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讲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0:14:06

点击下载

作者:朱德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法讲义

语法讲义试读:

重印题记

有两件事要借这次重印的机会说一下:

第一、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词和时间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位置看出来。“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如果处所词、时间词做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第二、这本书写得太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如果有的读者想在这方面知道得多一点,可以参看作者另外一本谈语法的小书《语法答问》(即将出版)。1983年8月31日序

这部书的底本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从1961年初次在北大油印这份讲义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这次修订出版,补写了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几章。其余部分也作了补充和修改。

书中某些论点以及提到的一些语言事实,曾经跟王还、陆俭明等同志讨论过,得益很多。此外,当年在班上听课的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对作者的启发是很大的。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作 者1981年10月2日凡 例

一、本书举例除了作为独立的句子来讨论的以外,末尾一律不加句号。引文按原书标点。

二、例句前边加*号表示没有这样的说法,加?号表示这种说法可疑。

三、汉字或音标左上角加′号表示重读,前边加·号表示轻声。

四、除10.3讨论“的”和“地”的区别一节以外,本书不区分“的”和“地”,一律写“的”,引文则按原书的写法写。第一章语法单位1.1 语素

1.1.1 在分析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时,我们找到的最小的单位是音位。在分析语法结构的时候,象音位这样的单位就不适用了。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音位是没有意义的语音形式,它不是符号,只是组成符号的材料。我们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不能只研究符号的组成材料,必须进一步研究符号本身。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例如.“我喜欢弹琵琶”里的“我”“喜”“欢”“弹”都有意义,而且都不能分割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了,可见都是语素。“琵琶”里的“琵”没有意义,“琶”也没有意义,“琵”和“琶”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可见“琵琶”也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即语素。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1.1.2 有的语素能够单独成句,例如:“好、来、看、我、书、葡萄”。有的语素不能单独成句,例如:“日、民、衣、失、银、也、很、吗”。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1.1.3 有的语素跟别的语素结合的时候,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时在前,有时在后。例如“民”跟“农”结合的时候,“民”后置;跟“主”结合的时候,“民”前置。有的语素跟别的语素结合的时候,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只能后置,不能前置(没有“吗X”的格式);“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X最”的格式)。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

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开头出现。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

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1.1.4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北京话的音节数大致不超过1400个,可是单音节语素的数目要大得多。因此一个音节往往代表好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xiān这个音节代表“仙、先、籼、掀、锨、鲜、纤”等许多语素。“仙、先、籼、掀、锨、鲜、纤”同音,写成拼音文字,同是一个形式,看不出是七个不同的语素。汉字写成七个不同的形式,刚好代表七个语素。从这方面看,汉字替我们做了分析语素的工作。

可是我们也不能太相信汉字,因为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音)乐≠(快)乐(开)会≠(不)会

盘(子)≠盘(货)

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例如:

吧=罢

算=祘

脉=脈

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1.2.1)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1.2 词

1.2.1 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语素和词的关系可以从下面的例子里看出来。(放在{ }里的汉字表示语素,不加{ }号的汉字表示词。)

所有的词都是由语素形成的,可是并非所有的语素都能单独形成词。上边的表里列举了“人”“民”“履”“历”“我”“们”“葡萄”七个语素,其中只有“人”“我”“葡萄”三个语素本身可以形成单纯词,“民”“履”“历”“们”四个语素本身不能形成单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词。我们把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我们把词定义为: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所谓“能够独立活动”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理解。

1.2.2 如果把“能够独立活动”理解为能够单独成句,那末我们可以把词定义为“最小的自由形式”(即最小的能够单独成句的语言形式)。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来确定汉语的词是有困难的。因为“最小的自由形式”固然都是词,可是词并不都是自由形式。绝大部分汉语虚词都是粘着形式,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虚词是词。另一方面,根据这个标准,由自由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如“铁路”“白菜”“牛肉”“小看”“大学”都得看成词组(1.3.1),这也是不合理的。

1.2.3 有的语言成分的活动能力强,有的语言成分的活动能力弱。举例来说,“看”可以跟很多东西结合,例子是举不完的(看书、看戏、看天,我看、今天看、不看、能看、看吧……),“视”的情形就不是这样,能够跟“视”结合的语言成分极有限(远视、近视、重视、轻视、蔑视、电视、巡视、视力、视察、视线、视野)。有人根据这种区别来确定汉语的词和非词的界限,例如“买书”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因为“买”和“书”都能用许多别的成分来替换:

买书   买书

买票   看书

买菜   念书

买布   读书

买家俱  借书

买衣服  写书

反过来说,“月亮”的“月”和“亮”不能象“买书”的“买”和“书”那样自由替换,因此这个格式里的“月”和“亮”都不是词,“月亮”才是词。

就汉语来说,单纯根据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词的界限也是有困难的,因为活动能力的强弱是相对的,我们没有办法规定自由替换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取得了词的资格。此外,根据这种标准,“铁路”“白菜”“牛肉”之类的合成词也只能看成是词组,因为这些词都是由活动能力很强的自由语素组成的。

1.2.4 有人想用扩展的办法来确定汉语的词。一个语言格式AB,如果能插进一个C去,扩展成ACB,那就证明A和B是彼此独立的。例如“买书”可以插入“一本”,扩展成“买一本书”,“白纸”可以插入“的”,扩展成“白的纸”,由此确定“买书”和“白纸”是词组,不是合成词。反之,“老虎”“电视”“粗心”“小看”不能扩展,可见都是词,不是词组。

扩展法的实质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也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这里不能细说。

1.2.5 单独根据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任何一项来确定汉语的词都有困难。但是这三个方面在确定汉语的词的时候,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因素。我们不打算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继续讨论下去,因为这将越出本书的范围。下面举一些有分歧意见的具体格式来讨论。

1.2.6 “理发”的“理”是自由语素(理发不理?——理),“发”则是粘着语素。从结合能力看,“理”和“发”都不大能用别的成分替换。因此无论根据1.2.2或1.2.3的标准,似乎都该把“理发”看成词。但是“理发”可以扩展(理个发|理了好几次发|理不理发),而且“理”和“发”的次序有时还可以掉换(发理了没有)。根据这些,我们把“理发”看成词,把扩展以后的格式(理了个发、理不理发)看成词组。“洗澡、睡觉、散步、跳舞、上当、吃亏”等等跟“理发”的情形相同。

1.2.7 “看见”“说完”“记住”“染红”“放下”“穿上”的组成成分结合得很紧,有的语法书把它们看成合成词。但这一类格式都能有限度地扩展,即插入“得”或“不”(看得见,看不见),因此我们把它们作为词组看待。

1.2.8 “柜子里”“报纸上”“借的”“我的”可以扩展(柜子抽屉里|报纸和杂志上|借来的|我和老王的),应看成词组。换句话说,其中的“里”“上”“的”都是独立的词,尽管它们都不能单说。

1.2.9 “手表”“白菜”“铁路”“牛肉”“火车”的组成成分都是**自由的(能单独成句)。其中“手表”“火车”不能扩展(手的表,火的车),肯定是词。“白的菜”“铁的路”“牛的肉”是可以说的,但是意义和“白菜”“铁路”“牛肉”不一样,不能看成是“白菜”“铁路”“牛肉”的扩展式,因此我们把“白菜”“铁路”等也看成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形基本上相同。

1.2.10 以上讨论词和非词的界限,都是从结构上考虑的。那末我们能不能根据意义来辨认词呢?过去有些语法书就是从意义方面来给词下定义的。例如说“我们把能代表一个意义的语言成分叫做词”。问题是什么叫“一个意义”。“马”“水”“说”“葡萄”还可以说代表一个意义,可是“眼镜”“白菜”“手表”“三角形”“唯心主义”等是代表一个意义,还是代表几个意义的综合呢?这个问题可以引起无休止的辩论,很难得到公认的答案,可见单凭意义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是行不通的。1.3 词组

1.3.1 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为词组,本书有时也称为句法结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例如:“新/房子、看/电视、说/清楚、他/同意、菠菜/豆腐”。词组可以自己独立成句,例如:“他同意。”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例如“我知道他同意”这个句子里的“他同意”。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把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3.2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修饰或者限制后一部分。例如在“白马”里,“马”是主体,“白”是修饰、限制“马”的。光说“马”,指的是一个大类名,概括各种各样的马,加上“白”以后,范围缩小了,仅指白色的一类。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叫修饰语,后一部分叫中心语。下边再举一些例子:

干净衣服  漂亮的房子

塑料口袋  公社的马

我们学校  我的老家

长江上游  刚买的书

两本书   上课的时候

以上举的例子里,有的修饰语后头有“的”字,有的没有。没有“的”字的格式有的可以插入“的”字。插入“的”字以后,意思基本上不变。不论有没有“的”字,都是偏正结构。

具体分析起来,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并不完全相同。比较:(1)新书|木头房子|游行的队伍(2)公社的马|我弟弟|书桌的抽屉(3)两本书|五十人|一瓶牛奶(4)仔细研究|很新鲜|赶快走(1)修饰语表示中心语的某种属性(新书)或质料(木头房子),(2)修饰语表示领属关系,(3)修饰语表示数量,(4)修饰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方式(赶快走|仔细研究)或是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新鲜)。

在上边列举的四类偏正结构里,第(4)类跟前三类很不一样。前三类的中心语是名词,(4)的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此外,语法功能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前三类只能用“不是”来否定,不能用“不”否定。(4)不受这个限制。我们把前三类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把(4)的修饰语称为状语。

1.3.3 述宾结构 述宾结构的前一部分是述语,后一部分是宾语。述语往往表示动作或行为,宾语表示跟这种动作或行为有联系的事物。所谓联系,有种种不同的情形:(1)宾语表示动作或行为施加的对象(受事),例如:洗衣服,切菜。(2)宾语所指的事物是动作或行为产生的,例如:写信,盖房子,挖坑,组织突击队。(3)宾语表示处所,例如:爬山,进城,去上海,回家。(4)宾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主动者(施事),例如:晒太阳,住人,淋雨,来客人了。

述宾结构的述语后头往往可以加上“了”或“着”。例如:“盖了房子,进了城,开着窗户,住着人”。加上“了”或“着”以后,仍旧是述宾结构。

述宾结构中间也可以插入“的”,例如:“盖的房子、洗的衣服、写的信、住的人”。不过插入“的”以后就变成偏正结构了。

上文说述宾结构的述语表示动作或行为,这是就多数情况说的。事实上有的述语表示的不是动作、行为,而是一种状态或变化。例如:“有人、象谁、下雨、结冰”。

1.3.4 述补结构 “洗干净”和“洗衣服”不同,“洗衣服”是述宾结构,宾语“衣服”是动作“洗”的对象。在“洗干净”里,“干净”是“洗”这个动作导致的结果。同一种动作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洗干净了、洗破了、洗白了、洗丢了”。不同的动作也可以导致相同的结果。例如:“洗干净、刷干净、扫干净、擦干净”。我们管这样的格式叫述补结构。述补结构的前一部分叫述语,后一部分叫补语。

述补结构中间往往可以插入“得”字或“不”字。例如:

洗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说清楚~说得清楚~说不清楚

做完 ~做得完 ~做不完

关上 ~关得上 ~关不上

插入“得”或“不”以后,仍旧是述补结构。这类格式表示可能,例如“洗得干净”是说能洗干净,“洗不干净”是说不能洗干净。

1.3.5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即说话的人要说到的话题。谓语是对于主语的陈述,即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例如:

飞机起飞了   今天星期天

衣服小了    他是学生

大家都去    文章写好了

我知道     他不在家

同一层意思,可以选用不同的话题来表示:

我不同意开班会

班会我不同意开

开班会我不同意

我们说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话题和陈述的关系,这是从说话的人对于一件事所采取的表达方式的角度说的。从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语义上的联系来看,那末有的主语对谓语来说是主动者(施事),就是说,谓语说到的动作或行为是由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发出的。例如:

我骑自行车去

大家都笑了

飞机降落了

我给你打一针

有的主语对谓语来说是受动者(受事),就是说,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受谓语提到的动作或行为支配的。例如:

自行车修好了

问题应该分析

小猪养得很肥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有的谓语不表示动作、行为,因此主语也就无所谓主动、受动。例如:

速度很快

水稻是高产作物

这篇文章没意思

屋里没人

不要把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混为一谈。事实上主语不一定都是施事,宾语也不一定都是受事。

1.3.6 联合结构 几个地位平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叫联合结构。例如:

北京、上海、广州

油、盐、酱、醋

干净、利落

研究、讨论

联合结构的几项有时用虚词连接。例如:

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

太阳跟月亮

又便宜又好

联合结构跟前边讲的四类结构有一点重要的区别。偏正、述宾、述补、主谓四类结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例如偏正结构包含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述宾结构包含述语和宾语两部分,等等。当然,这几种结构内部可以很复杂,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由两部分合成的。联合结构则不然,它包含的并列成分可以不止两项,例见上。

1.3.7 连谓结构 连谓结构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等)连用的格式。例如:

打电话通知他  [述宾+述宾]

闭着眼睛想   [述宾+动词]

跑出去开门   [述补+述宾]

挑着担子飞快地跑 [述宾+偏正]

单个的动词连用也能组成连谓结构。这时前一个动词后头往往带“了”或“着”。例如:

站着看

拿了去

连谓结构和上边讲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等都不同,是另外一种句法结构。从组成成分之间意义上的联系看,常见的连谓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两个动词结构表示先后发生的动作:

下了课开班会

等一会儿出去

2.前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方式:

拍着手笑

挑着担子飞快地跑

3.前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原因或假设:

有事不能来

不会做去问老师

4.后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目的:

上街买菜

去车站接人

1.3.8 上边举的各种句法结构的例子都是比较简单的。实际上句法结构可以很长很复杂。因为结构的基本类型虽然很有限,可是每一种结构都可以包孕与它自身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结构。这些被包孕的结构本身又可以包孕与它自己同类型的或不同类型的结构。这样一层套一层,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了。下边举一个例子来分析。“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本身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我们班”是一个偏正结构,由定语“我们”和中心语“班”组成。谓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是一个述宾结构,由述语“有”和宾语“许多外国留学生”组成。这个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偏正结构,由定语“许多”和中心语“外国留学生”组成。中心语“外国留学生”又是一个偏正结构,由定语“外国”和中心语“留学生”组成。以上所说可以图示如下:

这个图式反映了我们分析“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这个结构时的实际过程。我们不是一下子把0直接分成3、4、5、7、9、10等六个词,而是先把0分成1和2两部分,然后又把1分成3和4两部分,把2分成5和6两部分。6又可以分成7和8两部分。这样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我们把1和2叫作0的直接成分,把3和4叫作1的直接成分。这种顺次找出一个语言格式的直接成分的手续叫作层次分析。层次分析不仅反映了我们在分析句法结构时把大片段逐次切分成小片段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句法结构的层次构造。

大部分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直接成分组成的,因此层次分析一般总是采用二分的方法,不过也有一些句法结构不止两个直接成分,最常见的是联合结构。上文已经指出,联合结构的并列成分可以不止两项。

1.3.9 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找出组成这个结构的直接成分,另外一方面还要确定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在上边举的例子里,我们把0切分成1和2两段,同时还确定它们之间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我们把2切分成5和6两段,同时还确定它们之间是述语和宾语的关系。

1.3.10 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第一是把它当作一个复杂的组合来看它的内部结构。第二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它的语法功能。一般语法著作往往用两套不同的方法来给句法结构分类。用一套办法分出来的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等等。用另一套办法分出来的是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副词性结构等等。第一种分类的依据是内部构造,第二种分类的依据是语法功能。

内部构造相同的结构,功能一般相同;功能相同的结构,内部构造不一定相同。例如凡述宾结构都是动词性的。可是动词性的结构不一定是述宾结构,也可以是别的结构,如述补结构,连谓结构等。1.4 句子

1.4.1 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语言形式的前头或后头没有停顿,那就不是一个句子。比较:(A)我知道孩子们喜欢听故事。(B)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吧?(C)孩子们喜欢听故事。(A)的“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前头没有停顿,(B)的“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后头没有停顿,都不是句子。(C)的“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前后都有停顿,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最短的句子只有一个词。例如:

好。

这个句子是由“好”这个词形成的,“好”这个词又是由语素“好”形成的。在这类句子里,语素、词、句子重合在一起了。但它们仍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平面。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好。”这个句子比“好”这个词多一些东西,这就是前后的停顿和语调。第二,词不一定比语素长,句子也不一定比词长。

1.4.2 词和词结合在一起组成词组。我们说词组的时候,不考虑它成句不成句。拿1.4.1举的例子来说,无论在(A)、(B)或(C)里,“孩子们喜欢听故事”都是一个词组,属于主谓结构的类型。如果这个词组是独立的,即它前后都有停顿,那末此时它是一个句子,如(C)。我们说(C)是一个由主谓结构形成的句子。

1.4.3 从结构上看,句子可以分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形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以外的结构或是单个的词形成的句子。下边是非主谓句的例子。(1)好!(2)是我。(3)飞机!(4)下雨了。(5)禁止吸烟。(6)热得我满头大汗。

这些句子都是自足的,就是说并不缺少什么成分,因此前头补不出主语来。(7)(这件事)没有人不知道。(8)(我)有点儿不舒服。(9)(他)比我大三岁。(10)(我)马上就来。

这些句子前头都能补出主语来,都不是真正的非主谓句。应该看成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

1.4.4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都是单句。几个单句可以组合成为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改称分句。要注意的是:我们说复句是由单句组成的,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从理论上说,组成复句的单句(即分句)既然只是句子的一部分,那末它们本身就不能再算句子了。比较:(A)前一天下雪。第二天刮风。(B)前一天下雪,第二天刮风。(A)是两个独立的单句,(B)是一个复句。从文字记录看,(A)和(B)只是在标点上有区别,但在实际说话的时候,二者的语音形式也不一样:(A)的“雪”读上声调,后边是一个长停顿;(B)的“雪”可以读上声调,也可以读半上调,音程拖长,后边的停顿较短。

1.4.5 虽然复句是比单句高一层的东西,可是有的时候单句内部可以包含复句的形式。例如:

你得藏在一个[你看得见他,可是他看不见你]的地方。

1.4.6 以上我们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这都是从结构上着眼的。从句子的功能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和感叹句五类。

1.陈述句 陈述句是可以翻译成形式逻辑中的命题的句子,即可以判断是真是假的句子。例如“铁比水重”是真的。“水比铁重”是假的。

2.疑问句 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问,它本身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所以没有真假的问题。例如“铁重还是水重?”“铁比水重吗?”

3.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听话的人做某事。例如:“你打个电话给老王。”“走吧!”

4.称呼句 称呼句的作用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例如:“老王!”“同志们!”

5.感叹句 感叹句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报道信息。例如:“好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以上是从功能方面说的。从形式上说,这五类句子语调不同,其中疑问句和祈使句在结构上还有许多特点。但是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错综的,就是说,有交叉的情形。例如陈述句有时采用疑问句(反问)的形式。“谁知道呢?”从形式上看是疑问句,从作用上看是陈述句(等于说“我不知道”)。疑问句有时采用祈使句的形式。例如“你说为什么不行?”第二章词的构造2.1 句法和词法

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构造,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可见句法和词法是属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东西:

在这一章里,我们研究词的内部构造,即语素是怎样组合成为词的。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没有构造问题,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实际上只是合成词的构造。

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有重叠、附加、复合三大类,以下分别讨论这三类构词方式。2.2 重叠

2.2.1 重叠指的是象“妈妈、看看、个个、清清楚楚”一类词的构造方式。“妈妈”是由“妈”重叠而成的。我们说“妈”是“妈妈”的基式,“妈妈”是“妈”的重叠式。在研究重叠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叠式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重音、变调);

2.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

3.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2.2.2 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例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伯、叔叔、舅舅、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这一类重叠式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第一个音节如果原来是上声,在重叠式里变为半上。例如:“奶奶、姥姥、姐姐”。这一类重叠式的基式大都是粘着语素。

亲属称谓以外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娃娃、星星、宝宝”少数几个。“蝈蝈儿、蛐蛐儿、饽饽、猩猩”里的“蝈、蛐、饽、猩”从来不在别的场合出现,本身没有意义。可见“蝈蝈、蛐蛐、饽饽、猩猩”是音节的重叠,不是语素的重叠。

2.2.3 重叠式量词就是单音节量词的重叠式。例如:“个个、张张、本本、句句、棵棵”。这类重叠式包含“每”的意思,“个个”就是“每一个”,“张张”就是“每一张”。重叠式量词可以修饰名词(个个学生、张张纸),也可以离开名词,单独充任句子的主语(个个都有本事|张张都是好的),但是不能作宾语(“通知每一个人”**不能说成“通知人人”或“通知个个”,“把每间屋子都打扫一遍”*不能说成“把间间都打扫一遍”)。

2.2.4 重叠式动词就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单音节动词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果基式是上声字,第一个音节变阳平。例如:“想想、写写、管管”。变调规则跟“奶奶”“姐姐”等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不同。

双音节动词(AB)的重叠形式是ABAB,后两个音节读轻声。例如“休息休息、打扮打扮、活动活动”。

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看下文5.14。

2.2.5 重叠式状态形容词(5.16)包括以下几类:(1)基式是单音节形容词(A),重叠形式是“AA儿的”。不管基式原来是什么字调,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一律读阴平。例如“小小儿的、好好儿的”。“AA儿的”里的“儿”和“的”都是附加在重叠式后边的后缀。(2.5.2,又2.5.6)(2)基式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有:“AABB”和“A里AB”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大大方方、干干净净、胡里胡涂、古里古怪。(3)基式是“通红、碧绿、锃亮、冰凉”一类双音节状态形容词,重叠形式是ABAB,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4)基式是双音节拟声词,重叠式是“AABB”,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叮叮当当、劈劈啪啪、乒乒乓乓。

重叠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意义里都包含着一种量的观念在内。拿(3)来说,重叠式(通红通红)比基式(通红)的程度显得更深。(1)和(2)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因为这两类重叠式所表示的程度的深浅跟它们在句子里的位置有关系。大致说来,在定语和谓语两种位置上表示轻微的程度,在状语和补语两种位置上则带着加重或强调的意味。比较: 补   定  语 谓  语 状  语语大大的眼睛,短短的眼睛大大的,象个洋大大的请一次写得大大头发娃娃客的挂得高高高高的个子个子高高的高高的挂起来的碾得细细细细的眉毛眉毛细细的细细的看一遍的

定语和谓语位置上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还往往带着爱抚、亲热的意味。例如:(1)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红红的嘴唇赛樱桃。(民歌)(2)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朱自清)(3)又见凤姐儿站在那边,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红楼梦》)(4)脸儿红红的,眼睛亮亮的。(袁静)(5)近处山角里一座…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朱自清)

最明显的是(2)(3)两个例子。“短腿”“黄脸”都不是可爱的形象,可是用了重叠式,给人的印象就不一样。“A里AB”一类重叠式带有嫌弃或不赞赏的色彩。此类重叠式的基式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如“胡涂”“傻气”“罗嗦”等。

2.2.6 重叠式副词包括以下两类:(1)基式是单音节副词,重叠式是AA。例如:常常、稍稍、渐渐、恰恰、刚刚、白白。(2)基式是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是AA(儿),第二个音节变阴平。例如:好好儿、细细儿、远远儿、悄悄儿、慢慢儿。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格式只能做状语,是典型的副词。可是加上“的”以后,就变成了状态形容词(5.16),既能做状语,也能做定语、谓语和补语。2.3 附加

2.3.1 “站着”的“站”和“着”,性质很不相同。首先,“站着”的意义主要由“站”承担,“着”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即动作的持续。“着”除了能够跟“站”组合之外,还能跟许许多多别的动词组合,例如:“躺着、看着、拿着、拖着、哭着、放着”。不管什么动词,加上“着”之后,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其次,“着”是定位语素,它跟动词组合的时候,位置总是在动词后边。“桌子”的“子”、“我们”的“们”情形跟“着”类似,我们管这类语素叫词缀。与词缀相对应,“站着”的“站”、“桌子”的“桌”、“我们”的“我”叫词根。把词缀粘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例如“第一”“第二”的“第”;也有后置的,例如上边举的“着”“子”“们”之类。我们管前置的词缀叫前缀,管后置的词缀叫后缀。

2.3.2 根据上文所说,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是词缀。比较: A B C D桌子酸性新式自动狮子硬性老式自发袖子弹性蛙式自杀刷子可能性手提式自觉孩子积极性喷气式自私

从表面上看,这几组的构造是平行的。A组的“子”是词缀,那末其它各组的“性、式、自”等等似乎也可以算词缀。可是“性、式、自”的性质跟“子”很不一样。“子”是定位语素。“性、式、自”等等是不定位语素。在上边举的例子里,“性、式”后置,“自”前置。但这只是偶然的现象。因为我们可以找到“性、式”前置的格式,如:“性质、性状、性能;式样、式子”;也可以找到“自”后置的格式,例如:“私自、独自、擅自”。

其次,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性、式、自”的情形不是如此。例如在上举B、C、D各组里,前后两个成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修饰关系。因此都应该看成是复合词。2.4 前缀

2.4.1 汉语的前缀只有以下几个:(1)初——附加在数词“一”至“十”的前边,表示旧历每个月的前十天。(2)第——附加在数词前头表示序数(4.6)。(3)老——(a)附加在单音节的姓前边表示对于熟悉的人的称呼,如:“老李、老王”。(b)放在数词“二”至“十”前边表示排行。(注意:只能说“老大”,没有“老一”的说法。)(c)出现在少数表示动物的名词里,如:“老虎、老鹰、老鼠”。

2.4.2 “初、第、老”都还残留着具体的词汇意义。“初一,初二”的“初”是从“起初、初次”的“初”来的,“第一、第二”的“第”跟“次第”的“第”也显然相关。跟“小王”对比,“老王”的“老”也还保存着形容词“老”原来的意义。2.5 后缀

2.5.1 “子”是名词和量词的后缀,永远读轻声。例如:

重读的“子”如“君子、仙子、原子、孔子、鸡子(儿),五味子”等等都不是后缀。

2.5.2 “儿”不自成音节。作用如下:(1)名词和量词的后缀。例如:

A、B、C、D四组是名词,E组是量词。在A组里,词根是不成词语素,在B、C、D、E四组里,词根是成词语素(1.2.1)。B组词根成分独立时是名词,C组是形容词,D组是动词,E组是量词。(2)动词的后缀,仅见于以下几个动词:“玩儿,嗤儿(骂,责备),火儿了,颠儿了(走了),葛儿(gěr)了(死了)”。(3)副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后缀。例如:

副词:慢慢儿、远远儿、悄悄儿

状态形容词:小小儿的、高高儿的大大方方儿的、暖暖和和儿的红扑扑儿的、颤悠悠儿的酸不唧儿的、蔫不唧儿的(4)今儿、明儿、后儿、昨儿。这个“儿”是“日”的变音。(5)这儿、那儿、哪儿。这个“儿”是“里”的变音。

2.5.3 后缀“头”包括:(1)名词后缀:石头、舌头,馒头、木头,枕头、骨头、芋头、楦头。(2)方位词(4.4)的后缀:前头、后头、里头、外头、上头、下头。(3)抽象名词(4.1.2)的后缀,词根是形容词:甜头、苦头。词根是动词:(有)看头儿,(没什么)吃头儿。

2.5.4 们 人称代词和指人的名词的后缀,表示复数。例如: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同志们、孩子们。

2.5.5 动词后缀“了”“着”“过”留到下文讨论动词时再讨论(5.15)。

2.5.6 后缀“的”包括:(1)副词后缀:渐渐的、微微的、暗暗的、非常的(高兴)、赶紧的(往屋里跑)、三天两头的。(14.2)(2)状态形容词后缀:好好儿的、慢慢儿的、扎扎实实的、胡里胡涂的、叮零当啷的、绿油油的、兴致勃勃的、挺聪明的。(关于状态形容词看5.16)

2.5.7 汉语里还有一个和后缀“的”同音的助词“的”。助词“的”的作用是附加在名词、人称代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各类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例如:“铁的、公社的、他的、咱们的、新的、红的、买的、借的、开会的、看电影的、洗干净的、从南方带来的、站在队伍前头喊口令的”。(5.19)

2.5.8 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得”。这个“得”只出现在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的述语后头。例如:看得多、长得漂亮、洗得很干净,冷得直哆嗦。(9.8.4)2.6 复合

2.6.1 复合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用复合方式构成的合成词叫复合词。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句法结构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等,绝大部分复合词也是按照这几类结构关系组成的。下边举些例子来看:

主谓式

名词:冬至 霜降

动词:地震 心疼 耳鸣 嘴硬 例如

形容词:面熟 年轻 胆怯 理亏

述宾式

名词:主席 将军 防风

动词:列席 关心 动员 出版 告别

形容词:讨厌 满意 卫生 无聊

副词:到底 照旧

偏正式

名词:飞机 优点 蛋白 意外 纸张

动词:重视 热爱 回忆 空袭 中立

形容词:自私 冰凉 滚烫

副词:至少 未免

连词:不但

述补式

动词:革新 改良 证明 扩大 降低 推翻 削弱 扭转 记得

联合式

名词:音乐 道路 买卖 法律

动词:调查 安慰 重叠 可能

形容词:奇怪 透彻 光明 特殊

副词:根本 千万

介词:自从

连词:而且 并且 因为

2.6.2 由于复合词的结构和句法结构是平行的,所以有时不容易划清二者的界限。下面提出的几点对于区别复合词和句法结构是有用的。(1)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可能是粘着语素(B),也可能是自由语素(F)。拿双音节的复合词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a)BB:植物,吝啬,驱逐,浴室(b)BF:石油,鲫鱼,寒冷,伟大(c)FB:电视,党员,人民,大衣(d)FF:铁路,白菜,小米,牛肉

一般地说,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格式(a)(b)(c)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不过这是就不定位粘着语素说的,如果是定位粘着语素,整个格式也可能是句法结构,例如:“去吧!也好、买的”。如果组成成分都是自由语素(d),整个格式可能是句法结构(我去、买票、新书),也可能是复合词(铁路、白菜、小米)。(2)后一个音节是轻声的格式是复合词,比较:

复合词        句法结构

买·卖        买卖(买和卖)

东·西        东西(东边和西边)

火·烧(一种烧饼)  火烧(用火烧)

打·手        打手

如果读轻声的音节是定位语素。整个格式也有可能是句法结构。例如“走吧”、“我的”。(3)不能扩展的是复合词,能扩展的是句法结构。比较:

复合词          句法结构

生姜            生肉→生的肉

大车(用马或骡子拉的车)  大车→大的车

金笔(自来水笔)      金表→金的表(4)句法结构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综合,复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例如“大方”不是“又大又方”,“龙头”(自来水龙头)不是“龙的头”,“马上”(副词)不是“马背上”。这种意义上的分析对于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界限是有用的。但是光凭意义来划界限是靠不住的,因为一方面有许多复合词的意义也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综合。例如“扩大,鸭蛋”。另一方面,有些熟语性的句法结构有特殊的词汇意义,光从组成成分的意义也是推断不出来的。例如“半瓶醋”“有意思”(有趣)。2.7 复杂的合成词

2.7.1 以上讨论的复合词大都是简单的,就是说,它们的直接成分大都是单个的语素。如果直接成分本身不止一个语素,合成词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在分析复杂的合成词的时候,要注意语素之间的层次构造和构词方式。例如:(割/草)机

瓜(子/儿)

[(慢/慢)儿]的

在“割草机”里,“割草”和“机”是复合关系(偏正),“割”和“草”也是复合关系(述宾)。在“瓜子儿”里,“瓜”和“子儿”是复合关系(偏正),“儿”则是附加在“子”上的。在“慢慢儿的”里。“的”是附加在“慢慢儿”上的,“儿”又附加在“慢慢”上。“慢慢”则是语素“慢”的重迭式。“割草机”和“瓜子儿”都是复合词。“慢慢儿的”则是附加式的合成词,它的词根部分是一个重叠式。

2.7.2 最后说一说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即通常所谓简称。例如:

土改——土地改革

抗战——抗日战争

执委会——执行委员会

北大——北京大学

指战员——指挥员和战斗员

中小学——中学和小学

喷气式——喷气式飞机

超音速——超音速飞机

清华——清华大学“喷气式”“超音速”“清华”是截取全称的一部分作为简称,和“土改”“抗战”等不一样。前者可以叫做减缩式复合词,后者可以叫做紧缩式复合词。有时候这两种方法可以作用干同一个格式。例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先紧缩为“北大附中”,然后再减缩成“附中”(当然这个说法只有在北大范围内才能让人理解)。

2.7.3 紧缩和减缩都可能引起含混。拿紧缩式来说,“人大”既是“人民大学”的紧缩,又是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力的紧缩。“联大”在抗战时期指“西南联合大学”,现在则指“联合国大会”。拿减缩式来说,“红楼梦”减缩为“红楼”,就跟作为地名的“红楼”(北京沙滩红楼)发生混淆。这也正是“清华大学”可以采用减缩式,而“北京大学”只能采用紧缩式的原因。2.8 并立式复合词

并立式复合词指的是下面这类格式:

说啊笑的  三三两两

三天两头  直来直去

跌跌撞撞  任劳任怨

跑跑跳跳  搁不下放不下

一板一眼  你一句我一句

无依无靠  一会出一会进

从表面上看,这类格式很象是联合结构,实际上性质完全不同。第一,联合结构的项数是没有限制的,换句话说,是可以扩展的,并立式复合词限于两项,不能扩展。第二,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致,并立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不一定一致。比如“你呀我的”虽然是由人称代词“你”和“我”构成的,可是它的语法功能跟“你”“我”大不相同:“你”“我”不能作谓语,也不能作状语,“你呀我的”既能作谓语,又能作状语。例如:

你别再你呀我的了。

他跟谁都是你呀我的说话。

第三,从意义上说,联合结构的每一项都是实指的,而且各有其独立的意义;整个联合结构的意义等于各项意义的总和。比如“我、你、他”就是“我和你和他”,“干净、整齐”就是“又干净又整齐”。并立式复合词的每一项的意义不是实指的,而是比况性的,整个结构的意义不是各项组成成分的意义的机械的总和。比如“你一句、我一句”只是说这个说一句,那个说一句,并非实指“你”和“我”一人说一句,“东张西望”只是说到处看,并不是实指向东看又向西看。第三章词类3.1 划分词类的根据

3.1.1 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样看起来,好象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战争”和“战斗”都表示行为,可是“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是形容词,而“红色”是名词。

有的语言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 A B Chorse(马)high(高)deny(否认)big(大)hat(帽子)collect(收集)tree(树)old(老,旧)remember(记得)

A类词有数的变化(复数加词尾{—s}),B类词有级的变化(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C类词有时的变化(过去时加词尾{—ed})。根据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三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C是动词。

汉语不象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因此给汉语的词分类不能根据形态,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

3.1.2 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举例来说,形容词的功能有:

a.前加“很”。

b.后加“的”。

c.后加“了”。

d.作谓语。

e.作定语。

……

很明显,凭借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它跟别的词类区别开来。举例来说,名词不具备a,c,d几项,动词不具备a,e等项,同时名词、动词的语法功能里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所没有的。我们给汉语的词分类,根据的就是这些功能上的异同。

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但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可见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却只能根据功能,不能根据意义。3.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因此同类的词必须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异类的词必须具有互相区别的语法功能。

说同类的词有共同性,并不是说同类的词语法功能全部相同;说异类的词必须有互相区别的个性,也不是说异类词之间就毫无共同点。因为同类的词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大类之下可以分出小类来,例如动词里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因为异类的词之间也可以有某些共性,所以有时我们又把不同的词类归并为一个大类,例如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谓语,都能受副词修饰,可以合起来称为谓词。3.3 兼类

兼类问题跟我们如何分析词义有关系。举例来说,“锁”有两个意思,有时指东西(锁和钥匙|一把锁),有时指动作(锁门|别锁)。因为这两种意义区别很明显,我们有理由把指东西的“锁”和指动作的“锁”看成两个不同的词。由于这两个“锁”在语法功能上也是对立的,我们有理由说指东西的“锁”是名词,指动作的“锁”是动词。这样处理,就没有兼类的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死”有时是失去生命的意思,有时是不活动、不灵活的意思。在前一种意义上可以带宾语(死了一口猪),在后一种意义上可以受副词“很”“太”修饰(办法太死),可以按形容词的方式重迭(把门关得死死的)。如果我们认为这两个“死”意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那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这样处理也不发生兼类的问题。反之,如果认为“死”的两种意义之间有联系,不活动、不灵活是由失去生命的意义引申出来的,那就是不承认有两个“死”,这时我们就得说“死”兼属动词、形容词两类了。

当我们把A、B两类词分开的时候,可以允许有一部分词兼属A、B两类。但是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如果把A和B分为两类之后,大部分A类词同时兼属B类,或大部分B类词兼属A类,那只能说明我们当初把A和B划分为两类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3.4 实词和虚词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分。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吗”,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屋里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也”“被”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其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3.5 体词和谓词

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两大类。体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一般不作谓语;谓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同时也能作主语和宾语。3.6 词类表第四章体词

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一部分代词。以下先介绍前七类,代词将在第六章里讨论。4.1 名词

4.1.1 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例如:一*支笔、三本书、几件事、一种风气;(2)不受副词修饰:很勇气**(比较:很勇敢),早战争(比较:早打仗),不青年(比较:不年青)。

谓词有的时候也能受数量词修饰。例如:

三分懊悔,七分忌妒。

有两种快,一种是快而不好,一种是又快又好。

可是这些词还能受副词修饰(又懊悔,又忌妒|非常快),不符合(2),所以还是能够跟名词区别开。

4.1.2 名词可以按照它与量词的关系分为以下五类。(1)可数名词。这类名词的特点是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4.12(1))。例如:书(本)、灯(盏)、笔(枝)、马(匹)、商店(家)。(2)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没有适用的个体量词。例如:水、酒、土、面粉、肉、布。这类名词只能选择以下三类量词:(a)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度量词,4.12(3)),例如:一尺布、二斤肉。(b)由名词转来的量词(临时量词,4.12(5)),例如:一桶水、一袋面粉。(c)不定量词“点儿”和“些”(4.12(4)),例如:一点儿水,一些药。(3)集合名词。集合名词前头也不能加个体量词,例如:父母、子女、师生,亲友、衣物、军火。这类名词前头只能用表示群体的量词(集合量词,4.12(2))或不定量词,例如:一部分师生、一批军火,一些亲友。

由名词性词根加量词性词根组成的复合名词(纸张、枪枝、人口、车辆、船只)以及带后加成分“们”的合成词(人们、孩子们、同学们)都是集合名词。(4)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前头只能加“种、类、点儿、些”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4.12(7))的名词。例如:(一种、这些)礼节、(一种)道德、(一种)风气、(这种)观念、(一场)祸、(一点儿)恩情、(请了一次)客、(吵了一回)嘴。(5)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受数量词修饰,跟4.1.1所举的名词的语法性质不符。但是专有名词并不是绝对不受数量词修饰,例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词)

有两个李逵,一个是真李逵,一个是假李逵。

中国要是有两条长江,情形就不同了。

除了这一点以外,专有名词跟一般名词的语法功能是相同的。4.2 处所词

4.2.1 处所词是能做“在、到、往(wàng)”的宾语并且能用“哪儿”提问、用“这儿”“那儿”指代的体词。

4.2.2 处所词包括:(1)地名。例如:中国、亚洲、重庆、长安街、黄庄。

单音节的地名是粘着的,所以后头总跟着一个名词性成分组成双音节的复合词。例如“平谷县、大兴县”可以省去“县”字说“平谷、大兴”,“定县、通县”的“县”就不能省。国名也是这样,“智利、坦桑尼亚、日本”可以单说,“英国、法国”非带“国”字不可。(2)可以看成是地方的机构,例如:学校、公园、邮局、图书馆、电影院。

以上两类词里的大部分应该看成是名词兼处所词。作为政治单位或机构,是名词;作为地方,是处所词。(3)合成方位词(4.4.1),例如:上头,下边,里头,前边,背后,当中。4.3 时间词

4.3.1 时间词是能做“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例如:宋朝、一九三〇年、立春、今天、去年、星期一、上星期、现在、刚才、这会儿、过去、以前、从前。

时间词都表示时间,但是表示时间的词不一定是时间词。例如“已经、刚、忽然”是副词;“时间、时候、功夫”是一般名词;“一会儿、半天、两年”是数量词;都不是时间词。

4.3.2 “今天、星期一、三点钟”表示的是“时点”,即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一会儿、半天,两个钟头、两个月、三年”表示的是“时量”,即时间的长短。

表示时点的词放在谓词(3.5)前头做主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例如:明天去|晚上开会|上星期下了一场雪。表示时量的词放在谓词前头做主语表示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或有什么情况,例如:一天上两节课|十年里只回了一次家。

表示时量的词放在动词后头做宾语,表示一件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例如:找了你半天|回来两个月了|休息了一会儿。4.4 方位词

4.4.1 方位词可以分成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单纯方位词包括“上、下、前、后、里、外、内、中、左、右、东、西、南、北”。

单纯方位词加上“边(儿)、面(儿)、头(儿)”等后缀造成合成方位词,如下表:“内”和“中”不能加“边、面、头”。由“中”造成的合成方位词有:“中间儿、当中”。由“后”造成的合成方位词还有“背后”。此外,合成方位词还有一个“当间儿”。

4.4.2 单纯方位词都是粘着的,合成方位词大部分是自由的。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和“上”的活动能力强,其它几个活动能力弱。只要意思上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后头加上“里”和“上”,例如:书上、窗户上、桌子上、心里、屋里、树林里、孩子里。可是和“里、上”相对应的反义词“外”和“下”就不能自由地跟名****词结合,例如我们不说:书下、椅子下、屋子外、树林外。名词性成分后头加“下”或“外”,有的是复合词、如:天下、乡下、阁下、郊外、例外、格外,有的是文言的说法,如:灯下,笔下、门外、世外。

4.4.3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处所,但是“上、中、下”有时不表示实在的处所。(1)“……上”表示在某方面,例如:政治上、历史上、表面上、理论上、语法上、实际上。(2)“……下”表示条件,例如: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3)“以上”“以下”表示界限,例如:县以上|百分之六十以上|三十岁以下。(4)“在……中”表示范围,例如:在知识分子中|在农村人口中。(5)“在……中”当中插进谓词,表示一种情况正在持续,例如:在发展中|在前进中|在危急中。4.5 数词

数词包括:(1)系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几、多少。(2)位数词:十、百、千、万、亿。系数词能够放在位数词之前组成复合的数词。例如:二十、三年、几亿。“十”是系数词兼位数词,因为可以说:十万,又可以说:二十。(3)概数词:来、多、好几。概数词放在复合数词和量词之间表示概数。例如:二十来个、三百多本、二十好几个。系数词也能占据这个位置,例如:二十五个,可见概数词和系数词性质相近。“好几”能放在量词或位数词前头。例如:好几个、好几百。“多”和****“来”不能占据这两种位置。(来个,多个,来万,多万)。(4)好些、若干:这两个数词的特点是能够直接放在名词或量词前头(好些人、若干人、好些个人、若干吨钢)。“若干”还能和“万”“亿”组成复合数词(若干万元,若干亿)。(5)半:“半”能够放在量词之前(半个,半斤),还能放在数**量词之后(一个半,三斤半),但不能跟位数词组合(半千,半亿)(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