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中医自我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1:01:14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血脂的中医自我保健

高血脂的中医自我保健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高血脂的中医自我保健

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

排版:良瑞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ISBN:9787530440568

本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医学是研究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医疗卫生的目标应当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体现人文关怀。

中医学具有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科学和人文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医学领域,科学不仅有方法、技术理论层面的东西,更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它既面对生命,用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深入研究与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寻找健康长寿的“金钥匙”,凸显求真、务实、向善的真、善、美精神。

人类进入21世纪,医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幕。医学研究已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走向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的轨道;医学模式和发展趋势也由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方法的寻找上。这种防治疾病为重心的前移,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众多的预防保健方法中,“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应进一步凸显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这是在回顾科学发展历程、总结医学实践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弘扬“治未病”理念,继承先祖养生、预防、保健的方法,融通中外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汲取中西医学各家之长,构建现代人的精神调养与生活方式,是实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身心健康、形神一体的重要举措,也将引领当今我国乃至全球健康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虽然是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丰富、完善,今天又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但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身一体、形神合一、精神内守、阴平阳秘、以平为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理论与实践,必将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作出卓越贡献。

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治未病丛书》,通过对12个专题的研究,以实际范例示人以中医“治未病”的规矩。从病的角度,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肿瘤、颈椎病等几个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现代难治病为切入点,重点介绍其防御与自我保健方法;并展开现代人群关心的热点热议,如对中医食疗养生、中医肾虚的识别与养护、中医经络与保健、中医养护肺胃以及中医心理保健进行系统介绍,使中医“治未病”既具有实际应用的科学普及性,又具有中医特色和一定的理论高度,体现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及文化领域的大众共同参与,突破人为的医学学科界限,从社会大卫生、社会大健康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保健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治未病丛书》无疑对民众做了一份有益的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个体化的具体治疗是临床试验的最高层次。中医“治未病”同样要强调个体化。但在调控方法上不同于一般疾病,它需要患者自身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同时要改变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行为规范、调控情绪等等。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丛书》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任重而道远,由于中国本身的国情,处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面临着思想、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的更新与适应,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积极“治未病”,预防、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这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亦是生命科学发展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重要课题。

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这也是21世纪人类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本套丛书写作目的明确,意义深远,优势突出,把中医“治未病”思想落到了实处,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科学普及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有感于作者群体的信任与鼓励,谨志数语,爰为之序。

2008年11月第一章解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糖尿病、脂肪肝等被合称为“现代都市病”,工作脑力化、办公自动化、交通现代化和饮食不科学等都是造成高脂血症的原因。

人们称高脂血症为无形的杀手,它与高血压、高血糖一道被人们统称为“三高”,三者互相影响,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据统计,中国成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8.6%,目前,全国约有9000万成年人患有高脂血症。它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造成的死亡率高居第二,仅次于癌症。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物质的统称。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磷脂及非酯化脂肪酸(即自由脂肪酸)。

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虽然血液中脂类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它转运于各组织之间,可以反映出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正常成年人血浆脂类含量相对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如果超出波动范围,那就属于不正常。高脂血症是无形的杀手,很多患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其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的、逐渐的、进行性的和全身性的。它可以加速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和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医认为,适量膏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形成高脂血症,危害人体。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什么是高脂血症?

要认识什么是高脂血症,必须先正确认识胆固醇和中性脂肪。我们日常所需的营养素有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脂肪经肠胃消化后分解为胆固醇与甘油三酯,也称中性脂肪。当人体摄取的营养素超过所需时,多余的能量(可能源自糖类、蛋白质或脂肪)在体内会转变成中性脂肪囤积起来,需要时经分解释放出来使用。

高脂血症就是指血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根据中华医学会1996年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凡是血清胆固醇>5.72毫摩/升(220毫克/分升)和(或)甘油三酯>1.70毫摩/升(150毫克/分升)和(或)高密度脂蛋白<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者,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正常人血脂检查参考值中医怎样看待高脂血症?

中医认为,造成高脂血症的病因,不外以下几点。

饮食失当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饮食不注意节制,摄食过度,或喜食膏粱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于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两种不同饮食习惯导致的病机也不同。

喜静少动或生性喜静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以流通为贵。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天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成得多而利用得少,沉积于体内,浸淫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

情志刺激、思虑伤脾 中医认为,适度的情绪变化,是人体对客观刺激的正常心理反应,不仅不会损伤人体,有时还能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心“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但如果情志过激,就会变成所谓的“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形体发生病变。常见者,如肝木犯脾土,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均会造成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从而导致血脂升高。

年老体衰 生、长、壮、老、已是人体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人从青壮年发展到衰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从功能上看,以肾为主,肾精为人体一身津液的根本,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另外,如果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也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体质禀赋 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又不注意饮食,暴饮暴食,脾胃无力将其运化,便会形成高脂血症。日常生活中,常见父母肥胖、自幼多脂之人,成年以后饮食不加节制,生活起居失常,平时缺乏锻炼,以致形体日渐丰腴,脾胃阳气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脂过多,或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致使血脂升高。

继发于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如果已经患有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癥积等疾病,如果疾病长期不愈,也会引起高脂血症。如消渴证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患者常常多饮多食,然而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体内之脂反而溶化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癥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输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多少算理想?

一般来说,无冠心病的成年人,血清中总胆固醇的理想水平应低于5.2毫摩/升。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无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多少,只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而较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保护人群不患冠心病,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1.6毫摩/升则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多少算正常?

一般来说,甘油三酯水平可分为四级:低于2.3毫摩/升为正常水平,2.3~4.5毫摩/升为临界高水平,4.5~11.3毫摩/升为高水平,超过11.3毫摩/升则为极高水平。甘油三酯处于临界高水平和高水平的患者,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增加。而甘油三酯水平超过11.3毫摩/升的患者,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就会增加。我国正常人血脂水平比相应年龄、相应性别的欧美人低。理想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0.34~1.7毫摩/升。

最新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的一种反映,往往同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过高,往往还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凝状态。高甘油三酯血症得到有效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会变慢,冠心病的死亡率也会明显降低。“乳糜血”是怎么回事?

形象地说,“乳糜血”就是“漂着浮油的血”,或称为“脂血”。这种血的血浆颜色呈乳白色或混浊状。一般来说,比较严重的高脂血症可能出现“乳糜血”。“乳糜血”通常在饭后出现,尤其是吃得太过油腻,血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但一般会在1~2个小时后恢复正常。如果血脂代谢异常,血中脂肪含量过高,则乳糜血现象会持续较久。乳糜血是不能捐献给别人的。有资料表明,国内献血人出现乳糜血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一。理论上讲,“乳糜血”输给患者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但因“乳糜血”含有多量的微粒子,这种血进入患者身体可能引起微血管堵塞,因此医院血库多半不采用。血脂检查项目有哪些?

临床上,一般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按公式计算,若甘油三酯超过4.5毫摩/升,则应直接增加检测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及脂蛋白,则可更全面地反映体内脂质代谢情况。临床工作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检查,选用最多的是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是目前用来衡量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可能性常用的检测指标。当两者比值<5时,提示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小;当两者比值>5时,提示患者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较高。

中国人的正常血脂浓度普遍比同年龄的欧美人低,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就不需要注意血脂健康。好基础加上好保养才会真健康!如何及时发现高脂血症?

检查个人生活方式 如有养尊处优、以车代步、不爱活动、极少锻炼,应警惕是否有高脂血症。

回顾个人饮食习惯 如有多食甘肥,嗜好“洋快餐”,饮酒无度,常吃过饱,应注意是否有高脂血症。

注意自我感觉 如有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视力下降、工作能力减低,应考虑高脂血症,须做进一步检查。

警惕高脂血症先兆 当发现自己肥胖,有黄色瘤时,就应去医院做血脂检查。怎么看血脂检查报告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6项。它们的正常值为:血清总胆固醇:3.36~5.18毫摩/升(130~200毫克/分升)。血清甘油三酯:男性为0.45~1.81毫摩/升(40~160毫克/分升);女性为0.23~1.22毫摩/升(20~108毫克/分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毫摩/升(35~85毫克/分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摩/升(<120毫克/分升)。载脂蛋白AI:1.1~1.6克/升。载脂蛋白B:0.69~0.99克/升。

当发现血脂化验单上的以上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应考虑到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本身有较大的生物学波动,排除由于季节变化、月经周期及伴发疾病等原因所致;还应该检查一下血液样本是不是在空腹状态下采集的,一般要求患者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10点采集静脉血。

另外,应明确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清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之则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人们将低密度脂蛋白称为“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它将周边组织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排出体外,达到抗血管硬化的目的。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动脉壁被胆固醇囤积的机会就减少。因此,它可以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保护血管免于血栓形成,人们称之为“好胆固醇”。脂肪都是坏东西吗?

其实脂肪也不全是坏东西。适量油脂能增进食物的美味,提供身体无法制造的脂肪酸,比其他食物供给更多能量,还提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适量脂肪是身体必需的,如果血脂过高,就如同在血管内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就要危害人体健康了。哪些因素影响高脂血症的形成?

先天和后天因素都会影响高脂血症的形成。

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要注意,因为遗传基因会影响人体合成和代谢胆固醇的功能。家族中有血脂代谢异常者,其后代出现血脂异常的几率比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要高得多。因此,这一类人平时应注意检查血脂。

膳食结构 膳食中每日摄入胆固醇含量在300~600毫克者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每1000千卡食物中增加100克的胆固醇可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0.21~0.26毫摩/升。一般来说,含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物可升高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如加油酸的橄榄油、玉米油、棉子油、豆油、红花子油、海产鱼类、核桃等。多吃此类食品,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季节 血脂水平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血清总胆固醇以冬季达高峰而夏季降低,季节差异可达0.312毫摩/升,男性的季节性变化大于女性。血清甘油三酯也在冬季最高,而夏季较低,尤其是女性较为明显,季节差异为0.52毫摩/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冬末初春最高,夏季降低,季节差异达0.16毫摩/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秋冬比春夏高,季节差异为0.27毫摩/升,尤其是男性。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以冬末早春为最大。

情绪波动 紧张的情绪可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

年龄、性别等其他因素 随年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升高,60~70岁以后升高的趋势逐渐减少。绝经前妇女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同龄男性;总胆固醇低于男性。绝经后,同龄的两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似,女性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男性。

此外,体重过重又不爱运动、吸烟量很大、身患糖尿病的患者等人群,都是高脂血症的易发人群。没上医院,怎么发现高脂血症?

因为高脂血症可引起一连串的机体症状及病理变化,因此,即使没上医院体检,也可根据种种迹象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得了高脂血症。比如,可以出现胸闷、心悸、眩晕、手脚麻痹、冰冷、腹胀和昏睡等。

在血脂增高的初期患者,可以正常进食和生活,但长期的高脂血症可以造成一些系统和器官的病变,产生相应的表现,如肥胖。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影响到血管内皮细胞的营养摄取,造成血管内膜损害,脂肪组织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日积月累血管内膜发生溃烂、硬化,形成血栓,这是心脑血管病理基础。当血脂过高时,超出了肝脏代偿能力,就会使大量脂肪沉积在肝内,形成脂肪肝,进一步发展还会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硬化。由于高血脂会造成血中乳糜颗粒增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很容易堵塞小血管,也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哪些症状应高度怀疑高脂血症?

黄色瘤 有一位爱美的女士,上眼睑长出了两个隆起的黄色的肿块,软软的,不痛不痒,只是有损美观,于是便去找美容师做了冷冻治疗,刚开始效果还挺好。但是,数月后这些肿块又慢慢长出来,虽然反复做过几次美容术,总是消而复长。有一次这位女士陪丈夫去医院看病,被一位心血管医生发现了她脸上的“瑕疵”,建议她去化验血脂。结果发现她血脂明显升高,终于明白了影响美观的小肿块“都是高血脂惹出的毛病”。

大多数人还是对自己的血脂状况缺乏清楚的认识。血脂不正常,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需要抽血化验才能作出判断。黄色瘤可作为高脂血症患者的早期或血脂升高前的信号。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其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现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一般质地柔软。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士便是这种黄色瘤患者。

视力下降 高脂血症在眼睛内部引起的病变,其后果比在皮肤或肌腱等部位的黄色瘤严重得多,高脂血症患者可有视力下降。英国一家眼科医院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3种疾病中,高脂血症是引起视网膜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当患者有严重高脂血症时,血液中有大量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可使视网膜血管颜色变淡而近乳白色。这些脂蛋白有可能进一步从毛细血管中漏出,这就是视网膜脂质渗出,在视网膜上呈现出黄色斑片。如果脂质渗出侵犯到黄斑则可严重影响视力。高浓度的血脂可以激活血小板,使其释放凝血因子,造成血小板聚积性增高,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引起的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后果更加严重,而且不易被及早发现。若血栓发生于眼底血管,可以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央静脉阻塞可表现为视盘周围环状出血和渗出及视网膜静脉扩张,这种情况可引起视力严重下降。

头晕 头晕是各种高脂血症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脑动脉硬化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脑缺血、缺氧。

肥胖 特别是吃得好、活动少的人易出现肥胖。血脂升高之前往往先有体重增加,显现出腹部肥胖等症状。

腹痛 反复发作的饱餐后短暂腹痛可见于高脂血症导致的肠系膜动脉硬化性胃肠缺血;高脂饮食后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中上腹痛多为急性胰腺炎。

肢体乏力 在血脂升高的早期,患者便可有肢体乏力或伴活动后疼痛,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及循环障碍有关。哪些人易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易患人群包括:①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②体型肥胖者;③中老年人;④长期高糖饮食者;⑤绝经后妇女;⑥长期吸烟、酗酒者;⑦习惯于静坐的人;⑧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⑨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

有很多人认为瘦人不会得高脂血症,其实不然。高脂血症有原发的高脂血症,也有继发的高脂血症,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身体胖瘦而言,最多见的是形体偏胖者,其次是形体不胖不瘦者,瘦人患高脂血症者也不少见。因为高脂血症与形体胖瘦间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能以形体胖瘦判断血脂高低。临床上发现的瘦人患高脂血症特点多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程度多较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多低于正常水平,很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这是大家都该注意的问题。由于高脂血症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和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所以对高脂血症要做好充分的了解与预防。胖子容易血脂高

肥胖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常增高,约比正常人高1倍,而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故肥胖者常出现高脂血症,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如肥胖者进食过多的糖类,则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增高更为明显。此外,肥胖者餐后血浆乳糜微粒澄清时间延长,血中胆固醇也可升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形成的高脂血症,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胆石症和痛风等疾病。

另外,肥胖患者的机体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和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积聚,血脂容量增高。酗酒容易血脂高

适当的酒精含量(白酒50毫升/天)与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而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呈负相关。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对动脉血管壁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大量饮酒可能引起明显的高脂血症,饮酒量增多,极易造成能量过剩而导致肥胖,同时酒精在体内可转变为醋酸,醋酸使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减慢(竞争氧化),脂肪酸在肝内合成为甘油三酯,而且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也增多。有的人适应能力很强,即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增多时,甘油三酯的清除也增快,因此,持续饮酒数周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恢复正常。另外一些人适应能力差,长期大量饮酒,就会出现严重的高脂血症。吸烟容易血脂高

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其原因之一与嗜烟者(每日超过20支)血清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有关。

吸烟对血脂的具体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通常比不吸烟者高10%~15%。同时发现,吸烟者全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0%~20%,推测血清总胆固醇高水平可能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有关。

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无论男、女吸烟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不吸烟者低0.13~0.23毫摩/升(5~9毫克/分升)。国外研究者对191例20~40岁的绝经期前妇女的调查发现,吸烟者血清平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低0.18毫摩/升(7毫克/分升),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每天吸烟超过25支者的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较每天吸烟1~14支者低。此外,吸烟者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较不吸烟者高。但吸烟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针对吸烟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不能以甘油三酯改变解释,其实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一氧化碳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合成高密度脂蛋白有关。

对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香烟中含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通过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最终被脂肪组织摄取而形成甘油三酯。儿茶酚胺又能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这也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近年实验研究发现,暴露于烟雾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提示可能是一氧化碳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的敏感性。戒烟能降血脂吗?

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停止吸烟,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1年,危险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似。如前所述,吸烟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但停止吸烟1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至不吸烟者水平。需特别指出的是,被动吸烟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下降,总胆固醇水平也升高。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因此,戒烟不但利己,而且利于他人。维生素可降血脂吗?

对血脂代谢可能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维生素C 是糖类的衍生物,是直接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及羟化反应的某些酶的必要成分。体内维生素C的总库存量及在血中的浓度与摄入量有关,也受年龄、性别、代谢及病情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中老年低于青少年,男性低于女性,吸烟或糖尿病患者低于不吸烟或无糖尿病者等等。体内每日分解代谢的维生素C量为34~62毫克。因各国人民的饮食成分与习惯不同,推荐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也有差异,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成人每日维生素C必要摄入量为60~100毫克。

推测维生素C对血脂的影响可能通过:①促进胆固醇降解、转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②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解,从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维生素C又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性抗氧化剂,在对抗由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故体内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已知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因素之一,因此,维生素C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已受到人们的重视,认为对体内维生素C水平较低或缺乏维生素C的老年人,适量补充维生素C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有益的。

维生素C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或用维生素C制剂补充。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中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易溶于水,不耐热,在空气中易氧化,遇碱性物易被破坏,在食品加工时要注意这些特性,以避免或减少维生素C的丧失。

维生素E 也称生育酚,存在于动物或植物脂肪中,对人类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部分是在细胞膜脂类的过氧化反应中起抑制作用。维生素E与水溶性的维生素C不同,是脂溶性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严重程度,皆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高、低密度脂蛋白的颗粒大小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被修饰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经过化学(乙酰化,或与丙二醛结合)、过度金属离子(Fe3+、Cu2+)或脂加氧酶的氧化(自由基)修饰,产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一方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易被巨噬细胞高效识别和摄取,因而使堆积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转变形成泡沫细胞;另一方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又削弱了高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向肝的逆运转,不利于泡沫细胞的消退。这两方面的作用均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过程中,体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E水平逐渐降低。推测给予维生素E既可补充在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过程中维生素E的丢失,又能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

研究发现,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的联用,能取得抗氧2化和调节血脂的协同作用的效果,只需与较低剂量的药物联用,就能产生比大剂量的单一用药更为高效而安全的作用。哪些微量元素降血脂?

微量元素是指人体所需含量极微,但对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通常包括:锌、硒、碘、铜、铬、锰、镁、钴、镉、氟、钼和铅等。微量元素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酶的活性而对机体许多生物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研究较多并认为可能与血脂代谢有关的微量元素有以下四种:

锌 锌在人体中含量为2~3克,以辅酶形式存在,对机体代谢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锌摄入量成人为15~20毫克。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饮用硬水人群血清锌水平降低,可能与硬水中含钙(Ca2+)和镁(Mg2+)多,锌与钙形成复合物有关。增加膳食中钙含量会使骨中锌沉积增加(锌从肝向骨转移),也引起血清锌水平降低。膳食中过多摄入精制食品,会导致营养性锌摄入量不足,嗜酒、肝硬化和胃肠疾病等均可影响锌的代谢吸收或从体内丧失的锌增加,从而导致缺锌症。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已被大量实验研究证实。

铜 铜在生物代谢的某些酶中起催化作用,凡依赖于铜的酶都是金属蛋白酶(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β羟化e2+酶等),以金属蛋白酶的形式转运参与体内亚铁(F)变为高铁3+(Fe)的氧化反应。人类血浆中正常的铜含量约为15.7微摩/升,成人每日摄入量应为2~3毫克。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缺铜的动物体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在遗传性铜转运紊乱(Menkes综合征)的患者体内,铜含量严重低下,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升高,这也说明铜对血脂代谢有一定影响。由于肝在铜代谢中的调节作用,通常不会发生铜缺少,但对腹泻、吸收不良并伴有低蛋白血症,或接受胃肠外营养者,可产生铜缺乏。膳食中的氨基酸和新鲜植物组成,有助于铜的吸收,若过量摄入铜,可经胆汁排出。铜的吸收又受饮食中钼含量高的影响。饮食中高浓度的铜可降低肠对锌的吸收。

动物实验发现锌/铜比值增高可能影响脂代谢。锌与铜在体内的吸收和转运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抑制。锌可诱导肝脏合成与铜亲和力大于与锌亲和力的蛋白质(如富含半胱氨酸与巯基的蛋白质),结果导致铜与上述蛋白质大量结合,使体内游离的铜减少,及其与铜结合的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铬 铬常以有机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易被吸收,成人每日铬的需要量为0.05~0.2毫克。铬存在于麦胚、麦皮、未精制多糖和酵母中。体内铬相对缺乏的原因通常有:①铬盐或其复合体在肠道碱性基质中仅能吸收0.5%;②精制的米、面、糖及脂肪可丢失大部分铬。进食精制的糖类(蔗糖、葡萄糖等)仅能补充少量的铬,这样势必动用体内储存的铬到血浆中去,从而导致铬含量的净丧失。

锰 锰是参与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多种酶的激活剂(如丙酮酸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葡萄糖酰基转移酶等)。锰化铁也是合成鲨烯和胆固醇的羟甲戊酸激酶的辅因子。动物组织中锰的浓度与年龄的关系相当恒定。锰在组织中的恒定水平主要依靠排泄途径来调节和维持。成人体内锰的含量为10~20毫克,推荐成人每日必需摄入量为2.5~5毫克。研究发现,锰能抑制实验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缺锰与缺铬相似,会引起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西方国家,锰与铬的缺乏均与长期进食精制的糖类有关,如小麦磨成精粉可能丢失86%、精制米可丢失75%、精制糖可丢失89%的锰。运动真能降血脂吗?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人体各种脏器功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在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事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的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比同年龄阶段的从事一般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一般人要高。因此,长期、有规律的健身运动,对血脂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适当强度和运动量的持久锻炼,能减轻高脂血症,改善血脂构成,纠正人体生理、生化代谢失调,使脂质代谢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机体的代谢,提高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

此外,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改善机体的血凝状态,改善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液黏度;运动还可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心肌代谢、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些都对冠心病防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高脂血症患者加强运动锻炼是积极的防治措施。健康人,特别是身体偏胖者也应加强运动锻炼以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

但是,应注意选择运动的种类,运动量要逐渐增加,并要持之以恒,以保证运动能使其血脂和脂蛋白朝着有利于健康和防止冠心病的方向发展。

当然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运动锻炼虽然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它并非万能。近来大多数研究认为,不改变饮食结构而单纯运动,并不能显著降脂。如果两者结合再配合以合适的药物治疗,定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年龄、性别、职业与血脂的关系

年龄方面 年龄是影响血脂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出生到成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3~4倍,1岁以内增加最快。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报告,20岁以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不再增加,而另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则报告,20~50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仍呈规律性增加,但以后却有下降趋势。

性别方面 50岁以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于男性,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男性。血清胆固醇的升高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女性患者的影响远不及对男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同样高的胆固醇水平,女性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远小于男性,说明女性对胆固醇升高的耐受性较男性好。甘油三酯增高对于女性来说很可能是冠心病最危险的因素,90%甘油三酯升高的女性患者都可能有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职业方面 不同职业的人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也不相同。从事脑力劳动者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较从事体力劳动者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降低;城市居民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又高于农民。心理因素和血脂的关系

科学家发现,睡眠不佳、精神经常紧张等因素能影响人体的血脂代谢。试验研究证明,情绪紧张、争吵、激动和悲伤时,会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游离脂肪酸增多,进而促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抑郁还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对已形成高胆固醇血症的实验动物,每天给予地西泮及动物抚摸,结果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范围明显减小。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些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离退休后在药物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血脂浓度却明显下降甚至逐渐恢复正常,且血脂下降特点是稳定、持久的,并不是短暂的波动。显然,其血脂浓度下降与离退休后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离退休患者脱离了紧张的工作环境,血脂代谢障碍有可能得到了纠正。

由此可见,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对脂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平时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少生气和发怒,这样既能保护心血管的健康,也有助于控制病情。跛行可能有高脂血症

人至老年,经常会抱怨耳背、眼花、腿不利索,间歇性跛行是导致老年人腿脚不便利的主要原因,而腿部血管狭窄是导致间隙性跛行的原因。间歇性跛行是指在步行一定的距离后,出现小腿和大腿肌肉的疼痛,必须停止活动,休息一段时间后方能消失。那么,腿部血管狭窄为什么会导致间歇性跛行呢?

下肢血管正常时,运动后血管中的血液随之增加,因此能够满足运动时的血液和氧气的需要。但若存在腿部血管狭窄时,开始血管中的血液还能随运动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继续增加,因此当活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就会出现缺血和缺氧,产生缺血缺氧性疼痛。

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是导致血管狭窄的直接原因,这种斑块中有大量的脂肪堆积,性状似稀饭,因此称为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面由纤维包裹,突出血管腔,引起血管狭窄,就像河床上有泥沙淤积一样。然而,血管壁本身并不能产生脂肪,斑块中脂肪来源于血液中的脂肪,就像河床上的淤泥来自流动的河水一样。血脂越高,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越多,产生粥样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危险性也增高。因此,走路跛行同样与血脂升高密切相关。血脂高血液就稠吗?

血液黏稠度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血脂的高低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甘油三酯还是胆固醇,在血液中都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当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时,血中大颗粒的脂蛋白如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就会造成血液流动时的摩擦力和阻力增加,也就是表现为血液黏度增高。同样,如果血中的胆固醇浓度升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也会增多,也可引起血黏稠度增高。临床上,应用降脂药物即能降低血脂,也可降低血黏稠度。盲目降脂误区多

虽然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目前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率仍很低。即使是在接受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中,大约有一半人并没有达标,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重视甘油三酯和血黏度,忽视胆固醇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血液脂肪含量的指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降低甘油三酯似乎成为首选的降脂目标。其实,只抓甘油三酯不抓胆固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胆固醇是血脂指标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高危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指标需要降到比一般标准更低。

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特效的降低血黏度的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好饮食和生活,再辅以恰当的药物调理,则血脂水平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误区二:过分害怕他汀类药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的一线药,但该类药物的肝损伤副作用被过分渲染,以致于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敢轻易使用,但这类导致肝损伤的患者临床中并不多见。该类药物的另一种副作用是溶解横纹肌,临床上同样并不多见。还有很多患者因为害怕这类副作用,就拒绝“持久战”——常常服药不够疗程,而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是需要长期服用的。只要定期观察血脂情况,尤其是在服用早期观察肝功能和肌肉情况,就能对副作用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遏止。

误区三:高脂血症没有什么要紧的 实践证明高脂血症并不是一个“不要紧”的疾病,而是一个严重影响健康,可以致残、致死的疾病。

误区四:没有感觉就没有疾病 高脂血症在疾病较轻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必须通过化验才能发现。更有严重者,直至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才真正引起警惕,而这时治疗的效果远远不及最初的预防。

误区五:只要血脂正常了,就可以不用再关心了 当血脂降到接近期望水平,仍需注意调节,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误区六:高脂血症就是甘油三酯偏高 实际上,高血脂最重要的是胆固醇高,尤其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高。

误区七:高脂血症的危害就是造成血黏度高,血流缓慢 实际上,血脂过高不但会造成血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而且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长大,使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和脑软化等疾病。斑块破裂会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误区八:胆固醇值参照报告单为正常就可以 实际上,不同情况的个体,胆固醇升高的标准不同。不同患者胆固醇正常值和开始治疗值也不同。

误区九:血脂高,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研究表明,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仅能使胆固醇降低7%~9%。此外,胆固醇只有少部分来自食物,大部分在肝脏合成,而单纯饮食控制只能减少来自食物的胆固醇。对于胆固醇轻度升高的患者,通过饮食调整和积极运动可以使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大部分患者还需要加用降胆固醇药物,尤其是胆固醇升高明显或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者。对于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发生严重事件的危险性非常高,医师会在建议生活方式改善的同时使用处方降胆固醇药物。

误区十:胆固醇越低越好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在人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其过量时便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知道,使用降脂药物控制血脂,却也并非越低越好。因为胆固醇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仍需有足够的摄入量。低胆固醇血症对机体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全面认识血脂的相关知识,了解调节血脂的合理方法是必要的。第二章重视高脂血症

平常能吃、能喝,又能运动,没有任何不适的人是不是就健康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疾病并没有明显的征兆。不少患者为自己突然发生心梗而感到困惑不解,他们认为自己平时很正常,怎么就会得这么严重的病呢?其实只要对他们的身体进行详细检查,便能发现其中很多人的血脂都是偏高的,而高脂血症是目前医学界认定可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脂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加重的隐匿过程。高脂血症本身多无明显的症状,不做血脂化验很难被发现。高脂血症者如果同时有高血压或吸烟,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此时患者可有头晕、胸闷,严重者则突然发生脑中风、心肌梗死。正因为高脂血症悄然无息地逐渐吞噬着生命,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隐形杀手”。

因此,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当您经常出现头晕、健忘、体力下降、睡眠不安和胸闷气短等表现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脂状况。医师建议,中老年人最好能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血脂的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和调整血脂状况。重视血脂,做好血脂的检查是我们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充分的检查与认真的诊断,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实质是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沉着在动脉血管壁的内膜上,并伴有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纤维脂肪类物质斑块或粥样病灶,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硬、管腔变窄,严重时局部斑块内膜坏死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动脉粥样硬化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病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血液内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以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平,这会使血管壁失去弹性,也就是说,使血管壁变得又硬又窄,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此外,血浆中高胆固醇血症还会损伤血管壁的内膜,使受到损伤的血管内膜由光滑平坦变得粗糙不平。血小板在这些粗糙不平的内膜上附着,聚集在一起,释放出许多血小板因子,从而加重血管壁的损害,进而使血管壁变窄,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总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通过科学研究,明确证实总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发生冠心病呈显著正相关。总胆固醇每上升1%,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就增加2%~3%。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证明,总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常伴随着冠心病病死率的不断上升,总胆固醇在5.2毫摩/升以上时更为明显。

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 低密度脂蛋白是含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占40%~50%,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也呈显著正相关。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现在研究证实,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高甘油三酯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使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在肝酯酶的作用下,致使动脉硬化因子增加,抗动脉硬化因子下降,对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此外,甘油三酯含量高的脂蛋白还能刺激血管内皮,容易形成血栓。高脂血症可导致高血压

医学专家认为,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姐妹病。大量检测得知,许多高血压病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显著降低。而且,许多高脂血症者也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患者血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因此,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大量的医学研究亦表明,血脂水平与血压高低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调查研究了16525名健康男性,发现在40岁后,舒张压(即低压)超过110毫米汞柱者比舒张压小于70毫米汞柱者的血清胆固醇值平均升高0.71毫摩/升。这是因为血脂升高使血管松弛发生障碍,因而造成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脂高的人常伴有高血压。

既然血脂高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那么降低血脂也应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所以,现在提倡如果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脂血症,除了积极降压外,还应及早配合降脂治疗。因为降压和降脂同时进行,不但能使血压易于降至正常,更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和脑中风。

如果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正常,是否还应同时进行降脂治疗?有人观察了血脂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现积极降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大动脉硬化的程度,改善血管的弹性,并使高血压更易于控制,并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和脑中风等严重疾病。所以,降压的同时还应控制血脂,这也符合心血管病防治的基本原则。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

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心血管疾病每年夺去1200万人的生命,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而冠心病是其中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中国,冠心病是城市居民主要致死原因的第三位,平均每10万人,就有近100人死于冠心病。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和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脂血症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均易患本病。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

业已证实,血清总胆固醇在4.5毫摩/升(173毫克/分升)以下时冠心病较少,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多数在5.0~6.5毫摩/升(192~250毫克/分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所以,冠心病患者去医院看病时,都要进行血脂检查,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有利于指导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目前降脂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但每位患者的治疗并非千篇一律,应根据患者血脂异常的程度和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通过血脂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血脂异常及其血脂异常的程度和类型,从而有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二是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必须“达标” 研究表明,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治疗必须达到一定的目标值,特别应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毫摩/升以下。高脂血症可导致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卒中,是由脑血管变窄、血栓阻塞和血管破裂所引起,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致命、致残性的疾病,通常被称之为中风。目前脑卒中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突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脑卒中包括两种情况:脑梗死和脑出血。

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脂血症是敲响脑血管病的警钟,但却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展下去,其后果极其惨重。大量的研究证实,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病变的脑梗死与血清胆固醇升高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高甘油三酯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随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而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则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遗传性的脂质代谢障碍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也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

脑出血 是指脑血管破裂时引起的出血,也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与血脂异常同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高脂血症引起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发生的重要基础。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积极降脂治疗,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高脂血症可导致脂肪肝

所谓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脏内过多沉积所致。正常的肝脏仅仅含有少量脂肪,占肝脏体积的4%~7%,其中的一半为甘油三酯,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血液中的脂肪酸在肝脏内合成为甘油三酯,由于肝内没有太多空间储存,甘油三酯一经合成就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并释放入血液。若脂肪酸摄入过多,或者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致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衡失调,大量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结果就形成了脂肪肝。

一般认为,脂肪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时,即可称为脂肪肝。肝内所含脂肪量达到肝重的5%~10%时,为轻度脂肪肝;如果达到肝重的10%~25%则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就是重度脂肪肝了。高脂血症可导致胆石症

众多调查显示,有些少数民族的人群中胆石症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人,这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人长期进食含脂肪高的牛羊肉较多,而进食蔬菜、素食较少的缘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患病率逐渐上升。中老年人,由于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迟缓,易发生胆汁浓缩,黏稠度增加,而且这一年龄段的人,胆固醇也偏高,从而改变了胆固醇、胆红素、胆汁酸的比例,易诱发胆石症。

尽管胆石症形成的因素较多,但脂肪进食过多和缺乏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统计表明,高脂血症和肥胖者的胆结石阳性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和体重正常者。因此,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减肥以降低血脂水平,不但对预防心血管病有好处,而且对避免胆石症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高脂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严重的消化道疾病,重者可引起胰腺坏死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还不很清楚,部分患者很可能与血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超过4毫摩/升)有关。前面提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它们也是体积最大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增多,极易形成栓子,迅速阻塞了胰腺的微血管的血流,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另外,过多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解后释放的脂肪酸以及在胰腺毛细血管床释放的溶血卵磷脂超过了白蛋白所能结合的数量,而使胰腺细胞膜溶化,产生化学性胰腺炎。许多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高的患者有间歇性上腹痛,而血清淀粉酶未达到诊断胰腺炎的水平(过去有胰腺炎发作史者更是这样),这可能是胰腺炎的早期表现。

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高甘油三酯血症,则预示病变程度可能加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因此应常规进行血脂的检测,以指导治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治疗措施与其他类型的急性胰腺炎是一致的。值得重视的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可能使病情恶化,因此,在处理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同时,对肝脏功能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高脂血症不但是心血管病、脂肪肝和胆石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且还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隐形杀手”。要避免这一“隐形杀手”行凶,关键还是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甘油三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