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8:40:12

点击下载

作者:贾晓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

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贾晓俊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7

ISBN 978-7-5132-5509-7

Ⅰ.①王…  Ⅱ.①贾…  Ⅲ.①肾病(中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5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50717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6 字数149千字

2019年7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509-7

定价 3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编委会

主 审

王柏枝 湖北省中医院

副主审

李良泉 湖北省中医院

主 编

贾晓俊 湖北省中医院

副主编

余大鹏 湖北省中医院

黄学兵 湖北省中医院

王长江 湖北省荣军医院

编 委

贾晓俊 湖北省中医院

余大鹏 湖北省中医院

黄学兵 湖北省中医院

王长江 湖北省荣军医院

刘祖武 仙桃市人民医院

闻 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毕业生国医大师吴以岭为本书题词前 言

王柏枝,男,80岁,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资深专家,湖北中医名师,武汉中医名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院长、肾病研究室主任,兼任湖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

王老是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李丹初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也是湖北省首届、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广博众采,开拓创新,颇具大医风范。从医50余载,精于内科,擅长肾病,数十年来在继承先师李丹初教授的学术经验基础上,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发掘,努力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编写此书是为了全面总结王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并为后世医辈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书分医家小传、肾病学术思想、慢性肾病施治特色、肾病和男科及内科杂病治验、医论选粹(包括王老及弟子们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等部分,其中疾病治验部分对王老临床诊治急慢性肾炎等病证的百例临床医案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重点介绍了王老在传承先师的学术经验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创制的“十大验方”,如:“芙蓉尿感清”治疗急性尿路感染药到病除,立竿见影;“肾毒清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使患者转危为安;“防反跳方”治疗肾病综合征激素撤减后期的反复反弹,从而解除患者的痛苦,最终获得痊愈等。

此书的编写特点: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在实践;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辨证施治;③病案举例、证型、治则、处方以及诊疗过程的变化及按语力求客观、完整。

本书的出版得到湖北省中医管理局和湖北省中医院的大力支持,编者所在的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全体同仁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更正!编委会2018年9月医家小传

王柏枝,男,汉族,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名师、武汉中医名师。1938年12月28日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杜家乡红旗村。14岁从沔阳初师毕业后跟随祖父王兰溪名老中医学习中医3年,1956年2月参加全县中医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分配到沔阳县卫生院中医门诊工作。1958年8月于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函授毕业,1971年作为中医骨干被选送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师承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李丹初教授。在1年多的进修过程中,深得李老的厚爱,与李老结下了良好的师生情缘。1985年,李老向组织提出请求,点名要将王柏枝调入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跟随其从事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传承其学术经验。1990年王柏枝被选定为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李丹初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3年跟师期满,考核合格,获得了出师证书。曾任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院长、肾病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湖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2011年被选定为湖北省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被选定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仁术丹心,精医厚德”乃王柏枝习医之座右铭。在跟随祖父学医时他就勤学苦读,熟读经典,苦学古籍,博学名医之医理医案。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编了常用中药200首歌括,以加强记忆,夯实功底,如“麻黄性温味苦辛,专入肺与膀胱经,风寒咳喘之疾病,寒伤太阳服之灵”等。70年代中期,在东荆河水利工地医院,参加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对于出血热的发热关,尤其是那些高热不退,烦热渴饮的病人,很多医生都感到棘手,王柏枝却没有退缩,而是反复研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和药剂人员日夜轮流煎煮“牛角石膏汤”让病人代茶饮,配合自拟的“清解汤”,有效地缓解了发热期,并使病人顺利通过少尿期、休克关,降低了死亡率,得到了水利工程指挥部和工地医院的好评。王柏枝还积极开展中医中药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研究,如急性胰腺炎比较难治,临床主要有“痛、呕、热、闭”四大症状,王柏枝采用“下法”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病人28例,无一例死亡,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王柏枝常常亲自深入田间地头采集中草药,为病人煎煮熬药,得到病人的信任和高度赞扬。如他用采集的中药煎制成排石汤,加用电针穴位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取得了排石率达67.7%的显著疗效,其中排出的最大结石达2.8cm×3.1cm。也因此在全县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甲等劳模荣誉称号。

1986年调入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跟随李老门诊、查房、会诊及临床科研。在侍诊过程中,王柏枝并不是单纯的抄方,而是认真收集病史,严格书写病历,充分提供辨证依据,使老师一目了然,便于处方用药。同时还随时回顾、温习,看所书写的病情是否抓到了要领,是否符合老师的判断和用药,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在跟师过程中,主持参加了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优化尿感验方对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省级课题“肾复康对慢性肾炎低蛋白血症的疗效观察”和“电脑储存李丹初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撰写论文50余篇,在《中医杂志》等期刊上发表。

王柏枝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医技高超,见解独特。他精于内科,擅长肾病,在继承李老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对肾脏疾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和性功能减退、阳痿、不育等病证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尿感清验方”治疗急性尿路感染,“通前方”治疗前列腺增生、肥大,“防反跳方”治疗肾病综合征,祛痰湿、化瘀滞的“降脂验方”治疗高脂血症,“起痿丸”治疗阳痿,“祛湿益肾化瘀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等均获得较好的效果。王柏枝反复强调辨证施治、治病求本、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重要性,十分注重疏理气机、调理脏腑、燮理阴阳、健脾补肾、益气化瘀,并总结了慢性肾病施治的六大要点。临证牢记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的根本原则,以平衡阴阳、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等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王柏枝认为慢性肾病虽以培补脾肾为大纲,但仍需分清阴阳气血虚损的主次偏重之不同和湿热瘀滞之兼夹因素,分别调治。滋阴补肾要注意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同时考虑肝肾同源,使脾气充、肝血足、肾精固,以达先天生后天、后天助先天、固摄精血的作用,这样往往可以收到独特的效果。王柏枝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制了“复方虫草胶囊”“肾复康片”“降氮胶囊”等系列医院制剂,均获得省药监局的批准文号,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效果满意,深受广大肾病患者的好评,闻名遐迩,慕名求医者众多,遍及全国各地。

王柏枝医德高尚,作风朴实,数十年如一日,早上班,晚下班,尤其是近几年,虽年事已高,多病缠身,但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严寒酷暑,仍然坚持每周3次门诊,并且每天都提前半小时上班;接诊病人时耐心细致,反复问诊、细心诊察,然后处方用药。有些重病患者,思想包袱较重,王柏枝还要进行心理疏导,等到看完病人,往往会到下午1点或者2点才能下班。

王柏枝视患者为亲人,患者都十分感动,交口称赞。几十年来,经王柏枝治愈者数以万计。如某大学一年轻教师,性功能障碍,领取了结婚证却不能举办婚礼,多处求医罔效,众医多以补肾立法,阳事越补越痿,王柏枝经详细询问病史,辨为湿热所致,投药数月,获得痊愈。患者不胜感激,举行婚礼时,特邀王柏枝赴宴,以表谢意。安陆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肌酐达600μmol/L,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60%,患者及家属非常感激,送王柏枝4000元红包致谢,被王柏枝婉言谢绝。侨居美国一中年患者,结婚多年未育,性功能障碍,精液检查异常,婚姻出现危机,后经人介绍求医于王柏枝,服丸药2料,半年后生育一女,全家高兴不已,家人带着厚礼及婴儿照片专程拜谢,逢人便夸王柏枝医术高明,并盛情邀请王柏枝赴美旅游也被王柏枝谢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王柏枝常说:“医生看病,这是职责所在,不仅要看病,而且要看好病。”

繁忙的临证之余,王柏枝还勤于思考,钻研总结,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有《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专题笔谈》《李丹初肾虚证治验案》《李丹初治慢性肾病经验简介》《李丹初劳淋三法》《李丹初医技绝招》《芙蓉清解汤治疗尿路感染》《补虚泻实、化瘀降浊治疗慢性肾功衰的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施治要点》《阳痿治验》《排石汤加电针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90例观察》《运用下法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28例临床报告》等。肾病学术思想王柏枝是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李丹初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努力传承,不断总结,反复实践,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制了许多有效验方,如肾炎蛋白尿验方肾复康、尿路感染验方芙蓉尿感清、防反跳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应用激素撤减后期的反复反弹、肾毒清丸加补肾养血汤治疗慢性肾功衰、通前方治疗前列腺增生肥大、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起痿丸治疗阳痿早泄、降尿酸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等,深受全国各地广大患者的好评。同时,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上,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先师李丹初教授的肾病学术思想。一、谨守病机

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深刻阐明了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王老认为,中医病机就是“两条”,一个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一个是《伤寒论》“六经病病机”。

病机十九条,主要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的常异,结合多种不同病因,把许多错综复杂而又类似的症状,归纳在病机十九条之内,指导临床应用,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六经病机分为实、虚两大类,概括更广。实为阳,即六经的“三阳”;虚为阴,即六经的“三阴”。实证分为在表即太阳,在里即阳明;虚证分为在里之中焦即太阴,在里之全身即少阴;虚实错杂在里者,偏于实为少阳,偏于虚为厥阴。六经只有“太阳”属表,其他皆属里(含半表半里)。六经辨证的框架,可以确定辨证论治的大方向,而包含于六经框架之内的具体病性“虚实、寒热、气血津液”和具体病位“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则是六经体系的“精细化”。

王老也用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互联系、经脉依次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疾病的传变也有不循经发展的特殊情况,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还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等把人体同外界环境及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起来,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就是正邪的统一,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又重视邪气的重要作用,把疾病看成是人体内外环境邪正斗争的表现,是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的结果。既注意到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又注意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看到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注意疾病传变的特殊情况,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病理学观点。

而要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发掘上下功夫,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验。王老认为,临床首要的功夫是谨守病机和辨证准确。中医不论是依照六经病机辨证,运用经方,还是依照“病机十九条”进行辨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有时一个症状就可能是辨证的关键,而一个症状的疏漏,也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

王老认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病机学。他一直强调要谨守病机。正如《类经》云:“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谨守病机,论得其本,燮理脏腑,举一反三,这是当代中医弘扬国粹的重要途径。

同样,王老对于肾病的诊治,十分强调辨证施治。他认为辨证是前提,施治是关键;辨证是纲,施治是目,纲举目张。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的反复观察,王老认为肾病的发病,其主要病变是:外,源于邪的侵袭;内,与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外邪,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指出寒湿可致腹大、胫肿、身体沉重。《证治要诀》进一步做了阐述:“有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脚浮肿,早起面甚,晚则脚甚。”

内在因素,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根,两者相辅相成。《医源》论:“土来制水,水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知周输泄,不似泛滥无归矣。”若饮食失调,形体劳倦则伤脾,遂致水湿泛滥。肾藏元阳,主水,司气化,若房事不节,纵欲无度或病延日久,使肾阳式微,气化失常,则水津停蓄,泛于肌肤,遂致周身浮肿,按之没指。诚如朱丹溪所言:“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肌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诸病源候论》亦云:“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温化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溢肌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进一步阐明了脾肾功能失调与本病水肿的因果关系。水肿的程度取决于阳气的盛衰,“阳旺则气化,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阴阳互根,坎水离火,相互交济,慢性肾炎迁延日久,特别是病至肾功能不全阶段,阳虚必然导致阴损,出现真阳衰微、真阴亏耗的病理改变。

王老认为,蛋白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肾亏损所致。脾主升清,肾主蛰藏,唐容川谓:“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脾的重要地位。《内经》云:“肾者,胃之关。”说明了脾胃的纳谷化精、升清降浊的根本实在于肾。肾亏则关门不固,升清失权,遂致精微物质下流。血尿是慢性肾炎的又一特征,其病机主要是肾阴亏损,虚热伤络,血溢于外所致。若热毒内蕴伤及血脉,亦可使然。

王老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密切相关,若脾肾亏损日久势必累及他脏。肝为肾之子,肝木赖肾水涵养,肾亏则肝木失养,阳气偏亢上扰清窍,遂致眩晕、头痛诸证;若脾肾衰微,清阳不升,浊阴泛滥,充斥三焦,则上扰胃腑,下阻膀胱,发为关格。《证治汇补》指出:“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从而导致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脾肾而波及五脏,外邪侵犯,形体劳倦,脾肾亏损,阳气式微,阳损及阴,五脏俱败,阳衰阴微,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究其根本,无非脾肾为病,然又非独脾肾为病也。二、抓住虚实

王老认为,慢性肾病病程缠绵,其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本虚与标实各有侧重,辨证之时必须分清虚实。

辨本虚时,以脏腑辨证为主,辅以气血阴阳辨证;辨标实时,分清内外之邪,虚实明辨才可避免犯虚虚实实之误。补虚时,随脏腑之异、阴阳之别而主次分明,抓住主脏,兼顾他脏,平补为宜;祛邪时,抓住主要病邪,祛与防并重。

王老反复强调,治疗肾病要明辨机理,分清虚实,不忘标邪。本在脾肾,不唯独治其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暴病多实,久病多虚,然多实不是皆实,多虚不是皆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夹杂。临床所见慢性肾病多是虚实夹杂之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病机复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有正气虚而致邪实,有邪气盛而致正气虚;有上实下虚,下实上虚,同时病性上还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等。因此只有明辨病机,抓住本质,才能辨治准确,否则极易导致误治。同时也说明正气虚而致邪实,是因病程长久或误治等原因致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致病邪积聚是为根本。

实证其治首重攻逐邪实。或汤剂猛攻,或散剂轻攻,或丸剂缓攻,以除实邪。对于虚实真假,更应掌握疾病的病机,抓住本质,所谓真实假虚证,真实是病本为实,邪气有余,虚象产生是因邪气壅盛,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正气难以外达所致。

虚实夹杂注重祛邪。实邪能够损伤正气,同时也决定着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内经》云:“邪去则正安。”故应先攻其邪,而后扶正,可处以丸剂,使羸瘦之体可受,缓中补虚,虽不主补但是借攻为补,其虚也因瘀去新生而得复原,此即《内经》“去故求新,乃得真人”之意。

虚实夹杂不忘扶正。注重攻邪,并非就忽视扶正,对于疾病虚实夹杂,扶正才能使机体抵抗病邪,并有能力祛邪外出和阻止邪气积聚深入。另外攻逐药大都败伤胃气,损伤正气,而此时患者正气已经虚损,如不注意扶正,则致虚者更虚,使病情更加严重复杂。《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王老在辨治虚实夹杂证时,方药中无不体现着攻邪不忘扶正的思想,运用不同的药量、剂型、服法,以保障邪实可攻,而攻又不损虚败胃。

虚实的转化,取决于其人禀赋之强弱、受病之久新、证候之重轻以及治疗得当与及时否。正气盛,精气盛,抵抗力强,病势向愈;正气虚,精气夺,抵抗力弱,转化为逆。由虚转实,正气恢复之佳兆;由实转虚,正气内夺,不能抗邪之逆候。在疾病的辨治过程中,虚与实总在发生着量变和质变的转化运动,这要求根据疾病脉症变化,进而了解疾病的虚实转化,随证治之。

虚实转化的过程中,常有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的混淆现象,此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临床遇到此类病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详析疑似,辨其真伪,则可药病相当,成功有望,也就是说证有百变,治随证转,“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虚实夹杂证的辨治原则虽有其鲜明的规律性,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虚实夹杂证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攻邪,急则治其标,同时注意扶正,并根据病机而有所侧重。

王老指出,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髓所在,明辨病因、发病机理始能正确辨证,辨证准确才能正确立法,合理遣方用药,做到理、法、方、药合拍,这其中明辨机理是基础。他认为慢性肾病的病因不外内因、外因。内因多为禀赋不足,饮食起居失调,以及七情过用,身劳过度和病后体衰等,这些因素会损伤人体正气,尤易损及肺、脾、肾三脏,致其阴阳失衡,机能失调;外因则为外感六淫、疮毒之邪以及肾毒药物,而外感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

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证又以肺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肺肾气虚往往见于慢性肾脏病的初期,患者常常合并有外感症状,或由外感迁延引发本病;脾肾气虚往往见于疾病的早中期,患者常常合并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等;脾肾阳虚往往见于疾病的中晚期,常与患者体质有关,此类患者多由脾肾气虚转化而来,合并阳虚水泛之症,如全身浮肿、畏寒肢冷等,因水为阴邪,久不得消散,从而损伤阳气;肝肾阴虚亦常见于疾病的中晚期,患者常常合并有头晕、视物模糊、高血压等症状;气阴两虚则可见于疾病的早、中、晚各期,因肺、脾、肾气虚影响了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与转化,以及分清泌浊功能的失调,导致阴精亏耗而形成气阴两虚。在辨证本虚时以脏腑辨证为纲,虚证虽涉及多个脏腑,如肺、脾、肝,然核心在肾,临证之时需牢牢抓住关键不放;本虚则以气虚为基础,可发展加重为阳虚,或耗损阴精而成气阴两虚。

王老指出,慢性肾脏病标实之邪不外风邪、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风邪伤肾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他邪合而为患。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在疾病初期往往有肺卫外感症状,因“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邪易循经入里伤肾,或因母病及子,风邪内移而伤肾。亦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虚风内动,内外相引,而致病情缠绵加重者。湿有外湿、内湿之分,《瘴疟指南》云:“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外湿或由风邪兼夹入里伤肾,内湿则由脾肾亏虚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脾主运化和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两者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聚。由于水湿的存在,湿热的形成就有了基础。湿与热密不可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徐灵胎云:“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吴昆在《医方考》中说:“下焦之病,责之湿热。”肾居下焦,在慢性肾炎疾病中湿热之邪极为普遍。浊与湿同类,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易祛而浊难除。水湿蕴久不化,积淀而成湿浊之邪,留滞不去,而致病情缠绵反复。肾气亏虚,气虚无力行血,导致血行缓慢,可形成瘀血。慢性肾病日久,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失于温煦,血行缓慢而为瘀。《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液不通。”所谓久病必瘀。瘀血与水又密切相关,有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在辨证标实时常常会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程及服药情况,指出水湿是标邪的基础,而湿热在临床最常见。

王老认为,慢性肾脏病本虚虽有肺、脾、肾三脏之别,有气、阴、阳虚之异,然以脾肾气虚最多见,这也是发展至其他虚证之基础;而标实之邪则以水湿为基础,或因体质,或因气候及生活环境,或因使用药物,或因病程迁延而演变成其他标邪,这其中湿热之邪最常见,肾虚湿热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在临证施治时常以益肾清利为基本治法,处方以生黄芪、太子参(或潞党参)、炒白术、淮山药平补脾肾之气,用白茅根、土茯苓、车前子、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药清热疏邪,利湿解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合理组方。

慢性肾病脏腑之虚以肾虚为核心,然而脾与肾为先后天之本,肾所藏之精充足与否,与脾的后天滋养息息相关,且两者有相资之功能,故补肾必兼健脾,脏腑之虚,平补为宜。从脾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慢性肾炎补脾的重要性。王老指出,对补益脏腑之虚应遵从《内经》之“平治于权衡”的治则,治以平补平泻,忌用滋腻燥热之品。补益脾肾之气多选用生黄芪、太子参(潞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生薏苡仁,随证加减。肾虚腰痛,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肾壮腰;肺虚,加百合、麦冬;脾虚失健,大便不实,加白扁豆健脾祛湿助运。伴见阴虚,改潞党参为太子参益气养阴,并分脏加味,肺阴虚,加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玄参、百合;肾阴虚,加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甚者用龟甲、鳖甲;肝阴虚,加制首乌、墨旱莲、女贞子等。伴阳虚者,加温而不燥之品如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尿频量多色清,肾气不固者,加用益智仁、金樱子、台乌药、芡实。

王老还非常强调药物的配伍,对确有阴虚明显者,在使用滋腻药物时常常加用芳香化湿、健脾助运之品以防碍胃,如苍术、白术、藿香、佩兰等;阳虚明显者,常用温而不燥之品,而非大热大燥,并擅于阴中求阳,缓缓图之,运用温燥药(如制附片、肉桂等)时注意要量小、时短,见效即减。

风邪善行而数变,其性轻扬,风邪袭表,自皮毛、咽喉而入,肺卫不固,则由表入里,风邪内侵,日久入络,潜伏于肾,痹阻肾络。王老认为,治宜补肺固表,拒邪于外,疏散风邪,固卫为先,以防邪害空窍,填空窍以堵截外风。《内经》明言所谓空窍者乃指毛窍及腠理而言。药物常选用防风、荆芥,与补虚之生黄芪、炒白术相配,取玉屏风散之义以未病先防。若平素易汗出、腠理不固者,选用白芍、生牡蛎、桂枝以调和营卫、敛阴固表。若风邪已侵袭肺卫,则据风热或风寒之异选用金银花、连翘、白茅根、芦根或桂枝、紫苏叶、羌活以疏散风邪。若风邪入里,伏于肾络,选用虫类药如白僵蚕、蝉蜕、全蝎以搜风通络,或以藤类药石楠藤、青风藤、鸡血藤祛风活络。若肝风内动,内外风邪相引,则病情复杂,症状多变,选用天麻、钩藤、女贞子、墨旱莲以养肝息风,使在内之肝风不动,先去其内应而勾结之患除,虽有邪风,孤立无援,亦将自退。王老治疗风邪,重点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优于治,处方中常取玉屏风之义。

王老认为,慢性肾炎缠绵难愈,关键在于湿邪留滞。湿又易化热,每每湿热兼夹为患,所以标实之邪以湿热最常见,湿热之邪作为慢性肾炎的主要病机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所以王老强调清热利湿治法应贯穿疾病之始终。湿热蕴结中焦,常用辛开苦降之法,药用黄连、干姜、制半夏、陈皮,取半夏泻心汤及黄连温胆汤之义,并加入化湿行气之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佛手等。湿热下注,蕴结下焦,常用清热利湿之法,药用知母、黄柏、肉桂,取滋肾通关丸之义;苍术、黄柏、生薏苡仁,取四妙丸之义。王老还特别强调脾虚生湿,常用健脾助运之法以绝生湿之源,药用香砂六君、参苓白术之类。

湿邪久留,积淀成浊,湿浊难化,可成浊毒之邪。王老认为,慢性肾炎日久,除清热利湿之外,尚需祛湿泄浊解毒。湿浊阻滞中焦,脾胃失健,常用芳香和胃、祛湿化浊之厚朴、苍术,取平胃散之义。湿浊毒邪蕴结下焦,常用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

慢性肾炎病久多瘀,《诸病源候论·虚劳积聚候》曰:“虚劳之久,血气凝滞,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王老认为,慢性肾炎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单独的血瘀证,瘀总是与湿、热、浊毒等邪兼夹为患的,因此常在辨证基础上加入活血药以行而消散之,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取桃红四物及血府逐瘀之义。效果不显著或血瘀积聚者,加入破血药,如三棱、莪术、制大黄,甚至虫类药如全蝎、蜈蚣、水蛭、地鳖虫等取大黄䗪虫丸之义以破除瘀血,祛瘀生新。同时强调血与水的关系,重视“水分”与“血分”的转化,常用泽兰、益母草、虎杖等以活血与利水兼顾。

王老治疗慢性肾炎并不拘泥于单纯中药汤剂,而是方法多样,中西相参,往往汤、散、丸剂配合,以及中药外敷、熏蒸、泡脚等多种途径综合治疗,同时配合饮食调摄及情志疏导。临床上常常选方用药味数不多,剂量不大,但治疗方法灵活丰富,疗效显著。如对水肿明显者,常配用乌鱼、蒜头煨汤作为扶正利水的食疗,用玉米须煮水代茶以降蛋白尿。

对慢性肾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常常使用中药膏方或丸药替代中药煎剂培本调治,以巩固治疗效果。同时坚持中西医相参,辨证与辨病结合,十分重视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对镜下血尿或尿红细胞计数增高者,常选用大小蓟、白茅根、茜草炭、生地榆等,并重用景天三七解郁止血,乌梅炭酸敛止血,参三七化瘀止血;管型尿,选用猫爪草、仙鹤草;高脂血症选用泽泻、生山楂、荷叶、玉米须、决明子等;高尿酸血症,选用丝瓜络、玉米须煎汤代茶饮;低蛋白血症,重用炙黄芪、紫河车、全当归以补气养血。

总之,王老治疗慢性肾炎擅于从总体出发,把握病机,分清虚实,补虚泻实,选方精当,用药独到,且方法多样,故临床屡治屡验,疗效显著。三、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灵枢·病传》所谓:“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都是强调要根据阴阳病变之所在而论治。

历代医家都注重调补阴阳,所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骨空论》)。然而阴阳的虚实补泻,有先后之别,“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灵枢·终始篇》)其实质是指扶正为先、祛邪在后的一种治疗方法。

阴阳法则既是把握和分析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纲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中医的至理名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最终治疗目标。

王老在阴阳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肾脏病治疗方法和技巧,其基本点就在于燮理阴阳,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复归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阴阳之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念,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审其阴阳之偏胜,而损益使平。”可以说,“损益使平”是调补养生的关键,是燮理阴阳的具体体现。

肾脏病的治疗经历了一个人体阴阳平衡的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直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变化过程。王老认为,肾脏病治疗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反映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学术思想。例如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于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不同阶段。因此,在治疗中,必须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辨证施治时,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燮理阴阳,以求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四、加强联合

中药的应用方式日趋多样化,并出现了中药不同剂型之间及中药与其他药物疗法联合应用的趋势,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病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鉴于此,王老根据目前中药运用的现状趋势,探索中药运用方法,拓宽中药运用的模式,使用中药治疗的综合多联方式。

传统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剂型不断涌现,如针剂、口服液、中药颗粒、喷剂、滴丸、胶囊等。不同剂型各有不同的优势,如“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王老认为中药不同剂型联合应用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妙,更能贴近临床需要,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汤剂中冲服散剂或汤剂药液中再煎服中成药,往往能够增强疗效,拓宽适应证。

内服药与外用药联合运用也是王老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并取得显著疗效,如内服中药结合三伏贴、三九贴膏等,其相互协作,相互促进,达到疗效的最大化。

中西药结合应用的实践,体现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肾脏病治疗的用药方法。中西药结合的目的在于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减轻药物的副作用,避免两者的拮抗作用及毒副作用的加剧。且中西药合用,可减少西药用量,乃至逐渐停用西药。

如王老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比较规范的。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范畴,其病理主要为脾肾不足,培补脾肾则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大法。在疗程的不同阶段配合辨证论治,有助于提高和巩固疗效。在激素使用开始阶段,以滋阴降火为治法,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在激素减量阶段,治以益气养阴,方选生脉饮加减;在激素维持阶段,则以温阳补肾为治法,方选二仙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对激素敏感型,应用滋阴降火中药可改善激素的不良反应;对于激素依赖型,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应用温阳补肾法可减少撤药的反跳;对于激素无效型,可通过三者联合使用,而使相当一部分病人获得缓解。因此,中西医联合加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肾病综合征缓解期患者,激素已经撤减到最小的维持量阶段。中医认为,激素属于纯阳之品,归肾经,具有“少火”温阳作用和“壮火”副作用。激素撤减时常会出现阳虚之证,在中药治疗方中加强益肾温阳药物,如附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纯阳之品,及时温补肾阳,可以使阳气振奋,阴霾得散,从而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效果。

发挥疗效的关键是掌握用药的时机,注意剂量、配伍的变化。王老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上充分体现了平衡观这一重要的中医学术思想。

王老还擅长运用引经药。引经药俗称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中成药与药引配伍,是传统中成药临床使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地选用药引送服中成药,不仅能够引药归经、增强疗效,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从而弥补了中成药不能随意加减的缺陷。

在诊治肾病过程中,王老十分注重同类药物的联合运用。如中医方剂黄连解毒汤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联合使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西医对难以控制的感染患者也往往选用多种抗生素联合运用以手段达到治疗目的。王老受此启发,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同类药物联合治疗,常常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如慢性肾病患者有热毒蕴咽的症状表现,或者湿热蕴结下焦的淋证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王老习惯联合使用金银花、忍冬藤、连翘、蒲公英、板蓝根、野菊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对遗精、滑精、蛋白尿患者,王老习惯联合使用芡实、山茱萸、金樱子、莲须、煅龙牡等收敛固摄之品;对肾阳虚患者,习惯联合使用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等温阳补肾之品;对肾阴虚患者,习惯联合使用熟地、山茱萸、黄精、桑葚、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滋阴补肾之品;对瘀血征象明显者,王老习惯联合运用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泽兰、桃仁、红花等养血活血之品以增强疗效。五、病证结合

王老认为,病证结合,是指从病和证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全面认识。

病证结合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基于目前医疗环境中自我保护的需要。假如医生不能准确辨病,了解其预后转归,不但使病人承受痛苦,也使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其二,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辨证,单靠任何一种认识方法,都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同样一种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同一个患者的不同时期,其病情的凶险程度、治疗的难易都会有很大差异,如果只辨其证,不辨其病,在临床上就会造成漏诊、误诊,铸成大错。如果病证结合,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时代在变化,疾病谱也在改变。临床中经常碰到症状不典型的病证,如肾炎患者没有水肿,糖尿病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症状等。这种所谓“无证可辨”,有真“无证”与假“无证”之分。如糖尿病可能没有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但可能有不典型的症状,如乏力、耐力减退,或体重减轻、咽干、夜尿次数增多等。通过仔细问诊,还是会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只是症状不典型而已。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个人体质存在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就是医者四诊采集能力有差别。《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就是要求有典型症状要抓住病机,没有典型症状也要抓住病机。临床遇到所谓“无证可辨”,抓病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强调辨病,也正是因为每一疾病背后都存在其核心病机。病机是病情变化的关键,不同的病,核心病机不同,治疗措施当然也应该不一样。但应该指出的是,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也不能胶柱鼓瑟。

无症状肾病患者临床多见,王老对其诊治有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根据临床观察,部分无症状肾病患者起病表现为无症状的镜下血尿和微量蛋白尿,还有部分患者起病重,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无明显症状,仅有血尿和微量蛋白尿,对此类患者,西医无特殊办法,中医也无证可辨,治疗非常棘手。这类患者大多隐匿起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体检时发现。王老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正气亏虚为根本,而正气亏虚,主要责之于脾肾。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肾为先天之根,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脾虚失其统摄,肾虚失其封藏,导致精血或精微物质下泄出现血尿或蛋白尿;且脾肾亏虚,一方面正虚易致外邪侵袭,另一方面,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久而瘀血入络,肾络不通,以致血尿经久不愈。故辨证脾肾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治疗重在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内因,扶助正气不仅是扶正固本的关键,还是推动血行、疏通络脉的重要方法。若脾气健旺,则气血化生有源,正气得复,且又气促血行,则血无瘀滞;中气旺,则肺气足,健脾益气可固卫,使不易受外邪侵袭;而补益肾气,使肾气充足,肾藏精、主水等气化的功能得以实现,则湿瘀无可产生。用药则以黄芪、云茯苓、焦白术、桑寄生、龟板、山药等健脾补肾之品扶正固本,丹参、川芎、地龙、蝉蜕、僵蚕等活血通络药祛邪治标。

无症状肾病起因多为呼吸道感染之后,且患者感冒后易复发,致风邪郁毒伏积体内,疾病缠绵难愈,故酌加防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金莲花、玄参等散风清热解毒之品,预防或治疗感染,防止复发。总的治疗原则为:健脾补肾,扶正固本;化瘀通络,祛邪治标;散风清热,防止复发。

王老常常告诫后学,我们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但强调辨病,不能过分拘泥于现代医学认识,应该注意突出中医特色,只有做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才能促进中医学术进步。“知其门径而不入其囿,知其道而不操其术,知其理而不援其词”,才能够借彼之长、补己之短、融会贯通、和而不同,以使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历久弥新。慢性肾病施治特色王老治疗慢性肾病十分注重全身证候,以分清虚实,既突出脾肾之本,又兼顾其标。一、脾肾为主,兼顾其标

慢性肾炎大抵属于中医水肿病的范畴。水肿是慢性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肾炎首先是治水。王老认为肾病水肿的原因与外邪内侵、禀赋不足有关。因此,他在临床上常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施的治疗原则。所谓治标,即重在祛邪,如在急性期多用疏风解表、宣肺利湿或解毒行水之法,以达邪外出,这样就能防止外邪内陷。与此同时,还需佐以照顾脾肾之药。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王老十分注重培补脾肾,以治其本。盖脾主升清和运化,肾主水和蛰藏。脾虚则清气不升,肾虚则关门不固。只有脾气健运,肾阳振奋,津液才得输布,浮肿尿少、腹满诸症亦随之而平。《景岳全书》在肿胀篇中曰:“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王老推崇景岳治水肿的学术思想,并曰:清下只是侥目前之幸,崇脾肾才是治本之途。选健脾药常以党参、白术配枳壳、陈皮,有补有行,补而不滞;取补肾药习以桑椹、枸杞、何首乌、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配泽泻、车前草、茯苓皮,有补有利,相反相成。若施治不允当,病延日久,必然累及他脏,酿成脾虚血少不能养心,肾亏精耗不能涵木,脾肾两虚,心肺失调等病症,则又需辅以平肝、宁心或补肺之品。若浊气上逆,郁滞咽喉,则佐以元参、板蓝根、连翘、黄芩之类以解毒利咽;若热毒内盛又当急予蒲公英、地丁、栀子、地肤子、忍冬藤之属清凉解之,以治其标。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多实不是皆实,多虚不是均虚,常有虚中夹实之候。所以在治疗标证时,要留心其虚候;在治疗虚证时,要考虑其实邪。故治肾病虽以脾肾为主,但兼证不可不顾及,更不可泥于肾病只治肾,否则难以奏功。此乃水肿之病又非独调理脾肾之理也。二、益气健脾,滋阴补肾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宜藏不宜泄,其漏泄于尿有多种因素,或因正虚,或因邪实。正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邪实缘于湿热、风邪、瘀血等。对此王老认为,正虚为其根本,而脾肾亏虚又是其根本之因素。

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重在培补脾肾,调理五脏。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为其根本法则。益气健脾药常选紫河车、黄芪、党参(或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等,滋阴补肾药习用桑椹、枸杞、首乌、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慎用大辛大热之品。同时配以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此源于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的生理特点。上述方药每日一剂,浓煎服用,日服2次,每次约150mL,或研末为丸,日服3次,每次10g,两个月为一疗程。实践证明,此方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有较好的疗效。

方中紫河车,禀父母精气而成,得母子气血居多,系血肉有情之品,性味甘温,入肾经,能峻补营血,建功卓著。与大剂量黄芪合用,加强益气生血之功,使精微生化有源。在滋阴补肾药中,本着阴中寓阳、阳中寓阴的原则,温阳护阴,燮理阴阳,选用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温而不燥,桑椹、枸杞、首乌滋而不腻,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全方俾使脾得健运,升清统摄;肾气得充,精关乃固;肝血得养,气血充足,以达先天生后天,后天助先天,固摄精血的作用。

治疗过程中当视其临床表现随证加减:若浊气上逆,郁滞咽喉,须佐以玄参、板蓝根或大青叶、连翘、黄芩之类以解毒利咽;若湿热内蕴又当急予蒲公英、地丁、栀子、忍冬藤、地肤子、薏苡仁等清利解之;若感受风邪,当投桑叶、菊花、薄荷、防风等疏风解表;若有瘀血见症可加用赤芍、川芎、泽兰、益母草活血通络。三、温阳护阴,燮理阴阳

温阳化气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法则。阳衰则气不化,浊阴上犯,水湿潴留。阳气充沛则气化,水津四布,浊阴得降,水湿遂利。由于肾病日久,易出现阳气受损,阴液耗伤的阴阳两亏症候,因此,王老主张以温阳护阴的治法,燮理阴阳。取温阳之法慎用辛燥之品,若滥用辛燥,难于中病,又戕阴液,致使病情复杂。并强调辨证要准,遇舌体胖有齿印,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者,方可采用温阳化气治之。选温阳药时又慎用附子、肉桂之类,应本着阴中寓阳、阳中寓阴的原则,选用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之类。使用养阴护阴药时,不能选腻滞之类,习用桑椹、枸杞、首乌、女贞、白芍、玉竹等。王老曾治一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浮肿明显,呕吐频作,小便癃闭,涓滴不下。投温阳利水、育阴和胃剂,病情稳定,逐渐向愈。不料家属为求速效,另延医猛施温燥之剂,终使阳伤阴竭,病情恶化,功亏一篑。四、滋阴凉血,通利导热

血尿是肾炎的重要证候之一。少数肾炎患者,浮肿并不明显,而以持续性血尿为临床特征,治疗颇为棘手。肾炎的血尿,患者尿无所苦,只伴轻度浮肿、腰酸肢软等症。治疗切忌见血止血,否则愈止愈瘀,血愈外流,造成恶性循环,自当益阴固其本,通利顺其性,更忌用温燥伤阴、苦寒耗液之品。王老喜用何首乌、桑椹。因“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本草纲目》);“桑椹子益肾脏而固精”(《滇南本草》)。并用女贞子、旱莲草,凉而不寒,滋而不腻,于阴虚血热之证,用之最为合拍。阴虚生内热,或肾亏相火旺者,又当用知母、生地、黄柏、栀子,折其火热之势。通利则用车前草、茅根、泽泻等,利而不伤正。王老善用生地榆,认为其性寒味苦,善清下焦血分之热,不独便血用之,治疗肾炎血尿亦有奇功。不过在用法上略有不同,治便血以地榆炭为宜,治血尿以生地榆为妙。五、健脾益肾,解毒利湿

临床上,以血尿为主的慢性肾炎往往兼夹有咽喉肿痛或咽干咽痒等不适症状,缠绵难愈,且血尿随咽喉不适症状的加重而加重。王老认为,此乃脾肾虚弱,正虚邪恋,热毒、湿浊壅滞咽喉所致,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对患者咽喉的检查。有时患者没有明显的咽喉不适症状,但检查却发现咽部暗红和(或)扁桃体肿大,遣方用药时,常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解毒和利水渗湿之品,且解毒利湿之品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若忽视咽喉症状表现及解毒利湿药的应用,单纯健脾益肾,往往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王老在选择清热解毒药时常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板蓝根、野菊花;热邪偏重者加用黄芩、玄参;毒邪顽固不消者,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不仅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之功,还兼有利湿通淋之用,用之最为合拍。利水渗湿药常用茯苓、车前草、泽泻、白茅根、薏苡仁等。六、益气养血,适时化瘀

慢性肾炎,病程日久,阴阳俱伤。气血两亏者,多见肾功能受损,血浆蛋白低,症见面色㿠白无华,心慌,疲惫乏力,肢体浮肿或口干烦躁,或月经停闭,唇舌色淡,舌边有齿痕,脉细无力等,皆为气血两亏之证,非益气养血难以奏效。临证时,王老屡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当归、白芍、熟地、枳壳等益气养血之品。方中的黄芪量重,并加用紫河车研末吞之。盖紫河车系血肉有情之品,性味甘温,入肾经,益气养血,建功最著,因此意为母子散,源于先天,禀父母精气而成,诚如《本经逢原》谓:“紫河车禀受精血结孕之余液,得母子气血居多,故能峻补营血。”故此类患者服之有效。若肾萎缩或梗塞者,王老认为与气血之盈亏、运行之畅阻有关,故重用上述益气养血方,并佐以丹参、益母草、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益气生血活血,以增强化瘀之力,亦属气行则血行之理。七、益肾化瘀,解毒降浊

慢性肾炎日久不愈,正气虚损,可演变成慢性肾衰竭,出现脾肾衰败,五脏俱损,虚实错杂,湿浊水毒潴留。对此,王老强调临证治疗,要始终抓住脾肾衰败的重要基础,掌握虚实论治的根本环节,采取扶正固本与攻邪治标相结合的原则,选用补肾元、健脾胃之药,冀望肾气充,肾精足,脾胃得健,生化有源,改善和保护肾功能以治其本虚,辅以化湿毒、祛瘀浊之品,荡涤肠道,祛除浊邪,加快有毒物质的排泄,减少有害物质的重吸收以治其标实。补虚中药以汤剂、片剂为主,俾使脾得健运,升清统摄,肾气得充,精关乃固,肝血得养,气血充足,改善肾性贫血状态;泄实中药以胶囊、丸剂为主,解毒清热,通腑泻浊,化瘀通络以改善高凝状态,促使血肌酐、尿素氮下降。肾病治验一、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复康片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为病程长(在一年以上,长者可达数十年),蛋白尿、镜下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虽然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疗方面效果尚不理想。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大抵属于中医的“水肿”“虚劳”等范畴,若其合并尿毒症,又可从“关格”中求治。1.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病,外缘于邪的侵犯,内与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外邪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指出寒湿可致腹大、肿、身体沉重。《证治要诀》进一步做了阐述:“有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脚浮肿,早起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辅相成,“土来制水,水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知周输泄,不似泛滥无归矣!”(《医源》)若饮食失调、形体劳倦则伤脾,遂致水湿泛滥。肾藏元阳,主水,司气化,若房室不节,纵欲无度或病延日久,使肾阳式微,气化失常,则水津停蓄,泛于肌肤,遂致周身浮肿,按之没指。诚如朱丹溪所云:“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诸病源候论》亦载:“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温阳化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进一步阐明了脾肾功能失调与本病水肿的因果关系。

水肿的程度取决于阳气的盛衰,“阳旺则气化,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张景岳之说不啻为真知灼见!阴阳互根,坎水离火,互相交济,慢性肾炎迁延日久,特别是病至慢性肾脏病3~4期,阳虚必然导致阴损,呈现出真阳衰微、真阴亏耗的病理机制。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则多责之于肺,咽喉为肺之通道,肺主皮毛,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慢性肾炎患者,正亏体弱,卫外不固,易罹受邪。风邪外袭或热毒蕴咽,或毒滞肌肤,皆可致肺的治节肃降失司,通调水道失职,使水肿复起,或水肿加重,阴水转为阳水。故《医学入门》有“阳水……或疮痍所致”之论。阴水转化为阳水,并非病情减轻,而意味着病情更为错综复杂。此外,肝气失于条达,致使三焦气机壅滞,决渎无权,遂致水湿内停。可见,慢性肾炎水肿与肝亦不无联系。《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脾虚则气血乏源,肾亏则精不生血,遂致面色㿠白无华、唇舌色淡、月经停闭等虚劳之证。

蛋白尿的形成,从临床观察看来,主要由于脾肾亏损所致。脾主升清,肾主蛰藏。唐容川谓:“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从一个角度强调了脾的重要地位。经云:“肾者,胃之关。”则说明了脾胃纳谷化精、升清降浊的根本实在于肾。肾亏则关门不固,升清失职,遂致精微物质下流。血尿是慢性肾炎的又一特征,其病机主要是肾阴亏损,虚热伤络,血溢于外所致。若热毒内蕴伤及血脉,亦可使然。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之间密切相关,脾肾亏损日久,势必影响他脏。肝为肾之子,肝木依赖肾水涵养,肾亏则肝木失养,阳气偏亢上扰清空,遂致眩晕、头痛诸症,血压升高。若脾肾衰微,清阳不升,浊阴泛滥,充斥三焦,则上扰胃腑,下阻膀胱,发为关格。“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徒增呕恶……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呕吐。”(《证治汇补》)若浊阴蒙心蔽肺,则使神不守舍,气无所主,出现神志恍惚、呼吸难以续接之症。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尿毒症,多可呈现出此类表现和转归。

由上可见,慢性肾炎的病变主要在脾肾,而波及五脏,外邪侵犯,形体劳倦,脾肾亏损,阳气式微,阳损及阴,五脏俱败,阳衰阴微,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概言之,本病变化虽多,无非脾肾为病,然又非独脾肾为病也。2.肾炎蛋白尿验方——肾复康片

肾复康乃王老根据先师李丹初教授的经验方研制而成,并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为医院临床制剂,广泛应用于肾炎、肾综、肾衰竭等疾病,深受广大肾病患者的欢迎和好评。(1)药物组成

紫河车 黄芪 太子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 白芍 川芎 丹参 淫羊藿 巴戟天 仙茅 补骨脂 菟丝子 枸杞 制首乌 女贞子 山茱萸 芡实 炒扁豆

上药研成细末,制成片剂,日服3次,每次6~8片,3个月为一个疗程。(2)功效

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养血活血。(3)方解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宜藏不宜泄,慢性肾炎迁延日久,大量蛋白漏泄于外,脾肾俱衰。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后天失源,当补脾肾为本。脾气充足,滋生有源,方能奉养先天,先天得养,肾气充足,肾精得固。方中重用紫河车、黄芪等,大补元气,峻补营血,以助培补脾肾之基。补肾药王老习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之品,以燮理阴阳。全方俾使肾气足,肾精固,脾气健,肝得养,血得活,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蛋白尿怎能不愈?实践证明肾复康片是治疗肾炎蛋白尿的验方,值得不断总结和提高。

在临床治疗中,须根据病情演变或阴阳气血的偏向或兼夹外感、水湿、湿热、血瘀等随症加用汤剂。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标本兼治。3.验案范例(1)脾肾气虚夹湿案

张某,男,39岁,职工,武汉市人。1998年11月就诊。

患慢性肾炎年余,蛋白尿反复难消,前来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睑肿,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酸肢软,纳差便溏,小便短少,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夹湿所致,治宜健脾补肾利湿。处方: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30g 干姜10g 砂仁10g 淫羊藿15g 巴戟天10g 仙茅12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5g 枸杞15g 芡实30g 枣皮12g 车前子15g 炒扁豆15g

日1剂,煎服3次。

二诊:服上方2月,浮肿减退,大便成形,纳食增强,尿检蛋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