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养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23:38:40

点击下载

作者:胡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以文养身

以文养身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以文养身作者:胡素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50271920本书由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以文养身 次第花开

初识胡素先生,于五年前在古城西安听先生开讲礼学,涉及礼说渊源遂请出孔子,所讲一刻,眉宇之间顿现肃穆庄严之情,室内众人屏息而坐,思绪同翱,道场和祥。谈及孔子周游列国奔波流离十余年,天下未宁,抱负未酬,回到鲁国,城外一拜时的情景,先生悲喜交集,内心深处生起对孔圣人的敬重与怜惜;谈及后人对儒学的误解与中伤的时候,胡先生满腔的悲愤和眼底深处流露出的伤感,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儒文化的捍卫者和儒魂的代语人。胡素先生对孔圣生平点滴如数家珍,儒家历代圣贤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听者无不沉醉其中,仿佛跟着先生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史事年代,和一个个大儒贤人席地而坐,促膝而谈,言语间,魂教经传。我忽觉心中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可以走入古人内心的奇女子,率真得不可一世,固执得初心不改。

课毕,恰逢世界博览园盛会,邀胡先生携众同游,得以亲近,夕阳下,灞河旁,我们一路欢唱《送你一个长安》……蓝田先祖,半坡炊烟,凤鸣岐山,白鹿驰原,沿一路厚重走向久远。秦扫六合,汉度关山,李白杜甫,司马长卷,唐风汉韵,锦绣斑斓……呵呵,怎一个荡气回肠!次年,因缘聚合,甚幸与胡素先生在IPA国际注册高级礼仪培训师认证班同台授课,由于课程每月定时一期,就多了些见面与交往的机缘,每每课后休息时煮茶论礼,谈天论地,说古往今来,话市井伦理。一日先生问我:郭师,您猜古往今来,我心中大丈夫有几人?我答:华夏泱泱,大丈夫无数。先生眉头一抬,嘴角微微一笑说:小女子我尊师必孔圣,嫁人须子贡,知音陶渊明,情人苏东坡,领导曾国藩。她言语间大方磊落,得意非凡,竟好似计划全盘得逞,正在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个古人大丈夫的万千宠爱一般。此次,我内心深处又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真诚得毫不掩饰的通达女人。通达得妙趣横生,真诚得坦坦荡荡。

胡素先生于俗世女子中卓尔不群,我亦好奇缘由,只知先生幼年国学启蒙,根基纯正,学问深厚。我们同辈人受到的都是新文化的教育,先生幸运,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衣钵。一日,聊及此事,先生说:“家父文习孔孟,为人刚强,死守儒学不改,闲时教我古字,诵读经典,修习书法,日日勤勉,苛刻严厉。然素年幼不解,经年岁月,长大成人方知父爱如山。如今父亲大人早已作古,唯有拾起家父之志,为往圣继绝学,方得心安。”说罢,眼底繁遍星光。于是,我内心深处又出一个声音:这是个有着传承先志的大女子,坚强得威武不屈,清高得世俗不侵。

自有了博客、微信等交流工具以后,我会时时关心友人境况,更会关注胡素先生发的一些随笔,内容包罗社会万象、读书心悟、感言观点……可谓才华横溢、句句精辟,且视角独特。遇社会恶相新闻,犀利笔狠,铁骨铮铮;逢国家新兴气象,则贺其民,则忧其君。时有喜事、家事、开心事分享,文字间流露温情款款,引来点赞一片。真是,写的人投入岁月光阴,看的人拾起心花瓣瓣。

是闻胡素先生新书《以文养身》汇集八十篇随笔即将出版,内心欢喜。文:文字,文学,文化,文质彬彬,文以载道,承载着文明。身:集合了情绪,心灵,健康,肉体,是谓天地之器也。物贵本末,通达有序,心是身之魂,身是心之体。八十文水润滋养,相信会次第花开。这个世界需要她。

先生邀我为此书写序,不敢妄评,忆起一路来先生模样,记之是为序。郭品禾二零一五年冬于沪四平斋自序《以文养身》写作缘起

五年前,就有朋友建议我出书。他告诉我说,出书对于一名职业讲师来说意义很大,其一,可以给个人品牌增值;其二,无论学界、文艺界、娱乐界,还是商界的人,出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商业价值,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分享给世人,何乐不为?当时,听完朋友的一番理论,我的确怦然心动。回去想了想觉得非常有道理,并立即行动,埋头在家伏案执笔二十多天,顺利写出了近十万字的书稿。内容是有关“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方面的。可就在我认为可以交稿并为此沾沾自喜时,我听到了这样的话:“别看现在的图书市场非常繁荣,实际上有很多书籍,内容浅显粗糙,完全是出书人的噱头,不过是书架上无人问津的摆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开始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并自问道:“你的书,亮点在哪里?思想处于什么水准?你确定这本书出版后能销售出去吗?你是为了一个噱头出书,还是你具备了这个资本呢?”一番问话后,我一下子清醒过来,我反观自己,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还不够深刻,还需要再沉淀、再升华,否则,出书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于是,我放弃了。

我一直有运笔写文的习惯,常把“闲捧笔墨醉芳华,缱绻幽香品墨雅”当作自己静逸闲暇时的浅吟低唱。我认为,写作不仅是心灵的自由表达,也可以用以养心养身。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写作有一个最大的魅力就是能让自己沉静下来,而且写作的过程就是思想梳理与升华的过程。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隔三五日,就会动笔写一些篇幅不长的文章,静享着堆文砌字的惬意。有时候,我会把一些自创文字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的是,这些文字竟得到了朋友们极大的关注。朋友们对我的文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的朋友将我的文章篇篇收藏。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意识到,只要不那么功利,以一颗热爱写作的诚心和对万物的悲悯之情去感知人间的悲欢离合,笔下的文字就有了温度,无须担心自己的文章够不够水准。要知道,每一种文字风格都有它的接受群体,关键是写的人如何去权衡利弊。于是乎,心中重燃起写书出书的念头。近两年,我多次在外授课,总有一些学员朋友问我有没有自己的书籍,他们意欲拜读。这些都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就像学员朋友说的:“老师,您的课上完了,再留给我们一本书读,我们就会感觉您时时都在身边,岂不美哉?”所以,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现。

这本书里收集的八十篇文章都是我近两年写作的,篇篇独立行文,彼此没有关联。我将这些文章归纳为四个章节,分别为人生百味、家中长短、尚友古人、书里乾坤。我是个悲悯心很重的人,现实生活中,一草一木的枯荣,一人一事的爱恨都会牵引着我的情绪。情绪浓烈时,唯有付诸笔端,并以此寄托内心的彷徨,才能得以平静。所以,书中有些文字写的是别人的冷暖,但在大多数篇幅里呈现的是自己对现实的一点惆怅和人生的几许清欢,都是我至真至诚的性情表达。

我始终觉得,在我的精神体里潜藏着汉古情怀。我欣赏传统社会里文人士大夫的笔墨风流,喜欢他们以文会友、以道接朋的交际方式。他们通过文字架起自己与读者之间的缘分之桥,因为文字也需要知音。但我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希望用我的文字告诉大家,一切文学都具备潜移默化的功能,它并非无用。繁忙之外、闲情之中,去品读一些远离功利的文字,以此滋养我们内在的精神殿堂和灵性之光,也是一种享受。“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我写你读,就是进入心美情深的最佳途径之一。语言有时候是苍白的,但文字是有温度的,我愿凭借它陪伴在你们的身旁。我的文字原为温暖我的人而写,但愿,我的文字也能温暖你。

在此,感谢郭品禾老师为本书作序;感谢CCTV《飞常面对面》主持人、制作人黄业飞先生为本书封面题字,使本书增色。胡素2015年11月20日第一章人生百味命中解不开的结

晚间散步时,公园里传来那英那坚定中带着淡淡忧伤的歌,我停下脚步仔细品听这首《何以笙箫默》里的插曲。当听到“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挣不脱,逃不过。眉头解不开的结,命中解不开的劫,是你”的时候,我突然间有了深深的伤感。可能是深秋的一地苍凉之黄容易将人的情绪带入低落的缘故吧,总之,在那个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清楚地记得我是伤感满怀的。

人的一生,总有些执念,留在心底的最深处,也总有一些经过的事、路过的人,虽早已变成陌路的遥远,但,当遇到某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境时,又会勾起你的回忆,触痛你的记忆。我生命中曾经出现过一人,虽是异性之友,但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忘却了性别,像闺密一样在一起很舒服。空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嬉笑打闹、谈笑风生,我们之间无话不谈,经常还会为对方以后找什么样的人生伴侣而相互给建议。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侠义柔情的实诚暖男,并视他为好知音好知己,打心底里珍惜和他的那一份纯洁的友谊。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另一面极其的冷酷。

我们一起交往有近三年的时间。当有一天,他得知我与我的男朋友(我现在的先生)订婚后,一反常态,再也没理过我。他在我订婚后的一系列反常表现中,暴露出以前我们在一起相处时,他对我是别有用意的,而我是丝毫没有他念的。那段时间,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我找了各种借口去接近他,可我再也看不到以前那一张始终洋溢着热情的大男孩的脸。我每次去找他时,他要么是闭门不见,不管外面下多大的雨,不管我是否被雨淋透了全身,要么是见而不言,任凭我怎么说话,他就是一言不发,并始终以一种冷漠的眼神看着窗外,就像我不存在一样。他表现出的种种冷漠,让我至今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他也时常让我想起民国文人章太炎说过的一句话:“凡是能坚韧的人,骨子里都有几分残忍性,只不过这样的人时常勉强自己抑制,不易显露出来,有时候抑制不住的时候,那残忍性便和盘托出。”

虽说,这段往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我还是难以忘却曾经和他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我时常还会想起他,想到他开心大笑的样子,想到他叼着香烟拿着画笔的样子,想到我们一起在屋檐下躲雨时的样子,想到我们一起自制烧烤时的那份开心,想到他教我弹的第一首吉他曲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在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的确如此,深有感受。人面不知何处去,唯留憾念在心中。如今,我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也不知他现在过得好不好,但,那段美好的岁月,那些刻骨的记忆,都已成为我生命中温暖的怀念和永远解不开的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王菲与谢霆锋,一直都是娱乐界的话题人物,尤其是一直被歌迷追捧的王菲,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她的每一句话,都有别于其他明星而成为焦点话题,被媒体放大好多倍。说句实在话,王菲原本在我心中无非是和其他明星一样的艺人,让我颇有好感的就是她那空灵的嗓音,以及她与那英在1998年春节晚会上唱的《相约1998》,除此之外,我对她没有过多的关注。但王菲有一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她是个佛弟子。

直到2013年9月,王菲以一句“这一世,夫妻缘已尽,我还好,你多保重”向世人宣布了她与第二任丈夫李亚鹏离婚的消息,在圈内圈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又一次让她成为了焦点话题。这一次,我没有漠视,而是对她的举动产生了好奇。我开始关注与她相关的信息,直到有一天,当看到关于她的一篇采访稿时,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王菲是有爱情信仰的,她说:“在人生路上走了那么多年,一路摸索,几十年的生命体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假如你喜欢一个人,就没有所谓的逻辑存在,感觉对就对了。”这句话看似平常,但是我读到的是一种真诚,是仅属于王菲式的真诚。王菲的真就在于她不违心地活着,她敢于追求真爱,不会为了世俗的目的而曲意迎合。所以,她勇敢地走出第二段婚姻后,再度与曾经相恋过九年的男友谢霆锋结合,这一份勇敢令众人感叹。

有很多人不理解,王菲是个人所共知的佛弟子,按理说,佛弟子在红尘俗世的生活方面,应该是清心寡欲的才对,怎么又跟谢霆锋牵手了?这一次,我却另有所感,我认为她的所作所为恰恰是出自信仰的召唤。在佛教的十善业中,第十条就是不愚痴。愚痴指的是无明,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无正见正信,糊里糊涂地活着。这一份糊里糊涂若只是在其他方面倒也无妨,但如果是在感情方面,明明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最喜欢的是谁,却偏偏违心地反其道而行之,事实上,这样对人对己都是欺骗,都是伤害,又何来对己对人真诚。所以,对于王菲选择与谢霆锋再次牵手,我是给予祝福的。

迪克牛仔有一首歌叫“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唱的是很多不懂珍惜爱情的人错过爱情后一种心酸的呐喊。而现实的多种境遇也证实了,人生有一种凄凉是,当懂得珍惜以后归来,原来的那份爱早已桑田沧海。但,王菲与谢霆锋改写了“爱不可重来”的版本。所以,我认为,他们俩在解决好人生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基础上,这一种“我行我素不伪装”的性情,反而体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她让我们相信,真爱能够挣脱一切物欲世俗的束缚,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美好纯粹的爱情都永远存在,值得我们向往和期待。

此刻,王菲的歌声在我耳边响起,她那空灵的嗓音、慵懒的表情、飘忽的眼神、敢爱敢恨的个性都是她的魅力武器,都是上天赋予她的一种倾倒众生的力量。被爱判成终身孤寂

提起民国时期的陆小曼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陆小曼曾是民国时代京城交际第一花,出身名门,多才多艺,还有一个使她家喻户晓的原因:她是杰出诗人徐志摩的妻子。

说起徐志摩,在民国时也算得上一个不可多得青年才俊,他浪漫、帅气、儒雅、始终对理想、爱情充满向往并为之勇敢追求。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是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虽然这个女人一张幼仪不是平凡人家的女子,品貌双栖,但爱情是不能强勉的,徐志摩对这位妻子怎么也看不上,结婚后只身前往英国。可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徐志摩在英国求学的那段时间遇见了他梦想中的女子一林徽因。这位思想新潮、形象端庄、有着清雅脱俗气质的林大美女让徐大诗人一见倾心,从此情动了脾胃,意惹了肝肠,他对林徽因的爱慕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徐志摩为她几乎是“抛弃妻子”,但,种种缘故,还是没能如愿以偿。

在极其痛苦之时,徐志摩在一次交际舞会中认识了已是将军妻子的陆小曼。这个陆小曼照样是才情满腹、才貌双全。她出身高贵、家境殷实,精通英文、法文,17岁便开始参加外交翻译工作,被誉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夸她漂亮、聪明,胡适更赞她是北平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陆小曼的丈夫工作地在南京,并身居国民政府军方要职,不能时时陪在她身旁,很多个日日夜夜她只有在京城的将军府里过着独守空房的日子。这使得她在那个处处洋溢着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的民国时代,有了夜夜都可以浪迹交际场合的个人自由。她和徐志摩就在这样的境况下相遇了,一个长期深陷无人陪伴的孤独,一个刚刚因失恋而痛苦不堪,两个在情感上饱受缺憾的灵魂刚一相遇就碰撞出爱的火花,她被他的潇洒风度吸引,他被她的美貌才情打动。她的古文功底扎实,他的写诗能力特强,两个人相互吸引,很快坠入爱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陆小曼和丈夫离婚了,嫁给了徐志摩,徐志摩顶着家庭和社会巨大的谴责压力,抱得美人归。他们俩的结合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也许,他们俩的爱情太过浓烈,日子太过甜蜜,抑或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到了尽头的缘故吧,他们俩这辈子的夫妻缘分和福分在结婚后的第六年——1931年11月19日戛然而止。徐志摩乘飞机回北京,因飞机遇大雾失事不幸殒命,年仅36岁。噩耗传来,陆小曼瞬间从天上跌落到了谷底。1932年,徐志摩的追悼会在他的故乡海宁硖石举行。陆小曼因为公公徐申如的阻止而没能参加追悼会,她只好为亡夫送了一副挽联,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情,她写道:“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从此,30岁的陆小曼,开始生活在被痛苦和思念煎熬的日子里,她孤身一人又重复着那长期的孤独,她对爱情不再憧憬与向往。她一反常态,洗尽铅华,自此深居简出,绝迹于公开场合,不再参加任何社会场合的交际活动。她对外界予她的误解与指责,也不作任何辩解。她经常想起徐志摩曾经对她说的话:“你不知道我怎样深刻地期望你勇猛上进,你不知道我怎样在私下祷祝,会有那么一天让所有指责和谩骂你的人‘开着眼惊讶,闭着眼惭愧’。”陆小曼在失去徐志摩后的三十多年里,就是靠着徐志摩这几句话的温度支撑着生活下去的。这对于一个曾经喜欢出入各大交际场合的名女人,是多么大的颠覆式改变,又是多么深痛的克制,我真的不敢想象。

后来,陆小曼为了生计和受鸦片烟的毒害,不得已与上海滩有名的花花公子翁瑞午同居,这是她生于繁华,却归于凄凉的人生悲歌,也是她内心永远无法排遣的孤寂和苦闷。陆小曼最终还是自力更生了,她后来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她用行动去实现了徐志摩对她的期望,而她的一生,也被爱判成了终身孤寂。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带着对徐志摩深深的思念与追忆于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63岁。不迎亦不拒

与友人聊天,友人说:“我发现你现在怎么如此淡泊?很难听到你说要什么?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呀?以前,你是不甘落后且追求完美型的,是‘励志’的榜样,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连见你一面都要申请好久……”友人的一番“问责”,似乎对我大有“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遗憾和疑惑之意。我笑而答曰:我还是我,只是岁数大了,适应不了外面的喧嚣与热闹。

其实,友人一番连珠炮的“责问”还是确切的。的确,现在的自己跟四十岁之前的自己相比,变化还是极其明显的。现在的我除了出差上课,就是在家宅着,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懒得出门。这一切的变化恰巧体现了“四十不惑”的生命境界,因为,这个“不惑”里已拒绝了“诱惑”。我终于认识到,人只有经历了四十前的“大惑”才能换得“四十不惑”后的安静。

我们都经历过人情冷暖的生命体验,被误解打击,被轻慢背叛,被敷衍将就,经历过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疼痛。因而,成长让我们懂得了只有放下“对抗”,积极地接纳生活给予的一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更可贵的是,这一份成长换来了我们对“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生命觉醒。它让我们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加、乘、减、除”的过程,前半生的责任与义务驱使着我们对物欲的加与乘,后半生的“不惑”却让我们懂得了“减与除”的重要,如此,我们才有了对“平常心”的敬畏,让我们懂得了有很多事情无须刻意逢迎,无须巧取豪夺,更不要拒绝那些意想不到的世事,因为“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不迎亦不拒”是我们面对世界最好的态度,“不迎亦不拒”是淡泊也是从容。婚姻里的最高智慧

古往今来,关于婚姻的话题层出不穷,关于如何经营婚姻的书籍也不乏其数。必须肯定的是,任何关于婚姻话题讨论的背后,实质都是人们对追求幸福美满婚姻的渴望。对于婚姻来说,一对男女从牵手到相守再到白头,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但对于现代婚姻来说,我们更要懂得,其实,牵手是非常不容易的,任何一对男女牵手的最初都属于本能,但将婚后平淡的生活升华为精神的享受,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幸福婚姻的实现,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因而,尊重、接纳、包容、忍让、沟通、付出、培养共同情趣、坚守共同信仰都是婚姻里不可或缺的智慧。有人说: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就是说婚姻里的两个人要彼此在心里腾出一半的空间装下另一半的喜怒哀乐,相互迁就才能融为一体。这种说法也有几分道理。然而,我觉得这样的婚姻幸福质量是不够的,因为它里面不排除有委曲求全的成分。在我心中,幸福婚姻的达成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并存。

并存,是一种高度尊重,是男女双方愿意保持一种边界,尊重双方的差异,包含家庭背景、学历差距、处世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兴趣、朋友交往等方面的差异。并存,不是牺牲一方的追求而单纯地成全另一方。并存,本质上是一种相互成全,是阴阳互补的关系。在我心中,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有两对,一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二是胡适和江冬秀。由于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在此,不妨写一写我和我先生的相处方式。

我和我的先生一起生活近二十年,在物质上我们不属于富裕阶层,但精神上极其踏实。我的踏实来源于先生对我的极致包容。在生活中,我是个比较“二”的人,而且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弱。比如说,有时候,我回家时会走错单元楼、上错电梯,或是上错楼层,拿着自己家的钥匙去开别人家的门;比如说,吃了几十年的菜我仍然叫不出菜名;家中一切电器我只知道开和关,不知道如何调节;一个人开车经常迷路,有导航不知道如何用,有时候车明明开到小区附近就是找不着小区的大门,然后,把车停在路边打电话给先生,让他来接我;偶尔坐一次公交车还会上到相反路线的车上;买东西算不好零头钱等。这些“二”病给先生带来的都是麻烦。有时候,我会为自己的犯傻而愧对先生,但先生会开玩笑地说:“谁叫我娶了你这样的女人呢?我就是这个命,所以,我只有认命咯!”但是,有一方面,我自认为做得很好,那就是:我的先生是自由的。他在外面的交际,包括他的朋友圈是些什么人,我从不过问;家里的事,他也不需要事事都和我商量。

我和我先生的爱好完全不一样。生活之外,他乐于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他不屑于诗情画意和小资小调,所以,在生活雅趣方面,他没什么兴趣。而我恰恰相反,我的职业就是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喜欢阳春白雪的东西,我的精神体里永远住着孔孟老庄和范欧苏黄,没事的时候我能够穿越古今,在家发呆几个小时,我喜欢在闲暇时摆弄一些无用之事,如练练书法、码码文字、弹弹古筝、听听京剧、吟吟诗词、品品茶,以此来愉悦自己的心情。先生对我的有些做法难以理解,偶尔也会“嘲讽”我两句,但我也不会生气,不会强制他事事懂我。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懂我没关系,不要干扰我就行。

一次,我与先生推心置腹地聊天,我问先生,你对婚姻这件事怎么看?一向不善言谈的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觉得,夫妻两人一起生活,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很重要,但精神自由、互不干扰更重要。就拿我们俩来说,你从不干涉我的自由,这使我在精神上很放松。另外,在思想境界上我做不了你的导师,但我尽量努力与你同步,实在不行,我甘愿做好你的后勤,让你在生活上没有任何羁绊,我们俩都做到了不拖彼此的后腿。”多么明智又多么真情实意的表达。所以,我认为,并存才是婚姻里最高的智慧。高处的寒冷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为我们贡献了一句话:“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在生活中被人们千万次地应验过。“人,越处高的时候越感觉到冷。”其实,这句话还有一层哲学旨意是,人的精神境界或是社会地位越往高处走的时候,同行与陪伴者越少,人越感到孤寂。

可是,人生入世的价值观又不停地激励着,甚至是诱引着每个生命个体不断向上。为此,世人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美其名曰:风云人生为梦想奔走,汗水泪水为理想坚守。可人生偏偏又是个得得失失的过程,当你有一天终于登上了自己构建的人生大厦的顶端,在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绝佳风景之后,蓦然回首,身边却没有了聆听你说话的人。从而,多少辛酸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最近,我总是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历朝的开国帝王都极其的孤冷?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文人骚客都爱酒,都爱狂放?我认真思索了多时,脑海里最后得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寒冷。这种寒冷里包含的是无人懂己的孤单、失意带来的脆弱、难以言说的寂寞,这份寒冷里是对温存暖意的渴望,是对错意春心的伤感,是对人心世事的洞穿等。总之,是无人入心的苍凉,是无力突围的惆怅。

对于帝王来说,这一份寒冷还包含着江山纵横后的曲终人散,是辉煌过后的暗淡,是繁华过后的冷清;对于文人骚客来说,是心存济世的高贵情怀无处挥洒的悲凉,而渐渐的习与冷、志于冰,或渐渐的放浪形骸,自升焰、自焚身。

这不,古往今来,这样的个例比比皆是。柳宗元寒江边垂钓,竹林七贤的广陵之叹,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看似逍遥自在,实际上却难以掩饰内心的苦闷和落寞;李太白纵酒狂歌,恣肆戏谑,却高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诗仙也有很多道不出的寂寞且非比常人。一言以蔽之,高处的寒冷不是谁都能够体会得到的。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剑胆琴心的,渴望知音;立在顶端的,渴望地平线;身居高位的,心慕平凡;流落异乡的,心怀故土。生活让我们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只有自己才明白。生命的觉醒在路上

人生,有一种幸福叫旅行,生命,有一种觉醒在路上;人生的色彩,因旅行而斑斓,生命的气息,因行走而芬芳。

旅行是唤醒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庄子》里对天地最敬畏的描述。意思是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天地大美是醇和之美、大和之境。旅行就是将人的情感迁移到自然面前,融于万物,就是为告诉每一个生命,走出自我的狭窄,不必为一人一事一物所拘泥,有时候学会顺应也是人生之智。

旅行是学习亦是领悟。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在有字中读书,在无字中学习。旅行中,我们一路走来,会领略到群峰玉山的巍峨壮丽、各地瀑布的气势磅礴、江河湖海的烟波浩渺、自然花草的绚烂与静美、历史文化的古朴与端庄,而这些自然特质对于一个有着成熟人格和丰富生命的人来说,应该是精神品格最高贵的具备或追求。所以,最好的领悟是在行走中,最好的老师是自然万物,即所谓万象皆师。

旅行是一场精神的疗愈与复原。“常在河边走,怎会不湿鞋?”这是中国人对人际复杂性最朴实的表达,也就是说社会走得太深,难免有郁结之事,该怎样超越当下的烦恼?唯有转移自己的一颗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失意之士,借助自然与山水的力量走出人生的困窘与落寞,他们徜徉在自然怀抱之中,一览天地的万般风情,领略山水静谧安详的神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涅槃重生。

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我曾经到访加拿大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礼,除教堂的建筑艺术令我叹为观止外,教堂里死而不亡者的精神启示着我,唯有上帝无私的爱才是这个世间最圣洁的存在。在那里我突然释怀,且感谢生命中所有的遇见,并告诉自己,不要再把付出的几许情义当作衡量他人薄幸与至诚的一份重担……所以,人生最好的精神疗愈与复原,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并因此而放下心中的负累。这一点,恰恰是旅行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旅行是美妙的邂逅。旅行,丰富了视野与心灵;旅行之美,在于出乎意料的邂逅,不论你是邂逅了真正的自己,还是邂逅了其他,那一种寂静欢喜、怦然心动的美妙会在心中静默地流淌。总之,邂逅是旅行中最惊喜的遇见,因了这份邂逅,每趟旅行都会成为藏在心中最梦幻的秘境,成为心灵曲径通幽中一缕浮动的暗香。

旅行是冥冥中的召唤。今天的世人因过多地追求春华秋实而疏忽了太多的春花秋菊,那种清风明月、云淡风轻的纯粹的心灵享受早已远离。所以,旅行就是把平日里遗失的光阴、今生错落的景致和情缘一一拾起。佛家有一种说法,每个人出现在你生命里都有原因,也就是说与你相识的人在六道轮回中与你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种信仰看,旅行最大的魅力是同缘之间的相遇,大家彼此间的相识相知或许是在兑现一场前世之约。

总之,旅行就是用生命的热情去感知世界。旅行就是情致山水之间,趣投路途之中,行到可达之处,乐入自然之怀。基于种种,我爱旅行,我愿在行走中浪掷浮生。人生没有弯路

曾经与一企业家朋友喝茶聊天,得知这位成功人士今日光环的背后有过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他曾经与两个合伙人凑足了二十万元资金开始创业,公司起步的前五年,三人亲如兄弟,公司平稳发展,呈蒸蒸日上的趋势。第二个五年更是得心应手,年营业额逐年向上翻番,员工人数一下子扩展到近两千人。当第三个五年计划即将来临时,他有了想让公司上市的构想,没想到就在那时,公司的发展受到了重创,缘由是此前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完善,出现了漏税现象,被内部员工检举后受到检察机关的立案调查,最终的结果是他作为法人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被判入狱十六个月。自此,公司业绩开始一落千丈,并被负债拖得濒临破产。就在这时,另外两位合伙人退出,分别带走了公司仅有的家当,各自创业去了。

他说,在当时这种境遇下,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入监第一个月,精神潦倒,体重由170斤下降到145斤。后来,让他起死回生的是,他在监狱里读到了一本书,是关于“烟王”褚时健的故事,他被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的传奇人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他安静下来了,开始反省他前些年做公司时的种种利弊,并自省自己以前经营公司太过侥幸,有很多次全靠投机取巧获得一些资源,那时一心只想着怎么样赚取越来越多的钱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为此,在市场营销方面使用了很多不干净的手段。“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他在监狱里幡然醒悟,他感悟到,事业要想做得长久,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去遵守市场规则和商道精神,任何靠歪门邪道的成功,终究是要倒台的。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出狱后该怎样重新起步,重整旗鼓。他终于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意思是:“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于是从那以后,他爱上了阅读,每次家人来探监的时候,他都让家人多买一些经商的书籍带来。就这样,十六个月的监狱生活在阅读中很快期满。

出狱后,他把原先的厂房租了一半出去,然后拿着到手的租金重新起步,并踏踏实实地严格按照商道的套路正规做事,尽管现在公司又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他也始终提醒自己“经商不损陶朱义,货殖何妨子贡贤”,始终坚守富而好德、乐善好施、不求暴利、买卖公平、宽于待人、坚毅自信的商业美德。他说,如今一切的发展都得益于曾经在监狱里的那段时光,让他冷静地厘清了做人做事该坚守的本分,如果没有那段监狱里的岁月,他现在的人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所以,他认为,正是监狱里的那段弯路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听完他的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人生其实没有所谓的弯路。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是必然,如果不经历所谓的弯路,你就不可能到达此刻。人们之所以把遇到的坎坷和挫折称之为弯路,那是因为很多人在坎坷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缺乏敢于面对和自省的勇气,没有站起来,而是向困难妥协。其实,天下所有的得失都是辩证法,人生没有单纯的所得不失去,也没有单纯的失去不得到。得失之间,人生有常。境无好坏,唯心所造。就看你在身处逆境或遭遇不顺的时候,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又该如何调整自己去应对?孟子有段话说得非常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身边有一好友,亦是同行,是讲能量心理学课程的老师。我们在一起聊天时,他聊到一个心理学上的观点,那就是女人情感的深厚与否和她童年有没有父爱的缺失有关。他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如果一个女人从小缺少父爱,或是与自己的父亲的关系不好,那么,这个女人结婚后与丈夫的关系也不会很好,因为,这个女人会在丈夫那里索取更多的爱,潜意识当中就是为了弥补爱的空缺。相反,如果一个女人,从小不缺父爱,还一贯享受来自父亲的宠爱,那么,这个女人不仅与父亲的关系会很好,结婚后与丈夫的关系也会很融洽,丈夫也会像他的父亲那样疼爱她、呵护她。这样的女人通常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被宠得无法无天,脾气很大;二是被宠得越来越傻,连一般的事情都不会做。这样的女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不缺爱。

他接着说,女人很多的痛苦来自于男人的不疼不爱和不努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愚蠢的男人,只知道在家折磨自己的女人,使得一些女人在生活上缺乏安全感,在情感上缺失依赖感,致使这样的女人只有拼尽全力地在家顶天立地,在外充汉子,久而久之,女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强悍。他说,男人分为四等。一流的男人有本事没脾气,二流的男人有本事有脾气,三流的男人没本事没脾气,四流的男人是没本事有脾气。所以,女人选择一场婚姻其实是在下一场赌注,赌赢了幸福一生,赌输了痛苦一辈子。

天啊!听完这位朋友的一段论述,我的幸福感瞬间爆棚,甜蜜感即刻飙升。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幸福的人。因为,从我的现实生活看,先生对我极其包容,童年时的父爱一天也没有缺席,等于是在满满的父爱中长大。

要说我的父亲,他不仅仅是父亲,更是我人生的第一位精神导师,他把对我的爱幻化在我的名字里,融入到对我的教育中。他教我背诗词写书法、阅读中外书籍,他命令我读每一本书都要写读后感,为我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心中我就是一颗掌上明珠,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吃,最好看的衣服买给我穿,最精彩的故事讲给我听,让我在那个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长成身材高挑儿的女孩。再后来,他忍痛割爱,虽心甘但很不舍地将我送给了另一个男人——我的先生。

我的先生是个内敛深沉之人,从跟他恋爱开始到现在,我们俩已携手走过近二十年的岁月。他长我几岁,始终以哥哥身份自居,在他眼里我就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妹,所以,家里家外的一切事都由他包揽,我只管跟在他身边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就行。有时候,我反省自己的角色似乎有些愧疚,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疼人、该怎样做饭。我跟他说:“你这辈子多辛苦了,下辈子我俩还一起生活,我好好地补偿你!”每逢这时,先生就会说:“别别别,我不是为你做,我这辈子是来还情的,估计你上辈子对我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这样说是不想让我内心愧疚,让我保全自身的天真,不受任何影响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先生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给予我的爱。他曾经说过他欣赏的女人是人格上独立、情感上有依赖的,他说这样的女人是可爱的,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生活既轻松,又富有情趣。或许,在他的心里,我就是他欣赏的那种女人吧!

有一天,他跟我说:“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两个女人互换丈夫的奇葩事,我问你,如果我给你这样的权利和自由,你准备换谁跟你过日子?”我随口即答,且非常坚定地告诉他说:“谁也不换!”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了一番。随即,先生又问:“那要是苏东坡在世,你换不换?”我答曰:“那也不换!”先生之所以问起苏东坡,是因为他了解我,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非常迷恋苏东坡。

我迷恋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身上有活脱脱的文人精神。他重情重义,一辈子在曲折坎坷中度过,但他始终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来回报生活;他爱山爱水,始终保持赤子般的情怀感恩天地造化的恩泽;他敬人敬世,心系苍生热爱自然;他乐诗乐词,在悦书悦画中留下千古名篇,被后世称之为精神佳作;他横溢的才华、调皮可爱的性格、满腹的经纶、霁月清风的气质都足以让我倾倒。跟他靠近,他能打破我的狭隘,拔高我的境界,拓宽我的心胸,拉深我的智慧。所以,我非常爱他,每每在遇事想不开时,就仿佛听到他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忽然间就变得超然起来;每当我困扰在现实的窘境里不能抽身的时候,就会听到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词,立马使我明白,要跳出原地,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每当我深陷俗世的功名利禄时,他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旷达之声就会回响在耳边。总之,与东坡的结缘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视东坡为隔世的爱恋,更视他为我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的诗词始终在我的人生月色里飘洒着一脉馨香,温暖了我一生的眷念。

父亲,先生,东坡,这三个男人分别是我人生中的光、生活中的电和生命中的神话。我经常想起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那句话:“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我来说:父亲是暖,先生是爱,东坡是希望,而我就活在这三个男人构建的四月天里。深情不及久伴

一次,在课堂上,有学员朋友问我:“两地相恋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头脑里储存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两个相恋之人,尽量努力地让彼此靠得近一些,再近一些。因为,爱的脚力不健,距离往往会漂淡相思的颜色。”是啊!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亲眼目睹过,有多少爱情最终都败给了距离。昨晚,看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主题是“一生痴情——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半世等待”,不禁让我感叹:在爱情婚姻面前,深情不如久伴。

于凤至,一个富商之女,生于东北第一家庭,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被当时的张大帅(张作霖)钦点为自己的儿媳妇,可张大帅哪里会料到,这一份父母之命却让一个女人一辈子生活在悲苦与孤独之中,直到生命作古,仍然空留一地的寂寞。于凤至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张学良一人而来。她大他三岁,尽管在婚前婚后,她都清楚自己的丈夫是个纨绔子弟,风流韵事接二连三,但她为了维护大帅府的门面和丈夫脸面,对丈夫张学良的所作所为虽挂怀却隐忍,她用她的大度包容终究唤醒了丈夫张学良的良知,并使张学良渐渐与她产生了感情,本就男才女貌,门当户对,也曾一度被世人称之为“神仙眷侣”。

可她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她的丈夫对她的敬超过了对她的爱,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则是最大的不幸。以至于后来她必须要面对他的丈夫将另外一个女人搂在怀里,带在身边。尽管这样,她对丈夫的爱和深情仍然忠贞不渝,她也知道另一个女人与他丈夫的事实关系早已胜过了她空守的名分。但她“甘愿”接受了,并为他们三个人的未来做了种种规划。可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的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她的丈夫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也彻底颠覆了她自己的命运。她在丈夫被幽禁的第一时间,放弃对儿女的陪伴只身来到丈夫身边,他们共同面对风雨三年,后来因她身体有恙不得已去往美国,可她怎么也未想到此去一别,她与丈夫就此天涯永隔,再未见面。

她在美国经历了病魔的侵扰,独自承受了失子之痛,她始终秉持着“生死都是张家人”的传统婚姻观,始终坚守着与丈夫分别时两人的告别语“不获自由身,绝不言死生”的承诺,她历尽艰辛为营救自己的丈夫奔走呼号,她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热情都交付给了等待。

世事无常,可她又怎么会想到与丈夫张学良分别二十多年后,就在她拼尽力气、想方设法地在为他们的未来做好种种规划时,却等来了一纸离书。她拿着刊登有自己丈夫与另外一个女人结婚的喜讯报纸前倏然泪下,她的世界已昏天黑地,她的内心苦不堪言。但当她在电话那头听到自己深爱的丈夫对她说“我们永远是我们”这句话时,她内心的痛苦又瞬间像冰雪消融,她再一次把自己的心和对丈夫张学良的挂念交给了苦涩而漫长的等待。她以德报怨,年近七旬时仍然在美国的商海奔波,只为等她的丈夫获得自由之身时有个栖身之地,所以她为此而连连征战好莱坞房地产,以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夙愿一为她深爱的丈夫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真是造化弄人,她哪里预料到自己一生的痴情和半世的等待,想与自己的丈夫共度一生的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等到与丈夫张学良见面的机会,她的墓穴旁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穴,那是她为丈夫张学良留下的,她告诉他的女儿,希望与张学良生不能聚,死后同穴,但她五十一年的等待终究还是被辜负了。她生前唯一的、至爱的丈夫张学良在她去世一年后终于获得自由之身,他来到她的墓碑前抚碑长叹:“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愧疚的声音在墓碑上空飘荡,相比于凤至生前的深情是那么虚弱无力。张学良终究还是与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女人携手走完长长而苦涩的一生,他和赵四死后共同埋在了美国夏威夷,而于凤至身旁的墓穴空空荡荡,永远冰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他们三个人的故事,早已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可今天,我们在论及他们三个人的话题时,为她(于凤至)半世的等待垂怜,也为另一个女人(赵四)半世的陪伴唏嘘,怜悯与唏嘘过后,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在婚姻里,在爱情上,男人更需要的是赵四这样的女人,生死相伴,不离不弃,近距离的抚慰。我们常说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一颗温暖体贴的心,一个男人最好的聘礼就是一生的迁就与疼爱,这两者的先决条件是两人必须在一起才得以受用,因为感情是靠温度才能存活的。所以,深情缱绻抵不过耳鬓厮磨,真情厚爱敌不过长久陪伴。感念大过知恩

常听母亲说起一位已去世多年的奶奶,这位奶奶是母亲平生念叨最多的人,甚至超过了我的外婆。那是因为,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外婆留给她的印象一点儿也不深刻。所以,母爱是什么样,母亲说她不知道。外婆去世后,她和她的弟弟(我的舅舅)随同外公一起和另外一个女人组成了新的家庭,我不知道在那个家庭里母亲和他的弟弟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总之,母亲似乎不愿意提及。

母亲和父亲成亲后,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她自力更生的能力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都强。或许是因为一个从小缺乏温暖和爱的孩子对人间情感格外珍惜的缘故,母亲和父亲十分恩爱,他们俩在一起十分融洽。虽说那是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可母亲和父亲通过他们的勤奋换得了日日温饱。

母亲和父亲都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生于凄苦的环境,成长于苦难之中。他们经历了1942年的灾荒,经历了50年代大跃进的饥荒,特别是在1958年至1960年间,他们已经由一日三餐的稀饭走到一日一餐喝菜叶粥的地步,杜甫的“路有冻死骨”和家有饿死骨天天都在大范围上演。所以,那时候,他们唯一的愿望和理想就是能够活下去。

有一次,母亲和父亲几天没吃上“饭”,加上长期以来喝菜叶水的缘故,全身都开始水肿,连说话的气力都快没有了,就在奄奄一息之时,那位奶奶带着一斗米和一斤腊肉来找他们俩。原来,那位奶奶是邻街的一位街坊,以前过春节时,找我父亲写过对联,我的父亲是个才子,他年轻时就已满腹经纶,乡邻十里都知道他。基于这么一点点儿名望,那位奶奶在得知我的父亲和母亲快要饿死的消息后,带着她的救命甘果来了。母亲说,那是她这一辈子最百感交集的时刻,也是她平生最幸福的时刻,她和父亲赶紧将奶奶送来的米和肉下锅煮熟,那是她和父亲平生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有了这一餐和这一斗米,母亲和父亲活过来了。自此,那位奶奶成了我母亲的干娘,两家一交往就是一辈子。

那段艰苦的岁月过后,母亲和父亲已经有了富可济贫的能力,而那位奶奶已经去世了。母亲为了报恩,后来帮助那位奶奶家的儿孙们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母亲念念不忘的是那位奶奶本人没有接受到她的孝敬,母亲对那位奶奶能做的,除了每年清明节去奶奶的坟头扫墓祭拜,再无他法,这成为母亲心中永远的遗憾。母亲常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更要对恩人常常追忆。恩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感动,一个人在念及别人对你的恩情时,内心会涌动着温暖,会让你更爱这个世界,会让你更加相信这个世界处处有温情的流动。

母亲对那位奶奶的念叨,让我感悟到真正的感恩不是你花多少钱去还恩就了结完事的,恩情应该是受恩之人常常忆及的人间真情,它温暖有力,更激发着受恩之人懂得在他人无助的时候给予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然后一个恩情感动着一个恩情,一个恩情传递给一个恩情,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念大过知恩。宽恕是强者的行为

在演艺圈,刘晓庆是一座丰碑。她成名早,演技一流,戏路开阔,她能在宫廷中颐指气使,也能在芙蓉镇中卖豆腐,她是大唐十四岁的媚娘,又是八十二岁的女皇,她创造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史上数个第一,第一部喜剧片《瞧这一家子》,第一步武打片《神秘的大佛》,第一部有激情戏的影片《原野》,第一部接演内地香港合拍片《火烧圆明园》,拿过六次金鸡奖和百花奖。她曾是亿万富姐,又曾是阶下囚,她从不缺少新闻引爆点,最令人吃惊的新闻莫过于最终以58岁的“高龄”在美国风光出嫁。

在刘晓庆的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几乎是如影随形,她创造过无数辉煌,也遭受过各种非议,她曾受万众追捧,也曾经历过万众唾弃,但是她乐观坚强,勇敢面对。她曾说过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但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她都是“打不死的小强”。因为她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自称是“昆仑山上一根草”,意思是指自己生命力顽强,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能够活下去且活得漂亮。她说从影多年,经历很多人世沧桑,感觉自己像活了260岁。

我想,正因为这些有目共睹的人生经历,才成全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而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正是她豁达不记恨的性格。2015年7月16日,刘晓庆参加河北卫视明星同乐会,与前夫陈国军事隔28年后同台,陈国军说刘晓庆是他唯一一个用全身心去爱过的女人。陈国军一直认为自己是刘晓庆最恨的人,因为他们分手后陈国军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致使刘晓庆在那段岁月里名声大毁,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所以,陈国军是带着道歉的目的来与刘晓庆见面的。而刘晓庆告诉他,她怪过他,但从来没有恨过他,因为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八年,一起吃过苦、患过难,有过欢笑,所以,她不记恨陈国军,也不记恨任何人,并且感谢生命中每一个用真情陪伴过她的男人,因为在她看来做男人也挺不容易的。我倒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特别恩宠,给了她大度不记仇的性格,也许就是为了抵消她心中的痛苦,成全她别样的人生。

刘晓庆真性情的流露,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在课堂上有一学员问我:“老师,我为某某付出太多,我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家庭和孩子,净身出户,不惜和所有人翻脸,但最终发现我的所有付出换来的是被抛弃,我要怎样放下我心中的恨?”我答曰:“面对仇恨,世上没有什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是,谁先放下,谁先解脱。也就是说面对伤害,在痛苦之余,终究要学会宽恕,这并非是没有原则的,也算不上以德报怨,而是宽恕是强者的行为,当你愿意看开别人给予的伤害,在这一刻,你已经超越了对方的境界,你再也不会痛苦了。”所以,用宽恕代替仇恨才是解脱的最佳方式,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仁远乎哉?

距离IPA国礼(二期)班结束已有两天的时间了,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平静下来,犹如一位担任主角的演员,因入戏太深,难以走出剧情。主要是因为本期班每天都有精彩故事发生。本期班除了同学的年龄差距很大之外,各自在社会岗位上的职业身份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曾经是十佳校长,有的人是多年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专职讲师,有的人是银行负责人,有的人是高校在职教授,有的人是从国企退休的领导,有的人是多年从事形象管理的设计师,有的人是国家公职人员,有的人是在校创业的大学生等,年龄跨度从五零后到九零后,可谓是满目芬芳、百花并蒂。

可贵的是,在四天三夜集训的过程中,在早课读经、中课学习古代舞蹈、晚课书法、日课“左手《论语》右手《弟子规》”的学习过程中,各位同学都表现出了好学、敬学、乐学的精神,也让我看到了大家以童子求学和归零的学习态度。暂不说,我教给了他们什么,仅凭各位如此的表现,就已经给我上了一课,所谓“教学相长”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我想,这本身就是“仁学”的基础。所以,在这期班上每天都有“仁”的表达,爱的奇迹发生。

略举一例。当大家了解到“仁”的精神大到“杀身成仁”,小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当大家听到“一个人真正的仁爱之心,不完全体现在给别人金钱或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你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你是‘富而不仁’还是‘富而好礼’?完全取决于你的仁德修养”后,奇迹开始发生了,同学们纷纷有了每天整理房间的意识,为的是让酒店服务员尽可能少一分辛劳,公用的卫生间从里到外变得干干净净,连洗手池台上的水渍也消失了,这一系列的现象令酒店里的工作人员感动万分。更让我欣慰的是,大家从此有了仁爱的种子,并表示要继续修炼自己的仁爱情怀,升华个人品质,以身作则,从当下做起,先影响身边人再影响更多的人。如此种种的启悟与触碰,在本期班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有人说过:人生最美好的遇见,是在某一刻真正遇见了自己。所幸的是在国礼班上,大家都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陶行知有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的理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使人良善的品质不断提升,而过失的一面能得以挽救。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教育是塑魂,教育是让一个人在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追求中不失去生命的本真,以本性中的良知良能面对他人,面对万物。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仁德离我远吗?(这完全在于我的选择)我只要想做一个仁德的人,马上就能做成。”因为,生活就是道场,处处都有行仁的机会。所谓“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就是对“仁”的加持。一转身,一辈子

在马航MH370客机消失515天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于2015年8月6日凌晨宣布,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经确认属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客机。这消息无疑是在152位罹难者家属、亲人们的伤口上撒盐。谁都清楚,即使MH370全然无损地找到,那152个生命也回不来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是需要时间来愈合和忘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倒是希望现在如有任何与MH370有关的信息最好不要让罹难者亲属知道,因为知道一次,他们的心就会多经受一次疼痛的煎熬。

MH370飞机失事,更让我们明白了世事无常,无常在于谁都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会遇到什么事,谁都算不准自己的生命尽头在某时某地画上句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身边人、枕边人,珍惜当下你拥有的一切,并去享受它,这才是幸福。记得MH370失联后的一个月,记者采访马航失联客机旅客的家属们时,这些家属回答的话几乎都是同样的,都说:“不管怎么样,只要人能够回来,除此我什么都可以不要。”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多么沉重的悲凉和无奈。我想,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们一定比任何人都懂得珍惜身边人。

有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不幸,发生在别人身上永远是故事。生活在常态中,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把很多美好的愿望留给了期待。殊不知,有时候世事的残酷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世间有多少等待最终成了永别,有多少等候最后成空。有时候没有及时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的永不相见。记得,我曾经与舅舅一起聊天,舅舅说:“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着,某某某好久未见了,结果却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发现了某某某的墓碑,原来他们的好久未见早已成为阴阳两隔。”生命来来往往,我们以为有些很牢靠的事情,在无常中可能一瞬间就消逝了。

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丈夫认为自己的老婆没有别人的老婆贤惠,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不如别人的先生会挣钱,夫妻间总是充满了怨气。我告诉她,当你们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烦恼时,当你还不知足时,请您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的那些生命,想一想马航客机失联的那些人,想一想韩国“岁月”号沉船上的那些无辜牺牲的学生,想一想2014年中国“东方之星”上那四百多个亡灵,想一想这些“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生命之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