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7:21:2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山西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山西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常识判断概述

一、大纲导读

常识判断主要测量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一)考查范围

近年来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为时事政治相对较少,比较偏重人文历史、科技生活常识;其次,经济、法律的比重一直较重;其余涉及政治、地理、国情、管理常识。

1.政治常识中,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社会热点问题等。

2.经济常识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常规考点。

3.法律常识中,行政法和宪法是考试的重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许可考查比例尤高。也会涉及到对新法的考查。

4.历史人文常识中,知识点多且杂,多来自于中学语文、历史教材。

5.自然科技常识中,多考查涉及重大科技成就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化学、医学等知识。

6.地理国情常识中,多与国情结合考查。(二)考查难度及重点

1.难度

测查“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试题本身难度不大,地理、环境、科技相当于初中生水平,历史、文化、政治不超出高中生水平,法律也仅仅是大学必修的法律基础知识。

2.重点

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是考查的重点。所谓国情社情又渗透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各科的基本知识中。

二、考点剖析

(一)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纵观近年来的国考和各地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的次数较多,是考试的重点和热点。(二)经济常识

经济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此外,也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经济类知识的考查强调考生对经济学基本知识及一般原理的掌握,并能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

经济常识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每年都考,命题人主要青睐于对我国重大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考查。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

1.从时间上看,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

2.从政策层面上看,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新经济政策及其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政策等都可能成为考点。同时这些知识点也都属于时政的范畴,因此考生要充分重视时政。(三)法律常识

近年来,法律知识是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重点。公务员行测考试并不是专业性的法律考试,而是侧重对应试人员综合能力的考查。法律知识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其中行政法是常考点,考生需要多加关注。未来考题将更加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基本法律知识来分析判断某些案例的能力。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必须重视提升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历史文化常识

人文常识部分考查的显著特征是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学文化考查得较多,而对外国的历史和文化、我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的考查相对较少。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学文化上。(五)自然科技常识

科技方面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科技常识等内容;生活常识方面则要求应试者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对这一块的复习,主要是靠考生平时的积累,尽可能扩大阅读量,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记下一些新的科技名词,以及一些生活小百科,积少成多,慢慢地会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六)地理国情常识

我国的地理国情,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一些常见的天文气候现象,如太阳风暴、厄尔尼诺现象等,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常识是考查重点。考查范围大体上不会超过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

三、考情综述

(一)命题特点

1.从内容来看,对理论(事件)演变过程的考查重于对理论(事件)本身的考查。在政治、历史、文化题中表现尤为明显,典型的出题方式就是事件排序。【例】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北师覆没威海卫,签订条约在马关

②鸦片带来民族难,销烟虎门海滩前

③武装起义占三镇,武昌汉口和汉阳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答案】D【解析】①为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②为1839年的虎门销烟;③为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2.从考题形式来看,考点复合化趋势明显:一是不同学科的考点复合化,如民法、刑法杂糅在一起;二是同一学科考点的复合化,如历史、文学部分综合多个知识点。【例】下列作品与评价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B.《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C.《儒林外史》——一部儒林,终之以琴,滔滔天下,谁是知音

D.《聊斋志异》——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答案】D【解析】“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为鲁迅评价《西游记》的话语。

3.试题内容紧密结合时事,不回避热点,多结合时事政治出题,出题角度新颖。另外,真题结合时政是全方位的,在政治、经济、国情、科技、文化等方面都会有所涉及。【例】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_____的发展理念。

A.传统、协调、环保、开放、共享

B.传统、沟通、绿色、开放、共享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创新、协调、绿色、自由、包容【答案】C【解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面向“十三五”、引领新常态的方向指引,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答案选C。(二)题目特点

1.组合型题目增多

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逐渐成熟,组合型题目越来越多,题目难度系数不断增大,完成了由考查单一知识点向考查系列知识串的转变,对考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素养的纵深考查日益显现。

2.考查知识点日趋增多并且细致

相较于单一题目来说,同样数目的组合题考查的知识点必然成倍数增长。从广度上来说,围绕的主题,涉及古今中外;从深度上来说,题目可围绕一种现象或者某一事件、某一新生事物,穷尽考查的知识点。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注意同类型知识点的专题式总结和体系性梳理。

3.选非题增多

常识判断题目,带有“不正确,不对,不属于,不符合,不能体现,无关”字样的选非题占比增大。考生在考试时一定要审好题目,看清楚是选非题还是选是题。不要在看到熟悉知识点时放松警惕,犯非知识性错误。

四、复习策略

为帮助考生科学合理地备考,建议考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时政热点读取考试重点

最近几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常识判断类试题中,时事政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一两年中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这些时事上至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至普通百姓,都普遍给予很高的关注。对于时政部分,考生其实没有必要刻意专门复习,完全可以利用每天的空余时间多接触新闻、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内的方针政策和国外的大事小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时政,考生要明白一个特点:不回避热点!公务员录用考试和高考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同,从来不刻意回避热点,反而是侧重于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在平时准备时政的时候没有必要深究一些称不上热点的知识点,而只把握大局就可以了。(二)心态最重要

常识判断涉及的学科大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如果细分起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在备考时,考生往往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考到一题,很容易感觉得不偿失,非常失望。因此,要想攻克常识判断,复习时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公务员录用考试得满分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学会放弃。公务员录用考试算的是总分,而不是某一模块的得分值。相对于其他模块,常识判断的复习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常识判断知识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而且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判断,如果对知识点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头脑中没有概念,做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对于常识判断,不宜在短时间内采取突击性的复习方式。对于做题,要少而精,特别是对于考试的真题。阅读可以让我们做对题目,但在考试中,仅仅能将题目做正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还必须在做正确的基础上做得够快,而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保证。(三)以真题为导向

真题中考过的知识点,尤其是重复考过的知识点,说明重要程度较高,可能重复出现。试题的考查范围、考查形式,也都能从真题中找出一些端倪。尤其要反复强调的是,对于错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查缺补漏的功夫要做足。常识题原题重复的可能性较小,但同一种类型题的考查方式会比较接近,比如作品与作者的对应关系、特殊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根据以往出题的规律,在积累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所取舍,做到有的放矢。(四)与“申论”相结合

常识判断的学习,也关系到申论的复习效果。从历年公务员真题来看,常识判断知识点,不单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同时也包含申论的部分内容。申论写作涉及的范畴主要是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等,这些内容也是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所以,复习常识时,可与申论相结合,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复习要分清主次

在复习常识知识点时,切不可毫无重点的复习,要有所侧重。建议考生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上有所侧重

总结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可发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题还是有侧重点的。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法律知识点题较多,而法律知识点中,又以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为主。因此,在复习时,考生应多参考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和当年的考试大纲,找出考试重点。

2.理解上有所侧重

常识判断的考试范围,不仅是识记的内容,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法律常识部分。如刑法试题常考的知识点:犯罪的主观方面即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很多考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滚瓜烂熟,但到考试时,还是会做错题,原因还是对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在复习中,除了记忆之外,还需要对知识加以理解。

总之,常识判断考查的内容多而杂,只要考生正确掌握教材中的复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定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六)重视解题方法

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无论复习多么充分,考场上总能碰到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给人感觉复习不复习都一样,其实不然。“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了解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很多问题不难找出正确答案。要善于对题目进行分类,研究并总结出规律、方法,可以快速提高作答速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试特点和方法制订应试的策略和技巧。(七)加强提高作答速度的训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量大时间紧,而常识判断的题干通常简单明了,会就是会,没有细细推敲琢磨的必要,要学会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提高作答效率,这样可以为其他题型节约宝贵的时间。

五、解题技巧

常识题涉及面广,首先应该主要抓住两点:其一,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考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训练。其二,作答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题干和备选项,防止错选。另外,在答题时,也要注意对常见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联想猜测法

联想猜测法是指根据题干和选项信息,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大胆展开联想,果断猜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且具有客观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该方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特别是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这样可以避免在陌生的科技词条浪费时间,提高做题正确率。【例】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黑洞理论

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

D.能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A项,黑洞是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首次发现,是指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B项,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C项,暗物质是1932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扎维奇最早提出证据并作出推断的,暗物质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D项,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迈尔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842年提出的,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技巧使用说明】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如果考生没有这方面常识的积累,可通过上述联想猜测法来解题。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界定,因此可确定其为中心信息词。再分析选项,A项,黑洞,直接联想到的是“巨大的吸力”;B项,大爆炸,直接联想到的是“毁灭”;C项,暗物质,直接联想到的是“某种看不见的物质”;D项,能量守恒定律,直接联想到的是“能量间的转化”。凭借直观联想,与中心信息词“起源”相对应的,最有可能的是“大爆炸”,因为“毁灭”意味着“新生”,即一种新事物产生,因此答案选B。(二)陈述绝对法

陈述绝对法是指四个选项中,如果有三个陈述绝对的选项,那么剩下的一个就最有可能是表述正确的;如果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陈述绝对的选项,那么这个选项就最有可能是要选择的项。陈述绝对法是解决自然常识和科技常识选择题较为有效的方法,考生可参考掌握。【例】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隐形飞机机身涂料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电磁波

B.混沌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有重要应用

C.U盘格式化后信息不可恢复

D.土星环是圆的【答案】C【解析】A项,隐形飞机最主要的两种技术是形状和材料,首先隐形飞机外形上避免使用大而垂直的垂直面,其次隐形飞机采用非金属材料或雷达吸波材料,吸收掉来自雷达的能量;B项,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C项,格式化是指对磁盘或磁盘中的分区进行初始化的一种操作,利用特殊的软件可以恢复被删除的数据;D项,土星环是指土星赤道面上的环系,由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环系由7个同心圆环构成。【技巧使用说明】考生在浏览四个选项时会发现:A项中有一个词“主要”;B项中有一个词“很多”;C项中有一个词“不可”;AB两项都没有说得过于绝对,做了限定;D项是一个普通判断句;只有C项表达过于绝对化。相对来说最有可能是错误表述。(三)化繁为简法

化繁为简法是作答常识判断题经常用到的解题方法,尤其是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排序中,使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很明显。利用这个方法,考生以一个或者很少的知识点就能做到既排除无关项又定位正确答案。【例】一艘油轮自科威特港驶往大连,其最短航线为(  )。

A.波斯湾→红海→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

B.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黄海

C.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

D.红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答案】B【解析】科威特在波斯湾的沿岸,大连在黄海与渤海的分界线上,则起点为波斯湾,终点为黄海。因此答案选B。【技巧使用说明】考生浏览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世界地理常识,要找出最短航线,那么可首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即波斯湾与黄海。大连在我国的辽东半岛东岸,濒临黄海,故终点为东海是绝对不正确的。根据常识,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科威特与伊拉克的国家矛盾、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存储地和供应地,西亚古国波斯(今伊朗一带)等,可以确定科威特濒临波斯湾而非红海。(四)代入排除法

代入排除法是指从选项入手,代入某个选项后,如果不符合已知条件,或者推出矛盾,则可排除此选项的方法。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全部都是选择题,而代入排除法是应对选择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代入排除法有效的避开了解题的常规思路,绕掉了题目中隐含的生僻考点,即使考生不会解题,也能用代入排除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在目前公务员录用考试整体难度高,题量大,解题时间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代入排除法是考生们必须要掌握的解题方法。【例】地热资源、太阳能、水能资源均丰富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海南岛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答案】A【解析】青藏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有丰富的地热资源;青藏地区河流湖泊多,且落差大,所以水能丰富;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所以太阳能丰富。因此答案选A。【技巧使用说明】本题的类型就是题干中有三个地理事物,四个选项每项一个地理事物。题干中提及的地热、太阳能、水能的存在及数量都有一定的条件:①地热对地质条件有特殊要求;②太阳能要求空气稀薄,天气晴朗,空气透明度大;③水能资源对水资源储量和地势落差有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可以逐个分析四个选项的主要特征:

A项,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号称水塔,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地质条件复杂;

B项,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日照相对不足;作为一个海岛,相对与西南等地区来说,地质条件也谈不上十分复杂;

C项,塔里木盆地处于内陆,河流大都为内流河,流量也较小;

D项,四川盆地有长江流过,但是雨雾多,云层厚,光照不足。

将这四个选项代入到题干中发现,海南岛明显不满足地热资源丰富的条件,塔里木盆地明显的不满足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四川盆地明显不满足太阳能丰富的条件,只有青藏高原同时满足地热、太阳能、水能均丰富的要求,利用各地的特征排除了BCD三项,因此答案选A。(五)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信息,迅速作答。

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亦或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

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迅速找出关键词;二是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例】民谚有“础润而雨”的说法,作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宝贵劳作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科学依据体现在______的变化通过“础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向【答案】B【解析】“础润而雨”一词最早出处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意思是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由于水泥地、石柱等容易散热,当它们的表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暖湿的空气碰到它们,温度就会降低,空气里的水汽就会在它们的表面凝集,结成水珠,出现“天云蒸,柱础润”的现象。说明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是下雨的征兆。因此答案选B。【技巧使用说明】通读题干,解答此题最大障碍在于对“础润而雨”这个文言成语的理解,特别是对“础”的理解。实际上,从未见过该词也不影响解题,考生只要抓住“润”这个关键词(“题眼”)即可,“润”暗示了与水份有关,与选项“湿度”的意思最为相近,这样便快速选出正确答案B。(六)题干分析法

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一般情况下,题干长提供信息也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试题,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考生在答题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和分析题干上,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例】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答案】C【解析】“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因此答案选C。【技巧使用说明】对于不知道我国的收入分配方针政策的考生,可以从题干入手,去看定义,定义强调的是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即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是要保证大部分人都能有中等收入,同时缩小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这就是一个“平均”的过程,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社会的公平。答案显然是C。(七)逻辑分析法

适用于排序题目,时间不明确的情况下,可分析其中的逻辑顺序,准确排序。诸如历史、地理题目可以应用此方法。【例】在西柏坡时期,党中央:

①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③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答案】A【解析】解放区土改是1947年;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技巧使用说明】此题中如果不明确时间顺序,可运用逻辑分析法。中共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那么一定是先打赢了战役才会开这样转移重心的会议,这样③肯定在②的之前,答案排除CD两项;那剩下的就是①和③的先后了,可根据事理逻辑分析这个问题:是先土改争取群众基础再打三大战役,还是先打三大战役再争取群众基础呢?肯定是先打牢群众基础再打三大战役!所以①在③的前面,因此答案选A。(八)特殊符号法

在全部中文汉字的选项中,如果出现百分号%、数字、字母时,考生可以优先看这些选项,因为出题的考察点往往就在这些表示程度、变化、排序等的特殊符号上。【例】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正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答案】B【解析】选项的特殊符号(数据、文字)为“GDP”、“10%”、“第一”应特别重视,重点分析。A项,中国国情之一是人口多,虽然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是发展中国家水平;C项,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这是10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冠军,也是中国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外汇储备国和最大出口国之后又一大突破。而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即自1978年起,截至2008年的成就,故“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叙述不妥。【技巧使用说明】一般在此类题目中,某些特殊符号、数据、文字蕴含着最重要的信息,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九)相熟优先法

对于那些选项和题干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或者都存在排列组合情况的题目,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采取相熟优先法,在题干或选项中选择一方侧重考察,找自己最熟悉的词条辅之排除法加快做题速度。【例】下列能够依次展示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是:

A.感恩节、巨石阵、卢浮宫、浮世绘

B.硅谷、哈佛大学、白金汉宫、东照宫

C.爵士乐、金色大厅、圣女贞德、新干线

D.劳斯莱斯、芭比娃娃、巴尔扎克、桂离宫【答案】A【解析】B项错误,哈弗大学在美国;C项错误,金色大厅位于奥地利维也纳;D项错误,劳斯莱斯是英国的汽车品牌。【技巧使用说明】考生平时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尽可能地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即使因受限于专业、见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应该掌握一些便捷的解题方法,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思维能力。如该题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比较杂比较广,就可采用相熟优先法来优先淘汰一些选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答题的正确率。(十)矛盾选一法

适用于选项中有矛盾选项的题目,通常情况下,矛盾选项中必有一个为正确选项【例】下列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使用方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机器上用的螺母大多是六角形。

B.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在使用时产生的射频火花很容易引起爆炸,发生危险。

C.交通信号灯中红色波被用作停车信号时因为红色波长最长。

D.家中遇煤气泄漏事件应立即使用房间的电话报警。【答案】D【解析】不管是煤气、液化石油气还是天然气,都是易燃易爆的物质,据专家介绍,引起天然气爆炸的最小能量为0.2焦耳,就相当于一根大头针从1米高处坠落地面所产生的能量。因此一旦发生漏气,要迅速关闭角阀,然后开门窗进行通风;绝对不能使用屋里的电灯开关,报警时千万不能使用家里的电话,因为拿起或放下电话时,就有可能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爆炸。最好是走到户外安全的地方,再打电话报警。【技巧使用说明】此题中BD两项为矛盾选项,B项中说“因为手机在使用时产生的射频火花很容易引起爆炸,发生危险”,而D项表示“家中遇煤气泄漏事件应立即使用房间的电话报警”,也就是说电话不会引起爆炸,所以矛盾选项通常有一个是正确的,此题选择D项。(十一)原则判定法

原则判定法是指在考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根据事物产生、运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正常逻辑来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大部分法律的产生来源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制定更多的遵循了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符合当下社会事物运行的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这些社会规范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在解答题目时,不妨运用这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来找出正确的答案。【例】根据《食品安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实施监督的部门分别为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不需购买样品

C.名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D.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答案】A【解析】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BD两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技巧使用说明】面对这类考查法律条文的题目,考生很难把每一条法律都背下来,如能有效采用原则判定法来处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本题中的BCD三项,会发现每一项的说法都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因而也不大可能被纳入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十二)最严重选拔法

最严重选拔法,是指题目的四个选项属于同一类别的四种情形,一般适用于刑法考题。考生即使无法律基础,也可按常理对选项进行定性,选项中哪一种情形造成的后果最严重,如造成了死亡的结果或导致了最为严重的损失,考生可以此为据,选择其中情节或结果最严重的一个作为正确答案。【例】王某持匕首抢劫张某,在争斗中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匕首掉在地上。张某见状,捡起匕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对于张某用匕首刺死王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C.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D.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答案】D【解析】张某用匕首猛刺王某心脏的行为必然会导致王某的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技巧使用说明】注使用意此方法的前提是四个选项属于同一类别的四种情形。

第2章 政治常识

2.1 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概述

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1.唯心主义

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否认事物之间联系、发展、变化。(3)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的、充满矛盾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四)辩证法

1.内涵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例】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解析】①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②错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把辩证法绝对化,认为事物之间不应当分彼此。

2.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

3.联系(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①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联系的特点:

a.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系统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4.发展(1)发展的内涵和根源

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过程

①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②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性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4)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它是辩证运动的实质。(5)发展的两种形式

①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例】欧布利德是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诡辩论“谷堆论证”,即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一粒谷子不成谷堆。

在这里欧布利德忽略的是(  )。

A.内外因关系原理

B.对立统一原理

C.质变和量变关系原理

D.矛盾客观性原理【答案】C【解析】欧布利德忽略了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和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欧布利德的论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了“一”,而没有看到“一”的不断增加会向“多”的方面转化。因此答案选C。

5.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1)矛盾分析法的地位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2)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内涵不同

①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②形而上学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2)对立表现

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五)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误导实践,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的基本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的内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其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忽略了事物真正的本质。

②理性认识的内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其优点是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局限在于有可能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③区别与联系

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联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b.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a.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③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3)创新的必要性及分类

①创新的必要性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创新的分类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六)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标准

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

3.真理的性质划分(1)真理的绝对性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包括三层含义: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4.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的内涵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2)价值的特性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1)价值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照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2)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评价作为人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

③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七)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①唯心史观

主要缺陷:

a.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②唯物史观

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构成

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b.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个体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①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三)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及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它是区别以往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6.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义革命“基本的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