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6:50:2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战国策》

2.乐府

3.永明体

4.古文运动

5.“永嘉四灵”

6.《儒林外史》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2.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3.写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4.简述《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征。

三、论述题(注意:文艺学专业考生选做第2小题,其它专业考生选做第1小题。50分)

1.论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内容与艺术特征。

2.结合作品,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战国策》

答:《战国策》是由刘向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的古代典籍。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战国时期国别史和汉民族历史散文集。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乐府

答:乐府本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行政机关,后逐渐演变成为汉民族一种诗歌形式的称谓。秦设乐府管理音乐,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3.永明体

答:“永明体”亦称“新体诗”,以讲究声律和对偶为主要特征,是中国古代的诗歌体式之一。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家和作品如沈约的《登玄畅楼》、《悼亡》,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

4.古文运动

答: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5.“永嘉四灵”

答:“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四人皆出叶适门下,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灵”字,故叶适将他们合称为“四灵”,并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他们的诗集都取名于书斋名,他们的创作局限于书斋之中。宋末方回批评“四灵”说:“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

6.《儒林外史》

答:《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56回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该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答: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1)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老子》,该阶段的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2)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该阶段的特点是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不是整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其特点是形成了典型的说理散文。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2.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答: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1)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得益于江南特有的幽美环境,使得南方民歌往往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这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如《木兰诗》中塑造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便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而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同样会反映在民歌之中,如《敕勒歌》所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形象,便是北方游牧区所独有的风景。

3.写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简述《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征。

答:《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1)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

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2)以时间为顺序。

七十一回之后,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穿始终。(3)《水浒传》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固然留有组织改造原有民间故事的痕迹,但也有利于集中笔墨、淋漓酣畅地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等一些英雄之所以能“千古若活”,与此不无关系。(4)后半部,情节显得松散、拖沓,多有雷同、失真之处。

在后半部,作者没能生动地揭示水浒英雄的悲剧精神,正如明代批评家叶昼所说:“文字至此,都是强弩之末了,妙处还在前半截。”金圣叹将七十一回以后内容截去,也正是从此出发的。

三、论述题(注意:文艺学专业考生选做第2小题,其它专业考生选做第1小题。50分)

1.论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内容与艺术特征。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1)内容

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整首诗大致可分为三大段。

①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该段以自嘲起句,说自己之所以不怕嘲笑而要出来济世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生逢开明之世,应当上报明君,下济黎民。

②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叙述自己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满怀悲愤。

③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讲到自己回家的具体经历,以及到家后发现自己小儿子已经饿死的残酷现实,并由此联想到比自己更惨的其他百姓的生活。(2)艺术特征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诗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但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体现了这种特点。

①感情一句一转,层层递进。

如第一段中,“老大意转拙”到“居然成濩落”,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口气是非常坚决的。杜甫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②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

如第二段中将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与普通百姓的贫困生活相比较,表达出一种十分愤怒的情绪。“彤庭”四句,沉痛至极。一丝一缕本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③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如第三段杜甫叙述自己小儿子被饿死一事,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更是道出一位父亲的内心悲痛。杜甫在这里没有使用大量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但仅这一问,就流露出无限的伤心断肠之中。杜甫的可贵在于,他不仅仅只停留在自己的悲惨遭遇上,他以儒家推己及人的情怀,由自己想到了其他百姓,由此生出对其他百姓的担心,使得诗歌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篇末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句,更是将这样一种感情延伸到无限之中,使得悲伤的氛围久久的萦绕。

2.结合作品,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答: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1)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2)李清照词的语言独具特色。

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梅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稹《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l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

②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