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欧洲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6:47:08

点击下载

作者:秦爱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欧洲研究丛书)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欧洲研究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欧洲研究丛书)作者:秦爱华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01ISBN:9787509768921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为秦爱华的博士生导师,我从该生入学之初就根据其计量经济学功底较强的特点鼓励她关注这一课题,并督促她在出国进修期间对这一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作了认真、全面的学习和考察。

本课题在国内学术界有关欧洲经济研究方面尚属空白,在国际学术界也属于前沿课题。虽然欧洲学术界关于欧洲经济周期研究的文献较多,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亦有研究,但总体水平与其他传统问题的研究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该选题难度很大。但是,秦爱华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其中有1年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克服了诸多困难,很好地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是对欧洲经济统一实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世界经济周期性问题提供有用的案例和依据,而且有助于从崭新的理论视角理解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层次结构影响和发展趋势。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超国家区域经济体。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国家经济融合日益加深,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趋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趋同已经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正在成为欧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趋同不仅能检验一体化的实践效果,而且也能为欧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是否具有趋同性?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具有哪些影响?当前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趋同效果怎样?欧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又有何异同?本书对上述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给出了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

本书探讨了欧盟老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特征及其原因,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周期趋同的特征。作者研究了影响欧盟老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对外贸易、统一货币政策和协调财政政策等因素对欧盟国家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作者运用计量模型归纳出欧洲经济周期的特征,分析了欧盟国家出口、投资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博士学位论文相比,本书还考察了欧盟东扩之后新成员国的经济趋同,比较分析了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经济趋同的特点、差异及原因;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欧盟经济趋同的影响,并对欧盟经济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本书有以下创新之处。

1.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有传统的定性分析,更多的是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的计量分析,在国内有关欧洲经济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前沿意义。本书使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通过最新的计量模型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提出创新的理论观点。

2.系统考察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探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特征,应用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给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导致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结论。

3.定量分析欧盟的内部贸易政策、统一货币政策和协调财政政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从经济一体化政策与经济周期趋同的互动关系角度进行解剖,对不同政策对于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程度作出判定,并据此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发展趋势提出看法。

4.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欧洲经济趋同过程中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国家集团,并以这一集团为主导形成了欧洲经济周期的基本规律,即出口、投资和消费对于欧洲经济周期的影响和变动规律。

本书是作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不足和稚嫩之处在所难免,但毕竟为其今后漫长、艰苦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导师,我预祝她获得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王鹤2014年9月15日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 问题的提出

对于欧盟这样的超国家经济实体,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欧盟各国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发展,欧洲各国经济周期是否趋同已成为欧洲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最近几年欧盟关于此问题的文献显著增多,特别是在进入经济货币联盟阶段之后,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的影响问题更是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国家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欧盟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之后,各国只能使用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控本国经济,这对各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是否存在趋同的态势?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各国经济周期是否更加趋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政策对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经济周期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对外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欧盟国家经济周期波动趋势的影响,并对欧盟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统一货币政策和协调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趋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二 选题的意义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国的经济增长就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一体化发展最为成功的区域经济体,它的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书将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的趋同问题作为选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周期及其趋同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众所周知,各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平滑发展的,而是呈现出高涨、衰退、萧条、复苏反复循环波动的过程。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周期的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区域乃至世界的经济整体的发展状况和矛盾。经济增长的螺旋式上升和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表明经济活动存在规律性,对这种规律的探索构成经济周期研究的核心内容。认识和掌握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规律,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均衡而有序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有效地应用于各国具体的政策实践中,人们对社会经济周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及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周期不仅表现为各自的波动特性,而且表现出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日益明显,经济周期趋同的研究愈益受到关注。一国经济的扩张和收缩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迅速传递到有关各国,使相关国家的经济也呈现出扩张或收缩。另外,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世界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制度演化,使各国阻隔外部冲击的能力受到抑制,经济周期的趋同性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经济周期趋同性显著增强,区域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非趋同性。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典范。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盟形成了统一市场和单一货币,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国家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欧盟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欧盟的经济周期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研究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对于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可以检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效果。半个世纪以来,欧洲联盟依次经历从关税同盟到统一市场再到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制定主权由国家层面转移到欧盟层面。依据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理念,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使得成员国之间经济联系渠道增多,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将逐渐趋同。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也应该增强;而只有在各国经济发展趋势接近的情况下,欧盟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统一体。因此,欧洲经济周期趋同也可以被认为是检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标准。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成果。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理论依据。如果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具有趋同的特征,将使在欧盟成员国国内实行统一的政策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经济一体化未能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趋同,那么欧盟政策的制定将不得不考虑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否则统一的政策将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引起了更多的对在不同经济体实行统一货币政策利弊的争论。因此,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对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经济周期趋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弥补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空白。

经济周期趋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通过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诸多相关问题的讨论。经济周期问题涵盖面广,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国际贸易理论、货币经济学和财政学等相关理论。本书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深化笔者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为我国的欧洲经济研究增加一份文献,对我国学术界研究相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次,国内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本书试图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理解欧洲经济一体化,尝试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学意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经济周期趋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对欧盟的认知,这是我国与欧盟进行经济交往的前提条件。本书的研究是欧洲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部分,欧洲经济研究的深化不仅有利于加深学术界对欧洲的了解,也有利于我国政府更为有效地制定面对欧洲的经济政策。从这个角度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其次,中国当前面临的很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化的问题,通过对欧洲经济周期的研究,可以作为中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借鉴。

第四,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目前国内关于欧洲经济周期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且多数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很少。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包含着众多的实证数据,仅做定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对欧洲经济周期进行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由于目前仍然没有成熟的关于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研究的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书不仅要对欧洲经济周期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证研究,所以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选择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周期趋同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第二节研究的方法论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经济学和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借鉴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来构建欧洲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并运用相关的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以各种实证数据为基础,运用EVIEWS软件作为主要计量分析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运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着重分析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贸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涉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规范分析则研究应该如何做出经济决策。本书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期对欧洲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合理解释。2.经济周期特有的研究方法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长期以来数理分析方法在经济周期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形成了诸多专门针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本书采用此类研究方法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例如,首先采用滤波技术将经济增长的周期成分分离出来,作为经济周期的主要研究变量,运用方差等方法衡量经济周期趋同的情况;然后运用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3.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书紧跟国外学术界关于欧洲经济周期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不仅应用常规的相关系数、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还尝试在有关时间序列变量的研究中,运用国外的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运用到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二 数据来源与基本处理

有关欧洲经济周期趋同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不同统计机构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范围存在差异,所公布的数据也略有不同,而且这些数据存在名义值和实际值以及货币单位的差异,因此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欧盟成员国数据的可比性,本书在引用数据之前都对基础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处理。1.数据来源

本书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欧洲联盟出版或公布的统计数据。具体包括:《欧盟经济评论》(The EU Economy Review)、《欧盟经济展望》(EU Economic Forecast)和《欧盟贸易统计月报》(External and Intra-European Trade Monthly Statistics)相关各期以及欧洲统计局网站数据库和欧洲中央银行网站。这些数据来源是目前研究欧洲经济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也是最具权威性的资料来源。为了保证引用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本书的数据尽可能通过以上途径获取。各国历史利率等少数数据无法在上述文献中获得,采用的是各成员国国内的权威统计资料。书中所引用的数据都注明了相应的出处。

另外,笔者在德国学习期间还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了一些统计数据:德国中央银行数据库、弗赖堡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各国中央银行网站等;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网站提供的数据以及部分欧盟官方的资料。笔者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和分析关于此问题研究的数据和资料,以期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和应用。2.数据处理

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本书首先对采用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在关于成员国间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周期趋同采用各国的以欧元计价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原始数据,经过HP趋[1]势剔除(Hodriek-Prescott Detrending)后得到经济周期指数,将经济周期指数的方差用来计量经济周期的趋同程度。各国的贸易量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计量。实际利率由欧洲中央银行公布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结合相关公式计算得出。财政政策的趋同主要由国家间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占GDP比值的方差来表示。对基础数据的先行处理为全面有效地分析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1.经济周期

从人类社会开始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以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但是只有从现代机器大工业建成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才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经济周期。

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伯恩斯(Arthur F. Burns)和米切尔(Wesley C. Mitchell)在《衡量经济周期》(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一书中对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进行了定义:“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商业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中所看到的总体活动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在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2]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简言之,经济周期是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波动,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发展就是从繁荣到复苏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不断重复。

由于经济周期研究可以通过总结经济运行规律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因此学术界一直都很重视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统计学和历史学研究,主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和数据研究经济周期本身;另一个方面是对经济周期发生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选择适当变量和模型构造,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周期性波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周期趋同问题也愈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经济周期趋同研究对于世界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书的研究将主要分析欧盟国家经济周期趋同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即国际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2.经济周期协动性、同步性、相关性和趋同性

世界和区域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学术界多年来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产出、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变化和相互之间关系的描述,包括时间序列的协动性(Co-movement)、同步性(Synchronization)、相关性(Correlation)、收敛性或趋同性(Convergence)等。

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循环阶段在方向和波幅上表现出的一致性。

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在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体的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呈现出以同一频率波动的经济行为,即各国在经济周期的拐点和峰谷时点上表现出的一致性。由于协动性和同步性的含义相近,在计量上不容易准确地划分,因此不再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

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指各国经济波动与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程度,即某一国家的经济波动在多大程度上会引起另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整体的变化。这是对经济周期同步性或者协动性的量化,主要用相关系数来衡量。

趋同性或收敛性指各国经济从非协动、非同步向协动、同步变化的趋势。

本书主要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周期向协动性、同步性或非协动性、非同步性变化的趋势,即经济周期的趋同性或非趋同性。第三节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本书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探讨了欧洲经济周期波动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欧洲经济周期波动相互传递和趋同的机理,进而对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趋同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3]

本书主要选取14个欧盟成员国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统一市场、统一货币政策和协调的财政政策对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1961~2013年欧盟成员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周期的原始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对样本区间的数据进行HP滤波分解趋势因素,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表示经济增长中的周期因素的经济周期指数。然后运用回归分析和标准差等方法,比较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各国经济周期的趋同情况。根据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书将经济周期指数数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分别研究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阶段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再分析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1)在贸易政策的分析中,主要分析出口贸易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2)在货币政策的分析中,主要分析实际利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通过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比较1999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成立之后统一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3)在财政政策的分析中,主要分析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运用聚类分析对1999年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欧盟老成员国进行分组,分析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特点,并进一步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规律进行探讨。

本书还探讨了2004年之后加入欧盟的12个新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并比较分析了新成员国和老成员国经济趋同的差异、特征和原因。另外,本书也尝试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盟经济趋同和发展的影响,并对欧盟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论文的结构上,本书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选题意义,说明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并对所引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主要创新点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的演进与发展,选取和介绍了一些与本书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理论;对学术界关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影响经济周期趋同的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

第三章,分析了欧盟14个老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情况。首先分析了1985年至2013年欧盟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研究发现欧盟经济周期趋同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接下来着重对1992年至2006年的经济周期的趋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在经济货币联盟建成前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变化情况;最后根据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别讨论了经济一体化不同阶段中欧洲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第四章,详细研究了对外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欧盟老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研究对象是欧盟14个老成员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主要考察的是欧盟老成员国之间的出口贸易增长对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选取实际利率和广义货币发行量(M3)增长率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财政政策方面,主要研究财政政策趋同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财政政策趋同分别用老成员国同一时期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方差、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方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方差来衡量。本章主要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考察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欧盟14个老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分组考察,分析是否形成了欧盟经济核心国家集团,并从欧洲经济一体化角度分析经济核心国家集团的形成原因;根据欧盟国家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欧盟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欧盟东扩后12个新成员国经济趋同的情况。本章对新成员国的经济趋同研究主要包括名义趋同和实际趋同,归纳了新成员国经济趋同的特征及原因,并对新老成员国的经济趋同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盟国家经济趋同的影响。本章分别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欧盟的应对措施以及危机对欧盟国家经济趋同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第八章,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书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性。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由于对经济周期趋同研究需要较长的历史数据,因此本书的实证研究对象主要是欧盟14个老成员国。其中,第三、四、五章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欧盟14个老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六章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欧盟东扩后12个新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分析,第七章是对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分析。第四节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尝试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并应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范性研究。1.系统地考察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阶段性特征

学术界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对欧洲经济周期的趋同和存在性研究的结论仍然存在分歧,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随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成和欧元的流通,欧盟经济周期趋同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系统地探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欧盟国家经济周期趋同的特征;应用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欧盟国家经济周期趋同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结合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的相关经济政策对欧盟国家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较深入地分析了国际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关系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学术界十分关注对欧盟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的研究,但是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是空白。本书将经济周期趋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分析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国际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因素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

本书结合经济学理论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情况,选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具有影响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在对外贸易方面,对外贸易的变化趋势以各国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均值来衡量,考察对外贸易变化趋势与经济周期趋同之间的关系。对于货币政策的趋同性,本书主要使用实际利率和货币发行量(M3)增长率分析其与经济周期趋同之间的关系。对于财政政策的趋同性,本书主要分析财政政策趋同与经济周期趋同的关系,分别就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趋同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协调程度不同的经济政策对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然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仅有的定量分析也大都是围绕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的,较少有从经济周期及其趋同的角度展开。

在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进行实证分析之后,笔者得出结论: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周期呈现显著趋同;通过使用聚类分析发现欧洲确实已经形成一个经济核心国家集团,同时也存在距离经济核心国家集团较远的边缘性国家。这些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进行的量化分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传统的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也对我国制定与欧洲相关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HP趋势剔除(Hodriek-Prescott Detrending),是假定时间序列数据由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组成,通过趋势剔除得到周期成分,这一周期成分可以被用作研究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目前,HP趋势剔除法在学术界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周期研究。

[2] 译文转引自陈宝森等译《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第5页。英文原文见Gordon,Robert,The American Business Cycle-Continuity and Chan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3] 欧盟14个成员国是2004年欧盟第五次扩大之前的主要成员国,包括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奥地利、芬兰、瑞典。由于卢森堡的经济产出较小,而且难以获得研究所需的完整数据,因此本书的分析不包括该国。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欧盟14个老成员国。最后,本书还用一章的篇幅分析了2004年之后新入盟的12个新成员国的经济趋同。12个新成员国主要包括欧盟第五次和第六次扩大的新成员国,即2004年欧盟东扩的10个新成员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2007年第六次扩大的新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本书没有包括2013年第七次扩大的新成员国(克罗地亚),因为其入盟时间较晚,尚不具备对其经济趋同研究的条件。第二章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学术界关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一节经济周期的成因理论一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

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之前的经济周期理论。19世纪中叶至“二战”,涌现出众多经济周期理论。193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受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之托,对各种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梳理,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归纳。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农作物收获论、心理理论等理论。“纯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如果可以使货币流动稳定,经济的波动就可以避免。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G.Hawtrey)。“投资过度论”强调经济周期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利率等因素有利于投资,促进了经济繁荣,但是资本品生产的增长是以消费品生产下降为代价,从而导致了生产结构失调。当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衰退就必然会发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Hayek)等。“消费不足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原因是生产背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由于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而使小生产者破产,以及厂商依靠降低工资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共同导致了消费能力萎缩,最终由于个人消费不足而导致经济危机发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T.R. Malthus)和霍布森(J.A.Hobson)等。“农作物收获论”认为农业收成的丰歉,以及气候和宇宙变化等外生因素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主要代表人物有W.S.杰文斯(W.S.Jevons)和穆尔(H.L.Moore)等。“心理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周期的膨胀阶段,积极乐观的情绪导致了投资过度增长,进而推动了经济扩张;而当新产品投入市场之后,乐观受到现实的打击,经济周期开始进入收缩阶段,悲观情绪使得投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收缩。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庇古(A.C.Pigou)等。

除了上述几种经济周期理论之外,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还包括“外部因素论”。“外部因素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例如太阳黑子、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科学发明和进步等。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1]家H.S.杰文斯(H.S.Jevons)等。

传统的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从现象上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解释,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则从本质上认识了经济周期的成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全部出售,从而导致了生产的急剧缩减和失业者的大量增加,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至今,产生这一经[2]济危机的基础仍然存在。二 当代经济周期理论

当代的经济周期理论起源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由此建立了宏观经济学,之后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周期模型、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等。1.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古典经济理论造成了冲击,同时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正式进入经济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波动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引发经济危机,经济扩张转变为经济紧缩。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主张财政政策是解决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另外调控利率等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也具有积极作用,[3]因此为了缓解经济的大幅度波动,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2.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周期模型

在萨缪尔森(Samuelson)之前凯恩斯对乘数原理作过充分论述,却没有分析过加速数原理。萨缪尔森将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考察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以此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乘数—加速数模型,假设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发生变化,根据加速数原理,投资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变化;新的收入水平变化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变化;新的收入水平变化再通过加速数和乘数机制导致更进一步的收入变化,从而形成周期性波动。在萨缪尔森看来,乘数—加速数模型显示了一种类似钟摆运动的机制,外部冲击通过一种循环方[4]式在经济内部绵延传递。3.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又称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由卢卡斯(Robet E. Lucas)、巴罗(Robert J.Barro)、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等人提出。该学派认为,预期错误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如货币供给变化、战争和粮食歉收等)所造成。由于货币当局采取不可预见的行为,导致单个经济体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引起实际产出额和就业数量的波动。卢卡斯认为货币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源,并认为最好的货币政策是固定规则的政策,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通过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固定规则与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没有区别,只是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弥补了货币主[5]义的不足。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朗和普洛瑟(Long and Plosser)。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外生冲击的作用,认为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随机的实际因素,即经济周期是由引起生产率增长波动的气候、人口、消费和技术等因素的变动而引发的。虽然理性预期学派也强调随机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作用,但是理性预期学派更强调随机的货币[6]因素。5.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是由斯蒂格利茨(Stiglitz)和曼昆(Mankiw)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引起的冲击引发了经济波动,经济中的摩擦和不完全性可以扩大这种经济波动,最终导致实际总产出与就业率出现波动。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解释了工资和价格黏性存在的原因,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二者在结论上没有大的差异。另外,新凯恩斯主义还使用价格弹性和不完全[7]信息等解释经济周期问题,开辟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内生性和外生性以及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展开的。虽然各个理论学派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周期波动做出了解释,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各种理论在争论中相互融合,通过弥补自身的不足逐渐走向综合。第二节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及影响因素研究一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研究

最近几年,由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因而对于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建成之后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否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周期趋同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广泛争论。由于没有适用于经济周期趋同研究的成熟理论,因此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实证分析。

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些观点认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导致经济周期更加趋同。弗兰克尔和罗斯(Frankel [8]and Rose)认为,一方面通过消除汇率风险和促使金融经济稳定,货币联盟将加强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另一方面,国家间贸易量的增加将导致各国的需求冲击更为相似,相似的政策也使得政策冲击关系更为密切,最终将导致国家间经济周期的趋同。另外,席尔维茨和韦德[9](Schirwitz and Wälde)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周期逐渐趋同,特别是90年代之后经济周期趋同更加显著,然而某些欧盟成员国仍存在较大差异,如葡萄牙、瑞典、丹麦、英国、爱尔兰[10]等国家的差异较大。阿尔蒂斯和张(Artis and Zhang)以及马斯曼[11]和米切尔(Massmann and Mitchell)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以及之前的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周期的趋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建成之后,其成员国的经济周期相关性偏离美国而向德国靠近。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持相反的观点,否认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1999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建立,11个欧盟成员国正式[12]启动欧元。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创立不断受到经济学家的质疑。[13]例如巴克斯特和斯托克曼(Baxter and Stockman)以及因科勒和[14]哈恩(Inklaar and Haan)的研究表明,统一汇率对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并不显著,汇率稳定对经济周期趋同并无影响。还有一些以美国为例的研究表明,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的加深不能解释本国更[15]高程度的经济周期趋同。因科勒和哈恩(Inklaar and Haan)、卡[16]马舒(Camachoy)等人的研究结论甚至表明欧洲经济周期显示出不趋同的迹象。[17]

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货币联盟使得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差异化。他承认货币联盟可以增加贸易流通,认为正是这种贸易关系集约化导致了经济专业化分工。当各国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分工之后,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差异增大,在面对共同冲击时各国受到影响的产业领域不同,因此导致经济周期差异化。那么,贸易增加是否导致国家之间差异化增大,进而阻碍了经济周期趋同呢?更多的研究结果是否定的。原因有二:其一,更多的贸易往来不一定增加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其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集中于产业内贸易,这将不会导致更多的差异性冲击。[18]

根据蒙代尔的最佳货币区理论,欧盟国家需要具有同质的经济周期,货币联盟才能产生净收益,例如既不能有非对称的外来冲击,也不能有不一致的经济周期传导机制。欧盟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异质性问题,蒙代尔认为最具说服力的将是实证结果,而不是理论论述。尽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将欧洲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相比较的研究迅速增多,但有些研究方法是存在争议的。然而,90年代初学术界达成一致,认为欧洲经济核心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奥地利不符合最佳货币区的标准,而更广范围则可以包括欧洲的外围国家。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艾[19][20]肯格林(Eichengreen)和巴尤米(Bayoumi)等。总体看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适用于欧盟6国,并非欧盟15国。

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非欧盟国家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化差异较大。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实现了连续10年的持续增长和扩张,而欧盟国家却经历了3个经济周期。这一时期欧盟国家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90年代初德国统一对德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德国不具备像美国一样通过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机会;欧盟国家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例如劳动力市场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改革,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二 欧洲经济周期存在性研究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欧洲联盟成员国是否具有共同的经济周期。因为如果经济周期差异较大不仅使得共同货币政策的执行困难重重,而且共同的货币政策可能对部分成员国产生消极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货币联盟形成本身就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周期的对称。如果这一结论适用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那么说明可能已经存在所谓的“欧洲周期”。阿尔蒂斯和张[21](Artis and Zhang)通过经济周期的交叉相关分析(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支持这一结论,克罗齐希和托罗(Krolzig and [22]Toro)也得出类似结论。阿尔蒂斯、克罗齐希和托罗(Artis,[23]Krolzig and Toro)运用马可夫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arkov-switching vector autoregressive approach)进一步测量了欧洲经济周期。考夫曼(Kaufmann)认为欧盟国家已经具有共同的经济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经济周期表现得更加趋同。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目前东扩后的欧盟国家不具有单一的经济周[24]期。卡马舒、佩雷斯-基罗斯和塞斯(Camacho,Perez and Saiz)通过对欧盟26个国家(不包括马耳他)和4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的分析,得出东扩后的欧盟成员国不具有单一的经济周期的结论。他们通过聚类分析将上述国家分成四个小组。欧盟核心成员国(2004年欧盟东扩之前的15个成员国)属于同一组,这些核心成员国的经济周期比较近似,匈牙利和波兰与欧盟15国具有较大差异。美国和加拿大等非欧盟成员国属于另一个小组,与部分北欧国家和西班牙、卢森堡相近似。欧盟东扩后的新成员国分散在四个不同的小组中,是所有国家中经济周期差异性最大的一个群体。三 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关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和欧洲经济周期存在性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较少。巴克斯特和[25][26]考帕瑞萨(Baxter and Kouparitsas)、安布斯(Imbs)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采用大样本分析,发现贸易流动、专业化分工、金融一体化是影响经济周期趋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这一结论是以国家和时期的选择为基础的。[27]

鲍尔和吉耶米诺(Böwer and Guilleminear)将影响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较强影响的传统因素,包括双边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双边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经济分工、银行资产的双边流动;另一类是对经济周期具有相对较弱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具有双向影响的政策和结构指标,即实际短期利率差异、名义汇率波动、财政赤字差异、价格竞争差异、证券市场差异、是否贸易联盟成员、地域差距等。在1980~2004年的所有样本区间内,双边贸易占总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财政赤字差异和证券市场差异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较强影响,经济分工和名义汇率波动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较弱影响。其中:在第一时期(1980~1996年),双边贸易占总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财政赤字差异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显著影响;在第二时期(1997~2004年),实际短期利率、贸易分工(特别是机械制造和运输设备)和证券市场差异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较强影响。

根据对关于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对欧洲经济周期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一)对外贸易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贸易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周期趋同的最重要的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贸易联系对于国家间传导冲击,影响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经济学理论对于双边贸易对经济周期趋同是否有影响仍存在争论。下面对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做进一步的回顾。

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如果国家间的贸易是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进行的,贸易的扩大将加强国家间的专业化分工,进而降低经济周期的趋同性。然而,新的贸易理论强调贸易更多的是发生在相同的产业领域内。如果产业内贸易占主导,贸易一体化对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将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如果世界贸易联系的增强促进了各国生产的专门化,那么将导致各国的经济周期更具有独立性,当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产业意义上的技术冲击引起时更是如此。安布斯(Imbs)[28]认为,欧盟的产业内贸易居多,因此贸易增加将促进经济周期趋同。当国家间的贸易专业化分工差异比较小时,即国家间的专业化分工比较相似时,国家间的贸易主要体现为产业内贸易,有助于国家间[29]经济周期的进一步趋同。希恩和旺(Shin and Wang)根据对欧盟14个国家1977年至1999年间的数据分析,认为产业内贸易是欧盟国家间的主要贸易渠道,并对经济周期趋同具有积极影响。只有当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之后,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才能显著减弱。弗[30]兰克尔和罗斯(Frankel and Rose)发现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强度[31]增加了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科埃和埃尔普曼(Coe and Helpman)认为,贸易量增加将导致知识和技术产生溢出效应,它将导致更相似的供给结构,并因此将提高经济产出的对称性。

贸易增加是否能够增强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与货币联盟相关的重[32]要的政策含义。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实施共同货币的主要成本是损失了货币独立性,特别是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可能会由于牺牲了独立的货币政策而丧失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当非对称的宏观经济冲击成员国时,货币政策不能根据本国经济受到的干扰而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因此,在具有经济周期趋同特征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同货币,其成本较小。为了发现有可能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有必要有意识地增进货币联盟成员国的经济周期的同步性。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区域内贸易联系的增加及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会促进这一区域内各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同步性,但是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不同,日益紧密的国际贸易联系推动了更高的国际产业间贸易,导致了更高的产业专业化。因此,产业间贸易的增加最终将导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减弱,而产业内贸易量的增加则会促进国家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增强。(二)货币政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

关于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差别很大。古典主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中性,即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认为政府不应该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主动运用各种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包括运用货币政策。实证分析似乎更支持非中性的观点,大多数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存在某种相关关系。结论表明,政府应该运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目标。

一直以来,没有规范的模型可被应用于研究共同货币对欧盟成员[33]国的经济周期的影响,1999年温和库(Wynne and Koo)最先尝试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可将美国作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典范,将美国的经济周期研究方法试用于欧盟,分析货币联盟对欧盟12个成员国的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他们从经济产出、价格和就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欧盟的6个创始成员国的经济活动相关程度显著高于后加入的成员国。另外,英国与美国经济活动的相关程度比欧盟其他任何成员国都更高。[34]

阿尔蒂斯和张(Artis and Zhang)通过比较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前后欧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认为汇率的稳定将使欧洲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增加。(三)财政政策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35]

达尔瓦斯、罗斯和绍帕里(Darvas,Rose and Szapáry)应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1个国家的近4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发现具有相似政府预算的国家倾向于具有相似的经济周期,即财政政策的趋同(政府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保持相似)具有更加趋同的经济周期。他们还发现降低财政赤字或增加财政盈余往往会增加经济周期的趋同程度。这是因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趋同标准”被作为允许进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衡量标准,有效地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趋同和赤字削减。它们通过减少国家制造特殊财政冲击的能力而间接地推动欧盟向最佳货币区发展,致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具有趋同的趋势。[36]

图里尼(Turrini)分析了欧元区国家1980年至2005年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周期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他通过对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和萧条时期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是顺应经济周期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没有明显的顺周期行为;指出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财政支出是欧元区顺周期经济产出的主要动力,而在经济过热的调整时期欧元区应当采取稳定的财政政策而不是忽略财政政策的作用。[37]

施特尔(Staehr)比较分析了最初加入欧元区的12个成员国和后加入欧元区的中东欧国家的财政政策的周期特征,通过对1995~2005年这一时期的实证分析,结论是中东欧国家比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平衡更具有惯性和反周期性,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财政政策构成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小。欧元区国家独立于经济周期和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变化仅有较小的影响或者没有影响,而对中东欧国家却具有显著影响。(四)劳动力市场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

最近20年来欧元区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尽管欧元区和美国的经济周期趋势较为相似,但是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率明显大于美国。因此,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38]

纳吉和皮萨瑞德(Nagi and Pissarides)认为,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率是经济产出动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基德兰德[39][40](Kydland)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普雷斯科特(Prescott)认为,欧洲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高。目前,对于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短期波动是否[41]对经济周期的模型具有显著影响仍然没有定论。夏默(Shimer)证明了劳动力的进入和退出是解释就业和失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并不大。

目前,关于欧盟劳动力市场对经济周期趋同影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书将在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对外贸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三个因素对欧洲经济周期趋同的影响。

[1] 董文泉等:《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第29页。

[2] 刘崇仪等:《经济周期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第270页。

[3] John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