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魔法:从个人英雄到卓越企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4:37: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锡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苹果魔法:从个人英雄到卓越企业

苹果魔法:从个人英雄到卓越企业试读:

前言

在中国的大街上,不管是繁华的首都北京,还是地处边陲的乡镇,苹果产品深受年轻用户青睐,而苹果iPhone手机甚至成为他们心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

这样的忠诚度让世界500强的三星“羡慕嫉妒恨”,因为不管三星如何参考和借鉴苹果的外观设计,但是用户还是执著地购买苹果iPhone手机。

在这里,我们拿出几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2010财务年度,苹果公司的营业收入达652亿美元,净利润达140亿美元,分别比2009财务年度增长了152%和170%。

2011年4月底,苹果公司的股价再创新高,其股价为每股350美元,市值达3238亿美元,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业。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在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的带领下,2015年苹果公司的吸金能力又创造了新的纪录,销售总额达到2337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8%。每股摊薄收益为9.22美元,增长43%。

早在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时,苹果公司的股价徘徊在5美元左右。在史蒂夫·乔布斯回归之后的13年间,苹果公司的股价涨幅为70倍。

可能有读者会问,是什么造就了苹果公司今天的辉煌?是什么因素导致用户对苹果iPhone手机如此痴迷呢?这主要源于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极致的产品理念,不仅体现在设计和研发环节,还在于把时尚文化植入苹果的设计和研发之中。正因为如此,苹果的业绩才如火箭般直冲云霄。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剖析了苹果的极致产品、时尚文化、专利战略、饥饿营销策略、创新风格、商业模式、美学体验主导性研发设计、品牌战略、为用户而改变专注布局等,还分析了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不为人知的经营管理经验。

任何一本书的写作,都是建立在许许多多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相关资料,包括电视、图书、网络、报纸、杂志等,所参考的文献,凡属专门引述的,都尽可能地注明了出处,其他情况则在书后附注的“参考文献”中列出。笔者在此向有关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有疏漏之处还望原谅。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商学院教授、研究苹果公司的专家、家族企业老板、企业研究专家、企业总裁、职业经理人、媒体朋友、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业内人士及出版社编辑等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纰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在此深表谢意。我的电子邮箱为:zhouyusi@sina.com.cn。周锡冰2016年8月26于北京第一章极致——产品才是王道

每当苹果推出新产品,特别是苹果iPhone 7时,批评的论调依旧是江郎才尽的陈词滥调,但让研究者困惑的是,苹果的产品依旧会成为爆款,经久热销。

究其原因,与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时代有所不同的是,由于缺乏颠覆性产品,所以研究者以此来唱衰苹果,甚至表达自己的不满。尽管有些研究者认为,苹果目前依旧热销的原因,是因为苹果CEO蒂姆·库克精于成本控制。

客观来讲,在企业经营中,绝不是开发出一两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就万事大吉的。因此,此类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是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产品,还是蒂姆·库克时代的苹果产品,都具有其他品牌产品所不能及的品质以及技术。

尽管每个用户对品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品牌是建立在始终如一的价值交换和品质的基础之上的。每当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没有几家企业能像苹果一样敢于直接面对的。

因此,品牌是建立在品质这个大厦基础之上的,由于很多手机企业在乎短期利益,自然不注重品质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的胜出是建立在极致的产品基础之上的,即极致的产品策略才是王道。极致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家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其目的是为了企业得以更为长久的存续,即基业长青和永续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的极致体验不仅关乎产品,更关乎哲学。

在这个最好的、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一夜成名的神话刺激着企业家们创造更为卓越的伟大产品,可“骨感”的现实往往又把可能的“美好”毁于一旦。

事实证明,无数的明星产品都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竭尽所能地关注其用户体验,寻求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其中也不乏一些朴实甚至笨拙的产品正在挑战用户的感官。

我们不能因为产品朴实甚至笨拙就否认其经营策略,他们同样也是为了企业而生存。正因如此,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追求技术和人文完美的结合,赢得了无数用户的点赞。而另外一个代表——微软,通过不断地完成新版、发布补丁也垄断世界80%以上的桌面操作系统市场。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极致的产品策略更符合用户的心理追求——技术和人文。基于此,在互联网思维下苹果海量销量说明,史蒂夫·乔布斯倡导的极致时代已经来临。不到极致决不罢休

21世纪初期,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日本企业开始出现大规模亏损,这让日本曾经为之自豪的岛国文化觉察到一些悲凉。以日本的索尼为例,曾经风靡世界的随身听(Walkman)已经被后来者苹果给颠覆了。

在读者的心中,苹果公司最为自豪的产品自然是电脑和iPhone手机,但是小小的iPod(Internet Portable Audio Device)却让用户爱不释手,与当年的随身听的体验感一样。为此,资深观察家撰文指出,“我们的世界是混沌的,就像测不准原理那样不可捉摸。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扇动翅膀的蝴蝶,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要和巨头掰手腕……MP3这个产业,就像一个混沌的社会,始终都在不确定中变化,但是苹果iPod的努力表现,让我们产生即将平静的陌生。”

在该观察家看来,iPod的胜出源于苹果产品的极致境界。当我使用银灰色的iPod时发现,洁白平整的外观设计,让iPod看起来更为细腻。为了设计极致的外观,史蒂夫·乔布斯缩减了iPod的功能,也缩短了iPod的播放时间,如图1-1所示。图1-1 iPod简洁的外观设计

从图1-1可以看到,苹果把iPod外观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方,做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为了让iPod外观得设计得更薄,表面工艺很漂亮,特意把转轮设计得很炫。

这样的设计才是其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理由。这也是iPod能够成为霸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史蒂夫·乔布斯把iPod产品做到了极致。

可能读者会问,索尼随身听为什么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呢?这就是缺乏像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一样伟大的企业家,当年索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索尼创始人井深大与盛田昭夫鼓励创新,要求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在《索尼创始人:两个男人的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索尼创始人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在长达51年的时间里,共同经营着索尼,走过困境,步入辉煌,进入垂暮,甚至到中风失去说话能力,两个人始终相互沉醉于彼此的高度默契之中。他们的关系构成世界商业史上的奇观,像一束强烈的阳光,直接使一些阴暗的东西暴露无遗。”

众所周知,回顾商业历史上伟大的企业家们,总是能够在同时代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常人无法觉察的巨大商业机会,作为索尼创始人的井深大就有这种洞察力。

1946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由于侵略他国,当初支持侵略的日本民众自食恶果,日本国内饿殍遍地,被同盟国击败的日本也是一片废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成为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共同的心声。

此刻的井深大整理絮乱的思绪,从噩梦般的废墟中挖掘出自己的梦想,并把它记在一个长达10页的、被称为“创业计划书”的文件上。

在该计划书中,井深大这样写道:“组建公司的目的是创造理想的工作场所,自由、充满活力与快乐,在这里,富于献身精神的工程师们将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井深大把日本企业特有的匠人精神注入索尼企业文化中,此后匠人精神成为索尼这个巨型企业的文化精髓。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其理想王国,井深大的理想主义的确是不同寻常的。当然,也正是井深大的匠人精神,才与另外一个拥有匠人精神的盛田昭夫走到了一起,从此创建了索尼王国。

然而,当索尼王国的边界扩展到一定空间时,其大企业病也因此产生,不仅制约索尼工程师的创新,同时也阻断了索尼创始人井深大与盛田昭夫曾经倡导的匠人精神。

反观苹果,史蒂夫·乔布斯有着与索尼创始人井深大与盛田昭夫一样的梦想和情怀,设计和生产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做到极致。这就是苹果成功的关键,因为苹果产品太极致了,进而把花哨的功能全部去掉。

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史蒂夫·乔布斯都将其做到极致。如果不是史蒂夫·乔布斯坚持把苹果产品做到极致,那么就没有伟大的划时代iPod产品,如果没有史蒂夫·乔布斯极致的产品思维,那么iPod充其量就是一款播放器而已,没有出色的卖点。所以,要想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不把产品做到极致,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有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超越像索尼随身听这样的伟大产品。企业首先思考的不是产品,而是顾客用来完成什么事情

苹果iPhone手机火了,火得让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羡慕——嫉妒——恨。不过,当诺基亚经营者们彻底了解苹果iPhone手机这个产品的核心之后,不得不心服口服。

的确,在iPhone手机这个产品上,史蒂夫·乔布斯是花了大心思的。不仅是在产品的打造上,还是在渠道的选择上,可谓是极致——极致——再极致。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极致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过去工业化规模时代的产品模式已经落伍。对此,美国《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失控》一书中告诫企业家们:“均衡即死亡。”

在凯文·凯利看来,“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时代的企业不同,追求均衡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只有像“匠人”般将产品做到极致,才能赢得市场的胜利。如手机中的战斗机——诺基亚,由于低估了移动互联网的颠覆性作用,最终被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打败。

2007年,诺基亚雄踞全球手机市场俯视其竞争对手。当乔布斯推出一款极致、简约的iPhone手机后,诺基亚的“武林盟主”地位立即遭到挑战。然而,官僚体系严重的诺基亚压根就没把iPhone手机放在眼里。

当iPhone手机秒杀历史上的所有手机时,这一举动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史蒂夫·乔布斯非常骄傲地说:“今天,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尽管面临苹果手机的挑战,但是诺基亚的高管却断言:“苹果在手机市场不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当大兵压境时,诺基亚高层始终在塞班系统和新操作系统上徘徊,无疑加速了生态链上开发者们的生死大逃离。

事实证明,iPhone手机的胜出在于史蒂夫·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战略思维。这样的指导思想告诉企业经营者,产品本身不是目的,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才是市场制胜的要素。

如同颠覆创新理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所言:“企业首先要思考的不是产品,而是顾客用来完成什么事情。”

在设计和生产产品时,史蒂夫·乔布斯一直都沿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意识中,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娱乐,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而不是被当作用于工作的工具。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史蒂夫·乔布斯真正地理解了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情境和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史蒂夫·乔布斯才能制造出极致的产品体验的真正原因。

我们分析iPhone的系列产品就不难发现,尽管苹果的硬件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史蒂夫·乔布斯把重心放到软件上,放到智能手机能够实现的功能上,而不仅仅在硬件上,这与当下国产手机生产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客观来讲,苹果并不是在创造智能手机,而是创造了“iPhone+iOS+App Store”的解决方案。在与苹果的竞争中,竞争者们往往只看到了苹果在硬件生产上的极致,却忽视了苹果在软件和体验上的极致。

当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时,苹果iOS系统下的应用软件有近80万个,且使用极为频繁,与之相比诺基亚塞班系统下的应用软件的使用者寥寥无几。

在用户眼中,诺基亚手机赢在品质上,特别是在防摔上比苹果手机好得多,当一个诺基亚手机与苹果手机相互对撞,诺基亚一定能够赢得胜利,只是诺基亚手机应用太少。苹果则不仅集合了通信,还集合了工作、娱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苹果能更好地读懂消费者心理,打败诺基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蒂夫·乔布斯的做法给中国传统企业的启示是,只有把产品做到极致,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所谓极致,是指达到的最高程度,即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和水准。

学者孙景华在《开启消费者做主时代》一文中认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产品极致就是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如同海底捞,海底捞上来一个果盘,这个果盘没吃完,有客人问能不能打包带走?服务员说不能。然而,当客人结完账时,服务员却给了他一整个西瓜,并说切开的西瓜不卫生,如果想带走我们给您打包整个西瓜。结果一个西瓜就把那个客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所以,客人觉得海底捞做得非常好,自愿帮它宣传。产品均衡化是社会稳定期的法则,产品极致化是时代变迁期的法则。纵向历史角度来看,整个商业社会就是在产品极致化与产品均衡化之间交替往复。”乔布斯的苹果极致基因

在创业型公司中,创始人往往为了求得生存,把产品的品质放到首位,因此成为赢得市场的圭臬。在苹果公司,作为创始人的史蒂夫·乔布斯,同样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把极致的产品作为苹果的指导思想。

前苹果首席宣传官盖·川崎(Guy Kawasaki)就曾负责苹果公司的营销工作,他回忆说:“史蒂夫向苹果注入了太多他自己的基因,你可以说没有史蒂夫的苹果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但是你很难说没有他的苹果可以繁荣到如此地步。”乔布斯向苹果注入了太多他的基因

不可否认的是,盖·川崎的评价,相比于史蒂夫·乔布斯对苹果的巨大商业价值来说显然过于保守。

数据显示,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特别是2000年,史蒂夫·乔布斯成为真正意义的苹果公司CEO后,直到2012年的10多年中,苹果的市值增长速度令研究者震惊,如图1-2所示。图1-2 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的市值变化

图1-2的数据足以说明,史蒂夫·乔布斯能够取得这样业绩,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做出有利于苹果公司的决策。

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做法与很多家族企业创始人几乎惊人一致。研究发现,在2015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但凡成功的家族企业,它们通常都十分注重追求稳定的长期发展与经营业绩。

家族企业创始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给家族的财富,以及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带来诸多的不利风险,甚至在家族企业决策中还能使其避免受到以企业的长期稳健为代价来追逐短期业绩最大化的干扰。

反观许多非家族企业,由于职业经理人为了近期的经营业绩,不惜以牺牲中长期的发展作为代价,使得许多非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一败涂地。

来自《福布斯》(Forbes)中文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中国的家族企业赴港上市日趋平缓,但是管理者为家族成员的内地赴港上市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却普遍好于职业经理人掌管的公司。

数据显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共有1590家,其中中国大约有500家。截至2013年6月30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家族企业共计194家。《福布斯》中文版的报告数据还显示,与2012年相比,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家族企业中,由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企业CEO的比例有所下降,职业经理人开始更受青睐。

尽管如此,管理者为家族成员的129家中国在港上市家族企业,其经营业绩都普遍优于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公司。《福布斯》中文版还特地指出,由家族成员管理的企业,其各项指标均明显高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公司,尤其是净利润,家族成员管理的企业3年复合增长率是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的3倍。详情见表1-1。表1-1 香港上市内地家族企业经营业绩概况

其实,中国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好于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公司并非个案。这主要源于家族企业的经营往往注重长远,而非短期,这与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据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数据显示,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中,家族企业竟然有177个。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家族企业的比重为37%。

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家族企业都发展和壮大了。而《商业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按10年平均值计算,家族企业股东平均年收益为15.6%,比非家族企业股东平均年收益11.2%高出4.4%;在资产报酬率上,家族企业为5.4%,而非家族企业为4.1%;在公司年收益成长方面,家族企业为23.4%,非家族企业仅有10.8%;比较公司年营业额增长率,家族企业有21.1%,而非家族企业则有12.6%相差8.5%。详情见图1-3至图1-7。图1-3 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经营成果比较图1-4 股东平均年收益率图1-5 股东平均年收益率图1-6 公司年收益成长率图1-7 年营业额增长率

在欧洲国家,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非常类似,家族企业的发展指数要远高于非家族企业。以德国企业为例,家族企业在过去10年里增长了206%,而非家族企业只上升了47%。由数据可以看出家族企业的经营方法应有其特别之处,才能呈现如此成果。

在家族企业中,为了更好地将企业经营下去,通常都会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并承担较为适度的风险,在很多时候,家族企业往往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样的举动更有利于维护家族企业股东的长远利益。这就使得家族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和债务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同类企业,见图1-8。图1-8 家族式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财务杠杆水平和债务成本比较

从图1-8不难看出,在家族企业的发展中,如果决策注重长远发展,那么就可能使得家族企业错过某些短期业绩最大化,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使得家族企业在经济蓬勃发展时不如非家族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那样获得很高的赢利空间,但是这也增加了家族企业在危机时期的生存几率,以及长期获得稳定回报的几率。

数据显示,从1997—2009年间,针对美国和西欧上市的家族企业计算的“广基指数”所实现的股东整体回报率,比MSCI全球、标普500和MSCI欧洲指数要高出2%~3%,见图1-9。

从图1-9可以看出,家族企业股东整体回报率要高于非家族企业,主要归功于家族影响着家族企业,也就是说家族是家族企业这种优异表现的主要驱动因素。图1-9 家族企业10年股东整体回报率

反观苹果公司,尽管苹果已经社会化成为公众公司,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却非常注重苹果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地将产品做到极致。

为了把产品设计得更极致,史蒂夫·乔布斯的想法常令人难以置信,并且大部分决策并没有以市场调研作为判断依据,而是仅凭史蒂夫·乔布斯自己的想象。正因为如此,在史蒂夫·乔布斯执掌苹果时期,苹果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都难以被其他经营者模仿。乔布斯向苹果产品注入简洁的美学设计理念

苹果产品赢得用户的青睐,正是源于史蒂夫·乔布斯极致的产品思维。正因为如此,史蒂夫·乔布斯才成为苹果无可替代的正资产,为苹果一路飙升的市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众所周知,苹果作为第一个将软件开发与硬件生产囊括为一体的跨国企业。在史蒂夫·乔布斯对科技产品极致思维的不懈追求下,苹果不仅开发出突破性硬件,又研发出体验感极致的应用软件,给用户提供了想要的产品功能,更有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

另外,为了追求极致的产品,史蒂夫·乔布斯向苹果产品注入了简洁的美学设计理念。在苹果产品中,标志性的白色耳机,流线型的产品造型,以及经典的官方苹果标识,史蒂夫·乔布斯打造了一种时尚潮流。

在史蒂夫·乔布斯极致产品思维的影响下,苹果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对此,学者范博宏、董雅姝撰文指出,“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完美主义和对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追求缔造了苹果卓越的品牌形象,并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果粉’。很难说得清楚这些消费者的忠诚度是来自于苹果产品本身还是来自于乔布斯个人。”

在学者范博宏、董雅姝看来,正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极致产品思维,才导致了苹果公司注重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及摒弃追逐短期利益的决心。

当史蒂夫·乔布斯接受《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记者采访时宣称,苹果公司正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意味着史蒂夫·乔布斯的极致产品思维将进一步激发苹果的信心和抱负。起码,苹果按自己的长远目标发展着,这正是苹果公司成功的原因。

当iPad上市几周后,惠普公司突然宣布推迟并重新开发Slate平板电脑。就在同一天,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在报道iPad相关内容时提到,因为iPad的上市,微软公司突然取消了研发Courier平板电脑的计划。作为科技公司的RIM也将平板电脑上市的计划推迟到了2011年。

这几个公司的平板电脑产品曾被予以厚望,被研究者和媒体称之为iPad的阻击战,但是在史蒂夫·乔布斯极致产品思维的恫吓下,不得不做出回炉再造的决定,原因在于这些竞争者意识到他们的平板电脑缺乏极致的产品思维,只不过是给用户提供了“一匹更快的马”。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极致产品思维下,这些竞争者都纷纷开始重新设计平板电脑产品。

与竞争者不同的是,苹果公司在史蒂夫·乔布斯极致产品思维的指导下,不会受到狂热竞争态势的影响,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出新产品。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完全围绕着自己的战略和长期发展目标,有条不紊地发布新产品计划,是因为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公司中拥有的显赫地位和话语权,特别是史蒂夫·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CEO,一直推崇极致的产品思维。

公开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CEO的平均任期大约为6年,并且目前的任期时间还在持续缩短。许多跨国企业的CEO由于没有振兴企业,甚至在经过几个糟糕的季度考核后,业绩没有得到提升就被解雇了。

史蒂夫·乔布斯非常清楚,要想永远不被董事会解雇,就必须给苹果公司带来滚滚的财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科学的长期发展计划就势在必行。当然,要想让苹果获取丰厚的利润,就必须坚持极致的产品思维。

然而,在华尔街,很多跨国企业的CEO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很多CEO不得不为了一张漂亮的业绩报表而忧心忡忡,甚至为了短期的业绩不得不牺牲长期利益。与之相反的是,苹果公司却长期专注一些更为复杂的事情:将未来打造于目前的产品中。过去10年间,该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平台,例如Mac OS X、iPhone OS、iTunes、零售店、应用商店,以及推出的微处理器和iAd移动广告系统,这都为其今后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ad是这些产品的集大成者。它的玻璃屏幕、界面、一次成型的结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都来自其他的苹果产品。在iPad身上,处处都透露着苹果对未来产品和服务的展望,尽管我们只能在事后才能对此进行判断。用户体验:苹果创新第一驱动力

众所周知,史蒂夫·乔布斯作为硅谷“车库创业”传奇人物,不仅谱写了自己的创业神话,同时也引领了整个时代。由于融资时失去控制权,史蒂夫·乔布斯不得不黯然离开苹果公司,但是苹果却因史蒂夫·乔布斯的离去而业绩惨淡。

1997年,此刻的苹果公司奄奄一息。史蒂夫·乔布斯的归来,不仅使得苹果东山再起,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风靡全球的产品,业绩屡创新高。

在iPad2发布会现场,史蒂夫·乔布斯向媒体和研究者宣告:“我们的竞争者都希望主导PC市场,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史蒂夫·乔布斯看来。平板电脑仅仅是后个人电脑时代的产物而已,需要把技术和人文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挖掘用户的深度需求,为其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史蒂夫·乔布斯把用户体验作为创新的第一驱动力。用户体验至上

在史蒂夫·乔布斯的产品思维中,产品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在研发的产品中,史蒂夫·乔布斯始终坚持以个人作为苹果产品的目标用户。

反观苹果的产品线,史蒂夫·乔布斯从来就没有把企业或者机构作为目标用户。基于此,史蒂夫·乔布斯开发的产品就必须重视个人的用户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苹果公司产品的成功,源于史蒂夫·乔布斯对用户如何使用苹果设备的透彻理解。从用户的角度分析,用户体验至上的产品思维,不仅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使用的需求,还必须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

资料显示,在苹果公司开发的早期产品中,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却没有考虑用户的购买承受能力,结果导致销售下挫。如1983年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的丽萨(Lisa)个人电脑,这是全球首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个人电脑,比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更早。

由于丽萨个人电脑使用超前的技术,全面领先于IBM兼容机。在20世纪80年代,丽萨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脑,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例如图形用户界面、滑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网络功能。

从这些参数可以看出,丽萨个人电脑具有16位CPU,滑鼠,硬盘,以及支持图形用户界面和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并且随机捆绑了7个商用软件,其体验感是非常好的。不过,丽萨个人电脑与IBM兼容机不兼容,甚至也不兼容自家的苹果II电脑,且高达9995美元的售价,让丽萨个人电脑的销售停滞不前,后来苹果公司不得不放弃了丽萨个人电脑生产。

吸取丽萨个人电脑的教训,史蒂夫·乔布斯就把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也更强调极致的用户体验。如从iPod到iPod Touch,从iPhone到iPhone 6s,从iPad到iPad4,苹果公司每一次产品升级,都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在上一代iPod Touch、iPhone、iPad还在热销之际,苹果公司却不断研发并连续推出新一代产品。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苹果公司始终坚持不变的是产品创新。作为一个电子消费品企业,苹果公司始终坚持不变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推出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体验的产品。

为了让用户体验发挥到极致,苹果公司在iPhone6屏幕中加入了偏振光片。苹果官网的介绍说:“总有些时候,你需要在阳光下使用它。”

如果用户使用的是iPhone 5s产品,当戴上墨镜查看屏幕时发现,屏幕亮度大幅降低了,非常影响用户的感官。究其原因,苹果公司在LCD显示屏和表层玻璃之间加入了一层偏振光片(镀膜涂层)。其作用类似百叶窗,对光线具有遮蔽和透过功能,让屏幕在戴墨镜的情况下也能清楚看到,见图1-10。图1-10 iPhone 6屏幕中加入了偏振光片

不仅如此,当iPhone 6与iPhone 5s都把屏幕亮度设置为最大时,即使是同一界面,戴墨镜观看iPhone 6比iPhone 5s或iPhone 5c明显更清晰;若是偏光墨镜,查看iPhone 5s就会看到一层肥皂泡一样的五颜六色的眩光,而iPhone 6没有。

当然iPhone 6使用偏振光片,特别是考虑了戴墨镜这个特定使用场景下提升屏幕感官所做的优化,这一优化效果非常明显,如图1-11所示。图1-11 用偏光墨镜看iPhone 6与5s的区别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除了液晶屏幕本身,还在屏幕外层做了一些改进,在iPhone手机上首次使用2.5D弧形玻璃。众所周知,弧形玻璃比直角玻璃的手感更为舒适。因此,苹果手机使用弧形玻璃功能,不仅提升了iPhone手机的手感功能,更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将客户体验放到了首位

在世界众多的跨国公司中,苹果引领潮流的能力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给用户带来很强的愉悦感,而且还能带给用户较佳的视觉和情感吸引力。

可能读者会问,苹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究其原因,是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将客户体验放到了首位。这样的产品影响力无疑给中国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纵观史蒂夫·乔布斯的创业史不难发现,作为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不仅是硅谷“车库创业”的传奇人物,更是用户体验的践行者。

1974年,19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在Atari公司负责游戏设计工作。

工作没有几个月,史蒂夫·乔布斯积攒了一笔钱,与一个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前往印度朝圣。

到了印度,史蒂夫·乔布斯才发现,他们要找的佛学大师已经溘然长逝。于是在印度漫游了几个月,其后如同释迦牟尼一样瞬间“顿悟”。

同年秋天,史蒂夫·乔布斯从印度返回美国硅谷,开始参加史蒂夫·沃兹尼艾克(Steven Wozniak)的自制电脑俱乐部。与史蒂夫·乔布斯一样,史蒂夫·沃兹尼艾克也是一个技术天才。

在志向和兴趣相同的背景下,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两人在史蒂夫·乔布斯妹妹的卧室里设计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代产品——苹果Ⅰ电脑,并开始在车库里生产和制造。

当苹果Ⅰ电脑生产没过多久,当地的一个电子产品零售商看中了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生产的电脑,便向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订购了50台苹果Ⅰ电脑。

成功似乎比预想的还要快得多。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两人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凑齐1300美元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人生。就这样,苹果这家伟大的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当凑齐1300美元后,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司一个名字,他们经过考虑和讨论,决定将公司名字起名为苹果(Apple)。

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将苹果Ⅰ电脑定价为666美元(苹果Ⅰ电脑是第一台只有一个主板的个人电脑)。

尽管销量只有上百台,但是已经不错了。史蒂夫·乔布斯对苹果Ⅰ电脑的市场坚信不疑。于是想扩大苹果公司的生产规模,便向Atari老板发出融资邀请。

成功往往只给有准备的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个有准备的人。Atari老板把史蒂夫·乔布斯介绍给英特尔(Intel)前市场经理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

当迈克·马库拉听完史蒂夫·乔布斯的介绍后,决定投资9.1万美元,拥有苹果公司30%的股份。而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各占30%,其他占10%,见图1-12。图1-12 早期苹果公司的股份情况

得到鼓舞的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艾克踌躇满志,在第二年就研发设计了苹果Ⅱ个人电脑。不仅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显示器、键盘、驱动器、主板插槽、电源机箱等,还给个人电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为了使苹果Ⅱ个人电脑的体验感更加极致,史蒂夫·沃兹尼艾克花了两周时间设计了软盘驱动器,使其更加精妙,其尺寸只有同类产品尺寸的四分之一。

苹果Ⅱ个人电脑的所有设计,完全由史蒂夫·沃兹尼艾克一个人完成,甚至连其中的“Basic”解释程序也是由他编写完成的。

在史蒂夫·沃兹尼艾克看来,苹果Ⅱ个人电脑能销售1000台就是一个不错的销量。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却不这样认为,甚至力邀为英特尔设计广告的资深广告人麦肯纳广告公司(Mckenna)创意总监罗勃·詹诺夫(Rob Janoff)为苹果定制广告策略。

为了赢得罗勃·詹诺夫的认可,史蒂夫·乔布斯每天给罗勃·詹诺夫打三四个电话,罗勃·詹诺夫终于被史蒂夫·乔布斯的诚意所感动。为此,罗勃·詹诺夫为苹果公司做出了两大贡献,如图1-13所示。图1-13 罗勃·詹诺夫为苹果做出的两大贡献

从图1-13可以看到,罗勃·詹诺夫为苹果公司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设计了苹果的显目标志——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且还带有彩虹般的线条,如图1-14所示。图1-14 被咬一口苹果标志

第二,在《花花公子》上刊登苹果Ⅱ个人电脑的广告,罗勃·詹诺夫的广告策略突破电子迷这个细分的、利基小市场,在美国一炮而红。

罗勃·詹诺夫后来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回忆说:“史蒂夫·沃兹尼艾克设计了一台很棒的电脑,但如果没有史蒂夫·乔布斯,那台机器可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沃兹尼艾克很幸运,因为他的伙伴是一位传教士。”

1977年,苹果Ⅱ个人电脑大获成功,不仅制定了个人电脑的配置标准,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其销售额超过了一亿美元。

1980年,史蒂夫·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董事长,苹果公司积极社会化,成为上市公司。在上市第一天,苹果的股票从22美元涨到29美元,其市值达到了12亿美元,25岁的史蒂夫·乔布斯成为了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

当然,史蒂夫·乔布斯并不是唯一的亿万富翁,仅在苹果公司上市后的当月,就产生了四个亿万富翁和 40 个以上的百万富翁。不仅如此,苹果Ⅱ个人电脑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一个划时代的个人电脑时代来临,苹果因此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从1978年到1983年短短的几年间,苹果公司业绩每年平均增长都达到150%,这样的发展速度让硅谷的企业羡慕不已。做好客户体验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苹果产品品类很少,却有足有的资源来推动产品的宣传和研发设计。苹果的产品尽管面临激烈竞争,但是却极具竞争优势。

研究发现,苹果参与竞争的行业如图1-15所示。图1-15 苹果参与的竞争产业

从图1-15可知,苹果参与竞争的行业包括:(1)个人电脑行业(Macintosh系列电脑与相关软件产品);(2)消费电子产业(iPod音乐播放器等产品);(3)电子音乐发行产业(iTunes音乐商店软件);(4)智能手机市场(苹果iPhone手机);(5)杂志、书籍、游戏及应用发布产业(苹果iPhone手机与iPad平板电脑设备应用商店);(6)广告业务(苹果还凭供其应用业务,在广告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与谷歌进行竞争)。

史蒂夫·乔布斯固此还把苹果公司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设备公司”(苹果公司的移动业务收入比诺基亚、三星和索尼都要高)。

当然,史蒂夫·乔布斯敢于做出这样的评价,其依据是,创业至今,苹果的产品战略都专注于创造与“电子枢纽”战略相一致的创造性产品与服务。苹果电脑则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子枢纽发挥作用。这些电子设备包括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个人数字助理,手机,数字视频,数码相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

基于此,苹果公司通过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非常周详的品牌战略,把苹果产品的影响力全面地显现出来。可见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超凡的用户界面,提供超乎寻常的用户体验。而苹果公司的产品战略就建立在其核心竞争力之上,在这方面,苹果的iTune音乐播放软件、带有触屏手势的iPhone手机以及iPad平板电脑,还有苹果应用商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升用户的极致体验,苹果公司为此专门设计开发自己芯片。2016年2月19日,据科技网站苹果内幕(Apple Insider)报道,由于苹果近来更加开放,使得苹果iOS设备定制芯片团队的秘密被揭开了一角。

为了打造更好的iPhone 4 A4芯片,苹果还自主开发了移动处理器。时任苹果硬件技术部门高级副总裁乔尼·斯洛基(Jojny Srouji)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飞机即将起飞,我及时为它修建了跑道。”

在乔尼·斯洛基看来,打造出色的A4芯片是斯洛基团队必须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研发A系列芯片也是该团队的主要任务,其任务之重难以想象。从新电池的新技术,到无线网络技术(Wi-Fi)调制解调器在内的所有技术,都在该团队的工作范围之内。

研究发现,苹果推出移动芯片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于采用多家厂商的元器件,使得第一代iPhone手机存在诸多的技术性限制。

为了更好地造就极致的产品,乔尼·斯洛基回忆说道:“时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乔布斯认为,苹果要真正实现差异化竞争,推出真正独特和出色的功能,唯一的途径是拥有自主芯片。手机厂商必须控制和拥有自己的芯片。”

史蒂夫·乔布斯的做法,证明了其远见。为了打造苹果自己的芯片,时任苹果硬件产品掌门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把乔尼·斯洛基从英特尔公司高薪挖来,负责组建处理器团队。

如今,乔尼·斯洛基大显身手,展示了苹果移动雄心的中枢,同时其团队也在开发过程的几乎所有方面——从工业设计到软件,都占有一席之地。

乔尼·斯洛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硅谷,苹果公司设有数家没有任何标记的秘密实验室。在一些实验室中,工程师把研发的新芯片用于苹果产品上,旨在对新芯片设计进行压力测试,同时还能发现潜在的不足点;在其他一些实验室中,软件团队对新一代芯片进行测试,同时把测试的结果上传至数据中心。

苹果公司这样的战略思维,彰显出苹果公司对于打造极致产品的决心。不过,乔尼·斯洛基认为,在打造极致产品时,仅靠砸钱是永远不够的。

当媒体记者问及团队预算,乔尼·斯洛基坦言:“我们的预算相当紧张。我认为,即使面临资金、工具或资源的制约,工程师也会竭尽全力。如果因有过多资金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是错误的心态。”极致体验感就是购买力

2016年1月27日,苹果公布了截至2015年12月26日的201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该财报显示,苹果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这两项都创下历史新高——2016财年第一财季,苹果公司的营业收入为758.72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745.99亿美元增长1.7%;净利润为183.61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180.24亿美元增长1.9%。

这样的业绩足以表明,苹果产品依旧火爆热销。究其原因,是苹果给用户提供了极致的体验感,让用户趋之若鹜。从这个角度来说,极致体验感就是购买力。仅凭借技术领先是不能保证用户二次购买的

在发布iPad平板电脑时,史蒂夫·乔布斯向外界坦言:“这是一款富有魔力且革命性的产品。”

当史蒂夫·乔布斯向世界宣誓时,媒体、研究者们几乎不认同史蒂夫·乔布斯的革命性产品的说法,但是,iPad遥遥领先的销量改变了媒体、研究者甚至是用户的看法。

众多以技术为第一驱动力的个人电脑厂商,当看到iPad的不俗销量后,似乎洞察到了平板电脑的巨大商业价值,一时间都蜂拥而上,涉足平板电脑领域。

2011年3月2日,精神矍铄的史蒂夫·乔布斯在iPad2发布会现场,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竞争者的“挑衅”。

史蒂夫·乔布斯再次向世界宣告说:“我们的竞争者都希望主导PC市场,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史蒂夫·乔布斯看来,在后个人电脑时代,仅凭借技术领先是远远不够的,极致的用户体验才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史蒂夫·乔布斯的观点得到了市场调研机构“Resolve Market Research”的印证。“Resolve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用户良好的个人体验,38%的美国用户在拥有iPad后,特别是带给他们较好的体验感后表示,将不再购买其他任何便携式游戏设备。

在中国,良好的体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用户购买苹果iPad产品的二次购买率超过80%。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苹果iPad产品的良好用户体验,同时苹果产品极致的体验提升了用户的忠诚度。

在平板电脑更新换代的选择问题上,很多用户直接把苹果iPad产品作为首选。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89.2%的受调查者继续购买iPad产品,10.8%的用户则表示不会继续购买,如图1-16所示。图1-16 是否还会继续购买iPad产品的调查数据

从这组用户选择分布数据的对比不难得出,苹果iPad产品在中国的二次购买率,与其他平板电脑相比相对较高,同时也反映出苹果iPad产品竞争力优势明显。

在苹果iPad新产品的接受调查中,近六成受调查者的意见是接受。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57.7%的用户会购买苹果最新发布的iPad新品;42.3%的用户将购买iPad前代产品,如图1-17所示。图1-17 对苹果iPad新产品是否接受的调查数据

从这组数据的用户选择不难看出,用户购买苹果新品的意向相对较高。苹果的产品策略中,在推出新产品时,都会下调前代产品的价格。这激发了那些赚钱不是很多,但是却热爱苹果产品的用户购买前代产品的热情。

在此次调查中,有意购买iPad Air 2的用户超过七成。苹果在发布新一代产品时,依然延续上一代产品的型号,同时发布了9.7英寸的iPad Air 2和7.9英寸的iPad mini 3。

尽管9.7英寸的iPad Air 2和7.9英寸的iPad mini 3这两款产品的用户购买意向差距明显。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意购买iPad Air 2的用户竟然高达76.2%;购买iPad mini 3的用户仅仅只有23.8%,见图1-18。

由此可见,由于大屏智能手机的不断地冲击,小屏产品的竞争力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用户购买苹果iPad的原因,是外观更加轻薄。图1-18 iPad Air 2和iPad mini 3购买意向调查数据

在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对于新品iPad的外观及性能变化,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被调查者认为,外观更加轻薄是自己购买苹果iPad的关键因素,而运行速度更快排在在其次,持这样观点的用户占比为49.1%,接近50%。排在第三的原因是,显示效果更好,占比为38.6%,如图1-19所示。图1-19 新iPad购买主因的调查数据

从上述几组数据可以看出,苹果产品被用户所接受,不仅仅是苹果产品在外观上赢得用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了极致的体验感。

在用户的内心深处,苹果产品十分简洁,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材质,每一处细节都做得非常极致——外观极致,内涵也极致。将用户体验发挥到极致

极致的客户体验在当下是一个很火爆的名词,不仅是消费者要求商家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同时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商家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一个特定需求。《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马志强在《乔布斯: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一文中指出,“仅有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善于把握和培养用户需求,并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的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是目前我国通信业应该认真考虑的。苹果在手机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基础,苹果将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进行最完美的组合,而组合的原动力正是从消费者、市场中获取。”

在马志强看来,由于史蒂夫·乔布斯将IT技术与实际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将用户体验发挥到了极致。上海自然道公司总裁杨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苹果的核心问题不是通信技术,而是他们从根本上了解了消费者在用手机时碰到的问题。手机上网苹果做得最好,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好用的无线互联体验,尽管大部分不是用3G网络,而是用Wi-Fi的方式,以最好的用户体验,苹果iPhone打动了全世界的手机用户。”

事实证明,正是极致的用户体验,给苹果的销售提供了丰厚的利润。2016年2月15日,根据市场咨询公司Canaccord Genuity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三星赢得了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冠军——23.9%,而苹果赢得榜眼的位置——17.2%。然而,当我们分析其利润时发现,苹果却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91%,而三星占了14%,见图1-20。图1-20 2015年苹果占智能手机产业利润的91%

可能读者会好奇地问,为什么苹果和三星两个企业的利润合计占了整个产业的105%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还有一些智能手机企业出现了运营亏损。

据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尽管苹果只占据了智能手机销量的17.2%份额,但是苹果的营业收入却占据了整个产业的54%。2015年,苹果iPhone手机占据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利润的91%,2014年,苹果的比重为80%。仅仅在2015年四季度,三星销售的智能手机尽管比苹果多得多,但是三星的平均售价(ASP)只有180美元,而苹果的平均售价却达到了691美元。

从手机整个产业来分析,黑莓、LG、TCL(阿尔卡特)这三家公司都保持了盈亏平衡,而联想/摩托罗拉、索尼和HTC的亏损额度相当于整个产业利润的1%,微软亏损额度相当于整个产业利润的3%。

苹果的热销证明了极致产品思维的可行性。在中国食品行业,有一个叫“老干妈”的企业同样坚持极致的产品理念,同样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1989年,创业之初的陶华碧(老干妈创始人)开了一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更好地招揽回头客,陶华碧特地制作了一种麻辣酱,在销售凉粉时作为专门佐料,结果食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

当陶华碧一如既往地经营时,事情却有了些许变化。有一天早晨,因长期劳累过度的陶华碧,在起床后实在感到头晕得很厉害,就没有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购买辣椒。

在陶华碧看来,拌凉粉的佐料有好几种,缺少麻辣酱也不会影响生意的。让陶华碧没有想到的是,顾客前来吃凉粉时,发现没有特制的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离开了。

陶华碧对此困惑不已:“怎么会这样?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难道我这个小店生意兴隆,也是因为有这种麻辣酱的缘故不成?”

此次事件对陶华碧的影响很大。陶华碧敏锐地觉察到特制麻辣酱的巨大潜力。从此,陶华碧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陶华碧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不仅引来了许多食客,一些食客吃完凉粉后,居然又掏出钱来购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麻辣酱。

与麻辣酱的火爆相比,陶华碧的凉粉生意却越来越差,陶华碧做的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陶华碧心里很纳闷:“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佐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为了弄明白,陶华碧也在寻找其中的原因。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如往常一样很快地销售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陶华碧于是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如何。

当陶华碧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后,发现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究其原因,原来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陶华碧那里购买来的。此刻的陶华碧非常恼火。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正是这次发现,才有了老干妈的光明前途。

在陶华碧的创业中,陶华碧通过自己独特的产品研发,使得消费者的体验更加极致。时至今日,顾客体验才被中国企业家、研究者们争论得如火如荼。遗憾的是,在这争论的背后,屡屡被提及的企业不外乎是苹果、海底捞、老干妈、茅台等。

可能有读者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经营者都用一种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其他企业,不一定就不重视客户体验,只是他们未必做到极致,或者极致得不彻底。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客户”和“用户”是有区别的两个群体。传统的“客户第一”思维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当然,并不是说在“互联网+”是时代客户就不重要,而是说传统企业一旦未弄清楚用户的消费行为之前,也就意味着传统企业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客户。

为了更好地与用户互动,甚至连互联网企业也无一例外地用了超过90%的精力去研究用户和服务用户,甚至在没有自己的盈利产品时会先推出吸引用户的“馅饼”,比如腾讯用QQ吸引用户,360用免费杀毒软件吸引用户,因为有了用户就有了流量,也就有了客户。因此,当我们看到苹果热销时,正是因为史蒂夫·乔布斯应需而变,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正是因为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史蒂夫·乔布斯才能真正地挖掘极致体验的这座金矿。把极致融入产品的方方面面

苹果的成功,离不开史蒂夫·乔布斯的极致经营战略思维。事实证明,正是史蒂夫·乔布斯把极致融入到产品的方方面面的极致思维,苹果才创造了举不胜举的、吸引用户眼球的、具有创意的引爆点的产品神话。

正如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所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不过,需要提醒传统企业经营者的是,这些神话是建立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的基础之上的。究其原因,不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都能找到风口的,即便找到了风口,飞起来之后,也不能保证就不会掉下来。因为商业的创新需要企业经营者们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充分理解极致的商业价值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极致作为一个标签在各个企业家论坛上传播。所谓“极致”,是指最佳的意境、情趣;达到的最高程度。因此,充分理解极致的商业价值就是赢得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个性化需求的今天,用户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极致的产品体验。

为此,作为匠人文化倡导者的史蒂夫·乔布斯非常清楚,只有充分理解极致的用户体验,才能获得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当苹果iPad问世后,立即刮起了一阵平板电脑热潮,而苹果iPad独占鳌头。根据《2014年苹果iPad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苹果iPad用户对其满意。在此次调查的苹果用户中,22.7%的网民表示iPad完全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54.2%的用户表示基本满足。认为iPad略有不足的用户占20.2%,完全不满足的用户仅占2.9%。这组数据足以看出,苹果iPad在用户满意度方面优势较为明显,见图1-21。

为了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感,苹果在设计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必须具备创造性、设计精美、高度人体工学、技术领先等诸多特点,这样做不仅为了符合史蒂夫·乔布斯极致产品的思维,更是苹果极致的客户体验设计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图1-21 苹果iPad用户满意度调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