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8:16:2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奥运传奇

奥运传奇试读:

内容提要

讲述奥运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是奥林匹克历史上尚不为人们熟知却又值得记住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曾经做出了现代奥运历程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和“最……”他们都为全人类的奥林匹克理想付出过艰辛的努力。本书陆续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大家在奥运年里一起分享那一个个饱含奥林匹克人性光辉的经典时刻。

第一章 国外体坛传奇

法国的“体坛阿兰-德龙”:没拿到奥运金牌是种宿命

71岁的米歇尔·雅齐看上去一点不像他年纪对应的那般苍老。通过和他谈话不难发现,这位古稀老者心态像孩子般年轻。如果说岁月留痕的话,那么,过往的时光也仅指雅齐独一无二的回忆和感慨了,其中更多传达的还是一种游离于沧桑之外的乐观与豁达。【移民传奇】

TITAN:在法国,很多人都把你当作田径界的阿兰·德龙?

雅齐:(笑)在我看来这是对我的一种厚爱。毕竟,田径不是表演,很难获得同样的声誉。不过,这个称谓还是让我很受用的,要知道阿兰·德龙也是我的朋友。我对他很了解,他根本就不喜欢体育,尤其是田径。对了,他只喜欢拳击,在他的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出演过一部电影,其中就完全是拳击的故事。

TITAN:在中国,阿兰·德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米歇尔·雅齐却几乎没有人知道……

雅齐:(好奇的表情)是吗?他在中国是一个知名人物?我一直认为我俩的区别只是职业不同。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如果从20岁开始的话,甚至可以一直持续到60岁、70岁或者更久,阿兰·德龙就是如此。可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却非常短暂,一个田径运动员如果从18岁开始的话,到30岁就差不多结束了。正因如此,虽然很多年前在法国我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我了。(转过身,看了看周围,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纷纷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个活跃的老人。另外一张桌子上,一个40多岁的女士却用惊喜的口气喊出了声:“米歇尔·雅齐!”老人得意地转回头)我很清楚,在体育圈之外,25岁以下的人不会认识我的。

TITAN:谈一下您传奇的生涯吧。作为一个波兰后裔,您的童年很艰难……

雅齐:是的,从我的祖父那一辈开始,我们就定居法国。我们住在法国北方,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都是矿工。在我记忆中,我年幼时对于未来的唯一设想就是继续作矿工,这差不多也是我当时的唯一选择。然而,我的母亲决心摆脱那种艰辛的生活状态,她只身到巴黎打工,等到我14岁的时候,她把我接到了巴黎。当时我刚初中毕业,在一家打印店找到了一份临时工。那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TITAN:从一个临时工到职业运动员,中间肯定充满曲折。

雅齐:确实,那时候我们的生活非常拮据,就像很多移民家庭一样,我们住在巴黎郊外。那个街区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足球,而我的田径生涯其实就是从足球起步的。对,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足球,而且,在足球中展现出了自己的运动天分,很快就进入了当地一家俱乐部。那时候,俱乐部给最优秀的十几个球员提供一整套运动服,在当时那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对于贫穷人家而言当然也是可望不可求的奢侈消费。

TITAN:那您又是怎样从足球转行到田径的呢?

雅齐:纯属巧合,有一次法国全国长跑比赛举行前,我们的俱乐部报名参赛。我作为整个俱乐部里速度和耐力都最好的球员,理所当然地被选中了。俱乐部负责人不断告诫我们,说你们没经过专业训练,一定不要逞强。幸运的是,我不仅在巴黎大区获得了冠军,紧接着又在全法国比赛中夺冠。这就像俗话所说的,“胃口是吃出来的”,这些成功极大激发了我,之后我就顺利投身了田径运动之中。

法国的“体坛阿兰-德龙”:没拿到奥运金牌是种宿命(2)

TITAN: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你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

雅齐:没有,在成为职业田径运动员之前,我只是每周进行两次长跑锻炼,基本只能算是锻炼身体,此外没有任何额外训练。从1956年开始,我入选了法国国家田径队。在那里,作为800米、1500米和5000米最好的选手,我有了专门的教练,他教会我很多东西。

TITAN:在法国传奇般涌现之后,您进军欧洲和世界田坛的道路也一帆风顺吗?

雅齐:我在法国国内可谓顺风顺水,刚一出道就获得了法国中长跑少年组冠军,接着是青年组冠军。1956年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那是在墨尔本,和其他高手同场较量,我由于缺乏系统训练造成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而且当时我只有20岁,没有任何大赛经验,在第一场小组赛就被淘汰了!也正是那次惨败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个世界级运动员,需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和准备。

TITAN:那时,您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否产生过怀疑,是否后悔选择田径作为职业?

雅齐:的确,猛然间我发现田径并非想象的容易。不过,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做这样的尝试也没有任何害处,而且我完全可以选择重新开始。于是,我对自己并没有格外的压力,一切顺其自然。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功都是水到渠成的。老实说,我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系统规划,基本上都是根据每一步的成绩决定下一步的打算。【《队报》情结】

TITAN:在墨尔本奥运会之后,您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低谷,法国《队报》为此还专门展开了一次“拯救米歇尔·雅齐行动”……

雅齐:当时的《队报》就具备了足够的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张报纸,同时还是一个体育赛事的组织者。《队报》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人物,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涌现的。第一号人物是高代,第二号人物就是梅耶尔,也就是后者发起了所谓的拯救米歇尔·雅齐行动。那时候田径的重要性不像现在这样被忽略,一个简单的对比,当时足球报道往往只有1个版面,而田径有3个,现在足球有6到7个,田径连半个都没法保证了。

TITAN:能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吗?

雅齐:那是1958年,初次奥运会征战的失败让我对田径产生了厌倦心理,当时我已结婚并有了孩子,我想要找份工作承担起作为家庭支柱的责任。当时的《队报》主编梅耶尔在和《队报》其他负责人简单沟通之后发起了这个行动,具体地说,是对于我的两项帮助:首先,我被这家报纸雇用为工人;紧接着,我的母亲也被安排到《队报》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全家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我也有了更多时间和自由投入专业训练和比赛。不过,我并不只是一个挂名的工人,我必须在完成分内工作之余再进行训练和比赛!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说服了我母亲支持我在田径上发展下去,并且给我提供了不少专业上的建议。

TITAN:也就是说,你不仅熟悉《队报》的历史,恰恰是他们的支持让你取得了日后的成功……

雅齐:是的,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队报》不是一张单纯的报纸,他们创办了欧洲冠军杯足球赛。那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时代,《队报》不但创办了环法这样的比赛,同时,还创办了其他很多赛事,比如欧洲田径锦标赛乃至于后来的世界田径锦标赛都是梅耶尔发起创办的。所以,在法国乃至于整个欧洲,梅耶尔不是被当作一个报人,而是被誉为“田径教父”。

法国的“体坛阿兰-德龙”:没拿到奥运金牌是种宿命(3)

TITAN:这个拯救行动很快取得了效果,1960年您已经成了法国乃至于世界上最好的1500米运动员了。

雅齐:是的,那是罗马奥运会的时候,我在《队报》已经工作了两年。那一年我获得了欧洲冠军,参加了40场比赛,获得了40次冠军,打破了30多项法国纪录、欧洲纪录和世界纪录。唯一一次不是冠军是在罗马奥运会的时候,按照我自己的状态,我预计自己的排名应该是在第4或第5,可起跑之后我状态非常好,居然一下子就拿到了第2,距离冠军也只有一步之遥。这是疯狂的一年,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TITAN:三次“王中王”也是你职业生涯的顶峰,那标志着您进入了法国体育名人堂。

雅齐:不错,《队报》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很多支持,但也曾一点不留情面的给予过我抨击。那是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那里的场地湿滑,我一点也不适应。他们对我在1500米和5000米的选择上提出质疑,并不惜篇幅进行指责,这给我造成了很大压力。【无冕之王】

TITAN:那么1964年奥运会您为什么选择了5000米,而放弃了胜券在握的1500米?

雅齐:由于赛程的原因,参加两项比赛完全不可能。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我选择了5000米,在这个项目上获得冠军曾是我的一个梦想,而1500米是我最拿手的,也是最有可能获得冠军的项目,自信的我选择了挑战从而放弃了1500米。在当时,1500米中主要的竞争对手我都曾战胜过,而且在一年之后,所有高手都参加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又打败了所有人,可惜这和奥运金牌相比晚了整整一年。

TITAN:称霸了10年却没有一块奥运金牌,难道一点也不遗憾?

雅齐:这就像一种宿命,在一支军队中,有的人是战士,有的人是将军,而我就像一个战士,永远都没法成为奥运战场上的将军。是的,我完全有能力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如果我把这块金牌当作自己的目标的话,尽管这没有成为现实。我对此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至少在法国国内,我所获得的拥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就算是在那次奥运会之后,即使包括《队报》在内的媒体对于我倍加指责,还是有无数人到机场迎接我,就像欢迎一个凯旋的英雄。而那之后只要有我参加的比赛就必然满场,大家都欢呼我的名字。

TITAN:您从来没有想过担任田径教练,把经验传送给年轻后辈,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雅齐:事实上,我带过几个运动员,其中有一个获得了1500米和5000米的欧洲冠军,不过这都已经是20年之前的事情了。我现在仍然担任一家田径俱乐部的主席。我始终认为,相比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教练这个职业并不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职业。

柏林奥运中国代表团仍有一人健在百岁老人情牵奥运

在北京西五环外一个叫做模式口的古街,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式建筑的顶楼里,参加过1936年奥运会的97岁老人郭洁坐在家中,等待着来自东北家乡人的到访。在敲开老人房门前,我们与读者一样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平常心·奥运老人沉寂多年

面色红润、身材魁梧的老者站到我们面前时,记者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会有97岁,给人的感觉也就70岁左右。郭老也许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开玩笑说自己以前“82”现在“73”了(指身高),老人的幽默让彼此间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提起旧中国参与的奥运会,刘长春是个响亮的名字,也是辽宁人和东北大学的骄傲。不过,见到我们,同样是辽宁人的郭老高兴地告诉我们,他的老家是大连营城子,本报记者和东北大学一行人因此和老人的交谈更加顺畅。

在参加过1936年奥运会的队员中,郭老是惟一健在的,不过,这么多年,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老人是低调的,尤其是在媒体面前。“这次很不一样,因为你们是家乡的媒体是母校的人,都是我的亲人。”郭老深情地说。

我们也很庆幸,能够和这样一位世纪老人面对面,话语中多少还有些乡音未改,在家乡人面前,低调的老人不再沉默,打开了话匣子……

爱国心·改名代表辽宁参赛

提起70多年前的往事,老人感慨万千。郭老说,当年,他的文化课学习很好,被保送到旅顺二中,他就是在那时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郭老的原名并不叫郭洁,而是叫郭清荣。因为1932年成立的伪满洲国不允许他们代表东北参加翌年的全国运动会。为了避开日本人的注意,“郭清荣”偷偷请假10天,去北京报名,在比赛的名册上,名字已经改为了“郭洁”。在他的运动背心上,也自豪地印上了“辽宁”两个字。

同乡心·结缘刘长春同训练

在郭老改名参赛的那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孤身一人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当时,我还在旅顺二中,没能和后来的好友刘长春一起前往奥运赛场。可是,当刘长春回来后,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参加奥运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从1934年开始,郭洁和刘长春一起练习体育,当时两人在迁校北京的东北大学里住。条件虽然艰苦,但奥运梦想并没改变,也正是凭借着这样执著的精神,1936年年初,郭洁在柏林奥运会选拔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铁饼第一名、全能第三名的成绩,参加奥运会已经不再是梦想。

奥运心·柏林奥运空抱憾

1936年6月26日,上海招商局码头,意大利“康悌凡第号”邮船即将起锚,139人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将搭乘该船开赴威尼斯,终点是8月1日举办开幕式的德国柏林。“一件蓝色西装,左前胸口袋那里绣着金黄色的五环标志,上面是英文CHINA,下面是‘中华’两个字,非常精神的。”虽然事隔72年,郭老提起当年那一幕仍历历在目。郭老说:“那一年,中国派出了69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虽然在船上航行了27天,但是我们的训练却没有间断,游泳、跑步每天都坚持,并没有像外界传的那样体力耗尽。”

柏林奥运中国代表团仍有一人健在百岁老人情牵奥运(2)

郭老说,他参加奥运会的项目是铁饼,当时比赛的投掷圈是炉灰渣铺的,场地是土场,他因为没有投过44米的及格线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当年,中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非常明显,美国运动员欧文斯独得4枚金牌更是对他们触动很大。“欧文斯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很友好,当时我还让他在帽子上签了名,那顶帽子保存了很多年,后来“文革”期间和当年所有的照片一起都被烧了,如今没有资料留下,太遗憾了。”说到这,郭洁老人热泪盈眶。

中国心·情牵北京奥运

上世纪40年代,郭洁留学日本4年,主攻农业科技。回国之后,郭洁曾在北京农学院等地做教师。1952年服从分配来到陕西西安,先是在粮食系统担任秘书工作,后因在省行业运动会中获得铁饼和铅球第一名,被正在筹备中的原西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前身)抽调。直到1987年郭洁才从西安体育学院田径专业的教授任上退休。

见到郭老后,当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幅郭老与北京奥运会主赛场鸟巢的合成画送给他时,老人激动了,嘴里重复着太好了、太好了,老人说:“你们真是太有心了,这样的礼物太珍贵了,我一定要好好收藏!”交谈中,老人还把礼物拿在手里看了又看,爱不释手,直到我们将画帮他拿回卧室收了起来。“这个不是‘雀巢’嘛!”看着礼物,老人略带幽默地说,说到北京奥运,老人更加激动起来,“看看现在的运动员们,我真的很羡慕他们,从生活条件到训练条件和我们那时相比好了不知多少倍。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中国的运动员在中国参加奥运会,想一想,多么幸福。”当被问到是否会亲临奥运现场观看比赛时,老人自豪地说:“我听说,有关部门已经准备邀请我参加开幕式了,这么多人想着我,感谢大家了。”之后,郭洁老人又幽默了一下,“我应该是个‘国宝’吧?呵呵!”

郭老说,他的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参加奥运会,这个心愿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要活到100岁。与我们道别时,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一次采访,而是一次老乡之间的聚会,他还分别为本报和母校东北大学题字,祝本报的奥运报道圆满成功,祝母校东北大学铸就新的辉煌。老人也期待着我们在奥运会期间的再相聚。

柏林奥运会成为历史悲剧欧文斯为黑暗带来光明希望

第十一届奥运会于1936年在德国的柏林进行,这届大会上的许多壮观场面都深深地刻在奥运会发展史上。但希特勒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着奥运会倡导和平的幌子,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被他蒙骗之后,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奥运会再一次面临灭顶之灾,并因此中断了12年之久。

当时,纳粹德国耗费巨资,新建了一座能容10万人的大型体育场,一个有两万个看台的游泳池,以及体操馆、篮球场等,还修建了一个比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

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奥运会旧制,运动会期间,从开幕日期至闭幕式止,在主体育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规定,火种必须来自奥林匹亚,采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本届奥运会前的7月20日,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隆重的火炬点燃仪式,12名身着希腊民族服装的少女在乐曲伴奏声中点燃了现代奥运会的第一支火炬。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顾拜旦亲临会场,并发表了演说,随后正式开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火炬接力。从奥林匹亚至柏林运动场,全程3075公里,参加接力的共3075人。从此,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必定的仪式之一。

本届奥运会第一次通过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25个大屏幕被架设在柏林各处,并对多个国家传送信号。在闭幕式上,组委会在向冠军颁发金牌时,还同时颁发一盆精心栽种了一年多的橄榄树盆景,这也是橄榄树最后一次被用作奥运会奖品。

柏林奥运会是纳粹一手炮制的奥运会。它为德国法西斯粉饰和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4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进行检查,并在第44号公报中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本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向希特勒发起挑战的是美国黑人选手杰西·欧文斯。欧文斯总共获得了4枚金牌,新闻界甚至把本届运动会誉之为“欧文斯运动会”,称他是“冲破黑暗的一道黑色闪电”,给阴云密布的奥运会上空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奥运经典回顾:鲍勃-比蒙世纪之跳超出测量器范围

尽管鲍勃-比蒙在一生中只参加过一届奥运会,在决赛中也只试跳了一次,但正是这一跳,使他的名字写进历史。

鲍勃-比蒙的世纪之跳几乎越过沙坑落在硬地上。

东尼-德非毕业于法律系,却对体育摄影一往情深。1968年,已经31岁的他只身从伦敦飞往第19届奥运会举办地墨西哥城,并想尽办法从一名英国代表队的朋友那里借到一套运动服,偷偷溜进了田径赛场。

体育摄影的一大难度在于,很多精彩瞬间稍纵即逝难以把握。在没有先进摄影器材的条件下,极富天赋的东尼出师即告大捷,一张精彩的跳远比赛照片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使他一举成名。那张让东尼-德非发迹的照片中,主角名叫鲍勃-比蒙。东尼按下快门的瞬间,他在空中飞越了8.90米,以超过原世界纪录多达55厘米的成绩夺得奥运金牌。

当2004年雅典奥运会圣火传到美国纽约时,有一名火炬手的身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就是57岁的前美国跳远冠军鲍勃-比蒙。尽管比蒙在一生当中只参加过一届奥运会,他在决赛中也只试跳了一次,但正是这一跳,使比蒙的名字写进了历史。

童年不幸:问题少年在贫民窟长大

1946年8月25日,比蒙出生于美国纽约,不幸的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纽约的贫民窟中逐渐长大。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养成了抽烟、酗酒、贩毒的恶习,养父只好把他送进少年管理学校。这一决定改变了比蒙的一生。在学校里,比蒙爱上了跳远,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径场上度过的。经过刻苦训练,比蒙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其速度和弹跳能力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他在很多运动项目上的成绩都说明了这一点——100米跑10.3秒、跳高2.05米、三级跳远15.76米。

世纪之跳:裁判用额外钢尺量距离

时间转眼到了1968年。10月17日,奥运会男子跳远预赛在墨西哥城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美国著名选手博斯顿跳出8.27米的好成绩,比蒙紧随其后,他很聪明地保留了实力,以8.19米的成绩轻松超过7.65米的及格标准。

决赛于第二天进行。在第一轮试跳中,来自日本、牙买加和西德的选手出人意料地相继犯规。然后,比蒙站在了起点。

赛场上寂静无声,数万名观众屏气凝神,不知道他会不会“继承”前三名选手的厄运。完美的助跑与起跳,比蒙几乎越过沙坑落在硬地上。着陆的一刹那,沉闷的赛场顿时狂呼起来,这是一块用肉眼都可以看出来的跳远金牌。裁判员举起小旗,宣布这一跳有效。但在具体成绩的测量上,工作人员遇到了一点麻烦,现场的测量器材甚至够不到比蒙的着陆点。裁判不得已掏出额外的钢尺丈量距离。

8.90 米!比蒙打破了同胞拉尔夫-博斯顿三年前创造的8.35米的世界纪录,看台再一次炸锅,在场的对手和工作人员均瞠目结舌。

不过在那一刻,比蒙显得十分沉稳,因为他并不知道8.90米是怎样的英寸概念。当成绩换算出来后,比蒙几乎情绪失控,他激动得双膝跪地,吻着跑道。在过去的33年中,跳远项目的世界纪录总共提高了22厘米;而比蒙只用了十几秒钟,便实现了55厘米的惊人跨越。

一跳成名:新的英文单词因他而生

比蒙在当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天时(顺风2.0米,刚好不超过纪录有效上限)、地利(墨西哥城地处高原,地球引力小,空气阻力小),主要原因是他能在高速助跑中,运用合理的踏板技术获得最大腾起高度和最快腾起速度。

新偶像比蒙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报刊和邮票上,权威性很高的美国《田径新闻》杂志评他为1968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他还作为世界体育名人被选入美国奥林匹克纪念馆,并著有《卓越的一跳》一书。

人们从他的名字和成绩中得到灵感,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Beamonesque,形容一个运动员的成绩与该项目原先的最好成绩相比是如此卓尔不群,以至于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简而言之就是前无古人。

奥运会后,比蒙退出田坛,而8.90米的世界纪录,直到1991年,也就是23年后,才被美国人鲍威尔在东京田径世锦赛中,以8.95米的成绩打破。

奥运经典回顾:鲍勃-比蒙世纪之跳超出测量器范围(2)

跳远奇人:美国人这样改写跳远世界纪录

早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跳远便作为五项运动中的一项存在。

不过那个时候的跳法与现在有很大差别,运动员两手各持一个石制品或金属制作的物品(它们的形状与今天使用的健美器械“哑铃”相仿,重量约为两公斤,而不拿这种重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则被认为是犯规行为)。

然后通过距离不长的助跑,从稍高于地面的“门槛”上起跳。起跳时将双臂向前挥摆,当身体腾起到最高点开始下落时,将手中重物向体后水平方向用力抛出,随后人体落在松软的土地上。

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美国运动员埃-克拉克成为现代奥运会田径比赛男子跳远第一块金牌获得者。不过他的成绩很一般,只有6.35米。

1935年5月25日,美国黑人选手欧文斯在45分钟内5破1平世界纪录,其中包括8.13米的跳远新纪录。8.13米的纪录在25年后,也就是1960年8月12日被美国选手拉尔夫-博斯顿打破。1965年,他创造了一生中的个人最好成绩:8.35米。这一纪录三年后被鲍勃-比蒙一下子提高了55厘米。

现在的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美国人鲍威尔。他在1991年8月30日于东京以8.95米的成绩突破了比蒙8.90米的“世纪之跳”。

跳远知识:什么情况下算有效破纪录

跳远是利用助跑的速度在踏板上转变成为上升力,将身体缩到前面,脚向前大力推出,这是着陆前的动作。然后再测量从踏板到着陆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以这个距离为最终成绩。

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希腊奥运会上就设有跳远项目的比赛。当时的跳远比赛是在竞技场上挖松一块土地作为“沙坑”,“沙坑”前面设置一个“门槛”状木板作为起跳板,参赛者以敬神祭礼形式参赛。

现在大型的田径比赛都设有风速测定,当风速超过2.0米/秒时,如打破纪录的话,将被算作无效,但不会影响比赛的名次及成绩。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动作过程连续完成的,这四个动作过程是统一的整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

腾空动作的作用是为了保持腾空阶段的身体平衡,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做好落地前的准备动作。跳远的腾空姿势有三种:蹲踞式腾空、挺式腾空、走步式腾空。

离开带着金色的回忆——奥运传奇选手费舍尔退役

2月初,曾叱咤体坛20余载的德国皮划艇老将费舍尔无奈地做出了一项决定,她在德国一家媒体上透露,她将放弃参加北京奥运会。

费舍尔堪称奥运史上的传奇选手。自1980年至今,她连续参加了6届奥运会,共获得8枚奥运金牌,每届奥运会都有金牌入账。

假如费舍尔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再夺1枚金牌,她将成为奥运史上夺得金牌最多的选手之一,然而她的缺席不仅令她的传奇无法续写,也让北京奥运赛场失去了一大看点。

4年前的雅典,42岁的费舍尔和队友们再一次率先冲过终点,胜利的笑容,紧握的双拳,高举的臂膀,那一刻或许将成为她在奥运赛场上的最后记忆。

力不从心最终选择放弃

费舍尔曾为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出过很大的努力,但她的参赛之路并不像在赛场上的夺金过程那样顺利。如果要参加奥运会,费舍尔需要在4次选拔赛中至少获得两到三次冠军,其中包括欧锦赛冠军,这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系统训练的她来说并不容易。

除了训练方面的难题,这位老将还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准备过程对于她来说,是艰难的、繁杂的。“我必须寻找赞助商,协调和皮划艇协会的关系,这都不容易。”由于一直和皮划艇协会关系紧张,费舍尔想要参赛就必须一个人面对所有事情,她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其实,费舍尔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就曾退役。但5年前德国女子皮划艇队一度陷入低谷,迫切需要她的回归,以挽救一蹶不振的局面。在休息了3年后,费舍尔在2003年秋天复出。这位年过40的老将风采不减当年,仅仅恢复训练300天,就再次创造了佳绩,为德国队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子四人皮艇冠军。

24年征程创造辉煌战绩

24年的奥运征程、8枚奥运金牌,费舍尔的辉煌战绩让所有奥运参赛选手羡慕不已。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费舍尔开始了她的奥运之旅。当时年仅18岁的她初登赛场就一鸣惊人,夺得了女子单人皮艇的金牌,成为了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皮艇冠军。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由于当时祖国东德的抵制政策,费舍尔无缘比赛。8年的卧薪尝胆,得以在1988年奥运会一朝爆发,费舍尔一举斩获两枚金牌,迎来了其运动生涯的巅峰时刻。此后,费舍尔的奥运征程一路平坦,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每届奥运会上她都能骄傲地登上领奖台的最高处。

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取得如此佳绩,费舍尔也曾经历过高强度的训练,也曾承受过巨大的压力。“我知道什么时候给自己压力,什么时候又要让自己减压,如果一直艰苦地训练,我肯定不会坚持到2004年奥运会。”

回顾夺金之路,费舍尔言语中流露出的是对皮划艇运动的热爱。“我从6岁就开始练习皮艇,我喜欢和水有关的运动,因此游泳也是我喜欢的,此外我还练习过柔道,但只有皮艇一直在坚持,我喜欢这项运动,可以在户外进行,享受自然。”

离开带着金色的回忆——奥运传奇选手费舍尔退役(2)

告别赛场回归温馨家庭

费舍尔可谓出生于皮划艇世家,父亲以前就是皮划艇运动员,哥哥也曾拿过皮划艇比赛世界冠军。如今她的侄女是德国皮划艇队中的一员,并在杜伊斯堡举行的世锦赛中获得了冠军,现在正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没有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孩子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今年的2月25日,费舍尔将迎来她的46岁生日。1988年汉城奥运会获得两金归来,她生下了第一个孩子。1992年,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孩子的降生并没有终结她的运动生涯,反而带给了她好运,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她获得一枚单人皮艇的金牌,并在四人皮艇项目中获银牌。“孩子们是我的动力,我觉得我人生最大的成功是独自带大了两个孩子,他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要让他们为我骄傲。”

虽然决定放弃参加北京奥运会,但费舍尔仍可能在奥运会期间来到北京,担任德国电视台的转播顾问。也许人们很难再见她在赛场上的英姿,但却依然有可能分享和感受她对皮划艇运动的理解和热爱。

费舍尔奥运奖牌一览: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单人皮艇金牌。

1988年汉城奥运会:双人皮艇、四人皮艇金牌,单人皮艇银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单人皮艇金牌,四人皮艇银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四人皮艇金牌,双人皮艇银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四人皮艇、双人皮艇金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四人皮艇金牌,双人皮艇银牌。

奥运会吉祥物史话:舒斯第一人夏季始于慕尼黑

吉祥物“Mascotto”一词源于法国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普罗旺斯语,直到19世纪末它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而英文“Mascot”由此衍变而来,意思是能够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

奥林匹克吉祥物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68年法国的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季奥运会上。当时,法国奥委会特别计划委员会委员米歇尔-沃迪尔认为该届冬奥会中应该有一些同以往奥运会不同的东西出现,后来他们决定为第10届冬奥会设计一个吉祥物。于是,一个身穿印有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滑雪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个称为舒斯(Schuss)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硬的身体,像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chus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取这样的一个名字其“功效”就是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该届运动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以后,各种运动会使用吉祥物成为了惯例,而Schuss也成了吉祥物界的“第一人”。

Schuss开启了整个奥林匹克吉祥物的先河,而夏季奥运会吉祥物的出现则在4年之后的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在主办城市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一种德国纯种小猎狗的形象到处可见,活泼可爱的它们通常被主人用来作为“装饰”之用。于是,在那一届的夏季奥运会上,一只被称为瓦尔迪(Waldi)的小猎狗荣登吉祥物的宝座。

“女斗士”勇闯现代奥运会数十年努力终迫奥委会让步

“女斗士”勇闯现代奥运

历经了十几个世纪,奥运会在其发祥地希腊雅典重生。然而,这届奥运会延续了只能由男性参赛的传统。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希腊诗人维凯拉斯称:为了维护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女子不能出现在神圣的奥林匹克赛场上。作为现代奥林会的奠基人,顾拜旦竟然也说:“女人的荣耀来自于她生孩子的质量和数量。在体育方面,她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她的儿子创出佳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

坚强的女性不会就此妥协,这一次,又一个希腊女性勇敢地站了出来。梅尔波尼,在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前,她代表女性向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吼声:“我要参加奥运会!我要参加马拉松!”拒绝是预料中的结果,但这并不是结局。在多方努力未果的情况下,她毅然独自跑完了马拉松全程。虽四个半小时的成绩不被官方承认,但她用铁铮铮的事实冲破了男权统治的桎梏。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打开一扇窗。第二届巴黎奥运会,女子被允许参加网球和高尔夫比赛,总共19名女运动员参加。第三届圣·路易奥运会上组委会为女性又增设了射箭项目,到了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参赛女性的人数达到了36名。

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但也掺杂着尴尬。国际奥委会对于女性参赛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既不强加阻挠,也不积极推动。当女性们在赛场上与男人一样挥汗如雨、奋勇拼搏,她们换来的只是一纸薄薄的证书。奖牌?对不起,那是男人的奢侈品。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女性们理想中的方向前行,然而顾拜旦的一席话又让道路充满荆棘。1909年夏天,国际奥委会巴黎全会,顾拜旦说:“奥运会应保持只有男子参加的规则,应是男子周期性、体能和力量美的展示,妇女们则只能为领奖台上的勇士欢呼。”

女性们决定采取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在顾拜旦的家乡巴黎,“奥运女斗士”爱丽丝·米莉亚特夫人发起并组织了“国际女子体育联合会”。

一方面,女子在奥运会上展现着自己的魅力。1912年,女子第一次被允许参加游泳比赛,澳大利亚女将杜拉克以一身半长裤腿的无袖连体泳衣在碧波池中独占鳌头,勇夺100米自由泳冠军。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她在预赛中游出的1分19秒8的成绩比该项目男子冠军还快了2秒4。

另一方面,女子们也积极组织属于自己的运动会——妇女奥运会。妇女奥运会的成功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也让国际奥委会如坐针毡,他们再次做出让步,1928年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增设了女子田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抗议女子项目过少,英国女性曾发起抵制1928年奥运会的行动。随着女子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给妇女的身体带来不利后果的谬论逐步被破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女性在奥运会的代表率稳步提升。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女选手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229名。

单从数字上来看,从1900年的巴黎只有19名女子运动员参赛,到2000年的悉尼,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3512名。而那些曾经是男人专属品的项目也出现了女人的身影。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足球首次被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现代五项、跆拳道、铁人三项、举重也都设立了女子项目。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女人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

拳王阿里曾暗恋“女阿甘”顽强鲁道夫获奥运3金

很多人都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片中的阿甘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只能依靠特制的铁支架辅助行走,为了帮助康复,他还必须穿着沉重的铁鞋。这让他成了同学欺负的对象。

突然有一天,当再次受到欺负时,在好朋友珍妮“Run!Run!”的喊声中,阿甘下意识地站起来飞奔,痛快地摆脱了束缚自己的铁鞋,支架上的铁棒也一根根掉落下来,如蝴蝶破茧般获得了新生。这一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电影场景让许多人记住了阿甘。

这并非源于电影导演的艺术夸张,在四十多年前就有一位“女阿甘”,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小儿麻痹症,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且取得了常人都不一定可以取得的成绩——在一届奥运会上获3块短跑金牌。她就是威玛·鲁道夫。

-鲁道夫·幼年不幸

刚会走路就得了小儿麻痹症

美国姑娘威玛·鲁道夫(Wilma Rudolph)确实令人同情——因为早产,1940年出生时,她的体重仅为两公斤。刚学会走路,她又不幸染上肺炎和猩红热,更糟糕的是,当时因高烧不退,她又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萎缩。从此,她不得不坐在轮椅上。

每逢周末,母亲都要带着鲁道夫搭乘巴士,到90公里外的医院就医。从医院回家后,按照医生的嘱托,全家人每天轮流给她残疾的左腿按摩。至于能否使鲁道夫完全康复,只能听天由命了。有时,鲁道夫问父母:“我能像其他小孩一样,跑步和玩耍吗?”这样的问题让人实在难以回答。

鲁道夫的“坏运气”让父母有点儿焦头烂额。这个田纳西州的贫困黑人家庭已经有22个孩子——先凑合着填饱肚子吧。

填饱肚子,对身体残疾的鲁道夫来说,那是“燕雀的理想”。她是不是有点儿自不量力,甚至狂妄自大?那我们来看看她的“鸿鹄之志”吧。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她一举夺得3枚短跑金牌,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并赢得“黑羚羊”的美称。有谁能想到,此前,连正常行走都是鲁道夫的大麻烦。

-鲁道夫·生命之美

黑美人跑姿优美且速度惊人

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在罗马举行。此时,20岁的鲁道夫已经是美国田径队的一员。鲁道夫体形修长、面容姣美,如果不搞体育,她完全有机会成为时装模特儿。

虽然没能在T型台上展示自己,但在跑道上,她令许多田径专家“竞折腰”——由于她跑姿优美,动作协调,步幅大而轻松,再加上弹跳有力,速度惊人,田径专家们惊叹:看鲁道夫赛跑,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在来罗马之前,鲁道夫已经是世界田坛的一颗新星——1960年7月9日,鲁道夫以22秒9的成绩,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200米项目中突破23秒大关的女运动员。

-鲁道夫·创造奇迹

在罗马奥运会上,鲁道夫准备向人们证明,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孩。1960年9月2日,奥运会女子100米预赛开始。此时的鲁道夫正处于最佳状态。虽然起跑不算太快,但跑出15米后,她以轻松漂亮的动作、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超过对手。

拳王阿里曾暗恋“女阿甘”顽强鲁道夫获奥运3金(2)

世界各国体育评论员认为,在罗马,鲁道夫没有对手。仅在预赛中,她就以11秒3的成绩平了女子100米世界纪录。在接下来的决赛中,她以11秒的成绩获得金牌,可惜因风速原因,这个成绩未被承认为世界纪录。

第二天,200米预赛接踵而至,鲁道夫再接再厉,以23秒2的成绩创造了女子200米奥运会纪录。9月5日,她在决赛中以24秒的成绩获得第二枚金牌。罗马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为她倾倒。

9月7日,女子4×100米接力预赛开始,鲁道夫是美国队的最后一棒。结果,美国队以44秒4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9月8日,美国队在决赛中一马当先,以44秒5的成绩夺冠。鲁道夫也夺得了她的第三枚奥运会金牌。

-鲁道夫·粉丝成群

拳王阿里曾爱上“黑羚羊”

3枚金牌和漂亮的容貌,使鲁道夫成为罗马奥运会的头号新闻人物。报纸以粗大醒目的字体和整版照片报道她夺冠的英姿和生活趣事。无论她什么时候到赛场,看台上肯定会挤满她的“粉丝”,并响起热烈的掌声。无论她走到哪里,人们总会把她围得水泄不通,请她签名,与她握手。

为此,当局不得不出动警察给她解围。作为意大利观众最喜爱的新闻人物,鲁道夫被称为“女欧文斯”、“黑羚羊”,还有人把她评为这届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小姐”。

本次奥运会还诞生了另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同为美国队队员的拳王阿里。许多年后,阿里在《阿里自传》中承认,在罗马时,自己曾深深爱上获得3枚奥运金牌的美国短跑明星鲁道夫,只因当时鲁道夫身旁有男友相伴,阿里才不得不罢休。

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披露”后,有人评价:阿里的4个妻子出现在他生活的不同阶段——桑吉填补了阿里的“空闲”时光;贝琳达陪伴他走南闯北,辅助他创造辉煌;波切尔满足了一个名人退役后的虚荣;而罗尼则给病痛中的阿里带来慰藉和幸福;只有奥运冠军威玛·鲁道夫没能走进阿里的生活。

1961年7月15日在莫斯科,鲁道夫又和同伴一起以44秒3的成绩打破女子4×100米接力的世界纪录。1961年7月19日在斯图加特,鲁道夫又以11秒2的成绩创造了女子100米世界纪录,因此,她获得了当年的美国体育最高奖——沙利文奖。

“飞行的荷兰主妇”震惊伦敦奥运连夺四金堪比欧文斯

科恩家庭主妇变身赛场飞人

1999年国际田联摩纳哥庆祝典礼上,当范妮·布兰科尔斯·科恩被宣布当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田径运动员”时,她惊奇地问着身边的卡尔·刘易斯:“是我?真的吗?”这位82岁的荷兰妇女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没有心理准备。“亲爱的,没错!”九夺奥运金牌的刘易斯与科恩分享了这一殊荣。

1918年4月26日,科恩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在进入专门教授女孩子学家政的学校之前,她的家人已经发现了她的田径天赋。在屡次获得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比赛冠军之后,14岁的她在父亲的鼓励下告别了厨房,踏上了田径场。

1936年的柏林,18岁的科恩首次代表荷兰参加奥运会。尽管成绩平平,但她却在赛场上亲眼目睹了欧文斯的辉煌。这深深触动了科恩年轻的心灵,她告诉自己,下一届奥运会一定也要让世界为她喝彩。

艰苦的训练得到了回报,两年后,科恩在女子100码的项目上跑出了整11秒的成绩,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正当她信心十足、准备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地打碎了她的美梦。因为二战,1940年和1944年的两届奥运会被迫停办。

1940年,科恩与她的英籍教练、前奥运冠军布兰科尔成婚,并育有一双儿女。年龄的增长和家务的操持丝毫没有动摇她夺取奥运金牌的信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众多好手无奈地泪别运动场的时候,科恩的运动水平却稳步地提升着。1942年,她平了80米栏世界纪录,第二年,她在阿姆斯特丹创造了1米71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以及6米25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

12年的光阴把一个青涩的少女蹉跎成了成熟的少妇,当她终于再次踏上奥运赛场的时候,人们对于她把孩子丢在家中的做法非议重重,这其中还包括她的丈夫,“当我把这些告诉我丈夫时,他对我说,如果这么做了,我肯定会后悔的。”此外,30岁的年龄也成了热议话题,大家对这位母亲并不看好。“当我想参加奥运会时,人们却说你已经30岁了,参加比赛简直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坚持参加训练。而且一切都非常顺利。”勇气和坚毅帮助她战胜了一切困难。奥运会前,她以11秒的成绩刷新80米栏世界纪录,又以11秒5跑完百米,打破了沉寂11年的女子百米世界纪录。

1948年第14届伦敦奥运会上,科恩和比她小10岁以上的“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前,她一举囊括了100米、200米和80米栏三枚金牌。若不是限于奥运会田径比赛每名选手只能报名参加三个个人项目的规则,科恩的收获决不仅限于此,因为当时她保持着女子跳高、跳远、100米、200米、五项全能等项目的多个世界纪录。

之后,科恩在4×100米接力的决赛中率领荷兰队力压澳大利亚队,收获了她在这届奥运会上的第四枚金牌,平了欧文斯在柏林奥运会上连夺四枚金牌的纪录。“女欧文斯”的名号不胫而走,但人们更喜欢称她为“飞行的家庭主妇”。赛后面对记者,科恩感慨地说道:“我想念我的孩子们,我已经受够了,只想赶紧回家。”

载誉归国的科恩坐上四匹白马的皇家马车受到夹道欢迎,女王朱丽安娜还亲自为她颁发了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骑士勋章。功成名就的她并没有急流勇退,31岁时她又创造了新的五项全能世界纪录。1952年,34岁的她第三次走进奥运会田径赛场,在80米栏决赛中因病中途退场。为了纪念科恩对荷兰田径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家乡阿姆斯特丹为她建立了一座雕像。

1987年国际田联成立75周年之际,科恩在伦敦奥运会上连夺四枚金牌的伟绩被评选为世界田坛75年来的“100个金色时刻”之一。

2004年1月25日,“飞行的家庭主妇”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