉锡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嘉锡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喜欢动脑筋,不愿放过任何一道难题。改系以后,化学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未稍减。他只是在名义上把主系和辅系调换了一下,实际上仍然是两系并进。高等微积分本来是主修数学的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可嘉锡偏偏爱不释手。一道难题,往往令他废寝忘食,有时,梦中还在解题。

大学三年级时,物理化学老师区嘉炜经常对学生进行测验,评卷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出了几道难题,结果,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基本上做出来了。可是等卷子发下来,嘉锡发现老师只给了他l/4的分数,原来,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

嘉锡坐在那儿,一声不吭,心里有些不服气。区老师走过来耐心地开导他:“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因为你把小数点放错了位置。”

事后,嘉锡冷静下来,认为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在科学研究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从此以后,无论是考试还是练习,卢嘉锡总是千方百计根据题意提出简单、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简易地“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范围。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而引起的差错。

在本科阶段的四年学习中,卢嘉锡凭借自己的聪敏和勤奋,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好成绩。他一直是陈嘉庚奖学金的获得者,还担任过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1934年,卢嘉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化学系,辅系数学的学分也完全达到主系的要求,只差一篇毕业论文,不然,卢嘉锡就可以拿“双学士”了。

这些成绩得来不易,尤其是对嘉锡这样一个穷学生来说,他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且肩负着维持生计的重担。

毕业前夕,嘉锡常常一个人独坐海边,听着滚滚涛声,回想十几年的人生历程,思念不幸离去的父亲……

1933年8月,就在嘉锡还有一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卢东启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嘉锡痛不欲生。他匆匆赶回家中,哭倒堂前。“留种园”音容依旧,而今却已是物是人非。哭断肝肠,留不住父亲离去的脚步,喊破喉咙,唤不回父亲早逝的英灵……

父亲一向疼爱嘉锡,知他天资聪颖,禀赋最高,所以三兄弟中只有他得到全部亲友的资助,拥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嘉锡是父亲,也是卢家的希望和骄傲。

痛失严父后,他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悲痛和无尽的怀念。以前,为了支持他念大学,父母含辛茹苦、吃糠咽菜,忍受着双重的艰辛和磨难。没等他有一丝回报,父亲竟匆匆而去。现在,沉重的生活负担摆在了卢家兄弟面前。

大哥雨亭收入不多,而且已有家小;弟弟万生不得不辍学做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嘉锡单靠一点奖学金是无法支撑到毕业的,考虑再三,他决定牺牲部分学习时间,边读书边工作,借以维持自己的学业。

起初,嘉锡中学时的英文老师李锡爵出于同情和信赖,让他到厦门省立中学代教自己的一小部分英文课,多少有些收入。嘉锡还在厦大担任“学生助教”,这样,总算饥一顿、饱一顿地挺了过来。贫穷困苦从未吓倒倔强的嘉锡,他也从没有因为吃不上饭而影响了学习。

……

大学毕业后,卢嘉锡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化学实验当时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使用,卢嘉锡就亲自编写、刻印讲义。他工作起来从不马虎,刻写出来的讲义依旧字迹清秀、逻辑严谨、无懈可击。老教授对这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娃子”又怜爱又赞赏。

凭着非凡的记忆力,嘉锡把讲义和教案完全背下来。在讲台上,他只拿一张提纲挈领的小纸条,就能滔滔不绝地上一堂课,甚至几个小时。学生都对这位年轻的化学教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卢嘉锡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教和学中,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34年秋,18岁的陈国珍走入了厦门大学的校门,19岁的卢嘉锡担任他的普通化学课教师,并指导有关的实验。陈国珍学习非常认真,每次做实验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卢嘉锡在批阅时同样字斟句酌,毫不放松。他那执教严谨、诲人不倦的品格,长留在陈国珍的心上。

直到几十年后,陈国珍教授依然珍藏着卢嘉锡批阅过的两本实验报告笔记本。

卢嘉锡从未把小自己一岁的陈国珍当学生看待,他们是最亲密的伙伴,拥有相同的信念和志向,信守同样的诺言与忠诚,始终不渝的挚友。

在厦大化学系担任助教的几年中,卢嘉锡曾在张怀朴教授的指导下合作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教程》,又在方锡畴教授指导下合作编写了《普通化学实验教程》。这两本用英文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被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同事所采用。

由于生计关系,卢嘉锡担任化学系助教的同时,始终坚持在省立中学兼课,只不过,毕业后他把英文课还给了李锡爵老师,转而兼任数学课。

嘉锡的数学功底相当深厚,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加之他又有一个好嗓门,善于表达,所以初上讲台,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和欢迎。嘉锡喜欢教学,他心地善良,性情淳厚,和活泼天真、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在一起,他能够忘掉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嘉锡工作认真,不仅讲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而且经常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果。不久,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嘉锡,在厦门中学数学教育界已小有名气。有些心胸狭隘的人,免不了妒忌挖苦。嘉锡一向心纯似水,胸怀坦荡,待人热诚,从不存丝毫戒心。

1936年,他负责讲授高中一年级的平面几何课程。平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多做习题,有什么疑难可以来找他,他愿意帮助解答。

没过多久,一个学生拿着两道题,来找老师:“老师,我有两道几何题目想请教您,可以吗?”“当然可以。”

卢嘉锡接过题目看了看,这是两道平面综合几何证明题。如果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很容易证明,若用综合几何方法证明,就成了大难题。他请那位学生先回去,然后开始苦苦思索。几乎想了大半夜,也没有找到综合几何证明方法,最后,他只好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

第二天,卢嘉锡把答案交给那个学生,可学生并不满意。“老师,既然您教的是综合几何,我就想要综合几何的证法。解析几何我们要到三年级时才能学习呢?”

这下可把卢嘉锡给难住了。他整整想了两个星期,还是毫无头绪。几位擅长几何的同事想帮助他,考虑了很久,也没能证出来。

卢嘉锡开始大量查阅资料。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都没有找到这两道题目。他不灰心,最后终于在阅览室查到了难题的出处。原来,那是一家美国数学期刊近年刊登的“悬赏题目”。登出半年后,才被人证明出来。卢嘉锡把做法及出处译成中文,交给那个学生,并如实相告。证法不是老师做出来的,而是查到的。

不料,第二天,那个“请教”的学生突然转学离去。有人告诉嘉锡说,那个故意刁难他的学生,怕遭报复才不辞而别的。嘉锡觉得很奇怪,也很不安。他很想找到那个学生劝慰一番,但始终未能如愿。

这个小小的风波并没有影响卢嘉锡在同事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后来人们才了解到,那个“考倒”卢嘉锡的学生有个在中学教平面几何的表哥,对卢嘉锡的才能很不服气,于是借表弟之口为难他。事隔多年,这表兄弟先后成了卢嘉锡的学生。卢嘉锡不计前嫌,宽宏豁达,对兄弟二人悉心指导。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称赞卢嘉锡胸襟坦荡,有容人之量。

1936年3月8日,恰好是民间流传的“百花生日”。这一天,卢家大院繁花似锦,喜气洋洋。来往宾客个个笑容满面,如沐春风。卢嘉锡身穿结婚礼服,挽着如花似玉的新娘吴逊玉站在客厅前,接受众人的祝福。窗外,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李花交相辉映,渲染着青春的绚丽和爱情的甜蜜。

吴逊玉出生在厦门太古洋行一位高级职员家庭。念完普通小学后,家人又把她送到塾师卢东启门下继续读书。逊玉天性聪慧,又肯用功,深得老师喜欢。卢东启夫妇膝下无女,就收逊玉做了义女。

嘉锡上中学时,就和逊玉相熟。他常常帮父亲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渐渐地,他发现逊玉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不免由文及人,留心起这位端庄、秀气的少女来。等到嘉锡大学快毕业时,他们已经无话不谈、倾心相爱了。

结婚后,卢嘉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每天早晨,一辆预约的黄包车会把他送到厦大或省中。由于常常熬夜读书,坐上黄包车,嘉锡就会合上眼睛打盹。家——省中——厦大。构成了嘉锡全部的生活轨迹。循环往复,脚步匆匆。由于工作勤奋,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真可谓够美满的了。

选择科学救国的二十二岁英国留学生

卢嘉锡并不满足于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他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争取出国留学。

报考出国留学有两条路:自费或公费。自费考试比公费容易,但限于经济能力,卢嘉锡只能选择公费留学,这也是所有贫寒学子的共同追求。

引导卢嘉锡走上科学救国之路,鼓励他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是厦大数学系主任张希陆教授。张教授一向欣赏卢嘉锡的才华,不断鼓励他拼搏,争取出国深造。

1934年夏天,卢嘉锡第一次参加清华留美公费招生考试时,因为所学专业与招考专业不对口,成绩不理想,没有被录取。张教授劝勉他不要灰心,一定要坚定信念,不懈地努力下去。

1936年,卢嘉锡获得了报考中英庚款公费的资格,这回招考的正是物理化学,他信心十足,准备一举中的。考试成绩出来后,他在30多名考生中,排在前几名。可是由于物理化学专业只取1名,卢嘉锡又一次落了榜。这次有幸夺取桂冠的是比卢嘉锡年长两岁、后来成为好友的吴征铠。

卢嘉锡再次尝到失败的痛苦,他一个人坐在海边,看着一群群海鸥在蔚蓝的海面上自由翱翔,心中溢满了沉重的苦涩,他想起父亲一生的期待,想起自己深夜苦读时相伴的漫天星斗,想起张教授的无私援助和谆谆教诲,想起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热切的目光……涛声依旧,世事无常,难道,自己真的无法跨越国门吗?

1937年3月,倔强的卢嘉锡第三次奔赴考场,终于以独占鳌头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

消息传回厦门,老师、同学、亲友奔走相告,纷纷举杯欢庆。厦门大学化学会和算学会还专门为卢嘉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

1937年8月17日,卢嘉锡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几名留学生将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奔赴伦敦。

临行前,负责中英庚款公费的董事长朱家骅接见了留学生们,并分别和每个人谈了几分钟话。他问卢嘉锡:“将来学成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卢嘉锡毫不迟疑地回答。他神情严肃,目光中流露着自信和睿智,未来,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他的脚下,徐徐展开。

就在抗日战争爆发的1个月后,不满22岁的卢嘉锡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漫漫征程。

在卢沟桥,日本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还在震撼中华大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践踏无辜的血肉之躯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兵荒马乱,战火在蔓延。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百姓什么时候才能不受凌辱?站在船头,卢嘉锡心潮起伏,实现心愿的喜悦,很快被忧国忧民的沉重所取代。

为了洗刷“国耻”,在当时一部分中国知识青年学子看来,只能忍辱负重,走留学之路。卢嘉锡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时间,利用宝贵的学习机会,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然后,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邮船在海洋上颠簸了一星期后,到达新加坡作短暂停靠,乘客可上岸逗留两日。“嘉锡!嘉锡!”

卢嘉锡刚登上码头,就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抬头一看,原来旅居新加坡的厦大同学张述应约来接他了。异国他乡,好友相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两个人执手叙旧,卢嘉锡顿时忘了旅途的劳累。

正值初秋季节,新加坡空气清爽,景色宜人。卢嘉锡在张述的带领下,游览了城市风光。

第二天,张述带卢嘉锡拜访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卢嘉锡自小敬重陈先生的高风亮节,能有机会当面聆听先生教诲,真是让他万分激动。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很多所华侨学校,他一直关心的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发起组织了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主席。每天,他都要奔走各地,组织各种活动,处理有关事务。在这种时候,他仍旧乐于接受一个素昧平生的青年学生的拜访,更让卢嘉锡感动。

见面后,陈先生首先问起卢嘉锡一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卢嘉锡就把日寇进攻淞沪和在船上遭外国人讥骂的情形,以及自己的愤怒、决心一一诉说了。陈先生听得十分认真,脸上不时掠过一缕悲愤和苍凉。听完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嘉锡,国家贫弱,她的人民才遭人欺辱,要记住,到英国后,一定要刻苦用功,将来学成了,早点回来报效祖国,千万不要忘本,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正在灾难中苦苦挣扎。”“先生,我记住了,您放心吧!”嘉锡坚毅的脸庞上,缓缓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这次谈话后,卢嘉锡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和留学报国的志向。

9月24日,1个多月漫长旅程终于结束了,邮船顺利抵达英国,并经由泰晤士河上溯到伦敦。

从此,一条通往崇高的科学殿堂、构筑辉煌的人生大厦的道路,在卢嘉锡的脚下,次第延伸……

初到伦敦,卢嘉锡来不及欣赏异国风情,匆匆前往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管理机构报到。例行手续后,管理人员挥挥手说:“伦敦大学学院就在附近,请自己去找吧!”

出了门,卢嘉锡沿着大街慢慢地向前走。伦敦不愧为世界名城,街道宽广,车来人往川流不息,高楼大厦巍峨耸立,各种招牌流光溢彩,到处充满生机活力。想起贫穷落后,残破不堪的祖国,卢嘉锡心头感到异常沉重。他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要比在自己的国家更坚强,更勇敢,因为他的尊严代表祖国的尊严。

走不多远,“伦敦大学学院”的牌子出现在眼前。进入校园,有一条通往学校化学系的小路,路上有一座精致的拱桥。卢嘉锡刚刚走上桥顶,迎面有人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你就是从中国来的卢嘉锡同学吧?”“是的!”卢嘉锡感到有些奇怪,出国以来,这还是第一个主动和他打招呼,对他笑脸相迎的外国人。“我叫萨格登,化学系的,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我正准备去留学生管理机构接你呢!”个子不高、气质儒雅的萨格登教授看到卢嘉锡满脸诧异,忙自我介绍了一番。“老师,太谢谢您了。”卢嘉锡被这位50多岁的异国学者感动了。“走吧,我们一起到系里去!”萨格登教授亲切地拍了拍卢嘉锡的肩头说。

萨格登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一向执教严谨。卢嘉锡在大学时代就受过“CH”训练,做事从不马虎拖拉,因此很快博得导师33喜欢,随着时日的增加,师生感情日见深厚。卢嘉锡不满足于跟自己的导师学习物理化学,还经常到学院以外去听课,特别是听热力学家古根海姆的课,笔记做得格外认真。一方面,卢嘉锡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他认为多学一些知识,是祖国和人民对自己的重托及期待。

入学后不久,导师问卢嘉锡:“你在国内做过研究吗?”“做得不多。”卢嘉锡坦诚答道。“我所研究的大体上有热力学、磁化学和放射化学三个方面,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