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6:13: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崇建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

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作者:李崇建排版:aw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6-12-01ISBN:9787569912111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一 改变,来自渴望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助理教授/刘君

我是一位平凡的教师,能够获得书写这篇序文的殊荣,是因为崇建老师说,我是听过他的讲座“最多次”的大学教师。为什么会“追逐”着崇建老师的讲座呢?其实我一直没有答案,直到读了此书,才明白自己就像书中的云杉一样,原来,我是如此想要改变!

可是,自认为能够大方分享内心世界的我,其实并没有勇气接受崇建老师“正向探索的问话”,因为,崇建老师总是会推倒人们内在的冰山。我深深恐惧自己的感受、渴望和期待将不受控制,恣意奔腾,因此,在崇建老师面前我尽量学着改变。

阅读此书,就像是在聆听崇建老师的讲座:一面搅动着内在的冰山,一面又看见改变的契机。或许,有许多人没有我这样的好运,可以聆听这么多次崇建老师的讲座,然而,阅读此书可以无尽地“回放”,任意的“倒带”,不亚于亲莅讲座;或许,也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想要改变,却因胆怯而放弃,我将为这些朋友分享我“改变”的经历,以回馈崇建老师这几年来对我们这群师生不厌其烦的教导和示范。“正向探索的问话不是一种策略”,这是崇建老师讲座上所强调的;然而,在我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能体验这句话的含义却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令人疑惑的一致性沟通姿态

崇建老师善于讲故事,在故事中带出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和对应姿态,我也在老师的引介下翻遍了坊间关于萨提亚模式的各式书籍。

我看懂了四种对应姿态,也随时能够“对号入座”——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指责”,对学生的“讨好”,对同事的“超理智”,对朋友的“打岔”,以及这四种姿态的牵动关系。然而,我却一直无法体验“一致性表达”——语言要“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及不喜好的诚实”,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带有感受不就陷于情绪化了吗?运用思维所说的话语,还有融入感受的空间吗?表达出“不喜好”,适当吗?暴露内在愿望会不会过于揭露呢?

描述“一致性表达”的语言浅显易懂,但是,我却无法想象那是什么状态,即使崇建老师多次示范,我所看到的都只是“外相”,看不见老师内在宁静和谐的世界,也许我不相信这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便看不见了,就算看见了,也未必懂得。忽地“看见”了家庭图像

看见了自己的对应姿态,却无法做出一致性表达,是最令人沮丧的。愤怒后的自责,讨好后的羞愧,超理智后的孤独,打岔后的疲倦,因为“知道”,反而加深了“感受”;然而,我却无能为力。

有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经历了一场言语间的不愉快,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我们一家子都是以“指责”的姿态对应着彼此,结成由责备所串连的图像。我被牢牢绑在这锁链当中,沉重的无力感席卷而来。这幅图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想到一本关于萨提亚模式的书上曾讲过,只要一角松动了,家庭图像就会改变。那么,最先松动的这一角除了我,还能是谁呢?我决定先从自己改变。

改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内在冰山。理智的时候我可以条理分明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情绪一来,所有的整理都将崩坏。我知道,我得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奇妙的5A自我对话程序

在某一次的讲座中,我向崇建老师提出了如何整理情绪的问题,崇建老师响应了5个A的自我对话程序。说实话,当时我觉得对自己说“我知道你难过”“我允许你难过”“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你”这些话,实在很愚蠢。可是,我真是受够了挫折感与无力感的折磨,即使认为愚蠢,我仍是照做了。我在开车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会这样跟自己对话。很奇妙的,每每在来回几次5A的自我对话后,我找到了“遗失的感觉”。我自以为是个善于觉察内在感受的人,却在5A的自我对话中翻出了被我压抑忽略的感受,但是,感受却不因此而泛滥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年少时期的我,曾经以为悲伤或痛苦之类的情绪终有殆尽的一天,因此我纵情于悲春伤秋;然而,事实证明,悲伤或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更加绵延不断。于是,我开始信奉理性,拒绝受情绪的控制,没想到当情绪反扑并淹没理性时,我完全无法驾驭。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整合了感性与理性两端,承认、允许情绪存在,对感性而言轻而易举,却不一定通得过理性那一关;但是,感性容易沉浸在情绪之中少了转化,理性却又太过急躁想尽快转移情绪。对待情绪,不论感性或理性,都一定能够被接纳,一般也不会走到自我欣赏这个阶段;在我的体验中,能够接纳情绪,并走到自我欣赏的阶段,才能真正体悟到崇建老师所说的“接纳愤怒,愤怒就渐渐缩小;接纳难过,难过就有了宣泄”。

运用5A整理内在情绪,并不会抹杀情绪的存在,而是像崇建老师说的“若能时常练习,转化的速度便比较快速”。因为允许了、接纳了,就不会再害怕或对抗情绪;因为转化了、欣赏自我了,也不需要再因情绪而否定自我。情绪畅通了,才有可能展开“一致性的表达”。拙劣地联结渴望胜过停驻于观点的对话

一致性的沟通姿态是我十分向往的,但却不是整理好情绪就可以做到的。

在教育问题上,我最大的挑战是对付我的儿子。我和他非常的“不对盘”,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我们之间常常演变成激烈的嘶吼。我想要改变,大部分是为了他。性格一向温顺随和的我,没想到会成为一个时常情绪失控的妈妈,而我实在不想继续这种不愉快的相处模式。

在一次讲座中,我听见崇建老师说“联结渴望,便跨越了行为问题”,会后我写了E-MAIL给老师,我问:“是不是当我与儿子一起确认他真正的感觉与期望后,我直接表现对他的接纳、爱或重视,这样就可以了?”

崇建老师回复我:“大致上来说是的,当孩子真正感受到接纳、爱与重视,那便是成功联结了渴望。一般而言,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为当父母接纳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爱,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那便联结失败。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教育问题的大人在那一瞬间是否能有更一致性的表达。”

崇建老师慷慨而清晰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成功地转变为“一致性表达的大人”,在来往了几封邮件之后,我和儿子又爆发了激烈口角,他看起来很愤怒,我也激动得无法平复情绪,我知道我是爱儿子的,但愤怒扭曲了我的爱,让他无法感受我的爱。这时,脑中突然浮现崇建老师说的“联结渴望”,我怒气未消地走向儿子(这时早忘了5A),他则是带着一脸防卫式表情经过我的身旁。突然,我把双手搭在儿子的肩上,对他说:“妈妈爱你。”这画面应该很滑稽,我的脸上还写着不满,语气溢着怒意,这是相当“不一致”的表达。原以为儿子会甩开我的手,但是他没有,我感觉到他的肌肉开始放松,他脸上的冷漠瞬间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焦急、难过和受伤,这才是他真实的感受。原来,联结渴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即使是拙劣的表达,只要出于爱,还是能回应对爱的渴望的,其中只有效果好坏的差别罢了!

回头检视这次的经历,我发现与儿子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开始不满,我便感到愤怒,然后责备,争吵便如此展开。有了这层觉察,我开始练习跳过他的“观点”,先关注他的“感受”,允许、接纳他的愤怒(负向情绪),并带着爱去陪伴和聆听。在爱里,因受伤而生的愤怒会逐渐消融,这时,再沟通“观点”,身为父母应有的“教导”才真正起作用。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到现在为止,我仍是常常在半途便失败,例如:无法“暂时搁置”他的观点、不能接纳他的愤怒、耐心在他愤怒的语言中消失殆尽、急于要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跨越这些障碍,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现在,虽然偶尔可以顺畅地展开一致性的表达,但失败的案例仍是比成功的案例多出很多。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已消融了许多,因为我已接纳了自己的失败和不美好。我学会对自己慈悲,然后才能如我所愿地对他人慈悲。

感谢崇建老师,谨以此序记录我的改变,并以我的改变印证书中的一切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许多生命的真实改变。推荐序二 心静的力量中山女高语文教师/张辉诚

崇建和我同往南京演讲,途中他对我说:“也许你不相信,我感觉内心的能量越来越强大。”

虽然当时我并没有回答,但其实我内心很清楚,因为我确实感受过那种内在深厚而稳定的力量。

初次跟崇建见面是在桃园机场登机柜台前,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好友徐国能的学长,之前写了一篇自己在新加坡旅馆特地抽空观看学思达影片的心得文字,那时候学思达刚起步没多久,不少人对学思达表示怀疑,甚至冷嘲热讽,但是素昧平生的崇建已经这样写道:“张辉诚的演讲,我大部分都同意,只是由体制内教师说出来、做出来,我认为相当不容易……”初看此文,我心中很温暖。

即使如此,我还是怕生。

崇建很快就开始和我聊天,他的语气平和而稳定,不卑不亢,没有讨好,没有鄙视。他开始谈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也开始讲起我卑微的家庭、自卑的心态、压抑的情感,还有因自卑而形成充满攻击性的性格……崇建一边听着一边回应:“其实我们这种家庭长大的小孩都会这样……”我没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响应,我感到非常温暖。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崇建强调的“接纳”和“同理心”。他又讲起他如何接触萨提亚,如何改变他的教学与辅导,甚至改变他的生命。对话当中,我很快就看出崇建将萨提亚模式融入教育现场的开创性与珍贵性。

是的,感受和价值感非常重要。如果不注重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的话,常常会造成自伤而后伤人的局面;失去价值感,人生的内在动力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崇建曾在《麦田里的老师》一书中说起自己过去是如何不懂辅导学生、不懂处理自我情绪、不懂处理他人与自我的感受。他坦言自己是接触萨提亚后一步一步锻炼深化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可以安顿自己,又能安顿他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崇建这本书之珍贵,在于有理论,更有实践、技巧和方法。他在焦躁又充满冲突的世界中提供最简便的静心方式,让躁动的人们感受到平静与喜悦。推荐序三 心灵的主旋律——停顿嘉义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张淑媚

不论在教育界还是辅导界,他都是个奇特的存在。

他没有修过任何的教育学分,却不断地在为教育者分享他独创的作文教学;他没有拿过咨询师的证照,却一直在以萨提亚模式辅导青少年、家长以及老师,被许多人尊奉为心灵导师!我听过太多对他超乎寻常的赞美,“这场演讲是我大学两年中唯一全神贯注听的课”,“整场演讲我的眼睛一分一秒都没离开过他”,有学生更是直接称他为“神人”,这在所谓“难搞定”的年轻学子身上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场景。而主动为他写这篇序文,其实是不想让大家把他神化,所以我想先来个毁神运动……

记得有一回请他口试,他初到时一副完全不可侵犯的严肃模样。口试结束后的短暂闲聊中,得知前一晚他没怎么睡觉,只为看一场很感动的电影。我跟同事邀他一起去吃饭,他手舞足蹈地继续给我们讲这部电影,完全陶醉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这是崇建非常可爱的一面。

崇建这本书是一本萨提亚模式的实践书,也可以说是一本萨提亚专业指南书。说真的,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闲散地跷着二郎腿翻到哪页都可以开始读的书,而是一本得泡杯好茶,在一段宁静的时空里,预备好安适的心才能仔细品读的心灵书。在这本书里,阿建构筑了“姿态”“语气”“感受”“渴望”“正向好奇”与“停顿”六个环环相扣的脉络。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停顿”。我认为,“停顿”是崇建近年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灵性体悟对萨提亚模式所进行的独特诠释。“停顿”往往只是暂停对话,然而这种方式不但为对方的情绪创造了酝酿以及表达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调整姿态回归安稳的时间。“停顿”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暂停技巧,然而阿建在短短的停顿里可以迅速转化情绪进入宁静之中,让宁静的巨大能量推动着交谈向心灵深处前进。

对我来说,“停顿”很难,难的不是那几秒钟的中断,而是在那短暂的空白中如何安顿自己的尴尬与局促,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老师。我也试着热心跟学生分享,引领学生探索内在的冰山,用萨提亚模式主动积极地找学生谈心。即便清楚自己的不足,但是在强烈热情的推动下,我努力尝试并把过程记录下来,随后寄给崇建,他也在忙碌的空当多次给我书面回馈。他透过信件几次提醒我慢一点,多在自己的内心停顿。起初我不太明白,经历了几次挫折后,慢慢发现我之所以那么心急不是为了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这几年心底隐藏的寂寞,想从学生身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我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确该慢一点儿了,我提醒自己先更多地往里头探索,在联结别人之前,先找到接纳自己的办法。我尝试缓下脚步,开始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独处、一个人的旅行,试着与我的情绪面对面,细细品味一个人里头的孤单、难过、喜悦、自由与丰富。在停顿里接触情绪、联结自己内在的渴望,在停顿里看见自己的丰富与可能性。真是不容易呀!有时我做得到,有时又在匆忙中陷落。但是崇建的响应是“允许自己一时做不到,我知道你会朝着正向发展”。在助人的历程里,他就是静静地通过停顿,衍生出同理、等待与陪伴的态度,这不但是崇建从萨提亚模式转化出的助人姿态,也是他面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信念。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地转变:他把自己严肃刻板的性格转化为学习萨提亚模式的努力与坚持;他将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时光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沉稳;把自己长年的叛逆转化为对青少年的同理;将自己的冷寂转化为不受交谈对象影响的宁静。这样的崇建是自足的助人者,善于利用“停顿”在自我与他人之间顺畅流动,深入人心的波动却又回归自己的平静安稳。

期待这本书把“停顿”的心灵主旋律带给每一位读者,学习在“停顿”中聆听自己与别人的感受,在“停顿”所开展出的宁静中深深与他人联结!推荐序四 一把打开教育之门的心钥新加坡行知文教中心创办人/陈君宝

认识李崇建老师是通过许荣哲老师的推荐。那年我经常邀请许老师来新加坡演讲,许老师特别把他推荐给我。第一次邀请崇建老师给新加坡老师上课,是在2012年11月。我带了二十多位新加坡教师前往中国台湾学习,专门邀崇建老师给大家上课。

崇建老师的演说非常有魅力,内容也非常丰富。他用实际的例子让参与者进行演练,也分享掌控个人情绪的方法,这些对于老师们来说非常有用,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及教学中应用。如果更多老师、家长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套方法的话,更多孩子就会免于陷入无助与孤单中。

崇建老师第一次来新加坡演讲是2013年1月,之后的两年里,他陆续来了新加坡五次,每次都会演讲十几场,每场演讲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回馈。他的演讲包括了阅读、写作、品格教育及亲子教育,这些都是学校所重视的项目。崇建老师教育方法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结合了萨提亚模式及正向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一般老师比较少用的。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非常需要学习这套方法。

和崇建老师交流,既像是上了一堂心理学的课,又像是观看一出动人的电影,电影落幕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崇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效对话。崇建老师将理论结合实际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曾经遇过的状况,反思当时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甚至思考如果能重来一次,我又会怎么处理。亲临他的教学现场,观察他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如何正向地引导和赞赏孩子。

崇建老师让许许多多的新加坡老师和家长开始认识萨提亚模式,开始认识自己。家长和老师们把所学的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及教学上,受益良多。

崇建老师也让许许多多的学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对写作有了信心。为了进一步协助新加坡孩子掌握语文学习,崇建老师也义务担任了新加坡一所语文学校——耕读园的课程老师兼亲子教育顾问。

崇建老师的课如一盏心灯,照亮了黑暗世界的角落;如一把心钥,打开了幸福天堂的大门!谢谢他每一场精妙绝伦的演讲,让我和每一位听他演讲的家长和老师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他们都诚挚推荐台湾台中市何厝小学教师/王美智

执教鞭二十年,“班级经营”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一环,然而这两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处理部分孩子的状况,我开始有些困惑。明知这孩子“不对劲儿”,但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直到上了崇建老师的课、看了崇建老师的书,赫然发现,问题出在大人身上。

班上一位非常容易分心、无法自我控制的孩子在球赛的过程中精神完全不集中。教练气得直跳脚。孩子被换下场后一脸茫然。当下我让孩子做深呼吸提醒专注,并带他回想刚才球赛的情境,果然下一场比赛他的表现就大有好转;另一位孩子在家跟家长发生争执时,竟然跟妈妈说:“妈妈你可不可以跟我们老师一样,慢慢地跟我说、听我说……”;另有一位倔强任性的孩子能主动认错,事后如期交上罚写的作业。孩子从此就能彻底变好、变乖吗?当然不可能,但至少是个好的开始,父母、师长需要努力、成长的空间还很大。谢谢崇建老师让我有机会改变自己,并能对孩子发挥正向的影响力。心理工作者/李泓

看崇建老师与孩子们的故事,非常震撼。一位教师的内在可以如此宽广与定静。他身上仿佛有一种安定的魔法,让来到眼前的孩子,无论是生气、叛逆和抗拒都能在瞬息之间平静下来。

看崇建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也常常会湿了眼眶。我感动有人能够用如此简单却深沉的话语与孩子复杂的内在感受同在,给出一份看见,一份理解,一份欣赏。我仿佛听见孩子的心门啪啪啪地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一层又一层。

透过这本书,崇建老师将他的魔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脉络与概念,娓娓地带领读者贴近孩子,同时更是贴近自己,让内在的感受可以被好好表达,努力可以被好好欣赏,生命的价值与美可以被温暖地感知。

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知识,美好的爱,饱满地蕴藏在这本美好的书里。台湾台中市大鹏小学辅导主任/李秀美《心教》让心全然地展现了出来!崇建老师用实例将萨提亚模式更具体明确地呈现为脉络与对话,不但提供了孩子有效沟通的方式,也让爱如实的交融,更特别的是连大人也因此浸润在温暖中。教育者不再是身负重任、严肃的老师(师长),而是以温暖、自在、宁静的方式陪伴孩子欣赏生命风景的朋友。企业家/李宜隆

崇建是我小学同学,我们比邻而坐,对于他的成长与转变我有很深的感悟:原来人拥有的资源来自内在,学会取用资源,人就能够拥有巨大改变。我对于他从萨提亚模式转化出来的教育方式,深深赞叹与赞同,我认为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适用于企业,能给团队带来巨大的能量。台湾台中市大墩中学家长会副会长/林佩芬

一直以来,我认识的崇建就是一位心怀大爱,且可以带给周遭朋友无限温暖的人。崇建身上有股神奇的魔力,每每观摩他的写作、课程或是演讲,总是可以带回满满的能量。台湾台中市大秀小学辅导主任/翁秀如

聆听崇建老师的演讲是一种享受,可以与自己的内在联结。现场任何自愿分享的教养实例,老师总能通过三两句对话就令谈话者落泪,更神奇的是令一旁听讲的人也感同身受,心头一阵酸也红了眼眶,仿佛就是自己的例子浮上了台面。老师结合各家学派,和自己辅导孩子的经验,发展出与孩子谈话的要领,在方法和实例间穿梭自如,我却来不及把所有的重点记下。崇建老师的新作终于出版了,有了这本书,我们就能好好研究,精进自己与孩子谈话的质量。佳音英语南投分校班主任/张千珠(Jully)

亲子沟通需要方法。崇建的教育方法兼顾理论与实务,他能清楚明白所有父母亲的想法与孩子的需要。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见所有亲子与教育问题。书中娓娓道来的观念与故事定会对读者有所帮助。曙光文教机构执行长/张志

认识崇建老师已经八年,每次找崇建老师时,十之八九他都是在跟孩子与家长谈话。常常一等就要一小时以上,后来,就只能改以预约方式碰面了。阿建老师有一种独有的气质,气质的背后,是深厚的萨提亚模式心法,协助实现父母、教师与孩子联结的渴求。我也从崇建老师身上学习许多。我这八年来,不断向崇建学习,尝试将崇建对人的方式运用在教育机构中,发现同仁更具有向心力,互动的质量也更好了。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教授/彭雅玲

面对心灵的创伤,人们往往选择逃避、遗忘、压抑或愤怒等方式来遮蔽自己、保护自己。在讲求效率的当代社会,我们已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对话,以及与人沟通的耐性和能力。这书中一个个案例,没有艰涩难懂的术语,只有爱的关怀和正面的教育理念,可以治愈和抚慰人心,读完令人充满力量。台湾台中市大明小学教学组长/彭丽芝

我一直是崇建老师演讲的忠实听众。我在教育现场一次又一次看见老师运用萨提亚模式中的一致性与冰山模式关怀着无助的孩子、教师与家长。在崇建老师面前,我们的冰山都融化了。崇建老师有一种魅力,让人专注地听他说话;也具有一种魔力,让人们愿意与他分享;他还有一种活力,鼓励着我们面对自己。台湾台东县宝桑中学教师/杨惠如

2011年春天,邀请崇建与孩子们分享文学,崇建和班上最有状况的几个孩子对话,我第一次感受到爱原来可以如此宽广,孩子们的心自然变得柔软。崇建总是提醒我,要先懂得爱自己,才能有更大的能量爱学生,这几年体会甚多。《麦田里的老师》是过去那段时间处理孩子们棘手问题的“葵花宝典”,接下来这本书,相信我们可以从案例中揣摩更多!台湾台北市雨农小学教师/郑士凯

曾经,我一直好奇人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崇建老师启发了我对教育更开阔的观点以及更深层的体验。从过去着重目标导向、解决问题,转而选择接纳陪伴,我也确实感受到“冰山”所蕴含的能量。所谓的“爱与榜样”“温和而坚定”,有了具体的方向。照顾人的“感受与渴望”,对“人师”也有了新的诠释与实践。贞诚文教机构负责人之一/郑吉裕

与崇建认识三十余年,他是一位能帮人解压的导师。我与崇建同样从事课后教育,深深体悟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来自学生成长的环境与过程,大多细微不易觉察,和崇建书中许多的故事相同。崇建的书,让我尝试着用不同视界,以更宽阔的方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得到更好的教育质量。佳音英语溪湖分校班主任/卢进坤(Roger)

崇建是我的中学同学,三年前他应邀到高中演讲,结束后来家里看看老同学,并且叙旧。言谈间我向他请教,有关青春期的女儿,因观念差异,沟通不良导致关系紧张的窘境。他立刻与我分享看法,引领我理解与沟通,并立即进行角色扮演,当晚实践之后,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父女会心拥抱……日后渐入佳境。宜兰慈心华德福资深教师/谢易霖

做人,就是不断自我觉察,当老师,就对生命永远好奇,因为来到眼前的孩子,就是奥秘。崇建不仅是真诚的助人者,还是一名好作者,他笔下的生命交流既温暖又高度可读。这本充满故事的工具书,必能得到你的欣赏与共鸣。台湾台中市何厝小学校长/关紫心

如果说“与生命联结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好”,那么认识用真心说生命故事,以“正向响应”的互动点燃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热忱与初衷,时时散发有温暖与影响力的崇建老师,则应是人生的另一份不可多得的美好。“心教”是进一步将令人惊艳的“读心术”。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罗志仲

跟着崇建学习萨提亚模式后,我第一次有了“觉醒”的奇妙体验。过往积累的内在痛苦豁然而解,原来人可以这么轻松地活着。心变得柔软后,更有弹性、韧性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在教学上,“冰山”隐喻不仅可用于文本分析,也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挖掘出更深刻的内容。第1章 如何优雅地教出好孩子——尊重是教育的开始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是众多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理孩子的内在,觉察自己的姿态,不高高在上,不口是心非,是你与孩子的沟通最真诚的开始。拥抱孩子的坏情绪

2014年暑假特别闷热,几乎没有台风造访。

来造访我的多半是家长,询问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孩子询问如何跟父母相处,如何面对亲人过世,或者询问如何写一篇作文。其中有两位孩子的母亲先后来电,告诉我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了。我很为他们开心。他们过去曾处于困顿,那也是我少年时期曾有的经历,我陪着他们读书,仿佛陪伴少年的自己Tip 01。单亲少年

小柏是写作班的孩子,长相斯文英俊,行为谦恭有礼,平时很少说话,被称赞时,常流露腼腆的表情。但是当班上秩序吵闹时,他会主动要求同学安静,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一日小柏的妈妈来电,忧心忡忡地诉说小柏的处境:小柏变了,变成了令老师头痛的坏孩子。

妈妈再三向我强调:“你听得懂这意思吗?他功课已经滑落谷底,上课公然睡觉就算了,还破坏班上秩序,老师用了各种方式都拿他没办法。昨天学校打电话来,说这个孩子说话很呛人,在走廊上恶狠狠地瞪老师。我已经不在乎他的功课了,只要他品行好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爸爸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试着询问小柏的家庭状况Tip 02。

妈妈停顿了一下,难过地说:“我是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另外有家庭了。”“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好吗?”“他应该会生爸爸的气,没去找过爸爸。”妈妈费力地陈述家庭状况。我知道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很辛苦,何况管教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心力交瘁。

单亲的孩子,也是辛苦的。若是孩子能够符合主流价值——一般而言是功课表现,青春期就会比较少出现状况;若是无法符合主流价值,情绪又无法被人理解的话,状况就会比较多。

小柏向来尊重我,我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我答应小柏的妈妈,和他谈一谈学校发生的事。同时,我也鼓励妈妈请孩子多和父亲联系。同理孩子的内在

一个青少年顶撞老师,表示内在的愤怒压抑不了,以激烈的方式表达,有时也非他们所愿。孩子顶撞师长,显然不恰当,但是顶撞师长的现象,从三十年前就时有耳闻,只是现今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这个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我们正创造什么样的环境给孩子?

读者不妨设想,如何应对顶撞老师的孩子?谆谆教诲?严厉指责?曲意讨好?或者不在乎还是其他?

按照萨提亚模式的四种应对姿态,读者不妨检视自己过去的应对姿态,再检视自己可以如何更改惯性。

我选择的方式,是先同理孩子的内在,再导入规则讨论,让孩子学会负责任;若我是该校老师,我会执行规则,这是我的大方向。

小柏和我对谈时,一如既往地拘谨恭敬,坐在我面前,有一点儿不安。

我的身心放松,很专注地和小柏对坐Tip 03。

当我和孩子对话时,很少东拉西扯讲不重要的事,总是开门见山。这一次我直接和小柏聊单亲家庭Tip 04:“你妈妈告诉我,你爸妈离婚了,你和妈妈一起住。妈妈还提到你对爸爸有点儿生气,很久没和他联络了。”

小柏有点儿不自然,但表情很镇定。“我这样说,你会不舒服吗?”

小柏摇摇头。“你会紧张吗?”“会生我的气吗?”“会尴尬吗?”我缓慢地核对小柏情绪,小柏都对我摇摇头。Tip 05“我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我跟爸爸住在一起,因为妈妈选择和别人过生活,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生她的气,甚至很恨她。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单、生气,还有难过,只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无法和别人说这些。”

我停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下去,我想心灵与情绪的交流,都需要一点儿时间。“而且我的功课很差,无法达到老师和爸爸的要求。但是我没有胆量和学校对抗,只是常和爸爸吵架,我觉得自己很糟糕。这一段时间很难熬,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到二十几岁,我考上大学了,才有一点儿改变。”

提及这些往事,我心灵仍有深深感触,感觉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一路走来的确不易。小柏只是静静地聆听,一句话也没有说。“我知道你也是单亲的小孩,所以和你分享一些心情。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想,你也许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Tip 06小柏点点头。“谢谢!”我又停顿了一下。“你妈妈打电话来,主要是和我谈你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现在请她上来好吗?”(我和小柏在四楼谈话,妈妈在一楼等候。)

小柏也点点头。

我们三个人坐在了一起。

妈妈开始重新陈述学校里发生的事。可是她讲到一半时,很无奈地对我说:“你看这个孩子,只要教训他两句,他就不高兴,你看他那是什么表情。”

是什么表情呢?我转过头来,看见这个谦恭有礼、拥有天使脸庞的孩子听到妈妈的指责之后眼神带着冷漠、带着不屑和疏离的愤怒,桀骜不驯地看着天花板。

孩子被指责,显然会有所回应。我常告诉父母要给予孩子响应的空间,不要一味指导孩子。“小柏妈妈……”我停顿了一下。Tip 07“你希望他怎么响应呢?”我问。

妈妈听我这样说,似乎欲言又止。“他小学三年级,爸爸就不在身边了。没有爸爸的孩子,心里可能会很孤单,会有很多难过,也可能有很多的生气。但是谁能理解他的感受呢?当他做错事情,就必须面对很多道理与指责,但是谁能理解他?”Tip 08

当我说到此处,小柏的姿势依然没有变动,但是脸颊上已经流下两行泪水。小柏很安静地任由泪水滑落,并未掩饰自己的眼泪。Tip 09“你看过他这样流泪吗?”

小柏妈妈摇摇头,红了眼眶。“我知道你也很委屈。因为单亲妈妈带一个孩子并不容易,希望你不要自责,我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而已。”Tip 10

我转过身子,静静地看着小柏,小柏变换了姿势,频频以袖口擦拭泛滥的眼泪。我告诉小柏:“我也曾经不喜欢老师。老师是人,你也是人,身为一个人,我要让你知道,你可以不喜欢老师。”Tip 11让孩子学会负责

小柏听我说这句话,眼如泉涌,鼻腔也几乎塞住了。小柏将整个脸埋在衣服里面,委屈多时的情绪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我停顿下来Tip 12,让小柏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我深知一位父亲缺席的孩子心灵里面有多么压抑。这些情绪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一个背负自我与家人期待的男孩,可能也不允许自己难过,因为要表现得更坚强。

也许过了四十秒,或者一分钟,我才再次以沉静且支持的语气说:“小柏,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可以对老师不礼貌。你知道吗?”Tip 13

这是在教导小柏。我希望选择“对”的时机进行教育,才不会白费力气。

小柏的眼泪、鼻涕不断流淌到衣服里面,可见他心中深埋着多少难过!即使如此,小柏还是给了我响应,他对我点点头说:“我知道。”

我又停顿了片刻。“学校打电话来了,说你用那样的态度对待老师,这是校规不允许的,事情听起来有一些棘手,你看应该怎么面对?”

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教育者,只是个陪伴的人。Tip 14

小柏是个勇敢的男孩。他虽然很难过,但是依然抬起头来,很认真地对我说:“我明天会去跟老师道歉。”“即使道歉,学校也可能会处罚你。你能接受吗?”Tip 15

小柏认真地对我点头。

我深吸了一口气,因为孩子很真诚,也很有勇气,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很好奇,你怎么能这么勇敢,愿意向老师道歉,也愿意接受处罚?”Tip 16

小柏听了我的问话,很久都没有回应,我猜他也没有准确的答案吧!过了一段时间,他才缓缓地跟我说:“因为我做错了。”

我回过头来,跟妈妈说:“你儿子很懂事,不是吗?”

我猜妈妈此刻内心应该很复杂吧,也许放松了许多,她说:“他比较听你的话啦!”

我的想法不只是这样,也许孩子真的比较听我的话,但我面对孩子的方式,也许也和一般人不一样吧!小柏的成长

那次以后,每周我和小柏都会有一小段对话,关心他的学校生活,和他聊聊心中的想法。不过,小柏是个不多话的孩子,我需要更耐心地等待,也就是需要停顿。

在这段时间,妈妈希望我能关注他的功课。我在征得小柏同意之后,关注了他的读书情况。我和他讨论读书的进度,但我感觉小柏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很强,我想,帮助他建立规矩,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努力,帮助他设定成合理的目标,以此来建立他的自我价值。

小柏不仅是个上进的孩子,也是个重感情的孩子。他后来搬家了,写作班的课程也结束了,我们便较少见面了。他曾经利用周六的时间,独自乘一小时的公交车来看望我。我记得有一次他乘车迷路了,费了好大工夫才和我碰面,我很感动。

小柏依然话不多,简单和我分享了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和爸爸有联络了,暑假会去爸爸家小住,也会分享一些想法。在学校方面,他表示虽然有些科目很无趣,还有些老师的说话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令他不舒服,但是他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

中秋节前夕,他和妈妈一起来给我送柚子,碰巧我不在学校。当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依旧腼腆,依然不多话,告诉我自己考上了最理想的高中。

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我为他感到高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走过了一段风暴的历程。当我挂了电话之后,脑海里浮现最鲜明的印象是他刚上中学一年级时,怒呛了老师之后我们三人的那一场谈话。我相信,他的坦诚与勇气将是他以后最大的财富。心教法则Tip 01 每当提到孩子的叛逆,我都会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因此我也常邀请父母联系自己的经历,这样便容易同理孩子,教育也会变得比较简单了。Tip 02 面对孩子的问题,身为一个教师,我会以简单且尊重家长的方式,了解家庭的图像。比如我询问:“爸爸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事实上我是在探索家庭动力,从而获取信息来帮助孩子。Tip 03 要与孩子或学生沟通,我通常邀请父母:先整理自己的姿态,安顿自己的内在,尽量以沉静安稳的语气谈话。Tip 04 当我和孩子对话,有时候会直接切入感受,有时候会以一个事件为契机。当时我脑海里面,直接联想的是“单亲”,因此以此事件切入对话。Tip 05 交谈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与父母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因此切入感受的问话已经成为我的对话习惯。但是当询问他人感受时,一般人常找不到感受,因此我建议老师,以“正向的好奇,封闭的选项”进行对话。虽然有时候我以封闭的选项询问,孩子也不一定能够联系到自己的感受。但我常邀请老师将这样的方式内化成一种问话的习惯。Tip 06 当我开启自己,便是要展现更大的同理心,我视为展现“接纳”的一部分,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处境。当老师开启自己,若是一种接纳,那就不会隐含着“策略”。“策略”的意思,是这样的谈话仅是一种计策,或是一种暗示,背后期待孩子有所开放与响应。当老师开启自己,最需要注意的是,切莫以为孩子的内在与自己相同,而对孩子说:“所以我知道你也是孤单的……”如此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暴力。Tip 07 我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停顿,比如语气、等待对话、处理事件、语言与语言之间……因此可以在文章中发现,我罗列了很多的“停顿”时刻。Tip 08 我认为教育与沟通的简便路径便是从“感受”导入,因此切入感受,成为我对话的主要“脉络”。Tip 09 此处我仅仅和母亲谈到单亲孩子的内心处境,小柏的感受便被开启了。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此刻我的姿态和语气是至关重要的。Tip 10 让母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要同理母亲的感受,母亲才会感到被支持。Tip 11 从观点进入深层的感受:接纳。Tip 12 我将停顿划上粗体字,强调其重要性。Tip 13 联结了深层感受,也同时指明了规则。Tip 14 以好奇的问话,让孩子意识到问题。Tip 15 让孩子学习负责,尊重规则,是我很坚持的教育脉络。我前面已经传达了“界线”: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能对老师不礼貌。此处的问话探索他如何面对“责任”,他的内在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他厘清,给予支持,并且协助他负责任。Tip 16 当孩子愿意负责任,出现了正向的选择,我通常以“积极的好奇”,让孩子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让孩子接收到支持信息

2014年明槿的妈妈来电,告知我明槿上大学的消息,我为明槿感到高兴,那是她喜欢的大学及科系。

明槿今年十八岁了,即将迈入新的求学阶段,回首陪伴明槿成长的岁月,许多画面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那是她认真走过青春期的印记。

那是明槿十五岁的事,当时,她沉湎于电脑世界,功课极速下滑。她犹豫了许久,才在妈妈的鼓励下找我帮忙。当时她聊了自己的处境,决定要好好读书,一周至两周和我碰一次面,讨论读书进度与生活状态。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寒凉的黄昏。天色早早黯淡下来,讲座结束后,我匆匆驱车赶赴明槿家,载她到写作班讨论功课。时间进入秋冬之交,车窗外呼呼掠过的冷风,让人感觉季节的转换,那是时光齿轮的层层更迭。我对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情有独钟,让我怀念年幼的时光,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生起一炉炭火,如此温暖又如此幸福。

因明槿自幼丧父,我心怜爱,便时常记挂她,此景此情,不知她是否与我有相同的感受。

车即将抵达明槿家,我却联系不到她,家中电话与手机都无人接听。

当我返抵自己的书房,明槿妈妈来电:“崇建老师,我女儿今天跟你有约吗?”“有啊!我刚刚去你家,但是没有接到她。”“我在公司加班。”妈妈说到这儿,叹了口气,语气相当无奈:“我觉得很沮丧,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我记得她今天跟你有约。她却说没有,跑出去玩了。”

我只是静静地听着,回应以简单而具备支持性的语言。窗外的世界依然繁华,冷风逐渐令人萧瑟,亚热带的冬天已经来临了,我的书房温暖而宁静,但并非人人都如我一般的感受这份冬日来临的静谧。

挂了电话之后,我检视自己的内在,一如往常的平静Tip 01,多年以来带孩子的经验,让我深知陪伴孩子成长要看成长的脉络,不应局限在孩子一时的表现。Tip 02

与此同时,需要家长给予父母深深的支持。

明槿大概看到了未接来电,随后打电话给我,问我找她有什么事情。“我们今天晚上有约,你忘记了吗?”“噢,我忘记了。”明槿讲得很轻松。“那我们改约下星期天吧!”我思索了一下,敲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晚上七点,好吗?”“噢,好的。”明槿答应得很干脆。“你会记得吗?需要前一天提醒你吗?”我一边讲电话,一边思索可以为约定做些什么。“不用了,这一次我会记得。”明槿很肯定地回答。“那就好。”既然不能见面谈话了,我便在电话里顺便问问她这周的学习情况。“还好。”明槿的回应很简单。“还好的意思是?”我追问,因为我并不了解她读书的状况。“嗯,就是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就是读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读。”明槿的解释有点勉强而模糊。“需要什么帮忙吗?”“不用了,没有问题。”“那好。下个礼拜碰面再说吧!”

这是我记忆中的简单对话,当孩子未履行承诺时,我既想关心她的状况,又不想咄咄逼人,只是进行简单的关心与询问。因为孩子一旦违反承诺,内心往往复杂而敏感,一则内在潜藏着对自己的批判,一则又想在师长面前维持尊严。

我的角色是什么呢?我想给予她支持,她才有力量继续下去。

当我要挂电话了,明槿在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似乎有话想说。我停顿了好一会儿,才听见明槿小心谨慎地说:“我有一件事想问你。”“你说。”我鼓励她。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大概有一两秒的时间,明槿开口了:“崇建,我最近正在玩一款电脑游戏,但是家里的电脑坏了,你补习班的电脑可以借我用用吗?”

当明槿提到玩电脑游戏的那刻,我察觉心中有生气的情绪。Tip 03

我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便转化了。Tip 04

我心中的念头流转迅速,深知自己心灵要更宽容,才能陪伴明槿面对困难。

我决定答应明槿,因为讨论功课的地点在写作班,我琢磨着周日讨论完功课后,让她玩儿一会儿电脑。“下礼拜天我们不是在写作班讨论功课吗?结束后,电脑借给你用吧!你打完游戏之后,我送你回去。好吗?”“不行!破关的期限到星期四,礼拜天就来不及了。”明槿迅速否决了。

借不借电脑给明槿,不是我考虑的重点。我意识到明槿对电脑的痴迷,即便快考试了,她似乎仍无法自拔。我也曾经是这样的青少年,沉迷于电动玩具,尤其是我越感到焦虑,便越想玩电动游戏,伴随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悔恨情绪。想让孩子戒掉玩电动游戏的瘾,我认为不能从表象的限制着手,而是要启动人的“渴望”,才能有所成效。Tip 05

和明槿讲电话的瞬间,我脑中思绪迅速流淌,无法做出严谨的判断,只是凭借直觉对话,上述的思索只是事后的总结。但我知道,我内在有一个信念:我愿意陪伴这个孩子,即使时间长一点儿也无所谓。“写作班的电脑借你吧!”我停顿了一下,语气平缓地说,“周一到周四你都可以使用。我平常不在写作班,但你随时可以使用电脑,我会跟会计先说明,这样好吗?”

明槿听了我的回答,大概出乎她的意料吧!电话那头安静无响应,我也静静地等待她。

过了几秒钟的样子明槿响应我了,声调明显降了下来,带着些微颤问:“崇建……你有没有觉得我很不应该?”

听明槿这么一说,我愣住了,不太明白她想要说什么。“我不懂你的意思。”我想确认她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槿仿佛先深呼吸一口气,才缓缓说:“我都没念书,还跟你借电脑,你会不会觉得我很不应该?”

我至今仍然记得,明槿诚恳的自白让我感觉到一种莫大的宁静。我常有细微的感受,当两人内在真诚沟通,心灵便会出现这样的宁静感觉。

明槿这样问我时,我体会了教育者的信念: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份“善、美、真”。教育的重点不只是教导孩子要如此,而是如何启发孩子的本性。有时候教育者的急切,反而打压了孩子的本性。

我平静而诚恳地回应她:“是呀!我觉得你很不应该。”

明槿问我:“你觉得我不应该,为什么还要借我电脑?”

我又停顿下来了,相信她也感到一种静谧,那种安静不会让人感到尴尬。“明槿,我也曾经是你。我也是那个想玩游戏不想面对学业的少年,我的内心充满痛苦。也许你对自己很失望吧?或者也有生气吧!你知道吗?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少年,深深为此痛苦过。”当我说到这儿,又稍微停顿了两三秒,然后缓慢而认真地告诉她:“因为我很爱你,我答应要陪你到高中毕业,你才刚刚读高三,我想慢慢来吧!”

我听见电话那一头传来吸鼻子的声音,我想明槿落泪了吧,我只是静静地等着。明槿哽咽着对我说了句“谢谢!”就将电话挂了。

后来,明槿并没有到写作班借电脑。

很多人听我讲明槿的故事,纷纷问我当时的想法,是否知道这样做明槿就会改变?就不会再来借电脑?我是不是下了一个赌注?或者在暗示明槿?

其实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只是单纯地想要陪伴她,走这一段历程而已。明槿最后没来借电脑,并非我预期的状况。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很少讲求策略,也避免给予任何暗示。对我而言,暗示如同暧昧沟通。只有诚恳直接的沟通,才能表达我的信息,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者本身就是策略的一部分,言行一致的展现,便是最好的教育策略。

到了周日,明槿准时带着功课赴约了。

我并未和明槿谈论电脑的事,仅是谈论她的功课与生活。随着考试的日子临近,明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有一段期间,我常带着孩子读书,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眼前的成绩,但很多的家长误解我的目标。设想一个孩子,能接触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爱人与被爱,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须担心孩子的功课呢?心教法则Tip 01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常邀请大人检视自己内在的状态,若是能达到平静,则是最好的沟通状态。Tip 02 理解积极好奇心的重要性。Tip 03 若不能觉察生气的情绪,沟通不易顺畅,常会卡住。若能觉察生气的情绪,是转化情绪的第一步骤。Tip 04 转化的方式,在情感教育一章有详尽解释,若能时常练习,转化的速度便比较快速。Tip 05 这是教育的目标之一。避免以爱的名义等价交换“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在一个繁华商场的橱窗前,一个年轻的妈妈拿着大包小包,对着小男孩发脾气。

在橱窗前怄气的小男孩与橱窗内小火车浮起笑脸的托马斯两种表情相映成趣。小男孩显然很生气,因为他的期待没有被满足,他觉得妈妈可能“不爱他”。就这样,母子俩在店门口僵持着。

我见了这幕,觉得孩子真是可爱,他们常执着地想要某个东西,展现他们的意志力。其实,孩子的执着是一种意志力的展现,大人若能将此资源引导至好的方向,便会看见孩子的成长。

送我离开的社工小莉,忍不住想要安慰孩子,主动蹲下来,拉着小男孩的手问:“你很想要买托马斯火车吗?”

小男孩点点头,脸上挂着泪。“妈妈不买给你吗?”

小男孩又点点头。“你是不是很生气呢?”

小男孩停了一下,再次点头。“姐姐知道你很生气。”小莉声音很缓慢,带着安抚的力量,同理了这个小男孩。

小男孩别扭的神情一瞬间松开了,眼泪夺眶而出。此刻小男孩的眼泪是失落之后被理解的眼泪,小莉只是静静地等待,接纳小男孩的失落。

小莉从包包中掏出卫生纸,帮他擦拭鼻涕,慢慢地跟他说:“姐姐知道你很难过。”

他大概呛到了,不停咳嗽,小莉只是温柔地帮他擦拭,他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了。“小弟弟,谢谢你跟姐姐说,你很勇敢啊!拿不到托马斯火车,一定很生气,也很难过吧?”小莉很有耐心地安慰男孩。

小男孩点点头。小莉牵起小男孩的手,交给束手无策的妈妈。妈妈对着小莉开始抱怨小男孩很倔强,常常不听话之类的。“小孩子都是这样!但是千万别说不爱他们!这样对小孩不好呢!”小莉是我的学员,学得很快,又有社会工作者的热情,在街头展现了她刚刚所学的知识。

爱是无价的,也是无法衡量的,是一种天生的本性与需求,因此大人千万不要用“爱”与“不爱”要挟孩子,那会适得其反。

用爱绑架、恐吓或者伤害孩子,的确是不好的,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千万不能以满足期待的方式证明爱

明槿的妈妈打电话来,提到明槿要零用钱的事。

妈妈说,每个月她都会给明槿零用钱,但明槿有时额外向她要钱,有些需求她不认同,可是又不知如何处理。这一次明槿向她要钱打算买一套书,被她拒绝了。明槿很愤怒地对她说:“你根本不爱我。”

明槿妈妈很有原则,不给女儿过多的零用钱。但是怎么办呢?孩子以此来判断父母爱与不爱?“爱”此时只是一个名词,仿佛成为绑架的工具。“让我跟她说吧!你不容易说明白。”我对明槿妈妈说。

和明槿见面时,我开门见山地说:“妈妈说,你向她要钱买书。”

明槿听我这样说,脸立刻扭到旁边,看得出她很生气。“听到我这样说,你生气了吗?”我从孩子的表情,核对她的感受。“她干吗这样跟你说!”明槿不看我,脸依旧扭向旁边。“嗯。”我停顿了几秒钟,开始跟明槿说道理:“妈妈平常已经给过你零用钱,我认为妈妈不再给你钱,并不是她不爱你。妈妈没有给你钱,是没有满足你的期待,但并不是不爱你,我只是想让你知道,这是两件事。”

我很少对孩子说教,因为大部分孩子很抵触说教,说了也不容易达成教育的目的。但我依然会说道理,因为我是老师,期望能透过说理,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道理就是把观点灌输给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时简洁不啰唆是最好的状态。但我也明白,当孩子处在失落与愤怒的情绪中时,进行说教,孩子很难听进去。明槿也听不进去,当我这样对她说明“爱”与“期待”,她依旧保持别过头去的姿态,不想理会我说的话。

我若是她的父母,我会在说完道理之后,静静地离开,允许她表达生气;或者更进一步,同理她生气与失落的感受,照顾她的心灵,让她感受父母愿意陪伴。

明槿从小失去父亲,也许因为父爱的缺失,以至于她一旦触碰到未满足的期待,内心便重新唤醒她缺憾的伤痛。有时她会因为母亲帮妹妹的忙,而觉得母亲只在乎妹妹,对母亲生气很长一段时间。

我决定和明槿谈谈这件事,谈话的重点是:如何让她了解爱,并且感受自己被爱,让她明白期待失落与爱的关系。

当时我带明槿学习已经两年多了,两年以来我们逐渐熟悉,像朋友一样交谈,但我从未买过礼物送她,事实上我很少送人礼物。我很鼓励孩子阅读,也很关心她,我愿意送这套书给她。我想借由一份礼物,传达一份爱,也要传达一份关于爱与期待的辩证。“妈妈固定给你零用钱了,我觉得你可以存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额外再跟妈妈拿钱。这套书我送给你吧!当成我送你的礼物,但是你得自己去买,不需要跟妈妈说了。”说着我把钱递给她。

明槿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对这个结果感觉很惊讶,立时回过头来,带着困惑问我:“你说我不需要额外要钱,那你为什么还要给我钱?”

我安静地看着她,停顿了一会儿,对她说:“你爸爸很早就过世了,也许你常想念爸爸的爱,也许你有未满足的期待。我曾经告诉你,我很关心你爱你,此时也可以满足你对这套书的期待。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爱’和‘期待’并不一样,并不是期待被满足,就是被爱了,也不是期待未被满足,就是不被爱。”

我的话触动了明槿,明槿并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落泪。

后来,明槿妈妈说,很长一段时间明槿都没有向她要钱,问我是怎么跟明槿谈的。

我很难将这件事说清楚,一般人们为了表示爱孩子,去满足孩子的期待,往往是宠孩子而不自知。因此当我决定要送书给明槿时,便打算跟她谈爱与期待的主题,而非以满足她的期待(给钱)证明爱——那将一辈子也证明不完,孩子也不容易因此成长。再多一点耐心也无妨

那是一个冬夜,我在写作班和家长们交流了很长时间,等结束之后,才发现手机上有好几个未接来电,我点开一看,都是明槿的妈妈打来的。

原来明槿和妹妹吵架了,妈妈束手无策。姊妹吵架是寻常小事,但这次姊妹俩为了电脑,竟然大打出手,妈妈当时仍在加班。妹妹偷袭得手后,把房间反锁不出来。愤怒的明槿横了心肠,锁住家中大门,拿着菜刀,打算破门而入,想教训令她难堪的妹妹。

我驱车到明槿家,只见明槿妈妈站在大门口,既无奈又焦急。她刚下班回家,却被明槿锁在了门外,她隔着窗户呼唤明槿,而明槿只是冷冷地响应,却不愿意打开家门,一心只想打开妹妹的房门。妹妹噤声躲在房间里面。这局面已经僵持两个小时了。

我透过窗户往内看,看见被愤怒吞噬的明槿,表情狼狈地对房门发火,拿着刀砍着、锯着、凿着、捅着,用各种手段对付房门,锁旁已经破了一个小洞,明槿透过小洞窥探妹妹房间的状况。“明槿。”我拍打着窗户,隔窗呼唤她的名字。

明槿丝毫没有改变行动,既没有答应我,也没有转过头来,更没有停止动作。“明槿,我是崇建。”我很缓慢地呼唤她。

明槿停止了窥探房内的动作,对着房门一阵猛凿。“明槿,我是崇建。把刀子放下来。我不要你这样,这样会伤害自己。”我说话仍然缓慢。“我不要!”明槿维持原来的姿势咆哮,头并未转过来,在愤怒的咆哮中,带着悲伤的眼泪,“反正也没人爱我,妈妈只爱妹妹。”“你们两个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怎么会不爱你?”明槿妈妈在窗边插话,试图让明槿了解实情。

我示意妈妈别说了。

因为妈妈内心一定很委屈吧!委屈的人此时解释,只会让另一个委屈的人衍生更多情绪。“明槿,把刀子放下来。我不要你伤害自己。”

我一句一句地说,明槿没有再回应,只是专注地捣着妹妹的房门。

时间不断地流逝,夜渐渐地深了,明槿依旧紧锁大门,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这一段期间,她时而在客厅里踱步,时而对着妹妹的房门猛砍。我和明槿妈妈坐在门外,感受到妈妈的无助,因为单亲妈妈面对此种处境,真不知如何是好。

我只能安静等待,并且断断续续地对明槿表达关心,要她将房门开启。我思索的并不是让明槿开门,这道门迟早会打开,而是明槿心灵的门该如何开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