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栽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8:25:3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兴国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山蔬菜栽培

高山蔬菜栽培试读:

前言

湖北省西部地区山高水清,树密林茂,既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风水宝地,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阳乐园、火烧坪等地率先大面积开发高山蔬菜,经过20年的艰辛探索,高山蔬菜生产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大亮点,成为整个蔬菜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蔬菜种植的品种也由当初的甘蓝、萝卜等单一的大路菜,逐步发展为番茄、辣椒、荷兰豆、芫荽等多品种精细菜。同时还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高山蔬菜栽培技术措施。《高山蔬菜栽培》是一本系统论述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的专著。参与编写的作者都是长期在高山蔬菜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技术推广的人员。该书从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原理、高山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和高山蔬菜采后处理、加工、包装及营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涵盖了目前高山蔬菜种植的所有品种和栽培技术,特色鲜明,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广大山区农民朋友的一本好书,对从事高山蔬菜生产管理、推广、营销及理论研究的同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阳县农业局等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谨此深表谢意。本书编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敬请原谅。编者一、高山蔬菜栽培概况(一)什么是高山蔬菜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副食品,蔬菜生产的目的就是为市场周年均衡供应丰富多样、优质安全的新鲜蔬菜,我国丰富的多样性地理气候资源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高山蔬菜就是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生产错季节的优质蔬菜满足市场需求,缩小蔬菜供应淡旺差距,在实现我国(尤其是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大体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5种地貌类型,呈梯状,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义的山区是指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在内的地区,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2/3,其中山地面积316.8km,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3%。按山区地形地貌特征类型不同,一般又将山地划分为低山(海拔500~800m)、中山(又称二高山、半高山,海拔800~1200m)和高山(海拔1200m以上)。巧妙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可耕地错季节种植蔬菜,可合理调节鲜菜上市期。

广义来讲,在高山和二高山地区生产的蔬菜统称为高山蔬菜,而现在所指的高山蔬菜通常是指在高山、半高山可耕地,利用高海拔区域夏季的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的夏秋季上市的反季节商品蔬菜。高山蔬菜和高原蔬菜均属于高海拔蔬菜。

高山蔬菜栽培理论依据是按生态学原理利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和地形地貌引起的温度、雨量、日照等因素的垂直差异及其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来选择种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蔬菜。高山蔬菜生产的目的就是指利用半高山和高山夏季的冷凉气候条件生产夏秋季上市的蔬菜,补充平原地区夏季高温不利于某些蔬菜生长的不足,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我国高山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高山种菜自古有之,但传统的高山蔬菜是零星的、粗放的、山区农民自种自食的栽培形式,传统的高山蔬菜品种主要有菜用马铃薯、魔芋、生姜、芸豆、山药、白菜、萝卜、山黄瓜及葛等野生蔬菜。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山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的火烧坪、浙江的云和是典型代表),发展到现在已过200万亩,产值约40亿元,其中高山地区主要以甘蓝、萝卜、大白菜等喜冷凉的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二高山地区则主要以喜温的辣椒、番茄、四季豆为主。此外逐步开始的高山商品蔬菜种类还有胡萝卜、豌豆、茭白、莼菜、盘菜、红菜薹和小香葱等。我国高山蔬菜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图

我国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南岭之间的大巴山、大别山、武陵山、武夷山区周围。其中,湖北鄂西山区(宜昌、恩施、襄樊、十堰)、陕西南部(安康)和四川、重庆北部的高山蔬菜主要集中在大巴山东南麓,近100万亩;浙江(天台、临安、缙云、磐安、武义、新昌、遂昌)、福建北部(汤川、漳平、永福)和江西南部的高山蔬菜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及其余山脉,约60万亩;以安徽岳西和江西瑞昌为代表的大别山区及其南部(幕阜山)约30万亩左右;以湖南石门和湖北恩施的五峰、鹤峰为代表的武陵山北部20余万亩;此外江苏、贵州、云南等省也有零星栽培。

近年来,各地高山蔬菜已形成各自特色,并呈继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湖北高山蔬菜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的宜昌市(长阳、秭归、兴山、五峰、夷陵)、恩施州(利川、恩施、巴东、鹤峰、建始)以及襄樊、十堰等地,至2005年底全省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逾60万亩,播种植面积逾100万亩,产量近400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发展规模与态势居全国首位,高山蔬菜已成为湖北蔬菜的一大亮点。

湖北长阳县是高山蔬菜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高山为矿区工人计划供菜,到1985年开始在当时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火烧坪、乐园等乡镇率先发展高山商品蔬菜,至今基地面积达到了20万亩,实现蔬菜产值4亿多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区内人均蔬菜收入达到4500元,其中,火烧坪乡人均蔬菜纯收入突破了6000元,该乡原青树包村人均蔬菜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湖北高山第一村”。此外产区内蔬菜冷库67座,108台机组,总库容量40000多立方米,年冷藏贮运量可达30多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50%以上。高山蔬菜产业链每年吸纳和转移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加工、运输、劳务及第三产业,年实现收入达80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浙江省高山蔬菜的商品生产,是1980年云和县首先在海拔1020~1080m的高山上试种了番茄、甜椒和黄瓜2.7亩,获得成功。1984年有25个市、县发展了高山蔬菜,总面积超过1200亩,种植的品种也由原来的番茄、黄瓜、豆类等少数几种喜温蔬菜,发展到茄果类、瓜类、甘蓝类、根菜类、叶菜类、水生蔬菜类和特种蔬菜等。2005年,全省高山蔬菜总面积为41.88万亩,总产量达77.46万吨,与1998年的12.1万亩总面积和21.7万吨总产量相比,面积、产量分别增长了约2.5倍。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种植区域达50余个县,形成了天台、临安、缙云、磐安、武义、新昌、遂昌等14个种植面积超万亩的高山蔬菜主产县。临安的番茄和四季豆、天台的甜椒和黄瓜、新昌和缙云的高山茭白、磐安和武义的四季豆、文成的红茄等形成了区域布局明显的高山蔬菜品种特色。

湖南省确定石门县为全省高山蔬菜基地县,并成立高山蔬菜领导小组和技术推广站,提供系列优质服务。先后有9个乡镇着手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形成了从南北镇至壶瓶山镇的蔬菜绿色走廊,使全县蔬菜面积迅速扩大到10万亩,蔬菜总产值增至1.3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8.4%。目前,石门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占全省规模的85%,其中专业化生产面积达2.5万亩,占全县规模的50%。年产鲜菜能力8100万kg,产值过亿元,被湖南省政府定为“蔬菜基地重点县”。

安徽全省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约3亿元,产区集中分布在皖西、皖南山区15个县,其中皖西山区主要有金寨、岳西、潜山、霍山等8个县,皖南山区主要有石台、绩溪、歙县等7个县。主栽品种9大类23个品种,商品率达90%以上,产品畅销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深受市民青睐。按人均年收入1000元脱贫计算,全省高山蔬菜产值约3亿元,可一次性脱贫30万人。石台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6万亩,总产量56748.6吨,总产值9162.9万元,平均亩产蔬菜1204.6kg,平均亩产值达1631.5元,亩纯收入达1233元,效益是种水稻的4.5倍。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位于大西南腹地,南界广西,西接云南,北邻川渝,东联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区位,全省平均海拔1000m以上的耕地占69.3%,以乌蒙、大娄山、苗岭和武陵山四大山区为代表,高原和山地占89%;截至到2005年全省累计示范推广的反季节蔬菜基地规模122.7万多亩,总产夏秋反季节蔬菜496.5万余吨,产值达29.2亿元,纯收益达21.7亿元,新增产值20.7亿元,新增纯收益18.8亿元。项目区22.1万户农民,夏秋反季节蔬菜户均总收益为13136元,户均总纯收益达9900元,这些全是现金收入。

重庆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高山蔬菜生产尝试,并在产业发展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武隆县为例:1997~1998年两年的时间里,市、县两级政府共投资近200万元,在木根乡、双河乡等27地建设成约350hm的高山蔬菜基地。年产优质蔬菜超过10kg,并于1999年通过了重庆市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近10年的建设,已在武隆、涪陵、彭水、江津、万州等区、市、县共计发展高山蔬菜生产基地21000hm,每亩年均增益400元,年新增纯收益600万元,为重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高山蔬菜平均复种指数达到1.6以上,4~7月份陆续播种,6~10份月陆续上市;平均单产3000kg,单季亩均收入1500~2500元。我国高山蔬菜的市场供应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等东南部人口稠密区(广州、武汉、上海、成都等),少量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港澳等地。由于高山蔬菜的产地有限,周边国家只有马来西亚金马伦(Cameron highlands)、菲律宾北吕宋岛碧瑶(Baguio)、印度加尔各答(Kolkotta)有少量栽培),其外销前景广阔。

高山蔬菜利用夏季高温季节山区独特的天然冷凉气候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生产喜冷凉的无公害蔬菜,在6~9月份高温季节缓解平原地区部分蔬菜供应的“伏缺”,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效益十分显著,已逐步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尤其是高山蔬菜产业链的形成吸纳和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从事与高山蔬菜相关的加工业、运输等服务业,大大地发展了当地经济。高山蔬菜在山区致富一方百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1年全国菜蓝子工程展览会对高山蔬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7月,首届全国高山蔬菜研讨会在湖北长阳召开,将引导高山蔬菜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三)发展高山蔬菜生产的意义

高山蔬菜栽培的区域、生产季节和产品上市时间和平原地区都有所不同,发展高山蔬菜具有特殊的意义。1.发展高山蔬菜,能够更加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弥补“秋淡”市场不足

蔬菜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蔬菜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据农业2部统计,2003年全国蔬菜和瓜类播种面积2030.77hm,产量60998.21万吨。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795.37万公顷,产量达54032.32万吨,人均占有量415kg,远远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20kg的水平,蔬菜总量平衡有余,买方市场已基本形成。但是,从蔬菜上市时间分析,我国大多数蔬菜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份,而6~9月份蔬菜上市量下降,特别是部分蔬菜品种在市场处于空缺或者极少。因此利用半高山和高山生态环境在3~10月份进行蔬菜栽培,使适宜品种在夏秋季节正常生长,为市场提供新鲜蔬菜。过去城市蔬菜“秋淡”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而通过高山蔬菜栽培,“秋淡”矛盾能基本得到解决。2.发展高山蔬菜,能够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高山蔬菜产业是山区的特色产业。高山区因各地气候、土壤等环境差异较大,生产方式和发展品种不同,实践证明,利用山区资源发展高山蔬菜是一条高山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例如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乡,地处海拔1800m的高山地带,全乡共9800人,1985年人均纯收入仅为54元,1986年该地发挥高山独特的气候优势,开发高山蔬菜,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京丰1号”结球甘蓝新品种进行试种,成功以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3年就摆脱了贫困,2005年全乡共发展蔬菜面积5万亩,蔬菜收入1亿元,人平10204元,被称为“湖北高山第一乡”,闯出了高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据2006年统计全湖北省高山蔬菜达60万亩。浙江、云南、安徽、湖南等省市也已大面积发展。3.发展高山蔬菜,能够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

高山蔬菜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作为农业经济作物可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变过去农业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合理调配品种,增加农民收入,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后,基地与冷藏、包装、加工配套,形成产业链,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地方特色经济,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4.发展高山蔬菜,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山区面貌

无论是高山还是半高山,一般都是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通过高山蔬菜的规模化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变交通条件,山区公路设施建设得到改变后,农民将彻底解除肩挑背驮;另一方面蔬菜销售可以带动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开发高山蔬菜,使农民种田的科技意识得到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及商贸等多方面事业都得到发展,特别是蔬菜产业化形成后,可以增加很多就业岗位,搞活第二、第三产业,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5.高山是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越环境

由于高山优越的自然环境,空气新鲜、土壤水质无污染,生产操作中采取了一系列防止污染措施,从发展时开始即要求高标准的无公害规范生产,控制了高残留剧毒农药的使用。主要施用有机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加之高山地区工厂少、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少。从而达到了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要求,如湖北长阳生产的高山菜,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对6种蔬菜产品无公害指标的测试,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含量、DDT、己酸胺磷、杀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溴氯菊脂、氰戌菊脂、砷铅汞、镉氟、亚硝酸盐均合格。

高山大白菜、甘蓝、萝卜、番茄、辣椒5种蔬菜产品,被湖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授予“无公害”食品称号;高山番茄、甘蓝被中国农业博览会授予“中国名牌”称号;乐园辣椒被授予“湖北名牌”称号;高山甘蓝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授予“A级绿色食品”称号,并注册了火烧坪牌商标,以优良的品质提高了高山蔬菜的知名度。(四)高山蔬菜栽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划分

蔬菜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根据蔬菜品种不同而不同,高山蔬菜栽培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十分必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及土壤营养等,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时期、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等,其环境条件都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所以在生产上一定要统筹考虑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1.高山蔬菜栽培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1)温度条件 高山引起的温度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海拔高度和地形地貌。

第一,海拔高度对温度条件的影响。一般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在干燥的空气条件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1℃。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变化变小,在空气湿度饱和的情况下,降为每100m相差0.6℃。山区由于地貌、生物等影响,气温垂直变化一般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5℃,即海拔600~1200m,气温比当地平原要低3~6℃。当然不同地区,海拔高度和季节气温的变化也是不同的。由于高山和平原的气候差异,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一是引进蔬菜适生期的变化,使上半年蔬菜适生期推迟1~2个月,下半年蔬菜采收期与平原错开。二是在平原容易引起高温障碍的果菜类蔬菜,能够顺利地越夏延秋栽培,单季生长期比平原多出1~2个月,对于耐热蔬菜、半耐寒蔬菜则可以正常生长和发育。与平原不同的只是栽培季节的变化,对于越冬栽培的耐寒蔬菜的生长发育有的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由于与平原冬春之季的气温差异较小,只要在平原能够种植的年份,高山也可生产。另外,由于高山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有效积温随之减少,要注意海拔过高往往由于积温不够,而不能正常成熟,即使成熟一部分,单产也不高。由于积温、灌溉、管理及运输等条件的限制,高山蔬菜的开发,应以海拔1200m以下区域为宜。

第二,地形对温度的影响。由于到达各地面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引起地表温度不同。不同地形所引起的温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高度所产生的温度差异。一日之内,东坡受热最早,但大量热量消耗而蒸发,温度不会很高;西坡受热较迟,午后地面蒸发少,热散失少,温度就高;南坡的太阳辐射比北坡时间长,其温度也比北坡高。山谷或盆地由于周围地形遮挡,风速小,气流交换弱,田间太阳辐射使地面的气温上升较快,午间气温较高。夜间由于冷空气下沉,降温后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山顶或山岗由于风速大,气流交换强,热量散发较多,白天气温不很高,晚上由于冷空气下沉以及周围空气补充,而昼夜温差较小。

如果仅考虑温度条件,地形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气温较高的夏秋之际,东坡较为理想,海拔较高的南坡、东南坡以及东北坡,坡度较缓的北坡也可以。但西坡午后气温骤然上升,蔬菜生长发育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在坡地和山谷可种植较耐热的蔬菜如南瓜、芋等。气温较低的冬春之际,不仅东坡、南坡、西坡盆地都比较理想,而且在山岗、山顶和山谷都能生长,但产量和质量不如前者。北坡由于温度过低,只能种植耐寒性强的蔬菜。(2)水分条件 海拔高度、地形、土质影响着降水量和径流,从而引起高山水分分布差异。

第一,海拔高度对水分的影响。山区降水量的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达到一定高度后,又随之减少。夏秋季高山的降水次数多而量少,被称为小降雨,汛期局部雨量较大,而冬春季雨雪交加,雨水较多。

高山降水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在容易发生干旱的夏秋季,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冬春季,降水量增加,对蔬菜生长发育会带来不良影响,若山地排水条件好,发生涝灾的可能性小;汛期降水量的增加,需要通过基地排灌设施的建设加以防范。

另外,平原果菜类蔬菜旺果期正遇6月梅雨季节,山区这些蔬菜的旺果期处于“出梅”后的7~8月份。这时虽然小阵雨较多,但不会长时间处于阴雨状态,故坐果率比平原高。

第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起伏的地形引起风速、风向的变化,从而引起降水量的差异。一般风速较大的山岗和迎风坡两侧,降雨少;风速较小的地方,降雨多;大雨时,迎风坡上降水量比背风坡大。

就土壤湿度而言,山顶和山坡上部较为干燥,而山谷、盆地较为潮湿,其干燥和潮湿程度,与降水强度、坡度、土壤性质有关。小雨基本都渗入土中,大雨就造成大量流失;坡度陡,径流大;坡度缓,径流小;黏性土,径流大而渗透小;沙性土径流小而渗透大。

坡地上的蒸发力也影响土壤的湿度,南坡因辐射条件好,蒸发多,所以较干旱;北坡则较为湿润;西坡热力条件好,蒸发量大,土壤湿度比东坡小;山岗辐射条件好,加上径流影响,始终属于干燥的地方;谷底的土壤湿度最大,还常出现露、霜、雾。

由地形引起的水分差异,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与栽培季节和蔬菜种类有关。夏秋季东坡和坡度较缓的北坡,对要求土壤湿度适中的番茄、辣椒、马铃薯、西瓜等比较适应;在雨水充沛的年份,南坡也可正常生长;谷地和盆地对要求温度较高的黄瓜、大白菜、甘蓝、莴苣、萝卜及葱蒜类蔬菜生长较为有利;山顶和山岗,由于过分干燥,蔬菜容易受旱。冬春季各种地形的水分条件基本均能满足相应蔬菜生长的要求。(3)光照条件 光照可用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表示,其与山地的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有关。

第一,海拔高度对光照的影响。理论上,海拔高度增加光照时间增加,但由于高山的海拔高度与地球半径之比很小,这个效应也很小,一般不超过14min,实际上远不如山与山的相互遮荫,高大植物的遮荫和活动频繁的云雾遮荫所产生的负效应大。

同样由于山区的“遮荫”现象,使山地的光照强度相对减弱。

高山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喜光蔬菜来说是不够的。但如果未超出其生长适宜范围,影响也不会很大。对于那些对光敏感的蔬菜来说,山区光照时间的减少,会促进短日照蔬菜食用器官的形成和开花结果,对长日照蔬菜的效应则相反。山区光照强度的减弱,对春夏、夏秋栽培的蔬菜,可以减轻或避免由于蒸腾过烈而失去生理平衡或果实的灼伤现象。

第二,地形对光照的影响。地形变化引起日照的差异较大。梁地的光照时间比沟地每天多1~2h,宽沟地光照时间又比特窄沟地的光照时间每天多1h左右。南坡上午见光时间最长,下午则短;西坡上午见光时间短,下午则长,且由于午后大气层空气湿度减小,透光率增大,光照强度亦增大;北坡的光照时间最短,坡度较陡的地块,在冬季可能整天见不到太阳。

海拔高度与地形引起的气候变化复杂,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综合性的,不能以单个气候因子确定是否适宜蔬菜种植,而应该由该地所产生的气候综合效应(温、光、水等),加上土壤条件来确定。一般东坡温度适宜蔬菜种植。西坡在午后受强光直射,土壤易干,温度偏高,蔬菜往往生长不良;但如果其他条件优越,如海拔较高,灌溉方便,土层深厚,也可种植;山谷尽管闷热,但由于水利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耐热、喜湿的蔬菜;盆地闷热,应注意采取降温措施。2.高山蔬菜栽培的区域划分

根据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在高山栽培的自然环境,可以把高山蔬菜栽培划分为3个栽培区域。(1)半高山地区蔬菜栽培区域 选择海拔800~1200m地区,作为秋淡季果菜类蔬菜生产基地,重点生产平原地区不能越夏的番茄、辣椒、菜豆等,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城市提供秋淡蔬菜,补充货源。以湖北利川市为例,海拔1000m地区,5月份平均气温为17.1℃,6月份为20.4℃,7月份为23.3℃,8月份为22.7℃,9月份为18.4℃,可见6~8月份有利于这些蔬菜的开花结果,而且开花结果期较长,能提高产量。近年从以色列引进的番茄,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中椒6号辣椒等,具有植物生长前期和后期耐低温的特性,因此,在海拔1300m的地区生产,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2)高山地区蔬菜栽培区域 选择海拔1500~2000m地区作为大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芹菜、胡萝卜等喜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秋淡季供应上市。在海拔1500~2000m的高山区,6~9月份日平均气温多在13~20℃之间,因此栽培这些蔬菜是较为理想的,其品质比低山、平原生产的产品好,个体生长发育更为充分。(3)半高山和高山交叉地区蔬菜栽培区域 有些蔬菜品种因特性所定,在海拔1300~1500m范围内也能够正常生长,但超过这个范围生产有一定影响,如荷兰豆、部分菜豆等,近几年从韩国引进的部分大白菜和白萝卜品种作夏初地膜覆盖栽培,夏末初秋上市也适宜在此区域内生长。(五)高山蔬菜栽培种类、品种选择1.选择的原则

高山蔬菜栽培种类及品种选择的原则是:①根据市场的需求,上市时间正值平原地区或各地需求缺少的品种。发挥人无我有的优势,占领市场。②根据高山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看从播种到收获时的积温能否满足整个生长发育的需要。③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另外有些蔬菜种类如萝卜、甘蓝等要求不易抽薹冬种性强的品种。④山地山高路远,运输距离长,要选择耐贮运的品种。⑤选择市场高层次、出口需要的特供品种。

总之以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市场俏销、便于整理、包装、运输、经济效益高为总原则。2.适宜高山栽培的蔬菜种类和品种

根据以上选择原则,结合当地群众种植习惯及交通运输条件,种类和品种的选择根据各地经验是先易后难,先单一后多种,逐步发展。

目前,各地已栽培的种类有10大类24种。①茄果类:番茄、辣椒。②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芜菁。③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菜心。④甘蓝类:结球甘蓝、花菜、青花菜。⑤绿叶菜类:芹菜、生菜、菠菜。⑥豆类:菜豆、软荚豌豆。⑦瓜类:黄瓜、南瓜、西葫芦。⑧薯芋类:马铃薯、魔芋。⑨葱蒜类:大蒜、小葱。⑩水生菜类:莼菜、茭白。二、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原理

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包括菜地土壤选择、土壤耕作制度、品种选择、施肥、种植结构、播种育苗、植株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但主要应该把握其栽培技术当中的原则、特点和方法。(一)土地选择及土壤耕作1.选择土壤的原则

土壤是自然界的客体,也是蔬菜生产的重要资源。它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任何土壤都不可能离开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而存在。由于各地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的不同,选择土壤也应各有不同。如安徽大别山大多为石英岩风化母质或者紫色砂岩、砾岩、钙质红砂岩风化母质;而在湖北长阳火烧坪则是页岩、石灰岩、泥灰岩风化母质。但无论地区有何不同,选择高山蔬菜栽培的土地应该本着以下原则进行:①要有良好的土体构型,上轻下黏的土体构型有利于保墒保肥,土壤熟化成度高;②土壤营养成分充足,耕作层有机质在30~50g/kg以上,全氮量大于2g/kg,阳离子代换量20cmol(+)/kg,碱解氮大于150mg/kg,速效磷大于或等于15mg/kg,速效钾100~200mg/kg;③土壤深厚、疏松,物理性状好,具有良好的通气、排水条件;④土壤对各种蔬菜生长的适应性广。2.耕作方式、护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土壤的形成和成土过程与气候、母质、植被、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与地带性土壤的关系,高山与平原比较,海拔落差大,水热条件和植被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明显,具有多种生物、气候的特点。在不同的生物条件下,土壤的形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也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例如在海拔1800m以上的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山区,气温低,湿度大,冬季有雪凌,出现20~30cm的冻土层,夏季常有雾罩,气候温凉,植被与暖温带的类型接近,但降雨量要高,土壤中易溶性盐和碳酸盐大部分被流失,土壤微酸至酸性,但硅、铝、铁等氧化物无明显移动,土壤越向下则黏粒含量逐步增加,土壤层色均以棕色和暗棕色为主,具有较明显的山地棕壤形成的特点。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调查,半高山地带,气温、雨量等气候要素介于高山与低山之间,土壤属性与黄壤和山地棕壤相比有较大差异。生物、气候与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在温暖、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生长旺盛,为土壤中物质循环和养分的积累提供了基础,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变化过程中,有机质的积累非常明显,高山除侵蚀严重的地段及裸岩石质山外,生物的生长都很旺盛,它们不仅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而且大量的生物残体归还到土壤中去,并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在自然植被生长繁茂的山地,归还给土壤的生物残体量大于养分的吸收量,加上植被所形成的湿润气候,使腐殖质的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更为明显,高山区自然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0%~15%以上。但有机质的积累量不取决于自然界单因子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随植被类型、生长状况和水热条件的不同,差异也很大。耕作土壤的熟化程度因轮作方式、施肥数量、排灌条件和耕作时间长短不同而异。高山蔬菜栽培应正确处理好耕作方式与水土保持和护林与防止水土流失的关系。(1)高山蔬菜栽培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 蔬菜栽培的耕作方式有各地的不同。但高山和半高山蔬菜栽培的耕作方式大同小异,包括耕地、耙地、中耕、镇压、开沟、作垄和作畦,每一项措施对土壤的作用是不同的。

耕地 常规耕地是指用犁具深耕。耕地是最基本的土壤耕作,对土壤的作用最大,影响也很深。其他的耕作方式只是配合耕地进行的辅助性作业,蔬菜能否获得高产,耕地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耕地的作用。耕地的作用,概括起来有5条:①疏松耕层和弄碎土壤,在耕地的作用下,使耕层变得疏松,成散碎的团粒状态,为根系的顺利伸展和下扎提供有利条件;②加深耕作层,通过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让水、空气往下通透,土壤微生物活动范围扩展下层,使下层土壤养分增加,这样才能使障碍得到消除,耕作层的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深耕地作物的根系入土深,根的数量多,有利于作物生育健壮,提高产量;③恢复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耕作层的土壤,由于受雨水冲击和栽培的作用,会使土壤变得紧密和板结,形成水、空气通透性出现不良状态。通过耕松并翻转耕层,将结构不良的土层土壤与粪肥、残茬等有机质翻埋到下层,使之在冷热交替、干湿交替、以及作物根系的作用下,把大而硬的土块变成松散状,逐渐恢复土壤结构。同时,如果将心土层土壤逐步熟化,加厚活土层,更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发达;④翻埋肥料,蓄容雨水,施在土表的有机肥或者生物肥、绿肥等,通过耕翻把它埋在土壤里,让土壤微生物进行分解转化,逐渐变成作物能吸收的有效养分,充分发挥有机肥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这一点对部分新开地特别重要;⑤消灭残茬、杂草及病虫害,耕翻地时,将上层土壤连同地表的残茬、杂草以及寄生在上面的病虫全部翻至土壤下层,把潜藏下层土中准备越冬的病虫,翻至地表使之冻死,这样有利于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第二,耕翻的适宜时期。耕地牵涉到整个耕层的翻转,所以必须在前作物收获后,后作物播种前,田间没有作物生长时进行。高山和半高山蔬菜栽培土地,耕地一般采用二次耕地法,即冬田翻耕和次年耖耕。冬田翻耕是在蔬菜或是粮食作物收获后,冬季下雪之前进行深耕板田,这次耕田要求深,略带板结层生土,使熟化土壤翻到底下,而生土翻到表土面,让大雪冬凌,土壤变得疏松。耖田是在次年春冬凌已过时,再耕一次,耕时翻耖,可使生熟土混合均匀,肥瘦土均匀,质地也良好,透气性好,便于以后农事操作,特别是高山种植萝卜的田块要求深翻。此外,在夏季或是早秋时节,大部分田块已种植收获了一季早菜,须赶种二季,还要翻耕一次,因为,前作经过一段时间种植,雨水和农事操作已将田块变得较为板结,特别垄沟早已成为人工操作时的走道,变成板结状态,行间肥料和土壤质地发生变化,这时深耕一次又可以将整个田间土壤翻转,板结变成疏松,然后再起垄播种或定植,不影响第二季蔬菜产量和质量。

第三,耕地深度。耕地的深度要针对当地的土壤特性、作物种类、气候条件、耕地时间、耕田工具等情况来决定,在海拔1600~2000m地带,土壤早已是灰包土,长期冬凌使土壤特别疏松,可以略浅耕,对于黏性重,土壤板结的田块应深耕,深耕的层度不受表土层和中土层这些排列的约束,而是看作物来定,浅根作物可浅耕,深根作物宜深耕。如种植结球甘蓝田块略浅耕,而种植萝卜的田块则要深耕,大白菜田块耕的深度选择中等。高山农民耕田,一般不分作物已习惯将冬田一次性深耕,而春季是一次性浅耕,深耕的深度在30~40cm以内。

第四,耕地工具。目前高山地带深耕土地采取两种工具,一是利用牛耕木犁,这种犁可以深耕,翻转,方便灵活,山区大小田块都适宜,但这是一种传统的相对落后的耕地工具,劳动效益不高,一个牛工一天只能耕2亩土地。另一种是手扶拖拉机耕地,劳动效益较高,一天可以耕田10亩,缺点是不翻转土壤,其好处是能深耕松土,土壤水分损失较少,适用于高山灰包土或半高山沙土壤耕作。对于土壤耕地工具的采用,各地有所不同,这要根据当地习惯和土质,再结合山区与平原的差异而选定,如果是大型农场,蔬菜种植大户应该考虑大型深耕机械作业才能赶时间,抓效益。

第五,耕地方法。在山区不可能一律是平淌地,既使有平地也只能是一些大小淌田,坡改梯田,大淌田,平田较少。在耕地时要注意坡田翻土的方向,长期斜倾向下翻转,会使土壤流失,湖北长阳高山蔬菜基地有很多菜农,采取斜倾向下翻转后,将最下面的土壤搬到最上方,以保护土壤长期不流失,这个方法花费劳力,但好处是保持了坡田土壤。在耕地时农民很有经验,采取内翻法和外翻法,在平整的田块中可以施行。内翻法是从每一地段的中间开始,两边翻耕,翻转的土垡都向中间靠拢,全田耕完后形成“黄瓜背”也有的先中间耕出一条沟,土壤不向中间一方翻转,然后在沟两边耕地都向中间翻转土垡,这样就改进了,不存在中间高,两边低的情况,使耕出的土壤均匀分布。外翻法是两边分别向外翻转土垡,结果中间形成一个垄沟。生产上如果采取内翻和外翻相结合则有利于平整土地,提高整地质量。

第六,耕地的质量要求。耕地深度要一致,符合耕前计划的要求;土垡垄翻转要完全;垡块松散,地面平整,尽量不形成“黄瓜背”和垄沟;无漏耕现象。深耕前搞好收田灭茬环节。

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配合深耕的方式,是耕作的辅助性措施,包括耙地、耖田、中耕、镇压、开沟、起垄(作畦)等。

第一,耙地。耙地的作用是碎土、松土、平整地面、混拌土肥、清除残茬和消灭杂草,耙地的深度5~6cm,耙地工序是起垄质量的基础。耙地因地区不同,种植品种和劳动习惯不同,采用的劳动工具也有所不同,部分地方采用牛拉耙工具,拉耙上安有多个耙钉向下,人在操作时站在耙上,通过牛拉力耙田,一般1头牛每天可耙地6亩。现在很多地方采用手扶拖拉机耙地,安装多个耙犁刀片,耙出来的地质量好,土碎,土松,工效高,1台手扶拖拉机每天可耙地15亩。少数地方也有人工用钉耙、耙锄等工具耙地,这种方法质量有好有差,工效不高,每天只能耙地0.6亩。耙地时土壤过湿,会成泥块,影响土壤耕作质量,耙地保墒时不宜过深,否则水分损失过多,菜农的经验是当天起垄(畦)能够做出多少面积,耙地也只耙多少面积。大面积耙地,如果一遇下雨,所耙地块的表土层会变得板结,对起垄的操作带来困难。

第二,镇压。镇压是利用重力使土壤变得紧实的耕作措施。耕耙土壤后,土质过于疏松,不利于保墒,镇压紧实后,防止风抽跑墒,促使地下水上升,也就是防止“吊气”。地面土块多,耙地不易破碎时,通过镇压,可以达到破碎土块、平整土地的目的。播种前为了防止土壤垄面下陷,大土块造成垄面高低不一,通过镇压可防止种子出苗不一致。在干旱时播种,播种后进行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以利种子吸水发芽。镇压在高山蔬菜区一般是结合起垄(作畦)一起进行。镇压要把握好土壤的干湿度,土壤过干,则过于接墒,表土易板结,播种前镇压应接着播种,以免水分蒸发而不利发芽。

第三,开沟、作畦、起垄。南方高海拔地区,年降雨量多,常开沟作畦(垄),起垄畦的规格因蔬菜品种不同而不同,也因间、套模式所要求的规格不同而自定。起垄(畦)过高,则不利于保墒,过低又怕渍水,主要根据地块的坡度、排水条件情况安排。目前,高山区采用人工用锄起垄,少数农户也开始利用机械化作垄。人工起垄的好处是结合施基肥、镇压和覆盖地膜等工序一起进行,一次成功。在坡地作垄应采取斜面或者横面作垄,不采用垂直方向作垄,这样有利于水土保持,减少冲刷。起垄或者作畦,无论平地还是坡地,要开好排水沟。

第四,中耕。南方地区高山、半高山把中耕结合锄草一起进行,在蔬菜生长期间,将表土层浅耕、浅锄。它能使土壤表土层疏松,增强通气透水能力,通过中耕,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但被松疏的表土层不利于保墒,但有利于表土层以下部分保墒,一旦中耕后下雨,则容纳的雨水多,所以,在雨前中耕能减少地面径流,积蓄水分。中耕有人称之为薅草,它与锄草可一起进行,还可以结合根施追肥一起进行。中耕深度一般是本着浅—深—浅的原则,蔬菜幼苗期浅耕,生长旺盛深一点耕,而生长后期再浅一点耕。中耕的时间要根据作物长势和天气情况来定,一般中耕以晴天为好,利于杂草去除。中耕可以促进幼苗快速生长。中耕次数由品种确定,早熟品种生长期短,1~2次中耕就可,中晚熟品种可2~3次中耕,如大白菜、甘蓝等品种只能幼苗期中耕,后期不能中耕,以免伤叶而感染病害。中耕时,土壤不能过湿或过干和过深,防止土壤结块、“吊气”和伤根。(2)高山蔬菜栽培耕作方式、护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耕作方式对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高山蔬菜栽培地域首先要看该地带的生态好坏,良好的土壤来自良好的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等于杀鸡取卵,毁林种菜、毁草种菜等于破坏生态环境,山区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时,造成砾石流、山洪暴发,大量的肥沃土壤随水流失,水毁农田带来农业灾难,护林、护草可以防治水土流失。(3)高山蔬菜栽培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①耕作方式上要实行冬深耕、春浅耕。冬季深耕可以熟化土壤,春浅耕可以保持表土层肥沃土壤减少流失。②限制林、草地开发种菜。保护林、草地面积,特别是禁止开发25°以上的山坡地。③实施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林、草、菜协调发展,山坡地带推广林菜间作、草菜间作模式,种植多年生蔬菜、野生蔬菜。④搞好菜地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倡坡改梯田,结合生物蓠芭,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⑤不断改革耕作制度,轮作换茬,增加复种指数。搞好低产菜地和新菜地的土壤改良。(4)高山菜地土壤改良

1)高山菜地土壤易发生的变化。

第一,土壤严重酸化。菜地受长期降雨淋溶,连年种植单一品种蔬菜,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有机酸,大量施用氮肥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多余的氢离子,酸性肥料长期用量过大,加速了土壤的严重酸化。部分土壤达到强酸和极酸程度,出现了“增肥不增产,打药不见效”的恶性循环。蔬菜生长的适宜范围应该是pH值为5.5~7.0,而土壤严重酸化已成为蔬菜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

第二,土壤严重缺钙。土壤中的钙被雨水淋溶流失和被作物吸收带走,使土壤中铝元素富集,形成铝盐产生氢离子,造成土壤酸化严重,致使钙元素严重缺乏。监测表明,该地带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范围只在55.3~262.5mg/kg之间,平均143.27mg/kg,而适宜蔬菜生长的交换性钙为800~1200mg/kg,严重缺钙是蔬菜生产的障碍因子之一。

第三,菜地土壤肥料元素比例失调。在高山蔬菜基地,菜农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逐年增加肥料用量,尤其重施氮肥,以为能使菜色变黑的才是有效的肥料,忽略了磷、钾和微量元素的作用,致使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生理病害越来越重,生产效益越来越低,盲目施肥,使氮、磷、钾施用比例失调和敏感的微量元素缺乏也是蔬菜生产的障碍因子。

2)高山菜地土壤改良措施。

第一,蔬菜补钙的作用。钙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中量元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其他任何营养元素不能代替。作物缺钙时,直接影响细胞分裂和形成,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碳水化合物的输送,影响到植物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和氮素的代谢。钙可消除铵离子过多的危害,同时也能加速铵的转化,减缓土壤中氢离子、铝离子的毒害。蔬菜缺钙时,大白菜叶缘腐烂,至褐色坏死,干燥时出现干烧心、干边、内部顶烧症;番茄幼叶顶端发黄、萎蔫、顶芽死亡、根短、分枝多、褐色、果实发生心腐病和空洞果;甘蓝叶缘卷曲、失色、有白色条斑、生长点死亡;萝卜类叶片失绿、坏死、叶子稀疏,最终死亡。当土壤pH值低于5时,活性铝会急剧增加,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产生铝毒害。高浓度的铝会抑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特别是对磷和钙的吸收影响大,磷铝结合沉积于根表,导致细胞内磷素不足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抑制细胞分裂,致使作物受害。同时强酸性土壤是蔬菜许多病害的适宜条件,如十字花科根肿病,使部分地区已严重发病导致绝收,究其原因是强酸性土壤易诱发根肿病,这说明蔬菜某些病害与土壤环境条件相关。

第二,应用活性钙土壤调理剂。根据土壤障碍因子分析,高山土壤严重酸化和钙素严重缺乏,湖北省长阳土肥站开发研制的“活性钙3土壤调理剂”,该产品含CaCO 96%,MgO 0.5%,Fe 0.001%,pH值+-38~10。其原理是中和土壤溶液中的H,CaCO与水反应产生OH,只有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调理剂才产生化学反应,钙与铝产生置-2换,碳酸根与水反应形成碳酸和OH,碳酸分解生成水和放出CO↑,+-+3而土壤中的H和OH结合又形成水。只要土壤中有H存在,CaCO就会不停地反应,从而提高pH值,因而施调理剂一定要与土壤充分混合,在整地时施入,避免与肥料混施造成养分损失。因此,应用土壤活性钙改良土壤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坚持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针对田块科学配方,微量元素适量补充,缺什么补什么,差多少补多少,既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又维持土壤生态平衡,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最高产量的施肥量并不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最佳施肥量,最佳施肥量必然低于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不惜成本单纯追求高产,其后果轻则浪费肥料,减少收益,重则减产减收,造成严重浪费,甚至污染环境。

第四,改革现有的耕作制。造成高山蔬菜土壤严重酸化的问题之一是长期进行单一蔬菜品种连作,所以,要推广轮作换茬、高效间作套种、一年多熟等种植方式,实行豆科蔬菜与其他蔬菜轮作、套作或间作,结合使用生石灰、活性钙土壤调理剂等,增施有机肥料,以达到土壤逐步改良、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的目的。(二)高山蔬菜的施肥

高山蔬菜栽培同其他农作物一样,需要充足的肥料,肥料是蔬菜丰收的重要保证。1.高山土壤肥力的特点

肥力是能够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等生活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是一个总称,按生产肥力的原因,可以把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土壤在没有开垦之前只有自然肥力,一旦被人开垦,经过人为耕作、灌水和施肥等措施的影响,就不只有自然肥力了,同时还产生了人为肥力。现在我们耕种的土壤具有两种肥力,这两种肥力,在已开垦的土壤里,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来哪些是自然肥力哪些是人工肥力,用产量表现出来的肥力称之为有效肥力。土壤有效肥力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它既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受栽培作物的前后茬口、灌溉、施肥、耕作管理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的影响。土壤可以越种越肥,也可以越种越瘦。土壤肥力变好还是变坏,这要看土壤利用的是否合理和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是否恰当。

高山土壤肥力的特点:①自然肥力高。在长期的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高山林木、杂草等自然植被生长繁茂的山地,归还给土壤的生物残体量多,加上林被所形成的湿润气候,腐殖质分解缓慢,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量多。②人工肥力不断提高。事实证明,高山蔬菜增产增收,说明高山山地土壤的经济肥力越来越高,主要是菜农在蔬菜栽培中,合理耕作、整地、施肥、改土、灌溉等控制和改造土壤的障碍因素,使土壤能够持续向增产的方向发展;③提高土壤肥力的自然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肥力还是人工肥力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高山林被资源、大量的山草资源可以为人工积肥作肥源,高山温凉的湿润气候环境是生长这些植被的生态条件。2.施肥的原则、种类和方法(1)高山蔬菜栽培施肥的原则。

第一,用地养地相结合,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原则。农业生产,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蔬菜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绝大部分是靠土壤供给,肥沃的土壤不但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使土壤的缓冲性大,抗逆性好,有利于蔬菜高稳产。化肥的特点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养分单一、肥期短,如果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土壤理化性质将会发生变化,肥力下降,影响品质和产量。如果单一施用有机肥,肥效慢,养分含量低,用肥量大。所以生产上要把施用化肥和施用有机肥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蔬菜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又有利于培肥土壤,实现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蔬菜食品上特别讲究“无公害”、“绿色食品”,所以生产上必须把握禁止化学氮肥用量过高或施用不当,避免造成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控制施用含氟、镉过量的磷肥,避免造成氟、镉污染问题。

第三,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实行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森林、杂草是土壤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高山农民一般都有积蓄农家肥(栏肥、人粪尿、草木灰等)的习惯,正确处理好发展林、草资源和积肥用肥的关系,施肥不当也会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影响长远效益。

第四,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原则。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增收,只有高产才能高效,施肥应根据蔬菜产量与市场来决定效益,因此,各个蔬菜品种需肥多少,什么时候施肥要分析清楚,合理施肥,降低成本,才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2)施肥的种类和方法

1)农家肥料。农家肥料包括人粪尿、家畜栏肥、饼肥(桐籽饼肥、菜籽饼肥、漆籽饼肥和其他油脂类植物饼肥)、家禽粪肥、堆肥、沤肥、草木灰、火粪等。施用有机肥料要坚持高产地块保持土壤肥力进行平衡施肥;坚持对中低肥力田块的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坚持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土壤施用了农家肥,都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增加品质,化学肥料不可能代替农家肥料的作用。

农家肥料施用的具体方法:①人粪尿肥。其肥料特性是含氮相对较多,有机质一般,肥效快,充分腐熟后呈碱性,铵易挥发。一般作追肥使用,追肥中以作提苗肥为主,大面积蔬菜栽培,用人粪尿肥的不多,因为肥源少,施肥量受限,所以作提苗肥为多。在高山蕃茄、辣椒生产时结合施化肥作追肥的同时,先施化肥,后追施一次人粪尿,可保花保果,促果实的生长发育。高山蔬菜的育苗,在苗出齐后,结合间苗培土,可追施提苗肥,其浓度要稀,以免烧伤幼苗。②家畜栏肥。在高山蔬菜种植区,一般都是山林、山草资源多的地区,农民有利用林间脱落的树叶及杂草集中到家畜栏圈中,边喂养家畜边做肥料,家畜粪尿与树叶、杂草等混合再经过家畜脚踏后,变成优质农家肥,此农家肥最好能通过人工用钉钯翻堆几次,使其充分腐熟。农家肥的特点是养分齐全、肥效快、肥效持久。生产上用来作基肥,每亩施用1500~2000kg,施肥时应看土壤肥瘦程度来决定农家肥的施用数量,肥田少施,瘦田多施。③家禽粪肥。农户家禽粪基本上都混合到栏圈肥料一起,但专业家禽场有大量家禽粪,高山蔬菜生产有很多人施用。家禽粪具有养分含量高、腐熟、肥效持久的特点,都作基肥施用。家禽粪在使用时最好结合其他农家肥或者化肥作基肥,单施家禽肥料量不宜过多,而且深施,以免幼苗接触根系后被烧伤根系。④草木灰。近几年由于森林保护和沼气、电力的发展,农村烧柴、烧草的现象逐渐减少,但一些地方还有使用草木灰习惯。草木灰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含钾、磷、钙量高,速效,多作基肥,少作追肥,生产用草木灰兑水过滤,叶面喷雾可以为蔬菜补充钾、磷、钙等营养元素,还可调控植株徒长。草木灰是碱性肥料,在施用中应避免同酸性肥料混合,长期施用草木灰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酸度,提高作物产量。⑤堆沤肥。很多地方习惯堆沤肥的积肥与施用,堆沤肥主要利用田间禾杆、杂草、沟边路边杂草等用锄、刀扎后堆制而成,堆沤肥要翻堆2~3次,也可以结合参混放入一定数量的化肥或者倒入一定量的人、畜粪尿,促使堆沤肥高温发酵,使之充分腐熟,堆沤肥一般作基肥施用,施用时结合施石灰可以降低酸度,也可以将石灰混合到堆沤肥一起施用,所加石灰量不易过多,要根据土壤酸碱度情况而定,如果土壤也是酸性,则可以多掺混石灰,是碱性土壤可不必掺混石灰。⑥泥肥。安徽大别山区、湖南石门县等一些地方农民一直有施用泥肥的习惯,泥肥富含无机和有机胶体,能提高土温,调节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泥肥主要用少量家禽、家畜、人粪尿和肥泥混合制成,泥肥含土多,可以增加肥土层。泥肥一般都作基肥使用,每亩施用量为3000~5000kg。⑦饼肥。饼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达75%以上,氮呈蛋白质形态,磷为有机磷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但钾为水溶性,可吸收,饼肥在高山蔬菜栽培时不单一使用,多混合于农家肥中使用,饼肥包括油桐籽饼、油菜籽饼、油漆籽饼及含油脂植物的饼肥等,各地的资源不同,饼肥都用来作基肥,使用前要充分腐熟,特别是单施不腐熟饼肥会降低肥效。

2)化学肥料。有机肥肥效缓慢,农业生产上主要用作基肥,化肥肥效快,结合农家肥等有机肥一起施用,可以取长补短,既保持土壤肥力,又可迅速提高肥力,达到增产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