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别录(辑校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36:43

点击下载

作者:(梁)陶弘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医别录(辑校本)

名医别录(辑校本)试读:

内容提要

《名医别录》,旧题梁·陶弘景撰。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有重要本草文献学价值的著作,收录了汉代至魏晋时名医在《神农本草经》中增附的资料,是这一时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原书早佚。本书是由辑校者从吐鲁番出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敦煌出土的《新修本草》残卷,以及《千金翼方》现存本草书和类书中,辑出药物七百余种,依敦煌出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中药物七情药编次而成。

本书为三卷。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载药193种,中品243种,下品294种。每品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次序排列,每种药物的前后编排次序还参照了《新修本草》药物三品目次。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正名、性味、主治、异名、产地、采收季节,以及用法、用量、剂型、七情畏恶等,所附的方剂,也大多来自当时的名医和民间有效验方。由于本书所载的药物较《神农本草经》多300余种,内容广泛而丰富,因此,对学习研究本草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临床工作者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依附底本辑复的过程中,同时参证了《大观》、《政和》、《图经》等本草著作以及《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于每条之后,引列诸说,对错讹、脱误、歧异等处,作了校勘,有的并加了按语。对《本经》和《别录》文的区别也作了文字说明。为使读者了解《别录》在《本经》的基础上增附和发展的情况,于相关之处将《本经》文附上,以供参阅。书后还附有药名索引,以备读者查阅。

整理说明

父亲尚志钧先生(1918.2-2008.10),在求索本草的路程上,“学贵乎博、业贵乎精、心贵乎虚”的人生格言伴随着他走完了一个甲子。举凡本草学方面的古籍,父亲都做过潜心研究、探讨和比较。其一生共发表论文268篇,辑复、校注、注释、集纂本草古籍和编写医、药学方面专著达30余部,摘录卡片7200张。《名医别录》(辑校本),是父亲在1962年研究六朝时期药物运用情况开始整理的,他用了两年时间,从多种本草书残卷、现存本草书和类书中,辑得资料2000余条,经过逐条考证,剔除重点,归并后得药745种,并参证了《大观本草》等70多部书,出校注2653条,于1964年完成清稿。

1965年初,父亲将《名医别录》清稿投寄人民卫生出版社,同年5月,清稿被退回。1966年“文革”期间,存放在父亲办公室的《名医别录》清稿和7200张卡片全部丢失。1974年,从悲伤中走出来的父亲,把藏在家里的《名医别录》草稿翻出来,又重新整理出一个简化本,于1973年由皖南医学院油印,向国内学界交流。

1978年初,父亲收到友人耿鉴庭先生(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的来信,信中说:你丢失的《名医别录》,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转来我处审阅,只见署名处已被冒名者擦改为“梁某”,你的笔迹和芜湖医学专科学校的稿纸没有变化,耿先生随信还附了一封卫生部中西医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1977年12月29日给梁某的信:“你11月7日的信收到,已阅,《名医别录》已转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在联系能否出版……”

父亲得此消息,非常焦急。立即向安徽省中医局等有关部门书写报告,连同耿先生的信一同复印,用挂号信寄出,请求调查核实。几经周折,物归原主,失而复得的《名医别录》清稿,终于在1986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清稿到出版历时22年,这也许正是命运对父亲矢志不渝,醉心研究本草的一种默默肯定和回馈呢!

2008年4月,父亲拖着抱病的身体,和我们谈到《名医别录》(辑校本)渴望整理再版的心情,他认为:“如果要研究两汉魏晋时期的药物学成就和发展,那就要参考该书。又,《名医别录》历来有很多争论问题,需要有人去研究。如果重新出版此书,可以激发更多同仁继续研究它,指正它;也可以考虑把我这些年在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放在书尾,供阅读者参考指教。”可惜,2008年10月9日,父亲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今天承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名医别录》(辑校本)终于整理出版。了却了父亲的遗愿,父亲在天之灵得以告慰。

在此,谨向为《名医别录》(辑校本)再版做出辛勤劳动的领导、编辑和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次整理,在保持《名医别录》(辑校本)原书特色的前提下,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读者阅读方便,对原书进行了谨慎、细致的整理。主要变动如下:

一、尊重父亲遗愿和观点,在书后附相关论著2篇及相关论文题录。

二、按古籍整理的规则要求,对原书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造字、避讳字等,依文意注释、辑校,进行了斟酌修订。繁体字径直改为简体字,竖排改为横排。

三、对原书中的漏字、错讹缺笔字及标点符号,径直改正,不做夹注。

四、为保持古籍的原貌,本着“改错存异”的原则,对原书的中药名称(原书引用的各种古籍文献对同药异名、正误、注释等进行了考证)基本予以保留,以客观地反映原书的全貌。

五、对原书“

辑校说明

”后的注释,及书后附录的参考文献,既考虑到古籍文献的特殊性,又兼顾本书原貌及参考文献著录的具体要求,对书名项、著者项、出版项、稽核项进行了重新整理编排。

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尚元胜 尚元藕2013.8辑校说明

一、作者的确定

本书所辑录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大观》、《政和》等本草中黑字。该黑字源出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墨书文字,该墨书文字,是陶弘景包综魏、晋诸名医附经为说的文字,经过整理而成。所以本书题陶弘景撰。

二、底本的确定

本书所用底本,以现存散见各书最早引用《名医别录》原文为底本。首先用吐鲁番出土《本草经集注》残卷为底本,当《本草经集注》所缺(按《本草经集注》残卷仅存豚卵、屎、天鼠屎、鼹鼠四味药,其余皆缺)即以敦煌出土《新修本草》残卷为底本,如《新修本草》残卷所缺(按《新修本草》残卷仅存草部下品之上,即自“甘遂”至“白蔹”等三十味药是存在的,其余皆缺),即以武田本《新修本草》为底本,武田本所缺(按武田本《新修本草》仅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十九,其余皆缺)即以傅氏影印《新修本草》为底本,傅氏影印本所缺(按傅氏影印本缺草类和虫鱼类)即以孙思邈《千金翼方》为底本,《千金翼方》所缺(按《千金翼方》缺佊子和《新修本草》的注文)即以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为底本。

三、核校本的选用

核校本主要用来区分《本经》文和《别录》文。因本书所用的底本,多数是用《新修》、《千金翼方》作底本,但该二书中无《本经》、《别录》标记,必须借助于各种版本《大观》、《政和》中白字标记来区分《本经》、《别录》的文字。

由于不同版本的《大观》、《政和》其白字标记不尽相同,如成化本《政和》及商务印书馆版《政和》中菖蒲、龙胆、白英、麝香、鹿茸、姑活条文无白字标记,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政和》曾青条亦无白字标记,不仅这几味药标记有差异,而且很多药物条文白字、黑字标记亦有出入,因此,必须根据其他种版本的《大观》、《政和》旁证之,才能确定菖蒲、曾青等条是否属《别录》的文字。有时还须参考明清诸家所辑《本草经》来做旁证。

核校本以宋代前本草为主,宋以后的本草,其中散见的《别录》资料,多数已为后人所改动,非庐山真面目,不能作为本书辑校的依据。

四、有关《本经》、《别录》文的区分

在核校时,如遇核校本《本经》文和《别录》文标记不同于底本时,但又不能确定底本是否有误,仍以底本为正。例如卷下“屎”条的《别录》文,原以吐鲁番出土《本草经集注》残卷为底本,该残卷“屎”条中,有“生高谷山”四字作朱书《本草经》文,但核校本《大观》、玄《大观》、《大全》、《证类》、《政和》、成化本《政和》、《品汇》、《纲目》等皆注作《别录》文,又孙本、黄本、顾本、森本、狩本均不取此四字为《本草经》文,按核校本应订为《别录》文,但又不能确定底本属误,所以本书仍从底本为正,不取此四字为《别录》文。

在核校时,如能确认底本对《本草经》文和《别录》文标记有误,即依核校本订正。例如卷下“白蔹”条,原以敦煌出土《新修本草》残卷为底本,底本“白蔹”条有“无毒”二字作两种标记,“无”字作朱书《本草经》文标记,“毒”字作墨书《别录》文标记。通检《大观》、玄《大观》、《大全》、《证类》、《政和》、成化本《政和》皆作《别录》文,森本、狩本、孙本、黄本、顾本亦不取此二字为《本草经》文,按此二字应为《别录》文,本书即订正“无毒”二字作《别录》文。

五、校勘

在确定《名医别录》文后,对于文中字句歧异、增衍、脱漏的均作了校勘。如遇底本与核校本有不同时,但又不能确定底本有误,仍以底本为正。例如卷下“乌头”条全文,原以敦煌出土《新修本草》为底本,底本“乌头”条中有“力视”二字,此二字在《千金翼》、《大观》、玄《大观》、《政和》,成化本《政和》、《大全》、《证类》、《品汇》、《纲目》、《图考长编》、《疏证》等核校本中均作“久视”,从完整句子来看,核校本作“目中痛不可久视”,而底本作“目中痛不可力视”并无错误,所以本书仍以底本为正。如能确定底本有误,即据底本订正。例如卷中“羖羊角”条,原以武田本《新修本草》为底本,底本“羖羊角”条中有“欬味”“补寒”等语,各核校本如《千金翼》、《大观》、玄《大观》、《大全》、《证类》、《政和》、成化本《政和》、《品汇》、《纲目》等均作“咳嗽”“补中”,本书即从核校本订正为“咳嗽”“补中”。

在校勘时,如能确定底本有脱漏,即据核校本补。例如卷上“蔓荆实”条,原以武田本《新修本草》为底本,“蔓荆实”条中有“去长”二字,其他各本如《千金翼》、《大观》、玄《大观》、《大全》、《证类》、《政和》、成化本《政和》、《品汇》、《经疏》、《纲目》、《图考长编》等均作“去长虫”。本书即根据核校本补“虫”字。

在校勘时,如能确定底本有增衍者,即据核校本删。例如卷下“苍石”条,原以武田本《新修本草》为底本,底本“苍石”条中有“无毒有毒”四字,其他核校本如《千金翼》、《大观》、玄《大观》、《大全》、《证类》、《政和》、成化本《政和》、《品汇》、《图经衍义》、《纲目》等皆作“有毒”二字,并没有“无毒”二字,本书即据核校本删“无毒”二字。

在校勘时,如底本与核校本有字句歧异者,即作理校,据药物作用来推断底本正误。例如卷上“茯苓”条,原以武田本《新修本草》为底本,底本“茯苓”条中,有“好唾”二字。在玄《大观》作“好垂”,在《千金翼》、《大观》、《品汇》作“好唾”,在《政和》、成化本《政和》、《大全》、《证类》、《纲目》、《图考长编》、《疏证》等作“好睡”。按:“唾”与“睡”字形很相近,可能因传抄舛误,但从药物作用推论,“好唾”较可信,因茯苓利水,利水能治“好唾”,当以“好唾”为正。

在核校时,如遇某些字的古今写法不同,即改用现行的写法。例如“闭”、“脑”、“桑”、“叶”、“枣”、“因”、“热”、“蛇”、“血”等字,在武田本《新修本草》、傅氏影印本《新修本草》、敦煌出土《新修本草》皆作“閇”、“”、“桒”、“”、“”、“囙”、““”、“虵”、“”等,本书不按《新修本草》写法,而是采用一般通行字的写法。

在校勘时,对某些义同形异的字,如“能”与“耐”、“华”与“花”、“创”与“疮”、“痰”与“淡”……都是古今通假,本书辑录时,原则以原底本为正,未作统一的规定。

在校勘时,对某些避讳字,现在仍改正过来。例如“治”、“世”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讳,而被改为“疗”、“俗”。苏敬的“敬”字,因避宋代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讳,被改为“恭”字。“玄参”的“玄”字,因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被改为“元”字等。

在核校时,如有义可两存者,即在校记中说明之。例如铜镜鼻条,有“生桂阳”三字。各种版本《大观》、《政和》皆作黑字《别录》文,各种辑本《本草经》亦不取此三字为《本草经》文。据此,则“生桂阳”三字应为《别录》文。但是陶弘景注此文时,却说“本经云,生桂阳”。按陶氏所注,“生桂阳”三字应为本经文。二说不同,即在校勘记中,并存其说。

六、关于药物正名及畏恶的说明

本书辑的药物正名,一般以《新修》、《千金翼》、《大观》等书所用的药名为正名。

药物条文,悉依底本文字为正。但有些《别录》文,由于在陶氏《本草经集注》中是分析插入《本经》条文有关内容之下,如性味及有毒无毒,即插入《本经》性味之下,主治症即插入《本经》主治症之下,因此性味的“味”字,主治的“主”字,以及“久服”二字等,一般都系借用《本经》朱字,本书辑录时,亦将此等借用的“味”、“主”、“久服”等朱字亦并辑入《别录》文中。

查吐鲁番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文有“主治××”,或“治××”,但卷子本《新修本草》仅作“主××”,或“疗××”。此因避唐高宗李治的“治”字讳,把“主治”的“治”字删掉,剩下一个“主”字,或把“治”改成“疗”。因此自唐以后本草皆沿袭《新修本草》旧例,药物条文中只有“主××”或“疗××”。本书在辑校时,仿吐鲁番出土《本草经集注》之例,在药物条文中用“主治××”或“治××”。

每条正文末,附以七情畏恶资料,用小字书写,以别于正文。关于七情资料,《本草纲目》注出典为徐之才文,其实《纲目》所引七情资料,早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已有著录。《证类》“前胡”条,陶弘景注云:“本经

上品

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亦有畏恶,明畏恶非尽出本经”。按前胡是《别录》药。其畏恶为:“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陶弘景认为《别录》药有畏恶资料。据此,本书将敦煌出土《本草经集注》所列畏恶资料分别附在各药条文末。但这些资料,《纲目》均注出典为徐之才,本书在校记中均加以说明之(按:陶弘景比徐之才早几十年)。

七、本书辑复后的药味数量及编排《大观本草》、《政和本草》收载《名医别录》药物730种,后因《新修本草》中新增的药,如“珂”、“鲛鱼皮”、“龙脑”、“芸薹”等,皆引用《别录》资料,据此可知《名医别录》原书应有此等药,所以本书即把此四味药收入书中。又《千金翼方》有“北荇华”、“领灰”,《太平御览》有“卢精”,这三味药可能是《别录》资料,故本书亦收载之。又《嘉祐本草》和《本草衍义》在“女菀”中注云:《新修本草》删去“白菀”,则“白菀”亦当属《别录》药,所以本书亦收录之。又如“五石脂”在《本草经集注》作一条计算的,但陶弘景注云:“五石脂……《别录》各条。”据此可知“五石脂”在《名医别录》原书中是分作五条的。对于增收药物,皆加方括号为标记,作为本书附录药物。

本书编排时将收载730种药,按上、中、下三品,分为三卷。卷一为上品,载药193种;卷二为中品,载药249种;卷三为下品,载药294种。每一卷的药物又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等次序排列,这种排列是依据敦煌出土《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药物七情药目次编排的。

八、辑校底本与核校本

在每味药物后所附参考文献首注中,开头所列的书名是药物条文的底本,余下的书名为核校本。除首注外,余下的注文是校勘的说明。在这些校勘说明中,除校订《别录》条文外,对那些转引的《别录》资料,出现谬误时,亦作了校正说明。参考文献首注和校勘注中所用的书名,都是简称,为方便读者查阅予以说明如下:

1.吐鲁番出土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残卷,(梁)陶弘景撰 1952年罗福颐影钞《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

2.《本草经》断片,1947年万斯年译收入《唐代文献丛考》中,1957年商务印书馆版。

3.《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撰 敦煌石室出土的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第一序录。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吉石盦丛书》影印本。

4.武田本《新修》,日本武田长兵卫商店制药部内的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据唐写卷子本《新修本草》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在昭和十一年(1936)用珂版复印本。

5.敦煌卷子本《新修本草》残卷,敦煌出土的《新修本草》残卷,1952年罗福颐影写《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

6.《新修》,日本天平三年(731)田边史抄的苏敬《新修本草》,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籑喜庐丛书》影印本。

7.《千金方》,(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影印。

8.《千金翼》,(唐)孙思邈撰《千金翼方》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影印。

9.《和名》,(日)本深江辅仁撰《本草和名》大正十五年(1925)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据日本宽政八年(1796)刊本影印。

10.《和名类聚钞》,(日本)源顺撰清光绪丙午年(1906)龙璧勤刊印杨守敬所得抄本。

11.《医心方》,(日本)丹波康赖撰 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原影卷子刊本。

12.《大观》,(宋)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清光绪三十年(1904)武昌柯逢时影宋并重校刊本。

13.玄《大观》,(宋)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日本安永四年(1775)望草玄据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翻刻。

14.《大全》,《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彭端吾据籍山书院重刊王大献本翻刻。

15.《证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元翻刻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张存惠晦明轩本。

16.《政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921~1929年商务印书馆影印金泰和甲子下己酉晦明刊本,《四部丛刊初编·子部》刊本。

17.成化本《政和》,明代成化四年(1468)山东巡抚原杰等据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翻刻本。

18.《图经衍义》,(宋)寇宗奭撰《图经衍义本草》,192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

19.《品汇》,(明)刘文泰等撰《本草品汇精要》,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抄本铅印。是书摘录《证类本草》主要内容汇集而成,对历代文献出典以文字注之,但对《名医别录》资料注作“名医所录”,对历代医方的内容注作“别录云”,是极易误解的。

20.《经疏》,(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该书名为《神农本草经》,实际上是一部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书中对本经和别录的资料,皆无区别。

21.《疏证》,(清)邹澍撰《本经疏证》,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虽名《本经》,实乃一部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书中《本草经》文,用黑体字表示之。

22.《续疏》,(清)邹澍撰《本经续疏》,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书附在《本经疏证》内,也是一部综合性的本草著作,书中《本草经》文,用黑体字表示之。

23.《纲目》,(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影印。

24.《乘雅》,(明)卢之颐撰《本草乘雅半偈》,南京图书馆藏本。

25.《草木典》,清康熙时敕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26.《禽虫典》,清康熙时敕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27.《食货典》,清康熙时敕修《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28.森本,指日本嘉永七年(185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日本森氏温知药室本影印本。

29.狩本,指日本文政七年(1824)汤岛狩谷望之志辑《神农本草经》,南京图书馆藏手抄本。是书取《证类本草》中的白字本草经文,按《新修本草》药物目录次序编排的。并以元刊本《大观本草》校注之。

30.孙本,指清嘉庆四年(1799)孙星衍 孙冯翼合辑《神农本草经》,1955年商务印书馆版铅印本。

31.黄本,指(清)黄奭辑《神农本草经》,清光绪十九年(1893)仪征刘富增刻的《汉学堂丛书》本。是书全抄孙本,仅在书末补录几条本草经轶文而已。

32.顾本,指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陵山人遗书本影印。

33.《通志略》,(宋)郑樵撰《通志略·昆虫草木略》,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本。

34.《群芳谱》,(清)刘灏等编撰《佩文斋广群芳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该书是在明·王象晋《群芳谱》的基础上增修而成。书中把杂录的资料冠以“别录”作白字标题,其含义绝不同于《名医别录》。

35.《御览》,(宋)李昉等修纂《太平御览》,上海涵芬楼影印。

36.《图考》,(清)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959年商务印书馆版。

37.《尔雅》,商务印书馆版四部丛刊本《尔雅注疏》。是书郭璞注时所引的本草资料,皆与现存古本草中所载内容不同。

38.《尔雅疏》,(宋)邢昺注《尔雅注疏》,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四部备要本。

39.《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注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四部备要本。

40.《急就篇》,(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宋)王应麟补注 光绪五年(1879)福山王氏刻本(天壤阁丛书本)。

41.《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著 商务印书馆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42.《梦溪笔谈》,(宋)沈括著 胡道静校注 名《梦溪笔谈校证》。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书卷二十六《药议》引有本草资料。

43.《梦溪补笔谈》,(宋)沈括著 胡道静校注,名《梦溪补笔谈》。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书附刊在《梦溪笔谈校证》一书中。

4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勅修《艺文类聚》,1959年中华书局据宋绍兴本影印。是书卷八十一至八十九引有本草资料。

45.《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光绪戊子(1888)南海孔广陶三十有三万卷堂刊本。

46.《初学记》,(唐)徐坚等撰 古香斋袖珍本。是书卷二十七至三十有本草资料。

47.《一切经音义》,(唐)西明寺翻经沙门(释)慧琳撰日本元文三年(1738)搏桑雒东狮谷白莲社刻本。

48.《事类赋》,(宋)吴淑撰 清嘉庆癸酉(1813)聚秀堂翻刻剑光阁本。

49.《事类备要》,(宋)谢维新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明嘉靖丙辰(1556)夏氏据宋本复刻本。是书分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五大部分,其中别集有本草资料。

50.《事文类聚》,(宋)祝穆撰《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明翻刻元刊本。

51.《翰墨全书》,(宋)刘省轩撰《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元刊本。是书分前集、后集两大部,前集和后集各按甲、乙、丙……分为十集,合共为二十集,每一集又分若干卷,其中后戊集卷一至卷四有本草资料。

52.《锦绣万花谷》,明嘉靖十四年(1535)徽藩刊本。是书分前集、后集、续集三大部,其前集卷三十至三十九有本草资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不著撰人名氏,其原本成于淳熙中(1174—1189)。

53.《海录碎事》,(宋)叶廷珪撰 明万历戊戌(1598)刊本。是书卷十四至卷二十二有本草资料。

54.《记纂渊海》,(宋)潘自牧撰 明万历己卯(1579)胡维新刻本。是书卷九十至卷九十九有本草资料。

55.《渊鉴类函》,(清)张英等奉敕纂 民国六年(1917)同文图书馆复印本。

56.《毛诗疏》,(唐)孔颖达注疏《毛诗注疏》,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四部备要本。

57.《文选注》,(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四部备要本。

58.《编珠》,(隋)杜瞻纂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高士奇刻巾箱本。据《伪书通考》页九四四云是伪书。

59.《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原撰(宋)孔传续撰 明刊本。

60.《博物志》,(晋)张华撰(清)黄丕烈据汲古阁影宋本翻刻,收入士礼居黄氏丛书本。

61.《续博物志》,(宋)李石撰 清康熙戊申(1668)新安汪士汉刊本。

62.《香谱》,(宋)洪刍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3.《刘氏菊谱》,(宋)刘蒙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4.《史氏菊谱》,(宋)史老圃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5.《笋谱》,(宋)(释)赞宁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6.《蟹谱》,(宋)傅肱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7.《橘录》,(宋)韩彦直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8.《茶经》,(唐)陆羽撰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博古斋影印百川学海丛书本。

69.《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 1957年商务印书馆版。

70.《外台秘要》,(唐)王焘著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71.《史讳举例》,陈垣著 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7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撰人佚名 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尚志钧1964年3月上品

卷第一

(1)

玉屑 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2)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恶鹿角。(3)(4)

玉泉 无毒。主利血脉,治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5)(6)(7)目。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畏款冬花。

〔《本经》原文〕

玉泉,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朼。生山谷。(8)

丹沙 无毒。主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久服轻身神仙。作末名珍珠,光(9)(10)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采无时。恶磁石,畏咸水。

〔《本经》原文〕

丹沙,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11)

水银 有毒。以傅男子阴,阴消无气。一名汞。生符陵,出(12)于丹沙。畏磁石。

〔《本经》原文〕

水银,味辛,寒。主疥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13)

空青 味酸,大寒,无毒。主益肝气,治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久服令人不忘,志高神仙。生益州及越嶲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14)(15)采,亦无时。

〔《本经》原文〕

空青,味甘,寒。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山谷。(16)

曾青 无毒。主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治头风、脑中(17)(18)(19)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生蜀中及越嶲,采无时。畏(20)菟丝子。

〔《本经》原文〕

曾青,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癥坚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山谷。(21)(22)

白青 味酸、咸,无毒。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采无时。

〔《本经》原文〕

白青,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23)

扁青 无毒。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生朱崖、武都、朱提,采无时。

〔《本经》原文〕

扁青,味甘,平。主目痛明日,折跌痈肿,金创不瘳,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久服轻身不老。生山谷。(24)(25)

石胆 味辛,有毒。散癥积,咳逆上气,及鼠瘘、恶疮。(26)(27)一名墨石,一名碁石,一名铜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28)(29)庚子、辛丑日采。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

(30)白薇。

〔《本经》原文〕

石胆,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生山谷。(31)

云母 无毒。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治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云华,五色具。一名云英,色多青。一名云液,色多白。一名云(32)沙,色青黄。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齐庐山,及琅琊北定(33)(34)山石间,二月采。泽泻为之使,畏蟮甲,反流水,恶徐长卿(35)。

〔《本经》原文〕

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36)(37)

朴消 味辛,大寒,无毒。主治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炼之白如银,能寒、能热、能滑、能(38)(39),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岁不变,色青白者(40)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一名消石朴。生益州有咸水之阳,采

(41)(42)无时。畏麦句姜。

〔《本经》原文〕

朴消,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43)(44)

消石 味辛,大寒,无毒。主治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天地至神之物,(45)能化成十二种石。生益州,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萤火(46)(47)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

〔《本经》原文〕

硝石,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消。生山谷。(48)

矾石 无毒。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岐伯云:“久服伤人骨。”能使铁为铜。一名羽泽。生河西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49)时。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本经》原文〕

涅石,旧作矾石,据郭璞注《山海经》引作涅石。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生山谷。(50)

芒消 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51)气,破留血、腹中淡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52)淋,推陈致新。生于朴消。石韦为之使,畏麦句姜(53)

滑石 大寒,无毒。通九窍、六府、津液,去留结,止渴,(54)令人利中。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脆石,一名番石。生赭阳(55)、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石韦为之使。恶

(56)曾青。

〔《本经》原文〕

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57)

紫石英 味辛,无毒。主治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生太山,采无时。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共治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共治霍乱。畏扁青、附子,不欲鳝(58)(59)甲、黄连、麦句姜。

〔《本经》原文〕

紫石英,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山谷。(60)

白石英 味辛,无毒。主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耐寒热。生华阴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61)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62)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本经》原文〕

白石英,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生山谷。(63)

青石脂 味酸,平,无毒。主养肝胆气,明目,治黄疸,泄痢,肠澼,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生齐区山及海崖,采无时。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黄石脂

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64)莺雏,采无时。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65)

白石脂 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气,厚肠,补骨髓,治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长年。生(66)太山之阴,采无时。得厚朴并米汁饮。止便脓。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67)

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治阴蚀疮,止肠澼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68)墨。出颍川阳城,采无时。

〔《本经》原文〕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中。(69)(70)

太一禹余粮 无毒。主治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生太(71)山,九月采。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本经》原文〕

太一余粮,味甘,平。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

一名石垴。生山谷。(72)

禹余粮 平,无毒。主治小腹痛结烦疼。一名白余粮。生东(73)(74)海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本经》原文〕

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75)

青玉 味甘,平,无毒。主治妇人无子,轻身不老,长年。(76)一名瑴玉。生蓝田。(77)(78)

白玉髓 味甘,平,无毒。主治妇人无子,不老延年。生(79)蓝田玉石之间。(80)(81)

璧玉 味甘,无毒。主明目,益气,使人多精生子。(82)

合玉石 味甘,无毒。主益气,消渴,轻身,辟谷。生常山中丘,如彘肪。(83)

陵石 味甘,无毒。主益气,耐寒,轻身,长年。生华山,其形薄泽。(84)(85)

碧石青 味甘,无毒。主明目,益精,去白皮,延年(86)。(87)(88)(89)

五羽石 主轻身常年。一名金黄。生海水中蓬葭山上仓中,黄如金。(90)

石流青 味酸,无毒。主治泄,益肝气,明目,轻身长年。(91)生武都山石间,青白色。(92)

石流赤 味苦,无毒。主治妇人带下,止血,轻身长年。理(93)如石耆,生山石间。

六芝(94)(95)(96)

:青芝生太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97)(98)华山。黑芝,生恒山。紫芝,生高夏。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署预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人、白瓜子、牡桂共益人,恶恒(99)山,畏扁青、茵陈蒿。

〔《本经》原文〕

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紫芝,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100)(101)

赤箭 主消痈肿,下肢满疝,下血。生陈仓、雍州、及(102)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干。

〔《本经》原文〕

赤箭,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山谷。(103)(104)(105)

龙眼 无毒。除虫去毒。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

〔《本经》原文〕

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106)(107)(108)

猪苓 味苦无毒。生衡山及济阴、宛朐、二月、八月(109)采,阴干。

〔《本经》原文〕

猪苓,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猳猪。生山谷。(110)(111)

茯苓 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112)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113)有根者,名茯神。

茯神(114)(115)

味甘,平。主辟不祥,治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治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116)。

〔《本经》原文〕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夏至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117)

虎魄 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118)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119)

松脂 味甘,无毒,主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120)(121)(122)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治恶风痹。生太山,六月采。

松实(123)

味苦,温,无毒主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九月采,阴干。

松叶(124)(125)

味苦,温。主治风湿痹疮气,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

松节(126)

温。主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127)

松 根白皮,主辟谷,不饥。

〔《本经》原文〕

松脂,味苦,温。主疽恶创,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128)

柏实 无毒。主治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

(129)止汗。生太山。柏叶尤良。

柏叶(130)(131)(132)

味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衂血,利血,崩中,(133)(134)(135)(136)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止饥。四时各依方面采,阴干。(137)(138)

柏白皮 主治火灼,烂疮,长毛发。牡蛎、桂、瓜子为(139)(140)(141)之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麹。

〔《本经》原文〕

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生山谷。(142)

天门冬 味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143)(144)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不饥。二月、三月、七(145)月、八月采根,暴干。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

〔《本经》原文〕

天门冬,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尔雅注》引云“门冬一名满冬”(今无文)生山谷。(146)

麦门冬 微寒,无毒。主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147)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秦名、羊韭,齐名(148)(149)爱韭,楚名乌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150)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151)、八月、十月采,阴干。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畏(152)苦参、青蘘。

〔《本经》原文〕

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坂。(153)

术 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154)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155)、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防风、地(156)榆为之使。

〔《本经》原文〕

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157)

萎蕤 无毒。主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一名荧,一名地节,一名玉竹,一名马薰。生太山(158)及丘陵。立春后采,阴干。畏卤咸。

〔《本经》原文〕

案本条是名医附经为说,其经文为:

女萎,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生山谷。(159)

黄精 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重楼,一名菟竹,一名鸡格,一名救穷,一名鹿竹。生山谷,二月采根,阴干。(160)

干地黄 味苦,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生地黄

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161)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162)(163)饮之。一名芐,一名芑,一名地脉。

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164)恶贝母,畏芜荑。

〔《本经》原文〕

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165)(166)

菖蒲 无毒。主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聪耳明(167)(168)(169)目,益心智,高志不老。生上洛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秦皮、秦艽为之使,恶(170)地胆、麻黄去节。

〔《本经》原文〕

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171)

远志 无毒。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隔(172)气,皮肤中热、面目黄。(173)

久服好颜色,延年。

主益清,补阴气,止虚损,梦泄。生太山及宛朐。四月采根、叶,(174)阴干。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蜚蠊,藜芦、蛴螬,杀天雄、附子毒。

〔《本经》原文〕

远志,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葽绕,一名细草。生山谷。(175)(176)(177)

泽泻 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鹊云“多服病人(178)(179)眼”,一名及泻。生汝南。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畏(180)海蛤、文蛤。

味咸,无毒。主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五月采。

味甘,无毒。主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九月采。

〔《本经》原文〕

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181)(182)

署预 平,无毒。主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183)(184)(185)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秦楚名玉延,郑越名上。生嵩高。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紫芝为之使,(186)恶甘遂。

〔《本经》原文〕

署预,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187)

菊花 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188)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189)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190)(191)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本经》原文〕

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192)

甘草 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193)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术、干漆、苦(194)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经》原文〕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195)

人参 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196)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茯苓为之使恶溲。反藜芦。

〔《本经》原文〕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197)(198)

石斛 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199)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一名禁生,一(200)名杜兰,一名石遂。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201)(202)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本经》原文〕

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山谷。(203)

石龙芮 无毒。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久服(204)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一名石熊,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石边。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干。大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205)

又,水堇,主治毒肿痈疮、蛔虫、齿龋(《唐本注》谓石龙芮俗名水堇)。

〔《本经》原文〕

石龙芮,味苦,平。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生川泽石边。(206)(207)

石龙蒭 微温,无毒。补内虚不足,治痞满,身无润(208)(209)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气。一名龙珠,一名龙(210)华,一名悬莞,一名草毒。九节多味者,良。生梁州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暴干。(211)

又,石龙一名方宾,主治蛔虫及不消食尔。

〔《本经》原文〕

石龙蒭,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注恶毒。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须,一名草续断。生山谷。(212)(213)

络石 微寒,无毒。主喉舌不通,大惊入腹,除邪气,(214)养肾,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通神。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或高(215)(216)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217)(218)、贝母、菖蒲。(219)

又,络石,一名石龙藤。

〔《本经》原文〕

络石,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石鲮。生川谷。(220)

千岁蔂汁 味甘,平,无毒。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一名蔂芜。生太山川(221)谷。(222)(223)(224)

木香 温,无毒。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225)(226)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轻身致神仙(227)(228)(229)。一名蜜香。生永昌

〔《本经》原文〕

木香,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生山谷。(230)

龙胆 大寒,无毒。主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231)(232)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生齐朐及宛朐。二月、八(233)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贯众为之使,恶防葵、地黄。

〔《本经》原文〕

龙胆,味苦、寒。主骨间寒热,惊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名陵游。生山谷。(234)(235)(236)

牛膝 味酸,平无毒。主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237)益精,利阴气,止发白。生河内及临朐。二月、八月、十月采根,(238)阴干。恶萤火、龟甲、陆英,畏白前。

〔《本经》原文〕

牛膝,味苦。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生川谷。(239)(240)

卷柏 味甘,平,微寒,无毒。止咳逆,治脱肛,散淋(241)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久服令人好容体。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时。生常山。五月、七月采,阴干。

〔《本经》原文〕

卷柏,味辛,温。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一名万岁。生山谷石间。(242)(243)

菌桂 无毒。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244)。立秋采。

〔《本经》原文〕

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245)(246)

牡桂 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南海。

〔《本经》原文〕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247)(248)(249)

桂 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250)(251)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252)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踈不足,宣导百(253)(254)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七八月、十月(255)采皮,阴干。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256)(257)柴胡、紫石英、干地黄治吐逆。(258)(259)

杜仲 味甘,温,无毒。主治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260)(261)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262)(263)(264)六月、九月采皮,阴干。畏蛇蜕皮、玄参。

〔《本经》原文〕

杜仲,味辛,平。主要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265)(266)

干漆 有毒。主治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生汉中。夏至后采,干之。半夏为之使,畏鸡(267)子。

〔《本经》原文〕

干漆,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川谷。(268)(269)

细辛 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270)(271)除喉痹,齆鼻风,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曾青、桑根(272)白皮为之使,反藜芦,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273)。

〔《本经》原文〕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