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21:10:25

点击下载

作者:佚名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家物语

平家物语试读:

译序

一、波澜壮阔的古典史诗巨著——《平家物语》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前期,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它脱胎于日本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受到中国六朝、隋唐传奇的启发,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著名的物语文学作品,早期有《竹取物语》、《落洼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到了平安时代中期、镰仓时代前期,《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相继诞生,将物语文学推上了最高峰。《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日本的“国宝”,承继盛唐遗韵,行文带着江南的细腻幽微与缠绵,如樱花烟雨,在日本开启了“物哀”时代。如果将它比作《红楼梦》的话,那么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平家物语》则可比作《三国演义》。这两大名著一文一武,并列为日本古典文学双璧,千百年来双峰并峙于日本文坛,互相辉映,光耀万代。《平家物语》的诞生,与时代的发展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源氏物语》在华丽绚烂的平安时代备受关注,但当日本历史进入由武家执掌军政的幕府时期后,《源氏物语》这类描写宫廷和贵族阶层靡靡情事的情爱物语,受到了新兴武士阶层的鄙夷。相反地,充满热血激情、金戈铁马,反映时代本质与武士阶级统治特征的军记物语,则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空前繁荣,成为镰仓、室町时代主流的文学体裁。

军记物语又称“战记物语”,直白来说,就是战争小说。它以描述战争为主要内容,全景式展现日本中世纪战焰滔天的豪壮场面,通过对战事的具体描写,反映武士的生活、性格和忠义行为。它同古代物语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但是历史转换期的产物,也是武士阶级代替公卿贵族掌权的革命性产物。此前哀婉静雅的“柔情类物语”垄断着日本文坛,这时被军记物语一举打破,也是必然之事。

相对于平安朝文学的贵族化、女性化,作为物语文学的新样式,军记物语所呈现的武士化、男性化特质,吸引了大批武士和庶民。由于是在长期动荡中产生,战争的苦难经历使军记物语的作者们思索了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军记物语大篇幅描写了人的尊严,父子兄弟的亲情、妇女儿童的蒙害以及战乱带来的悲剧等等,以超越敌我、超越胜负的视点来洞察历史、观照社会,表达了希望和平安宁的心愿。它以铿锵有力的文字,一扫平安朝文学的繁丽纤弱与无病呻吟。虽有文饰、附会、夸张等弊病,但应承认其根本意图是以关心大众利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以及追求建设新世界为主导的,而且都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面貌。这与以往只注重个人生活情调的“柔情类物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代的《太平记》,合称为日本五大军记物语。这其中《源平盛衰记》是《平家物语》的异本,《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则是模仿《平家物语》而成,文学性与艺术性都相对较低。所以军记物语的代表作就是《平家物语》和《太平记》。《平家物语》更因其极高的文学、历史、思想价值,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镰仓文学的最高成就”、“日本的国民文学”。它的问世,不但将军记物语推向了高峰,更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日本古典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

二、《平家物语》内容及作者简介

12世纪末,平安王朝已走到了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作为一部长篇史诗巨著,《平家物语》版本众多,其中13卷本是公认的通行本,约在1201年至1221年这段时间初步成形,然后不断得到补充完善,流传至今。全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1~5卷讲述平忠盛发迹,由武将擢升为朝廷重臣。后来其子平清盛当上太政大臣,平家满门荣华,显赫一时,令世人钦羡赞叹。但平家在掌权之后,迅速腐化堕落,骄奢霸道、为所欲为,上不敬天皇、下不恤百姓,破坏佛法、凌夷朝威,恶事做尽做绝,引来朝野上下极大不满。法皇和旧贵族密谋倒平,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

6~8卷讲述平清盛因热病辞世,由于长子平重盛已先于他死去,只好由资质平庸的三子平宗盛继承家业。平宗盛的魄力和才干远不及父兄,更缺乏强悍的个性,无力应付此起彼伏的反乱,平家开始盛极而衰。这时身负血海深恨的各地源氏后裔,经过多年积蓄力量,蜂起举事。除镰仓源赖朝外,有“旭将军”美誉的木曾义仲也在北陆崛起,起兵讨平,以风卷残云之势率先攻入京都,迫使平家举族撤往西国。

9~11卷讲述志得意满的木曾义仲,俨然以为天下在握,于是骄横粗暴、飞扬跋扈,在京中胡作非为,民心丧尽。镰仓源赖朝趁机命令弟弟源范赖、源义经讨伐义仲。义仲众叛亲离,迅速败亡。全书的重点由此转向被视为战神的源义经身上。义经进京后,受到了后白河法皇的信赖,奉命进击平家。他一路势如破竹,一之谷合战、屋岛合战,屡战屡胜,直逼平家盘踞的大本营。鼙鼓雷响,雅乐无用。颓废腐朽的平家完全无力抵抗,最后坛之浦化为修罗炼狱,海为血染、地为尸覆,幼帝安德天皇投海,平家全族败亡。源氏从此独揽朝政,日本进入幕府时代。但源义经也因为功高震主,受到源赖朝的猜忌,不得不远遁避祸。

12~13卷作为结尾,讲述源赖朝为绝后患,如何搜捕残害平家血脉;以及安德天皇生母建礼门院在绝望中出家为尼,最后于大原寂光院中了却余生。《平家物语》的主体叙事线,侧重于平家兴衰和源平争霸两方面,对之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以及源氏的家世均仅以略写一笔带过。作者既对平家强盛时的专横跋扈表示不满,又对其失势后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同情,同时在书中加入了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相对于其他军记物语,其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都带有一定的先进性。全书在结构上尽量避免了单调的直线性展开剧情,在情节的布置上变化多端,军事、政治、歌咏、恋情穿插其中,加以文辞生动,雅俗共赏,又有琵琶师到处传唱,所以流行非常广泛,后来出现的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也多选取其中的故事编为台本,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在日本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关于《平家物语》的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的第二百二十六段中,记载着:“後鳥羽院の御時、信濃前司行長、稽古の譽ありけるが……此の行長入道、平家物語を作りて、生佛といひける盲目に教へて語らせけり。”所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作者是信浓前司行长(信浓是国名;前司是官名,前国司之意;行长是名字;姓氏未知),他写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语》后,再传授给一位名叫生佛的盲琵琶师弹唱、传诵。这成为了平曲的开端,风靡后世。后来又有研究认为,12卷本《平家物语》的作者是参议吉田资经。然而此二说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无法取信于研究《平家物语》的学者。原因在于《平家物语》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类,属于素材长期累积型作品,其版本浩繁、差异明显,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变动,卷数越来越多,再加上用典丰富、行文风格多样,所以学界通常将《平家物语》视为集体创作的结晶作品。信浓前司行长、吉田资经只是这众多创作者中的一员,不过他们的名字有幸流传了下来,而其他参与创作的人,都湮没在了逝去的历史长河中。

三、《平家物语》的文学思想价值

日本一向擅长于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其社会文明的发展长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泽被。《平家物语》的成书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宋嘉定年间,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二百年左右,所汲取的中华文明的养分,自然比《源氏物语》更为深厚。

首先,《平家物语》全文以日语假名、汉字混合使用,众多段落采用“七五调”和对仗工整的骈辞俪句,再与散文体相融合,注重声调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韵散交错、音律铿锵的文体。读来节奏分明、语句协调,令人击节赞赏。

其次,《平家物语》将中国历史与全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衔接。全书的主线,以源平争霸的史实为依据,用文学化的加工合理添加虚构成分,同时熟练而准确地引用佛教传说、本土传奇,并且大量借鉴化用了中国历史典籍,令作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动人魅力。书中经常出现“史例先言”的描写方式,即为了呼应当下发生的事件,往往先举中国或日本的类似史例加以说明,借此强化叙事主题。由此可见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相当熟悉,往往将之当作有典可查的宝贵经验。据统计,全书引用中国诗文典故共124处,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处,借用汉文典故的52处。引文有确切出典的108处,所涉及的古籍范围极广,从先秦到唐代,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礼记》、《周易》、《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贞观政要》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直接引用的例子。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人物,古圣先贤、文臣武将有七十余人。此外,尚有四十余则被引用的中国史事。所有这些引用,经过取舍润色后,穿插糅合于各章节中,以古喻今、以史为鉴,使读者阅读兴味大增,对历史的体会也更深一层。

平家一族既是武人,同时也是贵族、歌人。因而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游山玩水、观花赏月。或赋诗作歌,或丝竹管乐,以抒衷肠、以寄幽怀。是以书中随处飘溢着人文的风雅和物哀的悲调。这些吟咏的作品,除了本土优雅绚丽的和歌、俳句外,亦有不少中国古诗,其中白居易诗句被引用最多,达23处。《长恨歌》和《新乐府》都被活用到书中,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平家物语》不但在文字方面典雅考究,作为军记物语,它对武士阶层和战争的描写,也有独到的一面。平家虽然来自武士阶层,但掌权后奢靡浮华的生活,使其逐渐脱离了武士的刚勇血性,终日沉醉于风雅温柔中,与平安朝以来的腐化公卿如出一辙。他们已丧尽了武士作为新兴阶级的进取精神。而武勇善战的源氏,则完全不屑于效仿公卿的举止打扮,始终保持着质朴刚健、视死如归的武家精神。作品有意识地突出这一点,并在富士川一战中,对源、平二氏的精神面貌作了强烈的对比,在客观上道出了“贵族化”才是平家走向衰败、被源氏吞没的症结所在。《平家物语》的时代,尚无“武士道”一说,书中所反映的武士价值观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忠贞报主、重视声名;武艺高强、智勇双全;刚毅坚忍,又不失人性温情这三方面。无论所侍奉的主君是善是恶,只要武士自身能恪守伦理准则,捍卫忠义节烈的精神;同时以巨大的勇气和无畏的牺牲,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就一概加以褒赞。反之,若是卑怯乞怜、临阵退缩,不管属于何方,一律加以唾弃。武士们的精神世界在此得到了全面展示。缜密思考、信仰神佛、注重文事,这些原本与武人不相干的事,如今作为武士必备的素质修养,在书中随处可见。这寄托了作者对武士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所寄予的强烈期待,希望从气宇轩昂的武士那里看到以往企求不到的新道德与强大实力,即承认武士有力量承担起捍卫世间正义、维护行将灭亡的王法的重任。为此,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塑造出一批大放光彩的武士形象,例如宇治川合战中争当先锋的佐佐木四郎高纲、一之谷奇袭时的熊谷次郎直实与平敦盛、屋岛合战中一箭射落绘扇的神射手那须与一、坛之浦合战时孤身奋战的平教经,以及用兵如神的源九郎义经等,纷纷跃然纸上,处处给人以非凡之感。骁勇的武士、僧兵取代了贵族的位置,成为英姿勃发、披坚执锐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的出现,开创了与王朝文学迥然有异的新传统,为军记物语的成功助力良多。

既有无数名将豪杰登场,那么征战杀伐势所难免。全书以适当的艺术加工连缀历史,用七实三虚的手法,将平安末镰仓初大小百余场战役,做了全景式的描写。每场战役都各有千秋,或排兵布阵,正面鏖战;或兵行险着,出其不意;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论是时间的长度、战场的广度、内涵的深度,还是战略的安排、计谋的使用、战术的实施,皆安排有致、详略得当,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血与火的惨烈激斗,令人观之振奋昂扬、心潮澎湃,并在刀光剑影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在这群雄混战、纲纪紊乱的大乱世中,礼崩乐坏、事不稽古,道德的约束力几乎荡然无存。然而越是在如此骚动不宁的境况中,《平家物语》越是着力强调儒家的道德观。通过平重盛这个典型的“忠孝仁义”俱全的正面人物,将儒家礼治、德政,以及仁恕之道尽可能多地展现在作品中。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对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极好概括。

在倡导仁、德、礼的同时,《平家物语》还突出赞美了“爱”的力量。这种爱,表现在君臣、父(母)子、夫妻之间的人类亲情、义理中,对立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使征伐屠戮的阴惨场景或心境,变得清澄、明亮、柔和起来。令残厉的人生,得以超越乱世的迷雾,走向所谓的“安乐净土”。

除了儒家思想外,佛家的无常思想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也深深地烙印在这部由始至终都贯穿着日本民族特有的物哀情绪的作品中。对此,让我们先来看看能剧《敦盛》中一段著名的唱词:

思へば、この世は常の住み家にあらず。

草葉に置く白露、水に宿る月よりなほあやし。

金谷に花を詠じ、栄花は先立て、無常の風に誘はるる。

南樓の月を弄ぶ輩も、月に先立つて、有為の雲にかくれり。

人間五十年、下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日文“人间”,有“人生”之意。这首名垂后世的佳作,正是后人为纪念源平合战时,慷慨赴难的平敦盛所创。它吟唱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唏嘘感慨浮生如梦幻泡影,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历代英雄豪杰、文人公卿的推崇与赞赏。敦盛死后四百年,这段唱词的后半段更作为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辞世歌而广为流诵。将它翻译为汉语,意为:

常思人世飘零无常,

如置于草叶之朝露、映照水中之明月。

金谷咏花,叹荣华似锦,尽随无常之风凋谢;

南楼弄月之名流,亦随月色隐没于浮云。

人间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如梦又似幻。

虽一度受享此生,焉能不灭而长存!

这首歌与全书开头的《祇园精舍》一起,极其精确地概括了《平家物语》的主题思想:诸行无常、荣枯转瞬。此一思想高度地浓缩了整部小说的发展脉络和必然结局,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也艺术性地展现其中。

纵观日本文学史,确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观察人生的习惯。《平家物语》的“盛者必衰”、《方丈记》的“河中水影”、《徒然草》的“虚无”、松尾芭蕉的“寂灭”,历历在目。樱花最美的时候,并不是它盛开时的漫天红云,而是它壮丽的凋零之期。看着飞舞的花瓣落满大地,就像目睹着豪杰之士慨然赴死,没有丝毫的悲伤留恋,赞叹之感油然而生。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又何须为之神伤?譬如樱花,从生到死,壮美至终。物哀之美、毁灭之美、虚幻之美,如同浩荡幽暗的流水,构成了日本文学最宏大深沉的血脉,向人们提醒着生命的真相。作者将凡常的人生感受融于贵族及武士的人物命运中,如实地展现出悲哀、痛切、凄绝的人生境况,使作品具有了十分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并与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保持了一致。

无常观之所以频频出现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在于古代的日本灾害频仍、战祸不断,特别是在《平家物语》所处的时代,矛盾尖锐、冲突频繁。保元以来的连场兵戈,令人民饱受苦难。战士血流尽、百姓泪流干,人们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认识尤其深刻,却又无可奈何,唯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因果宿命论中,寻求解脱。

与不可名状的无常观相伴而生的,是衰退史观的出现。在动荡不安中苟延残喘的人们,亲身感受到公家的衰落、世风的萎靡,遂认定所处的便是末世,而视上古为盛世心向往之。于是衰退史观成为当时普遍的历史观。“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世间万事万物尽皆如此。有光方有影,有生斯有死,有繁华兴盛就必有没落衰微。平家在平清盛在世时享尽了荣华富贵,大纳言平时忠甚至狂妄地扬言:“不入平家休为人。”但骤兴的繁华背后掩盖不住急速衰败的必然,书中随处援引、穿插的历史故事也多贯彻了这一思想。祇园精舍钟声悠悠,暗示着时间的不可挽回;娑罗双树花色荣枯,包含着多少静寂伤感。无论繁华也好、荒芜也罢,最终都将埋没于时间的流沙中。

但是,《平家物语》并没有对衰亡的悲哀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它在最后准备了一条救赎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欢乐、实现往生的夙愿。祗王、阿佛、建礼门院都超脱了恩仇,共同怀抱往生净土的喜悦。甚至被认为是佛敌、法敌的平家后裔,最后也实现了九品托生。今世的哀愁和罪恶即使无法逃避,也能得到来世的欢乐。小说在悲苦之中,也能使人感到若有若无的温暖,就是因为有这条救赎之路的缘故。这里面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悲,解脱的兴奋与内省的孤寂,令文学的感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

四、《平家物语》版本略述

与中国的古典名著相类,《平家物语》也属于素材积累型小说,并非一般书籍那样以原作者所著的原貌流传于世,而是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集体创作、反复加工才最后写定。正因为它具有复杂的形成过程,并随着年代演进而不断衍生、增删、改写,不同作者的叙事语境及意图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字内容,所以不但其作者及定型年代众说纷纭,在流传的版本上也相当繁杂,各版本间的内容差异十分明显。仅就其版本源流的考据、演变过程的研究,即可单独写出一部著作来。本节只扼要略述《平家物语》诸版本的异同,作为读者阅读本书时的辅助参考。《平家物语》各种版本曾经达到200多种,经过时间的汰选,其现存数量,根据1990年代日本学者的研究,能够确定在50种以上。按照作品的流传方式和写作形式,可将诸种《平家物语》归入唱本系、读本系这两大系统中。此外,在当代日本,为了让看不懂古文的读者能够流畅阅读,又出现了白话译本系、改写本系的《平家物语》。

① 唱本系统

唱本系又可称为“语本系”,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口诵性质的文本。《平家物语》最早是通过琵琶师的说唱在民间流传的,信浓前司行长传授给生佛的版本,应是唱本系的始祖。学唱“平曲”是旧时琵琶师们的必修课,其台本在不同的琵琶师之间互相传抄,各自随意增删,日久年深,在所弹唱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多种演出台本。由于这些台本是建立在弹唱的基础上,讲求的是朗朗上口的音律美,所以口语化是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文本上,就是表音假名多、汉字极少。

现存的唱本系主要版本,根据内容又分为“八坂系”和“一方系”。八坂系诸本为12卷本,内容只到平家绝嗣灭亡为止;而一方系诸本则多出“灌顶卷”,讲述建礼门院在出家后的凄苦生活。八坂系有屋代本、百二十句本、平松家本、镰仓本、佐佐木本、中院本、城一本等;一方系则有觉一本、高野本、下村时房本、流布本等。

② 读本系统

读本系即文字阅读性质的文本。随着《平家物语》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仅仅通过琵琶师的弹唱来欣赏、感受这部恢宏的史诗巨著,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于是开始有文人和僧侣将唱本《平家物语》用书面语翻写,以方便刊印成书,供民众阅读。由于平安时代的日本,正处于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效仿汉风唐韵的全盛时期,所以汉字是正式的官方书面文字。掌握汉字的文人、僧侣们,用典雅优美的文言文汉字,大面积取代了原始唱本中质朴无华的表音假名,经过精心的加工雕琢,去除了口语唱本的粗糙疏漏,可谓“脱胎换骨”,使全书雅俗共陈、和汉交融。特别是其中增补的大量中国历史典故、诗词、古籍引用,都直接用汉字表述,这是唱本系的口述耳闻所无法比拟的。据《醍醐杂抄》中的《平家作者事》一文记述,读本系的始祖,当系民部少辅时长和源光行合著的版本。

由于读本系的增删及改变幅度较大,所以各版本的卷数差异也较大。现存的读本系主要版本,有延庆本6卷12册、四部合战状本13卷、龙谷大学本13卷(周作人即据此本翻译)、长门本20卷、源平盛衰记48卷(异本)等。这些专供阅读用的《平家物语》,以其文字精妙、韵味深邃,数百年来风行不衰。后世对《平家物语》进行翻译、改写,也多依据读本系施行。

③ 白话译本系统

古本《平家物语》的原文,系混合了汉文、佛语、古日语而写就。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用汉语文言文书写,语意通顺,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中文版的翻译,译者只需照搬汉文原文即可,但也加深了当代日本读者的理解难度。如无汉学根基和佛教知识,不谙熟古中国的文言文和历史典故,即使当代日本人阅读起此书也会觉得晦涩吃力,较难通顺地理解全书。因此便有了用现代日语翻译的白话版本。类似于今日中国流行的,将文言文史籍译为白话文。

白话译本的《平家物语》数量也不少,既有由日本著名作家翻译,以正式出版物的面貌行世,如中山义秀、杉本圭三郎等人的译本。又有热心的网友自行翻译,免费发布在网络上供人阅读的译本。两者都对《平家物语》在当代日本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④ 改写本系统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全盘西化,汉学渐渐式微,和汉交融的古典文学在日本一度陷入低谷。二战结束后,反思与追溯成为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希望借助历史这面镜子,进行深刻的思索与洞察。同时期日本文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家,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历史题材作品。这其中既有作家自己的原创小说,又有将古典文学进行改编,糅合现代感觉加以再创造的“当代改写本古典小说”。《三国志》作为读者百看不厌的母题,在日本是被改编最多的古典小说,而《平家物语》的改编则相对较少,以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和宫尾登美子的四卷本《平家物语》最为有名。

改写本与白话翻译本虽然都用现代日语书写,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改写本仅是借用了《平家物语》原著的框架,小说大部分情节与对白都是原创。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共十六卷,于1950年到1957年在《周刊朝日》杂志连载。这部作品并没有单单从高踞权力宝座者的视角来描写,而是力图从平民的角度,重新描绘出人类历史的前进道路。吉川英治以饱储情感的笔触,结合广博的人文历史知识,全面勾织出源平纷争时期各色人物的真实面貌,细致描摹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平家物语》中上百个历史人物永恒地跃然于纸上。就像迸发的山泉,穿山越谷,变成浩渺的大河,开辟出一股将读者引向历史巨大洪流的浪潮。《新·平家物语》的重头戏是源平争战的过程,以“刚”为主,颇符合《平家物语》的原质。但物语中还有许多悲怆柔情的女性,她们大多是平家眷属,在淫威和战祸下经历了种种人生苦难,痛彻心扉。然而原著对她们的着墨并不多,只是将她们作为附属人物而存在。为此,善于诠释人文之美,以典雅氛围与女性意识见长的日本女作家宫尾登美子,用七年时间,以其特有的女性直觉、婉约笔调,重新诠释了《平家物语》。在分别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卷作品里,她为身处乱世、命运由人的各阶层女性发声,将她们的喜怒哀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女性的柔美、温情大行其道,使得《平家物语》刚中带柔,让本属于阳刚的杀伐舞台,有了一片属于女性的天空。

五、《平家物语》新译本琐言

在拙译《平家物语》之前,就译者目力所及,已知的中文译本有如下五个版本:

① 周作人译《平家物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该书系《苦雨斋译丛》中的一部,也是周作人最后一部译作,根据周作人的原稿复印件编排,不过并非足本,仅有前六卷内容。

② 周启明、申非译《平家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译者署名中的周启明,即周作人。此版前六卷系整理自周作人译本(其实与周氏原文比照,可发现译文与注释均改动较大),后七卷由申非独力译出。

③ 申非译《平家物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此版校对极不认真,错字漏字比比皆是。

④ 云南某出版社2002年3月版。经比照,此版本系在申非译本上略作改动而成,译文及注释与申非译本几乎一模一样,但译者署名却不是申非。也不知如此做法,是否得到过申非老先生的授权?

⑤ 申非译《平家物语图典》,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版。这是一个节选本,系叶渭渠主编的《日本古典名著图读书系》中的一本。全书以图片为主,译文内容仅为原著的十分之一左右。

综上可见,在拙译之前,《平家物语》其实只有一个周、申系统的中文译本。该译本的译文质量,见仁见智,译者不敢置喙。但周、申译本却存在着不少硬伤,也就是种种翻译细节上的错误(非校对错误)。这些错误主要集中在日期、人名、地名、佛教名词等方面,试举数例如下:

保延四年四月,错为“四年七月”(

第一卷

第十六章);

轮池道,错为“林池道”(第二卷第二章);

安倍晴明,错为“安信晴明”(第三卷第十五章);

日本天德四年是公元960年,错为954年(第十一卷第十四章);“东父”的注释错误,东父不是指东方朔(第十一卷第十八章)。

诸如此类硬性错误,经笔者逐一校勘,多达近百处。有些是因为周作人译稿本来就是错的,而申非并未仔细与日文原文核对,就直接照搬,跟着一起错;有些则可能因为早年可供查阅的资料较少,所以难予核实。拙译已经对此进行了全面订正。

拜当今互联网发达所赐,通过网络,译者得以收罗到各版本的《平家物语》原著。拙译新版《平家物语》,以读本系13卷《平家物语》为底本,参校“国立国会图书馆本”以及读本系统的延庆本、长门本等,认真翻译、注释。在译文风格上,尽量遵循读本系文白并用的特点;书中人物的对话,根据其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或半文言,或白话,力求使译文既古雅又不失畅晓。对于书中需要注释的地方,逐条查阅相关书籍及互联网,细心勘证,务求做到没有任何差错。

上文已经提及,诸版《平家物语》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某些文字段落此本有而彼本无,某些对白情节又是彼本有而此本无。所以译者在初稿译完后,又集合读本系各版《平家物语》,逐句逐段进行了合校。合校主要是针对各本中有差异的内容,先比较、考证,再去除讹误、衍脱,最后拾遗补阙、择善而从,以使拙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13卷全译足本!合校内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① 文字差异

文字差异是诸版《平家物语》中最常见的。校勘时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和所处语境,选取最合适的文字。例如第六卷第九章《慈心坊》中有一句偈语:“示现最胜将军身。”有版本作“示现最初将军身”。经过考订,在“最胜”和“最初”中取“最胜”。因“最胜”系佛家用语,与章节内容相吻合。

② 人名差异

因日文中的汉字存在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部分人名因训读相同,所用汉字存在差异,例如藤原邦纲,有版本写作藤原国纲,便是因“邦”与“国”的训读都是“くに”之故。此外尚有如“资方”与“资贤”、“定隆”与“定高”等,像这种人名汉字存在差异者,全书有数十处,本译文取日本史籍中较常见者。

③ 章节划分差异

各版在章节的划分上也存在不同。如第六卷第十章《祇园女御》,该章节其实是讲了“祇园女御、邦纲辞世、州俣合战”等三个故事,部分版本却将这三个故事合于一章,未单独分立;而另有部分版本,则将三个故事分别各立一章,此举甚为妥当。故而合校时,拙译本定取后者,也按故事内容,将“祇园女御、邦纲辞世、州俣合战”分别各立一章。

④ 段落划分差异

诸版《平家物语》在段落划分上也存在着差异,某些版本在一个段落中同时叙述多件事情仍不分段,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拙译尽量按照中文阅读的停顿习惯,以事件发展、地点转换、表述角度转换等进行自然段的划分,务求令译文各章节做到层次分明,叙述清晰。

⑤ 情节对话差异《平家物语》不同版本间的情节和对话,存在着少量差异。某些版本缺少小部分情节,对话也略有缩减。校勘时依据完整本予以补全。

以上数方面的合校,涉及的文字十分琐细,故而径直增补校订于正文中,不再另出校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平家物语》又是大部头著作,所以此书的翻译过程相当艰难,不但需要查阅大量的词典、史籍、佛经,更要忍受长期伏案所带来的病痛折磨,故而翻译耗时颇长,一再拖延交稿时间。幸得本书责编姚东敏给予了译者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在此深深致谢。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采用的插图作品,分别选自《明星大学藏〈平家物语〉绘本》、《源平合战绘图》、《源平合战屏风绘》、《安德天皇缘起绘图》,以及部分相关浮世绘。这些绘画作品以画面为叙事语言,形式多样,物语绘、屏风绘、白描绘、扇面绘等,应有尽有;其内容多以人物群像为主、自然景物为辅,场面壮观、描绘雅致,可帮助读者直观感受这部恢宏壮伟的史诗巨著。王新禧2010年10月序于福州

一、祇园精舍

[1]

祇园精舍之钟声,

响诸行无常之妙谛;[2]

娑罗双树之花色,

显盛者必衰之道理。

骄奢者绝难长久,

宛如春夜梦幻;

横暴者必将覆亡,

仿佛风前尘埃。[3]

远者,求考异国史例,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此等人皆因背逆旧主先皇之政,穷奢极欲,又不听贤人良言规谏,不悟天下兵革将起之警兆,不恤民间愁苦,遂致骤亡旋灭。近者,察观本朝故事,承平之平将门、天庆之藤原纯友、康和之源义亲、[4]平治之藤原信赖,此等人每每心怀骄纵,凭恃权势,飞扬跋扈之情状、霸道强横之恶行,虽不尽相同,然而覆灭之结局却是一般无异。[5]至于如近世之六波罗入道相国、前太政大臣平清盛公所作所为,仅据传闻而言,便非想象之所能及,虽千言万语亦难描述形容。[6]

寻源溯流,清盛公先祖,乃桓武天皇第五皇子。清盛公系一品[7][8][9]式部卿葛原亲王第九代后裔、赞岐守正盛之孙、刑部卿忠盛之嫡长子。葛原亲王之子高见王无官无职,其子高望王时,始由天皇赐[10]姓平氏,并授以上总介官职。由斯脱离皇族,列位人臣。高望王之子乃镇守府将军良望,后更名为国香。自国香迄于正盛,传历六代,[11]虽都受领为诸国国守,却未蒙天恩准予登殿,皆不曾名列“殿上[12]人”的仙籍。

二、殿上的暗算

[13][14]

当忠盛还是备前国国守时,遵依鸟羽上皇曾许下的大誓愿,敕建了“得长寿院”。该寺计有佛堂三十三间,供奉佛像一千零一尊,[15]于天承元年三月十三日隆重举行了奉安典礼。礼毕后,上皇甚为喜慰,论功行赏,下诏奖勉忠盛建寺之功,特赏其“逢缺即补”。适[16]逢但马国国司一职出缺,便让忠盛递补了这一缺额。上皇恩宠有加,又破格许可他登殿奏事。当其时,忠盛年仅三十六岁。满殿公卿大夫,个个心生嫉恨,这些原来的“殿上人”们,私相谋议,商定在[17]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五节之一“丰明节会”当晚,暗杀忠盛。

忠盛风闻此事,自忖:“吾本非援笔属文之吏,既生武勇之家,一旦横遭意外羞辱,于家于己,皆是可耻可恨。然避而不朝,则恐得怯懦之讥。古书有云:存身保命,以报君王。吾须早做准备方为上策。”于是他事先备好一把短刀,看似随意地挂在朝服的束带上。上殿之后,忠盛故意在灯光幽暗处,缓缓拔刀出鞘,举至鬓边。那刀明晃雪亮,犹如春水融冰,泛出阵阵寒光。一干“殿上人”凝目而望,胆战心惊,栗栗而抖。又有忠盛家家将左兵卫尉家贞——乃同族木[18][19]工助平贞光之孙,进三郎大夫季房之子——身着淡蓝色狩衣、[20]下束浅黄色腰甲、佩挂系着弦袋的太刀,在大殿的庭院中一丝不[21]苟地守候着。贯首座下有人见了心生疑虑,便派了个“六位藏人”[22]近前问道:“在空柱旁靠近铃索处,穿布衣的是何人?擅闯内禁,其罪非轻,速速离去!”家贞庄严肃容、恭恭敬敬地答道:“听闻今夜有人欲对吾家主公备前守大人,图谋不轨。吾专程在此护卫,要查探个切实究竟,绝不能离开。”说罢,依旧端凝跪坐。“殿上人”们眼见形势不妙,情知暗杀之密已泄,当夜只好作罢。

随后忠盛被鸟羽上皇召至御前起舞,有人乱打拍子,阴阳怪气地[23]叫道:“伊势平氏真是个醋瓶子!”其实平氏一族原是桓武天皇的[24]后裔,只因有些年头没住在京里,便成了“地下人”,不能登殿议事。由于他们久居伊势,故而用那里的特产烧酒瓶,借物代名,自[25]称为伊势平氏;又因忠盛眇目,所以被人借谐音讥讽为醋瓶子。忠盛虽怫然不悦,却也莫可奈何,遂于歌终舞罢前悄悄退离御宴。他来到紫宸殿北侧,当着那些殿上人的面,解下悬挂腰间的短刀,交予[26]主殿司,随即拂袖而去。在外守候的家贞见到主公,关切地问道:“殿中是何情形?”忠盛本欲告知受辱一事,但见家贞拔刀欲试的模样,怕他上殿闹事,便答道:“无甚要紧事。”

五节会上素来有个惯例,人们一边唱咏着“薄纱纸、紫染纸、缠[27]丝笔,画着巴纹的笔杆”等有趣的事物,一边欢快起舞。昔日有[28]一位太宰权帅季仲,因为面庞黝黑,被人戏称为“黑帅”。在他担[29]任藏人头时,于五节会上跳舞,也有人怪叫道:“呀,好黑啊,如[30]此黑头,是让何人涂上了黑漆呢!”又有花山院前太政大臣忠雅,尚未十岁时因父亲中纳言忠宗辞世,而成了孤儿。已故的中御门藤中纳言家成,其时任播磨国守,招他为婿,令他得享富贵荣华。也是在五节会上,家成被人们冷嘲热讽:“播磨米乃木贼草?抑或粗叶[31]树之叶?为何要替他人磨光去垢!”“这些古时发生的事例,最终都没有闹出大事来。不过如今佛法衰微,在这种人心不古的末世,可就说不准了。”人们议论纷纷,担心因为讥讽忠盛而引出祸乱来。

果不其然,五节盛会刚过,全体殿上人齐向上皇参奏,禀道:“查历代先例,带剑上殿饮宴,或随带佩武家臣出入宫禁,须严守[32]‘格式’,并经皇命敕许,方能行之。如今朝臣忠盛,擅召自家带甲武士,私入内庭;忠盛自身亦腰佩短刀,列席节会。此二者俱是前所未有、历朝罕闻之重罪,大不敬于上皇。请上皇将忠盛两罪并罚,削去殿上仙籍,罢黜官职。”鸟羽上皇闻奏,震惊异常,遂传忠盛到殿前质问。

忠盛答道:“家将于殿庭守候一事,微臣实不知情。但近日坊间风传,有人意欲暗害微臣,臣之家将追随臣多年,亟欲助臣免受意外之辱,因此擅闯大内,非臣所能预知,亦无从阻止。若见责此事,可即召该名家将质询。至于臣所佩短刀,前已交由主殿司寄存,请降旨提取,验看短刀真相,再定臣罪不迟。”上皇以为有理,即刻命人取来短刀,当场御览检视。原来那刀鞘表面涂着一层漆,鞘内却是木刀,刀身上贴着银箔。上皇道:“卿为免当殿受辱,假作带刀之状;为防日后责罚,以木刀代真刀。心思缜密,殊堪慰勉。凡操弓矢之良将,皆当有此等智谋。至于家将擅进殿庭守候,那是武士侍奉主公的惯习,与卿无关。”如此一来,忠盛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博得了上皇的好感。

三、鲈鱼

[33]

未几,忠盛有三个儿子受封为诸卫的佐官,并因此拥有了登[34]殿的资格。公卿贵族出身的“殿上人”们,对平家父子再也无可[35][36]奈何。某日,忠盛由任所备前国返京,鸟羽院问他:“明石浦景色如何?”

忠盛作歌答道:“明石海岸边,岁岁浩荡风频频。[37]

残月微明夜,海风拥浪潮翻涌,奔腾推波势滔天。”

鸟羽院赞赏不已,下令将这首歌收入《金叶集》中。

忠盛有一位红颜知己,是在内廷当值的女官,忠盛经常暗地里与她幽会。有一回,不慎在女官的香闺中遗下一把扇面绘有月亮的折扇,同僚女官见了,打趣道:“这是何处洒漏的月光呀?来头相当可疑哦!”那女官便作歌答曰:[38]“月光也寻常,只是漏自云霄间;

若问何方来,受答无因非等闲。”

忠盛知悉此事后,对女官的感情愈发深厚了。这位女官便是萨摩[39]国国守忠度的生母。俗语云:琴鸣瑟和。忠盛是如此倜傥,女官[40][41]自也不逊风雅。后来忠盛官至刑部卿,于仁平三年正月十五日辞世,终年五十八岁。因清盛是平家的嫡长子,便继承了父亲的官职。[42][43]

保元元年七月,宇治左大臣藤原赖长叛乱,其时,清盛为安艺守,誓言效忠天皇,旋以勋功擢升为播磨国守,保元三年再晋升[44]为太宰大贰。平治元年十二月,藤原信赖谋反,清盛竭力平叛,[45]肃清逆贼。皇诏敕云:“屡建殊勋,恩赏宜厚”,乃于次年正月叙正三位。陆续陞迁为参议、卫府督、检非违使别当、中纳言、大纳言[46][47],直至太政大臣的高位。清盛越级高升,未任左右大臣之职,便由内大臣直接升为从一位太政大臣。此际,他虽非近卫大将,却下赐兵仗,随带扈从,敕许乘牛车、辇车出入宫禁。如此恩遇,地位已[48]与摄政关白无异了。“太政大臣为天皇师表,四海垂范,经邦论道,调和阴阳,若无[49]其人,则可从阙。”

由此可知,这太政大臣又叫作“宁缺勿滥之官”。既然是“如果没有适当人选,就可以保持缺位”的官职,那么“一天四海”尽归其掌握,也就无可非议了。[50]

平家能够这般荣华繁昌,据说是得力于熊野权现的庇佑。往昔清盛公任安艺守时,自伊势海乘船去熊野,海途中有大鲈鱼一尾,跃进他的船舱。熊野神社的向导道:“此乃权现之恩赐,还请大人速[51]速烹食。古时亦有白鱼跃入周武王舟中故事,皆是上佳吉兆。”虽[52]然在去神社参拜的途中,必须恪守十戒,不进荤腥,但清盛公还是命人将鲈鱼料理了,分与阖家亲眷子弟一起食尽。自此吉事频频,他自己一路高升至太政大臣,子息也俱得陞官,真比青龙乘云飞升还要快,超越了先祖九代的往例,实在是可庆可贺。

四、秃发

[53]

仁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清盛公年五十一岁,忽而染疾,病体日沉,遂发愿出家,法名“净海”。大概是由于入道的缘故,疾患很快得以痊愈,因而得葆天寿。此际,平家真可谓威名震朝野:人人钦仰,仿佛草木依依恋眷春风;家家向慕,好似大地久旱渴盼甘霖。提起六波罗殿一族的贵胄子弟,不管怎样的豪门望族,都无法与他们并列比肩。入道相国的内兄,大纳言平时忠曾言道:“不入平家休为[54]人。”因此,天下万民都想着找些因由,与平家一门拉上关系。非[55]唯如此,甚至连衣领的折法、乌帽子的叠法,只需放言乃六波罗之样式,世人即争先恐后,群起效仿。

无论是何等贤明的君主,抑或是如何能干的摄政,皆不能免于被无聊的小人聚首暗处,播弄是非,嚼舌头根传一些闲言流语,这本是世间常有之事。然而唯独在入道相国鼎盛时期,却绝无任何人敢说平家的坏话。究其缘由,盖因入道相国措置独到:他精心挑选三百名年[56][57]龄在十四五六岁的少年,一律秃发,统一穿着赤红的直垂,令他们出没于京中各处探听访查。一遇上口出恶言,不利于平家者,便立即纠党结群,闯入乱言者家中,抄没其家私财产,并将其捉拿到六波罗府里去。平民百姓瞧在眼里,即使心中愤慨不满,也无人敢说三道四。一见“六波罗殿之秃发”,道路上行人、骑乘、牛车,尽皆避[58]之唯恐不及。当真是“出入禁门不问姓名,京师长吏为之侧目”了。

五、满门荣华

入道相国不仅己身备极尊贵、享尽荣华,平家满门子弟也跟着得道升天,悉数发达起来。嫡长子重盛以内大臣兼任左大将,次子宗盛[59]以中纳言兼任右大将,三子知盛官至三位中将,四子重衡任藏人头,嫡孙维盛任四位少将。平家一门共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此外尚有各国国守,及在卫府与诸省司任职者,计有六十余名。殿宇庙堂之上,仿佛再无别姓。[60]

往昔圣武天皇之时,在神龟五年朝廷始设中卫府大将。大同[61]四年中卫府改为近卫府,那时起兄弟分任左、右大将的情况,只[62]出现过三四次:文德天皇在位时,藤原良房以右大臣兼任左大将,藤原良相以大纳言兼任右大将,此二人乃闲院左大臣冬嗣之子;[63]朱雀院时,左是小野宫流藤原实赖,右是九条殿藤原师辅,此二[64][65]人乃贞信公之子;后冷泉院时,左是大二条殿藤原教通,右是[66][67]堀河殿藤原赖忠,此二人乃御堂关白之子;又有二条院时,左[68]是松殿藤原基房,右是月轮殿藤原兼实,此二人乃法性寺关白之子。以上诸例皆因是摄政关白的后裔,若是常人绝无此等殊荣。如今,[69][70]以往殿上人们不屑为伍者的子孙,却穿上了禁色杂袍,全身绫罗锦绣,身居大臣大将的高位,兄弟并肩担任左、右大将,虽说是末法时代,可也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此外,入道相国尚有爱女八人,都鸳盟得谐,婚姻美满。其中一女在八岁时与樱町中纳言藤原成范定有婚约,“平治之乱”后退了[71]亲,嫁予花山院左大臣为妻,诞下几个麟儿。至于藤原成范缘何被称作“樱町中纳言”?乃因他生性风雅潇洒,尤其钟爱吉野山的樱花,遂于封地内栽种了连绵的樱树,并在樱林中造屋居住,踏春赏花者便将此处唤作“樱町”。樱花的花期通常只有七天,七日后就凋零[72]了。藤原成范怜花惜花,诚心向天照大御神祷告,竟使得花期延长为三七二十一天。那时君上贤明,神德昭彰,所以樱花也颇有灵性,能保持二十日的花期。

清盛公的另一个女儿被册封为皇后,生一子被立为皇太子。此子[73]即位后,为母后上尊号,称“建礼门院”。她既是入道相国的掌上明珠,又贵为国母,尊荣自然毋庸多言。[74]

还有一女白河君,系六条摄政的北政所,封“母代”,高仓天皇特降谕待之以“准后”礼,极有地位。[75]

又一女,系普贤寺关白的夫人;

又一女,系冷泉大纳言藤原隆房的夫人;

又一女,系七条修理大夫藤原信隆的夫人。

另外,又有一女,系清盛公与安艺国严岛神社女侍所生,于后白[76][77]河法皇处服侍,充任女御;最后一女,系九条院杂仕女常盘所[78]生,在花山院行走,担任“上臈女官”,称为“臈之御方”。

日本又名秋津岛,共分六十六国,由平家支配的就有三十余国,逾国土之半,而庄园田地更是难知其数。绮罗堂前列,繁花似锦来;车骑填街衢,门前成市廛。扬州之黄金、荆州之宝珠、吴郡之绫罗、蜀江之纹锦,七珍万宝,咸集毕呈,无一或缺。“歌堂舞阁之基,鱼[79]龙爵马之玩”,即令是帝阕仙府,怕也不外如是。[80]

六、祗王

一天四海既已掌控手中,那么无论民间有怎样的闲言、嘲讽,入道相国也全然无须顾忌了。他肆意恣纵,由着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举例而言:当时京中有一对姊妹花,名叫祗王、祗女,是有名的舞妓;她们的母亲刀自,也是舞妓出身。清盛公甚为宠爱姐姐祗王,妹妹祗女也由此身价倍增,为京都公卿所追捧。清盛公又给她们的母亲刀自,择地营建了一栋重檐斗拱的华屋,每月还送一百石米、一百贯钱作为生活开销。祗王一家家道昌盛,安享富贵。

舞妓始于鸟羽院时期,最早由岛千岁、和歌前这两人表演。起初[81]舞者的装束是穿着“水干”、戴着立乌帽子、腰插银鞘腰刀,扮作男子,故称之为“男装舞”。后来立乌帽子与银鞘腰刀都被去除,舞妓只穿着“水干”,甩动白色的长袖翩翩起舞,因此这一歌舞被唤作“白拍子”,深受贵族们的喜爱。

京里其他舞妓耳闻目睹祗王的尊荣,或羡或妒。羡者道:“祗王真是幸运呀,同为乐女,哪个不想遇到贵人呢?肯定是因为她名字中有个‘祗’字,所以才运气特佳。我们也把‘祗’字加在名字里,瞧瞧能否走运。”于是纷纷改名,有人叫祗一、祗二,有人叫祗福、祗德,都希望自己像祗王般好运当头。那妒者却说:“幸运与否,乃前世修因、后世得福,同名衔文字毫不相干。”不少人听了,便不把‘祗’字加到名字里。

时光荏苒,三年后,京都新崛起了一位舞妓,来自加贺国,名叫[82]“阿佛”,年方二八,芳名远播,被敬称为“佛御前”。京里上下人等纷纷赞叹道:“往昔虽多见舞妓,然如此丽人、如此妙舞却还是头回见到哩。”因此阿佛颇受欢迎。

但阿佛却自有思忖:“今时我虽声名显扬,然而未蒙太政入道青睐,心中实感遗憾。我不妨照着乐户的惯例,毛遂自荐,自行登门拜[83]会吧。”于是便在某日来到西八条府门前,门房的下人慌忙入内禀报道:“京都闻名的‘佛御前’,此刻正在府外求见大人。”入道相国不屑道:“什么?舞妓须当候人传唤,方可上门,岂有不召自来之理?况且祗王就住于此处,神也好佛也罢,都不准进来,让她速速离去吧!”

阿佛受到这样的冷遇,心灰意凉,正要转身离开的同时,祗王向入道进言道:“舞妓自荐,其实是本行常有的通规。况且阿佛年龄尚幼,不假思索便谒府拜会,也属情有可原。如果就这么冷酷地回绝她,我有点于心不忍。因我也是乐户中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所以恳请大人唤她进来,见她一面吧。即使不观舞不听曲,只须恩赐一见,她也会不胜感激的。”入道相国道:“你既如此说,那便见上一见,而后再叫她回去不迟。”遂命人去门前传唤阿佛。此时阿佛已坐上牛车准备回去,第二次传话一到,立刻掉头入府。入道相国出来相见,道:“今日原不打算见你,无奈祗王一再劝说,只好见你一面。既已[84]相晤,怎能不听听你唱曲呢?请先唱一首‘今样’吧!”

阿佛应声:“遵命。”舒展歌喉,唱道:[85]

妾身宛似姬小松,

观君当可寿千年;

君前池苑龟山上,

仙鹤群飞聚而嬉。

她巧妙地将松、龟、鹤等吉祥物融入歌中,借以指代自己和清盛公。如此反复唱了三遍,莺舌婉啭、喉清韵雅,闻者无不倾首耸耳,惊为仙乐。入道相国一迭声击节赞赏,道:“佛御前的‘今样’唱得妙极了,想必舞也跳得极好啰?请献一段霓裳舞如何?传鼓手上来!”

鼓手依命打起鼓点,阿佛伴着鼓声翩然起舞。她绛唇玉颜、姿容妩媚,青丝萦风、飞袂修裾;纤腰低回似亭亭采莲,扬眉转袖若盈盈雪飞,博得了满堂喝彩。

舞终歌尽,入道相国已是目为之眩、魂为之销,全副心思都巴巴地转到了阿佛身上。他请求阿佛留在西八条府中,阿佛道:“您何出此言呢?我是个不召自来的不速客,适才已被您斥退,只因祗王御前的恳求,才得以返回。今相国留我在府,一来我心中有愧,二来令祗王御前情何以堪呢?还是让我回去好了。”入道相国道:“你要走万万不行。既然你对祗王有所顾虑,那我立刻逐祗王出府。”阿佛急道:“这如何能行?即使和祗王御前一同留下,我都已深感不安,相国竟要将祗王御前驱走,独留妾身一人,使我心中更觉惶恐。若您日后思我念我,令人来传,我即刻便至,今日还是放我离去吧。”入道相国道:“毋须多言,我意已决。这就叫祗王搬离此处。”于是命人去通知祗王,连催了三趟。

祗王在内室知悉清盛公倾倒于阿佛的声色,心中已料到数分,却不想背弃就在目前。催促离府的急报接二连三传来,她心绪烦乱,只得草草收拾些行李,准备启行。然而人非草木,常言道:前生缘注定,方得同栖一树荫,同饮一河水。此刻分别在即,难免唏嘘感伤,何况又在这里住了三年,愈发使人恸心留恋。祗王柔肠寸断,凄入肝脾,泣不可抑。可是愁眉泪眼亦是无用,终究仍要别离,她默想从今往后,此身将永不再回,理应留下些印迹以示纪念,遂取来毫笔,涕泗沾襟,在纸屏门上题了一首短歌:

春芽与衰草,同在原野生;[86]

一朝秋风至,萧瑟同凋零。

题罢,坐车归返己家。甫一进门,便合身倒在纸屏门后,纵声悲啼。刀自和祗女见了,忙问道:“所为何事?”祗王抽泣不答,询问跟她同回的侍婢,才明了原委。自此以后,每月一百石米与一百贯钱再不送来,换作阿佛的亲人享受此等殊荣。京里人议论纷纷,都道:“既然祗王从入道府里得了‘长假’,我们何不寻她冶游伴玩!”于是有的致信邀约,有的遣派使者。祗王虽然沦落潦倒,却心气甚高,不愿做他人玩伴,既不收信,亦不见使者。但这些殷勤相召之事,让她更觉黯然,终日以泪洗面。

流年匆匆,冬去春来。翌年阳春时节,有使者至祗王处传达入道相国的口信,言道:“佛御前近来百无聊赖,你若有空,来唱一曲‘今样’,跳个舞,给她抒闷解颐吧。”祗王却不回信。入道相国怒道:“祗王竟敢一言不复?实在大胆!倘若不想来,直说便罢,我净[87]海自有办法。”此语传到刀自耳里,吓得她惊慌无措,流泪训斥祗王道:“为何不给相国大人回信呢?总比遭到叱责强啊!”祗王道:“我实不欲再去那伤心之地,因此不知如何答复才好。此番传召不去,他说自有办法,想来也无非是将我们逐出京去,不然就是取我性命。我早已做好最坏打算,即使被逐出京,也无甚惋惜;就算丢了性命,此身残花败柳,亦无须珍惜。他厌我弃我,我再不想见到他了。”

于是,依然不复信给入道相国。刀自又劝道:“这般世道,想要苟活,岂能违背清盛公的意旨?白首之约乃前生缘定,并非始自今世。有的男女海誓山盟,不久却劳燕分飞;有的虽若即若离,到头反而厮守一生。人世最无定的便是男女间的情事。你能得到相国大人三年的宠爱,已甚为难得。这回有召不应,想来虽不至于会因此丧命,但被逐出京都倒极有可能。若果真如此,你们年纪尚轻,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荒郊岩洞,总有法子活下去。可你们的老母体弱气虚,要是被逐离京城,到乡野生活,饮食起居极为不惯,想想都觉可悲。娘求求你,就当是尽孝修福,让我留住京中度过余生吧!”祗王虽感再作冯妇极是尴尬,但母命难违,只好含泪应允,满心幽怨自不待言。

她左思右想,颇感独自一人去相国府,有些难为情,便带同妹妹祗女及另外两个舞妓,四人共坐一车,来到西八条府邸。仆人领她们到一间十分简陋的屋子里歇脚,祗王暗忖道:“竟然不带我去以前的住处么?这太过分了!我本身并无过失,相国大人却弃我如遗,如今连歇息的宿屋也降了规格,真是叫人心碎呀。这如何是好呢?”她哀思满面,又怕被人瞧见,只得以袖掩面,但泪水仍然从袖管处不由自主地簌簌落下。

阿佛听说此事,心中怜悯,向清盛公道:“这样对待祗王御前,怕是不妥。我的住处是她以往所住,叫她来这边吧。不然就让我过去见她一面。”入道相国道:“决计不可。”阿佛无奈,只索作罢。入道相国随后召见了祗王,却不理不顾她的心情,道:“阿佛近来时感无聊,你唱一首‘今样’,以资消遣吧。”祗王既然答允前来,便不打算违抗清盛公,遂强忍珠泪,唱道:

佛身本为凡子,

我等亦能成佛;

人人皆具佛性,

可哀天差地别。

语调悲戚,噙泪唱了两遍。列席的平家一门公卿、殿上人、大夫,甚至家将,皆被感染动情,热泪盈眶。入道相国开怀道:“此曲应时即景,唱得十分巧妙;原本还想再欣赏你的舞技,只是身有要事,今日便到此为止吧。日后你要主动常来,唱唱曲、跳跳舞,给阿佛解闷。”祗王默然无言,敛衽含泪退出。

归家后,祗王对祗女说道:“只因母命难违,我才勉强又去了本不该再去的伤心地,再度含羞忍辱,真是透骨酸心。与其苟活于世,倒不如投河自尽,免得再受污辱。”祗女答道:“如果阿姊投河,我定相从于波涛中!”母亲刀自知悉姊妹俩的想法,心中忧愁伤悲,却也别无善法,唯有哭着劝道:“你的悲诉并非毫无道理,是我让你受委屈了。如果事先知道会发生这种事,我绝不会强你所难的。可是后悔已经无用,若你和祗女一起投水而死,扔下我这孤苦伶仃的老婆子,活着也无意义,索性随你们齐赴黄泉吧。只是你可曾听过,逼死阳寿[88]未尽的生母,那是犯了五逆罪。人生如寄,天地如逆旅,耻辱委屈都是过眼云烟,怕只怕永堕地狱的黑暗中,不能超脱。你若犯下五[89]逆罪,今生也就罢了,来世仍要堕入恶道,那将是何等苦痛不堪啊!”她垂涕流泪,絮絮叨叨地劝说着。祗王拭去泪水,道:“如您所说,我若当真投河自尽,确实要犯下五逆大罪。所以自杀的念头我已经打消了。不过京城已不能安住,为免再遭折辱,咱们一家即刻动身离京吧!”[90]

就这样,祗王于二十一岁时削发为尼,在嵯峨山深处筑了一个草庵,与青灯古佛相伴,诵经度日。妹妹祗女暗思道:“我曾有言在先:如果阿姊投河,我定相从于波涛中!如今姐姐避世出家,我也要践约,弃离红尘。”遂在十九岁时,也改装出家,缁衣芒鞋,同姐姐一道修行积福。母亲刀自眼见姐妹俩都遁入空门,想道:“世道艰难,两个女儿年纪轻轻就削去了青丝,我这老朽的母亲还留着一头白发做甚?”乃于四十五岁上也落发剃度,与女儿们一起虔心礼佛,期盼死后能往生极乐。

春尽暑往,丹枫迎秋,不觉又到了七夕。天上银汉迢迢,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人间情丝脉脉,相爱的男女在楮树叶上写下心愿。祗王等三尼遥望日薄西山,默思那夕阳隐没之地,不正是西方极乐世界吗?将来终有一日要去往那片净土,无忧无虑、愁烦俱消。又想起过往种种不幸,柔肠百回,泪下千行。

黄昏过后,母女三尼掩闭竹扉,在昏暗油灯下低声诵佛。忽然传来“笃笃笃”的叩门声,三尼惊道:“深山幽林,这草庵白日都少人来,竟有人夤夜来访?莫非是鬼魅作祟,要阻挠我等苦命人顶礼向佛?竹扉单薄,即使不去开,也极易撞破,不如去开了,放来者入来。若鬼魅执意要杀生害命,我们就凭着一直信赖的阿弥陀佛之本愿,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