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2:11:32

点击下载

作者:方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试读:

一、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所谓独立,就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体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为人方式和处世准则。每个人都渴望独立,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独立、为了自由艰苦奋斗,因为独立意味着一个真实的个体的存在,这种存在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是不附属于任何人的。不能独立自主的人是可悲的,是丧失自我的悲剧性人物,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

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上学路上,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父母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父母帮系好;更有甚者,父母竟然背着孩子去上学……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当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大多存在着独立生活能力差的问题。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至今还不会剥鸡蛋壳,而另一个孩子因为在家父母包办代替惯了,竟然花钱请别人替他打扫教室卫生。一个高中生,在家父母什么都不让他做,只要求成绩好就行,他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住校以后,父母便把他的被子套了四层被套,每几个星期便拆下一层,攒在一起拿回家去让母亲洗;另一个学生,本来可以出国留学,最终却因为怕出去以后生活无法自理,便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BM西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很多父母在说:“孩子还小。”所以将很多孩子应该独立完成和能够独立完成的自理行为,都包办代替了,这无疑是为孩子添加了过多的维生素,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现在中国的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心肝宝贝。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幸福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多做点儿事情。最后,就造成了孩子长大了却什么都不会做的情形。有些孩子甚至觉得自己在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更有的父母对孩子纯粹就是溺爱。我们都知道,孩子缺少爱会造成感情和心理上的缺陷,反之,过多的亲昵和溺爱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溺爱属于不良家教,溺爱不是理智的爱。“溺”的意思是“淹没”,溺爱就是爱把理智淹没了。溺爱是对孩子的变相摧残。

苏霍姆林斯基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对他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因此,父母们应该改变观念,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多进行自我锻炼,不要培养出一个无用的子女来。

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摧残,溺爱出弱苗。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心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陷,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溺爱正是造成孩子心灵世界荒芜的原因。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伟大的英雄阿吉里斯,他有着超乎普通人的神力和刀枪不入的身体,在激烈的特洛伊之战中无往不胜,取得了赫赫战功。但就在阿吉里斯为攻占特洛伊城而奋勇作战之际,站在对手一边的太阳神阿波罗却悄悄一箭射中了伟大的阿吉里斯,在一声悲伤的哀叹中,强大的阿吉里斯竟然倒下去了。

原来这支箭射中了阿吉里斯的脚后跟,这是他全身惟一的弱点,只有他的父母和天上的神才知道这个秘密。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曾捏着他的右脚后跟,把他浸在神奇的斯堤克斯河中,被河水浸过的身体变得刀枪不入,近乎于神。可那个被母亲捏着的脚后跟由于浸不到水,成了阿吉里斯全身惟一的弱点。母亲造成的这惟一弱点要了儿子的命!

母爱可以保护孩子,也可以给孩子留下致命弱点。但母爱造成弱点可以致孩子于死地。所以,不放手让孩子去经历风雨的拍打,便会给孩子留下致命的弱点,这样的母爱是可悲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该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自强自立,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强,即使多摔几个跟头也不要紧。

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他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致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都替他考虑,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丝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需要他自己独立去面对,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对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所以,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的道路的。父母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独立适应的能力,特别是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要求父母务必做到:(1)关爱孩子而不娇惯。

父母爱子女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要教子成才,必须爱得适度。鲁迅说得好:“一方面要真挚地爱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让孩子经受一些“磨难”。比如,可以借鉴日本人所提倡的“荒岛教育”。日本人经常把一些中小学生送到荒岛上,让他们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孩子在上岛后,自己搭帐篷住宿,自己准备炊具煮食,甚至自己利用海水来制盐。经过这种锻炼,许多孩子都愿意劳动,学会了吃苦,性格也变得坚强了。(2)要充分尊重孩子,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机会。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父母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不事事包办代替,而应该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3)鼓励孩子融入社会。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

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4)有耐心。

有些父母因孩子的动作慢就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或是横加制止。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总之,父母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有理性地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可以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自主性相结合,孩子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在日本有这样几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所有的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永远经不起风雨;生长在翅膀底下的鸡,永远没有飞翔的机会。”请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也记住吧!

尊重孩子隐私,释放自由空间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孩子也一样,也会有很多他们认为是秘密的东西。出于本能,他们习惯把这些秘密放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而不愿意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感慨:“孩子越大越琢磨不透了。小时候什么事情都和家里人说,如今大了,什么事情也不爱和家里人讲了,做父母的很难看透他们的心思。”

藏匿隐私,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所以,孩子会采取很多措施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等行为。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把孩子从小养大,就有权利支配和干涉孩子的一切。一旦他们发现孩子有了秘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管管,于是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甚至把其中的内容,当作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用来指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难堪,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尊重孩子的隐私,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有一次,在一个学生论坛里,看到一个名为《妈妈别再当我是孩子》的帖子,帖子中,孩子很诚恳地跟妈妈说:“妈妈,其实我是爱您的。我需要您的关怀,可是不需要您依旧当我是孩子,处处干涉我的生活。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希望您能支持我的决定。而不是处处打击我,干涉我。”

干涉孩子的个人空间,限制孩子的自由,表面上看,似乎能起到监管的目的,但是实际上往往收效甚微。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空间对于他们而言,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了。

佳明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可是,从小学开始,他学习、睡觉都在客厅里,他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有爸爸妈妈盯着,非常不舒服,多次要求搬到相对封闭的小卧室去住。

可是妈妈就是不同意,说:“在我们眼皮底下还不好好学习呢,给你单人一屋没人看着,更贪玩了。”“您怎么就知道我不能好好学习呢?”佳明反驳妈妈的观点。“你说,哪天我们在看电视时,你的眼睛不往电视上瞟,如果没有人盯着,你能管得住自己?”妈妈的理由似乎充分。“我都这么大了,还没有自己的房间,真不可思议。我们班同学就没有人住在客厅里!”“别人怎么做我不管,我就是要看着你好好学习。”妈妈不肯让步。

没有办法,儿子不再争吵了,他想着,如果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会把他看得这么紧。

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而我们却习惯了像警察看犯人一样的关心方式,整天盯着孩子的行为,只要出现小小的差错,便对他进行说教。而这些,不仅使孩子从心里反感,他的自信心同时也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很多事情要经历过才知道对与错,才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而我们总是以自己多年的所谓经验,遏制了孩子许多的行动,让孩子失去了在场时并发现这些事情对错的机会。

很多时候,大人们关心的是将来,而孩子们永远只关心现在。他们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有时他们看着风中摇曳的树枝,眼里会发出兴奋的光芒,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而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总是以认真学习、不能浪费大好光阴为理由,迫使孩子把目光转向早已看厌的书本;有时他们会问一些他们很奇怪的话题,而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总是以太幼稚为名,随意堵塞住萌芽的创造;更为残忍的是,当孩子怯怯地告诉我们,他们想去一个非常向往的地方,我们又以工作忙为理由推托掉,既而又趴在电脑上聊天或不知疲倦地进出于无数的时装屋……

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孩子又何尝不是呢?没有空间,也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创造,不要以为给孩子空间会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会以自我为中心,会不了解他们的成长情况,大可不必有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因为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他会成长得更快乐,更迅速,更优秀。“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一味地溺爱教不出好孩子

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爱孩子也要爱得理智、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发地严重。目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

有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而当父母问到自己老了孩子该怎么办时,孩子居然认真地回答:“对我有利就养你们!”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可怜的母亲心都碎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为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专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是父母、老师、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人说,孩子就如成长中的小树,需要及时修枝、打杈,这样才会使孩子长成有用之材。

由于父母的溺爱,现在不少孩子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攀比。现年15岁的苗嘉,从小在家备受宠爱,爸爸妈妈身上穿的都是名牌服装,脚上穿的是名牌鞋,妈妈的化妆品就更别说了。有一次星期天,苗嘉走到爸爸面前要求爸爸给他买双名牌鞋子,遭到拒绝后,他撂下了一句话:“不是名牌我不穿,买回来你自己穿吧!你整天打麻将,有了钱只知道给自己买名牌,我都15岁了,也要穿名牌!”

几位父母反映,如今孩子太难教育,说狠了,孩子就以离家出走或以死相威胁。一位靠打工维持生活的母亲含泪说到,前两天就因为没给儿子买阿迪达斯名牌运动鞋,儿子把家里的钟表给摔了,过去挺懂事的,不知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多数父母认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美德的教育不多,学生间攀比的风气越来越严重,个别老师的言谈举止也在影响孩子。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时时有优越感,稍不顺心就拿生死当砝码,有因为父母不让玩游戏机而轻生的,也有因为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而轻生的。这都是由溺爱导致的。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习惯。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感觉与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高楼大厦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仁爱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做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情,要教育好孩子就不能一味溺爱。有节制的爱才能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给孩子一种大人的感觉

教育学上有个原理叫作“比马龙效应”,也就是说大人怎样看待孩子,孩子最终就会长成什么样。因此年轻的父母不要总对孩子说:“你太小,什么也不懂。”这样孩子就会越发地依赖父母,所以培养孩子摆脱依赖心理的秘诀就是,让孩子有“大人”的感觉。

托米是个很任性的5岁男孩,父母常抱怨孩子不珍惜玩具,没有责任感。妈妈常对邻居说,托米是个除了吃吃喝喝,什么都做不好的小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一年,托米家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托米也进了一所新的幼儿园。两个月后,幼儿园要开家长会,托米妈妈也在被邀请之列。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托米说:“儿子,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幼儿园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帮我啊。”

托米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认识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妈妈看他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新鲜,但她也只是笑笑,没有放在心上。

到了幼儿园,托米开始履行他的承诺,他负责地陪妈妈到会议室,又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校长和其他老师,又认真地向妈妈介绍了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最后告诉妈妈小朋友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

接着,托米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面前,给她端来了一杯水,“妈妈,你先坐在这儿,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因为妈妈在无意之中给了托米“大人”的感觉,托米油然生出自豪的感觉,真的变得懂事起来。

大人相信孩子能承担责任,他就会努力去承担,相信他是个好孩子,他就会努力去做父母想要他做的事,认为他是懂事,是能保护家人、能帮助他人的人,他就自诩是英雄;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会做,孩子当然也自认自己什么事也不必做。认为他成事不足,他自然败事有余。因为沟往哪里挖,水就向哪里流是自然的事。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1)从生活中的大小事向孩子证实。“你越来越能干了!”“你的力气越来越大了!”“你越来越会照顾妈妈了!”……从一点点的小事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朝“自信”的方向挖掘(赞美、鼓励、肯定),而不是用事实证明孩子的无能:“你看你,搞得一团糟!”“越帮越乱,还是走远一点!”“你还小,长大再说!”……(2)让孩子参与大人的世界。

提高孩子思考和说话的层次,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问孩子的想法:“你认为我穿哪件衣服好看?”“你觉得我留在家陪你还是出去办事?”“你看这件事要不要告诉爷爷?”……一方面借由交谈理解孩子的价值观、思考方式、成熟度,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我是家中一分子”的归属感。(3)增强孩子的重要性。“你记得要提醒我……”、“还好有你帮忙……”、“少了你,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和孩子的依附关系,有一个奇妙的消长现象,就是:父母事事显得“我是大人,我来做就好”,凡事替孩子顶着,孩子就容易认为大人是如此“坚强”,于是就自显柔弱,从来不曾有“我也可以做得到”的念头,相对的,有时大人刻意表现自己“会忘事”、“需要帮手”、“会有做不到的事”、“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时,反而能促使孩子有乐意分担、乐意关怀的被需求感。(4)人前人后地称赞孩子。

中国人常谦虚到明明孩子表现优秀,还得说孩子成绩跟不上人;别人称赞孩子长得可爱,父母得补一句“就是脑袋不记事,笨”;别人称赞孩子能干,父母得加上“就是害羞”,总觉得损孩子几句才不会让孩子骄傲或让别人以为自己很骄傲。

当然赞美一定要有根有据,而且是必须诚恳、真心,要不然孩子听了会觉得虚假。不只人前讲,人后也要讲。尤其是平日常关心孩子的人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不会引起嫉妒的,只有两种人,就是被赞美者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的父母”和老师,因为转了一圈,这些赞美词还是会传回孩子的耳中,被赞美的孩子才有自信,而自信是迈向未来、克服困难的利器。

我们都知道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心理,那么就不要再用“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应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让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有这样一个误区,多数父母都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父母,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一位孩子的母亲说,她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讨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而且创造机会。比如说,双休日到哪去玩,开个家庭会,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一员,经常采纳孩子的意见,这就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独立抉择的能力。凡是能让孩子参与的就让孩子参与,这种父母都是非常好的。只要父母的观念更新了,教育行为就不一样,就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富兰克林说:“人类一生的工作,无论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的每一个习惯所决定。”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的能力。自主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可以自我调节的、独立的人。努力培养孩子具有自主能力,并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

培养孩子自主的习惯,父母仅仅转变观念还不够,还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掌握培养的具体方法。以下是几种让孩子学会自主的方法,做父母的可以借鉴一下。(1)观察法

父母要传授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为他们的自主打下基础。比如,可以让孩子观察母亲是怎样刷牙或洗袜子的,父亲是怎样整理书柜的。如果家中有摄像机的话,还可以将大人做事的过程摄下来给孩子看,这样会提高他的兴趣。当孩子知道父母如何做某件事情时,就会照着做,并会为自己能够完成某些事情而骄傲。(2)游戏法

孩子的特点决定了他对枯燥无味的事情没有兴趣,也不会坚持去做,因此,做父母的可以利用游戏方法使他产生兴趣。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父母可以和他玩“把玩具送回家”的游戏,在玩具架上贴上各种玩具摆放的标记,请孩子把每种玩具送到相应的位置上。孩子会将这种劳动看成是游戏的一部分,每次玩完都将玩具归位。再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用勺子吃饭的技能,父母可以把大可乐瓶子挖一个小嘴,再用纸贴出娃娃的眼睛,然后准备一些豆子、纸球等物,让孩子用勺子喂娃娃吃饭,这样,孩子既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也学会了自主吃饭的能力。(3)奖励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能够让孩子坚持经常去做。比如,让孩子每天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插一面小红旗,等孩子坚持到插满十面小红旗时,可以奖励一些小礼物,如图书、画笔、零食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尊重孩子的成人总是这样说:“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当我们尊重孩子时,理解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来自他们的概念和信条时,我们给孩子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如果我们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我们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向孩子们灌输,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那他怎么能独自去走以后的路?

有责任感的孩子更独立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如果小朋友闯了祸,父母大多会为他们收拾残局。比如孩子弄洒了牛奶,父母就会一边指责孩子一边拖地。这说明了一般父母常有的“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负责”的不正确的观念。

他们认为孩子还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因而替代他们善后或道歉。这种管教方式,对孩子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能够分辨是非的孩子,父母应使他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观念,父母只需要在一旁协助提醒。只有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将来步入社会后,他才会敢于承担责任,并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还是先看看出现以下场面时,不同父母的不同表现吧。

大人们在客厅里喝茶聊天,两家的小朋友在一边玩,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

忽然,传来了孩子的哭声,原来做客的小朋友弄破了主人孩子心爱的玩具,惹起了争执。

这时,客人妈妈马上代替孩子道歉:“噢,小宇不哭,是咏歌太不乖了,我替他向你赔不是!给你重买一个新的好吗?”

主人妈妈则先了解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再告诉自己的孩子说:“小宇,向咏歌道个歉,请她原谅你。看看能不能帮她把洋娃娃修好?”

具体告诉孩子怎样做,并让他立即实行,也就是向他灌输了应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思想。

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不辨自明。要知道,没有原则的父母不能使孩子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一味替孩子向人道歉,而不让孩子做事来弥补过失,孩子也就不知道是否应该负责任。代孩子道歉会削弱孩子内心应有的责任感,也使他丧失了自己独立处事的机会。

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一旦出了差错,往往推脱说:“不怪我,都是他不好……”

他们以此为借口逃避责任。所以父母一定要改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如果孩子将全部责任都推卸到他人身上,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立场不同。告诉他:“如果你是他,你又会怎么做?”提醒孩子改变立场看事情,他不但会发现自己也应负责任,而且会反省自己敷衍塞责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其实人都不是天生就具有责任感的,都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下萌发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逐渐成熟而形成的。因此说,家庭是孩子责任感赖以滋长的土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法,是孩子的责任感能否形成的重要条件。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不仅取决于父母是否具有家庭责任感,还在于父母能否为孩子提供榜样。在讨论家庭中的责任与分工之前,父母应该想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自己惯用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责任感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榜样,然后就有可能从抱怨孩子转而反思自己。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合格的或者称职的父亲或者母亲,比如,做父亲的在家里肆意胡为,丝毫不顾及对家人的影响;做母亲的在外边忙于应酬,既不整理家务也不考虑家人的感受,这样没有责任感的父母没有资格和理由教育孩子。因此,父母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创造或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通过赋予孩子责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不好行为产生的后果,就会让他们自觉产生一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心理。

孩子只有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出责任感,才能在更复杂的学校、社会环境中经受考验,得到修正和磨炼,最终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有责任感的孩子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断力去做出决定,独立行事,考虑他的行为后果,并且在不影响他人权利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需要。他们明白自己的义务,并主动履行义务,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过分依赖父母会导致意志薄弱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许多孩子都有依赖心理。在家里,没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进食;没有成人陪着、拍着睡觉,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入睡;就连和小朋友玩耍时也要求父母跟着;早晨起床后不叠被子,吃完饭不知道刷碗,上学忘了带学习用具也要责怪是父母没有提醒他们。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

孩子的依赖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妈妈几次催他起床,他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呆会儿。”假如真迟到了,他会抱怨妈妈不把他叫起来,害得他受老师批评。爸爸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告诉儿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懒被窝,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爸爸心中有数:孩子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儿子就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孩子早晨起床上学再不用催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他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我们从这个男孩的变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实际上是很大的,他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

孩子从小独占着父母给他的爱,可正是中国父母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制造出了一个个“家庭小皇帝”。当孩子渐渐长大,“毛病”突显时,父母们焦急万分。请不要着急,只要您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开始。

首先,要常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这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参加家庭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使他变得独立。不过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能力要渐渐培养,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避免生活带给他的挫败感而导致的自信心的丧失。当孩子看到自己动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再次,运用一定的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给予纠治。要了解孩子依赖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也就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不能充当保姆、保护神和“作业工具”等“拐杖”性的角色,而要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处事的条件,使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智慧、增长才干,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展翅翱翔的雄鹰!

不爱动脑是缺乏主见的重要表现

学会有主见,就是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告诉自己,当认为必须说“不”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是”。从小事到大事,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父母要让缺乏主见的孩子找回自信,克服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不良习惯,来迎接未来人生的无数次挑战。

有这样一则笑话:小汤姆走进杂货店,店员问道:“你要买什么?”“买10磅15个法郎一磅的糖,加4磅90法郎一磅的咖啡,再买3磅26法郎一磅的奶油,然后再加30法郎的面包。”小汤姆说。“618法郎。”店员说。“假如我给你一张1000法郎的钞票,你该找给我多少?”“382个法郎。快一点儿,我没有时间跟你磨蹭。”

小汤姆一面走向店门,一面说:“这是老师要我明天交的作业,我还不会算呢!实在太谢谢你了。”“聪明”的小汤姆把老师留给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营业员来做,他的这个方法实在是“高超”!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当书本、报刊、广播、电视、电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时,缺乏思考与判断力的孩子们,怎样取得“去伪存真、弃粗取精”的进步,这是每一位父母、老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父母不教孩子思考或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与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假如一切由他自己去尝试摸索,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中,或许会很落后。作为父母你必须适时地推孩子一把,使他的进步能更快。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你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一,丰富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而且孩子的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容易模仿别人,人云亦云。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同时,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于孩子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身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了。

第二,开发孩子的大脑。人的大脑是智慧的发源地,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功能,会使他更加喜欢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对开发人的大脑非常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练习打字、弹琴等。

第三,认真回答孩子思考中提出的问题。有些孩子爱琢磨事,随后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千万不要以无聊或荒诞来定论,而应该认真对待。

第四,进行科学启蒙。父母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的故事,点燃孩子智慧的火种,使孩子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思考世界。

学会思考,是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教育孩子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摆脱依赖,从生活自理开始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过分依赖父母,养成了习惯,对于迟早到来的独立将是极为有害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们知道不少孩子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穿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

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儿童因娇宠而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假如他们这样子是很难成才的,甚至连能否长大成人都成问题。

防止孩子过度的依赖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父母坚持不懈地努力。两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发的最初阶段,也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也称“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适当的教育则可以使孩子转折时期无反抗。那何不让孩子的独立生活从两岁开始呢?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这是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起始点。父母一定要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1)自己吃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多多鼓励,耐心一些,可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孩子吃得好时,要及时奖励或肯定;如果吃饭过慢,可以用竞赛的方式逐步限定吃饭的时间,还可以一次少盛一点儿饭,吃完了再添,让孩子在吃完后享受到成就感。不要在旁边逼着、催着孩子吃,以免破坏孩子尝试自己吃饭的热情和兴趣。(2)穿脱衣服

孩子穿的衣服和鞋一定要舒适、方便脱穿,如宽松的、有松紧带的裤子,前面系扣的衣服,纽扣大一点,扣眼也开大一点,套衫的领口要松一些,最好是前面或肩上有扣子,鞋子最好选择有松紧带的。如果穿脱过于烦琐,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困难。

此外,孩子会因为穿衣服穿得比别人慢而自尊心受挫。父母要有耐心,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可以通过儿歌、比赛的方式,使穿脱衣服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方法,只要孩子穿得快、穿得好,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3)独立入睡

有些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这是典型的依赖心理。

应当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为了让孩子安心,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或老师)虽然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里);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妈妈(或老师)寻求帮助。(4)管理物品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一方面应当通过孩子自己动手管理、收拾玩具,养成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父母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摆脱依赖心理。

二、放开手让孩子独自去完成任务

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至于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呵护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不要等到孩子们步入社会面对残酷的现实而不知所措时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只有从小就让他摆脱依赖心理的束缚,给他们一双独立而坚强的翅膀,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如果提出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强的好习惯的建议,世界上没有一位父母会拒绝接受;但说到让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试着放手,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不放心,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如果父母不放手,孩子就永远也“站”不起来。

有一次,3岁的齐齐正在学着自己穿衣服。“来,齐齐,你穿得太慢了,而且还弄反了,妈妈给你穿。”妈妈抱过齐齐,三下两下帮他套上了衣服。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齐齐感到自己很笨拙。他灰心了,乖乖地站在那里让妈妈给他把扣子扣好。

5岁的时候,齐齐看到妈妈给花草浇水,他走过去,高兴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齐齐,别动。”妈妈喊道,“小心把水洒到身上,弄脏衣服,你还小呢,让妈妈干吧。”

齐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吓坏了,赶紧夺过碗碟:“小祖宗,你会把碟子摔碎的,还会划破手。”为了不使碟子破碎,齐齐再一次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10岁时,妈妈开始抱怨起齐齐来:“这么大的孩子了,衣服还会穿反;什么都不会做,事事都要靠父母,以后该怎么办啊?!”

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一定不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因为不放心,她泯灭了孩子自助的意识,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习惯的最好时机。

孩子自己抢着做事常会阴错阳差或事倍功半,但不能因此就不许孩子动手,成人要尊重孩子坚持自助的愿望。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在训练他们自我服务技能、自理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策略,懂得说服孩子的艺术,让孩子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得到锻炼。对于孩子尝试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时,成人不要替他们干。尽管成人自己做结果会更完美,但孩子完成后肯定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有帮助。所以成人要期望、鼓励和提供时间、机会给孩子自己做事。

父母应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存的技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呢?(1)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

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父母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2)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

可以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年龄虽小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助的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从中间插手,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过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议。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敢大胆地去尝试。(3)耐心地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

单纯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实处。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4)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孩子自己洗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父母也应该说“真是个好孩子!都会帮妈妈洗衣服了”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节假日,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在劳动中无形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当孩子开始表露出独立自强意识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泼冷水,而是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独立的习惯。

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间

当今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格外的小心”,每走一步路都得紧紧跟着,担心他走错了路,交错了朋友。可谓“呵护有加”,不给孩子留一点“呼吸”的空间,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仅要知道他在做什么,还想了解他在想什么。他们为了孩子,可谓煞费苦心!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应该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快乐的天空里飞翔。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有个猎人,一天上山打猎的时候无意间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于是就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的喂养。小老虎渐渐地长大了,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愁吃,不愁喝,很是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计的笼子舒适而又温暖。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它们还很向往大自然的生活,但是,过的时间长了,也就乐不思蜀了。渐渐地,猎人放松了警惕。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老虎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他几只还在安全的笼子里享受着猎人的细心照料。

不幸的是,有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与保护的小老虎们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现已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它独自在野外,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他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成长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能由我们的父母包办代替,必须是每个人自己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脚踏实地地走过来。

当今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之急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有的希望孩子成为全才,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在孩子中,有很多同学都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父母安排的特长班太多,以至于连属于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间都不给孩子。老师与父母为了孩子能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不惜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给孩子“补课”。每到周末,孩子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找好朋友一起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昨天父母都已把我们的“任务”给布置好了,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孩子也是有隐私的,要适当地给孩子留一些空间,给孩子一些自由呢?

老师与父母都急切地盼望孩子成才,早点儿有出息。可是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仅占少数。“人比人,气死人”,或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首先,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父母安排孩子做这做那,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与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父母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与消极。

其次,学习时间与玩乐时间要分开。父母往往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

最后,不能让自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确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或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因此,希望我们的父母与老师能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在快乐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当父母正在忙于各种事情时,孩子要求父母与他们谈谈话或是帮忙做什么事情,很多父母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父母无意识的一句话就可能伤害孩子敏感脆弱的心。

父母说这句话的时候,或许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在孩子看来这句话却意味着父母不把自己当一回事,认为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管是自己的手工制作还是学习上遇到了难题,都不如他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比如看报纸、做家务的重要与有价值。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叛逆情绪:“你们不是认为我做的事情没有一点用吗?那我不做好了。”结果放弃了对生活的探寻与尝试,甚至放弃了学习。

小凤学会了十字绣,而且绣得非常漂亮。这天,她在家里的小坐垫上绣上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她很高兴,便拿着坐垫给妈妈看。可是此刻妈妈正在忙着做饭呢,根本没有功夫搭理她。“妈妈,你看,我绣的兔子怎么样?”小凤举着坐垫给妈妈看。

妈妈正在挥着汗水炒菜:“快拿走,没看我正忙着做饭吗?别在这里添乱了!”

小凤失望地走出厨房,她看到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赶忙拉着爸爸的手臂说:“爸爸,你看,家里的坐垫让我装饰得怎么样?”

爸爸头也没抬,说道:“很好,很好……”

小凤觉得爸爸在敷衍自己,就拿开爸爸的报纸,说:“你连头也没抬,怎么就说我做得好呢?”

爸爸有点生气了:“把报纸拿过来,没看我正忙着看报吗?真不懂事……”

小凤气呼呼地离开了客厅,回到房间里面自己欣赏坐垫上面的十字绣了。

父母平时所忙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给孩子生命的小苗施加养料重要,因此,不管父母正在忙什么事情,都要停下来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与呵护,才会健康的成长。

首先,假如父母正在做的事情真的很重要,没有时间听孩子表达,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很忙,等忙过之后,再听他说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要说明具体的时间,否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在敷衍自己。给了孩子承诺就要主动履行,不要让孩子空等。

其次,在倾听孩子的表达时,可以用一些词语来表明自己在认真地听他说话,比如:“嗯,这看起来不错哦!”“听你这么说很有意思。”也可以用动作表示,比如看着孩子的眼睛微笑,鼓励地拍拍他们的肩膀等。这是释放孩子表达空间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讲,父母的关注就是他们成长的养料。父母疏于关注他们,不愿意倾听他们说话,不愿意欣赏他们的“杰出成就”,吝啬于给予他们夸奖与赞美,他们就会像没有充足养料的植物一样萎靡、没有活力。

学会依赖自己

独立自主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备这种良好品质的人有较强的责任心,能独立、勇敢地面对问题,因此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有依赖性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性、果断性和自觉性,不能坚持真理、信守原则,容易被人诱惑。依赖性发展下去,还可能产生以下两种不良后果: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性格柔弱,属于缺乏自主型。遇事不能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别人为他拿主意。另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属于缺乏自信型。生活中总是感到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对周围的事物颇为敏感,甚至可能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为自卑的人。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2005年,广州某学院一名入学才六天的新生,因饭菜不合口味,适应不了集体生活,从七楼跳下身亡。他妈妈事后讲,原打算陪读的,因房租太贵,改为每天把饭菜做好后送到学校。儿子听后不高兴,就跳楼轻生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父母没有注重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周总理生前对自己的亲属有十条“家规”,其中一条就是“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不要别人来办”。这就是说,要有自理的能力,不要依赖别人。

邓颖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们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颖超小时候,爸爸就被发配到边疆,剩下小邓颖超和她妈妈相依为命。邓颖超的妈妈忍着悲痛领着她出外谋生。

一天,下起了大雪,天都快黑了,可是还不见妈妈回来,小邓颖超很着急,心想:妈妈太辛苦了,怎么样才能帮妈妈减轻一点负担呢?

正想到这里,妈妈回到家了,小邓颖超扑了过去,给妈妈暖着冰冷的双手,说:“妈妈,你让我学着织东西吧,我要挣钱养活你!”

妈妈听后,鼻子一酸,一把抱起小邓颖超:“孩子,妈妈答应你,不过记住,挣不挣钱,妈都高兴。”

就这样,小邓颖超就到了一家破旧的厂房里给人编织毛巾。此时正是天寒地冻的腊月,屋子里只有一只小铁炉来供暖,根本就抵挡不了寒气。小邓颖超冻得满脸通红,小手却一下也不停。

一天下来,小邓颖超领到了生平第一份工资,当她把钱捧到妈妈面前时,妈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好孩子,从小就知道帮妈妈,自己解决问题,妈妈有你这样一个好女儿,日子再苦,也知足了。”

只有自主的人,才能傲立于世,才能力拔群雄,也才能开拓自己的天地。潜能激励专家魏特利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会带你去钓鱼,要学会自立自主。”

现代的孩子中,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溺爱所致。这种严重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不仅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心理畸形,而且还可能削弱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抗磨难能力。中学生朋友们知道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