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梦想:海洋文化与产业:中国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高峰论坛·2013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5:45:5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思屈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蓝色梦想:海洋文化与产业:中国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高峰论坛·2013论文集

蓝色梦想:海洋文化与产业:中国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高峰论坛·2013论文集试读:

铸造海洋文化软实力——再逢甲午的深思(代序)

李思屈

百年前,清朝曾经拥有一个强大的海防体系,但却没有建设相应的海洋文化体系。一个没有海洋文化支持的海洋战略,如同沙上建塔,是注定要失败的。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海洋强国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应的海洋文化建设,当如草木逢春,欣欣向荣。

100多年前,清帝国4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在近代条件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不料经中日甲午一役,国人建设近代海洋强国的美梦随着北洋水师的败局而灰飞烟灭。

海上一战牵动国运急转,海上力量的消长与国家命运兴衰紧密相连,历史又给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2014年又是甲午年,当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和深刻影响的战争过去了两个甲子的时候,中国的海洋战略再次启动。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祭奠120年前英勇抗敌于大海波涛上的英灵,反思那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带来深远影响的战争,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必备的软实力

海上战争既是军事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考验,是制度层面、器物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综合竞争。

海洋强国当然要拼军事、拼经济、拼技术,这是硬实力;然而也要拼科学、拼文化,这是软实力。缺乏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支持,即使硬实力强大一时,也往往难以为继,甚至会由强变弱。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而日本则得以跻身世界列强。

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常常与海上大战相联系,马汉“海权论”对其间的逻辑关系有清晰的阐述。海权论重在建立强大的海军,其基本要点就是大国的崛起必须以强大的海军获得制海权,进而控制海洋。

值得深思的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海军不可谓不强大。北洋、南洋、广东和福建4大水师都是洋务运动的硕果,从战舰装备到战术训练皆师法、英、德,在硬实力上对日本一直占有优势。1890年,北洋海军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超2.7万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万吨。

在此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中日之间软硬实力的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日本由弱变强,日本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中国。中国在甲午之战中海权尽失,陆权不保,最后连生存权都成了问题。没有强大海洋文化的支持,清帝国的坚船利炮终究难以独撑海洋强国的大厦。

越来越多的历史材料表明,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为指挥无能或战术之失,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朝廷懦弱、官兵怯战,否则就太对不起120年前英勇奋战的英灵。两国交兵,实为综合国力的对抗,而综合国力又是体现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位一体的实力的结果。就甲午中日战争而言,表面上是两国海军的较量,实际上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优劣大比拼。

清朝近代海军的创立和海洋强国梦想的确立始自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手段,大力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在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的积极推动下,当时中国按照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生。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形成了自己的近代海军体系。其中北洋水师购买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战舰。同时,北洋舰队拥有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海军基地。

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清廷上下开始得意轻敌。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军事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而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清楚数年间中日硬实力发生了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的,仅少数明白人而已,远远不能左右当时的国策和社会风气。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60寿诞,将这些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文化的缺失导致举国的盲视。洋务运动只做技术层面的表面文章而未建设现代国家制度与现代文化精神,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注定了大海波涛上血的代价。

二、新背景下海洋文化建设的新历史含义

120年,今又逢甲午,而历史的悲剧将不会重演。

在这个崭新的甲午之年,我们的海洋强国战略是有力的,因为它将会得到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建设的配合,得到社会舆论和文化心理的广泛支持,得到全国上下一心的积极参与。

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海洋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赖于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和深化。

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文化建设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和平崛起的中国面前。全面提升海洋意识,充分认识海洋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祭奠甲午英灵需要反思的血的教训。21世纪,人类科技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加深,在此背景下建设与海洋强国相适应的海洋文化具有新的历史含义。

第一,当代海洋文化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上新一轮的文化转型。海洋文化建设,是人类在依托陆地创造了5000年辉煌的文明之后,把目光再次投向浩瀚海洋。对于中国这样长期依托土地的古老农业国来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和海洋时代的开启,海洋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海洋将成为主要的竞争领域,其中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政治、军事竞争和文化竞争。

中国有辽阔海域、漫长的海岸线,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战略。向海而生,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未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蓝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展开,海洋将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重大主题,这种生活空间和重大主题的转换,必然会带来文化心理的冲击,并刺激产生新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海洋时代相适应、满足海洋强国建设新要求的海洋文化,是时代对文化工作和传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第三,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文化,是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基于大陆,中国人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化传统;基于大海,中国人也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化传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创新,实现现代化转型,以保存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古老的中国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两河流域,它同时也是被海洋环绕的国度。从文化的角度清理海洋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将是一个崭新的文化研究课题。费尔南·布罗代尔以地中海研究为起点的海洋史研究,表明了人类文化除了以陆地上的王朝为中心展开,还存在另外一种不同的视角,即海的历史,海洋文化演进。海不是阻止人类活动的自然,它是人类活跃的舞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海洋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它应该也能够经过现代化转型创新,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服务。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走向大海的时候,必将在传统海洋文化基础上创造更辉煌的海洋文化。

三、多层面推动海洋文化建设

清代洋务派人士强调中体西用,学习西洋技术以服务于中华帝国的需要。然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工业和军事技术都是器物层面的,它们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和文化精神的土壤。“洋务”作为西方社会的产物,决然脱离不了西方社会文化的支持。每一个部件的生产,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约束。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配合,如配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制度在19世纪的中国都是空白。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和现代信用理念,使会计账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理沿袭传统的人治,欠缺现代法制管理思维;国家理念以最高统治阶层利益为目的,民智不开,普通民众无从了解国情和世界大势,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其决策只基于少数统治阶层集团利益,凭借意气和臆度的“战”“和”之辩。

与中国注重“洋务”而忽视相应的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现代化转型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一个伴随着系统文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日本人在全面引进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过程中,其文化的决绝程度甚至可以从“脱亚入欧”这样的口号中反映出来。

洋务运动是清朝迫于形势引进一些西方技术来武装自己,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巨大的文化变革和制度重塑。通过这一变革,日本的国家体制由古代封邦建国制度转为君主立宪,成为近现代国家。而清朝仍然保持中古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价值理念,百姓由于弱民愚民政策而愚昧未开,士人为功利醉心于科举,文化一片死气沉沉。因此,120年前的那场海战表现,是同一时空两个国家的对撞;而从文化的角度看,则是一个中古文化帝国与近代国家的竞争。其胜负结局,几无悬念。

19世纪,清朝建成了强大的海军体系,而精神文化却仍然停滞在中古,国人并没有走向大海的兴趣。缺乏核心价值支持,没有广泛社会心理认同和强大舆论支持的北洋水师,其败也有因,其灭也孤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时代的海洋文化建设,既要有核心价值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学理层面的系统建设,还要有海洋操作层面的大众传播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强劲推动。

在核心价值层面,应该以担当人类责任的大国风范,建立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价值理念,创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文化新版本。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海洋时代需要倡导合作互利的原则,各国只有协调行动、共同开发,才能实现共赢目标。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要展现出中国人民更加积极开放的精神面貌和更加包容互助的姿态,推动国际交流,促进各国在海洋科技、海洋环境、防灾减灾和极地事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使辽阔海洋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连接彼此,造福人类。

在学理层面,需要突破传统海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彼此之间不交流的现状,整合文、理、工等相关学科知识,形成海洋文化学科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命题和基本方法,在取得足够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海洋文化学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研究范式,以利学科研究的推进和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方便海洋文化学内容的学习和知识传授。

在操作层面,海洋文化的建设既需要不同相关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更需要广大民众参与和受益。从内容建设上,海洋文化建设涉及不同的学科体系;在空间上,海洋文化研究需要关注国家港口体系中与物流、人流相伴随的信息流特征;在产业体系上,海洋文化需要服务于各种不同的海洋相关产业,既从这些产业中汲取营养,又为这些产业服务。

海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大众,新的海洋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切实的助推手段落地、生根,才能获得勃勃生机。就其现实性来看,重要的助推手段有两种,一是大众传播体系,它是社会文化心理养成和海洋战略社会舆论支持的重要推进器。切实打造海洋传媒体系,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二是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是服务社会要求,激活民间智慧的有力手段,也是海洋文化建设实现自生存、自发展、自传播的重要途径。除了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海洋影视、海洋音乐、海洋艺术、海洋节庆、海洋会展等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还要大力研究文化创意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规律,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在海港建设、海岛开发、滨海旅游中运用科技和文化创意元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原载:《中国海洋报》

一、海洋文化与产业研究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柴志明[1](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本世纪以来,在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是迅猛而健康的。然而,与海洋产业相比,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十分理想。本文在分析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推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关键词】 海洋文化产业;原因;问题“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的命题。本世纪以来,在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是迅猛而健康的。2001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9300亿元,2005年就达到1.8万多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8%。到2012年年底,根据国家海洋局《2012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布,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00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9.6%。并且三次产业的结构渐趋合理,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和48.8%。与海洋产业相比,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据张开城教授《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论述》称,他主持的一个课题——“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05—2007)是国内率先进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立项课题。2005年11月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的“2005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经济·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国内首个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也就是说,海洋文化产业的提出应该在2005年以后。2005年以来的8年间,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产值没有报告,也没有一个省份有海洋文化产业的产值报告。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海洋文化产业还没有正式列入政府的产业序列,没有登堂入室。

据张开城教授统计,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然而,海洋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是处于民间呼吁阶段。(一)政府不重视是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

我国的动漫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局面。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局面。被民众认为政府很难做成事情的美国,它的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是得益于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政府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作为,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也力推五个板块: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与休闲产业、庆典会展业。文化部也提出:“未来5~10年,国家将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7大重点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与上述产业的交叉领域,不仅可以享受共性的扶持政策,未来不排除跟国家海洋局合作,进一步明确海洋文化产业的政策方向。”

但是,从应者寥寥来看,把推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放在“国家将推进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后面附带提一下,其力度显然是不足的。(二)学术研究缺乏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是重要原因

理论研究应该对海洋文化、海洋产业、海洋文化产业的学理和现状进行梳理,给海洋文化产业以科学的定义,但是更需要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进行设计。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对海洋文化产业是什么,海洋文化产业的定义,它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已经不少了,而对它的发展趋势、内在的可能变化以及发展步骤的研究相对欠缺。

李思屈教授在《蓝色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对学界有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定义的各种说法所做的归纳非常中肯。他在对当前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后说:“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海洋文化产业’的定义,以求避免相关的概念理解上的混淆。”他说:“从狭义上看,所谓海洋文化产业,是指开发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依托于海洋风光、渔业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艺术、海洋旅游等而形成的文化产业门类。它包括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影视制作、海洋演艺娱乐、海洋节庆会展等方面。这种狭义的海洋文化产业正是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定义。”“从广义上看,所谓‘海洋文化产业’是指对海洋经济具有文化创意提升功能的产业形态。它能产生涉海产品设计、海洋产业的营销传播、海洋产品的品牌设计与维护、海洋产业的企业文化与营销咨询服务等广义的高端的海洋文化产业门类。”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我们认同李思屈先生的分析,那么,现阶段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是否应该考虑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相衔接呢?我认为美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它并没有循序渐进,而是直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使它的海洋产业有了一个跨越的发展。(三)地方政府等待观望是海洋文化产业止步不前的另一原因

政府重视不重视,要看它对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

我查阅了《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2010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为了推动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国家把动漫游戏产业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专门制订《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从2004年至2009年国家10部委专门为动漫游戏产业出台政策。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等动漫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软件产品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国产动漫作品和产品到海外参展;等等。八个省出台奖励政策,力度很大。

在动漫产业毫无基础的情况下,优惠的政策扶持和资金的大力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吸引民间资本蜂拥而来,促进了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

浙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因为政府没有大力地扶植和投入,所以也就没有大的进展。我查了一下资料,没有查到省级扶植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县一级倒是出台了一些政策。

舟山定海区2012年出台政策:“对列入重点文化产业扶持范围的,且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按不高于实际投资6%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15万元。对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验收认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绍兴、温州、宁波等地近两年也都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专门出台为扶持海洋文化产业的还没有。

二、如何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增强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提升国人的海洋文化素质。

我国虽然是个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海洋把中国和世界隔绝开来。尽管这几十年来海洋意识迅速萌发,但是对海洋仍然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文化的本质在于认知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在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发挥着改造人的海洋意识,提升人的海洋素质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施海洋战略的时候,应该重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拓宽各种渠道争取政府的支持

我国政府自上而下地高度重视本土动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基于动漫产品对培养儿童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作用,它关系到争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问题。把海洋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因为海洋作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资源宝库,世界各国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竞争。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反映着它对海洋文化产业的认识程度,因此,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提升各级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认识。

政府现在更多的是把海洋文化产业当作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从众多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就可以得到印证。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专门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而出台政策的原委。

海洋文化产业之所以要从文化产业的阵营里独立出来,是因为它性质的不同和作用的特殊,不给予特别的扶持和有力的培育,无法使它蓬勃地发展起来,也就不能发挥它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独特作用。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宣传,包括举行学术研讨,邀请政府部门的领导参加,也可以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强大的宣传功能,广泛地、大量地传递和扩散这样的信息。要学会跟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打交道。总之,引起政府的重视是获得政府支持的前提。(二)加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

海洋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应用研究不仅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指导,也是影响政府和社会关注度的必要宣传。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当然不能没有它。但是,专业以外的人士是很少会来阅读专业著作的,包括你希望能影响到的人士。他们对海洋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文化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发展轨迹与内涵、海洋资源概况、海洋文化的特征、SWOT分析方法在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的运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等可能不会关心,甚至都不会静下心来浏览一下。但是,应用研究的境遇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发展中的滨海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这个主题不仅滨海旅游业界人士会去关心,我相信一般读者也会被吸引。滨海旅游开发的马尔代夫模式和夏威夷模式有什么不一样?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高端设计,包括传统海洋文化产业模式的继承与发展,高端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设计与规划,海洋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等,这样的应用研究是许多人所关注的。就像城市地铁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科学技术的普及所受到的欢迎,临床医学的民间化探索——电视“养生堂”节目倍受观众关注一样,理论研究终究要贴近社会走向应用。(三)政府要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市场导向机制

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但是,它的实现必须依靠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因此,要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强化市场导向机制,扶植和培育是政府的两个基本选择。

政府应该专门出台扶植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惠政策,吸引原本准备投资文化产业的资金转向投入海洋文化产业,就像原本是建筑商人转身把资金投向数字动漫产业一样,有这样力度的政策支持,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是有望的。

在扶植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大力培育产业项目,包括由政府兴建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以及扶植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项目的配套激励。《福建日报》2011年11月10日的署名文章认为,“开发意识淡薄,是造成福建海洋文化产业空白的原因。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依靠传播中介,这离不开一批海洋文化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推进”,说到底,还是需要加大扶植和培育的力度。[1]作者简介:柴志明,男,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文化学和社会学。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盛清才[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8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广东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战略研究”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摘要】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所以,实现海洋法治、建设“海洋强省”首在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为此,就必须以“文化强省”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服务经济、科学规划的建设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强化领导,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坚持“五结合”、“三强化”、“一融进”,积极探索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完善海洋立法,严格海洋执法,公正海洋司法,以行业创建促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城乡动员,全民共建,多形式演绎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活话剧;繁荣海洋法治文艺,加强海洋法治理论研究,以科学理论指导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借鉴他人经验,创新绩效考评,扎实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关键词】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现代社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因此,大力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既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广东“海洋强省”的重要举措。

一、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是“海洋强省”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海洋强省、实现海洋法治,首在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从而为依法治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3]。

关于海洋法治文化的概念、内涵,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的定义或权威性表述。笔者认为,海洋法治文化即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涉海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海洋法律制度、法治机构、人们的海洋法治意识及其涉海活动的总称。它内化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法律思想、治海理念、海洋法规制度、设施、产业,并支配着人们的涉海行为,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人们关于海洋的“法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4]。

海洋法治文化是“海洋强省”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海洋法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海洋法治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各地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然而,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近海赤潮频发、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灾害增多等一系列问题,虽经多方努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原因就在于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失。因此,大力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海洋法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不仅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当然要求,更是“海洋强省”事业总体布局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原则

笔者认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海洋法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要以此统领海洋立法、执法、司法和海洋法治宣传教育,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农渔民权益作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将人文关怀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始终。(二)党的领导原则

坚持党对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方向,这是我国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三)服务经济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所以,要立足于服务海洋经济,通过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执法、司法环境,从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法制保障和智力支持,促使我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四)融合互动原则

即寓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于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渔村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之中,相互促进,不断增强海洋法治文化的活力和渗透力。(五)“四个结合”原则

一是坚持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两创”[创建“海洋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示范单位”]相结合,“建”、“创”并举,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二是坚持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涉海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三是坚持阵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努力打造海洋法治文化活动平台。四是坚持建设与服务相结合,寓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于涉海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建设,在建设中服务,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海洋法治文化的建设模式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所以,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即立足于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努力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和“政府推进和民间自觉的双向良性互动”[5]。

首先,各级政府要自觉承担起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任。要根据省情,顶层设计,制定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据此,各地再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并予以认真地落实、监督、检查。要把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思想重视落实到“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和物质条件的保障上”[6]。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将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本部门业务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同筹划、部署、考核、验收。

其次,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这是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环节。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广泛动员涉海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广大农渔民群众积极参与,努力开创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的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新局面。(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借市场之舞台,演建设之活剧,应成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运作模式。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政府、民间、高校、涉海企业等全社会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利用好市场这个大舞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投资的新模式,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借鉴文化、体育、传媒等行业的运作方式,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投资相关的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组建涉海文艺团体、修建海洋法治主题公园、举办涉海公益活动;通过企业和单位冠名,组织海洋法律知识竞赛、海洋法治演讲、海洋法治文艺演出等,推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1. 强化领导

首先,筑牢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领导重视是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反观过去,文化建设之所以滞后于经济建设,说到底还是领导重视不够。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在“海洋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所需的人、财、物等落到实处。

其次,夯实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为加强对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省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委员会(市、县、乡成立海洋法治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级政府“一把手”任组长,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此外,涉海各企事业单位、沿海农渔村亦应健全相应的组织,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确保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2. 搭建平台

笔者设想,由各级政府牵头,海洋法治文化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打造海洋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城市社区及沿海各乡镇都要设立海洋文化中心,农渔村建海洋文化大院。这样,众人拾柴,携手共筑省、市、县、乡海洋法治文化传播平台。

3. 多措并举

——海洋法治启蒙。公众的海洋法治意识直接影响到海洋法治进程。鉴于不容乐观的海洋法治现状,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进行海洋法治启蒙,通过启蒙教育,使公众摆脱海洋法治的蒙昧状态,使涉海人员牢固树立海洋法治理念,使全社会养成崇法、守法的习惯。

——营造氛围。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的海洋法规、政策。二是建议各地在广场、机场、车站、码头、公园、剧院、高速路口、公交车、市区各主要路段等公共场所和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海洋法治宣传牌、电子显示屏和宣传橱窗,张挂海洋法治宣传标语等,营造浓厚的海洋法治文化氛围。三是建议有条件的沿海市、县建立海洋法治主题公园、展览馆等,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适时举办海洋法治文化节,以活动促建设。

——积极组织海洋法治下基层。一是相关部门要围绕新渔村建设,积极组织海洋法治文艺、信息、服务“三下乡”活动。二是城镇利用居委会活动室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法治进社区”活动。(二)与时俱进,创新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1. 创新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形式(1)多形式演绎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活话剧。司法、宣传、涉海、文教、执法等各级各部门及工、青、妇组织,要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下,积极探索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既可组织巡回报告和专题讲座,又可尝试海洋法治论坛和海洋法治文化节;既可多形式筹建海洋法治广场和法治集市,又可组织海洋法治文艺下基层,海洋法治“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码头”等系列活动;既可通过海洋法治文艺晚会、书法展、摄影展、灯谜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又可通过编写海洋法治“三字经”、印送海洋法治年历等普及海洋法律知识;既可借节日搭台,海洋法治唱戏,使百姓在欢歌笑语中受到海洋法治熏陶,又可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以案说法教育群众,逐渐培养其海洋法治信仰。(2)借民俗文化繁荣海洋法治文化。如赋予民俗文化以海洋法治的内涵,借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庆传播海洋法治文化;借助妈祖节、休渔、放生节及其他民间海洋庆典,努力实现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使广大群众在不经意间受到海洋法治文化的洗礼。

2. 创新海洋法治文化传播手段

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各地更要借助手机短信、卫星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构建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海洋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尤其要重视网络传播。省、市、县都要组建海洋法治网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及各市级报纸也要辟出海洋法治专版,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海洋法治文化传播网络。

3. 创新海洋普法

——创新海洋普法理念。海洋普法,重在培养公众的海洋法治信仰。过去不少地方一直把普法重点放在对现行法规的宣传上,群众充其量只是简单地记住一些零星的海洋法律知识。所以,必须转变普法理念,变单纯的普法宣传为海洋法治信仰的培育。

——创新海洋普法形式。利用城镇广场和农渔村集贸市场,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海洋法治宣传活动,并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创新海洋普法方法。建议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省海洋、广电、文化等相关厅局,筹拍系列海洋法治文化专题片,并在广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组织相关部门编印《涉海典型案例选编》和集法律知识、法治格言、漫画为一体的海洋法治小册子,并免费向公众和涉海企业发放;利用各级有线电视网络,开办“海洋法治大讲堂”,普及海洋法治知识。

4. 创新建设路径

具体可概括为“五结合”、“三强化”、“一融进”。(1)坚持“五结合”的建设原则。一是海洋普法与“两创”相结合。即将海洋法治“五进”与创建“海洋法治示范单位”和“海洋法治示范村(社区)”结合起来,在构建基层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二是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海洋执法、司法和法律救助相结合,妥善解决涉海“热点”、“难点”问题,使公众在涉海实践中受到海洋法治的教育。三是阵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要建立健全乡(街道)、村(居)两级法治学校、“法治书屋”、法治文化大院和法治服务室;启动城市“法治文化广场”和农村“法治文化集市”创建活动。四是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各地要通过涉海法律知识竞赛、海洋法治摄影展、“我为海洋献计策”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传播海洋法治理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到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中来。五是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涉海法律服务相结合。即通过为农渔民群众和涉海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帮其解决涉海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海洋法治文化的育民、助民本质。(2)探索“三强化”的建设路子。一是贴近现实,强化海洋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建议各市、县成立海洋法治讲师团,深入基层,以涉海企业和农渔民群众自点“菜单”的方式宣讲海洋法治;组织律师、法律援助中心下乡,服务群众,解疑答难。二是借助平台,强化海洋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对公众海洋法治信仰的形成影响甚大。笔者非常赞同王诗成先生的观点,建议建立海洋电台和海洋电视台,并借助城乡广播电视网开辟海洋法治大讲堂;利用海洋法治公益广告的轰动效应,不断强化海洋法治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延伸阵地,强化海洋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司法、宣传、涉海各部门要与乡镇联手,送法“下乡”、“入户”、“进社区”,积极开展“海洋法治进万家”活动;利用城市广场和农村集贸市场设台咨询、服务,强化海洋法治文化的渗透力。(3)坚持“一融进”的建设方针。即寓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实现单位文化与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融合、互动。(三)立足本职,以行业创建促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1. 完善海洋立法,夯实“海洋强省”的法制基础

一是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权维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并适当增加授权性规定。二是注重原则规定、定性规定向具体规定、定量规定的转化,以增强操作性。三是完善海洋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调和衔接,明确涉海犯罪的立案标准、罪与非罪的界限和海洋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程序,为依法治海提供科学的法制依据。

2. 严格海洋执法,提高“创建”水平

海洋执法对公众海洋法治信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海洋执法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一是层层签订《海洋执法责任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执法。二是强化海洋执法,严查“三无”、“三乱”和各类涉海违法违规行为,在执法实践中提升“创建”水平。

3. 以公正司法促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实践证明,一次不公正的涉海司法,其影响大过十次百次的海洋普法宣传。所以,海洋司法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公正司法的理念,“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等良性法律实践的教育活动,增进公民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7],培养其海洋法治信仰。

4. 高度重视涉海企业的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建设海洋法治文化,首先是涉海企业领导要认识到位,将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企业日常管理、经营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形式培训,不断强化企业职工的海洋法治意识,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此外,相关部门也要抓好涉海企业的海洋法治教育,借助典型案例,编写涉海企业宣讲教材;工商部门要抓住每年营业执照年检机会,向涉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海洋法治小册子,不断提高其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四)努力繁荣海洋法治文化

一是繁荣海洋法治文艺创作。要利用广东文艺创作的优势,力争出一批高质量的涉海法治小说、影视、动漫、绘画等文艺作品;编辑出版海洋法治题材书籍、杂志等,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海洋法治精神食粮。二是充分发挥文艺在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组织法治文艺大篷车到渔村、码头巡回演出;依托省、市、县文艺团体,组成“送法下乡”文艺宣传队,使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海洋法治的熏陶和教育。(五)高度重视海洋法治文化理论研究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极具前瞻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建议省、市及省内各高校、涉海科研院所等成立海洋法治文化研究所,以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为海洋法治文化研究提供技术依托和人才支撑。目前,要加强对依法治海、海洋环境、公民海洋法治信仰培育、和谐海洋建设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以科学理论指导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六)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保障海洋法治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更要把海洋法治文化建设与部门考评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工作成效、领导干部政绩乃至提拔重用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以真正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情况各异,海洋法治文化建设没有、也不应当有现成、统一的模式。所以,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将海洋法治文化建设融入行风建设、文化创建和单位日常工作之中。唯此,才有“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1]作者简介:盛清才,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政治学和海洋文化教学与研究。[2]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3]胡锦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 求是,2012(1):3—7.[4]孙育玮. “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J]. 法学,2006(6):18—27.[5]孙育玮. 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8—54.[6]田应雨.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化“五五”普法教育的探索和思考[EB/OL]. 晋中司法行政网(2008-05-16). http://www.jzsfxz.gov.cn/ReadNews.asp?NewsID=756.[7]高凛. 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EB/OL]. 法制网(2008-09-16). 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8-09/16/content_946162.htm.

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探寻

高乐华[1](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201413054)“海洋文化资源分类及产业化潜力评估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摘要】 海洋文化资源具有文化资源的一些共性特征,针对目前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范围窄、产品类型粗浅、“碎片化”严重等问题,尝试总结出核心扩散、链条扩散、融合扩散3种海洋文化资源深入产业化可选择的一般基本路径,同时,针对不同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殊性设定了一些特殊产业化路径,如技术恰接、市场深化、附加值提升等。【关键词】 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一般路径;特殊路径

国外关于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研究大多是以实证方式对某区域特色海洋资源产业化的案例加以研究,主要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休闲渔业资源、海洋节庆资源等为代表。如McConnell对海洋休闲渔业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并进行了消费者支付意愿研究(McConnell,1979)[2];Chris Ryan针对新西兰毛利文化对外地游客产生的吸引力及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跟踪研究(Chris Ryan,2002)[3];Margaret B. Swain通过分析巴拿马库拉人的海洋文化旅游业,认为吸引旅游者的多元文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Margaret B. Swain,2008)[4];Ron Ayres提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海岛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为增强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应继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Ron Ayres,2012)[5]。

中国开展海洋文化研究仅有10余年时间,关于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价值、产业化推进、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仅有个别学者涉足。如叶云飞分析了舟山群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路及对策(叶云飞,2005)[6];吴建华等提出海洋文化资源具有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可通过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和虚拟市场法进行价值评估(吴建华等,2007)[7];张开城等系统介绍了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比较,提出了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推进的总设想(张开城等,2009)[8];林宪生等依托辽宁省“五点一线”经济带,制定出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基地的对策建议(林宪生等,2010)[9];王颖应用SWOT分析法探究了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并提出了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王颖,2010)[10];郑贵斌等基于山东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及资源产业化转化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山东省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相关对策(郑贵斌等,2011)[11];荆晓燕根据对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的调研,探讨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荆晓燕,2013)[12]。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推进较为缓慢,且尚未深入延伸。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受诸多因素影响,且多种因素尤其是人文因素难以精确判断,使其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限制了此领域研究的推进。同时,在当前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对策研究中,通常建议利用利益驱动、技术促进、投融资支持等传统经济技术手段推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立足于市场需求,从理论高度对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可选择的一般路径进行总结,并从技术恰接、市场深挖、附加值提升等新视角思考其产业化路径的研究尚未得见,研究结论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一、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海洋文化”最初由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曾被视为区别东西方文明的一道界线。目前关于“海洋文化”范畴较为公认的一种观点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与其产物”[13]。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即是将存在于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价值以产业的方式体现出来,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14]。海洋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极具社会与经济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文化资源都适宜于产业化开发,目前学术界已开始尝试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且有学者从产业视角划分了类型,为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表1 学术界已有海洋文化资源分类成果

席宇斌. 中国海洋文化分类探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4):59—61.

张敏. 基于国际竞争的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张开城. 海洋文化产业及其结构[C].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2005年国际海洋论坛.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高艳艳,林宪生. 基于层次分析的大连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119—123.

王颖.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 山东大学,2010.

贾鸿雁. 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

吴小玲.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18—23.

董志文,张广海.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 求实,2004(11):222—223.

秦波,徐兰芬. 论基于Web服务的海洋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为例[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2):113—115.

二、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一般路径

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属于高增长性产业,其在合理规划和开发下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潜力的能力,可在不同程度上呈现整体扩张态势,从而发展成为具有优良预期的产业。近年来,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批海洋文化资源被发掘,通过产业化加工进入消费领域。然而,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范围窄、层次低、产品类型粗浅等问题一直存在,加之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创意复杂、市场需求不稳定、投资风险大,导致其产业化实际进程较为缓慢,产业实力始终较弱。造成此现状,有来自海洋文化资源自身的原因,也受到意识、市场、资金、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尚未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产业扩散方式,产业化路径散乱,资源开发“碎片化”严重。为此,借鉴资源产业化尤其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从理论层面总结海洋文化资源可选择的成熟产业化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的前瞻性与实用性,为投资者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实际进程。(一)核心扩散

核心扩散路径既与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产品开发范围有关,也与其兴起的地理区域有关,如图1所示。图1 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核心扩散路径

在产品开发范围方面,最初的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者从实际出发,以最具产业化价值的资源为依托,挖掘到资源开发的“第一桶金”。伴随产业的纵深发展,第一批海洋文化产品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优胜劣汰下来的产品逐步成为海洋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等待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趋稳定,可以在时机成熟时继续拓展与核心产品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实现成本内化及规模经营。进而在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下,逐渐“触类旁通”,完成产品类型的多样化、系统化进程。例如,一些有实力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可以涉足海洋演艺、海洋影视等相关业务,乃至海洋工艺品制造领域,逐步发展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巨头。

在地理区域延展方面,鉴于不同海洋文化资源能够实现的地理扩散范围不同,一些海洋文化资源能够在产业开发的基础上实现第一轮扩散,超越发源地辐射到周边区域,甚至继续完成第二轮、第三轮扩散,影响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实现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在最大地理范围内的扩散是资源开发者所梦寐以求的,但由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性制约,诸多海洋文化资源远未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可以通过有形与无形两种方式实现地理区域扩散。其中,有形扩散可以通过企业布局、产业空间延展来进行;无形扩散主要涵盖广告扩散、品牌扩散、互联网扩散等方式。(二)链条扩散

此处所概括的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扩散途径,主要包括价值链扩散途径、生产链扩散途径、供应链扩散途径、产业链扩散途径和空间轴线扩散途径5种。图2给出了各类链条扩散途径之间的关系。价值链形成于参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企业生产的基本环节或辅助环节;生产链反映了参与开发的文化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如果考虑市场中的消费者,生产链便继续延伸为海洋文化市场供应链;继而不同海洋文化业态之间的合作、供需联系,便能促成整体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沿着交通干线,在相邻的区域蔓延,就由此形成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空间轴线扩散途径。

对于一个参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当的链式扩散战略,将有助于海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产业初创时期,文化企业可以由海洋文化资源价值链的某个节点入手,进行资源价值的增值创造;进而,可以通过加盟、代理、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上下游拓展,成为生产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着力进行市场开拓,以优良的销售渠道、营销方式与消费者发生密切、高效的联系,有效地参与到产业供应链中来;如果文化企业不仅完成了纵向一体化,而且开始进行相邻产业的多元化生产,则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海洋文化市场的控制力,实现产业链在企业的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