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钟读懂宏观经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30:35

点击下载

作者:谷宏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60分钟读懂宏观经济

60分钟读懂宏观经济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60分钟读懂宏观经济作者:谷宏伟排版:KingStar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100120050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GDP与生活满意度

宏观经济的一把尺子

已故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长期致力于用客观数据来刻画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以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数据是事实的精炼,相比文字,数据会显得更客观、准确。举个例子,我们常说,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达而近代落后,这个论断的依据是什么?发达或落后具体又到了什么程度?回答这类问题,使用微观数据固然可以,但考虑到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用宏观数据会更有说服力,而在全部的宏观数据中,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是最常用也最基础的指标。

如果问一位生活在邻国的同志:“你生活得幸福还是美国人生活得幸福?”答案多半是前者,因为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媒体中,满眼都是些“领导很忙、群众很幸福、国外很乱套”之类的东西,西方世界就是人间地狱,资本家就是把牛奶倒掉也不会低价卖给穷人,大街上遇到的不是犯罪分子就是吸毒瘾君子……除了被对事实的刻意歪曲所蒙蔽之外,这个问题也涉及一个比较困难的技术工作,即如何进行国家间的比较。是的,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吃的、穿的、买的、用的、生产的都不尽相同,怎么判断谁比谁生活得好一些呢?

经济学家也在长期思考这件事,到了20世纪初,总算有所收获,琢磨出了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一整套国民核算体系,难怪有的经济学大师直言,这是一项堪与“风、火、轮”相媲美的伟大发明,带头的几位最后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库兹涅茨(Kuznets)。可以说,如果没有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或者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就不会有今天大行其道、风光无限的计量经

①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学叫作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它不考察单个个体(比如个人、家庭、企业或政府)的行为,只是尽量从宏观上来把握大局,使用的变量也往往是一些经过技术处理的总量指标,例如GDP、CPI等等。它的研究主题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等,但这些主题的展开,都离不开GDP。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你确定中国古代比西方发达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达常常意味着高的人均②GDP。那么,麦迪逊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从表1-1中能看到,截至公元1000年以前,埃及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印度和中国相仿,英国要略差一点,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在当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不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数据告诉我们,几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贫富状况相差无几。没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显著的经济增长也只是最近二三百年才有的事,而在之前的那段时间里,人类社会是基本上是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我们还能注意到,在公元1000年左右(大约是北宋的样子),中国的确成为主要经济体中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达到466美元,那时候的欧洲正处于黑暗无边的中世纪时代,人均GDP只有400美元,埃及的经济甚至出现了绝对的下降,从600美元降到500美元。到公元1280年(宋末),中国为600美元,欧洲为576美元。到公元1700年(清康熙年间),由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虽然经济总量仍在增加,人均GDP却依然为600美元,低于英国的1,250美元,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同1000年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人均GDP降至530美元。即使民国时期经济表现最佳的1936年,人均GDP也只是597美元的水平,未超过历史上的60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48美元,还不及宋朝初期的450美元。直到1956年才超过宋朝的水平,达到616美元,而这个时候的英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了。表1-1 公元1—1820年各国人均GDP比较(以1990年美元计算)资料来源:麦迪逊著,《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按照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古代社会—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经济繁荣往往意味着人口增加,没有生育控制的技术和制度,只有战争和疾病是人类的杀手,当然也是经济杀手。中国在公元1年的人口总数大约为5,960万,其后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公元1000年的人口是5,900万,但到了1500年左右的时候达到了10,300万,这在一③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其后的发展如图1-1所示。图1-1 中国的人口数量(1500—2009,单位:万人)资料来源:麦迪逊著,《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总而言之,当我们考察一种经济现象时,可能有多个指标可供选择。如果我们观察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类似GDP这样的经济指标就不可或缺了。那么,GDP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计算的?

什么是GDP

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说的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一国)所生产的最终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这个概念说起来很拗口,定语很多,表明定义明确,内容具体。根据这个概念,在计算GDP时,哪些该计入,哪些不该计入,说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以一个国家的年度GDP为例,我们把上面的概念分解成一些关键词:“一年内”、“一国”、“生产的”、“最终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价值之和”。“一国”和“一年内”这两个词容易理解。GDP的全名叫“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意味着一国的领土之内,也就是说,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但凡是在本国国土内生产的产品就要计入本国的GDP。这就涉及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了,后者强调核算的“国籍”属性,生产的主体必须为本国人。从概念上看,不少人认为GNP比GDP要好:怎么能把外国人创造的财富计算在本国的产值中呢?可实际上,鉴于当今世界开放经济的现实,核算GDP要更容易一些,而GNP反倒难以准确核算。此外,作为一国居民,也没必要担心外资企业赢利后会把利润全都拿走。只要在它我们的国内,就一样要缴税,一样解决本国的就业,并非对当地经济毫无贡献。正是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GDP更为常用。而从企业的角度业来讲,其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利润,只要在这个国家发现了经济机会,它也一定会将赚到的利润再投资于该国。赚了钱就跑,回家“买房子、买地、存银行”,这种想法早就过时了。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但概念中的“生产”一词意味着核算是以“生产”而不是以“消费”为依据。我们知道,虽然生产是为了消费,但从时间上来看,今年消费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今年生产的,比如旧货或“二手货”。前两年,中国国内地产严控、股市低迷、银行负利率,于是大量游资进入五花八门的领域,管他什么黄金邮票、古玩大蒜、小猫小狗、中药渣子。最有趣的是名画的股权,一幅名画分成若干股,然后卖给你。抛开最后你持有的股份能换来画中的一棵小草还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这类问题不论,炒作的结果倒是让人大跌眼镜,很多二线画家的作品竟然拍出天价。不过,在GDP的核算中,哪怕原来废纸一张的素描今天变成天价也不能计入今年的GDP中,它只能按照画家画完之后在市场上首次交易的价格计入当年的GDP。名画如此,邮票珠宝也一样。总而言之,二手货的价值不计入当年的GDP。“商品和服务”表明GDP既包括有形的商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分工的深化,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根据官方的统计,今天,在美国、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60%—65%,而中国是40%左右,发展明显滞后,也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特点和不足。过去,苏联及相关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使用过一套不同于GDP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这是“经互会组织”根据会员国的实践经验制定的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其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主要特点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只限于物质产品,不包含服务,因为后者投入的是社会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创造国民收入。在这样一种指标的激励下,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发展各有不同,重工业发展迅速,而轻工业特别是服务业极端落后。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及东欧国家的剧变,加之以前实施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基本上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或者已完成了过渡,MPS体系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价值”和交易有关,这也是GDP核算争议最大的地方。简单来说,无论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社会意义,经过市场交换就计入GDP,不经交换就不能计入GDP。例如女性给别人当保姆,工资收入计入GDP;而给自己家做家务,无论多苦多累,对GDP都没有贡献。两个单身汉,自己给自己洗衣服、做饭、打扫不算作GDP;而互相为对方做家务并支付报酬,只要交易被记录在案,哪怕相互支付等额的工资而自己的收入最终没有任何变化,两个人的工资也会计入GDP。核算的注重市场交易的规定看起来值得商榷,但在多数情况下还算是一个准确、合适的准则。

掌握了这几个关键词,基本上也就明白GDP核算的要领了。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在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突破40万亿大关。图1-2给出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GDP变化情况,增长趋势十分明显,年增长率在9%以上。图1-2 中国的GDP变化(1978—2010,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经济学家在库兹涅兹工作过的地方(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一个“国际比较中心”(CICUP)。其中几位〔艾伦·赫斯顿(Alan Heston)、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ummers)和贝蒂纳·阿滕(Bettina Aten)〕出于研究上的便利,几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宏观经济数据,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并不断升级,命名为“宾州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因为数据既全又新,该表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的最爱,我们以后也会常常用到。最新的7.0版本涵盖了198个国家和地区1950④年以来的数据,图1-3就来自这里。从总量GDP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除了美国之外,其余几个国家都相差无几,然后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和80年代中国的异军突起。日本经济在90年代开始放缓,最近两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甚至出现了GDP绝对下降的趋势。今天,中国的总量GDP(按购买力平价法)已经远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并不足喜,在最重要的人均GDP方面,日本仍10倍于我,从整个世界的排名来看,中国多年来始终在100名左右徘徊,近几年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图1-3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几个主要国家的GDP变化(1950—2009,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Penn World Table 7.1.

国民收入核算就是国家给整个经济做的一个会计账户,常用的指标不止GDP一个,还有GNP、NI(国民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等。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存在一定的换算关系。以GDP和PI为例,人均GDP并不是你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经过加加(特别是)减减很多道工序之后,最终变成的PI才是。别奇怪,当地方政府公布本地人均GDP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觉得自己没赚那么多的钱,拖了政府的后腿。人均GDP和到你手里的钱差远了,税越高,差得就越多。

怎么算GDP

如果你在农村租了块地弄个果园,并雇了几个人帮忙干活。怎么来计算果园的GDP呢?

不管现实经济开放程度如何,在经济学家的心中总有一个理想的模型与之对应。在一个封闭的“循环图”中,虽然经过高度抽象,但各部门之间重要的经济往来还是一清二楚。货币和商品在各个部门之间你来我往,就整个经济体来说,所有部门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它们的支出之和,也等于产出之和,也就是“收入=支出=产出”。这为我们核算GDP提供了三条思路。

产出法是计算果园一年的水果产量,支出法是计算果园的销售总额,收入法是将整个果园的工人工资和你获得的利润加到一起来计算果园的GDP。果园产了多少,你就卖了多少,进而也就收入了多少。所以,这三种方法观察的角度虽然不同,但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就以常用的支出法为例来介绍一国GDP的核算。一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都被哪些部门买走了,用在何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根据官方的数据,2012年根据支出法计算的中国GDP为527,608亿元,其中消费(含政府购买或政府消费)和投资各占约49%和48%,净出⑤口约2%;而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政府的消费约占27%。美国多年以来的平均情况是,消费占70%,投资15%,政府购买20%左右,净出口-5%(贸易逆差)。从构成上的差异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而发达国家主要取决于消费。为什么中国人消费低呢?一种解释可能是我们“藏富于国”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述官方数据中GDP的计算是将所有商品的数量乘以各自当前的价格然后加总,这被称为名义GDP。而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在计算“市场价值”的时候,有时候用的是事前确定的某一年(基期)的价格,这样求出来的结果叫作实际GDP。从概念上看,名义GDP的变化包含了商品自身数量和价格这两方面的变化,而实际GDP的变化只涉及前一种变化。经济一有风吹草动,货币当局会基于各种原因改变货币数量,价格也会随之波动,因此,实际GDP(或人均实际GDP)才最能反映真实的收入情况。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与实际GDP之比被称为GDP平减指数,它反映了物价的波动,和下一章要介绍的CPI一样,是计算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⑥

GDP与幸福感

GDP的概念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科学的概念大都如此),这也使得它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而为人所非议。例如,健康、环境、休闲、廉政、勇气、智慧等与我们的生活福利息息相关的因素,却并不反映在GDP中。我们知道,古往今来,落后国家的发展或者工业化的过程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英美如此,日韩也不例外,今日中国情况尤为突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管他什么森林、湖泊、沼泽、草原、湿地、海岸线,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满脑子人定胜天的想法,不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为各种高污染企业大开绿灯,挂绿色GDP之名,行黑色或黄色GDP之实,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GDP是否该打一些折扣呢?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还有一种活动也没有计入GDP,那就是地下经济(灰色或黑色经济)。不要以为地下经济都是些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类的勾当,其实多数地下经济的交易内容都是合法和正当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躲避政府的管制(特别是税收,比如黑出租)才转入地下。一个国家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越强,税负越重,地下经济也就越活跃。反过来,一些不正当的勾当,只要肯行贿,也可以免于税收,于是开始光明正大地“地上化”了。这两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都不难发现。根据一份国际权威机构的估计,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约为GDP的20%,发展中国家要多一些,大约在40%—60%,中国地下经济约占GDP比重的⑦40%。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GDP是被低估了。

不过,即便GDP存在诸多缺陷,并不妨碍它成为我们目前可获得的衡量我们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最客观、科学的指标。不仅因为GDP本身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他一些我们关注的指标也和GDP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新生婴儿死亡率,等等(见图1-4和图1-5)。图1-4 12个国家的GDP与预期寿命资料来源:Mankiw. G. ,2008,Principles of Economics(4e),p. 447,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图1-5 12个国家的GDP与成人识字率资料来源:Mankiw. G. ,2008,Principles of Economics(4e),p. 447,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是研究“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的国际权威,无论从使用的方法和调查的样本来看,他所从事的调查研究都远非国内类似调查所能相比,可信度极高。通过多年调查,他发现生活满意度和GDP(或GNP)息息相关,收入越高,满意度也越高(尽管是以递减的速度提高);当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再继续增加,满意度只有微小的提高(这就是有名的“伊斯特林悖⑧论”)。图1-6就给出了这种关系。图1-6 人均GNP与生活水准资料来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http://www. worldvaluessurvey.org/)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绘出。

受他的启发,后来有大量学者继续这一研究,比较著名的是英格尔哈特(Inglehart)领衔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调查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5期,持续26年,共调查了35万人。最近的调查给出了一个包括97个国家的“幸福感”排名,排在榜首的是丹麦、波多黎各,美国排名16、日本43、中国54,最后一名是津巴布韦。由于在不同的国家和连续的调查中都询问相同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基本的可比性。这显然比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简单问一句“你幸福吗?”这样的调查要科学和严谨得多。根据最近的4次调查,他们发现“人们对自由愈发重视,在幸福水平的提高过程中,自由似乎发挥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作用……此外,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似乎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在仅能维持生存基准的社会中,幸福水平与群体团结和国家荣誉紧密相关。在经济安全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人们快乐与否影响最大”。这个结论也为一国提高本国居民的幸福感指明了方向。

另一个调查结果也很有趣,我们也把它列出来,如图1-7所示,它的含义是:越老越物质。横轴代表年龄组,纵轴是价值观,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越来越小,物质主义的倾向逐渐下降,后物质主义(或理想主义)的倾向越来越高。对老年人,收入或者人均实际GDP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的时候靠理想生活,年老的时候靠物质生活。图1-7 主要国家的生活满意度资料来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绘出。

图1-8给出了几个主要国家的生活满意度变化情况,趋势线是根据最近几次调查结果综合得来的。我们发现,主要发达国家的生活满意度基本比较稳定,印度和韩国上升明显,中国稳中略降。

经合组织(OECD)在前不久也发布了一份涉及4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报告。该调查使用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者整体经济规模,而是采用了更加广泛的11项指标,包括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中国在这一报告中的排名依⑨旧难言乐观。图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的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绘出。

由此可见,GDP虽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但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政府的经济责任来看,追求GDP增长无可厚非。当下社会,人们把环境污染、道德滑坡归结为GDP之祸,是只看到了问题表面,我们应该从深层的制度安排上寻找原因。

GDP至关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第二章CPI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从经济学上看,人们辛勤地工作,目的是为了能赚更多的钱来消费,但收入增加就一定会提高消费吗?举个例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改革开放的30年间(1978—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由381元增长为23,648元,提高了60多倍。这一结果虽然同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估计(30倍左右)相差一半,但仍表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那么,收入提高了这么多倍,是不是我们的购买力也有同等幅度的变化呢?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30年来,粮食、蔬菜、服装等商品的价格上涨了10—20倍左右,而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价格涨幅几乎和收入的涨幅相同。看来,我们在关心收入的时候,还要关心商品的价格,通过这二者的比较才能衡量我们真实的购买力。年纪稍长一点的人都会回忆起二三十年前,一毛钱或者一块钱有多强的购买力,而眼下,一毛钱几乎什么都买不了。

文艺作品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对物价的描述。20世纪抗日战争行将结束之际,西南联大的著名诗人杜运燮写了一首名为《追物价的人》的诗,介绍了抗战末期的物价情况:

物价已是抗战的红人。

……

他的身体便如烟一般轻飞。

但我得赶上他,不能落伍。

抗战是伟大的时代,不能落伍。

虽然我已经把温暖的家丢掉,

把好衣服厚衣服,把心爱的书丢掉,

还把妻子儿女的嫩肉丢掉,

而我还是太重,太重,走不动,

……

看看人家物价在飞,赶快迎头赶上,

即使是轻如鸿毛地死,

也不要计较,就是不要落伍。

经济学上,衡量物价上涨的指标叫作价格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是经济指数的一种,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价格指数按其所包括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只反映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类指数(反映某一类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和总指数(反映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升降程度)。中国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编制价格指数的。

在常见的价格指数中,GDP平减指数是根据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是根据普通居民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而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是基于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而计算的。这些指数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CPI了,因为它反映了生活成本或生活费用的变化情况。

CPI的概念及核算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指数,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中国的CPI月度数据目前由国家统计局在每个月的上旬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全国及各省(区、市)CPI,36个大中城市CPI。除了总指数外,还有大类指数及部分中类指数(如食品类中的粮食价格、油脂价格、肉禽及制品价格、鲜蛋价格、水产品价格、鲜菜价格、鲜果价格、调味品价格等等)。

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和通货膨胀率时,将调查全国30多个省的500多个市、县的近13万户居民家庭(城市5万多,农村7万多)的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网点包括超市、菜市场、百货商场、医院、旅行社等约5万多个,所涉及的700多种商品和服务涵盖了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的263个基本分类。

为了简单地说明CPI的具体编制情况,我们假设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商品1和商品2,编制的步骤如下:

1.固定篮子。简单地说,就是要确定CPI编制时所涉及的商品种类和各自的数量(或权重)。具体来说,先根据代表性消费者的消费情况,确定有哪些商品纳入到CPI的编制中。每种商品价格的权重是不同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消费者消费商品1多一些,那么1的价格也就更重要,进而在整个CPI编制中的权重更大。也就是说,在这一步中,统计局通过调查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商品来确定这些权重。比如,我们假设消费者购买的这篮子商品中包含3单位商品1和2单位商品2。

2.发现价格。分别找出每一时期(通常是一个月或者一年)篮子中每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并记录下来。为了能进行纵向的比较,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在指数编制的初期一旦确定,就不宜频繁地进行大的调整。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也会随之变化,以致篮子中所包含的种类和数量与现实消费不符,所以每过一段时间,统计部门就会对篮子中的商品进行微调,一般是“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例如,从2011年1月起,中国CPI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并按照制度规定对其权重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在8大类权重构成中,调高居住类权重4.22个百分点,降低食品等其他7项的权重,其中调低食品类权重2.21个百分点。

3.计算在不同时期购买这一篮子商品所需的成本。分别将收集到的每一期的商品价格同该商品不变的数量相乘,得到这一期购买这篮子商品所花费的成本。有几个时期,就可以计算出多少个这样的成本。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商品1和商品2 的数量始终是3和2,唯一变化的只有价格,这样,我们就能将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数量变动的影响区别开来。

4.选择基期并计算指数。将某一时期(某一年或某一月)指定为基期,作为与其他各期进行比较的基准。确定了基期之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出CPI:

5.计算通货膨胀率。利用CPI能计算出一段时期以来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百分比),即通货膨胀率。我们以年度通货膨胀率为例,计算方法如下:

通过这5个简单的步骤,我们不仅计算出了CPI,还顺便求出了基于CPI的通货膨胀率。下面我们将在两种商品(商品1和商品2)的情形下,做一下练习,以便让你更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见表2-1)。表2-1 计算CPI的一个例子第一步:固定篮子3单位商品1,2单位商品2第二步:发现价格商品1的价格商品2的价格年份(元)(元)201123201234201345第三步:计算在不同时期购买这一篮子商品所需的成本2011年:  3单位商品1×每个2元+2单位商品2×每个3元=6+6=12元2012年:  3单位商品1×每个3元+2单位商品2×每个4元=9+8=17元2013年:  3单位商品1×每个4元+2单位商品2×每个5元=12+10=22元第四步:选择某一年(2011年)作为基期并计算CPI2011年:  (12元/12元)×100=1002012年:  (17元/12元)×100≈1422013年:  (22元/12元)×100≈183第五步:根据CPI计算本年度的通货膨胀率2012年:  (142—100)/100=42%2013年:  (183—142)/142≈29%

虽然在现实中,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的时候所涉及的商品数量远不止两种,但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与此类似。困难的是,它必须要准确地收集到纳入CPI计算范围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常有某些商品价格的变动十分细微,因此,要确保结果的质量,要求统计人员有极大的耐心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中国CPI的构成

前面说过,国家统计局在编制消费者价格指数时,会尽可能地将代表性消费者所购买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都包含进来,然后把它们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截止到2011年,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分别为:食品31.79%、烟酒及用品3.49%、服装8.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5.6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9.64%、交通和通信9.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居住17.22%(见图2-1)。图2-1 中国年度CPI篮子的构成(201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于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CPI篮子的组成和权重会有所不同,根据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支出的占比就会越低。以美国为例,它在计算CPI时,住房的比重更大,食品的比重较小,教育、医疗等比重也要低于中国(见图2-2)。图2-2 美国年度CPI篮子的构成(2011)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网站。

CPI的用途及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CPI有三个用途。首先,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它的计算是以价格指数为基础的。因此,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其次,CPI还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考虑了各种价格指数(如CPI、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后就能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了解真实的产出水平,进而对总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另外,CPI还有助于工资和补贴等合同的指数化。例如,在工资谈判中,雇员希望自己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低于同期的CPI,希望名义工资能随着CPI自动调整。于是,在签订工资合同的时候,就会要求工资自动按物价水平的变动而矫正,这就是所谓的指数化。

在下面的两张图中,图2-3给出了中国近20年的CPI变动情况,我们看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CPI大起大落的时期,1994年是中国CPI的顶峰,在当年的10月份,中国的CPI达到164.3的最高点,而CPI的最低点则出现在1999年3月和2009年7月,同为98.2。图2-3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1990.1—2012.12,上年=100)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在CPI的几个组成部分中,我们又挑选了几类主要的商品,它们的走势见图2-4,其中,肉禽类商品的价格走势波幅最大,粮食次之,教育费用和房租成本的变动相对较小。相信很多人对2008年猪肉上涨的惊心一幕还记忆犹新。图2-4 主要消费品价格指数走势(2001.1—2012.9,上年=100)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CPI的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价格指数乃至于经济指数,不过,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受核算方法的局限,CPI很难完美地反映出生活成本的变化。具体来讲,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不考虑消费上的替代行为。我们知道,商品之间的关系有替代和互补这两种。如果两种或者多种商品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则称这些商品之间互为替代品;如果这些商品必须一同消费才能满足你的需求,则称它们为互补品。很少有商品在消费者中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有人说粮食不可替代,实际上粮食起码还有米、面之分,它们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满足你的充饥之需。了解到这一点后,你就会清楚,在物价高涨的时期,并不是每一种商品价格涨幅都一样,而消费者的理性反应是,尽可能地远离或者少消费那些价格涨幅比较大的商品,转而去消费价格涨幅相对较小的商品。不过由于在计算CPI时,商品的种类和权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固定的,原来消费的商品因为涨幅过高被放弃,而新消费的替代品可能并没有纳入到CPI的计算中,或者没有被给予不断上升的权重,尽管它们在代表性家庭的支出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当相对价格发生这样的变动时,真实生活费用的上升要慢于CPI。

无视新消费品的出现。选择越多,人的状况就会越好,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格外强调选择权对个人福祉的重要意义。当一种新产品引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也会变好,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产品。下面一则关于电影票房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此外,我们也能从中窥出物价上涨的一斑。我们知道,美国有关于电影票房的各种统计。表2-2给出的是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有记录以来①电影“名义”票房的前50强。票房纪录是由导演卡梅隆保持的,他的《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横扫全球,势如破竹。榜单中10名之后我们只给出了部分影片的数据,空缺的那些都被近几年大热的影片(比如《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暮光之城》系列、《007》系列以及《蜘蛛侠》和《蝙蝠侠》系列等系列影片)占据。之所以说是“名义”的票房之王,是因为每一年的电影票价都不同,美元的购买力也不同。如果我们刨除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后,想了解每部电影的真正实力,一些经典的老片就开始纷纷上榜。其中公映于1939年的《乱世佳人》一飞冲天,将占据榜单头名的位置,而《星球大战》和《音乐之声》也将名列前茅。以《乱世佳人》为例,这部影片具备了票房之王的全部因素,此外,还有天时之利。那个时候不但电影很少,而且电视也刚出现,还远未普及。替代品如此之少,以至于一个人要想看电影,只能去影院。而今天,我们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就是看电影的话,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影片琳琅满目,更主要的是,看电影不一定必须进影院,电脑、电视、影碟机等都是可选的方式。新消费品的不断涌现令我们的选择变得更多,但CPI却反映不出这种选择的变化。表2-2 全球电影名义票房排行榜50强票全球票房(美上电影名称元)房排名映年份2011阿凡达27.823亿01992泰坦尼克号18.432亿7201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313.281亿(下)12014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11.232亿12005指环王3:王者归来11.193亿3加勒比海盗2:亡灵宝200610.662亿藏62017玩具总动员310.632亿0加勒比海盗4:惊涛骇201810.439亿浪12019爱丽丝梦游仙境10.243亿0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2001010.019亿士819914狮子王9.516亿42001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9.344亿919920侏罗纪公园9.147亿319931独立日8.170亿619834E.T.外星人7.929亿219947阿甘正传6.77  4资料来源:豆瓣网站。

无法衡量出商品质量的变动。在上面电影票房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榜单上的绝大部分位置都被近几年的大片占据,这当然不全是票价上涨的结果,影片质量的提高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现代电影有着更清晰的画面、更动听的音效、更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更刺激的特效,等等,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我们知道,价格和质量是商品的两个重要维度。购买商品的时候,消费者的目的不是买到最便宜的商品,也不是买到质量最好的商品,而是买到最合适(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传统的经济分析,往往集中于商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质量。忽视质量对CPI的核算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试想一下,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而质量提高,那么一块钱的价值就提高了,而只专注于价格变化的CPI却无法反映出因为质量提高而导致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生活成本的下降。风靡世界市场的苹果手机iphone,从一代到六代,上市之初的专卖店价格一直稳定在5,000元左右,但手机功能和质量却实现了巨大的飞跃。CPI很难把这一变化反映出来。

CPI核算存在的这三个问题,使得它常常会高估通货膨胀率。比如在中国,食品占CPI的比重较高,而前面介绍过,近几年食品价格的波动非常明显,进而导致CPI的波动也比较明显,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估加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要求我们也要不断降低食品在CPI核算中的权重,进而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化。

CPI与其他经济数据的关系

经济指标多种多样,有的指标之间关系密切,进而容易造成混乱。例如,我们已经知道,CPI和GDP之间是不同的。CPI反映消费价格的变化情况,是一个相对数;而GDP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是一个绝对数。CPI的变动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物价变动情况,是观察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而GDP的变化则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

但普通人极容易将CPI与GDP平减指数相混淆,因为这两者的作用非常接近,可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而不反映在CPI上。其次,GDP平减指数只涉及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商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只要该商品进入了普通大众的消费生活,在CPI核算时就会将它纳入其中。此外,在计算方法上,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而且,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来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允许当GDP的组成成分变动时,一篮子产品随时间变动。

我们还知道,CPI是一种最重要的价格指数,而通货膨胀的计算是以价格指数为基础的,于是,我们还需要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在实践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但通货膨胀既然是指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价格普遍上涨,那么用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价格指数从所包括的内容上也应既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品又包括生产资料。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不计算这样的价格指数。由于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价格指数是最能全面、充分地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虽然CPI是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CPI涨得较快就意味着出现了通货膨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CPI判断通货膨胀的标准不同,也可以说是通货膨胀对CPI的容忍度不同,通常发达国家的容忍度要低些,发展中国家要高些。

几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CPI的内容、作用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关注商品价格,也自然要关注CPI的大小。不过,关于CPI,还有几个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首先,CPI没有直接包括房价。原因如下:一是统计口径的问题。CPI的统计口径必须与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消费分类相一致,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进而可以进行比较。国际上的惯例是,购买商品房属于投资行为,不属于消费行为,所以现行CPI不能直接反映商品房价格的变动。二是时期的问题。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商品房购买是一种在短期内集中支付大量货币的行为,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但所购商品房却用于今后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消费。当期的实际住房消费对应的只是整个住房价格的一部分(即折扣)。按照国际惯例,这部分住房的消费价格通常用住房的租金来代替,而不能将房地产价格纳入居民日常消费价格变动中。不过,尽管CPI没有把房价计算在内,但并不是说CPI和房价没有关系,因为CPI中的居住类价格主要包括房租、水电、购买商品贷款的利息、物业管理、房屋装修,这些都是居民所要支付的费用,这几方面的价格变动也同房地产价格有密切的相关性。

普通公众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CPI数据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一个原因是,CPI是一个平均的综合指标,而普通人则极容易为日常消费的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化所迷惑,例如猪肉、大蒜、生姜、大葱等等。另外,个人的消费结构与CPI篮子中各大类商品的权重不一致,普通居民关注更多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的商品及服务也更广泛,因此在加权计算时,既包括了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被低估了。除此之外,时期和区域的因素也会影响个人对物价的看法,从而形成与统计部门公布的CPI不一致的感觉。

不过,这并不是说,当公众的感受和CPI不一致时,就是我们的感觉出了问题。客观地讲,CPI核算本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目前统计调查部门定期编制和发布的CPI,基本上反映了全社会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CPI和人们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与人们不了解CPI的具体编制过程、对比口径、对比基期差异和各自的收入水平不同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第三章贸易

用什么方法能把普通的衣服变成飞机呢?在劳动时间一定且各种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所能生产(进而消费)的商品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吗?在2006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激烈冲突中,以色列经济受到的冲击非常小;而到了2009年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它的经济也随之进入衰退。咫尺之遥的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竟不及远在天边的经济危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上述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交易或贸易(trade)。

世界是平的。受益于科技的进步,运输成本不断下降,通信技术日益提高,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即便是对普通大众而言,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就消费了“洋货”或者“进口货”。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变成了“世界的工厂”,国外的商场里摆满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实际上,对外贸易也恰恰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已经是整个社会的共识,放眼全球,你也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在封闭条件下发展、强大起来的。

贸易的发展和现状

经济学中的理论有的着眼于个体决策,有的关注两人贸易,还有的关乎整体经济运行。在一人的“鲁滨逊世界”中,经济内容要相对简单一些,只有生产和消费行为;一旦出现两人世界,就会有贸易发生,增加了交换和分配的内容;而在三人(或多人)的世界中,一个完整的社会雏形就出现了,经济活动的内容就更丰富、更复杂,例如其中会涉及公共选择的问题。我们这里只关注交易或者贸易的问题。

贸易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文明是一道发展起来的。以中国为例,海外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以前。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海外贸易的典范,当时的中国已经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商船的远航延伸至波斯湾。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船队遍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并远至东非海岸,为古代官方贸易的顶峰。但到了明中叶以后,类似的海外贸易因“海禁”而逐渐衰落。

与海外贸易一同发展起来的是贸易港口。中囯古代主要贸易港口,像广州、泉州、杭州和宁波等,其繁华程度盛极一时。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皿等,进口多为香料、药材、毛织品、棉织品等。

国际贸易活跃的同时,和平时期的国内贸易也非常繁荣,有学者统计,仅在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左右),全国有大小城镇37,844个,其中乡村集市约36,114个,而西方即便是到了1,000多年之后的罗马帝国,城镇数量也不过3,000个左右,人口、集市与城镇规模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而这些恰是一国贸易活跃、经济繁①荣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关闭已久的国门又重新向世界打开了。经济学上,反映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是贸易开放度(Trade Openness),它衡量了一国某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国当年GDP的比重。

从图3-1中有关GDP和货物进、出口的关系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贸易额也保持了迅速增长的势头。2007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使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对货物出口的影响更大。结合图3-2我们发现,中国的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保持在30%的水平,之后迅速增加到40%、50%,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的65%。这个比值在近几年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1年为43%。实际上,从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各国为了缓解国内的经济状况,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国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出口下降也在意料之中。未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段时期内货物出口的减少几乎是必然的,这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拉动内需以弥补外需的不足或下滑。图3-1 中国的GDP与货物进、出口总额(1978—2011,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图3-2 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1990—201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贸易的作用

互通有无

早期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用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来换取自己没有的商品,我们在乡村集市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中都能观察到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能够自己生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慢慢丰富起来了,加上人的多样化需求特性,交易(或者贸易)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加强,主、客观条件也不断成熟,②交易开始出现,实体的市场雏形也在早期的祭祀场所周边出现。但早期物物交易的条件过于苛刻,不仅要求双方的商品互为所需,而且,他们还必须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就交易条件(或交换价格)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而货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交易和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与个人交易相比,国家间的贸易(或交易)活动,有的是政府间出于政治的目的,相互赠予礼物,但更多的是民间贸易的往来。例如前面提到的“丝绸之路”,商队把中国的商品带到海外出售,回来的时候再带回我们需要的香料、纺织品等。从交易的内容上看,相当一部分商品是我们不生产的,或者在国内很难找到类似替代品的。

促进分工

同我们以往对分工与交易的关系的看法不同,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分工的目的(或原因)而非结果。也就是说,专业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以使自己过上比自给自足经济更好的生活。这是对交易或者交换的看法的一次重要飞跃,我们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为了探究国家富裕的原因,斯密对现实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考察,在著名的“扣针厂”的例子中,他发现,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分工)相比,现代化的生产会将扣针的整个生产工序分成十八道:抽铁线、拉直、切截、削尖、打磨……一个人负责一道或者几道。这样算下来,现代工厂中,每位工人的产量是传统方式的二百多倍。生产效率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思考国家的贫困与富裕之谜,他找到的答案是③分工或专业化。

不过,这种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绝不是武断、刻意地将生产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然后让专人负责,而是由经济自动演化和催生出来的,这种观点与影响斯密的苏格兰启蒙思想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任意地分工都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话,那日常生产中,每道工序都会被无限地细化,分工的边界(或者程度)在哪里呢?斯密认为,是“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分工的程度”。也就是说,生产者所面临的市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举个例子。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我曾经认识一位老木匠,手艺精湛,远近闻名。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他的主要身份是一位农民,主要的工作自然也是田间劳作。在农闲之余,如果自己家或者有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修葺房屋,他就帮忙做一些门窗或座椅板凳之类的家具。仅仅靠木匠活儿没法养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副业或者帮工,目的多是出于生活上的互助,而不是经济利益。后来老木匠有了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可不想像他们的师父那样只把木匠活儿当成一个副业,眼光也没有仅仅局限在本村。两个人眼中的市场是整个乡、县甚至省。学了两年手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农村之际,他们合伙在乡里开了一家小的木器厂,两个人在生产中分工明确、各展所长,一开始是为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家做家具,后来市场扩大到整个县城,工厂也越做越大,搬到了城里,人手在增加,工厂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专业化程度加深,要不然产品供不应求。一个人造不出船没问题,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块能造出来就行;况且,木匠活已经开始机械化或者自动化了,有电锯、电刨这样的现代化工具设备,手艺不精也不是大问题了,最重要的是市场,即交换的需要。

虽然斯密看到了导致分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解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时,他却犯了一个错误。斯密之前流行的是一种叫作“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金银才代表财富,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进而主张“多出口,少进口,甚至是不进口”。斯密在《国富论》中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用“绝对成本理论”来解释贸易,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看来也不正确。“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就一种商品而言,哪国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由它来生产。例如,同样生产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的话,英国所需的工时分别是100和120,而葡萄牙的是110和80,那么英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呢绒而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双方按照一定的比率交换后,状况都会变好(产量提高或者节约成本)。说斯密犯了错误是因为,如果一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国的话,两国就没有进一步贸易的可能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深受斯密的影响,他看到了后者贸易观点上的错误,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便我们生产所有的产品的成本都比别国绝对地低,也不代表我们什么都应该自己生产,而是应从其中选择相对成本最低的那种商品来生产;反之,如果我们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别国绝对地高,也不意味着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就没有我们的地位。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漂流到荒岛之上,为了生存,必须寻找“衣服”和“食品”这两种商品。他们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生产然后再交换。假设张三把全部时间都用来生产一种商品的话,正常情况下每月可分别生产20单位的食品或20单位的衣服;而相应地,李四每月的产量为30单位的食品或60单位的衣服。如果按照斯密的观点,李四生产什么都比张三有效率(成本更低),因此这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易。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每个人只能消费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假设张三生产并消费两种商品的数量是8单位和12单位,李四是9单位的食品和42的单位的衣服。两个人都像平时那样生产,没有偷懒,也不用起早贪黑。

在技术和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两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呢?乍一看二者的生产情况,我们立刻发现,李四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张三更有效率或者优势,他怎么会同意和张三进行交换呢?但答案是,会的。例如,张三向李四提议,“我们两个别什么都生产了,以后我专门生产食品,你专门生产衣服,然后我用10单位的食品换你15单位的衣服,这样我们两个都会变好”。这种说法对吗?也就是说,李四会接受这个提议吗?我们看,如果张三和李四分别专业化地生产食品和衣服的话,产量分别是20和60,按照10∶15的条件交换然后再消费,张三的消费组合是(10,15),李四的消费组合是(10,45)。同之前自给自足条件下的消费情况相比,两个人在两种商品上的消费都有所增加,的确是变得更好了,所以,李四没有理由拒绝张三的这个提议,详情见下表3-1。表3-1 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生产和消费 张三李四 食品衣服食品衣服生产可能性20203060(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最大产量)812942自给自足下生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