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村:陆巷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6:51:53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村:陆巷村

历史名村:陆巷村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近年来,我省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打造“精彩江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精彩江苏”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了江苏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伟大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陆巷古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中,距东山镇13公里,北临太湖,南靠嵩山,东接莫厘村,西连杨湾,与洞庭西山隔湖相望。

陆巷,因村内有南宋形成的六条古巷而得名,背山面湖,景色秀丽,“清泉惟嵩岭,胜景甲五湖”,被称为“科举之村”“教授之村”“古建筑之村”“佳果湖鲜之村”。2006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入选国家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01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获国家“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村”称号。第一章岁月久远底蕴深厚

站在陆巷最高处的嵩山之巅远眺,云气挟山,太湖空濛,一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传神图画展现在眼前。远方北望山、南望哨、烽火墩在雾霭中若隐若显;近处寒谷山、箭壶岛、纪革村又似浮在白云之上,将随风飘去,而陆巷古村静藏在山坞中,让人倍感神秘。(图1)图1 陆巷全景第一节吴越春秋山湖留迹

陆巷历史悠久,吴越春秋时,吴国在村西湖边设北望、南望军事瞭望哨,在南北箭壶岛设射箭训练场,留下了许多东周遗址。“山川倒影重,天晴见吴越。日暮起鱼龙,莫厘遥相望。”

北望位于陆巷古村落的西南端,背山临湖,是昔日吴越两国,现江浙两省的交界处,风和日丽的早晨,能听到远处浙江湖州传来的鸡鸣声。史书记载,约周景王二十三年,吴王僚五年(前522年),伍子胥自楚奔吴,在东山筑北望、南望军事瞭望哨,形成北望村。明蔡昇、王鏊《震泽编》载:“毛园之西为王舍,为南望,北望弥勒寺在焉。其东为胡沙,为长圻,能仁寺在焉。东山之境于是始穷也,其西南则长兴界矣。”清雍正年间,北望分属震泽乡第二十八都第十图、十一图。民国年间陆巷先后编入吴县第十七区王舍乡、第十二区王石乡、东山区文恪乡。

北望历史上又称“八巷”,至今还有马家巷、栈房巷、祥宁巷、三条巷、上堡、下堡等地名,据说均为当年吴国屯兵处。村南北望港流经石前、岭下等地,流入太湖。村西吴家浜码头,原是太湖边的一个天然港埠,水路四通八达,最早运兵战船在这里集结,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后来辟为商贸口岸,往返于宜兴、吴兴的航船、货船都云集在这里,发展成吴家浜商贸小镇。明正德九年(1514),由村中叶守庆发起并与地方诸乡绅合议,村民捐资建造吴家浜平盘,村坊更加兴盛。村民曾立碑纪念,《新建吴家浜平盘记》于当年正月吉日立,明代进士黄家堑人黄训撰碑记,里人马玑书篆,至今碑记仍保存于村口(图2)。栈房巷在北望东部,巷里一株树龄2000多年的古银杏树,树冠高20多米,100多年前遭雷击,其主杆被雷电击中而一劈为二,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树身,但其树围仍粗达3.7米,属苏州市吴中区农林局挂牌名木,成为古村历史的见证。

南、北箭壶岛,又名箭浮岛(图3),是陆巷又一历史遗迹。据传吴越春秋时,吴国军队常在此练武射箭,日积月累堆成“箭浮”,与寒谷山上的射箭阁遥相呼应,当年伍子胥就是在此指挥吴国士兵,练成无数神箭手,然后吴国伐齐破楚称霸中原。清乾隆《太湖备考》载:“箭浮,在东山西北麓寒山外。”北箭壶岛位于陆巷东北部,距寒山约百米,面积为0.02平方公里。岛西北部为小丘,东南部为平地,红黄土,种有果树。1994年秋,导演张艺谋和演员巩俐在北箭壶岛上,搭摄影棚拍片25天,拍摄了著名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当地俗称“巩俐岛”。摄制组还出资在太湖边为村民建造了一座外婆桥。(图4)图2 北望吴家浜南宋码头古碑图3 北箭壶岛图4 外婆桥之夜第二节宋室南渡迁居山坞《莫厘王氏家谱》载:“宋靖康中,有千七将军者,扈驾南渡,始家吴之东洞庭山。”陆巷又一望族《白沙古柏吴氏家谱》亦载:“宋太学生吴谦,延陵季子四十七世,宋枢密副使吴肃之孙,原居汴梁,南宋初携家迁居白沙二图里。”因墓旁有古柏数株,后称“古柏吴氏”。此外,还有叶、翁、姜、严、夏、韩等多名战将,南宋建炎初年扈驾南渡,途经太湖,见湖岛风光秀丽,地势险要,把家眷安置于寒谷山下,复登战船,护卫着南宋小朝廷继续向西南流亡。(图5)

送走铁骨铮铮的丈夫,哄睡好襁褓中的婴儿,定居湖畔的妇女们,举起锄头艰难地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昔日虽为中原望族,钟鸣鼎食,可战乱使大家一无所有,在同一条生存线上起跑。她们依岩架栋,占野分圃,散为村墟,凑为阛阓,辟巷建村,择湾而居。清《林屋民风》载:“靖康之难,金兵南下,所过焚烧抢掠,百姓争相趋逃离战乱之所。当中原战火纷飞,遍地烽火,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兹山独晏然’,不少就落户于洞庭东西两山,成为许多洞庭东西山人的先民。”图5 寒谷渡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抗金名将岳飞在临安被秦桧之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接着南宋与金国订立“南北议和”条约,偏安江南一隅的赵构,在临安的歌舞升平中再也没有收复北地的大志。奸佞掌控朝政,军队离心离德,大批文武官员与将士,或挂冠而去,或不辞而别。这批把家眷安顿在东山后山湖畔的武将们,大多也解甲归田回到湖岛,过起了隐居生活。渔樵耕读,农桑茶果;夫勤妻俭,年复一年,他们在山坞里筑起六条巷子,又在山坞口开凿三条港道,直通太湖水系,以泄山洪及运输货物,形成一街(明代紫石街)、三港(陆巷港、寒山港、蒋湾港)、六巷(康庄巷、文宁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的村落格局,取名“陆巷”。

山外山,岛中岛,湖内湖,东山坐落在茫茫太湖之中,陆巷又处地势险要的后山(图6),独特的地理位置起了孤立地理单元的作用,把这一带与其他地域相割离。清乾隆《林屋民风》称:“太湖诸山,渺然物外,父老相传自古无兵革之患。”此后数百年间,陆巷村落基本维系这一格局,较好保存了“参差粉黛深深院,不辨山村与水津”的传统风貌及文脉特色。图6 陆巷湖畔“将军世上雄,力能搏猛虎。将军泉下魂,不能禁牧竖。”陆巷是“武将隐居、种果起家、经商发迹、科举显世”,中国传统乡土文脉的典型代表。村内建筑恢宏,道路皆以小青砖侧砌成人字纹、双钱纹、如意纹,主街则用武康石铺筑,因其色紫,故称紫石街。街上高耸着“探花”“会元”“解元”三座明建牌坊。村中旧宅,大门多以方砖铁钉钉门,尤如战将征战时所穿盔甲,玉霏堂、双桂楼(图7)、春卿第等建筑均保存了这一特色。图7 双桂楼大门第三节古村文脉源远流长

明宣德年间,王惟道在陆巷村中首办王氏私塾,重教重学,蔚然成风,且代代相传。“当年甲第盛歌钟,少傅文章四海宗”,陆巷被誉为“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宋翰林学士、户部尚书迁左丞叶梦得(图8)在村南叶巷有石林书屋,遗址尚存。明正德年间阁臣王鏊读书楼(图9),现作为古村主要景点对游人开放。明清两代,村中王、叶、李家族中出进士、举人20多人,清康熙年间状元王世琛是陆巷莫厘王氏裔孙,留有状元墙门第宅。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云:“话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历史上陆巷又以商贾辈出著称,陆子敬、叶师古、叶良辅、王彦祥、王惟贞、吴桥为元明时《钻天洞庭》重要人物,亦为著名的儒商,据家谱记载,明清两代至民国,这些家族在村中先后办有12所私塾。图8 叶梦得图9 王鏊读书楼

花翎巷粹和堂叶氏祖孙数代人均是有名的大儒,在中国近现代产生过重大影响。叶是京为清帝嘉庆的老师,官至太子太傅(现东山有其妻一品夫人墓),但此人为官政声不佳。嘉庆恐自己一旦驾崩,恩师将成为和坤第二,于是旨其辞官经商。

叶在广西开发金矿,大发其财,晚年回陆巷大兴土木,建造了村中规模最大的两幢豪宅,即粹和与惠和二堂。

1934年5月3日,粹和堂第三代主人民国儒将叶藩轩(图10)在陆巷家中去世,丧事惊动了南京国府和整个上海滩,政府大员、社会名流和商界巨擘:林森、孙科、居正、于右任、宋子文和黄炎培、章炳麟、许世英,以及申城杜月笙、虞和德、王晓籁、杨虎等名人,或亲赴陆巷,或快舟送达,或速发电报,都敬送了挽联。民国主席林森挽联题:“循吏规范”(图11)。行政院长孙科题:“明月前身,高风千古”。财政部长宋子文题:“勋德彰著,亦循吏亦儒林”(图12)。于右任题:“行义以建德,隐居以求志”(图13)。章炳麟题:“德音是茂”。黄炎培题:“高洁精能”(图14)。申城名流杜月笙题:“今之循吏”(图15)。虞和德题:“遗爱在民”。这些民国政要与名流亲笔题写的挽联,成为陆巷古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图11 林森手迹图12 宋子文手迹图13 于右任手迹图14 黄炎培手迹图14 杜镛手迹

2002年6月,江苏电视台至陆巷一周,拍摄了纪录片《陆巷》上下集,全面介绍了莫厘王氏从明初至现代,500年间重教重学的故事,以及王氏家族中王鏊、王颂蔚、王守觉等古今著名人物自学成才的典范。尤其重点拍摄了陆巷村中一些明清私塾的遗址、王氏家训,以及古宅梁柱与门窗上雕刻的“渔樵耕读”“笔锭胜天”等读书的典故,该纪录片长达1个小时,在江苏卫视播放,后陆巷王氏家族宗亲会拷贝300张光盘,分寄国内外王氏裔孙。(图16)“祭茶神”(图17)是东山的一次大型茶文化活动,2006年3月25日在陆巷沙滩山举行,由苏州市文化局与陆巷村共同举办,来自海内外3000多文化界人士和游客参加了这一活动,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祭拜了茶神陆羽和洞庭碧螺春最早的传人清初朱元正。作为东道主的陆巷村,特地创作了“康熙赐名碧螺春”和“康熙与茶姑”的台阁,在大会上表演。图16 《莫厘王氏家谱》图17 祭茶神文艺演出图18 《千里寻儒》拍摄现场“万顷湖波戏暖风,桃花红映陆巷村”,风景这边独好,千年文脉尚存。201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至陆巷,拍摄了纪录片《记住乡愁》中的“代代向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陆巷村源远流长的文脉。2016年10月,央视老故事频道又来到陆巷,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千里寻儒》,莫厘王氏300多名裔孙,从全国各地及海外赶至故乡陆巷,配合央视拍摄,祭拜被唐寅称为“天下文章第一”的明代大儒老祖宗王鏊。(图18)第二章水映群峰山藏碧玉“石径幽深傍涧斜,楼藏醉墨半山崖。晴空飘渺高低树,云雨迷离远近家。”“风景东南此一区”,无不使人眼生花,梦里销魂。依山临湖,群峰环抱之中的陆巷,三千年的文明史,八百年的建村史,给古村留下了诸多绿野红裳的美景、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图19)图19 湖中小岛第一节六巷六景水碧山青“万仞青山作画城,一湖烟雨放船行。”“武陵何用官经营,不必桃源问政声。”这是清代同治年间东山太湖同知朱守和,答京师旧友问政绩的诗作。清初康熙《县区志》“东山八景”中,厘峰积雪、白沙卢桔、化龙飞泉、寒山落照等四景都在陆巷。深厚的历史遗存,贯穿了陆巷历史文化的脉络,也留下了“山中无画处处画,湖畔无仙人人仙”的自然景观。图20 寒山落照

寒山落照“侧视峰形转,空苍万象阴。断岩湖数尺,绝涧树千寻。”这是清初文学“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游寒山”留下的诗句。每至黄昏,夕阳渐下西山,湖中金光波影形成奇观,古人有“落日西下景无限,波底夕阳似火龙”的佳句。该景观为东山古八景之一,1987年恢复,已成为陆巷景区的主要亮点。(图20)图21 白沙卢桔

白沙卢桔“摘得东山纪革头,金丸满案玉膏流。唐宫荔子夸无赛,恨不江南一骑收。”纪革是陆巷的一个自然村,卢桔是枇杷的古称。清初诗人、戏曲家,被康熙誉为“老名士”的尤侗游览太湖东山,至纪革品尝白沙枇杷,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该景观为东山古八景之一,纪革村枇杷园,已成为游人必到品果的佳处。(图21)

化龙飞泉“瀑泉惟嵩岭,胜甲五湖峰。乱石穿云线,清池堕玉龙。”明代诗人陆燕喆《化龙池》诗序:“化龙泉,在后山陆巷王鏊祖茔之后,自半山石穴中出,清溪潺潺,奔流入湖。登高远视,宛如银龙从谷中解脱,蜿蜒舞动,穿村越林,直奔山下,甚为壮观。”该景观为东山古八景之一,已恢复开放。(图22)图22 化龙清溪

厘峰积雪“携筇直上夕阳天,四望湖山尽渺然。独苦寒风吹不住,只留石佛坐雪中。”清代诗人徐松《冬日登莫厘峰》之诗,表现了作者不畏权势,独熬严冬的意境。该景观为东山古八景之一,陆巷白沙村后即为莫厘峰,东山游人甚众。

沙岭春晓“青天半入石嶙峋,云里风和三月春。满径桃花自天地,狂吟时有谪仙人。”明张本游沙岭,留下了这首诗歌。沙岭地处陆巷与白沙之间的山丘上,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春日鸟语花香,盛夏泉水淙淙,仲秋红果点点,冬天温暖如春,已恢复辟为景点。(图23)

五湖帆影“白浪滔滔接远空,斜阳色似火齐红。风帆沙鸟迷难辨,尽在烟波浩渺中。”太湖,又有震泽、具区、笠泽、五湖之称。陆巷渡口,远眺太湖,天水一色。沙鸟掠水觅食,白鸥追逐渔舟,每至渔汛,风帆齐发,形成一景。(图24)图23 沙岭春晓图24 陆巷渔港第二节历史村落积淀厚重

清康熙《具区志》“都图”载:“二十八都,震泽乡,统图十九,在东山。地名:吴湾、纪革、寒山、陆巷、蒋湾、嵩下、山嘴、北望、下堡、南堡……”陆巷21个村落大多形成于宋明之际。“堂上旧巢新燕子,门前柘涧老芙蓉。赐书增得湖山重,绘竹依然笔墨浓。”每个村子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留有不少人文景观。纪革村古柏吴氏迁居地

南宋古村落,位于陆巷西南,东接虾蝃岭,北临太湖。南宋初年,宋枢密副使吴肃之孙吴谦,携家迁居东山白沙、纪革等地。村内保存有王氏支祠、化龙池、沙岭猛将堂等古迹。纪革村盛产枇杷,沈周、尤侗等名士均游览过纪革,并留下咏枇杷的诗作。陆巷村陆王姻缘成古村

元代古村落,位于嵩峰山下,西临太湖,北与含山村交界。原称“王巷”,元代村中王彦祥者赘于陆子敬家为婿,后生五子,个个成才,遂率子归宗,在巷口“斩草莽,披瓦砾,与诸子戳力治生,数年而家业大昌”,建起陆王村(图25)。一说因村中有六条巷子而名,村内保存有许多明清建筑和三座明代牌坊。(图26)图25 陆巷村图26 牌坊旧影寒山村寒山拾得留仙迹

明代古村落,一名“含山村”,位于寒山脚下太湖畔。据传寒山寺名僧寒山、拾得云游太湖时曾小憩山麓,后称“寒山”。明代中期,王鏊在山顶借月光读书,建“可月堂”,山下繁衍成村。“寒山落照”为东山“古八景”之一。(图27)图27 远眺寒谷山蒋湾村石林居士吟诗处

南宋古村落,位于陆巷村西,宋“南叶”聚居之地,村中宝俭堂为宋叶梦得故居,近处叶巷有叶石林书房,宅第虽经明清多次修缮,仍能看出宋元风貌。尤为难得的是,该宅2000年大修时,在宅中发现了苏轼寄叶梦得的手札。村中有明代义井一口,碑石由举人湖广应山县令庄钺撰写。(图28)图28 宝俭堂苏轼手札嵩下村移来中原嵩山名

南宋古村,历史上称“前巷村”。位于嵩峰山下而得名。南宋初年,河南叶氏迁居该地,因怀念故里嵩山,把时尚无名之山称之“嵩峰”。村中道路修整,第宅鳞比,保存有数十幢明清建筑,其中三祝堂、裕德堂、鸣和堂、谦和堂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图29)图29 嵩下村鸣和堂严巷村扈驾将军隐居地

又名“严芒”,南宋古村。位于嵩峰东侧,居白石岭下。南宋建炎年间,河南汴梁万八将军严庆源,护驾高宗南渡至临安,途中遇金兵追杀,只身避之东山一尼庵,得僧人救济安身。后裔在山中筑巷,繁衍成村,得名“严巷”。村内有王鏊阁老坟、宋代古井等古迹。朱巷村朱明王朝一支裔

明代古村。位寒山南,东依嵩峰,西临太湖。据《东山朱氏家谱》载,明初朱棣“靖难之役”后,朱氏有一支裔孙南下隐于太湖,筑朱巷。其村文化积淀较深,明代苏州早期梨园“东山朱氏女乐班”及沈周和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明四子”参加的“壑舟雅集”就在朱巷、石桥头。《中国通史》载,清初江湖大盗张三,在该村缥缈楼被朱允恭设计擒获。有缥缈楼旧址、叶氏宗祠等古宅。(图30)图30 沈周《壑舟图》十六图岳飞赠言传精忠

南宋古村,位于二图里西南,东连白沙岭,南接虾蝃岭,西北濒临太湖。南宋建炎初年,宋亲军侍卫都统制翁德裕(字承勋),同弟承事率族扈驾至临安,见太湖东山白沙湾山水奇绝,安家定居该地。翁德裕与江淮招讨史张浚、右军都统制岳飞友善。《翁氏世谱》载有:南宋建炎四年(1130),张浚、岳飞至东山看望翁承勋,留有“亲军侍卫都统制承勋公卜居洞庭用赋赠言藉以志怀”。据说翁承勋后随岳飞抗金,战死沙场。(图31)图31 岳飞张浚手迹第三节遗址古迹翠幕千重“中流慷慨唱太湖,歌手余音尚未磨。待向嵩山寻旧句,苍茫无奈太湖波。”陆巷的古迹、古遗址可追溯到吴越春秋,多达数十处。南北了望哨吴越争霸留遗址“烟屯平楚千村晚,月浸澄波万顷寒。值得云台振衣客,丹青并入画图看。”在村西北望山。相传吴越春秋时,吴国在此设置瞭望哨,以观察越国在太湖中的军事动向。其村名便有南望、北望之称。村内存树龄2000年的古银杏树和塔头、岭下、王舍等古村遗迹。(图32)图32 岭下2000年古银杏树陆杨古道曲径通幽到杨湾

古道从陆巷至杨湾,明代修筑,宽2米,长5公里,用小青砖侧筑成人字纹,山回路转,果林葱郁,溪水淙淙,鸟语花香。沿途穿越严巷、嵩下、山嘴、朱巷、张巷、石桥等七个古村,直至杨湾,“绿波日淡开奁镜,红树秋清展画图”。(图33)图33 陆杨古道三善堂义渡行善积德美名传

清代设义渡于村北湖畔,清道光五年(1825)由徐学巽、叶长福创始。原乡民以小舟渡湖,常遭险情。两乡贤置巨舟,养渡夫,不取渡资。清太湖厅同知罗琦撰有碑记。同治乱后中废,光绪二年(1876),王仲鉴等又募造大船,仍复旧规。修船经费及渡夫工资与食米,均由莫厘三善堂拨给。古码头遗址尚存,并立有《太湖义渡碑记》,道光十年(1830)太湖同知刘鸿翱撰文。(图34)图34 太湖义渡遗址翁氏义庄乐善好施传后代

在二图里娄仁坊。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翁大业创建,嘉庆初大业之孙新熙又捐田520亩,同治年间族裔大本再捐资扩大义庄,使庄田达608亩,所收租米赡养族中孤寡病残,太湖厅旌建乐善好施坊以赞之,旧屋尚存。静观楼照壁非狮非虎时务兽“山居尽日不见山,楼上山来自何处?中峰独立群峰随,头角森森出林树。”在陆巷王家里,明王琬筑,背山面湖,风景极佳。大楼朝南照壁上方的清水砖雕上,雕有五对十只非狮非虎的动物,民间称其为“时务兽”。古朴逼真,为明代砖雕中的精品。王鏊为官清正刚直,正德朝入阁为相,能面武宗之过。后王鏊受权奸逼迫,三疏辞归,武宗喜送“时务兽”,暗喻“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意。(图35)图35 “时务兽”砖雕“芝庭”天官解元留翰墨

明代园林,在陆巷白沙里。祝允明所撰《芝庭记》云:“叶君明哲之新居,在太湖东之纪革。始迁而芝产焉,因自称芝庭主人。吾师天官守溪先生,为署二大字。”园址尚存,并有王鏊所书“芝庭”园额及祝枝山所书“一晚园”匾额。(图36)图36 祝允明“一晚园”砖额寒山庵莫道仙僧又归来

又名“寒谷山庙”“寒山观音殿”,位于村东寒谷山上,据说其庙亦因寒山、拾得经过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明《震泽编》上就有“寒山之西北,曰寒山庵”的记载。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在的寒山庙为民国初期建筑。有纯阳殿、观音殿等建筑,主要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和普陀山观音、峨嵋山普贤、五台山文殊、九华山地藏王等四大佛教名山的菩萨。寒山庵原已破败不堪,1990年恢复原貌。(图37)图37 寒山庵大河头猛将堂农家祭拜保护神

位于村西北大河头,正中供祀上天王猛将神一尊。猛将姓刘,名承忠,元末将军,曾率兵扑灭江淮蝗虫,被誉为“农家保护神”。据堂内古碑记载,该庙堂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庙堂面西,正屋三间,前进平门,颇具特色,为他处猛将堂所少有。该猛将堂原来早已破旧不堪,2006年村民捐资重建,开展民俗活动。(图38)图38 大河头猛将叶氏宗祠不忘始祖兴族恩

该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山嘴村76号,为陆巷蒋湾叶氏始祖北宋刑部侍郎叶逵祠。保存的叶氏宗祠占地约二亩,东西两侧为观音兜山墙,有门屋、前厅、大厅、后厅等建筑。门屋里侧墙间砌有《重建叶氏宗祠门楼记》碑,落款: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十世裔孙邦鉴。张家祠堂唐将张巡祭祠中

位于陆巷西端蔡家山麓,建于民国初年。现保存有房屋前后三进,加西侧附房共15间,据民国六年(1917)所刻印的《东山张氏家谱》记载,该祠堂原有小屋前后共二十多间,为张平甫昆仲三人分居,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火后,改建为家祠,祠中祀始祖唐代御史中丞张巡,以及一世祖省公至十七世祖景裴公。清末民初,张氏第22世孙张知笙在沪经商发迹,曾任上海仁大、森和诸钱庄经理以及江苏银行理事等职,举家迁居沪地。松雨泉山雨山松酿山泉“一脉通云壑,泉声得所从。流香疏宿雨,湿翠积高松。有品予能赏,无名世莫宗。携铛闲试茗,日与看诸峰。”清乾隆《太湖备考》载:“松雨泉,在后山陆巷村”,其泉经化龙桥奔流入湖,因山坡上松林茂密,而得名。(图39)图39 宝俭堂松雨泉蒋湾义井人间自有真情在

明代古井,位于蒋湾南村口。六角形青石井栏,甚为古朴,井水清冽可掬。井栏东面镌刻“蒋湾义井”四个大字。井台旁立一块石碑,上镌刻有“乡约义井记”,全文332字,记载了明正德三年(1508)村人开挖义井的经过和捐款人名。(图40)图40 蒋湾义井花翎巷井任人唤作花翎泉

又称花翎泉,清代古井,位于惠和堂东侧。井栏下为两大块完整的青石质井石,且雕有石糟、踏脚,甚为美观。井水清冽甘甜,附近村人到井台洗衣洗物较多。(图41)图41 花翎巷井第四节民居第宅深蕴典故“橘柚林中,山村湖畔,参差粉黛深深院。百年老屋尚依然,鼎彝旧望余风远。”陆巷村的古民居始建于南宋,因地处太湖中,四季风雨侵蚀较大,经过近千年岁月,这些古宅大多已不复存在,仅保留有一部分明清建筑。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核实,陆巷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35幢,其中明代建筑17幢,清代建筑14幢,民国建筑4幢。会老堂年年相约在林间

位于陆巷姜家巷与韩家巷之间,寒山村63号。建于明代中期,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四年(1509),王鏊致仕归家,同兄弟王铭、王铨及表兄弟等六人建“六老会”,常聚于宅内活动,由此得名“会老堂”。保存有楼厅、西住楼、住屋及附房数间。楼厅南向,面阔三间,正梁山尖设山雾云,脊檩两侧施抱梁云,雕刻刀法流畅,风格浑厚,极具明代特点。楼厅前有照墙与墙门,极为古朴与精致,为明代建造中的精华。照墙正中水磨小方砖斜形镶贴,左右两边及庭院中东西山墙,为水磨八五砖镶砌,中部有一条贯通整座院落的砖雕花纹线,甚为美观,属砖雕中的珍品。该景点今对游人开放。(图42)图42 会老堂遂高堂输于伊人一着高

位于文宁巷南侧,陆巷村90号。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王鏊胞弟王铨的故居,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正德十年(1515),王铨授官杭州府经历,时朝政腐败,他不愿从政,回故里筑宅定居。兄王鏊肯定他的选择,致词中有“输于伊人一着高”之句,王铨遂取其意,用“遂高”两字作为住宅的堂名。主轴线上保存有门楼、大厅、前楼和后住楼等住屋。据《莫厘王氏家谱》记载,遂高堂建成后,时因王鏊也已告老回乡,兄弟俩常在遂高堂中诗酒唱和。因王鏊的关系,吴中名士沈周、吴宽、唐寅、祝枝山和文徵明等名士,都对该堂有过题跋。(图43)图43 遂高堂后门状元墙门梦中状元竟成真

位于花翎巷西,陆巷村154号,建于明代。是清代康熙年间状元王世琛的外婆家,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住楼上下两层,面阔五间带两厢,形制较逊,朴素简洁,有明代建筑风格。门屋前悬“状元门第”匾额。据说这块匾额还有一则典故。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除夕之夜,古宅女主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白胡子老人悄悄告诉她,说天明大年初一,第一个上门来拜年的小辈,来年能高中状元。第二天清晨,外孙宝传(王世琛)第一个登门来给外公外婆拜年。是年京城秋闱后传来消息,壬辰科状元果然是外孙王世琛,正应了除夕之夜的梦兆。王家以此为荣,特地制作了“状元墙门”匾额,高悬大门口。双桂楼怀念岳飞堂“玉霏”

位于陆巷姜家弄内,明代建筑。姜氏祖传古宅,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双桂楼为玉霏堂后楼,因庭院内有两株高大的桂花树而得名。据说姜氏先祖原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部将,岳飞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部下将士大多忿而离去。姜氏先人隐居东山陆巷,农商兼之,并逐渐发家。原准备把建造的宅第取名“岳飞堂”,但因当时秦桧势大,怕遭来杀身之祸,根据“岳飞”两字的谐音,更名为“玉霏堂”。双桂楼石库门的大门上,用圆形大铁钉钉着一块块方砖,据说这是姜家祖上曾作过武将的标记。姜家巷旧时为村人进出的主要通道,原巷口建有圈门与更楼。在巷门墙壁上镶砌有一块石碑,上书:“遵奉宪禁,凡婚丧过往,不论昼夜一概不准需索分文,如违禀究。”下署:“玉霏堂双桂楼立”。这是姜氏为告诫雇用的守巷人员,不准为难有事过往人员而立。(图44)图44 双桂楼照墙春卿第春官筑宅名春卿

位于陆巷康庄巷东端,寒山村73号,明代建筑。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春卿,又称春官,是明代的一种官职。春卿第是一座前、中、后三进,沿街分布的小型明代住宅,在建筑风格上有一定特色。大门朝西,内八字形门屋,因门屋与门前街道落差较大,门前有六级青石石阶,极为高宏。门屋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厅与圆堂的山墙。天井东端为厢房,前有一堵砖墙,上有梅花形花窗,古朴而美观,属明代遗墙。圆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檩,梁架低矮,立柱粗壮,贴黑漆锦布,下置覆盆形木鼓墩,正间左右隔樘古朴,整座建筑仍保持明代原貌。(图45)图45 春卿第阶沿三有堂周氏老宅闹盈盈

位于陆巷拐角头姜家弄口,明代建筑。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该堂原规模较大,从其遗址看有门间、圆堂、边间、住楼、花厅、后楼、附房等建筑。现仅存门屋、圆堂与住楼两进较为完整。其宅布局与东山一般住宅不同。大门西向,库门形式。门屋一间,同圆堂并排而建,但门前缩进一椽。这样的门屋布局在古建筑中甚为少见。照墙低矮、简陋、朴素,全无大宅园之气派。圆堂朝南,面阔三间。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规制小而低矮,外观是一座砖砌宅园,但内看似一座木屋,其建筑风格在古村较有特色。粹和堂如此豪宅何人造

位于陆巷文宁巷北侧,清道光年间叶是京所建。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粹和堂规模极其宏大,四周有高耸的院墙相围,形成一个封闭的大庄园。其宅单体建筑可分为中、东、西和西侧仆房四路。中路有:门屋、轿厅、天井、大厅、楼厅、后楼、后屋及花园等五进,门屋前有更楼。东路建筑有:住楼二进。西路是:客房、戏台、花厅、西住楼四进。西侧仆房有四组十一间。三路主体建筑之间有东西备弄相通,每进单体建筑之间有天井、塞口墙相隔,形成独立的小宅院。宅院南端有东西向的门巷,门巷西端为门第。门第西向,面阔三间,前有内外拾阶。门楼上清水砖雕有三层透雕,可与东山雕刻大楼(春在楼)的砖雕媲美,内容有古代神话与戏剧故事等。大厅宏伟,上有草架、廊轩等,制作精巧,用料粗壮,大多为楠木。(图46)图46 粹和堂内外拾阶蔼吉堂《钻天洞庭》隐故里

位于陆巷寒山村201号,建于清代。东住楼属明代建筑。叶寿安祖传宅第,据说叶氏曾祖明末时在荆湘一带经商发迹,回家大兴土木,建造庄园。保存有门屋、前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东住楼等六进单体建筑。大门东向,较为朴素,藏而不露。前厅三间,大梁扁作,山尖设山雾云,脊檩两侧施抱梁云。大厅三间,进深六檩。明间后穿堂连石库门,通前住楼天井。大梁扁作,抬梁式。山尖设山雾云,脊檩两侧施抱梁云,桁下置托机,建筑规制稍胜于前厅。穿堂两侧有两个蟹眼天井,采光与通风。庭前四周封火墙亦高达10米,左右封火墙下筑有船形轩走廊。闭门又可自成一宅院。第三章古今名贤难忘乡情“古村紫石留旧迹,寒谷野径涌清凉。”“三春香茗金秋菊,越岁花名又一村。”陆巷村历史上名人辈出,从北宋初年起,先后有叶氏、王氏、吴氏、严氏、姜氏等中原大族迁居陆巷,其裔孙或为官、或经商、或从文,在宋元明清四朝,陆巷村出了许多名宦与名士,他们大多颇具政绩与业绩,并同生养他们祖辈的陆巷血肉相连,晚年或回归故里探亲、或魂归青山、或返村祭祖,回家是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情愫。第一节状元故里进士之村“江岸草萋萋,愁悬落日低。天涯两兄弟,客路各东西。眠食知何以,音书莫懒题。遥怜端书上,惟听子规啼。”这是清代状元王世琛遥寄给兄长王世绳的诗,情真意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跃然纸上。陆巷历史上有20多名进士、举人,其中有一甲一名状元、一甲三名探花,因而有科举之村的赞誉,大多进士致仕后或返回陆巷安度晚年,或荣归故里祭祀先祖。(图47)图47 远眺古村

王世琛(1682-1729),字宝传,号艮甫。清东山陆巷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状元。工诗文,兼书画,风度恬雅。雍正初,充实录纂修,晋侍读学士。雍正五年(1727)升山东学政,劝实学,斥浮伪,累迁少詹事。卒于官。书画俱佳,著有《桔巢小稿》四卷。

王世琛为王鏊八世孙,祖墓在陆巷沙岭化龙池,属山中佳穴,据说若先人得葬于其地,子孙非富即贵,可状元及第,位极人臣。元代王廷宝购此宝地后,曾立下遗嘱:“凡吾王氏子孙,卒后皆墓葬此山,坟墓往高处依次而葬,必将能得佳穴。”到明代成化年间,化龙池王氏墓地上所葬坟墓一丘一丘相联如佛珠贯联,村人称之为“念珠坟”。也许是某种巧合,成化十一年(1475),王氏十世孙王鏊以解元、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