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的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4:27:32

点击下载

作者:孔繁荣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家的哲学

百家的哲学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仁政思想——儒家经典

华夏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争霸,造成“礼崩乐坏”。鲁国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主张,以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孔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当时最重要的学派。儒家思想后经孟子、董仲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产生了一系列儒家经典著作,代表了儒学思想的传承,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儒家至圣孔子与《论语》

■孔子画像

在我国东周时期,周王室东迁后日益衰微,逐渐丧失了宗主地位,各个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开始了长期的兼并战争。

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痛心疾首。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他决心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并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语》竹简

孔子把孝悌看成“仁”的根本,他把“仁”运用到政治领域,就是重视人民,关心百姓的疾苦,就是“德治”。为了实践“仁”,孔子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做到仁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孔子经过了长达15年在各诸侯国的游说。然而,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都忙于争霸,并没有谁采纳他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子贡(前520年~前456年),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子弟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儒商之祖。子贡利口巧辞,且有干济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6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颠沛流离十几年后,年近70岁的孔子在并未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情况下,回到鲁国,专事讲学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并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抱负倾注于笔端,成为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影响我国知识分子2000多年的儒家学派。■ 孔子讲学图《礼记》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后来这部书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达40多年之久,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72人。

孔子去世后,他的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书,书名叫《论语》,内容包括孔子谈话、孔子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孔子的回忆等,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西汉时流传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3种抄本。西汉末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基础,合《鲁论》《齐论》为一,称《张侯论》。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时,著名思想家朱熹将《论语》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后来成为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对后世影响很大。《论语》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作为一部涉及我国春秋时期人们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在许多篇章都谈到了做人,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巨大。《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孔子提出仁德的标准,这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5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引导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是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一部《论语》,将孔子及其门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无尽历史中,创造了我国古代光辉的人文主义精神,被后人誉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半部《论语》治天下”。阅读链接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后,受到国君鲁哀公的召见。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认为,国君为政之要在于选臣,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解答。孔子认为,国君为政在于执掌国家大事,而国家各方面的大事要靠各方面的大臣去办理,大臣选得好,国家就治理得好。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皆注重选用优秀的大臣,结果,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对于国君来说,选臣是至关重要的大事。鲁哀公对孔子的解答很满意。

儒家宗圣曾子与《大学》

孔子有3000多学生,所以学生都听过孔子讲解尧、舜、禹及西周时期的先王之道,但却只有曾子一个弟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曾子把孔子的讲解写成书籍《大学》作为其传讲精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给后世。

曾子姓曾名参,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五帝之首黄帝,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曾参是太子巫的第五代孙,被列为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画像

孔子去世以后,曾子参积极地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开始聚徒讲学,门下有不少弟子,被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子思学成之后又传授给孟子。孔伋 字子思,孔子之孙,生于公元前483年,战国初期鲁国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以他的建树,成为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参作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后世的儒家尊他为“宗圣”。■ 孔子拒见曾子

曾子认为,人们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地走下去。因此,他在《大学》中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旨在于弘扬人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籍《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第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3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个条目。8个条目是实现3条纲领的途径。在8个条目中,“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对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阅读链接有一天,曾子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他母亲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没多久,曾子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儒家亚圣孟子与《孟子》

■孟子画像

那还是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鲁国的郕城,这里是鲁桓公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孟孙氏的食邑。城破之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流落到其他诸侯国,其中有一支迁居到邹国。

迁居到邹国的孟孙氏后人中有个名叫孟轲的人,他15岁时拜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孙子子思为师。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他开始在家乡聚徒讲学,并逐渐成为当时地方上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被人尊称为孟子。■ 孟母教子塑像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并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孟子认为,仁政就是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君王。

孟子认为,如果君王实行仁政,则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君王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 是一种儒家思想。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那时候,天下诸侯混战的情形,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诸侯国为了争当霸主,对内力图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则进行兼并战争,以扩大疆土,致使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痛感于当时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严酷,以及王公大人脑满肠肥而人民食不果腹的不公,决定仿效先师孔子游说诸侯的做法,规劝诸侯实施“仁政”,以求得天下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于是,孟子在40多岁时,带着众多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王道”学说和“仁政”主张。■ 孟子行孝图治乱 是指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治乱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则为治,分则为乱。治乱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才能治得彻底、全面、长久。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诸侯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意义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国君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因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然而,当时诸侯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希望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大一统。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并没有实行的机会。

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大一统 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我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具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我国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大一统在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精神依赖。

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整理而成,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论、政治活动和思想学说,属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说 孟子的学说,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心、性观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它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第二,这个道德层面的心性具有仁义的内在先天规定性。

全书共有7篇,分别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同时,孟子还指出,国家存在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

孟子的“仁政”学说,其哲学基础是“性善说”。他认为人性善,把仁、义、礼、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人就应该努力地去培养和扩展这些善的本性。■ 孟子说齐图

除此之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自我教育,主张修身养性,“养吾浩然之气”,以完善自我;他还教育人们为实现远大奋斗目标,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 古籍《孟子》

孟子去世后,他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赵岐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尊封为“亚圣”,从此,孟子便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阅读链接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问道:“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这是不对的;可国君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齐景公听了孟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并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儒家后圣荀子与《荀子》

■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那还是东周时期,赵国猗氏人荀子是个著名政治家,他受到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学术风气的感召,慕名而来。

稷下学宫聚集了当时各个学派的精英,荀子度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游学生涯,广泛接触到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荀子曾经游历齐、秦、赵、楚等国,也有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的经历,这为他思想学说的形成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养分。后来,荀子定居兰陵,著书立说,课子讲学,直至病故。

荀子著述宏富,据载,在汉初流传的就有300多篇,后来经过汉儒刘向的校雠,最终定为32篇,而经后人编辑成《荀子》一书。

在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礼是一个核心观念。他主张“隆礼”,提倡礼治,同时也重法。他说,“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认为礼和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荀子具有明显的调和礼法的倾向,也正是因为这样,荀子强调治民要用两手,他在主张“爱民”的同时也不放弃刑罚,他说:“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

荀子用法充实礼,并没有喧宾夺主,改变其儒家的基本立场。通过荀子对王霸问题的态度和德治、爱民等主张就看得出来荀子同孔孟一样,也是崇王道而黜霸道的。■ 荀子《劝学篇》

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体现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应该将其加以区分,并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

认识论是荀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核心观念是“解蔽”。荀子认为人的认识开始于感性,是通过人的耳目口鼻等感官与对象接触而产生的感觉,这就是荀子所谓的“缘天官”思想。

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性总结、“正名”理论以及音乐和诗赋理论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观点和学说。这些都共同构成了荀子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的学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典传播中有重要地位,所以他的学说很受重视。汉初诸经如《左氏春秋》、大小戴《礼记》、《易经》等的传授,均与荀子及其弟子有关,可以说荀子对汉代经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荀子的学说立足儒家,兼取道、法,旁收百家,形成了一个博大而又开放的系统,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如果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道互补为主体、以多元并存为特色的整体结构,那么荀子作为一个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整合,对这种整体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阅读链接有一次,李斯和荀子谈论仁义的话题,李斯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盛,并非荀子所说的仁义、礼制得到的。荀子严肃地说道:“你所说的强盛只是一时的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延至万世的利。秦国虽然历经几世的强盛,却经常为六国联合起来对抗自己感到忧虑。你眼中的秦国之强不过是时处乱世、一时的用兵得胜罢了,而没有把仁义作为根本。”此后的历史发展证实了荀子的预言,秦国统一天下仅仅15年之后,就被天下群雄给灭亡了。道法自然 道家经典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智慧悟出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等。这个相对应的学说观点,被老子归纳成一个字就是“道”,并由此创立的道学学派。

道学学派包括道论、道的宇宙生成图式、时空观、气论、气的人体观及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旨在倡导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经过后来的庄子、列子、王弼、郭象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道学哲学。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影响深远。

称为大道之源的《易经》

那还是在远古的时候,华夏族部落首领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雕像■伏羲八卦图

在当时,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 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等。他是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和黄帝之祖父,是女娲的哥哥兼丈夫,为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烹饪食物、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并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

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伏羲通过长期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宇宙万物之间有一个规律。那时人类没有文字,为了表达这个规律,聪明的伏羲便用符号“-”表示。“-”是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物质性的浑沌元气。伏羲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整体衍生出来的。■ 伏羲八卦图阴阳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一阴一阳被伏羲称为两仪。伏羲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但宇宙万物之间的阴阳到底是怎么转换的呢?伏羲想来想去,咋也想不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伏羲在河边捕鱼,看到一个白色的龟。这只龟近圆形,龟爪像龙,周身洁白,玲珑剔透。龟身上的纹理错落有致:中央有5块,周围有8块,龟盖外围有24块,腹底12块。

伏羲认为这只白龟是个神物,所以就挖了个池子,把白龟放养在里边。伏羲每次逮些小鱼虾去喂白龟时,白龟都会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边看白龟边思考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

有一天,伏羲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他画着画着,忽然想到以前曾经用“-”这个符号代表太极,于是,他在地上画出一个“-”的符号来表示阳,又画出一个“——”的符号来表示阴。然后,他将这两个符号反复搭配,或一阳二阴,或一阴二阳,画来画去,最后竟产生8种新的符号。

画到这时,伏羲又把象征万物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按照龟盖中央5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方位的“乾、艮、震、巽、坎、离、坤、兑”按龟身周围8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符号按照龟盖外围24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龟腹底12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画完这些后,一幅八卦图展现在伏羲面前。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先天八卦”。二十四节气 指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我国农历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是伏羲的伟大创造,从此以后,只要有人问天气,伏羲便依据先天八卦的规律,对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进行一番观察,然后得出明天天气如何的结果。蓍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短的根状茎。古人认为蓍草生长1000年能生出300茎,且历代相传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这无疑给蓍草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于是远古先民们求卦习惯用蓍草。古人占卜时烧蓍草作卦,跟龟壳的作用一样。

在一次又一次地精确预测出天气后,人们对伏羲越来越信赖,问天气的人越来越多,伏羲来不及应付,就说:“从明天开始,我在村口的大树上挂一幅图像,你们一看图像就知道第二天是什么天气。”

从此以后,伏羲每天都把分别代表8种最基本的自然现象的八卦画挂在村口。这样一来,村民每次出门时,只要去村口看一眼八卦画,就知道出门后会不会遇到恶劣天气了。

到了商末的时候,西部诸侯长姬昌鉴于国君商纣王昏庸无道,就劝谏商纣王应该体恤民艰,爱护百姓。商纣王不听谏言,还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古籍《易经》■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黄帝的后裔,季历之子,华夏族人,西周奠基者。商纣王统治时,他被封为西伯,也称伯昌。他治理岐山50年,使岐山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其子姬发得天下后,追尊他为“周文王”。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

姬昌虽然身陷囹圄,但他自强不息,立誓有所作为。他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成64卦,384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

姬昌把自己如何立志,如何心怀天下,及为人处事、走出逆境、治理国事、居安思危、对待婚姻家事等全部寓寄在了卦辞和爻辞上。于是,这64卦和384爻遂成为了人们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规律的《易经》。

姬昌被解救出狱以后,在姜尚等人的辅佐下积善修德,使周族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建周后,追尊姬昌为周文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誉为“兵学盛典”。《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其内容极其丰富,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老庄学说、孔孟之道等,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到西汉时期,《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其中的文字含义到春秋战国时已经不易读懂了。于是,便有很多人专门研究《易经》,那些研究《易经》的人被称为易学家,研究《易经》的学说被简称为易学。■ 文王演周易

易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

总之,《易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对《易经》的研究代代不断,易学大家辈出,对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阅读链接伏羲为了画出八卦,他围着不周山的四面八方挖了8个洞,在不同方位仔细观察天上的星星。有一回,伏羲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5尺8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便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55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看到后十分兴奋,马上照着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下来。但是这个图画下来后,终于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

道家创始人老子与庄子

据传说,那是在公元前571年的楚国曲仁里,有位孕妇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缥缈,接着这位孕妇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龙颜、美眉广颊的小孩。

这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于是,这位母亲便为他取名为李耳,字聃。因李耳生下来就鹤发龙颜,像位老者,人们便称他为“老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