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雷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2:18:06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处世雷区

处世雷区试读:

内容提要

善于言辞,无疑对每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艳羡,使人崇拜。

善于言辞,不无裨益

善于言辞,无疑对每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艳羡,使人崇拜。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孤癖,存在着对说话的胆怯心理。“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是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自己这样呢?”其实,那并非某个人所特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状态不太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凡是人,都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有着不健康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次临播音,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那么,怯场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怯场时,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会怯场。”他会随之而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美国某年轻议员在向一位年老而富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心里老是扑通扑通跳,这是否正常?”年老的议员则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如此情况。”

台湾某名歌星这样说过:“每当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此话表明了这位歌星对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他马马虎虎地行事,觉得凑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就可能不会怯场。毛病点拨:说话胆怯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给自己留条后路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沼里打滚;公牛长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妈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会添加什么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当老板,要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才能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样的经营哲学,是依照自己吃过的亏,以及前辈告诫的教训,逐渐累积而成。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这医师的父亲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儿子医师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我把你一个患了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七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也有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准,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五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的确,当老板、当师父,都要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招数和伎俩,否则怎么和别人竞争?怎么存活?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autono mous morality)和“他律性道德”(heter onomousmorality)。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大快朵颐。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是羼加了一点马肉没错!”老板笑着回答。“加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脸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对不起,是羼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马肉呢?”“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老师也说过“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没良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实、正派经营、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

早期,美国西部旷野中,经常是一望无际,难得看到村落和商店。

有一个旅客,开了一辆破车,终于找到一个小城;他真是口渴难耐,就向小商店买了一大杯牛奶,一下子就咕噜咕噜喝完了!但他觉得还不够,又向老板买一大杯。“没有了!没牛奶了!”老板摇摇头说。

这旅客觉得很扫兴,就自言自语说:“怎么没牛奶了呢?喝得还不过瘾哪!”

商店老板听到客人抱怨,自己的嘴巴也就嘀咕了起来,好像在骂人似的。“老板,你在骂谁啊?”客人不解地问。“骂谁?我在骂我的女店员啦!”老板很气愤地说,“我刚刚才出去买一下东西,她也不晓得死到哪里去了,害得野狗跑进来,把一大桶鲜奶都快喝得精光了!要不是我早一步回来,恐怕你连一杯牛奶都喝不到!”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但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毛病点拨:正因人的自私、不道德和贪欲,才使社会更加功利、贪婪,而有类似出售病死猪肉给人吃的情况。不能不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思考。

说话切忌“一根肠子通到底”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兼听则明

世界上只有狂妄的人,或者是愚蠢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认识、了解一个事物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的信息。

听是接受的前提,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得听,这样才能给我们的赞美对象作出合乎实际的,恰当的评价。“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名言。本是用来形容封建帝王集思广益,听取各种意见,才能辨别是非曲直,治理好国家。但是,在我们赞美别人的时候,同样应该采取“兼听”的态度,“偏听”是不可能对一个人做出合理的赞美的。

赵括长平之战折损赵兵40万,这个典故几乎是无人不晓。后人多半都将罪责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实际真正的债主应该是赵王,确切地说,应该是赵王的“偏听”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别有用心的大臣向赵王推荐赵括,称赞他是将门之后,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定能不负迎击秦兵的重任。随即又是赵括自己一番口若悬河的“纸上谈兵”,使得赵王对这个年轻后生也大为赞赏,听不进“知子莫如父”的赵奢的劝说,最终换下老将廉颇,派赵括带了40万赵兵去跟秦人抗击。

40万赵兵被坑杀,惨绝人寰。如果赵王能够“兼听”的话,把对赵括的各种评价综合起来,做出正确的决断,那么战国争霸,鹿死于谁手,还未可得知。赵王听信一面之词,轻下决断,最终换来了长平之败。“兼听”能让我们辨别出一些虚假的赞美。因为赞美能给人带来好处,有许多人便会翻动三寸之舌,千方百计的制造和利用虚假的赞美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如赵王一样,“偏听”这种赞美,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虚假的赞美可以使听者受到蒙蔽,无法真正看清被赞扬者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某厂正准备任命一个科长。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张三在和厂长的闲聊中对李四大加赞美,说他如何的办事认真,尊重上司,厂里的许多人都希望他能够当上科长。过了几天,王二又对着厂长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这时,你若是厂长,该怎么办呢?因为平时李四在你眼中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是个做科长的料。如果这时轻下结论,那你就错了。原来这个李四在厂内表现得如谦谦君子,却常在家里聚众赌博,张三、王二都是他的赌友。

尽管有很多人舌绽莲花,善于言辞,常用精美的包装,掩藏虚假的实质,给听者一种逼真的假象,但只要我们采取“兼听”的态度,便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兼听”除了能让我们揭穿虚假赞美的同时,也能让我们识破小人的谗言,给当事者以应得的赞美。

据说魏王派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竟然久攻不下。平时跟乐羊有嫌之人乘机大进谗言,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乐大将军必有异心,因为中山国有他的儿子作人质,他很有可能会率军投降中山国。一年之后,乐羊灭了中山,班师回朝。论功行赏时,魏王给了乐羊一只精美的大箱子。乐羊还以为是金银珠宝,待回家打开一看,才发现竟是一箱大臣们诋毁攻击他的奏章。毛病点拨:魏王如果“偏听”一班朝臣的谗言,降罪于乐羊,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可贵的是他在听了谗言的同时,也听了为乐羊辩护之言,两相参照,做出了明断。那一箱奏章,可以说是他给乐羊的最高奖赏。

欲擒故纵见利弊

上司拒绝下属容易,下属拒绝上司就很难。因为拒绝有可能使上司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威严受到质疑。

当上司提出要求,而我们又没有直接拒绝的话,我们可以委婉地陈述一些理由,否定支持他要求成立的依据,明理的上司自然会放弃自己的要求。

某公司的经理召开了一个确定新商标的讨论会,这个新商标由经理一手笄。本已经决定了。现在开了个会只是走一下形式,以示民主。“先生们,今天就新商标的事向大家征询意见,请大家勇跃发言。我这里选了一个大家面前的优点。”经理说着从桌子抓起一张纸扬了扬,说:“这个旭日商标,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吧。迈克尔先生,你认为如何?”“很好!”营业部主任迈克尔笑着答道。

经理接着又问了其他几个部的主任,大家都表示赞同。“经理先生,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说。他是出口部的职员,叫史密斯,因出口部经理正在国外谈生意便由他替上。“这个商标很不错,充分了重视了我们的贸易伙伴日本,但是他却忽视了亚洲最大的我们正努力开拓的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人怎么能够容忍一个像日本国徽似的商标在国内出现呢?所以,这个商标考虑得不太周到。你认为呢?经理先生。”

经理愣了一下,沉思片刻以后,微笑着说:“这个商标有欠妥的地方,商标得重新设计,就交给你们出口部负责吧,你们比较了解国际市场。”

在这一次说“不”中,史密斯利用了迂回战术,欲擒故纵。先称赞商标做得好,下了经理心理戒备的武装,接着巧妙的摆出确凿的事实,权衡这个商标的利弊,不动声色的否定了它。毛病点拨:该故事中的文密斯既充分维护了经理的自尊心,又从大局出发,指出该商标的害处,使经理心甘情愿的接受手下的意见,放弃自己的观点。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快。

不攻自破

凡事动脑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因而会有许多意外在等着你……

丰臣秀吉,是日本慕府时代权倾朝野的摄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

有一次,丰臣秀吉突然命令下属准备一下,次日随他上山采蘑菇。

这可让他的一帮部下急坏了。如今已过了采蘑菇的时节,山上的蘑菇早没了。但是采不到,老虎一发威,可不是闹着玩的。

下属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们到附近村落里紧急收购了一批蘑菇,并把它插到了丰臣秀吉要来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丰臣秀吉便带着下属们来采蘑菇了。“啊呀!这蘑菇真好,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好的蘑菇!”丰臣秀吉赞叹道。“其实这蘑菇是他们怕大王您采不到而降罪,昨晚连夜插上去的。”其中一个下属乘机“告密”。

丰臣秀吉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农民出身的我,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大家为了我而辛苦了一夜,这份苦心,我又怎么会怪罪呢?为了感谢大家,这些蘑菇就分给你们去品尝吧!”

面对这个没人敢说“不”字的人物,聪明的下属们巧用心机,让他自动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需要。属下的行为,使丰臣秀吉明白了属下的一片苦心。这份苦心又是对丰臣秀吉无声的赞美,赞美他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他有支配下属生死的地位,他们不择手段的来满足自己的愿意。想到这些,丰臣秀吉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那些下属拒绝的行为,也达到了赞美的效果。毛病点拨:当你的上司向你提出了你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只要你做出竭尽全力为他的要求忙碌的样子,虽然你拒绝了上司的要求,但同样会博得他的好感。

保持清醒的头脑

路在自己脚下,怎么走由自己来决定,一味顺从终究会迷失自我!信不信由你!餐桌上,七八个汉子为打开一个恼人的酒瓶塞于几乎败了酒兴。经过他们轮流折腾,现在那个软木塞非但起不出,反而朝瓶内陷下去半厘米。有人提出应该用剪刀挑;有人则否定,认为木质疏松,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只螺丝钉旋进本塞,然后用力拔出;还是有人否定,认为即使稍微朝下用点力木塞也会掉进瓶内。又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锥子对着木塞朝瓶颈壁的方向用劲插入,然后可望将木塞随锥子一起拔出。大家说主意虽好,可惜眼前找不到这种家伙。再次折腾的结果是软木塞没有取出,却掉进了酒瓶内。汉子们在一片惋惜中发现了事情的结果——酒能倒出来了。

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人们往往发现原来最不愿意走的那条路竟是最好走的路。这个世界上,最清醒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自己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岂不是一种悲哀吗?一位勤劳的农民,从自己的菜园中收获了一个大南瓜,他又惊又喜,便把这个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赐给农民一匹骏马。这件事很快家喻户晓。一个财主开动了脑筋:献个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骏马,如果献一匹骏马,国王会赐给我多少金银珠宝或美女呢?于是财主向国王进献了一匹价值连城的骏马。国王同样很高兴,吩咐侍者:“把那位农民献的那个珍贵的大南瓜,赐予这个献骏马的人吧。”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心态。那种见别人做什么就想做什么,不假思索的人,注定会事与愿违。

金蝉脱壳

对领导说“不”,不仅要有勇气,更要用智慧,有勇无谋的拒绝非但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为自己招来灾祸。

鼓德怀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他用兵如神,“百团大战”杀得小日本丢盔弃甲,出兵朝鲜更是让美国佬威风扫地。但在政治上则显得过于单纯。

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把刚出苦海的中国人又拖进了灾难中。各地大放卫星,浮夸海夸成风。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单纯直爽的他刚从湖南考查回来便马上给毛泽东上了万言书,激烈地抨击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弊病,向毛泽东的现行政策说“不”。

不过他这种方法太过直接太过激烈,此时的毛泽东已听不进诤谏了。看完万言书便开始对彭德怀发难了。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向中国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说“不”,却获得了赏识。历史传说小小甘罗十二岁拜上卿,秦始皇对他的评价是“孺子之智,大于其身”。这些都或许源自一次他跟秦始皇关于“公鸡下蛋”的辩论。

秦始皇听信方士公鸡蛋能长生的话,便命令甘罗的爷爷前去寻找。“爷爷,您有什么心事吗?”甘罗看到愁眉不展的爷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便上前问道。“唉,皇上听信了方士的话,要吃公鸡蛋以求长生。现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内找不到,就得受罚。”

甘罗一听,也着急起来。不过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爷爷,你不用再为此事操心,三天后我替你上朝去,我有办法应付皇上。”听了甘罗的话,一向信任他的爷爷也就放下心来。

期限已到,甘罗不慌不忙地随着一班大人走进宫殿。

秦始皇认识他,暗想一个小孩跑进宫殿来简是无礼,便生气的问:“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你爷爷找不到鸡蛋不敢来了?”“启禀陛下,我爷爷来不了啦。”甘罗冷静地说,“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只有我替他来上朝了。”“胡说!”一句话把秦始皇逗乐了,“你这孩子,男人怎么会生孩子?”“既然公鸡能下蛋,为什么男人就不会生孩子呢?”甘罗反问道。

秦始皇一听,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看出了甘罗不简单,便对他破格录用。毛病点拨:小甘罗把利用归谬法使秦始皇发现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他再狠也是一个明理人,当然不会拒绝甘罗的“不”。要是当初彭老总能够学学甘罗,想个什么主意让毛泽东看到那些“卫星”与事实的矛盾之处,可能不仅他自己不会受累。

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由兄妹自己,也不是由他的父母所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自己来定位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往是以身作则,组织得好,指挥得当的领导者,他常常是处处自己做样子,即使能力差一点,也可以把下属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把工作、事业搞好。反过来,对于只说不做,只要求下属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领导,下属是不买账的,因此,要想得到下属的赞美,就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干着指挥”,而不要“站着指挥”。

领导者“干着指挥”,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这种命令,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有声的文字的命令更有效,更有威力,这种威力,不是靠领导者手中的权力、不是强制力,而是靠领导者自身的模范带头,艰苦实干的作风,这是一种威望之力。

如果领导有仅仅是“站着指挥”,慢慢地与下属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距离,甚至一道鸿沟,指挥就会失去威力,甚至会完全失灵。特别是“调摆”(指领导者的组织和指挥)任务不大的领导者更不能“站着指挥”。试想,一个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单位,那里的“小萝卜头”也仅仅是发号施令,不亲自动手,行吗?下属会拥护他,亲近他吗?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时时都摆出讷一等的架子,要多参加一些极平常的劳动,比如:打扫卫生、装订文件、整理报纸等,或者一些突出性的活动。从分工来说,这些活当然属于下属工作人员,但你绝对不要认为与自己无关。当你得闲时候或者“就势”帮助下属做这些事情,你能给下属一种自重感,使他们感到你看重他的工作,尊重他的人格。同时,你又能给下属一种亲切感,使他感到你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愿意在你的手下工作。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单位搞好,必然要向自己的下属提出许多具体的要求,制订具体的行为规范,要使每个下属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达到这些要求,办法很多,而最根本的就是:凡是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举个小小的例子:要求下属上班,开会不迟到,领导者自己首先要按时到,如果自己迟到了,就没有资格批评迟到的下属了。日本丰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创始人和总经理本田宗一郎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田宗一郎以对人太粗暴而闻名,他一看见员工做得不对,拳头立刻就会飞过去。尽管这样,年轻人并不讨厌他,反而更加佩服他的表率作风。因为本田宗一郎都是自己率先去干棘手的事,艰苦的活儿。亲自做示范,无声地告诉人们:你们也要这样干。

例如1950年,也就是藤泽武夫进入公司的第二年,有一天,为了谈一笔出口生意,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在滨松一家日本餐馆里招待外国商人。

外国商人在厕所里不小心弄掉了假牙,本田宗一郎听后,二话没说跑到厕所,脱光衣服,跳下粪池,用木棒小心翼翼地慢慢打捞,打捞出来后,冲洗干净,并作了消毒处理,外国商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件事使完全失望的外国人很受感动。藤泽武夫目睹了这一切,认为一辈子可以和他合作下去。而他的下属们更是从中受益匪浅,由此懂得了在金钱面前谁是高尚的,谁是渺小的了,因为那么肮脏的活儿,完全可以给钱让人去干。

另外,一个深得人心的领导者还必须能勇于承认错误。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任何高明的领导者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没有失误。能否成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好上司,关键是看你对待错误的态度,而不有没有犯过错误。

一个领导者如果有错不认,就会失去下属的信任,引起公愤,因为领导者的错误与一般人的错误不同,不论什么错误都会影响到下属的利益,工作中的错误自然影响全局的工作,如果不能及早承认、改正,后果就会更严重。还有,领导者有错误,如果他自己不承认,就等于逼着下属承认,这当然会使自己大失人心,下属对你也自然是离得远远的,那么对所分配的工作也自然是能逃就逃,要不然出了岔子,责任谁负呢?一个单位的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到了如此的地步,还有什么号召力,还有什么凝聚力呢?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充当领导呢?

在很大一部分领导者当中,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犯的错误只有上司才清楚,因而企图通过上司的遮遮掩掩来了结问题,他们不知道,领导者最可靠、最有力的监督者是自己的下属。领导者有什么错误或者失误,下属最清楚。因而在下属面前隐瞒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他们认为是你无视他们的存在,只能引起他们对你的鄙视,对你错误的公愤。所以,领导者有了错误,不要有任何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应该严于律己,勇于承认错误。

一般来说,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对领导者的错误,他们不会提出过高的苛刻的要求,当然也不会同意无原则的迁就。有个青年人因工作出色当了县长,在处理一件安全事故中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他非常难过,感到辜负了上级和群众的培养教育,以为上级和群众不会原谅自己。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他作了深刻的检讨。但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作完检讨后,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鼓掌声。大家认为,问题是由于他年轻,经验不足造成的,只要有这种自我批评精神,有这种知错、认错、改错的态度,就说明他是一个好干部,完全信得过他。这个年轻的县长以他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树立了在群众中的美好形象。毛病点拨:下属享有对上司赞美的主动权,要想赢得下属的赞美,就要做好榜样,让下属心服口服。

迷信心理要不得

不要威慑环境与迷信,那是愚昧落后的表现:我们要强大,就要有科学意识。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主宰。

迷信,一般指信神信邪。从心理学上讲,指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王某,女,二十一岁,无业。多次聚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被公安机关收审,不知悔改。最近又参与迷信活动,为一生病的六岁女孩治病,结果延误病情导致女孩死亡。虽然她不是主谋,但为此自责,自愿来心理诊所,要求心理医生给予帮助。王某向心理医生作了如下自述:“我的父母文化都很低,历来相信命运,说自己今生受穷都是前世修来的,还请了算命先生给我算命。后来我从算命书上了解到,人都有四柱八字,四柱就是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都处于一定的天干地支,把每个人出生年份的干支,把每个人出生年份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时的干支凑成八个字,就是八字。据八字可以推算人的吉凶祸福,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出生时就决定了。你说玄不玄?本来开始我也不相信的,但在十八岁那年,我身患痼疾,高考落榜,又加上失恋,到庙里去求了个签,求人解了,还真神,每条都说中了。于是,我真的相信了这世界上有神灵。你看,如今我仍穿着红袜,挂着护身符,只要我虔诚,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如不敬重神灵,就会被五雷劈顶。”

王某是由病态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挫折导致其产生了异常心理中的迷信心理。其表现为轻信妄言、受骗上当,相信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决定了的,相信求签的灵验,相信披红挂绿的驱灾、避邪,相信“不敬神灵,就会五雷劈顶”。迷信是当今社会仍有市场的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必须加以矫正和制止。否则会害人害己危害社会。

算命、占卜、相面、拆字、扶乩、轨草、九宫是迷信操纵者惯常施用的手法。他们多是些江湖术士,常常故弄玄虚,善于应变,牵强附会,有极大的欺骗性。算命先生是如何欺骗算命者的呢?我们先以相术为例,相术又叫看相,分为看面相、看手相,以相貌来推断人的福禄吉凶、功名利禄。相术者在具体操作中,有其惯用的“敲、打、审、干、隆、卖”六字诀。敲,就是旁敲侧击,迂回曲折达其目的。打,突然发问,使被相者措手不及,仓促间吐露真情。审,察言观色,辨别真伪,由已知推未知。干,就是刺激、恐吓,打击要害处。隆,就是赞美、恭维、安慰被相者。卖,指在掌握了对方材料之后,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让对方惊异和折服。再拿占卜来说,占卜一般用词都是模棱两可的,让人难辨真伪,随便从哪个方面都可理解,充满着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占卜先生因时因地因人揣度求卜者心理,往往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转移求卜者的注意力,借以观言察色,揣度其心理和心事。求卜者若是无意识透露一点蛛丝马迹,也就正中占卜者的下怀。他们会顺藤摸瓜,就着圈子打转。学生求卜者多为升学,老年求卜者多为健康,中年妇女占卜多为儿女,常常八九不离十。传说的迷信常常与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那时人们在观念上都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灵魂、死者。迷信的主持者与信奉者对神十分虔诚,迷信者时时刻刻都有遵循迷信指令、检查自己的行为。当代的迷信者则不然,众多的迷信者不是虔诚的鬼神信徒,只是在偶然的机会,遇到外界或身体内部某种干扰变得无可奈何或绝望时,在他人(迷信操纵者)的迷惑下,才会想起鬼神,产生所谓预防性的恐惧,行施有意识的遵循。比如你身患痼疾、生意亏本、高考落榜、失恋、无生育等都可能归因于神灵不佑,而加入迷信者的行列。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利用国民素质不高,渴求解难之机,信口雌黄煽风点火,制造一起起迷信风波。而你小小年纪,偶遇挫折,但急于想寻求解脱之路,即使明知不可而为之,仍希望绝处逢生,喜欢听好话。而且抱着“心诚则灵”的心理定势,对算命的结果非常相信,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轻易屈服于命中注定,做自然的奴隶。如果你表示怀疑,算命先生就以“心诚则灵”和“信不信由你”来应付,既可掩讷藏拙,又可转攻为守,使你不敢怀疑。“不敬重神灵,五雷轰顶”的假想的威慑力对你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十分强大的暗示、制约力量,它由不得你进行理性的思考,只要求你无条件地承认、服从。

因此,你还应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你年纪还小,不能因一时挫折就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要相信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春雨,也有电闪雷鸣,只有不畏艰险,才能到达胜利的顶峰。还应注意培养健康的向上的业余爱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从此生命不再孤寂。

李某,女,三十八岁,农民。

我们那地区的人都认为‘三十八’是个不吉利的数,说每个人的三十八岁都是生命的一个‘坎儿’,这个‘坎儿’是个招灾引祸的节骨眼。因此,我们那儿就特别讲究在过三十八生日时大操大办,把亲戚朋友都请来隆重庆祝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这个三十八岁的人顺利度过这一年。许多人虽然知道这些做法无任何道理,却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今年我也到了这个‘坎儿’,过完生日心里就感到不安。在家里、在外头,听见喜鹊叫就满心欢喜,听见乌鸦或猫头座叫就惶惶不安。

我每天早晨按时给观世音菩萨上香、参拜,求菩萨保佑我平平安安,求菩萨保佑我的生意能够越做越红火。拜过菩萨后,我心里确实感到踏实得多;若是哪天没拜,就心慌意乱,做一也老出错。

上个月我生了一次病,乡亲们和家里人都说我是妖魔附体,不让我去看医生,而是请法师巫婆来给我驱妖避邪。巫婆告诉我:‘你是冲犯了土地公公,必须每天到山上去朝着老鹰峰磕二十个头,否则今年过不完,你就得死于非命!’

我现在天天都要要上山去磕头,把生意也耽误了,病也老是好不利索,心里怕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女儿是个大学生,她要我不信巫婆的那一套,还给我讲了些道理。我觉得女儿的话是不错的,但我不敢照女儿的话去做,每天仍然上山磕头,可是病情却在加重。现在,是女儿硬拉着我到您这儿来,说这也不算是找医生看病,不会触犯土地公公,只是来听听您的指点,所以我就来了。

由于李某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加上其生活的地区有较为浓厚的迷信风气,使之也形成了一种迷信心理。但其迷信程度不是极深,通过教育使之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以事实和实践证明迷信的虚妄,可使其破除迷信,恢复健康心理。毛病点拨:培养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例如体育锻炼、跳交际舞、钓鱼、下棋、弹琴、书法等。业余爱好多,既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又能抵御迷信活动的侵蚀,可谓一举两得。

身正不怕影子斜

羞涩心理会大大妨碍与他人交际,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以至缩短寿命。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某种过度的差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

影响人的心理、个性、性格的因素很复杂。但是,不管这种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们总是有能力纠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类型的。

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议:(1)在和别人交谈中不要踌躇、畏缩、要相信自己说的话和别人说的话是同样重要的。(2)忘掉你自认为可能的缺点和弱点,甚至不妨把优点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你想说的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3)如果你在人多的场合感到羞怯、恐惧时,可以立刻做几次深呼吸,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听听他人的谈话。要牢牢记住,别人也与你一样关心着自己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事实上,可以说没人真正彻底地克服了羞怯心理。但是,大多数人学会如何带着它一起生活。向别人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像政治家、名演员这样一些大部分时间都在众目睽睽下度过的人也承认,面对公众时,也常会出现羞怯感,他们每天都在同羞怯心理作斗争。

无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会使羞怯者不自在,甚至难受的感觉,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会在和别人交往、或个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实际上,克服羞怯心理并不困难,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最有智慧的生物,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毛病点拨:努力克服和控制着差怯心理,会带来很多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别人提供了一个进一步了解你、关心你的机会。

舍本求末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用你的慧眼去努力捕捉每一次机会,因为它就在你身边。

有一回,阿凡提梦见自己有一只大公鸡,一位顾主走过来问:“哎,阿凡提,大公鸡长的又肥大又美,卖不卖呀?”“多掏几块钱就卖。”“你要多少钱?”“给你7块吧。”“太少了。”“得啦,给你8块好了。”“不,还太少。”“12块。”

就这样,两人讨价还价地一直加到9块了。阿凡提从梦中醒来,睁眼一看,原来是场空梦。他又马上紧闭着眼睛喊道:“喂,朋友!行,行!9块就9块,卖给你好了!”毛病点拨:人生最大的憾事是机遇擦身而过,而使你一无所获;人生最狂的惊喜是机遇迎面扑来,而使你命运亨通。在机遇来的时候,切忌舍本求末!

莫要明日复明天

有时间时没有钱,有钱时没有时间,钱和时间都有了的时候却又没有了好身体。今天想明天,真到了明天却又在怀念昨天,什么时候会面对现在呢?

记得曾经有位多愁善感的女孩曾给我写过这样一封信:“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上夜大自考班,整天好像是紧张充实,又像是浑浑噩噩,我没有时间去看清晨的日出和彩霞,晚上与星星谈谈心,驻足于草坪花丛听听花儿、草儿生长的声音,我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放下这一切的俗物,到海南到西双版纳到夏威夷去渡假,那时我该有多快乐……”

读到这封信时,我不由想起一首好像叫作《我想去桂林》的流行歌中这样唱道:我想去桂林,可是我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

在给这位女孩回信时,我说:你的幻想是很美丽的,足以让世上的大多数人动心,但也许它实现的机会很小。其实要享受生活、要快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附加条件,你现在完全可以做得到。你虽然很忙碌,但完全有时间有条件满足你与太阳、星星、花草的约会,不要把这些享受留待明天。只要你今天有享受的心情,你就完全能做到,明天会有明天的不如意和制约条件,是靠不住的,甚至你还会懊恼今天没有好好享受年轻的心情与生活呢。快乐、放松与享受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与借口,它最需要的只是一种你需要它的心资面对今天的现实,给自己今天的快乐,另外一个时空会有另外一种快乐,错过了今天,你也就错过了今天的快乐。而且不只是休闲娱乐中有快乐,工作、学习中也有快乐,它随处躲藏,需要你用心灵去体会,对吗?

现实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沉浸于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抓住现在的时光,是玩耍的时间就尽情地玩耍,是休息的时间就畅快地休息,是工作的时间就认真地工作。怎么可以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抓住现在的时光,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期待在将来生活的某一天,会发生奇迹般的转变,你一下子变得事事如意,幸福无比。未来永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美好、如诗如画,它也只能是将来的一种切切实实的现实。

我有位老同学,当我们还在上高中时,他说:现在美真是太紧张了,没有时间和心情玩,等上了大学我们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上了大学他又说: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还得拼命学才能有份好工作,赚到了钱再去享受吧。工作后他仍然发现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玩去享受,结婚、房子、车子、孩子——……也许等到要退休或临终时他会自私想呢:营营苟苟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才可以放松享受呢?

回避现实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将来的那一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在,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现实为将来做准备:幸福遥遥无期。而且终有一天,我们又会陷入对以往的追悔中。

还有另外一种典型的例证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孩子小时,他们想;现在真累真烦人,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孩于大些了,上学了,还是操不完的心。等到有一天,孩于不需要他们操心了,独立生活了,他们守着空巢,又在想:孩于小时候多可爱啊,那时候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乐趣都被他们错过,他们就在这种明天与昨天的交替中失去了今天。毛病点拨: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

不辩虚实,肓目行事

做事情要有个计划,不一定非要落到纸面上,最起码心里也会有个安排打算。可惜的是,有些人的计划太容易变化了。

现在炒股的人越来越多,这可说是市场经济中投资理念深入人心的标志才。在炒股的经历中,股民朋友们可说是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不可否认的是:散户中赔钱的居多。赔钱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性太差,随意性太强。

比如说我们看好了一只股票,认为它的基本面和技术线型都不错,后市应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不说翻番了吧,30%的空间肯定有。于是我们在现在这个价位买进,持股待涨。三天过去了,一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在这种焦急的等待中,别的股票好像都涨了不少(其实是你只注意到了千余只股票中涨的那几只而已X然后再看自己手中的这只股票,慢腾腾地一毛、两毛地浮动,别说30%了,连10%都没有,甚至可能还略赔一点。怎么办?是不是庄家不做了?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发生了变化?专家都在推荐另外的股票,没人理咱们这只,又有内部消息说那一只马上就要动了,这边的损失从那边肯定能打回来……想来想去,还是改变计划,换股吧。结果多半是这边刚跑,庄家起动了,那边冲进去,接了最后一棒,被套住。然后又开始新一轮循环。

还有的时候,抢个反弹,准备打个短线,挣个5%,进去以后呢,发现势头很猛,5%太小意思了,后边应该还有,先别动了。结果这一等,股价冲高回落,刚开始还在想:短暂调整后还会上攻,专家都这么说的,而且高价都没跑,现在能跑吗?到最后又不幸成为套牢一族。

做计划时多数人会很细心,也会耐心地收集信息资料,做分析研究。相对而言,计划的提出与制订都还是比较科学的,但执行时过多的随意性和临时冲动都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一步错、步步错,致使全盘计划都付诸东流。

不是说做好了计划就绝对不可以改变,时势发生了变化,计划也要相应地有所变化,但绝不是说变就变,很随意地决策。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一般没有战场上打仗那样情况万分紧急,人命关天,而且敌情随时会有大的改变,指挥员必须随机应变,即使是改变计划,又要请示上级,顾及到战略全局。毛病点拨:我们平时在必须改变计划之时,也要慎重考虑,不要草率行事。

要令辟蹊

人不返归虚无,而返归宇宙,宇宙的生命,返归永恒,返归无限,就是返归生命。

年复一年,我总是满怀焦躁和渴求的心情期待这个季节的来临,好似我必须解开万物复苏这一特殊瞬间的奇迹之谜,好似必须出现这样的情况,使我有一个钟点的时间得以极其清晰地目睹、理解、体会力量和美的启示,要看一看生命如何欢笑着跃出大地,年轻的生命如何向着光亮睁开它们的大眼睛。

年复一年,奇迹总是带着音响和香味从我身边经过,我爱着、祈求着这种奇迹——却始终没有理解;现在,奇迹已在眼前,但我却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来临的,我看不到幼芽的外衣如何裂开,看不到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如何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突然间,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树木上点缀着明晃晃的叶子,或者是一朵朵泡沫般的白花,鸟儿欢唱着在温暖的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孤形。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奇迹是如何来临的,但是奇迹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枝叶繁茂的树林形成了拱形,远处的山峰在发出召唤。到时候了,快快准备好靴子、行李袋、钓竿和船桨,去尽情享受新一年的春天吧!我觉得,每一个新的春天总经过一个更为美丽,但是也总比上一个春天消逝得更为迅速——从前,我还是一个孩子时,那时的春天多么的漫长,简直是没有尽头!

走近自然吧,它会使你的生活不再苍白,自然会唤醒你的感觉细胞,放松自己劳累的心情,风中感受清新,在秋风中领略惆怅。毛病点拨:自然是广阔的,不只有一棵树,它拥有无数的森林。

空想社会主义

任何事要用行动去证实它的存在,幻想的事物再美,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认识的那一天起,彼此就有说不出的欣赏,成了好朋友。那时,他们还在上高中,接着就上大学,读研究生,参加工作。

很快,8年已经过去,友情没有一丁点儿的淡化。然而,也仅此而已。

之后,各自去谈恋爱,她有了男朋友,他也有了女朋友。四个人很要好的,常在一起玩,笑称都是性情中人。

有一天,这个男孩和这个女孩谈论起一个话题,如果有来世的话,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来世做男孩还是女孩?

照例是争得没完没了,女孩还要做女孩,男孩呢,还是要做男孩。他说:“来世我不能不做男孩,因为,我要娶你。”说完又淡淡一笑。

女孩子被钉住似的呆在那里,心里恍恍忽忽的——她从来也不知道他是爱她的。

知道了又怎样,错过了已难回头。毛病点拨: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虚有桥,没人走,就成了空想。

无目标空勿忙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许多人感慨人生,纵然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也不知如何去把握。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美国人听,他会笑一次——你一讲他就笑了。因为他一听就懂了。可是,你把笑话讲给犹太人听,他根本不笑。他会说:“那是老掉牙的笑话了,再说,你都讲错了。”英国人拘谨,脑筋动得不快,却肯下功夫去想问题。德国人死板,毫无情趣。美国人是脑袋比较灵活的人,也不懒,犹太人最聪明最世故,天生是背着历史包袱的悲剧民族,容易学有所成。中国人颇像犹太人,谦虚有余,激昂不足;苦中幽默,笑里常见皱纹,该是国运使然。唐诗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有人颠倒窜换一二字为联,送给庸医:“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太妙!”这是黄苗子先生说的。世事往往教人笑不出来。笔底妙语连珠的老舍,“文革”时期还是投湖自尽了。又渊博又有文采的沈从文一度给揪到天安门城楼上洗男女厕所。黄苗子先生说:“沈先生认认真真天天去打扫,像摩拳一件青铜器那样摩拳每一个马桶,将来有人写‘天安门史’,应该补这一笔。”“忍”功真是中国的国粹了:忍着哭,忍着笑,忍着所有逆来的横祸。沈先生背着30万字的《中国服装史》初稿到咸宁干校,结果被扣下来,丢了。老人家居然有勇气重新写出一本来。毛病点拨:生命的魁力在于生命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盒里乾坤。不是每一个民族的生命都像一盒漂亮放流主力糖。没有方向,就没有巧克力。

牢骚太胜防肠断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平常事,因为整个世界原本就很平常,人们只是多了一些不平常的想法。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的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的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拔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那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毛病点拨:牛鼻子被穿上绳子,牢固地系在木桩上,无论它怎么走,它都是绕着木柱子在转,走不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让心被别人所俘去。请记住一句话:走自己的路,任他人评说,无论好坏的话你都不要让自己迷路。

不满足是前进的车轮

世间没有什么能比困扰与自以为是更愚蠢的了。适当的固执可能对事业有好处,一旦固执过了头,就变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了。

他们两个现在都已去世,他们是两兄弟,一个是画家,另一个是医生。那位画家自以为是个天才,他骄傲而且暴躁,浮夸自负。他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认为他是个市侩和感情用事的人。不过他自己却一点钱也赚不到,要是没有哥哥周济他,他早饿死了。

奇怪的是:尽管他外表笨拙粗野,却画了很多的画,举行个人画展,每次都只能卖掉两幅,从未超过此数。

最后医生终于明白他弟弟根本不是个天才,只不过是个二流画匠罢了。在他为弟弟作出种种牺牲之后,才发现这对他来说是难受的,但他把这一切藏在心里,密而不宣。后来,医生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切留下来给他弟弟。那画家在医生的家里发现了25年来被无名主顾买去的全部油画,最初他无法理解,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作出了如此解释:那狡猾的家伙想作一本万利的投资呢?毛病点拨:你满足了,也就意味着你的心变小了,你已倒退了。

体想一劳永逸

这个世界上安于现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总是想:“就这样活着吧,机遇不好,老天对我也不公平。”于是你越这么想,你就越觉得心安理得,你也就越放松自己,得过且过地过日子。

社会很容易抹杀人的特质,一旦进入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棱角彻底被磨平了,以前所拥有的那些期望和志向,不知不觉中就彻底放在心灵的深处藏了起来。

李扬是中国著名的配音演员,被戏称为“天生爱叫的唐老鸭”。李扬在初中毕业后参了军,在部队当一名工程兵,他的工作内容是挖土,打坑道,运灰浆,建房屋。可是李扬明白,自己身上潜在的宝藏还没有开发出来:那就是自己一直动爱的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

在一般人看来,这两种工作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李扬却坚信自己在这方面有潜力,应该努力把它们发掘出来。于是他抓紧时间工作,认真读书看报,博览众多的名著剧本,并且尝试着自己搞些创作。退伍后李扬成了一名普通工人,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没有多久,大学恢复招生考试,李扬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变成了一名大学生。从此,他用来发掘自己身上宝藏的机会和工具都一下子多了起来。经几个朋友的介绍,李扬在短短的五年中参加了数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录音工作。这个业余爱好者凭借着生动的、富有想象力的声音风格,参加了《西游记》中的美猴王的配音工作。1986年初,他迎来了自己事业中的辉煌时刻,风靡世界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招聘汉语配音演员,风格独特的李扬一下子被迪斯尼公司相中,为可爱滑稽的唐老鸭配音,从此一举成名。李扬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直没有停止过挖掘自己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属于自己的宝藏,开启宝藏之门的钥匙就在自己的手中,轻言放弃,这些宝藏就永无见天之日。也许你现在并不如意,但永远不能放弃的是成功的决心和斗志,更为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正确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尽管因为现实的某些原因不得不在现在的位子上呆着,但总要找到自己的宝藏,并努力去开采它。毛病点拨:几乎人人都可以像蜘蛛那样,从体内吐出丝来结成自己的空中堡垒——它开始工作时只利用了树叶和树枝的几个尖端,竟使空中布满了美丽迂回的路线。

不会变遗

既使农业技术再发达,想信种下的豆不会长出瓜,其实,人人如此,事事如此,异想天开的事本是不存的。

在老家的县城,有一位年轻英俊的清洁工,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我家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上的摇铃。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欢迎光临”。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时髦,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荣耀、骄傲的事。有一次,我还看见他用扫帚对准了地上的一个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球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人距离二三步远的畚箕内,还顽皮地对我扮了个鬼脸……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正值青春年华。原先他在省城一家宾馆里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老父病重,便回老家照顾病人,同时兼做了一名清洁工。

在与垃圾打交道中,他总能抱着一颗感激的心,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被他优雅、自信、有礼的言行所感动,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对此,他很激动。他说他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但仍然在乎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他把“劳动”两个字演绎得尊贵无比。

一天见他一次,真是三生有幸。因为,他不仅帮我们带走了生活垃圾,也净化了我们日渐蒙尘的内心。毛病点拨: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才能平平却靠着他们良好的态度,能做到处事顺利、事业有成,一个粗俗不堪或态度恶劣的人,必然会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种下什么才能收获什么,种了瓜是不会收获豆。

期望大,失望大

对于自己的期望较高,往往也是督促自己迈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源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当初所设定的目标,根本就不切实际的话,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自己的期望甚高,但是却没有想过:有时候,对于自己的要求,其实是远远地超过自己的能力所及;所以,就算已经全力以赴,但是对于自己的努力不但从不感到满足,反而一再计较那些非自己能力所及,以致于搞砸的部分,因此,人生就这样陷入无止境的现实与理想的战争之中,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搞得整个人身心疲惫。

一般说来,大多数有这种自我期望甚高,且又习惯于苛刻地要求自己的人,多半是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所致。潜意识中总是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好,怎么做都不对,由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表现会有负面的评价,故以自我苛求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因此,若要解决此难题,所要面临到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本人。

仔细回想一下,在童年的时候,是否有下述的这些经验;不论是师长,或是父母,总是认为我们做得不够好?当我们带着考了95分的考卷,高高兴兴地回家时,不但没有被称赞,反而还被父母斥责说:为什么没有考到100分?有没有被父母期望像哥哥一样,在学校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足球选手?或是我们曾经立下宏伟目标,要在25岁的时候,成为一位百万富翁,但是迄今却仍身无分文?

事后,我们就会发现,许多长辈或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是不是真正能够让自己感到骄傲与成就;我们是为考了95分感到高兴?还是必须承受考到100分的压力,然后当父母亲高兴了之后,自己才会觉得高兴?因此,请从理想的期望中苏醒过来吧!凡事尽力而为,如此也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以积极鼓励的方式,取代批评不满的情绪,来对自己全力以赴之后的表现评分。

例如,当我们千挑万选终于决定盛装参加晚会后,却发现大家的穿着多半是很休闲的,当我们正准备责怪自己:“怎么那么笨!我看起来简直像是怪物一样!”时,反而以赞美的口吻来称赞自己:“看!我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啊!今天我真是帅呆了!”

借助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观感,并将每一件想要苛求的事,与后来自己称赞自己的方式全部记录下来,相形对照一下,你会发现事实原来如此。毛病点拨:原来我对自己,竟是如此地不厚道啊!借此来慢慢地恢复自己应有的自尊心。相应你也有同感吧?

小拖延,误大事

因为人是需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由此来对自身做真切的剖析与认识,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就连只是将邮票贴在信封上粘好、准备寄出去,或者看看电话答录机是否有人留言,或是将上个月就应该寄出去的谢函,赶快补寄出去这些小事,我竟一样都没有做到!我总是常常将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拖再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般人之所以会拖欠一些较为重要的事物,多数是因为来自于害怕做不好的压力使然,但是,如果连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的小事也是一拖再拖,其动机就不只是这么单纯了。这种状况通常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为,当我们手头上总是有一些未完成的琐事时,往往就可以借此不断地东摸摸西摸摸,来分散掉真正所应该注意、但却不愿去面对的事物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大部分的时间,自然就可以有借口来以较省力的方式;处理一些极其简单的事物,这就是惰性使然所造成的结果。

表面上,我们会义正严辞地告诉自己或他人:“我之所以这么拖拖拉拉,是因为有太多重要的事等着我去做,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来做这些琐事!”但是实际上,你不但一堆琐事放着不做,连所谓重要的事,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展;而其结果,常常会以看一整天的电视做为收场,压根儿什么事都不想做!

将一些几分钟之内应该完成的事务,详细地列成一张清单,然后每天照表去执行这候可能碰到一些状况,比方说:“天呀!该做的事好多呦!”没错,所谓“凡事起头难”,而当完成第一件事情后,我们会随之发现:其实所用去的时间,可能远比最初所列出的时间要短了许多。

其次,从这些可以理清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来看,我们会赫然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琐事,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一些事情,也许得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处理才会比较有效率,而另有一些事情则甚至不用去理会都无伤大雅,所以,我们就干脆把它从清单上剔除掉算了。

这项练习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训练自己,如何向自己负责,因为每天规定自己做好两件不需花费十分钟就可完成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人之所以习惯于因循苟且,其实只是不愿做而已,并非不会做。

如果你认为那种每天被一大堆的琐事牵绊着的生活,才是充实的人生的话,会觉得人生是充实的话,那么你可能真的应该花上一些时间,好好冷静地重新检讨一下人生真正所追求的目标何在。

举例而言,喜欢运动的人却为了埋首办公室而放弃上体育馆的机会,也许你可以告诉自己:因为太忙了。实际上果真如此吗?诚恳的面对自己吧!毛病点拨:有许许多多的动力,必须由想要达成的目标来激发,这样所造成的成效也往往较佳,因此,现在就列下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吧!

忌讳多疑

人生永远不会等待弱者。等待的结果只有放弃或死亡。两人结伴横过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个中暑生病,不能行动。剩下这个健康而又饥饿的人对同伴说:“好吧,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寻找水源。”他把手枪塞在同伴的手里说:“枪里有五颗子弹,记住,三个小时后,每小时对空鸣枪一声,枪声指引我,我会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与你会合。”两人分手,一个充满信心地去找饮水,一个满腹狐疑地卧在沙漠里等待。他看表,按时鸣枪。除了自己以外,他很难相信还会有人听见枪声。他的恐惧加深,认为那同伴找水失败,中途渴死。不久,又相信同伴找到水,弃他而去,不再回来。到应该击发第五枪的时候,这人悲愤地思量:“这是最后一颗子弹了,伙伴早已听不见我的枪声,等到这颗子弹用过之后,我还有什么依靠呢?我只有等死而已。而且,在一息尚存之际,兀鹰会啄瞎我的眼睛,那是多么痛苦,还不如……”他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再扣扳机。

可是不久,那提着满壶清水的同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循声而至。他所找到的是一具尸体。

最后的一枪是作为信号引导同伴,还是射向自己的脑袋,取决于你是否信任别人。

紧张,有始无终

面对任何事情,当我们以全力以赴的心情去努力,而在面对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发生的同时,也应该坦然地接受它。

我常常无缘无故地就会紧张了起来,而且很奇怪的是,每当我一开始紧张,竟然连一些平常很简单就可以完成的事都做不好,喝水都会呛到,我的脾气也往往因此而暴躁起来。为什么我会这么动不动就感到紧张呢?

发生上述问题,其最典型的因素,就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当时的情境,而且也须知可能会有什么自身无法掌握的事情即将发生。

像是当我们准备面试的时候,就会因为害怕待会儿自己的反应可能不得体而感到紧张,结果,不想还好,越想结果越糟。当然,追根究底起来,这还不是因为某种程度的缺乏自信所致?

若要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可以借助各类运动来增强身体上的抗压力能力,同时可以因此而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

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替公司规划详尽的年度预算,但预算的支出却往往与当初所预算的有着相当程度的出入;我们也可能买个礼物送给朋友,但他不一定会因此而感激我们,因为人生本来就充满变化。

千万不要在事情尚未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就先预言自己将会失败,如此这般,我们的意志力必将可以克服那些无中生有的紧张情绪。

觉得紧张的时候,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因此而产生微妙的变化。例如,可能会有颤抖、僵硬、发热,甚至呕吐的现象或感觉发生,因此,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身心放松,不论是泡个热水澡,或是练练瑜办,相信都可以收到相当为不错的效果的。毛病点拨:不论是体能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在特定的场合里从事某种活动,因此,过度紧张的结果,反而是让自己的表现越加失常。

三心二意,诸事不宜

一个人只有一颗心,同时想一件事,如果会三心二意的话,那确实是个超人了,但这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不知你是不是有过跟我一样的经验:不论是决定吃什么,还是穿什么,许许多多生活上的琐事,总是犹豫再三,很难决定该怎么做,另外,总是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决定要看哪一部电影,或该买哪一双鞋,或是该淋那种沙粒酱而烦恼,更糟的是,往往可以花上两个星期,还决定不了车子的颜色,我说我怎么那么笨啊!

许多人多半会有因为逃避做某些困难的决定,而感到罪恶的经验,但是,这与无法做出一个简单决定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做不出决定的原因,大抵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1)抱持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因此,内心极为矛盾,最后,还是决定等到所谓的“适当”时机再说。(2)坚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必有佳作,因此,总会习惯地去收集资讯,直到觉得有足够的资讯来做一个最佳的决定为止。可惜的是,知识多半来自于经验,而经验却往往禁不住考验。(3)认为石头到后面会越挑越大,因此,尽管已经有了很好的想法,却不愿就善罢甘休,一定还要再想出更好的方案出来才行;三心二意的结果,造成了决策的延误。(4)必须在同一时间之内,完成多项决策,希望面面俱到的结果,反倒是连一个决定都做不出来,或者是极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如果我们是那种只要花五分钟,就可以做出是否要购车这一类重大的决定,但是却必须花上两个星期才能决定颜色的人,那么很显然的,我们做决定的优先顺序可能弄错了,因为,这可能太钻牛角尖了,以至于会花过多的时间在作较琐碎的决定上,而忽略了整个决定的真正本质。

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下个月开始,将所有较不重要的决定,都以掷铜板的方式来决定即可,根本想都不要去想,就照掷铜板的结果去做就是了。但是,到底哪一些决定是所谓较小的决定呢?譬如凡是金额低于10万,费时少于10年的决定,皆可归类为此。相信一个月之后,你自然就会对于那些金额较大,费时较久的大决定,养成较为深思熟虑的习惯,而不会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烦恼到底要看哪一部电影之类的问题。

如果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最后却发现不是最好的,甚至是错误,那么,这对任何人而言,可能是最难堪不过的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生不是静止不变的,随时都有改变决定的权利,当然有些决定是不易再擅自更改的,例如科学必须了解人生未生走向,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决定组合而成的,因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说不是呢?虽然说作决定的时机很重要,但是,如果执意要等到最好的时机才做每一个决定的话,那我们将一个决定都做不出来2因为,根本没人会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最好的时机,结果,反而错失了时机而有所延误。要知道,不做决定有时候往往比错误的决定还要糟糕,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就曾经历经超过一万次的考虑与尝试之后才成功;而每一次当他发现错误的时候,他就会马上调整步伐,改变方法,最后终于将电灯发明出来。

因此,就算做出的决定,而最后产生的结果与当初预期的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也不要恢心,因为,这次宝贵的经验,可能会在未来激发出更好的点子与方法;不过,如果一直犹豫不决,那么终将一事无成。举例来说,如果想开一家公司,那就应该将构想转换成具体的经营企业一书,以提供给潜在的投资人作参考,而当他们对我们的想法有一些不同意见的时候,那正好可以思考,看是用什么方法来做调整与修改,直到他们都满意为止,但是,如果一直怕犯错,而不敢具体地将脑中的想法提出来的话,一旦时间拖久,这些投资人可能就因为不耐久候而放弃了。毛病点拨:想成事,不要遇事犹豫不决,不论做什么,它终究是行家的一大忌。

自己树立信心

改变自己,从我做起,不妨这样试试吧……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融入到自己的题材中

题材选好后,应按照计划进行整理,并在朋友面前“说出来”进行演习。这样的准备还不算完备。你还得让自己相信你的题材深具价值,你还必须具备些曾在历史上激励过人们的态度,那就是——相信自己的信念。如何使讲演的内容煽起令人信服之火呢?没有其他办法,除了详细探究题材,抓住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自问,你的演说将会怎样帮助听众,使他们听过之后深受其益。

避免去想那些令你不安的负面刺激

举例来说,设想自己会犯文法错误,或讲至中途某处会突然停顿,这就是一种负面的假想,它很可能在你开始之前便会抹煞掉你的信心。开始讲演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集中精神听听别的讲演者说些什么,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这样你登台时就不会造成过度的恐惧了。

给自己打气

除非怀抱某种远大的目标,并觉得自己在为此而奉献生命,否则任何一位演说者都会有怀疑自己题材的时刻。他会问自己,题目是否适合,听众是否会感兴趣等。他很可能一气之下便把题目改了。遇到这种时候,当消极思想极有可能完全摧毁你的自信时,你就该为自己做一番精神激励。用简明、平直的言词跟自己说,你的讲演是很适合你的,因为它来自你的经验,来自你对生命的看法。跟自己说,你比听众中任何一位都更有资格来做这番特别的演说,并且,你将全力以赴,把这个问题述说清楚。这种老式的方法难道管用吗?可能。不过,现代实验心理学家都认为,由自我启发而产生动机,即使是佯装的,也是导致快速学习最有力的刺激之一。毛病点拨:请相信自己,勉励自己,因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用真诚去说服别人

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就要懂得说服的技巧,其不是愤怒和仇恨,而要用善良、真诚、友好的态度去进行。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太阳和风争谁厉害,双方都说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证明我的本领比你大。你看见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敢说,我让他脱掉大衣比你让他脱掉大衣更快。”风说。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就开始使劲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风。但风刮得越大,老头儿大衣裹得越紧。风终于停下来认了输。太阳露出了头就向着老头微笑。老头儿马上就脱下了大衣。此时太阳对风讲:“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愤怒、仇恨更快地改变人的主张。”

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虽然要因人因事而异,但基本方法还是有的:具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赞美他人、与人交往、公关中取得成功。(1)设法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些共同的感想、兴趣、爱好等,取得认知平衡,然后再引向需要双方沟通的领域。

有一位司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行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很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他以为这肯定是罚款单,但他接过一看,纸上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保障”的字样,他立即感到惭愧不已,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18年,执罚单位这样做,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正是执罚单位抓住了司机们与自己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牵系着家人的心,当司机们违章被罚时,因想到自己违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危险时,自然甘愿认错被罚了。(2)在说服他人时,不必非要强调我们的观点新颖,最好能在此同时,去寻找新的观点与旧观点之间的某种共同性。

某市的一个聪明练达的厂长,在说服性格保守的上级领导同意他的厂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同行们疑惑不解,因他们也曾提出同样的建议,为什么领导却总不同意呢?那位厂长笑着说:“我只不过是在提这些建议时,没有强调它们是新建议,而且强调它们能够解决那些一直让上级领导也认为颇棘手的老问题。”

角度的改变,使他的说服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的了。(3)将批评寓于真诚的赞扬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期末考试结束时,儿子强强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儿子叫到面前:“强强,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继续努力下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强强愉快地接受了这番赞扬,而且意识到下学期要在物理课学习上加把劲赶上去。

试想,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其效果又如何呢?“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下就糟了,强强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表扬之辞不过是批评的前奏,而由此产生抵触情绪。(4)抢占一个使你有广阔的让步余地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后退的界限上,那来,你就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缓解对方的有力武器。

有个聪明的女孩,试图说服父亲同意她与同学出去旅游。她开始死缠着父亲说要去遥远的海南岛,父亲不答应;她假装不高兴之后,又求父亲让她去广州,父亲也断然拒绝了;于是她再降格让父亲答应她去福州、厦门,父亲也为难地说跑这么远,他不放心;最后,她请示父亲答应她去离家较近的杭州去玩,父亲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绝她,终于答应了。其实,她的未来目标就是杭州。(5)仔细思考对方的内在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与自己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还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该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日元的比价将可能下跌。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美元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的还贷量要大大增加。于是,根本不必信贷员催促,企业马上设法偿还了贷款。而事实上,这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变化仅是一种估计而已。这一估测,由银行人员说出来,自然有了权威性,也自然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双方的地位,从而不费力气地说服了对方。(6)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影响力,往往比观点的影响力更加强烈,在说服他人时,带有感情与没有感情有天壤之别。比如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奔驰千里,野外一宿”画面,那种浪漫、野性,充满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说服力就远比那些机械的描述商品质量性能结构的理性化广告要强得多了。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两个人相处时,得到关于对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神,面部表情,音调、姿势,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说服仅仅视作为一种语言过程。这是很片面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情感传输过程。(7)在说服他人时,寻找权威作为媒介,也是极其有效的办法。权威的影子,权威的代表无处不在:名领导、伟人、专家、学者、书籍等,甚至参考材料、幻灯片、模型、录音带、录像片、报刊、杂志、名人名言等等,运用这些带有多多少少的权威感觉的媒介物越多,你的说服力就越强、越可信。正如一个西方公关专家所说,一本书上铅印着的一段话比一批手写的便条更具权威性;《纽约时报》的报道比地方的报纸更显得重要。书上的话可能完全错了,《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可能缺乏智慧,但无论如何,具有权威性的媒介物还是管用的。毛病点拨:说服他人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与人交往中注意观察和总结积累,一定能成为一个运用说服技巧高明,能轻易说服他人同意自己观点的“说服专家”。

不要乱模仿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独特才能发挥到了极点,就会使自己既显得与众不同,又具有说服力。

我们对有些演说家非常羡慕。他们能在讲演中嵌入表演术,能够毫无惧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灵活自如地用非常独特的、个性化的、富于幻想的方式道出听众们想听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罗斯·史密斯和凯恩·史密斯两兄弟刚刚驾机完成了伦敦至澳洲的首次飞行,并赢得了澳洲政府颁发的五万澳元奖金。这一创举在大英帝国上下引起了轰动,并且兄弟俩荣幸地赢得了英皇颁赐的爵位。

在他们这一飞行的壮举中,有一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家胡雷上尉,曾伴他们飞行过一段路程,并为他们拍摄了许多场景。为了扩大这一飞行的影响,英国政府专门安排他们在伦敦的“爱乐厅”进行专场演讲。摄影家则十分荣幸地协助他们通过画面来解说这次行程的经历,重点是训练他们如何表达。

他们俩在伦敦的“爱乐厅”每日演讲两场,早、晚每人各一场,这一活动共持续了四个月之久。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兄弟俩尽管有着完全相同的经验,因为他俩曾并肩飞行绕过了半个世界,而且他们的演说词也几乎逐句逐字是相同的,可是听众听起来感觉的差异是如此之大!

要使讲话成功,除了用于表达词句以外,尚有其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在词句表达时所采取的特有风味,也就是演说时的态度。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两码事,切不可混为一谈。

在一次公开演奏会上,一位年轻小姐听得很入神。当著名钢琴家潘德列夫斯基弹奏肖邦的一首马祖卡舞曲时,她也对着曲谱在看。从她的面部表情来看,她感到很困惑,因为她无法理解:她与这位钢琴家曾弹奏过同一首舞曲,而且所敲击的音符也完全一样,然而,他们俩的表现力却有天壤之别,她的表现极为普通,而这位钢琴家则表现得如此吸引人。他能将此曲子弹得引人入胜,其关键并不仅在于是否弹对了音符,而在于他所弹奏的方式!这位钢琴家之所以能将同一首曲子弹奏得如此感人,主要是因为在弹奏时加进了自己了的感觉,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和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一切,构成了凡人与天才之间的差别。

一次,俄国大画家布鲁洛夫对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了些微的修改。当学生看到修改了的图画后非常惊奇,竟情不自禁地大叫道:“呀!你才动了那么一点点,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呀!”布鲁洛夫答曰:“艺术不就是开始于那么一点点吗!”

以上演奏和绘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功夫在外”的道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们在说话时的表现。在英国国会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说是一切事情的结果听凭讲演的方式而定,而不是根据事情本身而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