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2:54:00

点击下载

作者:武维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

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作者:武维屏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01ISBN:9787513217002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武维屏教授近照198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成立大会后与焦树德教授(右二)和学姐合影1998年研究生答辩会休息时与焦树德教授(左一)讨论学术与恩师任应秋教授(中间)及学姐合影1975年与董建华教授(左二)、杨甲三教授(左四)一起欢迎外宾2004年夏《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委会合影(哈尔滨)1994年在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与病区护士合影与先生田德禄(右一)、女儿田力(左一)在女儿诊所内(瑞士)王 序

武维屏教授和我在东直门医院内科同事十八年,追溯往昔,记忆深刻,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一心向学、求实求真的优秀医生,又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之楷模。武教授倾毕生心血撰就《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展示数十年在医疗、教学、科研的丰硕学术成就与贡献,对中医内科学术建设至切至伟,启迪后学。其最令我感佩之处是坚持勤奋治学,以独立自由的学风文风作风铸就的中医内科学家、中医临床家的成才之路。

武维屏教授近50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在呼吸病与内科杂病的中医诊治等方面积淀了深厚功力,取得了宏富的临床经验,诸多科研成果辐射推广而造福民众。中医学以临床医学为核心,疗效是生命力的体现,可以说临床医学是国医国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武教授重理论,创立新学;做科研,学验颇丰;落实到临床治疗,是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武教授对常见多发肺系疾病与疑难内科病证理法方药研究的成果,并转化为辨治理论的升华和中药新药培育研发的思路。

武维屏教授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多有创新,为中医内科学建设做出了最具影响力的重要贡献,可谓打造北京中医药大学20世纪内科重点学科的功臣。尤其对临床带教与教学查房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经验总结与传承发展,还在师生情缘、感念师恩、行为示范、传扬师道方面为后学做出表率,影响深远。

读过武教授从医历程的自述,颇有感慨,真是一个时代有着相应的不同的情怀和品格。武教授早年以拳拳之心步入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之后,以六年一贯的年级学习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焕发出一种激情,努力学习,营造人生和事业,获得了成功。喜闻《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即将付梓,武学长携编写小组同道邀我写序,实则是对我的信任。有感于在我成长过程诸多良师学友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理应呈上一份敬重之情谊,谨志数语,乐观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2013年3月李 序

武维屏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毕业生之一,在校期间一直任年级学习委员,成绩优异,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工作。作为院校制中医学生,学习和工作期间曾跟随秦伯未、任应秋、赵绍琴、陈慎吾、程士德等中医名家学习,尤其是工作后在跟随焦树德教授、董建华院士并协助带教研究生期间,吸收了两位名老中医的经验,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1981年协助焦树德教授创立肺痹科,整理焦老治疗呼吸病以及痹证的经验。在师从名老中医的同时,也跟随廖家桢教授、殷凤礼教授等中西医结合大家学习西医,尤其是危重病抢救技能以及科研方法,并去协和医院以及友谊医院进修西医。在临床工作中踏实认真,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水平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后来由于学科建设需要,武维屏教授从事中医呼吸病的防治工作。1985年东直门医院成立呼吸科,当时我本人对此大力支持,武维屏教授成为首任科主任,一直任职到2005年。在她的带领下,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呼吸病重点学科。武维屏教授在学术上建树颇丰,她倡导的从肝论治肺系疾病理论独具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肺胀以及益肺肾、化痰瘀、通肺络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等理论在国内都有较大影响。武教授也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与晁恩祥教授等一起创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为中医呼吸病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呼吸病专家。在我与武维屏教授多年共事期间,武维屏教授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学问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欣闻《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即将出版,有幸先览,该书内容丰富,文字凝练,集中了武维屏教授从医以来学术思想以及学术经验的精华,读后觉满目琳琅,于中医呼吸病防治颇多创见,足以启迪后学,故欣然为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13年3月28日于北京田 序

一晃,我们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并将迎来金婚的纪念。一路走来,甘苦心自明,真的不容易。夫人欲将历年的论文、讲稿整理出版,我写点感想以示祝贺。

我们没有家学基础,阴差阳错地走进中医大门。学校的恩师们,不仅仅为我们讲授了中医理论知识,还教会了我们读经典、览群书的方法,为我们打下了比较坚实的中医基本功底。特别是在临床实习中我们体验到中医独特的治病救人的真功夫。我深知,夫人并不聪慧,但她肯于投入,在学校,她是好学生,当了六年年级学习委员;毕业后留校,她是好老师,她的课学生们爱听;在医院,她是好医生,患者们爱找她看病。早年她还挤出时间,先后到协和医院、友谊医院等西医医院进修学习,丰富自己的诊疗知识和技能,为中西医结合开展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而今,她已经成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先后成立了北京市“3+3”名医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工作室,肩负起传承中医的重任。

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她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上不断探索,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反复推敲、论证,形成了颇具新意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如外感热病的三阳合治,哮喘病的从肝论治,以及风哮、瘀哮的观点等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已经写进统编教材,促进了学术进步,提高了疗效,造福了广大患者,求教者、求医者络驿不绝。“西医跟得上,中医闯与创”是她的治学理念,时刻不忘,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直至今日,她所带领的科室,仍与协和医院、朝阳医院呼吸科等保持着畅通的学术联系,促进了学术进步和发展。

承上启下,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夫人将“女人不应当月亮,要自强、自立,靠自己发光”作为人生格言,她给自己增加了不小压力,这句格言,还被一位日本女留学生在《朝日新闻》上发表,称赞她的中国老师,也激励自己。

夕阳无限好,责任仍在肩,我们需要再努力,不能怠慢,将自己的余热奉献给我们所热爱的中医事业。

以上文字,送给夫人和她的新书,也是激励自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2013年3月31日编写说明

武维屏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精通古代医籍经典,熟谙现代医学理论,论治肺系疾病有独到见解,对肺科各个病证均有系统的诊疗思路,理法方药尤具匠心,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胸内结节病等病证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医学术界颇有影响。2002年为传承武维屏教授学术思想,曾搜集整理武维屏教授论文,汇编了内部读物《武维屏肺科医文集》。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武维屏传承工作室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武维屏传承工作站相继挂牌以后,武维屏教授认为这既是荣誉又是责任,更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任务,为了完成传承项目之一的经验整理工作,我们欲将《武维屏肺科医文集》扩充内容出版,遂即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编审联系,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肖培新编审的热情指导下,历经半年多的整理编写,终于按现体例编纂成书。

本书是将武维屏教授多年来的主要论述、经验总结等文章,以及与呼吸科密切相关的讲座、授课讲稿、临床医案等进行整理汇集,分理论阐微、专病心悟、病证解析、医案精选、教学心得、科研题录六个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武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经验。

值此书付梓之际,特向为本书的完成给予支持、付出辛劳的全体人员表示感谢。首先感谢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感谢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他们都曾是东直门医院的老领导,对武维屏教授的学识有深入的了解,对东直门医院呼吸科都曾给予过大力支持,闻听武维屏教授临床经验将编辑成书,不辞辛苦,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欣然作序。感谢国家级名老中医田德禄教授,田教授与武维屏教授伉俪情深,四十多年来两位教授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帮助,而今田教授又为本书亲自作序,反映出两位教授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情与执着追求。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编审,本书从策划到体例设置一直得到肖编审的指导与协助。感谢在读研究生冯枫、赵福成、齐莹、薛广伟、姚小芹、马洁等为本书的编写、查找资料、收集病历、参与电脑录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中医事业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事业的百花园增添一缕馨香,希望本书能给中医同道在肺系疾病的防治上提供一些参考。如能给读者一些帮助,那将是我们莫大的欣慰。《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编委会2013年4月27日武维屏简介

武维屏,女,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龙关。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全国名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研究学术及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工作室及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薪火相传3+3名医工作站。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9年9月至1965年7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在校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六年连任年级学习委员。自1965年毕业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从在校学习到参加工作,老一代中医名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如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焦树德、殷凤礼、廖家桢等人的言传身教,使之深受其益,形成了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的治学风格,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在中西医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在协助董建华、焦树德教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老师学术思想的理解,起到了传承作用。承担过本科生、留学生、西学中班、进修生、研究生各类教学的主讲或带教,教学评估皆优。20世纪80年代,执笔将中医内科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如“三段带教法”、“七三比例授课法”、“多层面考核法”等成为当时中医内科学教研组对师生要求的规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料。

自1981年随焦树德教授建立肺痹科到呼吸热病合并再分科,作为呼吸科的骨干和第一任主任,二十多年来以科室为家,以身作则,团结同志,按照“西医跟得上,中医闯与创”的原则,带领全科人员奋发图强,采取走出去(进修)、请进来(会诊)的方式,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明确每人的研究方向,督促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建立科研梯队,并总结出一整套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团队精神很强的集体,使科室在医、教、研各方面闯入全国同学科前列,被评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专业重点学科,对东直门医院呼吸科的成长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治肺系疾病有独到见解,对肺科各种病证均有系统的诊疗思路,理法方药独具匠心,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胸内结节病、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治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倡从肝论治咳、喘、哮,提出“调肝理肺法治疗哮喘”、“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肺胀”、“益肺肾化痰瘀通肺络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等学术观点,并进行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研究,研制了“哮喘宁冲剂”、“肺康冲剂”、“芩夏止哮颗粒”、“抗感解热饮”等多种院内制剂。对胸内结节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论述已成为中医界对该病系统辨治的规范,在国内外中西医呼吸领域学术界颇有影响。北京电视台“医林奇观”曾有专访报道。先后承担部局级以上课题十余项,获部局级、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16人。发表“哮喘论治浅述”、“肝与咳喘哮”等论文百余篇,主编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病学》等著作,参加编写论著十余部。“非典”流行期间,作为东直门医院“非典”防治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市中医药防治“非典”专家指导组成员,参与了北京市中医方案的讨论制定工作,并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关系学会等组织的有关防止“非典”的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在“非典”流行之初即完成《中医药应对“非典”与流感》一书。以上活动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对“非典”病人的抢救防治工作,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先进个人。

作为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均起到关键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声誉和影响力,是本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武维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编委会2013年3月我的从医历程

我没有中医世家背景,学习中医纯属偶然,完全是国家学校的培养教育、老师们的辛勤教导、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一直临床第一线的实践锻炼使我慢慢地成长为一名能为患者解除病苦的医师和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

1959年对中医一窍不通的我,以第五志愿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刚入学时班主任老师可能看我的档案,中学期间一直学习优秀,又是学生会干部,再看我那把名牌大学堆积的高考志愿,也可能怕我学中医的思想不巩固,遂任命我当年级学习委员。正是这份荣誉与责任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和年轻人的上进心,我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能以优秀成绩成为年级同学的学习榜样。这个学生干部职务伴随了我六年,我始终不敢怠慢,刻苦研读。在那北京中医学院名家荟萃的年代,秦伯未、任应秋、印会河、董建华、陈慎吾、赵绍琴、刘渡舟等老一辈中医大家吟诵经典、出口成章的坚实功力,生动活泼、扣人心弦的课堂教学及辨证论治头头是道、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疗效立竿见影的临床能力,让我们年轻人无比敬佩仰慕。当时中医学院里那种高涨的学习热潮,朝朝暮暮琅琅读书声,生龙活虎般的校园气氛,真让我们难忘。朝夕请益,博采众家之长,青灯黄卷,遍览中医典籍,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65年毕业,我留校于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不仅能向老一辈中医专家时时学习请教,更受到当时正年富力强的廖家桢、殷凤礼、焦树德、李英麟、武泽民、康廷培等中国首届西学中老师们的直接指导,培养了我们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的治学风格。优秀师资是学生成才的保障,在东直门医院工作的四十多年里,我无时不受到前辈老师们的关怀教育,呵护培养,从门诊、急诊、病房工作的担当到治病救人的方方面面医疗技能掌握,从本科班、西学中班、留学生班、研究生班各类教学临床带教到主讲,从随师搞科研到自己选题写标书、中标进行科研,再到取得科研成果,得到奖励。在医、教、研各项工作中我得到锻炼成长,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名医、博士后指导老师。为了我能担当学科重任,医院曾于1975年、1982年分别送我到协和医院急诊科、友谊医院呼吸科进修学习西医,1979年还送我旁听大学中医研究生班课程,1993年到1995年我被公派到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工作并担任中方副团长。没有国家的培养、老师的教导,不可能有今天的我。

四十多年来,我在医、教、研一线工作中也的确做到了认真治学,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西医跟得上,中医闯与创”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体会自己的成长历程主要有四点:

勤奋读书:熟读经典与名著,奠定扎实知识基础,博览古今文献,开阔思路,掌握学科学术发展动态。

跟师学习:跟师学习,总结归纳,吸取名家之长,尤其是在协助董建华、焦树德两位老师带教研究生过程中,更得到了老师的心传。

一线工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丰富临床实践,是成长的必然之路。

环形升华:总结临床,提高认识,升华理论,形成学术观点,再回到临床运用检验。

可以说,国家设立中医院校的制度,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医大学生和一代中医新人,我正是这批受益人之一。

大学培养了我,医院造就了我,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促进了我的成长。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如今,我已过古稀之年,我将继续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能为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武维屏2013年1月理论阐微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我仅就个人临床实践中对经典理论的皮毛体会如肺的生理病理、肝肺相关、升降出入、通调平衡等阐述如下。

藏象学说“脏腑相关,气血相依”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基于肺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论治肺系疾病我主张以通为用,以平为期;调畅气机,升降平衡。尤其重视肝肺同治,调肝理肺;气血同调,崇尚和法;安和五脏,培养肺气。对于久病、慢性疾病立足久病入络,通调肺络,选方遣药主张因势利导,给邪出路,及轻灵用药,直达病所。一、肺系生理病理

中医学将呼吸系统称之为肺系,其包括鼻、咽、喉、气道(气管)、肺脏等组织器官。而肺乃肺系功能之主宰。因此,呼吸系统疾病总以“藏象学说”中肺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一)肺的生理功能

肺居上焦,位高近君,犹如宰辅,故称“相傅之官”。由于肺位最高,覆盖其他脏腑,故有“华盖”之称。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中医学将肺系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与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肺外合皮,其华在毛;肺主声音,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其气清肃,与木(肝)、火(心)、土(脾)、水(肾)诸脏有生、克、乘、侮关系。

1.主气、司呼吸

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一。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呼吸运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着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如果肺丧失了呼吸的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

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肺失于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失于肃降,即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说,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降,也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而出现咳、喘、哮等肺气上逆之证。

3.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能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

4.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而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至全身。肺主一身之气,由于肺主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即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由于调节宗气、贯心肺、行气血的功能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水湿及粪便的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5.肺外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故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就低下,可出现多汗和易于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6.肺主声音,开窍于鼻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7.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泻。(二)肺的病理特点

病理又称病机,系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亦即基本病机,如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呼吸系统疾病除基本病机外,临床还具有如下病机特点。

1.邪易侵袭

肺为华盖,且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凡外邪袭人,不从皮毛而客必由口鼻而入,故六淫外邪最易侵袭肺卫。肺主气属卫,肺卫不足则更易邪侵。又肺为娇脏,最不耐邪扰(六淫外邪、毒气、烟雾、粉尘等最易从口鼻、皮毛而入;内因脏腑失和所生风、痰、内火之邪皆可上扰于肺)。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链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多与邪侵有关。

2.气易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宣肃正常则呼吸平稳。宣降失常是肺系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而肺气上逆则是这一病理变化的必然结果。在临床则表现为咳、喘、哮等证。凡情志、饮食等病因致内生火热,以肝、胃、心火为多,最易干犯肺脏,致肺热气逆。外感六淫时邪中,火热之邪犯肺,亦易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凡外邪束肺,痰饮、瘀血、粉尘等阻肺,皆可致肺气闭郁而使肺气失宣。若痨虫蚀肺,或劳倦内伤,脏气受损,纳气功能减退,则可致肺失肃降。肺失宣发与肺失肃降往往同时并见,很难截然分开,然两者均可产生肺气上逆的病理结果。临床上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的喘咳症状多与此有关。

3.痰易留伏

肺主行水,又为水之上源,若肺因邪侵,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调,则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水液停聚生痰成饮,而成痰浊阻肺和饮停胸胁之证。前者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后者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等。

4.痰瘀易结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脏自病与他脏及肺者均可产生痰浊阻肺之证。如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脾失健运,酿液为痰,上贮于肺;肝郁化火,炼液为痰,上干于肺;肾失温煦,凝液为痰,上渍于肺;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肺津不归正化,或津聚为痰,或灼津为痰。肺朝百脉,主治节,当各种原因导致肺的功能失常(或虚或滞或逆等),均可使肺气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致血液瘀滞。又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痰可酿瘀,瘀能生痰,痰瘀更易互结,阻于肺内,诱发多种肺系疾患或使病情加重。如肺癌、肺纤维化和长期慢性哮喘等发病均与痰瘀有关。

5.虚实易成“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外感六淫、七情内伤以及因脏腑失和所致的痰、饮、水、湿、瘀血等均可侵袭肺系而成邪实之候;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久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等皆可导致元气亏虚之证。肺系疾患,不仅易虚易实,更易虚实夹杂。如肺卫不足,易为外邪所侵;外寒束肺,可致肺气亏虚;而肺气不足,即可聚湿生痰成饮,阻滞气机而成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之证。外感邪热入里,或痰饮瘀血化热,易耗伤肺津;而肺之津液不足,虚火内炽,则可煎熬津液而成痰。因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可谓肺系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各种急慢性肺部病证均具有这一病理特点,而其中尤以肺癌、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最为突出。

6.寒热易见

若外邪束表犯肺,肺失宣肃,其气闭郁而不得宣散,则可致风寒或风热表证;在表之邪,入里化热,则成肺热壅盛之证。若素嗜辛辣烟酒厚味,火热郁积于肺,亦可形成火热壅肺之证。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等均可见到此类证候。若火灼肺络,还可见咯血、衄血,如支气管扩张、鼻衄等。若火热炽盛,肺络瘀阻,热壅血瘀,蕴酿成痈,症见胸部隐痛,咳唾脓血,或咳痰腥臭如米粥,如肺脓肿。肺性喜濡润而恶燥,故其阴津最易耗伤。凡劳损久咳,邪热久恋,燥邪所伤,内火郁积,年老体衰等,皆可耗伤或灼伤肺阴。然肺阴既亏,常必致阴虚火旺,而火旺又反耗肺阴,故呼吸病中肺阴亏虚之证尤为常见。临床除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症外,还可见一派虚火内炽之象,如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等。肺结核、肺癌等常见此证。肺系病以肺之气阴虚多见,而肺脏虚寒证亦不少见这是因为肺易受寒邪所侵,加之又易成气虚之证,寒邪伤人易损阳气,而气虚日久亦易发展成阳气不足之虚寒证。肺脏虚寒证除见气虚表现外,主要兼见形寒肢冷、鼻涕清稀如水、咳嗽痰液稀薄等。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等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可见到此类证候。二、升降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肺系疾病在中医临床上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肺痈、肺胀、咳血、衄血等病证,是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认为,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体现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间的协调关系。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保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充分说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对人体的重要性。“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但在肺尤为重要,“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医门法律》)。肺主气,司呼吸,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可由肺脏自身或他脏所干而致。治疗无论重在治肺或肺与他脏同治,其关键乃是调理气机的升降平衡。现以咳喘为例谈谈升降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一)肺脏本身气机的调理

肺主宣发和肃降,这是肺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一升一降,是对立的统一体。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只有宣(升)肃(降)并举,才能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才能使气血津液敷布全身,内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外达肌腠皮毛,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只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肺失宣发则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病理现象。治疗时首先用宣散法或肃降法为主,以此达到肺脏本身气机升降平衡。宣有宣发、宣散、宣开、宣疏、宣畅等意思,宣可去壅,宣法包括宣散发表、宣疏肺气以及宣郁理气、宣通壅滞。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杏仁、荆芥、苏叶、防风、桔梗、牛蒡子、射干、马勃等。降有肃降、降泄、下气、下瘀、降火、降痰、降逆等意思。降法包括肃降肺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肃肺祛痰。常用药物有苏子、杏仁、桃仁、旋覆花、白前、沉香、半夏、枇杷叶、瓜蒌、槟榔、葶苈子、青礞石等。临床上肺失宣发和肃降两种病理现象往往并存,故治疗时应注意宣中有降、降中有宣,最终达到升降平衡。如患者咳喘不得平卧,痰多而稀,兼有恶寒发热,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者,辨证属外寒内饮,宜温宣,多用小青龙汤(炙麻黄、白芍、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清半夏、甘草)辛温解表,温肺化饮。症见咳喘气逆,甚则鼻翼扇动,恶寒发热,口渴,汗出或无汗,舌红,苔黄或白,脉滑数,辨证属表寒里热,宜清宣,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生石膏、杏仁、桔梗、薄荷等)清热宣肺平喘。如患者咳嗽痰多,喘憋不能平卧,胸闷气促,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属痰阻气逆,宜温降,可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前胡)降气化痰。症见咳喘,难以平卧,痰多而黄,不易咳出,胸闷痞满,纳呆,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痰热壅肺,宜清降,可用清气化痰丸(瓜蒌仁、杏仁、陈皮、茯苓、清半夏、黄芩、枳实、胆南星、甘草)清热降气化痰。此外,在药物配伍上,桔梗主升,枳壳主降,杏仁、前胡集宣降于一体,杏仁偏温,前胡偏凉,临床两对药物常一起使用,升降寒热兼顾,以共同调节和恢复肺的升降出入平衡。(二)肝肺气机的调理

肺主气,其气以降为顺,降则气机下达,水道通利。肝主疏泄,以升为用,升则气机畅达,血脉流通。《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就是指肝的升发和肺的肃降之性。叶天士说:“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从左而升,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生理上,肝性刚直,易升易亢,必须赖肺气肃降以制约,肝升肺降,则气机上下内外周运不休。病理上,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二脏功能失调,可出现肝郁气逆、木火刑金、郁痰犯肺、风摇钟鸣等表现。治疗上本人主张用调肝理肺法,调肝意即疏肝、平肝、清肝、养肝(柔肝),理肺是指宣肺、肃降、清肺、温肺,合为一法,分则数法。如患者咳喘气逆,或喉中哮鸣,胸胁胀痛,善太息,痰少,精神抑郁,舌质淡,苔白或苔黄,脉弦,辨证属肝郁气逆,宜疏肝肃肺,方用自拟桑苏四逆散(桑白皮、枇杷叶、柴胡、白芍、苏梗、苏子、枳壳、生甘草)。症见咳喘气逆,或喉中哮鸣,咳痰黄黏,口苦咽干,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辨证属木火刑金,宜泻肝清肺,方用自拟柴芩泻白散(柴胡、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生甘草)合黛蛤散。患者咳喘或喉中哮鸣,痰多黏稠,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口苦口黏,舌质淡,苔腻,脉沉弦或弦滑,辨证郁痰犯肺,宜用解郁化痰法,偏寒者多用自拟柴枳四七汤(柴胡、枳壳、半夏、厚朴、茯苓、苏叶、苏子、生姜、大枣),偏热多用自拟柴胡陷胸汤(柴胡、枳实、黄芩、清半夏、白芍、生大黄、瓜蒌、陈皮、苏子)。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夜晚加重,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属风摇钟鸣,宜柔肝疏风,方拟加味过敏煎(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生甘草、苏梗、苏子、麻黄、杏仁、广地龙)。另外,临床尚可用升降相依、开合相济之药对治疗肺疾病,如麻黄配葶苈子一宣一肃,柴胡配半夏一升一降,防风配乌梅一散一敛,最终达到升降顺利,气机调畅,哮喘得平。(三)肺肾升降出入的调理

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的呼浊吸清的功能也靠肺肾气机升降来维系。《类证治裁·喘症》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相交,呼吸乃和。”外界的清气吸入体内须下归于肾,而体内的浊气赖肾气升聚于肺而呼出。这样,肺得肾气的温煦而清肃,肾赖肺气的濡养而作强,肺肾升降有序,才能达到清浊交换的目的,从而完成人体真气的生成布化。在水液运化输布中,肺肾也同样有着升降的配合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已经指出水液正是靠肺的宣化通调下降,肾的温化开阖升腾,加之脾的运化转输,才能维持正常运行。临床上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酸腿软,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细滑等,证属上实下虚,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处方常选用苏子降气汤合半夏厚朴汤。方中苏子、清半夏、厚朴、前胡、茯苓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生姜、苏叶、杏仁散寒宣肺,肉桂、当归(有时加用补骨脂)、紫石英温肾祛寒,纳气平喘,一宣一降一纳,从而达到恢复正常呼吸功能之目的。(四)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以助肺之宣降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脾升胃降尤为重要。因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运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升降的轴心。“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而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故“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医碥》)。肺与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脾将其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为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肺的宣发和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同时,在经脉络属上,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升降,功能不和,则病可及肺,使肺失宣降,加重或诱发咳喘等疾患。基于此,临床上如见哮喘、胸闷、腹部胀满、纳呆、恶心欲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杏仁、桔梗、枳壳、甘草)辛开苦降,以利脾胃运化,气机升降正常,则肺气宣降功能自复。(五)肺肠同治以调节升降平衡

肺主宣发和肃降,大肠传化糟粕,将形成的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肺与大肠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在肺系疾患中,肺肠一脏一腑相互影响,治疗时可用通便攻下法,使糟粕得下,肺气得降,达到气机调和。如见哮喘气粗,大便数日不解,或大便干结难下,一日或数日一行,伴有寒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减或己椒苈黄丸加理肺气药。反之,运用解肌清里,以治肺热里传阳明,重在调理肺的宣降功能,以达到大肠功能恢复正常。如见哮喘伴有寒热、大便稀溏、纳呆、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

总之,临证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立法处方,既要着眼于升降,但也不应忽视温肺、清肺、化痰、和血、补益等方法,且上述诸法需交互或相配适用,选方用药应以辨证为原则,使之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三、肝与咳、喘、哮

咳、喘、哮之病与肝的密切关系,古今医家早已重视。《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万病回春》更有“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之说。清代名医叶天士较为重视从肝论治咳喘病。今人卜平已总结有“叶天士喘咳病治肝十一法”(《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二期)。笔者在临床上对咳、喘、哮病的治疗,重视调畅气机,通利气血,祛邪扶正,助肺宣降,运用调肝理肺法取效较多,现就肝对肺的影响及常用调肝理肺法则作一简述。(一)肝肺生理相关

肝肺生理上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共司气机升降,主气在肺,调气在肝《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顾氏医镜》曰:“升降者,病机之要也,升为春气,有散之之义,降为秋气,有敛之之义。”肺居上焦,为华盖,其气清肃,肺主降;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肝主升。《读医随笔》云:“黄元御专主左右升降之说,以心肺阳也,随肺气而右降,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肝与肺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气机升降。又人身之气,虽然其主在肺,其根在肾,但其调在肝,气之有调有主,有纳有出,有升有降,方可不郁、不壅,使脏气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共主气血调畅,肝主疏泄,肺主治节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肝藏血,肝主疏泄;肺主气,治节出焉。疏泄即疏通、宣泄之义;治节即治理调节之意。肝的疏泄功能,肺的调节推动作用,对人身气、血、津、精的运行与输布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肝肺二脏,一血一气,对人身气血调畅至关重要。

3.生克乘侮互制,金伐木荣,木和金清

在五行之中,肝属木,肺属金,金应克木,以使木火不燃,维持木气升发,繁茂自荣,金清自润,升降自然如常,但金克木不能太过,克之太过则木气不荣。反之若金不能制木,或木旺火亢,又可反侮肺金,易形成木叩金鸣或木火刑金。

4.经络联系相关《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出贯膈,上注肺。”由于有此经络联系,故肝肺二脏关系就更为密切。(二)咳、喘、哮与肝相关病机

程杏轩《医述》引《冯氏锦囊》语:“肝者,干也,其性多动而静少,好干犯他脏者也。”引《医宗己任编》语:“肺之空窍,只受得脏腑中固有之气,受不得一分邪气耳。”由于上述肝肺两脏脏气特点,经络联系,注定肝对肺的病理影响较大。再加之均与风邪、痰浊、气滞、瘀血、火热等病邪关系密切,肺之咳、喘、哮病又往往以上述邪浊为病机的标实一面,这就使咳、喘、哮病发生受肝影响者较多,其与肝相关的病机大致有如下几种:

1.枢机不利

肝胆相表里,为开阖之枢机。枢机通利,则升降出入油然无碍,枢机不利,则肺气出纳即受阻碍,肝肺之气升降亦即失调。肝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肃降,肺气逆而作咳、作喘,与伏痰搏击又可成哮。枢机不利多源于:①邪侵:外邪袭表,进而里传,使少阳枢机不利。②气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恼怒,情志不遂,使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而枢机不利。此东垣所谓:“肝郁而力不得舒。”③血瘀:肝为藏血之脏,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或跌仆损伤,则可成瘀而致枢机不利。④肝虚: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气无力而舒,也使气郁而枢机不利。此东垣所谓:“肝虚而力不能舒。”⑤痰阻:气结痰凝,痰气互阻,也可致枢机不利。

2.木叩金鸣

肝气久郁,或暴怒伤肝,肝气亢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肝气上逆于肺,使肺气肃降无能,升多降少,气逆而发咳、喘、哮,又气滞血瘀,瘀血乘肺,则咳逆喘促更甚。本人理解《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即有此意。可见木叩金鸣,当指肝木之实邪犯肺,而前述枢机不利则有虚有实,也可认为枢机不利的实证,即可形成木叩金鸣。

3.木火刑金

肺属金,最畏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久化火,或肝经实热、湿热内盛,火热循经上逆于肺,肺失肃降而发咳嗽,迫血妄行而发咳血等证。若肺阴本虚,或肺气阴两虚之体,木旺更易侮金。若本有木火刑金之势,肺又感受外邪,风火相扇,则咳、喘、哮发作更甚。

4.风摇钟鸣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临床上哮病发病,多骤发骤止,反复发作,与风邪致病特点极相符合。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多夹寒、热、暑、湿袭肺而致咳嗽或喘证、哮病。此肺之自病,固然多见。但因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而内风上扰,摇钟而鸣者也不乏见。若本为虚风内伏之体,肺又感受外邪,非但金不能平木,反由外风引动内风上扰于肺,荡击肺金而作鸣者更为多见。

5.木郁生痰犯肺

古代医家早已重视痰与七情、气滞的关系。李梴《医学入门》曰:“为痰为积本七情。”赵献可《医贯》云:“七情内伤,郁而生痰。”李用粹《证治汇补》有:“惊恐忧思,痰乃生焉”之说。笔者认为郁痰当指生痰因素以肝为主导环节者。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失布,凝而成痰;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肝气郁滞,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而痰浊内生。此皆因肝郁而生痰,可谓之郁痰。郁痰有寒热之别。另有饮食劳倦,先伤脾胃,脾不健运,斡旋失职,痰浊内生。若先因痰浊中阻,木不能疏土,又成土壅木郁之病机,此则因痰而郁。由于肺为贮痰之器,无论因郁生痰或因痰而郁,所成之痰,皆可贮于肺,壅阻肺气,不得宣降,而发咳、喘、哮诸证。

6.肝肾不足及肺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禀赋薄弱,或劳欲久病,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炎灼肺;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易冲逆犯肺,或木叩金鸣,或风摇钟鸣,而发咳、喘、哮诸证。若阴损及阳,或肾气阴两伤,气之根本不固,摄纳无权,逆气上奔,气出多入少,更易发虚喘险候。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特别强调肾纳气与肝息息相关,称“水足木荣,龙火自潜,冲气不冲”,主张治肝肾阴虚之喘,当用“滋阴补肾而佐生肝血、镇肝气及镇冲降逆之药”。任应秋先生也曾说:“肾为气之根,肝为肾之子,肝肾有亏,气不摄纳,不纳则浮散而咳,病在下焦而本末两伤。”

总之,肝以枢机不利,木叩金鸣,木火刑金,郁痰犯肺,肝肾不足及肺等病机形式,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从而出现咳、喘、哮等病证。(三)咳、喘、哮从肝肺论治常用五法

1.疏肝理肺法

适用于枢机不利或木叩金鸣所致之咳、喘、哮病证。此类患者,咳、喘、哮发病或加重常与情志有关,女性与月经期关系密切,呛咳少痰,或喘鸣气逆,必伴见胸胁胀满,或胁肋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本人常根据其病机特点,分别选用小柴胡汤(邪入少阳)、四逆散(偏于气滞)、《通俗伤寒论》柴胡枳橘汤(偏于气滞痰阻)、逍遥散(偏于血虚肝郁)、桂枝茯苓丸(偏于血瘀)等方化裁。药物如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壳、赤芍、白芍、苏梗、苏子、白前、桃仁、杏仁等。若兼外邪袭肺,当予三拗汤、麻杏石甘汤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合方。气滞证突出,除重用枳壳、苏梗、苏子外,多加配陈皮、香附、炒莱菔子等药。血瘀证明显,偏寒瘀多用当归、川芎,偏瘀热多用酒军、茜草、广地龙。痰浊内阻多加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痰热内停多选加小陷胸汤或漏芦连翘散。若肝阳亢旺,常加入平肝息风之钩藤、白蒺藜、代赭石等药。另外还视其咳、喘、哮三者孰轻孰重,选方用药时,重视其镇咳、平喘、解痉之力的发挥。

2.清肝泻肺法

适用于木火刑金所致之咳、喘、哮病证。此类患者或干咳少痰,或咳呛阵作,或哮喘时发,或见有咯血,但皆有面赤咽干,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或弦数见症。本人常视其肝肺热之轻重,分别选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或用热咳验方(焦栀、酒芩、知母、苏子、桑白皮、葶苈子)进行化裁。常用药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青黛、海蛤壳、白前等。若肺阴虚加沙参、麦冬、百合,若兼有痰热,多合入小陷胸汤或贝母瓜蒌散。

3.柔肝息风,宣肃肺气法

适用于阴虚之体,风阳内动,或外风引动内风,而致风摇钟鸣病机的咳、喘、哮病证。其临床特点为咳嗽阵作,或咳喘哮鸣时发时止,或时轻时重,多可寻及明显诱因(过敏原),胁肋隐痛,胸憋干咳,或干喘、干哮无痰,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本人常用过敏煎加减(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若兼枢机不利,多合入小柴胡汤或四逆散;若有外风引动者,鼻塞流清涕,喘憋息粗,多合入麻杏石甘汤;若气逆不降,难以平卧,再加入泻肺散(葶苈子、莱菔子);肺肝有热可合入泻白散;兼有痰热,多合入小陷胸汤或漏芦连翘散。也常配入虫类搜剔及平肝镇纳之品,如地龙、蝉衣、僵蚕、全蝎灵磁石、钩藤、沉香粉等药。

4.疏肝利肺化痰法

适用于郁痰内生或因痰而郁之病机引起的咳、喘、哮病证。由于痰有寒热之别,临床见证虽有不同,但胸胁脘腹胀满或胀痛、胸闷憋胀、苔腻是其共有表现。寒痰多伴有便溏纳呆,痰稀白,苔白腻,脉濡滑或沉滑;热痰多伴有便秘,口渴不欲饮,痰黄黏,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本人常用自拟柴朴二三汤(半夏厚朴汤加柴胡、炒莱菔子、陈皮、白芥子)治痰浊内阻犯肺;用自拟柴胡陷胸汤(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痰热犯肺;用《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治血气不足,肺肾虚寒,痰浊久伏;用当归芍药散治肝血不足,脾虚痰湿内盛。若兼有表证,当加宣肺之品,如荆芥、桔梗、杏仁、麻黄等。兼有痰瘀互阻,加桃仁、茜草等。若热盛,加鱼腥草、蒲公英、蚤休等药。

5.养肝益肾肃肺法

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犯肺或肝肾不足、气失摄纳所致之咳、喘、哮病证。此类病机,多见于咳喘日久不愈,或年老体弱之人。偏阴虚火旺者,证见喘咳,或哮鸣以夜为甚,或易发于子丑之时,腰膝酸软,盗汗气短,每发易见面红烦躁,痰少且黏,难以咯出,舌红瘦,苔薄黄,脉细弦小数。本人常选用加味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治之,药如炒川楝、当归、枸杞子、麦冬、沙参、生地、山萸肉、女贞子。咳甚常加钩藤、百部、生紫菀、煨诃子。喘甚常加桑白皮、葶苈子。哮喘甚常加广地龙、款冬花、石韦。若阴损及阳,气失摄纳者,证见咳喘动则加重,呼多吸少,胸憋多汗,心慌气短,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舌胖红,苔薄,脉沉弦促结,或浮大不静。本人常选用陈士铎《辨证录》定喘神奇丹(人参、牛膝、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萸肉)加味。依据临床咳、喘、哮病证之轻重,除可用前述止咳、平喘等药外,此种喘咳甚也常加苏子、沉香粉、紫石英,或川芎、全蝎等药。若肝肾阴虚又兼瘀热内伏,证见喘咳夜甚,舌绛红且暗,或有瘀斑欠津,苔薄,脉浮弦而大,本人常用犀角地黄汤合四逆散加味治之,药如水牛角(30g,先煎)、生地、赤芍、白芍、丹皮、柴胡、枳实、炙甘草、连翘、菖蒲、葶苈子、桑白皮等。若哮喘经久不愈,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痰或白黏或黄,舌红苔白,或舌胖淡苔黄,脉弦,本人也常用乌梅丸改汤药加减治之,以酸苦辛同用,助肺宣降,药如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片、川椒目、桂枝、黄柏、黄连、党参等。

上以肝肺同治立法,其实质乃在于调气机,畅气血,补虚损,化痰瘀,适寒热,助宣降,从而达到控制咳、喘、哮病证发作之目的。四、再谈肝与咳、喘、哮

依据中医学藏象学说和五脏相关、气血相依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肝与咳、喘、哮关系密切。1989年,《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中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课题,为深入探讨“肝肺相关”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从理论、临床、实验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此课题曾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发表的《肝与咳、喘、哮》一文,被视为当今倡导咳、喘、哮从肝论治的起始。

二十多年来我们科室不断传承完善这一学术思想,现就哮喘病机对这一理论再做如下探析:(一)风盛气逆、痰阻血瘀与肝肺关系

临床中,咳、喘、哮的发生,无不与风盛、气逆、痰阻、血瘀相关,而此四者又与肝肺两脏密不可分。

1.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喘、哮发作的中心环节

风,包括外风和内风。外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为阳邪,主动主升,好犯高位。肺为娇脏,位居上焦,合皮毛,司呼吸,以口鼻与外界相通。肺卫不固之人,外风易乘虚而入,荡击肺金,风盛挛急致肺管涩窄,肺失宣降,风动气逆,引动伏痰,痰气搏击,咳、喘、哮乃作。因此,就肺系疾病而言,有“外风始受于肺”之说。因肝为风脏,五行属木,体阴而用阳,若肝热素盛,或肝郁日久,皆可化火生风,此为实风;若因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阴不涵阳,风阳内动,则为虚风,故曰“内风始生于肝”。内风既生,与痰浊逆气相搏,上扰犯肺,摇钟而鸣,则为咳、为喘、为哮。通常,先有虚风内伏易感之体,复加外风袭肺,外风引动内风而发病。由于风“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时发时止。风邪袭肺,肺失宣降,气不布津,聚液生痰,而成咳、成喘、成哮。若无外风侵袭,则痰无所聚,若无虚风内伏易感之体,则外风无以引动内风而发。正如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所云:“人之为风,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

2.肝气以升为常,肺气以降为用,气机升降失畅是咳、喘、哮发病的病机关键

肝为刚脏,主疏泄,木性升散条达,故肝气以升为常。肺主气,为娇脏,主宣肃,故肺气以降为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保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充分说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对人体的重要性。

由于肺主气,司呼吸,一身之气关乎肺,故升降出入在肺尤为重要。“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肺气壅阻,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医门法律》)。肺主宣发和肃降,宣肃正常则呼吸平稳。宣降失常是肺系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而肺气上逆则是这一病理变化的必然结果,在临床则表现为咳、喘、哮等病证。凡外邪束肺,痰浊、水饮、瘀血、粉尘等阻肺,皆可致肺气闭郁而使肺失宣发;情志不遂,或劳倦内伤,内生风、火、痰、瘀诸邪,或脏气受损,纳气功能减退,则可致肺失肃降。肺失宣发与肺失肃降均可产生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喘、哮之病。

肝为枢机之脏,肝气升发才能使气机条达,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故叶天士说:“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肝之性主升主动,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故从左而升;肺之性主降主杀,以肃降为主,故从右而降,肝升肺降,则气机上下内外,周运不休。肝性刚直,易升易亢,必须赖肺气肃降以制约。病理上,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二脏功能失调,可出现肝郁气逆、木火刑金、郁痰犯肺、风摇钟鸣等,而临床表现均为咳、喘、哮。治疗之时,亦当解郁降逆,气郁不解,气逆不降,则咳、喘、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