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4:13:51

点击下载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爱罗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自卑与超越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爱罗[译]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ISBN:9787511373014本书由北京东方经纬文化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Chapter1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类的生活到处充满了“意义”。我们必须通过人类的角度来体验事物,否则无法感受抽象事物。就算是最原初的体验也无法超越人类的观点。例如“木头”是指“与人相关的木头”,“石头”的意思则是“作为生活要素的石头”。所有想要尝试剥离“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定失败:他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他的行为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没有任何作用——总而言之,所有行为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人都无法真正回避“意义”。我们不得不通过自己归因的意义来感受现实——并非原本的而是经过解读的事物。由此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存在完整的意义,不可能彻底完成解读,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给出恰当和完整的解释。亦即,意义之国中充满了各种谬误。

如果询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他也许回答不出。大多数人根本不会为这种问题而苦恼,更别说寻找答案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和人类一样久远,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还有更年长的人——偶尔会追问:“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在遇到挫折时才会思考这些问题。如果生活万事如意,没有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那么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与其听一个人的言论,不如看他的行为,人们必然会通过行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做出回答。如果我们不听他人的言语,而集中注意力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他所有的观点、态度、动作、表情、习惯、理想、性格都和这一意义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表现背后都好像有着某种确定无疑的对生命的理解。不用说,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有着“我即如此,世界即如此”的判断,有着对自身和生命意义的阐释。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但就像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每种意义从某个层面来说都存在谬误。生命的绝对意义无人知晓,正因为这样,任何有益的解读都不能被认为是绝对错误的。一切意义都在正误两级之间衍变。但我们应该去芜存菁,从众多解读中区分出有益的和无效的,挑出错比较少的和错得离谱的,从而发现较好的解读中都包含哪些共同要素,而乏善可陈的解读又缺乏哪些东西。并且以此为依据探寻关于“真实”的普遍标准,找到一个普世意义,从而解开人类现实的秘密。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所谓的“真实”指的是与人类有关的“真”,是可以为人类所用、可以探寻的“真”。再也没有什么“真”比这更真实了。换句话说,就算存在另外一种“真实”,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既然没办法了解它,它就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中的三大主题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受制于三大约束,这是无法忽视的三个人生枷锁。它们组成了现实,是人生所有问题和疑惑的根源。我们常常遇见它们,必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出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个约束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星球——地球的表面,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我们不得不竭尽全力努力与地球资源共处,并且受到它的制约。我们必须使身体变得强壮,使头脑变得更发达,从而保证人类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续。这一挑战没有人能避免。不管我们做什么,所有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状况的答复:它们体现了我们内心认为什么是必须的、合适的、可能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每个答案的基础都是这一事实:我们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一员。

由于人类的身体很脆弱,而且生存环境中充满了危险,所以对答案进行修订,用长远的眼光思考可持续性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并为整个人类谋求福祉。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解答方法,就像做数学题一样。不能靠运气,也不能靠猜测,只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地工作。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从而一劳永逸地创造一个万能的真理是很困难的,与之相反,我们只能使尽浑身解数去寻找一个接近完美的答案。而且必须持续努力,力求不断进步。当然,所有答案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一切利弊的根源。

第二个约束是任何人都无法孑然一身。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和其他人密切相关。一个人力量单薄,单一个体根本不可能在没有他人协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自己的目标。要是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想要自己处理所有问题,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他们不但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无法为人类的繁衍贡献力量。所以,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从而使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局限得到补充。不论是对于个人幸福还是整体人类的福祉,最重要的都是伙伴关系。与此相同,每一个关于生活问题的答案都受到这一约束的制约,都基于以下事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如果隔断联系,就会走向灭亡。如果想要生存下去,我们的情感就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最伟大的命题和目标——亦即,在地球上,我们个人的生活乃至人类的延续全都依赖于与他人共同生存。

第三个约束是人类分为男女两性。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都不能忽视这一事实。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就受到第三个约束的制约,任何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忽略这一点而过一辈子。人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以及相关行为就是他们对此做出的回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方式各异。而一个人唯一相信的解答方法就通过他的行为体现出来。

实际上,这三个约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地球家园有着很多局限,怎样才能找到能够维系生存的方式或职业呢?第二,怎样确定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和他人合作,从而享受合作带来的益处?第三,我们面对两性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人类繁衍问题时,应该如何自我调适?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概括为三个主题:职业、社会和性。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反应就体现了其自身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人在爱情上屡受挫折,工作差强人意,朋友很少甚至抵触和人交往。那么通过他自身受到的限制可以推测出,他必然认为生活充满艰苦,危机很多而机遇很少,总是遭遇失败和挫折。他的生命空间非常狭窄,好像在宣告这样的观点:“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把自己围起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能够保全自身。”

反之,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爱情美满,事业有成,交友广泛,生活一帆风顺。那么对他来说,生活就是创造的过程,他一定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机遇,所有难关都能顺利渡过。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他则充满这样的勇气:“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他人,融入集体,为人类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情感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不论是错误的“生命意义”还是真实的“生命意义”,都具有一些共性。那些所谓的失败者——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失常的人、犯罪的人、酗酒的人、问题儿童、自杀的人、卖淫的人、性变态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认同感和社会兴趣。在工作、友谊和性方面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个人化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益处。对他们来说,成功只是对虚幻的个人优越感的满足,因此除了对他们自己,这种成功是毫无意义的。

例如,谋杀犯承认,当他们手拿武器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拥有权力,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自己这么认为。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种只因为拥有了一件武器就相当于拥有了某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观点是无稽之谈。总而言之,个人化的意义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意义是沟通交流中发生作用的意义:好比如果一个指代某事物的名词只被一个人所知,那么它就没有意义。我们的目标和行动也是这样,对他人的意义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意义,如果不明白个人的意义完全在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那么就会犯错误。

有一个关于某小宗教教派领袖的故事:有一天,领袖把信徒召集起来,宣告下个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她的信徒们十分惊恐,马上把所有的东西都卖掉,抛却所有世俗的羁绊,等待着预言中的末日到来。但星期三那天一切都十分平静,和平日没什么两样。到了星期四,信徒们气愤地前去质问领袖。“你给我们惹了多少麻烦,”他们道,“我们放弃了拥有的一切,对每个见到的人都说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就算被嘲笑,我们还是坚定地说,是一位可靠的权威人士发布的消息。但结果星期三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世界根本没有毁灭。”女领袖答道:“但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们的星期三啊!”她就这样用一个完全个人化的概念使自己免受责难。因为个人化的概念永远没办法证明。

而一切真实的“生命意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被他人接受,被人共享。针对生命中的各种问题提出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作为给他人提供参考的样板范例,因为它可以用来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就算是最杰出的天才也无法超脱出“卓有建树”的评价——只有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他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他才能被冠以“天才”的名号。这类生命向人们传达出这样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我们所谈论的并不是动机,重要的并不是宣言,而是结果。那些能够把人生问题处理得很好的人,其行为都传达出这样的讯息,那就是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有了透彻的、自然的理解,他们知道关注他人以及与人合作才是最根本的。他们做的所有事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性,解决困难时也会尽可能使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法。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很新奇。他们会怀疑,生命的意义是否真的在于贡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呢?可能还会问:“那么个体呢?一个人要是只考虑别人,只体现在他人的福祉中,不会损害他自己的个性吗?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会为了谋求个人发展而把自己的问题放在首位吧?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先保护个人利益或强化自己的个性吗?”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它提出的问题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按照他所理解的生命意义生活,想做出些贡献,他所有的动机都符合目标,那么肯定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只有这样他的最终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他们会按照个人目标来塑造自己,培养社会情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当目标确立之后,就开始了自我训练。在这以后,也只有在这以后,人们才会开始塑造自己,不断地提升能力,解决生命中的各种难题。就拿爱情和婚姻来说。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爱的人,希望让爱人过上舒适而富足的生活,那么自然就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应该使自我人格在纯粹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否定所有利他动机,那么就会变成高傲自大、令人厌烦的人。

还有另一个证据可以证明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与合作这一观点。看看四周,我们如今得到的一切都是祖先赐予的。好好看一看,他们留下的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事物,农田、公路、房屋,尽在眼前。我们通过传统、哲学、科学、艺术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生活技能,承袭了祖先们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所有这些,都是由那些造福于人类的人留存下来的。

其他人都去哪儿了?那些拒绝合作,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他处,只想着“我从生命中获得什么”的人,他们都怎么样了?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但作为个体的他们已经死去,对于整体生命来说他们也毫无价值。地球自身都好像在对他们说:“我不需要你们,你们根本不配活着。你们所认为的目标、奋斗、思想和灵魂,以及所看重的价值,都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人欢迎你们。滚开吧!灭亡吧,消失吧!”但凡认为生命意义不在于合作的人,只能得到唯一的评判:“没有任何人需要你,你没有任何价值。走开!”我们如今的文化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旦发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必须进行改进,这种改进从长远角度来看也对人类大有裨益。

总有一些人能够理解这一观点,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关注人类整体,他们愿意为提升社会利益和促进友爱而努力。我们能发现,一切宗教都旨在对人类进行救赎。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伟大行为都是为了提升社会利益,宗教就是其中最伟大的行为之一。只不过它经常被误读,而且很难找到比现在更好、更切实的解决办法。个体心理学从科学角度也得到了相同观点,而且还试图用科学方法来完成目标。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也许与政治、宗教等其他运动相比,科学更能有效提升人们对群体和人类福祉的关注程度。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虽然不一样,但具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

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既可以成为人生的守护神,也可能变成缠绕一生的梦魇,因此了解这些意义的形成和来源就非常重要了——它们与其他意义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正确方向,要怎样对它进行校正呢?这就是心理学的任务,它与生理学、生物学的区别就在于此,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的“意义”,知道它们是怎样对人的行为乃至命运产生影响的。儿童的成长过程

个体生命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了。哪怕是小婴儿,也会努力对自己的能力与在生活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判断。儿童在五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完整的行为模式,并且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各种问题和任务,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最深刻、最稳定的概念,明白自己能对世界及自身有怎样的期待。这之后,世界就被他们放入了一个固定的统觉统觉(Apperception):指知觉内容和倾向中包含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所以不局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框架里。所有经验都需要通过解读才能被接受,这种解读则通常建立在形成于儿童时期的对生命意义的原初理解之上。

就算这个意义根本是错的,就算面对困难和任务时总是出问题,无法摆脱痛苦和不幸,但人们还是很难放弃它。想要纠正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偏差,就必须对造成这种偏差的认知环境进行重新审视,返回去寻找错误的源头,从而对统觉框架进行修正。有的人可能在错误导向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的压迫之下,自己主动修改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了成功的调解,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如果缺少一定的社会压力,意识不到原有的行为和态度实际上会导致灾难,人们是肯定无法自己做出这一行为的。一般情况下,借助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的帮助,是人们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心理学家可以了解这些意义,帮助人们发现最原始的错误,并且给出一个更合适的生命意义。

让我们来通过简单的描绘看一看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诠释。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对童年的不快经历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大相径庭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例如,如果某段不愉快的经历影响到了之后的人生,人们一定会耿耿于怀。有的人会想:“为了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不幸的状态。”而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老天太不公平!别人总是很幸运。既然老天这样对我,那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呢?”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我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都挺了过来,他们怎么就不行?”也许第三个人还有其他感受,认为因为自己有“不幸的童年”,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得到原谅。在每种情况下,人们都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他的行为方式就永远无法改变。

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的区别就在于:经验自身不能决定成败。经历本身带来的冲击并不能伤害我们——亦即给我们造成所谓的“创伤”——从中我们只能得到与自身目标相符的东西。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并非经验,而是我们自己对经验的理解和阐释。一个人如果把未来人生的基础建立在某个特殊经历之上,那么他就已经有些偏离正轨了。生命的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意义,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

生理不足

但是,童年期的一些处境经常会使人对生命产生错误的理解,大多数失败者都有过类似的童年经历。例如,童年时期受到身体残疾和疾病困扰的人通常属于此类。他们由于饱受苦难,所以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社会。除非有个关系亲密的人能够帮他们把关注点从自己的问题转移到他人身上,不然的话他们往往只会关注自己。当今社会中,他人怜悯、嘲笑或厌恶排斥的目光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就很可能变得性格孤僻、内向,并不期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甚至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在歧视他。

我觉得,我是首次描绘出了这些孩子所面临的困境的人,他们有可能身体机能有残缺,或者腺体分泌失调。在这一领域,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此方向上继续前进的话,却很难有什么新的进展。我从最开始就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把失败归咎于基因或生理问题。任何生理障碍都不会迫使一个人过扭曲的生活。同样的生理机能(腺体)从来不会在两个孩子身上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实际上,那些努力克服困难的孩子往往逐步获得了非凡的才能。

通过这些可以发现,个体心理学并非鼓吹优生学理论。很多卓越的人物虽然具有某种天生的生理缺陷,但却为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很多人备受病痛折磨,甚至未能得享天年。不论是生理上还是物质上的困难,他们都努力与之抗争,这样一来便产生了进步和发明。他们通过抗争变得更加强大,走得更高更远。从生理上我们无法找到思想变好或变坏的原因。但至今为止,多数患有残疾或内分泌失调的孩子都未能受到正确的培养。没人了解他们的苦难,很多人都落入了自我中心的泥潭。幼年时期就遭受生理困境的孩子之所以往往拥有失败的人生,原因就在这里。

过度宠爱

第二个容易使儿童对生命意义产生误解的情况是过度宠爱。被宠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圣旨,必须得到满足。他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让人都围着他们转,慢慢地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这样一来,当他人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不再把他们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时,他们就会感到巨大的失落。他们甚至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背叛了他们。从之前的成长经历中他们只学会了索取,而没有学会付出,更没有学会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习惯了被无微不至地照顾,不知道自己也能亲自动手做事,甚至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理解合作有什么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只会向他人求助。这些被宠大的孩子内心坚定地认为,只要重新获得众星拱月的位置,就能让众人明白他们是独特的,而且必须满足他们的所有愿望。只有这样,他们的处境才会变好。

当这些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用善良来包装自己;另一部分则表现得很“乖巧”,但实际上只是为了找机会左右他人;但当他们被要求像一般人一样在日常工作中和别人合作时,他们就会甩手不干。还有人会公然表示抗拒——当他们失去了习以为常的关注和纵容的时候,就会认为整个社会背叛了自己,所有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于是开始对他人进行报复。这时如果社会否定了他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很可能发生),他们就更加证实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也就是为什么惩罚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所有惩罚只不过让他们更加确认“世人皆与我为敌”的想法。不管这些曾经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是消极罢工,还是公然反抗,不管他们是“恃弱凌强”,还是武力“报复”,都来源于同样错误的世界观。有些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拥有一样的目标。他们内心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第一”,成为最重要的人,可以随意索取和要求。只要他们坚持如此理解生命的意义,那么他们做的所有事都不会正确的。

对儿童的忽视

第三个容易形成错误人生观的情况是对儿童的忽视。这样的儿童无法了解爱与合作的意义。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缺少这种积极的概念。所以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就会夸大困难的程度,而且认为自己缺少获得他人帮助和善意的能力。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冷漠无情的,而且将来也会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明白,只要努力对他人表示善意就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所以他们只能生活在对他人的怀疑中,甚至连自己也无法相信。

慷慨和无私的付出带来的影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在最初的生命中感受到信任“他人”的重要性。此后,父母还要继续加强这种信任感,让它充盈在孩子周围的环境中。如果第一个职责他们就没有尽到,未能获得孩子的关注、喜爱与合作,那么孩子在长大之后就很难形成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伙伴关系。关注他人的能力是天生的,但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练习才能顺畅发展。

如果对被忽视、仇视或不受欢迎的儿童的极端案例进行研究,可能会发现他们远离人群,沟通困难,完全不懂“合作”为何物,对于可能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东西视而不见。但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拥有此种生活方式的个体往往难逃毁灭的命运。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成功度过婴儿时期,就说明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爱和照料。所以说,并没有一个儿童是完全被忽视的。实际上,我们所探讨的是与一般人相比得到的关爱较少,或者只是在某一方面被忽视的孩子。简单来讲,被忽视的儿童指的是从未拥有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他人”的儿童。令人哀叹的是,我们的社会中很多孤儿和弃儿的人生都是失败的,大体上,我们必须将这些孩子算作被忽视的儿童。

以上三种情况——生理不足、过度宠爱和忽视——都可能使当事者产生错误的生命理解。在这些情况下长大的儿童往往需要依靠外界帮助才能修正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行为方式。他们只有通过帮助才能寻找到更好的生命意义。如果我们能稍加留意——更准确地讲,我们真正关注他们而且接受过相关训练——就能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判断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阐释。童年的记忆和梦境

这项关于梦和联想的研究被证明可能有一定意义:不管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个性人格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梦中受到的社会压力较小,不需要过多的防备与隐藏,所以个性能够更好地释放。但想要了解人们对自己以及个人生活赋予的意义,最好的方法是研究他们的记忆。每一份记忆,就算是他们自己认为最不值挂齿的小事都十分重要。一些事只要存在于记忆里,就说明是值得记住的,因为它们与这个人理想的生活有关。这些记忆在对他窃窃私语,“你应该期待这些”或者“你一定要避免那些”,甚至会断定“这就是人生”。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经验在记忆中的地位要比它实际上的地位重要得多,真正重要的是它们的作用——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证明。每份记忆都是被我们修饰过的。

早期的童年记忆对于了解个体对生命的理解起源于何时,以及揭示一个人形成对自己的生命理解的环境是非常有用的。最初记忆之所以拥有独特的地位,有两个原因。其一,它包含了个人对自我以及环境最初的基本判断。这是第一份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的评估,第一个基本完整的自我认知,也是第一次被提出要求。其二,这是人个体自觉的起点,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人生传记才翻开了第一页。所以,在其中往往能看到较弱的自我感知与对强大、安全的追求之间形成的反差。从心理学的目标层面来讲,这一记忆到底是人们能够想起的最早的记忆还是真正最早的记忆,甚至这记忆到底真实与否,并不重要。记忆的重要性仅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在于它所体现的对生命的理解,还有其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我们来看几个与最初记忆有关的例子,看它们是如何体现出“生命意义”的。“咖啡壶从桌子上掉下来把我烫伤了。”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一位女士的人生是这样开始的,那么她会常常感到无助,容易夸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她很可能还会在内心埋怨他人未能好好照顾自己。毕竟曾经有人粗心地将小孩扔在一旁,使她遭遇这样的危险。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对世界的最初记忆:“我记得三岁的时候从童车中摔出来了。”这段最初记忆后来演变成了不断重复的噩梦:“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半夜醒来,看到火光充满天空。星星都掉了下来,有一颗星星向地球飞速撞来。就在快要撞上的那一刻,我惊醒了。”这位病人还在上学,当回答害怕什么这一问题时,他答道:“我害怕无法拥有成功的人生。”很明显,最初记忆和不断重复的噩梦让他失去了信心,让他对失败和灾难的恐惧不断加深。

一个12岁的男孩被带来就诊,他的问题是遗尿(尿床),还经常和妈妈产生矛盾。他的最初记忆是:“妈妈以为我丢了,跑到外面大声呼唤我的名字,她很害怕。但我其实一直躲在家里的碗橱里。”通过这段记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含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造麻烦来博取关注。只有通过欺骗才能得到安全的保护。别人不关注我,但我可以戏耍别人。”遗尿能够使男孩一直处于被关注和被担心的地位,他母亲的焦虑和紧张则使他对世界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确定。

在上述案例中,这个男孩对生命最早的印象是“外面充满了危险”,而且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只有当别人因为他的行为而紧张时,他才会获得安全。只有这样,他才能安慰自己,在他需要的时候身边的人就会提供保护。

接下来是一位35岁女士的最初记忆:“我独自站在黑暗的楼梯上,某个只比我大一点的表哥打开门来追我,把我吓坏了。”通过这段记忆来判断,她可能不习惯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尤其和异性相处有一定障碍。实际上,她确实是独生女,而且35岁还是单身。

下面这个例子表现的则是发展较好的社会情感:“我记得妈妈让我帮忙推妹妹的婴儿车。”不过就算在这个例子中,也能看出一些不太积极的因素,例如,只擅长与较弱的人打交道,或者依赖母亲。家庭里出现新生儿时,最好的选择往往就是引导大孩子们一起照顾,这能使大孩子们学会关心家庭中的新成员,并让他们有机会分担责任、为他人提供帮助。如果大孩子们愿意提供帮助,那他们就不会认为新生儿夺走了他们原有的关爱与重视,不会产生怨气。

想和他人共处并不等于真正对他人的关注。有一个女孩最初的记忆是这样的:“我跟姐姐在和两个女孩一起玩。”我们通过这段记忆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正学着与他人打交道。但她提到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时,我们才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说:“我最怕被抛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缺乏独立性。

当我们找到并理解了一个人对生命的阐释,我们就掌握了揭示他全部人格的钥匙。常言道“本性难移”,这样认为的人只是未曾找到过正确的钥匙。就像我们前面所说,如果不能发现最初的错误在哪里,那么所有论证或治疗都不会有任何效果。只有引导人们用更强调合作、充满勇气的方式来对待生命,才能做出改进。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引发神经性疾病,那就是合作。所以,培养和鼓励孩子与他人合作,让孩子通过和同龄人日常交往和玩耍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有碍合作的行为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例如,被宠坏的孩子关心的只有自己,那么他到学校之后同样会对他人缺乏关心。只有他认为学习会博得老师欢心时,才会有兴趣学习。他只想听自己认为有趣的课。当他快成年时,其社会情感的缺乏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一旦他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误读,对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培养就停止了。与此同时,他对人生中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就失去了招架之力。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成年人儿时的错误而责备他。当他体会到错误带来的后果时,我们只能尽量帮他改正。就像我们无法期望一个没学过地理的孩子在地理考试上获得高分一样,我们也不能期望从没有练习过合作的孩子在面对需要合作的事情时从容应对。但想解决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必须学会合作;只有在人类社会的结构之下,通过能够增加人类福祉的方式才能做好每件事。只有一个人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才能在遭遇困难时充满勇气,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如果老师、父母和心理学家们能够清楚在探索生命意义时可能会犯哪些错误,如果他们能保证不再重蹈覆辙,那么就能相信,那些缺乏社会情感的孩子能够对自身能力和人生境遇有更好的认识。当他们面对挫折时,会努力抗争,不会总是试图寻找捷径、逃避困难或者推卸责任;他们不会奢求特殊的关照或同情;不会觉得丢人或进行报复,也不会问:“生命有什么用?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反而他们会说:“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做主。如果需要推陈出新,我们会勇往直前。”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都独立自主又懂得合作,那么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Chapter2心灵与身体心灵与身体谁支配谁

关于心灵和身体到底是谁支配谁的问题,人们一直争执不下。很多哲学家都加入这场争论,各执一词,他们或是唯心主义者或是唯物主义者。虽然哲学家们提供了成百上千的论据,但仍然未能解决这个难题。个体心理学有可能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治疗的病人既有身体也有心灵,没有正确的治疗理论,就没办法对他们进行医治。所以,理论必须从经验中得来,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要研究精神和身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要努力找到正确的研究角度。

这个问题在个体心理学的介入之下变得没有那么对立了,这并非一个单纯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心灵和身体都是人生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生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需要在人生这个整体中去认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指的并不仅仅是体育锻炼,因为运动是由某种东西所支配的。植物扎根在土里,固定不变,无法运动。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植物也有一种能够被我们理解的心灵,就会大吃一惊。就算植物能够预测结果,这种能力对它来说又有什么用呢?植物心里知道:“一个人走来了,再过一分钟就会把我踩烂。”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棵植物还是无法避免预见到的结果。

但有着双腿的人能够对事物进行预测,并且判定事物的运动方向。说明人具有精神或灵魂。

你当然有知觉,

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心灵的核心要素就是预见结果和判断运动方向的能力。这一点可以帮我们了解心灵对身体的支配作用,也就是设定运动的目标。漫无目的的运动是无意义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运动目标是由心灵决定的,所以心灵是运动的驱动者。但反过来身体也对心灵产生作用,因为运动必须由身体进行。只有在身体允许或者在身体能力范围之内时,心灵才能驱动身体。比如说,如果心灵要求身体登陆月球,那么如果没有发明出能够超越身体极限的技术的话,就不可能实现。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活动范围要大得多,不仅拥有更多的运动方式——从人手的复杂动作中就能看出这点——而且能够通过运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可以推断,人类大脑的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明显,人类在整个环境中的所处的位置也会得到改善。

除了向某具体目标前进的某具体动作之外,还可以在人们的心中发现一种单一的、包含所有动作的运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也就是克服人生中一切困难并且最终成功地脱困的感觉。为了实现这一光明的目标,一切运动和表现都必须相互配合、和谐统一。如果我们理想中的最终目标即将达成,心灵会受到激励而振作。

身体也与此相同,也要努力协调一致。在胚胎刚开始形成的时候,身体的发育就以理想目标为方向。比如说,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全身机体都会调动起来帮助它愈合。但帮助它愈合的不仅仅是身体,也有心灵。科学已经证实了运动锻炼和注意卫生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在心灵的支配下帮助皮肤复原。

生命从诞生之初一直到终结的那一刻,心灵和身体就保持着相互合作的关系,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心灵和身体相辅相成,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心灵就像发动机一样,使身体中所有潜在的能量得到激发,能够保护身体安全不受伤害。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征兆,可以看出头脑中的想法。一个人的任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人通过动眼睛、舌头和面部肌肉,做出有意义的表情,这种意义来自他的心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心理学或是精神科学研究了什么问题。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发现个体所有表情的意义和目的,并且与其他个体进行比较。

想要达到最终目的,心灵通常先要具体化这一目的,计算出通过哪条路,用哪种方法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当然有可能出错,但如果没有确立好的目标和方向,就不可能进行运动。我们动一动手,头脑中肯定有这一运动的目的。头脑选定的方向有可能招致灾祸,但头脑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它误以为这样选最有益。一切心理方面的错误都是对方向的错误选择。人类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安全,只不过有的人在追求它出错了,一开始的方向就选错了,所以步入了歧途。

要是通过一些表情或征兆判断不出什么隐藏含义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之看作单纯的动作。拿偷窃行为来说。偷窃是把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来研究一下这个动作的目的吧:偷窃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富有,从而感到安全。所以,这一行为的源头是贫穷或匮乏。接下来就要探究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以及在何种情况之下他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后,要判断在环境改变并且消除了匮乏感之后,他是否会改邪归正。对于他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没有必要进行批评,但需要指出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误入歧途。

第一章中已经讲到,人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中,统一的思维以及心灵与身体的联系就已经形成了。这一期间,他获得了来自遗传的素质和来自外在环境的印象,并且使这些与他更高层次的追求相适应。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就形成了。他所认定的人生意义,人生目标,做事的态度和情感倾向都已经成型。日后的生活中,这些有可能产生改变,但只有当他抛弃了儿时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式之后,改变才会发生。既然他之前的观念和行为与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一致的,那么当他的错误认知得到纠正之后,他所产生的新想法和新行为也肯定会与他对生活的新理解相一致。

个人通过自己的感官与环境相接触,并从中获得印象。所以,通过一个人运用身体的方式,可以了解到他想从外在环境中获得什么印象,想用自己的经验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他观察和聆听外界事物的方式,以及他所关注的事物,就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姿势十分重要。通过姿势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如何锻炼自己的感知,如何运用感知来获取印象。每个姿势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时,即可加上我们对于心理学的定义了。人的感官受到刺激,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反应,而对这些反应进行解读的学科便是心理学。同时,我们也能对使人与人的思维之所以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如果身体对环境适应不良,达不到某种环境提出的要求,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因此,天生有身体缺陷的儿童的大脑发育与普通人相比较慢。他们通过大脑支配、移动和控制身体达到指定位置要比一般人更难。他们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取得和普通人一样的结果。所以,他们在很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就容易变得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利己主义。如果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体的缺陷和不灵便的动作之上,那他就没有其他精力关注身边的事物。他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关注他人,也没有所需的活动的自由,这样一来,他成年后的社会情感就会较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较差。

身体缺陷确实会带来许多阻碍,但这些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如果一个人拥有积极的精神态度,面对困难时可以努力克服,那么他就也可能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成功。实际上,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所取得的成就常常比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还要大。举例来说,一个患有弱视的男孩可能有着很大的精神负担,他看东西时要比视力正常的同龄人更加费力,所以他对可视世界的关注就更多,要努力地对色彩和形状进行区分。这样一来,他与很容易看清东西的孩子相比对可视世界具有更加敏感的鉴赏力。所以,只要能从精神上克服缺陷,有障碍的感官反而会成为优势。

根据我们的了解,有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有视力障碍。但是他们通过有益的精神锻炼,克服了这些障碍,结果他们能够比视力正常的人更懂得运用自己的眼睛。从左撇子的孩子身上,也可以发现这样的补偿现象。他们在家中或刚刚进入学校时,较为不灵活的右手被迫得到训练。他们虽然没办法用右手来写字、画画或做手工,但大脑要是能够克服困难,不够灵活的右手也可以变得灵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很多实例中,左撇子的孩子在写字、画画和做手工方面比一般孩子拥有更高的天赋。他们内心想把事情做好,并且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劣势转化为了优势。

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只有甘愿融入集体,关注他人,才能逐渐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他只想尽快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那么他还会继续落在他人后面。只有当他内心有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达成这一目标要比当下的困难更加重要时,他才会获得超凡的勇气。

这个问题在于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如果他在为了身体之外的目标努力拼搏,他自然就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训练自己。困难对他来说只是成功路上的小障碍而已。反之,如果他只是关注自己的缺陷,或者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克服这些缺陷的话,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如果总想着不灵活的右手,希望这只手灵活一些少些笨拙,甚至尽量不用这只手,那么笨拙的右手永远都不会变得灵活。只有经过训练和实践笨拙的手才有可能变得灵活,而且希望笨拙的手变灵活的愿望一定要比它当下带来的负面情感更加强烈。一个孩子如果想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就必须设定一个自我之外的目标:关注现实、关心他人、学会合作。

我对具有遗传性肾管缺陷的家庭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好例子可以用来阐释遗传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作用。很多此类家庭中的孩子都有遗尿症,其区别于上一章的例子,是真正的生理缺陷,例如肾病、膀胱疾病或脊柱分裂。通过腰椎附近皮肤上的胎记和痣能看出腰部也存在问题。但遗尿症不能全归罪于身体缺陷。患病的孩子并非完全受制于自己的器官,他也能够通过一定方法使用器官。比如,有的孩子夜晚会尿床,但白天却不会尿裤子。有时候,环境的改变或父母态度的转变会使孩子不再遗尿。只要孩子不再利用自己的缺陷做不恰当的事,遗尿是能够克服的。

但大部分患遗尿症的孩子都受过外部刺激,他们并不想克服这个问题,而是想继续这样做。母亲如果有丰富的经验就能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要是缺乏经验的话,就很难改掉这种坏习惯了。患有肾病或膀胱疾病的孩子在家中,往往一提起撒尿,就会感到紧张。作为母亲,不要孩子一尿床就上前阻止。要是孩子发现这件事这么重要,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有可能会让孩子拒绝接受相关训练。

一位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发现,罪犯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父母从事与打击犯罪有关的职业,例如法官、警察或狱警。我自己的经验可以证明,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比较费劲。我还发现,很多医生的孩子有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变坏的也不少。同理,父母对于撒尿这件事过于重视,就让孩子有机会表现,也就是通过尿床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尿床这个例子也可以用来说明怎样通过梦引起一定的情绪来与我们想做的事相适应。尿床的孩子常常梦到起床上厕所。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借口,能够合理地在床上撒尿。尿床这一行为可以达到很多目的:引起他人的关注,让他人听从自己,让他人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某些情况下,尿床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对抗和宣战。从任何角度看来,尿床确实很有创意:孩子不用嘴来表达,而用他的膀胱。他只是把身体缺陷当作一种表达观点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表达的孩子往往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曾经被溺爱,后来不再是他人关注的焦点。可能是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使他们觉得母亲不再关心自己。所以为了达到维护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的目的,就用出了这样的手段。实际上他们想说:“和你们想的不同,我还没长大,也需要得到照顾。”

有其他生理缺陷或者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则会用其他方法达到此类目的。他们可能通过声音获取他人的关注,比如在夜晚大哭大闹。有的孩子则梦游,做噩梦,掉下床来,或者一直吵着要喝水。这些表现都有着共同的心理背景。具体会通过哪种症状表现出来,由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他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

这些例子清楚地说明了心灵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而且很有可能心灵所引起的病症不止一种,甚至会对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现在我们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假设,而且也无法确定究竟怎样的证据才算成立。例如,一个胆小的男孩子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都不够勇敢。他不在乎自己身体的发育,也就是说,他认识不到发育情况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并不会去锻炼自己的肌肉。外面有很多人在锻炼身体,他理应被触动,但却视而不见。而那些喜欢体育锻炼的孩子的身体会比这个胆小的、提不起兴致的孩子好得多。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灵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形态和生长发育,而身体反过来可以反映出心灵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常常能够发现由心灵或情感问题引发身体病痛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个人还没有找到克服身体障碍的方法。拿内分泌腺来说,在人出生后的最初四五年中,其本身是可以受到影响的。虽然有缺陷的腺体无法强制行为,但周围环境、孩子愿意接收的印象以及他头脑中的思想却一刻不停地对它产生影响。感受的影响

我们把人类在生活环境中做出的改变叫作文化。人类文化是心灵驱动身体发生运动的结果。心灵激励我们工作,支配并帮助我们的身体获得发展。我们最后会了解到,人类的所有表现都有其目的。但也不能高估精神的重要性。必须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克服困难。所以可以说,心灵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它保护身体避免遭受疾病、死亡、外伤、意外事故和功能衰竭等带来的痛苦。这也就是我们要让感知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幻想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的原因。

感觉可以帮助身体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好应对的准备。幻想和判断都是对未来的预测,而且幻想和判断还能刺激感知,激发身体的反应。这样一来,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就确立起了其感知模式。虽然感受对身体有很大的支配权,但并不依赖于身体,它是由个体的人生目标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显而易见,一个人的行为并非仅仅由他的生活方式决定。态度必须得到更多的帮助才能产生行动。感受必须进一步对动机进行强化,才能导致最终的行动。个体心理学对此有新的观点:我们的感受不会和生活态度产生矛盾,感受会根据目标不断调整。这一观点使我们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畴,化学理论或化学实验也无法对感受的根源进行研究。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是生理过程,但心理上的目标则更重要。比如说,对我们来说焦虑作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产生的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焦虑的目的。

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焦虑并不是性压抑或难产后遗症导致的结果。这种看法是很荒谬的。我们知道,在母亲的陪伴、帮助和关爱下长大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表现出焦虑,都可以很好地控制母亲。与此相同,关于愤怒的生理性描述也是不足够的,我们通过经验得知,通过愤怒可以控制某人或某种局面。我们已经知道身体和精神特征都是通过遗传得来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遗传在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可能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

每个个体的感受都是按照自己目标的需要,向着某个特定方向发展,并且最终会达到适合的程度。不管是焦虑还是勇气,不管是开心愉快还是苦痛悲伤,都要与人生态度相符:它们的强弱和表现也都符合我们的预测。如果一个人利用悲伤获得了优越感,那么他不可能为此感到满意和快乐。只有在悲伤中才能令他们感到快乐!我们还发现,感知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出现或消失。广场恐惧症患者在家中的时候,或者支配他人的时候,并不会感到焦虑。所有患有精神病的人都会对生活中无法支配的事物避之不及。

一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同样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懦弱的人永远都懦弱,就算他会在比他弱小的人面前耀武扬威,或者在受到他人庇护时有恃无恐。他们可能在门上装了三道锁,又拴了几条狗,安上报警器,仍说自己像狮子一样勇敢。他的焦虑感虽然无从证实,但他这样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足以说明他骨子中的懦弱。

在性与爱方面也看得到相关的证据。如果一个人的头脑中产生了性的对象,就会产生性的感觉。人们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性对象上,尽力排除其他与之相矛盾的偏好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唤醒与之相符的感觉和功能。如果缺少这些感觉和功能的话,可能表现为阳痿、早泄、性冷淡和性功能异常,那么他自然就不会放弃那些不当的偏好和兴趣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些异常的根本原因。这类患者通常都索取较多,付出较少,缺乏勇气、乐观的态度和社会情感。

我的一位病人是家中的老二,深深的罪恶感困扰着他。他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强调诚实。在他七岁的时候,他骗老师说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实际上是哥哥帮他做的。这个男孩把罪恶感在心中藏了三年,最后终于对老师坦白了。不过老师对此只是一笑而过。接着他又哭着对父亲进行了第二次坦白。这次的结果比较成功,父亲对他的诚实大加赞赏,还安慰他,说自己为他感到骄傲。虽然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但他还是深感沮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个男孩之所以为了这样的小错误如此严厉地自责,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自己非常诚实和严谨。家中对道德的严格要求使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诚实方面表现优异。而他又因哥哥在学业和社会上取得的成功而感到自卑,所以希望用其他方法来获得优越感。

日后的生活中,他还进行过各种方式的自责。他开始手淫,而且在学习期间仍然继续欺骗。每当要考试的时候,他就会有更重的罪恶感。慢慢地,他遇到的此类问题越来越多。由于异常严格的道德感,他背负着远大于哥哥的心理负担。所以只要他无法达到哥哥所取得的成绩,他就用自责来为自己开脱。大学毕业之后,他本来想从事技术工作,但他无法摆脱深深的罪恶感,所以每天都在向上帝祈求宽恕,根本没有精力去找工作。

后来,他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最后被迫住进了精神病院,那里的人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不久之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在对医院承诺如果再犯病就住院之后,他出院了。他转换专业,学起了艺术史。又要考试的时候,他在假日跑到教堂,在众人面前哭着忏悔道:“我是个罪孽深重的人!”于是,他再次用自己敏感的道德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医院又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回家了。有一天,他赤身裸体地走下楼吃饭。他的身材很好,可以凭借这一点与他的哥哥或其他人一较高下。

这位病人用负罪感来显示自己比他人更诚实,他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优越感。而他的所有挣扎都体现出生活中的无力。对考试和工作的逃避表现出他的懦弱和无能。他的一切精神病症都是对可能的失败的逃避。不论是在教堂中大声忏悔,还是裸身大摇大摆地走进餐厅,两者都是在用拙劣的方法获得优越感。他的行为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而他所产生的感受则与其目标保持一致。

还有另一个例子能够更好地说明心灵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这种现象更为大家所熟知,所引起的不是永久的而是短暂的生理状态。这种现象就是,每种情绪都有与之相应的身体活动。个体会通过某种能够看出来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是通过姿势和态度,可能是通过表情,可能是通过四肢的动作。器官自身也会产生此类变化。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脸突然涨得通红,或者变得惨白,就说明血液循环受到了刺激。气愤、悲伤和焦虑以及其他所有情绪都能通过“肢体语言”得到表达,而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人害怕的时候会瑟瑟发抖,有的人会毛发倒竖,有的人则会心跳加速。还有的人会出虚汗、窒息、声音沙哑,或者吓得连连退缩。或者影响到人体的内在平衡,导致缺乏食欲或呕吐。对一些人来说,情绪会影响到他的膀胱;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是性器官受到影响。很多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会感到类似于性刺激的感觉,而众所周知,很多罪犯在犯罪之后都会去妓院或者找自己的情人。在科学领域中,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性和焦虑密切相关,而另一些则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双方观点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做出的主观判断。所以一部分人能发现两者的关系,一部分人则发现不了。

不同类型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研究可能会证明这些反应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身体的反应能够帮我们发现其弱点和癖好。在相同的情况之下,家庭成员表现出的身体反应可能十分相似。然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观察心灵是怎样通过情绪来激发身体反应。

通过情绪和身体表达可以看出,心灵在对好坏进行判断之后是怎样行动和反应的。例如,个体在生气时希望赶紧解决面临的困难。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另一个人进行攻击或指责。然后,愤怒就会影响到身体器官,使它们紧张或活动起来。一些人发怒时会感到胃疼,或者涨得脸通红。他们的身体循环突然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可能引发头疼。偏头疼或者习惯性头疼的人身上,往往有着被压抑的愤怒或羞耻感。而有一些人愤怒时会感到三叉神经痛,或者引发癫痫。

情绪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影响身体的,我们还无从得知,而且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心理紧张既会影响自主神经,也会影响到非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会对紧张产生自动的反应。人们可能会使劲拍桌子、紧紧咬自己的嘴唇或者疯狂地撕纸。人如果感到紧张,就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动作。他们可能通过啃铅笔或指甲来缓解紧张情绪。这些行为说明他们感受到了某种威胁。同理,当他们周围全是陌生人的时候,就会脸红、发抖,严重的还会抽搐——这都是因为焦虑和紧张。紧张的感觉通过非自主神经系统传导到全身。因此,每一种情绪都会造成全身性的紧张。但有时候紧张表现得并不明显,上文中列举的只是较为明显的由精神紧张引发的身体反应。

我们如果继续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身体各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情绪表达,这种身体表达是在心灵和身体作用之下产生的。如果说心灵和身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整体中的两个组成部分,那么就必须重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上述论据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应的情绪倾向都会持续地影响身体发展。如果可以确定儿童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很早就会形成,那么经验充分的话,就可以对他们将来的身体表达方式加以判断。勇敢的人的心理态度可以通过他们的体格表现出来。他们的身体比一般人更健壮,举止更大方。姿态可能对身体发育有较大影响,能够使肌肉更加发达。他们的表情都和别人不同,最终一切外在身体特征都会被影响,连头骨形状都有可能改变。

现在不得不承认心灵对大脑存在影响。许多病理学病例都证明,那些由于左脑受损而丧失读写能力的病人,只要加强大脑其他部分的锻炼,就能重新学会读写。一般来说,中风或部分大脑受到不可逆损伤的患者会发生这种情况。大脑的其他部分作为后补,重新把身体器官的功能记录在册。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个体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功用。如果心灵可以对大脑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如果说大脑只是心灵最重要的工具而已,那么就可以想办法改进和发展这种工具。人们可以不再受到个体天生大脑功能的限制:而是通过各种办法来对大脑进行训练,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但如果心灵一开始就制定了错误的人生目标——比如说,缺少合作能力——那么它就不能对大脑产生有利的影响,无法促进其发展。因此,可以发现很多不会和他人合作的儿童成年之后,其智力和理解能力也无法得到彻底发展。如果说通过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和言谈能够看出他生命最初四五年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如果可以从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