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5:01:3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模块一 备考指南

第1章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大纲

一、考试目标

1.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3.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4.设计教学过程(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

三、试卷结构模  块比  例题  型单项选择题地理学科知识与运44%用材料分析题简  答  题21%教学知识与运用材料分析题简  答  题教学设计35%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约33%100%合  计非选择题:  约67%

四、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反映反气旋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一般来说,表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

A.人口比重 

B.人口数量

C.城市占地规模 

D.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二)简答题

1.以人口增长曲线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有人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讲授法为主”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为什么?(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图甲、图乙和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港口,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的产值很高,污染也很厉害。

问题:(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阅读下面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对地球自转运动的学习,知道了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围绕地轴旋转,那么,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

学生:(集体回答)还有公转运动。

教师:那么地球的公转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大家能不能通过合作,演示一下地球的公转呢?现在全班分组开展这项活动,每个小组4-6名同学分工协作,由每组组长负责,先查询有关资料,如课本、地图册、参考图书、电脑上网等,(教师指着为学生准备的电脑和参考图书)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通过仔细学习充分了解之后,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老师不提供用具,你们自己想办法演示地球公转是如何进行的,然后表演给大家看,看哪组合作得最好,演示表演最正确!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找合适的资料学习了解地球是怎样公转的,有几个组的同学代表在电脑里找资料。教师指导学生上学校局域网,找地理学科栏目内的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中公转的一段模拟动态片。

教师:现在小组演示开始!请其他同学在观看时要仔细,看演示是否正确?应该怎样纠正?

学生开始分组进行演示。有的使用文具;有的使用课桌椅;有的则采用人体进行相互配合;还有小组的学生自己画了一个圆盘表示地球进行地球公转的演示。

教师鼓励方式上有创意的小组。引导其他学生对演示中的正确和错误进行评价,手把手地纠正,直到正确为止。

教师:(针对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地球没有在一个平面上公转;公转同时地球没有自转;公转的时候没有倾斜;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没有形成66.5°的夹角;公转时地轴没有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都属于同学们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

教师用地球仪再正确地演示一遍。打开电脑资料展示,引导学生归纳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公转特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约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问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选择该教师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就其使用是否得当进行简要评述。

四、教学设计题

阅读关于“工业的影响因素”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材料二: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

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将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交通是否方便。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该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应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例如电解铝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例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例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材料三:“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图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问题:(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写出“工业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主要教学环节。(2)说明设计意图。

第2章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技巧

一、做好复习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很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各有关章节,学科知识中还有部分是超出教材范围的,而且题型变化较多,要记忆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平常的复习时,一定要善于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最好能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知识,做好应试准备。

1.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提炼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举一反三,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认真研读,做到真正吃透,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脉络,抓住重点。

2.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可圈可点,可增可减,边看边做。这一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二、制定复习计划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复习是中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因此,制定一个适宜的复习计划,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制定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以背资料为例,背资料要长期背才能记住,短期背大量信息是很难记住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第一天猛背,第二天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埋怨自己笨的原因。“少而精”是人类大脑记忆信息的方式。世界最新记忆科学研究再次证实,即使短期记忆也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一旦违背了这种原则,那么复习计划自然难以奏效。

2.复习任务要明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如今天晚上记忆15个生字,明天下午熟记一篇文章。有了明确的复习目的,会使大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外界信息反应敏捷,记忆清楚。实验表明,围绕目的和要求,集中注意力阅读两遍材料,比随随便便读10次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在复习某些材料时,应抱有“下决心记住,执意不忘”的目的与想法。当然,也不能急于求成,贪多求快。

3.运用正确的复习方法。比如分散复习法,将复习分配在几天、几周内,分段去完成复习任务;又比如交叉复习法,将语文学科知识部分与教学部分交叉起来复习,避免过度劳累等。

三、掌握考试技巧

考试技巧是考生有能力驾驭考试的表现,它能帮助考生在面对规律性题目是应对自如,发挥出超常水平。因此,了解考试的技巧,并在日常练习中反复使用,能有效地提升考生的信心与实力,尽早适应考试的节奏。

1.考前准备

考试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将考试必需品(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集中到一起,以免赶考时忘掉,同时要记得考点地址、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导致迟到而影响考试情绪。

2.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以后,首先要稳定情绪,认真填写卷头,检查试卷印刷质量,如遇不清、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举手报告监考老师。

3.审明题意,弄清答题方向

审题对于回答各类试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

4.答题要规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对主观题型,切忌动笔就写,信口开河。应在答题前理出思路,拟定一个结论性的要点,然后才动笔作答,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得不到分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

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保持卷面整洁。

5.先易后难,尽量少留空白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保证时间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题目先把分数拿到手,做完整个试卷后再回头将难题攻克,不轻易放弃是拿高分的关键,能解几步就写几步,争取分步得分。但注意不要仅仅为了填充空白而漫无边际乱写一通(胡乱作答,会影响判卷老师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且浪费时间)。

6.认真检查,确保无误(1)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2)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3)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在确信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交卷,以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模块二 核心讲义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第1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概述

1.1 考纲解读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

3.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1.2 核心讲义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理学基本概念是将地理知识联系和统一起来的基础,是构成地理学及其有关分支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最基本的地理学概念可以概括如下:

1.地理位置(1)概述

地理位置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2)分类

①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②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2.区位(1)概述

区位是任何地理研究都要遇到的首要概念,它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重含义。在空间结构研究中,相对区位的作用更为重要。(2)注意点

在使用区位这一概念的时候,应特别牢记以下四点:

①良好的区位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如某些特大海港的发展;

②某一活动在某一区位的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区位相关活动发展,这是区位的乘数效应;

③最好的区位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④绝对区位有时也能反映某些地理特征,如不同纬度的气候变化等。

3.区域(1)概述

区域是地理研究的最基本单元。(2)注意点

在使用区域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分清区域单元的层次,区域层次不同,其包含的要素不同;

②要注意在更大区域内,次一级区域的相对位置是处在核心区还是边缘区;

③要注意区域间的相互联系。

4.景观(1)概述

在许多情况下,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2)注意点

使用景观概念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许多现存的景观是古代景观的遗迹,如冰川地貌等;

②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被大大改变;

③人类活动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景观;

④经济繁荣不仅会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5.时空耦合

时间和距离是贯穿地理研究的动态要素。使用时空耦合的概念意在阐明技术变化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把时间和距离视为一个因素,是因为时间和距离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常常是等价的。

6.循环

循环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地理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大气循环过程以及贫穷产生拥挤、拥挤导致贫穷的循环过程。循环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且循环可以被人为影响打破。

7.相互联系

要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常常必须首先研究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此外,地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引入了一些较新的概念,如:(1)机制。机制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只有摸清了某一过程的机制,才有可能较好地利用或改变这个过程。人口迁移理论和板块学说都属于一种机制性研究。(2)网络。许多地理现象都有网络结构,如交通线路、河流分布等。网络分析要侧重于网络结点的分析以及网络变化所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变化。(3)等级。等级分布几乎到处存在。如区域等级,有大小之分;聚落存在等级,依其规模和功能布局;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也能孕育出不同的组织等级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级分布现象。(4)模型。模型指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对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分类的研究。(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论名称逻辑过程成熟状态地理环境整归纳、演成熟,但方法论不够完善体性绎自然地域分归纳、演从单纯的地带性分异演变到现有的地域异理论绎分异理论,成熟土壤发生学归纳土壤形成的发生分析,比较成熟理论地理区域理目前只有各种分区的划分理论,通论研归纳论究刚刚开始,成熟地理轮回理归纳、演地貌发育的第一理想模型,成熟论绎古典区位理归纳、演包含各种区位理论的不同级别理论模论绎型,成熟演绎、归中心地理论服务中心和城镇分布的理想模型,成熟纳、类比重(引)力归纳、类此理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需要进一步作用理论比、演绎的检验,比较成熟人地关系理归纳、演地理科学的核心学说之一论绎地理演替理归纳、演地理事实基础坚实,理论研究尚不成熟论绎、类比地理系统理归纳、演起步较晚,地理科学主流,系统科学理论绎、类比论研究是方向,逐渐成熟(三)地理过程

1.含义

地理过程知识强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间性,即地理事象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过程。

2.内容(1)主要包括

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各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即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2)具体包括

地理过程具体包括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局地尺度的天气系统(锋、气旋与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河流地貌的发育(河谷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统一演变等自然地理过程,突出体现了地理事物与现象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运动中的地理过程思想。

地理过程不限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同样存在这样的特点,而且这种变化存在多种形式。

3.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1)“地理1”模块

以自然地理过程为研究重点,是高中地理过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选择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等随时间呈现明显动态变化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了过程知识的这一时间特点。(2)“地理2”模块

过程知识以人文地理过程为研究重点,在前者基础上选取人口和城市化两大空间经济过程,但重点不再放在运动过程上,而是侧重运动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上,以体现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最终目标。(3)“地理3”模块

以区域发展为研究内容,所蕴含的过程知识为区域地理过程,更加偏重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特点不明显。

二、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共同组成的。

2.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或者简单汇集在一起,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是一个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范围广阔而巨厚的复杂的开放巨系统。这个巨系统中,一个或一些成分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但这个整体的不同部分,在不同尺度、不同区域,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特征差异。例如:我国东南部湿润多雨,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

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定义

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作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以至于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2)基本影响因素

地域分异是有章可循的,其基本影响因素有两个:①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②来自地球本身的地球内能。(二)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众多要素对气候要素的影响为例: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变化,通常用气温、降水、气压来表示,这称为气候的三大要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是以短波辐射为主的电磁波辐射,而大气的主要成分吸收不了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则是一种长波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与地表获得的能量大小有关。(2)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是造成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太阳辐射是大气获得热量的根本来源,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3)地表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

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假如不考虑大气和地面高差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日地距离和日照时间。

①太阳高度与纬度有关,即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赤道地区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极地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少。

②日地距离和日照时间与季节更替有关:夏半年,获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在北回归线附近,由此向极地和赤道逐渐减少;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是南回归线,这是造成冬半年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的主要原因。(4)热量带划分(天文气候带)

假如不考虑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根据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地球上可以分为七个热量带:

①赤道带,在南北纬10°之间,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大,太阳辐射最强,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

②热带,在南北纬10°~25°之间,夏半年受热最多,回归线以内一年两次获得太阳直射机会。

③副热带,位于南北纬25°~35°之间,无太阳直射机会,热量的获得比热带少,但比温带高。

④温带,位于南北纬35°~55°之间,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

⑤副寒带,位于南北纬的55°~60°之间,昼夜长短差别大,但无极昼、极夜现象,是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

⑥寒带,位于南北纬的60°~75°之间,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太阳辐射显著减少。

⑦极地,在南北纬的75°~90°之间,太阳辐射最少,昼夜长短差别最大,在极点半年为昼,半年为夜。

上述各热量带主要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来决定的,所以又称天文气候带。实际上,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受到地理纬度及其他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

2.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是一个地区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大气环流使热量因纬度分布不均的差异减小,并且调节了海陆之间的热量,使大陆得到水分。(2)大气环流在水分循环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

3.下垫面(1)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反射、传递都不同,从而对气温、大气、水分和环流都有影响。一般地说,受海洋影响的地区,气温年较差都比较小,冬暖夏凉,降水丰富,降水年内分配均匀,这样的气候称作海洋性气候。相反,地处大陆内部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夏季暖热,冬季严寒,春温高于秋温,全年降水量小,且集中于夏季。(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是指大规模的海水沿一定方向的流动。洋流又以流动方向为依据,分为暖流和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称为暖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称为寒流。洋流传递的热量是相当可观的,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有减温减湿的作用。(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往往是气流移动的屏障,同时又起到抬升气流的作用,致使一山之隔,气候悬殊。例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是我国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即秦岭以北是暖温带、温带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气候。

②山地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也对降水有显著影响:迎风坡降水明显高于背风坡,而在同一坡向,降水量也随着高度而存在差别。

4.人类活动(1)人类在能源消耗及各种电气设施的使用中,所产生的废热被释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温度。(2)人类向大气释放的各种废气,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还改变了大气成分的构成比例,进而改变了大气的热力性质,并引起气候的变化。(3)人类的许多活动,如城市建设、耕作、伐木、造林、灌溉、修建水库和开采矿山等,都对下垫面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下垫面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进而对整体气候产生影响。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大体上有13个,其中热带地区4个、亚热带地区2个、温带地区3个、亚寒带1个、寒带3个,分布如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气候带分布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带南北纬10°之热带雨林赤道低压带全年高温多雨间气候南北纬10°至热带草原赤道低压带和信全年高温,干南北回归线之气候风带交替影响湿季明显交替间热带南北纬10°至海陆热力性质差全年气温高,热带季风北回归线之间异和气压带、风有明显的旱、气候的大陆东岸带的季节移动雨季南北纬10°至南北纬30°之热带沙漠副热带高压带和全年炎热干燥间的大陆内部气候信风带交替影响和西岸亚热带季南北纬25°~冬季低温少风和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35°之间的大雨,夏季高温性湿润气异陆东岸多雨候亚热带南北纬30°~冬季温和多地中海气副热带高气压和40°之间的大雨,夏季炎热候西风带交替控制陆西岸干燥南北纬35°~冬季寒冷干温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55°之间的大燥,夏季高温气候异陆东岸多雨温带南北纬40°~冬寒夏热,干温带大陆60°之间的大大陆气团控制旱少雨,年较性气候陆内部差大南北纬40°~温带海洋60°之间的大西风带影响终年温和湿润性气候陆西岸亚南北纬50°~严寒带大冬长严寒,夏寒70°之间的大极地气团陆性气候短温暖带陆纬度高,太阳辐北半球极低附苔原气候射弱,冰洋气团全年严寒近的大陆沿海控制寒带纬度最高,太阳南北半球极地辐射弱,受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附近的内陆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气候垂直变化高大的山地、高原山地地势高、地形起明显,气温随高原气候伏大高度增加而降低世界气候类型图

第2章 地理专业技能与实践方法

2.1 考纲解读

1.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

2.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2.2 核心讲义

一、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的运用技能(一)地图及其运用

1.定义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面上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通过缩小、概括和简化,用符号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要素

一幅地图通常包括三大要素:数学要素(比例尺、经纬网、控制点等),地理要素(水体、地貌、土壤、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等)和辅助要素(方向、图名、图例、附表等)。

3.地图上的比例尺(1)定义及公式

地图的比例尺是指实际测量的地面距离缩小成图上距离的比率,可以解释为:图上距离/实地水平距离。通常把比例尺的分子(图上距离)化为1,分母(实地水平距离)就是1的倍数。因此:图上距离=实地水平距离×比例尺实地水平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比例尺分母(2)比例尺的大小指标

比例尺是衡量地图内容详略程度的数量指标。比例尺越大,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小,说明其缩小的倍率不多,其所反映的实地内容较详细;比例尺越小,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反映实地内容较简略。(3)比例尺地图的不同叫法

通常,把大于1:100000的地图称作大比例尺地图;把小于1:1000000的地图称作小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000,大于1:1000000的地图称作中比例尺地图。(4)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①数字式:如1:50000或1/50000。

②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段直线,将其分为若干厘米,并注明1cm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③文字式:在地图上直接用文字说明1cm代表实地距离多少。

4.地图上的方向(1)有些地图上标明了方向,常常采用箭头所指向的方向为“北”。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则可以默认面对地图,我们的上方是北,从而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来判别方向。(2)在画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粗略地表示东西方向。

5.图例和注记(1)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三大要素之一,是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2)图例

一般的地图是用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等符号来表达相应地理事物的图形,图例就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的说明,查看地图、绘制地图时均需要熟悉图例。(3)注记

地图上还常用一些文字和数字同地图符号相配合,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数字,都称作注记。

6.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和相对高度多是用来反映地面高程的术语。(2)海拔

地面上某一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作该点的海拔,或称绝对高度。我国大地水准面选定青岛验潮站测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我国大地的高程是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零点起算的垂直距离。

一般情况下,在地图上所标注的高程,都是指该地的海拔。(3)相对高度

陆地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作相对高度。(二)地理图表简介图类型判读策略表①明确经纬度划分,准确判断南北极及东西半球;②明确时区的划分及晨昏线的概念,准确进行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日侧视图、俯照视图、矩形③准确进行两天日界线的判断及有关日界线的图图计算;④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规律,准确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⑤判断昼夜长短和准确把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等高线图、①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等温线图、②判读等值线延伸、弯曲状况,并分析原因;等等压线图、值等降水量线③判读等值线疏密状况,并分析原因;线图、等太阳图辐射线图、④判读等值线闭合处的数值大小;等盐度线图⑤判读等值线变化规律,并分析成因。等①准确判断示意图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的地理过程示变化过程或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图、地理示关联示意②根据图中的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及有意图、地理原关知识分析、推理、归纳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图理示意图、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分布模式示意图③利用所得规律解决设问中的有关问题。自然地理要①判断地图反映的是哪个区域、哪些地理事物素或地理事或哪些地理要素;物分布图、分人文地理要布②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的位置;素或地理事图物分布图、③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区域综合分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布图①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读懂数坐标图(柱据含义;状图)、结②判断统计数值变化趋向;统构图(扇计形、饼状、③归纳数值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变图柱状、矩化规律、构成特征等;表形)和其他④从图中提取与设问相关的信息,说明特征、特殊统计分析原因、发现变化、寻找规律、预测趋势、图、表格比较异同。①准确判断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说明哪种地理现象;自然景观景图、人文景②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或相互关观观图、综合系;图景观图③提取图中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联系有关知识问答。(三)地理图表及其应用

1.日照图及其运用(1)日照图的基本形式

按照投影面的不同,最常见的日照图有三类,即侧视图、极地俯视图、矩形投影图。图1-2-1  侧视图  图1-2-2  极地俯视图图1-2-3  矩形投影图(2)日照图的各种变式图

①变换角度

图1-2-4显示的是日照图采用侧视图和俯视图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复杂。但判断的依据仍然是靠极点定自转方向,依据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经线定地方时刻。图1-2-4  侧视图和俯视图相结合

②局部处理

图1-2-5中有几种局部日照图,它们分别是局部侧视图①、局部俯视图②、局部矩形图③。判断方法:把其复原成完整的日照图,再按照完整日照图的思维考虑问题。图1-2-5  不同类型的日照图

③分解平移

图1-2-6中的①为侧视图沿赤道分解平移而成,②为极点俯视图沿经线圈分解平移而成。解答方法:进行平推复原,再按照侧视图和极点俯视图的思路解决问题。图1-2-6  分解平移示意图

④隐舍昼夜

图1-2-7中①、②两图给出了晨线或昏线,隐藏了昼夜半球,③中的晨昏线和昼夜半球都被隐藏起来。判断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所给的其他条件画出晨昏线或昼夜半球,再按侧视图、俯视图的思路进行判断,从而化难为易。图1-2-7  隐舍昼夜示意图

⑤旋转复合

图1-2-8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半球复合图,它们都是把日照图分解后再按某一连接点旋转而成,但所表示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图1-2-8  旋转复合示意图

图1-2-8中:①为南北半球以某一经线为轴东西扭转的侧视复合图;②为沿某一经线圈切开南北翻转的侧视复合图;③是沿赤道切开南北翻转而成的极点俯视复合图;④为沿某一经线圈切开再扭转而成的极点俯视复合图。

解题方法:根据规律先把局部图复原成半球图,再按照侧视图、俯视图的判断方法解题;或找出晨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以及0时、12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直接进行推算。(3)日照图内容及判读方法

①需判读内容

季节或节气、日期和地方时的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没等。

②判读步骤

先弄清日照图及其变式图是侧视图还是极点俯视图,而后把变式图复原成常见类型,再抓住日照图上的“点、线、面和方向”等关键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线”就是“晨昏线”; “面”是看昼、夜的范围和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方向”指地球的自转方向,可以判断东、西经度和南、北半球。

2.示意图及其运用

以锋面气旋图为例:(1)含义

示意图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的一种常见图像。

锋面气旋是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地区,更多见于温带地区。(2)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以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旋)为例(图1-2-9)介绍锋面气旋图的判读。图1-2-9

①确定锋面位置

在低气压(气旋)中,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作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称作槽线,如图1-2-9中的AB和CD。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即图1-2-9中的AB和CD处。

②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1-2-9中,E、F处为偏西风,G、H处为偏东风。

③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

图1-2-9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

④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

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且锋面都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⑤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为CD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AB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3.等值线图及其运用——以等高线、等温线为例(1)等值线图的定义

等值线图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形,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2)等高线

①定义

等高线是指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在地图上,这种线常常表现为闭合曲线。地图上常采用等高线图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②判读

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势起伏越剧烈,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势起伏越平缓,坡度越缓。(3)等深线

在水域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作等深线。地形图上,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反映了地下水地形起伏的程度。(4)彩色地形图

彩色地形图是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平原、丘陵、低山、高山、高原等不同地形的分布及其范围。(5)分层设色法

①定义

在地图学上,用颜色表示地形起伏的方法,称为分层设色法,它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而成的,先选好若干条能够反映所在地区地面起伏的等高线,然后在等高线之间着上各种不同的颜色,以表示不同的高程带。

②色层顺序

最常用的分层设色的色层顺序是:海洋用蓝色,深度越大,蓝色越深;平原用绿色,越是低的平原,绿色越深;丘陵、低山用黄色或深黄色;高山、高原则过渡到浅棕褐色、棕褐色;高山顶部积雪、冰川为符合自然色相的白色、浅紫色,等等。(6)等温线

①含义:等温线是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

②等温线图的判读

a.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判读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地球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如下规律: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图1-2-10  北半球等温线图1-2-11  南半球等温线

b.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温差

判读规律:在同一幅等温线分布图上,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某地温差的大小。其判读规律如下: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c.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判读规律:海洋等温线受洋流影响会发生弯曲,根据等温线弯曲特点,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第一,判断洋流流向的规律。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凸出)的方向一致。

第二,判断洋流性质的规律。等温线向低值(较高纬度)凸出→暖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较低纬度)凸出→寒流经过。

d.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分布

判读规律:由于海水的比热(热容量)比陆地大,所以,同一季节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气温高低不同。可归纳出如下规律:

第一,7月等温线向北凸为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则为海洋;1月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大陆等温线向南凸。

第二,采用“高高低低”记忆法,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若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地区凸;若气温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

e.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季节

判读规律:根据等温线分布特征判断季节的规律如下:

第一,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大陆气温高→当地为夏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大陆气温低→当地为冬季;

第二,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气温高→当地为冬季,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海洋气温低→当地为夏季。

f.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

判读规律:陆地等温线受地形起伏的影响,也会发生弯曲。根据同一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的特点,可归纳如下规律:

第一,等温线闭和: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洼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_→中心地势高→山地(高原);

第二,等温线不闭和:等温线向高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等温线向低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

二、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一)地理统计图概述

1.含义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是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图像,一般采用几何线形和形象画等形式来表明地理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

2.常用形式

地理统计图常用的形式有柱状图、线状图、扇状图、饼状图等。(二)地理统计图表的绘制

1.柱状图

柱状图是说明地理事物绝对数量的图。绘法:(1)用直角坐标,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序列或空间地域。(2)在坐标轴旁侧要注明数量或时间单位。(3)柱状的宽度要相等,柱状间距要一致。(4)每根柱条所反映的数据要严格按照比度(纵轴)定出地理坐标位置。

2.线状图(1)线状图包括曲线图和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2)曲线图的线条要画成光滑的曲线,折线图的线条要画成两点间的连线。(3)直角坐标的绘法与柱状图相同。

3.扇状图

扇状图可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绘法:(1)先画一个圆形。(2)计算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3)用所占比例折合成圆形角度数,按度数分割圆形为扇形面积。

4.饼状图(1)饼状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反映总体的绝对值。(2)绘图时注意圆柱体高度是总体的绝对值,上下两个底仍是地理事物的比例关系,绘法与扇状图绘法相同。

三、地理考察教学策略(一)根据新课标要求,明确地理教学目标

1.地理考察是指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活动。通过地理考察,人们可以加深对区域地理环境或专项地理要素的了解。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二)与乡土地理教学密切结合,开展地理考察活动

1.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指出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2.课程标准特别指出“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

3.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学期应该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三)根据乡土地理实际情况,确定考察地点和考察内容

地理考察活动往往以乡土地理教学为载体,原因在于:

1.“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2.地理考察应该本着以最经济的付出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开展活动,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地理考察的最佳选择。(四)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解决地理考察活动中的问题

1.地理考察活动最好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

2.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以及常用地理方法,将身边的环境有效地结合地理方法,就可以进行地理考察活动,解决地理问题。(五)地理野外考察方法

1.确定考察项目

野外考察分专项考察和综合考察两大类,中学地理一般为综合考察。

2.确定考察地点与线路

3.准备资料

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

4.野外观察与访问

根据考察目的,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在野外考察中,对地图上标注的地形、聚落、铁路、公路、土地利用类型等予以确认;把地图上未标注的地理事物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在地图上。

5.撰写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六)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项

1.野外考察的安全要求和物质准备

野外考察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危险性大的考察项目。野外考察还要做好各项物质准备,如带齐考察所需的资料和用于考察的生活资料。考察前和考察结束返回前都应详细清点人数、财物、样本、考察记录。

2.做好地理考察的组织和动员工作

团队精神和纪律性是考察活动的成功关键,考察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并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动员工作,考察中带队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考察的组织工作。

四、地理活动教学策略(一)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分类

1.按活动内容所属的学科要素分类,分为自然地理类活动、人文地理类活动。

2.按照活动的难度及其答案的特点分类,分为封闭式活动与开放式活动。

3.按照活动进行的时间与场所不同,分为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二)地理活动课教学策略

1.地理活动课教学目标(1)地理活动课的总体目标

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2)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活动目标

①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②通过了解社区,认识社区,进一步增强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情感,强化爱护社区的情感。

③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进一步认识环境,强化环境意识,增强环境道德观念。

⑤通过实地观察、考察,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初步学会使用有关调查方法、测量用具及观测仪器。

⑦初步具备查阅、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能力。

⑧初步了解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规划与设计。

⑨进一步提高与强化合作意识与技巧、社会交际能力,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礼节、方法和技巧。

⑩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不怕困难,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2.高中地理活动分类高中地理活动系统分类体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读图思考类活动系统认知类活动问题分析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操作类活动绘图填表类实验操作类收集资料及短文写作类调查研究类计算类综合类体验类活动专题类研究类问题研究畅想型反思型分析型论证型(1)认知类活动

即通过活动加强对地理事实、地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思考与分析问题。(2)操作类活动

即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观测、计算、模拟调查、参观、实验等能力,包括绘图填表类、调查研究类、收集资料及短文写作类、计算类、实验操作类。(3)体验类活动

即通过学生活动经历来领悟地理教材的内涵,此类活动中有一些是没有明确答案的,答案是开放的,更注重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三)地理学科活动教学策略

1.地理学科活动教学的依据(1)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2)“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在内容标准中,所有的“标准”对应着一定的“活动建议”。

2.地埋学科活动教学基本策略(1)将“活动”与“标准”教学相结合“活动”是为“标准”服务的,一般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即引导类、融入类和小结类。

①引导类:把活动作为教学的起点,并通过活动引起学生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

②融入类:是指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标准”教学中去。

③小结类:指通过“活动”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2)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活动”,让“活动”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智慧的结晶,无疑这些活动对于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如果能用学生更为熟悉的活动替代这些活动,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3)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设计“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地理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一)评定的组成因素

地理实践活动成绩评定的组成因素是依据素质教育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来制定的,包括反馈教学、激发兴趣、发展个性、评定某方面表现、评定活动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1.评定目的

实践活动的评定目的是反馈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评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得出活动水平的结论。

2.评定目标

评定目标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技能方面,有的偏重于综合能力,有的则大力培养态度价值观。不同的评定目的,应该选取不同的情境、评定主体、评定标准、资料收集方法、结果以及解释方式。

3.情境

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实践活动情境是多样的,其中综合地理实践活动涉及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价值观。其主要特征为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多种情境为评定提供了丰富的真实场景,有利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4.评定主体

学生和家长更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此,除教师之外,学生和家长都应参与实践活动评定,他们是参与评定的主体。

5.评定标准(1)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学生只要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2)以学生自身作为参照进行评定,学生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3)还可以以班级平均水平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得分。

6.资料收集方法(1)观察法是活动过程中普遍用到的方法;(2)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可以了解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内容;(3)通过测验法可以考查学生实践活动中知识、技能及部分能力的掌握情况;(4)评定法可以较为全面地判断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水平。

7.结果及解释

地理实践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依据评定的用途而定,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描述性语言,或者三者结合的方式。常用等级加描述性语言的呈现方式,更能客观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二)地理实践活动的评定流程

评定流程可以概括为:评定目的——确定评定重点,列出评定目标——确定参与人员和评定标准——选择资料收集方法、结果呈现和解释。

第3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与特点

3.1 考纲解读

1.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

2.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3.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2 核心讲义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一)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

1.农牧业产生以前的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原始共生(1)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人类活动仅仅是自然环境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完全遵从着自然界的组织原则。(2)火的普遍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这时的自然环境基本属于原生自然环境,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着原始的共生。(3)人类通过生产活动,逐步认识周围的环境,从而积累了早期的地理知识,进而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4)这一时期,人类以敬畏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对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人类只能采取逃避、祈祷的方式来求得心灵的慰藉,根本无力与大自然对抗。(5)人类的天命思想主要以图腾崇拜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太阳、神鸟、动物、植物等为主要信仰,依托于外在客观的力量。

2.原始农牧业及小农经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1)旧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技术发展又经历了青铜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农业正式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土地进行积极有意识的开发,但技术和工具的有限性使人地关系处于一种总体协调和部分矛盾的局面。(3)总体看来,人类活动仍然遵循着自然界的组织原则,没有破坏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自然环境的水热结构和地球化学联系也得到了良好的保存。这属于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阶段。

3.工业革命阶段——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1)背景概述

①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农业经济时代变为工业经济时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矿石燃料的动力取代了畜力,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

②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导致物质需求不断增加,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得越来越多,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废弃物和生活排泄物返还给环境。

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农业经济占主导的时代,能量的多种转换方式取代了单一的生物学方式。(2)存在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