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聊天学:会说话让你更受他人欢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0:40:49

点击下载

作者:王萍萍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话聊天学:会说话让你更受他人欢迎

说话聊天学:会说话让你更受他人欢迎试读:

序言

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你若出言不逊,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成功与人合作,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助力。”

的确,我们一生都在用言语表达,言语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对话。出色的语言表达,在生活中帮助我们维系亲情、建立友情、追求爱情,生活因此变得丰富精彩,人生也由此而更加意味无穷;在事业上,帮助我们维护各种关系,扩大自己的工作领域,提升自己的工作成效和办事效率,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个人成长中,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增加个人魅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追寻或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塑造个体的理想形象。

因此,口才专家曾经大胆断言道:“语言是人生命运的纽带。”西方有位哲人也认为:“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赏识,那就是用话语令人愉悦的能力。”一句话,语言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我们赢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最重要的资本。好口才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运气和财气,所以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

而与之相反,不管我们生性如何聪颖、接受过多么高等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我们缺乏良好的口才,不能够流畅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可能就会丧失掉很多的机会,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学会说话容易,但是要想真正拥有好口才并帮助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在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聊天,或去办理事情,说话的分寸、时机、言辞等,掌控得稍有不当,便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使自己蒙受损失,也给别人造成困扰。而要摆脱这种困扰,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口才学习和语言训练。本书正是从这样一种角度出发,给读者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和思路。告诉读者如何探寻事物,如何说明事理,以及如何进行说服性的言谈,进而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衷心地企望广大读者朋友能从中受益。第1章好口才就是你的资本口才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和睦、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可随身携带永不过时的基本能力。口才活动离不开知觉、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决定了其口才的高低、风格,甚至是社会价值。口才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对于口才,古今中外的远见卓识者历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古语,把国之兴亡与舌辩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借“九鼎之宝”“百万之师”比喻说话的力量,充分揭示了口才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把“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获胜的三大战略武器。时代进入21世纪又把“舌头”、金钱和电脑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战略武器。这个说法虽有牵强之嫌,但也不无道理,起码代表了两个时代的主要特点,而在这两个说法中,“舌头”即口才,都能独冠于三大战略武器之首,可见人们对口才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没有良好的口才,已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从一个人的口才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口才几乎在每一个人的命运里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们拿面试来说,现在国内外大小公司,已把面试作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径,其中有不少行业尤其看重口试。在这种情况下,“口才”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属于必修课,即使设为选修课,选修的人也很多。因为,现在高校不包毕业分配,绝大多数学生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来寻找职业,在最后一学年,也就是说在学习尚未完成、毕业论文尚未启动或刚启动的时候,他们已率先通过口才叩击着求职的大门,学生们越来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掌握口才这个随身携带、行之有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武器。

口才,简言之就是说话的才能,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综合的反映。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最特殊和明显区别,那就是人能说话,并能以语言符号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口才”一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记载。据孔丘门人所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称。”正如古时也有将“人才”写为“人材”,“口才”抑或写为“口材”。如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十〉》有载:“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人材,好谈兵。”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传统,并已充分认识到口头表达在安邦定国、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清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更是强调人在社会交往中要敢于说话,在大庭广众前要有敢于演讲的“胆”。《论语·里仁》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但到了今天,这种旧时的观念就不能不受到质疑和重新审视。“敏于行”当然无可厚非,只要这种行为有利于国家和大众,有利于别人和自身的进步即可,可是“讷于言”却与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需要明显地不相适应。良好的口才,不仅是宣传带动的需要,还是传授知识、增进人际关系的需要。能言善语,让世界多一些因优秀的口才和妙语带来的笑声、赞叹声有什么不好呢?曾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创建的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谈到,《实话实说》要找到合适的“侃爷”真的不容易。多数人讲话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长、没有风趣,甚至在学历高的人群中这种现象更突出。“我几乎可以断定,口语表达能力不足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将精力集中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普遍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在现实生活中,谋职、合作、讨论、请示汇报、讲课、谈判、争论、打官司,都毫不例外地依赖于口语表达。”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耐基非常强调口才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的结果。譬如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诉讼的当事人;你是一个店主,你的口才帮助你吸引顾客。”“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是由于说话艺术。”口才关系着成败得失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信息化社会,说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也是直接影响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利益攸关”之说;工作场合有“一言定乾坤”之说;生活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说。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诸葛亮舌战群儒。请想一想,诸葛亮没有口才能行吗?正因为他有了口才,出使东吴,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最后使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兵,几乎全部葬身于滔滔长江之中。这不是口才的威力吗?假如刘备不让诸葛亮去,让张飞去,其后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刘备为什么要诸葛亮去,而不要张飞去?说到底在于两个字——口才,诸葛亮靠他的口才成功了。能说口才没有用吗?能说口才与成败得失没有关系吗?我们说,是有关系的。

很多人都知道纪晓岚。纪晓岚的舌头可了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他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机智敏捷。乾隆皇帝自然也知道。有一天,乾隆想,我要找一个办法试验试验他的机智。于是,他把纪晓岚找来,对纪晓岚说:“纪晓岚!我问你,何为忠孝呀?”纪晓岚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合起来,就叫忠孝。”纪晓岚刚回答完,乾隆皇帝接过话来:“好!联赐你一死。”纪晓岚当时就愣了:怎么突然赐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一开,绝无戏言。纪晓岚只好谢主龙恩,三拜九叩,然后走了。

这时,乾隆就想:“这纪晓岚可怎么办呢?不死,回来,就是欺君之罪;可要是死了就真是太可惜了,自己手下便少了一个栋梁之材呀。”当然,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让自己轻易死掉的,必定会有什么办法解救自己。于是他静观其变。

半柱香的工夫,纪晓岚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扑通地给乾隆跪下。乾隆装作很严肃地说:“大胆,纪晓岚!朕不是赐你一死了吗?为什么你又跑回来啊?”纪晓岚说:“皇上,臣去死了,我准备跳河自杀,正要跳河,屈原突然从河里出来了,他怒气冲冲地说,‘你小子真混蛋,当年我投汩罗江自杀,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而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我一听,就回来了。”听到这里,乾隆哑口无言:你让他去死吧,你就是昏庸无道;可是让他活着吧,自己皇帝的面子又下不了台。最后,乾隆不得不解嘲说:“好一个纪晓岚,你是真能言善辩啊!”

纪晓岚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救了自己的一条命。要是换了另一个人又会怎么办呢?虽然,那人也是学识深厚,思维敏捷,但是他不愿意说、不会说话,他能不能回来?因此,我们说,口才的价值、口才的意义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在关键的时候还能救人性命。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有好口才,是否会说话,境遇与成就必定会大不一样。现代社会里,那些表现得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总会处在交际困难的尴尬里。有些人知识渊博,可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们欢迎。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也很出色,可一讲话就语无伦次,拘谨慌张,从而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有一位国外名人曾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法国大作家雨果也认为:“语言就是力量。”的确,精妙、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非凡。

讲究说话在我国是有传统渊源的。历史上凭口才决定成败得失的人物和事件数不胜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施展合纵、连横之术的苏秦、张仪;以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出使楚国而闻名的齐国重臣晏子;以及刚刚提及的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他们或以吐纳珠玉之声,展卷舒风云之色;或羽扇纶巾,谈笑间逢凶化吉。现代社会中以口才而闻名中外的女中豪杰杨澜,相信大家都熟悉。她作为传媒中人,不断在观众面前亮相,不断地纵横放言、评点中外、表露心迹。细细听来,她的一语一言几乎同她的天性一样:清新又明晰、亮丽而爽朗;话中不乏令人开怀的风趣,让人捧腹的率真,发人沉吟的理性。一句话,杨澜其言的个中三味,不失其女名人的风范与品性。

于是,西方哲人便有了这样的总结:“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赏识,那就是用话语令人愉悦的能力。”口才好有更多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好的口才,那就能赢得比别人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会使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光彩照人。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谁都不甘心一生庸碌无为,那么,好口才就是获取机会的利器与法宝。练就好口才,就可以助你在职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一帆风顺,甚至步步高升;练就好口才,就可以助你发现商机,捕捉机会,创造利润,甚至是成就好事业。反之则会处处受制,事事艰难。

阿刚原来是石油公司的职工,去年下岗后,决定自寻出路,去做贩卖水果的生意。

又是荔枝上市时,阿刚到著名的水果之乡去采购荔枝。走进一果园,看见压弯了的树枝上色泽鲜亮的荔枝果,很合心意,他开始与果园主讨价还价了:“多少钱一市斤?”阿刚问。“8元。”果园主答道。“7元5行吗?”“少一分也不卖。”

当时,正是荔枝上市时,来了很多买主,卖主当然不肯让步。

第一天,阿刚什么收获都没有,空手而归。但他又很清楚,他根本没有退路。商场如战场,没有营商经验的他,如此做生意,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觉得自己缺点什么,当晚去了市图书馆。

第二天一大早,阿刚到街边吃了一碗白粥,又到那家荔枝园去了。他走上前去,递上一支香烟给果园主,问:“多少钱一市斤?”“8元。这几天,北方卖了好多钱,你不见到处都是外省老板?不提价就算好啦,年轻仔。”“整筐买多少钱?”“零买不卖,整筐买8元一市斤。”

此次阿刚没有急于还价,而是不慌不忙地打开筐盖,拿起一把荔枝在手里掂量着、端详着,不紧不慢地说:“个头还可以,但颜色不够红,这样上市卖不上价钱呀。”

接着伸手往筐里掏,摸了一会儿摸出一把个头小的荔枝,说:“老板,你这一筐,表面是大的,筐底却藏着不少小的,这怎么算呢?”

阿刚继续说:“看!你这荔枝既不够红,又大小不均匀,无论如何,算不上一级,勉强算二级就不错了。”这时,卖主沉不住气了,说话也和气了:“你真想要,还个价吧!”

阿刚与果园主终于以每市斤7元的价钱成交,比市面批发价还低呢!阿刚灵机一动,又大批量转卖给外省老板,一进一出,净赚了30000元。阿刚紧皱眉头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原来那天晚上,阿刚觉得自己要做生意没一点生意经可不行,就到市图书馆借阅了一本《中外营销术》,在家里给自己加油充电。其中“吹毛求疵”经商术谈到“卖方的目标很高,要价往往居高不下,而买方要降低对方的价格,首先要降低对方的目标”。阿刚正是从此处受到了启发。

最后阿刚说:“动一下小脑筋,用一下好口才,办法总是会有的。舌头不下岗,钱财装满囊。”俨然一副老板样子。

上面是一个现代的经商故事,再看中国历史上,凭口才而流芳百世之士更是不胜枚举:晏子使楚,名扬千秋;苏秦善辩,穿梭六国;孔明机智,舌战群儒;解缙巧对,传为美谈;鲁迅、闻一多、周恩来、陈毅,更是现代能言善辩的口才泰斗。在西方国家也有相似之处,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他能把演讲的社会作用推广到惊人的程度,并凭着自己的一张利嘴跻身政界,成为古罗马的检察官和执政官。18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发展很快,议会议员皮特有“第一张铁嘴”之称,其演讲仪态雄伟、声音洪亮、言辞激越、感情充沛,这种非凡的口才使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政敌,并赢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跃成为英国首相。

由此可见,口才已经不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了,口才直接决定着交往的好坏,也决定着人生的际遇,成了日常生活人与人交际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做人做事能否迈向成功的阶梯。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

人天天都在说话,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人的面貌各不相同,而人所说的话和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一样各有不同。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个个都会说话。“口齿伶俐”“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会说话的人的称赞。话说得好,小则可以娱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

近代美国诗人弗洛斯特从说话的角度,巧妙地把一般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满腹经伦,却说不出来的人;第二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弗洛斯特的观察非常深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言辞的人,也经常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且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所以“有话可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断学习,力求充实自己。

平心而论,中国传统观念里似乎并不鼓励人们研究交谈方法,顶多不过提出若干基本原则,让各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但是,我们中大部分人却没有能力去体会并运用这些原则,甚至曲解“巧言令色,鲜仁矣”的道理,弄得简直不敢开口。然而在当今社会,在社交场合的交谈艺术却已是处世的第一要诀,不可不细加研究。律师出身的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的戴普曾经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令人心悦诚服的交谈能力更能迅速获得别人的钦佩与成功了,这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

的确,能够在交谈中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出人头地。他们不但可以凭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视,也比一般人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必须了解:如何探寻事物,如何说明事理,以及如何进行说服性的言谈,才是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事业上成功的关健。怎样才算会说话

我们都知道口语表达是人们运用声音和动作对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归纳和表达。也就是说,说话是人思维的物质外化。人们常说想得清才能说得好,说得好才算会说。因此,我们可以说,说话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综合体现。具体地说,说话是在交谈、演讲和论辩等口语交际活动中,表达者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任务,切合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以适当的体态语表情达意,以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头表达能力。

根据口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和口才的含义,说一个人会说话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即能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来展开话语,同时应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即对应情况而说话。《论语·先进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听到的事就马上做吗?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有父亲、哥哥在,应听听他们的,怎能听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时又说:“听到了就干起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胆量小,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说一听到了就干起来,是鼓励他,给他壮胆;子路胆量大得超过一般人,勇于作为,所以我说,有父亲、哥哥在,要压一压,使他有所退让。”这件事一向被用作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证,其实也是说话看对象、针对不同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说话内容的范例。

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

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荀子在《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见机行事。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

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当、必要的反应,这是与人交谈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而且还要接受,即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所蕴涵的意思,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战问题与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举行会谈。正当发言时,尼克松总统打来电话,谈了几分钟之后,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对我说,关于越南问题,‘列车刚刚开出车站’,现在正在轨道上行驶。”老练的多勃雷宁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接过话头说:“我希望是架飞机而不是火车,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说:“总统是非常注意措辞的,我相信他说一不二,他说的是火车。”在这段对话中基辛格从坚持自己立场的原则出发,不仅准确地理解多勃雷宁变“火车”为“飞机”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机智的外交家风采。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论语·雍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效果。

5.慎言

所谓“慎言”,就是不说过头话。提倡“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绝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你是一个说话高手吗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或许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与朋友在一起,兴高采烈、高谈阔论,回来后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句关键的话没有说出来,或者有一句话说得不合时宜,心中不免顿生遗憾。于是便问自己一句:我会说话吗?“我会说话吗?”这是一个看似十分简单实则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会说话”,即善于说话,就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能够把道理讲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能够轻松自然,简洁明了地使他人听清和理解自己的话语。同时,还要能够从与他人的交谈之中,揣测他人说话的意图,增多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友谊。善于说话的人,也要敢于说话,并有巧妙的言辞和精彩的语句,如果不敢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便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工作及事业上,会说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使工作顺利进行,左右逢源。可以说,会说话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他的事业成功打下基础。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测试一下自己:

1.会不会听话

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一定的技能去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这种技能,然后才能获得想拥有的成功。一个人会说话,首先得会听话。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对方,考虑对方的反应,坦白直率,细心谨慎,说话时间不宜太长,更不要一人说到底。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把大家排除在外面,因为说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人产生兴趣。所以,说话要清晰、要明白、要坦率、要易懂,而且要给足对方说话的时间。

2.有没有用情

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凝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用真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呼吁人们的心灵,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诚挚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虔善的灵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怀。让听者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以产生磁铁般的影响,唤起群众的热情,这样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发生“共振效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之心者莫先于情。”一个说话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耳朵的,是不能打动听众的心的。1858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林肯的座右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近70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激动得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一次演讲,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

一个人如果讲话华而不实,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得不到听众的心,只有讲话时袒露情怀,敞开心扉,才会达到语调亲切、说理虔诚、激情迸发、内容充实的效果,也就会字字吐深情,句句动心魄。

3.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安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不要企图揭露他人的隐私,更不要去“攻击”别人,这是与人谈话的最基本准则。

谈话时首先要尊重对方,其次要诚恳,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谈话时要掌握分寸,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成分。即使对方确有缺点也不可抓住不放,喋喋不休,礼貌的做法只能是委婉批评,适可而止。总之,不论谈话内容如何,只要你对别人尊敬,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4.有没有“我”字满天飞

亨利·福特曾说:“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的确,很多人在说话中总是“我”字挂帅。比如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主人10分钟内用几十个“我”字:我的车子、我的别墅、我的花园、我的小狗,我想……令听众十分反感。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自己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与反感。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总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招致别人反感。

5.有没有冷落人

谈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时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千万记住,不要遗漏任何人,让你的双眼环视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来日对你事业前途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

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行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想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因而对你有好感、感兴趣,就不要让人“冷”在那里。

6.有没有打断别人

别人谈话时有打岔习惯的人最容易惹人厌烦,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没有比打断别人说话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了。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要用他人的话来打岔,也不要提出不相干的意见来打岔,更不要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岔。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除非讲话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把时间拖得太久,或讲话受到众人起哄,或者讲话者口出狂言而旁若无人时,打岔才会显得必要。第2章好口才让你说话有分寸说话是一门艺术,不掌握技巧,没有分寸,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困扰周围的人。相反,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原则,就会福从口入。说话必须有分寸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很重要。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取决于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1.随意询问健康状况

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2.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

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3.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

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个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5.讲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

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一定要把握好火候

把握说话的火候,主要就是把握说话的分寸。说话分寸的把握,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讲了不少,现在着重讲一下在社交场上,如何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说话,这是人际关系中一门重要的学问。我们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与上司说话的火候,前程与事业上的一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我们有时在上司面前说错了话,虽不至于掉脑袋,但后果却也会很糟糕。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上司毕竟不像一般同事。何况一般同事之间也应该注意分寸,说话不能太无所顾忌。与上司相处,平时说话交谈、汇报情况时,都要多加注意。特别是一些让上司不快的话,就更要小心把握。如:“不行吗?没关系?”这话是对上司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来讲,也是说话不讲方式方法,说了不该说的话。“无所谓,都行?”这句话会让上司认为你感情冷漠,不懂礼节。“您不清楚?”这句话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对上司说这样的话,后果更加严重。“有劳了?”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下级如果对上级这样说,后果似乎不太妙。不小心说错了话如何补救呢?在上司面前说错了话,一旦反应过来,要立即就此打住,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应面对事实,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人格和面子,必要时可以再进行说明,而不必要的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不经意地说:“太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嫌上司动作太慢,以至于快要误事了。在上司听来,肯定有“干吗不早点”的责备意味,你看这话能说吗?“这事不好办?”上司分配工作任务下来,而下级却说“不好办”,这样直接地让上司下不了台,一方面说明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上司没远见,让上司没有面子。“您真让我感动?”其实,“感动”一词是上级对下级的用法,例如说:“你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我很感动?”而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用“感动”一词,就不太恰当了。尊重上司,应该说“佩服”。如:“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这样才算比较恰当。

另外,过度客气有时反而会招致误解。和上司说话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适得其反,容易遭受误解。所以应该善于妥善处理,以平常心去应付,习惯成自然,对这类情况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胆小怕事的心态,有时越是谨慎小心,反而越容易出错,而一旦被上司误认为没有魅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学会去掌控程度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握分寸,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得当,那就是一种美德,但是不得当的赞美成为阿谀,难免遭人轻视。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基督教唱赞美诗,佛教唱炉香赞,神、佛也要人赞美,何况一般人呢。尤其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他重见光明。要想获得友谊,诚心地赞美别人,必定能如愿。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你的朋友。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这里所说的赞美,是指诚心诚意、真真实实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应酬话,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之辞。

阿谀会遭人轻视。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实日行一善并不难,赞美别人也是行善。但赞美不同于阿谀,阿谀是一种虚伪的奉承,所谓“好阿谀则是非之心起”,所以做人宁容谏诤之友,勿交阿谀之人,被人批评不可怕,受人阿谀才可畏。有的人赞美不当,成了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也会受人轻视,因此做人不要阿谀谄媚,也要避免不当的赞美。

赞美和阿谀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点的不同。赞美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而阿谀往往是夸大其词。在日常交际中,要多一些真心诚意的赞美,少一些阿谀,这样最终会给你带来好名声。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马丁塔,想要抢走英国“镇国之宝”——国王皇冠。因消息走漏,盗贼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决定亲自审问这些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于是,罪大恶极的首犯布勒特被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盗国宝,想到这里,便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实地回答。“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思的人而得来的。”“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查理二世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布勒特不仅胆大包天而且口齿伶俐。于是又厉声问道:“你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来盗我的王冠?”“我知道我这个举动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兵。”“哦,什么?你并不是我的部下。”“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说到这里,查理二世觉得布勒特更像是个无赖,“那你说吧,该怎么处理你?”“从法律的角度说,我们应当被处死。但是,我们五个人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为此而落泪。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总比多十个人落泪好得多。”查理二世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回答,接着又问:“传说中你是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陛下,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到处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大家以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这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这番强词夺理的辩解竟然让查理二世大悦,最后竟赦免了布勒特。

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受到别人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因此,“说奉承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奉承”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讨人喜欢。“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表情呆滞的孩子,却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奉承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你的小孩子好像很健康。”效果就会好些。所以,“奉承”别人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奉承话,会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对方听在耳中,感受自然和听一般奉承话不同。要有恰当的称呼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年龄、国家、地区、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试想遇到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了主任,当时就先跟他打招呼:“主任,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甚至你会发现,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

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不论我们如何称呼别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人30多岁还没有结婚,就称其为“老张、老李”,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此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职务称:经理、科长、董事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姓名称:一般以姓或姓名加“同志、先生、女士、小姐”等;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上尉同志、秘书小姐、服务小姐等;一般称:太太、女士、小姐、先生、同志、师傅等;代词称: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等来相称;对工人:比自己年龄长的可称“老师傅”,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小同志、师傅、小师傅”;对农民:比自己年长的可称“大伯、大娘、大妈”,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在北方也可称“大哥、大姐、老弟、小妹”等;对经济界人士:可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相称,也可用职务相称,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科长”等;对知识界:可以用职业相称,如教授、老师、医生(大夫),还可以用“先生、女士、太太”等相称;对文艺体育界:可用职务称,如“团长、导演、教练、老师”等,对于一般的演职员、运动员,就不能称“演员”或“运动员”,而要称呼“先生”或“小姐”。

最后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称谓。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小儿”“小女”等。

恰当的称呼是人际关系的关键,正所谓“各就其位,再行言谈”,方能事半功倍。不能开玩笑过火

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时,大家开开玩笑,相互取乐,说话不受拘束,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乐极生悲,因开玩笑而使朋友不快的事情也常常遇到。因此,有的人认为谈话时开玩笑应该避免。其实这大可不必。如果好朋友见面连开玩笑的话也不许说,那么生活也未免太乏味了。生活中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是开玩笑的方法,即不开过头的玩笑。

开玩笑之前,你先要注意你所面对的对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来讲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种,狡黠聪明。第二种人,敦厚诚实。第三种,则介乎两者之间。对第一种人,即狡黠聪明的人开玩笑,他不会使你占便宜的,结果是旗鼓相当,不分高下。第二种,敦厚诚实者,则无还击之计,亦无抵抗之力,这种人喜欢和大家一齐笑,任你如何把他取笑,他脾气绝好,不会动怒。对第一、二种人,你可以看看对方的情形,而知道能否开玩笑。唯有介乎两者之间的那种人,最应认真对待。这种人大概也爱和别人笑在一起,但一经别人取笑时,既无立刻还击的聪明机智,又无接纳别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则变为恼羞成怒、反目不悦,如果是女的就独自痛哭一顿,说是受人欺侮。所以开玩笑之前,要先认识对方,最为安全。其次,要适可而止。开玩笑,一两句说过便完了,不要老是开一个人的玩笑,也不要连续开好几个人的玩笑,不然你必招来非议。

开玩笑本来是一种调解谈话气氛的良好方式,但使对方太难堪了,亦非开玩笑之道。你笑你的同学考试不及格,你笑你的朋友怕老婆,你笑你的亲戚做生意上了当而蚀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时跌了跤……这些都是需要同情的事件,你却拿来取笑,不仅使对方难于下台,且表现出你的冷酷。同样地,不可拿别人生理上的缺陷来做你开玩笑的资料,如斜眼、麻面、跛足、驼背等等,别人不幸的,你应该给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谈话的人中,有一位在生理上有缺陷,那么在谈话中,最要避免易使人联想到缺陷方面去的笑话。

例如:有一天,几个同事在办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李小姐提起她昨天配了一副眼镜,于是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她戴眼镜好看不好看。大家不愿扫她的兴都说很不错。这时,同事老王因此事想起一个笑话,便立刻说出来:“有一个老小姐走进皮鞋店,试穿了好几双鞋子,当鞋店老板蹲下来替她量脚的尺寸时,这位老小姐是个近视眼,看到店老板光秃的头,以为是她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连忙用裙子将它盖住,立刻她听到了声闷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险丝又断了?”

接着是一片哄笑声,谁知事后竟从未见李小姐戴过眼镜,而且碰到老王再也不和他打一声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说自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老王来想,他只联想起一则近视眼的笑话。然而,李小姐则可能这样想:别人笑我戴眼镜不要紧,还影射我是个老小姐。

所以,说笑话要先看看对哪些人说,先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像上例的老王严重地伤了一个人的自尊,却是他始料不及的。说话不能直来直去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这人是个直脾气,说错了你别见怪。”乍一听挺真诚,其实仔细推究起来,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种意味,即给自己说错话或可能说错话开脱。那么既然有开脱之嫌,时间一长,难免会被听者窥破。这样一来,即使你当时确是无心之失,但还是会被对方误解,从而产生芥蒂。

因此,在我们日常谈话中,有时因为环境、气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内容不便直接说出来,要用婉转的语言来表达,即俗话说的转着弯说,就可以避免给对方造成不良刺激而破坏谈话的情绪,防止谈话无法进行下去。委婉又称婉曲、婉转,即说话者不直说本意,只是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委婉和含蓄是紧密相连的,并非花言巧语,它是一种富于智慧、独具魅力的表达技巧,是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的变通的办法。培根说:“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说明某些问题,适应某种场合,含蓄委婉地说话比直来直去让人受用得多。鲁迅有个叫川岛的日本学生,由于谈恋爱浪费很多时间,鲁迅为了提醒他,在送他的书上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伸出一只手来,

接受着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的题词是含蓄的批评、含笑的提醒,不露声色而又意味深长。看到这样的赠言,必然会在一笑之余陷入深思和反省。

1984年,年过七旬的里根和年轻的蒙·代尔竞选总统。里根发表竞选演说时,有记者问:“你不认为在这次选举中年龄会成为问题吗?”里根回答:“我不打算利用我对手的年轻和阅历不深这一弱点。”

记者和里根的话都有“潜语”,记者认为里根年纪大了;里根认为我有经验。短短一句话,既扬己之长,又揭人之短,既毫不留情,又委婉客气。

据说,某个企业家飞赴香港创办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一下飞机就有记者采访。一位女记者问他:“你带了多少钱来?”企业家随口便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之“支支吾吾”“哼哼哈哈”地来掩饰,或用“恕我直言,无可奉告”来拒绝,效果明显要强上百倍。别只顾着自己说话

社交中的说话,同站在教室中教课或是站在演讲台上演说有很大不同,教课和演说,只有你一个人在说话,别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说话,彼此在对等的位置,如果在这种谈话中,你一个人一直滔滔不绝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倾泻着,那对方就没有说话的机会,完全是你说人听了,这样的你肯定不会受人欢迎,甚至会被别人耻笑。

世界著名记者麦开逊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

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表现欲的,如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述故事,甲一个一个地讲了好几个了,乙和丙谁不都是嘴痒痒的,也想来讲述一两个。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绝地一个一个地讲下去,使乙和丙,想讲而没有机会讲。我们试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说话的机会,专门听甲讲话,自然会没有精神听下去,只好站起来不欢而散了。

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拼命地称赞他的货物怎样好,而不给顾客说话的机会,就不能做成这位顾客的生意。因为你巧舌如簧、天花乱坠地说话,顾客顶多只把你看做一个生意经,决不会因此购买。反过来,你只有给顾客有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询问或批评的机会,双方形成讨论和商谈才有机会做成你的生意。

一位钢铁大王说:“倾听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至高的恭维。”心理学家杰克·伍德说:“很少人能拒绝接受专心注意、倾听所包含的赞美。”所以说,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而“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赞美和恭维”。

你如果能够给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你也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你就更容易乘风远扬。顺利抵达自己说话的目的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卖货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只是爱听客人说话,他们有事愿到我这儿来。”感情要把握一定的度

感情是说话中的必备,但一定要讲究“度”。人有时非常感性,容易冲动,如果不对感情加以自我控制,正所谓“过犹不及”,任凭情感泛滥,会让人厌恶,显得虚伪轻浮。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说:“不仅应该认识坦白之必要,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才应该坦白,坦白到什么程度。”不分对象、不顾场合的真情流露是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的。

前苏联已故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应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脱下一只鞋拿在手里,代替手掌在讲台上使劲拍打,一时全场哗然。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滑稽演员卓别林曾受邀去华盛顿作抗击法西斯公债募购演说,听众人山人海,卓别林也情绪激昂。由于他过于兴奋,竟从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滑了下来。这还不说,他又一手抓住身边一位女明星,观众为之哗然,庄严肃穆的募捐险些成为一场闹剧。

无论有声语,还是势态语,都讲求自然、简明,富于变化,与情感的表达相宜适度。“不及”与“过度”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失败的。有分寸还要学会虚心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古往今来,人们给予它崇高的赞美。

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就因为它是做人做事成功的法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谦虚也并非想做就能做到,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法。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的套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虚假。

那么,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1.转移对象

如果表扬或赞美使你感到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赞美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据,不然也会显得空和假。

2.妙设喻体

直言谦虚,固然可取,但弄不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一个比喻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谦虚。

3自轻成绩

任何称赞和夸奖,都不可能毫无缘由,或者因为某件事,或者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却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4.相对肯定

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谦虚要掌握一定的分寸。

5.征求批评

面对人们的赞美,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批评,这是表现你谦虚精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适当适度,不然虚心也就变成了虚假。

我们在社交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交际对象,去不断创造自我,虚心学习。

只要虚心而诚挚,努力追求谦虚的品格,在谈话时保持平和坦诚的态度,尊重对方,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说话的分量也会相应增加。第3章好口才助你办事顺利口才出色的人求人办事时往往三言两语便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而言语木讷的人,吞吞吐吐半天,也难以打开公关之门。在某种程度上说,求人办事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的口才,好口才能让你成功地打动人心。说服别人才能办好事

善于劝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若能掌握一些说服人的技巧,你的努力就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一个人的说服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达技巧来增强的。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增强说服力:

1.论据要坚实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向昕者提供切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但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它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分,过犹不及。资料太多也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