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十二月花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2:16:17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程建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十二月花神

图说十二月花神试读:

作者简介

殷伟,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作《中国琴史演义》《中国围棋史演义》《中国绘画演义》《中国书法史演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钟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等60余种。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年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主要有《时尚学》《中国时尚文化》《世界时尚文化》《中国服饰时尚》《中国美容时尚》《环境管理学》《图说剑文化》《中国私立高等教育探讨》《中外职业教育现状、趋势》等专著和论文。

协助策划单位

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序

同窗殷伟研究传统文化,著述甚丰,影响颇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勤勉的治学精神,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这套《图说中华神文化丛书》,再次凸显殷伟君一以贯之的治学特色,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谓举世无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使命。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知。近年来,许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殷伟君的研究在众多学者中独树一帜,他特别关注的是与普通中国人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又多是不太引起学者关注的问题。他的研究似乎更接近于民俗学,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研究。比如,他对民间“福文化”、“沐浴文化”、“鱼文化”、“神鬼文化”等主题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异常丰富多彩的民俗图景。这些文化现象虽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却并不为主流文化研究学者所重视。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那些高文大典所保存记录的内容,研究那些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主流文化,同样还要关注在民间传承发展,和亿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现象,只有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图景才会得到最为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殷伟君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华民俗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民俗文化学者认为:作为农耕文明古国,我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总体上包括: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经济民俗类、以宗亲和婚姻为基础的社会民俗类、以信仰崇拜和传统节会为代表的社会民俗类以及民间文学艺术和竞技等活动体现的游艺民俗类,各大类别民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民俗系列,从而构成中华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民俗文化活在民间,深入国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但是文献记载却极为有限。数千年来,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民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使一些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快速趋于消亡。因此,开展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但是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保存历史文化记忆来说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需要有开拓精神的工作,研究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爬梳出极为珍稀的、零星的民俗文化记录,如何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民间传说中捕捉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更依赖于研究者敏锐的视野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殷伟君多年来在这一领域辛勤耕作,涉猎广泛,从文献记录和民间流传的各种资料和传说中,清理出一个个民俗文化主题,并收集了众多的原始材料,这对民俗文化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有其特殊性,研究民俗文化的方法、阐释民俗文化的方式,在遵循一般意义的学术范式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方式,我认为殷伟君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他的民俗文化著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明快,尤其是“图说”系列确实是阐释民俗文化的一种很恰当的方式。正是由于其形式与内容的较好结合,这些图书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民俗文化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但是毫无疑问却是那个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鲜活存在。中华民俗文化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宝藏,民俗文化深层的内涵和价值,有待更多的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开掘。殷伟君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期待他在保持自身研究特色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从更高学术层次上揭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大价值,以贡献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当代文化的建设!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著名中国文字学学者 黄德宽2013年10月4日壹正月梅花花神1.梅花花神寿阳公主

在女人化妆术中有一种妆饰,名叫寿阳妆,也叫梅花妆,是因为寿阳公主而闻名天下的。民间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精灵所化,梅花本来就是寿阳公主的前身,于是,人们称她为梅花花神。2.梅花花神江采苹

梅妃淡妆素裹站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下,人花相映,美人如梅,梅似美人,煞是清雅宜人,自有一番风韵,唐玄宗为之倾倒。传说梅妃原本是梅花精灵投胎,其魂魄已融入梅花中,死后又回到天上做了梅花花神。3.梅花花神何逊“梅从何逊骤知名。”何逊是历史上第一个与梅花成为挚友的人,被誉为咏梅之祖。自从他的咏梅诗一出,梅花便闻名天下;他爱梅成癖,思念扬州官署前的那株梅树,为了欣赏梅花,宁愿放弃大官,而去当他的扬州水曹行参军。4.梅花花神林逋

林逋终生不做官也不结婚,只在孤山上种了许多梅树,在湖边养了两只仙鹤。平时书读倦了,就以赏梅放鹤作为消遣,生活过得非常愉快。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人称“林处士梅妻鹤子,可称千古高风矣”。1.梅花花神寿阳公主

梅花是农历正月当令花卉,作为梅花花神,南朝刘宋寿阳公主与梅花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最广为传诵。在女人化妆术中有一种妆饰,名叫寿阳妆,也叫梅花妆,正是因为寿阳公主而闻名天下的。《古今百美图》之寿阳公主 [清]吴友如 作

南朝刘宋时,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清纯脱俗。寿阳公主最喜欢赏梅,每逢梅开时节,寻梅赏梅便是她的一大乐趣。话说有一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的下午,寿阳公主又与宫女们来到宫廷御花园里赏梅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疲劳了,就躺卧在含章殿的屋檐下小憩,殿前株株梅树正花开满枝头。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梅花花瓣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瓣梅花不偏不倚,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寿阳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五瓣梅花样的淡红花痕,怎么也洗不掉,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用水洗掉。元人《梅花仕女》(局部)

美人对镜理妆,正将一个梅花形的花钿贴于额间,这是整张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一朵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觉得原本就清丽可人的寿阳公主更平添了几分迷人的风姿,个个称奇,于是纷纷仿效以梅花印在额头上,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诞生。这种被称为“梅花妆”的妆饰就很快就在宫中流传开来,成为当时宫女争相效仿的一种时尚。

不久,“梅花妆”又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格外钟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以为时尚。但梅花不是四季都有,女人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妆”。从此以后,“梅花妆”饰面成为由宫廷至民间千年不衰的时尚妆容,频频出现在吟咏闺阁风情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一道娇美靓丽的风景。古代文人十分喜爱这个富有诗意的故事,诗词歌赋里不断重现这个情境。《梅花点额》 [清]改琦 作

唐人李白《上清宝鼎》诗说:“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吴融《个人三十韵》说:“额点梅花样,心通棘刺情。”徐昌图《木兰花》说:“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栽柳絮。”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说:“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都是在说这个美丽迷人的典故。至宋代时,梅花妆一直还在流行,姜夔《疏影》词里便有“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样的佳句。汪藻在《醉花魄》中也说:“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人日倦卧含章殿,梅花点额颜色新。尽管寿阳公主的人生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然而,那朵小小的五瓣梅花,却将寿阳公主的名字永久地留在了暗香浮动的梅林间,民间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精灵所化,梅花本来就是寿阳公主的前身。于是,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梅花生日,寿阳公主则为梅花花神。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十二月花神议·议之下》(以下简称《十二月花神议之下》)中就十分赞同这一看法,力主将寿阳公主奉为正月梅花女花神。有诗说:“一树开来冰雪香,谁家新拭岁寒妆?时人不识桓伊曲,信指花神是寿阳。”《妆楼图》(局部) [清]王素 作

该图画的也是寿阳公主的故事。图中画一树梅枝交错盘虬,繁花点点,梅树枝下寿阳公主倦卧廊边,姿态慵懒,似被浓郁的梅香熏醉了。题诗曰:“花落南枝片片香,佳人春倦卧含章。东君似有娇怜意,五出添来额上妆。”2.梅花花神江采苹

中国民间还把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苹视为正月梅花花神。梅妃江采苹,福建莆田江东村人,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名医。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自幼聪慧灵秀,能诗能文,九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说:“我虽女子,当以此诗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作为女儿的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

早在江采苹初解人事时,就爱梅如痴,深谙女儿性情的父亲寻求各种梅树种满了自家的房前屋后。深冬临春的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玉蕊琼花,缀满枝丫,暗香浮动,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神仙世界。幼小的江采苹徜徉在梅花丛中,时而出神凝视,时而闭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世界中,不知寒冷,也不知疲倦。《历代百美图》(明刻)之梅妃

在梅花的熏染下渐渐长大的江采苹,品性中深深烙下了梅花的气节——气度高雅娴静,性格坚贞不屈,刚中有柔,美中有善;配上她渐渐出落得秀丽雅致的容貌、苗条颀长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树。江采苹十五岁时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梅亭》等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江采苹多才多艺,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开元中,太监高力士奉旨为唐玄宗选美,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疑为天仙,随即把她选入宫中侍候唐玄宗。初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高力士早已探知江采苹性喜梅花,为了使人与花相得益彰,特意在梅林深处安排唐玄宗与江采苹见面。唐玄宗步入梅林,抬眼望去只见江采苹虽是淡妆素裹,含羞低眉,依然难掩如花容颜,亭亭站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下,人花相映,美人如梅,梅似美人,煞是清雅宜人,自有一番风韵。一番交谈后,江采苹的言语文雅,性情温柔,举止优美大方,好似是一朵清香醇郁的雪中梅花,霎时就掳获了唐玄宗的心。从此唐玄宗视宫中粉黛如俗世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江采苹天生癖爱与她一样淡雅的梅花,在她居住的宫中,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梅妃就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唐玄宗还专门为江采苹建亭赏梅,亭署名“梅亭”,又戏称她为“梅精”,封为“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一天,唐玄宗召集诸王,设宴梅亭,命梨园子弟丝竹迭奏,当时梅妃也侍坐在旁。酒过数巡,唐玄宗令梅妃吹白玉笛,笛音宛转绕雕梁,诸王齐声喝彩。唐玄宗又令梅妃起身表演《惊鸿舞》,罗衣长袖交横,轻盈弱质,轻飘如仙;戛翠鸣珠,鬓发如云;乍回雪色,依依不语,仿佛是越国西施,依稀是汉宫飞燕。诸王目眩神迷,赞不绝口。唐玄宗当着诸王面,笑着称赞梅妃说:“朕妃子乃是梅精,吹白玉笛,演《惊鸿舞》,一座光辉。”

然而,梅妃的日子好景不长,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着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唐玄宗开始移情别恋了。梅妃成了杨贵妃的情敌,终于为杨贵妃所谮,被迫迁入上阳东宫,过着孤单凄凉的生活,整日借花消愁。梅妃失宠,独居上阳东宫十余年,不得见君一面,作《楼东赋》自述了在冷宫的凄惨心情和无限幽怨。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杀入长安后,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想起梅妃江采苹,知道梅妃已死,十分伤感。高力士见唐玄宗悲思甚切,就求得梅妃画像一幅进呈御览,唐玄宗展看再三,并亲题七绝一首:“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美人百态画谱》之梅妃 [清]马骀 作

一天,唐玄宗梦见梅妃到来,含泪说:“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军中,有人哀妾惨死,埋骨池东梅株旁。”唐玄宗醒来后便起床前往太液池边,令高力士等人捡寻尸骨,终无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温泉,就过去找寻,梅亭边尚存梅花十余株,在梅树下挖开土,果然发现梅妃尸体,身裹锦缎,尸骨的胁下,刀痕尚在。唐玄宗以妃子礼仪改葬。一代丽人才女的不幸遭遇,得到人们的深深同情。

美人梅妃已逝去,惟有梅花依旧一年一度地鲜艳开放。民间传说梅妃并没有死,她原本是梅花精灵投胎来到人间,其魂魄已融入梅花中,又回到天上做了梅花花神,有一首《梅花花神》说:“香雪海中荡花舟,明皇摇桨坐船首。娇娥舱中朱笔点,红艳满树挂枝头。云鬓散落醉靥边,樱唇欲吻绛墨稠。青帝主宰封花神,采苹百嫣拔头筹。”墨梅图[南宋]杨无咎 作3.梅花花神何逊

农历正月梅花当令。在百花之中,梅花是最早开放的花卉,绽开于寒冷凛冽的冬天里,此时瑞雪飘洒,似雪的梅花与白雪相互争宠。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梅风韵独胜,或吟梅神形俱清,或赞梅标格秀雅,或颂梅节操凝重。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首开咏梅文人诗的先河,萧梁诗人何逊咏梅诗使梅花闻名天下,故而宋人赵蕃《梅花六首》之五说:“梅从何逊骤知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和梅诗序》中更说:“南北诸子,如阴铿,何逊,诗人之风流,至此极矣。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何逊爱梅胜过鲍照,因此被誉为咏梅之祖,他的咏梅诗一出,后人纷纷效法,佳作不断,使咏梅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一脉潺潺不绝的支流,也使何逊咏梅都成了诗词中永久的典故了,可见何逊咏梅诗的巨大魅力。何逊像

南朝梁代著名诗人何逊最高官职是水部郎中,所以后世称他“何水部”。何逊青年时就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与陈代诗人阴铿并称“阴何”。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四月,抚军将军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何逊入建安王萧伟幕府,任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世因称何逊为何水曹。何逊像赞

在这期间,何逊写有扬名千古的咏梅佳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又题《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全诗一气呵成,景融情,物传神,有思想,有韵味,盛开的梅花与诗人奔放的才情浑然一体,构成一篇雄视百代的咏梅佳作,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极为推崇地说:“颇学阴何苦用心。”这里的阴,指阴铿;何,就是指何逊。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何逊这首咏梅诗一出,梅花芳名大振,文人咏梅之风也由此长盛不衰,咏梅几乎成了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何记室集》(明刻本)[梁]何逊 撰

何逊是历史上第一个与梅花成为挚友的人,他爱梅成癖,为了欣赏梅花,宁愿放弃大官,而去当他的扬州水曹行参军。何逊在任扬州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时,官署后面有一株梅花,闲暇之余,他便在梅树下吟诗作赋,自得其乐。后来他被调到洛阳去当官,官虽然做大了,但由于思念扬州官署前的那株梅树,以至于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怀恋之情,不能自已,竟然向上司打报告,请求再调回到扬州去任职。没想到,这一非分要求竟破天荒地得到了上司的恩准。

当何逊乐悠悠地重返扬州之时,恰逢梅花盛开,真是梅花不负有情人,似乎在欢迎知己好友何逊的归来。何逊便大开东阁门,延请文士饮酒赋诗,啸傲终日。

因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何逊的这首咏梅诗遂更加引人注目,广为流传。后来明代诗人高启在他的《梅花九首》之六诗中这样描述说:“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梅花九首》之七又说:“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说的就是何逊在洛阳思念扬州的梅花,而终于回到扬州同梅花相见的趣闻雅事。高启在《梅花九首》之一中更是称誉何逊的咏梅诗说:“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全画共分九段,每段书古人咏梅诗二句,共绘自何逊至曾茶山九人,童仆六人,野老一人,马一骑,梅六株,瓶里插和手里抱梅三枝,笔法清润,人物花树各臻其妙。第一段书何逊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绘何逊风神萧散,对梅花徘徊不已。策杖探梅图[南宋]李唐 作《雪屐观梅图》[南宋]马远 作

正是由于何逊爱梅成癖,宁愿降官也不愿离开心爱的梅花,所以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十二月花神议·议之上》(以下简称《十二月花神议之上》)中将何逊奉为正月梅花男花神。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乐善堂前院东西厢房镶嵌高浮雕四季花卉,分别是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每丛花下方刻有司花男花神及侍者,分别是牡丹花神李白、荷花花神王俭、菊花花神陶渊明、梅花花神何逊,庭院雕刻四季花卉与花神的意义在于期盼百花常开,春色满院,花神保佑福禄康宁。4.梅花花神林逋

民间传说的正月梅花花神,说法有几种,有一说是林逋(bū)。其实林逋与梅花的关系之密切,堪称是个中之最。如果花神是以爱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鹤子”的林逋代表梅花神,绝对当之无愧,所以,清代吴下养闲翁把林逋封为梅花花神。历史上,真正把梅花和自己生命融和到一起的典型人物,大概只有北宋时代的隐逸诗人林逋了。《梅妻鹤子》 [清]竹禅 作

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早年曾游历江淮一带,长达二十余载,最后干脆结庐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宋史·隐逸传》称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当时名声很大,士大夫争相结交拜访。宋真宗闻其名,诏赐粮食帛匹,还命地方官逢年过节都要去慰劳问候。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宋仁宗赐谥“和靖”,世称“和靖先生”。

林逋最有名的事迹,就是“梅妻鹤子”。在林逋之前固然爱梅名士不乏其人,在林逋之后,爱梅之士不敢出头;谈爱梅,古往今来唯林逋独尊。林逋终生不做官也不结婚,只在孤山上种了许多梅树,在湖边养了两只仙鹤。平时书读倦了,就以赏梅放鹤作为消遣,生活过得非常愉快。别人看了,就说梅花好像是他的妻子,仙鹤如同他的儿子,而以“梅妻鹤子”来形容像他那样的高人雅士,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清人彭孙遹撰的《金粟词话》记载:“林处士梅妻鹤子,可称千古高风矣。”就连《辞海》中“梅妻鹤子”条目也记载:“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林逋一生最爱梅花,有“梅痴”之称,唯以读书种梅为乐。据《孤山旧志》记载,林逋在自己住处的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梅子熟时,便将每一株梅树所结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小包,存于瓦罐之中,每天只取一包作为生活费,等瓦罐内的存银空了时,正好又是一年,新梅熟时再兑钱入罐。种梅、赏梅、卖梅、咏梅,成了林逋生活中最为快乐的事。最能概括林逋生平和影响的是南宋吴锡畴《林和靖墓》诗:“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著梅花定说君。”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己,可以不恨矣。”诚然是中肯之言,可为林逋的爱梅程度,做最贴切的注释。林逋在孤山上遍植梅花,置身于花香鸟语之中,此举深得后人赞赏。

其实,除了“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为人传诵外,林逋更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林逋隐居孤山种梅养鹤二十年,朝夕与梅相伴,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咏梅佳句,一字一句地把梅花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意趣盎然。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山园小梅》诗说:“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一直被称为吟咏梅花最传神的名句,写活了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的气质神韵,一个以梅花做妻子,情倾神注,朝夕相伴的人,自然最了解梅花的神韵和精髓。“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妙,也因此成了人们公认的梅花代名词。南宋词人姜夔有两首自度曲,一作《疏影》,一作《暗香》,即由此而来。这真正是咏梅的千古绝唱,为历代诗家拍案叫绝。欧阳修特别推崇,认为这句诗歌在咏梅诗中是最杰出的:“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司马光《温公诗话》称林逋“曲尽梅之神态”。苏轼《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辛弃疾在《念奴娇》词中奉劝文人们“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浣溪沙·种梅菊》中甚至说:“若无和靖即无梅。”王十朋《腊月与守约赏梅西湖》中对此推崇备至,评价更是将此句推到了顶尖极:“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若说是赋梅,却真的可以说是一诗压尽千古了。朱淑真《吊林和靖》也说:“当时寂寞南窗下,两句诗成万古名。”

林逋是个高节与高才兼备的人,再加上他日夜与梅花亲密接触,这三个条件为林逋咏梅成千古绝唱提供了基础。林逋的咏梅诗作,一方面为自己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赞许,另一方面为梅花赢得了广泛的赞赏。林逋的咏梅,不仅造就了作者的千古盛名,而且引发了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一直对后世的咏梅发挥着文学史上罕见的影响。正因如此,后人把林逋封为正月梅花花神,加以供奉。林逋为梅花花神,倒真是比较合适。《梅妻鹤子》 [清]彭旸 1907年作

另外,清代民间认为正月梅花花神是柳梦梅,他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是个读书人,因为有一天梦见自己来到一个花园里,在园中一株梅花树下,遇见为情而死的杜丽娘,其后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相结合,成就一段曲折姻缘。民间以柳梦梅为正月梅花花神,无非是因柳梦梅名字中有“梅”字而已。《司正月梅花花神柳梦梅》 [清]吴友如 作贰二月杏花、兰花花神1.杏花花神阮文姬

杏花娇艳,有诗咏道:“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消。”阮文姬喜欢把杏花插在发髻上,粉面白花,更加增添了几分妩媚艳丽,人面和花色,恰似双艳,人们见后,惊呼“二花”。2.杏花花神杨玉环

杏花因为美若天仙,柔媚动人,被当作美人的代表。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后来竟成为唐玄宗的贵妃,翁媳瞬间变成了夫妻,大有“红杏出墙”之意,因此,杨玉环司杏花为杏花花神。3.杏花花神燧人氏

远古时代的燧明国,没有阳光,不分昼夜。有位圣人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燧木树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不料却钻出浓烟火来。圣人受到这个启发后,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并且迅速传播开来,人类钻木取火就从此开始了。4.兰花花神屈原

屈原是把兰花当成知音、精神的化身、崇高和圣洁的象征来歌颂的,他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借兰明志,从日常生活的雅爱兰蕙,到灵魂深处的高洁如兰。屈原绝对是兰花的最佳知音,他与兰花性情如一,足可相互辉映,后人尊奉他为二月兰花花神,是名副其实的。1.杏花花神阮文姬

农历二月杏花当令,人们就把农历二月称为杏月。杏花以其独有的妍姿丽质,为春日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杏花含苞时节,纯红如火,开时繁花朵朵,攒簇枝头。杏花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因而有“娇容三变”之说。杏花山鸟图 [宋]赵佶 作

自古以来,杏的艳名满天下,其花色富丽,故有“碎锦”“丽色”“江锦”等雅称,宋人姚宽的《西溪丛语》里有“名花三十客”,特将杏花冠上“艳客”的美名。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也非常偏爱杏花,留下的诗篇数不胜数,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清词丽句。唐人吴融《杏花》说:“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消。”用的就是极为拟人的一种手法来写红白两色杏花的娇艳。最美的诗句当数宋人宋祁《玉楼春》所描写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一出,写尽杏花的欢颜喜态。

每当春天来临之际,红杏枝头,袅袅花枝仿佛少女翩跹曼舞,媚态依依,楚楚动人。娇艳妩媚的杏花,像极了风华正茂的豆蔻少女,嬉笑嗔怒别有风情,自古杏花就是美女佳人的写照。唐人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用“秾艳三千临粉镜”把盛开的杏花比作三千临妆的宫女。人们形容容貌姣好的女子为“柳眉杏眼”,大大的眼睛,犹如一泓盈盈秋水,回眸一笑,摄人魂魄。还有“杏脸桃腮”,几多伶俐,几多娇媚。古代女子多有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各色的花儿以为装饰的,尤其是歌女更是钟爱戴杏花。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也有记载说:“诸妓皆并番,互移他库(官营酒楼)夜卖,各戴杏花冠儿,危坐花架。”可见南宋杭州官营酒楼陪客的官妓都是头戴杏花的。《阮文姬司二月杏花花神》钱病鹤 作

据唐人朱揆《钗小志》“二花”条说:“阮文姬插鬓用杏花,陶溥公呼曰‘二花’。”唐人冯贽《云仙杂记》卷五“二花”条也引《河东备录》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是说杏花美丽,阮文姬喜欢把杏花插在发髻上,粉面白花,更加增添了几分妩媚艳丽,人面和花色,恰似双艳。难怪陶溥看见阮文姬的装扮后,惊呼“二花”。所以,清代俞樾在《十二月花神议之下》中说,原来人们以梨花为二月当令花,而以谢道韫为花神,这有些不妥,应改用杏花。俞樾还引用《钗小志》记载,认为阮文姬才是杏花的知己,改封阮文姬为杏花花神,并说:“红粉轻薄,占断风流矣。”杏花花神阮文姬2.杏花花神杨玉环

农历二月杏花初放,花朵娇小可爱,温柔动人,成片的杏花林,景色更是奇丽。杏花因为美若天仙,柔媚动人,而被当作美人的代表。杨玉环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的宠妃,人称杨贵妃,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并善弹琵琶。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的美,无人能比:“天生丽质难自弃”、“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国色天姿,人所尽知,民间广泛认为二月杏花花神是杨贵妃,用来配在二月当令的杏花,杨贵妃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千秋绝艳图》之杨贵妃 [明]佚名 作

美女杨玉环和杏花有着不解之缘。相传,杨玉环小时候生活在河南灵宝,脸色虽白而不嫩,皮肤细而不润,长得并不十分好看。她家院中有一棵杏树,结的杏儿又大又黄,格外香甜,杨玉环最喜爱吃,平时还喜爱以杏花敷面美容,以杏仁来保养肌肤,年年岁岁吃着杏儿,敷着杏花,长大后竟变得冰肌粉面,如花似玉,成为绝代佳人。于是,人们在杨玉环入宫被册封为贵妃之后,便把这种杏称为“贵妃杏”。明人龚廷贤《鲁府禁方》的“杨太真红玉膏”秘方,就是杨贵妃(号太真)所用的“增色”秘方。以杏仁为主,加上滑石粉、轻粉,妇女用后肌肤红润悦泽,细嫩如婴。杏花、杏果、杏仁有如此功效,也难怪孕育了像杨玉环这样的绝世美女。《司二月杏花花神杨玉环》 [清]吴友如 作

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杏花是风流的代名词。宋时起,很多人把“红杏出墙”借喻为那些跨越婚姻围墙出轨的妇人形象,成了女人风流的隐喻词,也成了人们嘴边经常说起的口头禅,这倒是叶绍翁始料未及的。唐人吴融《杏花》说:“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在古代诗词中,杏花似乎总是象征着美艳风流。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说:“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这就把杏花风流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杏花风流恰如丰润婀娜的杏花仙子杨玉环。

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其花容月貌被唐玄宗看中,所以,先叫杨玉环出家做了女道士,然后纳入宫中做了妃子。天宝四年(745),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又册立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后来竟成为唐玄宗的贵妃,翁媳瞬间变成了夫妻,大有“红杏出墙”之意,因此,杨玉环司杏花为杏花花神。杏花一旦和美女杨玉环紧密联系在一起,“风流”二字自然更是凸显出来了,更让人感觉杏花似乎“春色”无边了。

杨贵妃虽然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最终也没逃脱马嵬坡兵变被迫缢死的悲剧。在安史之乱时,马嵬坡兵变让唐玄宗万般无奈,不得不赐白绫一束令杨贵妃自缢。当时,众人将杨贵妃的尸体悬挂在驿馆佛堂前的杏树上。平乱之后,唐玄宗想起长生殿前的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派人去马嵬坡收殓杨贵妃的遗骸移葬时,美人尸骨却不见了,只见马嵬坡一片片雪白的杏花漫天飞舞,似雪如梦,仿佛是当年杨贵妃霓裳羽衣舞的仙姿神韵,人们便认为杏花乃是杨玉环所化。《杨贵妃上马图》(局部) [元]钱选 作

据说唐玄宗命道士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此时的杨贵妃已在仙山上,化为司职二月杏花的花神了。还有一种传说,杨玉环在马嵬坡的孤坟,后来长出一棵杏树,上面开满了杏花,美丽妖艳……于是,人们都尊奉杨玉环为二月杏花花神。3.杏花花神燧人氏

中国民间造神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带有较强的附会性和随意性,大凡某人与某事只要有一点点瓜葛渊源,就可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作为造神的依据。民间造神者把火的发明者燧人氏推上了二月杏花男花神的宝座,说起缘由,不由得令人瞠目结舌,《艺文类聚》卷八七引曹魏时何晏说:“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也就是说,燧人氏夏季选取干枣木、杏木来钻木取火,教人用火煮食。只因燧人氏钻杏木取火,人们就把他奉为杏花花神,这个附会很有意思。《中国上下五千年》插画

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是火的发明者,这是中国一致公认的传说。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许多记载。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在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那时有个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叫做燧明国。远古时代的燧明国,没有阳光,不分昼夜,也不分四时。燧明国有一种火树,叫燧木,折下燧木的树枝相钻,通过树枝互相之间强烈摩擦可以取得火种。有位圣人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燧木树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由于虫钻得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来。圣人受到这个启发后,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终于找到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并且迅速传播开来,人类钻木取火就从此开始了。由于钻木取火大多使用燧木,于是人们便把发明钻木取火的这位圣人尊称为“燧人氏”。

人工钻木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正因为这样,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为怀念和尊崇燧人氏,人们将燧人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上古三皇,并尊燧人氏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原始人钻木取火生活模拟场景

但是,不是所有的木柴都能钻出火种,古代人们在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柴钻木取火,称为“改火”,又称“改木”。这种风俗,大约始于上古,一直沿至宋代,在唐代时最为盛行。这“改火”也是燧人氏在长期的取火实践中总结发现的。古代钻木取火,四季用不同的木柴,《论语·阳货》中“钻燧改火”讲的就是此事。四季钻木取火,木柴要选择不同品种,还要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木柴品种,这样才能钻出火种。如果随便捡一根木柴去钻,那是钻不出火种的。据说在轩辕黄帝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火的官员,他们负责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楢木;冬天选用干槐木、檀木。这些木柴都能钻出火种来。燧人氏钻木取火

河南商丘古城西南三里,有一座高约10米的古冢,据说这便是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燧人氏的陵墓。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墓前有一通高大石碑,上面镌刻“燧人氏陵”四个大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