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9:01:09

点击下载

作者:朴实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试读:

序言

文/青荷

序一般由作者本人或是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人来写。一天,我谈了对朴实新作《

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的感想后,朴实竟然让我写出来,说可以作为书的序言。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磁器活”。我推辞说:“还是找个名人写吧。”但朴实说:“没有人规定,序一定要名人来写。文章写得不好,就是叫名人写个序你也成不了名人。”我不好再推辞,就写一篇文章,权作序吧。

余光中曾说:“一篇上乘的序言,因小见大,就新喻远,发人深省,举一反三,功用不必限于一本书,一位作者。”但我能力有限,还是只说说此书和作者吧。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多数领导和官员,工作上严肃刻板,生活中寡言少语。偶然一次机会,在报刊上看到朴实的旅行散记《人在旅途》的有关评论,评价颇高,便心生好奇,于是趁工作接触的机会,索要了一本。

这一读,便肃然起敬了。原来领导也有很文艺很平易近人的一面。一本十万字的作品,承载了太多:不但有异域风情,人情世态,更有自己的体会感悟。我想,没有疏旷清远心境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他的文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朴实,源于天然,无须雕饰。

这些年,朴实在文字的海洋里,辛勤耕耘, 自如挥洒,看看这几部主要作品的出版年月:1993年《香山下的阴影》、 2003年《岁月留痕》、004年《风雨人生路》、2006年《人在旅途》、2009年《幸福在路上》、2011年《幸福的感觉淡淡的》、2013年《青春不迷茫》、2014年《老兵不走》和《老兵日记》、2015年《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便知他是多么勤奋。二十几载,在工作之余,竟出版了十本文学著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写作体裁多样,写作内容广泛,这样的节奏几乎赶上专业作家了。当然这也无愧于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著名文学艺术家、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交通作协副主席等称号、职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朴实的散文集《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马上就要付梓了,这是他业余时间写出的第十本书了。工作岗位多变的朴实,在阅尽人世浮华,经历纷繁复杂的社会后,终归于生活的简单与平淡。这本散文集是他多年的生活感悟所得,四十六篇文章,皆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用素洁的文字,叙说着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生活的思考,对工作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字里行间流淌着独特见解。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一花一草,都是朴实创作的源泉。这些平常的人和物、事和理、花和草经过他的提炼、升华、便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味道,言词间充满了他对事业、亲情、人生境界的浪漫、乐观,向上的风采与情怀,无处无刻不在传递着正能量,莫不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感悟。

有些文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哲理。《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有一段描述“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要问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时间也是无情的,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被时间老人刻上岁月的印痕;再辉煌的过去,也会被新的辉煌代替。”

在《甲方乙方》中,他写道“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虽说到处坑坑洼洼,但毕竟还是有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那就是诚信经商、良心为本的契约精神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材实料,不虚不假,为人正直,才是从商之本。”简短的几句话使你明白,在诚信缺失的当下,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为人正直的高尚情操。“其实老百姓对这种脸谱早有定论,叫笨狗扎个狼狗势!话丑理端,入木三分。笨狗,何以要扎狼狗势呢?无非是在造势,抬高自己,显显威风,但往往适得其反。那什么脸谱好呢?愚以为无论台上台下还是本真者好。还是引用小平同志那句话,以‘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好。”这是《主席台脸》中的几句话,寥寥几笔,辛辣地讽刺了主席台上某些领导的装腔作势。这些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还有些文字看似普通,却在潜移默化中,走进您的内心深处。在《夺命的不仅是客车》中,他这样写道“在每一次遗憾和反思之后,在接踵而来的一个个会议落实安排之后,在抽调更多的人去抓安全抓落实之后,我们能不能从珍视生命入手,思安全之根源,戒浮躁之情绪,订规范之制度,把每个生命的安危倾注于内心,把每个鲜活的生命当作自已的家人,这样,安全既在表面,更在人心深处。”这些纯粹干练,宁静朴实的文字,彰显着他工作中、生活中敏感而睿智的思考。也只有内心有了格局、有了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夜宿武当山》也是我喜欢的,正像他所描写的:“山里的夜,更显寂静,依稀可听到蛐蛐的叫声,这种感觉久违了。朦胧中,我感觉是睡在奶奶的土炕上,又似乎是睡在知青组的通铺上,仿佛看到了夏夜流萤,听到了池塘蛙声。这一夜我回到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人生好像不是百年,而是几百年,可以返回去再活的……”对流年的回忆,对人生的感悟,朴素的情怀里有没有禅意盈盈?《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部散文集里,还有很多富有哲理、富有思想、富有禅意的文章,犹如春天的花香,在空气中芬芳着,弥漫着。《淮南子》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朴实从政多年,利用工作之余,写有100多万字的著作,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心生敬仰。他的文字如一坛陈年佳酿,隽永绵长,在岁月的长河里,吐露着芬芳。“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这是朴实常说的一句话。“当官一阵子,文学一辈子”这是我看了朴实作品的体会。2015年9月20日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老了。

喊叔叔的人越来越多,叫爷爷的不时出现;过去给别人介绍妻子时,称谓是媳妇或者爱人,现在只好称老婆了,因为称媳妇容易被误解成儿媳妇;坐公共汽车时,开始有人让座了;偶尔去歌厅吼两声,只会唱《达坂城的姑娘》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新歌基本唱不来;“碎碎念”、“屌丝”、“欧巴”等网络语言至今也没弄明白准确含义;从饭店出来,总能听到门迎甜甜的声音:“您老慢走!”嗨!我怎么就老了呢?掐指一算,哦,过年就六十了。

当知青时,看到几个四五十岁的农民,坐在墙根吧嗒吧嗒抽早烟、晒太阳,心里想:这些老汉没事干等死哩!自己到了三十岁时,突然有了光阴如梭的感觉,想起坐在墙根抽旱烟的老汉,心里一阵阵悲凉——再有十年自己就是老汉了。于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了,工作上加紧节奏,生活上丰富内容。

一转眼,四十岁了,再一转眼,五十岁了。小时候天天盼过年,现在一眨眼,咋又过年了?此时,深刻理解了毛主席诗词“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意境。后来工作不断变动,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五十多了。

性格变了,脾气变了。不再有少年的轻狂、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随便发脾气了,因为过阵子发现那些都不算事;不抱怨生活的不公了,因为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不评价别人的好坏了,因为别人并不影响你的生活起居与追求;给乞丐投几个硬币,心里会舒坦许多(尽管知道有些是骗子)。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要问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时间也是无情的,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被时间老人刻上岁月的印痕;再辉煌的过去,也会被新的辉煌代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浩渺的宇宙里,地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星星,匆匆的光阴不会等待你的迟疑。突然想起朱自清的《匆匆》:“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老了,盘点一下过去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没有价值的扔掉。有个熟悉的老干部,退休后整理了几天资料,发现全是各个时期的工作报告、总结,还有几摞精心剪贴的报纸。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又否定今天。最后感叹说:“干了一辈子无用功!”其实道理很简单:财富是有限的,精神是永恒的。留下精神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老了,不要感叹人走茶凉的世态,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到什么时候就有什么时候的圈子。如果你是肯吃亏的人,人缘自然好,人缘好的心态自然好。尖酸刻薄,不积口德,你不走茶也凉了。

老了,加强锻炼,注重保健是必要的,但不要相信广告,不要迷信讲座,更不要被微信忽悠着走。相信科学,结合实际,顺其自然,量力而行。

老了,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你尝遍了人间的五谷山珍,体味了世道的酸甜苦辣,看够了江河山川美景。有多少同僚们先你而离去,活着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健康地活着就是更大的胜利。

老了,有充裕的时间,过去的业余爱好,都可以当作正事来做。书法、美术、文学、音乐、收藏等,都是可以陪伴终生的事业。本人爱好文学写作,业余时间写过好几本书,但没有一本可以冲出去的。就好像收藏宝贝,全买来些山料、B货、赝品,最终没有多大用处。老了,时间由自己支配,潜心创作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还是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人也一样,一茬一茬,生生不息。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给灵魂刻上一丝痕迹。每个人都有青春年华时,都曾风华正茂过,每个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变老。三十岁的你不要羡慕二十岁的人,五十岁的你不要羡慕四十岁的人,比你大的人永远羡慕着今天的你。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会看不起你。你可以告诉他:“老子也曾年轻过、疯狂过、风光过,可你老过吗?”几十年也就弹指一挥间,只要活着,就要自信、 自立、快乐、充实,过好属于你的每一天。

只有花开的时候尽情地绽放,花谢的时候才会有满地的缤纷。发表于2015年1月《陕西交通报》

准烟民

抽烟是个坏习惯,可全世界抽烟的人并不少,据说有十分之一还多。作家贾平凹把抽烟叫作“吃烟”,也可能是地方方言,可见他和他们那里的人对烟是多么的喜爱,就像吃饭一样地喜爱和依赖。

我烟龄不短,但烟瘾不大。来了人陪着抽,来人抽得多我也抽得多,人走了我一支也不抽,充其量就是个准烟民。不抽也不想,而且抽时不过喉,别人说我这是糟蹋烟哩。

最早学抽烟是当知青的时候。天黑了,忙碌了一天的知青们收工后,大伙儿坐在一起天南地北谝闲传。知青组里有几个女知青,长得不算很漂亮,但比起农村人,那就白净细发多了,自然也吸引来许多当地男青年。当地农民几乎都抽烟,每天晚上知青组窑洞里烟雾缭绕,和着汗腥味、脚臭味,派生出一种奇特的味道。因为我是知青组长,有女知青问我说:“能不能让他们少抽点烟?”我说:“不抽烟窑洞里味道更难闻。”

农民抽烟,我们也跟着抽,当时主要是抽早烟,用纸卷个喇叭筒,把烟叶填进去,把口一捻,点着就可以抽了。我原以为抽烟只要不过喉,就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但实践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一次,一个农民卷了一锅烟对我说:“你能把这烟降住算你本事大。”我看见那烟是用发票卷的,上面有元、角、分字样。农民又说:“你能抽到‘元’字就可以了。”嗨!小看人。我点着烟,连吸几大口,“元”字过了,“角”字也过了,接近“分”字时,农民夺走了烟,连连说:“你厉害,你厉害!”我知道我的秘密在于抽一口冒一口,从来不过喉。可谁知,不一会儿,感到头昏眼花,恶心想吐。当着众知青的面,我硬撑住没有倒下,摇摇晃晃走出窑洞,又摇摇晃晃走进厕所,眼前一花,扑通一声跌倒了。不知过了多久,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睁眼一看,躺在了知青组的炕上。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逞能了,同时也知道,烟不过喉也会中毒哩!

我是个随和的人,年龄越大越随和。别人递给我一支烟,我一定会接住,不能说不会抽,怕万一哪一天抽烟时被这人看见,说我是个虚伪的人。如果递烟者再给我点火,我会用食指轻轻地敲敲点烟者的手背,表示感谢,这个动作是在南方一个城市挂职时学会的。

凡事都要顺其自然,抽烟也一样,存在就有它的必然性。那么多研究机构说抽烟易患这病那病,但国家为什么不像禁毒品一样禁烟呢?有人说烟民有需求,禁烟要有个过程,这话显然牵强,过去许多人吸大烟不是也有需求吗?最终不是也禁止了吗?税收可观恐怕是个硬道理。现在烟盒上都写“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一些外来烟干脆印上可怕的骷髅,或者是恶心地切开两瓣的黑色肺叶,有必要吗?既然要卖烟,就老老实实地卖。抽烟人一边吸着烟,一边看着恐怖的画面,不是让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伤害吗?

女人一般反感抽烟,当然不包括外国女人。我去俄罗斯就见过许多女人抽烟,海参崴就特别多。她们纤纤细手,拿着纤纤细烟,抽一口吐半天,迷离的眼神若有所思,那是在玩妖媚,但也的确吸引眼球。中国女人大都反感吸烟,我妻子就特别特别反感。一天晚上,我和几个烟鬼朋友在外面打麻将,“牌不兴,拿烟熏”,几个小时下来,大家都头昏眼花了。回到家里,妻子立马闻出了烟味,叫我立即脱掉毛衣。脱掉毛衣后,她耸耸鼻子又说:“衬衣也有味,快脱!”我立即脱掉衬衣。她又耸耸鼻子说:“不行,头发身上都有味。”于是,我只好全面清洗了一遍,仿佛刚从茅坑里钻出来似的。

过去到火锅店吃饭,看到要给客人的衣服上罩个罩子,常感叹这里的防范意识强,现在知道不光是为防小偷了。

吸烟的确不好,办公室来了烟民,一会儿狭小的空间便被烟雾笼罩。起身把窗户开个小缝,以便烟能散出去些,然而我看到的是比房间空气强不了多少的黄色雾霾,似《西游记》般,凡有妖精出没,便先来一阵妖雾。看来,吸烟比起雾霾是小巫见大巫了。烟可以不吸,但有雾霾的空气人人都得吸,这是生命的本能,且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也没有二手雾霾、三手雾霾之说。

其实,民众最渴望的是在限制吸烟的同时,加大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使治污工作常态化。如果再把PM2.5的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升降的重要标准,相信空气就一定能好起来,天空就一定能蓝起来,百姓就能享受到一个“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环境。发表于2015年2月《陕西交通报》

别被微信忽悠了

自从腾讯开发出具有可以发信息、发图片、视频聊天等功能的软件后,微信用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突破六亿。可谓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最快的纪录,足可见其发展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

对于迅速“上位”的微信,每天煞是热闹,发图片的、做广告的、晒幸福的、发链接的、集赞的、写感悟的,大家乐此不疲。许多人迷恋甚至依赖,做起“低头族”,顾不上与人交流,不爱进行户外运动。有人边看手机边走路,不是撞上电杆就是撞上汽车;有人专注了手机,钱财常被小偷轻而易举地“顺走”。“低头族”中,中青年占多数。好不容易回一次父母家,却顾不上和老人交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看手机;平时在家里,也顾不上和孩子交心,错过了陪伴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有专家说这是知识饥渴的表现。

微信,使中国人得以大规模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偷窥他人的日常生活。本韦努托·切利尼曾说:“一个人若打算描述自己的生活,至少该年满四十岁,而且要在某方面取得斐然成就。”但如今,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不会搭理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古怪理论。几年前,博客和QQ是人类借以描述自己生活的两件利器,但在微信崛起之后,它们就坠入了石器时代。

有朋友说,他可以从一个人发出的十条微信中窥出这个人的职业、爱好、心态甚至年龄。比如爱发人生感悟“钱财是儿女的,当官是暂时的,辉煌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之类,这个人不是老了就是快退休了:爱晒幸福的,如今天吃了什么,到哪里旅游了,买到了什么好衣服,淘到了什么好宝物,多为喜欢宣泄内心情感的年轻女性;爱转发城管打人了,幼儿被虐了,广场舞扰民了等消息的,多为挎篮子游走菜市场的忧国优民的老太太们;还有常发书画作品,珠宝鉴赏知识,卫生健康指南,幼儿教育常识等,都暴露了自己的喜好、职业和年龄。

任何新生事物带来的变化都是优劣参半。微信里的人生智慧、哲理名言,可谓铺天盖地。似乎一夜间人们都成了哲人,出口便是“百善孝为先”“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过去读一本书,才悟出一两句名言警句,现在一天可收到几十条、近百条,于是许多人不读书了,似乎从微信里找到了学习的捷径。据媒体报道,俄罗斯人年均读书五十本, 日本四十本,韩国七本,中国只有零点七本。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微信是不能代替读书的,知识来自四面八方,就像广场舞,谁都可以上去扭一扭。东拉西扯的文字,多为碎片化的信息知识,绝对不能和经典相比。林林总总、乱象丛生的信息,其实反映的是人心浮躁的态势,若痴迷其中,势必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对人(特别是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进行着长期的不良刺激。就如一个寓言故事里讲的:有只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顶上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摆脱禁锢吧,不勇敢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只鹰?”于是,黄鼠狼每天就在崖下等着吃掉摔死的鸡。

另外,微信中的信息,有许多是不加辨析、链接转发的,可信度极差。“防治癌症的十个办法”,排名第一的方法竟然是多喝水。“柏拉图关于爱的十句篇言”被赞为“最美鸡汤帖”,其实中国的老太太一代一代都是这样唠叨的。各种大师语录,猛一看,还挺有思想,仔细一琢磨,一百句里九十九句是废话。没有筋骨和灵魂,更不要说震撼心灵、启迪智慧。还有一些不靠谱的政治传言、花边新闻、黄色段子,搞得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但是微信提示音一响,常常欲看不行,欲罢不能,怎么办呢?于是有智者提出:“蹲坑时捎带看看,时间不白浪费;睡觉前浏览一遍,找找领导批阅文件的感觉。”平时有空多读点书,多陪陪家人、父母、亲朋,不要被微信左右了大脑,浪费了时间。人生本来就很短暂,活出从容,活出自我,才算潇洒。

为此,我点个“赞”。发表于2014年8月《 西日报》

聊搓麻

麻将场上我不是铁腿子,三缺一时支一会儿,随便来个人就被赶下场;我也不恋战,两个小时后就犯困,犯困就出错牌;爱赢不想输,但输的钱比赢的账多;麻龄不长,喜瞎琢磨,久之也看出些门道。

打麻将的人最守时,没有人强迫,没有人命令,不用人催促,往往都是准点到达,且一来就打,而且不愿意早退。说好打到10点钟,但往往就过了12点。赢的人想趁手气好赢得更多,输的人想再来几圈捞回本,不输不赢的人觉得没过足瘾。遇到周末,有时候就打个通宵。打麻将不会因为疲劳而觉得累,也不会因为环境的好坏而抱怨,更不会因为麻友的长相看不惯而厌烦,无论输赢都不愿意早散摊,无论打几天几夜都不会感到痛苦。即使社会上最最好吃懒做的人,打麻将也不会迟到早退,并且自觉加班,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如果工作也都如此,那人人都将是全国劳模。麻将的魔力在于它的变化性和趣味性,我想单调乏味的工作如果借鉴麻将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未尝不可。

诸葛亮有“醉其酒而观其性”之说,其实打麻将也能观察人品,看出人的性格。麻将开局时,定好规矩,说好筹码大小,人人满怀希望,笑对牌桌,心情一样,表情一样。可是打上几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人摸到夹张、边张,立马喜上眉梢,阳光满面;若打错了牌,则连骂手臭或自扇耳光。有人一旦停牌,喜悦写在脸上, 目光扫视全桌,甚至哼出小曲;如果自摸一张定会高高举起,重重摔下,啪的一声,吓你一跳。有人掏钱很爽快,输了就掏;有人则喜欢欠账,欠到最后就不清了……凡此种种。总之,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表现各异,如果分类,大致常见以下几类:一个涉世未深而单纯的、不太为别人考虑的人,往往在牌桌上很情绪化。他一赢,马上笑得合不拢嘴,他想不到自己赢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输的痛苦之上的。性格直率、缺乏耐心的人,在手气好的时候坐得很稳,可如果三两圈没摸到好牌,就会把麻将桌拍得震天响,嘴里还时不时地骂着“牌臭、手臭”,男士不停地抽烟,所谓“牌不顺,拿烟熏”:女士频频入厕,一遍遍地洗手,所谓“‘尿’手回春”。性格急躁者,别人没抓牌他抢先抓,别人没出牌他的牌已落地,常常先打后揭,常常打错后悔,常常捶胸跺脚。生性木讷者,功夫全在整牌、揭牌、出牌的过程上,条饼万按大小归类,方寸不乱;揭牌时先摸后看,老谋深算,像个算卦的瞎子;出牌时举棋不定,犹豫再三,好似在抽他一根筋。其他人急得长吁短叹,他却按部就班,直逼得猴急性子伸手替他抓牌。有一类人无论是输还是赢,他的情绪及脸部表情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而且再输也沉得住气,不急躁不骂娘。这类人的内功修炼到家,是属于性格稳重、考虑周到而有城府的人。在麻将桌上赢多输少的,也大多是这类人。事实上,一个生活中最终能获成功的人,往往也具备这些性格,最起码能在败境中沉得住气。

麻将历史悠久,参与者广泛,百姓喜欢,名人也喜欢。鲁迅酷爱读书,但对麻将也有了解。他说:“嗜好读书,犹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被巡捕房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要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老舍先生说:“虽然我打麻将回回一败涂地,但只要有人张罗,就坐下来打到深更半夜。明知有害,还要往下干,在这时候,人好像被那小块块给迷住了,冷热饥饱都不去管。”麻将高手梁启超讲过这样的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有文章记载,毛泽东也是很喜欢麻将的,他是在延安学的打麻将,当时他得了肩周炎,医生给他说:“你打打麻将吧,对你的肩周炎有好处的。” 以后他就时不时地打一打。他对麻将做过这样的评价:“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麻将牌里有哲学哩。”他还说:“打麻将这里有辩证法,有人一看手中的‘点数’不好,就摇头叹气,这种态度我看不可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打麻将也是一样。就是最坏的‘点数’,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会以劣代优,以弱胜强。相反,胸无全局,调配失利,再好的点数拿在手里,也会转胜为败。最好的也会变成最坏的,最坏的也会变成最好的,事在人为!” 在毛泽东的遗物中就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

当然,凡事都应该有度,麻将也如此,不要沉溺于此,也不要一味拒绝。有人说是玩物丧志,有人说是健脑强身,有人说是赌博,有人说是娱乐。我认为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的话很有道理,摘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尾:“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也是一切事物的辩证法。麻将是游戏的品类之一,在中国已流行了几百年,折射了中国的文化智慧。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弥足珍贵的。何况,它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玩麻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是麻将在中国有‘异化’的趋势,甚至成为了赌博现象的代名词,有人便想封杀麻将,我想不大可能,而且也不应该。其实,把赌博现象归罪于麻将,显然是人的智慧出了问题,是人的创造力还不够,是人在逃避责任。”写于2010年7月

主席台脸

人的脸会呈现多种形态,喜、笑、怒、哀、哭,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即所谓“相由心生”,心态都写在脸上。可是有一种脸,非笑、非哭、非恼、非怒,像心事重重,似想入非非,凝重而呆板,老道而空虚。何脸?我称其为主席台脸。

君不见,久坐主席台者易生此脸,可谓习惯成自然。从医学角度讲,叫颜面神经麻痹,或叫笑肌萎缩,无疑是一种病态。国人常见此脸,见惯此脸,见怪不怪了。从古到今凡官都坐台上,凡民都在台下,仰视台上多为此脸,久视之不觉其怪,遗传基因加之习惯使然也,此为官脸,威严、庄重、高人一等。怪不得连孔夫子都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孟子也有“说大人则蔑之,勿视其巍巍然”之说。看来巍巍然确是当官之脸谱。其实当官也是很难的,光这坐主席台的功夫不是人人都能练就的,要面对那么多群众,要面对照相机、摄像机,能不正襟危坐吗?特别是台上的主角,摄像机会不停地围着你转,使你连眼睛也不敢乱眨,如遇爱讲长话、开长会的领导,不是受罪才怪呢!长此以往,形成习惯,面部表情就僵化了,台上台下一个样,回到家里也吊着个脸,乃至退休后孙子不知慈祥为何状,肯定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我以为主席台脸是做出来的。演员演戏也叫做戏,那是在台上,下台后再像台上那样说话,人会以为你神经不正常。我认识的多数领导下台子后是平易近人的,有同级也有上级。但有少数人不会做人,整天装腔作势,一脸阴云,好像不扎势就有失身份。我常常可怜这些人。他们不懂得行为科学,也不真正懂得领导威信的含意,更不懂得真正的威信是非权力的影响。领导的威信在于给百姓办实事,而不是扎虚势;在于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头衔高低。老百姓买你的账,你就有威信,不买你的账,你啥啥都不是。

去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美国总统布什和老布什一家几代人坐在观众席上,随着运动场上的气氛和观众一起互动,时而呐喊,时而欢笑,时而交头接耳,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俄罗斯总统普京,出访他国时常常参加柔道比赛,丝毫不影响大国总统的形象。国庆六十周年大庆,阅兵式上领导人难得地笑了几次,使人感到亲切,事后竟有段子传送,说明国人习惯了庄严。前国家领导人下基层时和群众一起唱歌,曾被人说成不稳当,可见领导人的主席台脸谱有时也是被逼的。近日看大片《解放》,剧中蒋介石始终不笑,架势很大,一进会场,全体将领齐刷刷起立,派头是到家了,可连吃败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谈笑风生,运筹帷幄,常常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实真正的政治家都是亲切随和、表里如一的人。装腔作势、高高在上、色厉内茬只能归类于小人之列,因为这种人内心空虚,底气不足,对下气势高昂,蛮横无理;奉上唯恐不周,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这种人一旦下台,脱离了权力的光环是很难生存的。

其实老百姓对这种脸谱早有定论,叫笨狗扎个狼狗势!话丑理端,入木三分。笨狗,何以要扎狼狗势呢?无非是在造势,抬高自己,显显威风,但往往适得其反。那什么脸谱好呢?愚以为无论台上台下还是本真者好。还是引用小平同志那句话,以“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好。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是商业上洽谈之身份,本无高低之分,但利益牵扯其中,就必然有微妙的情态转变。

细品中国文字之奥妙,不得不叹服先人的智慧。“甲”乃四口且呈站立之势,“乙”则无口且呈下跪之势,故甲方可以信口开河,乙方无口自然难辩。

近日检查外省一个施工工地,以乙方身份出席,被甲方业主狠狠数落了一番,方知甲方之高贵,乙方之卑下。尽管人家目空一切,颐指气使,你也得点头称是,笑脸相对。

在政府部门工作,未能切身体谅过乙方之心境,遇到此情此景,方能站在对方角度揣摩人之心思。

请客、送礼、吃饭是乙方拿下甲方惯用的方法,弄不好则适得其反。那年在江苏挂职锻炼,不谙商场规则,帮一销售煤炭企业给电厂供煤。甲方供销科科长年龄不大酒量不小,席间,乙方乘兴送上有名的地方瓷器—倒流壶和公道杯, 甲方笑纳。本来公关已圆满,可我偏要给人家介绍公道杯的来历,说公道杯是宋徽宗给女儿出嫁时的礼品,此杯内有机关,盛水不可太满,满则漏光,一滴不剩,所以为人不可贪心,贪则无。讲完还很得意地现场演示一番。

第二天,售煤企业经理一脸沮丧,告诉我供煤合同告吹了。我问何因?经理说:“人家退回了礼品,说电厂的存煤三年都烧不完。”

我想,一般规则, 甲方能赴乙方之宴请,并欣然接受礼品,事情就基本搞定,为什么合同最终没有签成?我才恍然是我席间那番道义的演讲给弄砸了。看来作为乙方,不单要请客吃饭,还要唯唯诺诺做倾听状,若不懂规则,在席间义正言辞地讲道理,定是要坏事情的。

因为甲方利益多多,总有不厚道做人的,摆出甲方的姿态,吃喝拿要当大爷。时下项目吃紧,拿个项目出来忽悠人者有之,屁大点工程,八字还没一撇,硬把自己吹得逆了天,仿佛孙猴子的如意金箍棒往地上一杵便可以迎风长,连天都要戳个窟窿。于是乎,各路乙方精心装点,收拾得异香扑鼻,跟迎接三下江南的乾隆爷一般伺候着。没想到最后人家屁股一拍,还是打道回宫宠爱妃,晾下这几院冷宫无可奈何花落去。

乙方也分几等:一是常设宴,请不来客者为下等。所谓设宴容易请客难,此为初入道者,他们无事不请客;二是常设宴,常宾朋满座者为中等,所谓撒大网钓大鱼,他们深谙舍得之理论;三是不设宴,常有甲方拜访者为上等,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们像码头帮主,手里活儿干不完,常分给穷兄弟。

乙方虽处劣势,但也有拉大旗的不地道人。没有实力,不练内功,钻营关系,借用资质,揽下活又干不了,表现在偷工减料、拖延工期,死皮赖脸,急死你没商量。

文章至此,不禁有些感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虽说到处坑坑洼洼,但毕竟还是有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那就是诚信经商、良心为本的契约精神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着眼长远发展的企业,已逐渐懂得依靠哄骗对方而谋生,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把自己往邪路上引。真材实料,不虚不假,为人正直,才是从商之本。

从政多年,虽进步不大,但一直处于甲方之位,不习惯仰人鼻息,低声下气,若有颐指气使, 目空一切,请乙方原谅。发表于2012年6月《华商报》

胖也罢瘦也罢

家里的电子秤又坏了,这已经是两年来坏的第三个了。

妻子早晚都要上去称一下体重,我也时不时上去称一下,电子秤的使用频率不亚于菜市场上的磅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妻子觉得自己胖了,又是节食,又是喝减肥茶,每天瞅着手机上的小米运动计步器,非要走够八千步以上。说来很奇怪,我们俩的体重都是六十公斤上下,按照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妻子偏胖一点,我却偏瘦很多。妻子看见电子秤上的数字低于六十公斤时,立马兴高采烈,笑眯眯的一脸喜气;高于六十公斤时,脸上瞬时晴转阴,看啥啥不顺。我,则相

反。

我是属于那种把猪吆到肚子里也胖不起来的人。祖辈几代没有出过一个胖子,属于遗传“苗条型”。小时候,对胖瘦没有概念,看了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就买来孙悟空面具,拿根木棍,在家属院模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动作,常常引来许多人围观。有一次母亲下班回家,看见院子里有一群人,就问干什么呢?有人告诉她:“看耍猴呢。”母亲也凑上去看,只见我在人群中一手抡着棍子,一手挡在眉头,一只脚慢慢抬起,眼睛一眨一眨地作腾云驾雾状。围观者被我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就在我得意地表演之时,母亲两眼含着泪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出人群。到家后,母亲一把扯下我的面具,拿起“金箍棒”,在我屁股上噼里啪啦打了起来,边打竟然还呜呜地哭了起来。我一脸茫然,简直不知所措。母亲边哭边说:“你长得瘦,人家把你当猴耍,是欺负你呢!以后不许学孙悟空。”我说:“孙悟空是大英雄,不让我学,难道让我学猪八戒吗?” 母亲说:“对!就学猪八戒,猪八戒长得富态,你学学就长胖了。”后来我慢慢明白,母亲认为瘦是个严重缺陷,我本来就瘦,再扮个猴相,怎能不伤了当年青春靓丽、 自尊心极强的母亲的心呢?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中胖子并不多啊!为了不伤母亲的自尊心,从此我再也没有扮过孙悟空——不过也可能因此而扼杀了一个有表演天赋的艺术家,因为我的每次表演都能赢得大人们的热烈掌声。

后来长大了,我也感觉瘦是个缺陷,和胖人在一起,总感到低人一等,小人一圈。据说当下的美女能在锁骨上放一枚硬币就引以为豪了,我当年在锁骨上放个鸡蛋,走十里路也不会掉下来。在农村插队时,干活没力气,只能和妇女拿一样的工分。工分多少没关系, 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有一次拉着满满一架子车土下大坡时, 由于力气小,扛不住车辕,被架子车从身上碾了过去,好几天都下不了炕。人瘦再穿上破烂不堪的衣服,怎么看都像逃荒的难民,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插队第二年,十九岁了,应征入伍体检时,担心体重不够,早上美美地吃了一碗羊肉泡,再喝了一碗羊肉汤,结果还是在体重这一关被刷了下来。

参加工作后,有人给我介绍对象,问有什么条件,我不假思索就说出了第一个条件:长得富态一点。结果阴差阳错,最终还是找了一个窈窕淑女,一问体重,还不如我,九十斤不到。结婚生孩子后,妻子开始变富态了,而且一天一个样,用她的话说,就像吹气球一样一样的。我看见高兴,母亲看见更高兴,说家里终于有个能撑门面的人了。

妻子的中年发福,似乎也给我带来了好运。那一年,市委组织部突然要提拔我上个台阶。考察组一到单位就贴出了考察公告,考察结束时,领导找我谈话,说考察结果整体不错,就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核实。我问是什么问题?领导说:“考察公告贴出后,有人举报你妻子怀了二胎,如果是,赶快采取措施,现在还来得及。 ”我听后哭笑不得,在强调计划生育是重要国策的年代,超生是要丢饭碗的,更别说提拔了。我知道是“发福”惹的祸,连忙进行一番解释,最终过了关。事后,我和妻子达成共识:该减肥了!

四十岁以后,我也开始发福了,不过再发也是“苗条族”。到医院体检,医生说我是健康长寿的体形;同事问我是如何保持体形的,我会煞有介事地说一番健康秘诀: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调节心态,顺其自然之类。其实这些都是蒙人的,决定胖人、瘦人主要是基因的作用。胖人就是吸收消化功能好,喝凉水也长膘,瘦人则相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很容易就胖起来。胖人硬要减肥,我觉得是被福烧的,把嘴管住就好了。

文章写完后我让妻子看,她看后说:“你这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哩。”我说:“大千世界,有胖人,有瘦人,胖也罢,瘦也罢,只要健康平安、携手一生就是幸福。”写于2015年8月

好书记杨尚坤

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时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有的人》,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尚坤同志就是一位虽死犹生的好领导、好同志。

十年前的5月4日,曾任耀县县委书记的杨尚坤同志因病离开了我们。他的人格、品德、作风、政绩,至今在耀州区乃至铜川市他所工作生活过的地区和部门被人们赞誉传颂,可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有人夸他作风务实,吃苦耐劳,关心群众;有人赞他勤思好学,实是求事,政绩显著。在我脑海中印象较深的还是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的精神,有几件小事,多年不忘, 自然也是他人格魅力的印证。

1990年,在我担任耀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期间,有机会接触时任县委书记的杨尚坤同志,他给我的最深印象是简朴。冬天去他家,只见他家火炉的铁烟筒用报纸糊了一道又一道;夏天去他家,他手摇蒲扇汗流浃背地看书、读报。

在工作上,尚坤同志为人耿直,任人唯贤,特别反感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用人选人以德为先,每一次提拔干部前,他都让我按程序认真考察,并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老干部的意见。他说看人要看他的“三心”:一是看对群众有没有爱心;二是看对父母有没有孝心;三是看对老干部,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有没有良心,这三心少一心都不能用。

在生活上,尚坤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1991年他患了牙病,当时县医院医疗条件有限,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效果不佳,不间断的疼痛,折磨得他彻夜难眠。后来,经人介绍,换为民间中医治疗,中医开了几服中药,让他去药店购买。五服药二百六十元,药店自然给他开了发票,让他报销。可当他得知医保规定不准报销外购药物后,便把发票交给老伴,让其列入家庭支出,并叮嘱不准在任何单位报销。老伴将这张发票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他一生没穿过西装,却有一张穿西装系领带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他的遗像。后来我很好奇地问了他老伴这张照片的来历。原来在他任市政协副主席期间,省上组织了一次赴日本考察活动,他是考察团团员之一,老伴兴高采烈地陪他上街做了一套西装,拍了办护照用的照片。当出国手续办理妥当,准备出发时,省上又因故将这次考察活动取消了,于是他就有了这张为出国而拍摄的西装照。后来有几次出国的机会,他又因工作忙、经费紧而主动放弃了。身为市级领导的他,一生没有出过国门,在常人眼中是一种遗憾,但这张穿西装的遗像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他一生经历坎坷,好学善思,凭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退休后他用三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来自优秀文化的启迪;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来自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政治解放、人尽其能得益于邓小平理论。”退休在家,他坚持看新闻,读报纸,练习书法。1997年我受组织安排去江苏徐州挂职学习,他让我搜集些外地报纸的刊头题字,他说凡能给报刊题写刊头的,多是有名的书法家,而且是认真去写的,练习写字可借鉴。于是我将搜集报刊刊头作为挂职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回来都给他带去许多。他把那些刊头认真剪贴在旧杂志上,几年下来竟收集了好几本。

生前他写过一副对联:忠厚一生嫌善少,平安二字值钱多。前一句是对他清平忠厚一生的写照,后一句是对家人和同事的祝愿。子女们将这副对联挂在了他的遗像两旁,无不让人肃然起敬。他堂堂正正地走完了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旅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精神永远活在百姓心中。发表于2009年5月《铜川日报》

安黎的真善美

12月19日,安黎的小说《时间的面孔》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我应邀参加。主持人特意介绍了我刚刚兼任的新职务——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既是兼任,就不是主业,也没有真功夫,坐在专家学者们面前总感底气不足。陈忠实、贾平凹、 肖云儒、李星等老师先后发了言,他们都很专业地、高度地评价了小说。陈忠实说他“还没放开讲”,就讲了半个小时;有外地学者说:“《时间的面孔》是可以放入行囊的书,随时翻看都会有所收获。”还有许多专家名流争先恐后发言,以至于会议延长到了12点半。我参加过多次类似的研讨会,这种场面还是罕见的,说明《时间的面孔》是成功的。说实话,我在会前只读了一半《时间的面孔》,要评论这本书是很勉强的。但如果主持人点名让我发言或时间充裕我必须发言时,那就只能说说安黎这个人了,因为我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于是我很快打了个腹稿,理出了个头绪。最终因名家纷纷有话要说,主持人也没顾上点我的名,腹稿只好埋在肚里了。

认识安黎是二十年前的事,那年他从学校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工作,当时我是县委组织部部长。我知道他的调动是时任县委书记亲自点名的。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教师能引起县委书记的重视,这是不多见的。宣传部是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多少干部向往的地方,无疑这是一个很好的通往仕途的平台,只需埋头苦干,前途金光灿灿。可他到宣传部工作不到一年,就找到我要求调动工作—希望到文化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文化馆的文化室去工作。这个要求令我不解, 自我当组织部长以来,见到的跑官要官者比比皆是,要求由企业到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到行政部门的也不乏其人。但要求从县委大院调到不起眼的事业单位工作,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况且到文化馆当干事是没有级别的。怎么办?我知道安黎在县委书记心中有位置,于是我请示了书记。书记说:“安黎是个有个性的人,他的选择自有他的道理, 由他去吧。”后来安黎就离开了县委大院,又后来他离开了耀县,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安黎。二十年来,安黎一直在文坛上辛勤耕耘,成就不菲,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他在我心目中还是原来的安黎:黝黑的肤色,深邃的眼神,朴素的衣着,木讷的言语……总之,他在我心目中是个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

首先说他的真。安黎出生于耀州区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自幼父母双亡,姊妹兄弟几个相依为命,吃过百家饭,穿过百家衣。苦难的童年使他始终不忘养育他的乡亲, 目光总是向下看。根在乡土、脚踏实地的人岂能不真实?他骨子里有淳朴的亲民思想,有关中愣娃的固有特征:直爽、豪气、真诚、不圆滑、不世故,写文和做人都是如此。他的作品《丑脚丫踩过乡间路》《走进人的丛林》《痉挛》《丑陋的牙齿》《小人物》《我是麻子村村民》以及《时间的面孔》都反映出他的直爽真诚。他疾恶如仇,敢于直言,对那些胸无点墨、官气十足的人嗤之以鼻;对那些一阔脸就变、满身铜臭气的人不屑一顾。凡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同感。

再说他的善。如果说他是教师,肯定有人会误认为他是体育教师。他身材魁梧却相貌和善,没有杀鸡宰羊的胆量;他性格倔强,不爱求人,却爱帮助人,办不了事又得罪人。在他西安的家中常常住有村上看病的乡亲和来西安上学的寄宿学生;他工资不高,但却常常慷慨解囊,每月总是入不敷出;村上修路建校的事他也管,为修路建校就找过我三次,我也怕求人,说修路可帮忙(因我在交通局工作),建校我管不了。在谈到幸福观时,我俩的观点竟然如出一辙,他说幸福是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后的快感,我说幸福是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瞬间。

最后说他的美。他外表粗犷,但做人的素养却极其高,言行举止很文雅,从不高声说话,从不抢着说话,从不打断别人的说话,文章写得也很美。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叫《丑陋的虱子》,他告诉我说:“你的文章通篇都是虱子,让人读了浑身发痒,缺乏美感。”我说:“你的小说里不也写丑陋的东西么?你还常常辛辣地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说:“小说里的丑陋是为了衬托美的需要,向往美好,追求真善美是作者的责任。城市需要美容师,也需要清洁工,我就是扛铁锹、拿扫帚的清洁工。”的确,他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作者。

如果说这次研讨会是安黎写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么他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他永葆真善美的心灵,鞭挞假丑恶的行径,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社会观察者和记录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是我的期待,也是广大读者的期待。写于2010年12月

向老一辈文化人致敬

12月29日,陕西笔耕组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在雍村饭店召开。虽然年底琐事多,烦事多,但身为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我,还是参加了省评论家协会召开的纪念会。因为我这个省评论家协会的副主席不能只挂个名。会议由省评协大胡子主席李震教授主持,省文联、省作协主要领导以及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 肖云儒、李星、畅广元、费秉勋、孙豹隐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上,我才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有个笔耕组。看着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们,我心存敬意。人有了一定的经历,熬到了一定的年龄,说话就不大顾忌,特别是无职无权的文化人。在听惯了大话套话的今天,他们的发言,犹如沙漠里涌出的一泓清泉,荒原上突现的一片绿洲,使我感到了清心和痛快。陈忠实说:“评论家和作家是文学的两翼,我是被蒙万夫老师骂出来的,他曾经说我的文章像剔骨的肉,提起来一串子,放下一摊子。我开始不服,但还是注意了,后来文章就有了主题有了思想。我常去他家做客,还能混上一碗面。”贾平凹接着说:“我的作品评论的人很多,凡是批评提意见的我都能记住,因为他们敢说实话,要说我有一些成就就得益于他们的关注。”女作家叶广芩说:“我写作是为了挣稿费买新衣服,几篇小说发表后,就有人开始砸洋炮。记得肖云儒老师说我的一篇文章是在卖弄,不实在,我非常不高兴,但再写作的时候我就注意了。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作家,少走很多弯路,因为那时候能听到真话。”肖云儒接过话茬说:“当初成立笔耕组,是几个年轻人发起的(当然现在都成了老家伙,就我们这一排),搞文学也搞评论,评文学也评时政(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常委到省市级,有啥说啥,啥都敢说),后来以文学评论为主。大家热情很高,很快在全国有了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都上过文章。敢说真话是笔耕组的一大特点,好在作家们和社会都能认同。”老评论家畅广元说:“回顾三十年,可贵的是一口气,作家、评论家就活一口气,一种文化人的骨气,不讲真话还有什么骨气?我们能活着就靠这口气撑着。”六十多岁的评论家费秉勋说:“我给胡采提过意见,讨厌他在别人发完言后要总结概括几句,重复别人的话浪费时间,他不改我还提,最后改了,我们关系最好。”原省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豹隐说:“没有好的评论家就没有好的作家,评论家既提批评意见又维护作家的权益,亲人之间才能这样,当面鼓对面锣地批评比稀泥抹光墙好,这是老陕的性格,不糊弄人。”12点多了,发言者争抢话筒,气氛热烈,大胡子教授只好让会议结束。

第二天,省作协和评协给几名笔耕组的老成员发了荣誉证书。看着他们沧桑的面容和深邃的目光,我心生敬意。正是有他们,才使陕西文坛插上了双翼,从而飞得更高更远,希望他们的骨气、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写于2011年12月31日

“驴友”感悟

城里人在钢筋丛林待久了,节假日就想往山里跑,以逃避城市的喧嚣。近几年,随着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西安人喜欢去秦岭爬山。

受朋友之约我也加入“驴友”团队。先赶时髦买了爬山的行头,然后跟着人家开始体验驴友的生活。刚开始,怕体力跟不上,隔几周跟着人家去一次,放逐一下被钢筋水泥禁锢的思想。爬了几趟山,就体味出爬山的好处:空气清新,洗肠洗肺;极目远眺,清心明目。山中景致更是美不胜收,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秦岭辋川时就赋诗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牛羊下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人笔下原生态的美景,不但净化了双眼,而且抚慰了浮躁的心灵。

当上“驴友”,我也就佩服了商家的眼光,随便一条街上就可以看见好几家户外用品商店,适应各种人群的服饰鞋帽、攀岩用具、野炊炉灶、露宿帐篷等应有尽有,而且顾客盈门,生意火爆。

通常周六、周日上山的人较多,多数结伴而行,穿戴各异,花花绿绿,共同点是每人都拄着棍子。山里农民戏称道:“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吃饱没事干的。”不过山里人很欢迎他们的到来,为他们提供农家饭,推销农产品,挣点酱醋钱。上山的人多了,当地政府就围绕旅游做文章,现在秦岭山脉有名的七十二峪沟口都通有公路。据悉,西安市政府“十二五” 期间还将沿秦岭修一条快速干线。

上山的人多了,也引起新闻部门的关注,当然也不乏炒作新闻。近期凤凰网、《华商报》刊登的秦岭已有五千多隐居者就属炒作。特别是给他们的生活罩上神秘色彩,并进行揭秘就过分了。许多文章牵强附会,还连篇累牍,虽然无知,但是却存在严重的误导。许多年轻人出于好奇,结伴探秘,结果不是无功而返,就是遇险失踪。其实过隐居生活者自古有之,无外乎四种人:一是儒释道的虔诚信徒,他们多数隐居寺院;二是智商较高、野心勃勃,却怀才不遇、看破红尘的文化人,如诸葛亮之流,这种人很少,喜独居于人烟稀少处(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三是物质富足、精神空虚的有钱人,他们多数隐居于名山寺院里,待几天或者个把月就耐不住寂寞下山了;四是犯罪逃匿者,隐居处所多变,行踪诡秘,有寻机作案的可能。驴友们上山探秘一下儒释道文化是无可非议的,若想寻找高人,大可不必,很可能遇上罪犯,没有功夫或不是公安人员,最好不要冒险。去年公安“追逃拉网”行动时,在终南山一寺院里抓获了一名潜逃二十年的杀人犯。该犯伪装成僧人,不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当上了市政协委员,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人民的法网。

宗教场所是人们寄托灵魂的地方,是有共同信仰的人们聚集的场所。我曾不明白为什么外国的教堂都设立在闹市,而中国的寺庙都建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同驴友们爬了几次山竟体味出古人的聪明之处。寺庙建在大山深处,伴着悠悠钟声,袅袅炊烟,即有神秘感又有庄严感,还不占用耕地良田。你要朝拜必须跋山涉水,费尽千辛万苦方能到达,不但体现你是否虔诚,而且磨炼意志。外国人进教堂多为忏悔而祷告,中国人拜寺庙多为祈福而许愿。似乎国人的功利心要多些:发财要拜佛,免灾要拜佛,当官要拜佛,生男生女也要拜佛。岂不知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总是百分之五十。想生男或生女者,一万人拜佛必有五千人如愿,当然也就有五千人还愿,寺庙自然布施丰厚,香火不断。其实,中国的寺庙文化与中国的人情文化是一致的,办事就得求人,求人就得上贡,潜规则成了生活准则;外国教堂求的是心灵的解脱,灵魂的安慰,经费来源于慈善机构捐赠,教堂设在城市,方便老弱病残祈祷。看来宗教行业也有取长补短和规范管理的必要。

山爬多了,也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人的一生何尝不像是爬山,有高峰、有低谷,有峰回路转,不管怎样,都要热爱生活,认真对待生命中每一段路。低谷必有静幽的清泉,高峰便有无限风光,只要跋涉就有快乐,只要攀登就有收获。

另外,爬山的人多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解决温饱后更注重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作为一名准驴友,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此项活动的关注和引导,从旅游建设的角度加大投资,保护自然景观,美化人文景观,增加安保设施,既给市民提供了方便又增加了旅游收入,达到双赢。写于2012年3月1日

这个婚礼很特别

每年都要参加多个婚礼,今天参加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婚礼,新娘的父亲是我在政法系统工作时的朋友。近日琐事较多,本想随个礼了事,但在朋友的再三邀请下还是赴约了。婚礼在西安的一个酒店举行,简约明快的形式,幽默热烈的气氛,别具特色的风格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请婚庆公司

我们这拨人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朋友也不例外,女儿自幼是掌上明珠,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女婿在北京一家外企上班,父母是著名的军医,家庭条件绝对小康以上。但婚礼现场布置却简洁大方,没有花篮,没有地毯,没有请婚庆公司设计策划,没有专业的名嘴主持。背景墙上设计了一对亲吻的男女卡通图案,风趣幽默,点明主题。来宾在轻松喜庆的音乐声中嗑瓜子、吃喜糖,等待着婚礼的开始。

新人当主持人

“我的婚姻我做主!”一对新人异口同声地走上了台。“帅”“漂亮”“专业”……台下一片赞美声。新郎新娘向大家问好并自我介绍后,银幕上播出了事先准备的视频。当两个婴儿出现在银幕时,新娘介绍说:“这是我们俩,同年不同月,他比我大四个月。”新郎接着说:“我们一起上的幼儿园,当年我们就有自己的专车,不过是三轮的。”话音未落,台下笑声一片,银幕上出现了一对骑童车的小朋友。接着他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成长、工作、恋爱的经历。证婚人在他们的邀请下走上台来,幽默地说:“我代表民政部宣布,你们的婚姻是合法的!愿你们做到‘五心’:夫妻之间有爱心,对待父母有孝心,对待朋友有诚心,工作起来有恒心,早生贵子有信心。”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给父母送礼物

通常婚礼上,都是父母给子女送结婚礼物,可他们却把父母请上台给父母送礼物。女儿给爸爸一瓶香槟酒,祝爸爸快乐;送妈妈一幅年轻时的肖像油画,祝妈妈永远年轻。儿子给爸爸一个脖枕,送妈妈一个旅行包,希望他们外出旅游方便舒适。送礼的同时,母女、父子相互拥抱。新娘拥抱母亲时,悄悄地说了声:“我爱你!”母亲顿时泪如泉涌,紧紧抱住女儿不肯撒手。霎时,一幅难以割舍的“母女情”画面定格了……此情此景即刻感染了来宾,女宾们被惹得纷纷抹泪。小两口也互赠了礼品,不是通常的钻戒之类,而是很有意义的普通纪念品。新郎给新娘一个迷你孔明灯,告诉新娘:“我对你的祝福全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