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作品鉴:叶浅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9:59:42

点击下载

作者:卢青,范达明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代画家作品鉴:叶浅予

中国历代画家作品鉴:叶浅予试读:

作者简介

叶浅予(1907—1995)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著名中国人物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少时,叶浅予喜爱书画、民间美术和戏曲艺术。1926年起,他在上海当过柜台伙计,画过广告、教科书插图,并从事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等工作。1928年起任上海漫画社编辑,开始漫画创作。1942年,到贵州苗区旅行写生,试将民间艺术和传统笔墨相结合,以寻求新的造型语言。1943年,叶浅予访问印度,归国后画印度舞,举办旅印画展,是他由漫画向中国画创作的转折。1946年出访美洲,先后在纽约、波士顿等地举办画展。1947年,叶浅予应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高等艺术教育生涯。1954年,他出任新筹建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在任期间,他团结中国画系各位名家,抱定“学为人师,甘为人师”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艺术人才、建设教师队伍和弘扬民族绘画传统。1978年,主持研究生班期间,叶浅予又总结出“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自学为主,启导为辅,尊重个性,鼓励独创”的二十四字教学指导方针,并将自己的艺术论点著述总结归纳,结集出版了《画余论画》《画余论艺》二书。1990年起,八十多岁高龄的叶浅予三次发起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南览富春,北走齐鲁,西赴湘鄂,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谈艺创作,言传身教,了无倦意。

叶浅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绘画上的造诣首先体现在速写上,可以说速写是其漫画艺术和成为中国人物画大师的基础。面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中的生动形象,通过追踪、捕捉、提炼和精选,叶浅予以心、手、眼协调一致的独到功力,刻画出众多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显示了其超凡的艺术造诣。

叶浅予第二个绘画方面的成就是漫画,以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开其端,《小陈留京外史》发于中,《天堂记》殿其后。这些漫画显示了画家敏捷的才思和长于叙述喜剧故事的特点,造型技巧受西方漫画影响,以钢笔勾线,略作渲染,简练明快,自成一格。

叶浅予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也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是他的舞蹈戏曲人物画。他的舞蹈戏曲人物画,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代表作有《婆罗多舞》《献花舞》《于阗装》《夏河装》《梅兰芳》《程砚秋》等。画面人物洒脱、妩媚、奔放,画界咸谓“浅予舞画”,为其艺术高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打落了叶浅予的画笔,掐断了他的艺术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叶浅予重握画笔,把全部感情倾注到家乡的山水、人物中。他以两年之期三易其稿,画成《富春山居新图》长卷,此后又画《富春人物画谱》百本,老笔纷披,重现其20世纪30年代画漫画时的恣肆笔墨。他还尝试将国画与漫画融合,如《长安怀古》四题,就是以近于漫画的思维,借文物形象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评价。

叶浅予一生爱国爱民,磊落耿直,胸怀坦荡,以“知足常乐”为生活态度,以“自强不息”为艺术信念。曾自减画价,以方便大众收藏,生前将大量重要作品及珍藏的古今名画和藏书捐献给家乡桐庐县。1995年叶浅予逝世后,家属根据其遗愿将大量作品分别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及桐庐县。

叶浅予在20世纪的高等美术教育史和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几十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技艺高超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周思聪、卢沉、刘大为、李延声、贾又福等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皆出其门下。在舞蹈戏曲人物这一题材上,他倾注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理想和达观的人生情怀,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内涵和意境。

总序

范达明中国画渊源于华夏古老的农业文明,它以独特的笔墨形式、诗书画印“四全”的承载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世界艺术之林展现出东方绘画的魅力与风采。这或许就是它绵延千年而不衰,在当下仍以其勃发的生命力获得极大发展并影响世界的根本原因。

中国画与传统西洋绘画同样具备“外师造化”的艺术本原,然而它在其具象造型的外在形态里,强调“以形写神”的观照态度,注重“以象取意”的表达方式;中国画家将画面视觉图像背后的寓意或隐喻意义,即“意象”之象征意义(所谓“能指”背后的“所指”意义),视为艺术旨趣和“中得心源”之所在,甚至以此作为中国画的审美规范与内在诉求,从而凸显出它与西洋绘画殊为有别的品格特色。从古代的画工画、院体画到近古的文人画,包括工笔的画面形态与写意(或笔意)的画面形态,以及两者兼容的画面形态,中国画在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或画法上尽管千变万化,而上述的审美规范与内在诉求却基本不变,其独具的品格特色亦依旧存在。

时至今日,中国画不仅被视为一种民族绘画的技艺,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重要学问。与此同时,历代中国画名家的作品,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为艺术机构所研究、收藏与展览,更在艺术市场流通中为越来越多的民间藏家及画廊所青睐。各类媒体已然把与它们相关的种种情况与信息列为文化宣传的热点。而有关历代名家佳作的知识,同样也不独为美术专家与专门机构所关注,更成为普通人文化常识范围的求知需求。推介中国画名家作品的各类图书,不仅有固定的读者群,更有日益增多的喜好者与收藏者,它们成为出版界图书发行的热门品种,艺术书店常销热销的上佳读物。这其中,又有“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丛书应运而生——这是经由诸方面的通力协作,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策划与出版的。

相比同类书籍,“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丛书的特色,在于它突出了“品鉴”的要义。品鉴,即品评、鉴赏,它以画迹即绘画作品本身为观照品评对象。你若想认识、了解中国画,学习其技艺,探求其学问,就应从具体作品的品鉴开端。

黄宾虹有言:“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1948年,与王伯敏书)在这里,宾翁把中国画佳作有神有韵有内美却为“常人不可见”的矛盾情况提了出来。而“品鉴”作为由行内专家以审美理性面对画作所做的描述、品评与解读,显然是化解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丛书所确立的目标,正是把佳作品鉴视为其要务与题中之义。丛书在遴选刊印历代绘画名家佳作的同时,特邀艺术理论专家撰写相关文字,包括名家生平、名家艺术成就与风格特色综论,以及佳作品鉴。后者是对特定名家所有被遴选佳作所做的一画一评文字解读,力求如实、贴切而有审美专业水准。

我们相信,打开书页,一并呈现于你眼前的解读文字与佳作画图,能够满足你对于某位名家之所以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真切认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丛书因此也一定不失为美术学子和普通读者步入中国画艺术殿堂的良师益友。2015年12月23日于杭州浅予舞画 独步古今一

叶浅予早年以长篇漫画《王先生》享名,中年以后转向中国画,之后就以潇洒的舞蹈戏曲人物画享誉画坛。七十岁以后,老笔恣肆,画风更加洒脱。前人评优秀的画家,常喜欢以“诗书画三绝”简括其艺术成就。如果替叶浅予的艺术事业做一个小结,似乎也有“三绝”可说,那就是漫画、速写和舞蹈人物。对叶浅予的漫画,时人评价并不相同;对他的速写,则是获得一致的好评;至于其舞蹈人物,可说是雅俗共赏,是叶浅予艺术的主要成就的代表。

叶浅予从1928年开始画漫画,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王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可说是妇孺皆知。叶浅予的“王先生”系列,是现代漫画的重要作品,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十里洋场大上海市井生活的形象资料。就笔墨技巧来说,经过十年磨炼,长篇漫画《王先生》后期,尤其是到创作《小陈留京外史》,画家的笔墨已达到收放自如的境地,线条顺畅如流水,汪洋恣肆,臻至圆熟。

叶浅予的速写本子在画界是很有名的。关于速写本,他自己说过:“在我的艺术实践中,生活和速写已经结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我的速写本,即是我的形象资料库,也是我的生活日记本。翻翻这些日记本,可以从中温习生活,启发创作构思。”叶浅予主张速写要“速”,所以要抓动势,抓动态,抓整体,不能抠细部。他的很多速写是靠记忆的,所以养成了“目画”的习惯。所谓“目画”,就是靠记忆默写。默写是写神的方法,目写则是写形的方法。目画与目写的不同在哪里?前者是记住形象,然后默出;后者是见到就写,未加整理思索。中国画是讲究写神的,所以主张默写。叶浅予谈到他的舞台速写时讲了三点:一是目识,二是心记,三是意测。目识是熟识对象,心记是存入脑子,意测是再创造。浅予速写已成为独立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过多本速写集,至今仍在继续出版,成为后学学习速写的宝典。

叶浅予的漫画、速写和舞蹈人物创作,都信守“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认为“形神统一”是中国画美学传统的精华。他不欣赏遗形传神的创作方法,也不赞成死抠形象细节。

20世纪40年代,叶浅予开始从漫画转向中国画。关于这个转向,叶浅予自己说:“我从漫画转到国画,夙愿已久,抗日战争推动了我,苗区之行是个机会。”1942年秋,叶浅予和一个艺术家小组从桂林去往重庆,途经贵阳,他在贵阳郊区的著名风景点花溪苗区盘桓几个月,满载苗家艺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资料到了重庆。以后又继续漫游西南,远至西康,搜集藏族艺术资料,逐渐形成和扩大他的少数民族人物画题。1943年的印度之行是叶浅予转向中国画的起点。那年,他应史迪威司令部的邀请,去印度“美国远征军”的训练营地写生,继至印度各地访问,天竺佛国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重庆以后,他躲进北温泉的松林小屋,在皮纸上试画印度舞。宗白华先生曾称赞叶浅予的印度舞画是古典美和现代美的结合。

那时,我国艺术界已开始第一阵敦煌热,不少著名画家如张大千、常书鸿等先后去敦煌莫高窟朝圣。叶浅予从敦煌画的摹本中获得传统人物画的笔墨灵感,移用于他的印度舞画,设色、造型以至手指关节的画法,都使人产生观佛像画之感。他20世纪40年代所画的印度舞,设色凝重,线条工细,有壁画风。如他的《印度献花舞》,画中舞女右手持鲜花,左手举起,低头,鲜花半遮面,白色小上衣和印度纱丽,随着舞动勾勒出美妙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双脚微露。从用色、用线、造型方面来看,画家明显受中、印两国壁画的影响。天竺佛国的城市、乡村处处皆闻铿锵的手鼓节拍和如泣如诉的歌声,印度少女披上彩色纱丽,佩戴明亮的银环,徐徐抛撒花瓣,那纤弱袅娜的指腕,典雅庄重的舞步,使画家如痴如醉。显然,这是他从印度阿旃陀石窟寺院壁画群联想到中国丝路的敦煌壁画上飘逸旋转的乐伎和石青底色中临风飘翔的飞天形象的灵感升华。印度献花舞夏天二

1947年,叶浅予接受徐悲鸿的邀请,北上国立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任教,1949年当选为全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54年,叶浅予筹建了彩墨系(后正名为中国画系),并出任系主任,从此便开始了他教书育人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生命新里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叶浅予艺术创作的鼎盛期。他关注普通的人民群众,作品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传统人物画向新时代的迈进。如《夏天》,画作半工半写,表现的是一位站在玉米地里的老农,对着自己的丰盛收成露出会心的微笑。此画具有黄金式的稳定、平衡且通透的构图,线条的疏密与用笔恰到好处;人物姿态重心协调,含蓄内敛;敷色淡雅、规范,是学院派的经典风格。《夏天》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中国画画坛因循守旧的涸水带来一袭清风,也是画家促进中国人物画现代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一幅极佳范本。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共饮一江水延边长鼓舞夏河之秋

这一时期里,叶浅予的重大主题杰作有1953年以工笔重彩手法画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1959年以民族壁画与民间年画形式创作的《北平和平解放》,以及1956年在邢台创作的大幅重彩国画《邢台民兵》。它们明显采用了元代壁画尤其是永乐宫壁画的若干手法,突破时空,加大散点透视。永乐宫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简练,以及以自然景物、场所区隔人物活动的特点,在叶浅予的大幅政治题材作品中,均得以展现。

但是,叶浅予的主要创作兴趣并不在这些将艺术视为宣传工具的政治题材上。他曾不无感慨地回忆那段创作经历:“50年代,我先后画过《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和《北平和平解放》两幅巨画,那都是分配的创作任务,我用尽心血,以画笔倾诉政治热情,结果事倍而功半,二者都缺少艺术魅力。如果人物只局限于图解现实生活,而不探索人们更高的审美要求,那么它完全可以被摄影艺术所取代。”他很快地转向40年代即开始的舞蹈人物画创作,确立了自己的图式语言并获得瞩目。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因此下文说到的叶浅予舞蹈人物画也包含他画的戏曲人物。叶浅予常说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形式,舞蹈、戏曲人物就是他熟悉的生活与形式,更何况在他的艺术转型期,也就是1940年到1950年期间,他一直与一位动人的舞蹈家戴爱莲在一起生活。三

叶浅予从小喜欢看戏,在开始漫画创作的同时也开始了画戏画舞。青年时代,叶浅予从事过舞台形象和舞台布景的设计。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舞蹈人物创作,就是他根据自己在印度实地观察速写后的再创作。到五六十年代所创作的大批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也是他在新疆和凉山采风后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开始趋于成熟。他画的舞台人物,特别是意笔的舞蹈人物,以1962年前后所获最丰、艺术技巧最高,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他艺术生涯的顶峰期。《于阗装》《夏河之秋》《凉山舞步》《共饮一江水》《延边长鼓舞》都画得轻松而别致,浓淡、干湿、冷暖搭配均合情合理,无不透出奔放俊逸、潇洒浪漫之气。这时期所画的印度舞,已是另一种面目:如《婆罗多舞》,洒脱之极;如《献花舞》,妩媚之极。

这些作品均取材于叶浅予平时的现场速写,描绘的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从形象和服饰上看是写实的。不过,叶浅予这时所追求的绘画目标是“不画幕中之舞,要画胸中之舞”。“胸中之舞”是画家通过日常的观察、仔细揣摩舞蹈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美感之后对舞蹈形象进行的再创造。

这段时期,叶浅予画的舞蹈人物画形象写实,以画寄情。延边长鼓舞是叶浅予喜欢的素材,有许多经典之作,如在《延边长鼓舞》中,所绘画面为右侧一朝鲜族女青年,正欢快地演奏延边长鼓舞蹈。她将鼓挂于身前,左手持细竹条做成的长约40厘米、槌头稍大的鼓槌,右手举起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鼓、舞融为一体,神、形协调统一,表达了喜悦、快乐的心情。女青年身穿白色服装,飘带和袖口浅花青色,长鼓朱红色,色彩单纯,漂亮之极。此图将传统绘画的“以线造型”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炉火纯青、传神写意的笔墨语言,堪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精品之作。图中白衣女青年已不是某个演员的写照,而是一个纯洁美丽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象征性形象。“以形写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叶浅予在谈到自己的舞蹈画时,将其最大的特点总结为“要生动、要传神”。“舞蹈形象有这么一个特点,要在静中取动,动中取静,动与静的结合,主要是静。”比方说戏剧舞台上的亮相是一个静的姿态,但这个静不是摆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歌舞动作之后的一个暂时的停顿,亮相本身来源于动,接下去是动的,而这只是一个间隙。如在《梅兰芳》中,梅兰芳扮演的穆桂英中手举帅印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精彩瞬间,体现出一种“动中有静”的美感。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寥寥数笔勾勒的头像神情容貌皆酷似梅兰芳本人。此图人物淡墨勾勒淡墨涂色,只有头面和戏衣的领口略作点染,绝对是叶浅予戏曲人物画中的精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