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9:37:05

点击下载

作者:佚名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滚雪球经济学

滚雪球经济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滚雪球经济学作者:佚名排版:Cicy出版时间:2018-01-01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如何让日子过得更美好——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经济与幸福,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智慧可以让你幸福,这源于著名的经济学创始人杰文斯的一句话:“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最小厌恶的代价获取最大欲望的快乐,使快乐增至最大,就是经济学的任务。”幸福和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些经济学的智慧,往往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美好。一个人的快乐与几个人的幸福

他正在翻看着过去一周的电话清单:上一周,一共打出43个电话,时间总计是3小时22分。其中,属于工作的电话有155分钟,约占70%。给朋友的电话时间为42分钟。给家里打的电话一共有两个,占用了7分钟——只占到了3%。剩下的是其他电话,有应付推销的、市场调查的、莫名其妙打错的、预订车保修的,还有一堆自己早都忘了的。看完之后,他陷入了沉思:家庭在自己的生命中,真的只占3%吗?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有多长时间没有给父母一个电话,谈谈自己的近况了?明知道他们听到以后会觉得非常开心、很自豪、很有成就感,但是他自己觉得说起来就烦——老人家也不懂,所以他根本没有耐性。但是他却有耐性面对一个明显不耐烦的客户说起自己的公司,滔滔不绝。事实上,对方也许根本就不想听。那么,家人和客户,谁更重要?

有多久没有安静地听听老婆的抱怨和倾诉了,哪怕只有5分钟?因为自己没有心情,也不愿意让老婆的坏情绪影响自己——但是他却有心情在半夜爬起来安慰电话里的一个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事实上,她找谁都行。那么,爱人和不相熟的朋友,谁更重要?

周末和假日是难得的闲暇时间,可自己多久没有安排过一家人好好地聚餐,没有全家人一起出去玩一次了?他知道那会是很快乐温馨的事情,但是他的约会排得很满,他要去见那些各种各样关系也许并不亲近的朋友,他有无数的聚会等待着自己。事实上,他大部分都不怎么喜欢。那么,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哪个更重要?

有多少时间没有留给自己,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听听喜欢的歌、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安静地待着?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被其他约会挤掉了。他会在看书的时候接起一个公司电话,他会因为临时有事改变自己看电影的行程,他会因为一个客户约见而给朋友打电话说:“太抱歉了兄弟,我们改天再聚……”那么,给自己的约会和给别人的约会,哪个更重要?

想想看,你是那个“他”吗?为什么我们总对自己身边的重要情感视而不见?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无言以对,那也不用太内疚,因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是指我们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法学家边沁曾经说过,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货币来衡量,边际效用递减就表现为:给某人一定的货币,会引起一定量的快乐。再给他同量的货币,他的快乐量虽然会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乐量并不会达到第一次的一倍。

至于情感边际效应,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们在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淡漠,一步一步趋向乏味。

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还记得那个笑话吗?有一个书生和他的小书童进京赶考。有一天,走了很长时间也没遇到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赶巧自己身上带的食物也都吃光了。这时,小书童建议到附近的农庄里买些可以吃的食物。等庄户人家把馒头端上来以后,他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书生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觉得很好吃,于是开始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第六个馒头,他觉得吃不下了。书童说:“前面你吃了五个馒头都不饱,还是第六个馒头顶用。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吃第六个馒头好了!”

小书童的话虽然有些愚,却能让人思索。第一个馒头对于饥肠辘辘的书生来说,无异于救星,所以第一个馒头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最大,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是最大的;等到吃第二个馒头,他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饿了,效用也就低了一点;吃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的时候,效用逐渐降低;等到吃第六个馒头的时候,这第六个馒头的效用就微乎其微了,甚至不如不吃。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中时,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我们的需求、观念、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事物再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幸福感了。这个理论对解释偏感性的精神上的厌倦颇为有用,正如物以稀为贵,越是多的越没感觉,越是少的越是珍贵。

无论巧克力冰激凌的味道有多么好,紫丁香花开得有多么香,风景区的山水有多么美,我们最终还是会对其失去强烈的兴趣而变得淡漠。一对新人结婚了,新娘手指上戴了漂亮的婚戒,在婚礼后的头几个星期,她会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婚戒的存在,不停地看着它、转动着它,意识到它是戴在自己的手上。可是,慢慢地,她会变得没有感觉,最后甚至感觉不到那个婚戒还戴在自己手上。人的感受往往也会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变得迟钝麻木。

假如你追求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必然是相当快乐和兴奋,第10天依然快乐,但新鲜感已经减少,第100天差不多就已经成了习惯,第300天可能已经索然无味,第1000天时,能不能在一起还是未知之数。

幸福往往就是这样的,从最初朦胧的好感到两个人花前月下的恋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再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幸福的效用在慢慢递减着,甚至会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

那些曾经美好的东西,带给过我们喜悦和满足,虽然已经过了那些时候,但是它们的价值和作用都没有变,而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口味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感受,不把这种状态当做是一种幸福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你当然明白,家庭比工作重要,家人比客户重要,爱人比并不熟悉的朋友重要……可是因为前者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能带给你新鲜感和幸福感。根据边际效应的理论,接到一个朋友的倾诉电话的快乐远远胜于听伴侣的倾诉;参加一个无聊但新鲜的聚会的快乐远远胜过老套的、人员固定的家庭聚会;客户的约见时间不确定,但自己看书的时间却是可以随时把握的。我们会给自己这些选择无数的理由:事业、责任心、友谊、勤奋……不管这些选择被赋予了多么美丽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招牌,但是在这些选择的背后,可能有你追求短暂刺激和快乐的“花心”。不是吗?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陌生而新鲜的人、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带给你更大的情感效用。于是你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们,一次又一次忽视身边的人,而他们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要明白,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聪明人用心追求和创造来的。很多时候,都是事在人为的。开动脑筋,你一定可以让最开始的兴奋与激情一直延续下去。这个要求不是强人所难的义务,而是为了你一生的幸福。

经济学笔记

你一个人可以快乐,但你自己无法幸福,只有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一起快乐时你才会幸福。问问自己,自己身上有没有情感边际效应的影子?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有没有伤害人生中重要的那些人?记住,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快乐而剥夺几个人的幸福。每个选择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当经济学家们说一项资源的“机会成本”时,他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的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可能获得的利益。打个比方,你花时间和金钱去看一部电影,你就不能把时间用于待在家里读一本书,也不能把钱用在别的事情上了。如果对于看电影而言,你的次优选择就是读那本书的话,那么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你看电影所花的钱,再加上你因为不能读那本书而放弃的那份愉悦。

在“机会成本”这个词组中,“机会”这个词提醒我们,使用一项资源的成本来自于这项资源可用于他途的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高中毕业了,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参加工作,并每年能赚1万元,4年就可赚4万元;二是进入大学学习,时间是4年,那么你上大学就必须放弃工作并赚取4万元的机会,所以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4万元。再如,农民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但是,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NBA篮球比赛或者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再比如,在爱情的取舍上,你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所放弃的现有的生活以及嫁给另外一个人的种种可能。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追求者,之所以难以选择,原因就在于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两者旗鼓相当。

这个概念非常简单,但威力无比强大。如果运用得好,它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幸福。反之,则会让你总是为后悔所扰。

我们都知道选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选择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因为选择是要付出成本的,也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都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哪一种选择都是犹豫不决的。但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去做一件事情,就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我们之所以那么害怕失败,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没做成,还把其他事情给耽搁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收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做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作比较,也就是说,把成本与收益放在一个天平上,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但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的小,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

进一步说,由于生命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所以,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所以,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时间成本的损失。因此,尽管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偏爱,但它永远垂青那些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机会成本是以时间为代价的,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也总是有限的:当你专心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到操场上锻炼身体;在操场上锻炼身体的时候,又不能同时在电脑前调试程序。同样的时间里做了这一件事情,就不能再做另一件事。

有句哲学名言这样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向前运动。这句话用到时间上再合适不过——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失了,是无法弥补的。与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不同,在这两者上进行投资,即使决策失误,导致金钱损失也是可以挽回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以时间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尤为重要。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你投入最主要的成本是时间,那么对这个事情的选择就必须慎之又慎。

有一位男士,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离开他所服务了11年的企业,领取了一笔相当于他在该企业两年的收入(按那家公司规定,在创业期进入公司并干满10年的员工,一般不辞退,但可以在享受相应待遇之后离职),另找新的机会创业去了。此时,他已经48岁。他是这样跟家人说的:“我离60岁还有12年,如果‘耗’下去,将一事无成,终会成为一只被煮死的青蛙。有了企业给的两年收入垫底,未来两年中的每一分钱收入都是利润,那么,两年之后,我的新起点一定会比今天高得多。”

如果用我们刚才所讲的理论来分析的话,就会知道,他这是把时间当做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真正懂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将会活得更有价值。

经济学笔记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通常来说,少年的机会成本要比中年人的少一些,而老年人的机会成本则比中年人大一些。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怎样为自己选择的时候,请好好考虑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这一经济学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选择。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

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出门打车划算还是坐地铁划算?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计算或衡量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一个小区方圆大约五百米的范围之内,有四家超级市场,超市卖的货物大体相当,价格也相差无几。本来,既然商品价格差不多,作为消费者,到哪家超市去购物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了去一家开业时间最短而且是相对远一点的超市购物,为什么呢?因为在那家超市购物之后,交款不需要排长队,最多等待四五分钟。相反,在另外三家超市购物,经常遇到排长队的情况,多的时候有十多人排队,加上那些地方的收银员刷卡又不熟练,使每位顾客结账的时间都比较长,这样,让人觉得等待的时间就格外长。也许,所有的人都不喜欢等待,在等待时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特别难熬,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那家不需要长时间等待的超市购物。

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到那家超市购物的顾客越来越多,许多人成了它的忠实顾客。因为商家设计了足够多的收银通道,加上收银员训练有素,超市对收银员调配有方,即使是顾客盈门,生意火爆,也没有发生过顾客排长队的情况。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这家开业不久的超市生意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营业额越来越高,供货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质量信誉也更有保障,对业务员的训练越来越严格,服务质量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那些营业面积很大,收银通道少而且收银员缺乏必要训练的超市,生意越来越冷清,它们的营业状况出现了恶性循环。

从上面这个现象,聪明的你一定可以总结出来我们想要谈论的主题:时间价值。

那些“精打细算”的超市也许是考虑不周,也许是为了节省一点营业面积,节省几个收银员的工资,迫使来这里购物的顾客排队,浪费顾客的宝贵时间,结果赶走了顾客。相反,那家新开张的超市,对现代人节约时间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因为多开了十几个收银柜台,居然打垮了竞争对手。要知道,这是一个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消费者用行动投票支持了那家为顾客节约时间的超市。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时间价值。

在这个商品极为丰富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是必然稀缺的,除了时间。而时间分别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任何人无权随意乱用或者剥夺它。强迫人们排队的商家实际上是在剥夺我们的时间,而他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使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消费者自然选择抛弃它。

这个实例说明,在强调时间和速度的时代,任何能够帮助人们节省时间的商业创意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商家赢得商机和战胜对手的利器。而对你来说,任何能够帮你节省时间的决定都是有益的,也是你超过别人的法宝。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是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这要看你的时间价值。毫无疑问,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另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时间对每个人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那么,该怎么计算呢?

英国沃维克大的扬·沃克教授推导出一个时间的价值公式,可以帮你计算自己时间的价值,公式是这样的:V=W [(100-T)/100]/C。其中,V是每小时的价值,W是每小时的工资,T是税率,C代表当地的生活开销。

这个公式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沃克教授由此计算出英国男人平均每分钟的时间价值是10便士,而英国女人的时间价值为每分钟8便士。

按照这个公式,就意味着一个英国男人一小时的工作收入是9美元,一个英国女人一小时的工作收入是7.2美元。该研究还发现,英国人自己准备晚餐的成本(包括时间价值和各种原料成本),男人自己动手的成本是15.72美元,女人自己动手的成本是14.3美元。而通过外卖的方式获得晚餐的成本是:男人7.31美元,女人是7.24美元。通过这个公式,人们可以核算自己的每一项活动的价值以及机会成本。知道了自己每小时的价值,就能决定到底是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是出门坐公共交通工具划算还是打车划算。

比如有这样一位部门经理,他每年的工资是25000美元,那么,他一小时的价值是6.44美元。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这位经理任何一个小时的价值,而不是只指其工作时间的一小时。这样算来,这位经理做一顿饭要花掉10美元的时间,加上清洗原材料以及饭后洗碗清洁等时间,他自己做一顿饭要比叫外卖贵得多,所以自己做饭不合算。同样,这位经理出门坐出租车比坐公交车要合算……一般说来,如果你的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你每小时的价值也会较低,选择自己做饭和坐公交车就比较合适。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价值的上升,人们更愿意通过购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部分需求,并由此节约宝贵的时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白领选择聘请佣人或钟点工来帮助他们收拾家务、照看小孩。

时间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事实,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已是人之共识。我们知道,在占各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半壁河山乃至大部分的第三产业领域,出售的就是时间。

实际上,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节约时间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已经走入一个节约时间的时代。行得要快,吃得要快,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不仅经济学要研究如何节约时间,企业家也要研究如何帮助人们节约时间,个人更要千方百计节约自己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直接道出了时间作为商品的含义。既然是商品,就一定具有因人而异的价值特性,时间恰恰是如此——每个人的单位生命时间是不等价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价值不等价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的存在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不等价的,所以,一些人情愿用别人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作交换,请人来帮助自己做某些事情以腾出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大家在任何事情上所花的时间都是相等的,就是说是完全等价的,也就不可能产生“钟点工”“保姆”“秘书”“咨询公司”之类的服务了。

回过头来想想,也就是在十几年前,我们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排队交费——每个月都要抽出一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缴纳电费、水费、电话费、煤气费……许多人甚至把宝贵的工作时间用来完成这些琐碎的小事。那时候,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时间价值普遍较低,所以也就不得不忍受了。要是在今天,让你花一两个小时排队去交电话费,你还肯吗?

经济学笔记

对于你来说,在决定打车还是坐地铁之前,计算一下自己将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价值多少吧,这会帮你做出一个更经济的决定。永远不要小瞧那些小小的蝴蝶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轻轻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狂暴的龙卷风。相信大家对“蝴蝶效应”肯定有所耳闻,但“蝴蝶效应”除了在气象学界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之外,在经济学领域也同样有其一席之地。这个效应在经济学中都有什么表现呢?让我们一步一步慢慢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吧。

蝴蝶效应的由来要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的发现谈起。1963年冬季的一天,洛伦兹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问题,于是,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正式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使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使四周的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传开了。它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这个著名的效应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情(小到自己都不注意)和一件很大的事情(大到无穷)看似完全不相关,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再回到我们开篇时提出的问题,蝴蝶效应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举一个最实用最简单的例子,也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全球经济危机问题。对于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大家都不会感觉陌生。正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急剧暴跌,从而影响到欧美、日本甚至中国在内的众多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最终,金融界的危机又很快蔓延到了实体经济中,从而导致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等众多社会问题。而归根结底,美国的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政府和民众崇尚超前消费,以泡沫经济维持非理性繁荣,美联储错误的利率政策以及宽松的监管环境等。简单来说,正是由于美国民众的严重透支信用额度行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也正是蝴蝶效应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有句西方的著名谚语是这样说的:“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天下之事成于慎而败于忽”确实是至理名言。

春秋时,晋国将军郄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见郄克走路的样子很难看,就开了个玩笑,故意给郄克配了个瘸腿的官员陪伴,然后让自己的夫人在高处观看。

夫人看了不禁笑出了声,齐顷公也自以为得计,很是得意。

郄克听到后,表面上表现得若无其事,心里却十分愤怒。他回国后,找了一个机会,会同鲁、卫、曹的军队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几乎活捉了齐顷公。

一点小小的疏忽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因为一件小事而几乎亡国,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人们在情绪上也会有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丝不快的心情或许会导致一天的心境不佳,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厄运。而那个遭受厄运的人,事先则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遭遇这种飞来横祸。

有这样一组漫画: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后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莫名其妙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挡在了面前,还一个劲儿地叫唤,妻子更生气了,就一脚踢过去;宠物狗从来没受过如此“待遇”,惊慌地狂奔而去,把一位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导致一位老人丧生。说起来似乎像天方夜谭,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实例。

一个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最终能够签单的原因,仅仅是他在去总经理办公室的路上随手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并扔进了了垃圾桶。总经理对他说:“我透过窗户玻璃观察了一个上午,看看哪个员工会把废纸捡起来,没有想到是你。”而在这次见面之前,他还被“晾”了3个多小时。

事情都有“两面性”,蝴蝶效应也不例外。既然不注意小事情、不注意细节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如果注意细节,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可以运用蝴蝶效应的智慧: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真诚的态度,都可以触发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机缘,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

同时,在遭遇挫折或不快等负面因素的时候,则要及时调整,防微杜渐。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智者往往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就把它转化。在事情还没有复杂化之前就未雨绸缪,在事态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时就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若能做到这样,你看起来就总是非常幸运的,不是吗?

经济学笔记

做事时,不要只看到其细小、微不足道的一面,还要看到种种大事都依细节而存在。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任何战略都是对种种具体情况分析研究的结果,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关注细节,不仅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拉近和别人的距离,密切彼此的关系,为更好地前进铺平道路。成本效益——权衡取舍中的学问

周末的早上,如果你是个很喜欢睡懒觉的人,就要面临起床与不起床的取舍。如果早早起床,就能够快乐地过规律的生活,有早餐吃,但是必须放弃在床上睡懒觉的好时光;如果选择继续睡觉,就能够得到精神状态上愉悦的休息,那最倒霉的就是你的肚子——它总是咕咕叫。“取”和“舍”是每个人都曾面对、正在面对或者将要面对的,怎样才能在取舍之间实现利益最大化呢?这就是“权衡”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当然,经济学中所指的资源内涵非常广泛,包括金钱、身体健康等。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总是无法满足无限的欲望。因此,人们必须做出“权衡取舍”,而且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说:你把时间用来学习经济学,另一个人则学习了数学,某个牛人也可以两者兼修,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但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时间。不仅如此,既然要学习,就必须要压缩其他诸如睡眠、运动等活动时间。再如,看电视时,选择看电影频道就不能看娱乐频道,选择看新闻频道就没法看电影频道,而究竟要看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权衡取舍”。

面对上述情况时,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其所应遵循的策略原则都是一样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权衡取舍”,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等公交车需要等的时间可能要很长,但是费用很低;打车的费用比较高,但是可以不用等。要么,打定主意等公交车等下去;要么,直接打车出发。否则,结局都不会是最优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通常是选择等公交车,可经常是等了很久很久才来一班。苦等的时候你总是在想,早知道这样,一开始打车就好了,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可是等都等了那么久,公交车可能马上就会到,再打车的话,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金钱。所以,你还是会继续等下去。其实,你不该有抱怨,因为那毕竟是你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面临权衡取舍,虽然其各自权衡的侧重点不同,取舍的对象迥异,但总结起来,大致都会体现如下几条规律:

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变得更加丰富,以便能与复杂的真实世界相协调,清楚认识自己面临的选择条件。权衡取舍的情况越多,意味着人们的选择和自由度越大,这是一种好的表现。一件事情的输赢、得失,关键在于决策人有没有权衡取舍的能力。

只有冷静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才能收获更多的利益。可是,该怎样做才是具备冷静权衡的能力呢?在经济学中,既然要做出科学的权衡,当然离不开分析“成本”与“效益”这两个概念。

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效益就是做某一件事或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扣除成本之后的收益。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样做。

经济学中常用到成本效益分析法,也就是分析某个经济过程的付出与收获,并加以对比看是否获利,以探究进一步提高收益的办法,如降低成本等。

虽然这个理论是由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但我们的古人早就有这个智慧。“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通过权衡取舍而获得胜利的例子。田忌的上、中、下三等赛马都比齐王的同等级赛马差,可是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帮助下,田忌以“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的策略,在平均劣势下赢得了赛马胜利。

为什么能获胜呢?关键在第一场——也就是输掉的那一场。齐王虽然胜了,但是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上驷与下驷的实力差距被白白浪费掉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说,你支付的成本越大,局面就越不利。

围棋上也有类似的技巧,任何好的棋手都不希望把棋“走重”,因为这样不但效率低,而且包袱沉重,一块重棋在遭到攻击时是很难办的:苦苦求活难免受到对手的百般盘剥,可干脆放弃又损失太大,所以这种棋往往被称为“愚形”。

战争如此,竞争如此,甚至我们的日常行为也都面临一个成本效益问题。明白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许多现象——当做一件事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选择做;当收益小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选择不做。

经济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可以解释生活,还可以指导生活。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权衡一下成本与收益。

或许你觉得这很简单,但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了解成本与收益吗?

比如,你想在学校超市买一个闹钟,价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在城里的超市只卖10元。你会进城买这个10元的闹钟还是直接在隔壁的学校超市买?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由制造商保修。

当然,这里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权衡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可当我们问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了去城里那个超市买闹钟。

现在,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你想在校内超市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格为5510元。同样的电脑,在城里的超市卖5500元。不管你在哪儿买,出了问题都要退回原厂保修。你会在哪儿买这台电脑呢?

这一回,大多数人说他们会在学校里买。就问题本身而言,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问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时,他会说,成本效益原则清楚地表明,两次的回答应当一样。毕竟,在两个例子当中,进城去的效益都是10元,也就是你省下来的钱。成本是你为了进城所付的代价。在两例当中,这也是一样的。既然成本一样,效益一样,那么答案自然也该一样才对。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去城里买闹钟,能省50%的钱,而买台 5510元的电脑,只能省10元,前者的效益似乎比后者要大得多。可惜这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百分比来想问题,放在其他地方或许合适,但在这儿不行。显然,你应当权衡成本和收益。

看看成本效益原则如何在生活里发挥作用,会加深你对成本效益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笔记

在正常情况下,不管是打折还是降价,都不能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否则,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对个人来说,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仔细思考并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经济学常识,相信在下一次面对各种选择时,会更轻松、更从容、更理性。不要因为沉没成本而一错再错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概念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所以,我们在决定一件事情是不是要去做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在这件事上是不是有过投入。这种已经发生而不能收回的支出,如精力、时间、金钱等,都是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当你买下一张电影票的时候,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是否符合你的品味,而你已经为此支付了一定的成本。接下来,当电影开始几分钟之后,你不情愿地发现你对电影的情节并不感兴趣。想要退票是不可能了,毕竟已经花了钱。

此时,你所能做的选择只有两个:坚持看完,或是毅然离开。如果你选择了前者,必然是基于以下考虑:既然已经花钱买了票,如果不看岂不是可惜?果真如此,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勉强自己看一场你并不喜欢的电影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不仅如此,你选择在这场电影上浪费时间的同时意味着你放弃了利用这段时间工作赚钱或是享受闲暇的机会,这便构成了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正因为这样,选择看电影的全部损失实际上应当是电影票的成本加上机会成本。然而,如果选择放弃,那么损失就会控制在电影票的成本这一项。由此可见,电影票的成本是在进电影院之前就已经确定花费了的,与电影是否好看、是否应该做出离开的决策是没有关系的。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刚刚花10000元买了一台流行的电脑,但经过五个月之后,生产厂商就宣布一种性能高出一倍的新型电脑问世,而且只卖5000元。你可以用你的电脑去换一台新的,但还要加付2000元,你会怎么做呢?经济学家认为,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的电脑在性能上真有那么优越,那就应该坚决去换一台回来,已经付出的10000元绝对要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他们或许认为,电脑的升级换代极快,跟风是跟不赢的,所以或者会沉浸在多付7000元的懊恼里,或者干脆对新性能电脑视而不见。

除了新时代的数码电子产品,我们可以再给大家讲一个更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家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剩菜不知怎么处理。我们常常望着晚餐的饭桌犹豫,多余的那一口吃还是不吃?倒掉似乎有点可惜,所以多半会趁着色香味尚美时强塞下去。习惯一经养成,改起来可就难了。这样下去,早晚你会有“发福”的一天。其实,仔细想想,它的成本是无法收回的了,只能加以忽略,珍惜它的结果是反倒将付出更多。遗憾的是,具有这等干脆爽快理智的人或许不是很多。经济学所要求的这种理智,是需要培养的。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那胳膊肯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发生变化了吗?”“没有。”“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正是。”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但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就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就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虽说选择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则更加痛苦。

我们来看一个禅宗小故事:有个人扛着一壶百年的“女儿红”好酒往家里走,一不小心,系酒壶的绳子断了,只听“哐”的一声,壶破酒亡。但见此君连头也不回,若无其事地径自前行。禅宗见此情景说:“无法改变的事,回顾、悔恨都无济于事,不如眼皮都不眨一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那破掉的壶、泼净的酒,已属沉没成本,注定只应忽略,切忌枉自打捞。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难免为过去的事情所羁绊,总是长吁短叹,在恩恩怨怨中猛钻牛角尖,在忧愁、不智、迷失中流连忘返。

道理可能我们都清楚,但当事情真的落到自己头上时,人们却往往看不透这一点,特别是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很强的人,更是难以正视自己的行为。就算现实明明白白地证明他们之前做错了,他们也会寻找各种说服别人和自己的理由,试图通过“把事情继续做完”的方式挽回“沉没成本”。可惜,并不是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胜利。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最终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却常常导致更多的损失。

生活有冷酷的一面,谁能躲避得了?梁凤仪说:“谁有本事担保自己今日之有,明天一定安然无恙?人生就是一场场冒险,谁都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翌日骤然痛失至爱。”

太多的男人女人,在感情发生变故时,总是不肯放弃,因为已经投资太多,青春、感情、金钱,如果再失去他或她,真要一无所有。为了赢回失去的,只得再继续追加投资。但是世间很多事就是如此残忍,当败局已定时,枉自继续,只能损失更多。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是不理性的,总是为了已经付出的成本斤斤计较,就像上了一艘错误的船一样,明知是错的,却还硬着头皮坐下去,不肯下船,“拿得起就要放得下”往往成为一句空谈。放下已经沉没的成本,如果迟迟走不上正确的道路,那么迟早会被已经沉没的过去拖垮。勇敢的人敢于向过去告别,不管是不忍回首的错误也好,还是曾经的辉煌也罢,只有勇敢地放下沉没的过去,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许多不肯忘记沉没成本的人,会产生非常多的机会成本。这种毫不理性的经济行为,原因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的发生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也于事无补吗?

对于那些已经沉没了的成本,不要再不明就里难以割舍了。所有被你视为“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的东西,往往是放弃的好。要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