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子百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4:50:2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家教子百问

专家教子百问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提出各式各样的可能随时遇到但很棘手的问题。本书,是专家们的一次大会诊。

■你能发现孩子走向哈佛的天赋吗?

每个孩子,从伤残最严重的到成就最卓越的,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天赋与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才能是使你的孩子走向哈佛的关键。

□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有走向哈佛的天赋与才能

随着心理学领域等诸多学科试验方法的成功推广和运用,越来越普遍地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也越来越确定每个人都具备在各个领域的才能。如果将人的这些特点利用和调度好,就可以使个人面面特出。有了这种科学认识上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假设所有孩子拥有多重天赋、多种才能、不同的长处和特殊的兴趣。每个小孩,从伤残最严重的到成就最卓越的,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本能。

由于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对孩子们进行分类,这就大大限制了上述假设的验证。在评价孩子时,你是否对过于活跃这字眼已非常熟悉?你是否经常听到诸如某某是一个心智障碍、孤僻、烦忧、害羞或一个孤寂的人的描述?一旦孩子被贴上标笺,他所有被看到的行为,就打上了那种特殊标笺的烙印。

然而事实上,孩子们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有趣的个体。父母和成人喜欢以狭窄的视野看待孩子,这种由别人投注于他们身上的眼光,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然而,一旦孩子的丰盈的个性得到承认,亲子关系得以开放,对孩子的教育能以健康的方式开展,孩子在他们父母的眼中就能茁壮成长。一旦父母相信每个孩子有天赋与才干,那些即使最平凡的孩子,也会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强调“平凡”没什么不对,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当你开放地和谨慎地看你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他们绝不只是“平凡”二字所能表达的。“天赋”和“才能”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无论本质还是外延方面都是如此。现在的学校,仍然普遍以高分、智商水准或在美术、创作或领导上卓越的能力为标准,来认定孩子们“有才能/有天赋”。一旦孩子们被认定为有某种天赋或才能,他们方有资格享受特别的服务。

□如何客观观察你的孩子?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必须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找出优点和缺点加以扬弃。有时候父母忙着指导孩子的选择、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和教导孩子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但他们在这样做时,并未能很好地了解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个体的特征与需求。更糟的是,他们常以为孩子是他们的翻版,忘记了每个孩子是个别的不一样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好恶。

下面的这个实验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它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客观地观察他们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张纸,写下常用描述你女儿或儿子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碎丢进垃圾桶。最好,谨慎地思考你的孩子,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或她,完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评断搁在一边,当你的孩子在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观察他或她但别干扰到他们。最重要的,搜寻那些使你的孩子显得独特的积极特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收集到的资料相当客观,因为这时所观察到的正好反映了你的孩子在自然情况下未受你干扰或操纵的行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时的资料,因为你观察到的是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而不是过去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当然,即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抛弃所有先前的印象和你多年来对孩子累积的具体了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在完成这样的小幅调整后,这种“科学家式”的观察和认识会对你客观判断孩子有大幅度的进展。

□为什么要只注意孩子的积极面?

如果从教育孩子的方面出发,对一个孩子弱点和烦恼进行评估无疑是极有意义和必要性的活动。

然而,你作为父母,为了提升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能力,我们建议你在进行这种评估时,只要注意孩子的积极面。老实说,你可能难以做到,特别是那些在行为中显示具有相当多负面特征的孩子。但是,一旦你开始这种积极的的评估,再往下去进展会越来越容易,并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若你在这个过程开始时有问题,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假设你是一位假想的独生女毛毛的家长,为了发现她的特长。你可以问自己:

●毛毛容易结交朋友吗?

●她似乎比较热衷于较大的社交圈而不是她最接近的环境?

●在做计划时,她是否坚持己见?

●她是否条理分明?

●她对音乐或绘画有热情吗?

●她擅长解决遭遇到的问题吗?

●她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是否特别喜欢体育活动?

●她在众人面前讲话显得自在吗?

●同伴易于跟随她吗?

●她喜欢搭建东西吗?

●她在户外显得特别高兴吗?

●她认为数学“有趣”吗?

●她喜欢作文吗?

可以问自己以上这样的问题,数量没有限制也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为获得对你孩子的正确形象,可以设计出一个方便你观察的时间表。一份可能的时间表可以设计为每次五到十分钟,每天几次,期间为二到三星期。这样,相关的变数,像疲倦或孩子生病等,将不会曲解你对她的理解。当然,为了使印象更为准确,这位学者也建议你在几个不同的环境下观察你的孩子。例如,你时常在餐桌上观察你的儿子,比起观察他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像写家庭作业、跟邻居孩子玩耍、在杂货店买东西、骑脚踏车上学或只是跟朋友玩等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图像。列出所有你观察到的积极特征。

□怎样认识孩子走向哈佛的天赋与才能

认识你孩子长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你在上一节写好的你孩子表现出的积极特征的菜单加以分门别类。例如喜欢到户外,表现出对所有生物的关怀,对家庭宠物,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有关动物的书报杂志,撰写以动物为题材的诗。这个集合暗示一个孩子对动物的热情与兴趣是一个特别强的领域。

你也可以问你的孩子他(或她)对自己的优点是怎样认识的。有些孩子在评估这些领域时,会变得相当坦白和易于理解。卡尔可能回答:“哦,我阅读比大部分的朋友厉害”或“我容易结交朋友。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喜欢我。”

其他的孩子也许被此问题所困惑,或许他们处于消沉的状态。这两种情形,父母亲可能听到“哦,没事,”“我不知道,”或许甚至是“我擅长装傻。”别担心。有了适当问题的引导和你的一点协助,孩子们通常都会转向。

要认清你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法,就是从很了解你孩子的人那里听取意见。你甚至可以为了这个目的请那个人观察你的孩子。有时候,只有他人才能认清你作为家长所无法看到的特点。在选取更了解你的孩子的人选时,老师、姐妹、家中的友人或老奶奶都可以的人选。父母亲可能不愿承认某人可能比他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因此,一般而言,在谁最了解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方面,父母亲总认为自己是“专家”,当然,因为他们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而且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但是,其他人可能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并不表现出来的方面,因此,父母亲应敞开心扉,获取其他来源的资讯会对你了解孩子更为有效。

有时候,这种资讯以令人担忧的成绩单的形式到来。分数、名次和老师的评语,是你儿子极端重要的资料来源。如果毛毛除了自然科学得到优,其他的都得到乙,这明白指出自然科学是她的强项,可能是她喜欢的科目,因为孩子们倾向于喜欢他们表现卓越的课程。

但是,你要记得,成绩单并不能反映你孩子的整体。其实,它们通常只代表我们学校制度容易欣赏和奖励的传统功能领域,像阅读测验、算术技巧、独自和安静写功课的能力、服从权威以及口语技巧。

以艾维为例。大人可能认为她的长处在自然科学,不过,或许没人注意到她休闲时在玩建筑积木、喜欢注意看房屋、商店橱窗和放学回家时看办公大楼;而在胡乱涂鸦时,常画包括图书馆和市政府附近的房舍。从这些方面看,艾维也许是个成长中的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家呢。超越成绩单,知道你的孩子除了那张卡片反映的内容,他还有很多很多长处,这点非常重要。

□你是否也相信天才论

博士塞德兹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就同烧陶瓷一样,最终的结果如何很受最初的影响,而且势必决定其最终的成就。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诗人、学者等等。”

可是,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再怎么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我们可以对此说提出反驳,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到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两、三岁时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耳朵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欧洲有的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是很错误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那么大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于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熏陶了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去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可是他的家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而且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他的内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以后,他家人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鸟鸣、也有小鱼游泳。他所以能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孩子像制造陶瓷的粘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大的,环境和教育愿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培养音乐家是最容易的事,两、三岁教他音乐就行了。但如斯特娜夫人所说的那样,人只有全面发展保持平衡方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培育孩子的时候,无论培养音乐家还是画家,首先要使他的脑髓发育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体育和德育。

但是按理想来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应先确定培养成音乐家或画家等。如同威特的父亲培养威特一样,首先以把他培养成完满的人作为目的。至于将来他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政治家、发明家、企业家等等,这应让孩子本人选择。

诸位看看社会上,你可以注意到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成为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有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作出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而且,孩子能否成为伟大人物,只看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问题,重要的是脑髓是否发达。博士的孩子也好,名人的孩子也好,假若忽视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成为庸才。反过来说,庸人的孩子幼年时期如果得到好的教育,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

我们决不是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已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有强大的决定力。看这本书的人大都和作者一样,都是普通人,可是我们要告诫诸位:“不要失望,不要相信遗传万能,坚定不移地相信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不要把孩子当成玩具

孩子被当成了更活泼有趣的玩具,很多人正在犯着这种愚蠢的错误,这将会使孩子的能力迅速下降。假如巧妙地教给三、四岁的孩子一些东西,他的接受能力就一定会使大人感到惊讶。当然对教三、四岁的孩子,要仔细考虑方法,不要像教大孩子那样去教。但是社会上又有多少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多下一点工夫呢?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比玩具稍好一点的东西,这就没法谈了。

对早期教育有误解的人,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教三、四岁的孩子识字和写字,这是错误的。单是识字和写字这不是教育,没有必要一定要过早地教。但是,从听力入手教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应尽可能早一些开始。教的时候必须想办法教得好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是个艺术,如果是一切照抄照搬,那是学不成的。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研究,动脑筋。

□教育孩子要靠自己

蒙台梭利女士的儿童教育方法举世闻名,那么几年过去了,现在如何呢?“儿童之家”的成绩,虽然是女士本人监督的,但却收效不大。第一是教师没下功夫。但是我们没有权力去责备,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决不能委托他人。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花极大力气去进行教育,这种要求本身就是错误的。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法应学习的地方很多。但不管怎么好的教育法,如果流于形式,也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再没有比相信形式更愚蠢的事了。早期教育能造就人才,但是徒有形式的早期教育是毫无用处的。威斯特贝里的父亲虽然是贫穷的医生,再加上他爱人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是很苦的。但他总是很乐观,拼命地教育孩子,结果使孩子成了伟大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只要有了献身于孩子教育的父母,单是这一点,也能使孩子成为伟人。努力地进行教育,孩子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在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准确的因果效应了。

■如何让孩子走上通往哈佛的成功之路?

父母应从小就树立和培养孩子向往成功,敢于成功的精神状态和品质,使孩子在成功的路上勇往直前。

□如何用内心的满足调动积极性

一个人在只有内在精神满足的平衡条件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潜力。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畴内,尽量用内在的满足来鼓励孩子的努力,而避免用物质的引诱。

听朋友开玩笑:“我对儿子说:如果你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以给你买一辆最好的摩托车,若能考上清华、北大就给你买一部汽车。”这很可能是说着玩的,但对孩子开玩笑时要当心,孩子会信以为真。这样做的失策之处,并非只是误导孩子相信以为会得到所许诺的奖品,而更多的是将孩子的行为与外在的物质满足或名誉挂上了钩。

激励孩子有许多广场法,例如让孩子吃好饭,将来能长得高大健壮,这是最本源不过的事。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小就崇拜高大英武的骑士型男性,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如此健壮的身材。家长点到为止,这种激发的效果是再大不过的了。然而偏偏有家长尚嫌力量不够,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更多的诱惑。例如:“使劲吃,长到1米8就给你买一部最豪华的皇冠车。”孩子原来并没有多想,此时却被激出了欲望。一部车事小,孩子的动力基础事大,如果依此套行,将孩子的动力目标都奠定在为了换取物质的享受上,即使这一激发成功了,孩子的人生基石也遭到了腐蚀,当他努力成功得到了所企盼的一切物质的乃至荣誉的追求后,剩下的是什么呢?空虚与迷茫。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妨也问一问自己的人生目标,检查一下自己的人生感受。是什么能够不断激励我们去奋斗,是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尤其在今天,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人人向“上”,个个恐慌,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传染给下一代。这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某贫困地区,有一个升学率极高的中学,媒体都要到学校里去采访,但均遭拒绝,后来有一位大学老师找关系进校参观,答应不向媒体做任何透露,校长才允许她进门。当问到校长高升学率的决窍时,校长向黑板上方指了指,上面霍然张挂着一条横幅“高考超超分数线,脱了草鞋换皮鞋”。

当我们用物质去指引孩子时,他们最终会走向何方?即便幸运地达到了目标,获得了梦想中的财富,是否真的就知福了呢?何况大部分人在物质上难以如愿以偿,他们又会怎样?说起来这是很“玄虚”的论调,事实上却很现实。在物质上成功的究竟是少数,今天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孩子们需要有物质以外的生活支点使人生充实起来。如果父母用深刻自省后的认识与教育孩子的实践结合起来,恐怕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只有在内在精神的满足的平衡下,一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最持久的潜力。不要用那些奢华风光来引诱他们,让他们看不到生命淳朴的本来意义,看不到内心最宝贵的追求是什么。物质鼓励的效用是明显的,但也是短命的,更为可怕的是由它造就出来的只能是一个肤浅的人。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

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尊重别人,他们首先应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而我们又如何帮助孩子们发展对自身价值和价格的尊严的尊重呢?

一个方法是在家庭中把孩子当做与他们相称的一个适当独立的人,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

在伯克尼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员诺曼汉,在一项涉及近千名大学生的研究中,探讨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与他们对长辈的理解之间的联系。那些在道德两难困境中得分达到原则性水平(阶段5)的学生,对他们的长辈“让我抓住机会和尝试新的东西”给予高分。特别是原则性强的年轻妇女,她们的长辈鼓励她们独立并且“不强迫自己去学别人”,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种模式与在道德水平上得分在较低阶段的学生对长辈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大多数人都回忆起他们的爸爸总是希望他们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希望他们不要尝试那些可能导致失败的事情。

另外的研究已经发现同样的结果:维护他们和别人权利的原则性强的年轻人,大都来自鼓励独立和自我表达的家庭。

这当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行使父母权威的责任。但我们必须牢记,开发原则性道德推理的这种权威是公平合理的,让人接受的,要让孩子们说明他们的观点。一个原则性强的年轻人说:“在我们家有一基本观念,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能够询问理由和得到合理的回答。”

□如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世界?

积极培养孩子有意识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会有利于提高孩子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而这会增强孩子独立性。美国中产阶级父母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对孩子付出太多,要求太少,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和目的意识很不利。

其次,父母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奖赏(通过表扬或其它方式)孩子独立干的事。有一段时间,父母们被告知,不断地赞扬和注意孩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却事与愿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永远是注目的中心,不管干什么事,都能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学习不过是争取奖赏的过程,尽管在促使孩子做比较难的事情时,赞扬和外部奖赏有一定的作用,而过度强化这种做法反而毫无意义。强化必须在绝对不可缺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切不可太多。

自我打分也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在校表现的操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程度。学生和老师一起为自己判分时,那个“最后”成绩就是学生和老师双方估计的平均分,双方的估计一般说来都很接近。孩子们只要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也能被当回事,那么就能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家庭。你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或者看看家务事做了没有,而应该要求孩子按5分标准自我打分,1分代表事情没干好,5分代表事情完成得超乎想象得好。在孩子干某件事前告诉他,你要根据他的表现分出等级,以及你能接受的最低等级标准,然后在工作完成之后,进行比较,看看你能否接受。

你会吃惊地发现,孩子参与对自己的判断以后,不仅干事速度加快,而且对自己干事情的方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增强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表现的能力,那就是教会他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比如,星期一,艾里克的老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星期五交。如果让艾里克自己订计划,往往会在星期四晚上很晚才能完成。如果你为他订计划,督促他按时完成,那么就不利于他培养自我约束力。你可以教他如何确立和实现每天的目标,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可操纵的小部分,也就等于成功地控制了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同时也使任务由难变易了。

□如何鼓励孩子的自立精神

“幸福”本身就包含有对当前环境的满意程度,但把一个人的成功完全寄托在环境的优劣程度上,那也就无幸福可言了。道理很简单,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的需求而运转的,这是大家的社会,体现着不同成员的利益,没有人会被环境选为宠儿,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顾。过于依赖就会产生极度的失望。因此我们从孩子幼年时就应鼓励他逐渐创造出独立的自立世界,在情感与行为上都能达到自立。

5个月的帕蒂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而且是母亲到了35岁才得到的宝贝。为了帕蒂,父母做了精心的准备,家里请了阿姨。母亲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帕蒂。阿姨、母亲围着帕蒂团团转。只要帕蒂一有哭声,两个人中必有一个到小床边来探视。渐渐地帕蒂养成了习惯,只要床边没有人探视她,就会发很大脾气,拼命踢,拼命叫,有时脸都会叫得发紫。等到床边出现了大人关切的面容,帕蒂便会很满意地笑一笑,仰着头看床上吊的玩具,伸出手去碰一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妈妈不禁很奇怪,好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啊?

妈妈希望帕蒂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但她却不知道这样费尽心思地哄帕蒂开心恰恰破坏了帕蒂成为真正幸福的人的基础。

孩子不仅应学会行为上的独立,发展各种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继而照顾他人,同时还应学会情感与精神上的自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完整的个性,而这种完整个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有相对独立的情感世界。一个孩子对成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都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忽视对其情感独立性的培养,相反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我们都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到独立的需要,鼓励她建立起自己的情感世界。

帕蒂的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被关怀所笼罩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一个缺乏机会的环境。父母在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剥夺”帕蒂成长的机会。帕蒂被困在用爱织成的网络中,她的喜怒哀乐都依仗于家人的反应。没有成人的关注,她就不高兴,不知怎样使自己愉快起来。5个月的孩子的确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但有一件事可以学习的就是如何自娱,观察四周的物体、静听美妙的音乐、触摸堆在床上的,这是一个学会自娱,最终达到情感上自立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对其形成自己的观念的过程。

孩子希望时常看到父母亲切的目光和受到爱抚,他们用哭泣来要求父母提供这些满足。听着孩子在哭声中表达出渴望而无动于衷是困难的,然而父母应当用拒绝让帕蒂逐渐学会照顾自己。想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能使自己幸福的人,父母应当“狠”下心来。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懂得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别人的注意得到的,它产生于自立的活动中。

3岁的克里斯在一旁看着妈妈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铺上一层人造石做装饰。“妈妈,我来帮你。”克里斯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把花瓶打坏的,在旁边看妈妈摆,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克里斯仍要继续,妈妈一下抓住了他的手:“到楼上去玩玩具,不然妈妈要生气了。”克里斯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孩子们一降生到这个世上,就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会中,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这是孩子寻求自立的重要过程。这种欲望便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克里斯主动要求帮忙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妈妈应当表示欢迎,并用有信心的态度来鼓励他。与自信心比起来,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当然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打破花瓶。例如说:“一个一个地放,不要丢进去,轻轻的,这样瓶子就不会被打破了。”

克里斯受到这样的鼓励一定很高兴,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实践中,他的自信心就会逐步成长起来。

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在我们的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向他们灌注必要的养分,适时地鼓励孩子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用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全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

□孩子胆怯怎么办?

有很多父母们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而忽略了他们的能力我们应做的是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这种信任是对孩子的一种尊时允许他们设制自己的目标。“妈妈,老师让我报名参加拼写竞赛。”13岁的杰奎琳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太好了,你去报名了吗?”“还没有。”“为什么?宝贝。”妈妈问,“我有点害怕,台下会有很多人看。”杰奎琳很激动,她在家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在学校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学习成绩很好,“我想你还是报名吧,亲爱的,你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事情你还得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妈妈离开了杰奎琳的屋子。过了两天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让杰奎琳的妈妈说服杰奎琳报名参加拼写竞赛。杰奎琳回家后,爸爸妈妈跟她谈了话,爸爸说:“首先,我们不是强迫你一定报名,这事还是你来做决定,但我们可以谈谈参加竞赛的利弊。参加了竞赛可以锻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赢了更好,没得名次也无关紧要,爸爸妈妈不在乎。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妈妈说:“老师打电话来说,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你的老师,都不会以比赛结果来重新评价你。我们对你的比赛结果并不太关心。关心的是你是不是用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有开明的父母这样鼓励和支持,最后杰奎琳还是去报名了。

妈妈知道杰奎琳很聪明,只是太胆小。她不敢想象自己在台上对着那么多观众拼写单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妈妈很想让杰奎琳见见世面,因为一个孩子总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爸爸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想杰奎琳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发现自己的潜力,只是有些发怵,需要做父母的给加油同时又不感到非参加不可或非要得名次的压力。父母对杰奎琳充满信心。但他们并不催促杰奎琳,而是让她自己来作决定。通过这件事杰奎琳增强了独立性与勇气,而妈妈爸爸很满意他们鼓励了杰奎琳,使她没有失去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在这种很敏感的情况下,父母必须小心谨慎,给孩子自主权,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伤害孩子们的自信心,或伤害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首皆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有意识避免过分保护,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

每一个妈妈都忘不了孩子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时,自己的激动心情。许多家庭都用摄影机和录相机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家长留心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样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场面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所有其它方面,如同让孩子迈出第一步一样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妈妈从孩子身边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刚好够不到。就这样,妈妈鼓励着她的孩子,往前走。她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向前移动,不依靠她,独自地向前去。孩子在尽自己的努力,当他赶上妈妈,终于扑到她怀里时会很激动,而妈妈也为他们的成就而激动不已。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其它方面也是这样,我们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用不着过分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地给予呵护,而是鼓励尊重,让他们懂得我们相信他。随时给予爱的支持,以真正的爱将孩子引向生活之路。

□锻炼孩子的勇气有哪些方法

孩子生病打针,老年人眼里看来是可以并是无足轻重的一件小事,但在年轻父母心中,孩子生病打针的第一次却是很令人担心的事。要打针了,孩子有多可怜,孩子虽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爸爸妈妈一脸紧张,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医生摆弄针头、药品,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哭个不停。医生将注射器摆弄好,只要一针扎中,孩子就在父母不停的关怀呵护声中哭得几乎气绝。其实如果做父母的对打针这一现象很平静,孩子也有可能不以为然,表现出勇敢精神,父母告诉他这并不可怕。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结束,而且他的身体从此就会康复,孩子是能够更从容地接受这一事实的。

在爬一个小坡时,福特显得胆子很小,他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对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小福特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母亲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福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父亲抱上去,没有达到自己爬高的愿望。

本来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如果不是妈妈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可怕的样子,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一次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孩子有时很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分细腻地表现出来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而自己总是被妈妈陪着会很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气恼,他的内心不能感到平衡,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顾他、指导他,孩子一生气,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妈妈却愣在那里不知是怎么回事。

锻炼孩子的勇气,父母要做榜样。如果父母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十分恐惧,那么孩子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群,会发现这种联系。孩子很胆小的话,他的父母或抚养他的人中必有胆小者。我曾见到一个3岁的孩子爬到洗漱台上玩耍,她坐在那里很专心地摆弄妈妈的化妆品,把脸抹得红红绿绿,这时忽然传来阿姨的惊叫:“唉呀!怎么爬得这么高,这会摔坏的。”她的声音里充满惊恐,仿佛这是危险得很的事。我当时就想即使孩子不害怕也会被这样的惊斥吓怕的。后来我发现这位阿姨有恐高症。

有时我们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为以防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做事

但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担心事情一时会不成功,事实上,让他努力去做某一件事就已经是成功的开始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需要反复强调。

大卫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就倍加疼爱大卫。大卫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妈妈终于送大卫去幼儿园了。老师告诉大卫的妈妈,大卫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扣子,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却做的很好,相比之下,大卫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老师告诉大卫的妈妈,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4岁的孩子已经应该学会自己穿鞋戴帽。可妈妈说:“我喜欢大卫,他是我的一切,我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样的妈妈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妈妈这种牺牲奉献精神也是为人称赞的。但是在称赞母亲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负作用呢?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所作为,原因何在呢?

妈妈对儿子的过度照顾向儿子传递着错误的信息,首先不给孩子机会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依赖妈妈。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自信,很难在将来成为勇于自我探索的人。再者妈妈的关怀使大卫感到自己在妈妈的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这当然令他满意,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失落感。从大卫的成长看,妈妈这种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没有为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而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已成为大卫健康成长的障碍。而且如果我们深入探索妈妈的动机,其中有没有期望儿子将来能“投桃报李”的想法呢?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作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门外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体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作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妈妈、爸爸、阿莉森和3岁的弟弟艾伦在穿游泳衣准备去游泳。孩子们最喜欢游泳,爸爸也喜欢教他们游。6岁的阿莉森很熟练地穿上了游泳衣,而艾伦却撅起小嘴巴不高兴地站在那里。“快点,艾伦,穿上游泳裤。爸爸已经穿好了。”妈妈和姐姐已到了游泳池边,艾伦还是站在那儿,无动于衷。妈妈见艾伦很长时间不出来,就回来找他。“你站那儿干什么,穿上游泳裤!”“我不会。”艾伦回答。妈妈只好说:“过来小宝贝,我给你穿上。”姐姐朝着艾伦笑了笑。

艾伦最小,从以往的经验艾伦知道,他不穿,妈妈就会过来给他穿,这样他可以获得妈妈的额外注意力。阿莉森也很高兴妈妈这样做,因为她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明自己比弟弟能干。妈妈显然没意识到她的行动对两个孩子的意义。妈妈为了让艾伦高兴,替他干了他自己能干的事。妈妈的耐心服务,使得艾伦没机会发展他自己的独立能力了。

艾伦需要鼓励,他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他需要妈妈耐心地鼓励他。妈妈应该知道艾伦自己是能穿上游泳裤的。现在她必须退一步,给艾伦学习发展的空间。如果妈妈能再等艾伦一会儿,或是让他早一点开始,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妈妈可以边指导示范、边看着艾伦自己做好这一切。妈妈不能催促他快点、快点,而应慢慢地说:“你可以自己穿上,慢慢来。别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如果艾伦还坚持,他不能自己穿,妈妈应该不理会这些,继续鼓励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这时艾伦可能继续下去,没有信心,他也可能开始哭起来,不再做任何努力。即使他可能不会和大家一起游泳,妈妈也不能走回去给他穿上。当艾伦发现他不能和大家一同玩儿,没人同情他的不幸,他可能改变主意,从此尝试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难题。

3岁的阿曼达在妈妈的桌边玩,而妈妈在看书。“妈妈,我想让你同我一起睡觉。”“妈妈要看完这本书才能睡,你先去睡吧。”“我害怕。”“不害怕,妈妈就在这儿。”妈妈耐心地。轻轻地说。“我不能自己去睡,我要让你和我一起睡。”妈妈看了看她,不再说话了,阿曼达开始闹起来,但过了一会儿看看无人理睬,只好爬起来自己去睡觉。

阿曼达是最小的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妈妈当然疼爱她。妈妈对阿曼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妈妈学习了正确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过去阿曼达说什么,妈妈都照办。现在妈妈开始注意自己行动,让阿曼达尽量独立。没过几天阿曼达已经发现妈妈变了,她发脾气已不能再调动妈妈了,就像刚才她开始闹起来,却没有效果,重新考虑一下,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去睡觉。当妈妈拒绝听从她的调动,阿曼达想用发脾气来使妈妈重新为她服务,而妈妈坚定地、亲切地拒绝了她。最后,阿曼达自己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妈妈的正确教育法,帮助孩子学会独立。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成功人士大多有极具个性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父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简单的就是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我们一定要按捺住想纠正他的愿望,抓住他谈话中任何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使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独立的思考需要创造性,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鼓励孩子编故事,并把它记录下来。《如何更聪明》这本有关孩子智力发展的书中,作者——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特别推崇这一方法,她认为,这样做对孩子不仅是一个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推理能力,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具体的作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命题,告诉他你要给他做秘书,然后完全按照他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加以修饰。这种实践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孩子们会非常愉快地想到“原来我还会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出这样有趣的‘思想’来”;这种对创造,对思考的热爱,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一些很有名的发明,就来自于发明家幼年时异想天开的想像。

独立思考需要流畅的表达作为支持。著书立说自然是一个途径,但若想在与现实更为密切的事物上施加自己思想的影响。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勇气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心理学家特别提出表演对增强人的自信与自在能力的作用。尤其对于生性比较腼腆,羞于出头露面的人,参加一些业余的表演训练甚至出场演出,为他们增强自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演绎戏中人物的同时,探索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思想,锻炼表达自己的能力,并有勇气站到舞台上,面对众人。

一家极哗众取宠的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有一个培养未来明星的“明星学校”人满为患,许多孩子怀着对明星生涯的美丽憧憬,“忘我”地苦练基本功。文内所提课程,与我想像的有相似之处,只是我毫无意向在孩子尚年幼之时,将她推向“明星”梦的世界,而且在孩子成熟之后,也不希望她以当“明星”或其他的什么“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倒并非故作清高或信心不足,只是认为这样鼓励孩子太不负责任。不过希望能找到适合的教师与教程提供给孩子,给他们进行表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基本表达能力和自信,而非以明星为幻想。

□告诉孩子,机会要自己获取

最近玛莎的妈妈开始了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学校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不够,尤其在对孩子们的自主精神、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励,另外由于目前居住环境也将家家户户隔离,孩子们之间在课余缺乏相互交流,形只影单,这也是他们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妈妈在周末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活动团体,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请来不同方面的辅导员指导他们活动。

妈妈创办这一活动的起因便是为了帮助玛莎,这点玛莎也清楚。她十分喜爱参加这些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以玩为主,又有一些平时自己玩所不具备条件的内容。但如果妈妈不提她也不会主动要求招集活动,就像这次在奶奶家,她居然会一心一意要看连续剧录相带,而完全没有表现出渴望参加明天的活动的愿望。似乎一定都要有人来请她参加,而决定都在她的取舍之间。

玛莎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好机会,因此她并不珍惜。而参加活动的其他孩子们却十分踊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妈妈相信如果她对玛莎说第二天有活动,她会来的,但妈妈希望看到更大的热情,希望她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不是用一种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的态度来接受它。

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玛莎意识到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地提供给她的,只有当她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时,她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在上一次聚会中,孩子们对表演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她们穿上漂亮的服装,“白雪公主”“睡美人”在假设的舞台上穿梭往来,有的扮公主,有的扮皇后,有的扮侍卫,演得兴高采烈。有的家长提议让孩子们选择一个故事,充分阅读,然后分派角色,自己写出剧本来,再出演。这样无疑可以促进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妈妈对此十分赞成,原来她想让玛莎来联系、组织这件事,但现在妈妈有了别的想法。她打电话给另一位小朋友,将此事交给她来组织。她知道玛莎知道此事是会“义愤填膺”的,但这样能让她明白好的机会是要去争取,而不应是等候的,今天如此,将来更是如此。看到这一点,她或许会迈进一步,不再对机会毫无感激之情。

人们对自己珍惜的事情和东西往往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因而获益的更多。因贫苦而失学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读书,常会有惊人的成绩,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聪明,主要是因为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对于生长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当然不能给他们创造贫穷的环境,让他们经受历练,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理解好的生长环境之可贵。

孩子们知道父母爱他们,愿意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提供给他们,这种认识使孩子有安全感,这对他们在情感上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应当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当父母在爱的鼓励下殚精竭虑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发展空间时,孩子有责任积极配合,极尽探索,否则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做无用功。“你是我妈,就该管我”,这句话是无可辩驳的,但反过来,孩子也应接受这样的要求:“你是孩子,应当‘服管’”。当然这里的“服管”不应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应是积极的、具有自我思索和判断能力的。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给孩子提供机会固然重要,让他懂得机会之珍贵,进而学会主动获取机会,这样才能为他的成功备好取之不尽的源泉。

□如何才能摆脱孩子的纠缠呢?

一个在言行上不能相对独立的孩子,不但在成长方面会有许多烦恼,而且也会给他(她)的成长带来不该有的麻烦。我们自然是爱孩子的,有时甚至愿意走得远一些,为他们做一些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的事。但大多数父母都有许多其他事情要应付,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给孩子做不必要做的事情。如果孩子纠缠不休,有的父母便会怒火攻心,直到向孩子发一通火,搞得孩子也很委屈。

南茜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餐,6岁的儿子托尼跑到厨房:“妈妈快帮我挤牙膏,我不会。”“怎么又不会呢?你可以挤得很好。”一边说。南茜已经帮儿子挤好了牙膏。尽管她认为儿子应当自己来做这件事,但早晨时间宝贵,不能多费口舌,还是先打发了他再说。

托尼将牙刷塞在口中,开始在厨房里东游西转。“快一点,托尼,妈妈要迟到了。”“晤。”托尼慢慢地向楼上“蹭去”。南茜有些冒火了,声音不由得大了起来:“快一点!”托尼感觉到这声音中的威胁成分,脚底下加快了步伐。可是他刚上去没多长时间,又“咯咯咯”地跑下来,身上的衣服敞开着,裤子的背带也拖在身后。

南茜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又怎么啦?”“我系不上扣子,你给我系。”“你会系的,怎么不会系?”

托尼小心地注视着妈妈脸上隆起的乌云,仍坚持着说:“我系不上,妈妈给系。”“为什么你总要妈妈给你做这些你会做的事呢?”“因为妈妈喜欢我。”

南茜无奈,只好给托尼系上扣子,带上些食物就匆匆出门了。

父母要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照顾自己是很光荣的事,从而避免上述的情况。让他懂得让别人照顾自己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孩子们都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做一个有自主权的成人,他们常常会说:“我要当大人,我可以决定自己吃什么,做什么。”还要加上照顾自己的观念,对自己负责。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有意指导下,视责任为必须,视独立为骄傲,在行为处事上处处显示出自立的趋向,不但对他的性格有益,而且父母也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减少与孩子的冲突。

□怎样帮孩子发展兴趣和能力

很多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惹事生非,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自我观念,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接近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奋进与自卑”的选择。他们可能会掌握新技巧,学会通过取得成绩赢得赞誉并获得他们走出儿童进入成人世界所必需的信心;他们也可能对自己做事的能力感到绝望,认为他们命中注定就是不合格的并且因为自卑感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孩子们是努力奋进还是消沉自卑对他们日后的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影响深远。

因此要鼓励你的孩子潜心于某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出这样的感觉:“我能行。”这些可以是学术研究、演奏乐器、唱歌、跳舞、演戏、绘画、棒球、篮球、网球、体操、游泳、航行、溜冰、滑雪或者骑马,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只要你的孩子能够感兴趣并且表现不俗就行,如果你能帮你的孩子多掌握几套这样的技能,对于他或她的自尊而言可以说是多多益善。

不过,这并不是要建议你去监督孩子并且肯定他们确实没有“浪费时间”。青少年需要做那些在父母看来可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跟朋友打电话聊天、听录音、做白日梦等等——这一方面要因为这一类活动具有社交的或反思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能够借此舒解一下少年们面临的各种压力。我们应该尊重这种需要,与此同时应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这几年对于他长大成人非常关键。他们有时间、精力以及未加雕琢的潜力,去发展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这些兴趣和能力日后将受用一生,而眼前则给他们以良好的自我感觉。

当孩子们对他们所能做的事情感觉良好了,他们将更有能力承受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焦虑。他们会更少需要通过服从来寻求安全感,或者借吸毒、酗酒和性乱寻求逃避。

□如何教会孩子谈话

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因此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应从与家人对话开始。你越是能运用技巧,孩子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模仿。对许多父母来说,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时间和孩子们交谈。有的父母定期在睡觉之前和孩子交谈,有的每周几次在饭桌上和孩子进行宽松有意义的谈话。另外,长时间的散步或开车出门,也是很好的一对一的对话机会。所谓有意义的谈话特点就是,实事求是地自然暴露,分享双方的思想和感情、缺点和错误、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目标和梦想。

以下是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谈话技能的一种方法。每次有两人参加,一人扮演主人,另一人扮演客人,主人的工作是要运用说话技巧了解客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观点等,力争让每位客人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每次游戏都要有3分钟的录像,然后根据特定的技能给每个孩子打分,完成一个技能得1分,满分是8分,标准如下:电视谈话得分表

事实上,人们总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谈话,任何可能的话题都可以用来讨论,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电视节目等。然后,就要求孩子们自己找话题,并使谈话保持几分钟的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在与人谈话方面有很大困难,你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上面介绍的电视谈话表演游戏,根据打分表来打分。最好把游戏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如果没有摄像机,录音机也可以。作为父母,你应该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强调你对他人的关心和兴趣,引导他人畅言自己的思想,和他人交换意见和看法。如果可能,你的孩子还应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技巧。

最后总结一下:

●社交技能是可以学会的。

●谈话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得到社交门票,从而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

●会话技能包括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你的兴趣和接受对方等等。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很多孩子在生活上不能独立自立,却总是惯于吃独食,其实这是父母的爱造成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都不是这样:

从上学那天起,孩子自己就上好闹钟,准时起床,不用妈妈叫。然后自己做早点、煮鸡蛋、冲奶粉,吃完早餐,自己乘公共汽车去上学,从不让大人接送。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衣服放在什么地方,书摆放在哪儿,都是井然有序。衣服是自己洗,寒暑假还能帮爸爸妈妈干些事。他有自己的生活制度,什么时候写作业,看多长时间的电视,什么时间睡觉,也不需要大人催促。在学习上,不要家长陪读,写作业前先看书,看书边看边划出重点,写完作业要检查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那么这些难得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

当然,这既需要父母的慈爱之心,也缺少不了严格有效的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对孩子的培养要从小做起。首先心中有数,不能让孩子独吃独喝独来独往,但生活的自理能力却是非要独立不可的。这是为孩子制定成长目标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长打算、短安排。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半托或全托,孩子没少哭,倍感委曲,无论怎样,父母都要忍下来,没别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接受锻炼。其次,父母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训练。一两岁的孩子,就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放玩具、图书;到三四岁时,就要教孩子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系鞋带、洗手绢等。孩子上学后,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教孩子怎样上闹钟,怎样烧开水,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另外,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从事一些为家庭和班集体服务的劳动。如擦桌椅、吃饭前后的准备和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浇花、洗菜、关心帮助生病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劳动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就拿洗衣服来说,教给孩子怎么洗,如果孩子开始洗不干净,就等孩子睡了后再重洗一遍。要多鼓励孩子,决不要因为出了点问题而中断训练。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不要怕孩子干得慢,效果差。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孩子从小动手的机会,为了达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目的,应该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体验,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偶尔让孩子着一次急、挨一回批评、受一回指责没关系,要让孩子在教训中接受教育,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总之,孩子的处理能力并非生来有之,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教孩子建立信任感

关于“信任”这个话题,也许你的孩子并不会表现出十分的兴趣,但是作为家长,要认识到:谈论这个问题的时间越提前越好。70年代的人性心理学运动中,信任行动非常盛行,现在仍是组成团队、治疗过程、自助团体的热身内容的一部分。

有些建立信任的游戏和活动也是很有趣的,比如;

●搀扶盲人(7岁以上):

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建立信任的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咨询公司、体育团队和经营管理训练中用来培养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把孩子的眼睛蒙上,然后领着他在屋子里走。在绕过家具、躲开孩子们认为的障碍时,孩子便越来越依赖你身体上的指导。刚开始,孩子们也许会排斥那种无助和依赖他人的感觉,但慢慢地会接受,并且觉得很有趣。而真正的乐趣是在你们交换角色之后。你被孩子牵着手满屋走,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该游戏和技能训练游戏一样,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游戏进行前后,都要对互相之间的信任和依赖进行充分讨论。

●后翻(5岁以上):

站在孩子身后,扶住他腋下,指导他后翻,然后互换角色。孩子一般太小,没法在你后翻时扶住你。但是,如果夫妻之间身材差别不大,那么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玩这个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看到父母之间互相信任,且能从中受益。

●“秘密”游戏(7岁以上):

该游戏非常有趣,能鼓励坦率,在感情上也富于挑战性。首先要求家庭每个成员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一个秘密,叠起来并在外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入碗内。然后每人挑写有别人名字的纸条,在房间里绕一圈,说一件过去信任某人而向其透露秘密的事,再绕一圈,说一件透露秘密后被出卖的事。只要说出来,每次加一分,但也可以要求弃权。最后,每人问手中纸条的主人,是否宣读里面的内容,如果回答是“不”,便把纸条还给对方,如果回答“可以”,就宣读条上的内容,纸条的主人便得一分。

□你懂得如何让孩子正视现实吗?

学会面对现实,切忌自我欺骗,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自我思考,按照世界真实的样子思考,认识并且接受。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因而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对现实。我们总想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结果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逃避心理。

面对问题,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当我们向孩子们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就已明白一点: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这等于无声地告诉他们:你也能做到。

比如,儿童精神病专家理查·加德纳的《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离婚》是关于儿童自我帮助问题的最佳图书。他这么写道:“孩子们必须依靠自己来面对父母离婚的问题,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父母总是要为他们着想的。”最近的研究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

朱迪·瓦勒斯坦对6个家庭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这些家庭共有31名子女,父母均已离异。她发现,许多父母都在自我欺骗,认为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只不过是暂时的,一两年后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他们彻底错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即使在父母离婚之初,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严重问题,却不能避免导致他们成人后的精神创伤,瓦勒斯坦称之为“休眠效应”。

根据瓦勒斯坦的研究,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产生于“负担过重综合症”。父母离婚时,一般无法区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他们就算已意识到与孩子关系疏远了,然而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仍然很少,对孩子管教不严,对他们的感觉也不敏感。瓦勒斯坦在进行研究的第10个年头,经过调查发现,25%的母亲和20%的父亲在离婚10年内没有在一起,对孩子的照顾也是越来越少。15%家庭的孩子被诊断患有“负担过重综合症”,原因仅是父母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甚至或不能照顾好他们自己!这些孩子有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问题,也反映出父母的不称职。

理查·加德纳在书中告诉小读者,尽管大多数父母在离婚时,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力不伤害孩子,却说了些或做了些对孩子不利的事情。这只不过说明父母们在这方面失败了。孩子们必须明白这一点,从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决定。

加德纳还提到一种情况,有的父母甚至令孩子迷惑不解,不知道他们究竟爱不爱自己。他认为,父母们是想爱孩子的,但仅仅停留在嘴上,行动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他这么写道:

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有些不怎么爱或根本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会把爱挂在嘴上,这就让孩子感到迷惑。因此,不要根据言词来判定一个人是否真爱他的孩子。

父母一般都很爱孩子,希望能与孩子住在一起,对不得不离开他们感到非常遗憾,然而也有一些父母是因为不太爱或根本不爱孩子才离开家的。

如果父亲不爱孩子,母亲也知道这一点,但却对孩子说,父亲很爱他们。因为母亲确实认为这么做对孩子有利。

加德纳认为,孩子们只要观察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所做所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口头表态,就能弄清父母是否真爱他们。具体做法是:

●看看父母是否真想和你在一起。有时父母不能与你在一起时,是有正当理由的,但他们应该让你知道,他们正在尽力而为。

●当你遇到困难时,看看父母是否愿意丢下自己的事情帮助你;当你病了或受伤时,父母是否非常关心和同情你。

●看看父母是否为你的每一个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爱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看看父母对你非常生气时,是如何表现的。天下父母难免在某些时间对孩子非常生气的,但如果他们经常甚至动辄对你发脾气,那么他们也许不是按照你需要的方式爱你的。

●看看父母是否喜欢拥抱你。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某些时候被抱抱或亲亲,井且这也是父母的重要工作。

加德纳认为,孩子的判断有可能会错,但尽管如此,孩子们必须学会现实地判断形势,并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行事。他告诫父母们:

●不要掩盖自己的感情

●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

●不要害怕告诉孩子真相

□如何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

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无法撒手,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积极引导他(她)做到诚实可信就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一味地庇护孩子,使他们免受生活中的不顺利和无法避免的痛苦,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

要想让孩子能现实地思考,让他们诚实正直,唯一的办法便是花时间与他们交谈,美国父母们即使花时间和孩子交谈,那时间也是越来越短。吃晚饭时要看电视,开车时要听广播,或让孩子们“有事可做”。1982年,木偶剧作者莎丽·刘易斯写出了《一分钟睡前故事》,紧接着又写了许多“一分钟”小书,《一分钟圣经故事》、《一分钟恐惧故事》等,她认为,自己的这些小书能帮助终日忙碌的父母找到一种妙方。

帮助父母们快速处理某些事,并非孩子们所真正喜欢的。培养情商和智商俱佳的孩子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你的时间。如果考虑到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刘易斯夫人的观点便更加使人不能苟同。数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讲或读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尤其在教育孩子如何现实地思考方面,作用更大。孩子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人们是如何现实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故事对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多么深的影响。它们甚至能塑造我们的文化,《圣经》中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宗教的基本原则,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寓言故事形成我们的价值观,而自己民族、文化、家族历史的故事更是构成了你对自己、同胞和他人的了解。

故事对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听与读。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将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你的参与所带来的无法比拟的魔力揉为一体,使得故事成为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

心理学家小约瑟夫·斯特莱洪在《有能力的孩子》一书中,建议父母们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些有益的故事,主人公和孩子有共同特点,在故事中能现实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主人公表现出了独特的心理技能,或许会受到外界的奖赏,或许不会,但它们内在的积极性就是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

有些父母是天生的讲故事能手,一旦掌握了讲故事的原则,能随时随地编出有益的故事。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要把故事事先写下来,然后读给孩子们听。编故事时,应该吸收孩子喜欢的图书中的格式和语言。对较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你还可以画些漫画,创作电脑动画,或拍些照片来为故事做插图,孩子们会很高兴参与进来。

故事主题可以与孩子可能正面临的问题类似,但不能完全相同。如果你用孩子的名字和实际情形编故事,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忧虑,尤其是当他正面临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时,更是如此。他会显得烦躁不安,对故事失去兴趣甚至厌恶。这样,就会使你们俩都觉得沮丧。

相反,如果故事主人公与孩子相像,对孩子也就起到了隐喻的作用。主人公可以是别的孩子,或是只动物、太空来的生物等,只要是孩子知道的就行。

故事里最好包括孩子习惯的东西。下面便是一些例子,都是针对孩子们比较普遍遇到的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是写给6岁的安妮的一则故事:

巴里的隔壁住着一只小狗,一天到晚总是叫个不停。巴里听说这只狗咬过几个孩子,有一次甚至想吃一个婴儿。于是,巴里找来一本专门写狗的书,了解狗的知识。有一天,他看到这只小狗正和主人散步呢,便勇敢地上前拍了拍小狗。从主人那儿,巴里明白了狗为什么大叫,这是最让大家头疼。巴里还知道了,当碰到狗骚扰时该做些什么。

当一场飓风严重地毁坏了格尔的家,他们不得不搬家时,下面的故事给这位4岁男孩带来一些安慰:

罗弗是一只小狗,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南部,那儿时常会遭到飓风侵袭。有一次,罗弗的小窝也被飓风吹跑了,他不得不住到避难所里。在这里,罗弗遇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小狗,他总是喜欢和其他小狗共同啃骨头,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几个星期以后,罗弗的主人搬进了新家,有了个新狗舍。罗弗真不愿意离开避难所的朋友们,但想到到了新家以后还能交上新朋友,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斯特基尼刚刚9岁,她的父母正准备离婚,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下面的故事就是专门为她写的。它说明故事应该编得微妙含蓄,离开孩子的切实经历,否则就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忧虑。

戴安娜住在偏远的乡村、那儿的粉红人和绿色人经常发生战争。戴安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妈妈是粉红人,爸爸却是绿色人。戴安娜无法改变自己的和父母的颜色,更是无法停止战争。但是她找到了对付办法,并使自己的心情永远处于平静的状态。

下面是写给娜塔莉妮的故事,她11岁,比较胖,经常因此遭到同伴们的嘲笑。

海伦,凯勒、斯蒂夫·旺德和雷·查尔斯都要去纽约,他们在一个汽车站相遇了。三人聊了起来,讨论一旦瞎了或与别人不一样时会怎么样。他们相互谈到了过去的不幸,介绍自己是如何闯过难关的。他们谈得如此专心热烈以致错过了一班汽车。当下一班汽车靠站时,他们一起高兴地登了上去,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把对方当成朋友了。

讲故事的办法主要用在3——10岁的孩子身上,这时他们喜欢听人讲或读故事。父母们在编写和阅读故事时,应该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如何创造呢?斯特莱洪是这样建议的:

●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

●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

●充满戏剧色彩地、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阅读时频繁与孩子进行眼光接触;

●鼓励孩子打断你,进行评论或提问;

●让这段时间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满足,而不能当成任务完成;

●鼓励年幼的孩子与你靠得很近;

●故事结尾时,要用赞赏的语气;

●教孩子讲礼貌

□怎样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帮助清洁卫生、植树造林、修理服务等等,一些相关的对社会群众利益有帮助的劳动都是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人包括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士,其中有不少是在校的学生。对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家长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公众的事,你不去做也有人关心,又何必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公益劳动是义务的,没有报酬,吃亏的还是自己;还有人认为孩子连读书时间都不够,哪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孩子学到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家长首先要向孩子讲明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意义,使孩子深刻认识到这种工作的社会作用,澄清各种糊涂观念。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劳动做起,使孩子在家里就树立起劳动观点,培养劳动习惯,学到劳动技能。这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修理技术、理发等等,这样,当社会需要时就有了为公众服务的本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处于儿童时代中期的孩子与早期不一样,他们的感情生活更少受到恐惧和恐怖症的侵袭。学龄儿童对于什么是恐惧和它是如何形成的知识更为丰富,处理某种特殊的恐惧也更有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使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能相当有效地面对和处理一般的恐惧,至少是在下意识里。

另外一方面,学龄儿童的确面临着严重的令人不安的恐惧。和更加年幼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可能会在父母面前掩饰这种恐惧感。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加成熟的愿望,能帮助学龄儿童克服恐惧,但同样也使他们羞于表现这种感情。在男孩中,掩饰恐惧的现象尤其普遍,他们对于“害怕就不是男人”的看法尤其敏感,因此更不愿意表达这种情感。在有着极强的成功取向的男孩和女孩中间,这种掩饰也很普遍。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害怕就是承认某种失败。

导致父母和学龄儿童之间这种潜在的信息差异的因素是孩子不再像学龄前那样总是呆在家里或者父母可以观察到的地方。这样,父母不仅不容易察觉孩子所承受的恐惧,也无法像原来一样运用“第六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感情状态。

与孩子疏离的同时,父母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也越来越陌生。一旦孩子开始上学,开始进入了和同龄群体及家庭之外的成年人的人际交往相对活跃的生活时,从实质来说他们的恐惧很大比例是社交方面的。主要是,他们害怕不被外界社区接纳,害怕因此丢脸或者遭到遗弃。

和学龄前那种有关“生——死”的个人恐惧不一样,这些学龄儿童“社交性的恐惧”不会对孩于的情感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但是它们依然会令人极为痛苦,依然会对孩子长期的情感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学龄儿童的智力已经足以使他认识到什么时候恐惧已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但是一般的环境并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这种能力的时间、空间、精力和动机。如果这样,孩子的恐惧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他,直到它变成了他的第二天性,悄悄地影响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不幸的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许多社交性的恐惧从来不会在家中表现出来。实际上,家庭变成了孩子们的避难所——他们不需要沉溺于其中。这样,恐惧就可能进一步加深,远远超出一定的限度,对孩子和家庭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父母却意识不到他们真正面临的是什么。

当然,学龄儿童在家中仍然还会感到恐惧。除了诸如怕黑或怕生病之类个人的恐惧外,还包括各种社会性恐惧的变化形式:害怕不被整个家庭或者家庭中某个特定的成员接纳,害怕因此丢脸或者遭到遗弃。

一般来说,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恐惧常常十分明显,而且相当容易确定。比如,一个六岁怕黑的男孩,晚上因墙上的阴影可能会大声尖叫;而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的女孩可能会黏着父母,无论何时父母离开她都会大惊小怪。

其它时候,也许孩子害怕某些东西也是十分明显的,但人们却无法确定恐惧的本质。比如,一个十岁的男孩故意回避去农场看祖父母,可能是因为害怕他们,害怕他们的农场工人,害怕经过去农场路上的高耸的桥,害怕农场的马,或者是上面这些恐惧的任何组合。

不过,即使以家庭为基础的恐惧也可能是完全私下的,只是偶尔观察孩子的人是无法察觉的。因为学龄儿童可能会尽力维护他个人的尊严,这会使他尽可能避免泄露恐惧的真实本质,或者尽量呆在不会无意在他人面前流露出那种恐惧的环境中。

帮助孩子及时地和适当地处理恐惧的关键是,要一直对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保持尽可能多的了解。在不让孩子感觉你侵犯了他的隐私的前提下,要保持和那些作为他生活中的见证人的成年人及时沟通:教师、保姆和你孩子的朋友的父母。这些人能为你提供你的孩子可能面临的恐惧的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时他们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同盟者。

最重要的是,你要尽量培养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它可以使你很容易地阻止恐惧,或者可以使孩子在和你谈论它们时感觉更加舒服。这就需要在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依赖你的个体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你不仅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自面对恐惧的自由,也要确信你的孩子承担的恐惧不会超过他能够适当处理的限度。

●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为了帮助你感到恐惧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听众。这会使你更好地了解他烦恼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烦恼。

在交谈中,孩子们都有自己接触事情核心的方法,这种方法常常是迂回曲折的。除非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表述自己情感而不被打断或者被迫说些什么,否则你就会得出有关他们恐惧的本质的错误结论。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使他们将来不再信任你。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就要按照以下这些方法去做:

[1]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该做何反应: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既要注意他说的话,也要注意同时出现的非语言沟通,比如面部表情、身体的移动、身体的姿势和眼睛的接触。

[2]只有等到孩子明确地表示已经说完了他想说的,你才能加以评论,即使这意味着谈话中可能出现较长的停顿。

[3]间或解释一下孩子说了些什么,这一方面使你能够正确地理解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孩子详细地加以阐述。

比如,假设你的孩子说:“我害怕和这些家伙打球,他们太粗野了。”你可能这样解释:“因此你认为如果你和这些人打球的话,你会受到伤害。”你的孩子可能这样回答:“是的,他们推人、挤人和撞人。”或者你的孩子会说:“嗯,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他们会嘲笑我。”其中的任何一种回答都会使你更接近恐惧的事实。

●承认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正使他痛苦。

无论你是否知道孩子的恐惧的理由是什么,都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明白他有麻烦了。如果合适的话,你可以承认在相同的情境中,你有时也会感到恐惧。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恐惧。

一开始,就要让你的孩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和恐惧有关的事件(在不会让他感到过分不舒服的情况下),这样所有的事件在你们俩的脑海中都会变得栩栩如生。然后问下面这些问题,要求他比较那些事件:

要处理的话,哪一件事是最困难的?为什么?要处理的话,哪一件事是最容易的?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告诉你影响恐惧的主要因素和如何处理它。

另外一个策略是让孩子把这种恐惧和其它的恐惧——真实的(或者假定的)比较一下。你也可以要求孩子用某种尺度给这些恐惧打分,后一种活动甚至可以给那种情境注入某些健康的幽默——决不是轻视你的孩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恐惧对孩子的影响。

●指导孩子面对恐惧。

在你们讨论恐惧本身的深度已足以使你们双方都感到满意之后,一定要接着讨论该如何处理它。这种讨论应该是令人宽慰的和注重实效的。

首先征求大家的建议。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建议,那你自己提出建议的时候要用一种可以让他自由选择的方式。在讨论结束之前,你们必须在某些策略上达成一致意见,即使是很宽泛的。

假如你的孩子自己不愿提议立即正面处理恐惧,那么最好慢慢地、稳妥地实现那个目标。首先提出克服恐惧的适当的第一个步骤,而且要孩子同意实施那个步骤。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恐高,你可以考虑一起到附近不太高的可以眺望四周的高地野餐。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在学校的失败,你可以考虑帮助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某门功课,掌握某门功课,或者完成能够赢得特殊的认同的特定的活动。然后以此为起点稳步过渡到下一个步骤,但注意要让孩子跟上节奏。

对于处于儿童中期或更加年幼的孩子(六岁到九岁)来说,这种方法可能包括标明个人的日子和星期的图表。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孩子可以根据恐惧被控制得如何,在特殊的日子或星期中粘贴不同颜色的星星:金色的表示一点恐惧没有,银色的表示有一点恐惧,红色表示有很多恐惧,或其它看起来合适的系统。

对于年龄在九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项目:比如,一系列与恐惧有关的标准问题,孩子们每个星期可以用文字回答这些问题。比如你可以提以下这些问题:

[1]过去的一周中,我感觉到这种恐惧有多少次?

[2]根据它们严重的程度,我该怎样把它们排序?

[3]每次恐惧都像什么?我怎样处理它?

[4]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这种恐惧?

[5]就我的恐惧和如何控制它们而言,这个星期我学到了什么?

●要特别耐心和乐观。

你应该明确地鼓励孩子面对和控制他的恐惧。如果孩子看起来徘徊在逃避的困境中,你可能应该温柔地和巧妙地促使孩子去面对和控制恐惧。不过,如果你的孩子拒绝按照你的鼓励去做,你也不要过于坚持。

你的孩子越是靠自己去克服恐惧,情况就会越好。你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使他对恐惧变得更为焦虑和绝望。

所有的时候都要尽量地“拉”而不是“推”。表明你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克服恐惧,对孩子所有的努力表示赞扬,并且对孩子的每次胜利都给予酬赏。

一般来说,如果恐惧没有过多地破坏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生活,你可以允许孩子花几个星期去学习如何处理它。如果孩子需要的话,随时提供安慰和帮助,否则就扮演观察者这个或多或少带有被动色彩的角色。

如果某种恐惧持续的时间超过了两个月,而且恐惧的严重性一直维持在相同的水平上,那么你就必须更加直接地进行干预了。也许在恐惧后面隐藏着十分严重的情感问题。如果你有理由相信这是事实,那么最好考虑寻求专家的评估,可能还有专家的帮助。

●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龄儿童希望能够学习怎样处理这些事情。学龄儿童恐惧的基础——或者说恐惧的主要催化剂——常常被忽略了: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样?如果想摆脱那种情形,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作为父母,你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你得让你的孩子观察你是怎样处理让他感到害怕的情形的。不要只是提建议,而要在实际中把如何实施这些建议展示给孩子看。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大海,你就给他提供许多看见你在海中游泳的机会。首先,靠近岸边相对平静的水面,然后离岸远一些,游到更大的波浪中去。

除了这种特殊的指定某个目标的行为模式外,无论当时的情形如何,只要你的孩子在周围,你都要努力表现出自信和勇敢。设法安排这种场合,让孩子能够观察到你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比如打篮球、在梯子上画画、积极参与社会性集会)所表现出的勇气,也是一个好主意。

有时候,甚至一个好榜样也不能完全帮助你的孩子克服他的恐惧。特别是在面对失败的恐惧时,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出现。比如,无论你如何证明溜冰没什么可怕的,你的孩子依旧害怕溜冰。如果你把他托付给一个专业的教练,远离你的视线,孩子可能更容易克服这种恐惧。这不是一个证明缺乏能力的例子,它只是表明你的孩子在对溜冰的恐惧之外还存在另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害怕让你失望。

□孩子失望了,父母怎么办?

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通过挫折使人成熟和完善。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人能够一切一帆风顺,不遭遇任何失败和沮丧而达到胜利的巅峰。培养儿女对失败的坚忍的态度,能在失败的泥潭中跃身而起的豪迈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之一,比起各类知识和堂皇的学历,对挫折的承受力的重要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忍受失望的打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保证正常运转的必要的润滑剂。一个不成熟的人,常常面对小小的挫折就暴跳如雷,惊动四邻。同这样的“易爆物”打交道是件伤脑筋的事。那么对待孩子呢?我们似乎有更多的容忍,因为他们小,我们有义务包涵他们一些。却不知这样的包涵多了,就造出另一个“易爆物”来。

不论从将来还是从现时的方面考虑,都应随时随地地向孩子灌输一些可能的概念,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结局。天可晴可阴,人可聚可散,事可成可败,当这种观念渐渐渗透到孩子的意识中时,他们在接受失望时的反应就会平淡一些,理智一些。

圣地亚哥的母亲在早晨对他和妹妹说:“今天我带你们去水族馆。”“YeS!”他们举起了小拳头。爸爸出差了,只有妈妈带着圣地亚哥与妹妹在家。吃过早饭,妹妹忽然发起烧来。妈妈忙着给医生打电话,去买药,照料妹妹休息。圣地亚哥开始时还耐心地等着,但终于忍不住了,问妈妈什么时候出门。“去哪里?”妈妈心不在焉地问。

圣地亚哥“噌”地一下跳起来,他已经意识到妈妈的意向了。“你讲的,我们要去水族馆。”

妈妈从对妹妹病情的焦虑中回过神来,直视着圣地亚哥不满地说:“去水族馆?你看见妹妹生病了,还怎么去水族馆呢?下回吧!”“不行!我一定要今天去,你答应我的。”

妈妈被圣地亚哥的缺乏同情心激怒了。“你怎么会这样,我同你讲去水族馆时,妹妹还没有生病,现在妹妹病了,我要在家里照顾她,怎么能带你去水族馆?”“我不管,你答应的,我要去,就要去。”“不许喊,妹妹要睡觉。”“偏要喊,偏要喊!”圣地亚哥加大了嗓门,昏昏欲睡的妹妹睁开了迷茫的眼睛。“啪!”妈妈的手掌拍在了圣地亚哥屁股上。“哇!”他捂着脸冲了出去,剩下妈妈在房间里发呆。

这个事件显然有圣地亚哥不对的地方,他应当看到事情发生了变化,吃完早饭的情形已不同于早饭以前,而且妹妹病了,他应当有一些同情心,帮助妈妈看护妹妹,至少不要去打扰妈妈。这正是妈妈心里所想的,也是她生气的原因,“他怎么这样不明事理,都9岁了,还这样任性。”是不是因为平时父母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即使不谈平时,在早晨讲到去水族馆的事时,妈妈就没有给足够的提醒。如果她说一句:“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的话,我们就……”话很简单,却为圣地亚哥打了预防针。这是生活的常识,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应有对不如意局势发生的预备心态。这种失望应由每个局中人独自承担。有话在先,当有不测的事情发生后,便有了不可争辩的结局,这时候对孩子说出“不”,便不会被儿子抓住说,“你答应我的了”。

孩子和成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将成人的原则有取舍地应用于孩子身上,能给我们省去不少麻烦,而且,也培养了孩子成熟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我们都懂得在约定事情时加个条件,免得被动。但同孩子定约时,这点却往往疏忽了。大约认为是在自己家中,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必“理来理去”。但恰恰这样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最糟糕的是孩子认为父母讲话不守信用,产生失望的感觉,自己也会如法炮制。这当然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在圣地亚哥的例子中,妈妈并未预料到妹妹会生病,这是事实。事情发生了,如果是成人的话会懂得这是突然变故,而且毕竟只是去水族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正常的人是不会来纠缠的。但去一趟水族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他抱了很大的希望,自然不能轻易放弃。做父母的应当懂得孩子的这种心态,对于这样“重要”的事,我们当然不能掉以轻心,还是事先加些条件限制的好。

有经验的父母都能得出一条结论:千万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任何事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经常食言,因为我们忘掉了对有些事情,孩子是非常认真的。

□如何增强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

这个世界存在残酷的竞争,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孩子们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无论在托儿所或在小公园的沙堆上,孩子们都可以轻易感觉到竞争的存在。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中生存的人,不断地体验到的两件事是:成功和失败。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大。许多孩子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常常能够追寻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所以孩子就开始向下滑行,难以停止。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杰夫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因此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尽管杰夫只有5岁,但是父亲经常对他提出要求和批评,渐渐地,杰夫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爸爸对他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拉长了脸,说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做任何事情能做对的。他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他的双脚,沮丧极了,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当问到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时,父亲说:“我总是对他讲:‘亲爱的,你知道,你并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妈妈都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

说这些话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对这个孩子,说这些话,是最糟糕的办法。这些话对孩子起不了一点好的作用,但当孩子对父母说“我是笨蛋,我是傻瓜”时,父母却常常说这些话,以便安慰他们。往往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反应,因此父亲应该这样讲:“你这样看待自己,我觉得很难过。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得你是一个笨孩子。”毫无疑问,这个5岁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父母能够帮助他的唯一的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给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脑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你是不是在慢慢地感觉到一些事情,我想,你现在一定觉得自己很高兴,看起来,多做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这个5岁的孩子,甚至10岁、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孩子失败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吗?”这种说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价值也因此减少。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且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而不要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受到损伤,甚至受到摧毁。做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感到怒火万丈,大发脾气,使得孩子们更加害怕犯错误,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爸爸走到他的工具间,看见工具扔得到处都是,旁边放着儿子杰克的一个玩具,但杰克并不在工具间里。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到屋里,见杰克正在玩电子游戏,于是爸爸一把将他抓了出来,把他领到工具间,说:“这些是什么?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要把工具放回原处。”杰克害怕极了,现在他才想起来,他刚才在工具间想修好他的玩具车,可这时候,妈妈来叫他接电话,杰克跑过去,拿起电话和朋友聊了半天。谁知放下电话后,他忘了正在修理的玩具车,就走回屋子里,玩起了游戏机。现在,他怎么向爸爸解释呢?看着爸爸怒气冲冲的样子,他感到非常沮丧,的确,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这下,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想我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为什么总是这样没记性呢?”他心里责怪着自己,变得很没情绪。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杰克的爸爸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爸爸到工具间看到洒了一地的工具后,走回屋里,发现杰克在玩游戏机,爸爸抑制住自己的不快,非常平静地对杰克说:“杰克,你和我一起到工具间去一下,好吗?”等他们到了工具间,爸爸和杰克一起查看了工具间乱糟糟的情景,对杰克说:“看来,你是想修你的玩具车,对不对?”“是的,我是想修我的玩具车。”杰克非常窘迫地说:“但是我听见妈妈叫我去接电话,就跑进了房间,后来,就把这件事忘了,再说,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把这个玩具车修好。”“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你的玩具车出了什么毛病。”于是爸爸和杰克两个人一起对玩具车进行了修理。修完了以后,爸爸对杰克说:“那么下次你应该记住把工具放好,好吗?”

这样做爸爸既指出了杰克的错误,对他提出改正建议,又没有损伤杰克的自尊心,不对犯错误产生恐惧感,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并且孩子很清楚犯错误不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海伦刚刚8岁,在小学三年级,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在三年级快要结束时候,教师问她:“海伦,去问问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级?如果你想要跳级的话,就要参加一个跳级考试。”海伦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里,去问妈妈。爸爸妈妈讨论了一下,对海伦说是否想跳级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讨论跳级的好处和坏处。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跳级的好处是加快了进度,使海伦觉得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而不会让过慢的进度弄得乏味,失去兴趣;不好的方面是跳级后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海伦花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可能会损失一些孩子应有的娱乐时间。当然这次谈话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海伦知道父母对海伦的学习状况非常满意,这一点并不需要有考试成绩来证明,或者由跳级来证明。无论她的考试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认为海伦是一个好学生并为她感到骄傲。这一点使海伦放下了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参加了跳级考试。考试的结果证明,她并没有达到跳级的要求。海伦愉快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学习。

由于父母给了海伦足够的心理准备,她并没有感到受到很大打击,而是正常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习。毕业的时候考取了最好的学校。当然对海伦来说最重要的是,她从这个经验中学到:失败不是持久的,持久的是成功的决心。

□通过这件事,孩子学到了什么?

失败、挫折、失望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应该做的是考虑通过这些不幸,孩子能学到些什么?庄纳思·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他的发现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成功是通过二百零一次的试验才得到的,所以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二百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

英国已故首相邱吉尔也是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认为错误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做了错事,他会仔细地把问题想一遍,以便将来做得更好。有人曾经问他:“邱吉尔先生,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项是最有效的?如何培养了你成为一个将英国从最黑暗的时刻引向光明的人?”邱吉尔想了一分钟,然后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两年。”“你是不是失败了?”“没有,我只是发现了殊途同归的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邱吉尔的这段话可谓至理明言。当我们鼓励我们的孩子努力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正在培养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正确态度。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略了这一点。再有一点,她发现孩子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更多的话。威尔逊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妈妈问威尔逊:“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何才能够走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如果下次你再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佛罗里达很热。”“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是的。”“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你就没有想到它吗?”“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却把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威尔逊带少了衣服,而且忘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他的这次出游,但并役有立刻指出来,这样就给他一个机会,在尝试中得到经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孩子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犯错误是孩子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这种做法的出发点通常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做常常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视错误为坏事,不因犯错误而沮丧、气馁,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

这周末是鬼节,妈妈给史蒂夫买了一身漂亮的骑士服和面具,准备在那天晚上到邻居家去要糖吃。看着各家门口摆出的南瓜灯和鬼服,史蒂夫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兴奋极了。鬼节的那天早上,妈妈将糖果准备好,放在门边,准备孩子们上门讨吃时送给他们,同时,也给史蒂夫准备好了面具和骑士服,等着晚上用。但是到了傍晚,忽然下起了雨加雪,史蒂夫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跑过来问妈妈:“妈妈,这雨会停吗?”妈妈知道,如果史蒂夫不能出去讨糖吃,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她说:“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但是,吃了晚饭后雨还是没有停,而且没停的趋势。史蒂夫开始掉起眼泪来,妈妈很为他难过,走过来,抱着他说:“我知道,你心里难过,但是没有办法,好在鬼节每年都有,我们可以等明年,好吗?”“明年,那还整整一年哪。”“是的,亲爱的,我懂。但今天下雨,真是糟糕透了。”“我不干,我不干。”史蒂夫一下子变得非常的不可理喻。妈妈很为他难受,于是抱着他,向他保证说:“史蒂夫,我明天带你到玩具店去,你可以挑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什么样的都可以。”

对一个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鬼节的活动确实使人失望,但是史蒂夫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同情而扩大了。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是受父母的反应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对史蒂夫表示了怜悯,他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这实际上降低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妈妈提出的补偿办法使他形成一种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他补偿,不是尽己所能而是依赖别人给他提供服务。如果任何事情不是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史蒂夫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虐待。妈妈认为,这种失望太大了,是史蒂夫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史蒂夫可能有的承受力。她认为史蒂夫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妈妈的这种态度将使史蒂夫也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没有能力应付了。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它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展好的影响,会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父母应该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每位家长要知道,学校绝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它更主要的作用还是孩子们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其它方面的培养上,家庭担负着十分繁重的任务。提到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脑子里立刻反映出课余教育这个概念,如拉小提琴、弹钢琴等等,或拓宽知识面,对孩子进行其它知识与技巧方面的教育。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方面,一个孩子再聪明、有知识、有技巧,但如果缺乏责任心与综合能力,也是不健全的。有时责任心与能力比知识性的技能要重要,若以纲与目来比喻,知识是目,责任心与其它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这便是所谓“纲举目张”。

儿童素质及综合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在走向社会后得到更合理的运用与发展,现代家庭有着与旧家庭根本不同的特点。绝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条件,能使孩子完全脱离为家庭生活操劳的境地,将精力放在自身成长的需求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是“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然而有时事与愿违,越是怀着这种心态对待孩子,孩子越是辜负他们的期望,这种现象似乎令人费解。但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大人的这种心态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在这一切比原来都优越的物质条件中,一些对孩子成长十分必要的因素却被遗漏了。一些必须教导孩子遵守的规则被看轻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可以在新一代的儿童身上清楚地看出来。生活环境改善了,学校设施更新了,新的教学法、各类课外辅导、父母的全力支持,这一切是否促进我们的孩子更发奋读书、更自觉要求自己呢?情况并非好转。而且恰恰相反,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差了,对自己的上进要求也降低了,然而更主要的是孩子的责任心被丢到脑后了。这里有受电视和其它一些大众娱乐传播物质享受的影响,但关键的是环境的改变使孩子们失去了重心。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照顾兄弟姐妹,知道父母维生之不易,自己必须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如尽自己的义务包括照顾弟妹,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生活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家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去烦,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感到自己是为人所属的,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不断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家庭没有这种基础,那么对人民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不知从何而来。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惑,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它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我们今天的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等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长盛不衰,要为祖国而学,为人类进步而学,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可能的目标与体会来鼓舞、激励他们,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需要父母与社会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径与手段,来弥补成长中的孩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课,找出对孩子们成长有根本意义的家庭社会因素。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同样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挑战,许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熟悉甚至没有见过的。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的观念也需不断变化,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借鉴与学习。

美国自二战以来,经济骤然膨胀,人口分布从乡村和小城镇为主转入以大城市为主,家庭成份也从家庭聚居变为父母加孩子的小家庭模式,而且由于职业变更,家庭迁徙,往往小家庭独处一地,与家庭的其它成员相距甚远,切断了儿童与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失去了家族成员互相关照的这层屏蔽,以往表兄表妹、叔叔婶婶、爷爷奶奶所能给予的陪伴与启蒙也随之远去。每个人都直接面对社会,所能依赖的只是自己的父母,而学校只是给予孩子们社会和生活经验的纽带。最具根本性的变化是二战后经济的腾跃,使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水准越来越高,各类电器进入普通家庭。在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是第一代不需为家庭的温饱分担任何责任的人,他们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别惹麻烦,好好读书,照父母和老师讲的去做,感激我们为你做的一切。”而不像从前一代人那样,孩童时代从生活中领会到的是;“我对整个家庭的生活好坏起着重要作用,我的父母及家庭需要我。”

社会的变化给年轻人带来了很被动的性格基调,责任心的消弱决定了他们在上进心、纪律性及荣誉感上普遍弱化,这一代人认为无论他们的学习或行为如何出色都不会对周围的人与事发生影响,他们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而他们的一生都已被别人规划好,只是照此实现而已。表明他们体现价值的唯一方式是满足别人为他们设定的目标,而不管他们的个性与特殊性会不会为社会所接受。

这种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儿童社会地位的变化影响是深远的。第一批新儿童1963年走出高中校门,与当时的其它社会问题——种族歧视、越南战争相结合,新青年们卷入了社会问题的漩涡,不知如何是好,美国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青年问题:暴力、酗酒、毒品、早孕、自杀等。全社会都面临着来自这代人的挑战。在这历史性的困难面前,美国社会开始反思,生活的富裕为青年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在对青年的培养中,美国学校的教学大纲,究竟遗失了什么。对家庭教育的深思熟虑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关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在众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中,有许多是针对现代教育环境的根本缺陷的,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如何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及训练孩子的纪律性。

一个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非常有帮助的建议是:无论在家庭和学校,都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轮流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孩子们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为花草浇水等等。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不但要倾听他的心声、感受,也要同他谈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谈谈建设家庭的计划,在孩子大一些后,甚至可以与孩子商讨家庭财政安排。一般来讲,让父母多与孩子谈一谈自己的小世界,他们是可以理解并遵照执行的,但要求他们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社会体验,却十分犹豫甚至拒绝尝试。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因此,很多家庭对在孩子小的时候的交流及培养他的责任心未能给予重视,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什么都不懂,等大了以后再说吧。殊不知大了以后就不听你那一套了,或者不等他长大已经满身毛病,年轻的生命已被浸染得千疮百孔!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大人的事我怎么可以同孩子讲,再说我忙得够呛,哪里有时间去和孩子闲扯。”其实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强的,而且对外界的观察力很敏锐,只不过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会听到孩子的问话:“妈妈怎么啦?怎么不高兴啦?”这是孩子对父母关心的一种表现,是我们应当积极鼓励的一种倾向,但我们一般给予的答复是:“没有不高兴。”或“大人的事,你不懂。”而对家里其它的事,如人事来往、花销添置,更与孩子无关,久而久之,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这家里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不惹麻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未看到自己对家庭有什么可能的帮助,也不感到家长除了管管他的学习吃住旬对他还有什么其它的需要。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向孩子多敞开一些交流的大门,向他们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事的繁琐,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而父母应捕捉住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骄傲。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任何有价值的建议,欣赏他们任何帮助父母和家境的举动,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能对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经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与分析,也是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径,能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要更加平等,有更多的伙伴成份在内,那种过分严格的家长制家庭相对少些。孩子对父母的工作比较清楚,对他们工作中的一些项目也有所了解,而对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与活动也有更多的参与。

美国家庭教育机构鼓励家长们定期举行家庭会议,提供一个对家庭事物及与孩子有关各项事情各抒己见的机会。这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了孩子的主人翁感,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是培养健康、平等、融恰的家庭关系的好方法。

□孩子变得胆小了吗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开朗、乐观、向上。但在实施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与特点,不能硬性督促,使孩子一方面为自己的“胆小”、恐惧感到羞愧,一方面又经历着更深刻的惊慌,因为他不再敢向父母吐露自己的感受,得不到应有的庇护。这样做对孩子是一种摧残。

妈妈在吉米很小时,就将他放在滑梯上、秋千中,让他享受下滑的快乐,上下摇动的惊险。那时吉米很开心,不时地叫“还要、还要。”吉米从一能行走就开始向门外冲,拦都拦不住,表现得十分勇敢。可现在吉米3岁了,却忽然变得畏缩、胆怯起来。在滑梯上踌躇不前,要妈妈不断地鼓励催促才肯滑下来;到陌生的地方去也很不情愿,口里不断会冒出“我怕!”

孩子是变得胆小了吗?为什么他会忽然怕起来?孩子的确变得胆小了,因为他开始懂得害怕。3岁的孩子已经会为自己做很多事了,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他更深入地接触到事物。在自己的能力与视野增强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懂得有许多事情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许多事情的后果是可怕的。于是在这一阶段,恐惧在慢慢增长,原来毫无顾忌地伸手去做的事,现在却不敢去做,原来视为新奇、有趣的事,现在却罩上了可怕的阴影。人们会对许多事物感到恐惧:动物、电影的某些镜头、声音、有缺陷的人体等。

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尽管表现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坦白地表露出这种恐惧,处处必言“害怕”,全面退缩;有些孩子却恰好相反,一种异乎寻常的强悍,无所畏惧。下面的例子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表现的特性:

4岁的杰克随母亲到动物园去玩,走到蛇类馆时,看见一条大蟒盘在玻璃笼中,杰克顿时大叫起来:“我要狠狠地踢你的屁股,看谁凶!”一边高叫着,一边上上下下地跳着,表现得十分激烈。妈妈奇怪地盯着杰克,问道:“你不是害怕这条蛇吧?它没什么可怕的,你没看见它在笼子里。”但杰克仍无休无止地大叫大喊,妈妈牵他走也不肯。这时,另一位陌生的阿姨对杰克说:“这真是条大蛇,比我都大得多呢,看起来真可怕。是不是?”杰克安静来,低声说:“我很怕这条蛇。”“是的,许多人怕蛇,我就不大喜欢它们。幸亏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不然可真危险呢,是吗?”杰克舒了一口气,点点头,表示同意,然后随妈妈安静地向另一个展室走去。在下面的观游中,杰克不再大吵大叫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杰克先前的喊叫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他大概认为表现出恐惧是丢人的事,但大蟒的确令他惊慌不安。于是他采取相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恐惧心理,用激烈的行为与内心的恐惧争斗。妈妈说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使得杰克更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于是继续喊叫。当听到另一位阿姨说出了杰克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时,杰克找到了自己感觉的认同:既然那位阿姨都怕这条蛇,我的害怕就没有什么可笑了,问题一旦摆在了桌面上,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孩子们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克服恐惧,但帮助的方式不是对他们讲“这没有什么可怕的”。而是表示对他们的感受的理解。有些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恐惧,这常常使父母不安,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什么弱点。孩子们从父母的话语中意识到他们的这种担忧,这使孩子更为紧张,他们需要时间和理解来度过这一“恐惧”阶段。

杰西卡小时可以很从容地跟着妈妈上下阶梯式电梯,毫无畏惧,那时妈妈很为儿子骄傲,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到了3岁时,杰西卡忽然害怕起来,要妈妈抱着他上下电梯。“为什么,你可以自己走么。”“不,我不敢。”“就这样迈步。”妈妈开始带着杰西卡上上下下地练,希望这样能帮助他。不料几次之后,杰西卡干脆不肯坐电梯了,宁肯自己爬楼梯。妈妈只好放弃,不懂儿子为什么会这样胆小。不过妈妈没有再催促杰西卡,只是顺其自然。

有一天,妈妈忽然发现杰西卡发明了一个很怪的乘电梯的姿势:一只脚踏上电梯,另一只脚高高翘起,象是在跳芭蕾舞。“你在干什么?”“这样我就不害怕了。”“这又是为什么?”“没什么。”

妈妈想不出这样做为什么就安全,不过儿子既然这样认为,也就随他去了。这种舞蹈姿势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儿子慢慢地脚复原位,又开始坦然地上下阶梯式电梯了。这一次他是很自信了。

孩子们的这种恐惧心理随着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和自理能力的不断增长,会逐渐减弱,而自信心则不断地增强。我们应当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时间,而不是用不满的眼光盯着他们,甚至说孩子胆小,使他们在自我意识中增添对自己的蔑视。

还要提醒你一点:孩子对恐惧的认识和克服所经历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这与天性无关。有些人生来谨慎,不敢冒风险,所以克服恐惧的时间就要长一些,他会很细心地去探索,一点一点排除危险,直到很有把握了,才坦然地跨出这一步,就如上例中的杰西卡。他是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呢?正确地说,他是一个谨慎的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独树一帜

我们有时候经常用“别这样,别人都在看你。”这样的话来制止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不能这样做,因为别人都在看着你,觉得你怪异或做得不对。这话有什么不对吗?每一个人都应照顾到公共道德,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些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这里有什么不妥吗?我们先看一看成人的例子。

一位成人向心理医生倾述自己的困惑。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对工作我有满脑子的好主意,但总是不敢提出来,公司开会征集方案时,我要等别人开始发言时,才有勇气提出自己的意见,常常有一些我想到的好主意却被其他人抢先提出。我事后十分后悔自己不能奋勇争先,结果机会都被别人抢走了。我知道这种怯场的心理影响了自己的升迁,多次下决心一定要克服这种恐怖心理,但事到临头,却又缺乏勇气,只能按兵不动,自己感到十分灰心,每次如此,时间长了,竟忧郁起来。”

即使多数人还不到找医生治疗的地步,但我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触。我们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今天能这样成功,真想不到。其实他所做的事情或产生的想法,我也会做,也想过,只是我没有去做罢了。”的确成功与不成功常常是一步之差。在人生中,一些关键的步子如果迈出去了,就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人生的关键就在于这一步为什么有些人就能迈出去,有些人却是一误再误,最后贻误终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敢创新立异,害怕别人会耻笑,害怕别人的批评,总是顾虑重重。

这种大众的心理是普遍的,采取这种态度,帮助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跟着大众走是相对安全的做法,不需要自己的判断,不用担心冒犯众人而受攻击,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并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思想与行为准则灌注到孩子心中。

从小将孩子禁锢在这种社会行为准则的牢笼中,自然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扼杀他的创新勇气。所行所言都要环顾左右,考虑别人是否会有异议,似乎决定自己行为的不是行为本身的对错与否,而是别人的看法。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便是一个顺从的追随者,而非有魄力的领袖式人物,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有开拓精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不要过度地用社会的目光扼杀他的独创精神和自在自为的勇气。

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完全忽视社会准则,成为另类。只是当我们制止孩子的举止时,不要用别人会如何对待这些来恐吓孩子,而应分析不这样做的直接原因,对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伤害等。如果孩子的举止并未触犯任何人或事,只是有些不同寻常,又为什么要制止他呢?首先要让孩于懂得与众不同并无不可。一位教育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了。一天女儿突发奇想,对父母说她想穿睡衣上课。两位开明的父母认为既然学校没有规定一定要穿什么样的服装,让孩子试试自己的念头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同意了孩子的要求。

因为女儿就在社区小学上学,学生的家长们都相互认识。于是这位支持女儿怪异行为的母亲在店里遇见熟人时,就听到惊讶的询问:听说你的女儿今天是穿睡衣上学?可以看出还有许多话没有问出来。妈妈只是坦然地笑笑:是这样的,她想试一试。

的确这没有什么太多必要来解释。睡衣是睡觉穿的,但为什么就一定不能穿到别的场合呢?这样做确实有些标新立异,不过让孩子尝试一下走出常规的行为,于她的勇气、自信都是一次锻炼。

女儿能够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违犯常规的事,高兴极了,尝试了一次觉得并无特别的乐趣,便没有在穿衣上出其他的花样。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不仅看到人群,还要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为自己感到骄傲。可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超乎常规的事,让他体会到与众不同没有什么可怕的。在生活中的这类小试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要让孩子培养出这样的态度:我要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我的选择,而不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做。

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体制中,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富于创造性是件困难的事,经常听见孩子讲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这样说的”或“老师不让这样做”。学校里已是如此,如果家长再进一步围攻,说:“在学校就要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要求就怎样做。”孩子能够有的创新空间就更少了。

□如何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不管是蹒跚学步的儿童,还是已入不惑之年的成人,都有发怒的时候。然而,那些没能学会控制情绪的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总会伤害朋友的感情,没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丧失晋升的机会,甚至栽更大的跟头。

凯茜·霍伦科家住新泽西州,她5岁的儿子亚当上次学溜冰时,发了一阵脾气。离凯茜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旱冰场,前去溜冰的孩子们很多,于是,亚当便缠着妈妈,让妈妈给他买了一双漂亮的旱冰鞋,带着他前去练习溜冰。一上溜冰场,亚当便被一些大孩子们的优美的溜冰动作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转向,偶尔还要做几个漂亮的动作,亚当看得心里痒痒的,便也跟着学了起来。然而,亚当每次想做一个稍微复杂的动作时,便会摔倒在地。“我看到他越来越生气了,他心中的怒火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摔倒,而越烧越旺。”凯茜回忆说。最终,亚当愤怒到了极点:坐在地上,把新买的旱冰鞋脱下来,使劲往远处一扔,便哭了起来。“发怒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密执安州西布鲁姆菲尔德一位名叫阿里西娅·迪斯戴尔的家庭疗法医师说道,“但它并非经常发生。甚至连孩子们都知道,当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好心情了,就会生气了。因此,我们可以教孩子们懂得,他们可以选择捺住性子、不发脾气,而且可以把自己内心感到烦闷、苦恼的原因和我们谈谈。”

凯茜·霍伦科和自己的丈夫乔治想方设法,帮助儿子亚当认识到,当他将要失去控制时,需要自我镇静一下,找出真正让自己苦恼的原因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行动。他们知道,帮助亚当真正学会这种控制情绪的方法,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漫长过程。

同样,一旦你认识到为何自己的孩子发怒,你就能帮助他或她控制情绪。以下就是一些使孩子心中产生愤怒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是否容易发怒,以及发怒的程度,大都是由其性格特征所决定的。儿科医师斯坦利·I·格林斯在他所著的《喜欢挑战的孩子》一书中,把所有的孩子们划分为五个类型:十分敏感型、自我专注型、目空一切型、漫不经心型、活跃进取型。“每种类型都可能是一种健康性格形成的一部分,”格林斯说,“但如果走极端的话,则是一种挑战。关键在于通过了解你的孩子所属的类型后,你可以把挑战转化为力量。”

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对有些看似平常的事情都可能生气;而一个比较随和的孩子,对这种事情只是耸耸肩而已。你需要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学会宽宏大量。

如果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或社会经验形成的飞跃时期,他或她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怒。不同的成长阶段,致使孩子发怒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一个正在学步的孩子蹒跚地走到一碗草莓旁,正准备拿草莓吃时,突然听到家长说:“这些草莓是留到晚餐的时候吃的,现在不能让你吃。”此时,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发怒;而一个10岁的孩子,碰到同样的情况时就比较能够容忍,因为他或她已经学会了耐心等待。

孩子深感不安的原因多种多样,父母离婚、疾病、死亡、同胞弟弟或妹妹的降生、搬家,或其他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常都会让孩子感到惶恐不安,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为孩子感受到了伤害,所以他或她可能会设法把心中的愤怒情绪渲泄出来。

孩子是通过开个玩笑来化解心中的怨愤,还是把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推倒在地,来渲泄胸中怒气,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孩子家庭中的发怒方式。这在有些对孩子管教不严的家庭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类家庭中,孩子发怒时,常常高声叫骂,并且做出一些使劲捶门、摔东西等举动。在个别气氛十分压抑的家庭中,情况将更糟糕: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平日不能和睦相处,一旦哪位家庭成员怒火中烧,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在孩子对人和事做出何种反应方面,年龄也是一个必须考虑进去的因素,以下就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列出一些关于如何教孩子学会压制怒火的独到见解。

婴儿的身体需求不能得到立即满足时,便会发怒,又哭又闹。同样,小孩子们过度劳累、饿了、渴了,受到伤害、惊吓或遭遇挫折,都会哭喊、尖叫或互相打闹。

碰到这种情况时,有些孩子需要家长的拥抱,帮助他们慢慢地平静下来,尽管他们可能会在刚开始的时候拒绝家长的拥抱。你也可以通过心平气和地安慰孩子,给孩子消消气,让他或她渐渐平静下来。对于其他一些孩子,家长则需要通过安排他们参加新的活动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把原先的愤怒之情抛之脑后。还有一些孩子,则需要睡上一觉,等他们起来之后,以前的恼怒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对家长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发火。”“这么做会吓着孩子的。而且孩子心里也会想,‘如果爸爸或妈妈碰到不满意的事情,都禁不住要发火,那我怎么能压住心中的怒火呢?’”

不管是婴儿或是学步儿童,家长都不应该放纵他们耍脾气。据格林斯博士称,把一个发怒的婴儿或学步儿童隔离开,可以使他或她把发怒看作是“让亲爱的妈妈消失的行为”。他或她就会认识到,自己靠发怒是无法博得爸爸妈妈的喜爱的,反而只会失去爸爸妈妈的关爱。

弗朗西斯·兰茨家住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岛,她的儿子名叫普莱斯顿,今年刚刚4岁。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弗朗西斯和她的一位朋友,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去海滨游玩。她这位朋友的孩子与普莱斯顿同岁。当他们在海滩散步时,普莱斯顿瞧见那个小孩子捡到一个漂亮的贝壳,于是便想把它要过来。“我不得不去阻止普莱斯顿,他见自己得不到那个小孩的贝壳,便哭闹起来。”弗朗西斯回忆说。

学龄前儿童时常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什么好东西时,自己就想要过来,一旦被对方断然拒绝,那么受挫的他或她便被激怒。可激怒学龄前儿童的因素还有;饥饿、疲惫、恐吓、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他们想“自己去做”时,成年人却完全包办。

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怒时,家长应当采取“积极倾听”的做法。这意味着你对孩子表示同情:“我看得出来你今天受了些挫折,你似乎有点气愤。你能够具体给我讲一讲吗?”这就给了孩子一个更好了解自己的机会。

家长应当告诉他们的孩子,尽管为某些事情感到气愤是可以理解的,但为此去伤害他人或损坏他人的财物的做法,则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我知道你想要汤姆那辆玩具车,但我们不能因为汤姆不给,就动手打他,并且去抢夺那辆玩具车。让我陪你去玩具店看看,如果有合适的玩具车,也给你买一辆。”。

伊斯塔曼称,家长如果采取了这些做法之后,孩子仍耍脾气,那么家长不妨暂时别理睬他或她,让他或她独自反省一会儿。你可以呆在附近,但别去管他或她。这样做可以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或她靠耍脾气是不能左右你的。过了一会儿,你就可以对孩子说:“现在该控制一下你的情绪了。我开始数数,当我从1数到10的时候,我想你就可以平静下来了。”如果孩子继续耍脾气,那么就让他或她尝些苦果子,比如,取消原定在星期天的逛公园活动。

6到12岁的孩子,希望能够被他们的同龄人接受。这样年龄的孩子生气,通常都是对感觉被排挤到一个群体之外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想被人看作充满自信、能力不凡,因此他们可能有种错误的认识:在和他人发生的每一次争吵或每一场冲突中,他们只能赢而不能输。这可能导致他们说起话来非常损人,做起事来缺乏同情心。“你的鼻子长得真难看,”一位愤怒的孩子高声叫道。“你是我们球队中踢得最臭的一个,这是大家公认的,换成我的话,早没脸踢球了。”另一位孩子反唇相讥。

家长必须给孩子们讲清楚,即便他们生气了,他们仍然需要对如何反应做出正确的选择。失去理智、动手殴打或恶语相向都是不可取的。

家长还可教孩子学会用非暴力的身体活动,来消除紧张情绪,化解心头的愤恨。到篮球场上练习投篮;到足球场上练习射门;到空旷的草地上玩飞盘或放风筝。如果孩子擅长画画,那么可以让他或她画一张表现自己是何等愤怒的肖像画。

□如何清除孩子的不良情绪

我们把神经系统的特别兴奋称为紧张,这对于学龄儿童和对于成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如果不认识它却想全面认识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紧张远远不仅仅是对情感有影响,比如使我们感到沮丧和过分疲劳;它也通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加兴趣、热情和戏剧性,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激动人心和富于情趣。

换一句话说,紧张本身并不是问题,尽管它可能是对环境中的消极情况的反应。真正的问题在于紧张的处理。对于儿童中期的孩子来说,有效地处理紧张常常需要父母的帮助。

和紧张相比,沮丧是一种情感疾病,常常以无助和绝望的感情为特征。和悲伤一样,它一般也是由紧张导致的;反过来,它自己又会导致紧张。不过和悲伤不一样的是,它是人类心理上的一种麻痹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直到近些年,专家都还假定本质上比悲伤更加严重的沮丧只能折磨青少年和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在智力上比儿童更加成熟。但是临床研究推翻了这种假设。有关专家认为,所有的孩子中有10%在儿童中期时曾受到严重沮丧的折磨,而成人中这样的比例大约为2/3。因此,在帮助学龄儿童控制紧张之外,父母也应该准备帮助他们处理沮丧。

除了智力发展之外,从根本上来说,的确有些学龄儿童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紧张,在紧张持续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变得沮丧。无论这种性质是否像一些神经科医生说的那样,和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有关,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生来就有的,而不仅仅是和环境有关的。无论是在极度贫困和充满着谩骂的环境中,还是在非常富裕和充满着爱的家庭环境中,对于年龄在六岁到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易受伤害的范围是一致的。

属于这个范围的一个极端的孩子,无论发生了什么——好的或坏的,反应都快捷、富于活力而机敏。当他们过生日时,他们成了关注的焦点的时候,他们快乐而平静,希望大家都能玩得高兴,渴望看见别人也快乐。当他们得到了坏消息,他们会做出适当的反应,尽他们最大的可能耸耸肩摆脱这一切。当遭到其他人的攻击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反击发泄心中的怒气,但是只要能够保护他们自己就可以了。

属于这个范围的另外一个极端的孩子,无论发生了好事,或者坏事,他们的反应都是迟缓的、不相称的、缺乏活力的。在他们的生日庆祝会上,他们或者很害羞和窘迫不安,或者过分激动,使自己和客人们都很不舒服。当得到坏消息的时候,他们或者不能理智地保持平静,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受到别人的攻击的时候,他们或者立刻畏缩不前,或者用毫无根据的残忍的或者报复性的行为予以反击。

大部分学龄儿童都处于这个范围中间,他们有时候非常容易紧张或者沮丧,有时候不是。一个孩子更容易受伤并不意味着和更加坚强的同龄人相比,他情感上更不健康或者说情感上的不利因素更多。如果某人特别容易感染紧张和沮丧,他会因此特别能关心他人、欣赏美的事物或者能够预知而且事先设法预防大灾难。

无论你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是否天生就容易感受紧张,你必须准备帮助他处理特殊的和紧张有关的事件——而且,如果紧张的程度越来越深,还要准备帮他处理和沮丧有关的特殊事件。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出现在你和孩子身边的大小机会,享受彼此相处的快乐。它不仅为孩子积蓄快乐和自尊,以备紧急事件之需,而且能使你们俩更加亲密,这样在需要的时候他就更可能找你帮忙。

这里有一些重要的你应该遵循的步骤:

●对孩子可能会紧张或沮丧的情况做好准备。

有些已被证明会使孩子感到紧张,甚至可能导致沮丧(作为紧张的直接结果或者作为起平衡作用的结果)的事件,是相当容易预测的。这些事件包括住院、开始上学或者上学的最后一年、预先已经安排好的某位亲戚的来访、有计划的家庭搬迁、主要的节日或者兄弟姐妹的生日。为了做好准备,你事先就应该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他在经历这一切的时候,就会相当了解可能会发生什么。

●对孩子可能已经不再过分紧张或者沮丧的症状要多加注意。

紧张和沮丧的普遍症状基本上是相似的。但是某一特殊的紧张或沮丧可能会表现出来的症状,孩子和孩子之间差异都非常大。

在情感上,这些症状包括恐惧、情绪低落、厌烦、闷闷不乐、愤怒或者过分激动。在行为上,它们包括举止的剧烈变化:从不同寻常的畏缩变成不同寻常的好斗,或者从不寻常的平静变成不寻常的抽搐和牙关紧咬。在生理上,它们包括无法解释的胃疼、头疼或者睡眠方式或口味的改变。

某些症状是否表示紧张或者沮丧的存在,取决于这些症状的显著性和持久性。在有些病例中,一个孩子的症状处于“紧张阶段”的时候可能没被注意或者忽略了,因此充分发展成为沮丧——更可能引起注意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另外一方面,除非一个学龄儿童的某种症状持续的时间超过两个月,而且中间没有明显的中断或减弱,否则在临床上不会认为他处于沮丧之中。沮丧可能持续的时间是完全无法预测的。

这里的基本意思就是,紧张没有沮丧那么激烈,也比沮丧更容易治疗,这使得父母必须尽其可能发现孩子处于紧张之中的症状,并且设法减轻它。

●做个特别优秀的倾听者和观察者。

在和孩子的交谈中透露出你对他的支持,并且据此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通常如果孩子们能把沮丧或者紧张说出来,就能克服它们。

一次表明你支持态度的谈话并不需要你判断或者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这种反应——或者说望将会阻止孩子向你吐露心声从而消除心灵上的负担。相反,这种谈话只需要你特别注意孩子说了些什么,只有在促使他继续讲下去的时候才加以评论。

在这种谈话中,你要通过对孩子的感情做出反应,向孩子证明你同情他情感上的痛苦困境。你还要不时地坚定地点头,表示你理解孩子正在说的,同时解释一下孩子关键表述,配之以与孩子一致的面部表情、语言和语调。

如果你的孩子过分紧张或者沮丧的时候,你除了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之外,有时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孩子情感问题的真正原因——有意或无意地——都隐藏于外在的行为之下。

比如,一位因为失去父亲或母亲而特别不安的孩子,可能会下意识变得富于攻击性或者极度活跃,而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沉浸在悲伤之中。相似地,因为肥胖而受到同学残忍的嘲笑的孩子,可能会求助于反常的暴饮暴食,而不是更合“逻辑”地运用自我饥饿疗法减肥。

如果你的孩子的行为方式很奇怪,那么设法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情境中观察他,然后再得出关于他行为的原因的结论。同时,谨慎而秘密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中的其他成年人了解他们观察到的情况。

●确定一下为了使孩子感觉好些你能做些什么。

一旦你了解孩子是怎样感觉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他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那么就问问他,你做些什么才能减轻这些情感或者改变诱发这些情感的环境。一定要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想想可能的建议,然后要求他提出。

如果你的孩子提不出什么意见,或者他的想法不合适,那么尽量提出你自己的。也给自己一点时间,考虑一下能应付当时的特殊情况的最切合实际而且可能有效的策略,其中包括你和孩子或者其他人能做些什么的看法。

克服紧张和沮丧的观点一般都分为两类:或者是治疗,或者是设法使孩子分心。治疗是学习如何在导致紧张或者沮丧的环境中生活,或者如何度过这段日子。分心是把某人贯注于诱发紧张或沮丧反应的原因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一般情况下,同时使用治疗或者分心是较为合适的。

比如,可以用某种孩子能够亲自和父母说再见的正式仪式——花一个小时和父母回忆往事、去墓地拜祭或者仔细地收藏死去的父母心爱的物品一一来治疗一位为父亲或母亲的死亡而哀伤的孩子。另外一方面,可以用分心的方法使同样一个孩子不再沉浸在悲伤中:进行一次非常快乐的旅行,参加一个新的群体活动,或者得到一只新的宠物。

如果孩子对于别人嘲笑他的体重非常紧张,那么对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教孩子和善的“反击”方式;帮助孩子按照某一食谱进餐和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孩子就不会显得过分臃肿。可以使他分心的方法是:引导孩子欣赏自己身上令人赞赏的品质,让孩子参加一些能够增强他自尊的活动。

●避免因过分保护孩子或者对孩子施加压力而间接地使他感到紧张和沮丧。

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困境的磨炼,这样他们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个性、希望和抱负的应对策略。这也是验证他们个人的天分的机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更加独立和复杂的青少年生活的性格特点。

另外一方面,对孩子完成过高要求的工作、处理困境或者满足特定的成熟标准的能力期望不要过高。这些期望本身就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沮丧。

□令孩子沮丧的搬家

常常让学龄儿童最为紧张和沮丧的事情之一就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迁移到新的社区中去,因此孩子也要换不同的学校。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生命中极其重要的友谊中断了,他们已经习惯的日常生活被破坏了,他们珍爱的家也被毁了。

不过,最让人不安的也许是更为微妙的问题,搬迁中的父母和孩子几乎都还意识不到。当学龄儿童调整自己以适应搬迁时,为了获得情感上的保障,他必须再一次几乎完全地依赖父母,而此时是他正开始形成更加具有个人色彩的独立性的阶段。

孩子的情感生活中的这种倒退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被动地“沉溺”于厌烦之中,变得更加不成熟了,或者为了表达个人某种力量——即使它是负面的——而反抗。年龄越大,学龄儿童赋予独立性的价值越高,这种反应就越糟。

为了使你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家庭的这种转变,尽量按照下面的建议去做:

●在搬家之前,要告诉孩子这个消息和搬家的原因。

你的孩子越早知道搬家,他用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的时间也就越多。同时,如果你越仔细地向他解释搬迁的正面原因,你的孩子越容易把这一变化当作对自己有利的。

要和孩子具体谈谈真正搬迁的时间和环境,这样他就会感到这次搬迁是经过周密计划的,而且不可避免。还有,你宣布的搬迁原因中应该包括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具体原因,比如一个更大的卧室,一个他自己的卧室,一个更大的玩耍的庭院,一所更好的学校,和他喜欢的亲戚或者喜欢的娱乐场所离得更近了。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立刻对于你的搬迁热情做出反应,不要失望。重要的不是你的孩子“接纳”搬迁,而是他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些与搬迁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具有吸引力的画面。

●承认搬家会带来很多困难,同时表示你相信它们会被克服的。

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你明白搬迁对于他个人的世界将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允许他自由和完整地表达关于搬迁的焦虑之情,而且要指出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然后让孩子明白,你会尽你所能使搬迁变得更为积极,而且你相信他应对的能力,他将来会感到快乐的。

●让孩子了解你们所要搬去的地方。

和孩子分享能使他更加熟悉你们新的居住地的地图、照片、消息和故事。如果可能,在搬迁之前你们要多次去那参观,这样他就能培养出对于新家的喜爱。

●在搬迁过程中,给孩子分派特殊的任务。

在搬迁的过程中,给孩子分派和他的年龄相适应的工作:比如整理家中的工具并给它们挂上标签,在邻居那里寻找结实的盒子,把所有要去道别的人列一份名单,这些责任能够帮助你的孩子感觉到自己对搬家也有所帮助。

●一旦你们已经搬到新家,让孩子参与由学校、社区或者当地组织发起的活动。

如果这样做,孩子不仅有交新朋友的可能,还能获得令人愉快的消遣,而且你也应该为你的孩子树立如何融入新的环境并尽可能地了解它的榜样。先到家庭教师协会查看一下,再寻找团体、教堂和犹太教的教堂,以及当地报纸上登的以家庭为取向的活动的名单。

□应付因疾病带来的痛苦

处于儿童中期但较为年幼的孩子,常常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患病是做了什么坏事;而年龄大些的孩子,更容易因为自己的疾病得不到更好的治疗,而和父母或者医生生气。处于儿童中期的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能感到绝望,缺乏自信,以及既受到被溺爱或者被所有人所关注的吸引,但心中又对这些加以排斥。

按照以下的方法去做,你就可以帮助孩子对付因重病而感到的紧张、沮丧和其它情感上的混乱:

●确保你和孩子对这种疾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知道患这种病意味着什么。

向负责孩子治疗的医疗小组充分了解一下他现在的状况,包括你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详细资料。在决定应该按什么规则来管理孩子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时,应该坚持按专家的意见去做,照顾孩子的时候既不要过分小心也不要过分宽容。从著名的医书中了解孩子的情况是个好主意,和医生、父母或患者了解这些情况的人谈谈也不错。不过,想当然地接受你在书中看到的,或接受那些和孩子的治疗没有密切关系的人的建议,不是个好主意。

要一直记着,每一类重病都不同。在你根据你从书中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和孩子的病情有关的任何信息行动之前,都要和负责他治疗的医疗小组核实一下。

●鼓励你的孩子从事能够培养他自信和自尊的活动。

身患重病的学龄儿童常常都有许多“休息的时间”。通过把孩子的兴趣和才能融入他的爱好和技能之中,能引导他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

同时,在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为孩子寻找一些能够享受和展示他所掌握的技能的机会。根据你孩子的特殊技能和他所患疾病的性质而定,适宜的机会可能包括参与体育运动、游戏或者各种业余爱好俱乐部,上学或者,加入合唱队、乐队、管弦乐队或者和其他孩子一起做些非正式的游戏。

●寻求支持你和孩子的外在力量。

如果你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争取那些你处于困境中能够向其寻求帮助的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寻找一下当地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庭给予支持的团体。

考虑找一下采用以家庭为取向的治疗专家或者心理学家,让他们对生病的孩子的情感状态做一番评价。这种最初的接触可以为将来你和你的孩子应付疾病碰到困难时所需的帮助做好准备。

■你是否掌握用哈佛的方法教育孩子

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一半。父母花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一些高效的教育方法大有裨益。

□你掌握用纪律约束孩子的方法了吗?

对于社会而言,儿童无疑是一个初来乍到者,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儿童抚养中,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儿童的生命早期对他进行管教的时候,成人需要记住,对于不听话的行为来说,惩罚本身——或者它的威胁性——对于顽皮的行为是一种效果很差的制止手段。它更可能导致憎恨,而不能促成听话的行为。而且尽管一个心怀怨愤的儿童,暂时可能是一个更能够与他人合作的孩子,他将来也一定会是和他人更加疏远和孤僻的人。

管教一个孩子时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在你采取任何行动前,都要确定你已经清楚地知道你的行动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假设你的孩子正用蜡笔在墙上画画。你第一个想法可能是:我要立即制止这种行为!不过,短暂的停顿之后,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真正想做的只是影响你的孩子,让他知道尊重家庭的财产,而且明白应该在什么样的材料上画画。如果你只是因为墙被弄脏了就过于草率和严厉地责备孩子,那就会妨碍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孩子知道在墙上画画会使你很难受,你的孩子最终可能还会为了回击你再这么做;或者更糟糕的是,压抑了孩子用画或者类似的创造性形为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能力。

就你确定的目标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管教孩子更好的方式是,坚决地却更加平静地告诉孩子画画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墙上画画却不太好。然后你应该设法让孩子参与清洗墙壁工作,并且设想一下用什么材料画画更为合适。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最喜欢站着画画,你就可以为他放置一个画架,或者在特定的、别人不常去的墙上用胶布给他固定一些画纸。

另外一种不同的但是更加有权威的训练方法,是必须阻止你的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你不想让孩子跑到房子前面的街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目标不是鼓励孩子的言行采用某种更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而是要保证他按照你所说的去做。你当然要解释为什么你要他远离街道,但是只靠你的解释并不能达到你真正想达到的目标。这种危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过于抽象了,他还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你过于生动地描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他又会变得过分害怕而不再到屋外去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你坚持要孩子同意不到街上去的规则会好得多,这样你管教的中心就是服从而不是让自己选择行为。

除了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外,你应该经常重复这些规则,这样你的孩子就肯定能记住它们。用“押韵词”来表述一条重要的规则对孩子的记忆也很有帮助。比如为了不让你的孩子到街上去玩,你可以这样制定规则:“让你的脚/放在街道之外。”如果只有在真正需要这种管教策略的情况下,你才使用它——教育孩子严格地遵守某项规则,那么你让孩子在这方面加以配合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他会认识到这个要求如此不同寻常的强硬,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你滥用这种策略,它会很快变得没什么用。

你要经常花点时间考虑一下你管教的行为和要求后的目的,这可以在关系紧张的时候帮助你保持平静和泰然,也可以帮助你避免无目的地虐待你的孩子。甚至最为清醒的父母,都可能变得习惯于发布各种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兴趣所在的命令。比如,当一位母亲需要她四岁的女儿帮助她做某件事的时候,她就会对孩子说:“快点做好准备。”母亲的这些举动是按自己的还是女儿的兴趣?

母亲的命令本身无伤大雅,但是却无意中表明了父母有时是欠考虑的,在这方面他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尤其是在对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非常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权威性变得想当然。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会把自己的期望和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混为一谈。同时,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更为困惑,而且有可能受到伤害而心怀怨愤。

为了你自己,或者说为了你的家庭,你可能不时地坚持要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你要确信自己了解这个事实:在你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反映了你的意识,你为自己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还有你已经把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样,你的孩子最终会学会像尊重自己的兴趣一样尊重他人的愿望。

这里还有一些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其它方法,它们不会引起事与愿违的情感问题:

●约束孩子的纪律,必须清晰、一致和可靠。

在许多事例中,孩子不合规矩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都是对于命令下意识的渴望。这个世界在孩子看来是非常神秘的,因此也是令他感到惊恐的。更糟糕的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依靠自己的肉体或者灵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他们通过不合规矩的行为,迫使父母帮助他们把事情纠正过来。

作为父母,要为你的孩子确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定期检查以确保你的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些标准,并且以一种可以预期的安全方式运作和维持这些标准,这些都是你的责任。如果有一天你瞅见孩子在偷蛋糕,而且第二天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你却只是纵容地笑笑,那么孩子将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是双亲家庭,那么你和你的配偶要使用相同的管教方式,而且要以相同的方式分担管教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一位家长不能把管教者的角色推给另外一位家长,或者在孩子面前为谁担任这个角色讨价还价。对那些对孩子也负有管教责任的人,比如祖父母或者保姆,你也应该告知他们你确定的管教方式,并鼓励他们按照这种方式去做。

●体罚无效。

揍孩子的屁股或打孩子的耳光,只能表明你自己已经失去了控制。从根本上来说,你只是在教孩子:理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只能靠暴力。因为害怕挨打,孩子短时间内的行为可能会表现得更容易被别人接受,但是最终结果只能是孩子内心滋生着不为人所知的怨恨,在情感上和打他的人不断疏远,最后可能就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报复。

父母和幼子之间的联系在感情上是多变的,他们彼此间的交往通常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最仁慈的、最富于爱心的父母,有时也会揍孩子的屁股或打孩子的耳光,尤其是孩子做事不顾后果而伤害了父母的时候。如果揍屁股或打耳光只是偶尔发生过一次,那么还可以被原谅;但如果这种行为一再重复,甚至被当作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那么就是不可原谅的。

一旦你有体罚或责打孩子的冲动,尽量想办法减少精神上的紧张,比如从1数到10,或者一定让自己和孩子都坐下来,平静几分钟。如果你的确因为强烈的感情冲动而体罚或责打了孩子,你对自己和孩子都需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再向他道歉。

●尽快地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管教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每当孩子破坏了某项规则或者制造了某类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埋怨孩子,却没想到埋怨孩子所处的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在撕书的时候又被你抓住了,你不要像一般人那样脱口而出:“坏孩子!”或者“为什么你总是给我制造麻烦?”相反,你首先应告诉他按规矩是不可以撕书的,要保证他同意这个规则。孩子也应该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当然不是用不让看电视来责罚他,这样对他会显得不合逻辑,而是一定要他整理被他弄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另外一种侵犯孩子但更加隐晦的方式是只给孩子下命令、但是却不教他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比如,如果你看见女儿正在折磨家里的猫,这样说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你那样抓着猫的眼睛,它会受伤的。”而不应该冲着她叫嚷:“不要动那只猫!”

●学会运用“暂停”

如果孩子就是不愿停止不合规矩的行为,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情况:无论父母说什么或做什么,孩子都会继续哭哭啼啼,满房间乱跑,或者摔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最可能是在寻求他人的注意,哪怕是招来责备也好。在这种情况下,“暂停”是个非常有效的管教策略。“暂停”是告诉行为不端的孩子到一个特定的、单独的地方呆一段时间,直到他已准备好按照更容易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行动的时候。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孩子离开诱发不良行为的环境,而且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按自我调整的速度去认识不合规矩的行为让他失去了什么:他人的陪伴。

为了某种一贯的目的,“暂停”之处应该总是相同的——一处安静之地或孩子房间中的一张椅子。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想出去,就应该确定“暂停”时间的最低要求。对每个年龄的孩子都从1分钟开始,但是不要超过30分钟。“暂停”时间不应该太长,否则就会失效。

●不要简单地说“不”。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敲锅,而你不想让锅被他那样敲打,那就提供另外一个更适于敲打的东西。如果他制造的噪音打扰了你,就建议孩子到屋外去敲打。或者你还可以建议他从事另外一项活动,比如画画或者玩积木。不过你只能提供两种选择,否则孩子就会被弄晕了。

●尽量把赞扬和指责联系在一起。

除非孩子相信你们依旧爱他,而且他们接受父母管教后,自己的生活不会变得很糟糕,否则他们就不会举止得体地或者积极地接受管教。记住,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无论他当时做了什么都是应该的。如果你否认这个事实,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怀疑一切。

●不要过分地夸大实际上的损失。比如,你的孩子把你梳妆台抽屉中的东西全部倒在地板上,如果实际上把它们恢复原状不需要一天,那么就不要说:“要把一切恢复原样需要花我一整天的时间。”

●只要你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当你意识到你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过程中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这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错误的事情包括:不公正地责备孩子,导致其它问题的出现,没有给你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解释和改正他的行为,或者惩罚孩子过于严厉。

就管教这种环境而言,最为有效的道歉应是迅速、简短而简单的。另外,这个道歉必须付诸实施。

●确定他在听你说话。

为了减少可能让孩子分心的东西(比如电视噪音),要和他面对面地交谈,并且要求他重复你的话,这样你就能确定他已经理解你所说的了。

●下命令要果断。

如果你说:“你是否可以不敲地板了?”你就是鼓励他说“不”。命令显得更加果断些会好些:“不要敲地板了!”

●避免把你的命令变成施恩。

有时,你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需要孩子的合作。不过,要尽量限制把命令说成“施恩”的次数。孩子需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自觉地服从你的命令。另外,如果你提出命令时好像是在施恩给孩子,他最终会对这些利用感到憎恶。

●只下一次命令。

谈话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的范围是有限的,更不用说孩子对命令的忍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把几个命令同时堆积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只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那些能全部记着这些命令的孩子,也有可能拒绝实施这些命令。

●命令中应该包含着奖励。

比如,不要说是上床睡觉的时间了,而是说,是你上床睡觉的时间了,你乖乖躺下,我会给你讲故事的。或者不要只是说“请把罐子递给我”,而是说“请递给我那个罐子,那样我就可以开始为你准备晚餐了”。但要避免对孩子公然行贿。另外,注意在下命令的时候不要附有先决条件。比如,“如果你拾起衣服的话,我们就可以准备外出了”。运用“如果”一词,就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服从或不服从命令。

●保证你对自己的命令是支持的。

不要允许孩子通过拒绝、遗忘或者故意失败而拒不执行你的命令。另外,除非你的孩子为他为什么如此做提供了非常可信的原因,你不能撤消原有的命令。如果你的孩子坚决不合作,那你别无选择,只能给予他适当的惩罚。

不到五岁的孩子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购物伙伴,他们总是不停地向你要那些你不想给他的东西,或者任意地从货架上挑选引起他注意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们俩友好地一起出门,回来时却都因为激烈的争斗而变得精疲力竭。

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改变孩子难以控制的购物行为。

●事先和孩子讨论一下这次购物之行。

告诉孩子你们一起要去干什么,你们将会有怎样的经历,以及你期望他有何种行为。这就给了孩子足够的信息和机会,能够使他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进商场前,先同意孩子买某件东西,而且坚持只能买这个东西。

为了确保孩子不会选择不合适的东西,让他在你提出的几个选项中挑选一个。如果孩子知道肯定会得到某样东西,而且很快就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很高兴让你在这次购物之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带着孩子穿越商场的时候,你可以和他做一些游戏。

比如,给孩子提供你们下面要买的东西的线索,然后让他猜猜是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孩子在购物过程中搞破坏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感觉父母忽略了自己。

●给孩子一些意外的惊喜。

理想的情况是,这种惊喜是对孩子那时所表现出的良好举止的酬赏。如果你们此时在食品店,那就考虑给孩子买些吃的。

●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钱。

用这种方法,孩子能够感受到独立、兴趣和责任,而不是感到陷入了某个圈套、厌烦和不负责任。这个方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是否细心或者智力成熟的程度。对孩子,只要告诉他们能够花的钱的数目;对于年长的孩子,尽量把真正的钱交到他们的手上。

●让孩子帮你找东西。

事先告诉孩子你想买什么,要求他帮助你找一下那些东西在哪里。如果找到了,就让孩子把它递给你。如果你们俩是正式的购物伙伴,你的孩子就会对此投入更加强烈的感情,从而使这次购物之行变得令人愉快。

四岁到六岁的孩子能够了解父母购物时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如果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话,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决策,这可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还可以通过教育他们如何选择特殊的商品而使其成为理智的消费者:比如购买最新鲜的水果,在两种罐头中选择较好的一种。

□度过麻烦的第二年

儿童生活中的第二年是以“麻烦的第二年”而出了名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形成独特的个性,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父母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他们真正得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鸿沟。

更糟糕的是,两岁的孩子还没掌握成人的语言,还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感觉,或者通过语言获得他们所期盼的结果。因此,他们或者求助于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是乱发脾气。在许多事例中,这两种策略,失意的孩子都会采用,温和一些的是哭哭啼啼地诉说,让人更为紧张的是乱发脾气。这时,孩子脆弱的自控能力往往很快就会崩溃。

不幸的是,到了三岁,孩子的这种不良的行为模式依旧没有改变。一般来说,哭哭啼啼地诉说这类令人害怕的事情要持续到二岁半左右,而乱发脾气这类令人害怕的事情要持续到四岁半左右。以后,哭哭啼啼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事间或还会发生,但是已经更加零散,除非孩子受到了某种特别强烈的惊扰。

因为哭哭啼啼地诉说和乱发脾气的动机是相同的,对于父母来说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处理。说它们是可以处理的并不意味着它们总是能被制止,或者说它们常常能被制止。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对于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孩子,人们只能去接受并尽可能地保持平静。不过,这里有切实可行的六个步骤,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控制这些令人害怕的事情:

●调查原因。

要确定你孩子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乱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劳累、饥饿、身体不适或者病了。如果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原因的话,那就要采取相应的行为。

●转移兴趣。

一个孩子如果哭哭啼啼地说些什么或者乱发脾气,你要及时制止这些行为。你尽量用你所知道的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说他所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来引起他的兴趣。

●视而不见。

如果不合规矩的行为后面没有什么生理上的原因,或者你无法使孩子分心,最好的策略就是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无论多难做到,你都要尽量这样做。最终,你的孩子将因认识到他不会从哭哭啼啼的诉说或者乱发脾气中得到什么,就会自己安静下来。你对他的此类行为越视而不见,孩子依赖这些行为来达到目的的可能性越小。毕竟,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压力比对你的大。

●让孩子独处。

让你的孩子独处一段时间,或者让孩子到某个专门为“暂停”而设计的地方(比如房间中某个安静的角落或者孩子的房间)去呆一会。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

每次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哭哭啼啼的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行为,你都要记录下来。你可能会因此发现这类行为一般都会发生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内,或者发生在同一种活动中。如果的确出现了这种情况,你就可以采取行动预测或减少未来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用严肃的语调下命令。

在你和孩子进行正式的交谈时,或者在你尝试许多间接的或者有趣的下命令的方式时,不要又在其中插入另外一个命令。直接些,用严肃而不带威胁的语调下命令。

□如何与孩子做游戏

游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学龄前后儿童。在游戏中,孩子的智力品格等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因为孩子除了对成人的指导做出反应外,也无力做些其它什么,所以他们把游戏看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动的唯一机会。而自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让自己——安全地、令人愉快地和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任务的完成和他们周围一切可见的东西中获得满足,并能有效地和他人交往。

从情感健康方面来说,游戏也使孩子在两个方面特别获益:首先,它为他们的感情发泄找到了一个有创造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和合适的途径;其次,它可以训练他们,告诉他们如何读懂他人的情感,并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之做出反应。

让我们先看着游戏怎样作为情感发泄的途径。当许多婴儿六个月大时就第一次表现出对藏猫猫这个游戏的兴趣,一两年后,孩子们用来发泄愤怒、无能为力和无保障等情感的方法,一般就是堆积木然后把它们推倒,或者用玩偶、填充动物玩具、机械玩具“扮家家”来发泄这些感情。

对于大约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开始从事更具暴力色彩的游戏:“假装”战斗甚至杀人,这样做的男孩尤其多。这种游戏可能使成人非常震惊而且敏感,但是它完全是正常的,甚至对孩子们的健康是有益的。它引导孩子们用一种假装的安全的方式发泄他对于他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这远远不会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好斗,“手枪战”(这是对这类活动的一种统称)可以教会他们控制自己攻击性的冲动。心理学家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作“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来削弱内心的冲动”。

攻击性的游戏对孩子有好处,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这类游戏,或者在这些游戏变得过于粗暴的时候也不去管。这也不意味着父母们必须克制他们自己对于暴力和战争的厌恶之情而和孩子一起做这类游戏。有些孩子更愿意做这类游戏——原因各种各样。这些游戏中,有一些比其它的更加粗野。他们必须习惯于这一事实:当邀请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参加某一特定的游戏的时候,父母和其他人都有说“行”或“不行”的自由。

在你自己的家里,处理你的孩子偶尔出现的做暴力游戏的愿望的最好策略是,首先确定他也有——或者说知道——许多非暴力的有趣的游戏可以选择。然后只要你孩子的选择是安全的,而且不打扰他人,就让他按自己的选择去做。

●给予孩子大量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尽可能地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规定某段固定的、可以预期的时间,让孩子在那段时间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一个人玩耍。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技巧,你每个星期都可以为孩子安排固定的、可以预期的和其他孩子的“游戏约会”。

另外,尽你所能使游戏变得令人开心。在你的家里设立一块安全的、宽大的和舒适的玩耍的地方。要确保你所创造的玩耍区域具有这种特点:你能轻易观察到里面的活动,但是同时你们每个人都能保留一定程度的隐私。要确保你孩子的玩具都放到了恰当的地方,这样每次游戏时不同种类的玩具都可以轻易拿到。当你和你的孩子出门在外的时候,也要带上不同的玩具,以备有玩耍的机会。

当孩子在情感上感到不安的时候,游戏是一个极好的安慰。但是要对此时刻保持警惕,要通过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和适合的游戏替代品,慢慢地引导孩子。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觉被忽略了,你可以提议一起做玩洋娃娃或者玩“西门名言”的游戏——这都是牵涉大量的个人注意力在内的相互影响的游戏。

●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

如果你们知道如何以许多不同的方式一起玩耍,如果你们经常利用一起玩耍的机会彼此交流——直接的或间接的,你和孩子间就可以培养一种更加密切的关系。记住这些事实,确定选择或者设计许多你和你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乐趣的玩具和游戏。

●对孩子学习掌握技巧和遵守规则的进展,要尽可能地保持耐心。

当你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让他感觉自己处于这种地位。不到六岁的孩子在情感上常常还无法很好地处理失败。因此要准备让孩子赢,甚至这意味着允许他欺骗。

●使孩子玩得开心,使他能从中获得最多的益处。

在不压制孩子的快乐的情况下,让他了解不同游戏的价值:从这些游戏中可以学到什么,或者游戏如何进行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某种游戏。然后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修改游戏的规则,这样你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小心选择适合他情绪和时间的游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到悲伤或者情绪低落,或者那时已快到睡觉的时候,相对安静的游戏较为合适。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正骚动不安,或者正当下午三四点,活跃的游戏更为合适。

你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那时你可以向孩子要某个玩具,孩子递给你的时候要对他表示赞赏,几分钟后再还给孩子。不过,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有更加慷慨的行为,如果他做不到也不要担心。对于孩子来说,要认识分享的价值和公正的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积累丰富的经验。

●谨慎地观察做游戏中的孩子。

你要养成一种习惯: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要不时地用一种不会吸引他注意力的方式,对其加以观察。你的孩子怎样做游戏或者在做什么样的游戏,可以使你深入地了解孩子当前的感情状态。比如,你的孩子在玩娃娃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令人心灰意冷的景象,这可以使你联想起他真实生活中某种棘手的局面。或者你的孩子看起来对某些令人喜爱的玩具失去了兴趣,这可能是某个更加复杂的情感冲突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迹象(比如分离的焦虑)。但更加重要的是,经常地观察你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可以对他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了解得更多。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选择玩具,并且确保你们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都会感到开心。

●鼓励孩子在日常的活动中保持着做游戏精神。

如果你的孩子把这一切看成做游戏似的,那么对他来说,清扫的任务、厨房和庭院中的简单杂务,以及诸如像洗澡之类的例行公事,会变得更有吸引力,会更少压力。尽量把这些活动和表演、唱歌或者模仿领头人之类的游戏放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你的孩子可以更加容易地把从游戏中学会的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孩子五六岁之前,一般都无法很好地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参与历时长久的游戏。他们缺乏必要的专心和合作技巧,他们失败的时候也无法保持风度。不过,他们的确喜爱和别的孩子一起或轮流做一些具有自我挑战性质的游戏,尤其是在这些游戏具有节奏、循环往复或者如唱赞美诗般的性质的时候。

这里有一些建议的集体游戏:

两岁到三岁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能够锻炼他们新出现的语言和运动技巧的游戏,比如,边唱边跳绕圈转、追随领头的孩子等(类似中国女孩子“边跳皮筋边唱歌谣”、“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找朋友”等游戏一一译者注)。一般来说,他们的情感还不够成熟,无法接受带有强烈“接受——拒绝”色彩的游戏(比如,游戏要求选择不同的游戏者承担不同的角色,边游戏边唱歌)。

处于三岁到五岁发展阶段的孩子,喜欢那些涉及更加精巧的运动技能的游戏。他们在情感上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接受包含着温和的竞争和带有“接受——拒绝”色彩的游戏。带有这个性质的理想游戏包括“请你像我这样做”(一群孩子模仿领头的孩子做动作)、“藏东西”、“伦敦桥”(一首关于伦敦的儿歌)、“叼苹果”(一个孩子弯腰站在一桶水前,双手背在身后,用嘴去叼水面浮着的苹果,在规定的次数内咬住苹果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钉驴尾”(类似中国的贴鼻子游戏)和“抢椅子”(椅子数少于游戏人数,抢不到椅子者,出局)等。

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很快就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能获得感情上的平静。这是进行与角色扮演相关的游戏的好时机,比如“唱歌谣”、“藏东西”、“玩打仗”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的年龄届于三岁半到六岁间,一般他会有个虚幻的朋友:你的孩子的大部分日常活动都包括这个人,而且还要求你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忍受这个幽灵般的同伴可能会使你感到很苦恼,但是你最好还是容忍他存在于你孩子的生活中。

在孩子的这个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一个能带来非常良好结果的行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到有必要创造一个这样的人物,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健康都更有好处。

在严格的行为层次上,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孩子用以尝试新的语言和社会技巧并用来减轻自己孤独的媒介。在更深的心理层次,一个想象中的玩伴对于孩子身上的不同“自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映射机制。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你的孩子和他想象中的玩伴可以扮演孩子心灵中“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或者“乐观的”自我和“悲观的”自我等等。通过这两部分的沟通,你的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使其形成稳定的个性。

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你不得不把他当作家里的另一个成员。下意识里,你的孩子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他存在。如果你假装把这个玩伴变成你和孩子间的一种游戏,这不仅会妨碍这个玩伴对于孩子的真实作用,而且会增加这个玩伴徘徊于身边的潜在的时间。

当你的家中出现了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时,尽力按照以下这些指导原则去做:

●不要排斥或者取笑这个玩伴。

这只能使你的孩子感到受挫和丢脸。对他来说,想象中的玩伴无疑还是具有某种现实性的。

●要始终和你的孩子直接交谈,而不是他想象中的玩伴。

这种策略并不是否决玩伴的存在,但是它使这一点变得很明确:你无法看见玩伴或听见玩伴说话。

●让孩子和玩伴交往主动。

除非你的孩子首先承认或不承认玩伴的存在,否则不要提及玩伴(比如,在饭桌上给玩伴安排一个座位,可孩子并没要求你这么做)。

●只用适合你的方式,接受这个已经被宣布存在的玩伴。

比如,你的孩子要求你在饭桌上安排另外一个位置,你可以这样做——假定这样做不会引起什么不便的话——或者你可以要求你的孩子为玩伴做另外的安排。如果你的孩子叫道:“当心点!你碰着希尔曼了。”你可以或者走开,或者告诉你的孩子:“告诉希尔曼,他已经偏离了自己的位置。”

●你的孩子要为玩伴的行动负责。

孩子常常把想象中的玩伴当作替罪羊。如果你的孩子说:“我没那么做,是希尔曼做的!”你就说:“那么告诉希尔曼他错了,你以后应该多照顾他。”

●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替代他想象中玩伴的同伴,使他对想象中的玩伴的需要降到最低程度。

替代的同伴可能是你自己、一只宠物或者(得到适当的允许)你的配偶、兄弟姐妹、亲戚或者朋友(孩子或成人)。

□为什么要坚定而不专制

父母在向孩子发布命令时一定要严肃坚定,从而使孩子积极的去执行。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对一些事情的要求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坚定的立场使孩子知道限度。如果没有限度的话,孩子们就总是想不断尝试,看看自己能走多远。结果他们的行动惹怒了大人,致使父母进行严厉的惩罚或大发雷霆。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一旦发生,和谐即被破坏,这是父母与孩子都不希望看到的。

5岁的哥哥凯文和3岁的妹妹在画画。他们开始在本子上画,然后用蜡笔在桌子上画,最后竟把白色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爱清洁的妈妈看见后,气不打一处来,发了火,揍了两人一顿。

在事件的开始时妈妈还很高兴,两个孩子在画画,后来他们画到桌子上时,妈妈也没理他们,她想擦一擦就干净了。而两个孩子就以为,他们可以随便画,母亲不表态便意味着默许他们可以画在桌子上,那么他们画在墙壁上也一样无所谓,结果就画了一墙招来一顿惩罚。

本来孩子们只应该在本子上画画。妈妈一开始就应该告诉他们这一点,不能画到桌子上、墙上、地毯上。她应该坚定点,说过的话就不能改变,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非等结果严重了才去试图更改。

父母要做到很坚定而又不是专制式。这里重要的是知道怎样算是坚定。不专制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孩子头上,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的道理,再对他们提要求订规矩。如果我们试图把意图强加在孩子头上,只能引起他们反抗,而坚定意味着父母表现出实施自己决定的决心。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要怎样行动,并且坚持到底。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母亲一开始就该让孩子们懂得,只能在纸上画画,否则妈妈就不让孩子继续画画。如果他们乱画,我们可以没收孩子的笔。正确的程序是先同孩子们谈好:“如果你们不在纸上画,而画到其它地方,我就要收回彩笔,今天下午便不许你们画画了。”得到孩子的认同后,再让他们开始。然后妈妈要监督孩子们,只要他们画到桌子上,就去没收笔,不需任何其它的解释。这样,妈妈很坚定地站在她的立场上,要孩子知道,谈好了的规定是不能改变的。一旦孩子懂得画画只能在本子上,而这项规则是应遵守的,那么就不会出现画到墙上的事,也就不会受罚,搞得大家不愉快。在实施规定时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们的权力,坚定而又不专制,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的事情。但对决定好的原则不能让步!

坚定就是拒绝屈服于孩子的过份要求,不使他们为所欲为。孩子年龄虽小,但很聪明,他们经常察言观色变化花样,让父母围着他们团团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父母的,对某一件事一旦做出决定,就应贯彻到底,不随意改变主意,孩子们知道纠缠下去无望,便会放弃自己的无理行为。

贯彻决定需要坚定不移,甚至要施加压力,特别是对比较小的孩子,当妈妈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态度明确,她必须使她的限制贯彻到底。如果孩子不是从心里明白,训斥、威胁或打屁股是没用的。因为孩子们挨了打,可能会暂时停止这些坏行为,而把冲突转移到其它的地方,产生别的麻烦。

5岁的辛迪趁妈妈做饭的时候,把一整瓶化妆水洒得到处都是,妈妈闻到味儿以后,抢走空瓶又去做饭,辛迪一扭头又打开粉盒,将粉洒在床上。由于孩子没有感觉到严厉的制止行为,只是觉得好玩,这种破坏行为会继续下去,孩子们只有通过母亲更坚定的表示,才能领会自己行为的限度。

然而在我们订规矩时应尽量给孩子一些别的选择: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太吵,与客人的谈话无法进行,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如果他保持安静的话,他可以呆在这里;如果孩子仍不肯安静,妈妈可以告诉他,他可以自己出去或者被爸爸拉出去。让孩子出去可能看起来有点专制,但是如果你给孩子选择,而且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是专制。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的,孩子们会照办。因为他们已经懂事,懂得从父母眼中看出什么是对的,应坚持;什么是错的,应改正。

不动声色地坚持,对年幼的孩子尤其有效,有时瞪一眼也管用。孩子对父母的暗示是敏感的,从中可以看到大人的态度是坚决,还是若有若无。就像一位妈妈说的那样,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坚持时,我的孩子们就会随自己意思去做,如果我知道我是下了决心的,孩子们根本不去试着抵抗,因为他们的小把戏已被揭穿,就会变得更乖些、更可爱些。“谢丽,去给妹妹换一下尿布。”“为什么要我去呢?”“我说让你给妹妹换尿布,不要多说,快去!现在就去。”“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让我去?”

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谢丽并没有去给妹妹换尿布。她就自己动手换了。妈妈又叫谢丽:“我刚才告诉你去给妹妹换尿布,你为什么不去?等会儿你还要去,从现在起一直到晚上,你负责给妹妹换尿布。”“行,行。”谢丽嘴里答应,但就是不去妹妹的屋里。

晚饭后,妈妈去看妹妹,发现整个下午谢丽并没有去妹妹的房间,也没给妹妹换尿布。妈妈狠狠地责怪了谢丽,谢丽脸色很难看,但是她没哭出来。“如果你再不去照看妹妹,今天晚上,你不能看电视。现在快去,快去妹妹屋里。”“行,行。”谢丽朝着妹妹的房里走去。当她看见妈妈忙去了,却又一转身就溜掉了。

在这个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中实际上充满了斗争,是一种权力的斗争,仿佛互相比试看谁最后能取胜。

谢丽和妈妈在进行了一场权力之争后,妈妈强迫谢丽听话,谢丽却要告诉妈妈,妈妈的话可听可不听,而现在换尿布的事谢丽不想做,所以就不听。这是妈妈的行为过于专制,所以难以奏效。

类似的事很多。现在的孩子们敢做我们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是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思想,反对我们对他们实行专制,并用报复来表示他们的愤怒。他们不但反抗我们对他们实行专制,而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我们显示他们的权力,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绝对不会坐在那里静悄悄地接受我们的统治,如果是立足点不对,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很难生效。在生活中很多实例告诉我们,未来的孩子因优生优育,智力发育较好,智商也较高,他们在权力之争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他们不会被自己行为的危险后果所禁锢,稍不留神家庭会变成战场,不再有合作与和谐,只有恼火和怒气。因此做家长的应格外注意不能对孩子实行专制,应考虑到他们的愿望与自尊。

10岁的丽莎对穿衣特别挑剔。一天大家都穿好了礼服去参加一个宴会。丽莎对妈妈说,“我要再换一条裙子。”爸爸说“我们没时间了。”妈妈也讲“这条裙子很好看,不需要再换。”可是丽莎坚持要换,要不然就不去了。妈妈只好说:“行,去换吧,我来帮你找。”结果是全家人打扮好了等她一个人。最后全家都迟到了。

丽莎操纵了整个时局,妈妈不但让她换了裙子,而且给了她额外的权力。丽莎有权力换条裙子,妈妈必须尊重她的权力。妈妈尽力想作一个好妈妈,这给了丽莎无休止挑挑换换的理由。可是这导致了全家迟到,对别人是不礼貌不尊重的。做父母的在对待这类问题时应该坚定点,告诉丽莎他们的看法,让丽莎自己来决定该怎么办。

对于以上这一例子,我们可以换一种策略,结果会是什么样呢?丽莎声明自己要另换衣服。“丽莎,你可以在家换衣服。但我们要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能等一等我?”“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如果我们再等下去,全家会去晚的,这样对主人很不礼貌。”妈妈说完就打开车门坐进去,然后开车带着其它人走了,将丽莎留给阿姨。这一行动清楚地向丽莎展示了行为界限,虽然妈妈并未发脾气,做生硬的要求,但这种坚决的行动本身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丽莎再也不会提类似的要求了,而是和全家一块出动。每次出动前,她会提前决定好要穿什么衣服,而不是挑来挑去让大家等她。

我们要区别孩子们的需要和他们一时的无理要求。

4岁的罗斯病了几天,妈妈就睡到他的屋里,以便夜晚给他量体温、喂药。也许是在他生病时妈妈过分地给予呵护和照顾,罗斯尝到被宠爱的甜头,他病好了以后,总是嚷着还让妈妈睡到他的房间里照顾他。如果妈妈不去,罗期夜里要叫妈妈好几次。妈妈决定不让他继续下去,这天晚上妈妈对罗斯说:“今天晚上是最后一个晚上妈妈睡到你的房间里,从明天起,妈妈就不来了。因为你的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妈妈在你旁边照顾,所以即使你半夜叫我也不会来。”妈妈照此执行了,第二天夜晚,当罗斯半夜醒来,叫妈妈过去,妈妈不理会,他连着哭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不哭了,又恢复了常态。

妈妈对此事的处理是明智的。首先她与罗斯讲清为什么妈妈不再回来与他同睡,同时也给罗斯一个过程,使他不觉得太突然,难以接受。讲好之后,妈妈坚决地照约执行,当罗斯试了几次,看到妈妈很坚定,知道没有希望,也就算了。

保罗喜欢看电视。一天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他还要看,央求爸爸让他再看一会儿。爸爸把电视关上,保罗又打开,关上,他又开开。爸爸最后把总开关关上了,整个房子里一片漆黑。保罗只好自己睡觉去了。

爸爸把电视关上,表示保罗不能再看了。他并没与保罗争吵,强迫保罗去睡觉。当爸爸把总电源关上时,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保罗只好睡觉去了。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童话故事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从童话故事中,孩子学到了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等品质,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特殊的机会,他们可以近距离地真实地观察父母,能够培养对父母新的理解和信任。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再次体验儿童时代所拥有的想象力的极好的手段,也是用一种不那么专制的方式表达对孩子关心的极好的方法。

就孩子的情感生活而言,讲故事的方法巩固了孩子原有的情感,也使孩子受伤的情感得以恢复,还培养了孩子新的情感。它还给孩子提供了有影响的语言构成的画面,提供了他们能够用于理解和表述他们感情的符号。它还提出了他们可以估量、模仿和评价的英雄和角色模式。它也为孩子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情感方面,提供了富于创造性的深刻见解。而且讲故事还锻炼了他们形象化的想象力,这对于孩子非常有益,因为光以孩子的智力想“看见”导致和摆脱情感危机的途径还很困难。

现在,孩子们完全沉浸于电视、电脑和游乐中心的游戏机这些视觉世界中。甚至大声给孩子们朗读,也常常把他们引导到他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些东西上面:一本书的文字和画面。面对面的讲故事可以激励孩子张开“灵魂的眼睛”。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可以自由地按照他的选择想象故事,也可以在保持情感安宁的情况下了解到,无论在这种背景下想象出什么,无论多么吓人,都仅仅是在一个十分短暂的、合适的和试验性的感觉中最重要的是,讲故事是凭故事的魁力强烈地吸引人,因为它同时让孩子和父母感到有趣。它把说、听、人物与快乐联系在一起,它在消除麻烦和巩固希望的日子里能充当“时间间隔”。

●讲故事时首先要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故事:描述我们还是孩子时所喜爱的家族和朋友的奇闻轶事,我们从书上、电视节目、电影、游戏、音乐喜剧和戏剧中看来的情节,著名的人物、地方或者事件的传说,对日常生活的解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和他人分享这些故事。

如果你羞于给你的孩子讲故事,那么增强你的信心的秘密就在于做好准备。事先想想你可以讲的故事,而且随时注意你能找到的好故事。草草记下它们,这样你就随时都可以参考了。在给孩子讲故事前,自己可以先练习一下。

●选择合适的时间。

讲故事最是在固定的时间讲,你和孩子期待着这个时间。如果讲故事是每天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你们都可以更加自然地参与这个活动,彼此间可以更加合作,而且在智力上和感情上的收益也更多。

对于讲故事来说,上床睡觉的时间可能是最为合适的。许多孩子在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情感上需要达到平衡,而讲故事就提供了实现这一平衡的方法。可以替代晚上睡觉的时间的是午休的时间。

除了每天固定的讲故事的时间外,只要房间里相对安静,而你的孩子又需要抚慰时、保证和重新振作,你都可以考虑讲故事。在孩子生病、离家在外或者被迫要花几分钟到半小时等待某样东西时,讲故事也是可以帮助他在情感上得到恢复的活动。

●创造有利的环境。

不在晚上睡觉前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个特殊的讲故事的地方,这是一个好主意。无论是否有这种地方,讲故事的时候都要让你自己和听众感到舒服,不要因为其他人或者外面的噪音而分心。昏暗的灯光有助于创造某种氛围。常常用眼睛和你的听众接触,会加深他参与故事的感觉,而且你可以衡量你讲述的过程中孩子接受了多少。

●每次讲故事都有一个习惯的开始和结尾。

这能给你的听众一个提示,让他把讲故事当作一件特殊的事件,当成不同于真实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开始讲故事前,你可以提议闭上眼睛,点上一只蜡烛,唱一首短歌,或者用手从空气中“捞”一个故事。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已经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讲述任何种类的故事时,首先问问孩子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你讲每个故事的时候都可以用一样的开头:比如,传统的“很久以前”,或者某些更加新颖的,“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故事,我把它叫做‘……故事’”。

结束的时候,尽量和你开始的时候“相反”。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和故事说再见,熄灭蜡烛,再次唱首短歌,把故事扔回空气中,同时运用习惯的结束方式(比如,“……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一般来说,讲故事不一定总要有一个“快乐的结尾”。实际上,通过那些表现出生活中不快乐一面的故事,孩子们的理智和情感都能变得更加坚强。不过,当你相当肯定你的孩子正在和真实生活中特殊的消极情感做斗争时,一个欢乐的故事能给他更多的安慰。

父母对于讲故事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应该给孩子讲什么故事呢?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可以开始给他讲故事。尽管婴儿长到九个月的时候才能识别声音和周围的物品,到十六个月左右才能把字词组织到一起说出来,但是讲故事可以帮助他们熟悉讲述者的声音,可以使他们通过平静的活动认同那种声音。

给婴儿讲故事,也可以为他接受今后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的能力打下基础。在具备认知能力之前,作为听众的婴儿可以学着享受特殊的富于节奏的抑扬顿挫的调子,这和日常生活中的叙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讲述者也可以练习讲故事,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到孩子一岁半时,故事的内容实质上无关紧要,真正有关系的是这种活动本身。这么年幼的孩子似乎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一再重复的声音、段落和话语的节奏(年龄大些的孩子也是这样)。

年龄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的孩子,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如果你的孩子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你可以开始编织一些更富逻辑、结构清晰的故事,这能使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而且可以鼓励他更努力地练习语言。

到了两三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亚当,他们都十分喜欢按照自己从当前周围环境中的感受,给每一件事情打上标签。可以通过故事给物品命名,界定它们的功能,把它们和其它最为合适的东西联系起来。你可以通过把注意力集中于单一的场所或某一类东西,来构建这类故事。比如,你可以说:“在这个房间中有一个球。球跳起来,跳起来,跳起来。妈妈喜欢这个球。这个球是红色的,砰砰响着,球滚丢了。在这个房间里还有一个门……”等等。讲故事的时候,伴随一些无声的手势,这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你用动作或者手势表达意思时,孩子可能还想参加。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在“下面会发生什么”的基础上的故事也会引起他的兴趣。在你自己生活的普通日子中,包括你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时候,尽量根据发生了什么一步一步编织故事。在你表演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要有戏剧性和富于想象力。

三岁的孩子因为能够识别某些更为基本的情感,能够楚地表述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物,因而形成了极为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自己需要什么的特殊的幻想,而且会主动寻找可能给他们带来爱、快乐和舒适的情境。

现在,你可以开始编织更加符合习俗的故事情节,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简单、生动和直接。“金发姑娘和三只熊”就是这类故事中的杰出代表。它反映了年轻的男孩对于“正确的事情”的寻找,另外还反映了这个孩子这个方面的认识:东西天生大小不一,人也是这样。

能够强烈吸引两岁到五岁的孩子的故事内容,一般包括洞、水坑、小汽车、飞机、卡车、小鸟、狗、猫、松鼠、雨、雪、雷、电、房屋、商店、膳食和小吃。那些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主题多是这些内容的特殊变异:行为举止像人的动物、特别恶劣和有魔力的天气等等。这类故事特别具有吸引力:英雄能够用某些令人惊奇的方式操纵他周围的环境。

四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当他们和其他的孩子、成人交往更多的时候,当他们更加频繁地离开家到外面冒险的时候,他们变得越来越关注个性、社会和性别之间的差异。这种关注的一个主要产物就是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的新的障碍:为了母亲的爱,儿子倾向于把父亲作为对手;为了父亲的爱,女儿倾向于把母亲作为对手。

为了在情感上处理这种意识,处理他们对于成人世界中离婚、贫困、犯罪和暴力这类问题的朦胧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得对于公正特别热心。在他们的脑海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是怎样发生的?这公平吗?我能得到我想要的吗?其他人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吗?事情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这是讲述经典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的黄金时段,因为这些故事一般都是描绘个人如何战胜困难去获得名誉、财富,并且重建道德秩序的。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公主(白雪公主)、一个木偶(童话中的主角)、一只宠物(穿靴子的小猫)。这些困难可能包括不幸、或者一个怪物(生活在杰克的豆茎顶端的巨大的植物)。无论如何组合——复述或者发明,倾听者都拥有了一个“游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在精神上重塑来自自己的新的复杂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

最后,再教你一个小诀窍——大声朗读故事。

大声朗读故事并不能像面对面讲的故事那样提供情感上的亲密性和创造性,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同的治疗作用。另外,它可以帮助孩子熟悉书中的世界,这些书能够提供情感放松的有价值的私人经历,这一切都能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得到巩固。

□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举止

面对难以对付的孩子,父母不知所措,甚至希望把教育的重任推到学校中去。

确实,上学的岁月一般都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更为复杂的对话所勾勒的,这些对话内容涉及的是社会接受的和不接受的行为。学校教育通常都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使他们的生活能够获得成功。不过,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在使学龄儿童的言谈和行为变得更加成熟的同时,也鼓励他们的行为和言谈更加狡猾。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那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批评的范围很广,从正式的学习成绩到非正式的同龄群体对他作为玩伴是否称心的评估,到家庭对于他在智力上、生理上、道德上和情感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判断。

此外,这种批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会因父母溺爱的笑容和过分的感情表露而得到缓和(学龄前儿童很容易从中受到鼓舞),甚至在孩子真的做错的时候也是这样。相反,学龄儿童希望自己的行为像一个受过训练的成年人——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依靠自己能力的真正的人,是能够对每一次失败负责的人。

学龄儿童为了调整这种批评的氛围,然后在其中生活下去,形成了多种应对技巧。其中最为普遍的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发泄”行为,也就是说“不受控制的”行为。

于是,某个异常的、不合适的或不适当的行为的原因可能很简单,也可能非常复杂。和孩子的交谈也许可以帮助你理解他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可能只是在放烟雾弹。你的孩子在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自我保护的努力中,只要这种策略显得必要,他能够运用他正在形成的语言或社交技巧误导你。

比如,一个正处于上学年龄的男孩,在家玩耍的时候总是损坏家具,无论父母怎么一再训练,他却依然如故。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只是无法控制自己过分旺盛的精力。或者,他只是把这个作为攻击他父母规定的他“无法接受的”睡觉时间的间接手段。

相似地,一个正处于上学年龄的女孩,餐桌上的举止一直无法变得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可能只是在进餐的时候因为分心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举止上。或者,她拒绝在进餐的时候保持举止优雅,只是为了想在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持有最后的决定权,即使这些方面不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事实是什么,她都可能通过假装无能为力、不饿或者生病来反抗父母的训练。

学龄儿童的生活中有两个关键因素:[1]大量的批评一般都直接针对他们;[2]他们不合规矩的行为的真正动机可能是复杂而且令人困惑的。因此,学龄儿童的父母在决定何时和怎样处理孩子的纪律问题时,特别要区别对待。

教育孩子需要大量的耐心和观察。你必须在情况特别严重的时候才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训练,不要随便给予他哪怕是最轻的骚扰和侵害。无论有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命令下得多么温和,任何一个学龄儿童的情感都会因太多的“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而变得混乱。

而且,你要避免随便对发生了什么下结论。你要尊重这个事实:学龄儿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只要有可能,你都必须允许孩子有犹豫的时间,而且要给他解释自己的感情的机会。要记住,作为一个父母最终的责任不是训练孩子,而是帮助他训练自己。

这里还有一些指导原则

●把你的要求具体化。

学龄儿童一般都希望父母能够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因此你的指导和规则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这样告诉一个七岁的孩子是不够的:“我希望玛莉安阿姨来的时候,你能表现良好。”相反,七岁的孩子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良好的行为”和“不合规矩的行为”。尽管孩子不喜欢听冗长的描述和解释,但是他们在控制自己的行为时的确需要遵循具体的形象。

除了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你还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实现这些期望。教给他们不同的方法,这样他们可以用它们来控制自己。

最后,告诉孩子你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而且要确定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些原因。学龄儿童越是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个特定的命令或者规则,在实施这个命令或规则的时候,他就越可能采取合作的态度。

如果不和孩子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想让“刚刚”变得有些理智的孩子理解这些原因常常是不容易的。所以,还是需要耐心。不过,它带来的长期效益会远远超过你短期内为达到这些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为了方便,每位学龄儿童的父母偶尔会用“因为我是这样说的”来要求孩子服从。你要把这种场合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你不这样做,你的“这样说的”就会失去效果。

●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所做的事情可能会碰上困难和带来不快。

不要通过美化结果来诱使孩子遵守某一特定的规则或者做某件事。一旦孩子发现实情,他将不再信任你。相反,你要预测到孩子遵守这项规则或执行这项任务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而且要事先告诉孩子存在着这些问题。显然你不想就这些问题做过多的讨论。但是你也不想让你的孩子对此毫无准备,而是希望他尽力去克服它们,希望他在你做出判断后不再有怀疑。

比如,你希望孩子每天下午五点的时候在家玩耍,这样上下班交通拥挤的时候他就不会在街上,而且你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晚餐。告诉孩子这条规则和制定这条规则的原因之后,让他知道你了解在他们玩得那么开心的时候停下来是多么的困难,即使明明知道那样做并不容易,你相信他也能够做到。

●采取适当的惩罚。

许多时候,你的批评和明显的失望已经是足够的惩罚了,不过,在那些需要对他们进行更为严厉的惩罚的时候,尽量把惩罚同错误行为联系在一起。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搞得到处乱糟糟,那么就把清扫的工作安排给他。如果那样做不太可能,就让他做一些其它的家务事。如果一个孩子殴打另外一个孩子,一定要他向其道歉,然后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安静地呆一段时间。如果孩子因为正在看电视而不做家庭作业,那就有一段时间不准他看任何节目。

这种策略不仅能激发学龄儿童对于生活中的逻辑和公正的需求,而且也教会他为某一活动的后果负责。如果你的惩罚是固定的而且有限的,你的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忍受这些惩罚,而它们就会失去威慑力。更糟糕的是,你可能教会孩子把“不合规矩的行为——惩罚”的循环看作是你们俩平常所做的游戏。

无论何时你训练孩子,都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语言和行为。你的权威性行为,不仅能够帮助你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避免对孩子的情感产生负面作用,而且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有力的自我控制的榜样。

●不打孩子。

求助于身体暴力,只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在感情失控的时候该做些什么的影响极坏的反面榜样。它也必然会引起恐惧憎恨。孩子们除了抑制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恐惧憎恨之外,别无选择,而这既威胁着孩子长期的和全面的情感健康,也伤害了他们和你的关系。

尽管了解这种后果,即使最善意的父母偶尔也会殴打孩子,特别是当他们自己是孩子时也曾接受过这种惩罚的情况。当你真的殴打了孩子,立刻平静但真诚地向他道歉,采用另外一种更加有效的惩罚方式。然后原谅自己,并且重申不再让相似的失去自控的事再次发生。

●作孩子的好榜样

学龄儿童对成年人的行为,观察非常敏锐。所以无论何时你和孩子在一起,都要特别注意按照你事先所说的那样去做,同时要遵守规则。

这里有一份包括两个部分的问卷,你可以用它来实现两个目标:[1]可以用来区分你的处于学龄的孩子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和不太严重的纪律问题;

[2]在学龄儿童的纪律问题与因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情感问题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

首先,完成“A部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给每个问题都打上1到5分之间的某个分数,5分表示最为严重。(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里列举的问题有些是重复的。)其次,完成“B部分:情感问题”,用同样的方式给每个问题评分。然后列出A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另外再列出B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最后,在这两类问题中建立你看起来有关的联系。

如果这两类题目中任何一类你给予4分或5分的题目在10题以上,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有严重的情感问题。如果你认为这可能是事实,那么就考虑一下寻求专家的帮助吧。

A部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

[1]不遵守规则 12345

[2]和兄弟姐妹玩耍时不合作 12345

[3]和同龄伙伴玩耍时不合作 12345

[4]其他成人在场的时候,故意捣乱 12345

[5]在兄弟姐妹或同龄群体中横行霸道 12345

[6]和父母顶嘴 12345

[7]和父母之外的成年人顶嘴 12345

[8]毁坏财物 12345

[9]撒谎或拒不坦白 12345

[10]偷窃 12345

[11]不能整理自己弄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12345

[12]寻衅吵架 12345

[13]使用无礼的语言 12345

[14]殴打他人 12345

[15]当别人要求他做些什么时表现得不快或者愤愤不平12345

[16]拒绝做别人要求他做的事 12345

[17]同意后又做不到 12345

[18]因自己的行为责骂他人 12345

[19]行为令人不安 12345

[20]打架 12345

B部分:情感问题

[1]感情受到伤害 12345

[2]行为显得害羞 12345

[3]行为富于攻击性 12345

[4]担忧 12345

[5]表现出害怕的样子 12345

[6]容易分心 12345

[7]显得不安 12345

[8]反应过分激烈 12345

[9]情绪曾经变化激烈 12345

[10]执行某项任务受到挫折 12345

[11]对父母有占有欲 12345

[12]逃避父母 12345

[13]逃避兄弟姐妹 12345

[14]逃避一般的同龄伙伴 12345

[15]逃避特殊的同龄伙伴 12345

[16]表现出失望 12345

[17]表现出厌烦 12345

[18]无法维持和他人的关系 12345

[19]表现出敌意 12345

[20]表现出不快 12345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孩子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即使你说了一千遍。以至自己成了“婆婆嘴”,抑制不住地唠叨,这时何不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朱丽12岁了,多次要求妈妈给她房间装一个电话,这样她可以有更多的隐私,不必总在客厅和厨房里与同学或朋友聊天。妈妈终于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朱丽不能总是与同学在电话里讲个不停,影响学习和睡觉。朱丽很轻松地就答应了。但从装电话的那一天起,妈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只要朱丽在自己房间里,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泡在电话上,有时夜深了,朱丽还在电话上讲个不停。妈妈不断地对朱丽说:“不能总打电话,真不该给你房间里装电话。”“你若再这样没完没了地打电话,我就将你房间的电话取消。”朱丽在开始的几天照办,随后又忙起来,到后来干脆对妈妈的提醒与告诫充耳不闻。妈妈向爸爸告状,爸爸说:“为什么不把电话线取消呢?”“我怕朱丽会很恼火,况且装一条新线还要花钱,如果过后朱丽又要装,不是还要付钱吗?”于是妈妈对朱丽关于电话的训斥延续了下去,但朱丽仍是我行我素。真可谓屡教不改。

妈妈是否应该给朱丽单独装一条线是另外一件事,但母亲在这里的尴尬地位却颇有些自寻烦恼。在妈妈第一次讲要取消电话线时,朱丽或许还有一些顾忌,但妈妈反复声明,却并未见行动,朱丽便拿准了妈妈的心思,知道她并不愿这样做,因而大胆起来,而此时妈妈对朱丽的警告便失去了作用,无论她怎样反复去说,朱丽都会置若罔闻,而妈妈也就只好悉听尊便。

父母们常常说:“我和你讲了一百遍了,你为什么不听?”听了这句话,孩子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还不是老一套”,“又来啦”。父母们不应拿这句话来问孩子们,而应问自己,当我们警告孩子时,我们应该清楚这一警告是否能实现,我们是否会照所说的去做,如果我们根本不会实行我们的警告,那么就不要这样对孩子去讲。也就是说,能做到就说,做不到就不说。不然讲的结果只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的相信程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可信度,认为你不过是危言耸听,大可不必当真。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自然会对父母的批评警告充耳不闻。

在上述例子中,妈妈在说出要取消朱丽房内电话线前,就该对朱丽可能的反应和这样做的经济损失进行考虑。如果她认为这样做的代价太高,很难实现,就不该向朱丽说明,而应另寻它途。如果妈妈认为为了教育朱丽,这点损失是值得的,有决心照此办理,在朱丽明知故犯时就该果断地给电话公司打电话,取消电话线的服务,向朱丽显示妈妈是说话算话的,朱丽因此便不会拿妈妈的话不当回事了。

有时,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孩子们并非不懂,但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不情愿或其它目的。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劝告对他们就起不了一点帮助了。孩子们对家长的“唠叨”便觉厌烦,非但不照此改正,反而变本加厉。

玛莎9岁,有一个7岁的妹妹玛格丽特,两姐妹性格迥异。玛莎活泼爱动,但有些毛躁,玛格丽特却十分文静,做事有始有终,很有条理。妈妈经常在玛莎面前说:“做完作业后把你的东西整理好,不要放得到处都是,看你妹妹的多整齐。”妈妈常常这样说她,但玛莎却毫无改进之意,以前还略微收拾一下,现在却似乎连做做样子的意愿都没有,干脆不管不顾,妈妈总是一边责备玛莎,一边帮她将东西收拾好,当然有时火气上来,便要将玛莎大大训斥一顿,命令她马上将东西收拾好。这时玛莎会面无表情地理理桌子,敷衍一下,第二天又故态重萌。妈妈只能唉声叹气,祈祷她长大后会变得干净整齐一些。

玛莎一定懂得做完作业要把东西收拾好的道理。即使在家里训练不够,在学校里也该受到足够的训练。她不肯照办的原因是明显的,因为妈妈拿她与小两岁的妹妹比较,指出自己不如妹妹。这当然很伤她的自尊心,因此不愿为了追随妹妹这个榜样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她是姐姐,却要向妹妹学习,显得很没面子。因而决心已定,无论妈妈怎样讲都不予理睬,如果妈妈硬是逼迫自己,出于无奈只好应付一下,但无心改正。压力一减,自然一切如故。看清女儿的这种心态,为什么妈妈的训导不见效就容易理解了。

要想纠正玛莎的懒散作风,首先要避免将她与妹妹做比较,再者妈妈要停止帮助玛莎做扫尾工作,如果妈妈保证玛莎的东西有人整理,她自己也就不必操心了。不按妈妈的要求去做却没有任何不良的后果,当然轻松。妈妈若停止收拾玛莎的东西,玛莎就会遇到麻烦,第一东西几天不收拾就会零乱一团,无法使用;第二许多用具找不到,增添不少麻烦;第三需要带到学校去的书本经常乱放,会常常遗忘,给玛莎在学校里的学习造成困难,这一系列自然的后果对玛莎的教育意义,比妈妈重复无数遍的说教要有用得多。

12岁的婉蒂刚刚起床,正在洗手间梳洗,妈妈推门进来,端详了一下婉蒂,开口说道:“又是先洗脸后漱口,我和你讲过多少次了,你为什么不听,一定要先洗脸、梳头,后漱口?你这样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为什么总不听?明天记住要先漱口后洗脸、梳头。”婉蒂并没有什么表示。妈妈叹口气,转身下楼去为婉蒂准备早饭。一会儿女儿下来了,妈妈抬眼一看,顿时火起来:“我告诉你要穿那套新买的便装,我把它拿出来放在了你的床头柜上,你没有看见吗?”“我看见了,但我今天不想穿那一套。”“买的时候,不是你自己挑的吗?为什么叫你穿却就是不穿呢?”“我就是不想穿。”“莫名其妙!”

妈妈默想一阵,神色坚定起来:“今天你一定要穿那一身,否则我真不懂我们为什么要买衣服放着不穿。你若实在不想穿,我就把它送给孤儿院!”妈妈想看看婉蒂有什么反应,婉蒂却毫无关切之意,妈妈急躁起来,上去拉住婉蒂,要带她上楼换衣服。婉蒂不肯走,两人争起来,在一旁吃早餐一直未说话的爸爸发言了:“穿这身衣服也可以嘛。”“我就生气她不肯听话。”妈妈气呼呼地说。

婉蒂似乎很不愿听妈妈的指挥,有意与妈妈为难。这样做的原因可以从妈妈的要求上找出一些踪迹,首先妈妈要求婉蒂先漱口再洗脸,这的确是合乎常情的事,一般人都会如此做,但这并非了不得的事,即使婉蒂“逆其道而行之”也没有关系,妈妈最多也只能是作为一个建议提出,而非每天必查的功课,妈妈日复一日的检查,显然使婉蒂厌烦起来,并认为妈妈过分专制,所以生了抵抗之心,有意“抗旨”。而母亲不分析女儿的动机,只是重复自己的要求,不知自己的话已成了过耳风,没有作用,如果有也是负作用。作母亲的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有执行的必要,是否需要严格执行,如果并非如此,却仍坚持让女儿去做,便会导致女儿的反抗,从而使双方卷入权利抗争。在穿衣服的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作母亲的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当然希望她穿上高兴高兴,对女儿来说既然是自己挑选的,也会有兴趣穿上看一看,但如果妈妈一直催促女儿去穿,而且渐渐转成命令,女儿的心情可以推测是不会愉快的。由此不愉快,或生出对衣服本身的厌恶,或有意抵制母亲的要求,结果使对抗升级,为一件不值得的事情搞得面红耳赤。

这母亲当然是爱子女的,但在她的作风中有很强的专制成份,女儿的每一细微的举止都为她所控制,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有一些概念,母亲应尊重她的权利,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穿,而非强制。强制的结果是女儿即使十分喜欢穿这套衣服,也会因为厌恶母亲的专横而故意不穿。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对儿女体贴入微,照顾周到。而儿女却不能体会,反而处处发难,令人伤心。其实儿女们并没有理由有意与父母为难,父母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怎样教育儿女的,有时候是否管得太宽、太细致,要求儿女的多是在关怀的名誉下提出的过份的、不合理的要求,里面还夹杂着强权命令的成份、专制的成份,名义是为儿女,却处处用一种孩子不能接受的腔调或办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家长应后退一步,认真地总结自己教子失败的经验,或应给孩子足够自主权,少管或不管,避免他们因这些小事对父母的强制作风不满,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的要求。

麦克瑞恩家有一条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关于这条规定的道理与严格性已和孩子们讨论过多次,但5岁的儿子与7岁的女儿一坐在电视前就忘掉了这些规定,“到时间了,不能再看了。”“好的,过一会儿。”“不行了,快关上。”如此反复,直到妈妈生气地去把电视机关上为止。

其实,妈妈第一遍提醒后,最好的办法是过去关上电视,将孩子们带到房子的其它地方。和大人一样,孩子们都有被电视吸引而不肯离开的问题,大人们有时都难以克制自己,在电视前不舍离去,更何况孩子。妈妈的催促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孩子们的宗旨是能拖一点时间,就拖后一些,所以尽管嘴上答应,却没有动作,如果妈妈过来将电视关了,并领走他们,孩子们自然也就会去照顾其它的事情了。当然这里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坐在电视机前难以脱身,却对孩子说:“你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样恐怕很难鼓励孩子们去照章行事。经验告诉我们,为孩子们规定电视时间实际上是对大人自己一个很好的监督。很多家长同样是饭后在电视机前一坐不起,每每看后悔意顿生,悔不该在电视机前浪费这么多时间。自从开始节制孩子们的看电视时间并给他们讲看电视的坏处,自己也不得不带头做起来,一下子时间似乎多了起来。

□如何消除孩子对惩罚的恐惧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施加惩罚是积极有效的,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惩罚过度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这则故事发生在七岁的菲利浦和五岁的苯的母亲身上:“我的丈夫没有和我们在一块生活,但没有他,我们生活得也挺好。当我和孩子们在一块呆着时,他们通常都表现很好。但每当我一打电话,他们就不对劲了。他们俩好像联合起来给我捣乱,无论我给谁打电话。这样,孩子们的捣乱行为就成了我和孩子们间矛盾的首要根源。”

当这位母亲试图运用公平途径来和菲利蒲和苯解决此矛盾时就可能发生这样的对话:

母亲:我们将采用公平途径,三人一起来努力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

苯: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菲利浦:假如你闭上你的大嘴巴,你就会明白的。

苯:你自己才该闭嘴!

母亲:我希望你们两个都安静点,慢慢听着。现在我们之间存在的问题是,每当我打电话时,你们两个小鬼总在旁边吵吵嚷嚷,我几乎无法和对方交谈,这让我很伤心。你们对此有何想法?

菲利浦:你会把这事告诉爸爸吗?

苯:你会吗?

菲利浦:我还没有这么糟糕吧。

这位母亲这样评论:“他们没完没了地问这个问题,想让他们明白我们讨论的真实目的是很困难的,他们的那些担心可能会挨罚的畏惧感到底是从哪来的,对此我很疑惑。”

但是,尽管如此,这位母亲仍坚持努力尝试:“我们需要达成一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公平的协议。我想知道你们在此问题上的想法。”最终,三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菲利浦:妈妈,当你接电话说个没完没了的时候,我痛恨极了,这真让我发疯。

苯:是的,那天晚上你说你会和我们一起玩,但你又打电话去了,然后就没有时间和我们玩了。

母亲:你们认为我花在电话上的时间太多?

菲利浦:只要你一打电话,我就无法呆在电话机旁,而且我也不想呆在那儿。

苯:你打电话的时候就不爱我了。

菲利浦:她一直都爱我们。

苯:你不是老有时间在家呆着,因此当你在家里的时候,你应该愿意和我们呆在一起。“我们在一块谈得越多,”这位母亲说,“我就越明白了在我打电话时他们的那种抵触情绪。我解释说我确实经常一打电话就打好半天——但那是因为为了工作或去学校或照顾我们的家,我几乎没有时间去探望我的朋友,因此,电话就成了我和他们保持联络的唯一方式。”

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后,他们三人就能构思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了。这时孩子们又一次流露出害怕挨罚的畏惧感。慢慢地,问题得到了更积极的解决。他们最终达成了协议,大家都在下面签了字,并贴了出来。“两天后我们又聚到了一起,”这位母亲说,“我们公认我们都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在我打电话的时候,孩子们就自个儿玩或两人一块玩,而我也把打电话的时间压缩得短一些。我们都觉得从那以后,我们的矛盾更加少了。”

□孩子明知故犯怎么办

有这么一个现象,即孩子们的明知故犯行为,在大人明确地告诉不要做这种事后,孩子的反应是“我偏偏要做”。这种行为令人十分恼火、费解,不懂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家长习惯于批评、惩罚、说教来使孩子们变好,不做错事,但是其实鼓励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明知故犯不外有四种目的:

●得到注意;

●展示权利;

●寻求报复;

●自暴自弃。

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例如不做功课,可以是为了得到注意,或表明自主权、报复,或彻底放弃任何努力。懂得孩子的行为心理动机,对症下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对不同目的引起的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更多的注意

给他们机会做自己的助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个成员;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理解他的渴望,经常向他们表露自己对他们的感情,如拥抱、抚摸等。

●留有选择余地

同孩子讨论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给孩子选择的余地。

●鼓励最重要

从根本上鼓励他们的信心,表现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那么明知故犯的动机是什么呢?可能是前三种错误动机中的任何一种。

莉太太有儿子鲍姆和女儿玛丽。

鲍姆总是给她找很多麻烦。一天,莉太太一家人出去看家具,准备将家里重新装饰一下。2岁的玛丽十分合作,没有制造丝毫麻烦,但儿子鲍姆不断抱怨,觉得看家具十分无聊,要回家去玩。第二天,莉太太和先生仍要出门,他们决定将鲍姆留在邻居家,与他们的孩子一起玩,只带玛丽一起去。在一切都安排好后,3人正准备出门,鲍姆忽然改变了主意,吵着要一起去。莉太太十分坚决,提醒他,昨天的外出对鲍姆是多么无聊,他是怎样闹着要回家,所以他还是呆在家里好。最终莉太太与先生带玛丽离开,鲍姆留在家里。等他们采购完毕回家一看,莉太太不禁怒火冲天,鲍姆用刀子将玛丽的高椅椅背上的尼龙划开口子,怎么能这样?太不像话了!愤怒中,莉太太打了鲍姆,将他关进他的房间。

事情过去后,莉太太逐渐平静下来,比较客观地从鲍姆的角度考虑问题。她看出鲍姆是在进行报复,决定找鲍姆谈谈。她走进鲍姆的房间问到:“鲍姆,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带玛丽去,而不带你是因为我们更喜欢你妹妹?”“是。”鲍姆眼里充满了泪水。“我想你一定很不好受。”鲍姆开始哭起来。莉太太将鲍姆搂在怀中,等他停下来后给他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我10岁时,姐姐要同朋友去看滑冰表演,我吵着要一起去。但妈妈说姐姐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但不能将我托付给她和她的朋友们,答应以后再单独带我去。于是把我留在家里,将姐姐和她的朋友送到了表演中心。但我认为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喜欢我姐姐胜过我,所以给她更多的机会。”鲍姆听着充满了同情。“但是,鲍姆,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将你留在家吗?”鲍姆点点头。“昨天我们觉得让你整天那么无聊,心里很不舒服,你不喜欢我们看家具,我们也不能强迫。我们真的想让大家都高兴些,所以留你在家与朋友玩。你懂不懂,我真的在想这样对你有利。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我们更喜欢玛丽,因为我们带她没带你。这不是真的。我们同样爱你。如果玛丽年龄像你一样大,可以同别的小孩一起玩,我们更希望把她留在家,这样我们可以专心地看家具。玛丽也会觉得更舒服一些。”说完这些,莉太太抱着鲍姆坐了一会儿,然后问道:“你想想我们怎么来修好玛丽的坐椅呢?”鲍姆热情地说:“我可以修好它?”“当然。”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用鲍姆的零用钱买回一块尼龙布,裁成花样,将它钉在椅子上。鲍姆和妈妈的关系有了空前的改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起初鲍姆和妈妈在相互报复。鲍姆是因为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爱,很伤心,决定采取报复行为。莉太太同样为鲍姆的行为所伤害,以致愤怒,采取惩罚行为。所幸的是,莉太太及时意识到鲍姆破坏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她决定采取比惩罚更有效的积极的方法。在与鲍姆的交谈中,消除鲍姆的误解。赢得鲍姆的合作态度,在共同修补椅背的同时,也建立了比以往更亲密的母子关系。

□孩子玩玩具应注意哪些问题

玩具与“幸福童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玩具不仅能使儿童愉快,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上两代人的宠爱,孩子不愁没玩具,有些孩子的玩具甚至能堆放满满的一小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并没出现玩具越多,智力品性发展就越好的必然现象。在对待玩具这一问题上,父母如果没有处理好,对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愉快、长知识、促智力,它还可能引发孩子的贪心、不节俭、浪费、破坏等不良品性。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孩子玩玩具,常见的一些毛病是:一贪多,有些孩子每见一种玩具就要,玩具买回来后没玩几下就不玩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二是追求高档。时下有些不良风气也传给小朋友,他在玩玩具时,也喜欢攀比,比谁的玩具好,谁的玩具价钱高,现在的玩具价值已今非昔比,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买高价玩具,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刺激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得不偿失。三是不善收藏保管。玩具玩完以后,随手一推,不会把玩具放到合适的地方,许多孩子不珍惜玩具,经常乱丢乱抛,损坏许多玩具。

为克服上述现象,让孩子在玩玩具过程中真正使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或许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好玩的有教育作用的玩具。

玩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越贵越好。买玩具时,家长要考虑到玩具的教育作用,选择那些能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丰富知识,训练孩子手眼和手脚协调,引起孩子愉悦,引发儿童产生想象思考的玩具,选择玩具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玩具的安全和卫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