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何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8:27:1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弢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细节决定成败: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何思考

细节决定成败: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何思考试读:

前言

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反思阶段,从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总结直至现在的反思,课堂教学也经历了从浮华回归本真的过程。现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了关注的焦点。其实,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理论的普及、广大教师素质的提升,大多数教师都能顺利地备课、上课。但是,为什么教学效果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们更加关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处理,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重视。本书通过研究生物学科的多种课堂教学案例和其他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利弊和影响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总结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重要经历和体验,结合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生物学科的特点,提出能够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第一章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与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一节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有效教学虽然有漫长的研究历史,但作为一个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其研究历史并不长。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时间较长。早期的研究主要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年龄、特点、性别、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及知识水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及提问的技巧等。一、教师与教学的有效性

最早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教师的心理特征,其特色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良好的教师人格特征表,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假设难以成立,任何入学的人都是良好的教师效能裁定者,良好的教师是天生的,与教师教育无关。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为克瑞斯和波易斯。

卡特尔要求254名被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写出优秀成熟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身上10项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以及区分青年男教师和青年女教师品质的特征。他发现被调查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赖安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项观察研究,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一个教师的得分越是靠近每一因素肯定的一端,那么,他就比其他靠近否定一端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总之,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学结果机械地相连,基本忽视了课堂实际的教学效果,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只从教师人格特征来单纯地看问题。二、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并非单一的教师因素。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加涅是比较早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他先后经过四次修订,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除了加涅,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赫斯特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的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此外,布里奇斯和古默波特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列举了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不能维持课堂纪律,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不能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没有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从有效与低效教学的表现可看出,教学内容对学生影响的持久性与接受与否、学生的真正参与度大小是衡量的标准。

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通过多种观察工具和评定量表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研究,力图发现可以推广到所有教师、课堂和教学情境的有效教学行为。这类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相关性,因此得出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同导致作为教学效果的学生学习结果的不同。在教师教学行为与有效教学研究方面,代表人物主要有麦特哲和麦德勒依。三、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有效教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开始由单一向综合化发展,此时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教师品质或教学行为的研究,而是试图从多维度来考察有效教学。教育科学研究者把之前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并将教师所具备的课程和学科知识、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的整体环境都纳入有效教学研究中,创建了有效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也是国外教育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教学著作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可谓五花八门。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则难以统计,仅以奥斯丁所著的《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为例,就有十一种之多。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坎贝尔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最早提出教学环境对有效教学有一定影响的是邓金和彼德尔。他们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几千个有关教学研究的报告以后,在密之尔提出的教师个人经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影响教学效果变量的基础上,考虑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沃勒苗等人认为把握环境的影响或者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轻松舒适、有益于教与学、宽敞且有足够的学习材料。近年来的研究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凯得斯维特将课堂气氛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之一。关于教学环境影响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班级规模及管理、课堂心理气氛、设备和教材、教学空间的设计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的应用与有效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关系。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致力于教学改革,设计出了程序教学机,他的思想是使用教学技术延伸人的感觉器官,代替一部分人的功能。今天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而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使用“微格教学”来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微格教学仍是整个师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是人们惯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了。它体现出了扩大受教育面、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速度、扩大知识容量等诸多的优越性,是研究有效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第二节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主要还是以继承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大量文献研究资料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地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便有“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深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说法慢慢多了起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说法仍占主流,并且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此时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不但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做出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上以文献和经验分析为主、实验为辅,做实证研究的并不多见。程红仁以《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为题,首次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概念。不仅如此,她还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做了界定,认为在传统的教学重“效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还要重“效益”。

虽然有效教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我国学术界的教育科学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陈厚德编的《有效教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认为有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崔允廓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阐述了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按照他的观点,有效教学的概念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之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有效教学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庆林、杨东主编的《高效率教学》,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姚利民的《有效教学论》,肖成全的《有效教学》,陈晓端的《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宋秋前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吴松年的《有效教学艺术》,台湾学者林进才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以及《高效能教师的教学锦囊》,孙亚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何善亮的《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蔡慧琴、饶玲、叶存洪主编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肖刚的《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以西方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有效性教学的理论,归纳了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探索了有效性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未来发展方向。肖贻杰的《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研究》探讨了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对策。马建华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转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孙亚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在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综合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原因。在经过了考察、论证、建构和证明的过程之后,提出并制定了一个帮助中小学教师自我提高其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科学、合理发展教师、教学专业化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并且在改变我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何善亮的《有效教学批判》基于对“学习者”的共性分析,形成了一个关于学生有效学习的认识性框架,一种基于人、适于人、促进人的有效教学分析框架。

期刊论文类有崔允廓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赵若英、刘茂祥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试析有效教学的内涵与运行机制》,阮红芳、靳玉乐的《有效教学论析》,张璐的《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吴文胜、盛群力的《论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韦庆华、张俊的《论有效教学情境的营造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吕西萍的《谈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袁维新的《实施有效教学调控应处理好的四个关系》,王忠安的《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的《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王曦的《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等。苏相洁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很强的策略。吕静珍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式与策略。有效教学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王斌认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确定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和了解目前学生在有效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为了迎合改革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基础制定和设计了相关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第三节对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一、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一)充分体现基础性“基础性”是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双基”概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二)注重课程的选择性

首先,根据新的高中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力求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其选择性是从三个层面实现的。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内容要求为课堂教学留出了极大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内容标准的二级主题,选取不同的事实、素材或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

其次,新课程标准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的余地。如在“选修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的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14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即可达到要求,获得2学分。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三)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其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就是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穿插的生物技术的教育。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三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在选修模块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四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新课程标准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学习方法。(五)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可行性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及其我国不同地区的可接受性。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选修模块的数量、课程内容范围等方面,都注意到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原有基础、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在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方面,充分继承了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到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既使条件好的学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如要求条件较高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又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动,如腐乳、果酒、果醋的制作等。(六)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如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二、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体现的进步性(一)全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理念。其中,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二)更加明确的课程定位

在课程性质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任务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定位有明显区别。(三)更高的教学追求

由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不再局限于“如何教好教材”,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角度,从课程实施和改变教学行为的角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教学建议: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四)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如何实施教学,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任务。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及时转变教师角色,从“授鱼者”转换为“授渔者”,从管理者变为引导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转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发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统一规格与差异性教育,提高教学技能等。三、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衔接与比较(一)初中生物课程期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

如在初一生物课中,在“探究方法之收集和分析资料”这一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要求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多种方法进行收集资料,并且资料的形式也可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在一些课题中,为实现同一教学目的提供多种活动,或设计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活动。如在初一生物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之后又紧接着设计了“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要求学生用类似的探究方法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就根据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学生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习,类似的环节很多。

例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选择自己调查的对象范围。又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作用”的活动建议中,提出可“练习制作面酱”,也可“练习制作酸奶等发酵食品”,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这样既能使大部分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深入探究的空间,增大了教学的弹性。(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初中生物课程中“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的内容安排上,通过让学生列举若干种动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的方式,理解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从而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初中生物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根的向性、探究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探究动物的食性等,这些教学活动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身边科学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知识的衔接在安排上已经有了沟通,考虑了相关的生物学内容在什么阶段安排教学比较合适,基本解决了重复的问题,即使部分相同的内容,也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要求。例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光合作用”的内容,考虑到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不容易,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在初中生物中,这部分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即初中生物课程目标——“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而高中生物的课程教学目标就相对较高了,要求学生对光合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及其原理应用,并且要求尝试探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对化能合成也要有初步的认识。按照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路过渡,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第二章中学生心理特征与提高生物教学性的研究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与教学有效的相关性调查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生物知识对中学生知识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学科的地位很低。新课程改革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高要求,期待教师尽快转换角色,期待课堂更高效,期待学生有收益,期待教学更有效益。教师除了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有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同时,更不可忽视中学生心理因素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策略要遵循中学生心理特征,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我们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有效教学中指出:“教学时要满足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具有最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教学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模式选用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习惯、接受方式和个性特长相适应。”反对整齐划一,提倡独具匠心、不拘一格。教学活动要重视教学反馈,提倡课堂教学有反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病例”,准确诊断,有的放矢进行调整。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征与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动机的强弱、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激发,这样有助于目前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转型。总之,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一、实施调查(一)调查目的

教学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才的特殊活动。其对象是人,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教与学最终体现在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反过来也制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必须以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为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是教学必须考虑的背景和前提。笔者希望通过了解中学生心理特征,找出心理特征中那些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从而找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途径。(二)调查方法

问卷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重要工具。通过问卷可以了解被调查者真实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征调查,找到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三)问卷编制

总的说来,调查问卷应具备吸引人和易懂两个特点。问卷不应太长,以免使回答成为一件艰辛的任务,且又占去答卷人的大量时间。其内容应在逻辑上相互联系,以便能激起答卷人回答的兴趣。考虑到初中生对问卷的耐受程度,本问卷总共设计30道选择题,涉及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学有效性、师生关系、教材板块四方面内容。共占用2个16开的版面,以确保学生能认真地完成问卷,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四)问卷发放

通过当堂发放问卷当场回收的方式对青浦区实验中学全体九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7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2.3%。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100%。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喜欢的教材板块有“实验与实践”“你知道吗”“活动园地”这三个板块。“实验与实践”是安排有关学生基本实验或实践活动,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相关理论。“活动园地”是选学内容,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设置一种亲身的、自主的活动。“你知道吗”提供与本节主题相关的知识性、趣味性问题。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喜欢那些能动手亲身实践、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学科特色。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喜欢平易近人、上课生动有趣的老师。其常常会因为喜欢某一学科的老师,而更努力地学习他(她)所教的课程,并且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注重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注重评价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注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教学方式的灵活。只有知道学生所想和所思,我们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影响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中学生学习时的活动参与度、思维聚焦程度、作业完成情况、过程方法等与教学有效性呈显著相关。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在思维特点、动机强弱、自我效能、思维聚焦程、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喜欢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喜欢实验课和拓展课程,不喜欢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三、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低效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生物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调查和访谈,目前大多数生物课堂属于低效教学范畴。其表现为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习兴趣培养和动机的激发,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等。具体表现如下:(一)忽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不合理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能够做到备教材,能够根据教材的地位和背景制定三维目标。但是对学情的分析往往重视不够,很少依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现有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者偏低。对学生而言,过低的教学目标缺乏挑战性,缺乏学习的动力。过高的教学目标超出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缺乏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设置的恰当与否与有效教学的实施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也要预设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如果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跳一跳”就能达到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同时目标设计太高,也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因此,忽视学情制定出的教学目标,违背了有效教学的低成本、高效益的追求。(二)忽视情感需求,师生关系缺乏民主

中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减弱。也就是在情感上对老师的依恋减弱,在行为上对老师依赖减弱,在观念上对老师认同减弱。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距离拉大。他们开始用评价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态度对待老师。对不喜欢的老师甚至出现疏远和对抗。教学是师生知识和情感双方面交流的过程。目前,中学生物课堂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其表现为,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情感的交流,师生交往仅局限在课堂,缺乏情感上的理解与沟通,缺乏彼此的欣赏与认同。同时,师生交往的单向性造成师生缺乏互动,学生成为教师的奴隶,沦为教材的附庸,模仿和服从成为遵守本分的象征。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常有反抗和对峙。因此,教师要了解这一阶段学生情感需求,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民主的生物课堂。(三)忽视年龄特点,教学方式单一

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班级教学的先天性不足。但目前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尽管有些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但常常把预设的教案当作教学过程的导向,没有激情、创造、灵性,也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操练和应付与无耐。所以课堂上仍然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独角戏”几乎成了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正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造成的。因此,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四)忽视认知水平,自主学习缺乏

初中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的兴趣性、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和小学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同时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概括分析、理解记忆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他们能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发现事物一般发展规律。同时,中学生学习情感积极,学习意志坚强,善于独立思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能提出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都是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但在传统的课堂中大多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学生从原本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学习的仆人。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学习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学好的不良心态,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自己主动学习了。(五)学习态度不端正,内部动机不强

目前初中生物结业成绩不列入中考升学成绩,因此影响了很多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造成轻视或者漠视。因此出现考什么科目就学什么,不考什么科目就不学,造成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自然造成学习的动机不足。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不明确的人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和动摇。学习动机一部分来自内部,如兴趣和求知欲等,一部分来自外部,外部的学习动机一旦得到满足,人就会停止努力。而来自内部的学习动机最持久,也最容易获得满足和自我效能感。因此,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内部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六)忽视个性差异,缺乏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包括认知能力的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等种种差异。在目前生物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缺乏因材施教。甚至出现“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一本教案讲十年”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丧失自信,甚至厌学。因此,教师要注意不同班级的差异、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的差异。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定教”,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第二节遵循心理特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与实践一、遵循心理特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有效性不光取决于教的质量,也依赖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动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他的才能可以发挥80%;反之,如果不感兴趣,他的才能仅能发挥20%。”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是以引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特征的。特别像中学阶段这种长期的学习行为,适当的学习动机是良好学习的前提。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中学生来说,把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化为稳定的内部动机是最稳定的。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有很多,如开展竞争、表扬或者惩罚等。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兴趣浓厚了,学习动机自然会增强。例如,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喜欢那些和生活密切相连的内容,喜欢那些能亲身体验和实践的内容。只有了解学生兴趣之所在,我们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二)根据身心特点,灵活教学方法

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意志力薄弱,学习时有意注意的时间和小学相比有所提高,但是长时间学习后会出现思维迟钝、情绪烦躁、反应缓慢等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始终保持学习新鲜感和兴奋性。例如,根据中学生活泼爱表现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演中学;根据中学生爱竞争、不服输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根据中学生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发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直接简洁的结构性教学;对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采用发现法教学;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采用讲解法教学。总之,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要方法,都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凸显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特点结合起来才会获得高效的课堂。(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倡导学案导学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呢?学案导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能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显现激活态势。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根据课堂类型和内容特点设计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四)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学有效性影响显著。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生无论在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学习活动时的思维聚焦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后都一定的提高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达到目标,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适当,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总之,高效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作业和练习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全体学生都得到成长和进步。(五)遵循认知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最大的两个阻碍。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本校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总结、比较、鉴别、演绎、假设等方法获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较差。初中生的思维和小学生相比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可以很好地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找出推理过程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尽管有时具体形象会干扰初中生的思维,感官的经验还会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不能否认初中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何进军的研究也指出:“儿童的学习方法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中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习方法与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述《传染病》这节课时,对于传染病的危害很多学生有理论上的认识,但是没有深切的自身体会。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起来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染病的威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归纳总结传染病特点和三个流行环节呢?笔者于是利用中学生具备逻辑推理能力等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签名”游戏。步步设疑,层层推理。通过四个主要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签名过程中,学生从最初只是行为的参与,到后来根据签名的结果推断传染病的传染环节,并亲身体会到传染病的传染的威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清晰的、深刻的,感触是终身的、难忘的,概念是清晰的、明了的。所以,平时我们总爱把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放在嘴上,但是在生物课上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还真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动一下脑筋。因为,良好的学习方法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事倍功半作用。(六)多元评价,激发自我效能感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喜欢挑战,遇到困难会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遇到困难会害怕、退缩、轻易放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激励性评价。正如心理学家盖慈强调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我们要多元评价学生,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要把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这样得到的综合性评价才会更全面、更民主、更公平。同时,一个人成长本身就是动态的。上学期表现好的,也许下学期就一般。也许初一还很沉闷的一个人,到初二就开始在集体中活跃。所以,一个人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这种方式把学生每个月、每个学期的表现结合起来考察。学科结业时给学生一个长期的、总结性的全面评价。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会让不同层次与能力的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加自我效能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期待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和高效的。(七)满足情感需求,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有效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会因为喜欢某学科的老师而更努力地学习他(她)所教的学科。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那些平易近人、上课生动有趣的老师。并且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家长对自我的评价。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和小学阶段相比向师性有些减弱。但是,他们对教师有着更高、更复杂的情感和要求。他们既希望老师是知识上的传授者,又希望老师是情感上的亲密支持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情绪就会高涨,兴趣浓厚;反之,就会缺乏交流和共鸣。因此,师生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是建立和谐和高效的教学基础。因此在课堂上,笔者注意使用友好平等的教学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形象。课前课后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友谊。在小组讨论中,我会特别留意那些胆小的,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对那些课堂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而是课后主动找他们谈心,表达自己对他们优点的真心赞美以及今后改进的希望。同时,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尊重学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的。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第三节关于中学生心理特征与提高生物教学性的若干建议

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其中一个因素。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讲课风格和师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有效教学活动要渗透二期课改的理念

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完成。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二期课改的一个“理念”和两个“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依据和行动纲要。也就是说,无论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偏离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宗旨。否则有效教学就会偏离航道,变成“无效”或者“低效”教学。二、有效教学要注重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我们课前对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如何“精”与“准”;无论我们教学设备如何先进;无论我们的手段和策略多么完美,我们都无法预测课堂上的生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抓住这些瞬间产生的思维火花将会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三、有效教学要充分挖掘学法的指导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要在加强学法指导(如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专家咨询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特别是在课业繁重的九年级阶段,很少有教师将学生学法指导纳入有效教学的目标,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四、有效教学要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中,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教师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一个人的授课风格无所谓优劣,但是教师的授课风格会对学生的学科兴趣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授课风格和个人素养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高效的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理想和追求。一个很成功的课堂,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和遗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完善和提升了自己。本文有很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和斧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行加入进来,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活力!第三章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上升为情感。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种种教学低效、无效、单纯成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创造有利先机。重视和加强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换言之,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生物学科一直是自然科学中的重点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认识存在诸多偏颇,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的“软科学”,而物理、化学是“硬科学”。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入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但要使中学生物学获得长足发展,仍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进行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圆满达到生物学科教学预期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此外,传统的中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知识为中心,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中学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缺失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得生物科学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故对这些现状进行反思,研究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更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规则大胆地去实践。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有效地教学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研究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目前虽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多,但针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并非很多,并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谈观点、提建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再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发现更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同时帮助中学生物学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素养,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第一节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有效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顾名思义是有教也有学,教学结合,主要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在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他对英语国家对教学的含义做了整理,并把它们归为四类:第一,描述式定义。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能。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对它观察、认识、体验的不断深入,其外延、内涵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第二,成功式定义。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联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即教必须保证学,必须保证学会。第三,意向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它表明,尽管教学在逻辑上可以不包含学,但人们可以期望教导致学。第四,规范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它表明,教学的活动符合特定的道德条件,也就是说,只要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教学。尽管对教学的界定在描述上各异,但其本质上都有共同之处,即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教和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描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有效教学”,但无形中已在追求着一种更好的结果。(二)什么是有效性

对于“有效性”,也有人译为“效能性”,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概括地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率、效果的意思包括其中。如果某项活动在计划之后,用最少的投入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就说明这项活动的实施是有效的,实施这项活动的主体则具备了有效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即是效能型的。对于效能型,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效果,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如果活动有了好结果,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则说明是有效的,反之是无效的。二是有效益,即有好的收益。如果某项活动实施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实现了预期的目的,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并且还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则这项活动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三是有效率,主要是针对活动投入和产出而言的,活动需通过较少的投入而得到较大的产出,或者使活动的产出尽可能增大,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效果。因此,有效性就是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有预期目的的行为活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