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悬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0:16:39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历史悬案

世界历史悬案试读:

前言

时间在延续,空间在拓展,社会的文明更是迅速发展,而人类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与探索更是谱写了一曲曲或是悲壮或是凄怆的叹歌。古老而神秘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深沉婉约的东方古国神韵、壮美雄浑的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开启民智的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追求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那哀鸿遍野的世界大战,人类的历史就这样在一代代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中更迭,在一场场革命和新文明的交替中艰难前行。

然而,历史的全貌果真就像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这样吗?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漫长的演进不知淹没和吞噬了多少未知的文明或者故事;一些神秘的事实还不及澄清于世人,就已经飘然逝去,要么深藏地下,要么沉入海底。那鬼斧神工的金字塔、千年不腐的木乃伊、钟情于野蛮角斗的古罗马帝国、人神难辨的释迦牟尼佛祖、《圣经》里昭示人类历史与未来的密码传言、神秘消失的大西洲、水晶头骨与人类探知未来的奥秘、复活节岛上神秘的巨人石像、神秘莫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戴安娜王妃的车祸之谜……一切的一切,随着远去的历史而慢慢地被岁月尘封,期待着有朝一日的清晰重现。也许,最终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特洛伊战争真的存在过。

历史的脚步永不会停息,人类探寻答案的努力也不会中止。《世界历史悬案》追寻失落文明的踪迹,叹惋千古帝王的悲哀,拨开深宫中的重重迷雾,解密那深藏的阴谋,桩桩悬案,种种谜团,还有那不易为人察觉的蛛丝马迹,在轻松悦目的文字中,一一显现,让人惊叹。千古之谜消失的古老大陆大西洲

神秘的古老大陆大西洲,在柏拉图的手稿中出现,从此与世人结识。然而不管世人怎样殚精竭虑,奔走四方,却找不到飘忽无影的它。关于大西洲的传说就此成为一个谜。柏拉图笔下的圣地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他著名的对话录《第迈欧斯》和《克里蒂亚斯》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地方:“在海格里斯神柱之外的滔天海洋中,有一个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岛屿,它人口众多,城市的屋顶用黄金砌成,它有着强大的舰队和军队……”柏拉图还写道,这个神奇的国家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中央帝国,它由12个附属国组成,包括太阳之国、月亮之国、黄金之国、象牙之国等等。整个中央帝国的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千米,四面的国家都向它朝圣。他们建造庙宇、港口、船坞,他们在海上架起桥梁,将各个岛屿联结起来。帝国的贸易十分发达,岛屿及运河中停放着密密麻麻的船只,到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亚特兰蒂斯帝国不仅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他们还有着高度文明的精神文化。他们具有天生的美德,举止优雅、慷慨大方,惊人的财富并没有使他们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然而,柏拉图笔下的这个令人羡慕的神仙国度在一度的繁荣后,却遭受了厄运。亚特兰蒂斯帝国开始走向堕落,邪恶充斥了整个国度,天生的美德不复存在,人们越发贪得无厌、卑鄙无耻,宙斯神看到这一切,决定对亚特兰蒂斯施以惩罚。于是,滔天的洪水和毁灭性的地震接踵而来,亚特兰蒂斯顷刻之间消失在大西洋中。据柏拉图推算,亚特兰蒂斯存在的时间距今13000年左右。

传说,亚特兰蒂斯古国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突然沉没于深深的海底。从此,古国的居民就一直生活在海洋的深渊之中。

柏拉图所勾画的这一个国度,后来被人们称为大西洲,人们对大西洲故事既惊叹又疑虑,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柏拉图所说的到底是历史还是神话?然而,柏拉图却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他的祖父从一位埃及祭司那里听来的,为了验证此事,柏拉图还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多方考察。柏拉图像大西洲设想

基于柏拉图的威望以及他本人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世人一直对大西洲之说抱有浓厚的兴趣。人们费尽心思地期望找到那片神奇的大陆,对大西洲做了种种的设想与猜测。

有人说,大西洲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在一次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时候,人们发现亚速尔群岛一带海床的形状与众不同,它的形态仿佛更像一块陆地,而不是海底岩石。这块海底高原的形状、大小与柏拉图描述的大西洲极为相像,在海下拍摄的图片中,似乎还能看见古代城墙的影子。

有人认为,大西洲在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1905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上发现了米诺斯文化遗址。米诺斯文化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它的建筑业、手工业、冶金业已经远远走在了当时的世界前列。然而,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米诺斯文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摧毁了,这样的命运与大西洲何其相似!于是,许多人不得不将其和大西洲联系到一起,然而,这种说法却有一个致命的疑点,即柏拉图记载的大西洲距今13000年,然而,米诺斯文明约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这中间相差岂是毫厘。

还有人认为,大西洲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在巴哈马群岛海底,有形态不一的几何图形城墙,长约几百千米,全部由大石块所砌成,还有几个码头和栈桥的痕迹,像极了大西洲港口。

还有人认为,大西洲在高加索地区,后来沉入了黑海海底。

有关大西洲的各种观点不胜枚举,随着考古的发展以及海下遗址的大量发现,人们越来越相信这位以理性主义而闻名全世界的哲学家柏拉图所描绘的大西洲确实存在过。只不过在人类的科技以及认知还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大西洲,这块神秘大陆,只能永远地对着我们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迷宫

米诺斯文明中,古代克里特岛的居民建筑技艺高超,各个建筑均由走廊、大厅、复道、阶梯相互连接,婉转曲折,迂回绵长,有着“迷宫”之称。因此,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迷宫一词来形容复杂的结构或布局。千年不朽的秘密木乃伊神话

埃及的木乃伊历尽几千年的风霜,仍旧完好无损,这些仿佛来自地狱的使者,向人们诉说着埃及人是如何与死亡共舞的。然而,几千年前的埃及木乃伊是怎样得以保存下来的呢?在那层层包裹的木乃伊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让现代人至今难以揭开的秘密工艺?木乃伊的神话

古埃及是个神圣的精神国度。古埃及文化的神秘源于古老的信仰,金字塔的奇迹、狮身人面像的传说无不诠释着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家,而木乃伊更是将其渲染得神秘莫测,古埃及人就是用这些木乃伊,对有限的生命发起了无限的挑战。木乃伊是指长久保存下来的干燥的尸体。木乃伊因为其笼罩的神秘感而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以至于它经常成为现代鬼片的主人公。在古代埃及人看来,人一旦死去就会分成几部分,首先是人的身体,其次是人的魂灵,然后是死人的精灵,古埃及传说中精灵就是一种长着人头的鸟。魂灵和精灵合二为一,就会转化为神圣的光体。古埃及人认为,要完成这最后的转化,就要把死者的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保存下来,然后通过祷告和祭祀,死者的精神也会保存下来,这些都得以顺利实现的话,死去的人就会重生。一具平民木乃伊

古埃及的传说中充满了智慧与灵感,深奥的神学与宗教无不在抽象之中体现着现实。埃及人笃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够复活,直至永生,这种观念深刻地反映在埃及古老动人的传说之中。相传埃及有一位英雄叫做奥西里斯,他是埃及人的国王,其父是地神,其母是天神。他多才多德,教会人们种地、冶炼、酿酒,深得人心。奥西里斯有个弟弟叫做赛特,他十分嫉妒哥哥的威望和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想害死哥哥夺取王位。一天,赛特举办了一个大型的酒宴,并请奥西里斯前来赴宴,席间,他搬出一个十分华丽的箱子,说谁能够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许多宾客都试过了,但都不合适,轮到奥西里斯的时候,他刚刚躺进,赛特就狠狠地盖上了箱子,并立即锁了起来,将其投入尼罗河中。奥西里斯死后,他的妻子伊西斯苦苦寻觅,终于找回了奥西里斯的尸体,并把它安置到了安全之处。可是赛特知道后,连夜偷走了尸体,并残忍地将尸体分割成14块,抛撒在不同的地方,以防奥西里斯复活。但伊西斯还是再次寻回了尸体,并秘密地藏起来。后来奥西里斯之子荷鲁斯长大之后,他打败了可恶的赛特,夺回了王位,并且和母亲一起将奥西里斯的尸体重新拼了起来,在神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复活后的奥西里斯成为埃及的主神,不过奥西里斯复活在阴间,审判死人,保佑人间。后来,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被埃及的法老所仿效并传至民间,来宣传法老是永生的,为此法老需要保证自己尸体不腐烂,放进金字塔,继续在阴间的统治。埃及人相信死只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它最终还是要降临,那时人就会复活。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埃及人才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妇人玛齐之棺当现代人发现木乃伊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巴赫里也绿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木乃伊之城。巨大的墓地伸展在3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个大墓地可以容纳1万多具尸体。截止到2000年,在这里发掘出来的木乃伊就达到了105具,有些木乃伊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金箔,有一些装饰着饰物,更多的是简单地包裹在白色亚麻绷带里。大多数木乃伊还保存着人的样子。他们的皮肤已经黝黑,呈现古铜色,有的有皱纹。他们的姿势犹如陷入睡眠,既不使人害怕,也不令人恶心。有的在微笑,有的很沉静,皇室的男性木乃伊通常把双臂交叉地放在胸上,而女的则把双臂放在两侧。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当他们面对发掘出来的木乃伊,无不啧啧称奇。木乃伊生动的脸仿佛还有着皮肤的弹性,他们的鼻子、耳朵、嘴唇、脸颊一一可辨,端正的脸孔没有丝毫变形,这些木乃伊仿佛只是稍作休息,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复活一般。

法国人对埃及的征讨把埃及文明带到了欧洲。他们占领了埃及的土地,而欧洲一夜之间却沦为了埃及的狂热迷,传说,拿破仑竟然用木乃伊来装饰客厅,埃及边境也兴起了买卖假木乃伊的行当,一具高达150美元。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木乃伊制作方法

那么,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的关于目睹古埃及人保存尸体的经典著作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也是当时最完美的办法。古埃及人首先用长长的特制的细铁钩深入死者的鼻孔中,穿过眼睛后面的筛骨,进入头颅,从中一点一点掏出部分脑浆,然后把已经配好的药材汤剂灌进已经被掏空的脑壳中,用来清涮大脑及其他铁钩碰不到的部分。紧接着,由一名经验十足的刀匠,用一把锋利的石刀,在死者的腹部切下一个12厘米长的口子,运用铁钩等其他工具将内脏全部取出来,腾空腹部后,再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灌进腹部进行清洗。之后,将没药、桂皮、乳香及其他香料填充到空空如也的腹中,再把切开的口子仔细地缝上。这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经缝好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到一定期限后(一般来说是70天左右),再将尸体提取出来,用水将其清洗干净,然后,用长长的细麻布绷带将尸体从头到脚细细密密地缠绕起来,再在绷带的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树胶,加以固定。前两步的处理,基本上由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在类似木乃伊制作作坊里完成,接着第三步的处理,则由亲友完成。亲友将缠绕好的木乃伊放置于已经购置好的人型棺木中,抬入墓室,立于墙壁。至此,木乃伊的制作大功告成。这第一种制作方法,工艺复杂,制作精致,效果较好,一般来说,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

第二种方法,相比第一种方法,稍微简单,一般被中等阶层的人所采用。首先,人们用类似注射器的工具将一种油脂注射到尸体的腹中。注射一般是从肛门而入,油脂进入身体后,要立即堵住肛门,以免油脂回流。第二步,把充满油脂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泡满一定日期后,将油脂倒出体外。由于油脂的作用,整个内脏都被融化了,变成了液体一起流出体外。而在碳酸钠的作用下,肌肉只剩下了皮与骨骼。与第一种方法不同的是,第二种方法既不需要切开尸体,也不需要掏空内脏。最后,就是把尸体交给家属,放入墓地。整个加工过程就此完成。

第三种方法,就更为简易粗糙了,不难猜测,这是给低下层人士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制作人将尸体的腹部用一种洗剂清洗一遍,然后将尸体放在碳酸钠溶液中泡上70天后,就完成了整个流程。这种方法,显然对于尸体内脏的清洗不够充分,表面也没有做处理,因此,往往封存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基本达不到长久防腐的目的,尸体不久就会慢慢地烂掉。中国的木乃伊

古书记载,晋朝时,有人发掘了西汉薄太后的墓地,开棺后发现尸体完好,面带笑容,如熟睡之态。东汉末年,发掘的荆州刘表夫妇之墓,尸体保存完好,皮肤颜色宛如活人,而且棺木里面有一阵一阵的香气,持续了一个月。近代,慈禧之墓被发掘后,棺材中的慈禧就像睡着了一样。而最著名的要算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了,墓主是一位女子,出土时外形完整,毛发齐全,面容清晰,肌肉丰满有弹性,四肢关节居然可以活动。后世存疑

如何防止遗体的腐烂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普遍的话题。人体四分之三是水分,如何将水去掉而又不伤害肌肉组织是木乃伊制作的秘密。人们始终没能从科学角度上解释古代埃及人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将防腐技术运用到如此尽善尽美的程度。对于古代埃及人所使用的防腐物质的确切组成成分和他们所运用的处理尸体的外科技术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许多专家对木乃伊进行解剖和检查,取样和切片,他们一边参阅古代文献,一边不断地化验分析。有人说,古埃及人是天才的化学家,他们掌握了尸体防腐的绝妙配方。这配方也许是芦荟,也许是蜂蜜,也许是白兰地之类的酒,也许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盐和硫化钠的混合物。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埃及人可能使用了一种自然物质乾泡碱,它含有氧化碳和氧化钠,将之堆放在尸体四周经过30天至40天后可将人体水分吸干。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古代埃及的木乃伊进行研究发现,数千年前的埃及人防止腐烂、永久保存的秘诀是用从中东地区搞到的石油中提取出来的焦油。他们从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中提取出了焦油分子,而焦油有着天然的水封防水作用。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城

36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城仿佛在一瞬间被夷为平地,城里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亡,当现代文明重新发现这座古城时,只看到满目疮痍和遍地的骷髅。这座繁华的都城为何成了死亡之丘?死亡之丘,骷髅满城

摩亨佐·达罗城位于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距今3600多年。1922年,印度一位考古学家在一次探险中,猛然闯入这片古城,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这是一个曾经相当繁荣的城市,占地面积足足有266万平方米。整个城市呈长方形,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坐落在西部的上城和坐落在东部的下城。上城和下城的街道均呈格状分布,其中不乏一些各种走向的宽阔大路。城内建筑物井井有条,从建筑物的材质和附属设备来看,城市有着分明的等级之分。上城的四周修建了护城墙,紧挨着城墙的是一道道的战壕,城墙上端还设立了一排排的瞭望楼,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所建造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上城内还建有许多开阔的公共设施,如高塔、庭院,四周环绕大柱子的厅堂以及著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摩亨佐·达罗浴池面积辽阔,大约有1063平方米,做工十分精细,内部由砖烧成,表面和地面全部盖上沥青,再以石膏磨死缝隙,十分坚固,密不漏水。而浴池的旁边则修建了一排排的小房间,独立而各自有排水系统,应该是用作单独的洗浴。浴场东北部修建了以一个大厅为主的建筑群,南部耸立着类似于会议厅的另一组建筑群,不难看出,浴池似乎还带有某种宗教或者政治意味。考古学家猜测,摩亨佐·达罗大浴池应该是居民宗教活动场所,他们热衷于洗浴,除了清洁之外,应该还和西方宗教中洗礼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里的住宅宽阔明亮,几乎每家都有庭院,围着庭院的是一圈起居室。从以上种种来看,上城居住的应是宗教领袖以及国王贵族。即便已经是一片荒废之地,但是也不难看出城里的居民生活舒适,城市整洁而安静。而下城相对来说,则朴素简陋了很多,房屋窄小而矮,七零八落地坐落在各个角落,道路狭窄,无下水道,也没有浴池,这些城区显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居所。从上下城的情况对比来看,摩亨佐·达罗城的贫富差距很是悬殊。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从城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工艺雕刻技术。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除了铜器,他们也掌握了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加工技术,金银制品已经能够做出精美的项链、耳环等首饰。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它们制作精美,刻以美丽的图案。而且,在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多都刻有文字、符号,显然摩亨佐·达罗城的人们已经使用了语言文字。

摩亨佐·达罗城靠农业为生,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有的地方还种稻子。城里还盛产果树、棉花。城里的人们驯养多种家畜,比如牛、猪、狗、驴等,此外还饲养家禽。

然而更让人震惊和费解的是,在这一片祥和宁静的城市中,考古学家却在废墟中发现了数目惊人的骷髅骨架,大约有四五万具尸首。他们形态各异,从死去一瞬的姿态来推断,有的正躺在家中睡觉,有的正在大街上闲逛,有的在浴池边嬉戏,有的正在田里做活,他们死时的一刹那仿佛被定格。整个城市几乎是同时死去的,好像遇上了什么措手不及的灾祸,甚至来不及多作反应就于顷刻间毙命了。并且,城中留有明显的爆炸过的痕迹,最严重的地方已经夷为平地,一座安详宁静的城市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化为一片废墟。摩亨佐·达罗大浴池

大浴场是一个被大建筑群包围的砖砌大水池,位于城市公共部门的正中心,它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城毁人亡,疑团重重

于是,人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死亡之丘。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在倾刻间城破人亡?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不幸?人们纷纷做出种种推断。

有些学者认为让摩亨佐·达罗瞬间毁灭的是洪水之灾。他们推测,当日一定是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印度河的改道造成了河水泛滥,洪水从上游奔泻而下,瞬间就将这座古城淹没了,所有的居民还来不及逃生,就已经死在洪魔之下,古城也被洪水摧毁。这种说法显然存在致命的漏洞,而纷纷招来其他学者的质疑。质疑者指出,如果是洪水泛滥,那么城里的人应该是被洪水冲走而不见踪影,或者是被洪水卷带着送到某一个集中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散在街道、家中、郊区。此外,城内出土的各种生活用品、器具等也看不出这座城市曾经受过洪水的浸泡和侵袭。

有些学者认为死亡之丘的杀手是大规模的疾病。他们说,摩亨佐·达罗城一定是爆发了一场急性大瘟疫,造成了全城居民无一幸免。这种说法也马上惹来反对之声,因为无论多么厉害的瘟疫,总要有个发病、传染、死去的过程,而城中的现象表明,这些人都是死于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并不符合发病的时间规律。况且,有些人当时还在嬉戏或者做农活,怎么看也不像是生了重病的样子。此外,在经过医学家对这些骨骼的鉴定之后,表明城中的居民并无重疾在身。摩亨佐·达罗古城废墟

这座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3600年前的某个时候一下子消失了,城里的居民也一下子全部死去。

还有些学者则提出,死亡之丘是毁于侵略战争。他们认为,当时一定是有外来的侵略者进行屠城,城中居民死于外族的大屠杀。这种说法也是疑点重重,首先,如果真的有人屠杀摩亨佐·达罗城,为什么在屠杀完之后不占有他们发达的城市系统,享用资源,而非要弃城而去呢?历史上的各种侵略之战往往都是出于巧取豪夺的目的,因此,这显然有悖情理。其次,从街上行人悠闲的姿态来看,也完全不像是遭受战争的样子。再次,即便是真的有人屠城,然而又能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屠城之后,也同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最后,根据医学家的鉴定,并未在居民的骨骼中发现兵器击伤的痕迹。

还有一些人则提出了核爆炸一说。他们认为死亡之丘毁于核爆炸。首先,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痕迹,从周围的现象来看,爆炸中心夷为平地,损伤最惨重,自中心向四周爆炸威力逐渐减弱。这符合核爆炸的规律。其次,科学家对中心废墟做过测量,发现它当时的熔炼温度达到1000多度,这不是普通的火灾能达到的标准,很有可能是源于一次大爆炸。再者,城中居民几乎死于同一时刻,这也只有较大范围的大爆炸才能有这么迅猛的威力。此外,当时还有一些科学家在城中捡到很多非常特别的小熔块,后来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事件后,人们在这两座城市也发现了一些同样的小熔块。这种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且还有人举出一些神话传说来加以佐证。他们举出,在古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经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远古的印度,发生了一场大爆炸,无烟的大火腾空而起,光芒四射,白色的极光,银灰色的云,仿佛黑夜中的白昼,游鱼被煮熟,河水被煮沸。这种情景,简直和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等现象不谋而合。这种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在那遥远的远古时代,怎么会有原子弹的产生呢?

还有人认为,死亡之丘死于一场自然现象。他们说,在宇宙的大气中,在某种物理条件下,会形成一些比较活泼的微粒,伴随着这些微粒产生的还有一些毒气,当微粒和毒气越来越多,就会发生爆炸,一个个的微粒就像连环的锁链一般,逐渐被引爆,由此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一个城市。然而,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微粒的爆炸实在是概率极小的事情,而且也没有什么可以支持的证据。

种种猜测层出不穷,但是都没有较为可信的结论。摩亨佐·达罗城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它困扰了科学家近百年,被科学家们列为世界三大自然科学之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开谜团,还死去的摩亨佐·达罗城人一个真相呢?再现那些祼体时代古希腊雕塑

你可以没有去过希腊,但是相信你一定见过半裸的断臂维纳斯,在世界各个文明角落,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可谓是随处可见。在司空见惯的希腊裸体雕像中间穿梭时,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遥远的古希腊人民,对于裸体如此痴迷?祼体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26世纪至前12世纪,古希腊正处于爱琴文化时期,以克里特岛为中心,古希腊地区的建筑、雕塑和壁画开始频繁出现裸体形象,但是很可惜,这个时期的裸体艺术作品只有极少数存留至今。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古希腊文化又迎来了荷马时期,在这个时期,裸体的雕塑时有出现。进入了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古希腊社会陷入了动荡,战争时有发生,但是男子裸体雕塑开始大量地出现,成为一种风尚。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古典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人类裸体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裸体雕塑不但在数量、规模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的准确、比例的协调和造型技巧的运用,裸体艺术日益趋向完美和成熟。传世的杰作

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传世精品。例如古典时期的米隆,他的《掷铁饼者》刻画了一个裸体竞技者正运足力气掷出铁饼前的一瞬,整个人物的重心落在右脚上,全身绷紧的肌肉仿佛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力量。又如古典时期的大雕塑家波留克莱妥斯,他的《持矛者像》描绘了一个肩扛长矛、外表沉静肃穆,但是体内蕴藏着蓬勃青春张力的裸体战士,其健美的身材被认为是古典裸体雕塑的标准体型。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的代表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断臂维纳斯,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人体雕塑最完美的绝世佳作,爱神维纳斯优美的体态令人叹为观止,被法兰西公民视为国宝。在世人的眼中她是被这样描绘的:“她全身散发着一种至善至美的风韵,略呈鹅蛋形的脸盘上有着光洁的宽额,下弦月似的细柳眉,秀美的嘴唇,显露出一种端庄纯正、不卑不亢、不媚不俗的高雅气质,坦露的胸脯高耸着一对女性美的双乳,显示了女性的青春活力和独有的丰采,由此构成的曲线和微微倾斜的腰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律动之感,更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洁感。”维纳斯像融合了古希腊雕刻中的优美和崇高两种风格,以其造型的雄劲空间体量与女性人体的柔美抒情的完美结合展现出艺术的永恒魅力。

古希腊仿佛对人体形态有着特殊的,高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他们把人体美表现得集宇宙万美中之大成,形成了世间无与伦比的至高之美。古希腊人在裸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威兰德在《论古希腊艺术家的理想》一文中这样评价道:“古希腊艺术在裸体形象方面的处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这一艺术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他们可以见到那些最优美的体态,不受任何衣物的遮挡,动态逼真,竞技动作千姿百态,富有整体造型美。”维纳斯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这座维纳斯雕像是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她的双臂虽已残缺,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钟情祼体为哪般

古希腊裸体艺术除了给后人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价值外,还留给世人一个不解的谜团,在21世纪的今天,提到裸体艺术,世人甚至还有几分禁忌,为何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竟然如此风行?多少年来,人们纷纷揣测其中原委,有几种说法颇为大众所关注。

宗教影响说。有人认为,古希腊人崇拜裸体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古希腊人信奉神灵,认为人间一切皆由神灵主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希腊人那样对神和神话如此醉心。古希腊的神灵多得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众神之乡,有爱神、战神、酒神、智慧之神、文艺之神、命运之神、复仇之神,还有山川河流之神、风雷日月之神,古希腊的人们常常采用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并祈求神灵的保护。也许是为了表现虔诚,在祭祀仪式上,古希腊人们总是赤裸躯体,于是裸体艺术自然而然地盛行起来,而且,古希腊众多雕塑的原型正是这些神灵。

军事影响说。然而,也有人说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社会军事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古希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政体具有原始民主政治色彩,奴隶享有一定的自由,是自由民,城邦制国家中的奴隶主穷兵黩武,常常通过对外侵略来增加财富和奴隶,因而古希腊战火频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古希腊人尚武好斗、英勇顽强。无论是御外还是侵外,都迫切需要强壮的体魄。因此,古希腊男子,自幼就经过严格的筛选,男婴若有生理缺陷,一经查出,即被处死。男童七八岁起就开始长时期的军事操练,青壮年更是逃不脱没完没了的赛跑、跳跃、摔跤、拳击等角斗训练。为了防止奴隶外逃或比武时私挟凶器,许多活动都是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进行,长此以往,渐成习俗。掷铁饼者

古希腊雕塑家米隆创作的《掷铁饼者》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体育事业影响说。古希腊人沉迷于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的国际体育第一盛典——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每逢佳节或重要日子,古希腊各城邦都会由皇帝、贵族牵头举行热闹非凡的体育竞赛会。那些活跃于竞赛会上的青年常常以肌肉健美、体魄强壮的健美之身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对那些比赛中技巧高超的优胜者,人们常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而那些在体育竞赛中身体健壮、技艺高强的小伙子往往成为女性垂青的目标,优胜者会被狂热的观众视为英雄,会被簇拥的人群高高抬起来进行全城游行。因此,激动人心的体育竞技成了古希腊男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成为了青年男子从中发迹,名扬天下以获取名利的最佳良机。古希腊上上下下对体育竞技的爱好逐渐使得人们对健美的体魄、强壮的身材热爱至极。据文献记载,在当时举办的各种运动会上,青年男女常常脱光衣服,显露出自己健美的曲线来赢得更多的喝彩和人气。因此,古希腊艺术以强健的青年裸体为创作对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从著名的雕塑名作《持矛者》、《掷铁饼者》中就可略见端倪。

性意识的体现说。古希腊这种以裸体为美的习俗也有可能是源于人类性意识的展现和对生殖器的崇拜。希腊艺术中的裸体人物,一开始都是伟岸的男子,后来也出现了柔美的女性。裸体象征着缔造生命和无穷尽地繁衍后代,古希腊人对于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性以及生殖的能力自我欣赏和崇拜,古希腊人丝毫不以性器官为耻辱,反而怀着最朴素的虔诚畏惧之心。在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古希腊将这种心理升华成为一种美的意念,并以雕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当然,除了这几种说法之外,还有人指出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自然环境有关。地中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使裸体者不至于因寒潮的侵袭而致病。还有人提出,古希腊最令人尊敬的英雄之一,被供奉在宙斯神庙之前的大力士海格力思总是裸体的,于是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拜而纷纷效仿,于是裸体风行。

还有人提出,有一次一位叫奥耳士波斯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脱掉身上仅着的衣物,当他赤裸着躯体继续向前奔跑的时候,在场的人都为他健美的姿态所震惊,从而开创奥运会裸体竞技之风。也有学者提出,裸体盛行是由于古希腊人对于平等的追求。古希腊人觉得大家彼此都是平等的,人的高低贵贱与各种身份差别在人们剥光衣服以后就不存在了。

美丽的古希腊,它太多的神奇和传奇是无法超越和比拟的,面对古希腊,后人能做的似乎只有仰望和赞叹。维纳斯为何断臂

关于维纳斯的断臂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据说雕刻家完成作品维纳斯之后,将她展现在世人面前,众人纷纷赞叹不已。评论家在仔细研究了一番后,认为维纳斯的手是全身上下最完美的地方,简直美得无与伦比。雕刻家听后,拿起斧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犹豫地向维纳斯像砍去,一瞬间,维纳斯的两条手臂不见了。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作者阐释了他惊人举动的原因:维纳斯的美在于她整体的曲线和韵味,手的美丽使人们忽视了她整体的美感,因此只好将其割舍。杀死蜥蜴者

古希腊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创作的《杀死蜥蜴者》。神话还是历史特洛伊战争

自古以来,特洛伊城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两军打得天昏地暗,久久不分胜负。直到希腊人制成一匹巨大木马,暗藏其中的军士混进城里,才把特洛伊人打败,结束了战争。这个故事究竟是虚构还是有史实作依据?特洛伊王国和特洛伊城确实存在过吗?特洛伊的神话《荷马史诗》中说,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这时正是迈锡尼文化末期。关于战争的起因及结局,传说是这样的:古希腊国王佩琉斯和爱琴海的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忒提斯结婚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参加婚礼,唯独忘记邀请“纷争女神”埃里斯。埃里斯就偷偷地在酒席上留下了一只“引起纷争的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人”。结果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蒂忒之间的争执。主神宙斯让她们请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作裁判,决定谁是最美丽的女人。三位女神都对王子许下了最好的心愿:赫拉说她将使王子成为全世界的王,雅典娜答应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战士,阿芙洛蒂忒许愿将为王子找一个美丽的女人做妻子。《特洛伊的掠夺》

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场面。死者萨皮顿被长着翅膀的“睡眠”之神和“死亡”之神从战场上抬走。画面中间的灵魂守护神赫米兹,举起右手示意“死亡”之神动作轻一点。

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蒂忒。从此,赫拉和雅典娜对王子怀恨在心。后来,阿芙洛蒂忒帮助王子渡海,骗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女海伦。这激起了全体希腊人的愤怒,他们推选斯巴达国王的哥哥阿伽门农为统帅,率领10万大军,1186艘船渡过爱琴海,发动了远征特洛伊的战争。奥林匹斯山众神分成两派,一派帮助希腊人,一派帮助特洛伊人。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由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运用了木马计,才攻下特洛伊城,救出海伦。发现特洛伊城

特洛伊城是否真的存在?这场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由于《荷马史诗》中有许多神话式的内容,所以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神话,不足为信。然而,却有一个人坚信特洛伊战争以及特洛伊城是真实存在的,而他的发现竟几乎改写了历史。他叫施里曼,德国人。从少年时代起,施里曼就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7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本《世界史儿童读物》画册,当他看到被战争破坏的特洛伊及其有关阿喀琉斯、赫克托等一些英雄的画页时,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14岁当学徒工时,听到他人背诵古希腊语《荷马史诗》,他深受感动,发誓“一定要找到这高大的城墙和石塔,它们不会是无形无踪的”。特洛伊木马

聪明的希腊人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留在营地,特洛伊人将它当作战利品运进了城,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勇士们和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最终攻下了特洛伊城。

当施里曼成了富翁后,他决定把全部财产用在挖掘古代特洛伊上。1871年起,历经周折,施里曼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1871年,在土耳其政府的允许下,施里曼对希沙立克沙丘开始了挖掘工作。然而,这次的发掘只找到了房屋的残迹。他认为这不是荷马笔下的特洛伊。第二年5月,施里曼来到希沙立克沙丘,按计划挖了一条70米长、18米宽的大沟。在这次挖掘中,他自认为挖到了大石塔。后来又在原地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墙壁,一条光滑石板铺的路上有车辙的痕迹,顺这条大道找到了两扇“宫殿”的大门。这样,一座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就被发现了。1873年,发掘工作继续进行。有一天,施里曼夫妇在清扫一面石墙时,二人的铁锹碰到了一个金属物,细心的施里曼想着这里也许就是特洛伊了,没准能发现一些宝贝,所以他当即决定让工人们回家休息,工资照付,他和妻子则亲自动手挖掘。果然,他的猜测完全正确,他们找到了许多瑰宝,趁着夜色,他和妻子一起把宝物运到自己的小木屋。经过整理,这些东西中有金银碗、酒杯、王冠、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锡、金别花和金牌等。这些物件原本放在一个木箱里,但木箱早已腐烂,只剩下最初的形状。施里曼夫妇断定,这些宝物是特洛伊王收藏的。然后,他们在土耳其政府尚不知晓的情况下,将这些宝物装进普通箱子运往雅典,并公开了自己的发现。当然,施里曼的发现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1879年施里曼开始了第二次发掘,这一次他发现了土丘周围的大部分城墙及一些塔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和建筑共有9层之多,分属不同年代建造的城市。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特洛伊被火烧毁的记述及出土的文物,断定从最下层上数第三个城市应是特洛伊。后来,他出版了长达900页的《特洛伊城市与国家》一书,并在雅典城的大学街用大理石修建了取名“伊里昂宫”的图书馆,馆内收藏有特洛伊城的出土文物。宙斯的圣地

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圣地如今只剩下一片石柱。百年争论

对于施里曼在考古学上的一些成就,以及他的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人们是称道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丰富以及人们对有关特洛伊城的了解,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施里曼在“特洛伊遗址”的发现,像文物鉴别等方面还存有疑点。施里曼在小亚细亚希沙立克沙丘的发掘,确实找到一些古代文物及遗址,但要把它们定为特洛伊遗址,却还缺乏充分的依据。

首先,施里曼在希沙立克沙丘发掘到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中,根本没有任何宫殿和庙宇,这在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证明,他写道:“想象一下我的恐惧,昨天我来到了石器时代。”于是,他决定挖晚些时期的第二层。他兴奋地发现了经过袭击和火灾留下的痕迹以及埋在地下的古代陶器仓库。接着他又发现了岩石的叠积,立即断定这是观望亚细亚英雄们的石塔。后来他又觉得这不像是塔,而是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建筑物的墙。类似这样的“辨认”还有一些。显然,这样的考古是缺乏科学态度的。

其次,施里曼发掘的宝物经人们后来考察得知有些器物并不是荷马时代的。很显然,他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掘的文物都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他臆造了如何同妻子两人共同挖掘,又如何将宝物藏在妻子的披肩下运到小木屋等等细节。可是,我们根据已经发现的《施里曼日记》(他死后发表的)得知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在土耳其,而在希腊。我们猜测施里曼在发掘特洛伊的过程中隐瞒了事实,这样就使我们对特洛伊遗址发掘的真实性失去信任。

最后,在施里曼死后,考古学家们又开始了特洛伊的发掘工作。他们很快地发现第三层并不属于特洛伊时期,确认它至少比《荷马史诗》中涉及的事件要早1000年左右,不少人认为原地的第六层遗址为特洛伊城。所以,确切的特洛伊遗址仍难确定。

事实上,为数不少的学者对早期罗马历史传统也持有过怀疑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证实了罗马早期历史传统的真实性。古代传统并非空穴来风、无所依据,无论在古代近东史还是在西方古典历史研究过程中均证实了这一点。就特洛伊战争而言,自施里曼在希沙立克遗址考古挖掘百余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考古报告发表,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与特洛伊战争直接相关的、带有文字记载的遗存。这就使得“疑古”论者全盘否认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性有了“必要的理论上的依据”。

而力挺特洛伊存在的也大有人在,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卡尔弗特·沃特金斯还试图从语言文学上来证实特洛伊的存在。据他所说,他在一块已经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上发现了有关描述特洛伊的史诗片断,进一步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记述的特洛伊战争确实存在。《荷马史诗》写于公元前8世纪,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沃特金斯教授说,他在研究那块在土耳其发现的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时,发现有一段残缺不全的文字:“他们从陡峭险峻的威卢萨归来……”而荷马就是称特洛伊是“陡峭险峻的伊利奥斯”。沃特金斯教授说,伊利奥斯很可能源自威卢萨,威卢萨被认为是早期的卢维安语。

西方古典学界的这场“信古”与“疑古”之争,从文学到史学,历百余年而未衰。看情况,似乎要延续到下个百年了。野蛮的时尚之谜古罗马角斗表演

伟大的古罗马帝国,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的建筑、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难以超越的罗马时代。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盛世繁华的文明社会,几个世纪以来却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可怕而又残忍的运动——角斗,它究竟为何如此风行?血腥运动

这是一项真正的血腥运动,比赛双方除了可以携带规定的武器,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肉搏,比赛结束时,只要观众高喊“米特”,得胜的一方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失败者当场杀死,观众们便在这血淋淋的残杀中获得快感。这就是古罗马角斗。罗马的角斗士主要由奴隶、战俘和囚犯构成,也有一些为了生计而自愿加入其中的自由人。那些强壮英武的角斗士往往可以赚下一大笔钱,从而获得自由人的身份。有些甚至成为明星,被女孩子所仰慕和追捧,丝毫不逊于现代社会的球星和影星。角斗活动发展到后来,罗马人仍然感到不刺激,于是新的花样层出不穷,越来越残忍的场面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血腥极限。比如,他们把一些已经犯了死罪的人送上角斗场来执行死刑。这一群人不具有专业的角斗技能,他们仅仅是靠着本能求取生存,然而,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因为打败了一个对手之后,立刻会上来第二个、第三个,直到你精疲力竭被别人打倒在地为止。又比如,罗马人在观腻了人人搏斗之后,竟发明了人兽相搏、兽兽相搏。人兽相搏就是将死刑犯与凶猛饥饿的狮子、老虎等野兽关在一起,直到被撕咬致死为止。至于兽兽相搏则是将各种野兽关到一起,让他们相互残杀,或者由弓箭手站在高台上将它们集体射杀。正在格斗的角斗士缘何风行

这种种我们想来不堪入目的情景,却是当时风行罗马几个世纪之久的流行活动,所有罗马人都认为这理所当然,并且趋之若鹜,狂爱至极。这种似乎有些违反人性的现象一直让人们匪夷所思,到底古罗马角斗成风的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大力发展角斗活动是古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皇帝和贵族为了彰显其地位和威严经常举办盛大奢侈的角斗比赛,他们往往坐在最显赫的位置上,充满优越感地俯视下面的决斗,尤其在裁决失败一方的生死之时,最是他们的淫威及权力发挥到顶点的一刻,他们勾勾手指,一条甚至几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更有一些贵族为了政治目的而大力举办角斗比赛。角斗场俨然已经成了政客们拉选票、作秀、赢取支持的功利场所。

众所周知,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因此,也有人认为角斗风行的罪魁祸首是奴隶制度。奴隶在古罗马的政治生活中完全没有地位,他们除了做着最累最脏的劳动之外,性命也任由主人主宰。有了这样廉价的、数目众多的、活生生的货色,角斗赛的举行简直易如反掌,奴隶为角斗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资源。

当然,角斗风行也来自罗马人天性中具有的狼性成份,他们对武力的痴迷和崇拜到了旁人难以体会的程度。罗马男孩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体能训练,他们仿佛时刻准备着和敌人开战。而且,罗马帝国的兴起完全凭借武力,因此,整个罗马社会对于血腥和暴力有着天生的狂热。可以说,上千年的罗马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每一个罗马勇士脚下都践踏着几条甚至几十条性命,每一个罗马争夺回来的领地无不横陈着千条甚至万条尸身。而在和平稳定的时候,这种嗜血天性得到了另一番发挥,这就是角斗。

还有人认为,角斗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西塞罗说过,“角斗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它体现了沉着、勇敢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角斗可以让青年人懂得进攻的必要性,保持旺盛的斗志,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获取尊严、财富以及臣服。

其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角斗风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灭绝人性的游戏早已不存在了,并且它将永远不会重现于世。罗马大角斗场天堂之国的传说巴比伦空中花园

在遥远的帝王时代,为博美人一笑而一掷千金、劳民伤财的国王似乎并不少见。古代同样鼎盛的巴比伦王国,也发生过类似的轶闻,不但留下一段风流佳话,还造就了一个世界奇迹。天堂之国,空中花园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有一位美丽的妃子,名字叫做赛米拉米斯。赛米拉米斯的家乡在遥远的伊朗高原,不同于巴比伦一马平川的平原景色,那里山峰叠峦,错落有致,草木丛生,风景秀丽。自从嫁到巴比伦之后,王妃时常思念故土,不由得垂泪锁眉、郁郁寡欢。

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一解爱妃的思乡之苦,他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起来,仿照伊朗高原的美景,建立一座立体式的阶梯花园。相传花园有100多米高,成多层塔式,每一层都有一个平台,最下层的平台长达140米。平台层层叠叠地往上叠加。每一层平台的外部边缘都有大理石砌成的带有拱券的外走廊,其内有房间、洞府、浴室等。平台上覆土,层层栽种着各种奇花异草,层层平台之间有阶梯联结。花园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层层高升的平台宛如绿色的金字塔耸立在巴比伦的平原上。蔓生和悬垂的植物及各种树木花草遮住了部分柱廊和墙体,远远看去就像悬浮在半空中一样,因此,被世人命名为“空中花园”。新巴比伦王国伊什塔尔城门亦真亦幻,真假难辨

相传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古巴比伦,见到了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如今的空中花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夺人风采,花已凋零,草已枯萎,只留下一副骨架在风中飘零。但是安提巴特还是将它和埃及金字塔、希腊奥林匹斯山宙斯神像、小亚细亚哈利卡那苏城摩索拉斯王陵等伟大建筑相提并论,冠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名。

由于世人从未见过真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因此,史学界对于它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抱有疑问。大部分人认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过它的事情。比如,古罗马帝国的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就曾经描写过空中花园。西西里岛的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空中花园。此外,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仿造的空中花园。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空中花园根本是一些学者凭空想象之物,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真实存在过。比如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西亚旅行时,曾专门著书对巴比伦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街道、房屋、商贸等做过详细的描述,书中盛赞巴比伦的美丽景色,然而,整本书中却唯独不见空中花园的影子。同样身为罗马史学家的色诺芬在其专门的著述中也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城墙的雄伟壮丽,但是对空中花园却只字不提。而且,人们至今没有找到有关尼布甲尼撒国王的铭文中关于建造空中花园的记载。这就可以说明,空中花园根本不存在,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杜撰出来的。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七大奇迹是指古代世界上七个宏伟的人造景观。他们分别是埃及吉萨金字塔、奥林匹亚宙斯巨像、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罗得岛巨人雕像。

还有人提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但是却不在巴比伦,而是在尼尼微古城。在尼尼微古城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在古城宫廷浮雕中发现一副名叫《尼尼微空中花园》的浮雕,上面雕刻的场景与传说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甚为相似。

但愿有一天,更为古老的典籍或者文物能被世人发掘出来,真正揭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千古之谜。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中遍种奇花异草,林木成荫,土台上流淌着的幼发拉底河水是灌溉园中植物的水源。远古祖先的“玩具”巨石阵

在英格兰南部的一处旷野上,矗立着一座由巨石构成的圆形石林,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史前建筑遗迹——巨石阵。它是不列颠群岛上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不仅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前往探索它的奥秘,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造访。千年工程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城以北约11千米处,有一处巨大的史前巨石建筑遗迹,斯通亨奇环状列石,也称为“巨石阵”,距今已达4380多年。这个巨石阵是一道史前独一无二的、卓绝伟大的人文景观,至今,它的形成仍然是世界古代遗迹中的一个谜。传说巨石阵是中世纪亚瑟王的巫师默林从爱尔兰将这些神秘的巨石掠夺来,并用魔力安置在此。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整个巨石阵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整花了1500年才建成。公元前3050年至前2950年,这100年是巨石阵建筑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荒原上划出一个直径达87.8米的大圆圈,在其周边建了土墙,紧靠着土墙又挖了56个小坑,这56个小坑排成一个圆圈,按照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奥布里洞穴”。这个时期的建筑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是以后一系列巨石工程的基础。

大概在公元前2900年至前2600年,人们在后来竖立石头的地方打下木桩,做了标记。此后,便开始了历时1000多年的石头工程。先是从威尔士的山上采集一批蓝石回来,在大圆圈内设置了两个同心圆形状的环状列石圈,外圈直径约26.2米,内圈22.6米,共用了82块平均重量约为6吨的巨石。青铜时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规模更大的石环,直径达30.4米,其周边上共竖起30块长石,上面再架以横梁,将整个圆圈联成一体。石圈内竖立着5个如同门框一样的三石塔,其中最高大的一座石塔立石约9米高,50吨重,是欧洲巨石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处。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巨石阵终于完成了。巨石阵

巨大的石头仿佛是外星人的杰作。俯瞰巨石阵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千古谜团

据考证,这些巨石是来自距离巨石阵300多千米之外的山上。古代的人是如何将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搬到这里的呢?一些考古学家通过考证认为,这些石头是人们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上运来的,数以百计的民工被征募来运输这些庞大的物体,他们跋山涉水,最终把巨石竖立在指定的地点,然后,再用杠杆把这些数十吨重的巨石反复地撬起、放倒、再撬起,最后滑入事先挖好的深坑里竖直立起。据估算,建筑巨石阵应该总共用了3000万个小时人工,相当于1万名工人不停息地工作整整一年。然而,曾有40名科研人员一起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们试图完全依靠几千年以前古代人所掌握的工具和办法,将一块只有3吨重的岩石从威尔士运到巨石阵,可是在他们费尽气力后,石头还是沉入了深潭。

虽然如此,许多重大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首先,巨石阵的建造者是谁?在此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是当时英格兰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建造了这一建筑。而一些反对者则觉得土著英国人没有这种能力,巨石阵应该是古代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甚至还有人提出这些石块应该是被人从非洲运往这里的,来到此地的埃及人或腓尼基人建造了这些巨石。

古人建筑巨石阵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些学者认为巨石阵是部落或者公社用来做宗教集会拜神和祭天的场所。他们在那里举行宗教仪式,解决法律纠纷,执行刑罚,向老百姓发布指令或者提供帮助。同时,这也可能是史前人类其他非宗教集会的场所,他们在此享受社交活动以及进行集市交易,特别是雇佣租借集市。持这种观点的人假设了巨石阵进化的整个过程:最初,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间,欧洲地面的森林上存在一些空旷的圆形空地,在这些空旷的地方,史前人类举行过宗教的和非宗教的集会。后来,由于人类所饲养的牲畜和人类本身的作用,森林消失了,于是人们竖立起柱子组成圆圈,围起一片空地作为类似的集会场所。而到了巨石阵建筑的第三个阶段,木圈变成了石头圈,统治者精益求精,劳师动众,不远千里运来石头,建造了现在的巨石建筑群,用作教堂、会场和运动场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