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人生不生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8:15:13

点击下载

作者:陈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淡定的人生不生气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淡定的人生不生气作者:陈南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6-01ISBN:9787802509153本书由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学会淡定,何必那么生气

人无完人,物无无瑕。生活中如果太过于较真,结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累”。淡定点,不做愤怒的小鸟

淡定箴言

人常常会假想一些敌人,然后累积许多仇恨,使自己产生许多毒素,结果把自己活活毒死。

总之,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我们可以随时运用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你是不是心中也还怀着一股怒气呢?要知道这样受伤害最大的是你自己,何不看开点,放自己一马呢?莎士比亚曾告诫我们:“使心地清净,是对青年人最大的成命。”

从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顶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至于他有多么的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智慧,没有一个人知道。人们只是盛传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问题。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可以愚弄他,于是就抓来了一只小鸟在手心,一脸诡笑地问老人:“都说你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想了想,完全明白了这个孩子的意图,便毫不迟疑地说:“孩子啊,如果我说这鸟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捏死它;如果我说它是死的呢,你就会放手让它飞走。孩子,你的手掌握着生杀大权啊!”

同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关系成败与哀乐的大权。

一位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下班后我乘中巴回家,车上的人很多,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对恋人,他们亲热地挽着,那女孩背对着我,她的背影看上去很标致,高挑、匀称、活力四射,她的头发是染过的,是最时髦的金黄色,穿着一条最流行的吊带裙,露出香肩,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时尚、前卫、性感。他们靠得很近,低声絮语着什么。女孩不时发出欢快笑声,笑声不加节制,好像是在向车上的人挑衅:你看,我比你们快乐得多!笑声引得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他们,大家的目光里似乎有艳羡。不,我发觉他们的眼神里还有一种惊讶,难道女孩美得让人吃惊?我也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女孩的脸,看看那张倾城的脸上洋溢着的幸福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女孩没回头,她的眼里只有她的情人。

很巧,我和那对恋人在同一站下了车,这让我有机会看到女孩的脸,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将看到一个多么令人悦目的绝色美人。可就在我大步流星地赶上他们并回头观望时,我惊呆了,我也理解了在此之前车上那些惊诧的目光。我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啊!那是一张被烧坏了的脸,用“触目惊心”这个词来形容毫不夸张!真搞不清,这样的女孩居然会有那么快乐的心境。

朋友讲完他的故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道:“上帝真是公平的,他不但把霉运给了那个女孩,也把好心情给了她!”

其实掌控你心灵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你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心舵,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你是否能够对准自己的心下达命令呢?倘若生气时就生气,悲伤时就悲伤,懒惰时就懒惰,这些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并不是好的现象。释迦牟尼说过:“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更加尊贵。”由此可知,“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任何时候都必须明朗、愉快、欢乐、有希望,勇敢地掌握好自己的心舵。咽下一口气,甩掉烦恼

淡定箴言: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甩去烦恼,笑去恩怨。你会发现,天仍然很蓝,生活依然很美好。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所以人生之所以会有很多烦恼,都是因为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杨玢是宋朝时的一个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我们家的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然如此,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才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而愤愤不平,抱着一腔委屈而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在生活中不要过于执著固定模式

淡定箴言:

我们必须分辨清楚,到底是生活圈住了我们,还是我们自身狭隘的思维限制了自己。能实现快乐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约束,而不受约束的唯一方式则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人无完人,物无无瑕。人在生活中有时不要过于执著,能过就过,也许你会觉得失去了本应有的原则,但是生活如果太过于执著,只能用一个字给其定论,那就是“累”。

时间并不能治疗伤痛,只能淡化伤痛,让我们所经历过的一点一滴去填充、去淡化这伤痛。也许失去会让人伤心欲绝,但不正是因为这种失去才让我们懂得珍惜吗?不正是因为失去才懂得自己的需要吗?失失得得,得得失失,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失去,总沉溺于痛苦当中,应该在失去后懂得正视自己。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咨询课时听到一位妇女这样报告:“每当我丈夫从中间挤牙膏时,我就会疯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从尾巴向前面开口处挤嘛!”这个现象引起教授的注意,为此,教授在全班做了一次调查,看看牙膏该怎么挤。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应由尾端挤向开口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一半的同学知道应由尾端先挤;而其他一半的同学竟认为,牙膏应从中间开始挤压!

当然,重点并不是你从牙膏的什么地方开始挤,而是你应该将牙膏挤到牙刷上面,至于牙膏是如何附着到牙刷上的,事实上并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问题,那应是从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希尔达称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方式为“模式”。“我们脑子里塞满了一堆惯性的动作和行为模式。”她解释道,“假使我们无法跳脱自己固有的思考及行为模式,在与别人相处、他人又希望来点不同的处境时,我们便会被激怒,且会变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当教授跟班上的同学们分享“模式”的概念时,同学们皆承认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妇女竟为了卫生纸卷的方向“错误”而郁闷了半天,她只在卫生纸卷的方向是由墙边向外转时,才会感到满意;另外一位男士则说,每天早上他都会将车停在火车站的某一“特定”停车位,假使有一天别人无意中占了那个车位,他就会有种想法——“今天一定是个倒霉日”;还有一位同学说,只要他的慢跑长袜被折叠的方式“错误”,他就会冒出无名火。

希尔达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后破除它。找一天开车上班时,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给自己换个新发型;将房子里的家具换换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落入停滞不前的新鲜事。”

因此,教授建议那位寻找特定停车位的男士给自己一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幸运停车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第二个星期他再次来上课时,脸上充满着闪亮的笑意,说:“我照着你的建议去做了!不但没有倒霉事发生,我甚至过了好几天的幸运日!”“现在我明白了,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绑住,如今我已解脱,高兴停哪儿就停哪儿!”

其实,我们全都拥有自由的心灵,而且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绑住,除非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全都享有自由,不论汽车停在哪一个停车位,不论牙膏怎么挤。

活着——真实地活着——我们必须让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种不变的形象下,或者认定每件事情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

一位东方的哲学家曾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停止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为小事动辄发火

淡定箴言:

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也别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在人际关系、家庭和睦、邻里相处等问题上,要保持糊涂的态度,不要太过于较真,这样,人的一生才算是一个美好而愉快的一生。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或者和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使劲地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奋努力,因此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宽广。但不管房子有多大,只要他与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为什么爱地巴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爱地巴的人,心里都非常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后来有一天,爱地巴的房、地已经非常大了,而爱地巴也老得快走不动了,但他依然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后,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艰难地喘着气,他的孙子在他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比你的土地更宽广了,您别再像从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啊?”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的恳求,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别人吵架、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马上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道:“阿公,你年纪大了,而且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儿,气立刻就消了。”大智若愚和难得糊涂

淡定箴言: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织一个美梦给自己,以你的心感受一份虚拟的真。倘若,在下一个黎明到来时,你会发觉那七彩的天空不过是你梦中偶尔的涂鸦,无须哭泣,至少你曾有过真切的心醉与心碎。

常言所说的“大事要清楚,小事要糊涂”,即指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起来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则不必认真计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些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可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是随听、随看、随忘,做到“三缄其口”。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更是健康的秘诀之一。

世人都愿当智者,不愿做糊涂虫,更不会心甘情愿地由聪明而堕入糊涂。然而事实上,人世间凡事复杂善变,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掰扯得清清楚楚,而且有些事情越是清楚越是让人烦恼。所以古人有“大智若愚”和“难得糊涂”之说。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当然,这里所讲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意在劝人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所以真正的“难得糊涂”,是一种聪明升华之后的糊涂;是一种涵养,心中有数,不动声色;是一种气度,得道高深,超凡脱俗;是一种运筹,整体把握,不就事论事。一个人要是做到这些,他一定是最“糊涂”而又最聪明的人。

对一些生气烦恼也无济于事的情况,要学会糊涂对待。“糊涂”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避免许多疾患的发生。当你处于困境时,“糊涂”一点能使你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减少对“大脑保卫系统”的不必要刺激,还可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

在男女的爱情中,更是需要难得糊涂。而当一段情感改变颜色——或疏远、或伤害、或背叛,总有一方会忍不住愤怒:“你曾经说过爱我到永远,原来你的话全是骗人的!”被质问的人常常会深感委屈:“我当时真的很爱你,真的是想和你同生共死,我没有骗你!”

真与假,无恒定。所谓的“真作假时假亦真,虚中有实实乃虚”,人生在世,本就是在真真假假、迷迷糊糊中度过。如果你有佛的智慧,可以看透自己的来路去途,可以明了自己的生辰死日,可以观视你将遇未遇的一切人、一切事,生命,于你还有意义吗?活着的滋味,将比白开水更寡淡。

正因为人生中虚实难料、前程未卜,正因为人际交往中真假交错、爱恨更替,我们才会充满探究的兴致,追寻的意趣,跌宕起伏间惊心动魄。才会在得到真情时倍加珍惜,博取成功时激情难抑。假设好坏成败早已注定,早已明晰,你的心即便不是进入漫长的冬眠期,也会变得迟钝,失去活力。

人生,因过程而精彩;生命,因感觉而真实。不带“放大镜”出门

淡定箴言:

人们在各种事情上都应多一分“糊涂”,少一分较真,千万别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认为值得干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我们成功的希望才会多一分,朋友的圈子也就能再扩大几分。

有人说“做人要做糊涂人,做事要做精明事”,这话一点不假,古代就有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来表述这层意思。确实如此,尤其是现如今利欲熏心,如果人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最终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失去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但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和可以居住的环境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甚至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人。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小事。

多数人仅仅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例如,菜市场上,人们时常因为几角钱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肯相让。至于一台电视2000元和2100元的100元差价,人们经常就会忽略掉,不去较真。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有位顾客总是抱怨他家附近超市的女服务员整天沉着脸,谁见她都觉得好像自己欠她200吊钱似的。后来他的妻子打听到这位女服务员的真实情况。原来她的丈夫有外遇,整天不着家,上有老母瘫痪在床,下有七八岁的女儿患有先天的哮喘,自己也下岗了,每月只有二三百元的下岗工资,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难怪她整天愁眉不展。明白至此,这位顾客再也不计较她的态度了,而是想法去帮助她。

在公共场所,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也用不着去动肝火,其实也不值得去生气。素不相识的人不小心冒犯了你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搅在一起了,致使他心情糟糕,甚至行为失控,偏巧又叫你给撞上了……其实,只要对方不是做出有辱人格或违法的事情,你就大可不必去跟他计较,而应该宽大为怀。假如跟别人较起真来,“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再弄出什么严重的事儿来,可真是太不值了。跟萍水相逢的人较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跟见识浅薄的人较真,无疑是降低自己做人的档次。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真是愚不可及了。家人之间哪里有什么大是大非、原则立场可讲,动不动搞得就像阶级斗争似的,都是一家人,何至于此?所以在家庭琐事方面我们不妨糊涂一点,记住:家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和稀泥,当一个笑口常开的和事老。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也懒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而宝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去浪费时间呢?果断地舍弃那些小事

淡定箴言:

做人应大气一点,别老着眼于鸡毛蒜皮的小事。要知道在小事上纠缠,是时间的浪费,也可以说就是生命的无端消耗。一个人虽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也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在人际交往、工作、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小错误很多,如有人将你的姓名搞错,或者在交谈的时候,把“三元钱一千克”说成是“四元钱一千克”、把“托尔斯泰”说成了“泰戈尔”等,诸如此类鸡毛蒜皮、无关大局的小错误,大可不必去当面纠正,假装没有发现好了。这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做人的智慧。

一个人最想拥有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大事。虽然很多事情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但是,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大事,才有可能谈得上高效率。然而悲哀的是,我们通常都能够很勇敢地面对生活里面那些大危机,却经常被一些小事情搞得垂头丧气。

在日常生活中,小事也会把人逼疯。例如,在仲裁过四万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后,芝加哥大法官埃尔文·约翰逊就曾经说过:“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满,最基本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纽约的地方检察官派蒂·波森也说过:“我们的刑事案件里,有一半以上都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

怎样化解这些小事对我们情绪的干扰,并且使我们腾出情绪波动的时间用来工作呢?

最专制的沙皇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厨子把饭做坏了的时候,通常只是付之一笑。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夫人刚刚结婚的时候,罗斯福夫人每天都在担心,因为她的新厨子饭做得很差。后来她说:“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现在,我就会耸耸肩,把这事给忘了。”事实就是这样,“耸耸肩”就是一个好做法。

罗斯福夫人所言不差,而我们更要清清楚楚地说,在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要想克服被一些小事所引起的困扰,只要把目光转移一下就行了——让我们有一个新的、能够使我们开心一点的看法——如此一来,热水炉的响声,也可以被我们听成美妙的音乐。很多其他的小忧虑也是一样,我们不喜欢它们,结果弄得整个人很颓丧,原因只不过是我们不自知地夸大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

当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果断地舍弃那些小事。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

淡定箴言:

人非圣贤,谁都有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弃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都要有“心计”,能够忍让,懂得吃亏,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小是为了谋大。

俗话说“福祸相依”,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所以,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气馁,这才是人生正确的选择。“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是老子《道德经》里宣扬的一种辩证思想。基于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明白,有时候即使看起来是很坏的“吃亏”,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中此类事很常见,如果你是个要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还是会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又会影响食品的保鲜度。

亨利·霍金士考虑了一下,他认为对顾客应以诚相待,于是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情当即向社会宣布。

这一下,霍金士面临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苦苦挣扎了四年之后,亨利·霍金士已濒临倾家荡产,但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这时候,政府开始站出来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

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里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比最初扩大了两倍。亨利·霍金士也一举坐上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头把交椅。

生活中的聪明人,他们做事善于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人常犯的一种错误叫固执

淡定箴言:

生活中,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有摆脱固执,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甫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甫说:“神甫,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甫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甫的胸口了,神甫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甫说:“神甫,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甫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甫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甫,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甫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甫终于被淹死了……神甫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其实,生命中太多的障碍,皆是由于过度的固执。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只乌鸦,口渴极了,可是附近没有水,只有一只被小孩丢弃的长颈小瓶里,盛有半瓶雨水。乌鸦伸过嘴去,可是瓶口很小,瓶颈很长,它喝不到。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把一颗颗小石子投进瓶里去,这样,瓶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很轻松地喝到了水。

这件事,后来被寓言大师伊索写进了寓言,传遍了全世界,乌鸦也因此出了名,自然扬扬得意。

这只乌鸦是个有名的旅游爱好者。有一次,它飞到一个村庄去看热闹,这儿正发生干旱,溪水完全干了,田里裂开了缝。它渴极了,可是四处找不到水喝。忽然,它在村子后面发现了一口井,低头往里面一看,井口小,井很深,但井底有水,模模糊糊地映照出它站在井台上的身影。

它想试着飞下去,可几次都碰到井壁上,眼儿冒出金星,只好又回到井台上来。

忽然,它想到自己曾经“投石入瓶喝水”的光荣事迹,不禁高兴地叫道:“呱!呱!我怎么把这经验忘了?”

于是它用嘴衔来一颗颗石子,都投到了水井里,谁知投了半天,井水仍然没有上来,树上的喜鹊说:“喳喳!乌鸦先生,您别忙了,这是水井,不是您原先的那个长颈瓶子,怎么还是用那个老办法呢?喳喳!”“你懂什么?呱呱!”乌鸦不屑地斜了喜鹊一眼,“我的方法是经过专家鉴定的,上过寓言作家的书本,到哪里都可以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怎么会‘老’呢?哇!哇!”

乌鸦继续向井里投石子……

那结果,我想大家都会想得到了。

有一种错误,叫固执,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有时是很悲哀的。这就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原因之一。形势在不断变化,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并调整行为。一成不变的观念将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

有些人对于约定俗成的规则,通常都是严格遵循而不敢打破的。但如果你能对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觉其中会有不可理解也没有必要再存在的陋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地凭老经验办事,不注意发现新情况,就免不了会吃大亏。所以一个人要想在学习或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定要有适应环境变化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否则,对于新生事物觉察不到,最终会被环境所逐渐淘汰。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敢变革;一个人最糟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要打造生存的资本,就必须破除惰性;乐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要有实验精神,敢于改变固定的行事风格;主动前进,对每件事都要研究如何改善,对每件事都要定出更高的标准。为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增加我们的生存资本,我们就要敢于突破,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创造新生活。钻牛角尖容易让自己孤立

淡定箴言:

小虎队有首歌叫《庸人自扰》,歌词非常好,其中有:“一生得几回年少,又何苦庸人自扰……笑一笑往事随风飘。”我们做人也要如歌词一样,不要太死板、太较真,否则就成了庸人自扰,很容易把自己孤立起来,走进死胡同,用我们的俗语说就是“钻牛角尖”,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喜欢,还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人们都说做人不能太较真,因为较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不应该浪费掉的时间,也失去了很多不应该失去的朋友。那到底什么才是较真呢?

其实,较真是指:一个人总是过分地喜欢把一件事情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抓住事情就不放,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分出个一二三的一种行为、一种处世态度。可以说“较真”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事事较真时时较真那便失去了好的作用,最终会庸人自扰。老祖宗不是早就教导我们“适可而止”吗?不是早就说:啥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吗?所以说:有些事不必太较真!

丽和刚是很要好的朋友,丽已经结婚,拥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庭。而刚则是个单身青年,没有婚姻的束缚,显得很自由。一天,丽打电话给刚,问他:“在地震发生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你的女朋友,还是你的父母?”因为刚目前还是单身,所以也没太在意这个问题,就嬉皮笑脸地回答:“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没有女朋友,我肯定想到的是我的父母。”对于这个回答,丽显然很不满意,继续追问:“假如你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你会先想到谁呢?”刚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随口说道:“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家人。”丽还是不满意这个回答,硬要问清楚“是老婆还是父母”。刚这次表情严肃地说道:“真要分个一二三的话,肯定会先想到父母。”“为什么呢?”丽疑惑地问道。刚说:“房子没了,可以重新盖;老婆没了,可以重新娶;孩子没了,可以重新生;父母没了,就永远没了……”

丽听了刚的回答,略有沉思,她说她的老公也是像刚那样回答她的,她听了很难过,觉得很失落,因为她在她老公心目中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听了丽的诉说,刚陷入了沉思。

也许只有丽老公说首先想到的是她,她才不会那么伤心,但是,要是丽的公婆也像她那样较真,那她老公在父母、在朋友心中不是成了不孝之徒了吗?

其实,人生当中没有那么多如果,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在有些时候,对于有些事情,我们不必太较真,不是非要分个清清楚楚,我们应该保持“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在刚对丽的第二次回答中,刚已经回答得很好很全面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家人”。家人就包括父母,包括老婆和孩子,所以丽又何必非要分个一二三,争个鱼死网破呢?

其实,凡事想开些后,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丽在听了老公的回答后心虽不快,但是大可以来个“美丽的谎言”来处理这种尴尬的矛盾,她嘴上应该笑着说:“老公,你真好,真是个孝子,我爱你!”她老公听了后,非常感激她的理解与支持——真是个好老婆,真体贴!于是他给她来个深情的拥抱。这样的结局岂不是更好吗?干吗非要在这个问题上分得清清楚楚,最后发生争执,弄得不欢而散呢?“山穷水尽”时,转换一下心情

淡定箴言: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不知推门的这种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做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船靠岸时,他就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他便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发大财而回。

第一个人不懂变通,一味钻牛角尖,总以为牛不喝水,便不能强按头。第二个人则不然,他会变通一下,给牛点盐吃,不也就能让它喝水了嘛!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章淡定才能消气,把坏情绪抛弃

气大伤身,把愤怒等一些坏情绪关在门外。珍惜每一天,活在幸福快乐中。冲动就像地雷,不可小视

淡定箴言: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审时度势,千万不能放纵自己。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尽管它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牢牢控制住它。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就可能贻害无穷。

培根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理智、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沉着,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最好的人生全都炸掉,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悔恨的境地。

南南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妈妈放在自己外套里的300元钱不见了,妈妈认定是爸爸拿的,但爸爸却不承认。下班后,爸爸直接去保姆家接南南,保姆一边帮南南穿衣服,一边说:“昨天我给南南洗衣服,从她口袋里找出300元钱,都被我洗湿了,晾在……”没等保姆把话说完,爸爸立刻就把南南拽了过去,狠狠打了她两个耳光,南南的嘴角立刻流血了。“你竟敢偷钱!害得我和你妈妈大吵了一架,这样坏的孩子不要算了!”他丢下南南掉头就走了。南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脸很痛就哭了起来。保姆对南南妈妈说:“你家先生也太急躁了,不等我把话说完就打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哪知道偷钱啊!100元钱对她来说就是张花纸。一定是她拿着玩时顺手放到口袋里的。”南南被妈妈抱回家,却总是不停哭闹,妈妈只好带她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完全呆住了:孩子的左耳完全失去听力,右耳只有一点听力,将来得戴助听器生活。由于失去听力,孩子的平衡感会很差,同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南南爸爸简直痛不欲生,他一时冲动打出的两个巴掌竟然毁了女儿的一生,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并将终生背负着对女儿的愧疚。

愚蠢的行为大多是在手脚转动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每位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南南的爸爸也一定为女儿设想过前途,想过女儿美好的未来,但冲动却使他亲手毁了这一切。

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也就不会有冲动,更不会在事后后悔莫及了。

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对情绪能够收放自如的人。这时,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情绪控制得好,则可以帮你化险为夷。别生气,气坏身体无人替

淡定箴言:

奉劝那些对生气痴迷的人,放开心胸,大度一些,因为气坏身体无人能替。

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心理学认为,生气是一种不良情绪,是消极的心境,它会使人闷闷不乐,低沉阴郁,进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医生经常告诫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患者,避免刺激,不要激动,更不能生气发火。因为人在激动、生气、发怒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血液会快速冲上头部,所以不仅损伤大脑,还会损伤精神。

愤怒是指某人在事与愿违时作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相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生气,甚至怒不可遏。

据统计,情绪低落、容易生气的人患癌症和神经衰弱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大得多。愤怒像一种心理上的病毒,会使人重病缠身,一蹶不振,所以说经常生气、发怒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利养生。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至少有以下几大害处:

伤肤

经常生闷气会让你的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当人生气时血液会大量涌向面部,此时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毒素会增多。因生气产生的毒素会刺激毛囊,使毛囊周围出现程度不等的局部炎症,因此,产生色斑等皮肤问题。

伤肝

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会导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增加。

伤神

生气会加快脑细胞衰老,减弱大脑功能,而且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气愤至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如果经常性情绪不佳,生理上会失去平衡,五脏六腑会发生非理性的运动,免疫功能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降低,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一时发怒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实在令人可叹。

我们每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旁人总是在劝着说:“别生气,气坏了身体怎么办!”每个人都知道生气对身体的危害,但当自己处在这个情境里时,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人类最为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明知道此事的危害,却依然“痴心不改”。生气最终损害的是自己

淡定箴言:

有一点不用说,生气的人样子是丑陋的。经常生闷气会让人颜面憔悴,皱纹增多,容貌超过实际年龄。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那些老爱生气的人,可要注意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你发泄你对生活的不满的时候,疾病也会找上门来。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气大伤身”,这真是句千古不易的真理。无论什么原因产生的愤怒,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蓬莱市青年张某,只因购买的体育彩票号码与特等奖的号码相差一位数,而与200多万元的奖金失之交臂,一气之下,患了癔病。张某是位老“彩民”。8月18日,第49期体育彩票开奖,特等奖号码是223918+2,与张某自选的号码仅一位之差。张某气得一天没有吃饭。第二天晚上,张某感到头晕体乏、恶心想吐,被妻送到驻军某部卫生队治疗。经检查,张某系因生气过度而患上了癔病,需住院治疗。

医学专家们告诉我们。生气首先伤害的是人的心脏。《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具有仇恨、敌意、易发怒个性的青年,心脏动脉较容易提早硬化,最后导致心脏病。报道说,据一项在1985年起针对374名18岁至30岁男女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个性较具敌意、仇恨及易怒的人,其心脏动脉硬化的几率较一般个性的青年高二点五倍。研究人员指出,在生气或愤怒的时候,人体内所分泌的压力荷尔蒙会令血压上升,使血小板凝结在一起,造成血管硬化。研究人员将一些导致罹患心脏病的因素,如吸烟、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剔除,纯粹比较不同个性的人对心脏健康影响的差异,令这项研究颇具说服力。我国的中医学也印证了这一点。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易使病情加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人由于愤怒,也可导致食欲降低,或食而不化。经常如此,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愤怒还可影响人体的腺体分泌。如正在哺乳的母亲,由于发怒可使乳汁分泌减少或使其成分发生改变,这对婴儿是十分不利的。又如人在受了委屈、侮辱而发怒时,泪腺分泌增强,泣不成声。有的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儿童在愤怒时滴泪的占35%,在日常生活中妇女的这种情况更多见。再如,随着愤怒的程度和时间增加,唾液可由增加而变得枯竭。比如有的人在争吵开始时唾沫星子飞溅,逐渐就变得口干舌燥,吵嚷声随之也慢慢消失了。此时人的唾液成分多会发生改变,即使是吃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也会觉得味道不美。

另外,怒伤肝,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易导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怒也伤肺,生气的人呼吸急促,可引起气逆、肺胀、气喘咳嗽;怒伤脾,气极忧虑,很伤脾胃;经常生气,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怒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天才也因怒气过早陨落

淡定箴言:

怒气的强化与压抑会“波及无辜”,引起身心各方面的并发症,小波利亚的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

固然,怒火的宣泄会使你暂时解除或者缓解心理上的压力,给你带来安全感甚至痛快感,但你不能忽视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伤害。你的发泄是以身心受伤害为代价的。当你把所有的不满付之行动后,伤害会随之而来。

普通人因一时发怒损害自己的生命令人可叹,而名人们因愤怒而一朝陨落尤其令人痛心。非欧几何的创立者小波利亚就是一颗过早陨落的新星。

1831年6月,小波利亚把他的论文《绝对空间的科学》寄给大数学家高斯,以征求高斯的意见,但不幸在途中遗失。1832年1月再寄去一份,高斯收到信和附录后非常吃惊。同年2月14日,高斯给老波利亚回信说,小波利亚具有“极高的天才”。但却又说他不能称赞这篇论文,因为“称赞他等于称赞我自己,因为这一研究的所有内容,你的儿子所采用的方法和所达到的一些结果几乎全部和我的在30至35年前已开始的个人沉思相符合”,并表示“关于我自己的著作,虽只有一小部分已经写好,但我的目标本来是终生不想发表的”,因为“大多数人对那里所讨论的问题抱着不正确的态度”,因而“怕引起某些人的喊声”,“现在,有了老朋友的儿子能把它发表出来,免得它同我一起被湮没,那会使我非常高兴的”。

然而,这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天才做梦也没想到,德高望重的数学大师竟然为了一己私欲,把它的论文束之高阁,并且“引用”了其中的一些理论原则。

久久不见高斯的回应,这使小波利亚感到十分失望。更为悲惨的是,小波利亚一直蒙在鼓里,对高斯所做的一切毫不知情。尽管高斯并没有发表关于非欧几何的论文,但他仍然认为,高斯这位“贪心的巨人”已经有意无意地剽窃了他的成果,剥夺了他创立非欧几何的优先权。堂堂的数学大师竟如此卑劣,小波利亚悲愤交加、痛心疾首、郁郁寡欢。这无论对他的身体还是他的心理都是极大的打击,使他的身心受到损害,严重地阻碍了他进一步研究的精力与欲望。当1848年他看到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于1840年用德文写的、载有非欧几何成果的小册子《关于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之后,他更加恼怒,怀疑人人都与他作对,决定抛弃一切数学研究,发誓不再发表任何数学论文。

在挫折、悲愤、贫困之中,小波利亚于1860年1月27日因肺炎在马洛斯发沙黑利悄然辞世。一颗新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

这一事例让我们有了疑问:名人的火气比普通人更大吗?他们确实在情绪和心智上比普通人表现得更激烈一些,他们往往使自己的不良心绪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是非同小可的。因为有了情绪及时疏泻、转移是很重要的,生气最忌讳的是压抑与强化,而小波利亚恰恰犯了这个忌讳。给自己一面生活的镜子

淡定箴言:

生气的确会坏事。怒气,就像炸弹一样,是具有爆炸力的。和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有一种宁静感与温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镜子投一块石头,那种哗啦声是极其刺耳的,有时候简直让人难以容忍。

有这么一家人,坐得好好的正在吃饭,拉着家常。不经意中谈起人有良心没良心来。那女主人突然对着她丈夫说出了一句:“我看你爹就没有良心。”

她丈夫一时觉着失了面子,又无言答对,便“哗啦”一声地把饭桌掀翻了。夫妻二人动起手来,孩子们叫哭声跟着四起,妻子见打不过丈夫,就开始砸锅摔碗,嘴里还不干净地骂着说:“谁也甭想吃饭啦!我叫你们过!”一边喊,一边摔,大人孩子浑身尽粥汤。可是过不了半晌,她一看到自己置买的那锅碗瓢勺都被砸个稀烂,就又掩面号啕大哭起来。好热闹的一场闹剧。

固然,生气的时候摔碎可以摔碎的东西,打破可以打破的物品是一种宣泄方式,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摔碎的不仅是你的财物,更是你的生活?一块石头砸在镜子上,我们顶多“刺耳”一下,但一块石头砸在生活上,他就会留下“刺耳”的永久的回音。你的生活会被搞得一团糟。

然而,发泄了之后你就会痛快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在欺骗自己。生气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理智渐渐错迷,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那些发大脾气,气急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可是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惭得要抱头伏案。“怒思祸”的生活智慧

淡定箴言:

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结果往往是糟糕,甚至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古人为了教导我们,留下了一句三字经:“怒思祸”。

有那么一些人,受了点窝囊气,又不便表白,他们就气急恼火,用打自己的脸来表示愤怒。

2002年11月22日早上7时左右,四川绵阳平政小区居民彭某开车出门时发现路被挖断。车辆无法通行,遂对正在沟槽上搭建临时通行钢桥的施工人员发脾气,最后竟然一时火起,情绪失控,抱起一块石头朝沟槽内砸去。只见“砰”的一声,彭某抛出的石头砸在了主供水管道上,水管当场被砸漏,自来水立即喷涌而出,吓得沟槽周围的人四散逃离。半小时后,沟槽就被漏出的自来水淹没,整个小区的200余户居民和小区周围的数百户居民瞬间无水可用。由于断水事故发生在早上,平政小区和周围的许多居民早餐断炊,无法洗脸刷牙;而且正值冬天,抢修人员几乎是在冰冷的泥水里浸泡着。这个疯狂的举动真是害人不浅。

事后,被请进警局的彭某说自己很后悔。

很多人也许没有经历过愤怒到极点的体验,那恰似火山爆发的急剧喷发感,人自身无法阻挡,但他们事后总会后悔。有时候生气伤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身心、你的家庭,还会破坏更多人的生活。当你的生气破坏与伤害足够严重的时候,我们说,那就是你的罪。

你没有理由着急生气,你却任意使性子,你就是在犯罪;如果你破口骂人,动手打人,那罪就更严重了。你应当尊重别人的人格,就如同自己愿意别人尊重你一样。没有正当理由,你就没有权力向人动怒。如果是有权位的人,那你就是利用权威,犯渎职之罪。

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劝诫自己。清人石成金的《莫恼歌》对于你来说也许再合适不过:“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何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阳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不要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淡定箴言:

人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愤怒,是人们情绪的激烈爆发。经常愤怒的人,不应当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它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火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办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你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者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馈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时,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绝不应动怒。动怒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导致上述种种生理和心理病症。所以,要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

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愤。虽然有怒便发要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至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总之,为了消除这一误区,首先你要用上面论述的一种方法勇敢地表示你的愤怒;然后,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你就可以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愤怒要理智和适可而止

淡定箴言:

适当的愤怒是必要的,但最好理性地适可而止,并将愤怒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以前看过几次成人在街头打架,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人刚动手,就听见有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寻声望去,原来是两只断了表带的手表。也碰到过人们在餐馆一言不和,大打出手,妙的是,这个狠狠给那个一拳,那人倒在椅子上,椅子咔嚓一声,就断成了三截。后来我常盯着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想:看起来这表带挺结实,我丢球、做体操,它都不会掉。还有这椅子,200磅的大胖子坐上去,也不会垮,为什么打架的时候,就那么不经用呢?我想出的答案是:它们都是为理性的人做的。理性时再结实的东西,碰到不理性的动作,都将变得脆弱无比。

问题是,人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有情绪就可能发怒。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有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伫立在中央走道的两侧。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旅客大多却围在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号啕大哭的娃娃,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高举着双手,提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个铜像,却生动得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颤抖。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被激发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谁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造成伤害?

最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却都是发怒的情节。在《霸王别姬》里,两个不成名的徒弟去看师父,师父很客气地招呼。但是当二人请师父教诲的时候,那原来笑容满面的老先生,居然立刻发怒,拿出“家法”,好好修理了两个听话的徒弟。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当葛优饰演的败家子,把家产输光,债主找上门,要败家子的老父签字,把房子让出来抵债时,老先生很冷静地看着借据说:“本来嘛!欠债还钱。”然后冷静地签了字,把偌大的产业让给了债主。事情办完,一转身,脸色突然变了,浑身颤抖地追打自己的不肖之子。两部电影里的老人,都发了怒。但都是在该发怒的时候动怒,也没有对外人发怒。那种克制与冷静,让人感觉到“剧力万钧”。

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在联合国会议上,苏联的赫鲁晓夫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